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综合性实践课学习总结
- 文档
- 2024-08-27
- 114热度
- 0评论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六年级综合性实践课学习总结,本文共9篇,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
一、重结果还是重过程
教师在长期的学科课程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套适应学科教学需要的思维定势和教学模式,一时很难适应实践课教学的要求,加之综合实践课尚处于实验、摸索阶段,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形式上走捷径的综合实践课教学即“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把形成结论的主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对学生个性的摧残。综合实践课强调的是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取新知的体验。这就意味着师生要面临问题和困惑,挫折和失败,当然同时也意味着可能花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表面上却一无所获,但是,这却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发展、创造所经历的过程,是一个人能力、智慧的内在要求,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
二、大胆实践,积极反思
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改革实验通过开展实践性研究,探讨其实施途径和评价方法,正稳步而健康地向前发展,我们的工作体会是:
(一)抓实培训教研,促进综合实践课研究整体推进。为加强综合课教师培训,我校组织了全体教师参加“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参与式教学研讨培训”活动。活动在学科教研员、中心组骨干教师们的组织引导下进行了积极而热烈的专题讨论。教师们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启动后,学校、教师、学生在课程中的反映与变化,真切地谈出了对这门新课程的认识、操作、问题与困惑,大家一致认为其发展的前景是好的,对提高师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实践能力有着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优势。
(二)放开时空限制,确保综合实践课的灵活创新我校在严格执行国家关于小学生每天在校活动时间规定的前提下,每节课均缩短五分钟,即从40分钟调整为35分钟。课时缩短后,每天的课时总量比原来规定增加1课时,这样,我校每天增设了一次综合实践课,确保每周一个课题。在操作过程中,采取不打破既有的学科结构,教学次序,只是将自然、社会、劳动等课程实践性内容进行综合化的同时,从这些课程中抽取所需课时,把时间整合,形成“综合实践活动时间”,这样,既保证了国家课程计划中的双基教学,又体现了课程管理中的灵活性,开放性和创造性。综合实践活动并不是封闭的、孤立的,因此,我校明确规定教师在综合实践课上必须大大增加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适宜的情况下,“哪儿需要哪儿去”,以营造创新氛围,优化创新情境,开放学生思维空间,或动手操作,或独立思考,或相互质疑,或大胆想象。培养起遇事好问,勇于探索,大胆实践的精神,既要学会又要会学,让实践课处处闪烁着创造的火花。
(三)依靠赛课催化,提高综合实践课的实施水平。为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堂教学的研究,推动课改实验的健康发展,我校协同镇属四辅导区组织开展了课改实验赛教课活动,其中,参加综合实践活动课赛教的累计达39节次之多,从诸多参赛课来看,我校综合实践课实施水平在提高。较为突出表现在:实践主题明确,注重课内外学生综合能力的养成,学生们通过调查、收集文字图片资料、走访等活动,做足了“实践功夫”,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多种多样,参观浏览式、娱乐竞赛式、主体对话式、信息点击式等各具特色。
我们学校在3——6年级开设了综合实践活动课,一共6个教学班。其中刚才执教的宋老师教学3年级,我教学4——6年级。我们每周有1节综合实践活动课,除此以外,还借助多种机会开展这门学科的教学活动。如周一升旗仪式与大队部合作举办的奥运知识宣传;周二下午与教导处联合组织全校学生练习硬笔书法(50分钟);周四下午的兴趣小组活动,内容涉及足球、篮球、科技创新、健美操、手工制作等多个领域(50分钟);周五下午则是全校学生的阅读时间(50分钟)。这些活动的开展都有我们综合实践活动课老师的设计和参与,我们也的确在扎扎实实地为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而工作着。
6年级也有三个主题,分别是《我有一双小巧手》、《辩论会》、《种植》。《我有一双小巧手》这个主题已经开展完毕,具体内容是做凉菜拼盘。孩子们在这个活动中所展现出来的创造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的确是之前我没有想到的。请大家直接看看孩子们的制作成果吧!最后,我也已学校的名义给这些作品颁发了获奖证书,表示对孩子们劳动成果的一种肯定吧!《辩论会》这个主题正在开展中,经过了选择主题、辩手、评委、嘉宾,明确程序等一系列环节,目前已基本准备就绪。在充分征求了孩子们的意见后,最终确定了“电子游戏利弊谈”、“小学生早恋”这两个辩论内容,将分别组织2场辩论会。第三个主题是《种植》,这个主题的选材比较广泛,初步打算种植丝瓜、白菜花,也包括随机产生的其他植物。
现在我们的丝瓜已经种下,具体的操作是找了几个楼前有空地的学生,让他们拿回家种的,因为我们学校实在没有适合种的地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这个活动的开展得到了区党校张校长的大力支持和关注,他亲自为我们提供了丝瓜种并送到了学校,借此机会感谢张校长。
其次,我们还准备联合大队部开展扫墓、春游等社会实践活动。请大家看我们的活动照片。
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为了留下课堂上那些珍贵的画面,我们用数码相机拍摄的这些照片大多已经冲洗了出来,总务主任还专门为我们设计、制作了相册。学校在财力、人力方面已经给了我们最大的帮助。为了提高课堂质量,教导处组织我们教研组定时开展教研活动,并开展人人一节课活动,提高了我们教研、教学水平。综合实践教研组汇聚了我们全校最年轻的2位老教师,虽然只有25岁,但我们的教龄已经有7年。
我们有信心也有决心开展好这门课程的教学工作,请各级领导放心,我们会对孩子负责,我们会为祖国的未来尽力。踏踏实实走好脚下的每一步,我们铭记在心,也正在努力践行。
“综合性学习”是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材的一项新课题,也是初中语文课中训练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重要内容之一。为大家分享了六年级上册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课件,一起来看看吧!
教材分析:
诗海拾贝中有《诗经·采薇》《春夜喜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天净沙·秋》分别属于唐诗、宋词、元曲。《太阳的话》和《白桦》都是现代诗,一首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儿童作家金波所作,一首是俄国作家叶赛宁所作,这两首诗和前四首古诗在形式上有明显的不同。这六首诗歌描写的都是自然景物。这六首诗歌让学生大体了解诗歌从古到今的变化。阅读古诗,让学生知道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已经有两千多年诗歌的历史。
诗海拾贝中还有整理、欣赏诗歌这个内容。这项活动比较难操作,却又很有意义。生活中处处都有诗歌,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从古至今涌现出屈原、李白、杜甫、郭沫若等许多伟大的诗人。世界上其他国家也都有伟大的诗人。拜伦、海涅、普希金等,他们的诗篇,为各国传诵。在这次综合性学习中,我们将开展搜集诗歌、欣赏诗歌、朗诵诗歌等活动,还可以试着写一写诗歌。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搜集诗歌或记录当地的民歌、童谣,以及有关诗歌的知识和故事等。
2、能诵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3、通过朗诵诗歌、欣赏诗歌、学写童诗等活动,感受诗歌的魅力。
4、能写简单的活动总结。
教学重、难点:
1、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2、搜集和整理诗歌、欣赏诗歌、朗诵诗歌、写作童诗等活动,进一步了解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并整理诗歌,在整理活动过程中,知道古诗与现代诗歌的不同点。
学情分析:
古诗语言凝练,内涵丰富。课堂内外要让学生反复诵读,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读懂诗歌,了解诗意,感受诗歌中包含的情感。还可以让学生初步了解一点有关唐诗、宋词、元曲的知识。阅读现代诗,让学生知道现代诗的写法比较自由,更适合抒发现代人的情感。教学中还要让学生发现现代诗与古诗的不同之处。
整理资料可以在课前预习中准备资料,然后在班级小组中进行,对有困难的小组,教师要给予必要的指导。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集体交流。
学法指导:
在搜集整理交流的过程中,感悟诗歌的魅力;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准备:
查找有关古诗特点的资料,搜集有关的诗歌。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我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已经有两千多年的诗歌的历史了。从古至今涌现出屈原、李白、杜甫、郭沫若等许多的.诗人。我们从小耳熟能详,能随口朗诵出很多古诗词。
二、学生初读古诗,质疑
1、出示古诗《诗经 采薇》,指名读,齐读,教师相机指导学习“薇、矣、霏”三个字及学生读错的字。
2、学生自读古诗,要求:标出不懂的地方。
3、学生质疑。
三、引导学习方法
1、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联系前后文等方法,解决问题。
2、独自自学。
3、小组交流学习。
四、检查学习效果,讨论交流
1、通过自学与讨论,交流,汇报。
2、学生交流诗的大体意思。
随机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
自读质疑——结合资料自学——合作学习——组织讨论——感悟背诵
五、自主合作学习唐诗《春夜喜雨》
1、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喜”。
2、交流诗意,感悟诗情。
3、试着背诵这首诗。
六、课堂小结
学习古诗方法,继而师对两首诗进行总结。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抽查背诵《诗经 采薇》、《春夜喜雨》。
上节课我们已感受到了诗歌的美妙,这节课我们一起欣赏《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天净沙·秋》,感受诗歌的魅力。
二、初读诗歌
1、自由地读诗歌,出示要求。
2、让几名学生朗读,并让其他同学作出评价,师相机引导学生读出这首词的节奏。
三、读中悟意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结合注释,词典理解诗歌大意。
2、小组派代表说说诗歌大意,老师相机在学生展示资料的基础上引导。
3、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四、品读诗歌,读中悟情,欣赏诗歌意境
1、默读诗歌体会诗歌的异同。
2、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诗品读,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
3、在小组交流:朗读、感悟古诗后的收获。
五、课堂小结
老师对两首词曲的写作特色与情感进行归纳总结。
第三课时
一、教师激情朗读,导入新课
1、师朗读艾青的《太阳的话》。
2、让学生体会这首诗和上节课学过的诗有什么不同。
3、师小结导入:
老师刚才朗读的是一首现代诗,它和古诗有些不同,那它到底有哪些不同呢?我们今天就来读读《太阳的话》《白桦》这两首诗,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就会明白。
二、初读诗歌,了解大致内容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初步感悟诗意。
2、小组合作读,自读,赛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
3、小组交流,通过朗读两首诗,再看看前面的四首诗,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三、品读诗歌,感悟意境
1、生自由地读诗歌,并边读边想象:
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什么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体会到作者什么情感?
2、小组交流讨论
《太阳的话》是一首读起来让人感到温暖、明媚和亮堂的抒情诗,诗歌的题目是“太阳的话”,其实是借太阳之口,表达了热爱光明、追求新生活的心声。
《白桦》以白桦为中心意象,从不同角度描写它的美。诗中的白桦树,既具有色彩的变化,又富有动态的美感。白桦那么高洁,挺拔,它是高尚人格的象征。这首诗流露出了诗人对家乡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四、体会现代诗和古诗的区别
1、自读诗歌。
2、小组交流你的发现。鼓励学生有新的发现。
3、全班反馈,指导总结:
古诗,一般讲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
现代诗不像古诗那样在字数和押韵上要求那么严格,它的写法比较自由,句子长短自由,分为若干小节。
五、快速阅读材料,体会诗歌的特点
1、学生默读阅读材料。
2、让学生说说这六首诗的发现,师相机指导。
(1)诗歌的特点:
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
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
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
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
(2)这六首诗所写的内容都与什么有关?(自然景物)
六、拓展延伸
1、背诵诗歌。
2、读描写其他内容的诗歌。
七、课堂小结
第四课时 搜集诗歌
一、抽取学生朗读:“诗海拾贝”中的6首诗
1、学生评价朗读效果。2、交流:这6首诗歌围绕一个什么主题?3、确定主题:吟咏大自然的美好风光。
二、中国诗歌从古至今的变化
1、什么是古代诗歌?
学生交流发现:字数、形式、内容等
教师归纳,总结: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
(1)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建安诗歌→魏晋南北朝民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2)近体诗:与古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
2、现代诗又有如何特点?
学生交流,老师归纳:
(1)按照作品内容的表达方式划分:叙事诗和抒情诗。
(2)按照作品语言的音韵格律和结构形式分:格律诗、自由诗和散文诗。
三、确定诗歌搜集的方法和形式
1、小组讨论。
2、得出结果:采用阅读报刊书籍、采访、上网查找等形式。
3、组内分工,形成书面。
第五课时 整理诗歌
一、复习“诗海拾贝”中的6首诗
1、自由朗读诗歌。
2、小组交流讨论这6首诗歌的特点。(都是描写自然景物的)
3、学生分组展示自己所搜集的诗歌。
4、组内诵读这些诗歌,讨论:诗歌除了按内容分类,还可以按哪些方面来分类?
师生交流归纳:可以按内容分: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山水田园诗、关于秋天的诗、关于春天的诗……
(1)按题材分:山水诗、边塞诗、思乡诗、咏物诗……
(2)按形式分:格律诗、自由诗……
(3)按体裁分:童话诗、寓言诗、散文诗……
(4)按国家和作者分:外国诗、中国诗。
(5)按创作方法分:诗歌、民歌或童谣。
(6)按时间分:古代诗、近代诗、现代诗、当代诗。
二、学习整理诗歌,将诗歌分类
1、小组内学生将自己搜集的诗歌进行分类整理。
2、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分类。
3、将自己分类整理好的诗歌交流交流。
4、小组补充资料,补充搜集一些诗歌。
第六课时 欣赏诗歌
一、欣赏诗歌
1、学生自读《给诗加“腰”》,思考:苏小妹给诗加的“腰”好在哪里?
2、理解课文内容。
3、读了这篇课文,你还了解有关诗歌的哪些知识?你在课余生活中还知道哪些有关诗歌的故事?能交流一下吗?
4、交流:怎样欣赏、理解诗歌?
6、师生交流。
二、推荐“我最喜爱的诗歌”
1、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相互补充。
2、交换朗读自己喜爱的诗歌。
3、说说自己喜爱的理由。
4、欣赏诗歌。(教师推荐)
唐诗宋词元曲,等。
作业布置:
1、背诵自己搜集的古诗、词。
2、与同学交流古诗的意思。
第七课时 诗歌展评
一、 诗歌朗诵
1、分小组派代表上台朗诵。
2、学生评议。
二、自己动手写写诗,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诗歌,只要有一颗童心。大胆想象,锤炼语言,就可以写出有趣的童诗。重在鼓励,着重看是不是写出了自己的感情,有童真童趣。鼓励学生朗诵、交流自己写的诗。
三、合作编本小诗集。
诗集中可以穿插诗歌故事或相关资料。还可以配上插图,或辅以书法。要求:诗集材料丰富,编排有创意,书写整齐、美观,插图配置合理,有序。
四、活动小结。
活动是如何开展的?
谈谈活动的收获?
归纳:语文知识能力了解诗歌特点,诗歌的分类,朗诵技巧。合作精神和组织策划能的提高。
我于20XX年9月申报了“中学语文情境教学的研究”研究课题。经过一年的准备和研究,对课题有了更深的认识,也有了不小的收获。现课题已进入了第二阶段,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结合学校和班级工作现状,运用行动实验法,构建情境教学模式的过程。总结情境教学模式的过程的实验,对情境教学模式的典型案例进行理论分析。
本学期我就“中学语文情境教学研究”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研究,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加以了尝试。“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语文”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依托情境,对学生在情境发生发展过程中学习语文,体验语文的价值至关重要。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语文,使他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更多的接触和经历有关情境,从而促进学生感悟与表达。经过一个学期的个人课题研究,现将工作做一下小结:
一、学习理论,认真研究
由于我是刚刚接触课题,对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在操作上还比较模糊,但课题研究必须要正常的开展起来,为了深入扎实的对课题进行研究,我只能边学习边研究、边研究边学习,经常向校领导请教,也经常在网上搜索相关课题研究的理论知识,在教研活动中进行集体理论学习,在领导的指导下认真学习,渐渐地对课题研究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我的课题已经将课题实施方案进行了具体实施,课题研究正精彩地开展着。
二、扎实开展,研究活动
本学期我作为课堂教学的实践者,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落实,紧扣新课程标准和“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研究”的课题研究教学模式,在有限的时间里吃透教材,撰写教案,并根据本班学生情况推敲完善出精彩的案例。学习成了他们的需求,学中有发现,学中有乐趣,学中有收获,这说明:设计情境让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是探究性学习的新的空间、载体和途径。实践表明,情境的创设都是起源于学生熟悉的生活。有神话故事情境、校园生活化情境、电视节目化情境。这些生动亲切活泼的生活情境,有利于学生带着饱满积极的热情投入到探索语文的奇妙世界中去,把语文和儿童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语文教学贴近生活,使他们体会到语文就在身边,感受到语文的趣味和作用,对语文产生亲切感。
三、认真整理,收集资料
课题的研究实施很重要,课题实施的过程性资料的整理收集更重要,资料的完整程度能反映出课题研究实施情况,所以资料的整理收集就必须做好,我注重收集每一节课留下的文字、图片、影像等资料。
学了《综合实践活动》课以后,在教学小学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的“确定起跑线”时,教师安排了一次实践活动:冬季运动会即将来临,体育教师正在忙着各项准备工作,教师与体育教师协调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确定田径400米的起跑线,交接到任务后,老师在征求学生的意见时,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个个眼睛转悠、发亮,一种被学科知识束缚、压抑之后的大解放场景。教师把学生分成六个小组,并安排学科组长为小组长,每个小组负责一圈跑道。任务下达后,各组争先恐后的到运动场上查看,并根据任务确定了所需工具,老师要求所需工具能小组内解决的就在小组内解决,实在没办法的再向老师请求。工具准备好后,各小组根据组员的个性、特长分工,有计算的、测量的、画线的,在活动中,学科知识基础差的同学不再是观众,热情洋溢的参与其中。教师在各组的邀请下,与组员共同解决出现的问题,教室里因敬畏教师权威而不敢说、不敢做的现象消失了。在活动总结阶段,教师指导学生对活动过程中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形成结论,指导学生撰写活动报告。
这次活动课的开发与实施基于如下基本理念:一是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参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二是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三是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这一实践活动做到了“综合实践活动”四大领域之一--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要求: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出发点;强调知识的联系和综合运用;注重过程;强调开放;重视师生互动。
活动本身也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广阔的环境和有利条件。1、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有利于教师更新观念、提高理论素养。教师由单一知识传授者成为问题解决的合作者,学习过程的分享者;由知识权威变成“平等中的首席”:由课程“消费者”变成课程“设计者”、“开发者”;由活动主宰者成为活动指导者和组织者。2、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助于教师形成强烈的课程意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教师具有强烈的课程开发意识,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断开发、生成新的、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综合课程体系。3、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助于教师形成多方面的综合能力。(1)、提高教师的活动规划、实施能力。。(2)、增强教师的人际交往能力。(3)、发展了教师的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4)、培养了教师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兴趣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原动力,是实践活动的基本动力之一。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堂教学中要尽量避免书本知识的机械传授,要解放学生的手脑,甚至他们的行为,让他们充分与具体事物和大自然直接接触,培养他们兴趣。如:提出疑问,创造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运用分组竞赛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利用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运用巧妙的语言艺术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彻底解放学生;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等。
总之,我通过这次实践活动认识到:生活是知识的宝库,四季变换,万物兴衰,日月星辰,无不蕴含于生活之中。让综合实践活动面向生活,就能使活动如生活般充满情趣。绚烂多姿的生活有形、有情、有声、有色,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不竭之源,更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延伸与发展。
截至这学期,我们开展市级语文课题研究已经一年多了,顺利地通过了市级语文课题研究中期检查,得到了上级的肯定,课题研究期间我们付出了辛勤的汗水,遇到了若干莫名的困惑,收获了些许骄人的成果……现将这一学期市级语文课题研究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领导重视,有序开展
我们语文课题组在学校领导的正确指导下,按照学期课题研究的计划一步一个脚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续贯彻落实新课程精神,进一步推进学校教学研究工作,以教学研究促进教学改革,创造性地实施语文课题研究,全面落实课题研究期初制定的目标,以课程改革为契机,以课题研究为抓手,以校本特色为依托,用课题研究解决课程改革中的实际问题,促进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扎扎实实提高我校语文教学质量。
二、理论学习,提升能力
1、坚持每月一次的理论学习,广泛地吸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及时地做好学习心得体会,把所学的知识“内化”成课题研究的前进动力。
2、认真做好语文课题相关的研究工作,高度重视研究过程,扎实有效。按计划开展课题实践,及时做好个案积累,及时汇报了课题进展情况。
3、平时做好客家文化相关资料的收集和学习,不断充实自身的业务能力,把客家文化很好的在语文课题研究得以运用。
三、依托课题,突出特色
1、重视课堂教学拓展,与课题紧密结合。本学期,围绕本年度制订的子课题展开教学研究,并落实到每一节课上进行教学尝试,特别是在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五”中学写“导游词”的作文教学时,江剑锷老师依托“世界文化遗产”——永定客家土楼,把客家土楼导游词与作文教学很好的结合起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重视课题研究的日常管理工作,注意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和拍照存档工作,做好教后反思、典型案例记载等工作,江剑锷老师写了“学写导游词”的教学设计,上交了学生优秀的作文。
3、围绕课题开发校本教材,建设校园文化。本学期加强了对学生的客家土楼楹联指导,提高学生客家文化的水平。学校在校园的醒目处立了客家楹联的铝合金牌匾,浓郁的客家文化气息在校园中随处可见,让学生感受到客家文化的熏陶。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明确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读兴趣,扩大阅读面,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同时《语文课程标准》进一步明确强调了小学阶段应完成145万字的阅读量,并且积极倡导“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增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如何有效地开展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如何为促进学生有效进行课外阅读提供优质服务研究,本课题想通过积极构建新的课外教学模式,探索如何在新课改背景下,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阅读课程资源,实现课内外阅读教育的衔接和整合,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激发和阅读方法的指导,从而实现语文教学的整体优化,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开学初,结合学生的阅读现状及课标为中年段学生提供的阅读推荐,我们要求每个学生为自己制定学期阅读计划,推荐课外读物。
对这些文章,我们平时是采用“读-记-说-写”的模式进行引导。升华读书,亦可尝试进行创作。具体为:
精选诵读语段,在阅读时间上,坚持做到时间落实。每天安排20分钟语文课读书,每月一次集中盘点大诵读。在选择兴趣阅读中,我们精心选择了多部儿童文学名著推荐给学生。使每个孩子每天读半小时以上的书报,此项工作积极寻求家长的理解与支持。
每个假期督促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在假期前举行假期大量阅读总动员,也通过各种途径取得家长们的支持,使学生在假期里能与书好好交往。
课外阅读指导课不能上成课内阅读课,应该着眼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习得阅读方法。在课外阅读中让学生做好四个结合:
1、读与思结合。开卷有益,但并非多多益善。只有边读边思,读思结合,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2、读与写结合。阅读为写作提供了广泛而丰富的语言材料和写作范例,从读到写,由仿到创,是指导写作的有效途径。
3、读与使用工具书相结全。扫清阅读障碍,培养自读能力,养成良好习贯。
4、读书与卫生习贯的培养相结合。教育学生要保持书本清洁,注意翻书和用眼卫生。
课外阅读指导要与学生写读书笔记有机结合,积极开展阅读交流活动,及时进行阅读信息反溃
通过阅读,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情感,对学生人格的塑造也有积极意义。读书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去观察、去阅读,到书的海洋里去积累语文,到广阔的生活中去运用语文。读一本好书就是与一个高尚的人谈话,在众多优秀的作品中,同学们与书中的人一起经历成功的快乐、经历失败的痛苦;一起体会亲情的珍贵、体会人间的美好;一起尝试生活的滋味、尝试人生的挫折……这些都丰富了学生的情感经历,让他们从中受到了无形的教育,提高了审美。
在学校多元智能理论课题的指导下,我个人确定了语文学科的课题研究,我研究的课题题目是。课题从确立至今已半年了,在这半年里,我针对自己的课题进行了一些研究、思考。下面我就对我的课题作一下小结。
我作此课题的研究所运用的主要的研究方法是行动研究,也就是将课题研究贯穿于教学之中,边学习理论,边指导研究。在研究中发现问题,在问题中进行研究。具体作了一下的研究:
1、首先我进行了理论方面的学习。通过对国内一些关于阅读教学理论书籍的阅读,我确立了自己课题的研究方向,同时也为此课题的研究找到了依据。
2、依据课题方案中所提出的目标和内容,有计划地实施。目标由简到难,内容由容易到复杂。
现代阅读理念所倡导的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与体验。学生还没有体会到,没有尝试到;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那么读什么的问题也要解决,这是源头活水。很多孩子,家长甚至包括我们老师也不太清楚到底让孩子读些什么;我们在自主学习的实验中确定了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的教学模式,那么学生的课外阅读同样也需要探索一些指导策略,至今我们还没有成熟的可以推广的策略;任何学习活动都离不开评价,课外阅读的评价就更难以把握,这无疑就影响到阅读效果。
对学生阅读情况的分析其实就是寻找问题。问题即课题,解决问题就是探索研究。主要发现了如下问题即研究对象:
第一,解决孩子读什么的问题。课外阅读必须解决量的问题,量变才能达到质变。首先建立班级小图书角但是要与以往做法不同。我们现在只是简单得让孩子捐书,我一直在试着探索一种新捐书模式。我觉得应该通过网上查询,根据课程标准提出的阅读指标,给学生列出相关的书目,发动学生的力量,去购买书籍,这样,我们班每个学生图书的拥有量就不是3本、5本,而是上百本,而且是高质量的。
第二,引导孩子树立课外阅读的主人翁意识,也就是确立孩子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在这一过程中本着这样的理念: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基。所以应“放权”给学生,让学生自己选择图书,自己确定在多长时间内读完一本书,自己选择读书的时间,自己选择阅读后成果的展示形式,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体现出来了,教师必须督促和调动学生,让学生学会做计划,学会确定目标。虽然仅仅半年时间,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第三,关于课外阅读的评价,我拟想从阅读习惯、阅读态度、阅读能力、阅读效率四个方面进行评价。但目前评价机制还没有落实。
3、对学生阅读进行相应的指导。
第一、教给学生“读”的方法。
一是浏览性的泛读。对许多浅显易懂的书或报纸可采用浏览法,了解其主要内容,捕捉其中的知识要点或有价值的信息。
二是探求性的速读。这是学生根据一定的目的快速翻阅阅读材料,选取自己所需信息的读书方法,指向性非常明确,或是为解决一个问题,或是为了解某方面的知识。
三是有品位性的精读。学生在课外阅读时,要引导有重点地选择一些与学习密切相关或自己最感兴趣的章节进行精读,品位文章中的好词佳句,体会文章的深远内涵,揣摩文章的谋篇布局。
第二、教给学生“记”的方法。“作笔记能使人知识精确。”在课外阅读的指导中,要教给学生记的不同方法,使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一是随感式笔记。这些笔记在学生阅读时随时进行。在文章紧要处、感触最深处圈点勾划,在书的空白处写上批注,还可在自己不懂的地方打上一个小问号,或写下自己的疑问,然后请教父母、老师,真正做到“眼到、口到、心到”,读有所得。
二是摘录式笔记。这类笔记是重在把阅读时发现的好词佳句以及精彩的段落摘录下来,并对此进行归类,使之成为独具自我特色的“工具书”。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愿我们每一个学生都能在书的海洋里遨游,从书中汲取知识。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