历史作业的布置教学反思
- 文档
- 2024-07-24
- 109热度
- 0评论
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历史作业的布置教学反思,本文共14篇,欢迎阅读!
历史作业的布置教学反思
历史作为一门小副科,按理是不应该布置作业的,但现实往往很无奈,偶尔我也会给学生布置一些作业,大致分为两类:
一、常规性作业
个人认为,学生的历史作业为我市的《自主学习指导课程》,因为学校要求教师有批、学生有改的'痕迹。有时课堂上有时因为这样那样原因,该完成的练习没有完成,就需要给学生留作业了,要求学生必须于规定日期完成,以免影响批阅。当然也有余地,考虑到学生基础和能力的差异,我会把相关题目分为必做题、选做题两大类,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出不同要求,落实分层教学,尽量减轻学生学习压力。
二、活动性作业
为了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我常常会布置学生一些周末作业。内容多为活动性的,如搜集历史小故事、阅读人物传记、做一个历史性的小调查、观看一个历史类的电视节目等等。这类作业大多数学生是喜欢的,毕竟和常规作业有些区别,做起来没压力,在玩中就完成了。有些不喜欢历史课的同学偶尔会通过这类活动逐渐喜欢上历史,这也是我所期望看到的。
研究与实践表明,责任心和自主选择有着密切联系,“要我做”与“我要做”的主动程度,表现在学生身上大不一样。学生自主选择的愿望是强烈的,学生主动发挥的潜能是巨大的。
我做过一项调查,认为老师留的作业太难了占33%,希望老师给定作业范围,让学生自己选择具体题目的占57%,这些数字多少可以说明学生有着强烈的自由选择的愿望,那种一成不变的统一作业的模式非改不可了。
在教学中,我根据所讲内容在布置作业时给定一个范围,让学生任选三道题。这样一来,当然是加大了批改作业的难度,但独立完成作业的人多了,抄袭作业的现象少了,讨论问题的人多了,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对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提高解题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我搞了一个调查,结果如下:害怕考试或讨厌考试的占32%,提议自己出考题或希望几个同学一起商量出题的占45%。以上数字多少可以说明当素质教育的实施进入到一定的层面时,一成不变的统一考试已经不再是学生掌握知识的最佳方式了。这些数字又多少可以说明学生有着强烈的自主意识和强烈的参与意识,并且愿望强烈,势不可挡。由此可见,考试的改革已经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课题。我饶有兴趣地在这方面做了个尝试:让学生自己给自己出考题。单元考核时,放手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实际情况自编考试题目。用学生自己出的考题考试,其成绩记入学生的.平时成绩。
以往都是老师考学生,现在换成了学生出题目考自己,变学习上的被动为主动,没有了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的被迫应付,使自己觉得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增添了自豪感、驾驭感和学习的动力。特别是成绩中等以下的学生,由于考试屡遭失败,他们可能已经对自己丧失了信心,放弃了学习的念头。而运用自己考自己的方法却能够最大限度的维护了平时成绩较差学生的自尊,帮助他们找回获取知识的激情。
关于初中学生作业分层布置的教学反思
通过结合课程改革和教学的实际情况,我班在作业分层布置方面作了一些尝试。在一段时间的实施之后取得一定的成效,和一些必要的经验与需要注意的事项。
一、关于学生分层的反思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成绩的差异,再结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性格特征,可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在编排座位时,我们采用三人一小组、六人一大组的原则。A段同学在中间,B、C段同学在两边,这样能更好的便于讨论、辅导、交流、提高,体现群体中的“优势互补”,也利于小组合作的开展。由于学生在一个阶段的学习之后,都会有相应的提高或降低。因此,根据每个学生提高后所达到的新水平,我们再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对每个组学生进行相应调整,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自己的潜力,不断进步。对于个别退步的B组和A组同学,可以降到后一组来适应自己。而进步的学生可上升到前一组。激励学生上进,最终达到差的逐步解体,好、中层不断壮大的目的。这样使部分学生既分到了合适的层次上,自尊心也不至于受到伤害,也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关于作业分层布置的反思
教师要在备课时,针对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精心设计编排课堂练习,在保证基本要求一致的前提下,要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知识的.直接运用和基础练习,是全体学生的必做题;第二层次为变式题或简单综合题,以B层学生能达到的水平为限;第三层次为综合题或探索性问题,以A层学生能达到的水平为限。
与此同时,我们在进行作业分层设计的尝试中,也感到由于受教学经验、水平所限,同时精力也非常有限,目前仅仅能保证每个单元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设计一到两次分层作业,作业设计内容的层次性把握上有时也并非完全合理。
三、关于小组合作的反思
小组合作学习的分组办法是以组间异质、组内异质为原则,并根据学生的层类情况,将学生分到小组中。在将学生分到小组的过程中,要注意使各组之间基本保持平衡:(1)应使各小组的平均成绩大致相同;(2)要注意小组成员在性别、兴趣、能力等方面的合理搭配。
要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这是实施”分层--合作”教学的重要一环。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方法,在平常的教学中,要多设计一些只有通过合作才能完成的任务。
分层作业具有许多优点,它能让各类学生学有所得,给学生创设了自主学习、自主钻研的舞台,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当然,它也在发展的过程中也仍会存在种种弊端,这也是需要我们共同去探索和改进的。所以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坚持差异理论,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设计和布置适宜不同层次学生的分层作业,同时应尽可能考虑不同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能力、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和不同水平的题目。以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心理压力,更深层次地唤醒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教学反思之十六:作业布置不是一句话的事儿
开学了,收寒假作业,着实惊讶并生气了:
一共四项“特色作业”(日记、书法作品、对联和手抄报),真正全部完成的不到一半,有的连一种作业都没有做。交上来的作业,又有一部分是开学前突击、抄袭、敷衍了事的产物。
比如说日记。有的是写在几张纸上的,书写潦草,没有日期,部分日记只有一句话或者半句话,还缺少标点符号。
比如书法作品。有的是随便从本子上撕下一张纸来,又随手拿起一本书,找到一首诗,快速地抄了一遍,就算是一张书法作品了。
……
当初设计“寒假语文特色作业”的时候,也算是动了一番脑筋。可是出现这样的一个结果,实在是与初衷背道而驰的,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这究竟是怎么了?
诚然,课外作业(尤其是假期作业)不理想是长期以来的'事实,――放了假,大部分学生先将学习抛到九霄云外去,疯狂地玩上一阵子再说,“如脱笼之鹄”,无拘无束。在缺乏家长有效监督的情况下,作业质量大幅下滑原在情理之中。
不过,这里面有几个问题又得区别对待。
其一:完全没有做作业的。这与老师的要求是否严格以及平时作业上交后老师是不是给予了有针对性的反馈有关。为什么不做作业?是因为即使不做,老师也不会给予相应的惩罚。所以,就选择了轻松。
其二:应付作业的。这与对作业的态度有关。因为没有兴趣,开学后又不得不上交,只好敷衍了事地完成了。内心深处,还有有一些“学习意识”的。
其三:作业质量严重低下的。像那上面说到的日记以及书法作业,这就不能不提到老师在布置作业时的要求是不是具体了。
如果老师在设计作业的时候,能够充分考虑到有可能出现的情况,对用什么样的纸、基本格式、作业的底线等一一列出标准,提出要求,而且白纸黑字地交代明白,并且规定上交的时间,出现问题后的对策都说清楚,那么类似的情况就不会那么严重了。
作业是课堂学习的延续,其质量关乎学习的质量,又关乎学生的学习态度甚至“做人”的教育,一切都应该科学规范起来。所以设置作业不是小事,不是一句话了之的,应该把方方面面的事情都考虑到,要么不布置,要么就布置好。
教学小论文:作业布置浅谈
作业的布置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它是教师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有的教师认为只要课讲得好,作业的布置无非是给学生任意划几个题做一做而已。然而事实并不是那么简单,作业的布置实际上也是一门艺术,布置的内容不同、形式不同。那么所起的反馈作用、巩固新知识的作用也就迥然不同。
前不久,我有幸听一位特技教师讲授一篇语文课。在课将要讲完是,教师开始让学生听写学习的生字、新词,然后师生共同进行订正。评定完毕,恰值下课铃响,这位教师就布置了这样的作业:同学们,回家后把刚才写错的字、词用心写正确。这里,教师是针对学生各自的知识缺陷,因人而异地予以填补的,其用心良苦令人佩服。
于是我想起另外一件事:一天晚上,无事到邻居家串门,邻居的儿子上小学四年级,正在“伏案疾书”。我走近探身一看,他正在抄写当天新学的生字新词,说是老师让学生每次必写十五遍:他写字的速度却是快得惊人,刷刷刷,顷刻间便写完一行,令人奇怪的`是,每写完一行,他总是从头数一下,如果超过了十五个字,一定要擦去多些的。等到他把字写完,他妈妈让他听写几个生字新词,他去要很费劲的回忆,而且写出来的很多都不正确。当时我想,老师布置这样大的作业与其说是抄写,倒不如说是笔和纸张的摩擦,完全的一种机械的重复。
两位教师同样是布置作业,效果竟然如此不同。究其原因,前一位老师特别注重学生实际,因人而异,精心设计作业,在学生知识的凝固点上加温,于学生思维的淤塞之处进行疏堵,学生不但轻松愉快地改正了错误,而且也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可谓两全其美。后者呢,不考虑学生的实际,认为只要量大,一味要求学生死抄硬写。学生为了完成任务,只好被迫敷衍应付,知识的原委都很少去思考,结果是浪费了时间,学生学得也不轻松,效果欠佳,教学质量也是差强人意。
因为不同的学生在学习同一内容时所具备的认知基础、情感准备、学习能力等方面都各不相同,这就决定了不同的学生在学习同样的内容时,学习速度以及掌握学习任务所需要的时间、所需要的帮助都是不同的。既然学生的差异性是毋庸置疑的,那么教师所布置的作业也应该是多层次的、有弹性的。教师布置作业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的需求。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在设计、布置作业时尽可能地做到有梯度、有区分度,对优秀生、中等生和学困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这样才能事半功倍,于学生,于家长,于老师都百利而无一害,何乐而不为呢?
龙文教育第一届“龙文杯”教育征文大赛入选作品
原标题:《作业布置浅谈》
作者: 范彩阁
教学小论文:浅谈作业布置
作业的布置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它是教师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有的教师认为只要课讲得好,作业的布置无非是给学生任意划几个题做一做而已。然而事实并不是那么简单,作业的布置实际上也是一门艺术,布置的内容不同、形式不同。那么所起的反馈作用、巩固新知识的作用也就迥然不同。
前不久,我有幸听一位特技教师讲授一篇语文课。在课将要讲完是,教师开始让学生听写学习的生字、新词,然后师生共同进行订正。评定完毕,恰值下课铃响,这位教师就布置了这样的作业:同学们,回家后把刚才写错的字、词用心写正确。这里,教师是针对学生各自的知识缺陷,因人而异地予以填补的,其用心良苦令人佩服。
于是我想起另外一件事:一天晚上,无事到邻居家串门,邻居的儿子上小学四年级,正在“伏案疾书”。我走近探身一看,他正在抄写当天新学的生字新词,说是老师让学生每次必写十五遍:他写字的速度却是快得惊人,刷刷刷,顷刻间便写完一行,令人奇怪的是,每写完一行,他总是从头数一下,如果超过了十五个字,一定要擦去多些的。等到他把字写完,他妈妈让他听写几个生字新词,他去要很费劲的'回忆,而且写出来的很多都不正确。当时我想,老师布置这样大的作业与其说是抄写,倒不如说是笔和纸张的摩擦,完全的一种机械的重复。
两位教师同样是布置作业,效果竟然如此不同。究其原因,前一位老师特别注重学生实际,因人而异,精心设计作业,在学生知识的凝固点上加温,于学生思维的淤塞之处进行疏堵,学生不但轻松愉快地改正了错误,而且也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可谓两全其美。后者呢,不考虑学生的实际,认为只要量大,一味要求学生死抄硬写。学生为了完成任务,只好被迫敷衍应付,知识的原委都很少去思考,结果是浪费了时间,学生学得也不轻松,效果欠佳,教学质量也是差强人意。
因为不同的学生在学习同一内容时所具备的认知基础、情感准备、学习能力等方面都各不相同,这就决定了不同的学生在学习同样的内容时,学习速度以及掌握学习任务所需要的时间、所需要的帮助都是不同的。既然学生的差异性是毋庸置疑的,那么教师所布置的作业也应该是多层次的、有弹性的。教师布置作业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的需求。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在设计、布置作业时尽可能地做到有梯度、有区分度,对优秀生、中等生和学困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这样才能事半功倍,于学生,于家长,于老师都百利而无一害,何乐而不为呢?
下午第国节课后,年级部召开了高三教师监考会及工作会议。下个星期一与星期二,要进行段三考试。
段三考试主要还只是对这个阶段同学们学习情况的一个总结,比如生物,只是考必修二的部分内容。更为重要的是一个月后的合肥市一模考试。
每逢考试到来,作业都会很多。有的同学能从容应对,有的同学显得就很仓促。能从容应对的同学,主要是能紧跟着老师的节奏,老师的课上到哪儿,他就会把配套的作业练习做到哪儿,当作业布置时,实际上,他已经做的差不多了,所以说,作业对他一点压力也没有。
但是,有的同学,喜欢自已搞自已的,不注重做全班统一的配套练习,而是自已喜欢搞一点额外的复习资料做一下。一个人的时间是有限的,特别是高三同学的自已的时间更是有限的,你想一想,除了上课,吃饭,睡觉,还有晚自习动不动就测验一下,你自已还有多少时间?你把时间花在自已的复习资料上,你哪儿来的时间去做老师布置的作业与练习?
如果,你的作业速度快,学习效率高,在作业完成之余,做一点课外练习,针对自已的弱项,补一补,提高,提高,是可以的。
但是,如果你的学习效率本来就低,你做题的速度没有过人之处,同样是做练习,你不如做全班统一的配套练习。
第一,老师布置的作业,一般都是按照自已的复习计划,以及上课进度布置的,它能对今天上课的内容进行及时巩固。
第二,再好的老师也不可能在上课时面面俱到,总会有知识点的遗漏,及时作业,能扫清知识的盲点,留心知识点的细节,也加强知识点前后联系。
第三,全班的统一练习,遇到问题,便于大家一起讨论,你不会的,可能别人会,大家一讨论,这个题就会了。
第四,有利于老师的讲解。老师除了串讲知识点,上课还讲什么,主要不就是讲同学们在作业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吗。如果老师在集中讲作业上的题,而你却没有做。请问,对你有效果吗?
班里,有一位同学,你说他不勤奋吧,他一天到晚也是捧着一本资料在哪儿瞎做,可是我一翻他的《分层作业》,全部都是空着的,我对他说,你知道你生物成绩为什么上不去吗,不做老师布置的作业呀!
高三了,学习确实很累,很苦,我不反对同学们自已有自已的想法,不反对同学们各种千万百计的想把成绩提高上去。但是,不能盲目地瞎干。
毕竟,你是第一次经历高三。而老师也不知道经历过多少个从高一到高三的轮回。
什么是高效?做好老师统一布置的作业,就是高效。
做作业,并不是说交了作业就了事。而是要做好作业,做懂作业。
我研究了一下我们生物的分层作业,这是我们生物组自已编的,虽然很粗糙,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但是前面是罗列的就是近几年的高考题,如果你把这些题都能做好了,做懂了,我的天,不得了,什么样的学校你也能考得上!把这一本资料做好了,你还有必要去搞其他的资料吗?
同学们在做时,我也在做,每做到一个好题,我都会做一个记号,上课时,我总是想方设法,在讲什么知识点穿插进去,然后请同学们把小册子拿出来,一起来思考,一同来品味这个题目的妙处。如果你不做,上课,你只能是陪坐!
晚自习,总有同学上讲台问我问题,问的也是《分层作业》上的题,这个也问,那个问,我就会把同学问比较多的哪个题,集中一下,抽时间把哪个题讲一下。如果我讲的那个题,你没有做,上课,你也只能是陪坐!
所以,做老师布置的作业很重要。
老师,您布置的作业太多了
老师,有些话我不敢对您说。今天借着写作文的机会,让我一吐为快吧!老师,您布置的家庭作业实在太多了!
每当周五一到,看着一本本作业本发下来时,我都会感到害怕。因为接下来又是一轮新的“作业之战”。果然,你一布置完作业,同学们就怨声载道,说您布置的作业太多,就算周末有三天也写不完啊。老师,我特别想问您,难道您的童年也是这样被圆珠笔的“唰唰”声占满了吗?
老师,您还记得吗?每当临近期末考试,我们都得做最后的冲刺。所以,少不了复习提纲。您几乎每天发一张复习提纲让我们写。虽然提纲上试题满满的,我们还是硬着头皮努力完成。您知道吗?有一次,我写一张复习提纲写到了晚上一点。写着写着,我就趴在桌子上睡着了。突然,一个噩梦把我惊醒了。我看了看挂钟,已经凌晨四点了。我多想继续倒下就睡,可是还有作业没完成,只好赶紧写完剩下的作业,最后才放心地睡觉。可是第二天醒来,我一直都晕乎乎的,别提有多难受了。
老师,您布置的作业实在太多了。我知道,您都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所以,我们虽然觉得很疲劳,却敢怒不敢言。就算再不愿意,也会按时交上作业。可是,您想过吗?让我们如此疲劳地写作业,真的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吗?
一次中队课,我们知道了西班牙的小朋友几乎不留作业;某某国家除双休日外,还有一天是不背书包的日子……我们是多么羡慕这些小朋友啊!
老师,您别再给我们布置那么多作业了好吗?哪怕周末给我们留下一天属于自己的时间,我们也会觉得很幸福。
老师,您能接受我的建议吗?
“安静,现在布置作业!”啊!老师准备布置作业了!被“尊称”为菜市场的班级一下子全屏住呼吸,惶恐不安地看着黑板,老师布置作业了,在黑板上写下:第1:*@#$%^&*.第2:@!$^%*. 第3:^#%*....(省略) 300,~@&$*%^#.啊!全体学生做了多年来如一次的动做--倒地.
以上讲的是我们班,唉----,如此遭遇谁不目瞪口呆?这么多作业,老师的手在黑板上一边写,还一边说,一点都不嫌累,真令人佩服,听说老师因为天天在黑板上写这么多作业,所以在国际举重比赛中获得一得奖呢!临晨5点,我终于写完作业.躺在床上,我想:老师啊老师你好狠心哪!我告你虐待儿童!我......还没想完,一只小精灵便出现在我面前,我还没来得及叫,它便把我的嘴巴冷冻住了.“我是冷冻小精灵,你别怕.因为现在你们都有冰箱,用不着我,我很无聊.”“那......那你找我干......干嘛啊.”一说到这,它更兴奋了:“因为你刚才说你讨厌老师呀,我可以帮你把老师布置的作业全冰冻起来!”我立刻同意了.冷冻小精灵不见了,我刚躺下,妈妈就把我叫醒了.希望小精灵说的是真的.
来到学校,写作业的本子根本没有什么变化,小精灵说的是不是真的?从上午到下午,我一直没有听老师讲课,坐在椅子上思考昨天晚上的事是不是在做梦.好不容易熬到放学,老师布置完356样作业,学生倒地后,起来拿作业,却全体尖叫起来(由于响声太大,导致一枚刚发射12小时的火箭爆炸.)--写作业的本子竟然被冷冻了!!!无奈之下,老师只好宣布--作业全不用做!大家一下子欢呼起来,有的竟然差点乐极生悲了,而我是高兴地差点晕了过去.一天,两天......全是这样,没有作业!原来小精灵说的是真的呀.
怎么样?羡慕吧?羡慕的话就赶紧转到我们学校来读书吧!记住,吹牛国吹牛镇吹牛街吹牛小学吹牛班!
不写作业是每个同学所期望的,但是他给我们带来的后果却是有害无益的。是个同学中石油六个习惯回家先写作业,之后再做其他事,可省下的那四个就会骗爸妈说今天没有作业,心中只有玩。只有玩才能给我们带来快乐和喜悦,写作业只会带来痛苦而已,而人们会取得现在的快乐,不会考虑后果。
不写作业的话我是会开心的,因为我握笔的姿势不正确,每当改正过来时,又会不由自主的再把坐姿势“改”过来,所以每次写作业的时候,不仅仅腰疼脖子疼手臂疼,食指也特别疼,并且食指和中指都变了形,感觉像是参加了“变形记”一样,不过它没有变好,反而越来越难看了,但是,不写作业怎么不会手疼?而且不写作业极有可能自己的成绩会下降些,那是什么概念。当你写了作业,写了日记,那样的收获绝对不小于你的付出的,有可能你的基础题全对了,还有可能由于你每天写日记写反思你的作文没有扣一分……不写作业的这段时间我完全可以阅读,还可以为小升初做准备,我还可以写摘抄,为写作文而做准备,我还可以运动,为不生病而做准备……我没一次回家,家长就会说:“有作业就写,没有作业就看书吧。”这话早已听习惯了,所以自己便自觉的该怎样就怎样了。
学生们写作业,老师改,这是很天经地义的事情,那么当我们学生的不写作业,老师也省了一些时间,但是,你不写作业就不知道你那里不会,老师也就不会因为你这不会儿给你讲那么多,也更不会因为你不会而费那么多神。每天放学老师本可以回家休息,第二天又不用检查作业多轻松啊,但是学生成绩不好在有些学校是会扣老师的工资的,再说了,“老师”本是那么神圣的职业,就是一个知识传承的一个最为重要的转折点,是对作业要求严的人,要是老师抓眼,自己却不严,那根行尸走肉又有什么区别呢?
没了作业,也就不写作业了,就是说没有了主要内容,也没了任务,这对自己的将来可是一个要害;当习惯性地不工作,不完成任务,虽说会一身轻松,但你轻松了,你的下一顿温饱该怎么办?所以说,当你习惯在没有人布置或分配给你工作时,你也要给你自己布置作业,这点不仅仅能看出你的自觉性,还可以看出来你是个怎样的人。
当老师不布置作业或者是假如老师不布置作业时,你就要当心了,或许是老师不想布置作业让你不中断你自己的路,或许老师是想借此机会,来看看你是个怎样的人。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关于历史作业的反思
长期以来,历史作业形式单调,学生感到死板乏味。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如能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心理学特征,注意作业的趣味性,那么,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增强知识点对学生大脑的“刺激度”,加深印象,既可以使学生喜爱做作业,又能起到巩固提高,培养学生能力的`作用。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新课改实践中,我在布置作业趣味性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
1.整理题列举题。让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提示从外貌、工具、用火、社会组织等几个方面去考虑。)又如列举“夏、商、西周的建立者和暴君。
2.连线题。用线把相关的人事连接起来。如基础训练上的连线题,我都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因为比较简单,学生在不太费力的情况下经过努力达到成功。这样,不仅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及时得到强化,而且能经常感到学习的满足和快慰。所以学生积极发言,作业当堂就完成了。
3.巧记题。让学生想法巧妙地记住某一知识点或某一类知识。如学习“夏商西周的兴亡”这一课后,我布置作业:结合课本内容背会顺口溜“夏商西周的兴亡歌”――夏朝开国是夏禹,早期国家已建立。王位传给儿子启,禅让从此变世袭。夏朝经历四百七,暴君夏桀被商取。商汤灭夏建商朝,盘庚迁都到殷商,有名暴君是纣王,武王伐纣灭掉商。武王伐纣灭掉商,西周定都镐京上。分封制度定国策,天子统治有加强。君厉王无人道,前七七一周灭亡。学生很感兴趣。
作业的布置与批改的反思
1、采用出声思维诊断方法进行面批
人的思想活动总是默默地进行的,它借助于不出声的内部语言。学生在完成一道数学题的思维过程中,通过哪些内部心理操作来完成是别人无法直接观察到的,而事后访问所得到的回答又常常是不完整的,不十分准确的。克服这种困难的一个有效方法让他出声思考,使学生的思维过程外部言语化。
作业批改中出现学生做错题的现象是难免的,关键是学生做错题必须让他们订正,并尽可能对订正后的作业进行面批,并在批阅过程中要求学生进行出声思维,回答原来为什么这样做?错在哪里?现在这样做理由又是什么?使学生对自己走过哪些弯路、犯过哪些错误,原因何在,从中可以获得哪些经验教训等进行认真的剖析,自己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加以诊断。接着,我想说说我批改作业的方式。
其实我的方式也很平常和大多数老师一样,每样作业都全批全改。但是我想,对于我们而言批改再多的作业都不累、不难,难就难在改后学生的订正,这是个让我们都很头疼的共性问题。不过,最近我倒突发奇想了个办法,不敢说是什么好办法,但对我班大多数学生还是略有成效的。现在所有的作业我都改两次,第1次的批改中如有错误,那我批后只签上日期。不过,最近我倒突发奇想了个办法,不敢说是什么好办法,但对我班大多数学生还是略有成效的。现在所有的作业我都改两次,第1次的批改中如有错误,那我批后只签上日期,却不打等级,直到他们订正好之后,再依据他们订正的情况来打A、B、C,不再像以前那样根据对错来打分了。这也就是第2次批改。现在已不再是我追着他们订正,而是大多数学生追着对我说:“老师,我订正好了,快帮我看看!”这使我感到欣慰。
一年多来,通过改变作业批改的方式方法,学生作业的质量有了较明显的提高。学生做作业开始能自己动脑筋了,作业不会做的学生也就开始向同学请教,向老师请教,互帮互学现象已浓厚起来,同时上课时学生专心听讲氛围大有好转,学生成绩普遍较好,期末测试成绩均量值始终保持较高水平,落后面非常小。自己在作业批改中也收益非浅,教学方法能不断创新提高。
2、布置作业。作文类作业是为了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它包括习作、周记、写话。习作是每单元里指定的作文。周记,我的本意是让学生在一周的'学习生活后,记录下期间的所见所闻。可是从上学期学生写的周记来看,并没有达到我预期的效果。大多数学生都苦于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总是短短的几行。写来写去也就那么几件事,不光他们写得痛苦,我也看得伤心。面对这个难题,我一直在思考。两、三天就让学生写一次小练笔,内容也就是说说你对所学课文的体会和感受,因为是由感而发,所以现在大多数学生写得很好了。由于增加了写话训练,我就把周记的次数减少了,从以往的一周一记到现在两周一记,刚好和习作每周交替进行,这样就不会加大作业量了。每学完一课,先让他们在家听写,然后再在班级举行听写比赛。100分者,可免抄词语,有了这条规定,学生更加主动、积极了。第2项是课外阅读,我让学生利用各种空闲的时间读课外书,每周读2~3篇。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过我想他们现在这么小,父母工作又忙,“行万里路”是不太可能了,因此我鼓励他们可以看看各个种类的书,只要感趣就好;再者有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所以我还建议他们对自己特别喜欢的书,或者有些难懂的书,可以多读几遍。作业时而中午、时而晚上,有时一些过难或需要重点掌握的我都会在课堂上集体讨论、讲评。所以每天的作业时间我都严格控制在半小时之内。
分层布置的教学反思
一、关于学生分层的反思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成绩的差异,再结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性格特征,可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在编排座位时,我们采用三人一小组、六人一大组的原则。A段同学在中间,B、C段同学在两边,这样能更好的`便于讨论、辅导、交流、提高,体现群体中的“优势互补”,也利于小组合作的开展。由于学生在一个阶段的学习之后,都会有相应的提高或降低。因此,根据每个学生提高后所达到的新水平,我们再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对每个组学生进行相应调整,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自己的潜力,不断进步,教学反思《关于初中学生作业分层布置的教学反思》。对于个别退步的B组和A组同学,可以降到后一组来适应自己。而进步的学生可上升到前一组。激励学生上进,最终达到差的逐步解体,好、中层不断壮大的目的。这样使部分学生既分到了合适的层次上,自尊心也不至于受到伤害,也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关于作业分层布置的反思
教师要在备课时,针对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精心设计编排课堂练习,在保证基本要求一致的前提下,要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知识的直接运用和基础练习,是全体学生的必做题;第二层次为变式题或简单综合题,以B层学生能达到的水平为限;第三层次为综合题或探索性问题,以A层学生能达到的水平为限。
与此同时,我们在进行作业分层设计的尝试中,也感到由于受教学经验、水平所限,同时精力也非常有限,目前仅仅能保证每个单元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设计一到两次分层作业,作业设计内容的层次性把握上有时也并非完全合理。
三、关于小组合作的反思
小组合作学习的分组办法是以组间异质、组内异质为原则,并根据学生的层类情况,将学生分到小组中。在将学生分到小组的过程中,要注意使各组之间基本保持平衡:
(1)应使各小组的平均成绩大致相同;
(2)要注意小组成员在性别、兴趣、能力等方面的合理搭配。
要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这是实施”分层―合作”教学的重要一环。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方法,在平常的教学中,要多设计一些只有通过合作才能完成的任务。
分层作业具有许多优点,它能让各类学生学有所得,给学生创设了自主学习、自主钻研的舞台,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当然,它也在发展的过程中也仍会存在种种弊端,这也是需要我们共同去探索和改进的。所以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坚持差异理论,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设计和布置适宜不同层次学生的分层作业,同时应尽可能考虑不同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能力、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和不同水平的题目。以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心理压力,更深层次地唤醒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历史教学反思(一)
在我们走入新课程的这段时间,我对自我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用新课程的理念,对以往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现将在反思中得到的体会总结出来,以求与同行共勉。
一、教学中要转换主角,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
(1)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3)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
二、教学中要用活教材
三、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教学反思,或称为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经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从而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提高教学效能的过程。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构成肤浅的知识。仅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必须的高度,并对后继行为产生影响。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那么,我们应如何在教学反思中学会教学呢?
自我提问
自我提问是指教师对自我的教学进行自我观察、自我监控、自我调节、自我评价后提出一系列的问题,以促进自身反思本事的提高。这种方法适用于教学的
全过程。如设计教学方案时,可自我提问:学生已有哪些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怎样依据有关理论和学生实际设计易于为学生理解的教学方案,学生在理解新知识时会出现哪些情景,出现这些情景后如何处理等。备课时,尽管教师会预备好各种不一样的学习方案,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是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如学生不能按计划时间回答问题,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出现争议等。这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我如何调整教学计划,采取怎样有效的策略与措施,从而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教学后,教师能够这样自我提问:我的教学是有效的吗,教学中是否出现了令自我惊喜的亮点环节,这个亮点环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哪些方面还能够进一步改善,我从中学会了什么等。
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本事的有效途径。如合作讨论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的学习理念,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看到的往往是一种形式化的讨论。如何使讨论有序又有效地展开即是我们应当研究的问题。问题确定以后,我们就能够围绕这一问题广泛地收集有关的文献资料,在此基础上提出假设,制定出解决这一问题的行动方案,展开研究活动,并根据研究的实际需要对研究方案作出必要的调整,最终撰写出研究报告。这样,经过一系列的行动研究,不断反思,教师的教学本事和教学水平必将有很大的提高。
教学诊断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而科学、有效的教学诊断能够帮忙我们减少遗憾。教师不妨从教学问题的研究入手,挖掘隐藏在其背后的教学理念方面的种.种问题。教师能够经过自我反省与小组头脑风暴的方法,收集各种教学病历,然后归类分析,找出典型病历,并对病理进行分析,重点讨论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各种教学观念,最终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交流对话
教师间充分的对话交流,无论对群体的发展还是对个体的成长都是十分有益的。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平均分时,设计了学生熟悉的一些生活情境:分桃子、分鱼、分饼干、分苹果等。在交流对话时有的教师提出,仅仅围绕吃展开教学似乎有局限,事实上,在生活中我们还有很多东西要进行分配,能够适当扩展教学设计面。这样开放性的讨论能够促进教师更有效地进行反思,促进教师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
案例研究
在课堂教学案例研究中,教师首先要了解当前教学的大背景,在此基础上,经过阅读、课堂观察、调查和访谈等收集典型的教学案例,然后对案例作多角度、全方位的解读。教师既能够对课堂教学行为作出技术分析,也能够围绕案例中体现的教学策略、教学理念进行研讨,还能够就其中涉及的教学理论问题进行阐释。经过典型案例的剖析以及对照案例检查自身的教学行为,教师们认识到,虽然我们天天都在喊关注学生的发展,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却常常我行我素,很少研究学生的需要,很少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自我的教学。
观摩分析
他山之石,能够攻玉。教师应多观摩其他教师的课,并与他们进行对话交流。在观摩中,教师应分析其他教师是怎样组织课堂教学的,他们为什么这样组织课堂教学;我上这一课时,是如何组织课堂教学的;我的课堂教学环节和教学效果与他们相比,有什么不一样,有什么相同;从他们的教学中我受到了哪些启发;如果我遇到偶发事件,会如何处理……经过这样的反思分析,从他人的教学中得到启发,得到教益。
总结记录
一节课结束或一天的教学任务完成后,我们应当静下心来细细想想:这节课总体设计是否恰当,教学环节是否合理,,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否充分,重点、难点是否突出;今日我有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做得还不够好,哪些地方需要调整、改善;学生的进取性是否调动起来了,学生学得是否愉快,我教得是否愉快,还有什么困惑等。把这些想清楚,作一总结,然后记录下来,这样就为今后的教学供给了可资借鉴的经验。经过长期积累,我们必将获得一笔宝贵的教学财富。
历史教学反思(二)
新课程改革进行地如火如荼,教学模式也随之一改再改,日见丰富。新课程、新标准、新要求……一切都是新的,随着形势的发展,普通初中历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如何把学生学习历史的进取性调动起来,在课堂中给学生以充分发挥余地,从而得到锻炼,已是一个关键性问题,也是每个新老教师苦苦思索、探索、甚至头疼的事情。经过历史教学,让我深感历史教学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同时也让我深深体会到历史教学的乐趣,总有让我挖掘不完的东西。下头我对初中历史教学作以下反思,与大家共勉。
首先,在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对于一切来说,仅有热爱才是最好的教师。学生仅有具备对学习的热爱和探索精神,才能乐在其中,才能勤奋地学习。很多学生认为历史课枯燥、乏味,所以缺少学习兴趣。所以我努力让学生在课堂45分钟的学习中一向坚持比较持久的注意力,就结合历史这门学科的特点进行教学,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将激发兴趣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例如讲到炮烙之刑时,我说:商纣王创制的‘炮烙之刑’是一种酷刑,他先叫人将铜柱子放在熊熊燃烧的炭火上,等铜柱烧得通红通红时,就把‘犯人’的身体贴在铜柱上,‘犯人’刚贴在铜柱上,只听到‘哧’的一声,‘犯人’的身体立即冒起缕缕青烟,犯人几乎都是被活活的烫死了。这样,学生仿佛亲眼看到了和亲耳听到了,产生一种犹如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加深了对商纣王残暴统治的认识。
初中学生年龄偏小,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如果巧妙地插入一个小故事,调节学生的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讲明朝君权的加强时给学生讲述露马脚故事的由来,这样既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如在学习中外的交往与冲突讲到戚继光抗倭时,给学生讲述体育课的口号稍息、立正的由来及光头饼的由来等等,使学生听了以后十分感兴趣,由此学习历史的兴趣也更浓了。
其次,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在教学中,我认识到不能再同我上学时那样教学了,此刻应当教的不是书本上死的东西了,那些学生都能明白,读史能够明志,学史能够鉴身此刻教给他们的是就某个知识应怎样分析理解,使从中得到启发。所以我努力改变学生原有单纯理解式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让他们主动地去认识、学习和理解教育影响,从而到达所预期的学习目标。在上导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本事,设计了科举制的创立这个资料,先由教师接任了一个自我一点也不了解的新班,要选几位品德好、关心团体、办事本事强的班干部,用什么办法选举呢?而引出话题,再结合本课的相关资料,让学生想象如果自我是古代的封建帝王该如何选拨官吏呢?短时间内便创造出了一个浓厚的学习气氛,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使学生真正做了课堂的主人,享受到了历史课堂的欢乐。
除此之外我还采用我们所熟知的温故知新教学法,让学生首先温历史之故而知新。例如,要讲中国的改革开放,能够先经过商鞅变法的例子来分析。商鞅变法得到多数人的支持的史实,使学生体会到商鞅变法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秦国统一大业的需要,贴合大多数人的利益。古今同理,结合当今我国的改革开放宏伟大业这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支持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下制定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措施。这样经过温习以前的旧知识来理解、深化当前新知识,还能够巩固旧知识。
以上这些是我个人的一些心得。总之,历史教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每位历史教师坚持不懈,勇于创新,在课程改革的春风吹拂下,我们每位历史教师仅有把握住新课程的主旋律,向每位学生敞开学史之门,指明知史之路,让每位学生畅所欲言,施展才能。才能增强历史学科的魅力,不断地向课堂注入活水,真正点燃学生思辩的火把。
历史教学反思(三)
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新课程的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等各方面都进行了较大的创新和突破。新课程要求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走向研究者、反思者,即,不仅专业学识要较为丰富,而且还要善于对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和反思。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还有学者指出: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增]??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能有什么改进。那么,什么是教学反思?历史教师如何进行教学反思,本文作一些简单叙述。何谓教学反思?简言之,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是教师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知的过程。教学反思中教师经常的、贯穿始终的对教学活动中各种现象进行检查、分析、反馈、调节,使整个教学活动、教学行为日趋最优化。这无疑会促进教师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历史教师如何进行教学反思呢?大体有这么几个方面:第一,理论和专业基础方面。历史教师要进行教学反思,固然依赖于自身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的经验,但是仅仅停留在经验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教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对教学行为的反思需要以一定的历史教学理论和历史专业学识为基础。1.要转变历史教学理念。教学理念是教师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对教学有重要影响。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因此,在历史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掌握重要的史实之外,适当传达一些历史学的概念和方法也非常必要。而且,历史教学的核心应当是发展学生对于历史问题的思考能力和学习方法。要转变教学理念,历史教师就要了解历史教学研究的动态,加强对历史教学理论的研习。2.丰富历史专业学识。学科专业知识对于新课程的实施以及开展教学反思,至关重要。历史教师如何提高专业修养、丰富专业学识呢?我认为,关键是多研读史学名著和史家学术论文,如顾颉刚、陈垣、陈寅恪、傅斯年、钱穆、郭沫若、翦伯赞、周一良等人传世的学术著作,精选若干研读。阅读这些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史学名著,不但可以提高专业素养,了解学科研究前沿,而且从中可以学到提出问题、分析史料、推理证明以及论断评价等研究方法。第二,教学基本策略方面。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和学科专业知识基础上,历史教师主要应以课堂为中心进行教学反思。1.案例研究。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探讨。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研究自己的课堂,并从自己大量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一定的案例;二是研究别人的课堂,从中捕捉案例。通过听课后的相互切磋和批判性对话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特别听课教师与授课教师及时的交流、分析,有助于推动教学策略的改进,这在无形中会促进历史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在反思他人教学经验、教训的同时,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三是在平时注意搜集书面材料中的案例。除了反思自己的教学案例之外,研究他人的案例,特别是一些中学优秀历史教师的典型案例也很重要。如发表在报刊上的优秀教学案例,应及时研读,从中受到启迪,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学案例是教学理论、教学实践取之不竭的源泉。而观摩听课、座谈讨论、专家讲学等多种形式,也是对教学案例进行总结、反思和探讨的好时机。2.课后小结。课后小结,就是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及时记录下来,以便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过去,人们往往重视课前的备课,对于课后的小结与反思,则较少关注。以历史学科来说,其实,平常历史教学中需要教师课后小结、反思的地方太多了。像这样的课后小结积累多了,也就成为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历史教学案例,对之分析研究,相信一定有利于历史教师提高自身的教学反思水平。总之,关于历史教师教学反思的研究,目前还是个新课题。作为历史教师,其教学反思究竟有哪些具体表现?在教学中反思达到什么程度才是理想的状态?都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探索。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发展教学反思是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新的尝试,也是历史教师成长为研究型、复合型教师的有效途径。
历史教学反思(四)
我省全面实施新课程,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能否实施新课程的理念、精神?如何评价?如何实施?作为一名历史教师,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相信将来我的工作任务更重,挑战更多。努力学习,深入钻研寻求对策及今后的努力方向是我目前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一、以新的教学方法和思路去教学
针对普及高中教育时期学生的认知特点,首先将教材内容的问题化。要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就需要将教材问题化。我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操作:把教材内容变成问题的“链接”;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努力(尝试探索、合作等)一个个地进行问题求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并生成更多、更深层的问题。其次将教材内容结构化。我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结构,而不能“见树不见林”。学生的认识结构是有良好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的,因此在教某部分知识时,要注意“瞻前顾后”和“左顾右盼”。要实现教材结构化,我既可以提出教材内容的“纲要信号”,也可以利用“先行组织者”,还可以指导学生自己结合相关知识构建知识系统框架。
二、正确处理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
过去一学年来,教学时,我注意利用一个简单的道理,或者一个知识点引出一个知识串,形成一个知识网,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就需要在教学中正确处理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首先,我要选取那些最实用,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典型事例,选择的典型材料、事例真实可信,能够逐步展开并深化和升华主题,增强表达效果。其次,采取生动活泼,学生可以接受的学习方法和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使他们乐学爱听。
三、常规教育教学中的“困惑”变成问题
在学科教学、师生交往中有很多“困惑”。如“我反复讲了好几遍他为什么还不会?”、 “为什么学习不好的学生学习习惯都差?”、“为什么学生对涉及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普遍感到困难?”等等,面对这些“困惑”我们只是说说议议,很少去深入地探究这些困惑背后的真实原因,也就是说我们缺少问题意识。我准备在新学期将问题细化,注重平时积累,着手解决,具体成文。
四、结合学生的实际,将知识整合。
在教学中,我往往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实际能力,将课本知识重新组织,整合,使学生思路清晰,通俗易懂,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最好的教学就是适应于自己,又适合学生的教学,它既有利于学生素质提高,又有利于学生分数提高的教学。
总之,社会在发展变化,教师也应改变教学观念,充分认识新课改的重要性,努力设计好教学内容,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创新人才,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历史教学反思(五)
历史教学反思
新课程以来,广大历史教师围绕新理念、新课标组织教学,历史课堂中出现了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从形式上看,在四十分钟的课堂里常常是欢声笑语、高潮迭起,似乎我们的历史课堂已经走进了新课程的最佳状态。但是,认真审视、研究一下目前的历史课堂教学,我认为:对新课程的理解是片面的、肤浅的,突出的表现是重现象不重本质、重形式不重实质,致使课堂中出现了虚假的繁荣。下面,对历史课堂实践中某些教学行为进行剖析。
一、在三维目标达成的过程中不能忽视“知识”目标
新课程改革反对那种不顾学生感受、体验和需要以及把学生当作知识容器的观念。但是,它并不排斥知识本身。相反,改革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基本的历史知识包含重要的历史史实和基本历史线索两部分。老师们把超多精力用在如何使教学形式多样、手段先进、方法灵活上,课堂上关注学生的体验与感悟,但是在完成知识目标的教学中常常蜻蜓点水,似乎强调基础知识就背离了课改的初衷,就不贴合新课标的要求。例如,在设计《春秋战国的纷争》一课时,课前布置学生把这课出现的历史故事“烽火戏诸侯”,“减灶记”,成语“管鲍之交”、“退避三舍”、“城濮之战”、“围魏救赵”等以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现出来。上课时学生把自己创作或制作的的动画、漫画、剧本等拿出来交流,形式十分活泼,学生兴致很高,但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掌握、理解的史实究竟有多少呢难道只要明白这些故事就能够了吗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是什么齐桓公、晋文公成就霸业的原因是什么这些本应在师生的活动中解决的知识却不了了之。知识是基础,是依托,是载体,是学生发展的双翅,学生只有在掌握基本的历史线索和具体的历史知识的同时,才能构成历史学习的初步潜力,才能真正学会学习,才会产生爱国主义情感、正义感、社会职责感
以及正确的生活态度、做人态度和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因此,要真正实现历史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不仅仅不能贬低知识的地位,反而应当进一步强化知识的作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过程就应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透过师生的活动,最大限度地充实和丰富教科书所设计的历史基础知识的框架,使文字知识“活”起来,能否做到这一点直接关系到历史知识的质量和水平,进而关系到三维目标能否有效达成。
二、实现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不能走“形式”
历史课程标准提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为了给学生学习历史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老师们用心探索多种教学形式,改变过去那种严格按照教学流程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的状况,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课堂讨论、组织辩论会、编演历史剧、开展历史知识竞赛、成语接力赛、虚拟拍卖会等都是老师们常用的教学形式。在这些活动中,学生能够投身其中直接参与教学,师生、生生之间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
但是,有些活动作为一种教学形式只是一种点缀。例如,历史剧是学生十分喜欢的形式,但是教师在设计这些活动、指导学生编演时没有充分思考要到达什么目的、学生能够从中了解些什么,有时候表演的过程中学生们嘻嘻哈哈,资料简单、形式单一。表演过后就进入了下一个环节,至于剧中表现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就不得而知了,表演只是起到了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又比如:讨论几乎是老师们每节课都要采用的教学形式,但是有些问题根本就不具有讨论性。
另一类诸如“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哪些”这样的问题书中是能够找到答案的,只要给学生时间看书,学生就能归纳出来,讨论实在是画蛇添足,不但不能开启学生的思维,引发争论,进出火花,久而久之还会泯灭学生思考的热情。因此,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就应从教学需要出发,从学生需要出发,不能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追求表面的形式,会远离新课程的要求。三、创造互动式课堂不能丢掉“秩序”和“规则”
新教育观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历史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教师们的教育观、教学观、师生观不断更新,为了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老师们可谓绞尽脑汁。有些课堂确实活起来了,老师与学生平等地交流、探讨,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但是,另一个问题也随之出现了,有时候,学生一旦动起来,课堂秩序就没有了,学生们各说各的,似乎发表意见的同学或者小组与自己毫无关系。学生学习、参与的热情被激发出来。但是,在其中某一个小组阐述观点、表达成果的时候,其他小组的同学要么忙着整理自己的资料,要么说笑、吵闹,即使有个别想听的同学也听不清楚。学生们不倾听,不补充、不否定,明显的错误发现不了,老师也只是与该小组的特定成员进行单向对话,对于每个小组的成员来说,他只是了解了本小组的研究资料,而对其他小组完成的那部分知识就知之甚少了。也就是说,在这一节课里,每个学生获得的知识都是不完整的。在这种状况下,教师就要在日常的教学中和学生一齐建立起新规则,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组织,,真正地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同时学会理解别人,尊重别人,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在追求课堂的民主、
开放的同时,有共同遵守的“秩序”和“规则”。
四、确立学生主体地位不能轻视教师的作用
“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已经成了广大历史教师的共识。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有时在气氛热烈、民主的课堂里却只能看到学生的风采,老师扮演的似乎是可有可无的主角。例如,有一位老师在讲《江南地区的开发》时,把全班分成若干小组,老师在课前把问题布置给学生,由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上课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谈本小组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由于各小组准备充分,所以学生的热情很高,也讲得头头是道,但是受年龄、阅历及知识水平的限制,有些问题说得不够完整,有些观点也有失偏颇,老师在小组总结时就应予以补充和纠正。但是在一节课里老师只是在各小组间穿行,就像一个置身于世外的旁观者,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缺乏有效的指导。新课程下教师的主角确实发生了变化,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和灌输者向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帮忙者和合作者转变,但是教师的作用不但没有削弱,反而就应加强。这是因为,在长期的理解式的教学中,学生理解的常常是教师和书本带给的现成的结论。而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但这种“自主与探究”有时会使学生不知所措,需要指导、点拨和帮忙。历史是人文学科,具有综合性、多样性的特点。从时间上看,上下五千年:从空间上看,涉及五湖四海;从资料上看,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社会生活、民俗风情等包罗万象。这些无不为学生带给了宽广的探究天地和思维空间。但不可否认的是,初中阶段学生们所获得的历史知识是有限的,辨证的思维潜力不强,有些观点难免会出现偏差。这个时候的教师就是学生的引路人,把他们从偏执引向正轨。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除了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带给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外,更就应指导学生构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方式,掌握学习策略,同时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与学生一齐去寻找真理,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
五、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不能走进多媒体教学的误区
《课标》中提出:“要努力创造条件,利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开发和制作历史课件,开展历史学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开发历史课程资源的过程中,多媒体教学以其信息量大、简洁灵活、动态感强、传递迅速、形象直观、声画皆备等特点被越来越多的历史教师所采用。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够处理好历史教学中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尤其是有利于历史教学中创设情境,带给丰富的历史学习材料,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但是,有些教师在使用的过程中却走入了误区:即多媒体成了课堂的中心。在听课的过程中常常发现有些教师在一节课的时间里,图文、动画、音频、视频等无所不包,学生不断地理解视觉、听觉上的刺激,课堂上热热闹闹。但是学生就象一台机器,被动地理解多媒体这台“机器”的“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必要的,但并不是运用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就是实现了教学的现代化,并不是制作了新奇生动的课件就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我认为,历史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明确目的。使用多媒体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从头到尾地演绎课件,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很难突出教学重点,浅化难点,教师在课堂上成了一个单纯的首尾兼顾的机器操纵者,看不到其教学机智,而学生也只是被
动地理解信息,且很难在稍纵即逝的信息中把握一节课的知识结构、线索及要到达的目标。其次,要合理安排。多媒体所用的时间过长、频率过快,不利于实现师生互动。教师的精讲、点拨以及学生的讨论都在多媒体的连续演示中被挤掉了。教师没有时间搜集学生反馈来的信息,学生要不停地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去适应,来不及对知识资料做深入细致的思考,事实上他们真正参与课堂的机会被多媒体剥夺了。再次,要调动学生。任何教学手段的使用都要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学习用心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总之,多媒体教学不是万能的,目前为止它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替代不了透过师生交流与沟通而进行的知识传递与情感交流。因此,历史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要与常规的、甚至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优势,切不可一味地追求课件的数量或质量,而忽视了多媒体在教学中所处的位置。
除此之外,历史课堂中出现的合作的低效、提问的泛化等问题也是务必认真思考和应对的。课堂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归属和落脚点,解决现存问题,推进历史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寻找缩短教育理想世界与教育现实世界距离的最佳结合点,对一线历史教师来说任重道远。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