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段教学论文
- 文档
- 2024-07-16
- 114热度
- 0评论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片段教学论文,本文共14篇,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与分享哟!
一、片段作文训练能提高学生写作的兴趣
有人说:“作文是哭泣时的泪珠,欢笑时的音符。”这个比喻让学生意识到作文无需刻意地去搬去套。在片段作文训练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启发学生调动各个感觉器官去观察周围的事物,去看、去听、去闻、去摸、去想象……让学生从看似普通的生活中发掘出情趣和意义,在看似平淡的生活中采撷朵朵生活浪花,从而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片段作文给了学生展示的平台,激发了他们的写作热情,增强了写作兴趣。
二、片段作文训练有利于学生观察力和思考力的培养
学习《三颗枸杞豆》这篇文章中“三叔教导狗娃如何观察野豆角花”的情节时,可让学生学习这个片段的描写方式。教师指导学生描写时要言之有物,抓住特点具体写,可以从绘形、绘色、绘味、绘神、绘情趣等方面着手,学生在深入观察后一般都能写出比较满意的文章。
在描述性、说明性、评论性片段训练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增强对身边事物的敏感性,抓住生活中的各种细节,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积累写作素材。除了对学生作文技巧方面提供帮助之外,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心灵。例如,学完《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后,一位学生在日记中倾吐了肺腑之言:
中秋节的晚上,我看到一轮缺角的月亮,因为妈妈在南京打工。南京的月亮,也是缺了角的月亮,因为妈妈没有我,没有爸爸陪在她身旁。妈妈,你快回来吧!……
虽然只言片语,却写真话,抒真情,真挚感人!
三、片段作文还能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在文本中有许多言简义丰的词和内涵丰富的句、段,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大胆模仿、迁移。
在学习老舍的名作《济南的冬天》时,让学生借鉴课文某一处的写作方法和富有诗情画意的语言,用饱蘸浓情的笔描绘自己家乡冬天最有特点的景物,让学生在创造的愉悦中感受美。
这样的练笔,学生不得不潜心会文,深刻领会文章的含义。这种写作、想象、生活和文本互动的过程,就是一种忠于文本又超于文本的理解过程,既有效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能力,使写作内容更丰富,同时更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一举多得。
如在学习王维的《山居秋暝》时,可以设置这样的情境:“在一个雨后秋日的傍晚,我来到山中……”根据这一拟设情境,要求学生结合个人的生活经验和对课文的理解进行练笔。再从学生的作品中,选出最贴近课文的有代表性的习作进行赏析,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片段作文训练能有效提高写作能力
在适时性片段作文训练中,教师要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灵活运用不同的修辞手法,让学生在写作中尽享作文技巧训练。如作文开头艺术,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句段仿写,词语锤炼……都可以让学生精心打造出一个个精彩的片段,扎实有效地提高写作基本功。
如在《假如我是……》的片段练习中,有位学生这样写《假如我是风》:
假如我是一缕清风,我定会和天空的彩虹做伴,点缀我们美好的世界;假如我是一缕清风,我定会在下雨的季节出现,随着那沁人心脾的蒙蒙细雨滋润你的心田……风的冷静,风的执著,会成为我的明灯……
在仿写冰心的小诗《母亲》时,有学生这样表达对母亲的爱:
我只愿化作您杯中的一片茶叶,为您消解无尽的疲劳;我只愿化作您身上的一床棉被,为您抵御寒夜的侵袭;我只愿化作您窗前的一缕阳光,为您带来生活温暖。如果这些我都做不到,我只愿做您的好女儿,给您以宽慰,给您以鼓励,给您以帮助。
进行片段作文训练时,要选学生最熟悉最感兴趣的话题,除事先布置学生观察外,课内再利用几分钟互相讨论,组织材料,以便清楚地表达。可以组织学生把学校的学习片段、家里的生活事件作为素材,并提醒他们用不同的语言向不同的听者表达,同时记下对方的语言、动作、神态、表情,这样可以使学生学会对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在不同的表达环境中使用不同的语言。
片段作文可以当堂评改,及时反馈,灵活性大,训练机会多。因此,这种训练方法方便易行,卓有实效。片段作文训练必须把细致的观察思考和写作结合起来,注重点滴知识的积累和局部有效的训练,不能揠苗助长、半途而废。让片段作文教学成为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重要手段。
关于惊弓之鸟教学片段模板
一、课堂导入巧
(片断一)
师:上一节课,我们已经预习了《惊弓之鸟》,谁能告诉大家“惊弓之鸟”写了件什么事?(生答略。)大雁的母亲悲痛欲绝,坚决要为孩子报仇,因此将更羸告上了法庭。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森林报》记者小雁发来的消息。
(课件:出示《森林报》)
本报讯大雁之死,使大雁母亲悲痛欲绝,它认为是可恨的更羸害死了自己的孩子。据悉,死者的母亲已上诉,状告更羸,而更羸直喊冤枉,说造成大雁死亡的真正原因不是他,因此,双方将分别请辩护律师为自己辩护。至于结果如何,本报将追踪报道。
《森林报》记者小雁
师:大雁的母亲和更羸要分别请辩护律师为自己辩护。(稍停顿)大家想不想做一回小律师?
生:想!(欢呼雀跃)
师:好,现在就让大家做一回小律师。愿意为大雁辩护的小律师坐到——
(师出示“原告”、“被告”牌子。)
生(兴奋地):原告席。
师:愿意为更羸辩护的小律师坐到——
生(齐):被告席。
师:(戴上法官帽,庄严地)各位小律师请注意,请你们速读课文,将有利于自己的证词圈出来、划出来,然后可以相互议一议,几分钟后将正式开庭!
评析: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为学生提供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让学生当一回小律师,这种特殊的角色设置一下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在这样的情况下,读书也就成了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积极性自然比为读书而读书高。另外,正如周一贯老师所说,“在开放的课堂里,学生对课文的解读是个性化的。学生们从自己的感悟出发表达各自不同的'见解,常常会造成意见分岐,而这种分岐会十分有助于认识的深化和学业的推进。”小律师的各执一词,正是引导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的有力契机。
二、文本利用实
(片断二)
被告律师:大雁已经受过箭伤,它的伤口还没有愈合……
师:你怎么知道大雁已经受过箭伤?法律是讲求证据的,你的证据在哪呢?(生不知所措)
师:证据在课文中。
被告律师:(读第九自然段。)
师:从这一自然段,能看出大雁受过箭伤。可是本法官觉得你的推理力度不够,你看看这样说会不会更好。(打开课件)
原告(或被告)律师请注意:我的证据在课文的第____自然段,它是这样写的________,这说明了__________,所以我认为____________。
你试着用这种方式说一下。
师:在后面的辩护中,各位小律师最好也用这种方式。
评析:
“按要求辩论”,这个切入点琢磨得好,既使学生重视了文本的学习,又使学生将杂乱、模糊的思维引向了清晰、有序的轨道,教给了辩论方法,提高了思辩水平,很好地体现了“知识、能力与过程、方法”的整合。
三:学生参与活
(片断三)
原告律师:被告律师请注意,课文第二自然段是这样写的: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这说明大雁受过箭伤,并且孤单失群。如果不是更羸拉弓射它,大雁完全可以回家养伤,就不至于死了,所以我认为更羸是有罪的。
师:原告小律师,你从哪里看出大雁受过箭伤,并且孤单失群呢?
原告律师:课文中说大雁慢慢地飞来,说明它已受过箭伤。
师:那孤单失群呢?
原告律师(稍停、思索状):课文中说是“一只大雁”。大家都知道大雁总是成群结队的,要么排成“人”字,要么排成“一”字。
师:这说明了更羸是怎样的一个人?
原告律师:很善于观察,很聪明。
师:对,善于观察,又善于动脑的人。更羸观察得那么细致,可我从你刚才的朗读中并没有听出大雁在空中慢慢地飞,也听不出它孤单失群,叫声悲惨,你能再读一遍吗?
原告律师:(有感情地读)
师:很好,请坐。哪位小律师还想读一下?
(很多同学举手,跃跃欲试)
师:既然这么多小律师想试一下,我建议想读的小律师站起来,大家一起读。
生:(读得很有感情)
师:从刚才各位小律师有感情地朗读中,我仿佛看到一只受过箭伤的大雁孤单地在空中飞翔,它的叫声是那么凄惨。被告小律师,你们是不是也被感动了?
被告律师:法官大人,我提出抗议。因为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法制社会,虽然大雁很可怜,但罪不在更羸,因为更羸并没有用箭——毕竟法不容情。
(笑声、掌声)
师:你说得很有道理,法不容情。
(这时,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小律师们争先恐后地发言,各抒己见。)
评析:
俗话说:“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教师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越大,他们越学得兴趣盎然。在这样的情况下,连“法不容情”之类的词语也能随口说出,也就不足为奇了。赞可夫指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正是由于教师创造性地将学生引入特定的情景(法庭)中,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而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充分地激发出来,整个课堂高潮迭起,精彩纷呈。课堂精彩哪里来?“课堂因学生的精彩而精彩(特级教师韩春梅语)”;学生精彩哪里来?从本课例不难看出,教师巧妙的教学设计、对学生的充分尊重、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出彩”的重要原因。
(注:《惊弓之鸟》为人教版五年制第六册33课)
关于《掌声》教学片段
教学片段一:释词读句,巧妙导入。
1、出示句子:“因为她得过小儿麻痹症,腿脚落下了残疾,不愿意让别人看见她走路的姿势。”读完以后问:你了解小儿麻痹症吗?
2、老师介绍小儿麻痹症:小儿麻痹症又叫脊髓灰质炎。这种病多发生在婴幼儿身上,得了这种病,往往会留下终身残疾,腿脚萎缩,走路一瘸一拐的。英子就是其中不幸的一个孩子。
[ 解释“小儿麻痹症”既扫除了生字障碍,又让学生了解了英子一生痛苦的根源及现状,为顺利进入新授,深入了解英子打好了基石。]
教学片段二:先抓首尾,再探中间。
1、学生初读课文后,交流:英子是一个怎样的小姑娘?你在哪里找到的答案,能说说你的理解吗?(学生:寂寞、不自信、孤单)
2、刚才同学们说英子自卑、孤单,课文第四自然段中有一个词语,它概括了英子的这些表现,哪个词?大家找一找!(学生:忧郁)
3、她就这样一直忧郁下去了吗?没有?你从哪里知道她没有一直忧郁下去?(生:她不再像以前那么忧郁……)
4、英子是那样自卑、忧郁,后来却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小姑娘,是什么使英子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呢?课文的2、3自然段就写出了英子的变化过程。今天我们变一种方式来学习这两段课文。
[把第一自然段中英子经历掌声前的形象了解后,直接引导学生读到第四自然段,看到英子经历掌声后的惊人变化,激发学生好奇心,是什么力量如此神奇?]
教学片段三:以演代讲,以演促情。
1、默读第二、三自然段,拿起笔在自己认为要重点表演好的词句下面做一下标记。师问:谁自告奋勇来演这个英子呢?
2、试演两次掌声部分,其余同学结合课文中的词句评议表演。
3、台下还有很多优秀的演员想上台来,但主角却只需要一个,怎么办呢?让我们换一种方法来当演员,用我们高低起伏、或温柔或有力的声音来表演忧郁的`英子和热情的同学们。
[这是我的一点尝试。平时的教学都是通过朗读来启发学生感悟课文人物的心理、情感,再把感悟到的情感融入到新一轮的朗读中,这里通过表演的方法让学生感悟人物的情感、内心,自演自悟后再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乡愁》教学片段
《乡愁》反映出被海峡分割的思念家乡的情谊,从小到大,随着诗人的成长,指代乡愁的事物不断变化,但,实质都是对土地、对大陆、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无法忘怀的感情。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加深学生对余光中《乡愁》诗的理解。
2、通过老师的朗读指导和小组朗读竞赛,学生学会朗读诗歌的方法,得到美的熏陶,进而热爱诗歌朗诵。
【课前预备时间】
播放音乐,罗大佑的《乡愁四韵》。
师:据说当年在台湾开的现场演唱会上,罗大佑的这一曲荡气回肠的《乡愁四韵》,曾使全场观众热泪潸然。是啊,对于那些生于大陆、长于台湾的游子们来说,几十年的故园梦,未能有个圆满的结果,思乡就成了他们共有的情结。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大屏幕显示课题)
师:我们先请一位同学为我们读读这首诗。
生1读。
师:课下很多同学跟老师说喜欢这首诗,可是又说这首诗读起来很困难,很难把作者表达的情感读出来。那么,要读好一首诗,我们首先要了解诗的内容,把握诗歌的──
生:情感基调。
师:不错。朗读技巧方面,还要注意──
生纷纷:语速,节奏,轻重音。
师:那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感情?
生:思念家乡。
师:那么感情基调应该是?
生:忧郁深沉。
师:忧郁深沉的感情基调决定了我们所选择的语速应该是什么样呢?
生:稍慢。
师:对,应该是稍慢且舒缓。
师:下面我们看节奏,请同学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的时候,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用铅笔在书上用斜线标出。
生自由读书。
师:我们请一位同学读诗,节奏停顿要夸张些,让大家听出你的节奏处理(演示文稿:朗读指导:节奏的划分)
生2读。其他同学认真听。
师:生2的节奏划分大家听出来了么?(听出来了)和你的一样么?(一样)
师:和老师的节奏划分方式也是一样的。我们再一起来看轻重音的处理。我们知道,能够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需要强调,轻读和重读都是一种强调。请同学用深情的语调再读一遍。
生各自抑扬顿挫地吟读。
师:通过几遍朗读,我想大家对诗歌所表达的情感领悟得更深刻了。谁能给我们读一读呢?
生3:我读一节行么?
师:行。想读多少读多少,想读哪一节就读哪一节。
生3:我读第二节。(学生朗读)
师:读得真不错。还有谁愿意为我们读一读呢?
生4:我读第一节。(学生朗读)
师:真好,很有感情。有两位同学为我们带头了,有没有人能为我们读完这首诗呢?
生5读。
师:她读得好么?
生纷纷:好。
师:哪儿读得好?
生6:第三节。
生7:矮矮的坟墓读得好,读出了哀伤。
师:哦。这节要读出哀伤来。(板书:坟墓)(这个地方缺少变通了,我应该问问她为什么读得好?读的时候都想到了什么?)
……(忘了还有些什么对话了)
师:谁再试读?
生8读。
师:读得真好,大家说说他哪些地方读的好?
生:“小小”“窄窄”“矮矮”“浅浅”这一组词读得很轻。能体现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特点。
开始学鲁迅的小说《社戏》,交流课文的段落层次,有很多种说法,这么长的文章,学生能把握住大概。我让学生继续读课文,在读完课文后圈画出内容和结构上的关键句。归结下来有三句话:
1.但在我是乐土: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
2.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却是在到赵庄去看社戏。
3.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的好豆,——也再看不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不动笔墨不读书”。初一的学生还真没这个习惯。预习,就是摘抄些词语,就是抄写也是应付着把书下注解中的词语,混沌着抄抄而已。我说,就是简单的抄写也是需要智慧的,不然会浪费很多时间而不得其获。读书也是读读而已,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别提自觉圈画了。圈画、批注应该是学语文的重要方法和习惯。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显得尤其重要。
顺着这三句话来说课文,第一二句的理解并不费难。让学生读——“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的好豆,——也再看不到那夜似的好戏了。”我说,大家猜想,丁老师会提出什么问题。学生的眼睛滴溜溜转个不停,看着我的脸,满是欣喜与兴奋。
王盈盈:为什么说“我实在再也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
任江南:标题是“社戏”,为什么把好豆放在前面?
于倩茜: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陈 露: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小伙伴怎样的感情?
葛 正:为什么写社戏,却把好豆放进去?
刘 扬:为什么要加破折号?
管智楠:为什么那夜的好豆好戏令“我”怀念至今?
丁 一:“我”真的再没吃到那夜似的好豆,真的再没看到那夜似的好戏吗?
葛文超:这句话与文章的中心有什么关联?
下一节,我想一定会收获一个新的精彩。
《雷雨》教学片段
师:大家借助拼音已自学了课文,能把课文读下来吗?
生:能。
师:现在大家拿好书,试着读一遍,有不认识的字听听其他同学是怎么读的。
生:(齐读课文)电闪雷鸣乌云翻,狂风猛刮树枝断,鸡鸭猫狗猪牛跑,雨点连串像条线。
师:在自学中你认识了那些字?比一比,谁认的多?
生:我认识了“云”“风”“雷”字。
生:我认识了“枝”“雨”“牛”。
生:我认识了“鸟”……
师:同学们真聪明,自己能认这些字,都不用老师教了。这么多字你们是怎么记住的?有什么好办法快告诉老师。
生:我记“鸟”时想,“鸟”和“乌”差不多,“鸟”字有一点,“鸟”字没有一点。
师:你想的真好,鸟是动物(指鸟字中的一点)这一点多像鸟的眼睛啊,乌是黑色的意思,所以没有那一点。(面对发言的同学)你真伟大,能有新发现。大家给点掌声吧!这样记很好,你们还有什么好方法吗?
生:我记住“树”啦,树是木字加对字。
生:我知道树与木有关,所以,树有木字旁。
生:老师,我看出“树”字还是“权”字加“寸”字。
师:你的眼力很好,老师都没想到,你还认识“权”字呢。(师板书木、又、寸、对、权)记住一个字,复习了这么多字,还帮大家认识了一个新字“权”,你真聪明。大家齐读这几个字吧。
生:(齐读)
师:大家共同合作,学的可真多。下面还有谁找出难记字的记忆方法说一说,这也是为大家做贡献啊。
生:我看出鸡鸭两个字都是家里的动物,都有鸟字旁,只是左边不一样。
生:老师,他说的不对,鸡鸭不是家里的动物,它们是家禽,家禽与鸟有相同的'地方,所以有鸟字旁。
师:你怎么知道这么多知识的?还能说出家禽一词。
生:我是从《儿童画册》里看到的。
师:爱看书就是懂得知识多。
生:老师,我也看到了“猫”“狗”“猪”都是动物,所以都有“ ”字旁。“猫”字右边是“苗”字,因为小猫叫声是“喵喵”叫,所以右边是“苗”。
师:那大家学着小猫的样子叫几声吧!
生:(笑)喵――喵――
……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获取新知的能力。以上教学片断,鲜明的体现了这一教学思想。学生在教师的组织、激励下,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积极思考,动脑探究,寻找了一个适合自己的记忆支柱。通过合作交流,促进了思维的扩展。学汉字不再是枯燥无味的事了,汉字也不是单调的笔画组合,而是一个个生动有趣的个体。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品尝了创造、体会了成功的喜悦。达到了自主学习、自主发现、激活思维、陶冶性情的理想境界。
教学教案片段
1、什么是片段教学。
在赛后,我总感觉,我们有部分老师还是没有很好的理解什么是片段教学。所谓片段教学,是相对于一节完整的课堂教学而言。一般说来,截取某节课的某个局部的教学内容,让教师进行教学,时间大致限定在十来分钟。也就是说,片段教学只是教学实施过程中的一个断面,执教者通过完成指定的教学任务,来展现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能力和教学基本功。它不是一整堂课的浓缩,也不是一个教学片段。本次竞赛,我们有很多设计就是一整堂课的设计。事实上,在没有走上竞赛讲台之前,就已经稍逊一筹了。
2、片段教学和教学片段。
片段教学不同于教学片段。
片段教学是根据指定的“片段”进行教学,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都是独立的。
从教学内容看,片段教学可分为节选与专题两种类型。节选类是从教材中选取某些片段进行教学,教者根据节选的内容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案,然后实施课堂教学。专题类是从某节课中抽取一个专题(或一个知识点、能力点,或一个教学环节)让老师施教。
从教学场景看,片段教学可分为实境与虚境两种类型。实境型片段教学为教者提供真正的课堂,教者可以面对学生进行教学。虚境型片段教学只能面对评委或参加教研活动的老师进行模拟教学。我们这次的竞赛就是采用虚境型的,由于虚境型片段教学不为时空所限,操作方便,因而我们在实际操作中一定要将其虚拟为有学生参与的形式。本次竞赛,我们有些老师就没有注意,把课上成说课或是整堂自言自语课,而没有半点虚设环节。
教学片段只是课后从完整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截取某一部分记录罢了,或是一个师生对话环节,或是视频短片,或是音频播放等。
3、片段教学的技法
片段教学不同于整堂教学,固然就有它不同的技法,只有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才能很好的体现这种教学方式的特点和优势。
①凸显崭新的教学理念。新课改的背景下进行片段教学竞赛,教学目标设计上要体现三维,教学方法上要采用讨论探究式,突出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用新理念来指导片段教学,就有了片段教学的学术价值,也能在竞赛中获得评委的首肯。
②重视片段教学的设计。片段教学的时间就是10分钟,怎样在这短时间内出彩,首先就是设计,特别应注重教法和步骤,教法可以体现你的教学理念,是突破重难点,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步骤则是教法的具体操作程序,安排好步骤可以使教学过程合理流动,有条不紊,富有层次感。还应重视导语设计,问答设计,活动设计和板书设计等等。
③善于虚拟教学情景。我们这次竞赛采用的就是虚境型片段教学。没有学生,教者必须虚拟教学情景。如让某生进行朗读,停顿片刻后,通过评价该生朗读的长处与不足来完成虚拟的朗读情景。如提出一个问题让某生回答,停顿片刻后,通过评析该生的回答来完成虚拟的答题情景。如让学生进行讨论,并在课堂上稍作巡视,通过对不同观点的评论来完成虚拟的讨论情景。还可以虚拟争论,虚拟质疑,虚拟辩论,虚拟活动等情景,使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动活泼,给人置身其境的感觉。忌用提示语加以说明,如这里花时多少,省去。如这是学生完成环节,略去等等
④努力展示自身素质。如同说课和课堂教学一样,片段教学也能展示教者的基本素质。你可以用板书来表现书法的功力,你可以用范读来表现朗读水平,你可以用广征博引来显示自己的知识面,你还可以用自然的教态、饱满的精神、洋溢的激情,去获取评委的好感,进而感染评委,引起评委的共鸣,最终获得评委的好评。
万事开头难,我们这次片段教学竞赛虽然精彩程度还不是想象中的好。但我相信,以后开展同样的活动,老师们一定能够精彩不断了。其实这次活动的开展,也让我这个学校的`教学管理者有了很多的启示,最重要的就是要创新方式,激发老师们的创新意识,从而获得新的长进和新的收获。
《朝天子 咏喇叭》这首散曲作于明代武宗正德年间,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宦官装腔作势地丑恶面目,同时也揭露了他们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反思自己在短短15分钟教学,有成功,也有不足。
(一)满意的地方
1、精心的构思,充分的备课是非常有效果的,尤其在课堂语言的衔接上,精练而流畅。如本课中的由狐假虎威故事的导入到课文标题的出示,以及各环节的过渡都非常自然。教材的处理,教学法的运用以及创新突破方面也要舍得花时间,哪怕有一点收获,也是值得庆贺的。
3、从教学流程看,整堂课按照感知、理解、赏析、拓展的教学思路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先由教师范读课文,让学生整体感知“喇叭”的特点,再理解散曲的内容和主题:为什么“官听了官愁,民听了民怕”?让学生领悟到这是对那些仗势欺人、强取豪夺的宦官的强烈讽刺;然后通过把握作品的朗读感情边读边赏析;最后进行拓展:你身边有这样的狐假虎威的人吗?我们应怎样对待他们?既扣住教材,又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从教案设计看,注重知识与德育相结合,符合语文学科特点。除了注意从三个维度尤其是价值观方面体味文章的独特内涵,把握作品的意义和价值;还注意扣住学科特点――语文性,所以确定本文重点是:①引导学生掌握散曲的内容和主题;②培养学生朗读和鉴赏能力。③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从而避免了只注重知识教育而忽视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教育。
5、从15分钟片段教学看,在上课之前让学生消除紧张心理,把课堂气氛调动起来,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的参与,努力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总之,本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过程注重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朗读能力的培养,讲练结合,教学效果较好。
(二)不足的地方
1、教学过程中,学生迸出的意外火花没能充分捕捉、把握,所以课堂应变能力还有待再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提高。
2、本人心理素质不够好,影响了正常的临场发挥。比如在15分钟片段教学中,由于心理紧张,出现了以下几个漏洞:①15分钟的片段,刚上课时忘记看开始的时间,以至上课过程没把准时间。教学重点理解赏析部分过快,后面剩了时间。②在点评答问时,没有做到灵活多样③补充讲授的散曲的写作手法应放到拓展之前,显得条理更分明。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虚心学习,克服心理障碍,提高个人综合素质,争取在在教学中有质的飞跃。
刚教完了《开国大典》一课,忽然对5、6、7自然段的教学设计有了新的想法,起初我是设计了一个问题,即为什么30万人会一齐欢呼起来,造成这样的原因是什么?目的是想深挖其根源,让学生对开国大典的意义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估计同学们的回答只能停留在表面,比如他们会回答,是因为这些人太高兴了,太激动了。
于是我设计了一个煽情的演说词:是啊,他们怎么能不激动,怎么能不高兴呢?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人们终于过上了和平、幸福的生活。而在此之前,人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呢。人们长期处于残酷的战争之中,在战争中有多少母亲丧失了孩子,有多少孩子无缘见爹娘,多少人在战场上被炸掉了胳膊,又有多少人被战友的鲜血掩埋,可恶的战争啊,人们多么希望结束这罪恶的梦,人们多么希望一家人能围坐在桌子边吃上一顿消消停停的晚餐,在温暖的被窝里做一个完整而甜蜜的梦啊。而这最简单的愿望都因为战争的存在而成为了幻想。可现在,中国解放了,中国成立了,中国站起来了,再也没有人敢来欺负我们来了,我们华夏儿女终于摆脱了战争,摆脱了噩梦,走向新生了,大家说,我们应不应该激动――?应不应该高兴――?应不应该欢呼――?让我们在激动地齐读一下第七自然段。
我想加上我富有激情的演说,同学们一定能身临其境,对开国大典的意义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对人们的表现也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可后来我想,我这样做是不是只关注了人文性,而忽视了工具性呢?我想,如果我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来回答,可能更好。可以这样设计:
1你们知道1949年以前,人们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吗?
2在战争中会发生什么呢?
3而解放了,建国了,人们的生活又会怎样呢?
然后再简单小结,是不是既照顾到了工具性,而有不失人文性呢!
《离骚》教学片段
《离骚》是我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杰作,想象瑰丽、奇特,运用比喻、对偶等修辞格和象征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节奏鲜明,富有感染力。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屈原的《离骚》。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名平,字原,本世纪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曾为楚国的三闾大夫,主张联齐抗秦。楚怀王死后,他两度被放逐,无可奈何之中,自投汨罗江而死。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是屈原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整个生命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请大家反复朗读课文。
(学生纷纷朗读)
师:刚才朗读的时候大家有没有了解到诗人流露的独特情怀呢?
生:其实,没学这首诗也能了解屈原的情怀啊,谁不知道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呢?
师:这首诗情感的起伏,你能体会到吗?
生:好像没感觉。
师:同学们希望老师怎样去教这篇课文呢?学习这篇课文,你们希望得到些什么?
生:我觉得老师最好不要自己或者让我们翻译诗中的句子,因为很难翻,又有方言词,翻译后肯定诗歌的味道就没了,听起来也会很累、很枯燥。但是,我又觉得如果不翻译,这首诗我们很难看懂,而且在积累文言词语方面也会有损失,会学得很心虚。我希望老师能有点新方法。
师:那好,我们就把学习重点放在了解屈原的独特情怀上。因为诗歌字面意思较难理解,所以我们让这首诗尽量变得短些,这样就可以少一点要翻译的字词。请同学们尝试一下,看能否对文中的诗句进行压缩,留下你觉得足以说清作者意图的话。
(学生埋头动笔,然后讨论了一段时间。)
生:我来改改前面几句。我将这些句子压缩,成了“高阳苗裔,皇考伯庸。摄提孟陬,庚寅吾降。皇览余度,锡余嘉名。名余正则,字余灵均。”
(学生鼓掌)
师:大家鼓掌是因为他改得不错吧?那么请问他的改动有什么特点?
生:诗歌更简练了,每个句子都只有四个字,那么整齐,比原文更有节奏感了。
师:照你这么说,修改后的诗歌成了四言诗,比原文更好了,是吗?
生:好像不能这么说。
师:请果断些,到底是修改后的好,还是原诗好?我们评价一篇作品有哪些标准?
生:应该以主题的需要、表情达意的效果为标准吧。
师:很好!那么四言诗的形式跟原诗形式相比,到底有什么区别?大家自己读读看。
(学生七嘴八舌地读了起来)
生:四言诗比原诗更整齐,更有节奏感了,但是读起来比原诗要快,显得比较急促。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学会从作者的心情和朗读的情境去思考问题了。不过我想简单地补充一下,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楚辞》是南方文化系统的源头,而《诗经》是北方文化系统的源头,《诗经》以四言诗为主,《楚辞》则相对比较自由,读起来比较舒缓,所以这两种形式体现了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哪怕是一个语气词都有标志性作用,大家想到什么了吗?
生:“兮”字是楚地方言的体现。
师:所以我们能不能把原诗中的那些虚词、语气词,比如“之”“兮”等随意省略掉?
生:不能。
师:好。但我还是要表扬刚才那位同学,他的提炼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至少帮助我们把诗歌的主要信息了解得更清楚了。
(很多学生点头)
师:如果我们冲着紧缩以求简练的目的.去改动诗歌,是否只能改成四言诗?能否再简单些?
生:我来试试,还是改刚才那八句,可以改成“帝裔,考庸。摄提孟陬庚寅降。皇览余度,锡嘉名。名余正则,字余灵均。”
(有学生笑了起来)
师:这位同学,你为什么笑?请站起来说说。
生:他把诗的意思保留下来了,但是读起来真难听。
师:好的,看来你感觉到了,原诗虽然没有第一位同学修改后的四言诗那么整齐,但还是很有韵律的。当韵律与情感和谐时,作品才会给人以恰到好处的感觉。不过,我还是要表扬第二位同学,因为他真的有很强的概括能力,对于我前面提出的要求,他完成得还是很出色的吧?
生(七嘴八舌):是的。
师:不过就算求简练,有一个字还是省不得,就是“伯”字。因为屈原的父亲字“伯庸”,称人的字而不称名,本身就是表示尊敬,更何况屈原是想到了死去的父亲而抒发的感情,其中的敬意很浓,怎么可以随便将其父的字给删去呢?
生:对,得把“伯”字添回来。
师:现在我来改给大家看看,我只尝试紧缩前两句,将它改为“帝之苗裔,朕考伯庸”。同学们看看我修改后大意有没有变?和第一位同学的修改相比,谁好些?
(学生反应很激烈,老师挑代表发言。)
靖宇 县实验小学 王云
《藏戏》一课是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组教材中的一篇略读课文。本组课文的教学目标,一是让学生了解一些传统的民风民俗,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包涵的名族文明和传统美德,二是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怎样谋篇布局,准确用词,生动表达,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那么贾广喆老师是如何将这些多维目标融为一体,有效落实在本课教学之中的呢?
片段一
师:谁来读读文章的前三段?(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是没有舞台的呢?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
(学生较平淡地读句子)
师:读后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运用了排比、反问的修辞手法。
师:能把这三个反问句改为陈述句吗?
(学生纷纷举手能进行正确的句式变换。)
师:我们应该怎样读这三句话?为什么?
生:应该重读 “还有”、“几个”,说明这样的剧种很少。应重读“戴着面具演出”、“在演出时是没有舞台”、“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这些语句突出了藏戏的特点。
师:你能把“藏戏”这独具魅力的特点读出来吗?
(学生很有感情地朗读)
师:同学们,短短的几句话,不但点明了藏戏的特点,表达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更为我们提供了行文的线索,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请同学们自由读下文,自我感悟。
(略)
片段二
师:同学们,你们了解我们家乡东北地区的戏剧吗?
生:二人转、吉剧。
师:吉剧有哪些独特之处呢?
生:只需两人表演;道具是手绢和扇子;在边唱边跳的同时,还可插入笑话,令人捧腹;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为了看二人转不吃饭……
师:(顺势引发)那你能用以上内容来仿写吗?
生: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只需要两个人就可以表演的呢?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演出时只需要扇子和手绢两样道具就可以让观众眼花缭乱呢?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的精彩表演会让观众忘记吃饭呢?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能把我们家乡吉剧的主要特色概括地这么具体、生动,想不想以这样的开头接着写下去呢?课后,我们就以我们东北地区的吉剧--二人转为内容来完成本单元的习作训练。可以吗?(学生情绪高昂,很有信心)
【点评】
首尾相互照应式的问题设计,使得本节课教学环节紧凑,教学内容浑然一体,突出了语文知识的整体性,语文课的完整性。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是课堂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及归宿点。贾广喆老师在教学中,紧紧围绕《藏戏》一课中的三句话巧设问题,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内化为一体,有效地落实在教学中。这其中,不仅使学生感受到了修辞手法--排比、反问句式的作用,以及对藏戏内容特点的了解;同时在反问句与陈述句的变换中和感情朗读的过程中,使学生领悟到本段的三句话在本文中所起到的提纲挈领的作用及在字里行间所品悟到的那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而且在最后的拓展--对吉剧--二人转这一剧种的了解和仿写中对学生进行了一种无痕的单元习作指导,真是水到渠成,读写结合,授之以渔。同时也是一种情感目标的升华--对家乡文化艺术的赞美与喜爱,真是一举多得。教者以睿智的看似简单的问题设计,使多维目标有效达成。
[《藏戏》教学片段评析]
作者:佚名 自: 点击数:124
《三亚落日》教学片段
cssxhfhy 发表于 -3-13 21:21:10
辨析词语,积淀语感
片段一:蓝蓝的天与蓝蓝的海融成一体,低翔的白鸥掠过蓝蓝的海面,真让人担心洁白的翅尖会被海水蘸蓝了。
师:这句话中的“蘸”字能换成“浸”吗?
生:不能。因为“蘸”是指翅尖只要轻轻碰到海水就能变成蓝色,而“浸”是指要全部浸在里面才能变成蓝色,时间要很长。
生:用了“蘸”可以让人体会到海水非常蓝。
片段二:夕阳也渐渐地收敛了光芒,变得温和起来,像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悬(浮)在海与天的边缘。兴许是悬得太久的缘故,只见它慢慢地下沉(下落),刚一挨(碰)到海面,又平稳地停住了。
师:(指名读)请注意文中带点的字,如果换成括号里的字,有什么不一样?
生 1 :“悬”是说明太阳没有靠近海面,离海面还有一段距离,而“浮”说明太阳下面的边缘已接触到海平面。 “悬”还表明这轮太阳置于天与海之间,无所依托,静静地悠闲地停泊在半空中。
生 2 :“下沉”显得很有力量,慢慢地压下来,具有不可阻挡的气势与力量。“下落”显得速度很快,“刷”地一下就下来了。夕阳落下去是有个过程的。“下沉”比“下落”更准确,更有力量。
生 3 :“挨”是靠的意思;“碰”表示太阳与海面完全接触。“挨”让人感到亲密,“碰”让人觉得生硬。如果换用“碰”字,我似乎还听到了“轰”的声音,而太阳落下去的过程是静静的,毫无声息的。
师:同学们的分析得真深刻,体验得很到位。这就是作者用词巧妙之处,每用一词都是十分讲究。给读者以无限的品味与咀嚼的空间。结合刚才的理解,让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语言与思维是同构共生的关系。语文教学的核心是什么,就是培养学生对语言的直觉、理解和感悟能力。通过语言的训练来发展学生的思维,促进言语的积累与感悟。通过上述的教学过程,在特定的语境里,学生在言语经验与心理机制的积极作用下,“潜心会文”,通过换词辨析,细细推敲,体会课文用词的准确与精妙,同时,他们还感觉到了词语的“份量”、“温度”、“音质”与“可亲近性”。这些都是“如水在口,冷暖自知” 鲜明而生动的语感积淀。
转载自邑学教师博客
218.4.203.36/teacher/list.asp?classid=3&isbest=1&page=3
关于《鲸》的教学片段
〖片断一〗
导入新课
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在宽阔的海面;深海中各种海底动物自由自在地生活、嬉戏,一只庞大的巨鲸浮出海面。)在这美丽的蓝色海洋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宝藏,生活着各种各样的海洋生物。其中有一种号称“海中之王”的动物,它的形体特别庞大,比大象还要大许多呢。知道这是什么动物吗?
生(齐):鲸。
师:(板书:鲸)课前同学们已经搜集了不少关于鲸的图文资料,下面请大家借助资料先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对鲸的认识,然后将资料进行汇总,推选一名同学在全班交流。
(小组合作学习,交流、汇总资料,做好汇报准备。)
师:下面我们请各一些小组将本组汇总的资料介绍给大家。
生:我们知道鲸非常大,种类也非常多,全世界共有80多种,一般可以分为须鲸和齿鲸两大类。须鲸长的比较大,齿鲸长的较小。
生:我们组知道白鲸能发出几百种声音,可以称得上是“口技”专家。我们还知道虎鲸是鲸类王国中的“语言大师”,能发出62种不同的声音,而且不同声音具有不同的含义。
生:座头鲸的捕食方法很巧妙,先在水下朝上发射一串串气泡,在水面形成一个很大的圆圈,气泡就像qi枪一样使磷虾受惊而向圆圈中心集中,座头鲸张着口从圈中心浮出吞而食之。
……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了解了鲸的许多知识,对鲸非常感兴趣。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鲸”这篇文章,看一看作者向我们介绍了有关鲸的哪些知识,是怎样介绍的。请大家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
〖片断二〗
拓展延伸
师:学完课文,相信同学们对鲸又有了更为具体的了解。通过查阅资料,我们知道鲸有很多种。请大家一起观赏鲸家族中的部分成员。
(课件出示各种鲸的图片。)
师:下面我们组织一个“巨鲸演讲团”,请同学们借助手中的资料,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鲸,以鲸的.口吻把自己介绍给大家。好吗?
怎样介绍呢?请大家先听听蓝鲸的演讲。
(出示多媒体课件──蓝鲸的图片及自述:我,就是鼎鼎有名的蓝鲸,是世界上最大的动物。我身长3米,体重190吨,相当于33头大象或300多头黄牛的体重。我的一条舌头就有4吨重,比一头大象还重。我的力气特别大,能抵得上一个火车头的拉力。因此,有人管我叫“大力士”。怎么样,大家记住我了吗?)
师:听了蓝鲸的演讲,你们觉得他讲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蓝鲸的演讲虽然简单,但很清楚。不仅介绍了自己的体形很大,还讲了自己力气很大。
生:蓝鲸运用了例举数字的方法,将自己的身长、体重介绍得非常清楚。
生:蓝鲸还将自己与大象、黄牛作比较,来说明自己的体重特别重。
生:蓝鲸在介绍自己力气大的时候,也运用了作比较的方法。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真正领悟了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下面请大家也来扮演某一种鲸进行演讲,要注意运用一些说明方法。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