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步计算的分数“和倍”应用题》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两步计算的分数“和倍”应用题》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本文共17篇,一起来阅读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两步计算的分数“和倍”应用题》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连滩镇第二小学 周妙珍

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两种相比较的量都未知的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2、通过自主探究、评价交流的学习活动,培养分析培养思考的能力以及促进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发展。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的价值,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学习重点:理解并掌握两种相比较的量都未知的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学习难点:根据题目中的信息灵活运用各种假设方法来解决问题。

课前预习导学:

1、填一填。

(1)桃树棵数是梨树的3倍,则梨树棵数是桃树的( )。

(2)桃树棵数是梨树的一半,则梨树棵数是桃树的( )。

(3)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把( )看作单位“1”,看成( )份,男生有这样的( )份,男、女生一共有( )份,男生人数占男、女生和的( ),女生人数占男、女生和的( )。或把女生人数看作单位“1”,男生人数是( ),男、女生的和是( )。如果女生人数用x表示,则男生人数是( ),男、女生总人数是( )。

(4)果园里有苹果树x棵,梨树的棵树是苹果棵树的 。梨树有( )棵,苹果树和梨树一共有( )棵。(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

课堂研讨:学习例题6【阅读与理解】:

读题,理解题意。

引导学生通过交流从题目中获取以下信息:

(1)上半场和下半场一共得了42分。(2)两个半场的得分都是未知的。

(3)下半场的得分是下半场的一半。(4)求上半场和下半场各得多少分?

【分析与解答】

(1)分析关键句。

说说“下半场得分只有上半场的一半”你是怎样理解的?

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理解成“下半场的'得分是上半场的 ”;二是理解成“上半场得分是下半场的2倍”。

(2)探究解题思路。

由于题目中上半场和下半场得分都是未知的,因此可以用方程来解答,假设其中的一个半场得分为x,这样就可以根据两个半场得分的关系得出另一个半场的得分。最后根据上半场和下半场一共得42分,也就是用“上半场得分+下半场得分=42分”来列方程解答。

(3)学生尝试列方程解答。

根据下半场的得分是上半场的 ,则上半场得分是下半场的( );

①如果设上半场得分为X,下 ②如果设下半场得分为X,上

半场得分则用( )表示 。 半场得分则用( )表示。

(4)用算术法解答:

课堂小结:

我们学习了和倍应用题的解答方法,知道了此类应用题在数量关系上与“和倍”问题是一致的,明确了谁是单位“1”,就设谁为x。也可以用算术方法解答。应用的关系式是 : 和÷分率和=单位“1”的量。

课堂巩固练习:

1、列出数量关系式。

一张椅子X元,一张课桌价钱是椅子的 ,一张课桌多少元?

( )○( )=一张课桌的价钱

一套桌椅多少元?

( )○( )=一套桌椅的价钱

2、某小学有学生1500人,女生人数是男生的 ,这所小学男、女生各有多少人?

3、小丽买了一枝圆珠笔和一枝钢笔,共用去12元,圆珠笔的单价是钢笔的 。圆珠笔和钢笔的单价各是多少元?

课后拓展延伸:

1、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行了全程的 ,离中点还有42千米。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2、某牧场养有奶牛420头,比羊的头数的 多120头,羊有多少头?

教学后记:

稍复杂的列方程解应用题实际是算术方法中的和倍和差倍应用题的再现,在我们学过方程后要求掌握能用方程去解答,方程的方法是顺向思维,学生又比较容易理解,教材无论在例题还是课后练习都力求做到数学问题生活化,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最深切的有以下几点:

1、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题材,创设问题情境,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以计算打篮球得分这一情境将“和倍”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取材于学生熟悉的体育活动,既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又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能凭借生活经验,积极参与尝试探究等学习活动。

2、利用画线段图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重点是根据已知条件找出数量关系式,并根据线段图和关系式列出方程,解决问题。教材中的例1是“和倍”问题,在接下来的练习中出现了“差倍”问题,但学生理解应用的时候在思维上感觉很有差距,借助这样的形式学生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两者之间的数量关系,比较容易掌握解答方法,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去分析,逐步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

3、练习设计充分体现基础练习和发展性练习的。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自由的、多角度的思考,实现自主建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面对问题每个学生有各自不同的思维方式。本课练习设计也具有开放结构的数学问题,通过买苹果、买笔和男女生人数等学生实际接触到的知识让学生在发散性、多维度的思维活动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两步计算的分数“和倍”应用题》教学反思

稍复杂的列方程解应用题实际是算术方法中的和倍和差倍应用题的再现,在我们学过方程后要求掌握能用方程去解答,方程的方法是顺向思维,学生又比较容易理解,教材无论在例题还是课后练习都力求做到数学问题生活化,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最深切的有以下几点:

1、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题材,创设问题情境,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以计算打篮球得分这一情境将“和倍”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取材于学生熟悉的体育活动,既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又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能凭借生活经验,积极参与尝试探究等学习活动。

2、利用画线段图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重点是根据已知条件找出数量关系式,并根据线段图和关系式列出方程,解决问题。教材中的例1是“和倍”问题,在接下来的练习中出现了“差倍”问题,但学生理解应用的时候在思维上感觉很有差距,借助这样的形式学生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两者之间的数量关系,比较容易掌握解答方法,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去分析,逐步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

3、练习设计充分体现基础练习和发展性练习的。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自由的、多角度的思考,实现自主建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面对问题每个学生有各自不同的思维方式。本课练习设计也具有开放结构的数学问题,通过买苹果、买笔和男女生人数等学生实际接触到的知识让学生在发散性、多维度的思维活动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两步计算应用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80页例1。

教材分析

本应用题是学生过去学的求比一个数多(少)几(或几倍)的简单应用题的发展,即由原来的求比一个数多(少)几(或几倍)的数引申到求比两个数多(少)几(或几倍)的数。教材主要通过题组练习,让学生比较三道题在计算方法上的异同,帮助学生掌握该类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灵活解题的能力。

学生分析

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分析简单应用题数量关系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乐于探究、善于合作,对于自己熟悉的事物比较感兴趣,而对于纯粹的应用题教学有些反感,不太乐意为了解题而解题,喜欢尝试用数学思维方式去观察生活。因此将应用题与别的活动课程进行整合,联系生活显得很有必要。

设计理念

1、联系现实,创设情境,注重融合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要“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素材”、“素材应当来源于学生的现实”,这里的现实应该是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能够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因此学生素材应尽量来源于生活,在其中又应当具有一定的数学价值。对于三年级同学来说,学生的“现实”或许更多地意味着与他们直接相关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可以直接接触到的事与物,例如“今天我当家”这个情境就取材于学生熟悉的班队活动。其中,四个计划的设计则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难怪课后有的同学说:“我觉得这节课有点像数学课,又有点像班队课,还有点像思品课。”

2、在开放中合作,在交流中收获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而小组学习是合作交流的重要形式,学生在开放的小组群体中,可以自由自在地交谈,无拘无束地讨论,独立思考,相互学习。在讨论与交流中,思维呈开放的态势,不同见解,不同观点相互碰撞,相互引发,相互点燃,从而实现个人与他人,小组与全班的全程对话。

3、重组整合例题,对教材“二度开发”

在新课程标准和教材之间,仿佛是一片不确定的开阔地,它要求教师从一个单纯的教材“组织者、执行者”转变为教材的“研究者、开发者”,鼓励教师尽情释放智慧的源泉,在教材与标准之间驰骋创造力。因此我们在设计时根据教学的需要,重组、整合了例题,对教材进行了“二度开发”。由于例1的内容较为远离学生的生活,所以我们大胆地处理教材、调整教材、补充教材,大胆地开放“小教室”,把生活中鲜活的、学生感兴趣的题材引进数学的“大课堂”,把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教学过程设计为“今天我当家”的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和“小红”一起“邀请朋友”、“上街买菜”、“社区服务”、“购物”,在完成计划中自然无痕地用两步计算来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学习,使学生初步理解求比两个数的和多(少)几(或几倍)的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数量关系,能正确解答这类两步计算应用题,掌握用综合法思路分析推理的过程,提高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就在身边。

3、结合内容渗透思想教育。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学校开展“今天我当家”的活动,你们想参加吗?小红也想参加,她想利用双休日当一回小主人。她把想法和爸爸说了,爸爸说:“好啊!不过那要看看你有没有当小主人的能力?”于是他就考考小红了。

出示:买青菜用了2元钱, 买白菜用了多少钱?

师:你们能解答吗?为什么?是呀!缺了一个条件也就不知道买白菜的钱和买青菜的钱有什么关系了,那你猜猜爸爸会怎么说呢?

生自由发表意见。(买白菜比青菜多用3元钱;买白菜比青菜少用1元钱;买白菜的钱是青菜的2倍)

[细致入微地渗透生活观念,精心设计,巧妙借助“今天我当家”的场景,对生活要素进行提炼,创设了良好的活动情境,帮助学生“从细微之处看生活”,在生活氛围中自觉调动原有认知储备,全身心地为小红想计策、出创意。]

二、提供材料,研讨新课

师:小红也全部答对了,爸爸高兴地说:“那就让你来当家吧!”于是小红就制订了当家的一些计划,她的第一个计划是什么呢?

1、出示:计划一:邀请朋友

请3个同班好朋友,2个兴趣班好朋友,请小邻居的人数比同班好朋友和兴趣班好朋友的总数少1个,请了( )小邻居。

师:你们会算吗?说说看,为什么要先求3+2=5(人)?是啊,跟小邻居的人数有直接关系的是同班好朋友和兴趣班好朋友的总数。

(出示线段图,图略)

师:在图上哪一段表示同班好朋友的人数?哪一段表示兴趣班好朋友的人数?同班好朋友和兴趣班好朋友的总数呢?所求的问题在哪儿?第二段怎会比第一段短一些呢?接下来怎么办?(生答师板书)

师:小红请好了小伙伴准备去买菜,妈妈和奶奶听说小红想当家,非常支持。

练一练:奶奶给了10元钱,妈妈给了20元钱,爸爸给的钱比妈妈和奶奶给的总数少2元,爸爸给了( )元钱。

同桌交流后回答。

2、出示:计划二:上街买菜

买青菜用了2元钱,买萝卜用了3元钱,买肉用的钱比买青菜和萝卜的总数多8元,买肉用了( )元钱。

师:谁愿意说说?(生答师板书)小红也很快地算出来了,这时旁边一位正在买菜的老爷爷看见了,也想请她们帮帮忙。

练一练:买茄子用了4元钱,买冬瓜用了2元钱,买鱼的钱比买前两样的总数多4元,买鱼用了多少钱?

师:你们愿意帮忙吗?同桌互相说一说。

[数学教学要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和必需的数学,就应该密切联系学生生活,使学生感到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数学是生动的、有趣的。本环节步步深入,分别设计了“邀请朋友”、“上街买菜”等生活实例,激活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诱发出“我就是小红”的意识。让学生充分交流想法蕴涵了尊重个体思维的原则,呈现方式的多样化体现了课堂的开放性。这样一方面培养学生留心身边事物的习惯,另一方面使学生感觉到书本上知识来源于人的实践活动,把知识的学习不留痕迹地融入对生活的学习中,融入活动中,学生学习兴趣盎然。]

3、师:吃完午饭,小红决定去完成第三个计划,去小区刘奶奶家打扫卫生。小红多会安排呀!

出示:计划三:社区服务

2个同学洗衣服,1个同学扫地,擦窗的人数是洗衣服和扫地的总数的2倍,擦窗的有( )人。

生答师板书。

师:小红和小伙伴们把刘奶奶家打扫得干干净净,高高兴兴地往家走,正好遇上小区管理员张叔叔,原来啊,他正在发搞好家庭卫生的倡议书呢!

练一练:第一次发了22份倡议书,第二次发了38份倡议书,第三次发的是前两次总数的'3倍,第三次发了多少份倡议书?

[在数学课中创设情境,并不是为了创设而创设,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感兴趣的情境中认识数学知识,体验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的力量。因此在四个计划这一主线中还必须注意数学知识间的衔接与穿插,“上街买菜算算钱”,“小区发了多少份倡议书”,这些都能在现实中找到蓝本,学生身临现实情境,与其说是在解答题目,还不如说是在做身边的一件事情,不仅实现了《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而且还注意了学科间的融合与渗透。]

4、揭示课题: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5、比较三组算式

师:你有什么发现?(相同点:都是先求总数,因为要求的问题都与总数有直接关系;不同点:因为所求的问题和总数的关系不同,所以计算方法也就不同。)

6、看书质疑(生完成例1)

三、开放练习,拓展提高

1、妈妈买了8个苹果,6个梨,9个香蕉,买的桔子比苹果和香蕉的总数多7个,买了多少桔子?

(生自练,师巡视,注意收集学生的不同列式)师:谁愿意来说说?

逐题出示:① 8+6=14(个) ② 8+6+9=23(个)

14+7=21(个) 23+7=30(个)

师:这样做行不行?为什么?如果算式是对的,那如何改题目呢?

[这是一道有多余条件的应用题,让学生在想中练,错中悟,使每个学生都成为选择信息的主体,变以往学生坐着等信息为主动获取有用的信息。]

2、师:小红当了一天的小主人,有没有把所有的钱都用掉?她一共有多少元钱?用掉多少钱?还剩多少钱?这些钱可以用来干什么?

生自由发表看法。

师:小红想把奶奶给的10元钱还掉,然后再捐给班级里的一名贫困学生10元,现在她还剩多少钱了?最后她还有一个计划

3、出示:计划四:购物(图片)

钢笔 饮料 铅笔 小画册 薯片 牙膏

6元/支 3元/瓶 1元/支 4元/本 3元/袋 5元/支

师:小红会买些什么?四人小组讨论帮小红设计一个与众不同的购物方案。(学生设计)

师:如果要把所有的物品都买下,需要多少钱?钱够不够?如果不够,你会想出什么方法呢?(渗透打折、还价等思想)

[在课尾设计“计划四:购物”,这一环节呈现给学生的信息是用20元钱去买提供的商品。看似简单的一道题,由于学生在开放的空间,开放的群体合作中收集、整理信息,不仅设计了10多种与众不同的购物方案,而且还延伸出:如果买东西后钱多了可用来捐款、还给父母、存起来等多种办法,适时地渗透了思想品德教育。当有同学提到要把所有的商品全买下而钱又不够怎么办时,学生的回答更是精彩纷呈,如讨价还价、打折优惠、先欠再还、买一送一,有些购物策略甚至连老师也始料不及。开放的活动开发了学生丰富鲜活的认知潜能,在积极思考、主动与同伴合作、积极与他人交流中,不仅增进了运用数学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信心,而且还意识到了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

四、课堂总结

师:这一天小红过得非常有意义,不仅出色地完成了她制定的四个计划,解决了很多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在“今天我当家”的活动中,她的能力和素质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而且在轻松愉快中学会了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同学们,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多观察,勤动脑,相信任何难题我们都不怕!

[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之一,在于用数学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于养成应用数学的意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的“应用意识主要表现在: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学数学最终是为了用数学。]

教学内容:

以“求和”为基本数量关系的两步计算应用题(书p51)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以“求和”为基本数量关系的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能用分析法或综合法分析数量关系,会口述解题步骤,能正确地列式解答。

教学步骤:

一、准备引新

1、秋天到了,让我们到果园里看看吧!果园里种满了什么树呀?如果老师告诉大家果园里有苹果树1420棵,要求苹果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出示准备题1)你能解答吗?为什么?谁来补一个条件呢?

2、学生补充条件,并列式计算

梨树有1000棵 1420+1000=2420(棵)

3、这是一道几步计算的应用题?谁能补一个条件,使它成为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学生口答补充:

(1)梨树比苹果树少420棵

(2)梨树比苹果树多420棵

(3)苹果树比梨树少420棵

(4)苹果树比梨树多420棵

4、揭题:这样的两步计算应用题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课,现在我们先一起来研究第一种

二、探究新知:

1、研究例3

(1)读题,找条件和问题,师画出线段图

(2)根据小黑板上的思考提示,同桌互说这道题的解题思路

(3)学生在本子上试做这道题,只用列出分步算式,快的同学可以列出综合算式。

(4)指名板演算式,集体交流:指名说解题思路,1420表示什么?1000表示什么?

(5)综合算式怎么写 ?谁还有不同的写法?1420―420表示什么?

2、如果补充的是“梨树比苹果树多420棵”,你怎样想?怎样算呢?根据思考提示自己思考后在本子上列式计算。

指名板演,并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3、小结:

我们今天学习的两步计算应用题跟以前学习的两步计算应用题在条件上有什么不同?只有两个条件的时候,其中一个条件需要用到几次,这两题中的哪个条件用了两次?第一次用它求什么?第二次用它求什么?但今天学习的两步计算应用题跟以前学习的两步计算应用题有一点还是相同的,那就是关键都是先求出中间问题。

三、巩固深化

1、p52练一练1,请学生写在书上,集体校对

2、p52练一练2,看线段图列式计算

3、p52练一练3判断:谁的解法对?

小刚:240+40=280(人)

小明:240+40=280(人)

240+280=520(人)

小华:240―40=200(人)

240+200=440(人)

小青:240+240=480(人)

480+40=520(人)

小组讨论,选出正确的答案,错的答案要说说错在哪里?

4、p53练一练5

5、p53练一练4

四、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教材分析

本应用题是学生过去学的求比一个数多(少)几(或几倍)的简单应用题的发展,即由原来的求比一个数多(少)几(或几倍)的数引申到求比两个数多(少)几(或几倍)的数。教材主要通过题组练习,让学生比较三道题在计算方法上的异同,帮助学生掌握该类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灵活解题的能力。

学生分析

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分析简单应用题数量关系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乐于探究、善于合作,对于自己熟悉的事物比较感兴趣,而对于纯粹的应用题教学有些反感,不太乐意为了解题而解题,喜欢尝试用数学思维方式去观察生活。因此将应用题与别的活动课程进行整合,联系生活显得很有必要。

设计理念

1、联系现实,创设情境,注重融合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要“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素材”、“素材应当来源于学生的现实”,这里的现实应该是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能够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因此学生素材应尽量来源于生活,在其中又应当具有一定的数学价值。对于三年级同学来说,学生的“现实”或许更多地意味着与他们直接相关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可以直接接触到的事与物,例如“今天我当家”这个情境就取材于学生熟悉的班队活动。其中,四个计划的设计则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难怪课后有的同学说:“我觉得这节课有点像数学课,又有点像班队课,还有点像思品课。”

2、在开放中合作,在交流中收获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而小组学习是合作交流的重要形式,学生在开放的小组群体中,可以自由自在地交谈,无拘无束地讨论,独立思考,相互学习。在讨论与交流中,思维呈开放的态势,不同见解,不同观点相互碰撞,相互引发,相互点燃,从而实现个人与他人,小组与全班的全程对话。

3、重组整合例题,对教材“二度开发”

在新课程标准和教材之间,仿佛是一片不确定的开阔地,它要求教师从一个单纯的教材“组织者、执行者”转变为教材的“研究者、开发者”,鼓励教师尽情释放智慧的源泉,在教材与标准之间驰骋创造力。因此我们在设计时根据教学的需要,重组、整合了例题,对教材进行了“二度开发”。由于例1的内容较为远离学生的生活,所以我们大胆地处理教材、调整教材、补充教材,大胆地开放“小教室”,把生活中鲜活的、学生感兴趣的题材引进数学的“大课堂”,把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教学过程设计为“今天我当家”的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和“小红”一起“邀请朋友”、“上街买菜”、“社区服务”、“购物”,在完成计划中自然无痕地用两步计算来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学习,使学生初步理解求比两个数的和多(少)几(或几倍)的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数量关系,能正确解答这类两步计算应用题,掌握用综合法思路分析推理的过程,提高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就在身边。

3、结合内容渗透思想教育。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学校开展“今天我当家”的活动,你们想参加吗?小红也想参加,她想利用双休日当一回小主人。她把想法和爸爸说了,爸爸说:“好啊!不过那要看看你有没有当小主人的能力?”于是他就考考小红了。

出示:买青菜用了2元钱,买白菜用了多少钱?

师:你们能解答吗?为什么?是呀!缺了一个条件也就不知道买白菜的钱和买青菜的钱有什么关系了,那你猜猜爸爸会怎么说呢?

生自由发表意见。(买白菜比青菜多用3元钱;买白菜比青菜少用1元钱;买白菜的钱是青菜的2倍)

[细致入微地渗透生活观念,精心设计,巧妙借助“今天我当家”的场景,对生活要素进行提炼,创设了良好的活动情境,帮助学生“从细微之处看生活”,在生活氛围中自觉调动原有认知储备,全身心地为小红想计策、出创意。]

二、提供材料,研讨新课

师:小红也全部答对了,爸爸高兴地说:“那就让你来当家吧!”于是小红就制订了当家的一些计划,她的第一个计划是什么呢?

1、出示:计划一:邀请朋友

请3个同班好朋友,2个兴趣班好朋友,请小邻居的人数比同班好朋友和兴趣班好朋友的总数少1个,请了( )小邻居。

师:你们会算吗?说说看,为什么要先求3+2=5(人)?是啊,跟小邻居的人数有直接关系的是同班好朋友和兴趣班好朋友的总数。

(出示线段图,图略)

师:在图上哪一段表示同班好朋友的人数?哪一段表示兴趣班好朋友的人数?同班好朋友和兴趣班好朋友的总数呢?所求的问题在哪儿?第二段怎会比第一段短一些呢?接下来怎么办?(生答师板书)

师:小红请好了小伙伴准备去买菜,妈妈和奶奶听说小红想当家,非常支持。

练一练:奶奶给了10元钱,妈妈给了20元钱,爸爸给的.钱比妈妈和奶奶给的总数少2元,爸爸给了( )元钱。

同桌交流后回答。

2、出示:计划二:上街买菜

买青菜用了2元钱,买萝卜用了3元钱,买肉用的钱比买青菜和萝卜的总数多8元,买肉用了( )元钱。

师:谁愿意说说?(生答师板书)小红也很快地算出来了,这时旁边一位正在买菜的老爷爷看见了,也想请她们帮帮忙。

练一练:买茄子用了4元钱,买冬瓜用了2元钱,买鱼的钱比买前两样的总数多4元,买鱼用了多少钱?

师:你们愿意帮忙吗?同桌互相说一说。

[数学教学要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和必需的数学,就应该密切联系学生生活,使学生感到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数学是生动的、有趣的。本环节步步深入,分别设计了“邀请朋友”、“上街买菜”等生活实例,激活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诱发出“我就是小红”的意识。让学生充分交流想法蕴涵了尊重个体思维的原则,呈现方式的多样化体现了课堂的开放性。这样一方面培养学生留心身边事物的习惯,另一方面使学生感觉到书本上知识来源于人的实践活动,把知识的学习不留痕迹地融入对生活的学习中,融入活动中,学生学习兴趣盎然。]

3、师:吃完午饭,小红决定去完成第三个计划,去小区刘奶奶家打扫卫生。小红多会安排呀!

出示:计划三:社区服务

2个同学洗衣服,1个同学扫地,擦窗的人数是洗衣服和扫地的总数的2倍,擦窗的有( )人。

生答师板书。

师:小红和小伙伴们把刘奶奶家打扫得干干净净,高高兴兴地往家走,正好遇上小区管理员张叔叔,原来啊,他正在发搞好家庭卫生的倡议书呢!

练一练:第一次发了22份倡议书,第二次发了38份倡议书,第三次发的是前两次总数的3倍,第三次发了多少份倡议书?

[在数学课中创设情境,并不是为了创设而创设,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感兴趣的情境中认识数学知识,体验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的力量。因此在四个计划这一主线中还必须注意数学知识间的衔接与穿插,“上街买菜算算钱”,“小区发了多少份倡议书”,这些都能在现实中找到蓝本,学生身临现实情境,与其说是在解答题目,还不如说是在做身边的一件事情,不仅实现了《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而且还注意了学科间的融合与渗透。]

4、揭示课题: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5、比较三组算式

师:你有什么发现?(相同点:都是先求总数,因为要求的问题都与总数有直接关系;不同点:因为所求的问题和总数的关系不同,所以计算方法也就不同。)

6、看书质疑(生完成例1)

三、开放练习,拓展提高

1、妈妈买了8个苹果,6个梨,9个香蕉,买的桔子比苹果和香蕉的总数多7个,买了多少桔子?

(生自练,师巡视,注意收集学生的不同列式)师:谁愿意来说说?

逐题出示:① 8+6=14(个) ② 8+6+9=23(个)

14+7=21(个) 23+7=30(个)

师:这样做行不行?为什么?如果算式是对的,那如何改题目呢?

[这是一道有多余条件的应用题,让学生在想中练,错中悟,使每个学生都成为选择信息的主体,变以往学生坐着等信息为主动获取有用的信息。]

2、师:小红当了一天的小主人,有没有把所有的钱都用掉?她一共有多少元钱?用掉多少钱?还剩多少钱?这些钱可以用来干什么?

生自由发表看法。

师:小红想把奶奶给的10元钱还掉,然后再捐给班级里的一名贫困学生10元,现在她还剩多少钱了?最后她还有一个计划

3、出示:计划四:购物(图片)

钢笔 饮料 铅笔 小画册 薯片 牙膏

6元/支 3元/瓶 1元/支 4元/本 3元/袋 5元/支

师:小红会买些什么?四人小组讨论帮小红设计一个与众不同的购物方案。(学生设计)

师:如果要把所有的物品都买下,需要多少钱?钱够不够?如果不够,你会想出什么方法呢?(渗透打折、还价等思想)

[在课尾设计“计划四:购物”,这一环节呈现给学生的信息是用20元钱去买提供的商品。看似简单的一道题,由于学生在开放的空间,开放的群体合作中收集、整理信息,不仅设计了10多种与众不同的购物方案,而且还延伸出:如果买东西后钱多了可用来捐款、还给父母、存起来等多种办法,适时地渗透了思想品德教育。当有同学提到要把所有的商品全买下而钱又不够怎么办时,学生的回答更是精彩纷呈,如讨价还价、打折优惠、先欠再还、买一送一,有些购物策略甚至连老师也始料不及。开放的活动开发了学生丰富鲜活的认知潜能,在积极思考、主动与同伴合作、积极与他人交流中,不仅增进了运用数学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信心,而且还意识到了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

四、课堂总结

师:这一天小红过得非常有意义,不仅出色地完成了她制定的四个计划,解决了很多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在“今天我当家”的活动中,她的能力和素质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而且在轻松愉快中学会了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同学们,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多观察,勤动脑,相信任何难题我们都不怕!

[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之一,在于用数学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于养成应用数学的意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的“应用意识主要表现在: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学数学最终是为了用数学。]

《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教学反思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心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教务长解决问题的方式,现代教育越来越重视每个学生潜能的开发和个性的发展。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习惯的不同,常常会想出不同的计算方法,这正是学生具有不同独特性的体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尝试各种算法的多样化。例如:人教版数学第四册学习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例3时,我把例题改成这样:小丽带100元钱要给妈妈买一套衣服。下面表中是上衣和裤子的不同价钱,并用打“√”表示一种买法。你有几种不同买法,用打“√”表示,求还剩多少元呢?犑和学们,小丽是一位很懂事又很孝顺的好孩子,用自己获得的100元奖学金,要买一套衣服送给妈妈,如何买这套衣服呢?你们来帮一帮她,出一出金点子好吗?(学生在合作探究中采用了多样化的解答方法)

想先来说一说,你有什么好的金点子?

我是这样买的,先用100元买一件最好的上衣56元,再买一条裤子用43元,还剩下1元我搭车回家。100-56=44(元) 44-43=1(元)

及时表扬肯定,并板书

我有不一样的,我用100元买一件上衣和一条裤子都是45元的,剩下的10元钱,我买一个文具盒自己用。(同学们都笑了)

45+45=90(元)100-90=10(元)

老师我这样行吗?妈妈平时的上衣比较少,我帮妈妈买两件上衣,一件是52元和一件是48元的,没有钱可以买裤子了。(同学们纷纷鼓掌) 52+48=100(元)

我还有不一样的,我选一件上衣52元,再选一条裤子45元,拿出100元给售票员阿姨,找回3元; 再买一张贺卡3元写上祝贺语送给妈妈。52+45=97(元) 100-97=3(元)

纷纷说出他们的好点子

同学们真棒!真细心!想出了这么多好点子,小丽一定很高兴。

课后评析:

用哪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都应该给于肯定,不能强求学生使用统一的'方法解决同样的问题,在学生独立思考解决这个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内的交流,每个学生都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同伴的解法,使每个学生感受到计算方法的灵活性、多样化。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利于学生进行学习交流。使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愉悦,而且还能使不同的人学到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一、以游戏教学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玩是小学生的天性,学是小学生的天职。南宋朱熹说过 “ 教人未见趣,必不乐学。 ”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也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 新的数学课程改革标准中更加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已成为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而游戏是学生生活离不开的一部分 ,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把一些教学知识用游戏的方式传授给学生有助于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学习巩固新知识。

本人在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教学中,一开始就运用猜谜游戏刺激学生的大脑皮层,使他们兴奋起来。在游戏里渗透解决应用题的两要素“两条件,一问题”,为例题教学做了铺垫。 例如,师:同学们,我们一起玩猜谜游戏好不好?。生:好!(教师出示一只装有铅笔的袋,从中拿出 6支红铅笔)师:你能猜到袋中原来有多少支铅笔吗?为什么?生:不能,因为现在袋中有几支笔还没告诉我们,所以不能知道袋中原来有多少支铅笔。

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 游戏教学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无意注意转为有意注意,激发学生人人想参与,人人想表现自己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拼图游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游戏,本人将课前的单人游戏转变为合作游戏。师:游戏名字叫做“拼一拼,算一算”,每四人小组都有一份资料,里面有多个条件和问题,看谁能拼出多道应用题,而且拼得又对又快。生 1:学校里有40盒粉笔,又买来30盒,现在有多少盒粉笔?生2:学校里有40盒粉笔,用去26盒,又买来30盒,现在有多少盒粉笔?生3:学校里有40盒粉笔,用去26盒,现在有多少盒粉笔? 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教学以游戏结束,使学生再次达到学习高潮。

二、以 “生活情境”的导入,引出数学问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教师要善于捕捉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让数学贴近生活,要尽量地去创设一些生活情境,从中引出数学问题,并以此让学生感悟到数学问题的存在,引起一种学习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

例如,在教学"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时,本人使用电脑制作了课件模拟到商店买商品的情境,从进入画面开始,学生就像身临其景,很容易就进入学习状态,使他们立刻产生了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师:今天,老师想带大家一起到商店里购物好不好?生:好! (兴致雀跃)(电脑显示情景)师:商店里有各种各样的文具,这是什么?生:皮球。师:我们一起看电脑的演示,看看你会不会根据图的意思编成一道应用题吗?谁来编一编?(学生编,教师整理板书)看着电脑一步步的演示,学生很快就编出一道应用题,生:商店24个皮球,卖出20个,还剩多少个?… …通过电脑演示情景,有利于学生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编成应用题来解答;通过电脑演示情景,比起只是文字的呈现显然来得更生动、活泼、有趣多了;也是因为通过电脑演示情景使生活被悄悄的走进了数学课堂。

又如,在例题教学完后的对应练习中,我选择了一道和购物有关的题目,这时就可以继续利用例题出现的情景来强化新知。师:商店里除了皮球外还有许多文具供大家购买,看看我们还可以买些什么。(电脑显示题目)生:我们还可以卖书包。 … … 虽然情景是虚构出来的,但是,用学生身边的事情呈现的教学内容增加了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和现实性,使学生在学习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时,就不再感到枯燥乏味,增强了教学实效。

三、以“生活经验”的借助,思考数学问题

一切科学知识都来自生活,受生活的启迪。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生活经验是否丰富,将影响着学习的效果。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注重联系学生实际,借助他们头脑中已经积累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去学会思考数学问题,从而强化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上下车问题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小孩子同样也有上下车的经验,当生活经验被挖掘时,学生会发现“数学就在我身边”。

稍复杂的列方程解应用题实际是算术方法中的和倍和差倍应用题的再现,在我们学过方程后要求掌握能用方程去解答,方程的方法是顺向思维,学生又比较容易理解,教材无论在例题还是课后练习都力求做到数学问题生活化,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最深切的有以下几点:

1、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题材,创设问题情境,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以计算打篮球得分这一情境将“和倍”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取材于学生熟悉的体育活动,既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又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能凭借生活经验,积极参与尝试探究等学习活动。

2、利用画线段图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重点是根据已知条件找出数量关系式,并根据线段图和关系式列出方程,解决问题。教材中的例1是“和倍”问题,在接下来的练习中出现了“差倍”问题,但学生理解应用的时候在思维上感觉很有差距,借助这样的形式学生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两者之间的数量关系,比较容易掌握解答方法,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去分析,逐步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

3、练习设计充分体现基础练习和发展性练习的。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自由的、多角度的思考,实现自主建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面对问题每个学生有各自不同的思维方式。本课练习设计也具有开放结构的数学问题,通过买苹果、买笔和男女生人数等学生实际接触到的知识让学生在发散性、多维度的思维活动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心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教务长解决问题的方式,现代教育越来越重视每个学生潜能的开发和个性的发展。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习惯的不同,常常会想出不同的计算方法,这正是学生具有不同独特性的体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尝试各种算法的多样化。

例如:人教版数学第四册学习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例3时,我把例题改成这样:小丽带100元钱要给妈妈买一套衣服。下面表中是上衣和裤子的不同价钱,并用打“√”表示一种买法。你有几种不同买法,用打“√”表示,求还剩多少元呢?

师:同学们,小丽是一位很懂事又很孝顺的好孩子,用自己获得的100元奖学金,要买一套衣服送给妈妈,如何买这套衣服呢?你们来帮一帮她,出一出金点子好吗?(学生在合作探究中采用了多样化的解答方法)

师:谁想先来说一说,你有什么好的金点子?

生:我是这样买的,先用100元买一件最好的上衣56元,再买一条裤子用43元,还剩下1元我搭车回家。100—56=44(元)44—43=1(元)

(师及时表扬肯定,并板书)

生:我有不一样的,我用100元买一件上衣和一条裤子都是45元的,剩下的10元钱,我买一个文具盒自己用。(同学们都笑了)

45+45=90(元)100—90=10(元)

生:老师我这样行吗?妈妈平时的上衣比较少,我帮妈妈买两件上衣,一件是52元和一件是48元的,没有钱可以买裤子了。(同学们纷纷鼓掌)52+48=100(元)

生:我还有不一样的,我选一件上衣52元,再选一条裤子45元,拿出100元给售票员阿姨,找回3元;再买一张贺卡3元写上祝贺语送给妈妈。52+45=97(元)100—97=3(元)

(还有好多学生纷纷说出他们的好点子)

师:同学们真棒!真细心!想出了这么多好点子,小丽一定很高兴。

课后评析:

无论学生用哪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都应该给于肯定,不能强求学生使用统一的方法解决同样的问题,在学生独立思考解决这个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内的交流,每个学生都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同伴的解法,使每个学生感受到计算方法的灵活性、多样化。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利于学生进行学习交流。使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愉悦,而且还能使不同的人学到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会计算两步式题的基础上编排的。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并学会使用小括号;运用乘法和加法(或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加减两步应用题》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两步解题也是学生开始接触,因此找准中间问题是关键,为了突破这一关键点,我从学生身边出发,找生活中的数学。

首先我用多媒体出示一些学生在体育课上的一些活动图,图上学生三五成群的在活动,学生看着自己在图中,都显得非常高兴,都很愿意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看到的,但抓不到数学信息。这时我抓住学生这一积极性,把图定格在一跳远图中,让学生说图的内容并要求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你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学生经过讨论交流得出数学信息:原有12人跳远,走了4人,又来了3人。这时我又增加难度,要学生根据这些条件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在提出的问题中我重点讲解现在跳远的有多少人?学生一下子就说现在还有11人。我请学生说出如何列式,并说明每一步求的是什么。(在这题中,由于数字小又是看着图学生基本上列的都是综合式,为了帮助学生的理解我根据计算的顺序写出每一分步式,请学生说出每一分步式所表示的意义,以便引出分步式与综合式,为学习小括号作铺垫。)然后,我引出例1用同样的方法引导学生去观察图,找一找其中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这里我只是起着牵引的作用,我提出一个个问题,让学生自己把自己的思考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从而在自己的表述中理解解决问题时我们并不是一步到位,而是先求中间问题,然后根据中间问题再解决最终问题,是分两步做的,和我们以往做的一步题是不一样的.。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认为做得比较好有:

1、从学生实际生活出发,选取学生的体育课情境图,学生学习的兴趣高。

2、教学中我组织学生围绕问题的解决采取与之相关的信息,创设开放性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自主地理解、分析数学信息,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解题的思路,初步学习解决两步计算应用题的解题步骤与方法。课堂上老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交流自己的解题方法,从而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自觉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通过课后的练习,我发发现如下几个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待学习

1、部分学生能写出算式,但不会用语言表达每一个式子的含义。

2、在课堂上没有顾及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以致少数学生只会做一步,在今后的教学中,在课堂上应加强对差生辅助。

3、长假后学生的计算能力下降,应加强训练。

对本节课比较满意的地方:

(教学设计、重难点、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手段等方面)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含有三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用题,是在学生熟练掌握“求比一个数多(少)几”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含有三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用题的结构和解答方法.难点是找准题目中的‘中间问题”。本课注意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重视应用题的结构教学。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前后知识联系紧密。注意运用迁移规律更新知识结构,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突出“中间问题”的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数量间的关系。在完成例1及“想一想”的教学后又引导学生比较三道题目的'异同,再一次突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强化这个认识。“导”、“放”结合,培养学习能力。学以致用,强化新知。本节课的设计努力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原则,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在学中练、在练中学,得到充分的表现,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这节课明显的缺陷:

(并分析原因)

缺陷:老师一上课就提出问题,问大家知道做吗?然后让学生尝试解决,汇报交流。练习巩固时发现大部分学生掌握新知不够。

原因:在教学中,我把过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学生的主动学习上,忽视了对学生参与学习的深度的把握,特别是忽略了对学生参与的实际可能性的分析,以为只要给学生开放的学习空间,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学生就会主动的掌握知识,忘记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帮助者、指导者”的角色。

改进的措施:

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放开手脚,当点拨时还需点拨,当讲授处还需讲授。

一、以游戏教学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教学中,一开始就运用猜谜游戏刺激学生的大脑皮层,使他们兴奋起来。 在游戏里渗透解决应用题的两要素“两条件,一问题”,为例题教学做了铺垫。 例如,师:同学们,我们一起玩猜谜游戏好不好?。生:好!(教师出示一只装有铅笔的袋,从中拿出 6支红铅笔)师:你能猜到袋中原来有多少支铅笔吗?为什么?生:不能,因为现在袋中有几支笔还没告诉我们,所以不能知道袋中原来有多少支铅笔。

游 戏教学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无意注意转为有意注意,激发学生人人想参与,人人想表现自己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拼图游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游戏。师:游戏 名字叫做“拼一拼,算一算”,每四人小组都有一份资料,里面有多个条件和问题,看能拼出多道应用题,而且拼得又对又快。生 1:学校里有40盒粉笔,又买来30盒,现在有多少盒粉笔?生2:学校里有40盒粉笔,用去26盒,又买来30盒,现在有多少盒粉笔?生3:学校里有40 盒粉笔,用去26盒,现在有多少盒粉笔? 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教学以游戏结束,使学生再次达到学习高潮。

二、以 “生活情境”的导入,引出数学问题

在 教学"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时,使用电脑制作了课件模拟到商店买商品的情境,从进入画面开始,学生就像身临其景,很容易就进入学习状态,使他们立刻产生了解 决问题的主动性。师:今天,老师想带大家一起到商店里购物好不好?生:好! (兴致雀跃)(电脑显示情景)师:商店里有各种各样的文具,这是什么?生:皮球。师:我们一起看电脑的演示,看看你会不会根据图的意思编成一道应用题吗? 谁来编一编?(学生编,教师整理板书)看着电脑一步步的演示,学生很快就编出一道应用题,生:商店24个皮球,卖出20个,还剩多少个?… …通过电脑演示情景,有利于学生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编成应用题来解答;通过电脑演示情景,比起只是文字的呈现显然来得更生动、活泼、有趣多了;也是因为通 过电脑演示情景使生活被悄悄的走进了数学课堂。

三年级数学《两步计算应用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例5“想一想”和“练一练”,练习二十二第1-3题。

教学目标:理解多(少)几求和,几倍求和(差)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结构,学会解答这类应用题。

教学重、难点:弄清两个已知条件的一步计算应用题和两步计算应用题的联系和区别。明确两步应用题的特征,加深理解。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基本训练

(1)出示:白兔16只,黑兔比白兔多7只,?

红花有25朵,黄花比红花少10朵,?

足球有12个,皮球的个数是足球的3倍,?

让学生提出问题,并列式解答。

2、出示:

粮店运来面粉240袋,

,运来的'面粉和大米一共有多少袋?

让学生读题,讨论:可以补哪些不同的条件?

二、新授:

1、出示:

(1)大米180袋

(2)运来的大米比面粉多60袋

(3)运来的大米比面粉少60袋

(4)运来大米的袋数是面粉的3倍,

2、学生列式口答

4、其余3题,学生尝试解答。

5、学生质疑问难,集体订正

6、讲解第7题

学生说一说要求运来的大米和面粉一共有多少袋?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

要先算什么?(同桌互说)

7、提问:240+70=310(袋)求的是什么?240+310呢?

8、第(3)(4)题学生说说两题各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9、比较:这3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三、巩固练习

1、第100页第1题

学生列式解答,思考:要求合唱组和舞蹈组一共有多少人?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先算什么?

2、第100页第2题

学生列式解答,同桌互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第101页第1题

说出图意,列式解答。

四、作业:

第101页(2)、(3)。

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组织学生围绕问题的解决获取与之相关的信息,创设开放性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自主地理解、分析数学信息,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解题的思路,初步学习解决两步计算应用题的解题步骤与方法。课堂上我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交流自己的解题方法,从而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自觉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这节课使我认识到:信任学生,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让学生自己去学会;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让学生自己去做;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讲的,让学生自己去讲。总之,教师在数学教学中重组与激活教学内容、设计弹性化的教学结构、组织动态化的教学过程、实施激励性的教学评价目的在于打破以“课堂中心”的封闭性教学时空,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开放性,目的在于打破以“教师中心”的灌输式,进行沟通与对话,真正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一、主题背景:

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国家统一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实现教材的多样化。因此作为教师应努力实现从教材使用者向教材开发者、研究者角色的转变,联系生活,整合教材,汇集众家之长,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创设探索性和开放性的情境,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自信心。

让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其中的媒介是课堂。课堂作为学生学习的主阵地,理应成为学生学习世界中的亲密朋友,它给学生带来的理应是一种充满感性思考和理性探索的智慧体验,一种才识展示与情趣激发交织而成的成功体验。作为教师应为之而不懈努力,真正使学生感到宽松、坦然、自由、愉悦,没有任何形式的压抑和强制,让他们自由自主地思考、探究,无所顾忌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大胆果断而自主地决策和实践,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彰显和发展。本文就三年级《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第一课时的教学,以新课标为理念,作了实践尝试,现把教学过程与反思写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不足之处,恳请指教。

二、教学实践:

教材版本:浙江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课本数学第五册第23~24页《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

教材分析: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是在学生已经学过的加减一步计算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时学习的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是由“求总数”和“求剩余”两个一步计算应用题合并而成的。教材是由两道有联系的一步计算应用题过渡到例题。教学关键是让学生找出先算什么,即中间问题。

学生分析:

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分析“求总数”和“求剩余”一步计算简单应用题数量关系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乐于探究、善于合作,对于自己熟悉的事物比较感兴趣,而对于纯粹的应用题教学有些反感,不太乐意为了解题而解题,喜欢尝试用数学思维方式去观察生活。因此将应用题与别的活动课程进行整合,联系生活显得很有必要。

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使学生初步掌握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特征、解题思路和方法。能正确地分步列式解答两步计算应用题。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就在身边。体验成功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合作交流的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国庆节快到了,小朋友可以高高兴兴地渡过7天长假了,爸爸妈妈都准备让小朋友做个生活的小主人,小朋友,你想成为生活的小主人吗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让爸爸妈妈觉得,小朋友个个都是好样的。小红的妈妈为小红准备了一些事,想听吗

二、复习铺垫:

师:放假的第一天,妈妈对小红有点不放心,就先考考小红:妈妈给你35元钱,你去买18元猪肉回来,要找回多少啊小朋友,你能算出来了吗(课件出示题目)

小组讨论:如果妈妈给你35元你准备买什么需付多少钱能找回多少钱

妈妈又问:妈妈给你35元钱,你自己的储蓄罐里有28元,你能算出什么

生1:我一共就有63元了。

生2:妈妈给的比我多7元。

生3:相差7元钱。

师给予肯定!并教育节约用钱、不乱花钱。

小小组讨论:小朋友的储蓄罐里有多少钱如果妈妈给你35元,你能算出什么

三、提供材料,研讨新课:

1、新课教学

师:小红也全部答对了,妈妈放心的说:“那就让你当一回小主人吧”。

小红准备了3个计划,是什么呢

出示第一个计划:买菜。

小红带着妈妈给的35元钱和自己的28元钱去买菜,买菜共用去18元,找回多少钱

师你会算吗

小组讨论,反馈。(师板书学生汇报结果)

生1:我先算一共带出了:35+28=63(元),用了18元,找回了:63-18=45(元)

生2:我不是那样想的。我用自己的28元买菜,找回:28-18=10(元)再加上妈妈给的45元,就是:10+35=45(元)。

生3:我用妈妈给的钱买菜再加自己的钱:35-18=17(元)、17+28=45(元)。

小朋友说得都很对,有些想法老师也没想到,你们比老师更能干呀!

2.巩固练习:

出示计划二:请同学到家作客。

①、小红自已家共有4个人,买好菜后,小红打电话给8位好朋友到家作客,并准备请他们吃午饭,结果有2位小朋友有事不能来,请你帮小红算一算,她家吃午饭的共有多少人

小组合作讨论,看看哪组小朋友想出的方法最多

汇报结果。

②、吃完饭后,大家决定和小红家人一起打扫卫生,大人有3人,小朋友7人,扫地的有4人,其余擦玻璃,擦玻璃的有多少人

如果是你,怎样安排打扫卫生(渗透第二、三课时的教学内容)

3.发展练习:

出示计划三:和同学一起学数学。

师:

扫完地后,小红与同学一起复习数学知识,这时妈妈拿来了一些水果给他们吃,并说道:“这里有4个平果、10根香蕉和2个梨,我就来考考你们:用4、10、2这三个数来编一道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你们会吗”这下可难倒了几位小朋友了。

同学们,我们今天就学了加减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板书课题),你能帮帮这几位说不出的小朋友吗

先小组讨论交流,再汇报。

四、课堂总结

师:小红出色的作了回当家的小主人,解决的生活中许多的数学问题,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多观察,勤动脑,相信任何难题我们都不怕!我希望同学们也能做个学习的小主人,生活的小主人。

三、教学反思:

1、联系现实,创设情境,注重融合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要“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素材”、“素材应当来源于学生的现实”,这里的现实应该是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能够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因此学生素材应尽量来源于生活,在其中又应当具有一定的数学价值。对于三年级同学来说,学生的“现实”或许更多地意味着与他们直接相关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可以直接接触到的事与物。

2、在开放中合作,在交流中收获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而小组学习是合作交流的重要形式,学生在开放的`小组群体中,可以自由自在地交谈,无拘无束地讨论,独立思考,相互学习。在讨论与交流中,思维呈开放的态势,不同见解,不同观点相互碰撞,相互引发,相互点燃,从而实现个人与他人,小组与全班的全程对话。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的交流从始而终,成为了学习的一种主要手段。

3、重组整合例题,对教材“再开发”

在新课程标准和教材之间,仿佛是一片不确定的开阔地,它要求教师从一个单纯的教材“组织者、执行者”转变为教材的“研究者、开发者”,鼓励教师尽情释放智慧的源泉,在教材与标准之间驰骋创造力。因此我们在设计时根据教学的需要,重组、整合了例题,对教材进行了“再开发”。把生活中鲜活的、学生感兴趣的题材引进数学的“大课堂”,把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教学过程设计为一个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和“小红”一起“买菜”、“邀请同学作客”、“打扫卫生”、“课外学习”,在完成计划中自然无痕地用两步计算来解决问题。

浙江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资源建设多媒体教学课件

例2 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

使用范围: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解决问题》p5页例2

作 者:郭晓燕

单 位:浙江省临海小学

撰稿时间: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用价值。

2。 学会使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并了解小括号的作用。

3。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体验到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乐趣,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学习重点:

学会根据已有素材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学习难点:

使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知道小侦探柯南吗柯南机智勇敢,破解了很多复杂的案子。柯南为

什么那么厉害呢他每当案件发生之后,总是仔细收集线索,开动脑筋,理清线索之间的关系,一步步分析推理,最后找出狡猾的凶手。今天,我们将要去数学世界里寻找一些使用隐身法的狡猾的家伙,只有像柯南一样聪明机智的人才能将它捉住,你们愿意迎接这个挑战吗让我们看看,谁是最厉害的数学小侦探。

设计意图:运用学生感兴趣的小侦探柯南的故事引入,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有利于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

二、新课教学

教学例2:出示书本第5页的主题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在这里,你们知道了哪些信息

(先自己想想,然后和同桌互相说说。)

1.选择两条已知数学信息,发现隐含数量:我一共做了54个面包,第一队小朋友买了8个。

师:通过这两条信息,你能知道什么

生:我知道第一队买了后,还剩下54—8=46(个)。

师:有不同意见吗哦,同学们真厉害,通过“一共做了54个面包,第一队小

朋友买了8个”这两条数学信息,我们推算出第一队买了后,还剩下46个面包。这个数量很狡猾,它使用隐身法把自己隐藏起来,这样的数量我们可以把它叫“隐含数量”。

师:小朋友们还能发现隐含数量吗

学生略一思索,很多小手高高举起。

预设:第一队小朋友买了8个,第二队小朋友买了22个,根据这两条数学信息,

可以推算出两队小朋友共买了30个。

师小结:看来,我们班的同学们都有一双敏锐的眼睛,都有一个善于思考,分析

的头脑。不愧是数学小侦探。但接下来的案子会更加复杂,你们敢挑战吗

2。 根据三条已知数学信息,发现隐含数量:我一共做了54个面包,第一队小朋友买了8个,第二队小朋友买了22个。

师:请大家独立思考,有困难的课同桌讨论,你能发现什么隐含数量

生:同样,通过“一共做了54个面包,第一队小朋友买了8个”这两条数学信

息,我们推算出第一队买了后,还剩下54—8=46(个)。(让学生复述54、8、46分别指什么)

生:我知道两队买了以后还剩24个面包,用第一队买了后还剩下46个,第二队

小朋友买了22个,推算出来的。

师:你是把第一次推算出的46个当作新的信息,结合第二队小朋友买了22个,

求出还剩24个面包。同学们能听明白吗

生:我还有不同意见。我是通过“第一队小朋友买了8个,第二队小朋友买了

22个”这两条数学信息,推算出两队小朋友共买了8—22=30个。然后把共买的30个面包当作新的信息,结合一共做了54个面包,求出还剩下24个。 设计意图:发现、收集、整理信息的是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数学信息转化、抽象成为纯数学信息,在整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把有关的数学信息进行筛选组合,渗透分类的数学信息。

3。 呈现两种分步算式。(板书)

(1)54—8=46 (个) (2)8+22=30(个)

46—22=24(个) 54-30=24(个)

要求全体学生说说每步算式的意义。

师:这两种算式的做法不一样,但最后求的都是

生(齐答):还剩多少个

课件出示问题。

4。 这两种方法能列成综合算式吗

(1)生轻而易举的完成第一种。54—8—22=24(个)。

(2)那第二种呢,又该怎样列式 同学互相讨论一下:如果写成一个算式,应该怎样列式

师:在把22+8=30和54—30=24写成一个算式时你们遇到了什么困难 生:要先算22+8,但是又要把22+8写在54—的后面。

师:你有什么办法来解决这个困难吗

四人小组讨论、汇报。

生6:我的方法是在22+8的前面和后面加一个小括号,表示要先算22+8。列式

为:54—(22+8)=24(个)。

师:你从哪里知道要加小括号的

生:我从书上看到的。

师:你真会学习,你是学习的小主人。(出示课件5小精灵的话。) 师介绍小括号(点击课件6)。

“( )”的自述:

嗨,大家好!我叫——小括号,我是由法国数学家韦达发明的。别看我貌不惊人,作用可大了,只要有我在,就要先算我肚子里面的算式。小朋友们,你们记住我神奇的作用了吗

设计意图:通过对方法的交流和提炼,进一步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认识小括号,体会小括号的作用。

5。 读算式。

学生试读,老师范读,个别读,同桌互读(54减8加22的和)。

师:小朋友真聪明,学会了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

在这些方法中,有的用连减的方法(从总数里面先去掉一部分,再去掉一部分),有的是用先加后减的方法(先把要去掉的两部分合起来,再用总数去减这两个数的和)。

板书:连减,先加后减。

6。 对比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

7。 在这两种解法中,你们最喜欢哪一种方法呢

设计意图:学会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解决问题教学的重点,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和概括,提炼和提升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培养了学生的解题能力。

师:森林里的小动物啊,听到小侦探柯南说你们很厉害,它们就想出几道题考考

你们,你们愿意继续接受挑战吗

三、联系实际,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1.出示练习一的第2题(改编成连线题):(喜羊羊的问题,见课件。)

(1) 指名说图意。

(2) 连线。

(3) 全班交流。

2.完成练习一的3(用两种方法计算)。(出示课件)

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强调小括号的使用。

3.对比练习:(只列式不计算)

(1)一本故事书共58页,老师第一天看了20页,第二天看了19页,还有多少页没看(请用2种方法解答)

(2)一本故事书共58页,老师第一天看了20页,第二天看了19页,第三天看的时候应该从第几页开始看

学生独立完成后,校对。

对比两题的异同,发现相同的条件,不同的问题计算方法截然不同。

4.学生找生活中用连减计算解决的数学问题。

(1)学生独立思考。

(2)请个别学生先在班级交流。

(3)然后学生在小组里交流(学生有所评价)。

5.完成练习一第5题先让学生仔细看图,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四、归纳小结

1。师:请同学们说一说,在今天这节课中你有哪些收获

生1:我学会了把两个算式写成一个算式。

生2:我学会了如果算式在后面,但是要先算,可以用小括号。

生3:我学会了有小括号表示有先算。

生4:我学会了用我们的知识去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师:请同学们做一名有心人,用课本学习的知识去解决我们身边、生活中的实

际问题。

五、作业

练习一第4题。 教学反思: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出现需要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意识,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化、小括号的正确使用以及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教学难点是使学生明确小括号的作用和使用方法。因此,本节课我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提问,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首先课的开始,通过“公园游玩”的话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数学的问题与生活实际更加贴近,让学生在上课之前对本课堂充满了兴趣。 然后小组讨论在主题图中能发现什么并在组内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级交流解决问题方法。

然后让把学生把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1)22+13=35(人) (2)22—6=16(人)

35—6=29(人) 16+13=29(人)

观察比较两种方法的联系,先独立回答,有困难的可以在小组内互相解决,因为本节课的主要目的是让深处独立自己解决问题,教师起引领作用。 本节课中尤其在这个环节中小组合作比较合适,而且效果也很好,学生评价的内容也比较丰富,与此同时也进行自己独立思考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