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传统体育学的理论基础建设论文
- 文档
- 2024-08-25
- 105热度
- 0评论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民族传统体育学的理论基础建设论文,本文共12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己见端倪,国际竞争曰趋激烈,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要融入全球文化,与国际“接轨”进行体育文化交流,就必须进行现代性反思和价值重建。反观过去几年,其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与自身基础理论脆弱、学科建设迟缓有着直接关系因此,有必要从战略性的高度来认识学科建设的重要性,从危机中感悟启示,把学科建设作为迎接挑战、参与竞争、快速发展、走向未来的必由之路。
1学科建设的重要性
20世纪下半叶,由于新实验技术和发展起来的电子技术、半导体和集成电路技术、计算机、个人电脑和全球化通讯及多媒体网络,使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同时,由于各门学科本身的发展,使得科学的分化愈来愈细,学科愈来愈多。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出现了新变化,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人类日益深刻地认识了物质世界和各门学科的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丰富内容,传统学科界限不断被打破,边缘学科、横断学科、综合性学科等交叉学科大量兴起科学在高度分化的基础上实现了新的综合并形成了一个多层次的纵横交错的网状系统,不同学科虽然发展各不相同,或单学科向多学科转变,或多学科向综合学科转变,但都是以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为特定模式,并作为衡量水平的标准现代科学发展的新的特点和新的趋势促使人们去进一步探索新的学科体系结构。民族传统体育学在这一时代的呼唤下应运而生
随着社会经济结构加速转换,知识经济的“后工业”社会和休闲时代的到来,民族传统体育将面临着生活方式变革所带来的挑战,学科建设的作用将更加彰显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东方文化优秀遗产和人类社会生活的有机体系的一部分,理应生动活泼地融入到世界体育文化的庞大机体中去。而寻找有几千年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在新时期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建立一套完整的现代化理论体系,让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代表中华文明在世界体育文化中发挥崭新的作用,既是改革开放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振兴民族文化的需要。
毫无疑问,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是少不了理论的支持和引导的。因为,来自现实的许多困惑要求得到理论的清晰解析,许多新创造要求得到理论的有力证明,整个运动趋向也要求有比较正确的理论领引着走上开阔、通畅的轨道。没有理论的支撑,站不到制高点;视界窄狭,也就不可能放射出巨大的创造性的功能。何况,理论本身在史、论两个方向上所做的开掘和建树,对提高整个体育界的境界也是至关重要的
2学科建立的基础
1992年11月由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的《中国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给学科下的定义是:“学科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其收录学科的条件是“应具备理论体系和专门方法的形成;有关科学家群体的出现;有关研究机构和教学团体以及学术团体的建立并开展有效的活动;有关专著和出版物问世,,等。
评价角度不同,学科标准也有几许差异。有人认为,学科是科学研究发展成熟的产物,并不是所有的研究领域最后都能发展成为新学科。其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是:必须有独立的研究内容,成熟的研究方法、规范的学科体制。对于人文社会科学,本土化也是学科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还有人认为,学科的标准“是有明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有一群人从事研究、传播或教育活动,有代表性的论著问世;有相对独立的范畴、原理或定律,有正在形成或己经形成的学科体系结构;发展中学科具有独创性、超前性……,’因此,确立学科的标准必须具备3个条件:1)明确的学科定义和研究对象、独立的研究方法、自成体系的研究内容,有正在形成或己经形成的学科体系结构;2)有专门的研究者、研究活动、学术团体、传播活动、代表作等;3)该学科的思想、方法己经在实践中被应用、被检验,并发挥特有的功能
民族传统体育学是一门形成中的新学科,需要按照学科标准尽快建立和完善其学科体系,并赋予其创新的功能然而,作为一门正在形成中的学科,也决定了它具有不成熟的性质
3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
尽管教育界和学术界承认了民族传统体育学这一学科,但是,按照以上的几条准则来衡量,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学成立的基础还不稳固,从学科的生长期来看,其尚处于童年时期
3.1理论体系不明确,缺乏基础理论研究
概念体系是一门基础学科中的基础^民族传统体育学作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承认的体育学下设的二级学科,迄今未形成明确的学科定义以及与其相关的概念体系,如对“民族体育”、“民族传统体育,“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等概念仍然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对这些概念的把握还缺乏一个清晰、统一的轮廓,难以进行统一话语的讨论。
由于我国体育学学科建制较晚,长期以来,在我国体育界,一些人存有“民族体育封建糟粕多,欠科学难以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就是少数民族体育”、“民族体育就是民俗体育或乡土游戏,不需要科学,’等认识上的误区,因而导致对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体系发展的研究缺乏整体视野和整体规划,其研究出发点多局限于以单科拓进和学科的局部开发替代学科整体格局的系统运筹。如对民族传统体育特征的研究,多是为了挖掘民族传统体育在各自区域内的优势,仅单纯从体育视角或兼顾其民族性,缺少文化学上的观点论证;对传统体育项目的研究,出现重实用价值开发的急功近利现象,受西方现代体育思想的制约,注意力集中在对现代奥林匹克项目与我国传统体育项目在规则、竞赛等技术方面的比较,忽视对传统体育项目内在价值的研究,忽视对民族传统体育中娱乐和表演的成分及其文化底蕴的拓展性开发,缺乏对民族传统体育深层次的理论研究,导致欠缺理论基础积累的深层次创新。
多年来,因缺少一门高度综合的基础理论的知识体系作为支撑,学科建设问题几经波折后始终达不到应有的效果3.2学科建设中以偏概全
3.3缺乏研究环境
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对民族传统体育学进行系统而全面的科学研究,使其整体发展受到影响。究其原因,一是,缺少一门高度综合的基础理论的知识体系作为支撑;二是,缺乏学科战略意识和学术研究环境与氛围。尽管致力于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建设的建设者们为学科建设和发展做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但由于研究仅局限在少数学者中开展,没有使其研究成果产生学术影响和广泛的传播,因而了解本学科的人甚少。一段时间以来,研究者们过多注重的是某些具体问题的局部研究、能够带来某种利益的研究,而忽视了能经受时间考验的基础理论研究应该说,这种拆东补西“应急式”研究,终究是难以形成能够指导实践的理论的。因此,需要树立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战略意识,要对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领域进行全面性筹划、全方位决策和根本性指导,形成一种不断追踪学科前沿,跟踪国际体育文化发展动态,不断思考更新研究领域的学术氛围3.4忽视研究队伍建设和群体优势
目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学研究人员少,且素质参差不齐。研究队伍中有的缺乏实际经验,对民族传统体育工作缺乏了解;有的缺乏理论修养,对民族传统体育学及其相关学科不甚了解,对民族传统体育学和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的新进展、新成果知之不多,知识补充更新缓慢;有的研究方法简单,研究工作很大程度上全靠报刊文献,亲自调查掌握的第一手资料甚少,对一些新的科学研究方法理解不透,运用不熟;缺乏一批水平较高、思想活跃、有创新精神的学科带头人和年轻理论人木由于研究人员少,群众基础差,学科群体优势不能体现,使得学科建设仍然是停留在彼此相对独立的一个个学科“单打一”的水平上,出现缺乏相关优势学科支撑的“势单力薄”学科形成的现象因此,加强研究队伍建设,集中和发挥学科群体优势,是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建设的关键。
4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特质
民族传统体育学是一门以民族传统体育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科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民族传统体育学担负着在成为体育学之下二级学科之后重建学科体系的迫切使命。从学科性质看,民族传统体育学作为一门具有相对独立研究方向的学科,来源于长期的民族传统体育实践,其学科任务和宗旨在于研究和探索民族传统体育在实践中的理论问题和特殊规律,为民族传统体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依据。它是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文化本质特征的高度概括和反映,是指导民族传统体育实践的专业性基本理论,同时,又是一门具有很强实践性的学科。
民族传统体育学研究对象是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现象和规律,其基本内容可包括:民族传统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的相互关系,民族传统体育与本民族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教育及其生存、发展和变|的关系,以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内容与地域和民族特点的关系等。其学科的目的任务是研究民族传统体育结构、内容、变革、分类、发展等,总结、挖掘各民族体育项目,探讨体育项目内容及其规律,研究民族传统体育在中国乃至世界各民族范围内所起的社会作用及其价值,展望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体系建设和发展的趋向。然而,在当前我国体育学下的4个二级学科自身尚未建立起清晰的理论框架和学科体系的情况下,民族传统体育学与其他学科在研究领域上也就难免出现重叠的现象
民族传统体育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它涉及到体育与人、体育与社会、体育与民族文化、体育与自然环境之间种种错综复杂的联系,是一门涉及多学科知识领域,既包含社会科学知识,又包含自然科学知识的综合性学科知识体系。当代社会科学众多学科被引入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应用于研究体育运动这一社会文化现象的不同层次和不同侧面,为民族传统体育学研究提供了厚实的理论基础。哲学、史学、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文化学、美学等社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为民族传统体育学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上和方法学上的依据,大大强化了民族传统体育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和认识能力,扩大了民族传统体育学的研究视野和范围,改善了体育理论研究工作者的知识结构,提高了民族传统体育学研究的起点和研究水平,推进了民族传统体育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民族传统体育学既区别于高度抽象的理论学科,又有别于以实践为主的技术学科,两者的长处都被反映在民族传统体育学的学科体系中。如果说,没有一定的理论研究做支撑,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更会是无从谈起,就如同空中楼阁一样,随时都会倒塌^当然,在强调理论性的同时,又要注意民族传统体育实践是有类型、有层次的,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民族传统体育理论所面对的民族传统体育实践是不同的。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在关注和参与民族传统体育实践时,必须从其学科性质和研究对象等出发,探寻与民族传统体育实践相结合的途径和形式,高度理性地把握和超越所面对的.实践
“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就是盲目的实践,而盲目的实践是不会取得成功的。”作为一种社会存在和体育现象,无论是从体育学角度进行探索,还是从文化人类学和文化社会学的综合性角度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考察,都应加强体育学与民族学、社会学、文化学、哲学、伦理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知识的综合性研究只有以多学科角度透视为基础,多方位、多层面地对民族传统体育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进行科学的理性探索,才能获取对民族传统体育的本质特征、文化内涵、哲学理念、价值功能及其发展规律较为准确和客观的认识识
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知识体系的充实和完善,离不开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理论研究两大板块。基础理论主要研究民族传统体育学的概念体系、特征、文化价值以及它与民族文化、民俗、宗教、政治和经济的关系,民族传统体育的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即它的流行、传播、变异和继承的理论;应用理论主要研究如何处理好民族传统体育与经济活动的关系,如何使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进入全民健身机制,如何使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中开展得更合理,以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整体发展规划,如何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社会化和产业化等等,这些都是与理论研究的发展休戚相关,不可或缺的知识体系。
科学的理论体系必然离不开科学的方法体系,然而,任何学科的方法的选择都不是任意和无限的。作为综合性、交叉性、边缘性学科的民族传统体育学如果没有相应的一种内在的、必然的、合目的性的方法来支持,就有可能消失在其他学科之中,失去自己独立存在的价值。民族传统体育学需要有自己独立的研究方法,而其学科性质及研究对象决定了它在方法上的多样性。一方面,要利用传统的科学研究方法,如抽象法、综合归纳法、历史分析与逻辑分析、实证分析等,发挥各种研究方法的长处并加以综合运用;另一方面,更要利用现代科学的方法和哲学思想,如利用现代哲学知识论、价值论、方法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成果,拓展我们的思维,进行深层次探索,以求更深层、更准确地揭示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内在关系。
民族传统体育学是人文科学,也是交叉性、边缘性科学。对于人文科学来讲,它所面对的是包括主体在内的作为自然的与社会的人的总体。因为,主体与对象的同一性,所以,在方法上主体便可以直接融入对象中去体验,而不必也不可能置身于对象之外,做纯粹客观的观察或调查。对于自然科学来讲,它面对的是各种外在于主体的有规律可循的自然现象,可以通过观察、实验来证明的;对于社会科学来讲,需要的是调查、统计、综合分析,因为,它面对的是外在于主体的社会现象,而社会现象虽然也有规律,但这些规律是通过人类的长久的生活实践来体现的,难以用直接的观察去把握,在一般情况下,也无法从实验中获得证明。民族传统体育学作为人文科学同样需要观察、实验、调查、综合分析等方法,但所有这些都需返回到主体自身,经过主体的体验去验证。当然,在方法上的这种简略区分是相对的,更何况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这样的分类形成时间不久,它们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而且,许多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出现,使这本来不够严格的界限日渐淡化
今天,文化人类学把目光投向体育,正好担当了在体育学下属的学科建设最为薄弱的民族传统体育学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体育人类学是一门运用人类学的视角和方法,从体质和文化诸方面来综合研究人类的体育问题的学科[61其以田野调查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利用体质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成果,比较和处理不同种族、民族在社会、政治、经济等实际问题的观点,为在目前的学术背景下,研究进入小康社会人们的体育休闲娱乐需求提供了理论指导。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清楚地认识到,不仅学科、学科群具有一定体系,而且学科建设的过程和内容同样具有完整的体系结构。学科建设的整体与局部、规划与实施都有一个特定的关系,应该按层次分解,分阶段落实。
由于与人、社会和自然有关的其他学科的发展影响着民族传统体育学的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学的学科建设需要放眼当代人类科学文化的有机整体,广采博收,吸取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克服就民族传统体育论民族传统体育的狭隘思维模式,要把学科建设置于广阔的人类科学文化发展的背景下,以全新的思路去建设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学科体系。注重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机制和动力,加强各门学科研究组织、研究人员之间的通力协作,共同探讨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体系新的组织形式和新的运作方式。
6结语
近十几年来,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我国五千年文明的传承性,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的调节性,人们身心健康保障的独特性等方面有了新的拓展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客观上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在目前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模式尚未形成的严峻形势面前,我们须认识到学科建设对学科发展的重要性,要把学科建设问题作为一项重要课题来研究,以解决由于理论的贫困给实际工作带来的问题。
摘要 第2-4页
ABSTRACT 第4-6页
绪论 第9-11页
第1节 体育及体育新闻的起源与发展 第9-10页
体育的起源与发展 第9页
体育新闻的起源与发展 第9-10页
第2节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起源、历史变迁及现状 第10-11页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起源 第10-11页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历史变迁 第11页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现状 第11页
第1章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媒体 第11-16页
第1节 少数民族体育与媒体的关系 第11-13页
传媒推动少数民族体育的发展 第11-12页
少数民族体育促进媒体的发展 第12-13页
少数民族体育与媒体优势互补、借力共赢 第13页
第2节 少数民族体育新闻的概念及特征 第13-16页
少数民族体育新闻的概念 第13-14页
少数民族体育新闻的特征 第14-16页
第2章 少数民族体育新闻报道的意义 第16-20页
少数民族体育新闻报道有利于全民健身计划的普及 第16-17页
少数民族体育新闻报道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 第17-18页
少数民族体育新闻报道有利于和谐民族关系的构建 第18页
少数民族体育新闻报道有利于民族各项事业的发展 第18-20页
第3章 少数民族体育新闻报道的历史及现状 第20-37页
第1节 报刊对于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的报道 第20-30页
报纸对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的报道 第20-27页
杂志对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的报道 第27-30页
第2节 电视对少数民族体育运动的报道 第30-31页
第3节 网络对少数民族体育运动的报道 第31-34页
少数民族网站简介 第31-32页
有关少数民族运动会的网络报道 第32-34页
第4节 广州民运会 第34-37页
广州民运会前期宣传准备充分 第34-35页
各类媒体对广州民运会的报道 第35-37页
第4章 少数民族体育新闻报道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第37-48页
第1节 少数民族体育新闻报道中存在的问题 第37-43页
竞技特点突出 民族文化缺失 第37-38页
报道内容片面 报道元素单一 第38-40页
政治倾向严重 报道形式陈旧 第40-42页
报道内容缺少统筹规划 第42-43页
第2节 少数民族体育报道的解决对策 第43-48页
要加强少数民族体育与民族文化的有机联系 第43-44页
要以受众和运动项目为导向 第44-45页
报道要以市场为导向 第45-46页
建立一支素质完备的报道队伍 第46-47页
坚持“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报道路线 第47-48页
结语 第48-50页
参考文献 第50-53页
后记 第54-55页
摘要 第3-4页
Abstract 第4-5页
1 前言 第9页
2 文献综述 第9-14页
国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现状 第9-11页
比较体育研究现状 第11-13页
彝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的现状及动态 第13-14页
傣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的现状及动态 第14页
3 选题依据与意义 第14-17页
选题依据 第14-16页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需要 第15页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理论研究的需要 第15页
探索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15页
傣族体育与彝族体育具有较强的可比性,并且具有丰富的研究资源 第15-16页
对发展不同地理环境、生活方式、文化观念条件下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提供可以借鉴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第16页
为完善和发展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理论体系作出贡献 第16页
选题意义 第16-17页
丰富与完善我国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研究理论与方法 第16页
探寻我国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共性与文化个性及文化成因 第16-17页
探索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 第17页
为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提供政策依据与决策依据 第17页
有助于探索我国现阶段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传承与发展的方式,以促进民族体育文化的弘扬与勃兴 第17页
4 研究对象与方法 第17-18页
研究对象 第17页
研究方法 第17-18页
文献资料法 第17-18页
实地调查法 第18页
逻辑推理法 第18页
比较法 第18页
历史地理学研究方法 第18页
生态人类学研究方法 第18页
5 研究结果与分析 第18-36页
彝族与傣族社会发展的历史源流 第18-19页
彝族与傣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活动特征与文化差异 第19-22页
傣族与彝族体育文化形态差异的自然、社会与文化环境比较 第22-26页
自然环境的分野 第22-23页
社会生产方式的差异 第23-24页
精神家园的殊途 第24-26页
宗教的皈依 第24-25页
民族心理的凸显 第25页
节日文化的提炼 第25-26页
水文化、火文化与傣族体育、彝族体育的缘由探析 第26-33页
水文化与傣族传统体育 第26-30页
水对湿热坝区民族体质的塑造 第27-28页
稻作农耕对傣族体育文化品性的积淀 第28页
崇尚“水文化”的社会制度对民族体育的规范 第28页
“水文化”的民族心理结构对体育特质的浇注 第28-30页
火文化与彝族传统体育 第30-32页
高寒山区民族体育对火的依存 第30页
游牧、刀耕火种对彝族体育特质的砺炼 第30-31页
推崇“火文化”的社会制度对民族体育的洗礼 第31-32页
“火文化”的民族心理结构对体育的铸塑 第32页
水文化、火文化对民族体育形成因素的影响作用 第32-33页
结论:来自比较的启示 第33-36页
自然环境的不同导致不同的民族生产、生活方式 第33页
不同的民族生产、生活方式孕育出各异的体育文化形态 第33-34页
民族文化观念的不同导致的体育价值取向各异 第34页
民族文化观念的价值取向成为决定民族传统体育发生机制的核心因子 第34-35页
要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多元性与异质性 第35-36页
6 结语 第36-37页
7 参考文献 第37-42页
8 后记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发展趋势论文
根植于农耕文化与海洋文化的中、西方体育,在各自不同环境下经过长期的发展,表现出迥然相异的特性,但二者之间也不乏相互借鉴、补充的成分,恰如太极的阴阳两仪,此消彼长,互斥互补,如今正殊途同归……。基于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而互斥的传统文化,对于完整性地描述身体活动的过程,认识其本质,进一步认识自然、认识世界,理解人生真谛极具互补性,缺一不可。面对当今世界文化多元化的热潮,我们的任务不是去悲叹过去,而是要试图在这种文化交融出现的极不平凡的多样性中发现某种统一的线索,通过寻求秩序与混沌之间的古典和谐,寻求人与自然之间的新的和谐,以唤醒深藏在文化中的原始冲动和创造性。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无论从数量、种类、特征上都堪称世界之最,是一种深厚的古文化遗存的积淀。从现代与未来科学发展的高度来审视它们,富有活力,富有创造性,具有文化蕴涵和生命魅力的一面,正是当代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的目标之一。“民族传统体育”的萌生与现代体育的成熟在人类文化的原始积淀期,现在分得很清楚的门类是混在一起的。因此,在某种对象中,可以发现诸种成分宗教、艺术、教育,当然还有体育,他们是混沌的、朦胧的,具有萌芽和本源的意义。“混沌”一词,在中国古代是指宇宙之初尚未分化的状态,不同时代产生不同的混沌观,代表了人们对世界的不同理解。人类早期萌生的“民族传统体育”与现代西方体育并非产生的文化基础不同,不过是人类身体运动文化在农耕文明与工业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通过长此以往的习练和竞技,人们对它们的认识和区分有了这样一种判断:前者侧重内修(此说是书斋式冥想的形态描述,不解决任何问题),后者表现外竞。
二者不是一种“对抗”的关系,而是混沌与清晰的两种状态。只是一个多世纪以来,二者在“碰撞与融合”中保持着“共存”状态,官方倡导的一方会强势一阵,此起彼伏而已。梳理和辨识人类社会发展历程和体育的发生及其演变过程,可以发现,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是以军事武艺为主干,以保健养生为经络,进而形成各地村落中汉族民间乡土游戏与类似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两大特色。
军事武艺的实用性,对兵器的依赖与拼杀格斗对个人体能技术的要求,在古代战争中体现得尤为突出。然而,自从中国成为统一的大国,武艺就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秦始皇战胜各国的利器是弩箭。汉代以后,制的戟、矛并用的长柄格斗等冷兵器显示了作战威力,但最终被火器所取代。武艺在军中虽受重视,但决定战争最终胜利的要素还是更加重要的武器。
明、清时期,镖局与绿林兴起,构成武林“江湖”。当时镖局的格局基本是由武术世家具有血缘关系或模拟血缘关系的师徒关系建立起来的,是一种特殊的具有独立经营的商业组织(群体)。镖局镖师千里走镖的本领通常是以高强的技术(功夫)作为支撑。在特定的历史时期,镖局引进社会上道德高尚、口碑好且武艺兼备的人入镖局,通过走镖行侠仗义,为民除害,进行救国救民活动等,深受社会认可,使得武艺在民间具有了广阔的空间和旺盛的生命力。
20世纪,武艺以“武术”的名义,从杀人之技转变为健身之术,发展到今天,主要是作为一项体育运动造福于人类。武术、摔跤等民族体育活动形式,通过提高民族体质和搏斗技能促进了民族军事的发展;具有健身和娱乐价值的民间舞蹈、游戏等民族体育活动形式则成为人们放松和娱乐的基本手段;民族宗教活动的部分祭祀活动、民族艺术活动中身体表现形式极其鲜明的健身舞蹈和身体活动性游戏,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
纵观人类文明史,摆脱原始野性是文明人类的向往与追求,将搏打厮杀进行“艺术化”的包装,将“行侠”演绎成为侠义文化,将武术打造成富有健身益寿、娱乐欣赏、攻防技击价值的文化精品,体现出武术文明的文化艺术价值。随着以武术为主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的深入和理论建设,于是便有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兴起和学科的设立。现代体育研究空间与东方学者的尴尬近代以来,中国人需要也正在吸收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优秀成果。中、西文化与科学的冲撞、对话与交流尽管难免错读、误解、牵强附会,但终会使双方从对方的文化资源中获得应有的启迪和补充。西方文艺复兴运动之后,近代体育亦成为文化前进的动力,自然科学冲破了宗教、神学的束缚,并逐渐从哲学的母体中分化独立出来。随着各个社会阶段的科学水准、宗教的态度和政治的因素,并依当时社会所需要的形式而形成,近代体育和现代社会所持有的必要形式有很多不同。
西方体育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成熟,西方体育的科学规范化已成铸型。换言之,经历西方科学主义浸淫的现代体育在理论与实践上都已经反复检验,几乎成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精密产品。西方体育正式地大规模传入中国应该是19世纪末,晚清洋务派兴办军事学堂作为训练手段的“兵操”,教官聘自英国和德国。20世纪初的《钦定学堂章程》改为“体操”,大批青年赴日本求学。随后,美国基督教青年会把运动会及球类项目推广至中国,新文化运动官方新学制把“体操”改称为体育。一个多世纪过去了,上学的人大多都知道田径、体操、游泳、球类……二战后,苏联的体育模式传入,除了把体育作为政治工具的作用强调到极端,仍然全都是西方文化已浇铸成型的产物,直至今日,“奥运争光”仍然是最明确的目标。
20世纪50年代,随着“原始传统部落”的快速现代化,以原始文化为研究核心的人类学和民族学也随之开始分化与扩散。一些在西方留学的学者回到自己的国家进行本土化研究;部分人类学者开始结合文献与民族志资料进行历史人类学研究;一些学者开始通过部落文化研究探索在现代化进程中原始部落的调适与改变;一些研究者在“田野”的基础上开始关注部族身体游戏,试图用新的眼光诠释这些文化,即中国学者所谓的“民族体育”。在我国,关于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热潮出现于改革开放初期,在其后的10多年里主要是从民族学的角度来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后,民族研究学者更多的是把目光投入到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的借鉴、运用与创新。
21世纪以来,主要是在原有知识背景基础上,探索专属于自己学科的理论与方法,这是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学术转折期。涉及到体育人文社会学领域,若是作为研究对象的非西方国家、民族有着自然环境和人文积淀的巨大差异,将因大前提错位而导致结论的失误。东方民族并没有经历古希腊与罗马竞技,也没有经历中世纪的骑士竞技与绅士运动,更没有经历近代工业革命促进的体育科学化、社会化的成熟阶段,大多是在一个多世纪前的殖民浪潮下接受西方体育,只能按照规范化的模式模仿,早已被封杀了发明、创新的空间。
东南亚各国的情况大致相近,按西方文明制定的规制玩游戏,不遗余力地去运动会上争金夺银,学校体育教材上呈现的西方文明传播的知识,体育老师照本宣科即可,研究者只能琢磨如何应用西方文明的产物于本土,至少在器物层面几乎没有可以选择的研究对象。那么,东方的体育研究者应该怎么办呢?原生态的民族体育是多元文化的重要资源生态人类学研究人类种群如何与他们的物质环境相处,以及如何与其他生态种群相互作用,包括狩猎野生动物或采集野生植物的人和寄生于人体中的微生物体,从中发现一些对双方有利的关系。在不同的人类种群中最主要的一些关系是:捕食、竞争、合作、互助,特别普遍的关系是对有限资源的竞争,且经常表现为战争形式。早期人类由于科学技术的落后,许多古老的原生形态的民族体育(也可以称为部族或族群的原创身体运动形式),多少带有原始巫术的色彩,反映了人与自然力的关系和人对自身来源、自身力量的朦胧认识。许多与生产劳动和军事行为有关的身体活动,大体上不是由原生民族体育脱胎而来,而是出于人们有意无意的创编,可以称之为次生形态。
由于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自然力对人的作用等因素的影响,身体活动的原生形态和次生形态渐渐有了不同的走向和功能。具有民族文化特征的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逐渐形成过程中,一部分原生形态的身体活动延续下来并转化为民俗活动,而次生形态的民族体育也逐渐汇入这种民俗活动之中。在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上,也日益明确地与本民族起源、复兴、发展等有关的历史或神话人物联系在一起,其民族文化特征尤为强烈,其地域性和传承日益鲜明,其功能也逐渐演变为促进民族认同,即参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在许多尚未进入现代生活的民族中,在出生、成年、交往、恋爱、婚配直至死亡的人生旅途中,常伴随着特定的民俗活动,其中,传统体育活动的地位常常引人注目,发挥着维系民族生存和团结的重要作用,而且逐渐内化为一种民族性格的象征。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在维系种族繁衍方面,始终起着重要的、有时甚至是唯一的媒介作用。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方式均在其所处的生态和文化背景中形成。早在先史传疑时代的西周,有记载的与人类体育有关的活动除狩猎和舞蹈外,还包括刀剑、角抵、养生体操、弓矢与枪、蹴踘、击壤游戏等,足见我国体育运动起源之早,较古希腊有过之而无不及。除地域差异外,绚丽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与民族起源、种族繁衍、生产方式、风俗习惯、社会形态、以及文化追求有关,即使是同一民族内部,也会因地域关系,其传统体育开展水平又有多样化的特色。即使是空间相距很远、地理上没有接触的不同民族,也可能因为有着相似的生态环境和价值追求而发展出形神相似的传统体育项目。亚洲和平崛起,必然产生对于按西方文明单一发展模式以及突出单一文化价值的怀疑。亚洲各国有上千项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其数量之丰富,形式之多彩,堪称世界之最。这方蕴集深厚的民族文化宝藏被得到重新认识,对于弘扬东方体育文化的价值,促进世界文化多元,发展人类所共有的体育事业具有重要意义。东方民族的传统体育是一个开发大众体育的宝库,等待着进一步挖掘。
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对世界各国经济、政治、军事、以及社会、文化、甚至思维方式,都产生着巨大的影响。西方国家利用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把发达的经济作为后盾,在世界范围内极力推行他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政治模式和行为标准,试图将自己的主流文化强加于发展中国家的本土文化,倡导一种所谓的“全球文化”。有学者通过“人的社会化过程总是在某种文化环境中完成的”来论证建立在全球社会化过程之上的全球价值或全球认同的必然性和现实性,认为人们今天赖以成长的文化环境已经超出了民族的和国家的界限。然而,体育作为一种开放性的文化,从其原始体育的萌芽形态起便与多种原始文化形态,如舞蹈、巫术、宗教、绘画、音乐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自身发生、发展既受到多种文化形态的影响,也会对多种文化形态的发生、发展产生反作用。西方体育建立在工业社会的土壤中,许多项目是缺乏传统文化滋润的“试管婴儿”,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伦理学基础薄弱,因此,带来的球场暴力、、服用禁药、过分职业化和商业化等弊端,恰恰可以通过建立在人的自然欲求有限性基础之上的东方民族体育对此产生良好的互补作用。
我国多民族丰富多彩的身体运动形态是国家的文化瑰宝,国家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弘扬与传承的重视,为体育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源。由于民族文化一直隐身在民族传统体育习俗当中,不以文本的面貌呈现出来,而是存在于该民族体育活动的行为动作之中,因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存和传承方式通常是以一种非文本的形式来完成的,体育文化研究者需要对此引起应有的重视。一般而言,民族传统体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自己的文化时空里都有着自己特定的文化价值,它是因为当时,当地的文化生态意义而具有生命力,而一旦其文化社会生态失落,它的价值与意义也就消亡,如果不能复活其文化生态,我们保护的只能是表象形态,没有人文内涵。
通常在说文化保护时,往往忽略了当地民族、当地原住居民的情感需求和价值取向,更多的是在一厢情愿地为“保护”而呐喊,为研究而奔走。崔永元建立了一些以影视资料为主的“口述历史库”,致力于口述历史开发与研究,针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也可以将收集到的口述历史影像资料,建成数字化存储检索系统,除了保存、归类整理及永久传承之外,并免费向全社会其他学术研究机构或个人开放,以供学术研究利用。目前,体育界已有多个数据库之类的国家课题,做一些影视资料库,主要提供素材,只有不多的学术价值,但我们暂时不具备这类条件,只能做小而精的独门绝技或超强能力的高层研究。所谓“知史而后兴”,我们希望看到的是,一个社会中亟待长成的力量所能接触到我们民族的历史,不再仅仅是宏大的,而是个体的,活生生的。
研究民族体育需要借鉴实证和应用的科学方法现代体育研究并非基础研究,而是借助各个非体育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来研究体育的各种问题,几乎没有从自己领域生长出来的成熟学科,可以说是处于科学知识的应用性末端。不过,经过对特殊对象的科学实证,可能发现创新路径。以前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大多不是借鉴科学方法,而是用现代体育的概念生搬硬套,或是用西方文明的生成轨迹来比对,由此得出“民族传统体育”不是体育的结论。
中国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与科学传统,它是一种彻底的整体论和生成论体系,这是它的长处,也有它的不足。从未来科学发展的前景看,将科学融于文化之中,从历史文化背景的本来面貌出发来研究和阐述科学的形式、演化和发展,并对不同科学传统进行比较研究,这不仅是科学研究的时代潮流,而且也是体育科学研究由朴素的科学思想到现代科学应用的必然发展过程。
体育研究领域所汇聚的相关知识以实证的经验为支撑,主要以实用为目的,包括体育运动在内,各类研究所遵循的基本原则都是科学结论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强调通过经验观察的数据和实验研究的手段得到结论,所形成的知识必须建立在自己观察到的经验事实上,在同一条件下具有可证性。研究者遵循这些公认的科学路径,脚踏实地深入到事实正在发生的第一线进行实证调查并进行专心致志的理论思考和创新,其成果才有可能在人类精神生产中被接受。
众所周知,正确推理是科学研究的灵魂。从思维运动过程的方向来看,归纳推理就是从一些特殊性的知识的前提推出一个一般性的知识的结论,即从特殊过渡到一般;演绎推理就是从一般性的知识的前提推出一个特殊性的知识的结论,即从一般过渡到特殊。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关系密切,是科学研究中先后次序确定的、不可分割的两个阶段。归纳推理得到的一般规律并不一定正确,还需要由演绎推理来验证。确定次序是先有归纳推理,然后才能有演绎推理。再归纳,再演绎,螺旋上升,使理论越来越完善。西方自亚里士多德以来倡导演绎推理的系统方法,是著名的定言三段论,它是根据已知事实推出一项结论的系统,由大前提、小前提与结论组成。其中,大前提是一种自明的假定,即依据常识、公理、教条、经典或形而上的预先设定等建立的命题,通常情况下被认为是正确的故无须证明。
学习西方思想宝库中的精髓,把这种定言三段式的形式逻辑作为最基本的原则,在体育科学研究中能够提供有效性的知识已是众所周知。东方的研究者要想根据自身状况获得可靠性的创新知识方面,仅靠这种方法会受到严重限制。这种方法所提供的`认识不能超出大前提和小前提的范围,使我们老是重复检验已有的知识而无法生成新的理论。演绎推理所推测的事物,必须不是原来在归纳推理时考察过的,否则就是循环论证,没有任何创新意义。
诸如东方体育研究者对体育概念之类的所谓“研究”、对西方体育文化的翻译式解读、对体育运动科普知识的传播,几乎都是毫无理论价值的循环论证。因此,在西方体育文化笼罩的大、小前提下,东方学者难以生成新的理论和知识;一味迷恋于演绎推理,无法在复杂的现实未知环境中进行知识更新、观念革新、体制、机制创新。东方养生保健的生态文明建设是大众体育发展的新形式东方拥有与西方同样悠久的古代文明,然而在近、现代国际体坛上,西方体育借助于强大的经济和科技力量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渗透、传播,表现出强大的渗透性,成为一种强势文化,从而霸占国际体坛的核心地位。譬如,率先进行工业革命的英国以及紧随其后的德国、法国等,就是利用工业革命获取的巨大经济效益,把自己的体育文化推向世界;而此时的美国只能被动接受,但随后美国生产力后来居上,体育文化也随着美国经济的提升而倒灌输出,让体育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如风靡全球的篮球、排球等运动项目。同样不可争议的现实是,奥林匹克作为西方体育文化全球化的标杆,东方各国只能够被动接受。
过去的体育是西方文明,并不包括东方文明,当然无视东方民族的身体运动文化存在。面对发展中国家的崛起,西方体育最终将接受东方传统的养生保健文化,并且不能视其为西方体育的分支,或是对西方体育的补充。季羡林先生从人类发展历史将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比作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到了21世纪,三十年河西的西方文化将逐渐让位于三十年河东的东方文化”
。如今,亚洲许多国家随着自身经济实力的增强,已不再满足于在国际体坛上仅仅是从源于西方的竞技项目中去摘取奖牌,从而掀起包括体育在内的“新文化运动”热潮。后现代社会的来临,现代思潮对于工业社会弊端的批判,对现代化负面效应的反思,东方各国已经开始对大众体育的观念产生自主的思考,可以对制度改革行使话语权,提出这样的问题:人类的各群体都一定要采用运动会的竞技形式吗?俱乐部是最佳的基层体育组织吗?大众体育的场所就只能在现代化城镇吗?生物只能被动地接受进化的结果,而人则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做出选择。个人可以根据自己对客观世界的理解,做出自主的选择。虽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西方文化仍然是主流,但中国体育的养生保健思想与“健康第一”的新时期导向,可以帮助人类对待自己身体的哲学态度发生转变。由于受西方体育和西方分析的思维模式影响太深,需要东方综合思维实现整合。东方体育研究者可以做出自己的选择,表达对民族身体文化复兴、对生态运动与绿色体育的追求。
在特定社会中,人们具有共同拥有一系列行为模式的普遍倾向。每个人都潜移默化地接受该社会文化的熏陶,逐渐发展出与该社会其他成员相一致的行为模式。这种后天习得的文化是一种适应机制,每种组成部分最终从属于相同的基本法则,包括传统的大众体育方式。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在可以预见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许多人仍然生活在偏远的农村甚至崇山峻岭之中,农闲时村落中的民族体育休闲娱乐式的传承或许是更好的方式。传统节庆、家族聚会、千百年来村寨里自发生长的社会组织,东方文明积淀的保健养生方式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给大众体育在东方的参与式发展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础。
物质文明的高度发达为人类提供了休闲时间并伴生了闲情逸致,人类对自己的身体关注程度会与日俱增。古代东方人遵循与大自然相互依赖的和谐关系,强调修身养性的身体活动,通过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获得快乐。充满东方智慧的休闲理念,启迪我们对娱乐价值的创新认识。在当代,东方的大众体育可以更新自己的理念,依据特殊的传统文化和亟需公共体育服务制度的现实国情,倡导和实施“分享运动、传承文化”的精神,以推动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的理念进一步深入,并建立行之有效的、科学化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这将是历史的使命,同样也是一次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革新。
用参与式发展的制度创新促进民族体育的进步中华传统体育的传承与保护,“参与式发展”无疑是个好的思路和路径,但“经济目标”可以成为参与式发展的次要参考指标。从长远看,对传统体育的真正的保护是暂时的,传承与发展才有生命力。
体育作为一个实践的领域,受到具体国家、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其特色在于地方性或民族性。各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多是与生产劳动、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紧密结合的,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常伴以音乐歌舞,把竞技和娱乐结合在一起,其重展现民族传统文化,强调“重在参与”,与现代体育重竞技,提倡“更高、更快、更强”不同。恰恰是“重在参与”这样的体育活动和体育精神,更有利于民族传统文化体制的创新。东方各国开展大众体育,最终会涉及体育的民族化。例如,民族传统体育节庆涉及自然特性、人文特性和非物质文化性,参与人员数量多、范围广,作为自然地理环境和历史人文积淀的综合体,民族传统体育节庆可以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和基础。近年来,广西以节庆体育作为一个传统的人际交流平台和群体交流纽带,把传统节庆活动作为一种长期传承和动态的参与性文化资源,在建设民族地区文化和体育强国中已卓有成效,极大地带动了当地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参与兴趣,其兴办的“体育节”以及正在建设的“国家级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保护示范区”,是不同于西方大众体育形式的创新。
东南亚迅速提升的综合实力,对推动区域和平发展有积极意义。广西作为中国与东盟加强友好合作的桥头堡,构建“国家级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保护示范区”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创举,它利用区内丰富的民族身体运动文化资源,滋养了许多民族体育活动的传统节庆,以鲜活的原始生态的体育文化矫正现代体育的异化,提高体育文化基因的丰富性,不仅是促进文化进步的体制机制创新,也是代表东方文明的传统大众体育形式走向世界的新路径。
体育面对的永恒问题,是需要对身体运动与人类社会协调发展进行诸方面研究。东方体育文化的价值和生命力,取决于它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贡献。东方体育研究者主要着眼于本土化研究对象的身心特点,主张跨学科、多视角综合研究,倡导从整体出发,从实际出发,不断创新,探讨新理论;同时,在探索过程中更应强调人文关怀,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从而更快、更好的促进我国体育事业发展。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论文
一、民族传统体育内容多样性和包容性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源自于民间的生产、狩猎、娱乐等活动,并根据时代进程不断演变,在民间流传开来,据《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志》统计,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共有977种,其中汉族项目301种,其他少数民族的体育项目676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受儒家文化影响,主张以“仁爱”为思想核心,强调运动以修养身心为主,对体育运动竞技性并不十分注重,民族传统体育中蕴涵了丰富的哲学、道德、宗教、习俗等社会文化,蕴含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实质,作为一种特有的文化类型,拥有其他项目无法替代的重要价值。
二、传统体育文化的特殊价值
传统体育文化的演变历程,是一个动态平衡发展的过程,它顺应了复杂的时代变化规律,不断吸收和总结历时的经验教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适时调整自身的发展方向,才能在复杂的历史洪流中得以保留。传统体育文化的整理与传播,对宣扬各民族传统文化、发展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加强各民族间交流、增进各民族团结有着重大意义。并且从传统体育文化中能反映相应体育活动的起源形态和依据各个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变化所做出的相应改变。加强对体育文化的研究不仅能帮助我们回顾历史,同时对创造新的体育项目和运动形式也有较高的指导意义,是一笔特殊的无形文化遗产。传统体育文化是我国各个民族在其特定的地理、经济、政治、文化等条件下所形成的`一种民族差异文化,在体育活动形式中能够展现本民族的风土人情,是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文化主张“和而不同”,强调和谐而多样,在基调一致的同时包容个别性。这与西方奥林匹克文化的强势与竞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今天,奥林匹克文化已经走向全球,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同文化应该平等交流,相互间取长补短、尊重文化个性和多元化,这对奥林匹克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开发策略
1.坚守自身价值准则
如今,我们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急需走出国门融入到世界体育文化的浪潮中。但是,在融入的过程中,我们要做到时时警醒保持住自己的标准,不能急功近利,万不可图一时之方便而将自己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纳入到西方体育文化的轨道中,更不能在融入中迷失自己的民族精神。我们要在坚守自身价值标准的前提下寻求发展之路、创新之路。要让世界上更多的国家了解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我们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中来,使我们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中蕴含的深刻文化内涵和深厚民族精神被世界上更多的人所理解、所接受。
2.注重可持续发展
民族传统体育不仅承载着我们各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和精神实质,也为现代体育文化建设注入了新鲜的活力。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群众的消费观念也在不断变化,人们已从过去的“温饱”意识向现在的“时尚”“娱乐”“健康”转变,民族传统体育也应该从过去的小群体运动向大众化运动发展。任何的发展都应该寻求可持续化,“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目前和未来都将遵从的发展观念,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经济实力的发展并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社会文明的进步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才是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要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不能因循守旧,要不断创新,只有这样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才能发展的平稳且长远,也只有这样民族传统体育才能更好的为人们服务。
小学民族传统体育引进论文
一、从大课间的概述与现状阐述必要性
1、小学教育大课间的概述。大课间体育活动是近年来在课间操基础上发展开来的一种新的体育组织形式,与传统的课间操相比,具有创新、活跃等特点。大课间在时间上具有活动时间长、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强度适宜等优势,在学生紧张学习之余,可以缓解学习压力,是学习之外的一种最有效的调剂,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显著的效果,学校通过采取不同的大课间活动形式,组织各式各样的活动形式,在形体上、知识上、趣味性上积极创新,收到更好的效果。
2、大课间活动的现状分析。从目前的大课间活动环境来看,由于受到教学环境等主要因素的影响,学生参与活动的形式处于被动接受的整体形势,也就是说,在大课间活动内容的安排上,仍然以教师的安排为主,学生主体性、个体性的考虑很少,只是一些简单、象征性的自主练习,放羊式的大课间教学依然存在,没有形成个性化需求、整体性推行的大课间活动模式。流于形式的情况很多。而且教师没有太多的钻研其中的活动形式、活动内容、趣味性、知识性等相对缺乏。
3、大课间活动的问题剖析。文化课教师拖堂、班主任工作不到位、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内容单一、老套、活动的主体单一、活动经常被取消、场地器材不足、缺少专业指导等,都是当前大课间活动存在的问题形式,往往就会造成大课间活动中学生对缺乏新意的活动内容比较反感,出现逃避参加大课间体育活动的事情屡见不鲜;尤其是遇到下雨、下雪、上大雾、刮大风、场地积水积雪时,大课间活动就会被取消,形成大课间活动随意性,不是学生的爱好而是学生的负担,流于形式,缺少更大的积极性,这样就需要引入民族传统体育,增添活力源泉。
二、从民族传统体育的表现形式及优势分析重要性
1、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及功能分析。民族传统体育从整体上来说,是一项以养生、卫国、娱乐为一体的活动形式,注重学生在形神以及精、气、神的结合,注重动静结合,能修养身心,是体育与德美结合,寓德美于体育活动之中的表现方式,从广泛程度来说,具有健身、对智力、品德、美感的教育、娱乐、交往等各项功能,将小学生带到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进行自由的享受以及对民族体育的运用,吸引学生参加到大课间中来,增加无限乐趣。
2、民族传统教育与小学教育大课间的融合表现形式。民族传统体育,是指在中华历史上一个或多个民族内流传或继承的体育活动的总称。主要是指我国各民族传统的祛病、健身、习武和娱乐活动项目,这种体育活动既是体育的,也是民族的,同时也是传统的。早小学大课间的主要表现形式有武术、田径、球戏、舞戏、水戏、棋戏等多种形式,在项目上更是丰富多彩,譬如有摔跤、高脚竞速、八极拳、踢踏舞、游泳、潜水、游水捉鸭等,趣味丛生,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就会高涨。
3、民族传统体育引入大课间的必要性。小学生正是长知识、强见识的关键时刻,民族传统体育尤其是一些独具特色的活动项目,运用到大课间,可以打破内容不够活泼,缺乏时代气息的诟病,同时,放手让学生自由结伴游戏,不受时间、空间、地点、人数的限制,弥补了体育器材不能适应当前教学的缺陷。将民族传统体育融入到大课间教育,不但可以练就学生强健的体魄,还能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更好的认识、理解对知识、社会的全面价值观的形成。
三、民族传统体育引入小学教育大课间的可行性论证
1、理论上的全盘分析。从理论研讨的角度来看,民族传统体育引入小于教育大课间是新课程标准下实际需求,尤其是“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理念的构建,证实了民族传统体育在大课间活动中应用方向。由于民族传统体育内容丰富,选择空间较大,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选择对应有效的项目进行教学,从而实现体育教学目标。
2、管理上的科学合理。将民族传统体育引入小学教育大课间,从管理上也可以更好的.实现,能促进两者的和谐应用于有机结合。通过实行规范化的民族传统体育在大课间的运用管理手段,将大课间的活动组织实施作为人文体育活动的一项系统工作来抓,在学校建立科学合理的网络和机构,形成校长统帅、体育老师牵头、班主任主抓、任课教师辅助、学生主体人人参与的良好局面,层层落实,齐抓共管。
3、体系上的综合评价。民族传统体育引入小学教育大课间的应用,还必须从两者的评价体系上考虑可行性,也就是说,如何构建和加强体系的研究,实现民族传统体育在小学大课间的有效应用,构建一套综合性的改革评价机制,也是形势所趋。在这一体系的构成上,从改革评价机制着手,形成民族传统体育在大课间文体育活动评价体系的研究、教师对学生参与大课体育活动实效性的评价研究、学校对教师大课间人文体育活动实施过程的评价研究、学校、家庭和社会立体化网络,推进全民健身运动的研究四个研究体系,通过这四个研究体系的全面完成,而这些研究体系的实施是完全具有可行性的。民族传统体育引入小学教育大课间的应用,是在传统体育项目的基础上,以锻炼学生的身体、形成良好身体素质并提高思想认识为目的,在培养小学生的体育兴趣和体育意识以及对学习的态度上都有积极的作用,民族传统体育的引入,作为学校教育的内容来发展,将具有更深远的实际意义。
民族传统体育消费的研究
[摘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完善和发展的今天, 激活民族传统体育消费是时代的需要, 是民族传统体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必须大力培育民族传统体育消费市场, 发展和繁荣民族经济。
[关键词] 民族传统体育消费市场
近年来, 全国挖掘整理了一大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涌现了一批民族传统体育科研成果, 不少地区已将民族传统体育引入大中小学的体育教学实践, 可以说, 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为了更好地发掘民族传统体育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 更清地认识民族传统体育与人们精神生活、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的关系, 笔者试图探讨如何有效地激活民族传统体育市场, 进一步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健康发展。
一、激活民族传统体育消费的必要性
1.激活民族传统体育消费是时代的需要。一方面当今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 各种竞争日趋激烈, 人们盼望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放松大脑, 消除疲劳, 对娱乐性文化消费需求迫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经济收入的增长, 我国休闲娱乐的消费支出比重日益增大, 据调查,三分之一用于休闲娱乐消费的家庭逐渐增多。特别是在一些大中城市, 健身娱乐市场发展较快, 据统计,北京市5000 多家体育健身娱乐场所年营业额达6个多亿,上缴税金8000万元, 上海人均每月体育消费达100 元以上, 可见体育消费对拉动经济的贡献。与现代竞技体育运动相比, 民族传统体育更多的是娱乐性、趣味性, 更平民化、大众化, 对一般体育消费者而言, 他不一定需要专门的技术训练, 也不太需要苛刻的外部条件, 这为大众参与和消费提供了较好条件。另一方面, 随着工作效率的提高和劳动工作日的普遍缩短, 节假日增多, 我国全年节假日已达114天, 相当全年总天数的三分之一 。节日虽然增多了,但除国庆、春节等少数假日可形成各种高潮外, 大部分节假日过于注重组织性和教育性, 忽视了节假日的灵魂―――娱乐性。当前各地此起彼伏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风筝节、武术节等多是“节日搭台, 经贸唱戏”, 政府色彩和客观经济的比重太大, 吸引大众的文化内涵和娱乐性明。而现代消费者对闲暇生活质量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 闲暇生活在社会生活方式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增强娱乐性、注重参与生、提升假日的附加值、演化假日的吸引力是所有关注“假日经济”的人们应该深思的问题。因此, 发展民族传统体育运动, 开发民族传统体育市场,拓展人们文化体育消费、健身娱乐消费的空间, 提升和丰富民族传统文化, 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花钱买健康, 花钱买乐趣的消费需求, 是顺应时代潮流, 符合时代的精神之举。
2.激活民族传统体育消费是民族传统体育自身发展的需要。竞技体育运动在“奥运精神”和“金牌意识”的熏陶下日臻完善。 随着商业体育和体育产业的较快发展, 体育产业的经济效益显著提高。而民族传统体育由于缺乏金牌效应和世界冠军效应, 发展相对滞后, 步子相当缓慢,但是, 从民族传统体育产生的背景起源的原因和流传的时间和地区看, 它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独特的文化魅力, 很强的娱乐健身作用。一般来说, 民族传统体育的产生和起源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1)源于狩猎与征战;(2)源于农事与宗教;(3)源于婚恋与民俗;(4)源于反抗压迫与崇拜和纪念英雄人物。民族传统体育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质和开发价值,在我国整体经济水平还不发达的情况下,单靠体育行政部门一家开发推广显然是不够的, 必须采取灵活的机制, 市场运作的方法, 以及各种新奇独特、关注大众的市场营销手段和策略, 引起消费者注意, 唤起消费需求, 激活民族传统体育市场, 才能使民族传统体育焕发新的生命力, 得到更大的发展。
二、培育民族传统体育消费市场
自从实行了5天工作制后, 人们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 怎样引导人们科学、文明、健康的娱乐、消费就成为一个热门话题。目前,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是比较迅速的,但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市场开发和消费还非常欠缺, 大力培育民族传统体育消费市场理应提上议事日程。民族传统体育产生于人民群众之中, 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与高尔夫球、保龄球等体育消费相比, 民族传统体育投入少、价格低、参与性强, 在目前的'经济水平下,人们有能力消费, 只要引导得法、运作得当, 民族传统体育消费市场前景十分广阔。据专家分析, 参与体育健身娱乐消费有可能成为带动整个体育消费快速增长的主流。76.9 %的消费者不同程度的喜欢体育运动,“投资运动, 储蓄健康”、“请人吃饭, 不如请人流汗”等新体育消费观念逐渐流行, 要启动民族传统体育市场, 1.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宣传, 让民族传统体育深入人心、深入生活, 使其从乡村走向城镇、走向机关、走向企业; 2.青少年是体育消费的主流, 根据目标市场的特点和需要, 将民族传统体育进一步引入大中小学的体育教育实践, 培养民族传统体育的骨干力量, 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普及。3.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建立民族传统体育馆或民族传统体育俱乐部, 采取市场化的运作方式, 吸引人们进行娱乐和消费。4.消费者也要不断更新观念,以更加积极的心态投身能给您带来健康和欢悦的体育消费,发展和繁荣民族传统体育市场。
三、结束语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走向深入的今天,体育事业同样必须大胆走向市场,减少国家负担,寻求自我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根据自己的特点主动走向社会、积极参与市场,满足人们“花钱买健康”、“花钱买休闲”的愿望。
参考文献:
[1]白晋湘刘少英钟海平:湘鄂渝黔边山寨民族体育文化的本质内涵[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3 (3):298
[2]刘小明: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观察与思考[N].人民的日报
对藏民族传统体育探讨
摘要世居在青藏高原上的藏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传统体育文化,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宝库增添了绚丽多姿的宝藏。本文对世居在青藏高原的藏民族传统体育进行一些有益的探讨,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继承、发展、功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青藏高原 藏民族 传统体育
藏民族是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中重要的一员。它主要分布在全国面积四分之一的青藏高原上。境内高山绵延、大川巨流、纵横交错、海拔高、自然环境比较恶劣。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为了繁衍生息,更好的生活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他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逐渐形成了绚丽多彩、颇具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
一、民族传统体育的表现形式与特点
(一)竞争性
藏民族传统体育是独特的自然环境、地理环境和独特的民族生活习俗的产物。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藏民族的思想意念和审美意蕴造就了自己独特而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体系。如藏历新年、萨葛达瓦节、江孜达玛节、香浪节、插箭节、望果节、亚季节、雪顿节、沐浴节等都要举办形式多样的体育娱乐和比赛活动。由于藏民族有悠久的文化历史,民族性格好强尚勇,又有强烈的荣誉感,在比赛中,技艺超群、身强力壮者往往受到人们的青睐,也成为异性追求爱慕的对象。这样即使体育比赛富有机智、风趣幽默等娱乐性,又富有竞技逞能、比武的竞争性。两者相互衬映相互促进,即在竞技斗勇中健全了身心,又有效的保持了强健的体魄与自然环境抗争的意识。这种传统式的体育项目,使得他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相关的操练、活动中,世代的相承传习和继承、保持了下来。因此,这种在生产活动中产生出来的、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富有浓郁特色的传统体育活动,既有娱乐性,又赋竞争性,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
(二)广泛的群众性
我们知道传统体育活动源于某一农时节令或某一宗教活动,因此活动的本身就具有一定群众性。藏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其群众基础深厚,最为藏民族喜闻乐见,已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独特的地域特征、生活条件和环境的限制与制约,使他们在长期与自然斗争和发展演变过程中,无论是平日劳动之余,还是喜庆佳期,都会举行各种娱乐比赛活动。常见的有:举石、抱木、掷石、赛马、赛牦牛、骑马射击、骑马射箭、跑马拣哈达、古尔朵(甩石头)、刀术、马术、押加(拉趴牛)、碧秀(响箭)、藏式围棋、北嘎(藏式摔跤)、吉韧(类似斯诺克台球)、马球、廓庄舞(广场舞)、登山等项目。广大的农牧民根据自己对各项运动的理解和爱好积极踊跃的参加。据不完全统计,在每一次进行的藏民族传统节日里对进行比赛和表演,参加运动员都有少则上百人,多则上千人次,观众人数不计其数。这些传统项目的举行,既增强了体魄,又增强了他们战胜疾病完善自我的信心,提高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使他们更加团结奋进,热爱养育他们的这片热土。
(三)寓体娱乐性
青藏高原地理位置偏僻,高山峻岭,地广人稀,人们相聚一起不容易。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和赋予了藏民族传统体育独特的精神文化和魅力。民族体育与民族歌舞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并把丰富文化寓于传统的体育活动中,如“江孜达马节”的跑马射箭,那曲羌塘赛马会的“马上拣哈达”当雄的“当姆吉让”。拉萨“雪顿节”的赛牦牛,参赛的都是英姿勃发的青壮牧民。马披红挂彩,极尽饰物之美,骑手们身披哈达和彩绸,会场上红红绿绿,飘飘洒洒,沸沸扬扬,乐鼓震天。观者忘情振臂呐喊,一望无际的大草原都沉浸在欢乐和吉祥中。这些颇具特色的既有体育性、娱乐性,又有文化内涵,更具群众性的传统体育,发挥了体育自身所具有的键身、娱乐价值功能,又强健了体魄,使藏民族自古以来视宇宙为浑然一体,万物皆有生命的那种“天人合一”的心态,得到了诠释。
(四)公平竞赛的要求与规则性
藏民族传统体育由于长期受地域环境和宗教的影响,它的组织机构、竞赛与规则要求等受场地、设施的限制,无法达到很正规完善的比赛程序。但为了达到公平、公正,他们根据运动的特点,制定了相对严格的规则,如藏式摔跤、骑马射箭、跑马捡哈达等项目已形成了较完整的竞赛规则。尽可能使每一个参加比赛的人都通过自身的身体动作来完成。而且每一个项目的获胜标准都是以身体完成动作的强度、难度、高度、速度以及准确性和有效性来判定。这样,在体育面前人人平等,都有夺取胜利的机会。即达到了强身健体的功能,又增强了本民族的集体荣誉感和价值认同感,增进了各个地区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通过比赛,推动了和平,使民族的凝聚力更加牢固,同时也统一了比赛的标准与要求。所以说,传统体育和奥林匹克运动一样,都包含着人类追求拥有强壮体质,向着更快、更高、更强的方向发展,同时又企盼着公平竞赛,享受和平幸福的美好愿望。
二、继承、挖掘和发展藏民族传统体育,推动全民健身运动开展
(一)竞技与娱乐健身的关系
民族传统体育,是构成大众体育的主要部分,而大众体育的主要内容也就是奥林匹克运动活动内容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明显的健身性、娱乐性、普及性和灵活多样性等特点,成为开展民族大众体育的主要手段。在未来社会不断发展变化中,随着人们居住条件和生活条件的日益改善,那种返璞归真,追求回归自然,远离喧嚣,利用节假日“野外化”到“非场地”休闲娱乐,加强体育锻炼,做一些运动负荷小,技术要求低,运动方式灵活而且娱乐性、健身性强的轻体育,备受人们的欢迎和青睐。奥林匹克运动是鼓励所有的人,特别是青年人参与体育活动,强调的是竞技化竞争意识,倡导和追求比赛获胜为唯一的目的,追求人的个性张扬和释放,要求在竞赛过程中运动技能的携带者应该拥有极端的表现欲,他们的游戏过程更像是战争。许多人用“和平时期的战争”来评价。而绚烂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好不夸张的比喻说,是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化体育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产生的国际效应和社会效应是民族传统体育所无法取代的。因此,我们必须在坚持“体育为大众”的主导思想下,遵循民族体育传统的广泛群众性和社会吸引力,积极合理的挖掘其巨大的潜力。 (二)发展藏民族传统体育,推动全民健身运动开展
国务院颁发的《全民健身计划——》中明确规定:“传承发展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重视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发掘整理和传播推广工作,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将优秀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加以传承和保护。广泛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育活动,举办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展示和竞赛活动,促进各民族、地区间交流,扩大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的国际影响力”。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文化中的瑰宝,为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民族地区有很多与当地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体育项目,是当地群众喜闻乐见愿意参与的健身活动;挖掘、发扬民族传统体育的功能,可以更好的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在拉萨市的布达拉宫广场和西宁市的新宁、中心广场上、还有不计其数的社区小广场上每天早晚都能看到成千上百人的群众跳起的“廓庄舞”,并吸引着广大民众来参与。这种广大民众喜闻乐见的广场跳“廓庄舞”的形式正在逐渐走向全国吸引了北京、上海、四川、云南、陕西、甘肃等省市的民众来广泛参与,一些省市的电视台也进行了报道宣传,掀起了“民族传统体育热”。为藏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的挖掘、推广和发展,推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优势,促进推动全民健身运动开展,和谐社会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结束语
民族传统体育是体育运动一朵绚丽的瑰宝,丢弃本民族风格和特点,一味照搬或模仿他人,就会丢失自己国家和民族存在的意义。我们要以“理解、和谐、谦让的品质”这一运动理念为宗旨,去挖掘更好、更适合藏民族传统体育的运动方式和思维。积极参与藏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的挖掘、推广、发展、推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优势,促进推动全民健身运动开展,和谐社会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我们也需要发展我们的民族传统体育,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身体素质,实现民族复兴宏伟计划。认真总结和研究民族体育的特点,正确对待继承和发展两者之间的关系,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结合全民健身运动开展的这一有利时机,积极推动藏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展和普及,一定会更好地促进中华民族群众体质的提高,“促进各民族、地区间交流,扩大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的国际影响力”,促进民族地区文化体育事业进步,丰富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推动经济发展、文化繁荣。
参考文献:
[1] 王岗.中国古代“竞技体育”的文化审视与民族传统体育的重塑[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03.
[2] 丁玲辉.西藏民族传统体育的特性[J].西藏体育..04.
[3] 方成帮.丰富多彩的青海民族传统体育[J].体育科学理论与实践..04.
城市是社会发展中人类离不开的生活场所,城市化的发展推动了我国社会的进步,但是,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的展现却随之受到了阻碍。城市化的发展不可避免,因此在社会变迁中,要求我国政府应通过实施自然地理策略等构建科学化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抢救措施。以下就是对城市化背景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抢救措施的详细阐述,望其能为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利的文字参考。
1城市化进程对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影响
近年来,人们逐渐提高了对城市化进程中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关注,在规模较大的城市中,由于城市中的人们来自于不同的民族,因此在城市的建设中就形成了较为广泛的社会文化形态。在城市化进程发展的影响下,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开始趋于规范化,例如: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相关的政府部门会根据城市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制定相应的城市结构,在规范化的城市结构中,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也开始趋于规范。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中,要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融入形式必须符合城市的发展要求,例如:彝族的“阿细跳月”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就随着城市结构规范化的发展,其自身也被开始细化。其次,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在城市化进程中也赢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例如:在网络科技较为发达的现代社会中,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就在较为完善的城市网络体系中实现了该文化的进一步推广。而由于在城市化进程中,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了迎合现代人们的需求,因此其在城市化的环境中优化了自身的现代意识,并融入了更多的现代元素[1]。
2城市化进程中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2.1城市化进程中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现状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开始加快了城市化建设的步伐,在此背景下,由于我国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发展速度较为缓慢,因此较多的受众开始忽视了对其的关注。另外,就目前的现状来看,少数民族体育文化自身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例如:其缺乏一定的娱乐性,因此受众在压力较大的城市发展中,由于无法通过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实现精神上的释放,最终导致体育文化的受众随之逐渐减少。其次,由于少数民族的体育文化与其传统的节日紧密相连,因此在城市化进程中,该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体育文化内容的优化与创新。傣族的孔雀拳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的一种,在对其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要求学习者首先要掌握到动作的力度和其承载的文化内涵,进而再锻炼技术能力。该体育文化对练习者的要求很高,因此许多练习者在练习的过程中都由于其难度过大而不得不放弃,久而久之,该项传统体育文化就逐渐趋于消失[2]。
2.2城市化进程中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存在的问题
2.2.1体育文化的受众越来越少由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传统的生活方式在现代生活中已经消失殆尽,因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受众也随之减少。在传统生活中,由于电的发展还没有实现普及,因此人们在天黑之前就要结束一天的工作。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生活变得多姿多彩,且人们自身的兴趣也开始趋于多样化。此行为的转变,导致原本处在人们生活中心的传统少数民族体育文化逐渐被游戏等娱乐活动所代替,在此背景下,体育文化的受众也就慢慢逐渐减少,且人们对其的兴趣也开始逐渐降低。
2.2.2民族凝聚力减弱在传统的社会发展中,城市的相关人员会组织并鼓励受众参加相应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而在现代城市化发展中,民族凝聚力相对减弱且人们更注重于个人生活质量的提升,因此,传统的体育文化在无组织的情况下发展步伐也开始相对减慢。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促使少数民族的居民开始向城市迁移,该现象的发生导致少数民族居民自身携带的文化底蕴逐渐被城市文化所同化。因此,在城市发展中,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凝聚遭到了城市进程的阻碍。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传统的体育文化在城市化的发展中逐渐丧失,对于此,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应提高对其的重视,并设置专门的部门来组织文化活动的开展,最终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少数民族文化风情[3]。
2.2.3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后继乏人在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中,人们将城市经济的发展放在了城市发展的首位,而忽视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特别是在高校体育课程设置中,大部分少数民族的高校在开展体育活动时都采用城市统一化活动设置模式,而忽视了对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特色的凸显。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快速发展。其次,在部分城市高校中其在设置体育课程内容时摒弃了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融入,进而促使高校的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无法获取到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相关的信息,并由此忽视了传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性。该现象的发生,导致可以继承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人少之又少,最终形成了体育文化无人继承的现象。
3.1自然地理策略
自然地理策略的实施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抢救的有效途径之一。在部分少数民族生活的地区,由于受到环境的影响,导致其体育文化无法被广泛的传播。因此在交通不便利的城市中,为了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宣传,我国政府部门应首先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完善当地的地理条件,进而在交通快速发展的基础上,更好的实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而在一些经济较为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政府应在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中给予活动一定的支持。与此同时,政府也可根据当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特点来亲自组织相应的文化活动,并对活动进行积极宣传的同时,鼓励当地民众能积极的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来。对于地形较为复杂的地区,政府相关部门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为受众提供较为广阔的活动场地,促使受众在良好的活动环境下能积极组织各种体育文化活动来彰显该地区的文化特色,并以此来调动人们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视。
3.2科学技术策略
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抢救中科学技术策略的实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应从培养体育人才的方面入手,例如:湘西州首府的吉首大学在开展体育课程的过程中,就将体育人才的培养放在了课程发展的首位。并且在实际课程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能力,为该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人才。其次,吉首大学在制定体育文化的内容时,会根据该学生所生活地区的文化特点来设置相关的体育培训内容,最终解决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中存在的后继乏人的现象;第二,在现代科技的不断更新中,城市化发展为了更好的保留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体育特色,在对高科技的体育器材进行引入时要确保引入的器材较为合理化,从而促使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在先进的体育器材的引导下能实现更好的发展。另外,在引入先进的'体育器材的过程中也要做到对传统器材的适当保留,以便后人在继承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过程中可通过对器材的研究来深化对文化内涵的理解;第三,相关政府部门可利用新媒体网络等手段来宣传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特色,进而更好的实现受众对其的认知与理解。
3.3形成产业、打造特色
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与继承中,为了加深受众对其文化内涵的理解,可采取相应的措施促使民族体育文化形成科学化的产业。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形成特定的产业可促使更多的人提高对其的关注,并且由于在产业中人们可获取相应的利益,因此会有大量的人投身于产业的建设中。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打造的过程中,要求产业的相关责任人在制定产业的发展计划时要结合该文化自身的优势,进而更好的为人们提供相应的服务。例如:内蒙古为了加强人们对其文化特色的认知,其每年都会在特定的时间举办赛马活动等,该活动的举办不仅为该地区赢得了更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实现了对其传统体育文化的宣传。而哈尔滨在强化自身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过程中,也将其体育文化打造成相应的产业。例如:每年冬天,哈尔滨都会举办冰雕的参观活动等,此方式不仅吸引了许多游客来到哈尔滨旅游,对冰雕艺术进行欣赏。同时也由此宣传了其自身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特色。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利用该地区特色来打造相应产业来完成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宣传是非常必要的。另外,要求该地区政府在形成自身产业同时也应注重该地区特色的凸显和宣传,例如:形成一定的产业之后,相关工作人员应利用新媒体网络等来宣传产业特色和品牌产业目标,最终吸引更多商家对产业进行投资,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并为传统文化特色的推广开阔一个良好途径。
3.4充分挖掘内涵、加强后续发展
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中,相关的专家也应强化对其体育文化内涵的研究,进而通过大量的研究让人们能实现对其文化的全面了解。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所生活的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此期间,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甚至开始趋向于消失的状态。因此,在城市进程发展的背景下,我国政府相关部门不仅要组织相应的文化活动来宣传该地区的文化特色,同时也应结合该地区的优势并挖掘其内涵。文化内涵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本质和根本,只有通过此方式,才能更好的将地区的文化特色展现给广大的人民,并由此提高群众对体育文化传承的重视。4结语综上可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对于此现象的发生,要求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应提高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构建的重视,并为其提供一定的支持,促使城市在发展的过程能积极开展相应的体育文化活动,带动人们继续传承传统体育文化中的文化特色与文化内涵。并由此来提高民族的凝聚力,增强民众对文化特色的保护意识。其次,高校在开展体育课程的过程中,也应适当融入地方体育文化特色,丰富课程内容。
民族传统融入体育课堂的论文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独具云南地方特色,其承载了云南民族厚重的传统文化,是作为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保护与传承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而学校教育作为传递文化知识的主要场所,应该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开辟一条重要途径。由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融入体育课堂进行教学活动是当代云南学校教育发展的新任务,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走向规范化、科学化、普及化的必由之路,也是学校体育改革与创新的一个亮点。
从社会历史的发展来看,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往往都是从学校教育着手。学校教育作为传递文化知识的主要场所,应该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开辟一条重要途径,现已在实践检验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印证。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大多具有教育性、健身性、娱乐性、休闲性以及技术简单易学等特征,符合各年级学生年龄特点,便于教学实施与开展,能够缓解由于教育经费短缺,体育器材、场地贫乏等问题,丰富了课堂教学,促进各个民族之间交流,并且符合国家地方课程的实际以及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要。由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融入体育课堂进行教学活动是当代学校教育发展的新任务,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走向规范化、科学化、普及化的必由之路。
1 促进区域学校体育教育的全面协调发展
学校体育教育作为区域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发展状态将成为区域体育全面协调发展成功与否的关键性评价指标,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由于云南各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导致全省学校之间的教育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区域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存在不平衡性和不协调性的事实。
因此,探索促进区域学校体育教育的全面协调发展已经成为当下教育工作者主要研究的课题,就当前学校教育发展以及区域现存体育资源的现状来看,学校体育教育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融合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对促进区域学校体育教育全面协调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众所周知,云南拥有数量庞大的少数民族群体,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创造了一大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内涵深厚以及具有较强健身娱乐功能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这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有着与现代体育增强学生体质、体育兴趣的同样功效,可在学校教育中适度设置进行教学传承活动,与现代体育内容有机结合及互动发展模式, 有利于拓展与完善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弥补学校特别是农村或偏远学校体育教育条件不足的现状。就此而言,学校教育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互动,除了丰富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及其形式,使其课堂教学更富有内涵性,促进学校特色体育课堂的构设,为推动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工作的实施创造更多有利因素。
部分学校就此作出了尝试并收到了意想不想的效果。例如玉溪师范学院每年一届的少数民族传统项目竹竿舞比赛,竞赛活动是在学校学工部组织下进行,以学校各二级学院为单位报名参加,裁判组对竞赛队的表演内容设计、表演技巧等进行综合评价,对获奖队进行奖励。对于多年一直从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笔者来说,有幸在校园感受、观赏整个激动人心的少数民族竹竿舞表演,实属感慨万端。从整个竞赛活动可以看出,表演各单位非常重视该活动,所有参赛队都在竞赛前一个多月就开始构思、设计和排练。竞赛活动现场充满生机与活力,异常精彩和悦目,在约二千多师生观众热烈的掌声下完满结束了活动。可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学校教育活动相结合,丰富了学校教学内容,满足了现代学生了解、认识少数民族文化的要求,一定程度解决好区域学校发展相对滞后与教学改革全面发展的矛盾,对促进区域学校体育教育的全面协调发展是十分重要和必要,也是众多学校教育发展所应承担的新任务。
2 促进学校多元文化发展的需要
就当前而言,多元文化发展的现状和趋势,确实对部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产生了较大的冲击性,还可能导致文化发生变迁性、流变性和断裂性,同时面临着生存诉求和身份认同的危机。但是,文化的多元性使人们能够拓宽视野,进一步了解、认识和吸收各国、各民族的特色及精髓文化,并将之与本民族的优秀文化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促进全球范围内各民族的和谐相处与共同进步。
学校作为文化传播与发展的重要基地,应该承担起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创造和生成新文化的任务,也必须对文化的多元化发展趋势做出回应。也就是说,当代学校文化不应该是一元性的,而应该呈现出多样性和多层性等特点。因此,学校多元文化教育方向要呈现不分族群、血缘、语言、习惯和地域,尊重各个族群的文化差异,认可各族群文化存在的价值和作用,并结合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的教育理念和文化共识,为构建校园多元文化和谐交融式发展战略创造条件及实现路径,以满足学校多元文化发展以及学生获取多元文化信息要求的需要。在当前多元文化背景下,学校多元文化的发展应关注乡土知识,关注地方现存资源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利用,要反映地方文化特色,尊重和传承当地优秀文化传统,保证乡土文化占有一定的比例,使学校教育能够成为乡土传统文化展示的平台。笔者认为,学校只有在保证本民族文化或本区域性文化核心延续的前提下,才可以无顾虑地吸收融合外来有益的文化,从而实现学校文化教育的多元化。
在云南少数民族世代相传的传统体育、竞技和游艺活动,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在学校多元的文化背景下,适时融入学校教育活动中予以研究、保护的良机。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学校教育的传承,一方面承担了本乡土传统文化的保护、延续和发展的重要责任,使区域学生领略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和功能价值,也认识到其他民族文化的重要性、珍贵性,传递保护、传承、发展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使目前仍然处于非主流的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不至于在主流文化全面发展的大潮中遗失或停滞。
另一方面,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学校教育的融合,让各种文化在相互交流、融合的过程中实现共生,让现代学校呈现出多元、开放和自由的状态,为创设和谐多元文化服务,促进学校多元文化发展的需要,满足学校各个行为群体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但是,学校在面对纷繁复杂的文化信息时,要保持严密的、全面的和自我反省的思维方式,对相关文化进行甄别,以保证其选择的各种文化信息具有优质性、实用性和传承性等特征,使学校多元文化富有新的生机和活力,也让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成为学校教育改革、教学创新的巨大资源库,为学校体育教学提供丰富的内容,为学校教育成效的取得提供丰厚的沃土。
3 承担起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任务
学校教育作为传递文化知识的主要基地,将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开辟一条重要途径,现已在实践检验中得到了进一步印证。从社会历史的发展来看,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往往都是从学校教育着手。首先,学校有一大批非常固定的受教育群体―学生,这个群体是民族的希望和未来,必然要求其肩负着传承历史和文化的重要使命,也就是说他们终究是最重要的传统体育文化保护和传承的纽带群体。其次,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会按相关要求制定相对充分的教学时间。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学校教育融合,这就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教育创造了较为充足的时间条件,能够弥补学生放学后忙于课后作业而无暇参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不足。
再次,学校体育教师往往是接受了专门的体育教育教学技能培训,并具有较为系统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经过学习和培训活动后普遍具备了“传授者”的条件和优势。第四,学校一般情况下都配置有供体育教学活动开展所需的体育场地和器材,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学校的开展、传播提供了基础和条件。实践经验也进一步表明,学校教育是传递文化知识的主要场所,由于其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的特殊性和作用下,文化才得以保存、积淀,才得以弘扬、创造和发展。就此而言,学校教育是民族文化传承的内在动力,将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开辟一条重要途径,承担起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新任务。
鉴此,云南不少学校尝试性的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以课程资源的模式融入到学校体育课程资源体系中来,让广大学生在健身娱乐中接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学生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都是有益的,丰富了学校体育教学活动内容,满足学校体育教育改革发展需要,形成了教育的区域特色的同时也弘扬、传播了少数民族文化,对促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可见,学校教育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是对现代学校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是学校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契机,是解决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的关键。但是,由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入学校进行教学活动还处于初级阶段,传承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有待解决和完善的地方,这也是我们在后期工作中需继续加强、继续努力和继续深化的地方。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