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买新书教学设计与反思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本文共18篇,希望大家喜欢!

买新书教学设计与反思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

新书

知识目标:理解并掌握连乘、乘除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能力目标: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连乘、乘除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具准备:小黑板、幻灯、挂图。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学校图书室新进200本书,需要摆放到2个书架上,每个书架有4层,大家帮帮忙好吗?

二、探索新知:

1、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学生独立解决“平均每层放了多少本”这个问题。

3、试着列式解决。

4、估计商是多少。

5、在小组中说说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

6、全班交流,注意展示学生的不同方法。

三、拓展应用:

1、756 ÷ 7 ÷ 6          624 ÷ 6 × 5

801 ÷(3 × 3)       960 ÷ 6 × 4

2、按要求连一连。

48 × 2        32 × 5     前一题的得数是后一题

160 ÷ 2       240 ÷ 5    的第一个数!

96 ÷ 3        80 × 3

3、小军去游泳池游泳,他再泳道内游了2个来回,共游了100米,这个游泳池的泳道有多长?

课后反思:

本节课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连乘、乘除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

正确计算。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逐步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送 温 暖

知识目标: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小)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能力目标:结合具体的情境进行估算,逐步培养估算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教具准备:小黑板、幻灯。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同学们知道,在偏远山区有很多贫困的学生,今天咱们学校要搞一个活动,为他们献“爱心”。

二、探索新知:

1、出示:华夏小学同学捐出576本故事书,送给6所希望小学,平均每所小学分到多少本?

2、试着列式解决。

3、估计商是多少,在小组内说一说估计的过程。

4、列竖式计算,引出被除数百位上的“5”比除数“6”小怎么办?

5、学生独立计算,在小组内交流计算过程。

6、全班交流,讲清算理。

7、进行验算。

三、拓展应用:

1、试一试:

(1) 如果把这些书送给4所希望小学,先估计平均每所小学分到多少本,再算一算。

(2) 王老师有100元,最多可以买几盒拼图,还剩多少元?

三、小结: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由学生自己进行总结)

课后反思:

本节课要使学生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被除数最高位上的

数比除数小)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结合具体的情境进行估

算,逐步培养估算意识与能力。

分 桃 子

教学目标:1、探索并掌握列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的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列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的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用具:幻灯、挂图、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在开学初我们一起学习了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今天我们一起研究列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方法。

二、探索新知:

(一)

1、利用“分桃子”这个情境,启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2、学生根据问题独立列出出发算式。

3、重点解决“有48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多少个?”

□ ○ □ = □

4、学生独立计算“48 ÷ 2”。

5、小组交流。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6、全班交流。小组代表发言,展示不同的算法。

(1)  10个       10个      10个       10个

每只猴子可以分2篮零4个,一共24个。

(2)40 ÷ 2 = 20,

8 ÷ 2 = 2,

20 ÷ 4 = 24。

(3)、      2  4

√4  8

4

8

8

0

答:                      。

7、解决“有48个桃子,平均分给3个猴子,每只猴子分多少个?”

(1)、让学生用学具动手分一分,边实践操作,边思考“把48平均分成3份,应该先怎样分、再怎样办”这两个问题。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3)、组织交流。

三、拓展应用:

1、小猴回家。

3 √6  3    6 √8  4    5 √7  5     6 √9  6

2、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与同伴进行交流。

3、用竖式计算。

84 ÷ 4         81 ÷ 3        90 ÷ 6

98 ÷ 7         84 ÷ 6        96 ÷ 4

4、

课后反思:

这节课我要让学生主动探索并掌握列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结合具体的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在课堂上,我创设了小猴分桃的情景,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受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

1.掌握连除、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

2.会正确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会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热情。

4.通过观察分析、合作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求异思维,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意识和创新精神。

重点:掌握连除、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计算除数是一位数的乘除、连除的两步计算题。

难点:正确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理解每一步算式的意义。

教学流程:

一、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今天方老师带大家去一个你们很乐意去的地方-–学校阅览室。在那里可藏着很多的数学问题。走!咱们一起看看去。

[设计意图:由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引入新课,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又容易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从而带着良好的学习状态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交流合作,解决问题

摆书

1.学生细听老师口述的信息,领会题意。

(1)谁能来说一说听到的数学信息?(随着学生说的老师板书条件)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2.合作探究。

看同学们提了这么多的问题,猜猜看老师今天最想请大家解决哪个问题?

学生的回答展示,今天重点要解决的问题: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放多少本书?

3.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并列式计算,再在小组内交流你是怎么想的,总结一下有几种方法

4、汇报,展示交流4种不同的解题方法。(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在黑板上)

汇报的时候说一说你列的算式的意思,并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1)200÷2=100(本)             (2)2×4=8(层)

100÷4=25(本)                  200÷8=25(本)

(3)200÷2÷4                   (4)200÷(2×4)

=100÷4                         =200÷8

=25(本)                   =25(本)

5、汇报时提问:

(1)200÷2求的是什么?结果再除以4是什么意思?

(2)2×4算出的是什么?200÷8表示什么意思?

(4)4×2是什么意思? 200÷(4×2)求的是什么?去掉括号可不可以?

总结:第一个是按书架分先求一个书架有多少本书,第二个不按书架分,先求的  总层数。然后按总层数分,虽然思路不一样但是都是平均分,我们都能解决同一个问题。

6、比较这几种算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1)你最喜欢用哪种方法?和同桌说说看。

(2)你喜欢用哪种方法就说那种方法。

小结:(1)、(2)列的是分步算式,(3)和(4)列的是综合算式。像这样有乘有除的算式叫乘除混合运算。

7、观察算式,发现运算顺序

像这种连除、乘除混合运算,在算的时候怎样判断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呢?请大家仔细观察(3)、(4)两个算式,比较一下,看看在计算顺序上你有什么发现?

8、小结:像连除法和乘除混合运算这样的同级运算都是从左到右一步一步计算的,如果有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括号外的(板书)。同时,我们知道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列出来的算式也不同,但最终都能把问题解决,希望同学们在以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能像今天这样多动些脑筋。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对学生的发展而言,解决问题活动的价值不只是获得具体的结论,主要让学生尝试说一说不同的方法之间的差异,了解不同的方法形成,了解对问题的认识角度。]

三、巩固知识

1、基础练习

960÷6÷4           960÷6×4             960÷(6×4)

(1)先说说运算顺序,再计算,把除号改成乘号,怎么计算呢?

(2)汇报,展示

2、深化与拓展–游泳

小军去游泳,他在泳道内游了4个来回,共游了200米,这个游泳池的泳道有多长?

(1)引导理解”来回”什么意思? 谁来走一走,在走道上走一个来回?

(2) 我们知道了来回就是去了再回来,4个来回就是去了再回来(4)次

(3)自己独立解决这道题

(4)汇报,展示

[设计意图:由于运书问题是综合性较强,是本节课的难点,所以在教学第三个流程时,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留给学生探索与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在交流中提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质疑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初步的应用意识。]

四、评价体验,深化提高

今天这节课我们解决了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或感受?请你评一评自己或同学的表现。

作业(机动):练一练第1题

案例5

教学目标:

1、结合“买书”的问题情境,探索小数加减法(没有进位或退位)的算理和算法,并经历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2、能用小数加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

教学难点:

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播放课件:星期六,淘气和笑笑一起到书店买书。笑笑买了一套《中国儿童百科全书》,花了148元,还剩下53元。笑笑带了多少钱?

学生独立解答问题,师巡视。

汇报计算结果,师注意关注学生计算过程中的进位问题。

师:刚才同学们帮笑笑解决了这个问题,真棒!在买书的时候,淘气也遇到了一个问题,你能帮他解决吗?

生:能。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师出示课件:淘气在书店买了一本《童话故事》花了3.2元。他又买了一本《数学世界》,花了11.5元。淘气一共花了多少元?

学生自主列出算式。

师:你是怎样列的?

生1:3.2+11.5=

生2:11.5+3.2=

师:为了帮淘气解决买书付钱的问题,大家都正确地列出了小数加法的算式。可是我们从来没有尝试过两个小数怎么相加,现在就来试一试,看谁能独立发现小数加法的算法。

(1)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2)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交流。

(3)汇报交流结果。

师:你是怎样计算3.2+11.5的?

生1:3.2元=32角,11.5元=115角,32角+115角=147角,也就是14.7元。

生2:可以用竖式计算。                    3元2角

+11元5角

14元7角

生3:也可以直接列小数加法竖式。

3. 2

+11. 5

14. 7

……

(4)小组讨论。

师:同学们真棒,想出了这么多好的方法,这几种算法各有什么特点?小数相加时,为什么智慧老人特别强调“小数点一定要对齐”?

学生小组讨论。

(5)全班交流。

师:多位数相加时,个位数字一定要对齐,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相同数位(单位)上的数才能相加;个位对齐了,所有的数位也都对齐了。小数相加时,小数点一定要对齐,也是这个道理;只要小数点对齐了,所有的数位也都对齐了。教材中前两种算法的共同特点是化去小数点,把小数相加变成整数相加,但“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的算理没有变。所以,只要把小数点对齐了,小数加法的计算与多位数的加法计算就没有什么不同了。

(6)学生试着将小数加法竖式写一遍,师巡视指导

2、师出示课件:一本《数学世界》比一本《童话故事》贵多少元?

师:你能试着解答吗?试试看。

学生独立解答。

小组交流算法。

汇报计算结果,师小结。

3、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看一看,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有一个什么共同点?

生回答。

师:你能给我们学习的内容起个名字吗?

师揭示课题,板书:小数的加减法(没有进位或退位)

三、巩固练习,应用新知

1、森林医生。

3.5              12.6                27.9

+  4             +3.2                –  1.2

3.9              44.6                2 6 7

2、用竖式计算。

2.5+0.2            3.9-2.9                6.5+3.1

3、小小文具店。

师播放课件:小丽到文具店购买文具。一把尺子1.5元,一本笔记本2.1元,一个文具盒5.3元,一支钢笔4.4元。

(1)一把尺子和一支钢笔一共多少元?

(2)一个文具盒比一本笔记本贵多少元?

(3)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四、评价小结,全面发展

师:这一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认为你的表现怎样?

师评。

板书设计

小数的加减法(没有进位或退位)

3.2+11.5=14.7(元)

(1)3.2元=32角           (2)  3元2角     (3) 3.2

11.5元=115角              +11元5角         +11.5

32角+115角=147角          14元7角          14.7

也就是14.7元。                        小数点一定要对齐。

答:淘气一共花了14.7元。

案例6

〈买   书〉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标:

1、 结合买书的问题情景,探索小数加减法(没有退位、进位)的算理和算法,并经历交流各自的过程。

2、 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一些 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算理与算法。

教学难点:真正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竖式中的小数点为什么一定要对齐?

教学过程:

一、       训练导入:

1、出示练习题: 1元+2角      3吨+1克              1米+1千克

1米+18分米   3千克+500克          3厘米-8毫米

这些题在计算过程中,能否直接相减?为什么?

3、 在这之前我们学过了那些数的加减法?它们都有那些特点?(学生可能会说:整数加减时相同数位上的数要对齐),同学们对前面学过的知识掌握的不错,今我们继续学习小数的加减法(板书课题:买书)

二、       探究新知:

1、 出示问题:淘气在书店买了一本《童话故事》,花了3.2元,他又买了一本《数学世界》,花了11.5元,淘气一共花了多少元?

(1)       通过读题,你明白了什么?说给大家听。

(2)       3.2元=(   )元(   )角

11.5元=(   )元(   )角

共有(  )元(   )角,或者等于(   )元。

(3)14.7元中14是怎么得来的?小数点和7是怎样得来的?为什么3和5(11和2)不能相加呢?

(3)       共同研讨个人提出的不同做法。

2、 解决问题。

(1)       汇报交流。

方法一:3.2元=32角   11.5元=115角    32角+115角=147角=14.7元

方法二:     3元2角

+11元5角

14元7角

方法三:     元角

3.2

+11.5

14.7

(2)分析自己的解题方法,并说出自己做法的注意事项。

(3)相互学习,相互采纳别人的合理建议,拓展自己的思路。

(4)归纳解题关键:竖式加减法时,小数点一定要对齐(相同的数位一定要对齐)。

3、 根据上题已知条件,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一本《数学世界》比《童话故事》贵多少元?自己试着做。

三、       巩固训练

1、 第6页第2题。学生板演完成,集体订正。

2、 第6页第3题。

3、 第7页第3题森林医生。

四、       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说给大家听听。你还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板书设计:

买书

4.2+11.5=14.7(元)

3.2元=32角                     3元2角          元角

11.5元=115角                +11元5角           3.2

32角+115角=147角=14.7               14元7角         +11.5

14.7

答:一共花了14.7元。

整理与复习(一)

第1节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4-55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与复习,进一步体验除法运算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2、通过展示和交流,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体验除法运算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数学使我们学到了很多知识,掌握了很多本领。今天,我们就来上一节整理与复习课。

二、玩中学。

1、你学到了什么?

出示情境图,看图说一说

⑴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汇报交流,教师板书问题。

⑵这些问题,哪些可以用乘法解决?

哪些可以用除法解决?

学生自己判断,再独立解答,最后小组交流。

2、我的成长足迹:与同伴说一说。

根据课前准备,请同学们勇敢地将自己最满意的作业、作品等展示给同学们看。

在老师和同学面前说说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节数学课、一个提问或用数学知识解决的一个问题等。

三、学中做。

1、口算(55页第1题):

5×7=      4×6=      4÷4=      15÷3=

8÷2=      20÷5=     3×7=      4×7=

9×3=      18÷3=     40÷8=     32÷4=

4×5=      2×8=      9×2=      36-6=

2、看图列式计算(55页第2题)。

(1)从图中你找到了哪些有用的数学信息?

(2)要解决一个什么问题?(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3)应该用什么运算方法解决?(乘法)

3、看图列式计算(55页第3题)。

(1)从图中你找到了哪些有用的数学信息?

(2)要解决一个什么问题?(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3)应该用什么运算方法解决?(除法)

4、购物。(56页第4题)。

(1)从图中你找到了哪些有用的数学信息?

有12元  苹果汁:4元    饼干:6元    蛋糕:12元

矿泉水:2元    面包:1元

(2)要解决什么问题?

①可以买几瓶矿泉水?

②买3听苹果汁够吗?

③还可以买哪种食品?买多少?

(3)应该用什么运算方法解决?

四、做中得。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

第2节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与复习,进一步体验除法运算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2、通过展示和交流,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体验除法运算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数学使我们学到了很多知识,掌握了很多本领。昨天,同学们都上得很认真,问题也回答得很好。今天,我们继续整理与复习前面学过的内容。

二、口算:

8×1=       5×3=       3×8=      9×5=

25÷5=      36÷4=      35÷7=     32÷8=

16÷8=      5×6=       20÷4=     40÷5=

17+42=      46-15=      10+39=     59-18=

三、玩中学。看图完成表格(56页第5题)。

1、从图中你找到了哪些有用的数学信息?

1张桌子可以坐四个小朋友,2张桌子可以坐8个小朋友。

把2张桌子拼在一起,可以坐6个小朋友。

2、要解决一个什么问题?

3张桌子拼起来能坐几个人?4张呢?5张呢?6张呢?

3、你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

(1)分组讨论研究。

(2)学生独立填写。

(3)师生交流。

(4)完成表格的填写。

几张桌子 1 2 3 3 5 6

坐几人    4 6

四、学中做。你能接着写吗?(57页第6题)

1、观察六个方阵,你发现了什么不同的规律?

方阵1:a*b=        方阵4:a/b=

方阵2:a*b=        方阵5:a/b=

方阵3:a*b-a=      方阵6:a/b+1

2、分组讨论研究。

3、师生共同交流想法、规律。

4、学生独立完成。

五、游戏。可以走哪条路?

1、从图中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过1座山得3分。过一座桥得2分。

得分18,就有一件礼物。

2、如果你是机灵狗,你会怎么走?

3、学生分组游戏,教师指导。

六、做中得。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

课题 教时 二     1  (9)

学  习

目  标 1、结合学生已往的生活经验和教学实例,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并会区别这两中常见的现象。

2、能根据平移现象的特征,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学  习

重  点 区别平移与旋转现象。

过    程    与    方    法

教  师  活  动

一、揭示课题

宣布本节课教学内容。板书课题:平移和旋转

二、讲授新课

1、看一看。

看图缆车沿笔直索道滑行。让学生猜一猜:这是平移现象,还是旋转现象?

看小风筝转动。让学生猜一猜:这是平移现象,还是旋转现象?

结合刚才的两个现象突出本课的重点是认识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

2、说一说。

(1)出示课本其他图形。

(2)学生说一说。

问:“你还见过哪些平移和旋转运动?”

3、做一做。

(1)要求学生试着做一个表示平移和旋转的动作。

(2)教师指导学生,做旋转运动。

三、指导看书

四、巩固练习

1课本第21页“练一练”中的第1、2、3题。

(1)保证学生独立完成练习的时间。

(2)在学生练习时,教师要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供有效的帮助。

2、小黑板作业。

五、作业设计

1、判断下面现象是平移还是旋转。

学 生 活 动

这是平移现象

(旋转现象)

学生判断哪些运动是平移,哪些是旋转

旋转运动有:电风扇转动等。

平移运动有:汽车从甲地到乙地等。

1、认真看书,进一步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

2、完成课本第20页“试一试“中的填空。

板书设计

平移和旋转

平移:汽车从甲地到乙地等

旋转:电风扇转动等。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中,主要让学生体会和运用平移和旋转在制作中的应用,学生在本课的教学活动中兴趣高涨,积极性高,制作的图案精美。

课题 教时 二    1  (10)

学  习

目  标 1、通过游戏活动,增强学生方向、平移和确定位置的有关知识,提高技能综合能力。

2、使学生通过游戏活动能放松身心,愉悦心情,并在游戏过程中增长知识,出智慧

学  习

重  点 增强学生方向、平移和确定位置的有关知识

过    程    与    方    法

教  师  活  动

一复习铺垫

(1)

1、说一说

(2)

要求:

二、游戏活动

1、猜猜我在哪儿。

(1)出示挂图:

(2)游戏方法。

说一说:我把棋子先向东平移2格,再向南平移3格,最后向西平移5格。

步骤要求:

1)确定方向;2)数方格;3)画标示符号。(4)游戏活动。

要求做到:说一说-移一移-猜一猜。

2、猫抓老鼠。

游戏“猫抓老鼠”活动过程:

(3)游戏规则。

两个轮流投掷硬币,分别移动棋子。如果硬币正面朝上,棋子可以平移一格或二格;如果硬币反面朝上,则原地不动。

教师巡视指导,或参与活动。

三、选用作业

小黑板上的作业。

四、作业设计

1、“五星级”对应的练习。

2、口算书对应的练习。

学 生 活 动

(1)分别说一说“向(   )平移(  )格;

(2)你是怎样观察的?

移一移:根据以上要求,教师引导学生移动棋子。

让学生2人一组,开始游戏。

(1)分组。一般2人一组或4人一组。(2)学具准备。一组一个棋盘,2个棋子(猫和鼠),一枚硬币。

(4)学生开始游戏活动

游戏结束,让学生结合游戏结果说一说,猫究竟有没有必胜的策略。

板书设计

练 习 课

我把棋子先向东平移2格,再向南平移3格,最后向西平移5格。

教学反思

学生活动有较高的热情,个别学生的活动具有创造性。

在本课中学生在学习习近平移的方向和移动的格子数时,以“学生”向左右前后的移动为之,效果非常之佳。

《炮手》教学设计

一.教学要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描写炮手神态变化的语句,体会炮手的心情,理解炮手舍家为国的奉献精神。

2.认字7个,写字8个。学习多音字“喝”。继续练习独立识字。

3.理解“攻击、苍白、煞白、惨白、服从、瞄准、喝彩、原谅、低沉、财产”等词语。

二.重难点

通过人物的神态体会人物的内心。

三.教学课时:二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家是我们每个人栖息的港湾,你们喜欢自己的家吗?有一位炮手和你们一样,也非常喜欢自己的家,却亲手炸掉了自己的家,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就让我们去认识他–炮手。(齐读课题)

二复习巩固。

1. 复习课文中要求掌握的生字词,开火车读。

2.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篇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品读课文,理解内容。

那么现在,就让我们随着隆隆的炮声穿越历史时空,一起来到一百多年前的法国,再次走进炮手的内心吧!请同学打开课文,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2.自由回答自己读懂了什么。

3.师:德军入侵法国,法国人民为保护自己国土奋起反抗,这是一场正义的战争,你们希望谁赢啊?

4.老师和你们一样,也希望法国赢,因为对于侵略者,我们应狠很打击。这让我想起了当年日寇侵入我国时的情景,当时,他们的铁蹄踏遍我国的每一寸土地,他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同学们,对于日本侵略者你们是什么样的心情呢?

5.炮手和你们一样,对于侵略者非常仇恨,因为侵略者占领了他们的家园,破坏了他们安宁的生活。

(二)学习二到十五自然段。

1.课件出示炮手家房子图,引导学生想象。

同学们,这就是炮手的家。红瓦、白墙,掩映在绿树丛中,多美啊!可以想象,他可能在这所房子中度过他的童年,这里有他最美好的回忆;也有可能这所房子是他和家人一起建造的,这一砖一瓦包含着他们多少心血和精力啊!可是现在他的房子却被德军给占领了,炮手必须亲手炸掉自己的房子,他的内心一定经过了苦苦挣扎吧!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二到十五自然段,拿起手中的笔,画出描写炮手神态变化的句子和词语读一读。

2生默读课文二到十五自然段,画出表现炮手神态变化的句子,读一读。

3. 指名回答,并读一读。

4. 找出三个最能表现炮手脸色变化的三个表示颜色的词:苍白、煞白、惨白。

5. 再读课文,结合课文插图,想象炮手的脸色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和同桌讨论一下。

6. 同桌讨论这个问题。

7. 生汇报什么时候炮手脸色变得苍白?

8. 想象炮手当时的心理活动并带着这种感觉读这一段话。

9. 生汇报什么时候炮手的脸色变得煞白?根据上下文理解煞白的意思,并指导朗读。

10.生汇报什么时候炮手的脸色变得惨白,读出炮手越来越紧张、恐惧的心情。

11.炮手的内心在痛苦地煎熬,你还能从这一段中的哪些句子看的出来?找出“这时,裹着厚厚大衣的军官在凛冽的寒风中打颤……”这句对比句,引导学生体会。

12.尽管如此痛苦,炮手还是开了这一炮,齐读这句话并想一想炮手开了这一炮后得到了什么和失去了什么?

13.回到上课开始的问题:炮手为什么亲自炸毁了自己家的房子?引导学生理解。

14.一炮过后,炮手家灰飞烟灭,将军和炮手有什么不同的反应呢?

15.引导生找出有关段落,对比读,想一想将军为什么喝彩,炮手为什么流泪,领悟此处亦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16.当将军不解地问炮兵的时候,炮手是怎么回答的,齐读这段话。

(三)小结。

1.多么无私的士兵呀,此时炮兵如果站在你面前,你最想对他说的话是什么?

2.学生说出自己最想说的一句话,师相机总结出奉献精神,并板书。

3.带着这种感情分角色朗读课文。(四人小组合作、师生再合作读)

四.拓展延伸。

1.师: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位普通的炮手,但他却为了祖国的利益做出了一件不平凡的事,他的这种舍家为国、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在我们身边、在我国历史上同样有过无数这样的英雄,说说你都知道有谁。

2.生自由说。

3.师出示课件(抗震救灾英雄图):大家一定不会忘记,在去年四川汶川县大地震中曾涌现出各种英雄,解放军叔叔的奋不顾身、无私奉献的精神令人难忘。他们不怕困难、不怕牺牲,拯救了成千上万人民的生命和财产。他们的事迹可歌可泣,他们的精神永远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让我们向他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五.课外积累。

师出示课件,展示关于奉献的名言警句,同时播放歌曲《奉献》。生有感情地朗读并记忆。

师总结升华。

六.布置课外作业:

1.续写:战争结束后,炮手回到家乡会发生什么事?

2.熟记文中的生字词。

七.板书设计:

炮手

|

|

奉献

[《炮手》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

教材说明:

《炮手》记叙了一百多年前法国军队中一名普通炮手,为了革命,亲手炸掉了被侵略者占据的家园的感人故事。全文以对话形式为主,以人物的外貌、神态描写为辅贯穿全文,形象地突出了主人公–炮手复杂的内心世界,赞颂了他令人钦佩的奉献精神。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字5个,写字9个。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对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体会炮手当时复杂的内心世界。

3、情感目标:受到炮手为了国家的利益“舍小家,为大家”的爱国精神的感染和教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出示插图,看看图上画的是谁?他们在执行什么任务?你还发现了什么?

2、你还想知道什么?老师相信只要聪明的你用心去读课文,一定能从中找到答案。请孩子们打开课本翻到99页,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全文。给每段标出序号。

2、老师范读,学生边听边勾画出生字词(不认识)。

3、小黑板出示生字词,开火车连读,齐读。(重点提示:黎、瞄、垮、煞、颤)

4、齐读全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5、试着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三、合作交流,具体感知。

1、默读课文,自己有什么想法或者什么问题。

2、再读课文,看看自己能解决刚才的问题吗?

3、小组讨论,自己有什么想法,解决了什么问题(怎么解决的)?还有什么问题?

4、梳理小组同学的问题,解决不了的,准备提出全班解决。

5、全班反馈,集中讨论解决提出的问题。

6、教师点拨,深入理解。问题:课文用了哪些表示颜色的词语来描写炮手不同时刻的神态?几次使用有什么不同?找出来反复读一读(苍白–煞白–惨白),用心品味一下炮手神态的变化。

7、联系上下理解词语:凛冽、喝彩、仅有。

8、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突出重点,精心品读。

1、师:同学们的问题解决了,我也有两个问题请大家解答,可以吗?

①为什么裹着大衣的副官冻得浑身打颤,炮手的额头上却滚下了大粒的汗珠?

②敌军驻地–红瓦白墙的农舍被击垮后,将军连声喝彩“干得好!”炮手的脸颊上却流下了悲伤的热泪。

2、读一读:找出这两处多读几遍,再联系前后内容,想一想。

3、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4、想一想:为什么炮手的神态截然相反?假如你是炮手,当时会怎么样呢?

心里会想些什么?这样写,你读了之后印象如何?

5、议一议(交流刚才的问题)。

6、读一读:有感情地读这两组句子,认真体会炮手的内心活动。炮手知道那是自己的房子,为什么还要开炮把他击毁?

7、分角色朗读全文。

8、说一说,这时你的心里又是怎么想的?

五、续写课文,拓展延伸。

战争带来的总是不幸和灾难,所以我们拥护和平、热爱和平、反对战争。愿我们的世界远离战争;愿每个人都拥有幸福的家园;愿我们永远享有宁静温馨的和平生活!请同学们想象战争胜利了,炮手回到亲爱的家乡,又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

学生续写。

[《炮手》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

一、教材分析

《买矿泉水》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乘法”的最后一课,教学内容主要是通过创设“买矿泉水”的数学情境,运用连乘运算解决实际问题。教材首先安排估算“150元够买两箱矿泉水吗?”,让学生体验估算在生活中的运用以及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然后,实际计算“一共要花多少元”,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利用数量关系探索并掌握连乘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最后设计生活中的“连乘”问题,加强学生对连乘含义的理解。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连乘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两、三位数与一位数的乘法,在生活中也积累了一定的购物经验,但是对于解释连乘每一步表达的意义还存在一定困难。因此在利用数量关系来理解连乘运算顺序时一定要强调解释每一步的意思。

三、教学目标

1.在“买矿泉水”的情境中,学生能解释估算的过程、结合具体的数量关系理解连乘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与连乘有关的实际问题。

2.经历估算、小组交流、计算、全班分享等活动,学生能明确数学问题的探究方法,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连乘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与连乘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连乘的数量关系,结合情境图解释连乘的运算顺序。

五、教学策略

问答法、讨论法、练习法、演示法

六、教学准备

PPT、教材、课堂题单、积木教具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一):观察图片、情境分析

师:同学们要去露营,张老师需要购买一些矿泉水,仔细观察情境图,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生:张老师要买两箱矿泉水,一箱矿泉水有24瓶,每瓶3元。

师:你找得真完整。

教学环节(二):独立探究、交流分享

师:那结合情境图里的数学信息,请孩子们“估一估,用150元买两箱矿泉水够吗?”,注意这里是要用估算的方法,一定要读清楚题目的要求。现在请你在你的草稿本上写出你的估算方法。

(PPT呈现要求1:独立思考估算方法,并写在题单上;教师在教室巡视,大概掌握学生估算情况)

师:现在和你的同桌说一说你的估算方法。当一个同学分享的时候,另一个同学同学要认真听,看看他表达得是否清楚,提出自己的疑问或建议。

(PPT呈现要求2:同桌相互说一说估算方法,别人说的时候要认真倾听,如果发现问题,要在他分享完后给出你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师:现在,我请同学来分享一下你的估算方法,分享的时候要说清楚每一步算的是什么。

生1:我把每箱24瓶估成20瓶,先用20×2算出两箱大约40瓶,再用40×3=120(元),就算出买两箱矿泉水大约需要120元,因为120比150少,所以够买。

生2:一箱24瓶,每瓶3元,那么24×3=72(元),我把72估成70,一箱矿泉水大约需要70元,再用70×2=140(元)两箱就大约140元,140比150少,所以够买。

生3:我把每箱24瓶估成25瓶,先用25×2算出两箱大约50瓶,再用50×3=150(元),就算出买两箱矿泉水大约需要150元,所以够买。

生4:我把每瓶3元估成每瓶5元,那么24×5=120(元),也就是一箱大约120元,买两箱就是120×2=240(元),240比150大,所以不够。

生5:我把一箱24瓶估成30瓶,那么两箱就大约有30×2=60(瓶),每瓶3元,两箱就大约需要60×3=180(元),180比150大,所以不够。

师:有的同学估算的结果是150元够买两箱矿泉水,有的同学又估出来不够,那到底哪种估算结果更接近我们的实际结果呢?请孩子们马上计算“张老师买矿泉水一共要花多少元”。注意现在是要计算出实际结果,不是让你估算哈。

老师念出PPT要求3:

①独立思考,把你能想到的方法都写出来。

②写好后,组长安排发言顺序,每个人先说一种方法,说完之后再补充。

③其他孩子认真听,如果有问题要帮他改正或者提出建议。

④汇总小组方法,准备上台汇报。

师:我现在请孩子代表你们小组来分享一下你们的方法。注意要说清楚你先算的什么,再算的什么,每一步表示什么意思。(提醒孩子询问有没有疑问、有没有建议)

生:第一种方法是分步运算,我先用24×2=48(瓶),算出两箱一共有48瓶,每瓶3元,所以再用48×3=144(元),两箱要花144元。

师:我们实际计算出来的结果是两箱144元,比较之前大家估算的结果,有的孩子估的要比实际结果多很多,导致判断错误。那么你能说说估算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吗?

生:我们估的数要尽量和原来的数接近,不要差太多了。

师:总结得很到位,孩子们在估算的时候一定要记住这一点。以后四年级的时候,我们再学习严格的估算。

生:还有一种分步运算方法,用3×24=72(元),算出一箱需要72元,买两箱就是2×72=144(元)。

生:第三种方法是脱式计算,列式24×2×3。

师:观察这个式子,我们把像这样连续乘的运算称为连乘,在书写的时候跟我们之前的脱式计算要求是一样的,等号要写在第一个数下面靠前面一点的位置。

师:那么你先算的什么?

生:先算24×2求出两箱一共48瓶。再乘3算出两箱一共要花144元。

师:他先算的24×2,我们就在先算的部分下面画一根短横线,没算的部分就照着写下来。第一步算出的是–两箱一共有48瓶,48写在横线下面对应的位置,再×3,算出两箱一共144元。这就是我们在计算连乘时的书写格式,同学们一定要严格按照这个规则来书写。

生:脱式计算还有一种方法,用24×3×2,先算24×3求出一箱72元,再乘2,求出两箱144元。

生:……

师:孩子们很能干,想出了这么多的解决方法,那比较这两种脱式计算的方法,你能说说它们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吗?

PPT呈现:24×2×3         24×3×2

= 48×3          = 72×2

=144(元)       =144(元)

生1:相同的是都是这些数字,结果也是一样的。

生2:不同的是数字的顺序不一样。

师:数字的顺序不同,其实就是它的什么不同?

生3:运算顺序不一样。

师:它们的运算顺序不一样,但是结果是一样的。那你能根据这个来说说关于连乘,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先算哪个都可以。

师:意思就是改变连乘的运算顺序,它的结果–不变。

教学环节(三):实际问题解决

师:请孩子们打开数学书,翻到62页,看到第三个小绿点,先不要着急动笔,仔细观察这三幅图,请你用语言完整地表达这三幅图呈现了什么数学问题?

情境图一:

生1:有两个书柜,每个书柜有三层,每层能放35本书,问题是一共能放多少本书?

师:你的表达非常完整,待会儿其他同学也要像他这样描述。现在请同学们马上动笔解决这个问题,脱式计算写在这幅图旁边的空白处。

师:我请同学来说说你的方法,注意说清楚你每一步求的什么。

生2:我列的脱式是2×3×35,先算2×3求出两个书柜一共有6层,因为每层有35本书,再乘35,算出一共能放210本书。

师:有没有疑问?有没有补充?

生3:我还有其他方法,我的式子是3×35×2,先算3×35求出一个书柜可以放105本书,因为有两个书柜,再乘2,就算出两个书柜一共能放210本书。

情境图二:

师:请孩子们看到第二幅情境图,谁来完整地描述一下这幅图呈现的数学问题?

生4:积木有4层,每层有2行,每行12个,问题是一共有多少块积木?

师:(教师摆出积木教具并演示动作),像这样我们称为一层,那请孩子们观察一层有–2行,每行有–12个,那一层就有–2×12=24(个),有多少个这样的一层?

生:有4个。

师:那怎么列式?

生:24×4=96(个)

师:如果用脱式应该怎么列?

生:2×12×4……

师:这种方法是从什么方向来观察的?(配合手势)

生:上下。

师:那还可以从哪些方向来观察?

生:还可以从前后来观察。这堆积木可以拆成2组,每组有4行,每行有12个。

师:(教师配合学生动态展示积木并配合手势),听懂的孩子请举手,我请一个孩子再来说说他是怎么观察的?

生:……

师:请孩子们按照这种观察方法、马上动笔进行脱式计算。可以怎样列式?先求?再求?有没有补充或者建议?(预设:4×12×2或12×4×2)

师:还可以从什么方向来观察?

生:从左右看,可以分成这样的12组积木,每组积木有4层,每层有2个。

(教师协助将积木分组并配合演示)

师:谁听懂了?那可以怎么列式?先求?再求?(预设:4×2×12或2×4×12)情境图三:

生:鸡有45只,鸭是鸡的5倍,鹅是鸭的2倍,问题是鹅有多少只?

师:马上脱式计算一下。这道题可以怎么列式?

生:第一种是45×5×2,先算45×5求出鸭有225只,因为鹅是鸭的2倍,所以再乘2,求出鹅有450只。

师:还可以怎样列式?

生:2×5×45,先算2×5等于10,鹅是鸡的10倍,再乘45,算出鹅有450只。

师:为什么鹅是鸡的10倍?谁来解释一下?

生:……

(教师小结:引导学生观察列式,比较结果,再次强调交换连乘的运算顺序,结果不会改变)

师:我们学习了连乘,仔细想想,你能自己提一个连乘的数学问题吗?我请同学来说一说。(注意强调学生表达得严谨性和合理性)怎么列式?

教学环节(四):灵活运用、 课堂总结

练习:12×4×5

师:这里有一道连乘的练习题:12×4×5,马上动笔计算,看看谁能算得又快又准确?注意观察数据特点哦。

生:可以先算4×5=20,再乘12等于240。还可以先算12×5=60,再乘4等于240。

师:为什么你想到这样计算?

生:因为我观察到这样可以凑整,更好算。如果先算12乘4,再乘5更麻烦。

师:孩子们在计算的时候观察到了数据特点、想到了凑整,先算的4×5或者先算的12×5,很快将最终结果计算了出来。我们之所以可以这样做,那是因为我们的这个算式是连乘,改变它的运算顺序,结果不会变。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八、教学板书

买矿泉水(连乘)

估算:① 24→20           ②24×3=72(元)         ③ 24→25

20×2=40(瓶)     72→70                    25×2=50(瓶)

40×3=120(元)    70×2=140(元)           50×3=150(元)

120元﹤150元      140元﹤150元             150元﹦150元

所以够买           所以够买                  所以够买

④ 3→5             ⑤24→30

24×5=120(元)    30×2=60(瓶)

120×2=240(元)   60×3=180(元)

240元﹥150元      180元﹥150元

所以不够买          所以不够买

计算:①24×2=48(瓶)  ②3×24=72(元)     ③24×2×3      ④24×3×2

48×3=144(元)   72×2=144(元)    = 48×3         = 72×2

= 144(元)     = 144(元)

九、教学反思

1.部分学困生在估算环节易出现数量关系错误,老师需根据数学模型和同桌交流活动来帮助孩子理清思路。

2.对孩子们连乘的书写一定要严格要求,追求数学的逻辑性和严谨性。

3.由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还较弱,因此在针对书上“搭建积木”的连乘问题时,最好利用真实的教具让学生感受“行、列、层、面”等概念,再列式计算。

4.学生的小组合作规范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的时候,除了要把要求明确化以外,还要观察小组合作情况,及时针对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引导。

附:课堂题单

《买矿泉水》

1.估一估,150元够买2箱矿泉水吗?(把你能想到的估算方法都写出来)

2.算一算,张老师买矿泉水共花多少元?(把能想到的方法都写出来,想一想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3.你发现了什么新的数学知识?

住 新 房

一、 教学内容:

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课本第26页的例题、试一试及相应的练习)

二、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时主要内容是两位数乘两位数。小学一、二年级一直有计算的内容,这部分是对计算的进一步延伸和提高,而三年级的上册所学的是一位数乘多位数的乘法(主要是一位数乘两位数),这一册的两位数乘两位数这部分内容,是对原来的乘法的质的突破,也是对后面进一步学习乘法打下最基础的基础。所以这部分的内容非常重要,让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没有进位)的竖式以及十位部分怎样写。

三、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办学条件优越,教学设施一流,教室全部配备了多媒体,为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提供了硬件保障。

学生在第五册已学习过两位数乘一位数乘法,本单元第一课时已学习“找规律”(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学生已经具备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能力。估计在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方法上,学生可能有难度,这是需要努力解决的一个问题。

四、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结合“住新房”的问题情境,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经历交流算法多样化的过程。

(2)能熟练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知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进一步培养学生联系实际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问题的习惯。

(2)使学生感受到数学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五、教学重难点: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看图编题:

今天,老师带你们去参观一座美丽、壮观的高楼大厦。

二、探究新知

1、请同学们根据图中所提供的数学信息编一道数学应用题。

根据所编问题独立列式:14×12=

2、你想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探计和交流如何解决问题。

1)先尝试通过估算结果解决问题。

A、分组讨论不同的计算过程。

(引导学生关注估算过程及其特点,让学生质疑,发表意见。)

B、师:根据以上估算的结果,能判断“这栋楼能住150户”吗?

(引导学生讨论,体会解决这个问题光靠估算是不行的,须计算。)

2)讨论交流计算方法:

①先让学生独立探索

(教师要提供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探索计算方法,教师巡视课堂进行个别辅导。)

②小组交流

可以是同桌两人交流,也可以前后四人一小组进行交流。

③汇报结果

小组派代表汇报小组交流结果。通过汇报得出全班基本上出现以下几种计算方法。

第一种方法:14×10=140………………10层住几户

14×2=28…………………2层住几户

140+28=168…………… 12层一共住几户

第二种方法:12×14

=12×2×7

=24×7

=168

第三种方法:12×10=120

12×4=48

120+48=168

第四种方法:    1 4

×  1 2

2 8

1 4

1 6 8

把这几种计算方法都展示出来,然后要求:

1) 进行比较,哪些相同,哪些不同;

2) 哪些是你没有想到的,你能理解吗?

3) 比较,说说区别与联系。

主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教师加以归纳与指导。

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掌握用竖式进行计算,必须让学生理解算式中的每一层含义。

通过提问,回答,教师板书:

1 4

×  1 2

2 8………………14×2

1 4  ………………14×10

1 6 8………………28+140

最后,强调两位数乘两位数竖式计算的格式,并再次强调理解对应位值要对齐的道理。

三、习题巩固

1、课本26页:试一试

2、课本27页:练一练

在交流时让学生说出算理

四、综合应用

陈老师班上有42名同学,她为同学们购置书包和文具盒。一个书包24元,一个文具盒11元。买书包和文具盒各花多少钱?一共花了多少钱?

五、课堂小结

你在这节课中有什么收获?

案例3

《猜一猜》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经历可能性的试验过程,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2、 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

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

1、 能列出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2、 能够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

三、教具学具准备:

转盘、纸杯、白球、黄球和红球、盒子、图针、硬币

四、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

师抛硬币,让生猜想哪个面可能朝上?生:……。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可能性的问题。

(二)   探究新知:

1、 转转盘,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1)     猜想:

出示四个转盘:图

猜测:转动①号盘,指针停在哪种颜色上的可能性大?②③④号呢?让生独立猜测,并说一说想法。板书 :可能性大,可能性小

(2)     体验:以小组为单位各做10次实验。

(提示分工:一人转转盘,等指针停止后,把指针指向中央,其他人再转;小组学生轮流填表。全班分四个组,分别转①②③④转盘。)

(3)     汇报,全班交流。

2, 纸杯感受事件可能性有大小

(1)   猜想:抛出纸杯后,纸杯落地可能出现的情况。同桌交流并回答。

(2)   实验验证:

每人重复做5次,并记录表中。投影出示

落地的情况

1

2

3

4

5

(3)、汇报交流。

(4),师生小结。

3、摸球感知,进一步了解可能性

(1)、出示盒子:出示问题:(要求:先读题,理解题意,独立填写)

分组实验加以验证、结论。

(2)、讨论:(课本76页)师:一次摸出两个球,可能出现哪些结果?先让学生看清楚箱子里放的球的颜色和个数。

①填表 ②小组实验 ③结论。

(三)  巩固练习:

P76试一试。抛出一枚图钉,可能出现什么结果?列举出来并验证。

(四)  评价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案例4

《猜一猜》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2、使学生能够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

1、能列出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2、能够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

三、教具学具准备:

转盘、纸杯、白球、黄球和红球、盒子、图针、硬币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拿出硬币抛试,让生猜想:哪个面可能朝上?

导入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可能性的问题”。

(二)、探究新知:

1.       转转盘,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出示四个转盘:图

师:如果转动(1)号转盘,指针停在哪种颜色上的可能性大?让生独立猜测,并说一说想法。如果转动(2)、(3)、(4)号转盘呢?

体验:同学们的说法各不相同,这还需要我们用实验进行验证。以小组为单位每人各做10次实验。

(提示分工:小组长记录,一人转,等指针停止后,把指针指向中央,再转;全班分四个组,分别转①②③④转盘。

汇报:师生小结。板书:可能性大,可能性小。

2、 抛纸杯,进一步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1)   猜想纸杯抛向空中后落到地面,可能出现几种情况?让生猜后回答

(2)   实验验证:

俩人一组,每人重复做5次,轮流作好记录。投影出示统计表。

落地的情况

1

2

3

4

5

(3)   全班汇报,师生共同小结。

(三)巩固练习

1、试一试。

抛出一枚图钉,可能出现什么结果?并进行验证。

师强调注意安全。

2,摸球游戏。(课本76页)

(1)要求:先读题,理解题意,独立填写

(2)分组实验加以验证

(3)结论。

3,讨论(课本76页) 师:一次摸出两个球,可能出现哪些结果?小组讨论并填写表格 ①填表 ②小组实验 ③结论。

(四)、评价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一、教材内容分析

这是一首描写陨石知识的诗歌,语言流畅,通俗易懂。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了解陨石的奇妙,激发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有关天外来客–陨石的资料,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2、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重点词语,积累词语,并能灵活运用。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读中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三、教学重点

1、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有关天外来客–陨石的资料,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四、教具准备

学生:提前搜集有关陨石的资料,可以问爸爸妈妈,可以看课外书、电视节目。

教师:搜集有关陨石的图片及其它资料。

五、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观察法、谈话法、以读代讲。

六、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谈“石”激趣,导入新课。

1、谈“石”导入

同学们,这是一个“石”字,谁能变个字形小魔术,在它的上、下、左、右任意一边加一部分,使其成为一个新字?(学生自由说)一个小小的“石”字就这么有趣,大自然中的石头就更有趣了。

[以游戏方式导入新课,使学生在课开始就充满兴趣]

2、教师出示“宇宙来客”陨石图

同学们请看,这是一块石头,仔细观察一下,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谈自己的发现:这是一块巨大的石头,它上面写着醒目的四个大字“宇宙来客”……)的确,这不是一块一般的石头,它来自浩瀚的宇宙,是天外来客(板书:天外来客)它的名字叫陨石(板书:陨石)

[教师出示“宇宙来客”陨石图,巨大的石块,赫然醒目的“宇宙来客”四个大字,给学生视觉带来巨大的冲击,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探索欲望增强。]

(二)展示资料,了解陨石

1、关于陨石你了解了哪些知识?学生展示搜集的资料。

2、教师展示资料:老师也搜集了一些资料(出示:流星雨)1976年 3月8日,在我国吉林省下了一场奇特的雨,从天空中降落下来的不是雨滴,而是大块的石头,景象十分壮观,这就是流星雨。在这次流星雨中降落下来的石头共有100多块,最大的重达1770千克。(出示各种形状的陨石)陨石的形状各异、大小不一,有的如米粒,有的似龟壳,千姿百态。

[通过展示资料,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对陨石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学习诗歌做好了铺垫,由于农村学生受条件所限,搜集的资料总是有限的,教师补充一些资料是非常必要的。]

(三)自读诗歌,整体感知

1、关于陨石我们课本上有一首诗歌,同学们想读吗?

2、学生边读边标出不认识的生字,采用识字方法独立解决,教师引导学生辨别重点字词。

3、学生反复读诗歌,要求:读后告诉大家有什么收获?

4、学生汇报读书收获,教师对汇报情况进行点评。

[通过自读诗歌,学生对诗歌进行整体感知]

(四) 再读,理解内容

1、同桌合作读书,要求一人读一小节,读后互相评一评。

2、同桌合作读展示,集体评议。

3、教师范读。

4、学生评价教师朗读情况。

5、学生自读:注意每句话后最后一个字的读音。

6、指名读,集体评议。

7、集体交流读懂的内容。

(教后补记:我知道了陨石是石头也是星星、我知道了陨石是与大气摩擦产生的、我发现这首诗歌的每小节后的字的读起来非常顺口,让人越读越能读出其中的韵味来……)

[注重了以读为主,读的形式多样,同桌读、教师读、自己读、指名读,使学生在读中理解内容,感受诗歌的音韵美,让学生在读中感受陨石的奇妙。]

8、学生质疑: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集体讨论后解答。

[学生的探索欲望一旦被激发,他们的潜能是无穷的]

(五) 拓展延伸,升华感情

1、想像:假如你是一块陨石,你从遥远的天际来到人间,你想向大家说什么?

[以童话般的方式让学生来总结,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整合信息的能力。]

2、谈自己的愿望(出示陨石图)面对天外来客-陨石,你想对它说什么?

[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使情感得以升华。]

3、播放歌曲《蓝猫淘气三千问》主题曲。

教师总结:是啊,只要我们爱说爱问爱动脑,天下的事情就能明了,让我们带着心中大大的问号,继续去探索大自然无穷的奥秘!

六、教学反思:

从本节课教学效果来看是比较成功的,反思自己教学之所以取得成功取决于能正确分析本班学生实际。本班学生非常喜欢诗歌,但以前学习的诗歌多是琅琅上口的儿歌或是故事性强、形象鲜明的叙事诗,《天外来客–陨石》是一首描写科技知识–陨石的诗歌,能不能上好这节课在我心中是个悬念,在分析学生特点后我想:教师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是关键,因此在上课之前调动学生搜集资料,教师也搜集一些比较有趣的资料,让学生对陨石有个初步的了解,再来学习诗歌就会感兴趣了。好在这首诗歌非常注重押韵,就如学生总结的:我发现这首诗歌每一小节后面的字读起来非常顺口,让人越读越能读出其中的韵味。

教学过程中,通过游戏、观看流星雨,在课开始将学生的兴趣激发,又通过展示资料、

读书展示、想像自己是陨石、对陨石诉说自己的愿望,给学生创设了一定的情感氛围,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

[《天外来客–陨石》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

案例7

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问题的具体情境,体会面积换算的必要。

2、使学生体会面积单位 之间的换算关系。知道1dm2=100cm2,1m2=100dm2,并能进行一些简单的面积换算。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重点难点:

1、知道1dm2=100cm2,1m2=100dm2,

2、使学生能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尺子、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若干个及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①出示投影: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a、测量物体表面的大小,要用面积单位。       (     )

b、常用的面积单位有m2、 dm2、cm2    m       (     )

c、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是不同的计量单位。      (     )

②选择,将序号填在括号

a、一块手帕的面积约是4(    )    [①dm2  ②cm2   ③m2]

b 、一座5层楼高13(     )            [①m、② dm、③cm]

c、度量正方形的边长要用(   )    [①面积单位②长度单位③分米]

③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说一说1m2、1 dm2、1cm2大约有多大?

2、师对复习情况进行简单小结,随之出示投影P50“铺地面”问题。

面对这个问题小明是怎样回答的?他非常自信地说:“我还以为什么难题呢?不就是5×5=25只要一块就行了。”

师:对于小明的回答,同学们觉的对吗?(小组讨论不对的原因)

交流时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师要引导他们:小明的回答是不对。因损坏的方砖的面积是5×5=25(dm2)  每块方砖面积 是25cm2,,同是25但他们的单位不同。

师:请同学们闭上想一想::1dm2有多大?谁来用手比划一下?

引出课题:看来“单位”在数据中是十分重要的,是不可省略的,这需要我们掌握一些单位间的进率,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讨论学习“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这个问题。

板书:面积单位间进率。

二、探索新知:

1 dm2=100cm2

①首先让学生猜测:1 dm2=(   )cm2

(无论学生猜测的结果如何,教师都不要忙于下结论,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操作来验证)

②在教师的引导下去验证:

拿出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让学生想办法知道它的面积是多少?可以分组,也可以独立解答,集体交流时,可能有两种情况出现:

a.以“分米”为单位的,面积是1×1=1dm2

b.以“厘米”为单位的,面积是10×10=100cm2 从而得出

1 dm2=100cm2

让学生回答:两个结果中间为什么划等号?

4、出示投形进行理论验证:

5、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摆一摆(拿出一张边长是1分米的卡片和1平方厘米卡片若干个),

先让学生猜一猜一横行能摆多少个面积是cm2正方形?能摆几排?

师:全摆满共多少个面积1cm2的小正方形?(学生很快得出结论,全摆满能摆10×10=100个,也就是1 dm2 =100cm2  )

师:通过同学们测量计算验证和摆方格验证同学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指板书: 1 dm2     =100cm2

6、用同样的方法探究1平方米与1平方分米之间的进率。

三、解决:“铺地面”问题

师:同学们前面小明没有解决问题,现在能解决了吗?

小组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师:板书:

①1、5×5=25(dm2  )             ②5×5=25(dm2  )

25dm2 =2500cm2                  1dm2=100cm2

2500÷25=100(块)            100÷25=4(块)

4×25=100(块)

答:略。

四、巩固新知

①P51练一练。1、2。

五、思维训练:   P51  第3题。  练习二。   第6题

案例8

《铺地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铺地面的具体生活情况,体会面积单位间换算的必要性。

2、使学生体会面积单位间的关系,知道1dm2 =100 cm2    1m2 =100dm2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重点难点:

1、知道1dm2  =100 cm2    1m2 =100dm2

2、使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边长是1dm正方形,格子纸、尺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我们已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我们刚学过哪些面积单位?1m2    1dm2  1cm2 各是多大?(生比划)

3、出示:课本50页铺地面的情境图引导学生说出题中的数学信息,让学生提出有关数学问题。

二、探讨新知

(一)探究1dm2  =(         ) cm2

1、估一估。1dm大约有多少1cm2

2、让学生拿出面积是1dm2  卡片和方格纸,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测量。

3、讨论。 1dm2  =   (   )cm2

4、集体交流。各组汇报测量结果。(一横行摆10个,摆10行所以,10×10=100(个))

根据汇报情况板书:1dm2  =100 cm2

师出示:2dm2  =(    )cm2     25dm2  =(    )cm2

(二)探究1m2    =(     )dm2

可用同样方法让学生探究1m2 与1dm2的关系。

三、巩固新知

出示:1、做一做。

2米2 =(  )分米2       3分米2=(  )厘米2

500厘米2=(    )分米2        400分米2=(  )米2

2、学校办公室地面是用边长是50cm的方砖铺成,共用144块地板砖,请你算出办公室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四、课堂小结:让生谈收获。

五、课外实践

测量自己家住的房子的占地面积。

案例9

《认识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教学设计

数学目标:

1、学生认识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能感受1公顷和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并能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

2、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和作用,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利用数据资料、图片资料,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重点难点:

学生认识面积就单位公顷、平方千米,感受1公顷、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

教具学具准备:

中国地图、多媒体课件,测绳。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兴,引出新知

师:我们前面学习过哪些面积单位?它们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师:同学们能比划出它们的大小吗?

师:能不能用以前学过的面积单位,来测量我们的操场,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到操场去认识比平方米大的面积单位,板书课题

二、实践活动,建立概念

(一)认识公顷。

1、学生体会1公顷的大小(到操场实际测量)

①教师把全班学生分四组。

②每组组长负责分工测量、记录。测量出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学生均匀站在每条边上。

③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调整学生活动中的误差。

④完成后让学生看一看这个正方形有多大?估一估有多少个1平方米?告诉同学们这么大的面积就是1公顷。

1公顷就是边长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

2、让学生计算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就是多少平方米。

教师根据汇报板书:

100×100=10000m2           1公顷=10000m2

3、实践应用。(回到教室)

①出示课本情景图片,它们的面积是3公顷,让学过想象一下它有多大?合多少平方米?

②课件出示天安门广场图片,天安门就广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广场面积约是40公顷合(  )平方米,想象有多大?

出示故宫图片,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故宫,占地70平方米,合(   )公顷,想象有多大?

③学过估一估:我们的校园占地约(      )公顷。

(二)认识平方千米

1、师:刚才我们实际测量面积是1公顷的正方形,同学样想象一下100个那样大的正方形有多大?

师:这么大的面积就是我们这一节所学的另外一面积单位平方千米(平方公里),同时板书:1千米2就是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

让学生结合实际想象边长1000米正方形的大小。

3、实践应用。

(1)出示中国地图:

问:谁能说出我国领土的面积有多大?你是怎样知道的?想象有多大?

(2)出示:

①地球上陆地总面积是1.49亿平方千米,海洋总面积是3.61亿平方千米。

②世界面积最大的国家是俄罗斯1710万平方千米,其次是加拿大997万平方千米,我国960万平方千米居第三位。

(3)2千米2=(    )公顷

4000公顷=(    )千米2

(4)开垦一块边长是200米的正方形荒地,这块地面积是多少公顷?合约多少平方千米?

三、思维训练

1、一块正方形的稻田周长是2400米,这块稻田面积有多少公顷?

2、一个长方形植物园占地35公顷,它的边长是700米,宽是多少米?

3、课本53页练习二第7题。

四、小结

五、课外实践

1、调查所在城市广场占地多少公顷。

2、调查所在城市占地多少平方千米。

教学要求:

1、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以及课文的中心思想。

2、掌握课后思考题,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3、掌握本课的生字生词。

4、能背诵诗文。

教学重点:

了解诗文大意,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诗文,掌握本课生字。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 初读诗歌,会认识中的生字词。

2 熟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对小书橱的喜爱。

3 正确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导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小书橱?说说你从中获取了那些知识。

今天,老师带领你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歌,板书《小小的书橱》,看看小作者是怎样写他的小书橱的。

二自读课文,学习字词。

1 自由读书,花初步认识的字,用自己的认字方法认识它。

2至明看火车,检测识字情况。

三再读课文,理解内容,体会感情。

1 自读诗歌。

2 读完诗歌,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3 你从那些地方感受到小作者喜爱读书?

作者为什么把书橱比作是“广阔的世界,浩瀚的海洋?”

采用多种不同的方式指导学生朗读、感悟2-5小节,体会读书的乐趣。

读最后一小节,面对书中的无穷的宝藏,我们应该怎样做?

四配乐朗读,放飞想想谈感受。

1 指名配乐朗读课文。

2 学完这一课,你有什么感受?可以结合自己读书的感受来谈。

3 生有感情地齐读全诗。

五总结评价,齐读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 有感情地再读诗歌,进一步感受诗歌内容。

2 完成古诗《观书有感》。

3 会写本课生字。

导学过程:

一直揭课题

二感情朗读,回顾全文。

三完成读一读,背一背《观书有感》

1 自由读古诗。

2 再读古诗,结合插图,自悟诗意。

3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背诵古诗。

四指导写生字

1 学生观察生字,提出不会写的字全班交流解决。

2 重点指导“瀚、尊”

五总结评价,布置作业

鼓励孩子积累好词好句,摘抄有关读书书的名言警句。

[《小心书橱》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

知识与技能

1、通过生活中的具体实例认识轴对称,让学生掌握轴对称图形和关于直线成轴对称这两个概念。

2、能识别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

3、了解轴对称图形与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区别和联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丰富的生活实例认识轴对称,能够识别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

2、经历观察、分析的过程,训练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丰富的轴对称现象的认识,进一步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情感、态度,促进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等一般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提高。

教学重点: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概念。

教学难点:比较观察轴对称图形与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用白纸剪出蜻蜓、房子、飞机等图片让学生欣赏,问:你想学会这种手艺吗?想明白其中的道理吗?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生:把学生收集的材料以小组为单位在黑板上展示。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师:我们先来看黑板上几幅图片(房子、蜻蜓、飞机、风筝),有没有一种平衡美或对称美的感受?同学们知道是怎样剪出来的吗?

师:现在请同学们拿出准备的剪纸、枫叶、正方形、正三角形等图形,你能将它们沿某条直线对折,使直线两旁的部分完全重合吗?

教师与学生共同动手操作,很快完成。

师:很好!同学们把书翻到29页看书上的图案具有什么特点?

生:是的,也可以沿一条直线对折,使直线两旁的部分重合。

师:太好了!我们把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由学生尝试说出轴对称图形的定义)

如果一个图形沿一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就是它的对称轴。这时,我们也说这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成轴)对称。

师:在我们的身边轴对称现象随处可见,请同学们再举一些日常生活中,有轴对称特征的例子。

生:我们的黑板、课桌、椅子,我们的身体,眼镜、碗,还有飞机、汽车、枫叶等都是轴对称图形。

师:同学们回答得真好,大家举了这么多对称的例子,现在我们来找一下0、1、2……9这10个数字和26个英语大写字母,几何图形中有没有轴对称图形呢?

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师:接下来我们来探讨有关对称轴条数的问题。请同学们拿出一张画有等腰三角形、、正方形、圆的纸片。动手折叠一下,看它们各有几条对称轴?

生:动手操作,探究交流。

师:有些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等腰三角形)只有一条,但有的轴对称图形(正方形)对称轴却有两条,有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圆)甚至有无数条。注意对称轴通常画成虚线,是直线,不能画成线段或射线。

师:要求学生看书的第30页练习

生:图(1)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过蝴蝶头和尾的直线。

图(2)也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过第一架飞机头和尾的直线。

图(3)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中间那条竖直的直线。

图(4)不是轴对称图形。图(5)是轴对称图形,它有四条对称轴。

师:现在我们再拿出一张白纸,折叠后用圆规在纸上扎出自己认为最美丽的图案,将纸打开后铺平,

观察所得到的图案。位于折痕两侧的部分有什么关系?与同伴进行交流。

生:动手操作,有的扎三角形,有的扎飞机,有的扎人物等等,并相互交流。

讨论得出这些图形都是对称的。这些图形可以沿折痕对折,折痕两旁的部分完全重合。

师:第30页图12.1-3中的图形,你发现了什么?分组交流。

生:这些图片中每组都是两个图形而不是一个图形,可是轴对称图形指的是一个图形,但这两个图形沿着虚线折叠也能互相重合。

师:同学们的观察能力很强。像这样,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折叠后重合的点是对应点,叫做对称点。(说明: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也叫两个图形成轴对称)。

师:(1)请标出上图3中点A、B、C的对称点。

(2)举一些生活中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例子。(教师在黑板上画图)

生:提问学生到黑板上做出对称点。

师:要求学生做第31页练习。

答案:图(1)(3)(4)中的两个图案是轴对称的,图(2)不是。

师:出示(小黑板)问题

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全等吗?如果把一个轴对称图形沿对称轴分成两个图形,那么这两个图形全等吗?这两个图形对称吗?

师生互动,学生动手画图,小组讨论,教师纠正。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到结论: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全等。如果把一个轴对称图形沿对称轴分成两个图形,这两个图形全等,并且也是成轴对称的。

成轴对称是说两个图形的位置关系,而轴对称图形是说一个具有特殊形状的图形。

轴对称的两个图形和轴对称图形,沿某一条直线折叠后都能重合;如果把轴对称图形沿对称轴分成两部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就关于这条直线成轴对称;反过来,如果把两个成轴对称的图形看成一个整体,那么它就是一个轴对称图形。

三、课时小结

师: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有那些收获?

生:1、这节课我们通过观察轴对称图案,主要学习了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概念。

2、能找出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对称点。

四、课后作业

课本习题12.1─2、6。

三年级资源建设课题组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在此之前已经学过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及其应用和两位数除以 一位数及其应用。

本单元内容的编排顺序是:先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然后在探索有关0的除法规律的基础上学习上中间或末尾有0的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再学习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小的的除法,最后学习连除和乘除混合两步计算式题。

后续相关内容是四上的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及其应用。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感知除法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列竖式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并能进行验算。

3.结合具体的计算过程,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4.能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并灵活运用除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5.经历观察、操作、实验、推理等实践活动,并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学生情况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掌握百以内一位数乘、除两位数的口算和一位数乘法的基础上展开教学。在学习中,学生将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感受除法计算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探索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并能正确地计算;会用乘法验算除法,逐步养成验算的习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连除、乘除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能够正确运算;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教学建议:

1. 严格把握运算难度,注重知识呈现的层次性思考性,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2.从生活情境中引出问题,在解决问题中体会计算方法。

3.注重计算方法的探索,口算方法与笔算方法的沟通。

4.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课时安排:  9节

各课时教学设计:

1. 分 桃 子

教学目标:1、探索并掌握列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的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列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的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用具:幻灯、挂图、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在开学初我们一起学习了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今天我们一起研究列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方法。

二、探索新知:

1、利用“分桃子”这个情境,启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2、学生根据问题独立列出出发算式。

3、重点解决“有48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多少个?”

□ ○ □ = □

4、学生独立计算“48 ÷ 2”。

5、小组交流。

6、汇报

7、解决“有48个桃子,平均分给3个猴子,每只猴子分多少个?”

(1)、让学生用学具动手分一分,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3)、组织交流。

三、巩固练习

用竖式计算。

84 ÷ 4         81 ÷ 3        90 ÷ 6

98 ÷ 7         84 ÷ 6        96 ÷ 4

2.淘气的猴子

教学目标:1、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想法的过程,逐步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教学难点:探索并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用具:挂图、小黑板、幻灯。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4只小猴现在想去摘桃子。我们看看它们一共摘了多少个,好吗?

二、探索新知:

1、出示挂图,学生独立观察,“它们一共摘了几个桃子?”

2、树上一个桃子也没有。

3、试着帮他们分桃子。

4、汇报做法。

0÷4=0

5、继续观察,这时又来了一只小猴子。

6、学生试做。0÷5=0

说一说:0÷7   0÷8

三、巩固练习

试一试

408÷4       612÷3         840÷6

3.    送 温 暖

知识目标: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小)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能力目标:结合具体的情境进行估算,逐步培养估算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教具准备:小黑板、幻灯。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同学们知道,在偏远山区有很多贫困的学生,今天咱们学校要搞一个活动,为他们献“爱心”。

二、探索新知:

1、出示:华夏小学同学捐出576本故事书,送给6所希望小学,平均每所小学分到多少本?

2、试着列式解决。

3、估计商是多少,在小组内说一说估计的过程。

4、列竖式计算,引出被除数百位上的“5”比除数“6”小怎么办?

5、学生独立计算,在小组内交流计算过程。

6、全班交流,讲清算理。

7、进行验算。

三、巩固练习

1、试一试:

(1) 如果把这些书送给4所希望小学,先估计平均每所小学分到多少本,再算一算。

(2) 王老师有100元,最多可以买几盒拼图,还剩多少元?

小结: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由学生自己进行总结)

4.买新书

知识目标:理解并掌握连乘、乘除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能力目标: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连乘、乘除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具准备:小黑板、幻灯、挂图。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学校图书室新进200本书,需要摆放到2个书架上,每个书架有4层,大家帮帮忙好吗?

二、探索新知:

1、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学生独立解决“平均每层放了多少本”这个问题。

3、试着列式解决。

4、估计商是多少。

5、在小组中说说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

6、全班交流,注意展示学生的不同方法。

三、拓展应用:

1、756 ÷ 7 ÷ 6          624 ÷ 6 × 5

801 ÷(3 × 3)       960 ÷ 6 × 4

2、按要求连一连。(前一题的得数是后一题的第一个数)

48 × 2        32 × 5

160 ÷ 2       240 ÷ 5   !

96 ÷ 3        80 × 3

3、小军去游泳池游泳,他再泳道内游了2个来回,共游了100米,这个游泳池的泳道有多长?

教材分析:

本文讲了和氏璧名字的由来。楚国的卞和两次献璧,都被定为欺君之罪,被砍去了两只脚。在文王登位后,他的痛哭引起了文王的注意,并最终确认所献是块儿宝玉。

教学要求: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和氏璧名字的由来。

2.通过读这个故事,明白做人要忠贞为本,体会卞和的忠贞之心。

3.掌握本课要求认识和会写的生字生词。

教学准备:

有关和氏璧的故事和图片资料,相关知识网址。(www.jxcyz.com)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交流故事。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板书课题,齐读。你明白这个题目的意思嘛?(指名答)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读读这个故事。

二、初读感知,检查预习,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课文,画出文中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小组内互相指读生字,全班检查,纠正字的发音。

3.指名读课文,随即出示生字,正音。

三、指导书写

就本文出现的比较容易错得字个别指导,大部分交由学生自学。

“鉴”你用什么方法可以记得又快又牢呢?

在诱导字帖上将生字各写一个,教师巡视指导,之后有针对性的在全班进行指导。

四、再读课文,复述故事

谁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五、分组讨论

你认为卞和为什么哭得那么悲伤?从哪儿知道的?

讨论后全班交流,并根据学生的回答抓出文中相关的句子进行理解。

出示原文与课文中重点句进行对照,感受古今文字的不同:

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

我并非为失去双脚悲伤,而是痛心有人把宝玉看成石头,把坚贞之士当作骗子,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啊!

六、作业

查找有关和氏璧的故事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深入理解课文,交流故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生字

2.谁能给我们讲讲“和氏献璧”这个故事?

二、深入理解课文

你认为卞和是一个怎样的人?(分组讨论,也可以辩论会的形式进行)

你还知道哪些有关和氏璧的故事?

(组内交流后全班交流)

三、多媒体教学

老师也为同学们查找了一些有关和氏璧的网上资料,现在我们就一起去看看,好嘛?

[《和氏献璧》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