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辽史大公鼎传阅读答案及翻译,本文共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辽史大公鼎传阅读答案及翻译

大公鼎,渤海人,先世箝辽阳牟宾县。统和间,徙辽东豪右以实中京,因家于大定。曾祖忠,礼宾使。父信,兴中主簿。

公鼎幼庄愿,长而好学。成雍十年,登进士第,调沈州观察判官。时辽东雨水伤稼,北枢密院大发濒河丁壮以完堤防。有司承令峻急,公鼎独曰:“边障甫宁,大兴役事,砟利国便农之道。”乃疏奏其事,朝廷从之,罢役,水亦不为灾。澥河千里,人莫不悦。改良乡令,省徭役,务农桑,建孔子庙学,部民服化。累迁兴国军节度副使。

时有隶鹰坊者,以罗毕为名,扰害田里。岁久,民不堪。公鼎言于上,即命禁戢。会公鼎造朝, 大臣谕上嘉纳之意.公鼎曰:“ 一郡获安.诚为大幸;他郡如此者众.愿均其踢于天下。”从之。徙长春州钱!!?都提点。车驾如春水,贵主例为假贷,公鼎曰:“岂可辍官用,徇人情?”拒之。颇闻怨詈语,曰:“此吾职,不敢废也。”俄”拜大理卿,多所平反。

天祚即位,历长宁军节度使、南京副留守,改东京户部使。时盗杀留守萧保先,始利其财,因而倡乱。民亦互生猜忌,家自为斗。公鼎单骑行郡,陈以祸福,众皆投兵而拜曰:“是不欺我,敢弗听命安辑如故。拜中京留守,赐贞亮功臣,乘传赴官。时盗城充斥,有遇公鼎于路者,即叩马乞自新。公鼎给以符约,俾还业,闻者接踺而至。不旬日,境内清肃。天祚闻之,加賜保节功臣。时人心反侧,公鼎虑生变,请布恩惠以安之,为之肆赦。

公鼎累表乞归,不许。会奴賊张撒八率无赖啸聚,公晶欲击而势有不能。叹曰:“吾欲谢事久矣_为世故所牵,不幸至此,岂命也夫!”因忧愤成疾。保大元年卒,年七十九。

甫:刚刚 务:从亊假:借拜:朝拜

1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边障甫宁 甫:刚刚

务农桑 务:从事

车驾如春水,贵主例为假贷 假:借

俄拜大理卿,多所平反 拜:朝拜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公鼎调沈州观察判官时,正遇北枢密院大发壮丁加固堤防。他写奏疏给朝廷,指出这不是利国便农的办法,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

B.当时有人以张网捕鸟为名,为害百姓。时间久了,百姓无法忍受。大公鼎向上申奏,皇上当即下令禁止在田间张网捕鸟。

C.皇上到春水游玩,当地尊长按例要从州里借钱招待皇上。公鼎说怎么能把官府的钱给皇上呢?你不要为了私利来找我的麻烦了!”于是拒绝了。

D.当时奴贼张撒八率领无赖结伙为盗,因为年老,大公鼎想打他们却没有能力,他甚至怀疑是命运在捉弄自己。

13.翻译下列句子。(9分)

(1)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3分)

(2)—郡获安,诚为大幸;他郡如此者众,愿均其賜于天下。(3分)

(3)时盗贼充斥,有遇公鼎于路者,即叩马乞自新。(3分)

参考答案

11. (3分)D (拜:授予官职)

12. ( 3分)C ( “怎么能把官府的钱给皇上呢”有误)

13. (9分)(1)(3分)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则足以感到羞耻;以官大的’人为师,则被认为近于谄媚。

(2 ) ( 3分)我们邵获得安宁,的确值得庆幸;但別的郡像这种事也很多,希望能将恩惠平均于天下。

(3 ) ( 3分)当时盗贼到处都是,(其中)有人在路上遇到大公鼎,当即在马前叩头请求 改过自新。

参考译文

大公晶,渤海人,其先祖著藉于辽阳率宾县.统和年间,皇上迁徒辽东豪强大户以填充中京,于是定居于大定.曾祖大忠,为礼宾使。父大信,任兴中主簿。

公鼎幼时端庄诚实,成年后好学。咸雍十年,中进士,调任沈州现察判官.当时辽东下雨伤害了庄稼,北枢密院大举征发瀕河住户之男丁以修治堤防.有司接旨后觉得十分严厉紧急,只有公鼎说:“边境要地则刚安宁,又大兴徭役,这不是利国便农之道。”于是上疏奏说此事。朝廷依从了他,停止征发劳役,而河水也没有酿成灾害,沿河千里的百姓无不欢欣鼓舞.改任良乡县令,减省徭役,致力于农桑,修建孔子庙和庙内学校,部民颀服归化,累迁兴国军节度副使。

当时有隶属于鹰坊之人,以张网捕鸟为名,扰乱为害百姓田地。间久了,百姓无法忍受,公鼎向上申春,道宗去即下令禁止。适逢公鼎上朝,大臣们告知皇上嘉许采纳其意见,公晶说:“一鄄获得安宁,实在幸甚;别的象这种事也很多,希望能将恩赐平均于天下。” 皇上从之。辻任长春州钱帛都提点。皇上到春水,当地常长按例要从州里借伐,公成说:“怎 么能断了官府用度,来曲从私情? ”加以拒绝,听到许多怨恨咒骂的话,公鼎说:“这是我的职守,不敢荒废不久拜为大理卿,平反了很多冤案。

天祚即位,公晶历任长宁军节度使、南京副留守,该任东京户部使,当时盗贼杀了留守萧保先,初时贪图其财物。杀他以后乘机倡导作乱,百姓也互生猜忌,家庭之间互相争斗。公晶单骑巡行郡中,陈说祸福利害,众人均放下兵器拜伏说:“您不会欺骗我们,怎敢不从命安定如故,拜为中京留守,踢为贞亮功臣,得以乘坐驿站的传车前往官府。当时盗贼遍地皆是,其中有人在路上遇到公鼎,当即便在马前叩首请求改过自新。公鼎交给他一块符照,让他恢复旧业,听说者接踵前来.不上十天,轄境以内便清平宁静了。天祚知道后,加赐保节功臣,当时人心不安分,公晶担心发生变乱,请皇上降恩惠加以安抚,皇上为之赦免了囚犯。

公晶多次上表请求辞官归田,皇上不批准.适逢奴贼张撒八车领无柏结伙为盗,公鼎想攻打他们却没有能力。叹道:“我想辞官已经好久了。为世务所牵累,不幸到了这一步,难道真是命吗? ”因而忧憤成疾,保大元年去世,年七十九岁。

关于《辽史耶律仁先传》的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

耶律仁先,魁伟爽秀,有智略,补授护卫。帝与论政,才之。仁先以不世遇,言无所隐,升北院枢密副使。时宋请增岁币银绢以偿十县地产,仁先与刘六符使宋,仍议书“贡”。宋难之。仁先曰:“曩者石晋报得本朝,割地以献,周人攘而取之,是非利害,灼然可见。”宋无词以对。乃定议增银、绢十万两、匹,仍称“贡”。后知北院枢密使,迁东京留守。

女真恃险,侵略不止,仁先乞开山通道以控制之,边民安业。复为北院大王,民欢迎数百里,如见父兄。时北、南院枢密官涅鲁古等忌之,请以仁先为西北路招讨使。耶律乙辛奏曰:“仁先旧臣,德冠一时,不宜补外。”

上猎太子山,耶律良奏重元谋逆,帝召仁先语之。仁先曰:“此曹凶狠,臣固疑之久矣。”帝趣仁先捕之。仁先曰:“陛下宜谨为之备!”未及介马①,重元犯帷宫。帝欲幸北、南院,仁先曰:“陛下若舍扈从而行,贼必蹑其后;且北、南大王心未可知。”仁先子挞不也曰圣意岂可违乎仁先怒击其首帝悟悉委仁先以讨贼事乃环车为营拆行马作兵仗率官属近侍三十余骑阵柢枑②外。及交战,贼众多降。涅鲁古中矢坠马,擒之,重元被伤而退。仁先以五院部萧塔剌所居最近,亟召之,分遣人集诸军。黎明,重元率奚人二千犯行宫,萧塔剌兵适至。仁先料贼势不能久,俟其气沮攻之。乃背营而阵,乘便奋击,贼众奔溃,追杀二十余里,重元与数骑遁去。

与耶律乙辛共知北院枢密事。乙辛侍宠不法,仁先抑之,由是见忌,出为南京留守。阻卜塔里干叛命,仁先为西北路招讨使,赐鹰纽印及剑。上谕曰:“卿去朝廷远,每俟奏行,恐失机会,可便宜从事。”仁先严斥候,扼敌冲,怀柔服从,庶事整饬。塔里干复来寇,仁先逆击,追杀八十余里。

(节选自《辽史耶律仁先传》)

注:①介马:给战马披甲。②柢枑(dǐhù):古代官衙或军营门前阻拦人马通行的木架。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仁先子挞不也曰/圣意岂可违乎仁先/怒击其首/帝悟/悉委仁先/以讨贼事乃环车为营/拆行马作兵仗/率官属近侍三十余骑/阵柢枑外

B.仁先子挞不也曰/圣意岂可违乎/仁先怒/击其首/帝悟/悉委仁先以讨贼事/乃环车为营/拆行马作兵仗/率官属近侍三十余骑阵柢枑外

C.仁先子挞不也曰/圣意岂可违乎/仁先怒击其首/帝悟悉/委仁先以讨贼事/乃环车/为营拆行马/作兵仗/率官属近侍三十余骑阵柢枑外

D.仁先子挞不也曰/圣意岂可违乎仁先/怒击其首/帝悟悉/委仁先以讨贼事/乃环车为营拆行马/作兵仗/率官属近侍/三十余骑阵柢枑外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岁币,文中指北宋朝廷每年向辽国输纳的钱物。

B.补外,指古代地方官员转调其他地方任职。

C.帷宫,古代帝王出行时以帷幕布置成的行宫。

D.幸,旧指皇帝亲临,即封建帝王到达某地。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耶律仁先不辱使命。与刘六符出使宋朝,据理力争,义正辞严,让宋朝政府官员无言以对,议定增加银十万两、绢十万匹,仍旧称“贡”。

B.耶律仁先受百姓拥戴。曾开挖山地疏通道路来控制女真的侵犯,使边疆百姓安居乐业。再度担任北院大王时,百姓走到几百里外欢迎他。

C.耶律仁先智勇双全。耶律重元围攻皇上,耶律仁先谏言皇上应亲自率领侍卫应战,并召见五院部萧塔剌,派人召集各军,最终打退了叛军。

D.耶律仁先深受皇帝信任。耶律仁先担任西北路招讨使讨伐阻卜塔里干,皇帝特地赏赐鹰纽印及尚方剑,赋予他处理政务先行后奏的权力。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曩者石晋报得本朝,割地以献,周人攘而取之,是非利害,灼然可见。(5分)译文:___

(2)乙辛侍宠不法,仁先抑之,由是见忌,出为南京留守。(5分)译文:___

参考答案

4.B(“圣意岂可违乎”为完整的独立部分,应与前后内容断开,排除A、D;“帝悟”为完整的独立部分,应与前后内容断开,排除C。)

5.B(“补外”应指“京官外调任职”。)

6.C(“劝说皇上应亲自率领侍卫应战”与原文内容不符,原文为劝阻皇上“幸北、南院”。)

7.(10分)(1)(5分)过去石晋报答本朝的恩德,割地奉献,后周人侵犯夺取了这些地方,谁是谁非,如何做有利,如何做有害,清清楚楚,可以看见。(“曩者”“攘”“灼然”各1分,句意2分)

(2)(5分)耶律乙辛倚仗宠幸,不守法纪,耶律仁先阻止他,因为这被忌恨,调出京城担任南京留守。(“法”“抑”“见”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耶律仁先,身材魁梧,聪明俊秀,有智慧和谋略,补授护卫。(兴宗)皇上与他谈论政事,认为他有才干。耶律仁先趁此难得的’机遇,毫无隐讳地进言,升任北院枢密副使。时逢宋朝请求增加岁币白绢以换回十县土地的所有权,耶律仁先与刘六符出使宋朝,仍然商议国书称“贡”。宋朝为此犯难。耶律仁先说:“过去石晋报答本朝的恩德,割地奉献,后周人侵犯夺取了这些地方,谁是谁非,如何做有利,如何做有害,清清楚楚,可以看见。”宋人无话回答。于是商议增加银十万两、绢十万匹,仍旧称为“贡”。后来(耶律仁先)担任了北院枢密使,升任东京留守。

女真倚仗地势险要,不停地侵犯掠夺,耶律仁先请求开挖山地疏通道路来控制他们,边疆百姓安居乐业。后来耶律仁先再度担任北院大王,百姓走到数百里外欢迎他,就像见到父亲和兄长。当时北院、南院枢密官涅鲁古等人妒忌他,请求让仁先担任西北路招讨使。耶律乙辛上奏说:“耶律仁先是前朝大臣,品德高尚,名冠当世,不应当离京外任。”

皇上在太子山打猎,耶律良上奏称耶律重元谋反,皇上召来耶律仁先与他谈论这件事。耶律仁先说:“这个人凶残狠毒,我本来早就怀疑他了。”皇上敦促仁先搜捕他。耶律仁先说:“陛下应当谨慎地做好准备!”还未来得及给战马披甲,耶律重元就攻打行宫了。皇上打算到北院、南院去,耶律仁先说:“陛下如果舍弃侍卫出去,反贼必定紧随其后,况且南、北大王的心思还不可测度。”耶律仁先的儿子耶律挞不也说:“圣旨怎么能违逆呢?”耶律仁先恼怒,击打他的脑袋。皇上醒悟,把讨伐叛贼的事全权交付耶律仁先。于是环绕战车作为营垒,拆开木架作为兵器,耶律仁先率领属下官吏和近侍三十余骑兵在木架外列阵。等到交战,贼众大多投降。涅鲁古中箭坠马,被活捉,耶律重元受伤败退。耶律仁先因五院部萧塔剌的居所最近,赶紧召见他,还分别派人召集各军。黎明,耶律重元率领两千奚人前来攻打行宫,萧塔剌的兵马正好赶到。耶律仁先料想敌人势必不能持久,等他们沮丧时再攻击。于是背着营垒结阵,瞅准机会奋勇出击,贼众奔逃溃散,耶律仁先率兵追杀二十余里,耶律重元与数骑人马逃跑了。

与耶律乙辛共同主持北院枢密事务。耶律乙辛倚仗宠幸,不守法纪,耶律仁先阻止他,因为这被忌恨,调出京城担任南京留守。阻卜塔里干背叛王命,耶律仁先担任西北路招讨使,皇上赏赐给(他)鹰纽印及尚方剑。皇上告谕说:“你远离朝廷,每件事都等到禀告后再施行,恐怕失去机会,可以先行后奏,自行处理。”耶律仁先加强侦察哨,扼守敌人的要道,安抚百姓并使他们归服,凡事都有条理。塔里干又来侵犯,耶律仁先迎击,追杀八十余里。

《明史·熊鼎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熊鼎,字伯颍,临川人。元末举于乡,长龙溪书院。江西寇乱,鼎结乡兵自守。陈友谅屡胁之,不应。邓愈镇江西,数延见,奇其才,荐之。太祖欲官之,以亲老辞,乃留愈幕府赞军事。母丧除,召至京师,授德清县丞。松江民钱鹤皋反,邻郡大惊,鼎镇之以静。迁起居注,承诏搜括故事可惩戒者,书新宫壁间。舍人耿忠使广信还,奏郡县官违法状,帝遣御史廉之。而时已颁赦书,丞相李善长再谏不纳,鼎偕给事中尹正进曰:“朝廷布大信于四方,复以细故烦御史,失信,且亵威。”帝默然久之,乃不遣御史。洪武改元,新设浙江按察司,以鼎为佥事,分部台、温。台、温自方氏窃据,伪官悍将二百人,暴横甚。鼎尽迁之江、淮间,民始安。平阳知州梅镒坐赃,辨不已,民数百咸诉知州无罪。鼎将听之,吏白鼎:“释知州,如故出何?”鼎叹曰:“法以诛罪,吾敢畏谴,诛无罪人乎!”释镒,以情闻,报如其奏。宁海民陈德仲支解黎异,异妻屡诉不得直。鼎乃逮德仲,鞫实,立正其罪。是秋,山东初定,设按察司,复以鼎为佥事。鼎至,奏罢不职有司数十辈,列部肃清。鼎欲稽官吏利弊,乃令郡县各置二历,日书所治讼狱钱粟事,一留郡县,一上宪府,递更易,按历钩考之,莫敢隐者。八年,西部朵儿只班率部落内附,改鼎岐宁卫经历。既至,知寇伪降,密疏论之。帝遣使慰劳,赐裘帽,复遣中使赵成召鼎。鼎既行,寇果叛,胁鼎北还。鼎责以大义,骂之,遂与成及知事杜寅俱被杀。

(节选自《明史·熊鼎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末举于乡,长龙溪书院

长:执掌

B.江西寇乱,鼎结乡兵自守

结:聚合

C.邓愈镇江西,数延见

延:招聘

D.乃留愈幕府赞军事

赞 :辅佐

答案:C

解析:延,延请。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熊鼎处事精细求实的一组是

①太祖欲官之,以亲老辞

②复以细故烦御史

③吾敢畏谴,诛无罪人乎

④乃逮德仲,鞫实,立正其罪

⑤按历钩考之,莫敢隐者

⑥知寇伪降,密疏论之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③⑤⑥

答案:D

解析:①表明熊鼎孝,②是朝廷的’作为。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熊鼎卓有才能,处变不惊。他深受邓愈器重,留在邓手下任职;为母亲守孝后担任德清县丞,其时松江有人叛乱,邻郡惊恐,他冷静地控制了本县局面。

B.熊鼎思虑周详,维护朝廷威信。广信郡县官员违法,皇上已颁发赦令,此时又要查究;熊鼎认为朝廷应当取信天下,不应为小事出尔反尔,皇上这才作罢。

C.熊鼎治政有方,坚持依法办事。分管台、温事务时,他迁走凶恶残暴的官将,百姓方才安定;平阳知州梅镒被诬贪污行贿,他听从民意,依法予以释放。

D.熊鼎面对威逼,表现出凛然正气。朵儿只班率部投靠朝廷,熊鼎察觉其中有诈,不久叛寇果然作乱,并胁迫他北还,他维护正义,责骂叛寇,最终被杀。

答案:C

解析:迁走的是方氏的伪官悍将;释放了梅镒,将情况上奏皇帝,皇帝回复照此执行。

11.把第一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鼎至,奏罢不职有司数十辈,列部肃清。

译文:熊鼎到任,奏请罢免不称职的官员数十人,各个部门安定清平。

解析:译出大意给2分:“奏罢”、“有司”、“列部”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帝遣使慰劳,赐裘帽,复遣中使赵成召鼎。

译文:皇帝派遣使者慰劳,赐给裘皮衣服和帽子,又派中使赵成宣召熊鼎。

解析:译出大意给3分:“裘帽”、“复遣”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参考译文:

熊鼎,字伯颍,临川人。元末时乡试中举,执掌龙溪书院。江西发生寇乱,熊鼎集结乡兵自守。陈友谅多次胁迫他投降,他不理睬。邓愈镇抚江西,多次召请他来相见,惊异于他的才华,向皇上推荐。太祖要授给他官职,他说母亲年老需要赡养,推辞了,于是留在邓愈的将军府中,参与辅佐军事。母亲死后守孝期满,皇帝召他到京城,授官德清县丞。后松江平民钱鹤皋反叛,邻近地区大为惊扰,熊鼎镇抚他们而恢复平静。升任起居注,奉诏搜求可引以为戒的旧事例,写在新宫殿的墙壁上。舍人耿忠出使广信回来,将郡县官员违法的情况上奏皇帝,皇帝要派御史去察访。而当时已经颁发大赦令,丞相李善长两次进谏暂时不派御史,皇帝不听,熊鼎偕同给事中尹正进言说:“朝廷广布信用于四方,又因小事派出御史,会失去信用,而且亵渎天威。”皇帝沉默了好久,终于没有派御史去。洪武元年,新设浙江按察司,熊鼎任佥事,分管台州、温州。台州、温州自从被方氏窃据以后,伪官悍将两百人,非常凶暴。熊鼎将他们全部迁到长江和淮河之间,百姓才安定下来。平阳知州梅镒犯贪脏罪,不停地分辩,几百个平民都申诉知州无罪。熊鼎正要听从,有一个小吏禀告道:“如果释放了知州,问起我们徇私故纵罪来怎磨办?”熊鼎叹气说:“法律是用来诛杀罪人的,我敢因为怕被责罚,而诛杀无辜吗!”释放了梅镒,将情况上奏皇帝,皇帝回复照此执行。宁海平民陈德仲支解了黎异,黎异的妻子多次投诉不得伸冤。熊鼎就逮捕了陈德仲,审讯得知实情,立刻就治了他的罪。这年秋天,山东刚刚平定,皇帝设置了按察司,又叫熊鼎做佥事。熊鼎到任,奏请罢免不称职的官员数十人,各个部门安定清平。熊鼎要考查官吏的好坏,于是命令郡县各备两份日历,每天记下所处理的诉讼钱粮诸事,一份留在郡县,一份上报御史台,递相更换,按日历查考,下面的官吏没有敢隐瞒的。八年,西部的朵儿只班率领部落来归附,调熊鼎为岐宁卫经历。到了那里,发觉敌寇是假投降,他悄悄地将情况详加论列,报告皇帝,皇帝派遣使者慰劳,赐给裘皮衣服和帽子,又派中使赵成宣召熊鼎。熊鼎动身后,敌寇果然反叛,胁迫熊鼎折回北方。熊鼎对他们申明大义,斥骂他们,于是与赵成和知事杜寅都被杀。

《辽史·萧韩家奴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萧韩家奴,字休坚,涅剌部人,中书令安抟之孙。少好学,弱冠入南山读书,博览经史。统和十四年始仕。家有一牛,不任驱策,其奴得善价鬻之。韩家奴曰:“利己误人,非吾所欲。”乃归直取牛。二十八年,典南京栗园。重熙初,同知三司使事。四年,帝与语,才之,命为诗友。尝从容问曰:“卿居外有异闻乎?”韩家奴对曰:“臣惟知炒栗:小者熟,则大者必生;大者熟,则小者必焦。使大小均熟,始为尽美。不知其他。”盖尝掌栗园,故托栗以讽谏。帝大笑。时诏天下言治道之要,制问:“徭役不加于旧,征伐亦不常有,年谷既登,帑廪既实,而民重困,岂为吏者慢、为民者惰欤?今之徭役何者最重?何者尤苦?何所蠲省则为便益?补役之法何可以复?盗贼之害何可以止?”韩家奴对曰:“臣伏见比年以来,高丽未宾,阻卜犹强,战守之备,诚不容已。乃者,选富民防边,自备粮糗。道路修阻,动淹岁月;比至屯所,费已过半;只牛单毂,鲜有还者。其无丁之家,倍直佣僦,人惮其劳,半途亡窜,故戍卒之食多不能给。求假于人,则十倍其息,至有鬻子割田不能偿者。或逋役不归,在军物故,则复补以少壮。其鸭渌江之东,戍役大率如此。臣闻唐太宗问群臣治盗之方,皆曰:‘严刑峻法。’太宗笑曰:‘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由此观之,寇盗多寡,皆由衣食丰俭,徭役重轻耳。愿陛下裁之。”擢翰林都林牙,诏谕之曰:“授卿以翰林之职。朕之起居,悉以实录。”自是日见亲信,每入侍,赐坐。遇胜日,帝与饮酒赋诗,以相酬酢,君臣相得无比。韩家奴知无不言,虽谐谑不忘规讽。韩家奴每见帝猎,未尝不谏。会有司奏猎秋山,熊虎伤死数十人,韩家奴书于册。帝见,命去之。韩家奴既出,复书。他日,帝见之曰:“史笔当如是。”帝问韩家奴:“我国家创业以来,孰为贤主?”韩家奴以穆宗对。帝怪之曰:“穆宗嗜酒,喜怒不常,视人犹草芥,卿何谓贤?”韩家奴对曰:“穆宗虽暴虐,省徭轻赋,人乐其生。终穆之世,无罪被戮,未有过今日秋山伤死者。臣故以穆宗为贤。”帝默然。(选自《辽史列传第三十三》,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

B.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

C.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

D.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弱冠,男子二十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后人用“弱冠”称二十岁左右的男子。

B.帑廪,粮仓钱库的意思。在古代“帑”指官府储藏粮食的仓库,“廪”指官府收藏钱财的库房。

C.史笔,既是历史记载的代称,也可以指史家记叙史实的笔法,还可以指执史笔的人,即史官。文中是“史官”的意思。

D.穆宗,庙号。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以名号,如某祖、某宗。庙号始于殷代,如武丁称高宗。汉以后,一般帝王都有庙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萧韩家奴品行高洁,为人着想。他的奴仆高价卖了家中的牛,他忧虑别人会受到损害,退钱领回牛;对皇上知无不言,虽谐谑不忘规讽。

B.萧韩家奴学识渊博,善于进谏。他年少时好学,博览经史;他借炒栗之事讽谏皇上要掌握火候,才能使事情尽善尽美。

C.萧韩家奴熟悉国情,洞察时势。在陈述治国之道时,他用唐太宗和大臣的对话,巧妙告诉皇上,治理盗贼的.关键不是严刑峻法,而是减轻赋税。

D.萧韩家奴坚守职责,不卑不亢。秋山狩猎致死伤数十人,皇上命他删掉相关记录,他当即表示坚决不删;他直言穆宗英明的原因,让皇上默然。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求假于人,则十倍其息,至有鬻子割田不能偿者。或逋役不归,在军物故,则复补以少壮。

(2)穆宗虽暴虐,省徭轻赋,人乐其生。终穆之世,无罪被戮,未有过今日秋山伤死者。臣故以穆宗为贤。

答案10.C 11.B(在古代,“帑”指官府收藏钱财的库房,“廪”指官府储藏粮食的仓库。) 12.D(“他当即表示坚决不删”说法错误,皇上命他删去,他先是删了,出宫之后又记录了下来。) 13.(1)向人借贷,那么要附加十倍的利息,以至于有卖儿子、割让田地而不能偿还的人。有的逃役不回,有的在军中死去,那么就用年轻力壮之人补充。(关键词:“假”“鬻”“逋”“物故”各1分,句意通顺1分) (2)穆宗尽管暴虐,但能减省徭役,减轻赋税,人人都过得很快乐。总计穆宗一朝,无罪而被杀的,还没有超过现在秋山田猎的死伤之数。所以我就认为穆宗贤明了。(关键词:“终”“戮”“过”各1分,句子大意2分)

参考译文萧韩家奴,字休坚,涅剌部人,中书令萧安抟之孙。少年时好学,成年后到南山读书,博览经史。统和十四年(996)开始出任官职。家中有一头牛,不听使唤,其奴仆得到好价钱将它卖了。韩家奴说:“自己得利,让别人受害,我不能这么做。”便退了钱取回了牛。二十八年(1010),(韩家奴)主管南京栗园。重熙初年,任同知三司使事。四年(1035),皇上跟他交谈,觉得他有才,让他做个诗友。(皇上)曾经随口问他:“你在京外做官有特别的见闻吗?”韩家奴说:“臣仅仅只知炒栗子:小的熟了,那么大的一定是生的;大的熟了,那么小的一定焦了。要让大栗小栗都熟,这才是尽善尽美。别的事我就不知道了。”因为(他)曾掌管栗园,所以借炒栗之事讽谏。皇上大笑。当时诏令天下陈说治国之道的关键,诏令问:“徭役不曾比从前增加,征伐之事也不常有,谷子丰收了,府库仓廪也充实了,然而百姓受到重重困扰,难道是做官的怠慢疏忽、做百姓的懒惰吗?现在的徭役哪一种最重?哪一种尤其烦苦?将哪一项减省则能得益?用什么办法可以恢复补役之法?用什么办法可以防止盗贼的蠹害?”韩家奴回答说:“臣见近年以来,高丽不曾宾服,阻卜仍然强大,备战防守之举,实在不能停止。前者选派富民防边,自备粮草。道路甚远,又多险阻,动辄积年累月;等到到达屯所,费用已用去过半;一头牛一驾车,只见人去,很少有回来的。没有男丁的家庭,要用两倍的耗费去雇人租车,人们都害怕劳苦,半途逃亡,所以戍卒的军粮多数不能得到供应。向人借贷,那么要附加十倍的利息,以至于有卖儿子、割让田地而不能偿还的人。有的逃役不回,有的在军中死去,那么就用年轻力壮之人补充。在鸭绿江以东,戍役情况大抵如此。我听说唐太宗向群臣请问治盗的关键,都说:‘严刑峻法。’太宗笑着说:‘盗贼之所以滋生,是因为无限制地征收赋税,以致民不聊生。现在我在内节制嗜欲,在外停止巡游,使天下安静,那么盗贼自然就没有了。’由此看来,盗贼之寡多,都是因为衣食之丰俭、徭役之轻重不同所致。愿陛下裁定。”(韩家奴)提升为翰林都林牙,(皇帝)又下诏晓谕他:“将翰林之职授予你。我的起居状况,都要据实记录。”从此日见亲信,每当入内侍候,都要赐座。遇到节庆之日,皇上同他一起饮酒赋诗,相互敬酒,君臣之互相投合为人所不及。韩家奴知无不言,即使是诙谐戏谑之言,也不忘做规劝讽谏之语。韩家奴每次见到皇上出猎,没有一次不加以劝谏的。适逢有司上奏,皇上狩猎于秋山,熊、虎致伤致死数十人,韩家奴将此事记于史册上。皇上见到,命他删去。韩家奴出宫之后,又记了下来。后来一日,皇上见到了,说:“史官就该是这样。”皇上问韩家奴:“我们国家创业以来,谁可以算是贤主?”韩家奴回答说是穆宗。皇上奇怪,问:“穆宗贪酒,喜怒无常,将人命视如草芥,你为什么说他贤明呢?”韩家奴回答说:“穆宗尽管暴虐,但能减省徭役,减轻赋税,人人都过得很快乐。总计穆宗一朝,无罪而被杀的,还没有超过现在秋山田猎的死伤之数。所以我就认为穆宗贤明了。”皇上无言以对。

《辽史·列传第七》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耶律屋质,字敌辇。姿简静,有器识,重然诺。遇事造次,处之从容,人莫能测。

会同间,太宗崩,诸大臣立世宗,太后闻之,怒甚,遣皇子李胡以兵逆击,遇安端、刘哥等于泰德泉,败归。李胡尽执世宗臣僚家属,谓守者曰:“我战不克,先殪此曹!”人皆相谓曰:“若果战,则是父子兄弟相夷矣!”军次潢河,隔岸相拒。

时屋质从太后,世宗以屋质善筹,欲行间,乃设事奉书,以试太后。太后得书,以示屋质。屋质读竟,言曰:“太后佐太祖定天下,故臣愿竭死力。若太后见疑,臣虽欲尽忠,得乎?”太后曰:“我若疑卿,安肯以书示汝?”屋质对曰:“李胡、永康王皆太祖子孙,神器非移他族,何不可之有?太后宜思长策,与永康王和议。”太后乃遣屋质授书于帝。

帝遣宣徽使耶律海思复书,辞多不逊。屋质谏曰:“书意如此,国家之忧未艾也。能释怨以安社稷,则臣以为莫若和好。”帝曰“彼众乌合,安能敌我?”屋质曰:“即不敌,奈骨肉何?况未知孰胜?借曰幸胜,诸臣之族执于李胡者,无噍类①矣。以此计之,惟和为善。”帝然之。

始相见,怨言交让,殊无和意。太后谓屋质曰:“汝当为我画之。”屋质进曰;“太后若能释怨,臣乃敢进说。”太后曰:“汝第言之。”太后复谓屋质曰:“议既定,神器竟谁归?”屋质曰:“太后若授永康王,顺天合人,复何疑?万口一辞,愿立永康王,不可夺也。”乃许立永康。

天禄二年,耶律天德、萧翰谋反下狱,刘哥及其弟盆都结天德等为乱。耶律石刺潜告屋质,屋质遽引入见,白其事。刘哥等不服,事遂寝。未几,刘哥邀驾观樗蒲②,捧觞上寿,袖刃而进。帝觉,命执之,亲诘其事。刘哥自誓,帝复不问。屋质奏曰:“当使刘哥与石刺对状,不可辄恕。”帝曰:“卿为朕鞫之。”屋质率剑士往讯之,天德等伏罪,诛天德,杖翰,迁刘哥。

保宁五年五月薨,年五十七。帝痛悼,辍朝三日。

(选自《辽史?列传第七》,有删改)

[注1①噍类:能吃东西的动物,特指活着的人。②樗蒲:的一种活动。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始相见,怨言交让 让:责备

B.太后曰“汝第言之。” 第:只管

C.愿立永康王,不可夺也 夺:耽误

D.刘哥等不服,事遂寝 寝:停止

6.下列句子中,都能反映耶律屋质“善筹”的一组是(3分) ( )

①姿简静,有器识,重然诺 ②太后宜思长策,与永康王和议

③即不敌,奈骨肉何?况未知孰胜? ④臣愿竭死力

⑤屋质率剑士往讯之 ⑥当使刘哥与石刺对状

A.①③⑤ B.②③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太宗驾崩后,太后不同意诸大臣让世宗继承王位的主张,派皇子李胡起兵,骨肉相残的局面险些发生。

B.在矛盾调解的过程中,耶律屋质秉持“惟和为善”的观点,先说服太后接受了和议,后说服世宗放弃了坚持敌对的想法。

C.和解开始时,双方各不相让,最后通过耶律屋质的调解,太后终于答应世宗的要求,同意立永康王。

D.刘哥和他的弟弟勾结耶律天德叛乱,后来因为耶律石刺将计划暗中告诉了耶律屋质,叛乱才没有能发生。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若果战,则是父子兄弟相夷矣!”军次潢河,隔岸相拒。(3分)

(2)若太后见疑,臣虽欲尽忠,得乎?(3分)

(3)书意如此,国家之忧未艾也。能释怨以安社稷,则臣以为莫若和好。(4分)

参考答案:

5. C(夺:强行改变。如李密《陈情表》中“舅夺母志”,《论语?子罕》中“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6. B(①写其外表、才识、人品。④是在表示效死的决心。⑤是行动,不属于“谋划”)

7. C(“太后终于答应世宗的要求”在文中无依据)

8. (1) “如果真的打仗,那么就是父子兄弟之间相互残杀了!”军队临时驻扎在潢河,两军隔岸相互对抗。

【评分建议:①果:果真,真的。(1分) ②夷:残杀,消灭。(1分) ③次:临时驻扎。(1分) 】

(2)如果太后怀疑我,我即使想极尽忠心,可以吗?

【评分建议:①见疑:怀疑我。(1分) ②虽:即使。(1分) ⑧得乎:可以吗。(1分) 】

(3)信中表达的意思像这样,国家的.祸患就不能完结了。如果能够消除怨恨来使国家安定,那么我认为没有什么比得上和议好。

【评分建议:①书:信。(1分)②艾:停止,完结。(1分)③释:消除。(1分)④安:使……安定。(1分) 】

文言文参考译文:

耶律屋质,字敌辇。仪态简约沉静,有才识,重承诺。遇到突发的事件,能从容镇定处理,人们不能窥测他的才识。

会同年间,太宗驾崩,众大臣拥立世宗,太后听说这件事,非常愤怒,派皇子李胡带领军队攻打他们,在泰德泉遭遇安端、刘哥等抵御,失败回去。李胡把世宗的大臣和家属全部抓起来,对守卫的人说:“我作战不能取胜,就先杀死这些人!”人们对他说:“如果真的打仗,那么就是父子兄弟相互残杀了!”军队临时驻扎在潢河,两军隔岸相互对抗。

当时耶律屋质跟随太后,世宗认为他善于筹划,想暗中让他办事,就找了件事写信,来试探太后。太后收到信,把信拿给耶律屋质看,耶律屋质看完信,说道:“太后辅佐太祖平定天下,所以我愿意竭尽自己的力量效命。如果太后怀疑我,我即使想尽忠心,可以吗?”太后说:“我如果怀疑你,怎么肯把信给你看呢?”耶律屋质回答说:“李胡、永康王都是太祖的子孙,神器没有转给其他家族,有什么不可呢?太后应该考虑长远的计策,和永康王和议。”太后于是让耶律屋质写信给皇帝。

皇帝让宣徽使耶律海思回信,信中有很多不恭敬的言辞。耶律屋质进谏说:“信中表达的意思像这样,国家的祸患就不能完结了。如果能消除怨恨来使国家安定,那么我认为设有什么比得上和议好。”皇帝说:“他们是一群乌合之众,怎么能与我匹敌呢?”耶律屋质说:“即使战不过你,对待兄弟怎么样啊?况且还不知道谁胜利?即使说你侥幸胜利,被李胡抓住的众大臣的家属就没有活着的人了。根据这个谋划这件事,只有和议是最好的。”皇帝认为他说得对。

开始相见,双方充满怨言,相互责备,没有一点和议的心意。太后对耶律屋质说:“你应当替我谋划这件事。”耶律屋质进谏说:“太后如果能够消除怨恨,我才敢进献谋略。”太后说:“你只管说。”太后又对律屋质说:“和议已经确定,神器最终归谁啊?”耶律屋质说:“太后如果把神器交给永康王,顺应天意,符合人心,又有什么怀疑的啊?众人一致,都希望立永康王,是不可强行改变的啊。”于是同意立永康王为皇帝。

天禄二年,耶律天德、萧翰因谋反被关进监狱,刘哥和他的弟弟刘盆都勾结耶律天德等人作乱。耶律石剌暗中报告给耶律屋质,耶律屋质立即带着耶律石刺入朝觐见皇帝,禀告那件事。刘哥等人不服,于是停止处理这件事。不久,刘哥邀请皇帝观看,捧酒杯祝皇帝长寿,在袖里藏着刀子进献。皇帝发现,下令抓住他,亲自审问那件事。刘哥自己发誓,皇帝又不追究了。耶律屋质上奏说:“应当让刘哥跟耶律石剌当面对质,不能就这样饶恕了他。”皇帝说:“你替我审问他。”耶律屋质率剑士前往审讯刘哥,耶律天德等人服罪,杀了耶律天德,对萧翰实施杖刑,流放了刘哥。

保宁五年五月耶律屋质去世,年龄五十七岁。皇帝祝痛哀悼,停朝了三天。

《辽史》列传第十七阅读答案及译文

萧孝穆,淳钦皇后弟,阿古只五世孙。孝穆廉谨有礼法,累迁西北路招讨都监。开泰元年,遥授建雄军节度使,加检校太保。是年术烈等变,孝穆击走之。冬,进军可敦城。阻卜结五群牧长查剌、阿睹等,谋中外相应孝穆悉诛之乃严备御以待余党遂溃。以功迁九水诸部安抚使。

太平二年,知枢密院事。三年,封燕王、南京留守、兵马都总管。九年,延琳以东京叛,孝穆为都统讨之,战于蒲水。中军稍却,副部署萧匹敌、都监萧蒲奴以两翼夹击,贼溃,追败之于手山北。延琳走入城,深沟自卫。孝穆围之,筑重城,起楼橹,使内外不相通,城中撤屋以爨。其将杨详世等擒延琳以降,辽东悉平。改东京留守。为政务宽简,抚纳流徙,其民安之。

重熙六年,进封吴国王,拜北院枢密使。八年,表请籍天下户口以均徭役,从之。由是政赋稍平,众悦。九年,徙王楚。时天下无事,户口蕃息,上富于春秋,慨然有南伐之志。群臣多顺旨。孝穆谏曰:“昔太祖南伐,终以无功。銮驭始旋,反来侵轶。自后连兵二十余年,仅得和好,蒸民乐业,南北相通。今国家比之曩日,虽曰富强,然勋臣、宿将往往物故。且宋人无罪,陛下不宜弃先帝盟约。”时上意已决,书奏不报。以年老乞骸骨,不许。十一年,复为北院枢密使,更王齐。

孝穆虽椒房亲,位高益畏。太后有赐,辄辞不受。妻子无骄色。与人交,始终如一。所荐拔皆忠直士。尝语人曰:“枢密选贤而用,何事不济?若自亲烦碎,则大事凝滞矣。”自萧合卓以吏才进,其后转效,不知大体。叹曰:“不能移风易俗,偷安爵位,臣子之道若是乎?”时称为“国宝臣”,目所着文曰《宝老集》。

(选自《辽史》列传第十七,有删节)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延琳以东京叛 以:因为 B.表请籍天下户口以均徭役 籍:登记

C.孝穆虽椒房亲 虽:虽然 D.目所着文曰《宝老集》 目:命名

8.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谋中外/相应孝穆/悉诛之/乃严备御以待/余党遂溃

B.谋中外相应/孝穆悉/诛之/乃严备/御以待余党遂溃

C.谋中外/相应孝穆/悉诛之/乃严备/御以待余党遂溃

D.谋中外相应/孝穆悉/诛之/乃严备御以待/余党遂溃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孝穆虽然是皇后的弟弟,但不是凭着这层关系直接被封王的,而是凭借卓越的功劳,一步步升迁,最终被封以王位的。

B.萧孝穆有很高的才能。他屡次讨平叛乱,先后平定了术烈、阻卜等的叛乱。他治世才能卓越,所提建议都很有见地,把东京

治理得井井有条。

C.辽兴宗产生了攻打北宋的想法,萧孝穆坚决反对。兴宗就打定主意不南伐,萧孝穆写好的奏书也就没有上报。

D.萧孝穆地位尊崇,但十分谨慎,总是推辞太后的赏赐,对人也始终如一,连他妻子儿女的为人都受了他的影响。

10.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为政务宽简,抚纳流徙,其民安之。(6分)

(2)不能移风易俗,偷安爵位,臣子之道若是乎?(4分)

参考答案

7.A(在)

8.D(谋中外相应,孝穆悉诛之,乃严备御以待,余党遂溃)

9.(C兴宗执意南伐,萧孝穆的奏书上报了但没有回音)

10.(1)他处理政事务求宽松简约(2分),安抚并招纳流亡的人(2分),那里的百姓感到十分安定(2分)

(2)不能够移风易俗,苟且地在高位上过活(2分),臣子的职分像这样吗(2分)

[附]参考译文

萧孝穆,淳钦皇后的弟弟,阿古只的第五代孙子。孝穆清廉恭谨,(做事)有礼仪法度,多次升官到西北路招讨都监。开泰元年,远离京都的.他被任命为建雄军节度使,兼任检校太保。这一年术烈等叛乱,孝穆把他们打得狼狈而逃。冬天,进军可敦城。阻卜勾结五个部落的首领查剌、阿睹等,图谋里应外合(叛乱),孝穆获悉,处死了他们,于是严加戒备防御以等待(叛军),其余的叛党于是溃散。凭借功劳升任九水诸部安抚使。

太平二年,主持枢密院事务。三年,被封为燕王、南京留守、兵马都总管。九年,延琳在东京叛乱,孝穆作为都统前往讨伐他,在蒲水交战。中军稍稍后退,副部署萧匹敌、都监萧蒲奴从两翼夹击(敌人),贼兵溃散,追击到手山北并打败他们。延琳逃进城中,挖掘很深的壕沟而自卫。孝穆(率兵)包围他们,筑起双重城墙,建起瞭望楼,使城内外不能互相联系,城中的人撤房屋以烧火做饭。延琳的大将杨详世等人擒拿着延琳来投降,辽东就全部被平定了。(孝穆)改任东京留守。他处理政事务求宽松简约,安抚并招纳流亡的人,那里的百姓感到十分安定。

重熙六年,(孝穆)被进封为吴国王,担任北院枢密使。八年,上表请求登记天下户口以平均徭役,(皇上)听从了这建议。从此征收赋税渐渐平均了,百姓十分高兴。九年,转任楚王。当时天下太平,人口增殖,皇上又年富力强,激昂地有了向南进伐之意向。群臣大多顺从皇上的旨意。孝穆劝谏说:“从前太祖向南征伐,以无功而结束。皇上的车驾刚刚回来,(南方的宋人)反过来攻打我们。从那以后兵祸连续二十多年,仅仅能够讲和,天下百姓安居乐业,南北互相通好。现在国家与从前相比,虽说富强了,但是功臣、老将大多已经过世。而且宋人没有罪过,陛下不应该放弃先帝订立的盟约。”当时皇上的主意已定,奏书上达没有回音。(孝穆)就以年纪老迈为借口请求辞官回乡,没被批准。十一,再次担任北院枢密使,改到齐国做王。

孝穆虽然是皇后的之亲戚,职位越高(内心)越是担忧。太后有所赏赐,总是推辞不接受。妻子儿女也没有傲慢的脸色。与人交往,始终如一。所举荐选拔的都是忠诚正直的人。曾经对人说:“枢密选拔贤能的人而任用,什么事不能成功?如果亲自去处理那些琐碎的事,那么大事就被耽搁了。”从萧合卓因为有做官的才能被任用,那以后就转失了效果,不懂得关系大局的道理。孝穆感叹说:“不能够移风易俗,苟且地在高位上过活,臣子的职分像这样吗?”时人称孝穆为“国宝臣”,把他所著的文集命名为《宝老集》。

《北史王褒传》阅读答案及翻译

王褒,字子深,琅邪临沂人。褒识量淹通,志怀沈静,美威仪,善谈笑,博览史传,七岁能属文。外祖梁司空袁昂爱之,谓宾客曰:“此儿当成吾宅相。”弱冠举秀才,除秘书郎、太子舍人。梁国子祭酒萧子云,褒之姑夫也,特善草隶。褒少以姻戚,去来其家,遂相模范,而名亚子云,并见重于时。梁元帝嗣位,褒有旧,召拜吏部尚书、右仆射,仍迁左丞,兼参掌。褒既名家,文学优赡,当时咸共推挹,故位望隆重,宠遇日甚。而愈自谦损,不以位矜物,时论称之。

初,元帝平侯景及禽武陵王纪后,以建邺凋残,时江陵殷盛,便欲安之。尝召群臣议之。镇军将军胡僧祐、御史中丞刘珏等曰:“建邺王气已尽,又荆南地有天子气,迁徙非宜。”元帝深以为然。褒性谨慎,知元帝多猜忌,弗敢公言其非。后因清闲,密谏,言辞甚切。元帝意好荆楚,已从僧祐等策,竟不用。及魏征江陵,元帝授褒都督城西诸军事。俄而元帝出降,褒遂与众俱出,见柱国于谨,甚礼之。褒曾作《燕歌》,妙尽塞北寒苦之状,元帝及诸文士并和之,而竞为凄切之辞。褒与刘珏、殷不害等数十人俱至长安,周文帝喜曰:“昔平吴之利,二陆而已。今定楚之功,群贤毕至,可谓过之矣。”又谓褒及王克曰:“吾即王氏甥也,卿等并吾之舅氏,当以亲戚为情,勿以去乡介意。”于是授褒及殷不害等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常从容上席,资饩甚厚。褒等亦并荷恩眄,忘羁旅焉。

明帝即位,笃好文学,时褒与庾信才名最高,特加亲待。帝每游宴,命褒赋诗谈论,恒在左右。武帝作《象经》,令褒注之,引据该洽,甚见称赏。褒有器局,雅识政体,既累世在江东为宰辅,帝亦以此重之。建德以后,颇参朝议,凡大诏册,皆令褒具草。乘舆行幸,褒常侍从。寻出为宜州刺史,卒于位。(节选自《北史·王褒传》有删节)

阅读题: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七岁能属文。属:写

B.去来其家,遂相模范。相:互相

C.群贤毕至,可谓过之矣。过:超过

D.明帝即位,笃好文学。笃:非常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后因清闲,密谏,。     蒙故业,因遗策。

B.而竞为凄切之辞。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 当以亲戚为情,勿以去乡介意.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D. 褒等亦并荷恩眄,忘羁旅焉。  犹且从师而问焉。

10.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 而愈自谦损,不以位矜物,时论称之。(4分)

(2)武帝作《象经》,令褒注之,引据该洽,甚见称赏。(4分)

11.第Ⅰ卷文言文中,传主王褒有哪些受人称赞的品质和才能,请根据全文概括。(5分)

参考答案

8、B (相:他,代指萧子云)。

9、C(C.介词,因为。A.介词,趁着/动词,沿袭。B.结构助词,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D.兼词,于之,在那里/代词,代指老师。)

10、(1)但自己越来越谦逊,不因为地位高而在别人面前骄傲,当时的舆论都称赞他。(给分点:以,因为;称,称赞;矜物,“矜于物”。每个点1分,句意1分,共4分。)

(2)周武帝作《象经》,命令王褒为之作注,王褒作注引证详备广博,很受(武帝)赞赏。(给分点:注:为之作注;“甚见称赏”被动句。每个点1分,句意2分,共4分。)

11、(1)器量通达 (2)为人谦逊(3)生性谨慎 (4)文学造诣高,有才华

(5)精通政事(每点1分,共5分。)

附:文言文译文:

王褒,字子深, 琅邪临沂人。王褒见识广博,器量通达。心怀沉静之志, 俊美威仪,善于谈笑,博览史籍,七岁就能作文章。外祖父梁朝司空袁昂喜爱他,对客人说:“这个孩子会成为很有出息的人。”刚成年就举荐为秀才,任秘书郎、太子舍人之职。梁朝国子祭酒萧子云,是王褒的姑父,特别擅长草书和隶书。王褒小的时候因为亲戚的关系,来往于萧子云家,就向他学习书法,而名声在萧子云之下,一同受到当时的重视。梁元帝继位,王褒和梁元帝有旧交,召至京师,任吏部尚书、右仆射,后又改任左丞,兼任参掌。王褒既是名家,文学成就尤为优异丰赡,当时的都很推崇他。所以,王褒职位名望并重,宠遇日甚一日。但他自己却越来越谦虚,不因地位高而在别人面前骄傲,当时的舆论都称赞他。

当初,元帝平定侯景之乱和擒获武陵王萧纪之后,因建邺凋零残破,而当时江陵殷实强盛,就想迁都江陵。元帝曾经召集群臣商议迁都之事。镇军将军胡僧祐、御史中丞刘珏等人说“:建邺帝王气数已尽,而荆南之地;有天子气象,迁都建邺不合适。”元帝认为他们说的很对。王褒生性谨慎,知道元帝猜疑忌讳很多,不敢公开说元帝的不是。后来趁着清静闲暇之机,秘密劝谏,言词非常恳切。元帝心中喜好荆楚之地,已听从胡僧祐等人的谋略,最终没能采用王褒的建议。到了北魏征讨江陵时,元帝授命王褒都督城西诸军事。很快,元帝出城投降,王褒就与众人一同出城。见到柱国于谨,于谨待他很有礼貌。王褒曾经写有《燕歌》,精妙地描绘尽了塞北寒冷贫苦的情况,元帝和诸位文士一同唱和,竞相选用为凄凉悲切的.言词。王褒与刘珏、殷不害等几十人一起来到长安,周文帝高兴地说:“当年平定吴地的好处,只是得到了陆机、陆云兄弟而已,如今平定楚地的功绩,是众多的贤才都来到了,可以说超过平吴之利了。”又对王褒和王克说“:我就是姓王的外甥,你们都是我的舅家人,应当看重亲戚的情意,不要因为离开故乡而放心不下。”于是授予王褒和殷不害等人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常常从容地居于上席,赏赐非常丰厚。王褒等人也都受到恩遇,忘记了是在周朝寄居做客。

周明帝即位,特别喜爱文学,当时王褒与庾信才华声名最高,特意加以亲宠优待。周明帝每有欢宴,就命王褒写诗为文,常在身边。周武帝作《象经》,命令王褒为之作注,王褒作注引证详备广博,很受(武帝的)赞赏。王褒有器量,精通政事,已多年在江东做辅政大臣,周武帝也因此而看重他。建德年间以后,王褒多参与朝政,所有大的诏令文册,都让王褒执笔撰写。周武帝乘车出行巡幸,王褒常常跟从侍奉。不久,出任宜州刺史,死于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