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生活》教学中的活动对策的论文
- 文档
- 2024-08-23
- 112热度
- 0评论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品德与生活》教学中的活动对策的论文,本文共5篇,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
Abstract: Under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Personal character And Life” the class requests the teacher through each kind of activity, makes every effort to let the student be true “lives” gets up, “moves” gets up. This article acts according to oneself for one year to moves primarily “Personal character And Life” the teaching practice, the active countermeasure does one discussed shallowly.
Key words: personal character and life; active countermeasure
新课程标准要求:“《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活动为课程的组织和实施方式,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经验与体验”。这就要求教师通过各种活动,力求让学生真正“活”起来、“动”起来,最终达到教会学生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下面,笔者根据自己一年来对以活动为主的新课程《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实践,就活动教学的对策做出的研究谈一些看法。
1活动的准备
为了保证教育活动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活动之前要了解儿童及生活环境的基本情况,作为设计具体活动方案的重要依据。如在教学第一册《品德生活》中《学校里的安全》时,教师先应对校内场所进行考察,对校内危险的场所、危险的事情做到心中有数,甚至可以拍下来,以供课堂上小组活动讨论使用。这些发生在儿童身边的事正是他们的关注点。活动中要让学生知道哪些事不能做,为什么不能做;哪些事是需要老师在场指导情况才可以做,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真正的发展。
2活动的内容
2.1内容要结合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乡土实际
本课程旨在通过让儿童直接参与各种实际活动,以调查、观察、实验、讨论、制作、表现、游戏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和活动,让学生获得对自我、对世界、对生命、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发展各种能力,因而,教材内容编排时都是一项项实实在在的生活中的活动,但是有许多活动还需要教师根据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乡土实际加以调整,从而真正做到教会学生更好地生活。如第一册《品德与生活》中《我的爸爸妈妈》教学时,有一个活动环节是通过介绍父母的职业培养对父母的自豪感。然而,针对本校学生家长的职业调查来看,很多家长都没有职业或是没有固定职业,若根据教材按部就班,对部分学生来说,要培养自豪感比较困难。针对以上实际情况,处理教材时,不妨通过夸夸父母的特长、父母的本领的活动来达成这一目标。又如,第二册《上超市》一课,教材介绍的是上大型超市的一般步骤,对于大城市中的学生来说较实用,而农村学生接触的是一些小超市甚至是小卖部,根据实际情况,我们农村学生应重点去了解、学习、体验小超市的一些规矩,对上大型超市的规矩作一般了解,真正体现活动的实效性。
2.2内容要注意联系和连续
《品德与生活》这门课呈现给儿童的是彼此联系的活动和体验,因而教师组织活动要注意与以往活动、与儿童生活经验的联系。例如,教学第一册《麻烦事,我不怕》,当遇到迟到了、忘了带学习用品、作业做了忘带等这些麻烦事时,引导学生通过调整心情、想办法、找原因去克服,再以类似的方法,扩展到解决平时生活中与同学、与家长发生矛盾的烦恼,从而明白困难、烦恼事就像弹簧,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的道理。
又因为儿童的生活经验和活动本身具有连续性,因而又要注意活动主题之间的连续性。如第一册《我愿和你交朋友》这一课找朋友的主题活动,将继续开展为第二册《我们分享,我们快乐》一文中,分享同学、朋友之间快乐的活动。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使活动有效而持续发展。
3活动的过程
3.1动脑与动手结合
俗话说:“听过的不如看过的,看过的不如亲手做过的'。”不管是从《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特点,还是从儿童这一角度去谈这门课的教学都是如此。有些知识教师讲解、演示多次却不如让学生亲自做一次,理解得更透彻、记忆得更牢固。即“在做中学”、“在做中思考”、“在做中领悟”。如在教学第一册《让我自己来吧》一文时,“正确穿衣”的难点是套衫的前后,在教学时让学生穿一穿套衫,说说你是怎样分出套衫的前后,然后再进行一次穿衣比赛,这种手脑并用的方法,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是很有效的。
3.2教师也是活动者
在学生进行活动过程中,教师不应该闲着,也应积极的活动。一方面,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随时顾及学生,并采用多种方式去调动和维持学生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另一方面,对于学生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应给予循循善诱的引导或指导,而不是把现成的道理、方法简单地教给学生。比如在《让我自己来吧》一文的教学中,有一内容是整理床铺,可通过如下步骤:①教师示范叠被子,让学生重点观察叠被子的办法。②在示范中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叠被子过程中两个特点:一是被子竖向的左右两边,分先后往中间叠,重叠在一起时应三层;二是两端往中间叠时,两端相碰,再对折。③用事先准备好的与学生的活动密切相结合,这样才更有助于他们对这一技能的掌握。
4活动的延续
教师应采取有效措施把校内外、课内外各种有用的资源调动起来,形成学校与社会、家庭密切联系,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性教学,进而达到本课程为学生更好地生活服务这一目的,如教学《家人的爱》,可邀请家长们也一起参加,通过多次与父母的互动,如向父母说一句话、和父母做游戏等多种形式,最大限度地与父母亲近,促进父母与孩子的交流,这样多渠道的课内外结合的开放式教学活动,切实增强了学生的生活能力。
总之,作为一个活动型的综合课程,需要教师更多地关注活动的开展,使活动真正为学生能健康安全、愉快积极、负责任、有爱心的生活服务。
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品德、智力、生活能力等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由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毕竟年纪小,涉及社会面窄,应该以正确的价值观去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关注教与学的方法。所以笔者认为《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应注意几点:
一、教学流程 找准回归生活的切入点。
《品德与生活》以儿童现实生活为重要题材,扩展到家庭、社会及儿童生活的所有空间。鉴于此,教师要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儿童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在教学活动的每一环节应注意把握儿童的实际生活情况,根据课程标准的各项规定制定教学计划和教案,找准生活中切入点。《品德与生活》(人教版一上)第一单元组“我上学了”,由《我背上了新书包》、《我们的校园》、《新朋友、新伙伴》、《校园铃声》、《平安回家》五课组成。孩子们告别了幼儿园生活,走进学校大门。他们的生活和上学前不一样,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老师会喜欢我吗?”“同学愿意和我一块儿玩吗?”“我能找到老师的办公室吗?”“上课铃响后,我应该怎么做”?“下课铃响了,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放学了,我能与不认识的人一起走吗?怎样过马路?”这些都是学校日常生活中学生自己面临的问题。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校生活实际,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如:引导学生并关注学生的交往、合作,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消除不安心理;带领学生参观校园,让学生亲自找一找校园的每一处地方,熟悉校园环境;结合学校一日常规教育要求,指导学生做好课前、课中、课后的每一件事;模拟交通规则情景,做交通安全标志识别的游戏;放学组织路队回家时,告诉他们怎样过马路平安回家等。让他们从小养成良好习惯,了解环境与人的生存关系,懂得集体生活的重要性,懂得珍爱生命,使之健康、安全、愉快积极地生活。
二、凸现活动 引领体验感悟的链接点
品德与生活课程所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活动,而非单纯地只讲教科书,所以在教学中,唯有凸现活动,引领学生在实实在在的生活中,在儿童喜爱的、乐于参与的活动中自我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去自主建构新的意义世界,才能链接使道德认知在多层面的体验活动中无痕地内化为道德行为。如在教学《秋天在哪里》一课时,要求让学生观察认识秋天的季节特征,感受秋天的美丽。而秋天的变化却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呈现出来的,更不是孩子们坐在教室里或呆在家中就能观察体验到的。为了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了解到秋天的变化,都能参与到探秘秋天的活动中去,可以组织学生走出课堂,把观察、活动的场地扩展到了校园、田野、市场、商店、公园、花木园林之中,让他们在动物、植物、人类生活等大千世界的点滴变化中去寻找,去发现,去体验,去获取。他们在秋风中奔跑,和落叶低语,在草地中寻觅小生灵的足迹……在这片广阔的开放天地中,秋天毫无保留地向孩子们敝开了胸怀,绽放了它的美丽,大自然也悄悄地向孩子们诉说了自己的秘密。在与秋天的亲密接触中,孩子们对秋天的认识,对自然的热爱不断地积累、延伸。这种超越了时空的形式让孩子们忘我地投入到了发现的快乐中,获得的快乐中,参与的快乐中,体验的快乐中。此时此地,已经不是活动激励了他们,而是他们转动了这块最广阔的生活舞台。
三、挖掘资源 提升品德教育的着力点
在品德与生活课教学中,教学活动在内容上既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要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及时地把社会中的新信息、儿童生活中的新问题和新现象吸收到课程内容中来,创造出更多、更好、更适宜的活动,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良好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力得到初步的培养,以提升品德教育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可以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挖掘出有教育意义的资源内容,或与儿童合作选择内容,或利用儿童自己的选择来组织活动。例如,在教学《秋天的收获》一课前,根据教材内容,提议要举办一个“丰收展”的活动,由于学生都是农村的孩子,所以当老师提出让同学们从家里带些秋天的果实到班上来展览时,同学们都很高兴。在上课时,我用卡片标出“水果类”“粮食类”“蔬菜类”“干果类”等各种类农作物,让学生先想想自己带的东西属于那类,然后放在相应的位置上,接着让同学们看看、摸摸、闻闻,感知各种果实的形状、颜色、气味等,让学生学会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最后让学生说说这些丰富的果实是怎样得来的,说说父母的劳动情形,体会劳动的艰辛,感受劳动果实的来之不易,从而让学生懂得应该珍惜劳动果实,尊敬劳动者。
四、拓展延伸 践行品德形成的落脚点
品德课教学的落脚点是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道德品德和行为习惯、热爱生活、健康成长,但仅靠在课堂上去完成学生道德品德的形成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延伸扩展到课外,教师应该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种资源,以满足学生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开展观察、体验、操作、交流等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学习实践活动,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创造性的解决问题,从中悟出道理,是自己的、行为以及情感态度不断得到升华,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这是品德课教学本身所要求的,也是学生践行品德形成的基石。如教学《我自己会整理》一课,在开展“我能做好”的活动后,可以让学生把会整理的事儿做个列表,列出自己在每天准备做的事情,如收拾自己的书包、整理书桌和抽屉,整理玩具、用过的东西放回遇原处等,并留出给家长写评价意见的地方。这样,拓展到课外去,既锻炼了孩子料理自己生活的能力,同时又养成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的好习惯,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这节课的活动从学生实际出发,首先立足于学生的经验世界,让他们自己去发现一些损坏眼睛的不良习惯,通过亲身实践,交流自己的感受体会,孩子们懂得了保护眼睛的重要性,增强了保护眼睛的意识;通过诵读儿歌,请校医作现场指导,使学生加深对科学用眼的认识,确实学到了一些保护眼睛的基本技能。
1、努力创设开放、活泼的教学情景。
活动的设计着眼于引导学生健康、安全地生活,珍爱生命,获得基本的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让孩子们在猜谜,蒙眼睛看东西,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诵读儿歌、请医生作眼保健操的现场指导等一系列活泼、有趣的'活动情景中获得思想上的认识,养成良好的习惯。
2、关注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
活动的开展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参与,评价以正面鼓励为主,让学生猜一猜、看一看、试一试、想一想、做一做,说一说。在活动中,我始终尊重孩子的体验和感受,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探究实践,懂得保护视力的重要,从而主动地关注自己视力情况。
不足的一点是:最后课堂延伸阶段,除了倡议举行一次眼保健操比赛之外,如果能附加一份讲究视力卫生的评比表,作为持续性的激励,就能进一步把教学活动引向深入。
关于浅谈低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的论文
一、关注每一个学生,精心设计各项教学活动
《品德与生活》教材的编写形象直观,教学内容都是和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息息相关的,所以,要做好《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工作,教师就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使课堂教学活动尽量多地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在课前准备过程中要充分考虑选择活动的依据,找准教学活动开展的切入点。我们的教学资源来自学生的生活,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在学习中积累更多的生活经验,提升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如在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态度时,我把教材内容进行了一定的改变,运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有关“小马虎”的动画资料。我通过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观察发现一年级的学生经常会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一些不细心、不认真的不良现象,尤其是很多学生在学习上很粗心。于是,我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了“传递悄悄话”“争做小教师”等游戏,将学生的生活与对学生的品德教育真正结合起来。这样,课堂教学中进行的活动都是非常真实的、自然的、所有学生都非常熟悉的,也是学生学会生活所必需的,采用这样的教学活动更具针对性,真正实现了教学的高效实效性。
二、了解每一个学生,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教师组织好课堂教学活动的前提是了解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只有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尊重不同层次学生存在的差异性才能更好地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每个学生的智力和认知水平不同,家庭条件、生活环境以及生活经历都存在着很大不同,由此导致他们形成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气质性格和不同的特长。教师要深入了解和研究自己的学生,掌握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理论,熟悉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的特点,依据学生的这些规律和特点来开展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以促进全体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新课程改革反复强调提倡教师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也会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小组讨论活动,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和主动探究新知的意识。当然,在刚开始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我们也走了一些弯路:由于没有制定小组合作讨论的规则,常常会出现教师提出讨论主题之后,有些学生为了抢答,胡乱喊叫;有些学生为了提出独特的见解,只顾着想自己的答案,而忽略了倾听别人的看法;还有的学生为了表现自己,高声打断别人的发言,没有基本的礼貌可言,我曾经一度对小组讨论的可行性产生怀疑。可是, 后来我还是会思考,既然新课程改革提倡这样的教学模式,它就一定有其独特的优势。我教的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年龄阶段,他们有着强烈的表现欲望,但是自制能力相对较差,出现场面混乱的情况也属正常。同时,小学生又特别信任自己的教师,并且乐于模仿教师。于是,我设计了一个“角色互换”的活动。一上课,我就坐到了学生中间,然后告诉学生:今天我们要以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来进行学习,但是这一次我要当学生,所以我想请同学们来当教师,大家先来看看我们小组是怎样讨论学习的,然后大家再来说说看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随后,结合当堂课的教学内容,我和就近的小组一起开始进行话题的讨论,其他学生都非常好奇,觉得非常新鲜,于是,他们开始认真地观察我们的举止和倾听发言。当我们讨论完成之后,很多“教师”都纷纷举起了手,他们发现的事情可多了:你们小组讨论之前,先规定好了大家发言的先后顺序;一个同学发言的`时候,其他学生都必须认真听;一个学生讲完了自己的想法之后,其他学生才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有的同学说得好的时候,其他同学都在夸奖他;有的学生接受了其他学生的帮助之后会主动有礼貌地说谢谢,别看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可是他们观察得非常认真,在你一言我一语中把小组讨论的要点都挖掘了出来。这个时候,我及时肯定和表扬学生的这些发现:“同学们,你们观察得真仔细,希望同学在以后小组讨论的过程中,你们也可以像这个组的同学一样,甚至比我们更优秀,好不好?”在以后的教学中,我总是会抓住适当的机会进行强化,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发展每一个学生,让教学活动走出课堂
《品德与生活》课程来源于学生的生活,教学效果又可以真实地体现在生活当中。要检验我们的教学效果,教师就要真正地关心学生,深入了解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是否懂礼貌,是否能够通过学习真正地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起积极主动的探索意识。我们的思想品德教育不只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还可以延伸到学生的生活当中去,通过课堂内外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要加强跟家长的沟通,由学校活动延伸到家庭、社区和学生其他生活空间,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教学服务。
总之,《品德与生活》课程为学生的成长建立了一个非常好的教育空间,我们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联系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在实践活动中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为每一个学生学会做人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
《品德与生活活动》教学案例反思
这节课的活动从学生实际出发,首先立足于学生的经验世界,让他们自己去发现一些损坏眼睛的不良习惯,通过亲身实践,交流自己的感受体会,孩子们懂得了保护眼睛的重要性,增强了保护眼睛的意识;通过诵读儿歌,请校医作现场指导,使学生加深对科学用眼的认识,确实学到了一些保护眼睛的基本技能。
1、努力创设开放、活泼的教学情景。
活动的设计着眼于引导学生健康、安全地生活,珍爱生命,获得基本的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让孩子们在猜谜,蒙眼睛看东西,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诵读儿歌、请医生作眼保健操的现场指导等一系列活泼、有趣的活动情景中获得思想上的认识,养成良好的习惯。
2、关注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
活动的开展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参与,评价以正面鼓励为主,让学生猜一猜、看一看、试一试、想一想、做一做,说一说。在活动中,我始终尊重孩子的体验和感受,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探究实践,懂得保护视力的重要,从而主动地关注自己视力情况。
不足的一点是:最后课堂延伸阶段,除了倡议举行一次眼保健操比赛之外,如果能附加一份讲究视力卫生的评比表,作为持续性的激励,就能进一步把教学活动引向深入。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