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应用型本科转型的研究论文
- 文档
- 2024-09-22
- 114热度
- 0评论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浅谈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应用型本科转型的研究论文,本文共1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浅谈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应用型本科转型的研究论文
一、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应用型本科转型建设目标
云南工商学院设计学院基于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及相关产业发展的需要,提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应用型本科转型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为区域服务上,突出人才培养的地方特点、相关产业的发展方向和办学特点,根据经济建设的需要,建设应用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
二、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应用型本科转型建设思路
1.推进校企对接
坚持市场化取向,建立扎实的校企合作项目;坚持紧密性合作,提高校企合作深度。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实现共同的发展目标和利益追求,引导校企合作向深度发展;坚持全方位合作,拓展产学合作与校企对接的空间。
2.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与知名设计公司建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校外实训基地,不断增加不同类型的企业,让学生实习有所选择,避免走形式,切实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聘请行业、企业的负责人、技术总监和专家担任核心课专家,负责学生的外出实习和毕业设计的教学指导工作。
3.强化实践育人
学生进入专业课学习阶段,由专业教师引进实际的设计项目,带领学生完成项目的完整流程。学生全程参与,能掌握完整的工作流程,在项目中得到锻炼,为就业提前积累案例和经验。
4.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
第一,建立与市场相协调的设计实践
教学环节。以项目(任务)为中心,以案例
驱动教学,强调真题真做,模拟真实场景,
运用真实项目案例,以就业为导向,采取工
学结合的方式进行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应用项目真实案例分阶段、按项目方式进行考核,以考促学、以考促教。
第二,将实践教学直接融入日常学习、艺术实践等活动。注重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市场互动。通过市场调研、设计展览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深入文化创意产业市场,了解市场实际情况,掌握市场的实际需求,参与实际项目制作,在实践中激发学生的'设计热情。
5.强化教学过程的开放性
强化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学生从做中学、在学中做、学指导做、做促进学、学与做并进。校外实习基地使学生有机会直接接触与本专业有关的实际工作,既能提高动手能力,又能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为毕业后参与市场竞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一,强化教学过程的职业性。建立完整的生产性实训奖惩制度,明确岗位责任,严格实训纪律。要求学生“上学即上班”,按照设计公司岗位要求,完成各类课程的学习。
第二,强化教学过程的多元化。以融入企业文化为基础,在培养学生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的同时,加强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不断渗透企业理念、企业素质。设置一定量的企业文化选修课,开展校内外实训,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习惯和职业道德,同时开展健康、丰富、活泼的课余活动和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6.转变培养方式
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与省内外企业紧密合作,共同开发实用性、创新性课程,填补以往课程设置的空白,聘请企业专家和生产一线的设计师共同研讨,经专业指导委员会论证,构建以能力为主线的工学紧密结合的模块化、进阶式、双证书制课程体系。
7.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革教学模式
构建、完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体系,制订较为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通过一系列的教研与应用科研促进教学,形成工作室制、校企合作特色教学,组织学生参与实际项目实践,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8.共享优质教学资源
努力做好云南文化创意产业发掘与设计,充分利用云南地区民族文化多元和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努力将研究成果尽快转化为教育实践经验,为区域的教育、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三、教学成果
第一,办学质量显著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进一步提升。通过建立新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建立完善的实训条件和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引进和培养高水平师资队伍,提升云南工商学院相关学科和专业的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对云南地区视觉传达设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起到示范作用。
第二,专业辐射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显著增强。根据社会、企业、城市发展等的需要,利用校地对接、校企合作的优势,积极开展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相关的设计工作。充分发挥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优势,使其成为本地区艺术设计培训中心,承担社会职业培训和再就业培训,承担地方政府和企业单位科研项目,为地方发展和企业发展提供设计服务。
第三,结合校地、校企对接优势,积极推进产学结合,为产学结合、理论与实践交替等模式提供实证和经验。产业背景良好、有依托行业办学的独特条件,可为探索并实践产学研结合、理论与实践交替、订单培养等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有效途径,为同类专业教学改革开路并提供经验。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渐增加,于是出现了很多不同于传统院校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这些院校注重实践教学,培养出了一大批符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更讲究生活环境的质量。从整个城市的环境设计到个人住所的室内设计,都是环境设计的重要内容。舒适的环境更能让人们心情愉悦,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许多应用型高校响应时代的号召,在设计类专业中增加了环境设计。然而以往的教学方式难以培养出优秀的环境设计人才。环境设计专业需要改革教学方式,开展实践教学,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设计才能。
一、环境设计以往的教学方法
以往,我国艺术教育基本设置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三个环节,培养出的部分学生缺乏自己的思想,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审美水平逐渐提高,如果教师根据陈旧的教学大纲和以往的教材教学,教学内容就难以满足当今社会的实际需求。以往的教学方式是一种“填鸭式”的方法,一味地根据教材向学生灌输知识,不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思维。环境设计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很多院校的办学条件跟不上专业发展的需求,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很好地服务社会。以往的环境设计教学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理论教学,忽视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导致学生实践水平不高,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在求职的道路上到处碰钉子。因此,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实践教学能够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从而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二、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具体内容
环境设计专业对实践教学的内容要求较高。为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很多应用型本科开始转型,加强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突出应用型特点,结合社会环境和企业需求进行实践教学,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上岗能力为教学内容,打造一种以实践教学为基础的新模式。从一些应用型本科的教学经验看,教学改革应该从改变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建设交流平台等方面入手。
1.加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时代性
优秀的环境设计人才首先要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结合理知识培养自身的实践能力,理论知识是实践的基础。在传授学生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学校还应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平台,这样才能让学生学以致用,加强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以往的教材无法满足高速更新发展的环境设计专业教学需求,更新较慢的教材难以反映环境设计行业最新的发展状况。高校教学应该立足于时代的前端,教师要主动了解最新的行业动向,向学生提供最新的信息、书籍,让学生第一时间接触环境设计专业最新的信息。
2.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建设
一般学校的课堂上,教师基本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讲课。教学改革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自主能力,加强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这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氛围,还可以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更加喜爱课堂,激发学习兴趣,更好地发展自己。教学改革的意义也由此体现出来。
3.提供交流的途径,增强学习氛围
交流是学习的一个好方法,既能够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又能增进师生、同学之间的感情。学校应该多提供交流的平台,组织一些社团活动、讲座,让师生共同参与讨论,形成一种浓厚的学习交流的氛围。平时教师可以组建班级的微信群,方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有任何问题都可以在微信群里讨论,共同解决。
结语
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对学生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实践教学打破了以往的教学模式,更全面地发展了学生的综合能力。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既促进了环境设计行业的发展,又满足了人们重视生活环境的需求。学校教师要积极响应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号召,用新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更多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贾忠峰,李传刚.关于景观设计课程教学实践改革的探索.继续教育研究,(8).
[2]王霞,沈一,汪源源.景观设计教学实验中的教学方法改革研究.西部人居环境学刊,(3).
[3]卞观宇,胡召.浅谈环境艺术设计室内设计方向实践教学改革及实验室建设.大众文艺,(3).
时代的映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应用人才培养的研究论文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含培养规格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某种标准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它们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定的风格或特征,具有明显的计划性、系统性与示范性。在当下的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中,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取决于各个高校的顶层设计,一方面也被统一的社会需求与市场导向所影响。在时代的映射下,以社会实践需求为导向,探讨对于视觉传达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引发的启示与思考。
1 包豪斯教学培养模式的启示
在设计院校的教学模式探索中,上下求索无不例外地会从现代设计院校鼻祖包豪斯进行追本溯源。20世纪初德国的包豪斯是设计艺术教育发展史中里程碑式的存在,它的成立标志着现代设计教育的诞生,对现代设计发展影响至深。它也是全球第一所只为现代设计教育而设立的学院,是当时现代主义设计教育及实践的中心。包豪斯的教育理念转型过程和教育实践可以说直接影响了现当代设计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在设计教育中包豪斯贯彻了一整套新型的教育模式和方法,如通过“双轨制”和“作坊制”把技术实践引入到设计教育中。课程设置中,由工作室导师和形式导师共同组成的教师力量,担任着教学工作,称为“双轨制”教学,以协调技术与艺术的关系 。包豪斯所坚持的工作坊制的教育模式,让学生亲自参设计与制作,在与企业的联系和实践中 ,进一步关注了理论与实践知识结合。这些教学培养模式的方式方法,可以反射其糟粕,折射其精华,通过传承创新吸收到当今视觉传达设计教育中去。传统视觉传达设计教育中有关训练主要关联于印刷主题的项目,如招贴设计、书籍装帧设计、报刊杂志编排、包装设计等。随着时代的发展,由于信息要素载体的更替,视觉传达设计的角色也在转换。其触角开始延伸在所有信息传达过程中,并起到了相当决定性的作用,也越来越多地使用数字媒体和参与跨界设计。其核心任务转换为提供的视觉性、信息性传达设计方式,选择合适的传达媒介设计,将多种信息梳理设计逻辑传达给观众。在建筑外立面设计、出版物设计、电影频道包装设计、社交媒体交互界面设计、服装服饰设计上都可以看到视觉传达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可以说无处不在,能够创造、选择和安排图形、字体、数据等各类信息,使之在传统或电子出版物、公共空间里传达出特定的信息和意义,因此视觉传达设计是针对信息和沟通而提出。这也要求视觉传达设计的教学以及人才培养必须接地气,与实践相结合,与社会相结合。
2 现代艺术学院的教学培养方式
2.1 欧洲:以荷兰阿尔特兹艺术学院为例
荷兰阿尔特兹艺术学院是一所综合性艺术院校。正由于是综合性艺术院校,因此利用其综合优势,在课程中体现了跨界合作。交叉学科,模糊专业界限的跨界合作使学生跳出自己的专业局限,打开视野,大胆尝试,也能从中因为未知领域的激发而获得产生灵感。视觉传达设计在互联网媒体时代下改革最大,传统视觉传达设计的信息载体发生了颠覆性改变,传统出版物印刷不再占优势和主导地位,一方面使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发展一度受到质疑,甚至有人提出平面已死的理念;但另一方面社会实践需求却越来越多,视觉传达设计的应用性反而恰恰变多而非减少了。它渗透到设计的各个领域:产品、服装、建筑、环境、新媒体,当然还有传统与电子出版物中。在实践中置死地而后生,学科交叉和多学科合作成为荷兰阿尔特兹艺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一个鲜明的特征。
2.2 美洲:以罗德岛设计学院为例
在美国,大部分艺术设计院校都有开展工作坊的教学模式。罗德岛设计学院亦是如此,要求低年级学生在各工作坊实践各个课程项目,各个年级的学生在工作坊混合工作实践,形成了以大带小,跨工作室、跨年级交流的学习气氛。每个工作室沿袭包豪斯配备教师或技师进行日常教学,传承了包豪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双轨制,并且学生每年都会参加社会实践。在罗德岛设计学院,这种突出体验与实践的主题式教学模式在国外设计教育中非常常见。理论课多数以主题教学方式研究的形式进行,激励学生的发散性与创造性思维。实践课都在工作室和工作坊以设计项目的模式完成。罗德岛设计学院的学生在一年级基础课程之后在工作坊__开展项目设计。“项目设计”的人才培养模式相对自由灵活,使教学模式可以走出象牙塔,与企业进行产学研相结合,其教学内容也随着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而变化。
2.3 亚洲:以新加坡南洋理工为例
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使用了二加一的课程模式,即两年基础教学加一年工作室教学。但两年的基础教学并非单纯理论基础,而是沿袭包豪斯培养模式的实践应用能力的基本功教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采用了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凸显其“产学研”一体化的特点,学院内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学生经过为期两年的.实践应用能力的基础课程学习后,进入相关的设计项目工作室进行实践性的校企合作产学研项目设计。“设计项目组”是由校企合作并以教与技结合训练为目的生产工作坊。通过参与校企合作产学研项目,学生们能够真正参与到实际的设计生活中去,不落下任何一个环节,实现了产学研一体化,明确了视觉传达设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特点。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的学生们在一、二年级的低年级课程中会被安排到一个设计项目中区,学期内相对应的设计课程都紧密地以这些设计项目为核心开展进行,学生到三年级时会全面进入工作室学习,包括企业实习、全日制项目等。这也是在工作室的最后一年,优秀的学生将会获得参与设计事务所、设计公司的机会,积累更多的设计实践经验。
3 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诉求
3.1 团队协作
视觉传达设计是团队协作的工作,诚然一个设计师可以独当一面,但在实际的设计公司运作中,团队的合作是不可或缺的。团队的合作早已不能将设计产品的诞生归功于某一专业,而且各专业间的合作也给彼此带来了启发,拓展更广的视野和更多的领域。由于这种时代特性,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团队跨界合作也越来越不可或缺。因此在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时,应当考虑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学生往往更愿意自己独立完成命题,因为团队的协作需要妥协与让步,这让个性鲜明的学生难以接受或感觉自己的个性受到束缚,从而产生对于团队工作的抵触情绪。在跟踪四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得到的反馈显示,如果不重视对学生这种思维情绪的疏导,往往在毕业进入社会后,他们对于工作的磨合适应期会更长,而岗位的归属感会相对薄弱,最终的结果就是导致频频跳槽。因此在课程中就引入小组教学的模式,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2 汇报讲演
第七届全国大学生广告大赛总决赛现场,最终入围全场大奖巅峰对决的共有三个团队,每队进行3-8分钟陈述,全场观众可参与投票,稍后根据投票结果和评委评选当场颁奖。三位同学在北京政协礼堂总决赛现场毫不怯场,用生动幽默的方式将及设计、文案、策划于一身的提案既“讲”又“演”,令评委和现场观众印象深刻。 ONE SHOW中华青年创新营中,全场大奖的获得者不仅因为设计提案的优秀呈现,更因为获奖学生将提案很好地用汇报讲演的方式向观众与评委演绎诠释了他们的设计,产生了锦上添花的作用。这也是值得让视觉传达设计教育者反思的,在课堂演练和教学模式上,越来越需要注意学生的复合能力的培养。除了会画会软件操作会创意思考的能力,也需要把这些成果展现出来的能力。汇报讲演这四个字缺一不可:在设计之后并非大功告成,“汇”的能力体现在如何将自己的设计汇总整理,梳理出设计逻辑。“报”的能力体现在将设计成果转换为直观的视觉提案,而其中的版式、视觉传达表现张力又缺一不可。“讲”是口头表达的能力,需要学生善于将自己的设计表达出来。“演”的能力是基础“讲”之上的,在报表提案与口头陈述可能过于专业枯燥时,就需要一定的演绎去打动观众。而这些能力,在学生毕业进入社会工作后,都是每个公司要求具备的综合素质,设计实践需要这样的复合型人才。
4 时代创新的培养诉求
在互联网科技迅速发展的当下,学科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跨界相互合作越来越多,成果依赖于艺术、设计、科技等综合知识和手段。随着互联网+概念的兴盛,设计公司在招聘视觉传达设计的实习生、毕业生时,更多地会在履历要求中加上一条:能够进行公众平台操作、运营与策划。这让很多学生措手不及,他们会玩转自己的社交媒体,却无法立刻适应如何去管理一个公司企业的公众平台。在这一环节上,视觉传达设计在教学与人才培养环节中也需要审时度势,应变新的社会契机。
4.1 社交媒体公众平台的设计应用能力
设计能力不仅要求的是传统意义上平面静态视觉效果的设计,如插画、版式、字体等要素。如今公众平台更要求视觉传达设计毕业生具备动效设计的能力,在短平快的读图时代,如何在短时效内用一篇软文分享吸引潜在受众,静态的页面往往已经不能满足读者,需要动态图形甚至声音动效的加持,在视觉传达设计的课程结构上,也需要跟进时代的变化加入适应社交平台数字媒体的课程或实践。
4.2 社交媒体公众平台的文案应用能力
设计公司大多是“小而美”的状态,人员精简,因此要求人才既能够独当一面又可以“能文能武”。而在视觉传达设计毕业生中,文案能力往往是一个短板,学生的笔杆子可以画但不能写,关键时刻愁煞人。文案的功底需要专业的文学素养培养,但针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学生同样也需要文案通识教育的能力提升。
4.3 社交媒体公众平台的编辑应用能力
越来越多的设计公司会将公众平台的打理交给前来应聘的视觉传达设计师,每一篇公众平台文章推送的背后,都需要设计师对于图文编辑的整体控制能力。什么样的图片适合新媒体移动客户端,什么样的字体适合屏幕显示,各种各样的综合问题有待视觉传达设计师去解决,而且往往是独当一面的。编辑能力要求能够灵活地对于图文元素进行取舍,进行裁切、编辑、重组,需要系统性的思辨能力。设计本身来源于实践,设计教育也理应反哺于实践。从百年前的包豪斯,到现如今适应中国国情的设计院校培养模式,可以从历史的长河与社会的波澜中窥见现代视觉传达设计教育的需求与启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将包豪斯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通过时代的映射,反射其糟粕,折射其精华,通过传承创新吸收到当今视觉传达设计教育中去。增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科建设,立足于产学研实践,进一步在校企互动中完善人才培养教学模式,使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满足现今社会发展需求的同时,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培养出合格的复合型、创新型的应用人才。
应用型本科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研究论文
摘要:应用型本科院校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要以工业设计专业教学与学生专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为根本立足点。这种教学模式以构建学生专业能力和知识结合为主要构架,以公共基础等三个教育平台为基础,以选修和设计实践模块平台为拓展,形成比较完善的教学体系。
关键词:工业设计专业素质教学培养创新
1把握专业趋势,明确培养专业基础扎实的工业设计创新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和方向
我们根据学院的专业设置情况,确定了工业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严格意义上的工业设计人才,即主要从事工业产品设计。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业设计不再是单纯的工业产品造型设计,一个好的工业设计师应该具备产品策略、市场调研、产品定位、外观造型设计、工程结构设计、产品包装、品牌平面设计制作等一整套、全方位的产品研发解决方案的能力。因此我们对工业设计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培养计划进行相应的调整,使得人才培养进一步适应社会发展趋势和社会需求,为社会发展服务。
在教学中,对这些能力和意识的培养应该贯穿于工业设计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使学生在四年的学习过程中实践能力与理论知识得到同步积累和提高教师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起主导作用,教师本身也要有较高的素质新的教学理念和适当的方法,并有意识地创造各种条件,使学生在获得理论知识的同时增强实践能力,为他们今后独立工作服务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本专业立足于设计、工程与艺术有机结合,以人为核心,以创造具有高度人—机—环境和谐关系的现代产品为宗旨,因此本专业学生主要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①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高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素养,广阔的视野,敏锐的观察力及正确运用本国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②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工业设计工程基础、设计表现基础、设计基础、设计理论、人机工程、造型材料及加工、计算机辅助设计、市场经济及设计管理等基础知识。
③具有一定的开发设计新产品的能力、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以及较强的表现技能、动手能力、美的鉴赏及创造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
④掌握现代工业设计的基本理念与方法,善于处理工业产品的整体造型和技术结构之间的协调关系,以及人——机——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
⑤具有较强的外语实际应用能力,以及不断吸收新的科技成果进行创新实践的能力。
综上所述,应用型本科院校工业设计专业教学目标和方向是培养专业基础扎实的工业设计创新应用型人才。
2确立完善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建构完整知识能力质素结构
影响人才培养的因素很多,而良好的课程体系的设置则是诸多重要因素中的重中之重,它是合格人才培养的保证。课程体系不单单是一份培养计划、一份课程列表,它是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教学目标等对学生进行专业训练的全面规划。应用型本科院校工业设计专业的建设,应该确立完善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建构完整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我们按照培养目标合理制订教学计划,优化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构建科学的教学体系,优化课程设置,形成以人文素质教育、自然科学基础、工程基础及专业方向、实验教学与工程实践等5个课程群,体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系列课程内容优化,衔接合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专业课程群在内容体系上能反映最新学科知识,并设计反映本专业新发展的选修课。围绕我院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学实际和我们培养专业基础扎实的工业设计创新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我们初步确立了基于专业素质能力为核心的教学课程模式。
经过广泛的调研和组织专家讨论,我们以公共基础等三个教育平台为基础,以选修和设计实践模块为拓展,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教学体系。三个教育平台分别为:公共基础教育平台、学科基础教育平台和专业教育平台,选修模块课程群分为专业选修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而设计实践模块是以提高学生专业素质和设计实践能力的课程群模块。
3加强实践,提高学生的设计应用能力
工业设计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其培养的人才要求既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和素质,又要有很强的设计实践能力,因此,我们在教学模式的探索中相当重视加强实践,提高学生的设计应用能力。我们前面提到我们应用型本科院校工业设计专业以培养专业基础扎实的工业设计创新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而这也正是我们教学模式中设计实践部分所突出强调的中心目标。以设计采风实习为例,我们今年带06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去浙江义乌进行了实习。
我们的目的是通过参观实际的设计流程、产品制造销售的过程等等,从而加深学生自身对书本知识上的了解。它不仅仅是简单的走出去,同时还要求学生在实践中观察、思考,联系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我们带领学生去义乌市场上调研各类产品,并调查设计流程和设计销售的过程,并与义乌工商学院设计专业师生进行交流。通过对产品市场的参观、调查、座谈,掌握第一手的产品资料,初步了解了某一类产品从设计、制造加工、销售的整个过程,了解产品的市场定位、价格定位、消费者层次定位;了解该产品的促销手段。我们要求学生记录实习的过程和感受,提交设计采风报告,开展讨论会。学生们通过这类课程,可以体察自己设计能力方面的欠缺,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设计实践能力,以更好适应社会对工业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
4设计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应用型本科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模式中的重要性和实施方法
设计的本质就是创新,在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学中,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是现代工业设计教学的必然要求。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工业设计人才是工业设计专业的必由之路,也是信息化社会和知识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创新教育就本科教育而言,主要是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4.1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工业设计专业教师要通过多种手段提高学生对设计的专业兴趣,在课堂和课外都能与学生作到很好的交流和互动。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实施创新教育,具体实施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创新人才,可以开设创造学基础创意设计等创新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客观上引导和培养学生真正成为设计创新能力的主体。
4.2创建可使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 在工业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展示其聪明才智和才华的多样化多层次创新环境氛围,是创新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多种措施,创造出宽松的环境,熏陶和激励学生,使其有很强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我们在实践中把设计教学与学生设计专业素质培养有机结合在一起,并鼓励和指导学生参加设计竞赛,通过参加多种设计竞赛磨砺设计创新能力。我们要求任课教师应注意搜集设计竞赛信息,结合教学中的课程设计环节和实践等环节组织学生进行设计参赛,通过参加各种竞赛,学生进一步锻炼了创新设计思维,提高了综合设计能力。
5结论
总之,工业设计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创造型力型应用型的设计人才按照厚基础宽专业重实践能力的指导思想,摒弃重艺轻技的教学模式,对工业计专业定位和教学方法进行综合改革。我们要以构建学生专业能力和知识结合为主要构架,以公共基础等三个教育平台为基础,以选修和设计实践模块平台为拓展,确立比较完善的适应应用型本科院校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需要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产品设计方法学》.卢世主等.著.江苏美术出版社.
[2]《工业设计思想基础》.李乐山.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工业设计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与研究》.甘肃科技纵横杂志第一期.
就业方向:学生在毕业后可以在广告公司、设计公司的平面设计部门担任平面设计师;在电视台、报社、杂志社、大型网站等媒体单位的平面设计部门担任美术编辑;在企事业单位的策划部门担任平面设计师等。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工学学士。
相近专业:艺术设计学、美术学、建筑学。
详细介绍:
一、什么是视觉传达?
视觉传达是人与人之间利用“看”的形式所进行的交流,是通过视觉语言进行表达传播的方式。不同的地域、肤色、年龄、性别、说不同语言的人们,通过视觉及媒介进行信息的传达、情感的沟通、文化的交流,视觉的观察及体验可以跨越彼此语言不通的障碍,可以消除文字不同的阻隔,凭借对“图”――图像、图形、图案、图画、图法、图式的视觉共识获得理解与互动。
视觉传达包括:“视觉符号”和“传达”这两个基本概念。
所谓“视觉符号”,顾名思义就是指人类的视觉器官DD眼睛所能看到的能表现事物一定性质的符号,如摄影、电视、电影、造型艺术、建筑物、各类设计、城市建筑以及各种科学、文字,也包括舞台设计、音乐、纹章学、古钱币等都是用眼睛能看到的,它们都属于视觉符号。
所谓“传达”,是指信息发送者利用符号向接受者传递信息的过程,它可以是个体内的传达,也可能是个体之间的传达,如所有的生物之间、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以及人体内的信息传达等。它包括“谁”、“把什么”、“向谁传达”、“效果、影响如何”这四个程序。
视觉传达设计这一术语流行于1960年在日本东京举行的世界设计大会,其内容包括:报刊杂志、招贴海报及其他印刷宣传物的设计,还有电影、电视、电子广告牌等传播媒体,它们把有关内容传达给眼睛从而进行造型的表现性设计统称为视觉传达设计电影海报,简而言之,视觉传达设计是“给人看的设计,告知的设计”――(日本《ザィン辞典》)。
视觉传达设计经历了商业美术、工艺美术、印刷美术设计、装潢设计、平面设计等几大阶段的演变,最终成为以视觉媒介为载体,利用视觉符号表现并传达信息的设计。
二、视觉传达包括哪些内容
从大的方向主要包括:平面设计、多媒体设计、动画设计、装饰设计等。
视觉传达设计是通过视觉媒介表现并传达给观众的设计。体现着设计的时代特征和丰富的内涵,其领域随着科技的进步、新能源的出现和产品材料的开发应用而不断扩大,并与其他领域相互交叉,逐渐形成一个与其他视觉媒介关联并相互协作的设计新领域。
视觉传达设计多是以印刷物为媒介的平面设计,又称装潢设计。就现阶段的设计状况分析,其视觉传达设计的主要内容依然是Graphic Design一般专业人士习惯称之为“平面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平面设计”两者所包含的设计范畴在现阶段并无大的差异,“视觉传达设计”、“平面设计”在概念范畴上的区分与统一,并不存在着矛盾与对立。
视觉传达设计主要以文字、图形、色彩为基本要素的艺术创作,在精神文化领域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影响着人们的感情和观念,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各类视觉传达设计的涵义和特点
视觉传达设计是为现代商业服务的艺术。
1.标志设计:人们可以获取大量信息,并很大程度地影响自己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分为政治性、公益性、文化性、商业性。
2.包装设计:对书籍的封面及排版等进行艺术化的设计,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从而加深对其思想性、文化性和知识性的认识。
3.字体设计:以特定的图形象征或代表某一国家、机构、团体、企业或产品的符号。简明、直观、易识别。
4.图像设计:指运用视觉设计手段,通过标志的造型和特定的色彩等表现手法,使企业的经营理念、行为观念、管理特色、产品包装风格、营销准则与策略形成一种整体形象。
5.书籍设计:为达到有效传达企业特定信息的目的,对文字的笔画、结构、造型、色彩以及编排等方面进行一定的艺术处理,使其形成鲜明的个性,使人易认易记。
6.广告设计:各种手工或电脑的绘画手段或影像技术,以及利用复合方式进行创造性的图像设计,构思巧妙,表现独特。
7.视觉形象识别系统设计:产品与消费者的媒介,它起着保护商品、介绍商品、美化商品、指导消费、便于储运、销售、计量等方面的作用。
四、培养目标和就业领域情况
1.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有一定艺术素养,掌握视觉传达艺术设计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在各级各类视觉传达艺术设计、出版教育和生产制作单位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2.专业核心课程与主要实践环节:绘画基础、图案基础、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专业水粉技法、国画基础、标志设计、包装装潢设计、包装造型设计、容器造型设计、书籍装帧设计、广告招贴设计、展示设计、广告设计、电脑平面动画设计、绘画技法表达能力训练、电脑设计应用、视觉传达艺术设计、参观实习等,以及各校的主要特色课程和实践环节。
3.就业领域:新闻出版、彩色印刷、平面广告、户外广告、企业CIS策划设计、海报设计、招贴设计、刊物设计、产品包装设计、商业手绘、网站形象设计、网页制作、Flash、动画设计、商业摄影、家装设计、效果图设计、展览、展示设计、园林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三维动画设计、影视制作、栏目包装、企业形象宣传片、产品专题片、会议礼仪拍摄、影视编辑、语音编辑、MTV制作、电视片头制作等领域。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
1.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介绍
2.室内设计专业介绍
3.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介绍
4.关于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介绍
5.建筑室内设计专业介绍
6.2017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介绍
7.2017环境设计专业介绍
8.2017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介绍
9.2017艺术设计专业介绍
应用型本科广告学专业师生互动研究论文
随着广告学专业招生规模的日益扩大,高等院校广告学教育资源的匮乏引起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如何科学的评价高校广告学教育质量,成为当前广告学专业亟待解决的问题。考虑到广告学专业自身的特点,师生互动作为展开一切教育活动的基础理应受到更多的重视。美国NSSE(NationalSurveyofStudentEngagement,全国大学生学习投入调查)是一个针对全国范围内四年制本科院校学生具体学习行为和院校教育实践所进行的问卷调查。学生学习是一个动态的、多维度的社会活动,高校仅对学生最终的学业成就考评是不够的,必须对教学过程予以考量和评价应该是对教育质量内涵另一个重要方面的把握。学生的学习性投入中的师生互动指标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要求广告学专业的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探讨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是实现师生互动的前提条件
现在的广告学专业教学必须考虑到学校自身的办学定位,首先要分清楚自身院校是研究型大学还是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如果是应用型的办学定位的话,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引导。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转变教学观念,强调教与学互动,注重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让教师意识到通过师生互动,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广告学专业的热爱,激发对广告学课程学习的热情,从而达到共同学习和成长的目的,实现教学相长。通过师生互动,教师和学生彼此将形成“学习共同体”。在教学过程中看,老师将不再是传统的知识的传播者,更是知识如何应用的引导者。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凸显,他们可以有个性的表现,实现创造性的解放。这样就会形成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学校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广告学专业人才。
二、教师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是实现师生互动的关键因素
在广告学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中,我们采用项目小组的教学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项目小组学习模式是由两个以上成员组成的团体,通过面对面或者网络媒介进行交流学习,小组个体根据所完成的项目任务扮演特定的角色的一种学习模式。在项目教学中,小组成员之间充分交流,这种学习模式注重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发挥,强调教学过程设计,通常会采用以下的教学实施步骤:
(一)选题设计
教师要精心设计好相关选题,要充分体现出课程培养目标,在具体选题设计上要结合学习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同时在选题确定前最好要征求学生意见,避免出现选题生僻,学生不感兴趣的现象出现,但是也不能全部按照学生的观点出发,因为毕竟学生对于很多行业的认识还是有局限性,要多方位、多角度的设计选题的方向。
(二)分组人数
设计好选题后,要根据班级人数进行分组。项目小组学习模式一种有系统、有结构的教学组织形式。一般来讲,小组由4—6人组成。目前,我们采取的是异质分组的办法即根据小组成员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个性差异进行分组。每个成员在小组中都要被赋予特定的职责。如“总监”要掌握小组学习的进程,安排发言顺序;“信息收集人”要负责收集信息,为PPT制作提供大量的素材。“汇报人”要结合“PPT”制作人制作好的PPT进行汇报。“文书人”要负责撰写相关的总结并整理好本组纸质材料。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出现问题。
(三)跟进准备
议题和人员确定后,团队就进入到了实质性合作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每个成员在团队中,要经历很多冲突、妥协、合作等情感、心理体验的过程,整个团队在不断的沟通中,逐步完善自身的工作。在这个阶段中,小组成员的各种个性因素在团队中显现,要求团队总监必须加强协调和沟通,鼓舞士气,实现小组的目标,保证团队最大限度实现成员个人能力的充分发挥。
(四)课堂讲述
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严格控制好时间,规定的时间,任何小组不能违背规则,尤其是前几次的训练必须严格执行标准,避免出现定好的规则不去执行的拖沓局面,导致后续很多训练无法正常高效完成。
(五)评估总结
每次互动结束后,必须要保证时间,保证质量完成评估和总结工作,要和学生互动反馈,学生在此次活动中表现的优势和劣势。要积极鼓励表现突出者,但是更应该鼓励进步幅度大,有责任感,有勇气敢于担当的学生。
三、高校的支持力度是实现师生互动的助推力量
进一步加强教师培训,转变教学观念,培训教师使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加强教学研讨,采用灵活多样的研讨形式,加强教师之间的沟通,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拓宽师生互动的交流渠道,营造良好的师生互动氛围。加大师生互动效果好的课程的经费投入和支持力度,同时给予课程更大的空间和灵活性,在评估课程效果方面,要全方位的考察课程的资料,对课程的监控要全程化和立体化。
总之,通过加强师生互动度,从形式上给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学习压力,提升了学习的挑战度。使学生意识到课堂教学不仅仅是教师教,更重要的是学生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他们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在学过程中产生紧迫感和积极性,调动学生能动性去认真查阅参考书、有关资料,思考问题。从而训练和培养学生逐渐养成一种善于思考的学习方法和具有创新意识的思维方式。尽管我们尽最大努力在实践师生互动的项目小组学习模式,但是我们认为课堂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讲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学生实训后档案的整理和收集的跟进不够。所以,在今后的实践中将积极探索,使课堂中师生互动教学更有效、更完善。
参考文献:
[1]罗燕等.国际比较视野中的高等教育测量——NSSE-China工具的开发:文化适应与信、效度报告[J].复旦教育论坛,,(5)
[2]黎明:《论我国高校广告教育培养体系的战略与战术》浙江传媒学院学报第3期
[3]杨玉新:《大学广告专业课程设置改革探讨》现代商贸工业20第11期
展示空间设计中视觉传达元素研究论文
摘要:展示空间是一个商业营销活动场所,也是一个信息交流综合平台。展示空间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展示空间设计人员要有效运用各种视觉传达元素向受众传达信息,提高展示空间的信息传达效果。文章首先简要介绍展示空间设计中的视觉传达元素与现代展示空间设计的发展趋势,重点阐述空间形态、视觉色彩、材料质感、文字图形等视觉传达元素的运用。
关键词:展示空间;视觉传达元素;设计;造型
展示空间设计是一门综合性艺术,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的主要使命是运用视觉传达元素的有效组合,向受众展示一种视觉美感,同时向受众传达商品的信息。展示空间设计直接影响展示空间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也会影响展示设计作品的传达效果,所以研究视觉传达元素在展示空间设计中的运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展示空间设计中的视觉传达元素
1.展示道具
展示道具包括展架和展示空间造型,如展示构架和摆放、悬挂的展品等。展示空间造型包括展台形状、展示路线、实物陈列和装饰造型等。
2.灯光照明
灯光照明是展示空间设计的重要视觉元素,它直接影响产品的宣传效果。展示空间灯光设计包括一般照明、局部照明、装饰照明以及人工光和自然光的配合。设计师要考虑灯光强度和照射角度。
3.色彩情调
色彩是营造展示环境气氛不可缺少的视觉元素,一般包括环境色、展品色、展示版面色、道具色和光照色。色彩设计要符合参观者求新、求奇、求变的审美心理,发挥展示环境情调氛围的.渲染作用。
4.材料属性
任何设计都需要材料来体现,材料给人的视觉、触觉感受很强,有自身的功能特性。设计师在选择材料时应考虑到物理属性、价格成本和材质搭配等,还要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5.标志系统
品牌标志系统是企业和产品的标志性符号。在展示空间内设计标志系统,可将企业和展示产品的特色传达给参观者,使人们产生固定印象,优化展示空间的形象,提高其知名度,吸引参观者的广泛关注。
二、视觉传达元素在当今展示
空间设计中的运用趋势现代展示空间综合了电子、激光、信息传递等技术,既有视觉和听觉元素,又有二维、三维物质形态,综合特性越来越突出。在特定展示空间内,人们可以参观、询问、索取资料,还可以试用、试操作,从而获得真切、实在、丰富的印象。开放的展示空间为人们提供了知识传递与信息交流的平台,是实践和理论的完美结合,极大地增加了展示的艺术魅力。在现代展示空间设计中,设计师要树立现代设计理念,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对视觉传达元素进行高度抽象与概括,形成多元的艺术形式与设计风格,既传达抽象意念,又展示视觉艺术形象并体现事物的个性化特征,使参观者产生良好的视觉心理,获得较佳的视觉审美感受。
三、视觉传达元素在展示空间设计中的运用
1.展示空间造型设计
展示空间设计要根据场馆地形与环境采用不同的几何造型,给人以不同的视觉感受。如,展台的形状可以设计成长方形、圆形、梯形等。设计师可以将展台设置在展会中间,让人们以圆形的展示路线进行参观;也可以将展台设置在展厅的四周,让人们以直线的展示路线进行参观,从而获得较佳的营销效果。
2.灯光照明意境营造
灯光照明设计中,灯光要柔和且以白色为主,灯光照射角度以斜角45度最佳。照明一般有普通照明、局部照明、重点照明和装饰照明等形式。灯光装饰设计要坚持美观性、舒适性、经济性等原则,将商品最好的一面展示给参观者,使参观者对商品留下深刻印象,最终实现营销目的。
3.色彩营造空间气氛
展示空间设计需要运用色彩元素,设计师要结合展示商品的颜色和特性确定展示专用色。颜色搭配要合理,尤其是冷暖色搭配。设计师可通过合理搭配颜色,形成合理的购物环境,体现展场空间的色彩层次感和色彩整体性,营造和谐、优雅的展示环境。
4.新型材料触觉视觉
人们可以通过视觉和触觉体验、感知不同材质所带来的美感。设计师在选用空间展示设计所需的材料时,应考虑到材料的物理属性和成本因素,还要考虑不同材料的视觉特性和精神特质。
四、结语
在设计展示空间的过程中,设计师要科学、合理地运用视觉传达元素,针对展厅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把握。设计师应结合一定的设计理念,使展示空间产生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促进信息的交流与传播,确保展示活动的顺利进行,获取较佳的展示营销效果。
参考文献:
[1]马培培.浅谈现代商业空间展示设计.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7).
[2]夏建红.谈谈现代商业空间展示艺术设计.陕西教育(高教版),2009(8).
[3]葛琼.室内照明设计与照明艺术.建筑电气,(1).
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论文
摘要:如何培养和提高视觉传达设计人才的创新能力是当前设计创新发展趋势对设计人才提出的新要求,本文从我国当前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人才的培养现状出发,结合所在高校培养视觉传达设计人才的专业优势,就当前高校培养和提高视觉传达专业人才创新能力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从而建立更加完善、科学的视觉传达创新性人才培养体系,推动我国高校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步伐和发展。
关键词:视觉传达;设计人才;创新能力;培养
随着信息数字化的迅速发展,人们越来越多的通过动态的、交互性的方式来传播图文信息,各种创新性的信息传播理念、技术和手段正不断日新月异,而在传统信息传播背景下建立起来的高校设计专业还没有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其培养出来的设计人才难以适应社会信息传播的需要,因此也成为高校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高校对视觉传达设计人才的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当前高校对人才的培养主要依赖学科和专业体系,不同专业之间根据一定的知识体系划分为不同的院系,形成相对独立的管理体系和教学单位,不同的院系和专业之间的学科合作和学术交流较少[1]。通常情况下,大多数高校只有服装设计、产品设计、影视动画或视觉传达等专业才会开设艺术设计的课程,很少开设数字媒体技术课程;反过来,大多数工学领域专业则主要开设数字媒体技术课程,很少开设艺术设计课程,这样一来,无论是艺术设计的学生,还是数字媒体专业的学生,其专业训练基本上都是单学科性质的,学生的视域狭隘,由于学科之间知识联系被割裂,因此也就常常缺乏创造性。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有些高校也对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模式开展了积极的探索,如有的高校将社会实践引入教学之中,突破传统的单一理论教学培养模式,让学生成立艺术设计工作室,并为企业开展视觉传达艺术设计,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艺术设计运用能力,取得了积极有益的进展,但总体来看,我国当前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人才的培养还有许多不足之处。笔者认为培养和提高艺术设计人才创新能力,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将科学和艺术相融合的'能力。
二、培养和提高视觉传达设计人才的创新能力
1、构建融合科学和艺术的交叉性、开放性的特色专业课程体系。建立交叉性、开放性的特色专业课程体系,是培养复合型设计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坚持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必然要求[2]。这就要求在培养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坚持“艺科融合”的教学理念,搞好专业课程建设,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定位,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大纲,不断完善专业课程体系;同时还要加强实践教学,实现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开设形式多样的实践项目管理课程和案例课程。
2、以学生为主体,变学生“我被教”为“我要学”。高校大学生具备更强的自学能力,因此高校的教学更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要转变自身角色,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变教案为学案,让学生主动、选择式学习,在其学习过程中和学生就具体问题进行谈论、启发、探究等,让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生从“我被教”到“我要学”的转变,才能充分发挥其学习主动性,实现素质教学的目的[3]。
3、重视专业的学科交叉和渗透,建设一支具有多学科知识结构的教师队伍。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学科交叉和渗透,并非简单的科学课程和艺术课程的比例和模块的结构搭配,更体现在内容的深度交叉融合上,即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在教学和实践中运用于某一具体设计任务和项目中,而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关键就在于学习过程中融合科学技术和艺术素养于一身[4]。
4、开展以“产学研一体化”为中心的教学改革。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让高等教学围绕“产学研一体化”开展,即“以产促学、以学促研、以研促产”。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当前一些高校培养艺术设计人才时,在建立专业课程体系过程中引入工作室,通过具体任务或项目搭建教学实践平台,学生一般前两年时间用来学习艺术设计相关的基础课程,后两年则通过工作室的项目设计来提高自身创新能力。要完善这种以“产学研”结合为中心的开放、互动教学模式,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首先要引导学生更好地实现“学工交替”,即要求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用理论在指导实践设计,同时通过实践设计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理论知识,实现理论和实践有机融合的过程[5];其次在教学中注重理论创新思考。
三、结论
培养和提高视觉传达设计人才的创新能力是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必然趋势。高校应该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构建交叉性、开放性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坚持在教学中产学研相结合,打造一支复合型的教师队伍,从而搭建起有利于师生共同成长的实践教学平台,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并推动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万良,朱上上,姚裕萍,韩姗姗,周旭。软件与艺术融合的数字媒体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3):38―39。
[2]刘超英,高浩其,徐挺,车金如。艺科交融创执并举――工科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7):45―47。
[3]丁继军,杨小军,饶美庆,凌霓。契约机制与学案教学: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9,(5):90―91。
[4]陈建勇,徐定华,关勤。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改革联动培养艺工结合的复型设计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09,(8):49―51。
[5]孙以栋,金阳。基于“校企合作”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装饰,,(7):137―138。
[6]孙以栋,应华东。高等院校基于工作室制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包装世界,,(1):54―55。
摘要:对于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财政学专业来说,实践教学已经作为此类本科院校日常教学内容而进行开展。然而,在对财政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开展情况进行研究后发现,教学时间安排不合理、课程设置不科学、实践训练内容不真实、实践教学活动流于形式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应用型本科院校财政学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从应用型本科院校财政学实践教学改革的角度出发,针对相关研究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意见,从而更好地指导应用型本科院校财政学专业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工作,全面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财政学专业人才的创新性与竞争力。
引言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宗旨是为了培养更多应用型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财政学专业的教学目的是为社会提供能够满足财政、税务与其他经济部门及企业相关要求的高级人才。然而,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财政学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依然采用传统本科院校财政学专业培养机制,而传统本科院校财政学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缺少实践教学内容,并且在相关教学设计方面缺少创新性。因此,在传统本科院校财政学专业教学理念指导下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财政学专业无法培养出具有较高实践能力的财政管理人才。针对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财政学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可以通过改变传统教学理念、明确教学目标、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等措施加以解决,从而实现应用型财政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
一、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1.应用型本科的内涵
应用型本科院校是区别于以科学研究为目的的本科院校,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而这种实践能力并不等同于高等职业院校所培养的技能型人才,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可以看作是一种“中间型院校”[1]。应用型本科院校是一种较为务实的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它倾向于培养社会紧缺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教学内容与研究型本科院校的教学内容相类似,在专业建设方面与社会需求相结合,通过加强实践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应用型本科院校所培养的人才主要面向当地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需要,相关专业的设置与调整应当以社会的实际需要为指导[2]。因此,不同地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存在差异性。在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方面,一方面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当加强基础理论与实践应用环节的建设,在学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但是,在突出专业学科的实践应用特点的同时,还要注意对相关专业学科提供理论支撑,避免因理论支撑不足而导致后续发展无力的现象。另一方面,还应考虑办学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可根据自身优势进行人才培养,通过加强特色学科建设来培养高素质的应用人才,在特色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专业课程体系,充分满足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不同应用型人才的需求[3]。
2.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如何培养人才以及培养何种人才是其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当前我国本科类院校分为研究型本科院校与应用型本科院校。这两种类型的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方向上有着本质的区别。由于研究型本科院校占较大比重,因此,在本科院校体系内部有着重学术、轻应用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教育部门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明确要求,相关应用型本科院校成为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摇篮。研究型本科院校的教学内容以基本理论知识为主,培养的是具有理论研究能力的研究型人才。而高等职业院校则是通过基础理论学习,培养具有实践操作能力的技能型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介于传统本科院校与高等职业院校之间,人才的培养目标是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实际需求,该类型人才在理论知识、技术水平、素质结构方面都有着比较鲜明的特点,相关理论知识与研究型本科学生无异,且在实践应用能力方面要远超研究型本科学生[4]。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人才具有较强的实践、理论知识转换和创新等方面的能力,这也突出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上,应用型本科应当避免精英式人才培养,要强调培养与社会实际需要相符的应用型人才,使这些人才在离开校园后,能够为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在理论知识培养方面,应用型本科院校不仅要求学生对基本的理论知识要全面掌握,还要求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锻炼个人实践能力,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工作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成为适应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综合性人才。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各领域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当根据当前社会发展需要,明确其人才培养目标,建立科学的专业组织架构,在应用型技术研究领域要加大投入,为地区、国家产、学、研一体化建设提供保障。
二、目前财政学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目的是培养与社会需要相适应的应用型人才。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财政学专业来说,由于缺乏完善的实践教学方法,相关的实践教学体系依然没有建立,导致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财政学专业教学方式依然以课堂教学为主,而实践教学仅仅作为传统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对于应用型的财政学专业来说,实践教学课程应当作为重点内容给予充足的时间安排。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偏向于学生在技能方面的培养,财政学专业学生的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国际经济学、财政学、国家预算、税收管理、国际税收、国有资产管理等,在财政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该类型本科院校一直无法为教学实践提供足够的支持,应用型本科院校财政学专业在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方面有待提高。由于缺乏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应用型本科院校财政学专业学生无法对其所学理论知识进行实践,在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之间很难做到统筹安排,导致以实践教学为主的教学体系无法形成[5]。尽管应用型本科院校财政学专业有着足够多的实践活动,然而实践教学的附属地位一直无法得到改变,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将实践教学统一安排在毕业前期的做法则无异于临阵磨枪,培养应用型财政学人才的目标也就沦为一纸空谈。
1.缺乏科学的实践教学方法与考评机制
由于受传统本科教学方式的影响,应用型本科院校财政学专业教学过程依然采用课堂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方式,即使是实践教学也不例外,实践教学的内容依然是教师口述、讲解,只不过将教学的地点转移到了传统课堂以外的地方。对于财政学专业来说,其专业课程包括对专业计算机软件的学习,但是应用型本科院校购买的软件仅仅是配套教材的练习工具,实践教学意义并不大。对于财政学专业学生来说,相关专业性软件的使用并不困难,然而对于软件中各参数之间的关系却不甚了解。并且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对学生进行考评方面依旧采用传统的考评机制,相关考核内容偏向于对学生知识点掌握程度的考核,而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则被忽略。这种传统的考核机制导致学生平时并不参与教学实践活动,对于理论知识的记忆也仅仅是在考评开始之前突击完成,更有甚者,通过作弊等其他手段通过考评。
2.财政学专业教师队伍缺少实践教学经验
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来说,应当根据各专业需求的不同来配置教师。然而,由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我国发展时间较短,相关专业的教师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经验不足,这是影响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财政学专业教师从毕业之后就一直从事教育工作,并没有接受过相关的业务锻炼,甚至没有接受过具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培训,这极大程度上限制了财政学专业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财政学专业不同于其他专业类型,其涉及到金融、税务和预算等方面的实际应用问题。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在组建财政学专业教师队伍时,应当选用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接受过实践教学培训的专业教师,尽量避免由长期在教育岗位从事研究型教育的专业教师承担财政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任务。
3.实践教学活动流于形式
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社会定位来看,其培养的人才应当是能够直接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所用,对工作的适应程度较高,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工作实际相结合。然而,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一直采用传统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教学活动的组织过程中也仅仅是流于形式,尤其是在企业实践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对实践工作极不重视,他们认为,财政学专业的学生就业方向应当是政府机关,而企业并不能为其提供合适的工作岗位,因此这种实践教学活动根本没有意义。并且即便是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实践教学活动,但由于学校对实践教学内容的认识不够,导致实践教学活动的效果并不理想。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财政专业实践教学路径选择
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财政学专业实践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可以通过以下几种路径加以解决:
1.制定明确的实践教学目标,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而实践教学的目标是提高学生对技能的应用能力,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培训与综合素质拓展,针对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将实践教学贯穿大学四年的教学课程之中。通过建立科学的、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学生不仅牢固掌握理论知识,同时能够实现知识向应用方面的转化。实践教学在提高学生的业务水平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为学生形成良好的组织、管理观念打下基础。在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下,应用型本科院校财政学专业的课堂已不再单指传统课堂,它还包括了校内实验室与校外实践课堂。财政学专业教师应当根据这三种不同的课堂模式制定专门的教学方案。在传统课堂上,教师应当对财政学专业相关理论知识进行介绍,并对学生的掌握程度进行考察,从而为下一步的实验室教学奠定基础。而实验室课堂是对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程度进行检验的一种方法,并且通过实验室课堂可以对财政学专业所涉及的软件等工具进行介绍,为接下来的校外实践教学活动开展做准备。而校外实践课堂则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培养与考察,财政学专业学生通过在不同工作岗位上的实践,发现自己理论与应用方面的不足,并在后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以全面提高自己的实践应用能力。因此,制定明确的实践教学目标能够为应用型本科院校财政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指明方向,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是为了培养综合能力更高的应用型人才。
2.丰富实践教学方法,优化考核机制
实践教学方法的使用直接影响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制定实践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应当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研究能力为主,在强调理论知识基础地位的同时,应当加强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在设计实践教学活动方面,可以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在教师对财政学专业理论知识进行讲解的同时,将教学内容中提到的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进行讲解,并通过修改软件中的相关数据,模拟交易过程中的政府业务活动,让学生按照相关要求操作软件,检查其对理论知识与应用的掌握情况。在财政学专业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方面,可以通过增加学生上机操作时间来实现,并且对学生提出的实践学习要求在一定范围内给予满足。应用型本科院校可以建立实验室网上预约系统,学生根据自身情况申请上机操作,不仅如此,网络教学平台的建立将极大地丰富实践教学体系,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实践过程进行监督,对其中存在的错误给予批评指正,针对学生的实践情况进行科学评价。针对财政学专业实践教学活动开展效果的考评机制优化方面,可以通过增加考核内容的多样性来实现。由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财政学专业培养的人才属于应用型人才,对于该类型人才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都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相关考核评价内容也应当向此方向倾斜。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全面掌握每一位学生的情况,而不是像传统考核评价手段那样单纯地以理论知识成绩的高低对学生进行考核。学生的考核结果除了与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相关以外,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将一定程度上对考核结果产生影响。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将对应用型本科院校财政专业的教学模式产生影响,对于培养积极、主动、富有创新力的应用型人才有着指导性作用。
3.加强财政学专业师资队伍自身建设
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目标指导下,财政学专业教师队伍应当同时具备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能力。因此,为了提高财政学专业人才的理论水平与应用能力,加强财政学专业师资队伍自身建设就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财政学专业实践教学路径的一个选择。在对财政学专业师资队伍进行考核的过程中,应当严格按照相关考核制度执行,挑选对理论知识掌握程度较好,并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组成专业的教学队伍。不仅如此,已经建立的教学队伍也应当进行不断的学习,相关教师的教学理念应当进行实时更新,以提高财政教学质量,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财政学实践教学改革工作的开展。对于财政学专业教师来说,还应当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相关实践活动信息,为学生提供各种类型的实践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够使其实践应用能力得到提高,从而为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结束语
为保证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传统本科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已无法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就成为保障国家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基地。财政学专业是应用本科院校的重点专业之一,有着较高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在财政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锻炼方面有着显著的作用。相信通过加强应用型本科院校财政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工作,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应用型本科院校财政学专业将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满足要求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莹.财政学学科建设中的协同创新选择[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4).
[2]郭玲.财政学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J].实验室科学,,(4).
[3]陈德碧,杨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改革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4).
[4]翟嘉伟,杨双.应用型大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提高[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15).
[5]王世锋.浅谈应用型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的训练与提升[J].人力资源管理,2010,(5).
在最新的大学生就业数据中,市场营销专业在很大地方被亮了红灯。为此,笔者到一些用人单位走访和到人才招聘会现场了解,市场营销人才岗位需求很多,在实际招聘时,出现了非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大量进入市场营销岗位,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反而在受聘时没有太大的竞争优势,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市场营销专业人才需求依然旺盛,独立学院的市场营销专业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市场营销专业的建设。
由于受到办学母体学校等因素的影响,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即独立学院)仍沿用普通高校的教学模式,没有充分考虑应用型本科院校自身特色和生源特点,未能很好地形成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色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上基本上也是沿用母体学校的设计,集中体现在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上。
基于以上思考,本论文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提出以下建议。
2.1 优化课程设置。实践教学课程在设置上要进一步优化。
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以及社会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市场营销专业的要求,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对现有偏理论化的课程进行有效剔除,例如将《企业战略课程》从专业必修课中划出来,但可以作为选修课开出来。
同时还必须考虑到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点,例如学校所在区域,学校现有师资的特点及学校的经费投入等。比如处在江浙、广东发达区域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有较多的企业实践机会和资源,而处在广西、贵州等区域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这方面资源不足,可以开出的实践课程应该有所不同;应用型本科院校因为没有编制等原因,对优秀的人才缺乏吸引力等,开出的实践课程也必须跟现有师资结合起来,做能做好的事情,这样实践教学的效果才能更好;各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实践教学的经费投入也不相同,如在实践教学硬件、软件及资金投入是有很大差异的,能开展的实践教学课程也就不能完全一样。
笔者学校也作了这方面的尝试,具体如下图。
图1 结合市场营销专业能力需求部分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2.2 合理安排实践课程学时。实践教学的课程确定下来后,需要对各实践课程进行课时的合理安排,要在普遍顾及的情况下突出重点,需要考虑到学校的条件、师资现状等。
笔者学校相对远离市区,因此对能够在校园内部及周边开展的实践教学课程就相对安排多些课时,例如《推销学课程实验》及《推销学实训》等的课时安排分别达到16课时和2周,暑期生产实习因为可以统一安排,加上暑期时间较长,也是安排了3周的实践课时。
2.3 完善课程内容。实践教学课程的内容要进一步完善。从课程地点、课程具体对象和课程要求上进行完善,不能像之前那样随便找个经典的教学案例,然后让同学们进行分析讨论的模式,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点,应该设变成“走出去”的模式,把课程的上课地点从课堂变成社会大讲堂,具体内容上需要结合学校等特点,比如《推销学实训》课程安排的内容就是让学生校园摆摊,进行摊位销售,在具体产品上就要求学生自己进行市场调查,同时结合学校后勤超市货品进行销售产品确定等内容。
2.4 加强课程考核。实践教学课程的考核是一个更需要创新的思考。如有些课程是小组团队合作,如何更好界定每位同学的成绩,这就需要引入竞争等因素。比如团队领导通过竞聘,他的成绩系数是1.5,这意味着如果团队业绩好,团队领导的考核分数要比团队成员会高,反过来团队业绩不佳,团队领导的考核分数要比团队成员低,同时引入过程考核,针对每一阶段的工作进行展示,并做好档案管理等。
只有有了这样考虑到过程监控与展现,考虑到团队中各职位的作用进行职位岗位系数设计等考核项,才能更好实现实践教学的目标。
本论文是笔者在参考其他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及结合笔者学校的实践教学经历,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践教学开展做的思考,主要从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这一角度进行研究,希望通过课程体系的完善这一开展专业教学的基础工作入手对提高专业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及更好、更快适应市场营销一线工作提出的一些拙见。
如前所述,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比较重视实践教学,但由于实际办学情况,沿用办学母体学校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及不足。
1.1 课程体系偏理论化。笔者梳理过笔者学校及其他兄弟院校的市场营销专业培养方案,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市场营销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偏理论化,在西部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中更明显些。即使在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中,偏理论化依然存在,比如广告学、企业战略管理等课程在实践教学上会偏向理论化些,学生的实践效果很难进行有效评价。
1.2 课程体系未更多考虑到专业实际应用。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践教学需要对接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就业要求即操作应用。因此需要从学生从事营销工作的第一线需要的专业操作需求出发来设计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现在的实际情况是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依托母体高校的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相对忽视了母体高校的研究型特点及生源素质较高等特性,课程体系上对接专业一线操作上存在不足。
1.3 课程体系中专业实践课程比例不足。目前,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意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纷纷设置实践教学环节,但实践教学的总体规划和理论教学连贯性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以浙江省为例,虽然应用型本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总学时占到总教学量的30%~35%,但专业课程的实践总学时所占总教学量的比例仅为5%~10%,不能充分体现市场营销专业的特色与亮点。
要解决以上问题,应用型本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践教学开展前需要明确一点,那就是“需要实践什么”,即要明确实践目标,进而将其有效分解,最终形成实践动手能力体系,并紧密结合到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中去。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