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极地地区教学设计
- 文档
- 2024-09-06
- 114热度
- 0评论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七年级地理极地地区教学设计,本文共13篇,希望大家能够受用!
在这节课中,我首先让学生能从图上判断出这幅图是属于南极图还是北极图,它的位置、范围、周围海洋和陆地等这部分不是太难,学生都能顺利掌握。南北极地区判断方向是学生比较难以理解的问题,因为它需要学生有丰富的空间想象能力,还要结合曾经学过的地图知识和地球知识来认识,可以说是一个比较综合的体现学生读图能力的内容。然后我让学生先从南极图开始,先认识经纬线,然后让学生通过想象在南极点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并用地球仪作直观显示,得出在南极点上空是呈顺时针方向旋转,那么,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为向东,逆着地球自转的方向是向西,然后,判断某一点的东西南北,这样,学生一步一步循序渐进的来学习如何判断方向,就容易掌握了,此时在加进判断东西经度和东西半球就好掌握了。
这节课成功之处在于把地球知识和地图知识系统地通过南北极图来加以综合,并结合特殊的南北极地图重新认识经度和纬度,以及如何判断极点地区的地图方向,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在地图上识别地理事物的能力。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有些地方设计的还不够细致,如在方向的判断上,在地图上还存在一个距离远近的问题,要让学生注意一定要选择距离最近的两点来判断。总的来说,整堂课有些“赶”,学生讨论还是在老师设置的框内,思维得不到发挥和扩展,与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还有些差距,还是有老思想,感觉一堂完美的课应完成教师预设的所有内容,没有深入展开。这些将是我以后改进的方向。
七年级地理极地地区教案
一、课标要求
说出两级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以及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二、本课目标
1、能够在南北极地区图上辨别极地地区的范围、位置及经纬线特点和地球自转方向。
2、了解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点及差异。
3、了解两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意义。
三、课前准备
如果你是一位将要随科学家到两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的人员,那么你需要了解哪些有关问题?
四、知识建构
知识点1:冰雪覆盖的地区
播放极地地区的DVD,归纳神秘的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位置和自然环境特征。
探究一:
1、请同学们从极地图中查出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和周围的大洲或大洋。
答:北极地区:位于北纬66。5以北,中心位置是北冰洋,周围被亚洲、欧洲、北美洲环绕。
南极地区:位于南纬66。5以南,中心位置是南极大陆,周围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环绕。
2、从纬度位置看,两极地区接受的热量多吗?试从这个方面解释两极地区冰雪覆盖的原因。
答:两极地区纬度高,太阳斜射,所得的太阳光热少,气温低,大部分地区冰雪终年不化,所以形成厚厚的冰雪,覆盖着陆地和大洋。
总结:由于太阳斜射,两极地区气温很低。都有极昼、极夜现象,这是由地球公转引起的。
3、分析课本102页有关材料,探究:在两极地区不同的气温影响下,气候和自然景观会有什么差异?
答:南极气候:酷寒、干旱、大风。南极景观:厚厚的冰层,附近海面有冰山,被称为“白色沙漠”和“风库”。
北极气候:气温高于南极,降水多于南极,风速小于南极。北极景象:终年冰封,冰雪天地。
总结:纬度高,气温低,冰天雪地,南极酷寒、干旱、大风。
探究二:
尽管两极自然条件恶劣,但也有生命存在,看图10。3和图10。4,说说最能代表两极的动物各是什么?
答:南极:企鹅。北极:北极熊。
探究三:
怎样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答:站在南极点上,前后左右都是北方。站在北极点上,前后左右都是南方。
知识点2:科学考察的宝地
探究四:
1、阅读自学104—106页教材内容,归纳总结:南极地区有哪些自然资源?
答:(1)有煤、铁等丰富的矿产资源。
(2)储存着大量的固体淡水资源。
(3)沿岸栖息着无数的海洋生物。
(4)还有原始的自然环境,成为天然实验室。
2、南极大陆地下的`煤是怎样形成的?
答:原始的自然环境为科学家们进行气象、冰川、地质、海洋、生物等学科的科学研究提供了便利。根据大陆漂移学说,南极大陆原来并不在南极位置,而是位于温带地区,生长着茂密的森林,经过地质变化形成煤层。
3、从南极地图上,找出中国的两个科学考察站,并描述它们所在的位置。
答:长城站崛起在乔治王岛上,在西经60度,南纬60度附近。中山站耸立在南极大陆上,在东经70度,南纬70度附近。
4、长城站和中山站的建立时间为什么都选择在2月?
答:2月是南极地区气温最高的季节。
小结: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用经纬线来确定,南极的气候与北极相反。
5、自学105页阅读材料《穿越南极》,体会南极考察队员勇于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6、南极考察如火如荼,阅读课本106页内容,说说北极科考为什么越来越频繁?
答:北极与南极一样,都有重要的科考价值。二战之后,又在北极地区发现和开采了石油、天然气、煤、铁等资源。
总结: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不久的将来,两极地区必将为人类提供宝贵的财富。
知识点3: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
1、展示日本南极捕鲸的资料。两极地区都有大量的生物资源,但都不同程度地遭到滥捕和滥杀,使两极地区的鲸鱼资源已陷于危机之中。该怎样对待两极地区的资源呢?
答:
小结:人类再也不能失去最后这片净土了,各国要引起重视,务必用条约的形式束缚各国。旨在保护南极环境的《南极条约》于1959年12月签订,我国于1983年正式加入。
五、课堂小结
南极地区:南极圈以内的地区
冰雪覆盖的地区 北极地区:北极圈以内的地区
南极素有“冰雪高原”之称,还被称为“白色沙漠”和“风极”
极地地区 代表性动物:南极企鹅、北极北极熊
科学考察宝地:我国在南极地区建立的两个科学考察站:长城站、中山站。
真正建在南极地区的(即在南极圈以内)为中山站。
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南极条约》,保护地球上最后一片净土。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用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3、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4、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二、过程与方法
充分利用教材提取信息,总结规律,建立空间观念,并加以运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受到科学史教育,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
2、养成细心读图的习惯,树立合作探究意识。
教学重点
1、经纬线、经纬度的划分。
2、在经纬网中确定点的位置。
教学难点
经纬网中经纬度及东西半球的判读。
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较抽象,远离学生实际;与学习新课时隔一月,多已淡忘。首先要唤起记忆,还要加强练习,形成技能。
教学手段
课件、地球仪、活页预习提纲。
教学方法
互动激趣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一节我们复习“第二章的第一节认识地球”,这一部分是我们学地理以来最难的内容,俗话说“难了不会,会了不难”,我相信经过大家的认真学习,积极参与,一定会化难为易!大家有信心吗?首先看学习提纲,大家结合课本自主复习,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二、依学习提纲自主复习
(一)地球的形状
1、_________说→_________提出的_________说→_________首次环球航行(经过的大洋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地球的真实形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地球的大小
4、地球的表面积约_________,地球平均半径约_________,地球赤道周长_________。
(三)地球仪
5、在地球仪简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地理名称分别是:
A_________B_________a_________b_________c_________
d_________e_________f__________
6、比较经线和纬线
经线
纬线
① 形状
② 长度
③ 指示方向,《地球和地球仪》复习课
④ 0°线
⑤ 度数范围
⑥ 表示字母
⑦ 度数变化规律
⑧ 划分半球
⑨ 半球分界线
⑩ 特殊线
7、南美厄瓜多尔基多附近有_________纪念碑。_________线穿过英国伦敦东南的_________旧址。测高仪重垂线与零度线的夹角就是当地观测到的北极星的高度角,也就是当地的地理_________度。
8、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_________时针方向转动。
9、地球仪上任何两条相对经线的经度和为_______,除0°与180°外东西经相______。
(四)经纬网
10、由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所构成的网络,叫做_________。从而我们可以很方便的确定________。
11、世界最小的大陆是_________,世界最大的岛屿是_________,世界最大的大陆是_________。
12、在下图上填注经纬线、经纬度、半球划分略图(括号内填字母,横线上填数或字)。
(1)纬度、南北半球划分
(2)经度和东西半球划分
三、展示自主复习成果
分组展示(提前分清任务,每组安排1人上台展示,要求面向大家,大方自然,及时评价上组,注意总结,语言规范、流畅,声音洪亮,语速适中,咬文嚼字,字正腔圆。)
四、大展身手
1.读图纬网图,回答问题。
(1)A点的经度是______,B点的纬度是_____。
(2)按东西半球划分,A点位于____半球;按南北半球划分,B点位于____半球。
(3)按高中低纬度划分,A点位于______地区。
(4)B点位于A点的______方。
2. 内乡(112°E,33°N)属于______纬度带,位于东西半球中的______半球,位于南北半球中的______半球,位于北京(116°E,40°N)的______方。
五、反馈
每组5号上台默写(单号组做单号题,双号组做双号题)。分单双号公布答案。
1.地球是一个_____(部位)稍扁的不规则的球体。
2.地球是一个_____(部位)略鼓的不规则的球体。
3.地球平均半径约_________。
4.地球赤道周长约_________。
5.经线的形状是_________。
6.纬线的形状是_________。
7.西经用字母_________表示。
8.南纬用字母_________表示。
9.从北极上空看,地球的自转方向为_________时针。
10.从南极上空看,地球的自转方向为_________时针。
11.某点西侧是西半球东侧是东半球,则该点的经度一定是________。
12.某点北侧是中纬度,南侧是低纬度,则该点的经度一定是_______。
13.纬度33°、经度112°的地点在地球上有_______个。
14.纬度0°、经度180°的地点在地球上有_______个。
15.一架飞机从北京起飞一直向北飞_______(能、否)回到北京。
16.一架飞机从北京起飞一直向东飞_______(能、否)回到北京。
17.上图中A点的经度是_______。
18.上图中B点的纬度是_______。
19.按东西半球划分,A点位于______半球。
20.按高中低纬度划分,B点位于______纬度地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在世界地图中找到日本的位置,并能举一反三推出确定国家位置的方法。
2、能说出日本的领土组成,并能在日本图中找到相应位置。
3、会通过计算人口密度,并能与世界人口密度的比较得出日本人多地少的特点。
4、能用读图分析的方法得出日本气候特点。
5、能说出日本是个多火山、地震的国家,联系实际,懂得防灾、减灾意识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6、能做到联系实际,同时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眼光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重在培养学生认识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特点、主要灾害等地理内容的方法。
2、在学习中,以小组讨论,集众人智慧。
3、培养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的能力,以课堂活动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等形式激活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的环境观和资源观
2、培养学生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日本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特征
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式:
运用多媒体课件,与学生进行研讨、图文并用的方式。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xx年的世博会将在哪里举行?
学生:中国上海。
教师:那你们知道xx年的世博会在哪里举行的吗?
(展示日本爱知世博会的一组图片)
(由学生通过安排查找的相关资料作说明)
教师:请欣赏下面的自然风光图片,你能说出它是反映什么地方的自然景观吗?
(教师提示,学生回答。教师说明)
教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日本”吧。
展示日本国旗。
教师:日本意即东方“日出之国”。请同学们谈谈对日本的了解。
学生:富士山、樱花、地震、抗日战争……
教师:同学们对日本的了解可真不少啊!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日本,更系统地学习它。
[新课讲授]
教师:你们掌握了认识一个国家地理位置的方法了吗?
学生:认识国家位置的一般方法:一般是由大范围至小范围,再到具体的周边环境。
展示“日本在世界的位置图”。
配以递进式的问题:
1、日本在世界哪一大洲?
2、日本在亚洲的什么方位?
3、日本的四周是什么地区?
4、日本在哪个大洋的包围下?
再展示“日本图”,配以“日本周围有哪些海域或国家?”等问题,让学生结合《世界地图册》中的图加以研究后回答。
学生:略。
教师点按鼠标,亚洲、俄罗斯、中国、朝鲜、韩国、太平洋、日本海的名称一一出现在屏幕的地图上。
“日本领土主要由_____、_____、____和_____四个大岛和3900多个小岛组成,其中______面积最大。”
教师:对照《世界地图册》中的“日本”图,完成问题。
教师点按鼠标,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的名称一一出现在地图上。
展示日本图,配以问题:
1、日本的海岸线有什么特点?
2、这对日本哪些方面有利?
学生:日本的海岸线曲折。这促进了日本渔业、造船业、海洋运输业和与国外的联系。
显示日本的面积和人口数,给出人口密度的公式,配以日本拥挤的街道,人群的图片。
教师:人口密度是帮助我们了解一个地区人口多少、人口分布密集与稀疏的重要标志
请同学们计算一下日本的人口密度。
学生:日本每平方千米约有333人。
教师:与世界平均人口密度(40人/平方千米)比较,得出日本是世界上人口稠密的国家之一。
展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人工岛――神户人工岛和大阪关西海上机场的图片。
(日本主要靠填海造陆解决用地紧缺的问题。)
板书:
一、东亚岛国、人多地少
播放“樱花”的景观图片。
教师:这是日本的国花,美丽芬芳,是在什么样的适宜气候条件下,才使得它漫山遍野成为日本的街头美景呢?
(不要求学生回答,只是为了引出气候的知识)
下面,我们就来共同学习日本的气候。
展示日本冬夏季节的风向图。
教师:日本所在的海陆位置造就了它具有了这样的气候特点。
教师提示:日本北部是温带季风气候,南部是亚热带季风气候。
板书:
二、深受海洋影响的季风气候
展示有关富士山的图片及简单文字介绍。
教师:富士山是日本的象征,是一座活火山。日本有火山200多座,其中活火山近80座。世界10%的活火山都集中在日本。火山爆发会带来巨大的灾难,但火山灰却是肥沃的土壤,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火山在非活动期间,可以开辟为旅游胜地和地学科研基地。日本不仅多火山,还多地震。
教师:日本被称为“火山、地震的王国”。日本全国每年平均有1万多次地震,有感地震平均每天有4次,破坏性地震近百年来发生了100多次。日本频繁的地震带给日本的灾难是深重的,也提高了国民的防灾、减灾意识,日本的建筑具有很强的抗震能力,而人们在地震发生时,都能够采取适当措施保护自己,这一点值得我们效仿。
板书:
三、多火山、地震
思考:日本是我国的邻邦,“文化无国界,天涯若比邻”,在我们领略完日本的秀美风光后,来共同了解日本东西交融的文化。
同学们能举出日本与我国在文化上相似的例子吗?
教师小结:我们无论为人,还是做事都应该扬长避短,继承要汲取精华,去其糟粕,传统的精粹要发扬光大,外来的要注意取舍。
最后,让学生自己来谈谈本节课的感受和收获。(言之成理即可)
作业设计:让学生利用地图,分析日本、中国、蒙古地理位置的优势和不足。
教学反思:
这节课内容具有学习国家地理起始课的功能。教学中用了大量地图、示意图、景观图等直观材料,使理性的知识感性化。这节课中对学生的学法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在发现中学习。
在导入设计上,借由xx年世博会在上海举行,引出xx年日本爱知世博会,进而进入日本的新课学习,不仅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还很自然的过渡到日本的教学。自始至终拿日本与我国进行对比,不但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更重要的是了解了自己国家还有不足处,需要我们一代代国人的努力,共同发展,作为学生,应该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为将来投身祖国建设做准备。解决问题只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独立思考,或是讨论完成。
在知识点的顺序上,有一定的改变,将“人口与民族”的内容融合到“日本的位置”,一并学习。在“领土组成”的内容后,加入“海岸线特点”学习,为后续课程有关“经济”的学习作铺垫。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视、广播的普及,可以在课前让学生查找资料,以小组设计介绍日本的某一方面的主体小报,在课堂上每讲到一个知识点,就让学生用自己的资料来介绍日本,这样效果也许会更好。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美国的自然环境特点和移民国情。
2、美国农业生产的布局和特点。
3、美国的工业布局和高科技的特点。
4、美国对世界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应负的责任。
(二)能力目标
1、运用美国的地形图、气候图和农业带的分布图,揭示地形、气候两个要素对美国农业分布的影响。
2、运用美国的矿产资源图以及美国主要的工业区和工业城市图,揭示矿产资源对美国工业区的影响。
3、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有什么促进作用。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学习,进一步丰富学习方法,培养学习地理的兴趣。
2、通过学习美国对世界资源的`掠夺和对环境的破坏,培养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
二、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一)教学重点
美国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农业生产特点、工业特点以及种族构成等。
(二)难点
1、揭示美国农业带的分布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2、理解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的推动作用。
3、认识美国等发达国家对世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的保护应负的责任。
(三)教学突破
1、利用地图说明美国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等自然状况。
2、利用图表等资料,说明美国的工、农业生产特点以及种族的构成。
3、使用美国的地形图和气候图,揭示美国农业带的分布。
4、利用数字等资料,理解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的推动作用。
5、使用柱状图和有关数字资料,引导学生讨论、认识美国等发达国家对世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的保护应负的责任。
三、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世界政区图、美国的地形图、美国的气候图、美国的农业带(区)图、美国的工业区与主要城市图、美国的矿产资源图、相关图片、课件等。
(二)学生准备
地理填充图册、地理图册,收集华人对美国的贡献的材料和美国工业品的品牌等。
四、教学过程
(一)移民国家
1.导人新课。
导语: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踏上西半球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透过美国和巴西,了解美洲的自然风貌、经济特点和人们的生活风俗等。
创设情景:请大家先看一段录像(播放美国街头游行队伍录像片段),看看在美国的普通居民中,都有哪些肤色的人?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白种人、黑种人、黄种人。说明美国是一个由各种人种构成的移民国家。)
总结:美国建国只有200多年,居民都是由各大洲移入的,所以说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
板书:移民国家
2.你所熟悉的美国名人中,哪些人是其他国家或大洲移民的后裔?(华盛顿:美国人。爱因斯坦:德国犹太人。杨振宁、李政道:中国人。乔丹:非洲人。)
3.阅读教材81页图9.2“美国的人种构成饼状图”,看看在美国什么种族的人口最多?
(白种人占84%,最多;其次黑种人占13%;其他占3%。)
4.阅读教材81页2题中印第安人、黑人和华人的对话,组织学生讨论:这些对话反映了美国社会存在着一个什么问题?对此谈谈你自己的感想?(在美国社会中,黑人、印第安人和华人在政治、工作、生活中受到不公平待遇,即美国存在种族歧视问题。美国政府总是以人权为借口干涉别国内政,而自己国内的种族歧视问题却始终解决不了。)
板书:种族歧视
5.情景教学。
(1)展示唐人街的图片及文字资料。
(2)展示华人在美国工作、生活的资料。
问:华人对美国的建设都有哪些贡献?
(西部开发,修筑铁路;科学界获诺贝尔奖的有: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等;航空领域有第一位华裔太空人:王赣骏。)
板书:华人的贡献
6.过渡:有众多的中国人生活在美国,那么美国的气候条件和其他自然环境与中国相比有哪些异同?
(二)农业地区专业化
1.导语:要了解美国的农业状况,首先来了解美国的气候条件和地形条件,其中决定气候条件的因素主要是纬度位置。
2.展示世界政区图。
观察地图,说说美国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邻国位置。(美国位于西半球的北温带,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南临墨西哥湾,西南与墨西哥相邻,北临加拿大,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3.除了本土外,美国海外的两个州分别位于什么位置?属什么温度带?(阿拉斯加,位于北极圈附近,大部分属北温带,少部分属寒带。夏威夷,位于北回归线附近的热带太平洋地区,属热带。)
4.展示美国国旗。
问:你知道美国国旗的含义吗?(美国国旗的左上角蓝色星区内,一共有50颗白色五角星,他们分别代表美国的50个州;星区以外还有13道红色白色相间的条纹,他们又代表美国最初独立时的13块英国殖民地。)
5.展示美国的气候图。
引导:美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三面环海,对气候影响非常大。大家观察图,看看美国有哪些气候类型?最主要的是哪种?(温带大陆气候、亚热带湿润气候、温带海洋气候、高山气候等。其中最主要的是温带大陆气候。)
6.展示美国的地形图。
同学们,从图上找出阿巴拉契亚山脉、洛杉矶、科迪勒拉山系、中央大平原、密西西比河、圣劳伦斯河和五大湖。
提问:美国的地形有什么特点?哪种地形面积最大?(美国的地形东西高,中间低,即西部为山地,中间为平原,东部为低矮的高原。其中,平原面积最大,占全国总面积的一半。)
7.引导。
由纬度位置可以推测到光热资源。
由平原面积可以推测到耕地资源。
由海陆位置和河、湖布局,可以推测出水资源。
试按以上思路,分析、归纳美国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美国本土大部分位于北纬30°~50°之间,光热资源丰富。美国平原面积广大,占全国总面积的―半;耕地面积广大,约占世界耕地面积的10%。美国主体部分位于太平洋和大西洋之间,大西洋和墨西哥湾的水汽可以深达内陆,降水充沛;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纵贯南北,为灌溉和航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8.过渡。
美国作为农业大国,除了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以外,还有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
展示材料1:反映美国现代化农业生产的图片。
展示材料2:美国从事农业的人口不到全国总人口的3%,却耕种了世界10%的耕地。在美国,一个农业劳动力可以养活76个人,比世界每个劳动力供养5人的平均水平要高出10多倍。
提问:以上资料说明了什么问题?(美国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都实现了机械化,效率高,产量大。)
板书:生产过程的机械化。
9.美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具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好处?(地区生产专业化,形成了一些农业带(区)。好处是:能充分利用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便于推广农业技术。)
板书:地区生产的专业化。
10.展示“美国农业带的分布”图。
问:大家观察图,看看美国主要形成哪些农业带(区)?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乳畜带:位置偏北,气候冷湿,适宜牧草生长,城市和人口密集。
玉米带: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春夏气温较高。
小麦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灌溉便利。
畜牧和灌溉农业区:多山地,降水少,有大片的半干旱草原和高山冰雪溶水。
棉花带:地形平坦,土地肥沃,纬度低,夏季气候湿热。
11.展示“美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和出口量占世界的百分比及位次”图表。
提问:美国有哪些农产品的产量和出口量都居世界首位?(玉米、小麦、大豆、棉花)
12.小结:美国优越的自然环境,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三)小结
通过阅读图表,查阅资料,合作讨论,我们理解了美国的移民国情,了解了美国的位置范围、农业生产中优越的自然条件。专业、高效的生产特点,值得我们借鉴。
七年级地理两极地区教案
课题
第8课两极地区
第1课时共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认识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气候条件、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2、会用地图、景观图片和相关资料,总结归纳出两极地区的环境特点。
3、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4、培养从图片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5、掌握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某一地区位置特点的方法。
6、掌握使用两极地形图和景观图片,总结归纳两极地区气候特点的方法。
7、使用两极地区气温图表区分两极气候的特点。
8、掌握利用经纬网在以两极地区为中心的地图上判断方向的方法。
教学重点
两极地区的位置、气候、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教学难点
读图理解、区分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的差异。
教法学法
直观演示,辅助讲解,分组讨论,合作突
教学媒体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
补充与反馈
课前预习
阅读教材56----------60
导入新课
这就是神秘的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今天我们进入到这两个特殊地区,去解开它们神秘的面纱。
板书:两极地区。[
重难点教学过程
一、极地探险和科学考察
1、原始的自然环境为科学家们进行气象、冰川、地质、海洋、生物等学科的科学研究提供了便利。
2、我国科学家在南极地区考察的照片,看到这些图片,我们感到很自豪。目前,已有18个国家在南极地区建立了140多个科学考察实验站。
从南极地图上,找出中国的两个科学考察站:长城站和中山站,描述它们所在的位置。(长城站在西经60,南纬60附近。中山站在东经70,南纬70附近。
长城站和中山站的建立时间为什么都选择在2月?(2月是南极地区气温最高的季节。
二、自然环境与资源
1、两极地区都是被冰雪覆盖的地区,为什么呢?我们来揭示这一问题。
展示北极地区图和南极地区图。
请同学们从图中查出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和周围的大洲或大洋。www.zk5u.com(北极地区:位于北纬66.5以北,中心位置是北冰洋,周围被亚洲、欧洲、北美洲环绕。南极地区:位于南纬66.5以南,中心位置是南极大陆,周围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环绕。
2、引导:从纬度位置看,两极地区接受的热量多吗?试从这个方面解释两极地区冰雪覆盖的.原因。(两极地区纬度高,太阳斜射,所得的太阳光热少,气温低,大部分地区冰雪终年不化,所以形成厚厚的冰雪,覆盖着陆地和大洋。
总结:由于太阳斜射,两极地区气温很低。都有极昼、极夜现象,这是由地球公转引起的。
3、南北极气温比较图。
读图对比一下两极的气温值,结合课本58--59页有关材料,探究:在两极地区不同的气温影响下,气候和自然景观会有什么差异?(南极气候:酷寒、干旱、大风。南极景观:厚厚的冰层,附近海面有冰山,被称为“白色沙漠”和“风库”。北极气候:气温高于南极,降水多于南极,风速小于南极。北极景象:终年冰封,冰雪天地。
板书:二、自然环境和资源
1、地理位置
2、气候特点:南极地区:酷寒,干燥,烈风
3、过渡:尽管两极自然条件恶劣,但也有生命存在,看59页图,说说最能代表两极的动物各是什么?(南极:企鹅。北极:北极熊。
4、阅读58页页教材插图,归纳总结:两极地区有哪些自然资源?((1)有煤、铁等丰富的矿产资源。(2)储存着大量的固体淡水资源。(3)沿岸栖息着无数的海洋生物。
5、丰富的自然资源。
三保护极地环境
1、展示日本南极捕鲸的资料。两极地区都有大量的生物资源,但都不同程度地遭到滥捕和滥杀,使两极地区的鲸鱼资源已陷于危机之中。该怎样对待两极地区的资源呢?我们以展示的资料为背景材料,分成日本方和国际社会方,两方进行辩论,在辩论中达到探究的目的。(按照日方和国际方各分成几个小组,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准备辩论材料。组派代表发言、辩论,气氛热烈,精彩之处鼓掌欢迎。日本方的辩论中心:捕鲸是为了搞科研,鲸肉食品只是科研的副食品。国际社会方的辩论中心:进行科研并不需要每年大规模捕鲸,况且,现代科学技术并不需要杀死鲸鱼来搞科研。
2、总结:人类再也不能失去最后这片净土了,各国要引起重视,务必用条约的形式束缚各国。旨在保护南极环境的《南极条约》于1959年12月签订,我国于1983年正式加入。
板书:南极条约。
总结应用
通过本节学习,我们认识了两极地区恶劣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我们了解极地地区,就是为了更合理地利用它,保护它,为人类做出应有的贡献。
板书设计
8课两极地区一、一、极地探险与科学考察
1、主要考察站:长城站,中山站
二、自然环境和资源
1、地理位置
2、气候特点:南极地区:酷寒,干燥,烈风
3、丰富的自然资源。
三、极地的保护
课标解读掌握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多火山地震的原因;日本与世界联系密切的工业及其工业分布特点;东西方兼容的文化。 内容分析本节教材是国家地理部分的第一节,,由“多火山、地震的岛国”“与世界联系密切的工业”、“东西融合的文化”组成一个有机整体,使学生能比较充分地了解日本这一东亚岛国的自然地理特点和人文地理特点。学生通过对日本自然地理条件的分析,进而达到理解日本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成功之处,并以此作为我们的借鉴。
本节教材主要包括地图、景观图和文字三大部分。作为“第二地理语言”的地图,分别说明日本的地形和组成、日本的矿产资源进口贸易、日本的工业部门及工业分布。同样也展示了日本的风光、文化、建筑和经济;文字部分为我们更好更全面地把握日本文化、经济(渔业、交通运输业)状况提供了资料。学情分析学生尝试利用日本地形图,认识其他地理位置、范围、领土组成、地形、河流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初步掌握学习国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日本多火山、地震,资源短缺,岛国多优良港湾等特点,认识日本人民利用这些综合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发展与“世界关系密切的”外向型经济的。最后,学生需要大致了解日本东西方兼容的文化特点。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学会从众多的地理信息中概括出一个国家的突出地理特征,将感性的知识转化为理性、综合的知识,不断提高学习区域地理的能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日本发达的工业及其分布特点;了解日本民族构成和东西让兼容的文化。 过程与方法结合日本的国情,分析日本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的发展特点。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性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防震意识和环保意识,初步建立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观念。学习重点、难点结合日本的国情,分析日本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的发展特点。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讨论法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室、电子白板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运用设计意图图片导入
激发兴趣播放图片《日本产品》,从这些熟悉的产品中大家能看出点什么吗?观看图片
同学回答:来自日本,日本是经济发达的国家等观点播放《日本产品》的图片图片导入, 吸引学生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一站:
认识日本工业的分布
读日本的太平洋沿岸的工业带图,分析日本工业的分布:
1.日本有哪些工业区?
2.日本的工业主要分布在哪里?
3.分析日本工业地带的分布及主要形成原因?
学生讨论,小组回答:日本的工业区主要有5个,这些工业区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一带,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日本需要进口原料、燃料,出口产品;二是这里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消费市场广阔等。展示日本的太平洋沿岸的工业带图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和交流,让学生发表了不同的见解,培养了语言表达的能力,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第二站:
日本工业与世界的密切联系
读“日本主要工业产品的输出”探究日本的对外依赖性。
1.日本为什么把眼光瞄准海外市场?
2.日本的这种经济特点是什么?
3.日本经济发展的有力条件和不利条件?学生
过渡:日本的工业对外依赖性强,与世界联系密切。不仅如此,日本的文化业具有东西方兼容的特点,这种东西方兼容的特点,也为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第三站:
东西方兼容的
文化
看书本上的图片,讨论日本文化的特点。
1.哪些是日本传统文化的代表?这些文化与中国的文化有什么关系?
2.日本文化中,西方文化的代表有哪些?举例回答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在上完第四章第3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这一课后,我对本课内容的教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总结如下:
首先是成功之处:一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了学生个体的发展,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也得以充分的发挥,并与本章《人类的聚居地——聚落》课题相呼应。二是通过组织学生活动,营造活跃、积极的课堂气氛。特别看到同学们根据老师要求,埋头在完成学习任务时, 其专注的表情足以证明他(她)多么想首先完成老师所布置的任务。且不说学习结果,这个过程就足以让他们感到快乐。 三是抓住课堂上出现的“切入点”,在深入剖析中进行知识传授和德育教育。学生在学习这一节时都会在课堂上不经意地提出:沙漠地方那么热,有人居住吗?这个问题一方面说明同学们关心聚落的形成,另一方面又显示出学生缺乏对聚落形成的认识。我抓住学生的这句话,转入聚落的形成与环境关系的教学内容。
但也有三点不足之处值得在以后的教学中改进的:一是课时安排的问题:本章内容用一课时的时间去讲述太紧,要完成教学目标很勉强。若允许,最好用两课时来完成。若用两课时进行授课则游刃有余,可以用更多的实例来将问题予以阐释,而且实例也可以讲得更具体、更精彩,也就更能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地理的乐趣。二是资料问题:本章内容要上得生动有趣,必须手头要准备多一点的资料,特别是用图片资料来展示出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的强烈差距。要是有较多能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居民生活、环境等的照片,将给学生以很强烈的视觉冲击,从而达到不言的教育效果。但苦于手头资料的欠缺,使教学不能达到淋漓尽致的境地。三是课堂调控问题:由于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较多,因而对于班级管理相对较弱的班级,容易造成一发不可收拾的局面,从而不能很好地执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澳大利亚独特的地理位置,从而进一步理解澳大利亚大陆动物古老性的成因。
2.分析澳大利亚因地制宜发展农牧业、采矿业和冶金工业的实例,感悟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意义。
3.举例说出澳大利亚在矿产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经验,培养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初步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动手画图”,锻炼自己画地理简图的能力,提升学习地理的基本技能。
2.通过读图、析图的学习过程,学会观察地图并用地图链接课文相关内容的学习方法,提升运用图表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3.关注可持续发展观,学会认识区域环境和区域发展之间的关系,提升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探究意识,提高自主探究、合作研讨地理问题的能力。
2.通过展示不同类型的地图,给以思维美和发现美的享受,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
3.通过关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探究活动,体会到地理知识的实用价值,领悟到学习有用地理的思想。
教学重点
1.从地形和气候因素上分析澳大利亚农牧业地区差异的原因,进而理解因地制宜发展生产的重要意义。
2.澳大利亚经济发展中的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难点
1.澳大利亚大陆动物古老性成因的探索。
2.澳大利亚因地制宜发展农牧业的原因分析。
教学方法
依据本节教材的特点,紧扣新课标要求,在整体把握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制定适合具体学情的教学目标,以媒体辅助教学法、引导启发教学法为主,适时补充各种图文资料,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习兴趣。布置学生课前搜集有关欧洲西部的各种资料,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课堂上给学生展示的机会,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注重合作探究法、图导图练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等学法指导,使学生通过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解决相关问题。
课前准备
教师:查询最新网络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搜集一些有关课前搜集有关澳大利亚的的图文视频资料。
学生:根据导学案的要求,预习课文;课前搜集、了解有关澳大利亚的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展示澳大利亚优美的风光(悉尼歌剧院、十二使徒岩、乌奴奴、大堡礁)。
师:同学们,你知道这些著名的旅游胜地的名字吗?
生1:澳大利亚东北部的大堡礁。
生2:十二使徒岩。
生3:艾雅斯岩和悉尼歌剧院。
师:对,同学们回答得很好。澳大利亚还有很多秘密等我们去发现。
二、新课学习
师课件出示澳大利亚的特有动物。
师:想想这些动物共同的特征是什么?
生争先恐后地回答,师给予评价。
教师:同学们,刚才老师给大家看了澳大利亚著名的旅游胜地和头动物,这个国家美丽吗?大家想不想到这个国家旅游?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美丽而奇特的国度,领略她独特的魅力!
1、世界活化石博物馆(时间5分钟)
教师:澳大利亚素有“古生物博物馆”之称,这里有众多其他大陆上没有的千奇百怪的生物。你知道下面的动物哪些生活在澳大利亚吗?
学生回答,教师予以点评。
教师:观察大陆漂移,思考澳大利亚生物古老性的原因。
学生分组回答,教师予以点评,并适当给予加分鼓励。
师出示课件,要求学生做好笔记。
【设计意图】在此基础上,教师因势利导提出“澳大利亚现在在哪儿?”引导学生学会描述中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
学生回答,教师配合学生的回答,进行澳大利亚地理位置的课件演示。
学生:澳大利亚东临太平洋,西临印度洋,位于东半球和南半球,位于热带和南温带。
设计意图:播放视频,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从视频中获取地理信息。利用文字资料,让学生整体感知澳大利亚的古老生物。引导学生利用地图,探究其古老生物的形成原因。利用对比方法,拓展知识,进一步理解澳大利亚古老生物的形成原因。
教师承转:承接:澳大利亚不仅有特有的动物,而且也有很多富有特色的民族风俗,当地导游带我们来到了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农场,在这里,我们参观澳大利亚的养羊业。当地人说澳大利亚是“骑在羊背上的国家”,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学设计
一、学生现状分析
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已进入到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阶段,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系统思维能力,同时初中已开始分科学习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他们的实践、体验活动开始涉及社会生活中一些较为复杂的社会现象或社会事物。因而可结合有关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引导学生从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学会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这一阶段的实践、体验是在小学基础上的递进。
初一学生从思维发展来看,已有较大飞跃,学习过程中多些稳定因素,个别学生由于学习习惯较差,课堂中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讲话等违反课堂纪律的现象,但总体来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是有的,作业也能及时准确的完成。
二、教材分析
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
本章属于教材的绪论部分,第一节为“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第二节为“我们怎样学地理”。分别从情感和技能两个方面让学生感知地理,说明地理学科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意义、地理学习的方法与途径。本章的教学内容是为今后学习地理做情感上的铺垫与准备,引导学生热爱并亲近地理学科。
教材通过“地理之谜”、“地理与日常生活”、“地理与生产建设”、“地理与风土人情”让学生感受地理知识的奇妙与亲切,既能让学生感受地理知识的实际意义,又能激发学习地理的强烈兴趣,体现出“地理知识无处不在,地理知识处处有用”的特点。
而第二节中“我们怎样学地理”则通过引导学生画学校地图开始,从实际应用出发掌握地理学习的基本工具—地图的使用,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使学生不会感到地理仅仅是一门学科,同时是一项人生的技能。“学会收集地理信息”、“学会思考地理问题”、“在野外旅行中学习地理”则将兴趣与方法、情感与技能恰当的融合起来,使学生感受到地理是一门有趣、有用、值得学、能学好的课程。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
本章教材主要包括认识地球、世界的海陆分布、世界的地形、海陆变迁四部分。这些内容都是学习地理的基础知识,同时又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基础知识,蕴含着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既是地理知识的基础课,又是人生发展的奠基课。
“认识地球”一节,教材通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蕴含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教材从地球形状和大小,地球的模型—地球仪,能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较全面地介绍了地球。同时让学生体验到了人们可以利用不同方法制作不同用途的地图,并能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地图。
“世界的海陆分布”一节,教材首先通过“世界海陆面积比较”饼状图、南北半球图等向学生展示地球的海陆分布,通过直观形象的图形和具体的数据,向学生传递了世界海陆分布的特点及其面积比较,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体会了一种说明问题的方法。通过一系列直观与抽象图片的结合展示,以及大洲轮廓图的绘制等手段,让学生对大洲大洋的面积、名称及其排序有了非常感性的认识。
“世界的地形”一节,教材首先简要介绍了什么叫地形、什么是地形图以及海拔和相对高度等概念,然后从运用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等概念入手,对陆地上的五种基本地形类型作了比较。在此基础上重点训练学生的识图能力。而等高线知识的学习,则为地形图的学习以及后续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等知识的学习做了较好的铺垫。等高线的判读则对训练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提升做了很好的热身。
“海陆变迁”一节,教材分别从地表形态变化、大陆漂移与板块构造运动两部分来说明,通过大量实例说明地表形态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大陆漂移假说到板块构造理论的形成,是极好的科学方法论教育素材,从假设到推理,再到实践验证,最终形成完整的理论这一过程是暗含在教材中的科学方法。而魏格纳的事迹,则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难得案例。
第三章世界的居民
本章属于人文地理内容,从宏观的角度阐述世界的人口、人种、语言、宗教、聚落以及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其中最基本的内容是世界人口,包括人口的数量、分布和人口问题。在此基础上再讲述人种、语言、宗教、聚落等内容,让学生了解世界人口的基本状况,说明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正确看待世界的人种、语言和宗教,了解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懂得尊重历史和珍惜祖先留给我文化遗产。
本章内容将在后续学习中自然渗透,是零星分散在各章节中人文地理内容的高度概括,对后续的学习具有总领效果。而且这些内容与我们身边所知、所闻的许多事情关系密切,建议教师授课过程中,注重联系实际、联系时事,通过追本溯源的学习方法,挖掘这些地理知识的历史和现实体现,引导学生认识一个多样的世界,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历史观、宗教观、人口观、环境与发展观。
气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自然条件之一。它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尤其对农业来说,他更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资源。
第四章世界的气候
本章教材主要包括天气和气候、气温和降水、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世界气候类型四部分内容,既自成整体,又是学习后续分区 地理知识的重要基础内容。本章在介绍气候过程中,大量采用了景观图、示意图、图表、地图等资料,并注意密切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引出基本的科学道理,学生感悟了现象到本质的科学研究过程。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天气和气候的概念,看懂天气图、知道气温和降水的测定方法,会阅读气温和降水曲线图,了解主要降水类型,了解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及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并能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基本的气候特点分析。
第五章世界的民展差异
在前面各章了解了世界自然、人文状况的基础,本章引入世界的发展差异、国际合作、国际组织等政治经济概念,为以后学习各大洲、认识国家和地区的人文地理概况起到基础性作用。第一节“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初步引入国家的概念,主要讲述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地区分布特点和经济发展差异,并简略分析了导致发展差异的原因;第二节“国际合作”,介绍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讲述国际合作的基础和重要性;第三节“重要的国际组织”主要介绍国际组织的产生及主要国际组织的宗旨和职能。通过本章的教学学生可以对国家、对世界有一个更深入、更完整地认识,从而通过现象了解世界发展变化的本质,理解合作与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为做一个“世界中的中国人”奠定基础。
三、教学策略与方法
本学期地理教学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大胆尝试,运在学习中挖掘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教学中注重引发学生发现问题,启发思维,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原则,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在地理教学中注重与其它学科的.整合,并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根据新理念的要求,本学期的地理教学紧紧围绕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积极性,使学生喜欢学、爱学,变被动的学为主动的学,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构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地理课堂这一教学思路,在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中做以下几点设想。
(一)增强教师的亲合力
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让学生喜欢地理课,就首先要让学生喜欢地理教师,而教师的魅力有内在的外在的美并存。内在的美应该是教师的教学水平;外在的美应有以下几点:教师的言谈举止、主动与学生沟通、鼓励赏识的态度、耐心细致的帮助等等,总的说来教师应具备教学、师德的高素质,使学生感受到我的地理教师各方面素质都很棒,提高我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增强教师的亲合力。
(二)地理课堂模式的探索
自从新课改实施以来,我一直采用清徐二中四环节教学模式,结合地理教学做过大胆的尝试,本学期仍从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目标出发,对地理课堂做如下尝试。
1、教学目标的确定
在认真分析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的整合教学资源,选择对学生有用的地理知识,注重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学会学习地理知识的基本方法,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
2、重点、难点的处理
为克服旧教材知识多、课时紧的现状,对于重点知识的掌握和难点的突破我多用多媒体教学,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有效的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课堂的容量。现代教学手段广泛应用于地理课堂是本学期地理教学改革大胆尝试的重点内容之一。
●图领全文培养能力
地图是地理学习最主要的工具,在地理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识图、析图能力的培养非常必要,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过程,所以本课我以图为导线,通过学生识图、析图、动手填图、讨论、交流和师生间填图,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构建合作式课堂。
●知识拓展共同探究
加强地理学科与历史、艺术、军事等学科的整合,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性,能够做到学以致用,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亲身体验参与实践
地理事物的位置记忆历来是地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我采用学生亲自布阵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理事物的分布位置,加强了对知识的记忆,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学期我将制作了大量的多媒体课件,充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促进了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本学期总的教学设计思路是把新课改的理念最大限度的应用于地理教学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构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模式。
四、教学进度安排:略
【设计思想】
本教学设计以“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的方式”“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等为指导思想,以学生主动探究为主要教学形式,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读图获取知识的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树立因地制宜、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地理理念。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中国分区地理南方部分的核心章节。内容丰富,容量也很大。又有利于知识的拓展。苏州正好位于本区,也有利于乡土地理的教学。
【学生情况】
很多学生虽不是生于本地,但成长在本地。因此对本节内容情感上很有亲和力。对许多场景也身临其境。比如京杭大运河,很多学生每天都能看到。学习的动力会提高很多。但本节内容要求的对知识的拓展延伸则对学生来讲难度较大。
【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图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能够说出河流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应用,并能迁移运用到其他地区。
3、能够举例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4、能够结合图片和文字等资料,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对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点】
1、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说出河流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应用,并能迁移运用到其他地区。
【教学难点】
说出河流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应用,并能迁移运用到其他地区。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第一课时
教学
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言: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也有诗赞“烟花三月下扬州”。无论是苏州、杭州还是扬州,它们都在我们今天要讲的长江三角洲地区。
导入
播放关于长江三角洲的景观图片,并作适当讲解。
欣赏图片
初步建立对长三角地区的感性认识,为后面内容铺垫。
江海交汇之地
动态出示长江三角洲区位图,提问:
1、说出在本区交会的'江海名称并能在图上明确指出
2、标出本区的大致范围,并能简单描述
3、评价本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看图思考,逐步完成练习
训练的学生的读图思考能力,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
过渡
长江对本区的影响可以说是至关重要,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人文环境。豪不夸张的说,没有长江就没有今天的长三角地区,而且未来还将继续影响着本区的发展。从自然的角度来说,长江三角洲就是长江携带泥沙冲积而成的,从人文角度来说,长江为本区的发展提供了太多的助力。
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动态演示长江对本区的影响示意图,提问:
1、分析长江对本区发展的影响(结合地理填充图册)
2、举一反三,岷江对成都平原的影响
读图思考,完成练习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举一反三的能力
第二课时
过渡
长江三角洲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人口稠密的富庶繁华之地,城镇兴盛。目前,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城市分布最密集、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形成了我国最大的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我国最大的城市群
1、展示长三角城市群分布图。
2、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自然景条件和人文条件线索图。
3、展示沪杭同城效应示意图
提问:
1、分析成为我国最大人口城市群的原因。
2、上海作为核心城市的作用
3、分析区域发展对生活的影响
读图1,感受最大城市群的魅力
读图2,寻找信息思考问题
培养学生读图获取知识的能力
过渡
长江三角洲地区旖旎的水乡风光和深厚的历史积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吸引着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水乡的文化特色和旅游
1、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资源分布图,点击链接让学生观赏经典旅游景点。
2、展示长三角地区人文景观图、文字资料
提问:
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业发达的原因
图片欣赏、文字阅读
分析思考
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堂小结
优越的自然环境使得长三角地区物产丰富,经济的繁荣带动了城市,交通和文化的发展。21世纪的长三角地区发展更为迅猛,其经济和城市发展在全国都具有典型意义。作为长三角人民的一员,衷心祝愿长江三角洲永远兴旺。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学工作计划设计
一、情况分析
本学期,本人承担七年级五个班的地理教学任务,每周每班由原计划三个课时减为二个课时,课时相对教材内容有些不足,七年级地理下册教学工作计划。所使用的教材是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导下编写的人教版地理新教材。新课标,新教材,新环境,高要求给本人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新的挑战。新东方良好的人际关系,先进的教育理念,爱的氛围为教育教学提供了理想的育人环境。我校坚定不移的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理念给了地理学科应有的地位,大多数学生对地理学科怀有浓厚的兴趣,计算机辅助教学,网络环境,完备的地理教具为地理教学提供了最根本的保障。
二、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为指导,加强课堂教学,尽快适应网络环境下和计算机辅助下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更加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工作计划《七年级地理下册教学工作计划》。同时,通过传授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三、具体工作
1、抓好常规地理课堂教学。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努力讲好每一节课;保障每节一练,做到全批全改。
2、认真学习新课标理论,领会新课标精髓,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切实做好地课备课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地理课件的制作准备充分的素材。
4、积极参加计算机培训并不断自学,提高课件的制作水平,争创优秀课件。
5、申请购置教学必备的地理教具,软件。做好器材的登记,使用,保管工作。
6、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在教研处,教务处的指导下,努力使教育教学能力再上新台阶。
7、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学科知识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8、认真参与集体备课,精益求精,争创优秀教案。
9、参加听课评课活动。虚心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10、拟好复习计划,制定复习提纲,认真组织复习。
11、每次考试后,全面做好每个学生,每个班级的质量分析。注意发现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美国的自然环境特点和移民国情。
2.美国农业生产的布局与特点。
3.美国的工业布局及高科技的特点。
4.美国对世界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应负的责任。
(二)能力目标
1.运用美国的地形图、气候图和农业带的分布图,揭示地形、气候两个要素对美国农业分布的影响。
2.运用美国的矿产资源图以及美国主要的工业区和工业城市图,揭示矿产资源对美国工业区的影响。
3.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有什么促进作用。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学习,进一步丰富学习方法,培养地理学习的兴趣。
2.通过学习美国对世界资源的掠夺和环境的破坏,培养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
二、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一)教学重点
美国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农业生产特点、工业特点以及种族构成等。
(二)难点
1.揭示美国农业带的分布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2.理解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的推动作用。
3.认识美国等发达国家对世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的保护应负的责任。
(三)教学突破
1.利用地图说明美国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等自然状况。
2.利用图表等资料,说明美国的工、农业生产特点以及种族的构成。
3.使用美国的地形图和气候图,揭示美国农业带的分布。
4.利用数字等资料,理解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的推动作用。
5.使用柱状图和有关数字资料,引导学生讨论、认识美国等发达国家对世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的保护应负的责任。
三、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世界政区图、美国的地形图、美国的气候图、美国的农业带(区)图、美国的工业区与主要城市图、美国的矿产资源图、相关图片、课件等。
(二)学生准备
地理填充图册、地理图册,收集华人对美国的贡献的材料和美国工业品的品牌等。
四、教学过程
(一)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1.导入:日常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产品是美国生产的?请列举一些产品或品牌。(可口可乐、摩托罗拉手机、福特汽车、柯达胶卷等。)
总结: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国家,它的工业产品遍布世界,我们生活中随处都可以看到。今天我们就来全面认识美国的工业状况。
2.引导:你知道美国有哪些主要工业部门吗?(钢铁、汽车、化学、电子、宇航、石油、飞机制造、军火等。)
3.展示“美国主要的工业区和工业城市”图。
引导:请同学们在图上指出下列工业城市:底特律、纽约、休斯顿、旧金山、洛杉矶、西雅图。(底特律:汽车。纽约:纺织、化工。休斯顿:石油、宇航、飞机。旧金山:电子。洛杉矶:宇航、电子、电影。西雅图:飞机。)
总结:东北部是美国开发最早、污染最严重的工业区,主要是传统工业部门。后来逐步向南部、西部“阳光地带”转移,这两个地区逐步发展成为以新兴工业门类为主的工业区。
4.引导:美国有哪些产品居世界前列?(居世界第一位:合成橡胶、轮胎、铅、载重汽车、发电量、磷肥等。居世界第二位:煤炭、新闻纸、水泥、钢、小汽车。)
提示:多看“阅读材料”。
5.引导:根据以上“材料”,学生发现美国的工业生产有什么特点?(工业产品种类齐全,产量大,技术先进。)
板书:完整的工业体系,产量大,技术先进。
6.引导:有人说:“美国是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你同意吗?你能列举一些有关高新技术的产品和其他事物吗?(航天飞机、微软公司、彼尔·盖茨、爱国者导弹、大型轰炸机。)
板书: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7.引导:近几年,美国的经济平稳发展,主要得益于高新技术产业。
阅读P87页第2题提供的材料,说说高新技术产业对促进美国经济增长的作用。
(1)美国经济增长中的27%归功于高新技术产业。
(2)1988~1996年,美国在高新技术领域新增就业机会105.6万个。
(3)预计到2001年;因特网收入将超过3500万美元。
(4)美国经济增长的三分之一来自于信息产业。
板书:带动美国经济的增长
美国的确是名副其实的“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高新技术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增长,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板书:“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8.过渡:美国是当今世界上第一经济强国。它众多的工业产品和高水平的生活消费,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的呢?请学习下面一个标题的内容。
(二)能源消耗大国
1.创设情景。
(1)放录像:美国街头众多汽车的片段。
(2)提供美国进口石油的数量资料。
(3)展示美国东北部排放的废气,在加拿大境内形成酸雨的文字材料和图片。
借助材料,直观感受美国对世界资源的大量消耗和对环境的破坏。
2.展示“美国矿产资源”图。
引导:美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资源大国之一,这为美国发展工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展示“一些国家的人均能源消费”图。
引导:然而美国并不满足于消耗本国资源,还要从其他国家大量进口。
观察图中所标数字,美国消耗的能源是中国和世界平均水平的多少倍?板书:资源消耗大国。
说说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对世界能源可持续利用的影响。(美国的人均能源消费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78倍,是中国的8.9倍。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以大量掠夺、消耗世界资源为代价,发展本国经济,对世界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4.展示“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图。请同学们观察图中的数字计算:美国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是世界的平均水平多少倍?是中国的多少倍?(美国的人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倍,是中国的7倍多。)
板书:排污大国
5.引导:为什么说保护世界资源和环境是美国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美国是世界第一经济强国,有能力保护;美国也是世界第一资源消耗和排污大国,有责任和义务保护。美国政府应该有责任心,采取得力措施,使世界经济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板书:有责任和义务保护。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