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数与两位数相乘》的教学设计
- 文档
- 2024-08-29
- 109热度
- 0评论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两位数与两位数相乘》的教学设计,本文共19篇,欢迎参阅。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与两位数相乘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自主探究出多种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根据具体题目情景,合理选择解题策略。
过程与方法:
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两位数与两位数相乘的计算过程,体验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的算法思维,提高数学交流能力,逐步养成自觉选择合理算法,发展计算的灵活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养成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通过估算,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学重点:
自主探究出多种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通过让学生亲身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培养他们的算法思维。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师:小朋友还记得小动物们在谁跑得快比赛中,谁获得了冠军?今天小牛要主持一场动物团体操比赛。
瞧!小刺猬上场了!每行12只,排了14行,共有多少只小刺猬参加团体操比赛?
二、自主探究。
(一)、探究算法
1、列式:1412=
2、1412等于多少呢?
(1)学生独立尝试,教师巡视,及时捕捉学生生成性资源,对有困难学生进行指导。
(2)将学生生成性资源展示在黑板上(包括错误的),组织学生独自看各种展示的`方法,记录下有意见或有疑惑的算法
(3)对有意见或有疑惑的算法展开讨论与质疑,在讨论与质疑中引出课题,引出估算,引出范围。
(4)将上述方法进行整理归类(小组讨论)
(5)同桌说说自己认为那种方法比较方便,最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二)、体会算法;体验不同的题,最优的方法也不同
1、师:那就请你先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算一算1318,然后告诉你的同桌你怎么算的?
交流:你的同桌是怎么算的?(指他的同桌)他又是怎么算的?
师:看来小朋友不但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算,而且还能从别人那里学到不一样的方法,很会学习。
2、制造矛盾冲突,引发思考:是不是对每题都能用你觉得喜欢的方法来计算呢?
3、学生自己例举判断(如不行,教师出题:1729)
(1)、学生独立计算1729
(2)、不同的题,有不同的好方法
(3)、小结:先要观察题目数字的特点,根据题目数字的特点选择计算起来比较快的好方法。
4、出示2524
(1)思考:观察题目数字的特点,对这题你会选择那种方法呢?
(2)计时赛一赛,选前10名,统计不同算法名次
(3)思考:这是巧合么?是这些同学写字速度快,还是?
(三)、练习4773 2532 8516
三、整理归纳,探究规律
1、出示:整理好的表格
两位数减两位数优秀教学设计与评析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人教版)第二册P83、84教学目标:
1、通过摆小棒,理解算理,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的计算方法。
2、培养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用数学的知识。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小棒,数学卡片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你们喜欢做游戏吗?游乐场今天开设了一个投球游戏,每投进一个球得1分,小红已得了58分,请你帮她算一算如果她想得到以下的玩具,至少各应得几分?
如果她想得到熊猫至少要得多少分?怎样列式?
(老师板书:72-58=□)你们先估计一下她至少要得多少分?
(评析:开课创设了学生十分感兴趣的游戏活动,促使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主动学习数学,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探究。
师:怎样计算72-58=□呢?
(1)自主摆小棒。
师:我们先用小棒摆一摆,算一算,看一看从72根小棒里去掉58根还剩多少根,看谁最聪明、最能干?如果有困难,可以和周围的小朋友合作。(教师巡视,对学困生给予适当的帮助与指导)(2)展示摆法。
师:谁愿意在实物投影仪上边摆边说你的方法?
学生出现以下这些方法:
①从72根小棒里,先拿走50根还剩22根,再减8根等于14根。
②从72根小棒里,先拿走8根还剩64根,再拿走50根,还剩14根。
③从72根小棒里,先拿走60根还剩12根,再加上2根,等于14根。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你们用摆小棒的方法得出了还剩14根小棒,同桌的小朋友说一说你最喜欢的摆法。听一听,谁讲得最棒!
(评析:教师鼓励学生先自己摆,独立思考,又引导学生交流摆法,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产生的过程,初步形成了“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表象。)(3)整理算法。
师:小朋友,你们根据自己最喜欢的72根减58根小棒的摆法,先自己试着说一说怎样计算72-58呢?再前后四个同学说一说。(小组活动)师:我们一起听一听,怎样算72-58?谁大声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结合学生的计算方法,并完成对应的板书。
72-58=72-58=72-58=72-50=2272-8=6472-60=1222-8=1464-50=1412+2=14……师:太棒了,计算72-58我们还可以用竖式计算呢。你会列竖式计算吗?
72-5814师:列竖式计算要注意什么问题?
自己列竖式计算,如果你有问题,可以找你周围的同学帮忙。
师:计算72-58,同学们找出这么多计算方法,可真了不起!你喜欢哪些方法?同桌互相说一说?
(评析:让学生根据自己实践得出的摆法、合作、整理算法,让学生在计算方法多样化里理解了算理,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让学生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4)师:现在我们总结一下,计算象72-48这样两位数减两位数(板书课题,两位数减两位数)可以怎样用口算的方法计算(如可以先去掉40,再去掉8。还可以先去掉8,再去掉40;还可以把48看作50,先去掉50,再加上2。)同时还可以用竖式的方法进行计算。
(评价:结合例题,引导学生及时恰当的进行小结,养成学习——总结的良好习惯,初步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三、练习。
1、如果小红想得到小鹿至少该得多少分?
2、如果小红想得到小兔至少该得多少分?小熊呢?
3、每人发50元钱,(用卡片做的)买你喜欢的一件的东西,算一算售货员阿姨该找你多少钱?
5、6、数字游戏。
游戏规则:每个人都有10张卡片,同桌的两个小朋友,各人同时拿出一张卡片,用大数减小数,谁先正确算出得数,卡片就归谁。
四、总结。
师:小朋友们想一想,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两位数减两位数,有很多计算方法,我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
(评析:引导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和学习方法总结,计算方法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总评:教师在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深钻教材的基础上,执教的“两位数减两位数”具有以下特点:
1、结合教学内容,创设了学生十分感兴趣的游戏活动,有效地沟通了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使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活动中,主动地去探索,发现新的数学知识和方法。
2、在抓住知识和能力发展的同时,注重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紧紧抓住72-58的计算方法,采取自摆小棒——展示摆法——整理算法——归纳总结算法的教学层次,引导学生在一系列的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议一议、听一听的活动中,从具体问题向抽象算理深入探究,使抽象的算理形象化,呈现出算法的多样化,促进学生对算法的掌握和算理的初步的理解。这样的教学,既发展了学生思维,又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落实到实处。
三年级数学《笔算一位数与两位数相乘》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
教材第14页例1、“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三第1-5题。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理解一位数与两位数乘的(不进位的)笔算方法,初步学会一位数与两位数乘(不进位)笔算。
教学重点:
理解并学会一位数与两位数相乘(不进位的)笔算方法。
教学准备:
情景图,口算卡片、在黑板上画好横线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出示小超市情景图
(1)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2)学生提问题,老师根据需要板书出问题
例如:一只笔盒要多少钱?一只手表要多少钱?一只鼠标要多少钱?
(3)一只笔盒要多少钱你会算吗?学生口算后请两位学生上来进行竖式的板演。集体订正时说一说列竖式要注意些什么。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要求一只手表要多少钱,你准备怎样列式?
(1)学生口答算式:21×2
(2)让学生说说计算过程:先算1×2=2,再算20×2=40,最后把40+2=42。
(3)21×2如果用竖式来计算,你会吗?
2、学生尝试列竖式计算。
3、谈话:你是怎样来列竖式来计算的?请个别学生上来讲解。
(1)第一步先算什么?2是怎么得来的?
(2)第二步再算什么?40又是怎么得到的'?
(3)这样好了吗?接下来再怎样算?
(4)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板书补充完整。
(5)在小组里交流列竖式计算的过程。
(6)你觉得列竖式的时候,哪些地方需要注意的呢?(例如:和个位相乘的积要写在个位上,和十位相乘的积要对准了十位写。)
4、要求一只鼠标的价钱,你会计算吗?请你也列出一个竖式。
(1)学生独立列竖式计算,同时请个别学生上来板演。
(2)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每一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对有错误的特别要强调。)
5、学生独立完成试一试。
3×12我们为什么可以用12×3来计算?你觉得有什么好的地方?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联一练”第1题。
(1)出示题目后指名3人板演,其余做在书上。
(2)检查订正,重点讲述前两题的笔算过程,并注意提问:和十位上的数相乘的积为什么要对齐十位写。
2练一练第2题。
(1)指名3人板演,其余在书上独立完成。
(2)集体订正。
3、练习三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并集体订正。
4、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三第3、5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笔算乘法中的一位数与两位数相乘。笔算时,我们要注意些什么?
五、课堂作业
练习三第2、4题。
三年级数学《两位数与两位数相乘》评课稿
《两位数与两位数相乘》是二期课改教材三年级第二学期中第二单元的一个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与一位数相乘,并且掌握了用一位数乘两、三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曹##老师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图体现“尊重学生,自主探究,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教学理念。教材的设计是注重结合具体情景,强调算法探究,重视对算理的剖析,使学生获得多种算法的体验。在实际教学中,有以下几点做得较成功:
一、引导学生“估”:
教材的编排强调“先估后算”,从实际的教学情况看,首先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将一个因数估成相邻的整十数进行估算以及比较哪种估算的值更接近实际得数都不存在争议,同时基于对上半学期估算教学中已经出现了“估计积的范围”,考虑是不是可以有一个延续,因此在“估一估”这一环节中做了适当的调整,将教材中只需估计一个值设计为估计积的.范围。这样的处理使估计的结果更具有实用性,学生也更容易理解为什么要估和估了之后有什么用,而不是为“估”而“估”,也更体现出教材编排“先估后算”的意图。
二、设疑让学生“想”:
在“自主探究,尝试算法”这一环节中,强调要求学生用学过的方法来解决今天的新问题,在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后再进行小组讨论,弥补了小组讨论中的一些弊端,使所有的学生都有自主寻找策略的机会。随后的小组讨论,在学生的各抒己见中,各种算法的出现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同时由教师提出的“看看哪个小组想出的方法最多”引发了学生的成就感和进取心,更重要的是在小组讨论中,同学之间交流与合作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组织学生“说”:
在“全班交流,汇总算法”的环节中,第一次“说”设计了由学生自己来说每一种算法的过程和选择这种算法的理由;第二次“说”设计了在学生看书之后说书中四个小朋友的算法并进行分类。
这个环节将重点落在让学生说清分拆的方法和这样分拆的理由上,使学生体会将两位数乘两位数转化为已学过的两位数乘整十数和两位数乘一位数来计算,也就是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理念。
四、帮助学生“悟”:
在“独立尝试,算法优化”的环节中,有两组的因数都是质数,也就是都不能分拆为两个一位数相乘的形式。通过这一环节的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将其中一个因数分拆为两数和的形式比较简便,同时进一步理解分拆为一个整十数与一个一位数相加的形式更为简便和具有通用性,同时为下节课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竖式做好铺垫。
五、指导学生“用”:
在“应用深化”环节中,设计了两组不同形式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今天所学知识,判断的第3题和第4题,与第一环节中“估一估”的知识相呼应,加深学生对于估算意义的理解和用估算解决问题的意识。
本节课为学生提供具体的实践活动,创设引导学生探索、操作和思考的情景。整节课学生是在有目的的进行有效思考,课堂中有独立探究,有合作交流;有估计,有验证;有观察,有分析,有解决问题的策略的优化,力求让学生在探索算法过程中,增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并产生解决数学问题的积极情感体验。
另作为数字化课堂的实践课,曹老师运用了很多新的技术,让我眼前一亮。如:拍照所要的学生素材等。总之,这是一节好课。
教学目标:
1. 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感受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2.在学习的过程中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体会算法多样化。
3、.培养提出、解决简单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养成积极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书写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 ,你们去过小北湖吗?在星期天老师去了小北湖,并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美丽的图片,请欣赏(出示课件)老师在游玩的过程中,还发现了许多数学问题哪?(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到那些数学信息?
师:你能根据上面的信息,能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呢?
生:蛇岛门票和游艇观光共花多少钱?蛇岛门票和动物园门票共花多少钱?
游艇观光和动物园门票共花多少钱?
二、合作探究新知
1、师:谁会解决蛇岛门票和游艇观光共花多少钱?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指名)
生:26+12= (出示课件)
师:板书:26+12=
师:让我们估一估,26+12大约等于多少?
生:(40、、、、、)
师:怎样计算呢?同桌讨论,并互说想法
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想法在黑板上演示)
生:口算: ⑴:十位上20+10=30,个位上6+2=8 30+8=38
⑵:26+10=36 36+2=38
⑶:20+12=32 32+6=38
(课件演示) 摆小棒法 ⑷:先摆2捆零6根再摆1捆零2根。最后合计3捆零8根。学生边说边演示。
师:像这样的算式,我们还可以用竖式计算。
谁会写竖式?
请学生写写看,师生对其写法进行评价。
用竖式:⑸:用竖式来计算的,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个位6+2,在个位下面写8;十位上2+1,在十位下面写3:所以等于26+12=38。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教学设计2、教师教写,边讲解边板书:
先写26,在26的左下方写+,再写12,写12的时候要注意与26对齐数位,再写。
2 6
+ 1 2
3 8
计算时,把个位相加的数写在个位下面,十位相加的数写在十位下面。
(课件再演示写竖式的方法)
师:刚才同学们解决了蛇岛门票和游艇观光共花多少钱?你能独立解决下面这两个问题吗?
3、学生独立解决,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计算,主要用竖式,指两名学生到黑板做,订正,再把学生的算式进行展示,比一比。
12 + 23 = 35 26 + 23 = 49
1 2 2 6
+2 3 + 2 3
3 5 4 9
4、师: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竖式的写法,在写竖式时应注意什么那些呢?
生:个位于个位对齐,十位与十位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先加个位上的`数,再加十位上的数,也就是从个位加起。小学教 学设 计 网 W Ww.xx JXsj.cn
这道算式和以前学过的有什么不同呢?(以前学的是两位数加一位数,加整十数,这道题是两位数加两位数),
师:这就是今天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
出示课件用竖式计算,相同数位要对齐(生齐读)
三、自主练习(课件演示)
1、连一连(师:我们游完了小北湖,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了几只短尾巴的小壁虎,你能帮他们找到自己的尾巴吗?)
23 42 58 14 63
+64 +36 +11 +43 +25
69 87 57 88 78 43
2.判断(小动物们看到大家在学习,也做了一些题,可想请同学们帮忙检查一下,他们做对了吗?)
28 44 81 23
+11 +5 +18 +6
39 ( ) 94 ( ) 99 ( ) 83 ( )
3、知识深化,拓展提高
15+72= 23+42=
56+33= 34+12=
4、逛超市
5、比比谁聪明?
板书设计:两位数加两位数 不进位加
26 + 12 = 38 (元)
2 6
+1 2
3 8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2页的例1、例2。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不进位)计算方法的过程,感受算法的`多样化,能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2使学生能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以及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和积极的数学情感。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小棒、计数器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教师:前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这样的方法完成下面的练习题。
出示下面的练习题。40+50=20+30=40+50=3+3=11+5=12+6=
抽学生回答,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是什么方法,是怎么想的。
教师:看来同学们前面的知识掌握得不错。这节课我们就这些知识来学习新的内容。
二、新课教学
1.教学例1
出示例1的月饼情景图。
教师:从图上知道些什么?
引导学生说:左边有2盒和3个月饼,每盒10个月饼,2盒就是2个十,就有20个月饼,加上3个,就是23个,右边有3个月饼。
教师:问一共有多少个月饼,怎么列式?
指导学生回答:求一共有多少个月饼就是求左边的月饼和右边的月饼的和。
教师:怎样求23+3等于多少呢?能看图说一说计算过程吗?
引导学生看图说:左边2盒月饼表示的是2个十,先把左边的两盒月饼放在旁边,左边的3个月饼加上右边的3个月饼,3+3=6,最后加上左边的2盒月饼就是20+6=26。
教师追问:为什么不左边的2盒去加右边的3个月饼呢?
指导学生回答:左边是2盒,表示的是2个十,右边的3是3个一,2个十是以十为计数单位,3个一是以一为计数单位,它们的计数单位不一样,所以不能加在一起。
教师继续追问:为什么左边的3个能和右边的3个加在一起呢?
指导学生回答:左边的3个月饼和右边的3个月饼,它们都是表示3个一,它们的计数单位是一样的,所以这两个数能合并起来。
教师:对了,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出,左边的2盒月饼表示的是2个十,左边的3个月饼和右边的3个月饼都表示3个一,它们的计数单位相同,计数单位相同,它们的数位就相同,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我们从图上可以看出,3个月饼和3个月饼合起来是6个月饼。6个月饼再和20个月饼合起来,就是26个月饼。
教师一边总结一边板书,如下图。
教师:我们还可以从数的组成来理解23+6,我们可以这样想,把23分成20和3,然后怎样加呢?
引导学生说出3+3=6,20+6=26。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如右图)。
教师:我们还可以在计数器上拨珠的方式,验证23+3是不是等于26。
学生计数器计算23+3等于多少,教师巡视,并做相应
指导。抽学生汇报。
教师:谁能来说说你的结果?
教师:你是怎样计数器计算的?
引导学生说:先在计数器上拨23,2拨在十位上,表示2个十,3拨在个位上,表示3个一,然后再加上3,3表示的是3个一,所以3应该加在个位上。最后十位上有2颗算珠,表示2个十,个位上有6颗算珠,表示6个一,就是26。
教师:加的3为什么要在个位上拨,而不在十位上拨呢?
引导学生说:个位上的3表示的是3个一,十位上的3表示的是3个十了,题中只要求加3个月饼,没有要求加3盒月饼,所以就只能在个位上拨3个一。
教师:说得真好,我们也来像他一样一起说说,拨拨。我们先在计数器上拨23,注意,十位上的2表示两个十,在十位上拨2颗算珠,个位上的3表示3个一,在个位上拨3颗算珠;再加上3,3在个位上,表示3个一,所以我们也要在个位上拨3颗算珠,拨好了吗?
教师:是多少呢?
教师:上面我们采了看图说23+3的计算方法,想数的组成说23+3的计算方法,拨算珠说23+3的计算方法,这些思考的方式虽然不完全相同,但是在计算时我们都关注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同学们知道在计算23+3中哪一点最重要吗?
引导学生说出个位上的数对着个位上的数相加地最重要。
教师:对!只要遵照这样的计算方法,就能正确地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算式。我们这个方法来算一算23+4,42+6,5+21,73+5。
抽学生计算,并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强调个位上的数对齐相加。
2.教学例2
教师:同学们已经掌握了23+3的计算方法了,现在老师想把题改一改,你还能计算吗?
教师:现在老师把3个月饼换成了3盒月饼,你又能从图中获得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说:左边有23个月饼,右边有30个月饼。
教师:同样要求“一共有多少个月饼”,又该怎样列式呢?
教师:想一想,怎样算23+30呢?你能刚才的方法在图中看出来吗?
引导学生说:把左边的2盒和右边的3盒放在一起,加起来就是5盒,把单独的3个月饼放在一起。5盒就表示5个十,3个表示3个一,所以50+3=53。
教师:是这样的吗?(出示下图)
教师:和上一道一样,除了看图计算,我们还可以采在计数器上计算和想数的组成来计算的方式来算23+30,下面请同学们选一种喜欢的方式来计算,然后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是怎样算的。
学生计算后,抽学生汇报,先抽计数器计算的学生汇报。让学生说出计数器算23+30,先在计数器上拨上23,再在十位上拨上3,这时计数器上的结果是53。
教师追问:你第二次为什么要在十位上拨3而不在个位上拨3呢?
引导学生说出因为第二个加数30是3个十,所以要拨在十位上。
教师:有想数的组成算23+30的吗?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引导学生说:把23分成20和3,先20+30=50,再50+3=53了。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如右图)。
教师:不管哪种方法计算23+30,在计算的时候都要注意什么?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信息窗1。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算理和方法,并能正确熟练地口算。
2、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算法多样化,培养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3、结合护绿行动,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熟练地口算。
教学难点:
理解口算的算理。
教具准备:
课件、小棒板贴、计数器板贴、珠子板贴。
学具准备:
小棒、计数器、学习纸。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教材中的情境图。
师:孩子们,请看屏幕,这是咱们校园的一角,五颜六色的花儿开得这么漂亮,我们应该保护它们,看亮亮、东东和芳芳已经行动起来了,仔细观察,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课件出示3条数学信息)
学生回答,教师适时评价。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谁能提出一个用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啊?
学生可能提出:
(1)亮亮和东东一共浇了多少棵花?
(2)亮亮和芳芳一共浇了多少棵花?
(3)芳芳和东东一共浇了多少棵花?
……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板书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师:要解决芳芳和东东一共浇了多少棵花?需要用到哪两个数学信息啊?怎样列式?要解决亮亮和芳芳一共浇了多少棵花?该怎样列式?那芳芳和东东一共浇了多少棵花呢?
学生列出算式,教师适时板书26+3、26+30、30+3,追问:这几个问题为什么要用加法计算?
学生回答,教师提升:对,把几部分合起来就要用加法计算。
师:孩子们,像30+3这样的整十数加一位数我们已经学过了,得多少?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33(棵)
师:现在我们知道亮亮和东东一共浇了30棵花。
【设计意图】以动画的形式创设学生熟悉的校园护绿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渗透环保教育。直接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不但会使学生很快进入两位数加一位数的思考阶段,还会让学生感受到数学问题的现实性和多样性,增强他们的问题意识和应用意识。
二、你说我讲
1、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
(1)选择学具,自主探究。
师:那26+3等于多少呢?
学生可能说:等于29。
师:为什么等于29呢?咱们请小棒和计数器来帮着我们研究研究好吗?
(学生也可能拿不准。师:咱们请小棒和计数器来帮着我们算一算好吗?)
师:老师给你们每个同桌准备了一些小棒和一个计数器,两个人先商量商量,一个人用小棒,一个人用计数器,然后算一算研究研究。
学生独立操作,教师巡视,掌握信息。
(2)组内交流,感悟算理。
师:你能用小棒或计数器把研究的过程说给同位听听吗?
同桌交流。
(3)组间交流,理解算理。
师:谁愿意到前面来用小棒算一算?
学生借助小棒展示计算过程,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质疑:对于这种算法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学生可能问:为什么要先算6根加3根?教师适时把9根单根的小棒用虚线框起来。
学生回答,教师提升:对,6根和3根都是单根的,都表示几个“一”,所以要先把它们加起来。
师:谁愿意到前面来用计数器算一算?
学生借助计数器展示计算过程,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质疑:对于这种算法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学生可能会问:为什么要把3拨在个位上,不把它拨在十位上?
学生回答,教师适时提升:对,这个3表示3个“一”,所以要拨在个位上。
师:我还有个问题,十位上这几个单个的珠子,它们表示――?
学生回答。
师:回想刚才用小棒算、拨珠子算的过程,想一想,26加3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6+3=9,20+9=29。
(4)提升方法,沟通联系。
师:刚才小棒和计数器帮着我们把26+3这种新口算变成了以前学过的一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加一位数的口算,算出了得数。那6+3=9在小棒图中是指哪一部分?在计数器 上又是指哪一部分呢?
学生回答,教师画箭头指向小棒图和计数器图。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芳芳和东东一共浇了――?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29(棵)
(5)随机巩固:①24+3怎样算?
②争当口算小能手:42+3=5+33=54+2=6+23=31+8=44+4=
2、教学“两位数加整十数”
(1)自主迁移,独立计算
师:26+3你们会算了,26+30又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开动脑筋想一想,如果有困难,可以再请小棒和计数器帮帮忙。
学生尝试独立计算,教师巡视,掌握信息。
(2)组内交流,感悟算理
师:你能把计算的过程说给同位听听吗?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16、17面,练习三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鼓励学生进行算法探索,经历算法形成的过程。理解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能正确笔算。
2、学生经历丛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形成必要的数学素养。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相同数位对齐的意义,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能正确笔算。
教学难点:
掌握不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理解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教学准备:
图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星期天,老师去新华书店挑了三本书:《十万个为什么》每本48元、《安徒生童话》每本35元、《格林童话》每本23元。(黑板贴图片)
你能提出用减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吗?(指名学生回答,并列式。板书:48-35= 48-23= 35-23=)
1、仔细观察,这三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特点?(引导学生说出:都是两位数减两位数。)
2、你们会算吗?我们先来算一算:48-35=(学生尝试计算)
反馈时可能出现,
第一种情况:口算,方法一,48-30=18 18-5=13
方法二,40-30=10 8-5=3 10+3=13
第二种情况:可以像加法一样笔算。
3、好,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板书课题: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
二、自主探究,理清算理。
1、笔算时,我们应注意什么?(相同数位对齐)
2、学生尝试笔算,并指名板演。
反馈。你们对上面的竖式有意见吗?与加法竖式有什么不同?怎样计算的?
要求学生会说算理。
3、除了笔算外,我们还可以用计数器来计算。师生共同演示。
4、接下来把另两道算式也做一做:48-23= 35-23=
(学生独立笔算后反馈,要求会说算理。)
5、小结: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时,要提醒小朋友什么?
三、巩固练习。
1、书本第19面,做一做第1题。
学生直接做在书上,指名板演,反馈纠正。
2、书本第20面第1题。
学生直接做在书上,指名板演,反馈纠正。
3、书本第20面第2题。
学生直接做在书上,指名板演,反馈纠正。
同样是8,为什么写的位置不同?(强化对位)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笔算时要注意什么?
{教学目标]
1、经历两位数减两位数口算方法的探索过程,掌握其口算方法。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进
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相应的实际问题。
3、在学习活动中享受成功的喜悦,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比较合理的算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知识迁移
同学们,学数学离不开计算,我听说你们班有很多的计算能手,现在老师想考考你们,你们能很快地口算出下面各道算式的得数吗?
35+20= 22+8 = 63-30 =
86-50= 48-6= 32-9=
44-20-3= 31-5-10=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新知。
以前所学的知识大家掌握得都很好,你们知道今天我们要学习什么新的知识吗?(提示课题: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
1、教学例题。
让学生观察例题场景,说说获得了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有减法计算的数学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选择两个问题出示:
(1)大汽车比小汽车贵多少元?
(2)火车比小汽车贵多少元?
2、问:你能列出算式吗?
3、学生自主探索42―27口算方法。
谈话:你能口算出42―27的得数吗? 你能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①: 30―20=10 12-7=5 10+5=15(根据列竖式的方法)
同学们听明白了吗?这位同学用的方法和笔算的方法相似。
继续提问:有没有不同的想法了?
②42―30=18 12+3=15
师:跟前面同的同学的有什么不一样?
谈话:大家真会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口算方法,你最喜欢哪一种方法?为什么?
4、学生探索45―28口算方法。
谈话:45―28得多少呢,请同学们开动脑筋,先把你的方法说给同桌听,再告诉大家,好吗?
小组交流口算方法,再在班内交流,教师板书算法:
提问:你喜欢用哪种方法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为什么?
小结:口算的方法有很多,你觉得哪一种方法比较简单,最适合你计算,就用哪种方法。
三、巩固应用,深化拓展
1、试一试,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2、练一练
四、总结反思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新的发现与收获?
教学内容:书P41-42
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景中,经历探索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的过程,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意识,发展数学思考.
3,进一步培养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独立思考,乐于交流的习惯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自主探索
小朋友们你们经常去逛书店吗 那知不知道我们学校对面是什么书店 你去买过书没有 最近书店生意不好,老板为了拉生意,特别推出了优惠活动.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课件)凡购买满50元,就可以送15元,还有机会红梅公园的游艺活动.我们进去看看好吗
十万个为什么 猫和老鼠 儿童百科全书
28元 16元 43元
好多书啊.你想买什么书呢 为什么 根据这两个小朋友买的书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来呢
28-16=12
A,20-10=10 8-6=2 10+2=12 竖式的方法
B,28-10=18 18-6=12 先减整十数,再减一位数
C,28-6=22 22-10=12 先减一位数,再减整十数
D,28-20=8 8+4=12 凑整法
这么多种方法中你最喜欢哪种方法 为什么 用喜欢的方法自己说一说.――指名一两名说一说
有没有买其他书的小朋友 你又是怎么算的呢
43-28=15
A,43-20=23 23-8=15 先减整十数,再减一位数
B,43-8=35 35-20=15 先减一位数,再减整十数
C,13-8=5 30-20=10 10+5=15 竖式方法 (突出点上退位点)
D,43-30=13 13+2=15 凑整法
把你喜欢的方法说给大家听听
除了你喜欢的方法,再找一种方法说给同桌听听――指名说说
刚才通过口算你觉得这两个减法算式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揭出课题)
巩固深化
联合书店是个少年书店.为了吸引更多的小朋友,他们和红梅公园联合举办了游艺活动.凡是在书店买书的小朋友就可以免费到红梅公园参加游艺活动.想不想去玩
摘蘑菇
57-32 76-64 40-27
57-39 76-68 40-23
红梅公园的大草坪上有三个很神气的会变色的蘑菇.可要使这么蘑菇变色可真不容易,只有做对了蘑菇上的题目经过了它的考验它才会变色.想试试吗
选一组跟同桌说说算法
在计算每组的两题时你有没有发现什么
打气球
48-5 52-7 80-4 61-6
48-15 52-27 80-34 61-46
48-25 52-47 80-64 61-56
变色的蘑菇可真神奇.看,空中飘着五颜六色的气球呢!谁是今天的神枪手能一口气打中这些气球
算第一组.你在计算这3题时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 其他3个气球是不是也有这样的规律
钓鱼
你们个个眼睛厉害,枪法如神.不知道你们的钓鱼水平如何
(算第一组)你们怎么会算得这么快的
摸奖
74-25 65-13 72-26
68-9 80-34 43+17
最激动人心的抽奖时间到了.谁会抽到今天的大奖呢 奖品都藏在得数小于50的算式下面.不计算你能很快找到吗
给大家说说你的想法好吗
总结
今天你们玩得开心吗 我们不仅学会了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而且还用学到的知识在游艺活动中好好露了一手.
教学内容:本节安排了不退位减法、退位减法和被减数末尾有0的减法三部分内容。
教学目标:
1。学生在探索两位数减两位数笔算方法,理解退位减法的算理。
2。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能有条理地思考、有序地表述计算过程,进一步体会笔算减法规定从个位减起的合理性。
重点、难点:探索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理解退位减法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师:今天我们在多媒体教室上课,高兴吗?后面的听课老师也很高兴见到你们!我先给他们介绍一下咱班的情况!他们是二年级四班的学生。他们聪明、活泼,而且又都很要强。你瞧,他们坐得多直呀!谁都不想输给别人!
师:谁能告诉后面的老师,咱班一共有多少人?
生:56人。
师:女生有多少人?
生:……(个别学生开始数人数)
师:为了能更准确、快速的数出女生的人数,我们用跑火车报数的方法来数!
女生起立,跑火车报数。
师:女生有多少人?
生:女生有26人。
师:你现在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生:男生有多少人?
二、探索算法,建构新知。
1。不退位减。
(投影出示:二(4)班有56人,女生有26人。男生有多少人?)
师:谁能把这道题完整的读一遍?
生读题。
师:怎样列式呢?
生:56―26=
师:这道题怎样算?
生1:说口算方法。
生2:也可以用笔算。
①探索竖式写法
师:笔算怎样列竖式呢?
生:先写56,再把26写在它下面。
师:要注意什么?
生:相同数位要对齐!
教师板书竖式。
②尝试计算
师:会计算吗?请同学拿出练习本完成这道题。
教师巡视学生完成的情况。教师小结并整理板书。
③总结算法
师:从哪位先算呢?怎样写得数?可以从十位算起吗?为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完竖式。并提醒学生不要忘记在横式的后面写得数。
④展示学生书写的竖式,订正格式,强调要书写的饱满、工整。
2。退位减。
师:前不久遇到了我教过的第一届的学生,谈到了你们。我和他说你们特别的聪明,他不信,于是就出了道题考你们。(投影出示:小明今年18岁,他妈妈今年42岁。妈妈比小明大多少岁?)
指名读题。
师:这道题怎样解答呢?(指名列横式和竖式。)
师:这道题从哪位算起好呢?为什么?
生:应该从个位算起,因为十位算完后个位就不够减了。
师:个位上2―8不够减,怎么办呢?请同学们拿出小棒试一试。
①动手操作,探索算法。
教师引领学生摆小棒。学生得出结论:单根的不够,要打开一个整捆的和单根的合起来再减。
②方法迁移,建构新知。
师:那么在竖式上又该怎么办呢?
生:从十位上借一个。
师:从十位上退下来的这一个,到个位上是多少呢?
生:是10。
师:那么,个位上现在是几减几呢?得多少?
生:12―8=4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板书。)
师:为了提醒我们十位上已经被借走了一个,我们就做一个标记:在十位上点一个“点”。这个“点”就叫做“退位点”。(学生齐读“退位点”。)
师:现在十位上是几减几?
生:是3―2。
师:4上有点就是3。那么5上有点呢?7、9呢?请同学们记住“头上有点,少一个”。
学生跟读。教师和学生一起完成竖式。
3。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笔算减法”。笔算减法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不退位减,另一类就是退位减。在笔算减法时应该注意什么呢?(引导学生得出笔算的方法)
①:相同数位对齐;
②:从个位算起;(不退位的也可以从十位算起)
③: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或:向十位借1),个位加10再减。
三、巩固练习,熟练算法。
1。被减数末尾有0、得数最高位有0的减法。
(投影出示:二(4)班女生有26人。男生有30人。)
师: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1:男生比女生多多少人?
生2:女生比男生少多少人?
师:请同学们将这道题的算式写在本子上。(指名到黑板上板演)
注意强调:被减数末尾有0时,按退位减法计算;得数最高位有0时,可以不写。
2。书P19“做一做”中的1、2题。
教学内容
人教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P59例2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过程,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初步理解估算方法。
2、给学生创设主动探索估算知识的空间,解释估算过程,培养学生的数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比较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培养估算意识。
教学难点
合理选择估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引出新知
1、口算
20×20=24×10=40×50=12×30=
2、下列算式,你能估算各题的结果吗?你是怎样想的?
28×4≈62×7≈
二、创设情景,自主探究
1、创设情景,引出主题
分析引导:完整地说一说你收集的信息?
“能坐下吗”是什么意思?
要比较座位数与人数的大小,必须先求出什么?
2、尝试估算,探索方法
学生独立完成,个人汇报,教师板书。(着重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方法小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它与一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相类似,估算时可以把其中的一个两位数看成整十数,也可以把两个两位数都看成整十数,再用口算确定估算结果。
3、巧理信息,探究明理
师:同样是估算,为什么会出现几种不同的结果呢?
四人小组讨论,合作完成学习卡一,并对照黑板板书汇报成果。
分析小结:估算的时候我们可能把因数看大了,这时估算的结果比实际结果大,也可能会把因数看小了,这时估算的结果比实际结果小,不同的估算方法可能会有不同的估算结果,但都会与实际的结果之间存在一定的误差。
4、运用策略,解决问题
刚才我们用了3种不同的方法进行估算,得出3种不同的结果,那是不是每种方法都能比较有把握地判断出够不够坐呢?
着重引导学生明白:在第(3)种情况中,是估小了,既然估小了都够坐,那实际结果肯定就能坐下。这种方法在这里相对而言更有把握解决“够不够坐”的问题。
5、指导看书,质疑释疑
三、应用提高,巩固深化
1、随堂练习,检验效果
(1)、口算(书本P62第10题第一行)
89×30≈32×48≈43×22≈35×19≈
()()()()()()()
(2)、(书本P59做一做)一页有23行,每行约23个字,一页大约有多少字?
2、配对练习,突破难点
《气象知识知多少》每本19元,李老师决定买12本,李老师大约要准备多少钱?
选择答案:A、12看成1010×19=190(元)
B、19看成20xx×20=240(元)
针对不同争议,同桌互议,然后汇报。
难点小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由于因数的不同特点,估算的方法可能有几种,但我们在解决不同的情境问题时,一定要考虑具体情况,灵活地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
四、实践生活,升华教育
勇当小记者,采访听课老师,巩固所学知识。
内容A、我们组采访的是()老师,他家每月水费支出大约是()元,一年大约支出水费元。我们是这样估算的。
内容B、我们组采访的是()老师,他每天批改作业()本,每个星期(5天)大约批改作业本,每学年(40个星期)大约批改作业本。
看到这些数字,你有什么感受?
五、互动总结,课外延伸
互动总结:在今天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感受?又有什么收获呢?
课外延伸:请你把你是怎样用估算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小故事记录下来,写一篇生动的数学日记。
附:板书设计
教材简介:
本单元是在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20×3200×3),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每位乘积不满十)(43×2),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主要内容有:口算乘法、笔算乘法。
教材内容安排如下表:
教学目标:
1、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会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2、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教学重点:
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
教学建议:
1、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学习计算方法。
2、让学生主动探索计算方法。
3、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
4、注意处理好口算、估算、笔算三者之间的关系,要做到三算互相促进,达到共同提高的目标。
课时安排:
9课时
口算乘法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58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十四1~4题。
教学目标:
经历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学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教学重点:
学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教具准备:
口算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回顾学过的口算方法
口算下面各题:
40×460×530×3300×7200×8
12×424×213×332×311×5
自己选两题,说说口算方法。
二、新课
1、提出问题
(1)仔细观察例1图
(2)请学生提出问题。
(3)从学生回答中选择例1的两个问题:
邮递员工作1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
工作3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
2、探讨口算方法。
(1)请学生思考、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出算式:
300×10300×30
(2)小组讨论:怎样想出得数?
(3)各组代表向全班汇报本组的各种口算方法。
(4)评价。
3、尝试解决问题。
(1)请学生运用口算方法解决其余的问题。如:工作10天,要送多少封信?工作30天,要送多少封信?
(2)组织交流。
请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让学生在交流中品尝学习的乐趣。
4、探讨新的口算方法。
(1)出示:42×1023×3014×200
请学生思考,讨论怎么算?
(2)组织交流,并由教师评价每种方法。
三、练习
1、完成做一做的8道题。
(1)先由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2)引导学生总结,发现规律。
2、独立完成练习十四1~2。
3、解决实际问题:练习十四3~4。
四、总结
请学生谈收获。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59页例2(估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算下面各题:
40×1060×20xx×40300×70200×80
12×400240×2130×330×311×50
2、求下面各数的近似数:
321868729535842
选择几个数说一说是怎样求近似数的。
3、估算:
198×4305×6485×3182×5
说一说你是怎么估的?
二、探究新知:
1、提出问题:
(1)出示例2图:请学生仔细观察。你从图中了解到什么?
(2)把在图中获取的信息汇总,说成完整的一道题:
大会堂里共有18排座位,每排22个座位。有350名同学来听课,能坐得下吗?
2、探讨估算方法。
(1)请学生思考、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出算式:
18×2222×18
(2)小组讨论:怎样估算得数?
(3)各组代表向全班汇报本组的各种估算方法。
方法一:18≈20xx≈20xx×20=400
方法二:18≈20xx×20=440
一、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出示: (一组混乱的计算题)79×52≈ 700×50= 15×20 = 40×60 =
18×26 = 15×21≈ 39×60≈ 16×42=
师:能将上面的计算题按一定的规律重新分类吗?
生:(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若与教师思路发生冲突可逐步引导)
课件显示:(按一定的先后顺序出现)
口算 估算 笔算
40×60= 39×60≈ 18×26=
15×20= 15×21≈ 16×42=
700×50= 19×52≈
这也是我们这个单元所学的内容,如果把这些知识做成知识网你会吗?我们一起来试一下好吗?首先想一下我们本单元题目是什么(两位数乘两位数)板书
都学了有关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哪些知识?板书
口算 估算
两位数乘两位数 笔算 不进位乘法 进位乘法
解决问题
二,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不同的题目有不同的解决方法,我们先来算一下第一组的题目要用什么方法呢?
1、口算的判断及方法的梳理
2、(1) 学生独立计算,开火车交流,选二题说说算理。
(2) 师:说说这类题目的特点 生:他们的末位都是零,是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
师:能说说你算这种题目的思路吗?
生:用0前面的数去相乘,再在乘得的数的末尾
添写0,两个因数末尾共有几个0,就在得数末尾添几个0。
师:什么样的计算题用口算?怎么口算的?
生:比较简单的计算,也即数字是整十整百的计算。
3、估算的判断及方法的梳理
(1) 学生独立计算
(2)反馈 师:你为什么要将39看作是40?21看作20? 生:因为39和21离整40和整20很近?
师:那38和19离39和21也很近啊? 生:它们虽说也很近但数字计算起来不方便。
师:那也就是说我们在估算时所看作的数字既要比较接近原数也要计算起来比较简便,最好是看作整十整百的数。
师:那你是怎么知道这组题要用估算来计算的? 生:因为它是约等于。
师:(归纳)题目对结果的要求不是很精确的情况下我们用估算就可以了,估算应遵循简单好算、离准确值近的原则。
3. 笔算方法的回顾
(1)指名2位同学上台板演,其他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2)展示计算结果,同时说说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要注意什么?
(3)教师根据学生所说的进行肯定和补充,同时强调用竖式计 算时,每次乘得的数的末位应该和那一位对齐,还要注意记住进位数,
正确处理进位问题。
(4)像这样比较难算得要用笔算
4.解决问题
三(2)班去春游, 每人交12元钱,如果全班53人参加,
共收到:
面值 /元 50 20 10 5 2 1
张数/张 2 12 15 24 18 14
(1)学生独立思考,再把你的想法跟小组里人员交流。
(2)组长汇报交流结果。
三,自主检评,完善提高
1、口算
70×30= 90×30= 20×60= 80×40= 80×80=
50×70= 15×20= 400×20= 23×20=
2、估算 19×29≈ 12×41≈ 11×89≈ 99×91≈ 39×33≈ 45×29≈
3、笔算:
16× 42= 18× 65= 31× 32= 27× 34=
4、比较大小
12 ×13 ○ 21 ×13
15 ×24 ○ 24 ×15
61 ×35 ○ 35 ×62
54 ×12 ○ 540
21 ×43 ○ 20×43+43
(1)同桌讨论后,把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2)21 ×43 20×43+43 提示学生从乘法的意义来思考。
5、北小有1200人去春游,现有31辆大客车,每辆大客车可乘坐42人,一次能坐下吗?
师:这题如何思考?
生:先求出31辆大客车能坐多少人?然后与1200比较大小。
师:很好,那么用什么方法来计算31乘42呢?
小组交流。反馈:
生甲:用笔算最好了,只有算出准确值与1200比较大小才能知道是否坐得下。
生乙:不必要那样做,用估算更快。
生丙:估算的不是准确得数怎么能知道是否坐得下呢?
生乙:因为31看作30,42看作40,估算得1200,得出的得数肯定比准确的得数小,看小了之后都有1200,人数也是1200,所以能坐下,用估算也可以。
师小结:说的真好,题目也没有一定要求我们算出准确值,而我们用估算也能更好更快的解决问题,当然可以用估算了。
四、拓展练习思考题
三(2)班去春游, 每人交12元钱,如果全班53人参加,共收到:
面值 /元 50 20 10 5 2 1
张数/张 2 12 15 24 18 14
请你们帮他们算一算,他们交上来的钱对吗?
(1)学生独立思考,再把你的想法跟小组里人员交流。
(2)组长汇报交流结果。
五、总结并揭题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估算、笔算(板书课题),并用这些知识解决了一些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整理知识的方法,初步形成100以内加减法计算的认知结构,并能合理、灵活地进行100以内加减法进位和退位的计算。
2、提高学生归纳、推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数感和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4、培养正确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100以内加减法进、退位知识的整理以及灵活运用。
教学难点:
100以内加减法进位、退位知识的整理以及灵活运用。教学准备:课件、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你们想知道老师的年龄吗?老师的年龄和同学的年龄加起来是36,同学的年龄是8岁,那老师的年龄是多少岁?生:用34―8=26得出老师的年龄是26岁。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进退位的加减法。今天我们就来复习一下吧!老师出示问题。
学校组织学生春游,一年级一班有23人,二班有22人,三班有24人,四班有25人。一辆大巴车限乘50人。请问马两个班级能共乘一辆大巴车?
师:根据这些信息,我们乘车时会碰到哪些问题?学生不断提出问题。教师及时肯定引导,鼓励拓展思路,尽可能多提出问题。
问题1:一年级一班和二班能合乘一辆车吗?列式计算。说一说你的.计算方法。
23+22=
生1:计算23+22=时,我是用数的组成,先算23+20=4323加整十数再算43+2=45得到的数在加一位数。
生2:计算23+22=时,先算20+20=50整十数与整十数相加,再算3+2=5一位数加一位数,最后算40+5=45最后两个和再相加。
生3:我是在计数器上拨一拨的方法,现在计数器十位上拨2个珠子和个位上3个珠子表示一一班23人,再拨十位上2个珠子和个位上2个珠子表示一二班人数。
生4:我列竖式的计算23+22=55的,相同数位对齐,2+2等于4,3+2等于5。
(二)探究新知
师:先来看情境图,学校开设运动会。小红、小亮、小东进行1分钟跳绳比赛。
人员
小红
小亮
小东
成绩数量
50
23
39
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问题可能有:
(1)小红和小亮(小红和小东、小亮和小东)一共跳了多少下?
(2)小红比小亮(小东比小亮、小亮比小东少)多跳了多少下?
师:谁能列式?
加法:50+2350+3923+39
减法:50―2339―2350―39
师:那下面请同学们在本子上列竖式计算,请6名同学到黑板上板演。加法:50+2350+3923+39
减法:50―2339―2350―39
师:现在请同学们找出这些式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1:我发现加法减法算式都是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生2:不同点是一个是求加法,一个是求减法。
生3:加减法算式里都有今为何退位,也有不退位和不进位。
生4:我们在进行列竖式计算时都是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
师:同学们回答的很棒!那我们一起检验一下吧。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时要注意: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
小马虎做的题对吗?大家帮帮他吧!
44+48=
病因:个位4加8等于12,向十位上进了一,但没有进位。
改正:把进位的1加上。
60―17=
病因:看错了符号,把减法看成加法。个位上的0不够减7,向十位上借了一没有减去。
改正:把借走的一减去。
师:在笔算加减法时,我们要注意什么?(1)认真审题,看清数字。(2)看清运算符号“+”或“―”。(3)相同的数位要对齐。(4)横式上不要忘记写计算结果。(5)进行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竖式时,要注意从十位数上借和进的“1”。
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复习得很好,知道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进位和退位的计算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时我们要细心做、勤检查。那么,好的学习之后更要认真检验并复习,请你把学习内容分享给你的爸爸妈妈吧!
作业布置:
1、列竖式计算
82―23=50―43=28+43=59+23
2、解决问题
汽车上已坐42人,还差9人刚好坐满。这辆汽车有多少个座位?
列式:
答:这辆汽车有多少个座位。
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口算
列竖式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正确掌握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方法。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34+8 32-10 3+7 61-60
42-20 15+30 60+4 88-80
2、填空:
17=( )+7 68=60+( )
42=( )+2 93=90+ ( )
二、新授
我们已经学习了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口算,又学过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今天我们要学习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1、课件出示例1的主题图。
让学生认真观察画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画面的内容。
教师提问:限乘68人是什么意思?
(1) 想一想:二(1)班、二(2)班都坐这一艘船能坐下吗?
(只要把二(1)班和二(2)班的人数加起来,看一下有没有超过68人就可以了)
出示:23+31
教师引导学生想:怎样计算呢?能不能改成我们学过的口算?把31看成哪两个数的和?(31=30+1)这一道题该怎么加?教师逐步引导学生说出口算的过程。
想:23+30=53 53+1=54
教师:54小于68,所以二(1)班、二(2)班都坐这一艘船能坐下。
(2) 想一想:那如果二(3)班、二(4)班合乘这一艘船能坐下吗?
引导学生思考,该怎样列式?
出示:32+39
教师引导学生想:怎样计算呢?
想:32+30=62 62+9=71
引导学生小结谁能说说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方法?
提问:还能想出别的算法吗?(鼓励学生用多种思考方法)
A、先算30+30=60,2+9=11,再算60+11=71,所以32+39=71。
B、先算32+9=41,再算41+30=71,所以32+39=71。
C、也可仿照笔算的方法,从低位算起。即个位上的2加9等于11,写1进1,十位上3加3等于6,再加进上来的1得7,也就是71。
教师:71大于68,所以二(3)班和二(4)班合乘这一艘船坐不下。
2、教学例2。
(1) 教师:刚才我们知道二(1)班和二(2)班合坐这一艘船能坐下。有没有坐满?没有坐满,那二(3)班还能上多少个人?该怎样列式?
列式:68-54
提问:能不能也改成已经学过的口算呢?把54看成哪两个数的和呢?口算时是怎样想的?
想:68-50=18 18-4=14
或这样想:把68看成60和8,54看成50和4,60-50=10,8-4=4,10和4合起来是14。
教师:因为68-54=14,所以二(3)班还能上14个人。
(2)二 (3)班上14个人以后,二(3)班还剩多少人?
怎样列式?列式是:32-14
那这一道题该怎样计算?让学生以四人小组为一个小组讨论,然后再汇报讨论的结果。
汇报结果:
A、列竖式: 3 2
- 1 4
1 8
B、把14看作10和4,32减10等于22,22减4等于18,所以32-14=18。
C、把32看作30和2,14看作10和4,2减4不够减,30就退1剩20,退下来的1表示1个十,10加2得12,12减4等于8,20减10等于10,10和8加起来是18。
3、小结:引导学生归纳两位数加减法的口算步骤。
三、巩固练习
数学书第93页的做一做。
分别指名口算,并说说怎么想的。
四、小结
1、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小结并出示课题: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2、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应注意什么?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和两位数乘整十数的乘法基础上学习今天的新知识。导入 新课正是旧中引新,为讲授计算方法和算理做好知识上和心理上的准备。
讲授新课时,利用迁移的原理,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一步一步地加深对算理和算法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很轻松地获得了新知识。
通过对练习的精心设计,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加深对算法及算理的认识,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计算能力,注意了培养学生认真计算、书写工整的良好学习习惯。
【设计理念】
重视知识间的“纵向”联系,有效把握知识的前后联系,提高教学设计与实施效果;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与生活经验,可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引导学生经历探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数感,发展学生的比较、概括及抽象能力。
【教材与学情分析】
“两位数乘两位数”是青岛版五年制教材三年级上册的内容,是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继续,是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起始,是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所以这部分内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生已经学过了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学生完全有可能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计算出得数,老师课上需要做的只是引导学生回忆、帮助学生规范、把认识加以提升。学生只要学会了这部分内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时候完全可以迁移过去。
教学内容:
青岛版五年制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63~65页。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口算和笔算方法的过程,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2.通过小组合作和交流,感受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方法的多样化,培养数感和数学思维能力、交流能力及合作意识。
3.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交流合作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算法,理解算理。
教学难点:
理解“用十位去乘”时得数的写法及算理。
教学过程:
一、引出问题
课件出示信息窗,请学生观察图,找数学信息(注意引导学生分类找信息,找相关的信息),并将每组相关信息予以板书,然后让学生根据每组信息提出问题。
(学生可能找到的相关信息:这条街上有23根灯柱,每根灯柱上有12盏灯。可能提出的问题:一共有多少盏灯?)
二、理解算理,探索算法
1.列式
⑴根据信息和问题列式,并简单说一说列式的根据。(板书:23×12)
⑵找该算式和以前学过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使学生明确知识的发展点。)
⑶板书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
2.试算
⑴请学生动脑思考能不能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计算出得数,并把算法写到练习本上,遇到困难时,可以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引导学生寻找知识的生长点)
⑵师巡视指导。
⑶交流算法。
学生可能会出现的算法:
A:23×10=230
23×2=46
230+46=276
B:20×12=240
3×12=36
240+36=276
(引导学生明确:两位同学都是把其中一个因数拆分之后,转化成了以前学过的算式。)
⑷小结:同学们真善于动脑筋,两位数乘两位数不会算,就想到了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看来遇到新的问题的时候,想办法把它转化成我们以前学过的旧知识,的确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
3.笔算
⑴请学生试着用竖式计算23×12,遇到困难可以和小组的同学一起商量。
⑵学生试做,师巡视指导。
⑶展示交流。
学生可能会出现的算法:
A: 2 3
× 1 2
2 7 6
(引导学生明确:这样列竖式没法清晰地看出计算过程)
B: 2 3 2 3 2 3 0
× 2 ×1 0 + 4 6
4 6 2 3 0 2 7 6
(和刚才的那个竖式比,这种做法确实清晰地看出了计算过程,但也有点麻烦。)
C: 2 3
×1 2
4 6
+2 3 0
2 7 6
(请学生对比评价B和C两种算法,C方法既能看出计算过程,也比较简单。)
D: 2 3
×1 2
4 6
2 3
2 7 6
(请学生对比评价C和D两种算法,D方法也能看出计算过程,比C更简单。)
4.明算理
引导学生分别说一说46是怎么来的?表示什么?23是怎么来的?表示什么?尤其要明确23写在百位和十位上就是表示23个十,也就是230。
5.规范书写
师生共同梳理计算的过程。
2 3
×1 2
师:先用个位上的2和23相乘。(板书)
2 3
I↑
×1 2
4 6
师:再用十位上的1和23相乘。一三得三,3写在哪里?为什么?
师:在十位下面写3就表示3个十了。一二得二,2写在哪?为什么?
2 3
↑J
×1 2
4 6
2 3
2 7 6
师:竖式中的46是怎么来的?23实际上是多少?它是怎么来的?
(板书:23×2和23×10)
2 3
I↑
×1 2
4 6――23×2
2 3 ――23×10
2 7 6
6.练习
独立计算21×43,集体订正时说一说计算过程。
三、巩固练习
1.根据竖式写得数。
师:你是从竖式中的哪一部分看出来的?
2.你能很快判断出对错吗?
42×21=126(出示横式,不出竖式)
(学生可能根据个位上的数进行判断,也可能利用估算进行判断)
找错因,明算理。(出示竖式)
四、总结
师:你觉得在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时应注意什么?
师:是呀,在用个位上的数去乘时,得数的末位要和个位对齐,用十位上的数去乘时,得数的末位就要和十位对齐。
【教材与学情分析】
“两位数乘两位数”是青岛版五年制教材三年级上册的内容,是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继续,是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起始,是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所以这部分内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生已经学过了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完全有能力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计算出得数,老师课上需要做的是引导学生回忆相关知识,启发学生整合旧知、推出新知,帮助学生规范书写过程,把算理和算法加以提升。学生只要学会了这部分内容,到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时候完全可以迁移过去。
【设计理念】
1.计算教学要充分挖掘知识间的“纵向”联系,有效把握知识的前后联系,提高教学设计与实施的效果。
小学阶段安排的学习内容,一般都是由低年级到高年级,根据各个年龄段学生的思维特点及自主探索的能力,将内容分段安排,这一特点在有关计算的学习中尤为明显。
比如:整数加减法,大体分为四段,一是10以内数的加减法,二是20以内数的加减法,三是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四是万以内数的加减法,至于万以上数的加减法不再专门学习,有了万以内的加减法的基础学生自然就能通过迁移自己学会。每一段内容的学习都以前面内容为基础,又都为后面内容的学习做铺垫。
再如:整数乘法,也分为四段来学习,一是表内乘法(学习乘法的根基),二是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三是两位数乘两位数(即是本节课涉及的内容),四是三位数乘两位数。从知识安排的顺序可以看出,本节课涉及的两位数乘两位数在整个整数乘法中处于一个承上启下的地位,既要在前面知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又要为后面的知识(三位数乘两位数,甚至是小数乘法)做好方法的铺垫。
2.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与生活经验,可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正因为知识有了纵向的联系,所以在设计教学时,我们就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引导学生对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整合,推导出新的知识;或者是将新的知识通过改造,转化成已经学过的知识。本节课的设计就是充分考虑到学生已经学过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这个基础,在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这个新知识时,先让学生自己尝试把它转化成已经学过的知识加以解决。既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又培养了学生遇到新问题就尝试转化成旧知的意识。
3.引导学生经历探究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数感,发展学生的比较、概括及抽象能力。
计算的法则实际不难,如果直接告诉学生法则然后让学生计算会省去很多时间和麻烦,但是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能力。设计教学时我们还是要立足于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究算法的过程,将计算法则的形成过程充分展开,让学生一步一步亲自动脑思考、动手操作,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计算的法则,更重要的是在探索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形成了比较、概括、抽象能力,培养了数感。
在探索23×12的口算过程时,用几个横式(23×10=230 23×2=46 230+46=276)来表达过程,如果把几个横式写为竖式再对其进行合并,就会出现我们一般认为比较简单的竖式计算过程。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一步一步经历从口算到改为竖式,再到将几个竖式合并、简化的过程。
4.处理好算理和算法的关系,抓住计算教学的核心。
算法主要解决“怎样计算”的问题,算理主要回答“为什么这样算”的问题。算理是计算的依据,是算法的基础,而算法是依据算理提炼出来的计算方法和规则,它是算理的具体体现。算理和算法是计算教学中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两个方面。
处理好算理与算法的关系对于突出计算教学核心,抓住计算教学关键具有重要的作用。当前,计算教学中“走极端”的现象实质上是没有正确处理好算理与算法之间关系的结果。一些教师受传统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的支配,计算教学只注重计算结果和计算速度,一味强化算法演练,忽视算理的推导,教学方式“以练代想”,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导致教学偏向“重算法、轻算理”的极端。与此相反,一些教师片面理解了新课程理念和新教材,他们把过多的时间用在形式化的情境创设、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上,在理解算理上大做文章,过分强调为什么这样算,还可以怎样算,却缺少对算法的提炼与巩固,造成学生理解算理过繁,掌握算法过软,形成技能过难,教学走向“重算理、轻算法”的另一极端。
要正确处理好算理与算法的关系,就应引导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自主地生成算法,在算法形成与巩固的过程中进一步明晰算理。算法的形成不能依赖形式上的模仿,而要依靠算理的透彻理解,只有在真正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算法、形成计算技能,才能算是找到了算理与算法的平衡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其算法主要是:先用一个因数每一位上的数分别去乘另一个因数各个数位上的数;用因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尾就对齐哪一位;然后把各次乘得的数加起来。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这些算法,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用每一位上的数分别去乘另一个因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为什么用哪一位乘就和哪一位对齐(这正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为什么要把每次乘得的数加起来。如果让学生充分经历了算法形成的过程,这些问题就不难理解了。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口算和笔算方法的过程,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2.通过小组合作和交流,感受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方法的多样化,培养数感和数学思维能力、交流能力及合作意识。
3.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交流合作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算法,理解算理。
【教学难点】理解“用十位去乘”时得数的写法及算理。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13×20= 13×2= 260+26=
11×40= 11×4= 440+44=
23×10= 23×3= 230+46=
(设计意图:经过第一次打磨,一部分老师认为新课改后,注重了知识形成的过程,但相应的学生的计算能力,尤其是口算能力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每节课前用3、5分钟时间练习一下口算会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还有老师认为像原人教版教材一样,在新课进行之前,出一些学生学过的又和本节课新知识密切相关的题目,会为学生学习新知做一些铺垫,使学生看到新知识后更容易的联想到相关的旧知识,更容易的将新知转化成旧知。所以在第二稿中设计了一组这样的口算练习,请大家再讨论,这样设计是否可行?有何优缺点?)
二、引出问题
⑴师:上节课我们已经欣赏了美丽的街景,有同学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这条街上有23根灯柱,每根灯柱上有12盏灯。一共有多少盏灯?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
⑵根据信息和问题列出算式,并简单说一说列式的根据。(板书:23×12)
⑶找该算式和以前学过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使学生明确知识的发展点。)
板书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
(设计意图:在第一次打磨的过程中,有老师提出这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第二课时,有关寻找信息提出问题的过程在上一节课中已经完成,本节课可以直接出示上节课未解决的问题,省出时间探索算法、理解算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感觉很有道理,第二稿中将引出问题这一环节做如上修改,请大家再讨论。)
三、理解算理,探索算法
1.估算
⑴让学生先估一估23×12的得数。(学生估算的结果可能可能是230或者240。)
⑵引导学生想一想:23×12的实际得数比估算出来的数大还是小?为什么?
(设计意图:在试算之前,先让学生进行估算,主要是引导学生联系上节课所学的两位数乘整十数来分析23乘12的结果大约是多少,从而为他们准确计算提供依据。而且在估算的过程当中学生很自然的想到把12看成10,估算出的230是10个23的和,还有2个23没算在里面,为下面口算准确得数渗透一个方法,实际上也是新知识的一个生长点。通过估算,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近似的意识,用估算的方法来确定积的大致范围,可以帮助学生验证计算的结果。估算对学生做完题进行检验有很大价值,有一个好的估算习惯,能让学生及时发现并纠正计算中明显出现的错误。)
2.试算
⑴师:这道题的准确得数到底是多少?请同学们开动脑筋,看能不能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计算出这道题的得数?
把计算的过程简要写到练习本上,遇到困难时,可以和小组同学交流。
⑵师巡视指导。(个别学生可能想不出如何转化,老师可个别启发引导:23×12可以表示12个23,我们能不能把12个23拆开来算呢?)
⑶交流算法。
学生可能会出现的算法:
A:23×10=230
23×2=46
230+46=276
B:20×12=240
3×12=36
240+36=276
(引导学生明确:两种方法都是把其中一个因数拆分之后,转化成了以前学过的算式。)
⑷小结:同学们真善于动脑筋,我们遇到了一个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式,是以前我们没学过的,大家想到了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看来遇到新的问题的时候,想办法把它转化成我们以前学过的旧知识,的确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
(设计意图:将新知转化成旧知应是计算教学中一个主要的策略。)
3.笔算
⑴请学生试着用竖式计算23×12,遇到困难可以和小组的同学一起商量。
⑵学生试做,师巡视指导。
⑶展示交流。
学生可能会出现的算法:
A: 2 3
× 1 2
2 7 6
(引导学生明确:这样列竖式没法清晰地看出计算过程)
B: 2 3 2 3 2 3 0
× 2 ×1 0 + 4 6
4 6 2 3 0 2 7 6
(和刚才的那个竖式比,这种做法确实清晰地看出了计算过程,但也有点麻烦。)
C: 2 3
×1 2
4 6
+2 3 0
2 7 6
(请学生对比评价B和C两种算法,C方法既能看出计算过程,也比较简单。)
D: 2 3
×1 2
4 6
2 3
2 7 6
(请学生对比评价C和D两种算法,D方法也能看出计算过程,比C更简单。)
(在学生没有提前学习的情况下,可能不会出现后两种竖式,这时就得需要老师加以启发引导:我们能不能把3个竖式合并一下?如何使其成为一个竖式呢?怎样使笔算的形式变得更简单呢?然后再根据学生的合并情况交流、引导、提升)
(如果学生能将3个竖式合并为C竖式,可以引导学生重点讨论如下几个问题:230这个个位上的“0”可不可以不写?如果擦去“0”,大家会不会把它当成“23”,为什么?如果不写“0”除了少写一个数字,还有什么好处呢?学生充分讨论后,教师再让学生通过看竖式发现:乘完个位乘十位,十位上的1乘3得3,对齐4的下面写3,1乘2得2,在4的前面写2。这样算的时候不写“0”,可以简便我们的计算过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经历将口算过程写成竖式形式,将几个竖式合并,再将竖式进一步简化的过程。同时在此过程中学生也很清晰的看出每一部分的来龙去脉,更容易的理解算理了。)
4.明算理
引导学生分别说一说46是怎么来的?表示什么?23是怎么来的?表示什么?尤其要明确23写在百位和十位上就是表示23个十,也就是230。
(设计意图:抓住关键,进一步明晰算理。)
5.规范书写
师生共同梳理计算的过程。
2 3
×1 2
师:先用个位上的2和23相乘。(板书)
2 3
I↑
×1 2
4 6
师:再用十位上的1和23相乘。一三得三,3写在哪里?为什么?
师:在十位下面写3就表示3个十了。一二得二,2写在哪?为什么?
2 3
↑J
×1 2
4 6
2 3
2 7 6
师:竖式中的46是怎么来的?23实际上是多少?它是怎么来的?
(板书:23×2和23×10)
2 3
I↑
×1 2
4 6――23×2
2 3 ――23×10
2 7 6
(设计意图:清晰再现计算过程,进一步明确算法。)
6.练习
独立计算21×43,集体订正时说一说计算过程。
(设计意图:紧扣新知,及时巩固。)
三、巩固练习
1.根据竖式写得数。
师:你是从竖式中的哪一部分看出来的?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算理。)
2.你能很快判断出对错吗?
42×21=126(出示横式,不出竖式)
(学生可能根据个位上的数进行判断,也可能利用估算进行判断)
找错因,明算理。(出示竖式)
(设计意图:有老师提出练习量小的问题,我个人认为本节课探索算法、理解算理的过程需充分展开,后面供练习的时间是很有限的,这些练习也不一定能处理完。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40分钟,要抓住重点内容充分展开、透彻理解,至于计算技能的形成,后面肯定还要安排1―2课时专门进行相关练习,所有过程不可能在一节课中全部展示。)
四、总结
师:你觉得在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时应注意什么?
师:是呀,在用个位上的数去乘时,得数的末位要和个位对齐,用十位上的数去乘时,得数的末位就要和十位对齐。
师:你还有哪些收获呢?(比如:转化的方法,横式变竖式的过程等)
教学目标:
1、掌握进位的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在交流中,培养同学的合作意识,并能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3、主动参与新知识的学习与活动,增强对数学学习的成功与体验。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计算。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笔算
133945
×12×6×5
指名学生上讲台进行板演,找同学进行检验。
二、自学尝试小组交流
1、学生观察信息窗2情景图
师:节日期间,街心花坛装扮的异常美丽,请仔细观察画面,你知道了什么:
1.“保护环境”花坛每排27盆花,共23排。
2.“美化家园”花坛每排22盆花,。共28排。
3.街心喷泉每排有43个喷头,共32行。…………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发现了这么多的数学信息,真了不起!根据这些信息,你能发现哪些数学问题?和你组里的小伙伴交流一下。
学生根据信息,可能会提出以下问题:
“保护环境”花坛一共用了多少盆花?
“美化环境”花坛一共用了多少盆花?
喷泉里一共装了多少个喷头?…………么?
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保护环境花坛一共用多少盆花?你想怎样做呢?学生自己尝试列出竖式进行解决,解决好以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自己做题的步骤,同学之间互相进行说一说,找同学到黑板上进行板演并进行讲解,下面同学有什么疑问,进行提问,学生进行质疑,同学进行解答。有的同学用了估算的方法。
三、点拨升华
教师再进一步指着竖式对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1、先用第二个因数的个位去乘第一个因数,得数末尾与第一个因数的个位对齐。
2、再用第二个因数的十位去乘第一个因数,得数末位与第一个因数的十位对齐3、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四、巩固练习
1、出示小黑板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每组中的2号同学到小黑板上进行计算,各组的组长进行判断。统计做对题的人数。
2、做书上的练习题,自主练习的第3、4、5、题。
让每组中的3号同学到黑板上进行展示。集体进行纠正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在计算过程中要怎样做?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