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音乐表演表现力的多维视野论文

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论音乐表演表现力的多维视野论文,本文共15篇,供大家阅读参考,也相信能帮助到您。

论音乐表演表现力的多维视野论文

论音乐表演表现力的多维视野论文

摘 要:

音乐表演的表现力不仅体现在演奏家普遍遵循的演奏偏离原则中,而且表现在他们对音乐句法的个性理解和创造性阐释上。本文选择了舒曼《梦幻曲》的几个不同视频演奏版本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表演的音响音像特征,表演者的行为和表情特征,以及创造性的表演设计和发挥等内容,试图从几种不同的视角说明了表现力的几个重要方面,为理解音乐表演的表现力问题提供多种可能。

关键词:

音乐表演; 表现力;《梦幻曲》;视频演奏版本

音乐表演的表现力(expressiveness in musical performance)与音乐的表现(expression in music)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音乐的表现是从一般意义上对音乐艺术的特征的描述,主要关注音乐的情感表现和表现内容;而音乐表演表现力关注的是音乐“表演”的艺术性问题,研究的是音乐“表演”中有哪些吸引人和感染人的因素。然而这两个概念之间有很深的联系,它们本身是一个问题的两种体现层面。作为一种表演艺术,音乐的表现问题本应该包含表演的因素。然而,一直以来,当我们在谈论音乐的表现时,由于过于把注意力集中在音乐创作上,而无形地隐去了音乐在表演中所呈现出来的特质和规律的`部分,就使得音乐表演的表现力问题被忽视了。音乐表演的表现力主要是通过音乐的特有形式――音响表现出来的,作为艺术表现主体的表演艺术家对诸如旋律、节奏、和声、速度等任何一种音乐表现要素的处理不同,表现力则不同。艺术家是具有强烈审美表现欲望的创造者,在具体表现的过程中,他们会加入自己的诸多思想观念、审美理想和兴趣、品味等内容,这使得表现力包含丰富多样的内涵。音乐表演的表现力不仅是衡量音乐表演质量的重要因素,也是音乐影响人和感染人的主要特征。本文以舒曼《梦幻曲》的几个视频演奏版本为研究个案,试图从几种不同的研究视角来探讨表演表现力的不同维度。

一、研究个案的选择及原由

本文选择了舒曼《梦幻曲》的几个代表性的视频演奏版本为研究个案,主要出自这么几个原因:第一、以往的研究主要通过对这首作品的录音分析,阐述了音乐表演表现力的几个重要原理。最有代表性的是雷普(Bruno H.Repp)在1992的研究中采用图表解剖(用图形把这首作品分成许多色块,其中每一个色块代表着一个音乐机动或一种音乐进行,如图表1)和录音软件的参数分析对这首作品的24个著名钢琴家的28个录音的差异性与共性进行了描述【1】。

雷普的分析揭示了表演表现力的核心因素,即对标准时值的偏离是普遍存在的表演现象,与音乐结构和句法相联系的音符拉长与缩短,以及语气的强调等处理,成为表演表现力的重要体现(注释1)。在众多的音乐家录音中,他选择了三个霍洛维兹的录音版本,重点描述了霍洛维茨的演奏特征,称为“霍洛维兹因素”(Horowitz factor)。本文在这一基础上,也选择了霍洛维茨演奏的《梦幻曲》版本,因为霍洛维茨作为公认的大师,在钢琴演奏历史上留下许多经典的诠释,而且越是小作品,越能见艺术家厚积薄发的功力。

本文采用的是程序分析和人工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具体音响中表演的偏离原则进行了一定归纳总结,旨在突出个人表现风格特色;但是,笔者选择的不是录音版本,而是视频版本(注释2),因为笔者发现,视频版本中,表现力已经不仅局限于音响(音乐的句法偏离),导演在视频剪辑上的审美导向也构成了表现力的一个维度,使我们对霍洛维茨风格和表演表现力有了新的认识,通过视频版本,可以进一步拓展表现力的观察视角。第二,视频版本可以把舞台表演作为一个整体来展现,诸多视觉方面的因素,比如身体语言和表情等,也为表演研究提供了新的角度。朗朗作为新一代杰出钢琴家,不仅代表着具有时代气质的表演风格,而且对他较为夸张的身体语言,评论界一直颇有微词。选择朗朗的《梦幻曲》演奏版本不仅能与霍洛维茨形成比较,而且恰恰在舞台形象的研究方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故本文将此作为一个典型案例,试图从学术角度分析他的表演风格。第三,经典的音乐会曲目即使被无数次演绎依然魅力无穷,表演者的个性发挥和艺术想象始终是不断吸引人们的源泉。

舞台表演形式的不断创新使我们对表演本身的认识逐渐加深。丹麦著名喜剧大师兼钢琴家波吉(Victor Borge, 1909-)用幽默的方式诠释了这一作品,他别出心裁、独树一帜的表演风格作为一个打破传统的****经典,为我们认识表演表现力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维度。所以,笔者把这三个具有代表性的演奏版本放在一起研究,试图从几个不同的维度来阐释表演表现力问题。

音乐表演论文

论文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

音乐表演心理学论文

一、音乐表演中的情感

“琴人合一”是每一位表演者追求的最高境界,要达到这种境界就要求表演者做到投情,以达到展现作品丰富内涵的目的。做到投情,首先表演者务必准确的把握作品情感基调,其次要对作曲情感的发展逻辑和色彩变化做以详细的分析。我们以声乐作品《昭君出塞》为例,这首作品的情感起伏和情感色彩变化非常多,首先写女儿离开家乡眷恋不舍得悲叹之情;其后转换成对将来“长城无烽烟”的坚定信心和美好展望;最终写到“千里麦浪翻”的丰收喜悦景象。细腻、坚定、豪迈的三次情感变化要求我们表演者要灵敏的做出反应,将情感色彩变化与歌声处理的和谐统一。另外情感表达还可以从谱面上寻找,乐谱上的任何一个音符和装饰音都是有意义的,我们要将每个静止的音符在音乐表演中给予生命力,将作品内涵完美的呈现给观众。

二、音乐表演中的想象

想象是音乐表演中的另一个心理要素,它使人在音乐原有的理性和感性的认识上,经过重塑而构成新的音乐形象。这个过程给予了作品崭新的生命力,它不仅将原作再现,而且还将其创作给予独特性,使音乐作品有了新的色彩。表演者想象得越丰富,作品中心思想就会展现得越清楚,观众的感受也会越深刻。音乐表演中的想象包括对场面环境的想象,也包括对作品所持有的精神气质和内在情感的深刻领悟。例如在歌剧《原野》中,有一首声乐作品是《啊!我的虎子哥!》,在表演过程中表演者要以金子的身份融入到剧情之中,展现出对虎子哥敢爱敢恨的情感,将作品完美的展现出来,引起观众的共鸣。想象是音乐表演心理要素中的关键,我们要充分发挥这一重要要素并运用到音乐表演中,使音乐表演富有生命力,感化观众。

三、音乐表演中的临场心理调控

(一)全神贯注的投入

音乐表演的时候不需要我们再考虑什么地方该改动,攻克哪些技术难关,此时要做的事情就是全身心的投入到音乐表演本身,将自己平时练得东西发挥出来展现给观众就可以了。临场表演时我们平时对作品的研究和所获得的各种感受都已经潜移默化的印在了我们的脑海中,是这种潜在的东西支持着表演过程。全神贯注是保障音乐表演顺利完成的重要心态之一,如果左顾右盼只会给音乐表演现场带来消极的影响。训练全神贯注最方便的一个方法就是,音乐表演者把平时的每一次训练中都当成演出对待,这样在正式演出的时候,做到全神贯注也就不是那么难了。

(二)情感的'自然流露

情感的自然流露要求表演者在表演过程中把音乐情感发自内心的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使听众或观众的感觉很舒服,而非刻意模仿。情感的自然流露可以使表演者和听众达到水融的状态。要做到音乐表演的自然流露,需要表演者具有一定熟练的表演技巧、至高的精神境界和艺术修养,真正的把音乐融汇于心,使音乐从心中自然的流淌出来,最终使音乐作品的演绎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三)调节和克服怯场心理

音乐表演在上场前通常会出现紧张和怯场心理现象,而临场表现恰恰是决定音乐表演质量的最关键时刻,克服怯场心理,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客观的态度。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摆平自己的位置,不要想着一鸣惊人,这样不但无形中给了自己巨大的压力,而且还有可能导致发挥不正常。我们应把心态放正,音乐表演不仅仅是表现自己,更重要的是表现音乐,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全身心的投入到音乐表演中,竭尽所能的表现音乐作品,争取最好的表演效果。

2.自信。自信在音乐表演中尤为重要,是充分表达情感和演唱效果的前提。表演中面对台下的观众应做到“眼中无人、心中有人”的境界。自信是做任何事情成功的前提,如果连自信都没有,又何来勇气去完美的展示自己。当然建立自信也是需要一定基础的,对于表演者来说需要对作品进行充分的练习和熟练把握。另外还要看到自己的优势所在,扬长避短,将自己优秀的地方淋漓尽致的发挥出来,从容的完成作品表演。

3.娴熟的技巧。表演者要做到熟练掌握相关技巧,表演时便可水到渠成。古人说“艺高人大胆”肯定有其中的道理。我们只有在具有充分的实力的前提下才能做到无所惧怕。所谓“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我们要在演出前反复的练习作品,这样在表演中就不会害怕,可以更好的做到用表演取悦观众,用情感感染观众。

4.经常的演出实践。经常的演出实践可以使表演者不再畏惧台上和台下的感觉,不再畏惧观众多与观众少的落差,演出的次数越多,表演者在舞台上整体形象和演出效果就会越好。另外,音乐表演和人体的生理也有一定的关系,经常演出可以学会如何在演出中处理自己身体的不适,将演出的负面效果降到最小化;经常的演出实践还可以帮助我们学会及时应对演出中的突发情况,这也是减少和避免临场紧张的解决方法。如果音乐表演者能够做到以上几点,那么在表演时的紧张和怯场心理会减弱,这对于确保音乐表演的完整演出是至关重要的。

四、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音乐表演是一种多种要素构成的综合心理活动,这些心理要素对音乐表演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表演者只有将表演实践与“心理”完美的结合,才能完成高质量的表演,得心应手的去完成作品的诠释和见解,最终使表演艺术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多维视野中的民俗文化研究分析论文

民俗是指由某一国家、地区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具有文化特质的关于生产和生活等各种现象的总和。主要指民间的风俗习惯,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相沿袭的生活及文化活动,具有世代传承特点的社会文化现象,包括服饰、饮食、居民、交通用具,婚丧嫁娶、岁时节庆、宗教信仰、社会礼仪和审美情趣等广泛的内容。由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差别,民俗也会表现各式各样,但也有共有的基本特征。民俗文化包含了民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诸多民俗事象,以及由此产生和表现出的多种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民俗文化主体是人,而人的本质又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体因民俗而有社会生活,社会因有民俗而被认知、认同为一个共同体。民俗文化的四大要素,生理、地理、物理、心理它们之间相互交叉、相互作用,民俗文化是整个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特定的民族在历史实践活动中创造和积累的文明成果。

1民俗文化的特征及功能

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居有主体文化的地位,注重人际关系及群体意识,我国的节日民俗在这一文化传统的土壤中生长,自然受到影响,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形成一方文化。保山市,古称永昌,源远流长的哀牢——永昌——保山文化,突出的丰富性,多样性,保山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在生产生活中,创造了极为丰富的具有浓郁特色的民俗文化,有:①群体性:民俗的群体性是指民俗的产生、传承和发展群体活动的结果,例如中秋节有赏月,吃月饼的习俗。②地区性:是指不同地域拥有不同的民俗事象,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饮食上,川菜的麻辣鲜香,沪菜的浓油赤酱都是典型例证。③民族性:是指任何民俗事象,都是在一个民族特有的历史文化与社会生活的背景中形成的,例如彝族的“火把节”。④传承性:我国民俗文化大多是继承多年来的历史传统而形成的,是一种世代相传的一种文化现象,例如春节、端午节。⑤稳定性:民俗被大多数人遵从,就形成较强的稳定性,例如:春节时贴春联、贴门神、吃年夜饭、放鞭炮,在元宵节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等传统节日活动一直传承至今。民俗之所以被人们传承,是因为民俗有其特有的功能,个人走向社会,个人适应社会一般是从入俗开始的,因为民俗为每个人成功地担任角色、承担责任、完成社会化提供了最基本的行为模式。民俗最基本的功能:①整合功能。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使双方协调一致,让社会系统在整体运动中保持相对稳定。②规范功能。民俗通过自己那些不成文的规约、程式化的礼仪、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对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成员的心理和行为产生约束和控制作用的一种功能。③教化功能。在个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所起的教育作用,体现在个人的道德品质、知识经验、行为方式等方面。④选择功能。人类虽然受到民俗文化的制约,但人类具有主观能动性,因而可以选择,对这种制约不是绝对地发生作用,有助于人们进行各种价值选择。民俗文化是沟通民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反映社区的和集体的人群意愿,并主要通过人作为载体进行世代相习和传承的生生不息的文化现象。以文化形式表现出来的有关民间生产、生活表现出来丰富的内涵和多彩的形态为我们展现着民族发展的历程和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是我们发展文化事业,推进民族地方文化产业建设的重要资源。

2保山市少数民族风貌和民族文化景观

保山悠远丰厚的历史孕育出灿烂瑰丽的民族文化,边地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原汉民族文化在这里水乳交融、互为渗透、形成多元并存的文化特质,既有边地少数民族文化的神奇独特,又保留了中原传统文化的典雅淳厚,在高黎贡山脚下,怒江、澜沧江流域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生息繁衍着36种少数民族,各民族交错而居,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格局。因而使各民族的生存方式、宗教习俗、建筑文化、服饰文化,节日文化、饮食文化以及音乐舞蹈、民间文学等都得以传承和沿袭,形成独具魅力的多元民族文化景观。在节庆习俗中,有保山端阳花街,保山端阳花街是保山各族人民的传统盛会,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曾为此写下“群花尽放,凭空望之,满城皆花,如锦如芸币,极为佳丽”的诗句。农历五月初五在每年端午节举行。届时上市花卉有数十万盆(株),使得保山满城鲜花,争奇斗艳,其中以兰花居多。如今的端阳花街也是大型综合博览会,花药鸟虫、土特产品、日用百货一应俱全,全城张灯结彩,货棚琳琅满目,中外人士,商贾名流,纷至沓来,蔚为大观。傈僳族的“刀杆节”,居住在保山腾冲、龙陵县的傈僳族,每到农历二月初七要举行惊险的刀杆节。夜幕降临时分,人们点燃簧火,唱歌跳舞,等到簧火燃尽,形成一个彤红的火塘时,若干精壮青年喝下烈酒,赤足走进火塘中,这就是著名的“下火海”。次日中午,人们在草坪上竖起一根高秆,上面横绑着刃口向天的数十把长刀,5名下过“火海”的青年奋勇攀登至顶,这便是“上刀山”,展示了傈僳族青年的英勇无畏,是我国民族传统节日中,最为惊心动魄,最为神奇勇敢的节日之一。彝族的“火把节”,傣族潞江坝傣族的“泼水节”,傣家人以“泼水”来庆祝傣历新年,故又称“泼水节”。傣族是一个崇拜水的民族,把水视作吉祥、友爱、美好的象征,通过“泼水”表达祈求雨水和丰收的愿望。尽情享受那民族风和民间艺术带来的欢畅,在民族民间舞蹈领域里,耍龙,舞狮子,高跷,板凳龙,布朗族那热烈欢快跺地有声的激情“打歌”。哀牢篱笆会每年正月十五,保山河图镇都会举行哀牢“犁耙会”,举办地大官庙是传说中的哀牢国大官供奉地,犁耙会期间,人们带上些犁、耙、锄、箩等农具和各色小吃来到哀牢山下,互通有无,为即将开始的春耕作准备,举办一些文化娱乐活动。最早的犁耙会主要是进行各式各样的农具交易,如今,犁耙会已经成为保山很有影响的民间文化经济活动。保山美食以腾冲为代表,在云南独树一帜,具有油而不腻、酸辣有度、香而爽口的特点。最著名的特色菜有大救驾、饵丝饵块、大薄片等,锅子也是风味代表。保山自古便是“金银宝贷之地”,不仅贸易繁荣,而且物产丰富。翡翠是边城宝贷,永子是棋中圣品,腾冲有藤编、腾宣、腾药三佳,潞江有小粒咖啡、芒果、香料烟三宝。

3弘扬民族精神促进民俗文化的传承和提升

民俗观念是指民间长期流传并广为人知的世界观、信仰和信念、价值标准、社会经验和历史知识等构成的精神世界,各地拥有同一种书面文献所传承的历史文化传统,由于各地民众都不同程度地受儒、释、道的意识形态的影响,表现出丰富的地方差异,也呈现出充分的地方特色,各地的民俗观念是普遍的民族文化与地方性文化的综合体。在人生礼仪和传统节日活动中,都能感受到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的传承。民俗作为人民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创造并传承它的群体与个体具有的影响和价值,通过表现文化的合理性,使人们愿意继承和发展自己的文化,并努力把它发扬光大,其次促进人们相互认同,增强群体凝聚力,规范和调节这每一个人的心理和行为,民俗在个人的社会化过程中起到教育作用,是一种自然教育,为人们提供一切社会生活领域的切有实效的规范和指导,民俗的教化侧重个人道德品质的培养,良风美俗陶冶人们的心灵,例如爱国爱乡、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民俗能够传授知识,启迪人的智慧,通过民俗可以了解本国本族的历史文化,还可以掌握一些生活和生产知识,民俗还具有娱乐作用,民俗节日指约定俗成的具有群体性、模式化的日子,以节日民俗和竞技民俗最为突出,龙舟划船比赛,赛歌,民间花会,戏曲,曲艺,为人们调剂生活,增加情趣,带来了欢乐和放松。民俗从文化负担转化为文化资源,民俗被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看待了,民俗受到尊重和珍视,中国的特性在整体上是由民俗来体现的,与这个民族生活相伴相随的民俗源远流长,是与时俱进的,对民族共同体传统的生活来说,民俗是一种自发传承的过程。民俗文化能够形成传统、世代相继,必有其合理性,民俗文化联系着传统与现实,弘扬正面效应,减弱负面作用,正是新时代民俗变异的基本任务。

1多维化和平面设计

1.1平面设计的定义

平面设计是通过计算机技术,把色彩和文字以及图像等元素进行有机融合,并通过具有独特性的艺术想象将其全面结合起来。日常生活的很多事物与平面设计都可以充分的联系在一起,平面设计是一种出自于现实生活,又高于现实生活的艺术设计和艺术结构设计,是一种对生活具有反作用影响的艺术表现方式。

1.2平面设计的多维化

多维化引申于数学几何空间,所谓平面设计的多维化是指在设计平面结构的过程中,通过多方面的延伸和拓展平面设计元素,将人们的乐趣和想法增添至几何维度设计中进行构建,更进一步拓展人们的思想理念,并进行进一步的升华。单纯从几何视角来看,平面结构设计过程中的多维化角度设计,是通过延伸和更新传统平面设计要求中的视觉要素。将视觉元素通过不同的表现手法有效地融合到设计平面结构的过程中,以形成视觉化的形态语言表达,进而提升平面设计整体结构的多维化表现。在分析视觉要素的过程中,文字和色彩以及图像等多种元素的共同形成是平面设计最为注重的方面。这种平面设计的结构特点有助于更好地应用和发挥平面设计模式的作用,在多元化结构的设计过程中更好、更充分地融入各种不同的元素,进而可以通过利用多维度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更加完整地表达平面设计。在信息化时代的社会背景下,从信息时代的表现手法分析,平面设计的表现手法涉及诸多的视觉元素,而且媒体空间也具有综合化和多元化的表现趋势,特别是随着多媒体技术的逐渐进步,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充分融合入平面设计的过程中。例如,比较常用的PHOTOSHOP处理图像工具,可以让平面设计更为直观、更加形象和美丽大方。平面设计和新媒体技术两者间的有效结合,能够使视觉信息的形态处理由静态向动态转变,使得先前的平面设计方式成为展示多维化空间和媒介渠道的重要途径。

2.1平面设计中多维化的文字应用

作为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突出成果,文字语言是一种最能够直观表现意图和思想的表现工具和表现手段。在多维视野中,叠加的文字艺术也同样是一种十分突出的平面设计表现方式。所谓文字叠加艺术是指对文字本身进行基本的叠加,或者在其他各种图像之上放置必要的文字语言,以提升整体的平面设计效果,让整体效果表现更为丰富、饱满。平面设计通过叠加文字的艺术方法,可以有效改变文字表达效果比较单调的问题,让文字成为拥有多维性的视觉元素,并具有较为显著的叠加效果,使得在平面设计过程中的文字具有更为良好的表现效果。艺术字的多维化是指利用文字的艺术组合,把文字的字体和色彩等各种元素进行充分、有效的组合,进而组合成一种全新的,能够满足当前平面设计多维化要求的艺术字体,并对其进行完美地表达,以更好地让艺术字体实现多维化表达。在平面设计的过程之中,对文字字体的大小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在对结构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强调、突出具有展示功能的艺术体中色彩、字体等方面的艺术魅力,能够让消费者对产品产生一定程度的信心,进而刺激消费者的购买积极性,同时还可以通过尽可能地了解消费者的消费偏好,在设计平面结构的过程中,比较完美地将其进行展现。此外,还可以通过调整文字字体来确保对消费者的偏好和用途做到真正的了解,在文字方面通过应用较为刺激的语言,形成多种选择性的文字字体,利用有差别的消费方式让消费者感受到不同的视觉享受,并对这类文字和图像进行组合排列,进而让消费者产生比较有冲击力的视觉感受,让他们产生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使意欲表达的内容和思想观念在平面设计过程中完美地突显出来。

2.2平面设计中多维化图像的应用

平面设计利用摄影技术为自己提供图像元素,图像在平面设计的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用途与作用。在平面设计中最为重要的视觉元素构成就是图像元素,特别是对于那些具有现代设计风格和设计理念的平面设计而言,图像具有更为显著的实际意义和作用。图像是一种能够通过比较直观的方式完美表现出艺术设计的表现形式,如果平面设计中没有图像元素,那么整个艺术设计将会是十分不完整的,并且它的表现是非常枯燥无味的。随着摄影技术的快速发展,平面设计中的图像元素来源越来越需要摄影技术的支撑,而且摄影技术也具有为平面设计提供不同题材和不同风格图像的能力。这给平面设计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各种类型的题材,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平面设计的整体质量获得了很大的提升。

在当前阶段,现代平面设计中处处体现着视觉表现形式的“多维化”。多维化平面设计元素表现在宣传海报、电视电影、大众广告等诸多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为广大社会受众展示多元化的思想,进而引起他们的共鸣,以获得预期的信息传递效果。例如,在大众广告方面,光线投影这种计算机技术在肯德基的一份户外广告中就有应用,这种应用通过光线的不断变化体现着信息的诉求,这就是这一广告预期的达成目标。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多维化平面设计元素表现在当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早已无处不在了。

4结语

我们身处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之中,视觉信息具有不断扩展、延伸和多元化的倾向,人们的审美观念和思想观念也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呈现出多种多样的特点。对平面设计来说,最好的设计是具有创意的设计,而视觉元素又是创意产生的基础。当今社会在计算机技术的推动下,多维化的视觉元素成为现代平面设计的突破口,其通过对多媒体、文字和图像等的融合,在不利用最高级的印刷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下,实现了设计元素表现的多维化,在现代平面设计中充分体现了灵感元素。

钢琴教学中音乐表现力培养论文

摘要:本文从听觉能力、知觉能力、感受能力三个层面分析音乐表现力的组成要素,重点探讨钢琴音乐教学中音乐表现力的培养途径,即加强钢琴作品内涵背景分析、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钢琴演奏技巧、注重对学生钢琴音乐听觉能力培养、开展内容丰富的音乐艺术实践活动、全面提高学生钢琴音乐的综合素养。旨在通过本文研究为高校钢琴专业一线教育者提供一定的借鉴,不断提高高校钢琴教学水平,达到提升培养学生音乐表现力的目的。

关键词:高校;钢琴教学;音乐表现力

培养钢琴教学是高校音乐艺术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艺术表现力的强化、综合能力的培养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纵观当前高校钢琴教学的现状来看,某些教师为了完成既定教学目标,缺乏对钢琴音乐作品内涵的深层次挖掘,忽视对学生音乐表现力的培养,进而影响学生钢琴演奏素养的根本性提升,难以将钢琴音乐的精髓呈现给受众。因此,在钢琴教学中加强对学生音乐表现力的培养则显得极为必要。对此,本文以浅谈钢琴教学中音乐表现力的培养为题,对其相关内容作出简要分析与着重探讨。

一、音乐表现力的组成要素

音乐具有独特性,若想进一步提高自身的音乐表现力则需要明确音乐的基本要素,学会弹奏音乐的技巧,借助精湛恰当的手法将自身的思想情感融入其中,从而彰显音乐的独特魅力。也就是说,若想实现音乐表现效果的最大化,则需要通过听觉、知觉、情感三方面的充分调动与有机结合,才可以发挥出音乐的表现力。具体来说,音乐表现力的组成要素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三方面:

(一)听觉能力

敏锐的听觉能力是理解音乐情感、感受作者内心世界的重要方式,在演奏的基础上用心聆听自己的演奏声音。因此,在钢琴学习过程中要将听力训练放在首位,利于倾听音乐基础之上深入理解音乐内涵,从而感受整体的音乐效果,进而强化音乐的表现力。同时,在钢琴音乐作品倾听时,在停留自我演奏音乐的基础上,还需要善于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最大限度发挥自身想象力,弹奏出表现效果最大的钢琴音乐作品。由此可见,声音的艺术表现以音乐为主要形式,需要借助耳朵听力功能的发挥得以实现,学生自身钢琴表现能力的提升更是需要建立在倾听的基础之上。

(二)知觉能力

音乐的知觉能力属于心理情感范畴,与学生自身的内心活动紧密联系。因此,在钢琴演奏过程中若想实现表现效果的最大化,则需要精准客观的判断音响,在较高音乐素养的指导之下根据自身的独特体验强化对钢琴音乐的表现,从而了解钢琴作品的情绪、性质、弹奏速度、感情基调等,并将此看作是彰显整个钢琴音乐作品风格的路径之一。音乐旋律的形成是建立在音符基础之上,通过有序的排列组合,在演奏者力度、音色等行为活动的表现之下达到以情动人的效果,促使倾听者走进钢琴作品作者的灵魂深处。

(三)感受能力

感受能力是个体理解音乐作品的一种形式,是个体音乐审美素养的重要表现,是建立在理解、感受钢琴音乐作品的基础之上。钢琴音乐作品是创作者将自身思想情感融入其中的成果载体,通过表现长存于人的心灵深入,且经典的音乐作品总是代代相传、历久弥新。因此,在音乐表现力的培养过程中则需要将表现与再现相融合,将钢琴音乐作品放置在特定的时空内,立足于精神思想层面与钢琴音乐作品进行对话。

二、钢琴教学中音乐表现力的培养途径

(一)加强钢琴作品内涵背景分析

在高校钢琴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素质教育精神的引领之下,透彻理解钢琴音乐表现力的内涵及组成要素,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诉求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加强对钢琴音乐作品创作背景、思想情感、内涵主旨等方面的全方位分析,为学生音乐表现力的培养创设更为广阔的空间。对此,教师要明确自身的钢琴音乐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对钢琴音乐作品的内涵、创作背景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引导学生了解作曲家的风格特征、生平经历,以便精准把握钢琴作品的真情实感及深刻内涵。例如,浪漫时期与古典时期的钢琴作品风格截然不同,不同作曲家的风格又具备独特性,这就需要学生了解各个时期作曲家的思想生活、创作特色,从而准确的把握钢琴作品风格。

(二)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钢琴演奏技巧

在高校钢琴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以生为本教育教学理念的指导之下,将钢琴音乐课堂教学的主导权交到学生手中,彰显学生在高校钢琴音乐教学中的主体性,将音乐表现力培养纳入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之中,结合钢琴教学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实施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钢琴演奏技巧,提升学生的钢琴演奏艺术素养。因此,在钢琴演奏中学生要加强对手指的技巧训练,弹奏时动作要干净利落、迅速准确,确保手指技巧与其他演奏技巧处于有效衔接的状态。同时,在弹奏力度的把握方面要将全身的力量送达到之间,将一时之力凝聚在钢琴演奏的整个环节当中。此外,要加强对乐谱的分析,重视乐谱上音符、节拍、力度记号等表示,指导学生体验钢琴作品内容,将钢琴作品的风格、旋律、节奏恰如其分的表现出来。

(三)注重对学生钢琴音乐听觉能力培养

在高校钢琴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学生音乐表现力的培养并不是靠单纯的模仿得以实现的,而是要在钢琴音乐作品处理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听觉能力,并将听觉能力的培养看作是学生获得表现力的基础环节,为学生音乐表现能力的培养提供必要保障。对此,高校钢琴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善于倾听的良好习惯,指导学生在练习演奏过程中善于倾听自己的演奏声音,实现手、耳、心三者的高度配合,根据自己所发现的问题及时调整钢琴演奏声音,以便确保自己所演奏的声音符合钢琴音乐内容的具体要求,不断提高钢琴练习的效率与质量。同时,学生要善于聆听一些经典的钢琴音乐作品,在渊博的音乐世界中汲取养分,不断提高自身的钢琴音乐听觉能力,强化学生的钢琴音乐感受力,更好的表现钢琴艺术价值。

(四)开展内容丰富的音乐艺术实践活动

在高校钢琴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为学生讲解钢琴演奏理论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音乐艺术实践活动,为学生钢琴音乐表现能力的培养提供必要的训练环境,不断遵循并落实教育的客观规律,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钢琴演奏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实践演练当中逐步提高学生的`钢琴音乐表现力。一方面,在钢琴音乐教学中教师要于课堂活动中为学生讲解基础乐理知识,在课外开展各类型的钢琴艺术活动,大力开发第二课堂教学资源,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发成立乐队,积极参加各类文艺汇演、工艺演出等活动,逐步走入社区、走入社会,将钢琴音乐理论知识上升到实践演奏层面,不断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另一方面,高校要为学生提供表现性较强的舞台实践机会,以大型文艺汇演为主,不断丰富学生的舞台表演经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确保学生可以以从容镇定的心态面对钢琴演奏中的突发情况,以平常心或者超水平发挥的状态为观众带来全新的音乐享受。

(五)全面提高学生钢琴音乐的综合素养

在高校钢琴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培养提升学生音乐表现能力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在培养学生听觉能力、知觉能力的同时,还需要加强对学生创造能力、想象能力、心理素质、舞台表现能力等方面的全面强化,提高学生钢琴音乐的综合素养,使得学生在掌握钢琴演奏理论的基础上通过演奏更好的传递钢琴音乐作品内涵。对此,钢琴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多阅读书籍,如文学、历史、文学等领域的书籍,不断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扩展学生的认知视野,使得学生具备较高的思想修养与艺术修养,加深对钢琴音乐作品的理解,更好地表现钢琴音乐作品内涵,强化钢琴演奏艺术效果。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钢琴教学中教师要在素质教育精神的引领之下,透彻理解音乐表现力的内涵及组成要素,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诉求,结合音乐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置有针对性的钢琴教学方案,探索钢琴教学规律、学生学习规律,加强对钢琴音乐作品内涵背景的分析,采取科学合理的有效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钢琴演奏技巧,将钢琴练习、技巧训练、理解升华、表现力培养等方面紧密联系,注重对学生钢琴音乐听觉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音乐艺术实践活动,全面提高学生钢琴音乐综合素养,使得学生的钢琴表现力发展到一个全新的阶段,最大限度的彰显钢琴演奏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袁星光.关注音乐表现力让钢琴演奏衍生无穷魅力———钢琴教学中音乐表现力的培养[J].黄河之声,,(08):63-64.

[2]付胜利.“音乐表现力”视域下普通高校钢琴公共课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陕西教育(高教),,(10):35-36.

[3]刘春序.刍议大学钢琴教学中怎样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J].黄河之声,,(08):58-59.

[4]魏敏.聚合思维在钢琴教学中诠释作品的应用———钢琴教学中音乐表现力的培养[J].黄河之声,2017,(11):84.

钢琴教学中学生音乐表现力研究论文

摘要:在钢琴演奏中,具有音乐表现力能够将音乐作品生动形象地呈现给听众,从而打动听众的内心,使听众产生共鸣。因此,在钢琴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音乐表现力的重视程度,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对此,本文针对钢琴教学中应通过何种途径提升学生的音乐表现力进行分析论述,以提高钢琴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钢琴教学;钢琴曲;音乐表现力;音乐表现力

体现出音乐的生命力。在钢琴教学中,音乐表现力对于学生的实际演奏水平的体现非常重要,拥有很强的音乐表现力,能够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音乐作品,将自身感情融入演奏之中,使乐曲具有感染力、生命力和外在的张力。在钢琴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理解音乐表现力的真正含义,并通过音乐基础知识的反复训练,使学生掌握和控制乐曲的演奏技巧、节奏和速度,加强学生对音乐的想象力和理解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对音乐中的情感进行完美的表达,提高学生的演奏水平。因此探讨提升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具有实际意义。

一、钢琴教学中学生音乐表现力的内容

音乐表现力包含除音符以外的情感、想象、意境、情绪等,是钢琴演奏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音乐表现力是演奏形式与演奏者的表现相结合的一种形态,它能够触动和表达个人的情感、思想,具有一定的感染力,使听众受到触动,产生联想与共鸣。在钢琴教学实践中,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包括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力,它将通过节奏、音符等,将乐曲的风格特点和学生对其中情感的理解体现出来,赋予听众极大的想象空间,使听众获得艺术体验,从中受到感染,这是音乐表现力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

二、钢琴教学中学生音乐表现力提升的途径

(一)演奏技巧的训练。提高演奏技巧是提高学生音乐表现力的主要途径之一,要想使学生的演奏技巧得到提升,首先需要学生有吃苦的精神,对演奏技巧有关的基本功能够进行勤学苦练,从而使自己具有扎实的基本功。比如手指、臂腕的运用以及灵活性等,这些基本功只有经过刻苦训练,才能由熟练逐渐达到巧妙运用的程度。钢琴演奏中的基础训练,包含八度、音阶、琶音等,其中,最基础最重要的演奏技能是24个大小调音阶的掌握,看似简单的音阶,若要熟练掌握,却要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在演奏时,只有学生能够对手指进行有效的控制,才能使音节始终保持速度均匀、轻重一致,才能使弹奏出来的乐曲音色一致,匀速清晰。在很多钢琴曲中蕴含着大量的音阶跑动技巧,如钢琴协奏曲、奏鸣曲等,为了控制好音阶的轻重缓急,保证弹奏时所有的音音色一致、均匀清楚,在学习钢琴过程中,就要加强音阶训练,才能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同时,琶音的训练也不容忽视,在音阶的基础上形成了24个大小调的琶音,这需要弹奏者具有很强的手指伸缩力与手指间的张力,其中的技巧对于钢琴演奏者也至关重要。因为在众多的钢琴曲中,包含着各种各样的琶音,也就包含着不同程度的琶音技巧,因此必须加强对琶音的练习,以熟练其中的技巧。教师应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对演奏力度进行控制,如在弹奏一首较长的钢琴曲前,教师应要求学生先进行手指间灵活度与体能训练,增强学生的耐力,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演奏习惯,为学生提高音乐表现力打下坚实基础。此外,还要加强学生弹奏八度音程的训练,在训练过程中,指导学生如何运用手腕、手臂和手掌,使学生掌握其中的技巧。比如,弹奏的八度音程片段较长,就需要放松手腕,使之保持灵活性;当弹奏力度较大的八度音程时,就需要运用手臂的力量,才能将音乐中磅礴的气势体现出来,尤其是一首钢琴曲的结尾。演奏技巧的训练能够为学生提高音乐表现力奠定前提和基础,因此在钢琴教学中,要加强训练演奏技巧,在此基础上,使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得以提升。

(二)演奏速度的训练。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如心理、知识、技术等,致使学生实际进行乐曲演奏时,常常难以控制住弹奏的速度。若想使学生有效控制演奏过程中的速度,就要指导学生,加强重视弹奏过程中容易出现错误的问题和难以解决的问题,对这些重点和难点,增加训练的时间和次数,提高其熟练程度,以便从中发现并掌握技巧。同时,要引导学生在演奏过程中学会运用情感进行表达,教师要以自己为典范,在引导学生过程中,要充分融入情感,以感染和带动学生学会在弹奏过程中控制速度,从而使演奏水平得以提升。训练学生钢琴演奏速度的控制,先将锻炼学生的手指条件反射作为初始的锻炼阶段。钢琴曲的.演奏,最关键的是要保证各个节奏型之间衔接紧密,连贯性强,如果演奏速度出现问题,就会导致连接不畅、停顿、演奏模糊等很多问题的出现。要使学生的演奏速度得到提高,就要指导学生充分发挥每个手指的作用,使手指的神经系统在条件反射下,形成正确的、有规律的演奏速度。换言之,要使学生的手指动作与力度、动作与位置、动作与动作之间达到相互协调、相互契合、相互统一的整体,由此才能使弹奏出的乐曲优美动听。在训练演奏速度时,难免会出现演奏错误,对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多次慢练,以免发生错误。另外,在弹奏曲目时,学生要认真聆听,以便发现自己在进行速度处理时是否有突兀或拖沓的现象发生。在处理速度时,要以曲目的年代和风格作为前提和基础,以采取合理的处理方法,并遵循总体布局,使作品保持良好的整体形象。

(三)节奏感的训练。节奏如同钢琴曲的生命,掌握了节奏感相当于掌握了钢琴曲的脉搏,音乐表现力的基本要求是能够准确把握音乐的节奏。把握节奏感要对重音有足够的认识,重音有三种:1.逻辑重音,也被称作节拍重音,弹奏进行曲和舞曲时,掌握节拍重音最为关键;2.表情重音,它会直接影响到音型的进入、句子的起伏、结构;3.体裁重音,容易与节拍重音相混淆,教学中要引起注意,指导学生进行区分。重音与乐曲的内容也有关系,一般情况下,抒情乐曲不会注重逻辑重音,而将表情重音作为其中的重点,但对于通俗钢琴曲而言,则会将逻辑重音作为重点关注对象。要想让学生对钢琴曲的节奏进行有效把握,就要对学生加强节奏感的训练,在弹奏钢琴曲过程中,严格要求学生按照其中的重音类型进行有意识地训练,掌握不同类型不同内容乐曲的重音类型,并针对性地进行反复练习,一旦出现错误,教师要给予正确的指导,以使学生增强音乐节奏感意识,有效把握乐曲弹奏中的规律,控制其中的缓急。比如,弹奏稍慢的抒情曲时,要使其产生流动感,避免出现拖沓;对于活泼轻快的乐曲,要使其具有稳定感,以免出现抢节奏的情况。

三、注重参与艺术实践

艺术实践活动能够有效提高学生钢琴演奏技能,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积累实战经验的机会,可以使学生演奏的心理素质得到锻炼,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耐心、应对复杂环境的信心和坚强的意志,为学生音乐表现力的提高打下有利的基础。在钢琴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参加有关的艺术表演活动,从而提高学生实际应用知识和技术的能力。教师可组织学生参加公益汇演、商业汇演等,通过实战,考验学生的实际能力,使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针对性地加强训练,不断提高自己的演奏水平与音乐表现力。在舞台上,学生成为真正的主角,观众的聚焦,与平时的演奏练习截然不同的环境会使某些学生心理感到紧张,但经过几次实战锻炼之后,会使学生的舞台表现力、耐力和演奏技巧都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并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所长,将自己独特的音乐表现力展现出来,对学生今后在艺术之路上的发展非常有利。

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音乐的表现力充分体现了学生对音乐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演奏技巧的掌握和运用、应对不同环境的心理素质、想象力、个人修养等,而这些是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体现,因此,提高学生音乐表现力实质是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学生的综合能力强、素质高,在进行实际演出时,便能使其充分发挥作用,使弹奏的乐曲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震撼力,能够紧紧抓住观众的心,使观众在乐曲结束之后不自觉地发出赞叹声。而要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性,加强音乐基础理论知识训练,掌握基本弹奏技巧的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进行拓展,使学生获得更多的专业演奏经验,促进学生音乐素质的提高。在丰富的专业知识基础之上,要全面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通过网络等途径搜集有关音乐作品创作年代、创作背景,并进行分析对比,掌握各自不同的风格,深度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内涵和意境。此外,通过观看同行演出等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提高自身的音乐鉴赏力和文化修养,以便能够深度解读钢琴作品的中的思想情感,使弹奏出的钢琴曲更具表现力与感染力。

五、结语

总之,音乐表现力是音乐的生命力,在钢琴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演奏技巧、演奏速度、节奏感的训练,引导学生对专业知识进行扩展,组织学生多参加社会艺术实践活动,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实际演出,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从而使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得到提高,为学生音乐艺术之路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赵谦.论钢琴教学中学生音乐表现力的培养[J].知音励志,,(19).

[2]任艳.试论在钢琴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J].黄河之声,2017,(23).途径

音乐表演心理思考论文

一、音乐表演中的音乐想象

音乐想象在音乐表演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每一种音乐作品的意境领会和情感体验都离不开表演者对作品的想象。表演者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才能够更加清晰地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体验声音与表现对象之间的关系,听众就更容易从表演者的具体表演中感受到作品的音乐情感与意境。例如,著名音乐作品《高山流水》起源于一则音乐故事。据《列子汤问篇》记载,古代一名琴师伯牙喜欢鼓琴,而钟子期喜欢听鼓琴。当伯牙鼓琴时志在高山,钟子期就会说:“善哉,巍巍兮高山!”当伯牙鼓琴时志在流水,钟子期就会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钟子期从伯牙所弹奏的琴曲中可以理解到伯牙的所想。这则故事充分说明了想象在音乐作品中的重要性。伯牙鼓琴体现了演奏者的想象,钟子期的理解体现了音乐作品欣赏者的想象。而正是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的音乐想象,激发了音乐欣赏者在欣赏过程中的音乐想象。一位著名的音乐表演艺术家,纵使面对一些纯音乐或无标题的器乐作品,也会通过丰富的人生体验对作品的情感和诗意内涵进行想象,从而将音乐作品生动感人地呈现在听众面前,引起听众的强烈共鸣。

二、音乐表演中的临场直觉

经历过音乐表演的人,都会经历临场心理调节对音乐表演的特殊作用。音乐表演具有转瞬即逝的一次性特点,其表演过程不能重复,也不能进行补救。因此,演奏者要想在临场表演中将自己的能力发挥到最好,就要充分把握和调节好自己的临场心理因素。音乐表演者在表演中首先要做到全神贯注,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做到注意力高度集中,倾注全部热情进行音乐表演,才能够保证稍纵即逝的表演得到最好发挥。其次,克服临场紧张怯场的心理,不要过分祈求自己的表演效果一鸣惊人,要通过充分练习掌握所表演的曲目,增强自信心。最后,要经常实践演出,从心理上适应喜爱音乐表演的环境,从而避免临场紧张的'状况。另外,音乐表演中的直觉是通过敏感、直接而不依靠语言概念来领会音乐的能力,也叫做音乐感。直觉是表演者通过对不断变化的音乐运动形态进行把握,运用内心听觉在头脑中勾勒出音响运动图像的一种能力。这种直觉能力也被称作“本能”或者“无意识”,这种能力需要在遗传基因的基础上,通过后天努力和培养才获得。因此,演奏者需要在音乐表演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直觉培养和锻炼,从而发展自身的直觉能力。

三、结语

总之,良好的表演心理,不仅可以推进音乐表演者的创作,促进音乐作品的推广,而且能够带给欣赏者丰富的审美体验和精神愉悦感,促进音乐表演的繁荣与发展。

从美学角度论音乐中表演的特殊性论文

关键词:音乐表演 美学 特殊性二度创作

摘要:音乐是在时间中发展的特殊艺术形式,音乐表演是特殊的音乐表现形式。音乐表演作为一种实践形式,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唯有科学的美学思想的指导,音乐表演才能真正体现出自身的价值。为了使音乐表演更加完美,给人以愉悦,提高听众审美情趣,音乐工作者应以毕生的精力去追求。

引言

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是一种在时间中发展的艺术。对音乐特殊性问题进行的讨论和研究,要从唯物主义认识论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出发,用演绎法先得出一般论述,再将这个一般论述运用到创作实践中。这种实践要求迫使了人们从事“音乐特殊性”问题及音乐相关问题的研究。音乐表演是音乐这一特殊艺术形式中处于特殊位置的音乐表现形式,这个特殊的音乐表演形式,在意识形态多元化的当代社会,仅靠加强和完善表演技术是远远不够的,需要科学的理论去指导实践,需要上升到美学的思想高度去指导艺术实践。认识音乐表演中的规律性,首先需要在美学思想的指导下认识音乐的特殊性问题。

一、音乐的特殊性

1.音乐物质材料的特殊性。

音乐是以声音作为物质材料的,这是音乐特殊性的根源所在。音乐的声音材料是用特定的方法从自然界的物质中筛选出来的,它只诉诸于听觉。音乐作品中的单个的音,只代表音本身,不代表任何客体,但当它作为音乐整体中的一个因素,成为音乐整体中有一定含义的一个组成部分时,它就成为了不同于它自身的某种东西的反映。音乐的物质材料是声音,这个特点使音乐有了在时间中发展的特性。音乐的另一个特殊性是:音乐的物质材料不是单个的音,而是由一系列的音发展而来的整体。

2.音乐反映现实的特殊性。

音乐独特性的基础是音乐反映现实的独特形式。音乐对现实的反映不同于其他艺术,在音乐中,音乐物质材料的非客体性和非语义性,及其反映客体某些特征时的间接性,是导致“音乐内容不确定性”这一特点的根源所在,所以音乐总是爱与其他艺术形式结合起来,使其自身更加具体化。

二、音乐中的表演作为音乐的体现形式,有其特殊性

1.表演自身的特殊性――中介作用。

音乐是一种以表演为中间媒介的艺术,它是以艺术作品的形式存在于社会上的,音乐就是为了其自身的社会存在而要求表演的艺术,是通过音乐作品的'表演传达给观众的。通过表演这个中介,音乐每次都具有其自身个性的实现。音乐作品之所以存在,主要是通过其多次的实现,而音乐作品在每次实现过程中,都会包含着一定的个性方面的不同,同一音乐作品的各次演出是相互区别的。实际上就是说“表演”这种艺术表现形式是十分特殊的,音乐以乐谱形式存在于世,而音乐要展现出来,则需要“表演”作为载体,使音乐通过“表演”这一途径成为一种在时间中展现的艺术。如果没有“表演”,任何优秀的音乐作品永远只是五线谱上的音符,而无法成为在时间中展现的艺术。“表演”作为中介的同时,又有着自身的个性。一个音乐作品每一次的实现,即使是同一个表演者也无法使它每一次都完全相同。一部歌剧作品在不同的演出中会出现很大的差别,从演员的演出,到舞台处理和各声部的组合,尤其是同一角色不同演员演唱的音色差别,都会使同一歌剧的各场演出产生很大的差异。同一个钢琴演奏家在不同的钢琴上演奏的作品,在音色上也会有细微的变化,不可能完全相同。由此可见,对于音乐来说“表演”是一个应该强调的特殊因素――是中介,而且在再现过程中并非一成不变。

2.表演形式的多样性。

表演的特殊性还表现为表演形式的多样性。集体性的表演对于音乐来说是比较典型的,但在音乐中集体性本身仍然具有其自身的个性特点。在歌剧中,个人表演是整体表演的一部分,个人表演在体现个性的同时,还要同整体表演融合在一起,这样才能准确体现出整体作品的意义。而歌剧中的多声部则体现了表演中的“多样性的统一”,正是各声部的独立和彼此间的协同,才保证了歌剧中音乐进行的统一。

表演种类的多样性,促使音乐在历史发展中出现了多样化的音乐形式和体裁,由此出现了多样化的表演形式。表演在某种意义上对音乐本身有分化作用,人们只会注意表演的大师和音乐家,这些人的高超表演技巧将他们自身的表演形式引用到音乐中,影响音乐体裁的内容的特性,影响音乐体裁的形成。

3.表演中“表演因素”的特殊性。

表演中的表演因素,使得音乐非常强烈地表现出富于感觉性的特征。表演因素是音乐所特有的,是由于音乐有“时间性”这一特质决定的。在表演一部作品时,其作用的是音乐色彩的纯感觉性因素,而各种音乐因素的结合,才使得表演具有强烈的表现力。

4.表演风格受不同时代的审美风格的影响。

在表演中有特殊作用的还包括对音乐作品的诠释,在不同的时代,常常会有本质性的不同,会因表演而展现出不同的解释。歌唱者都会接触到大量的艺术歌曲,而在演唱艺术歌曲时,不同时代的歌唱作品在不同表演者手中会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对作品的理解不同,诠释就有所不同。

三、音乐表演的“二度创作”

1.“二度创作”的概念。

音乐表演与音乐创作相分离并获得其自身的独特品格后,就被人们称作“二度创作”。所谓“二度创作”就是在“一度创作”(即音乐作品)的基础上进行,以一度创作为出发点和归结点。即音乐表演必须对以乐谱形式存在的音乐作品进行认真的分析,并作出准确的解读,以此作为二度创作的依据,而音乐表演的最终结果则表现为对音乐作品的准确传达和作品本身的精确再现。

2.表演作为“二度创作”的本质和作用。

音乐表演作为“二度创作”其本质意义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对一度创作的忠实再现上。尽管音乐表演是建立在音乐作品基础上的,但这并不是说只要按照谱面完整演奏就是“二度创作”,如果这样理解,“二度创作”就完全陷入了单一的机械演奏中,失去了它应有的作用。人们之所以喜爱音乐者的音乐表演,是因为音乐表演是由不同个性的人所进行的有创造性的表演活动,人们欣赏的不仅仅是音乐作品本身的旋律,更重要的是去欣赏音乐表演者对作品的创造性的再现。有些杰出的表演创造,甚至会超出作曲家的预想,使得作品的内在深意和作品的精髓体现得更加鲜明。

音乐表演作为音乐创作与欣赏的中介环节,一方面担负着创造性地再现音乐作品,推动和促进音乐创作的使命,另一方面还担负着通过表演提高听众审美情趣的使命。

3.“二度创作”应遵循的原则。

(1)真实性,创造性。

真实性是“二度创作”的基础,是对音乐作品本身的真实再现。我们要把乐谱作为最基本的依据进行研读,同时还要解读与作品相关的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创作的时代背景,甚至是作者创作时的意识和思想形态。就像贝多芬的作品,他的创作分三个时期,每个时期的作品风格都是与当时他所处的社会背景及他当时的思想状态紧密联系的,分析和演奏他的作品就要在更多的层次上分析和解读,这样才能真正地再现其作品。

创造性是决定“二度创作”的价值的关键。正如美国钢琴家、音乐评论家约瑟夫・巴诺维茨所说:成功的演奏必定是演奏者的个性与作曲家的个性融为一体。音乐作品不只是一种处理方法,二度创作也不能只遵循一种表演模式,只要在忠于原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创造性,就能使“二度创作”达到一个理想的境界,最大程度地实现其价值。

(2)历史性,时代性。

历史性是指音乐作品特定的历史风格,时代性是指音乐表演者所处的时代精神。音乐是特定历史时代下的产物,有其特有的音乐风格,然而进行音乐表演的表演者不可能完全放弃自己所在的时代去演奏演唱作品,总会不自觉地用当代的时代特征去演绎作品,这就要求“二度创作”必须在尊重历史风格的前提下,以当代人的审美眼光,从历史出发,在历史作品中发现新的因素,以当代的时代精神和审美情趣加以丰富,从而实现历史性与时代性的融合,以获得最佳的表演效果。

(3)技术性,表现力。

没有表演技巧就无所谓表现力,相反,脱离了艺术表现力,表演技巧也就丧失了其存在的意义。技术技巧对于表演来说尤为重要,但它只是音乐表演的手段,而非目的,它只是为艺术表现的目的服务的,只有音乐表演与艺术表现力实现完美的统一,表演自身的价值才能真正得以体现。只有把高超的技术融合到深刻的艺术表现中,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动人心弦的精神内涵,达到启人心智的效果。

结语

音乐表演,是赋予音乐以生命的创造性的行为,其本质意义就是如何真实地再现原作,如何使音乐作品焕发出应有的光彩。对于音乐表演者来说,如何把握好“二度创作”,如何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尽可能地表演是技术与表现力完美的结合,是音乐表演获得其独特品格的基础和保证;而如何通过自己的表演把音乐的美传达给观众,如何使听众在音乐的熏陶下洗涤心灵,如何使人们因为有了音乐而感到充实快乐,是音乐工作者们毕生的事业和追求。

参考文献:

[1]于润洋译.卓菲娅・丽莎音乐美学译著新编.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书号ISBN7―81096―011―3.

[2]张前.论音乐表演创造的美学原则.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2,(4):3-10.

[3]国外音乐资料,第26辑.

摘 要:河洛大鼓是我国传统音乐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的传承和发展也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河洛大鼓在表演空间上的改变和创新以及在音乐文化创意中的运用都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音乐表演空间;音乐表演;河洛大鼓

一、传播类型与音乐表演空间

在大众传播理论中,根据传播规模的大小有多种划分:人际传播、大众传播、国际传播、小组传播、自身传播等。

在音乐传播理论中,“音乐传播的过程就是将音乐这种特殊的人类信息符号通过各种手段在人类社会的交往中得到流通。”①在人际传播过程中可以使音乐信息直接在传播着和受传者之间进行流通,表演者所传递出的肢体语言、声音等音乐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即时、透明的被观众接受并作出反馈。

但是“人际传播是人们经由符号而结成的一种关系。”②这种关系是在一定的经验范围中进行传播的,受传双方通过在相似的经验或环境中共享信息从而完成传播,所以传播的广泛度和深度也受到了局限。

而“大众传播是大规模的媒介组织向大范围的受众传递大批量的信息的过程。”③所以,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区别在于传授双方间的“媒介”。

传播学者施拉姆认为:“媒介是插在传播过程中,用以扩大并延伸信息传送的工具。”④

音乐作品实现的核心渠道就是音乐表演空间的运用。

人们在进行表演的过程中有很强的社会性,表演者必须直接的面对观众即表演的受众,并且要与表演的受众进行不同程度的交流和互动。

相对于音乐表演而言,表演空间就是传播活动中的载体,在人际传播中,音乐表演空间是自然的现实的空间。

在现代大众媒介发展如此迅速的时期,音乐表演空间的表现形式也随着媒介的改变而改变,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音乐作品的表现和其传播效果。

二、河洛大鼓

河洛大鼓是流行于河南洛阳及其周边巩义、偃师等地的一种民间传统说唱艺术。

光绪25年前后在河洛地区盛行一种独具特色的地方剧种―洛阳琴书,表演者静坐于庙会或者堂会之上,用扬琴、三弦等乐器伴奏,演唱出低沉单一的.音调,表演过于呆板,很难被普通百姓所接受。

在光绪30年左右,洛阳琴书艺人胡南方、吕禄与南阳鼓词艺人李四,在保留了洛阳琴书弦乐伴奏的基础上又加入了鼓词的鼓板,把文雅古朴的唱腔改成了高亢活泼的唱腔,逐渐风靡于世。

1952年被正式命名为河洛大鼓。

河洛大鼓的表演形式是以唱为主,唱词多讲述故事,唱腔多以对称的上下句式为基本单位,使用不同的节奏和节拍组合成各式各样的板式,艺人在表演的过程中通过自己叙述的故事情节把不同的板式搭配起来,形成说唱的音乐结构。

表演时以班组为单位进行演出,一个班组最少有2人组成,一人伴奏一人说唱,没有明确的唱伴分工,两人交替表演。

若是3人一组的班组,基本以一人伴奏为主,两人轮流伴唱。

表演时,在场地会放置一张桌子,上有醒木、折扇、书鼓、手帕等道具,表演者站在桌后,伴奏者在桌子两旁。

演出开始前一般都由学徒演奏一段“鼓扎儿”作为暖场,暖场结束后就正式开始演出。

三、音乐表演空间商业化

河洛大鼓长期在民间广为流传,大部分表演艺人是为生活所迫寻求生存门路而学习的河洛大鼓,表演的场地多为庙会、集市或者堂会等。

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音乐的社会功能也随之不断扩大,除了传统音乐表演空间中音乐所具有的娱乐以及审美功能之外,在商业活动中也具有了一定的利润和价值。

后期河洛大鼓就是基于这样的表演空间发展起来的,在人际传播过程中,河洛大鼓作为传统的民间艺术一直是以口传心授为主导的,音乐表演者通过口头接力式的“个体”到“群体”的多级传播。

河洛大鼓的传承人由于思想观念的变化,认为这门艺术“不时髦”或者没有“前途”,又加之现代社会真正欣赏这门艺术的受众少之又少,难有扎实的根基,只能到乡镇进行演出。

缺少商业的经营模式和专业特色的表演场地,表演空间的商业化走向也越来越大的影响到了传统艺术的发展,有利也有弊,要探寻出真正适合传统音乐表演的发展模式。

四、音乐表演空间在音乐文化创意中的感想

“在音乐社会学中,音乐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音乐文化在社会传播过程中的多种现象。”⑤在音乐传播实践中,音乐表演空间就是媒介,表演者必须遵守自然媒介的规则,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受众传播艺术精神,要展现自身过硬的表演功底和对艺术的追求。

现代媒体的大发展几乎改变了音乐的传播方式以及大众审美标准。

表演空间从自然现实的平台拓展到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虚拟平台,这是有自然向非自然传播的转变。

这样的变化使音乐超越了空间和时间的局限来进行传播,拥有了庞大的受众人群。

同时也导致了音乐产业化、商业化的不断转变,随之音乐传播内容的重复和单一的现象日益严重,大众审美逐渐走向庸俗化。

所以,表演空间的相应变化也会带动音乐产业链的发展,它将变成一个有开发利用价值的重要资源。

对于河洛大鼓来说,其表演空间的开发利用也是不可小觑的,从户外的自然空间到室内的舞台空间,两者如何相互结合使用,传承和发展河洛大鼓的魅力,是我们值得继续深究的问题。

注释:

①③郑敏.当代大众媒介对音乐传播的影响[J].乐府新声,(2).

②李彬.传播学引论[M].新华出版社,第4页.

④[美]W.施拉姆.传播学概论.新华出版社,转引自《音乐:从口语传播到文化工业――媒介对音乐行为及社会影响的必然性研究》.

⑤曾遂今.音乐作品存在方式、音乐表演空间与舞台[J].黄钟,(4).

谈二胡教学中音乐表现力的培养论文

二胡作为我国传统乐器之一,对音乐具有很强的表现能力。而二胡音乐作为我国传统的音乐形式之一。其音色圆润、明亮、柔美能够准确的表达人们的情感。二胡作为一种重要的音乐表演形式,在二胡教学时,如何提高二胡音乐的表现形式,成为二胡演奏的重点问题。本文主要对二胡作品风格的掌握、二胡乐感能力的培养及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进行简单阐述。

一、注意二胡作品风格的掌握

学生在进行音乐演奏时不仅要将音准及节奏准确性掌握好,还要将自己的情感加入到音乐中去。有自己的风采,用心感受音乐,把自己的风格表现出来。但是现在很多学生在学习时,为了追求更高的演奏技术,一味地进行高难度作品的演奏。认为有了高超得演奏技巧就可以把优秀的作品表达出来,从而忽略了演奏过程中的基础,即作品要表达的音乐风格、音乐内涵。

二胡的演奏技巧是极其丰富的,二胡作品的创作有很多都是根据地方性的习俗风格改编的。根据每个民族的特色将二胡技巧融入进去,使二胡音乐具有不同的风格,在对二胡作品进行演奏时,使人们有着不同的心理感受。体现二胡丰富表演的特点。

二胡的演奏。在具有较高的基础能力的前提下,还要注重二胡作品格调的体现,因此只有高超的二胡演奏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在演奏过程中要注意演奏技巧与作品的风格结合起来,才能将二胡音乐的美妙充分表达出来。

二、注重培养二胡音乐的乐感

乐感主要是人们在听到音乐时,对音乐情感表达的感受。乐感的强弱是人们对音乐表达情感的体现程度。人们听到音乐后,会做出高兴、悲伤、平静等不同的情感体现,所以通过音乐表达情感,也是音乐的魅力根本。

二胡乐器和其他乐曲有很大产别,没有具体的指板、音品的结构。完全靠演奏者本身控制音准,所以二胡的音准很难把握,经常出现找不到高音、跑掉等现象。学生在进行二胡音乐的演奏时。往往不能加入自己的情感,无法感动自己,无法感动听众。二胡高音的演奏不单单是左手要注意音准,还要注意右手对弓子的把握。加强对二胡音准的掌握。二胡的节奏也是学生在二胡演奏时需注意的主要问题。节奏的准确性直接影响整部二胡作品的完成程度。在教学时,重视提高学生节奏的训练,可以让学生唱节奏、唱准确。找到内心与谱子平衡的规律。特别是注意内心节奏先快后慢、先慢后快的控制。最后是对二胡中音色的处理。音色作为二胡演奏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音色质量的提高,可以对整个作品起到升华。人们都说好听的作品就是好作品,好听就是指的音色的好坏、音色的圆润饱满,在加入演奏者自身情感的表露。使整部作品听起来更完整,更优美。

三、二胡教学表现力培养时需注意的问题

(一)注意学生二胡音乐练习曲的旋律化的培养

有些学生对二胡的技巧知识掌握的很好,就是一些高难度的高音及演奏过程中谱子的快慢过度都非常干净利落。但是在演完整部曲子后,听众总有一种有音无乐的.错觉,无法与二胡音乐情感产生共鸣。更谈不上二胡音乐的独特魅力了,绝大多数学生会出现此类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是学生自身的经历不够,音乐知识了解太少。和音乐艺术凝聚力不足等。二胡音乐技巧的练习多是通过练习曲进行的。而练习曲中主要针对学生的技巧,缺乏旋律性。长此以往下来,学生就会形成习惯,进行二胡练习时上来就是音乐技巧的练习。从而缺乏情感的投入,使演奏出来的二胡音乐缺乏情感的表现。让听众无法融入进音乐中。降低了二胡音乐的效果。因此在学生二胡教学时要注意不能只有单一技巧的练习曲。注意选用带有旋律化的练习曲。如采用歌曲及乐曲片段等作为二胡教学的练习曲,让学生再练习技巧的同时进行情感的锻炼,在情感与音乐之间建立联系,做到技巧、情感同时进步,相辅相成的良好教学效果。

(二)提升学生的内在修养

学生在进行作品演奏时要将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充分表现出来,这就要求学生自身有较高的音乐修养,能够详细的了解作品的创作情景,及创作者当时的情况,心性等等。这里以刘文金先生创作的《秋韵》为例进行简单的阐述。这首曲子是作者根据太行地区一首歌谣及自身对秋天的感受进行的创作。通过两方面对秋天的表达,一方面突出秋天的秋高气爽、果实累累、多姿多彩;另一方面又写秋风萧瑟、秋雨绵绵天气渐冷的萧瑟情感,侧面烘托了人生中年时期的经验丰富,精力充沛。要求演奏者对曲子的充分理解,在演奏过程中将整部曲子演奏完整,处理全面,而不是单一的情感表达。曲子的技巧并没有更高的难度,但在情感表达上要注意快慢的结合。注意气息的运用。将曲子间音乐强弱表达好,将作者象征希望与追求的情感处理好。

(三)注意使用肢体语言

因为一场音乐演奏,观众的文化水平,年龄身份地位都各不相同。但是肢体语言所表达的意思是相同的,因此可以在演奏时正确利用肢体语言,避免肢体的呆板,不协调,将肢体语言结合到二胡音乐上,达到人曲合一的效果,帮助提高音乐的表现力。如蒙古在举行赛马大赛时使用的赛马曲子,为表现赛马时比赛者激动兴奋的情感。二胡音乐在演奏时,第一个音节要强劲有力,演奏者要干净利落,不能拖泥带水。让人感受到赛场紧张,刺激的氛围。

四、结束语

随着二胡从伴奏乐器发展为独奏乐器。这就要求对二胡音乐作品不断提高外。对二胡的演奏者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在二胡教学时要注意对学生对二胡音乐的表现力培养。提高学生二胡音乐演奏时的音乐表现力。达到技巧与情感表现全面发展。提高学生演奏水平。

试论如何处理好声乐表演中的多维关系论文

声乐表演艺术可以直接地将事件的发生或者是人们的情感表现出来,很多的音乐家认为在音乐中,音乐作品可以提供一个未定点,这个未定点是多层次的,只能够利用音乐表演来展示出来,通过一次次的表演将其真正的表现出来。声乐表演是一项较为古老的艺术形式,具有很强的创造价值。并且通过声乐表演,可以充分的挖掘出人类的创造能力。但是对于声乐表演来说,必须要能够做到各个方面的全面协调,才能够达到最佳的表演效果,也就是所谓的多维关系。

一、声乐表演与作者作品之间的关系

对于声乐表演来说,必须要能够做到情感的融合,声乐表演属于一种自主创造活动,因此,必须要经历三个阶段来完成,首先是作者的情感萌芽诞生,然后作者逐渐将这种情感进行融合,最后作者将这种情感表现在相应的创作中,并且表演出来。所以对于声乐的创作来说,其中必须要能够充满作者的真实情感,从而来用声乐打动观赏者,这样才能够真正的达到艺术表演的最高境界。另外,相关表演者在进行表演时候,必须要对作品进行全面的了解熟悉,对作品的了解是唱好一首歌的前提。

因此,表演者必须要能够通过作品来接到作者在创作时的情感,从而来带动自身的情感的迸发,将作者创作的环境以及相应的艺术风格做到全面的了解,准确的把握住作品的主旨。每一个作家在进行创作时候,创作环境都是不同的,并且自身的情感也是不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历,有自己的文化意识修养,有着自己不同的创作风格。

所以相关表演者在进行表演时,一定要首先对作者有一个了解,从而来挖掘作品的内涵以及风格。对于一个作品,表演者只有充分的对其了解之后,才会有一个全面的准备去进行相应的表演,并且可以在表演中充分的发挥自身情感,将作品中最为正确的情感表现出来,增强声乐艺术表演的效果。举个简单的例子,在作品《水调歌头》中,展现着作者对于家乡的思念之情,在表演之前,必须要能够对作者当时所处的社会以及相应的经理有一个了解,并且对作品进行深究,才能够发现其中的思念之情,这样在表演自之前会有一个全面的准备,表演时候才能够真正做到声形并貌,带动观赏者的情感迸发。

二、声乐表演与先前表演者的关系

声乐表演作为一种艺术活动,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对于声乐作品的表演来说,表演者是对作品中的表达内容、音乐风格以及思想感情的一个再创造,是对作品的一个补充演绎。对于声乐作品,表演者在进行表演时,不是对作者生活经历的全面描述,不是作家的个人代表,也不是作家对自身经历的一个演绎,而是对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的一个升华,对作品中的灵魂的一个展现,并且赋予了作品更加广阔更加完美的发展空间,使作品更加的生动,具有更强的渲染能力。成功的声乐表演,所具备的感染力是很强烈的,并且音乐效果也是十分好,表演者主要是以创造性的形象来进行相应的概括,并且以丰富多彩艺术表现形式进行作品的.诠释,使作品升华到了一个顶点。

对于先前的表演者,表演人员必须要能够吸取相应的经验,接受他们的优点,不能够仅仅是做到模仿的特点,也不能够简单的将自身情感表现出来,必须要能够对作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同时对先前表演者的情感进行分析,结合自身的理解,将情感与之相融,从而来充分的表现出自身的情感,增强作品的表现力,丰富表演的内容。表演者必须要不断的进步不断的突破自己,从而形成自身独特的表演特色。但是丰富的表演能力的形成是基于表演者丰富的生活经验以及社会实践,因此,表演者必须要有丰富的生活积累,以及生活知识,不断的对自身进行提升,不断的挖掘作品中的精华,完善自身对作品的理解,从而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

在音乐艺术的发展过程中,所有的音乐风格的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是要经过长期的沉淀,长期的积累,经过多个作家以及表演者的研究,最终形成的音乐风格。另外对于音乐风格的对待必须要客观辩证,不能够过于的相信前人所创造的成果,必须要能够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学习其存在的优点,对于一些缺陷进行不断的弥补创新。

对于音乐表演也是如此,对于前人的表演,我们不能够完全的借用模仿,必须要吸收其中所具有的优点,来进行弥补自身存在的不足,完善自身的表演特色,从而来更好的将作品表演出来。最后相关的表演者必须要能够不断的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提升自身的表演技巧,利用熟练的技巧来不断的挖掘作品中的主要情感,挖掘出作品中的灵魂,使作品中的内涵被揭露出来,并且对于作品的风格必须要严格的把握,不能够依靠自己的感官,来随意的进行表演,改变作品的风格,必须要以作品所变现的风格为基础,进行不断的完善和改进,丰富作品的表演。

三、声乐作品与创作者传播者的关系

声乐作为一门表演艺术,必须能够通过相应的表演对其进行演示,从而来将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意思传递给观众,只有利用表演才能够怎整发挥作品的价值,将作品中所要表达的韵味展示给欣赏者,从而来实现声乐作品的价值,一部作品若是没有相应的表演者将其表演出来,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表演者属于一个中介似的存在,对于作品来说十分重要。声乐具有很强的震撼力,因为他可以将人内心深处最为美好的感觉表现出来,表现出积极向上的情感,将高雅的音乐传递给大众,使大众能够深刻的融入到音乐的情感之中。

在实际生活中,声乐表现出现的形式主要是利用音乐创作以及相应的音乐欣赏形式出现的,而在音乐的实践表演中,音乐表演者作为中介存在,主要是对音乐作品进行再现,并且利用自身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进行相应的改变创新,使得音乐作品更加的完善,更具有生动性。在这个过程中,作品创造者可以根据一些表演者的表演,逐渐的对自身的创作进行检验并改进。另外,通过表演者的相关表演,可以了解到观众对于作品的反映,可以根据观众的要求进行作品的完善。表演者通过对作品的探究,挖掘作品中的情感,从而挖掘出创造者心中的情感,使作品中的精华更好地展现出来。

四、声乐表演与评论者以及接受者的关系

所有的艺术都会经过相应的评论,声乐表演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属于一种客观存在的美,必须要经过审美评论,来展现出艺术表演的价值,一个好的作品是否成功,不能够仅仅依靠个人对其的感受,只有经过审美评论,才能够真正地挖掘出其价值,体现其影响价值,审美评论与时代阶级有关,每一个民族之间的审美都是不同的。因此对于审美评论者来说,不能够过分的夸大相应的音乐审美评价的差异性,一定要能够认同相应的审美评价中的共同性。在相应的音乐实践中,音乐表演是联系音乐创作与欣赏的重要环节,将音乐家的作品表现出来,可以有效的推动音乐家的创作热情。

另外,相关的表演者在表演时候,为欣赏者提供相应的审美享受,提高欣赏者的艺术情调。对于声乐表演来说,将作家的音乐作品传递给欣赏者是主要的目的,但是在进行传递时,一定要以欣赏者的喜好以及要求为主,从而创作出适合大众的音乐作品,同时也要丰富大众的音乐审美以及自身的表演,以丰富的音乐表演内容来丰富欣赏者的情趣,从而来拓展欣赏者的审美领域,增强欣赏者的审美观。

五、结语

对于声乐表演来说,与很多因素都有着关系,并不仅仅是与作者或者是相应的创作表演者有关,本文主要是简单的介绍了几点。声乐表演的发展可以有效推动作品的繁荣与发展,人们必须要能够不断的努力,不断进行突破,使音乐艺术能够不断渗透到每个人的心中,从而来丰富人们的生活,提高人们的审美观,使人们在音乐的熏陶之下,更加的纯洁高尚,对音乐的理解更加深刻。

浅析音乐论文写作对音乐表演的意义论文

关键词:音乐论文音乐表演意义

摘要:

本文在阐述音乐研究对音乐表演的意义、写作音乐论文对音乐表演与教学的作用以及音乐表演论文思考与写作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音乐论文写作对音乐表演的意义和帮助问题,以期提高音乐教学质量。

长期以来,在社会大环境和培养机制的双重影响下,多数音乐专业院校中存在着注重音乐表演(演奏、演唱)技能和技巧的训练,而轻视理论学习、科学研究的现象和问题,加之在音乐论文写作方面缺乏自觉的文字功力训练,从而限制了我们在音乐研究和音乐表演中前进的步伐,使我们的音乐表演难以具有深刻的内涵,而缺乏表现力和感染力。因此,音乐研究对音乐表演有什么样的意义、音乐论文写作对音乐表演起到什么作用、音乐表演论文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思考与写作等,都是笔者认为值得思考与探讨的问题。

一、音乐研究对音乐表演的意义。

音乐研究与音乐表演均表现为一种以音乐为对象的创造性劳动;区别主要体现在创作材料的不同以及由此带来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的不同;音乐表演以形象思维为基础,其表达方式为演奏或演唱;音乐研究以逻辑思维为基础,其表达方式为语言和文字。两者之间相互推动和补充。因此,音乐研究能够促进音乐表演,对表演专业具体化的细节研究能够直接指导表演实践。

音乐研究从学科意义上讲,即音乐学,它是研究音乐的所有理论学科的总称。音乐学的总任务是透过与音乐有关的各种现象来阐明它们的本质及其规律。其研究对象正是音乐及有关音乐的一切事物。

音乐表演则既是一种再现的艺术,即它忠实地传达和再现作曲家的音乐作品;又是一种富有创造性使命的艺术,即它要参与音乐意义的生成,填充和丰富音乐的内涵,并由此富于音乐新的生命。因此,音乐表演者不仅要具备音乐表演的技能,完满地表演与再现音乐作品,而且还要具备对音乐作品进行创造性解释和表现的能力;不仅要对音乐作品的历史意义和内涵有深刻的认识和体验,而且还要站在当今时代的立场上,运用当代的审美眼光,对音乐作品的意义做出新的理解和解释,填充和丰富它的内涵。

钢琴演奏家、理论家尤金乌德在《思考与演奏-对表演艺术的理论研究》一书中谈到:“对于音乐学理论,今天的表演艺术家不是需要得更少,而是更多”。由此可见,当今的表演艺术家对于音乐学研究的需要是迫切的。原因之一是20世纪演奏观念的改变。20世纪的演奏观念受到同一时期音乐学研究大发展的影响,崇尚二度创作忠于原作,而忠于原作的基础是种种历史的、结构的和风格的音乐学研究成果。这些对于种种音乐学研究成果的认知、理解以及在表演过程中的运用,被称为乐智(music intelligence),它是20世纪后半叶兴起的新名词,与乐感(music feeling)和乐技(music technique)一起,合称表演艺术家的三大必要能力;原因之二是20世纪教学观念的改变。20世纪讲究表演诠释必须基于对音乐文本的分析,而音乐文本的分析需要基于乐智。这是使得教学由口传心授向乐智的培养转变。教学逐渐从模仿过程变为揭秘的过程,即从谜面(谱面)通过乐智(音乐理论)走向谜底(音乐复原)的过程。

二、音乐论文写作对音乐表演与教学的作用。

音乐论文是对音乐某一领域中的某些现象和问题进行探讨、研究,表述音乐科研成果的论文,也可把表达音乐研究成果的论文称为音乐科研论文、音乐研究论文等等。作为音乐研究成果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它既是对音乐研究成果的描述与记录,又是人们进行音乐学术交流的工具。

音乐表演专业写作类别,主要为音乐表演研究论文和音乐教研论文。音乐表演论文是指表达声乐或器乐表演研究成果的学术论文。一般来说更重科学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它既是研究对演唱、演奏技能和技巧的全面总结,又是对表演科学的理性认识与深层把握。音乐教研论文是教师对音乐教育领域中的理论与实际问题所进行的探讨和研究,表达音乐教研成果的文章。它是从生动的音乐教学实践中总结、提炼出来的。

笔者从事小提琴专业教学已有九年,结合自己写作专业论文的经历,我深刻感受到论文写作对自己演奏与教学的帮助与作用。

首先,在写作论文的过程中,可以调动自己所学到的各种知识来探讨某些音乐现象和问题。同时,我们还会查阅大量的书籍和文献,了解所写题目的研究现状,掌握最新研究动向,从而对论题有更成熟的思考和更深刻的认识,使自己所掌握的信息体系化、系统化。这样就能在写作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认识力、思考力、分析力和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写作学术论文能培养和增强文字表达能力,有助于提高学术语言的口头表达能力,使我们的教学予演奏示范与科学表述为一体,提高教学效率,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重视理论修养和学术修养。 再次,音乐论文是进行音乐学术交流和传播的工具。音乐学术交流、传播的渠道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音乐会、研讨会、录音、录像等,然而音乐学术论文是其中最主要的形式。因为它是传递、储存信息的良好载体,是国内、国际间进行学术交流的有力工具。这种交流与传播不仅能提高音乐研究的水平,而且还可以广泛的普及已有的音乐研究成果。

最后,音乐论文写作的过程,能使我们主动建立学术意识,培养科学钻研的态度,并且逐渐形成创新性的思维。

三、音乐表演论文思考与写作的角度。

音乐表演论文思考与写作的角度应是多方面的。

首先,可以运用已有的音乐学研究成果,对作曲家开展纵向、横向、原点比较。纵向比较即对不同风格、不同时代、不同国籍的作曲家进行比较研究,旨在寻找出他们间的影响、联系与传承;横向比较即对同时代、同国籍、同流派作曲家进行比较,寻找差异;原点比较即对一个作曲家不同时期、不同题材作品的比较,既寻找联系,也寻究差异,从而使我们在把握作品音乐风格方面有所建树。

其次,对音乐文本进行研究分析,从曲式结构、和声、调式调性、速度力度等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并以手稿为基础,对作品进行不同版本的研究与分析,并将不同演奏家的演奏录音进行比较研究。从而在演奏方法与风格诠释上阐明自己的观点。

再次,从事音乐表演教学的工作者,必然要求将教学与科研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科研予教学创新支持,教学反馈科研以灵感驱动,二者互相推动,相辅相成。因此,对已有的专业论著及同行发表的论文进行搜集、阅读和整理。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通过主观的思考与探索,不断将教学方法的积累升华为教学理论的形成,才可逐步建立自己的学术思想和学术理论。

综上,音乐论文是储存、传递信息的良好载体,它不仅能广泛传播和普及已有的音乐研究成果,而且便于人们从中汲取知识,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因此,笔者认为在音乐院校的表演专业中,进行音乐论文写作训练是极为必要的。

音乐不是技术,而是文化。我们只有在音乐研究中不断前进,才能使我们超越自己,进入一个全新的、更高的音乐表演与学术境界,从而让自己的音乐表演更富有感染力和生命力。

注释:

[1]廖乃雄、罗传开.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音乐学”词条.

[2]张前.现代音乐美学研究对音乐表演艺术的启示.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

[3]傅利民.音乐论文写作基础.上海音乐出版社,.9.1.

参考文献:

[1]傅利民.音乐论文写作基础.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9.

[2]周薇.思考与演奏讲座.上海音乐学院第92期音乐学学术论坛,.11.1.

声乐表演中的音乐美学论文

前言

在声乐表演中,音乐美学是其最重要的基础和指导原则,表演者在进行声乐表演时,需要具备良好的审美意识、创造力,这样才能将表演中熟练的技巧、表演艺术体现出来。另外通过音乐美学,还能将声乐作品的特征、风格用独特的视角演绎出来,并引起观众的认可,因此,对声乐表演而言,音乐美学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音乐美学的概述

音乐美学是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音乐和美学的结合体,同时音乐美学也是音乐的重要基础理论学科。音乐美学的本质是对音乐的美进行研究,具体内容包括音乐形式、音乐特征、人类想象、情感、感知等与音乐的关系。音乐美学是一种社会科学,是通过理性的方法对音乐艺术进行探究,音乐美学涉及到的范围很大,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领域中的研究成果,都可以对音乐形式进行探究。利用音乐美学,能极大的促进音乐艺术的发展,提高音乐艺术的欣赏价值。

2、音乐美学对声乐表演的重要作用

音乐美学对声乐表演的作用不言而喻,首先音乐美学是声乐表演的基石,声乐表演不仅仅是对技术的一种表现,更重要的是将声乐作品的内涵展现出来,这才是音乐的本质。在声乐表演中,最重要的是将作曲家创作作品的情感、意图、利用作品传达的思想表现出来,同时还需要表演者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感受表达出来,这样才能获得良好的表演效果。通过音乐美学的应用,能实现声乐表演过程中的音乐创作,并从音乐美学的审美特点出发,将节奏、音高、音程、音色等声乐的基本形式体现出来。在具体的声乐表演中,往往对表演者的审美有很高的要求,表演者不仅需要对作品本身进行鉴赏,还需要结合自身的感触去演绎作品,可以说声乐表演是表演者内在感触和外在感知有效结合的审美活动,这就需要利用音乐美学来提升声乐表演的审美价值,从而提高声乐表演的欣赏性。由此可见,音乐美学对声乐表演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声乐表演中的音乐美学

在声乐表演中,表演者在与观众互动过程中会形成审美对象,对于表演者,也就是声乐表演的主体,其表演有演唱、外在形式两种情况,表演者的表演是构成审美对象的基础,而观众的视觉、听觉、意识是审美意识形成的.基础,因此,在对声乐表演中的音乐美学进行分析时,需要从表演主体和观众两方面进行。

3、1声乐表演中表演主体的审美意识

对于声乐表演,其本身就是一个比较具体的过程,其表述的内容是表演者内心活动的外在体现,因此,表演者在实际表演中,承担着声乐作品二度创作的任务,是声乐作品首次创作(作曲家创作作品)和作品三度创作(观众对声乐作品的欣赏)的连接桥梁,表演者不仅需要将作品本身的内涵表现出来,还需要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在声乐表演中,是通过视觉、听觉共同实现的,声乐表演本身就是表演者个人[文秘站:]审美情感的外在体现,因此,声乐表演中的音乐美学与表演主体的审美意识有很大的关联。

在声乐表演中,人们经常会发现这种情况,不同的表演者,即便演唱同一首歌,演绎出来的效果也存在很大差异,其主要原因就是表演主体的音乐文化修养有一定差异,导致其审美观念也存在一定偏差,最终造成演唱效果不同。作曲家在创作作品时,只是将没有灵魂的音符书写在乐谱上,作品的情感、内涵都需要表演者自己体会,并赋予作品生命力。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人们还是很喜欢真人演唱表演,其主要原因就是人们在欣赏表演者个体的创作性表演,这里面渗透着表演者的智慧、情感,这是非真人表演无法代替的。

人们之所以普遍喜爱音乐,其主要原因是音乐表演经过不同表演者的创作,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并且会引起不同观众的共鸣。有很多优秀的表演,会超出作曲家的预想,让作品的情感、内涵更加形象,因此,表演主体的审美意识是声乐表演中音乐美学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声乐作品二次创作的重要环节。

3、2声乐表演中观众的审美意识

每一个音乐作品都有其历史风格,不同时期演绎出来的声乐作品有不同的效果,同时不同时期的音乐作品,在不同表演者手中也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很多表演者在进行声乐表演时,会在作品一次创作的基础上,注入自己的理解、风格及情感,这就造成了不同的审美价值,但是表演者的审美并不能代表观众的审美,表演者必须结合所处时代进行作品演绎,这也就是音乐美学中的“尊重作品历史背景,用当代人的眼光进行表演”。只有用当代人的眼光,对作品进行分析,并从中找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元素,这样才能满足观众的审美情趣,实现作品的当代性与历史性相结合,获得最佳的声乐表演效果。

对于不同民族的观众,其音乐审美观念有很大的差异,这也导致当前声乐表演中,作品的旋律、节奏、音阶、曲风、结构等有很大的差异,例如拉丁民族的音乐,其风格注重热情,并且带有一定的轻浮气息,这种风格有很多观众难以接受,但对拉丁民族来说,这是最优美的音乐;而对于日耳曼民族的音乐,其风格典雅含蓄,含有深刻的哲学含义;嘻哈音乐充满了乐观、积极的精神。因此,声乐表演必须从观众的角度出发,结合观众的审美意识,演绎满足观众审美要求的作品,这样才可以获得观众的认可,获得预期的表演效果。

在声乐表演中,“情”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激发观众想象的重要元素,优秀的表演者会在对作品进行处理时,注入自己的真是情感,以引起观众的共鸣,唤醒观众内心最深处的情感,给观众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因此,对声乐表演中的音乐美学而言,情感体验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最能满足观众审美需求的元素,表演者在进行声乐表演时,必须将注重自身的情感体现,对作品进行再次发现、再次创作,挖掘作品每一个情感元素,赋予其新的生命力,并利用优秀的情感表现能力将其表现出来,这样才能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很多时候表演者的情感投入过于虚假,往往会引起观众的反感,因此,声乐表演必须注重情感的真实投入。

4、总结

声乐表演本身就是将艺术和音乐有效地结合在一起,给人一种情感、理智完美结合的艺术美,通音乐美学,能对声乐表演进行深层次的修饰,提高声乐表演中的艺术价值,因此,表演中必须充分重视声乐表演中音乐美学的重要作用,结合优秀的表演技巧、真实的情感体验,演绎出符合观众审美需求的作品,给观众一种艺术美的精神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