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化艺术素养教育与艺术生创新能力培养论文
- 文档
- 2024-08-03
- 110热度
- 0评论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论文化艺术素养教育与艺术生创新能力培养论文,本文共1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文化艺术素养教育与艺术生创新能力培养论文
艺术设计是人类为了实现某种目的而进行的一项创造性活动,其基本特点是实用与美观的结合,即赋予设计物功能和审美的双重作用。设计活动是一项以审美创新为主旋律的创造性活动,设计过程就是围绕解决问题而进行的审美创新的过程,可以说没有创新,艺术设计失去了生命活力,也失去了生存的价值。在知识产权已经普及的今天,艺术设计本身所体现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等,更加受到了社会、企业、以及设计者本身的关注和重视。创新已成为艺术设计引领市场的灵魂,对于身为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创新更为重要,是他们今后走上社会能否很好生存的法宝。然而就目前高校艺术生的创新能力来看,尤其是民办院校艺术生,普遍存在以下情况:
(一)主动创新意识不强
受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和制约, 有的学生缺乏创新的欲望, 头脑中未形成一种追求创新的意识; 有的学生不满足于现状, 想超越现实, 却又缺乏行动的信心; 有的学生虽然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 但在生活中又不够主动, 缺乏创新的毅力, 一遇到困难就退缩, 没有勇气挑战新的事物; 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思考问题, 主动提出问题的学生不多。
(二)拓展创新思维的想法不够
创新思维是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分析比较、综合提炼、抽象加工,再加上合理的想象和感悟,产生新思想、新观点的思维方式。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和方法的先导,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传统的 “老师授课, 学生听课” 的艺术理论知识教学模式, 缺乏必要的启发教育和学习讨论, 学生按照同一思维模式接受教师的教学观点和教学内容,在创新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上、在观察的细致性和全面性等方面比较欠缺,不能拓展新思维。有的学生想去创新, 可他们不知道从何入手, 缺乏指导他们去创新的力量, 传统教学模式所灌输的单一思维方式, 未能为拓展学生创新思维提供必要的环境条件。
(三)文化艺术知识的缺乏导致创新思维滞后
在全国高考中每年的美术考生大军浩浩荡荡,蔚为壮观。由于高考对文化课单设了一个艺术类的文化考试科目,所以在高中时就把学生分了类,优秀的学生学理科,次一点的学文科,文科中再次的学生为了找出路,无奈地报考艺术设计,但他们没有绘画基本功,大部分考生匆忙补习三个月的素描,色彩就应对考试,考生中真正酷爱艺术设计的并不多,再加上本身文化艺术底子就差,在大学的设计学习中,运用相关知识进行创新思维的能力就比其他一些同学滞后。
尤其是在21世纪,流行时尚文化的冲击,偏重于用电脑进行各种活动,轻视了书本的知识,忽视对文史知识的提高,尤其对传统文化,如戏曲、书法、艺术鉴赏等知识知之甚少,更不用说去进行启发式联想创意了。曾有教师在一堂广告设计课上布置学生以中国传统佳节为主题设计公益广告,要求文案撰写贯穿古代文人诗词作为烘托。不少学生由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文案中的诗词文不对题,人非人、事非事,不知其意,错字连篇,闹出了让人啼笑皆非的笑话,创新谈何而言,思维方式也只能一度的停留在模仿借鉴上了。
二、文化艺术素养在艺术创意中的重要性
(一)文化素养在艺术创意中的重要性
艺术设计,实际上是设计者自身综合素质(如表现能力、感知能力、想象能力)的体现。各个专业虽然对设计知识的着重面不尽相同,但对于“大设计”概念的关于美、节律、均衡、韵律等的要求是一样的。不论是平面的还是立体的设计,设计者首先要面对的是对所设计对象的理解——对设计对象相关的背景文化、地理、历史、人文知识的理解。没有文化根基,驾驭艺术设计时就难以达到纯熟的境界,难以挖掘艺术的深意。在设计作品中注入相应的文化内涵,已成为增强艺术设计作品感染力不可或缺的手法。尤其是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本民族的特色,创意思维的源泉将会连绵不断。
一个典型的实例,中国联通的标志是由一种回环贯通的中国古代吉祥图形“盘长”纹样演变而来。标志造型中的四个方形有四通八达,事事如意之意,六个圆形有路路相通,处处顺畅之寓,而
标志中的十个空穴则有十全十美之意,洋溢着古老东方的吉祥之气。其创作的灵感来源于对中国历史文化和东方文明的传承观念的提炼,这就是典型的文化对创意的影响。
(二)艺术修养在设计创意中的重要性
艺术素养是创新灵感的来源之一。艺术修养,属于美育的范畴, 它主要指:文学艺术欣赏、审美能力、艺术才能等方面的教育培养。具体包括: 视觉艺术、听觉艺术、综合艺术、造型艺术,以及自然美、环境美的熏陶。艺术修养最终体现为审美的感情、判断和鉴赏能力。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对陶冶人的审美情趣、提高人的思维能力、增强人的判断能力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一支动听的乐曲、一幅优美的画卷、一座造型高雅的建筑,无不给人以美的愉悦、感情的升华、心灵的震颤,让人体会到高尚、优美、庄严、宁静, 不仅能使人的大脑得到充分休息, 而且在艺术活动中能激发学习的兴趣和灵感。
三、如何加强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一)课堂上综合知识点,积极引导,变复杂为简单,变被动为主动艺术教育是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激发和提高学生敏锐的视知觉观察力、审美感受力和审美创造力。民办高校艺术生的性格特点在于他们对自己学习的自控力和自觉程度上很难把握,有些同学由于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上文化理论课时无精打采,更不用说课下读一些有关的专业书籍。对此,我们必须在平常的上课过程中就应该教会同学们养成多读专业书、多了解当代先进的艺术设计思想的好习惯,引发大家学习学科前沿知识的兴趣。同时还必须加强整合人文艺术教育的学科资源,让大学的艺术教育课渗透更多的人文内涵,而不仅仅是技艺上的传授。还要注意将美学、艺术史、设计史、艺术批评、艺术创作、艺术心理学等相关学科进行有效整合,加强专业指导和交叉构建。把复杂的艺术评论或者设计史通过简单有趣的方法概括归纳将给学生,同时让学生参与到调查、收集并研究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之间的作品,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阅历,进行PPT讲解,通过比较鉴赏并挖掘作品背后隐含的意义,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也挺高了。
(二)课堂外给学生提供资源、拓展知识,在实践中激发灵感?
利用我校艺术大楼图书阅览室这一平台,每学期购买一定量的图书学习资料,可以包括文学、史学、绘画、书法、雕塑、国内外优秀设计作品集、杂志期刊等,让学生定期的去借阅,并规定一学期至少要读两本书,并写出相应的提纲总结,把学到的知识进行一次公开的或者小班的`课堂汇报,然后结合汇报给学生提出一设计主题,让其结合所看所学的知识进行一次贴近生活的设计体验,要紧密结合绘画技法、知识涵养和审美欣赏这三种与美术相关的能力在艺术创作中的运用,体现创作主体情感、意志、态度等个性化的元素,同时把这汇报和设计作为考核的一部分。那么这样学生的课外知识量不仅扩充了,而且也加强了思考的主动性,同时在开展设计活动的时候能自觉的引用课外知识,灵感也随着知识的丰富油然而生。
(三)结合学生要求,举办各种艺术门类的专题讲座
开办校园专题讲座一直是我设计专业所注重的,并且在这方面一直在做,学生从中还是学到了不少知识,但是这方面还做的不够好,应该涵盖各个方面,让学生自愿听讲、自愿参与、根据学生反映意见开展相关的讲座,这样无形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感。高水平的专题艺术讲座集学术功能、教育功能于一体,能够帮助学生增强文艺知识,拓宽视野,扩展知识面,使学生学到许多在课堂上难以学到的东西,学生看的多,听的多,了解的多了就无形中会影响自己的思维模式,启发创作灵感。
(四)走出校门,参与活动、增长见识、激发灵感
走出校门,多去看看别人的东西,不论纯艺术绘画,还是设计作品,从中学习别人的长处,避免把知识禁锢于书本或是课堂。可以多参加一些各高校间的作品交流活动,参观一些名人画展,设计展;还可以经常去艺术馆、美术展览馆和历史博物馆去取取经;甚至在采风、考察活动中广泛了解当地民族特色文化,收集素材充实自己的资源库,目前很多艺术类高校都采取了最后一学期外出采风的模式进行教学,学生在旅途中将自己所看的,所经历到的用相机或者笔或者绘画的方式记录下来,在与他人的交流中虚心请教,比较观点、提炼精华、学习经验,慢慢的发现自己在多听多看多问中不断进步,从而获得更多的创作灵感。设计不是独立存在的行为,坐井观天的学习方式不可取,要在与其他学科的交流中寻找设计元素和构成方式。
四、小结
艺术设计的灵魂与本质在于创新思维。创新的能力来自一个人的素质、能力、文化蕴积和修养的综合体现。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良好的艺术修养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会
让你感到设计工作别有一番情趣,让你在今后的职场中游刃有余。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大学生文化艺术素质的培育,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力成为目前我国设计教育应遵循的定位法则,也是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有力途径。
论文化艺术素养教育与艺术生创新能力培养
知道该如何加强文化艺术素养,如何提升艺术生的创新能力吗,不知道的赶紧来看看这篇论文吧。
摘要:文化艺术修养能丰富人的知识、培养创新能力、塑造完美的人格形象,良好的文化修养是创造性活动的内驱动因;艺术修养有助于学生创造灵感的诱发。本文就如何加强文化艺术修养,来提升艺术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专业设计人才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艺术设计;文化艺术素养;创新
一、艺术设计学生创新意识现状
艺术设计是人类为了实现某种目的而进行的一项创造性活动,其基本特点是实用与美观的结合,即赋予设计物功能和审美的双重作用。设计活动是一项以审美创新为主旋律的创造性活动,设计过程就是围绕解决问题而进行的审美创新的过程,可以说没有创新,艺术设计失去了生命活力,也失去了生存的价值。在知识产权已经普及的今天,艺术设计本身所体现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等,更加受到了社会、企业、以及设计者本身的关注和重视。创新已成为艺术设计引领市场的灵魂,对于身为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创新更为重要,是他们今后走上社会能否很好生存的法宝。然而就目前高校艺术生的创新能力来看,尤其是民办院校艺术生,普遍存在以下情况:
(一)主动创新意识不强
受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和制约, 有的学生缺乏创新的欲望, 头脑中未形成一种追求创新的意识; 有的学生不满足于现状, 想超越现实, 却又缺乏行动的信心; 有的学生虽然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 但在生活中又不够主动, 缺乏创新的毅力, 一遇到困难就退缩, 没有勇气挑战新的事物; 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思考问题, 主动提出问题的学生不多。
(二)拓展创新思维的想法不够
创新思维是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分析比较、综合提炼、抽象加工,再加上合理的想象和感悟,产生新思想、新观点的思维方式。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和方法的先导,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传统的 “老师授课, 学生听课” 的艺术理论知识教学模式, 缺乏必要的启发教育和学习讨论, 学生按照同一思维模式接受教师的教学观点和教学内容,在创新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上、在观察的细致性和全面性等方面比较欠缺,不能拓展新思维。有的学生想去创新, 可他们不知道从何入手, 缺乏指导他们去创新的力量, 传统教学模式所灌输的单一思维方式, 未能为拓展学生创新思维提供必要的环境条件。
(三)文化艺术知识的缺乏导致创新思维滞后
在全国高考中每年的美术考生大军浩浩荡荡,蔚为壮观。由于高考对文化课单设了一个艺术类的文化考试科目,所以在高中时就把学生分了类,优秀的学生学理科,次一点的学文科,文科中再次的学生为了找出路,无奈地报考艺术设计,但他们没有绘画基本功,大部分考生匆忙补习三个月的素描,色彩就应对考试,考生中真正酷爱艺术设计的并不多,再加上本身文化艺术底子就差,在大学的设计学习中,运用相关知识进行创新思维的能力就比其他一些同学滞后。
尤其是在21世纪,流行时尚文化的冲击,偏重于用电脑进行各种活动,轻视了书本的知识,忽视对文史知识的提高,尤其对传统文化,如戏曲、书法、艺术鉴赏等知识知之甚少,更不用说去进行启发式联想创意了。曾有教师在一堂广告设计课上布置学生以中国传统佳节为主题设计公益广告,要求文案撰写贯穿古代文人诗词作为烘托。不少学生由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文案中的诗词文不对题,人非人、事非事,不知其意,错字连篇,闹出了让人啼笑皆非的笑话,创新谈何而言,思维方式也只能一度的停留在模仿借鉴上了。
二、文化艺术素养在艺术创意中的重要性
(一)文化素养在艺术创意中的重要性
艺术设计,实际上是设计者自身综合素质(如表现能力、感知能力、想象能力)的体现。各个专业虽然对设计知识的着重面不尽相同,但对于“大设计”概念的关于美、节律、均衡、韵律等的要求是一样的。不论是平面的还是立体的设计,设计者首先要面对的是对所设计对象的理解——对设计对象相关的背景文化、地理、历史、人文知识的理解。没有文化根基,驾驭艺术设计时就难以达到纯熟的境界,难以挖掘艺术的深意。在设计作品中注入相应的文化内涵,已成为增强艺术设计作品感染力不可或缺的手法。尤其是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本民族的特色,创意思维的源泉将会连绵不断。
一个典型的实例,中国联通的标志是由一种回环贯通的中国古代吉祥图形“盘长”纹样演变而来。标志造型中的四个方形有四通八达,事事如意之意,六个圆形有路路相通,处处顺畅之寓,而
标志中的十个空穴则有十全十美之意,洋溢着古老东方的吉祥之气。其创作的灵感来源于对中国历史文化和东方文明的传承观念的提炼,这就是典型的文化对创意的影响。
(二)艺术修养在设计创意中的重要性
艺术素养是创新灵感的来源之一。艺术修养,属于美育的范畴, 它主要指:文学艺术欣赏、审美能力、艺术才能等方面的教育培养。具体包括: 视觉艺术、听觉艺术、综合艺术、造型艺术,以及自然美、环境美的熏陶。艺术修养最终体现为审美的感情、判断和鉴赏能力。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对陶冶人的审美情趣、提高人的思维能力、增强人的判断能力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一支动听的乐曲、一幅优美的画卷、一座造型高雅的建筑,无不给人以美的愉悦、感情的升华、心灵的震颤,让人体会到高尚、优美、庄严、宁静, 不仅能使人的大脑得到充分休息, 而且在艺术活动中能激发学习的兴趣和灵感。
三、如何加强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一)课堂上综合知识点,积极引导,变复杂为简单,变被动为主动艺术教育是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激发和提高学生敏锐的视知觉观察力、审美感受力和审美创造力。民办高校艺术生的性格特点在于他们对自己学习的自控力和自觉程度上很难把握,有些同学由于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上文化理论课时无精打采,更不用说课下读一些有关的专业书籍。对此,我们必须在平常的上课过程中就应该教会同学们养成多读专业书、多了解当代先进的艺术设计思想的好习惯,引发大家学习学科前沿知识的兴趣。同时还必须加强整合人文艺术教育的学科资源,让大学的艺术教育课渗透更多的人文内涵,而不仅仅是技艺上的传授。还要注意将美学、艺术史、设计史、艺术批评、艺术创作、艺术心理学等相关学科进行有效整合,加强专业指导和交叉构建。把复杂的艺术评论或者设计史通过简单有趣的方法概括归纳将给学生,同时让学生参与到调查、收集并研究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之间的作品,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阅历,进行PPT讲解,通过比较鉴赏并挖掘作品背后隐含的意义,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也挺高了。
试论文化艺术素养教育与艺术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理论论文
论文关键词:艺术设计;文化艺术素养;创新
论文摘要:文化艺术修养能丰富人的知识、培养创新能力、塑造完美的人格形象,良好的文化修养是创造性活动的内驱动因;艺术修养有助于学生创造灵感的诱发。本文就如何加强文化艺术修养,来提升艺术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专业设计人才进行了探讨。
一、艺术设计学生创新意识现状
艺术设计是人类为了实现某种目的而进行的一项创造性活动,其基本特点是实用与美观的结合,即赋予设计物功能和审美的双重作用。设计活动是一项以审美创新为主旋律的创造性活动,设计过程就是围绕解决问题而进行的审美创新的过程,可以说没有创新,艺术设计失去了生命活力,也失去了生存的价值。在知识产权已经普及的今天,艺术设计本身所体现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等,更加受到了社会、企业、以及设计者本身的关注和重视。创新已成为艺术设计引领市场的灵魂,对于身为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创新更为重要,是他们今后走上社会能否很好生存的法宝。然而就目前高校艺术生的创新能力来看,尤其是民办院校艺术生,普遍存在以下情况:
(一)主动创新意识不强
受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和制约,有的学生缺乏创新的欲望,头脑中未形成一种追求创新的意识;有的学生不满足于现状,想超越现实,却又缺乏行动的信心;有的学生虽然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但在生活中又不够主动,缺乏创新的毅力,一遇到困难就退缩,没有勇气挑战新的事物;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思考问题,主动提出问题的学生不多。
(二)拓展创新思维的想法不够
创新思维是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分析比较、综合提炼、抽象加工,再加上合理的想象和感悟,产生新思想、新观点的思维方式。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和方法的先导,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传统的“老师授课,学生听课”的艺术理论知识教学模式,缺乏必要的启发教育和学习讨论,学生按照同一思维模式接受教师的教学观点和教学内容,在创新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上、在观察的细致性和全面性等方面比较欠缺,不能拓展新思维。有的学生想去创新,可他们不知道从何入手,缺乏指导他们去创新的力量,传统教学模式所灌输的单一思维方式,未能为拓展学生创新思维提供必要的环境条件。
(三)文化艺术知识的缺乏导致创新思维滞后
在全国高考中每年的美术考生大军浩浩荡荡,蔚为壮观。由于高考对文化课单设了一个艺术类的文化考试科目,所以在高中时就把学生分了类,优秀的学生学理科,次一点的学文科,文科中再次的学生为了找出路,无奈地报考艺术设计,但他们没有绘画基本功,大部分考生匆忙补习三个月的素描,色彩就应对考试,考生中真正酷爱艺术设计的并不多,再加上本身文化艺术底子就差,在大学的设计学习中,运用相关知识进行创新思维的能力就比其他一些同学滞后。
尤其是在21世纪,流行时尚文化的冲击,偏重于用电脑进行各种活动,轻视了书本的知识,忽视对文史知识的提高,尤其对传统文化,如戏曲、书法、艺术鉴赏等知识知之甚少,更不用说去进行启发式联想创意了。曾有教师在一堂广告设计课上布置学生以中国传统佳节为主题设计公益广告,要求文案撰写贯穿古代文人诗词作为烘托。不少学生由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文案中的诗词文不对题,人非人、事非事,不知其意,错字连篇,闹出了让人啼笑皆非的笑话,创新谈何而言,思维方式也只能一度的停留在模仿借鉴上了。
二、文化艺术素养在艺术创意中的重要性
(一)文化素养在艺术创意中的重要性
艺术设计,实际上是设计者自身综合素质(如表现能力、感知能力、想象能力)的体现。各个专业虽然对设计知识的着重面不尽相同,但对于“大设计”概念的关于美、节律、均衡、韵律等的要求是一样的。不论是平面的还是立体的设计,设计者首先要面对的是对所设计对象的理解——对设计对象相关的背景文化、地理、历史、人文知识的理解。没有文化根基,驾驭艺术设计时就难以达到纯熟的境界,难以挖掘艺术的深意。在设计作品中注入相应的文化内涵,已成为增强艺术设计作品感染力不可或缺的手法。尤其是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本民族的特色,创意思维的源泉将会连绵不断。
一个典型的实例,中国联通的标志是由一种回环贯通的`中国古代吉祥图形“盘长”纹样演变而来。标志造型中的四个方形有四通八达,事事如意之意,六个圆形有路路相通,处处顺畅之寓,而标志中的十个空穴则有十全十美之意,洋溢着古老东方的吉祥之气。其创作的灵感来源于对中国历史文化和东方文明的传承观念的提炼,这就是典型的文化对创意的影响。
(二)艺术修养在设计创意中的重要性
艺术素养是创新灵感的来源之一。艺术修养,属于美育的范畴,它主要指:文学艺术欣赏、审美能力、艺术才能等方面的教育培养。具体包括:视觉艺术、听觉艺术、综合艺术、造型艺术,以及自然美、环境美的熏陶。艺术修养最终体现为审美的感情、判断和鉴赏能力。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对陶冶人的审美情趣、提高人的思维能力、增强人的判断能力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一支动听的乐曲、一幅优美的画卷、一座造型高雅的建筑,无不给人以美的愉悦、感情的升华、心灵的震颤,让人体会到高尚、优美、庄严、宁静,不仅能使人的大脑得到充分休息,而且在艺术活动中能激发学习的兴趣和灵感。
三、如何加强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一)课堂上综合知识点,积极引导,变复杂为简单,变被动为主动艺术教育是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激发和提高学生敏锐的视知觉观察力、审美感受力和审美创造力。民办高校艺术生的性格特点在于他们对自己学习的自控力和自觉程度上很难把握,有些同学由于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上文化理论课时无精打采,更不用说课下读一些有关的专业书籍。对此,我们必须在平常的上课过程中就应该教会同学们养成多读专业书、多了解当代先进的艺术设计思想的好习惯,引发大家学习学科前沿知识的兴趣。同时还必须加强整合人文艺术教育的学科资源,让大学的艺术教育课渗透更多的人文内涵,而不仅仅是技艺上的传授。还要注意将美学、艺术史、设计史、艺术批评、艺术创作、艺术心理学等相关学科进行有效整合,加强专业指导和交叉构建。把复杂的艺术评论或者设计史通过简单有趣的方法概括归纳将给学生,同时让学生参与到调查、收集并研究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之间的作品,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阅历,进行ppt讲解,通过比较鉴赏并挖掘作品背后隐含的意义,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也挺高了。
(二)课堂外给学生提供资源、拓展知识,在实践中激发灵感
利用我校艺术大楼图书阅览室这一平台,每学期购买一定量的图书学习资料,可以包括文学、史学、绘画、书法、雕塑、国内外优秀设计作品集、杂志期刊等,让学生定期的去借阅,并规定一学期至少要读两本书,并写出相应的提纲总结,把学到的知识进行一次公开的或者小班的课堂汇报,然后结合汇报给学生提出一设计主题,让其结合所看所学的知识进行一次贴近生活的设计体验,要紧密结合绘画技法、知识涵养和审美欣赏这三种与美术相关的能力在艺术创作中的运用,体现创作主体情感、意志、态度等个性化的元素,同时把这汇报和设计作为考核的一部分。那么这样学生的课外知识量不仅扩充了,而且也加强了思考的主动性,同时在开展设计活动的时候能自觉的引用课外知识,灵感也随着知识的丰富油然而生。
(三)结合学生要求,举办各种艺术门类的专题讲座
开办校园专题讲座一直是我设计专业所注重的,并且在这方面一直在做,学生从中还是学到了不少知识,但是这方面还做的不够好,应该涵盖各个方面,让学生自愿听讲、自愿参与、根据学生反映意见开展相关的讲座,这样无形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感。高水平的专题艺术讲座集学术功能、教育功能于一体,能够帮助学生增强文艺知识,拓宽视野,扩展知识面,使学生学到许多在课堂上难以学到的东西,学生看的多,听的多,了解的多了就无形中会影响自己的思维模式,启发创作灵感。
(四)走出校门,参与活动、增长见识、激发灵感
走出校门,多去看看别人的东西,不论纯艺术绘画,还是设计作品,从中学习别人的长处,避免把知识禁锢于书本或是课堂。可以多参加一些各高校间的作品交流活动,参观一些名人画展,设计展;还可以经常去艺术馆、美术展览馆和历史博物馆去取取经;甚至在采风、考察活动中广泛了解当地民族特色文化,收集素材充实自己的资源库,目前很多艺术类高校都采取了最后一学期外出采风的模式进行教学,学生在旅途中将自己所看的,所经历到的用相机或者笔或者绘画的方式记录下来,在与他人的交流中虚心请教,比较观点、提炼精华、学习经验,慢慢的发现自己在多听多看多问中不断进步,从而获得更多的创作灵感。设计不是独立存在的行为,坐井观天的学习方式不可取,要在与其他学科的交流中寻找设计元素和构成方式。
四、小结
艺术设计的灵魂与本质在于创新思维。创新的能力来自一个人的素质、能力、文化蕴积和修养的综合体现。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良好的艺术修养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会让你感到设计工作别有一番情趣,让你在今后的职场中游刃有余。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大学生文化艺术素质的培育,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力成为目前我国设计教育应遵循的定位法则,也是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有力途径。
参考文献:
[1]杜大恺主编.清华美术3:艺术教育的当代境遇[j].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李祖超.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教育[j].山东教育科研,,(6).
[3]王明时.艺术教育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吉林工学院学报,2001,(1).
体育教育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浅析论文
【摘要】创新浅谈体育教育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育,所谓的“创新能力”是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根据课的教学目标,运用自己的所了解的知识,专业理论和技术知识,在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展开探究性的学习,并开拓发展新的思维,产生独特的、有利干记忆的、便于提高学习效率的能力品质。素质教育是教育教学的核心,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渠道。现代教育就是为了培养新世纪的创新性人才,创新思维的培养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把创新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
【关键词】体育教学;创新思维;实践能力
一、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
陶继新先生说“法不在术而在道”,道就是规律。体育教师作为教育教学过程的主导者,起着什么重要的作用,而要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老师首先要成为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引导者,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运用所学的新知识,解决新问题。注重训练学生的求异、发散、对比、迁移等思维能力和具体的操作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实际的创新能力作为自己的主体思想和理念。在教学中必须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学生主体性教学思想,真正落实“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建立良好、合协的师生关系。
二、给学生创建创新的学习环境和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想让教师从繁重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感到快乐,就应该引导教师投入到教育研究中去。”而教师要促进学生的创造力、创新能力,就必须从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角度出发,创建一种师生平等、合协、互助的氛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自己的语调,鼓励性的眼神,回答正确的.微笑等形体形为来对学生鼓励和表扬。这样才能是使学生在教学中,大胆回答,展开想象,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新的观点,教师通过引导,使学生的从疑惹,了解,熟悉掌握知识。并能举一反三。那么,作为体育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视野开阔,思维敏锐,创造新颖,让学生经常进行自练、自控、自我管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主动参与,提高学生参与各种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以独特的教学方法,组织形式力求科学、灵活多样,创设一些能使学生产生共鸣的学习情境,在特有的情境中培养学生的自我创新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开放的课堂,广阔的空间和氛围。这就是体育教学自身优势。因此,我们体育教师要不断地利用和把握这种优势,在传授知识与技能时,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育体、促智、审美、益心等功能的教育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培养,创新能力得到提高。教学时,还要注重采用启发、诱导性的练习,向学生提供富有刺激创造的环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选用符合学生适用的素材。
1、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尖子”学生,在班级树立榜样,激励学生以“优点”带动身体素质全面发展。尊重学生,多方面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在班级里建立篮球、足球、乒乓球等兴趣小组,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喜欢的运动中去锻炼,去提高身体素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挖掘学生的兴趣能更大的激发学生对运动的热受和喜欢。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设立和创建这样的教学的环境,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A:叶圣陶先生认为:学生是“有机的种子,本身具有萌发生长的机能。”相信学生的能力,让他们放手去做自己能做的事。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不断的给学生创新力创建环境。从感知,去尝试、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到感悟。在活动中体会到快乐,在愉快的活动中学到知识,学到技能。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充分体现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教学思想。处处设疑,不断的激发学生的思维,并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展开思维,主动探索发展。利用对比法,竞赛法等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讲“蹲距式”起跑,可用站立式起跑和蹲距式起跑二种起跑方式对比,从对比中感悟出起跑的本质,在极短的时间内,速度达到最大。并创设疑点:为什么蹲距起跑能起到很好加速过程?在电视转播的短跑比赛中,你能从中找到蹲距式起跑的优点吗?让学生展开想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B、目前,学生还处于发育还不完善,生理还不成熟的阶段。而学生的对出现的事物和事情,总会产生疑问,但这个领域的能力还比较弱。在脑子出现了问题和疑问,但学生不敢提出来,而教师也不能及时处理问题,为此,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创设良好的解决疑问的氛围和环境。采启发,鼓励,与学生沟通,探究,开拓创新等方式来进行教学,让学生从尝试中产生问题,在活动中探索问题,通过教师的引导,找到问题的答案,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爱护和鼓励学生的和种大胆质疑,促进学生在疑问去追寻创新思维的发展。如:采用小组讨论法,打破以前教师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创设有目的、有指导性的条件与环境。
引导学生提出不同的结论,并进行选择性的讨论。如在进行实心球教学中,对出手角度进行小组讨论,学生在练习时,有意识从各个角度尝试,通过讨论、实践、理解、再进行对比性总结,掌握动作技术和动作技能。并熟练运用,从而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从动眼观察,到动手实践,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去。使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展开思维能力,各抒己见,不仅提高了他们的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勇力,也提高了自己在活动中解决疑问的能力。
新世纪,新起点。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抓好育真人,求真知,练真才,培真情四个方面的教学工作。立足于“健康第一”的教学思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从实际出发,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做好本职工作,为培养更多的社会栋梁之材而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葛长名.浅谈以“主体”参与为核心的体育教改策略.体育教学.
[2]陈俊.谈体育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构建.体育科学.
浅谈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论文
论文关键词 信息素质教育 大学生 创新能力 培养方法
论文摘 要 文章从信息素质、信息素质教育的内涵出发,论述了加强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必要性以及信息素质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关系,以及信息素质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具体的教育措施。
21世纪是信息社会,人们对信息的获取、选择及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应用,直接影响到知识的产生、科研创新、科技成果的转化。大学生作为具体创新工作的承担者,其信息素质的高低,在我国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乃至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质和创新能力,已成为当前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
一、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信息素质教育
大学生创新能力最基本的构成要素是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对大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应体现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上。创新意识决定创新的产生,创新技能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决定创新的成功和水平,而信息素质教育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基础源泉。因此,培养大学生有目的地捕捉、选择、存储、加工、利用信息并进行创新思维的锻炼,让大学生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信息就是资源,信息就是财富,是高校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实践证明,大学生有了信息意识,就能敏锐地确定信息需求,从繁杂的信息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这对他们的创新能力的提高将会大有帮助。
二、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质培养的必要性
(一)信息素质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创新型人才指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提出新设想、解决新问题的人才。国家要发展,民族要复兴,必须在“传承文明”的基础上进行“开拓创新”。一是要继承和借鉴人类已有的一切先进的科技、思想理论成果,具有广博的知识,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二要具有较强的信息收集、整理和利用能力。据有关资料统计,大学毕业生所具有的知识,只有近30%是在大学阶段获得的,而70%则来自于工作实践。这就要求大学生必须具备很强的信息素质,具有良好的信息获取、选择与吸收的能力。这样,才能主动地去获取各种信息,才能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紧紧跟上时代发展的要求。
(二)信息素质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基础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信息社会,注重信息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因此,必须改变传统教育中以传授已有知识为中心的模式,指导大学生如何获取知识,并运用所学的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信息素质教育为这一目标的实现创造了条件,它能使大学生不断增强自己的信息意识,积极开拓进取,追求新的`目标。
(三)信息素质教育是大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
信息素质教育培养的信息能力是进行终身自学、吸收新知识的必备条件。信息能力越强,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就越强,自身的综合素质就越高。学生通过信息素质教育,就能够具备较强的信息分析和判断力,在未来的工作实践中做出正确的决策,使事业不断走向成功。
三、加强信息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策略
在信息素质培养模式的创建与摸索过程中,高校还要注重几个方面的创新培养:
(一)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加他们的好奇心,启发学生敢于想象和联想,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勇于质疑,鼓励学生善于反向思考,标新立异,以学生的爱好和兴趣为突破口,引发学生的创造积极性,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加快文献检索课程改革,促进信息素质教育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资源、信息需求的变化,文献检索课程必须适应信息素质教育的发展,予以不断地更新、充实。在教学内容方面,应改变过去重信息获取,轻信息分析和创新的做法,把教学重点转移到信息分析、信息创新层次上来。在教学方式上,可以将信息素质教育融入课程教学中,采用问题导向的学习方式,增强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将学生培养成积极主动的信息获取者。在课程设置上,可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除了面授和网上课程以外,还可以采取讲座、讨论、实习、咨询、科研等多种方式。在教学目的上,应着重培养大学生研究问题和检索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和学生做研究课题或毕业设计结合起来。
(三)创新教学模式,注重研究型学习和实践教学
信息素质教育模式分为独立模式、混合模式和层次模式三大类。研究型学习注重科研课题的检索和科技查新、课题综述和分析报告的撰写等,开展研究型教学,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科研兴趣,促进学术写作和参与科研的能力。要重视实践教学,尽可能精简基础理论知识内容,将重点放在检索技能的培养上,增加检索案例的分析、教学范例的演示,加强信息的甄别与分析,增加实习课时,设计好实习作业。
(四)构建一支专兼结合的信息素质教师队伍
教师是推进信息素质教育之根本,现代网络环境需要具有较高信息素质的专兼结合教师。我国的信息素质教师队伍由于历史原因,在信息意识、信息技能和网络道德等方面难以适应飞速发展的信息社会的要求。因此,高校亟需构建一支以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为己任,通晓业务,具有组织协调能力,善于与他人协同合作的学科带头人和组织者,以及由一定数量、结构合理、有较高业务素质的教师构成的师资队伍。必须加强信息素质教师的继续教育,有计划地组织教师进行在职进修,系统培训信息检索与利用的业务,以提高自身信息素质向学生传授信息检索与利用知识。
(五)开展在线信息素质教育
在线信息素质教育(Online Information Literacy Instruction,简称OILI)是针对传统图书馆用户教育而言的。它是以网络为依托,利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对用户进行的普及信息知识、启发信息意识、强化信息能力、规范信息行为的一种教育活动。在线信息素质教育由于其教学不受时空限制,是以用户自学为主的学习方式,近年来在国内高校图书馆越来越受到重视。开展在线信息素质教育要注意课程的趣味性和实效性,重视学习者的信息反馈、建立更新、长效维护机制,还应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网上支持和指导。
高等教育必须以创新教育为理念,明确我国大学教育中信息素质教育的培养标准,推进高等教育的改革,实现通过教育创新培养21世纪人才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明珍.论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的培养[J].现代情报,,(O3).
[2]刘继荣等.试论教师信息素质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河北科技图苑,,(3).
[3]王俊,张艳丽.21世纪信息素质教育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医学信息学杂志,,(5).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教育论文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新型农民,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教育培养新型农民,成人教育工作者的个人品质的塑造尤其重要,面对成教工作中诸多的困难和挑战,成教工作者必须多一分担当的勇气,多一点努力和坚持,还要不断地创新和发展,最终实现个人和事业的共同成长。
【关键词】使命担当努力坚持发展创新
教育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农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是当前农村成人教育的中心工作。新时期的农村成人教育是集政治、经济、文化、科技、道德、伦理等融为一体的多学科、多门类、多层次、全方位、综合性、终身式的教育,是一项面向农村、贴近农业、服务农民的系统工程。然而,在教育培养新型农民的过程中,人们往往考虑的困难多,研究的方法多,关注形式的制造,乐见表面文章,而恰恰忽略了农村成人教育工作者这一重要的因素,忽视了农村成教教师队伍建设这一重要工作,忽视了成教工作者个人品质的塑造。试想,如果没有一支高素质的成教教师队伍,又怎能去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农民?引导和帮助农民创造新农村的辉煌,成人教育工作者自己的心灯必须点亮。每一个成教工作者需要用真情倾注于事业,用行动践行自己的诺言,多一分担当,多一分执著和坚持,用自己创造性的劳动,谱写农村成教工作新篇章,最终实现自己和全体农民的共同成长、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一不辱使命——我们需要多一分担当
全面建设新农村、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都必须依靠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和技能的不断提高,依靠不断壮大的新型农民队伍,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对于新农村建设是不可或缺的决定因素。然而我国农民的整体素质不高,同新时期农村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如果这一现状不能得到有效的改变,建设新农村的宏伟目标将难以实现。所以说,建设新农村,提高农民素质是关键,教育培养新型农民是历史赋予我们成教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改革开放30年,我国农村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仅表现在农村经济取得了一个快速的发展,村容村貌有了显著的改变,更重要的是全体农民的思想认识有了根本性的变化,广大农民对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渴望变得越来越强烈。因为他们知道,学习文化,提高技能,提升自己的素质是改变自身命运,改变农村面貌的前提。可以说,不断掌握新知识、新技能,提高素质是广大农民自身发展的需要。
一个多年从事农村成人教育工作的前辈,在他临退休时曾发出这样的感慨:走进农民的课堂,发现我一下子成了专家教授,成了人人敬仰的导师。事实上农民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成人教育从当年的文化培训开始,有多少人从当年的文盲到后来能看书读报,从学会开机器到修机器,伴随着农民文化素质提高的同时是农村的全面进步和发展。时至今日,我们虽然在农村已难觅文盲,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为农村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我们还应头脑清醒,要赶超世界上先进的国家,真正实现小康水平,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眼下,教育培养新型农民是我们农村成人教育的首要任务,也是成教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也许有人会说,培养新型农民的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的努力,非我一己之力所能完成,教育培养农民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非我一时之功即能实现。然而我们更应该看到,农村成人教育的特殊性就在于此,成人教育需要合力,更需要每个人的尽力,长期并不意味着可以慵懒和停顿,教育可能影响着一代人的命运,一个国家的命运。教育培养新型农民,看似普通,但可能需要我们用一生的心血去为之付出。面对如此重任,我们岂能甘于平庸,我们怎可心如止水?成教工作者要有敢于担当的气魄,舍我其谁的勇气,不辱使命,努力前进。
二诠释责任——我们需要努力和坚持
成人教育是常规教育的一种补充,是对一部分人群提供继续学习的机会,农村成人教育服务的对象是广大的农民。众所周知,在我国,农民历来是一个弱势群体,文化程度不高导致他们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差,居住分散,使得他们难以接受先进理念的辐射,艰辛的体力劳动和低廉的劳动收入又使他们有时无力奋起而难免自卑。所以,教育培训农民,成人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付出更多的劳动,做出更多的努力。
1.农民的文化素质不高,接受能力较差,直接影响了能力的提升
农民科技素质偏低,导致大量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不能转化,制约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广大农民面对科技农业、绿色农业、循环农业等先进理念仍然十分陌生,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科盲”。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他们有时显得比较迟钝,偶尔还有抵触情绪。
因此,在教育培训农民的过程中,我们成教工作者姿态要高,心胸要宽,多理解,多沟通,赢得支持,赢得主动。
2.农村的地域广阔,农民的需求也多种多样
从对农民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到向农民灌输无公害、绿色、有机的生产生活理念,从新型农产品的推介到发展一村一品的品牌战略,从农副产品的营销到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的对接等等,不一而足。虽然我们不能苛求每一个成教老师都是专家,但现实要求成教老师最起码是个内行,农民技能的提高受制于成教老师的知识技能的'高低,成人教育需要的是双师型、多能型的教师。因此,要满足农民的不同需要,成教老师更需要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与此同时,我们不仅需要动脑、动嘴,还更需要动手、动腿。上课时,是教师,课后,要转换身份,要做一个农技推广员、宣传员、心理辅导员,要走进农民中间,形成手把手、面对面的培训模式,把科技成果留在千家万户。因此,做好成人教育工作,需要劳心,也需要劳力。我们的责任需要努力才能实现,需要行动才能诠释。
一个博学多长的老师,他身边就会有一群见多识广的农民兄弟,一个文武兼备的能人教师,必定会培养出样样精通的农民能手,可见,成人教育工作者的内涵要高,外在也不可逊色。
3.成教工作的长期性,更需要我们成人教育工作者的一分淡定和坚守
和乡镇管理干部一样,我们教育工作的对象是成人、是农民,但比起乡镇干部的潇洒,我们要多一分矜持和内敛,与其他的老师相比,我们鲜见鲜花和荣誉,难有成功和满足,但实际却需要我们有更丰厚的理论储备,更快的知识更新。可以说,对待农村成教工作,我们的恒心比决心更重要,长久的坚持是成功的基础。身边有几位成校的专职老师,他们家住农村,亦学亦农,多年的工作实践使他们养成了深入池口田头、走近乡里乡亲的习惯,即使是外籍、非农的其他成人教师,他们也都喜欢到农民中去调查研究,喜欢到实地去刨根问底,也有的喜欢到科技网站上去淘宝。其实稍微思考一下,就不难发现缘由,喜欢调查的总会有所发现,喜欢刨根的总会底气十足、信心百倍,喜欢淘宝的总会在最需要的时候呈现出来。勤奋和努力使他们出彩。
三创新发展——在农民的心底播撒希望
人们都知道生存和发展的道理,生存是基础。其实,创新和发展未必不是生存的要素,面对如火如荼的新农村建设,面对全面提高农民素质这一重大的历史课题,我们诚惶诚恐。曾记得,成人教育在某个阶段被淡化了,在某些地区被边缘了,怀疑之声从未停过,危机之感常伴我们左右,然而,等待不可能带来转机,自恋不可能得到尊重,唯有发展,才能生存,唯有创新,才有活力。可以这么说,成人教育发展了,成人教育才有希望,农民发展了,我们的农村才有希望。不断地创新和发展就是最好的环境,其实,最好的环境就是我们成人教育工作者自身。
每一个成教工作者要用一个发展的眼光认识自己,农村成教的老师绝大多数是从义务教育阶段转变过来的,老师的知识结构和储备与农民的实际需求不尽相同,科技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今天先进的技术也许明天就已经落后了,我们如果永远地跟在科技的后头,又岂能实现农民的创造性劳动,所以说,不断学习、不断发展理应成为成教老师工作的常态,坚持学习是成教老师必备的品质。
以重视农民自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来替代具体知识的传授,以先进的教学思想替代传统的教育模式正是成人教育的未来所在,唯有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农民的自学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农业科技的发展才有保证,农民素质的提高才会最终成为必然。帮助农民富口袋,更要促使农民富脑袋,帮助农民就业,更要鼓励农民创业。因此,成教工作者的观念要新,成教老师的追求要高,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眼前的工作,寻找未来的方向。
当然,成教老师的工作方式也要创新,在创新中求发展。在人们的心目中,似乎教育发展了,唯有成人教育起色不大,仍停留在永恒不变的培训上,其实,这正是成人教育创新发展的潜力所在,固守某一模式不会一劳永逸,只有不断创新发展才能收效更大,这几年农村成人教育中普遍倡导的订单式培训、创业式培训、中介式培训、超市式培训、示范基地式培训、项目式培训等等无不充满了活力,集中展现了新时期农村成人教育的创新、高效和发展,广大农民从学习实践中尝到了甜头,增强了信心,也看到了希望。
在广大农民和成人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新时期农村成人教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博和丰富。农村成人教育的未来在哪里,也许不在于内容,也不在于形式,而在于每个成人教师心里,是那一分不懈的努力和追求,那一分憧憬。如果我们仍以一不变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工作就太令人失望了。现在的成教老师更需要海纳百川、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和技能,完善个人的品质,向更好处努力,向更高处迈进。
数学教育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论文
【摘要】
数学教育通过信息技术工具,数学推理和有效提问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我们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收获.
【关键词】
数学课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数学课程;数学
实践活动课程此文系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立项课题(B//13/079)、(B/2016/13/060)、20宿迁社科课题(SK/2016/09/72)、2016年宿迁社科课题(SK/2016/09/69)、2016年宿迁教育规划课题(GH197)、江苏“十三五”规划课题-高职构建“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的行动研究、江苏高校哲学与社会科学资助课题(SJB333)的阶段性成果;并受到江苏省“333”工程基金资助.
我们根据教学实际逐渐加强信息技术与数学实践活动的有机融合,借助新手段,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在活动中思考,思考中活动.
一、将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对象来学习研究创新工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创新需要借鉴与学习,因而获取资源特别重要,当今的互联网信息时代,掌握信息技术与互联网就显得重要,这是任何工作所必需的信息载体.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在计算上,提倡用科学型计算器.在指数运算、对数运算、三角运算、排列组合数计算、方差与标准差运算等教学中,教会学生使用计算器求值.以新的技术手段改变传统的计算方式,使学生从繁杂的计算中解放出来,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在图形图像、数据处理、线性规划求解等问题上,充分发挥Excel、几何画板等计算机软件功能,配合使用电子白板、实物展台等现代化设备,化难为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和数学建模能力.在学习媒介上,积极开发、建设、使用微课、网络课程等资源,把课堂延伸到45分钟以外更广阔的社会生活和网络学习空间.
二、在数学推理中培养创新能力
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形成数学智慧,并非单纯地通过接受数学事实来实现,它更多地需要通过对数学思想方法的领悟,对数学活动经验的条理化以及对数学知识的自我组织等活动来实现知识、技能、经验、思想、素养、智慧的数学素质教育目标.推理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其一,它应贯穿于整个数学课程的各个学习内容,其二,它应贯穿于数学课堂教学的.各种活动过程,其三,它应贯穿于整个数学学习的环节.在“猜想—证明”的问题探索过程中,学生能亲身经历用合情推理发现结论、用演绎推理证明结论的完整推理过程,在过程中感悟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这对于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极为有利.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学生真正喜欢上数学后,就会把这种习惯带到课后,那里是一片更大的时间和空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个人钻研和借鉴学习,学生就会模仿,建立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能,形成良性循环后,创新思维就会水到渠成了.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该贯穿数学教育的始终.从基础、核心、方法三个方面指明了创新意识的要素.这为我们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出了几个基本的切入点和路径,使创新意识的培养落在了比较实在的载体上,即围绕这三个要素,教师应紧紧抓住“数学问题”“学会思考”“猜想、验证”这几个点,做足教学中的“文章”,创新意识培养的目标就有可能得到落实.教师要善于对素材进行分类加工,引导学生多经历这样的活动.
三、通过有效提问培养数学思维能力,促进职业素养升级
把数学概念的生成过程问题化,用不断追问启发学生思维,教师顺着学生的思维发问,学生跟着教师思考.教学难度降低不代表没有思维,不难不意味着不要讲解.数学课程的意义就体现在教师在讲授中带着学生去思考,让学生在思维训练中获得体验.教改的宗旨是让职业教育的数学课程发挥培养职业人思维品质和综合能力的作用,让职业学校的数学课堂更具有生命活力,职业学校的学生喜欢数学.通过提问能促使学生顺着教师的思路进一步深入发展,从而提高自身素质,从根本上升级自己的职业素养.有效提高的标准是考查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能获得多少有效信息.教师精心设计好的问题链其实就是学生学习的“脚手架”.上课时或提前抄写在黑板上,布置学生看书提前预习.教师要保证有充分的时间留给学生阅读、思考,教师在此期间要巡视指导,了解学情,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加强个别辅导;注重圈划批注与质疑方法的指导,让学生运用其聪明才智,主动阅读、主动求解.教师必须发挥好先行组织者的作用.教师从知识发展和能力进步的角度思考问题,从学生素养提升和心理健康发展的要求进行问题的优化组合,让学生学得快乐,用得方便,体验得高效.
1.前言
创新是一个社会、一个国家发展的动力源泉,是我国站立在世界列强、屹立在民族之林的保证。我国的数学教育在世界上一直走在时代的前沿,但是我国学生的创新能力却存在普遍落后的现象。教育的发展要顺应时代的变化,尤其在我国处于一个转型期的关键时期,更要通过教育来培养出一批将来社会的栋梁人才。因为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成为了课堂上教学重点的重中之重。从数学课程来分析,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学生对教学知识的接受和学习能力,对既出数学问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对应用数学的掌握和运用能力,这部分能力成为了高中数学教育中必须抓重的部分。为了达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们在课堂上不断的设立问题,打开学生们的大脑,鼓励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在分析和思考中,培养创新能力。本文将就如何提高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进行论述。
创新意识的培养,就是为了使学生能够自觉的用创新的思维、用多种角度来解决高中数学学习中的问题。教师应该打破以往的教学模式,顺应时代的变化,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理论方面实现创新的同时,注重实际的运用,使学生习惯用创新的思维和眼光去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
(1)鼓励提问和质疑,培养创新的行为。所有的创新,离不开对事件本身的质疑。只有发现问题,才会想办法去解决问题,才会形成一定的创新意识。高中数学知识的教授对学生而言本来就存在很多难以接受的点,鼓励学生大胆的提问,对命题和真理大胆的质疑,而不是用搪塞的方法把学生的创新苗头给掐死在摇篮里。用宽容的态度,用引导的方式来处理学生们的提问和质疑,尝试一题多解的方法来拓宽学生的思维方式,用对命题真理推演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发现和分析能力。通过这些,能有效的使学生们自觉的思考问题,形成自我主动性的创新,也就是潜移默化的培养出了创新意识。
(2)构建新型的课堂氛围。传统的教和学的方式已经很难适应新时代的教育需求,创新意识的养成离不开互动性的氛围,应该给予学生们主动思考的空间和时间,所以课堂气氛的营造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很重要的一点。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充分的和学生们进行互动,多提出问题,把自己定位成问题讨论的参与者,和学生们一起解决问题。同时对于学生们的理性思维问题,给予充分的帮助,让学生们体会到课堂的温馨,才会促使他们愿意在课堂上去共同解决问题。
数学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教学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学的教学模式也在一直发生改变。而培养创新能力是时代发展的结果,是社会进步的前提,所以在多变的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时代社会的需求。
(1)发展学生的探索能力。高中的数学学习不应该知识简单的接受和模仿,还应该多多自主探讨,尝试合作交流,培养自学的方式。多样性的学习,能放拓宽学生的思维方式,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促进作用。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实现学生终生学习的基础,是学生不断进步、不断超越自己的基本能力。教师应该放开手脚,给予学生们充分的时间,引导他们自主学习。形成了自主学习,就形成了自主思考的能力,再结合平时课堂上正确的引导,这种自主思考能力能很快的转变为创新能力,成为学生终身受用的财富。提倡探索性学习。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只扮演一个传授知识的角色,而应当以学生的兴趣为中心,利用数学的基本原理和相应的辅助教学手段,给学生们提出问题,一起进行探索性的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把理论知识和其他应用科学结合在一起,不断的为数学的教学注入活力,探索式的思考和解决问题,将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合作学习。善于合作的人,才能更适合社会的发展。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避免学生一个人去面对问题,而是多方共同讨论,在合作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们取长补短,形成了自主的学习,能为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自我的改善,这样能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2)利用解题教学方式。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但在于使学生们发现问题的本质,更注重的是使学生们自主解决生活的问题或者学术上的难题。所以教师应该在学生基本掌握了理论的基础上,自主学习解题的技巧,从多个角度来看到问题,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所以教师应该避免说教式教学,应该让学生们自己发现问题,然后从所学的知识中自主进行验证,这样即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们的想象力,还能使学生们的思维方式拓宽,提高创新能力。
(3)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和学科的创新教育。数学是一门活学活用的学科,在高中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是培养学生们的思维方式,让他们形成自主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套路,最后形成一般规律。所以在这其中,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传统的教学思路,采用研究性教学。4.结语当下最普遍的教育方式便是从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出发,引导学生耳朵理性思维能力,拓宽学生的自主学习和逆向思维的能力,利用高中数学独具的魅力和问题解决的多样性,促使学生们自我创新意识的进步,在高中数序的学习中,培养学生们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给新时代的社会人才的需求打下坚实的基础。
化学实验教学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的教育论文
摘要:通过加强化学实验教学,我们明显地感受到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提高,学生的智力和思维的深刻性、严密性、创造性、广阔性和敏捷性等得到了行之有效的开拓训练。在中学化学教学活动中,必须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创新思维 探索性实验 创新意识
在中学化学教学活动中,必须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一、在实验教学中,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通过问题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以问题为主线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发展学生的科学能力。例如,在初中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我的教学中是这样设计的:首先设问在日常生活和我们所学过的化学反应中,有哪些反应可以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同学们就会举出很多生成二氧化碳的例子。紧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按照我们实验室制取的可行性、讨论这些方法是否合适?这样同学们就会积极地思维,参与讨论,最后概括总结从科学性、安全性、可行性、简约性等方面的分析、评价,明确了利用缓慢氧化、炭及含碳化合物燃烧、炭还原金属氧化物、碳酸盐分解等方法都不适于在短时间内用简便方法制取纯净的二氧化碳。然后演示“碳酸钠粉末、碳酸钙粉末、大理石颗粒分别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通过对比观察实验,设问哪个反应最适合在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学生就很容易得出应该是大理石和稀盐酸。
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设置疑问,注意在关键处设疑,在重点、难点处设疑,还要鼓励学生质疑。要创造条件学生质疑,使他们有充分的发言权,同时积极组织学生相互设疑,相互探讨,相互启发,相互辩论,勇于发表不同见解。启发学生不断探索、发现、总结、激活思维,启发学生提出新思路、新方法,以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二、变验证实验为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知识的创新
要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必须改革现行实验教学模式,充分挖掘课本中理论知识与实验相结合点,加强实验的设计性和探索性,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在实验技能、知识应用、观察现象、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得到全面训练,从而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创新。
例如:初中《分子》一节中,讲分子间有间隔时,课本中有一个演示实验,把100毫升水和100毫升酒精混合,结果体积小于200毫升。直接按教材讲授,学生就会被动地接受,而引不起对知识的探究,如果改进一下该实验:①把100毫升水和100毫升水混合。②把100毫升酒精和100毫升酒精混合。③100毫升水和100毫升酒精混合。在做这三个实验时,学生就会用实验现象和自己的思维来判断,为什么等体积的同种物质混合体积不减少,而异种物质混合体积会减少?很容易自己就会得出结论: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有间隔。这样变验证为探究,比原先的效果要强得多。
通过这样的实验设计教学,培养了学生积极的思维能力,同时教给学生一种认知事物的方法:即创造性地应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适当补充和改进一些演示实验,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
为了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调节课堂气氛,打消学生中可能存在的疑问,不防根椐实际需要适当补充一些演示实验,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绪言课上,除了做好课本上的四个演示实验外,为了更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可以再补充几个趣味实验,如讲到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时,不妨补充做“镁带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的实验,既能帮助学生理解“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又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了“燃烧不一定都是可燃烧物与氧气发生的氧化反应”的认识,等等。此外,在做课本中的演示实验时,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将仪器装置或药品及操作方法做适当改进和完善。在使用改进后的装置进行实验前,需向学生说明为什么要这样改进?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创新。
四、拟定实验题目,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
在已学的化学知识的基础上,教师拟定一些化学实验习题让学生完成。实验的过程由学生自己设计,这对于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他们借肋实验研究解决某些问题的能力,以及课本中的实验习题可供选择外,还可以根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安排适当的实验习题。
例如,在学习了氯离子、硫酸根离子、碳酸根离子的'鉴定方法后,可以给学生布置这样一道习题:现在三瓶未知无色溶液,分别是“氯化纳”溶液、硫酸钠溶液和碳酸纳溶液,怎样通过实验来鉴别它们?要求学生分组进行,每个小组至少设计出一种实验方案。然后收集整理,学生可能会有如下几种方案设计:
第一种:用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来鉴别,根据产生的现象不同,可鉴别出氯化纳溶液和碳酸纳溶液,现象不明显者为硫酸纳溶液。
第二种:用氯化钡溶液和稀硝酸来鉴别:根据产生的不同现象鉴别出硫酸纳溶液和碳酸纳溶液,无现象者为氯化纳溶液。
第三种:先用稀硝酸鉴别出碳酸纳溶液,再用氯化钡溶液鉴别出硫酸纳溶液和氯化纳溶液。
第四种:先用酚酞试液鉴别出碳酸纳溶液,再用氯化钡溶液鉴别出硫酸纳溶液和氯化纳溶液。在实验课上,按照上述四种方案准备好实验仪器和药品,先将四种方案公布,让学生评选,比较它们的优缺点,学生很容易就能指出实验步骤最少、现象最明显、结论最可靠的第二种方案为最佳方案。这样的实验活动课对学生的教育作用很大,既增长了许多知识,又培养了他们分析、判断是非的能力;既激励了创新精神,又锻炼了实践操作能力,使得学生情绪高涨,兴趣倍增。
当然,学生的创造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也不是通过一两次实验或活动就能培养起来的,它要求学校、各科教师、学生本人共同努力,密切配合,著名化学家戴安邦先生曾说过:“化学实验教学是实施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培养化学科学素质应把着力点放在实验功能开发上。这就要求一个化学教师自己首先具用强烈的创新精神和较强的创造能力,不畏艰苦,勇于开拓。通过言传身教,不断向学生渗透创新思想,不断激活他们的创造思维,同时尽可能地多给学生提供亲自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化学领域尽可能地发挥他们的创造能力。
高中语文课堂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育论文
摘要:高中语文是一门培育创新思维的重要学科,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必须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从而为培养出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人才打下基础。
关键词:高中语文 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
高中语文是一门培育创新思维的重要学科,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必须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从而为培养出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人才打下基础。
应试教育局限了学生的视野,最根本的是妨碍了兴趣的发展。一般来讲,许多人谈创新总是从系统论、控制论等方面说,对学生来说,不妨从最简单的入手,兴趣正是纷繁芜杂的大理论下所掩盖的创新的基本要素。语文课本应是最具魅力的课堂,学生学起来热门、有趣、投入。只有先调动了学生兴趣,然后才能谈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把语文课讲得妙趣横生,满堂皆趣,充分调动学生的胃口,然后根据每节课的特点,设计成有趣的内容引导学生学习,使得每堂课都是内容尽而趣未尽,课结束而味幽远,始终让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向往语文课的状态。
只要师生之间能够平等对话,就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信息交流,有利于民主教学思想的充分发挥,有利于民主平等、自由和谐、主动探讨和大胆质疑的教学氛围的创设,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挖掘他们的创新潜能,为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提供前提和基础。课堂上语文课的学习,大多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语文教师只需要起到引领作用,合理分配时间,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去读书、思考、讨论、练习。对于那些不必要的环节和无重点、无层次、无深度的串讲分析,要坚决予以杜绝,空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动口、动手、动脑,进行有重点、有层次的练习,以达到巩固知识形成技能之目的。
必须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改革教学方法,挣脱传统教学的束缚,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得以挖掘。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有效地开展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求教师设计和创造良好的情境,形成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根据问题层层深入进行探究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品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课堂教摘 要 高中语文是一门培育创新思维的重要学科,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必须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从而为培养出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人才打下基础。
关键词 高中语文 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学中,多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活动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其自主学习的作用,让学生多动脑、多动口、多动手。教师要抑制自我中心意识,让自己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让他们既学到知识,又能挖掘出创新潜能。开展活动的形式很多,如课前几分钟演讲、诗歌朗诵、开辩论会等,还可以编演课本剧。
这些活动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动脑、动口、动手、动笔等能力。另外搞好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必要环节。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延伸和必要的补充,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必要环节。语文课外活动的范围很广泛,方法也多种多样,既可以开展读书报告会、举行演讲和辩论,可以开展个人或集体采访调查,还可以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思考探究或在自行实验和制作中去大胆创新等。这样既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加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也增加了课堂教学的深度。有利于知识的积累,创新理念的培养。大量书籍的阅读,拓宽思维的领域,进行大胆的想象,可以让学生冲破精神的枷锁,突破思维的定势,垒筑思维的支点,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载体。个人或集体采访、调查以及到大自然中去思考探究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高中语文教学应走向生活,语文教学如果远离了学生鲜活的生活世界,就无法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应走向实践,语文惟有运用于学生的实践中,融合到学生的血液里,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永恒的精神财富;应走向综合,课堂所获得的各项语文能力、语文知识,只有在综合实践中整合起来,并加以积淀,才能成为一种综合素养。走向智慧,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学得聪明一点、灵气一点。语文与生活同在,生活与语文共存,教师应让生活走进语文,让语文走向生活,把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中,开辟学生智能活动空间,让学生自由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交友,向劳动人民学习,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创造储存,给学生创造自由驰骋的广阔天地。教师引导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生活的拓展过程可通过多种形式来实现,让学生在实践中积极主动地思考、探索、创造,从而提升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开放式的教学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变通性与创造性。
教师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让学生经历有关的实践活动上,这就要求教学设计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要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既要隐含“创新”因素。又要留有让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充分施展他们聪明才智的余地。
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充分提供给学生从事教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己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和技能、语文思想和方法,获得深切的活动体验。
提倡质疑问难,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一种善于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宝贵品质。
在课堂教学中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种。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从新知与旧知、本类与它类、纵向与横向等方面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弄清知识之间的联系,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拓学生的思维。创新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思维,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多维度、多方面的思考。打破思维定势的束缚,探索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以及个性特长,把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教育巧妙地融入语文教学之中,注重开发学生智力,采用多种有效的教育手段,开辟多种训练途径。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这样才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促进教学的互动,提高教学效率,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重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育论文
摘 要: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现代的知识、理论、规律都是人们从大量的生产实践和实验研究中得出来的。科学探究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创造条件,提供机会,让学生有一定的时间、空间和自由度进行探究。而新课程则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最主要的是如何落实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和社会实践的大课堂中学习,展示自己的学习才华,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和喜悦。
关键词:实验 创新能力 探索精神
一、注重实验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中学阶段,学生要学习大量的基础性知识,这些不可能完全让他们体验,而书中的每一个实验都是精选来的典型。所以,做好每一个实验,可以从中获得经验和抽象知识,并根据得到的规律解决问题,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比如在学习《力的作用效果》时,书中通过引入风力使树枝变形,用力使弹簧变形,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力能使物体形变。学生提出疑问:我平时用力拿玻璃瓶,我怎么都没有觉得瓶子发生变形呢?于是我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假如瓶子发生形变,我们有方法可以看出来呢?有同学说用放大镜看,一试,结果看不出什么变化。又有同学说:玻璃瓶里装满水,手对瓶用力按,如果水流出来了就证明瓶子的体积变小了,说明发生了形变。于是让这位同学去演示,发现手用力后瓶子发生摇晃,水也会倒出来,很难观察。于是又有学生提出来改正方案:把瓶子灌满水,盖上盖子,用力挤压,如果瓶盖冲开或者变形,则说明瓶子受到了力而变形,又做,发现还是看不出来。于是大家又进行了讨论,有同学说,可能还是由于瓶口太大了而看不出来,我就趁势引导:那变小一些可行吗?有学生说不行,也有学生说可以,因为把微小的变化进行放大,能够看出来。我又问:“如何变得小一些呢?”大家经过讨论,觉得在瓶里装满水,然后盖上盖子,再在盖子上插一根玻璃细管,进行实验,如果管子里的水位上升了,说明瓶子受到了力而形变,于是我让其中的一位同学演示一下,结果旁边的同学看见了,而远一些的则看不见。我又让大家改进:如何把现象变得更加明显一些呢?马上就有同学想到用红墨水,于是我又让他用红墨水做了一遍,结果现象很明显。然后我又进行了一些改进:取温度计的中间一截插上重新做,结果细管上出现了一大截的红墨水。实验规律也就掌握了。
这时有学生提出来,他说“假如玻璃瓶里不装水,空瓶子直接盖上盖子,再把细管子塞上,并在细管里滴几滴红墨水,再用手挤压瓶子,如果细管里的红墨水上升,也能说明啊”。
这时有学生站出来反驳:“也许是手对瓶子加热,瓶里空气受热膨胀而体积增加的结果”。我又趁势提出该如何改进这个方案,学生想到了设计对照组进行对比再得出结论。上述实验方案设计的实施,不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增设实验,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比如,学习了八年级下册的第三章第三节《植物与土壤》后,大家都知道土壤能给植物提供水和无机盐,因此我就提出问题:如果不用土壤,我们能否种出植物?让学生自己实验。学生们通过设计方案,选择身边的塑料瓶,并买来各种化肥,配置成营养液放到瓶子里,在瓶口铺上塑料网,撒上青菜种子,结果真的长出了小苗,又慢慢长成了一棵棵小青菜,其内心兴奋程度是无法描述的。又有个学生想要种富硒的青菜,特地拿了一点点的硒酸钠配置成富硒的营养液,就种出了富硒的青菜。周围有几个同学受他的启发,相继种出了富铁富铜的青菜。这样,在教学中使学生以一个探索家的身份进行实验,在情绪被激活的同时,学生的创造力及想象力也就被激发出来了,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使其创新精神得到了发展,同时还从侧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意志力,使其能在失败中总结教训,得出正确的结论。另一方面,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也得到了一定的训练及培养,为今后学习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
三、利用课外实验,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
著名化学家戴安邦教授说:“实验室是培养全面化学人才的最好的场所。”实验时,人们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但浓厚的兴趣会促使他们想方设法战胜困难,寻找解决问题的'新途径,这无疑是锻炼意志、开拓思维、增强自信心、提升创新能力的最佳方法之一。例如,在学习《力的作用》时,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各种事例、现象了解到物体间发生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在书后面有专门介绍火箭飞行原理的阅读材料,然后我在课后就布置一个制作水火箭的比赛活动,让每组都制作一个水火箭,在家做好,周一在课上进行比赛,大家讨论:如何比较谁制作得最好?学生当然会说跑得越远越好。怎样使火箭运动得远?有些同学把可乐瓶绑到木板上,有些把可乐瓶开口变小并绑在玩具汽车上,有些则找来小时侯玩的赛车,在轮子上绑上可乐瓶,等等。最后,通过亲自体验,又让水火箭跑最远的同学谈谈自己的依据。经过大家讨论,最后得出:要使水火箭跑得远,与地的摩擦必须要小,后面喷出来的水要小、急。这样的动手实验,既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又能培养探索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索学习动机,提高了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
参考文献
1、毛冬珍《重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2、《中学教育实践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
3、《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