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乡村学校体育教育现状论文
- 文档
- 2024-06-12
- 115热度
- 0评论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浅谈乡村学校体育教育现状论文,本文共15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浅谈乡村学校体育教育现状论文
近年来,作为实施素质教育主要途径之一的学校体育教育获得了迅速发展。但由于地区差异,这种发展又存在着极大的不平衡。在广大农村,特别是某些偏远地区,体育教育面貌与现代教育的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管理部门重视不够。
许多乡村学校至今仍把守着应试教育这根“缠身令”,以提高升学率为唯一追求,并以此衡量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教师的工作成绩。加之乡村学生从小就受一种只有考上大学才能脱离农村的“传统”教育。家里家外、校里校外,形成统一“思路”。尤其到了中学,只要是高考范围之外的课程,一律不去“浪费”时间。基于这一思想,体、音、美自然成为可有可无的“小三门”,被视为正常教学的附属品。 此外,乡村小学大都实行包班制。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遇到一位思想活跃、又有一定体育爱好和体育素质的包班教师,还可能灵活地给孩子们安排几节体育课;反之,孩子对体育活动的渴望也就成了奢侈品,这对于无数渴望运动、爱好体育的儿童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2、体育师资缺乏并质量堪忧。
师资为教育之根本,其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学校在某学科领域的`教学水平。乡村体育师资严重“贫血”,多数学校无专职体育教师,其专业基本功也十分薄弱。据对某县中小学校的调查显示,仅有73%的中学和45%的中心小学配备有专职体育教师,在全部体育教师中,毕业于相关专业的又仅占体育教师总数的33%,即使这一部分人,为考核工作实绩及晋职评优的需要,又有近半数改教了数学、语文等“主课”,体育只是兼教,教师的专业能力又如何提高呢?
3、教学设施严重不足。
教学条件是学校的教学工作得以正常开展的重要保障,同时又是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促进。但许多乡村学校因对体育教育的漠视,不可能投资于体育教学设施的改善。有的学校连一块普通的垫子也没有,更谈不上横箱、踏跳板、体操棒、音像及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还有的学校即使有一些体育教学设备,也大多不真正用于日常教学,而只在少有的公开课、比赛课时偶尔亮相一下,其余时间则束之高阁如同文物展览。
4、教学不规范。
不少乡村教师,尤其体音美老师缺少与外界的交流和借鉴学习,也少有本地区同行之间定期的教研活动,对国内外最新教育动态及先进的教学方法知之甚少,教学模式仍停留在二三十年前的水平。多数教师无法胜任新《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内容,诸如对韵律体操、民族体育等要求感到力不从心;不少人不会备课,缺少教学资源,更无从设计规范的教案,探索新颖的教学方法;体育课上教师教得很吃力,学生学得很乏味,单一的教学形式难以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针对我国乡村学校反映出来的上述问题,迫切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1、改变思想观念,提高对体育教育功能的认识。
要改变当前乡村的体育教育状况,应首先提高对体育教育的认识,各级管理部门及广大乡村体育教师应转变观念,严格执行《课程计划》,按《大纲》要求实施体育教育;加强提高对体育教育的认识,充分认识体育教育在乡村不是可有可无的附属品,而是增强学生身心素质的重要途径,使学生真正做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发展;正确处理和解决“正课”与体音美等“副课”的关系,让乡村体育教育正常有序地开展起来,使其真正成为推行素质教育的主力军。 生活在广阔农村的乡村学生,时时处于大自然这一活动大空间内,这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是城市学生所不及的,一些乡村民间体育活动更是锻炼身心的独特“武器”。
2、加强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养。
根据广大农村体育师资严重不足的现状,为基础教育输送人才的各级师范学校应结合社会需求,体现灵活而有针对性的办学原则,如利用暑假及业余时间函授办班;县区中学师范、进修学校利用本校条件开设短训班,并要求学生除搞好文化课学习之外,加强专业训练,做到多能并兼;此外,县乡也可利用假期时间聘请教师,有组织地挑选乡村学校有条件的体育教师,集中轮训。在此带动下,在岗体育教师更应钻研业务,研究教学方法,让校园内你呼我喊,你追我赶,处处出现体育氛围。
3、加强对教学设施投入,有计划地开展体育活动。
学校应首先配备体育教学的基本设施,如教学用具、场地器材、音响设备等。通过单位投资、社会赞助及勤工俭学等办法解决资金问题,还可以自力更生自做教具(如铁环、“山羊”、轮胎等)。 此外,学校还应利用课余时间,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保证课时,不得随意侵占;应和其他学科平等地进行教学、考核,使得体育教育从学生到家长、从教师到领导,以至全社会都重视起来,为使学生进入自发、自由的体育锻炼境地而努力。
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中,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体育课程标准也已经出台,我国的学校体育教育正面临着从未有过的机遇和挑战,乡村体育教育任重道远。作为教育整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位成员都应来关心、支持体育教育,尤其要关注相对落后的乡村体育教育的发展,力争在较短时间内使乡村中小学体育教育的面貌有一个较大的改善,也只有这样,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才不致成为一句空话。文 章来
农村学校体育教育现状分析及改革反思论文
摘要:从对农村中学体育教学发展的现状分析出存在的问题并加以研究和探讨,总结出具体的解决方案,从而为我国农村中学体育教学管理扫除一定的障碍,促进新时期教育改革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中学体育;教学改革;现状;解决方案
一、农村中学体育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
1.缺乏教育资源且已有资源较为落后
经济状况影响着一个地方的教育发展水平,相对来说,部分农村地区由于经济较为落后且落后时间长、国家投入的资金相对较
少,导致无法吸引优秀的教育者投身到农村教育的建设中去。这就使得农村教育体系中基本都是学历水平和自身素质都不是很高的教师或者教育行业从事者,教育资源非常匮乏。再加上受到地理经济等条件的限制,农村中学体育的设施也落后于城市,学生的体育活动缺乏完整的体育设施,而教师的自身素质和能力也未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这就导致了农村中学体育始终得不到发展反而日益落后的状况。
2.教学方法未能与时俱进
农村地区人民的思维方式就比较固定,受其地域条件的限制所能吸收的新鲜事物也相对较少,所以当地人民对于教育这一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误区,还是将过去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运用于当今的教学中,使得学生不能真正地燃起对学习的兴趣,这也阻碍了农村中学体育的发展,学生没有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投身到课堂活动中去,从而导致课堂教学的失败,导致这种局面出现且长期存在的重要原因就是教师教育理念落后,未能与时俱进接受最新的教学方法,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设施的不健全导致教师只能指引学生侧重基础知识而缺乏运动的实践。
3.体育设施不健全
农村学校经济条件落后,学生人数的逐年增加与现有的体育设施状况存在很大的差距。虽然说我国经济水平正在不断的提高,农村的经济状况也有了一定的改善,对于教育的资金和人力的投入也有了一定的增多,但是需求还是有着很大的不协调性,这不仅让体育学科成为学生最为落后的学科,也让学生的综合素质远远落后于全国中学生的平均水平,所以要想改善这种局面就必须先从教学设备上着手,首先改善教学环境,有一个系统的体育器材以及场地。
二、转变农村中学体育教学管理手段
1.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学校的经费投入
农村经济状况的不乐观决定了教育包括中学体育教学方面的落后并且使之长期处于这样一个状态。鉴于这个情况,国家就应该在教育这一块着重关注落后地区。国家对于农村应该加大资金和优秀教师的引入,提高人才报酬,吸引高新人才投身到基层建设。另一方面,除了国家长期关注农村教育,社会各界人士也应该伸出援手关注农村中学体育教育的建设,扶持农村教育,以此来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让农村孩子也能更加平等地充分享有他们本该拥有的受教育的权利。
2.学校通过完善对体育教师的考核机制提高教师素质
由于环境相对艰苦而工作报酬低且没有太多保障,所以,农村体育教师普遍都是由学科以及综合素质不高的教师组成,而有着高新知识、综合能力突出的教师无法被吸引到农村建设中。所以,学校要本着对学生以及学生家长负责的态度对教师进行一个有规定、有制度的阶梯式选拔,以此来提高教师的素质。
3.根据新课改要求,体育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将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和实际的综合技能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可以明其道理操其技法。所以,教师在提高自身知识文化水平的同时也应该不断扩充社会知识,了解教育最新动态掌握教育导向,在不断变化的实际中改善教学方法。这就需要做到:
一是要学会把握时代的机遇。
二是要适时地适应时代的需求,参加一些专业培训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通过这种方式来与时俱进走在教育风潮的前列。
三是要努力钻研。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要在摸索中前进,一方面懂得学生知识掌握到什么程度,一方面要明白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让学生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己能够主动学习知识。
四是要不断地在课程改革反思改进中成为推动国家新时期课程改革的光荣一员。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多观察、多总结,让学生打开心扉,投入到教师设计的课堂环节中去,融入课堂。
参考文献:
[1]吴群艳.浅谈制约农村中学体育教学的因素及解决方法[J].价值工程,.
[2]俞建炜.浅析农村中学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考试周刊,2011.
农村学校体育教育现状分析及改革反思论文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在教育领域中如火如荼的进行,学校体育教育对于中国农村和中国农民现代化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认真做好农村体育教育现状的分析和教育改革的反思,根据《中央7号文件》的指示,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以学生健康为第一,增强学生体质,为提高全民素质服务。构建主体意识,依法治体;整体推进,倡导终身体育,因地制宜,运用新的教学手段,拓展新的空间。
农村学校主要是指县以下的由镇乡一级政府直接管理的乡村中小学校,其担负的主要职能是开展农村的义务教育。目前,我国现有普通中小学866万多所,农村约占89%,在校中小学生1亿6900多万,农村约占74%。学校体育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国民体育的基础;农村学生体质和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我国农村国民的体质和健康水平,也关系着我国新一代农民的整体素质。
一、目前农村学校体育教育的现状分析
1、学校领导对体育重视不够。
(1)名义上虽有校长分管体育,但实际上许多分管校长分而不管,对随意占用体育课尤其是毕业班的体育课听之任之,有些地区毕业班根本没有开设体育课。
(2)校领导对体育课和体育活动漠不关心,只抓升学率,无视学生体育活动和身体健康状况。体育课质量基本无人关心,校领导只对文化课感兴趣,体育课可有可无。
(3)分管领导对体育课多是听而不闻,视而不见,数年不听、不看体育课是常事。
(4)有的学校领导甚至把抓体育工作与教育质量对立起来,使学校体育工作变成了“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工作。
2、师资队伍严重匮乏。
(1)具有专科或专科以上学历的体育专业教师不足,很难保证教学质量。在我县十三所中学,一百多所小学中,除了一中、二中、三中、和为数不多的几所乡镇中心小学的体育教师配备较全,其它学校严重缺编。
(2)师资水平参差不齐。在师资缺乏的学校,都是拿其它学科教师代替上体育课,业务教学水平不能保障,就不能保证学校体育教学的有序进行。
(3)体育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男、女体育教师比例严重失调,女教师寥寥无几。
(4)师资培训力度不够。在农村学校,体育课一般被认为是副科,体育教师很难被列入师资培训的范围内。体育教师的业务教学能力和水平得不到再提高,在教学改革中的探索犹如闭门造车、瞎子摸象。
(5)对体育教师的评价没有规范的评价标准,比较片面,体育教师付出的劳动得不到认可,不能同工同酬。体育教师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严重的阻碍了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
3、场地器材、基础设施不足,投入力度不够。
在我所了解的近两百所学校里,体育设施暴露的问题很严重,只有三所学校有田径场,每年各学校的资金大多用于基建,对体育经费的预算和器材的购买没有纳入计划。场地器材的不足很难推进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广泛、深入开展。
4、教学问题突出。
(1)课程设置缺乏连续性、科学性、灵活性;体育考试项目的确定不够科学、灵活、全面。
(2)体育课开课率低,随意性大。
二、改革中的反思
重智育轻体育的思想依然存在;在社会评价与管理上,对农村中小学的体育工作还缺乏一套科学规范、严格公正的评价标准和管理机制;在经济上,资金投入不足是目前农村体育教学落后的重要原因。此外,农村学校体育改革缺乏整体性和配套性。在农村,学校体育与农村体育构成了一个体育文化整体,但事实却是农村体育与农村学校体育属于不同的条块,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协调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此外,教育政策“城市取向”,教学理念滞后,教学模式缺乏创新等。
三、农村学校体育改革的理性回归
1、构建主体性意识,依法教改,依法治体。
第一,完善现有的教育制度和法律,制定新的制度和法律,具体明确农村学校体育中各个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真正做到有法可依。第二,加强制度和法律的宣传,唤醒农村学校体育改革中各主体的主体意识,特别是教师主体的法律意识,用法律维护学校体育的地位和教师自身的利益与地位。第三,全社会特别是广大农民加强对教育执法活动的监督,推进依法改革,维护司法公正。
2、整体推进,倡导终身体育,促进农村人口的全面发展。
第一,农村学校教育各主体要充分认识到“五育”是一个整体,偏废任何一育都不利于农村社会进步和农村人口的全面发展。第二,树立体育课与其他课程一样重要的观念,体育教师与其他教师一样是现代教育的主体。第三,教学内容需贯彻终身体育的`理念。利用学校教育的时间(小学到高中阶段的学习)改变一个人的思想,足可以让一个人接受终身体育的思想,养成经常锻炼的习惯。第四,以农村学校体育为依托,推动农村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3、勤于学习,勇于探索,因地制宜,采用新的教学手段,拓展新的空间。
农村学校体育改革要解决教学理念落后、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不管是教师还是教育政策制定者,必须勤于学习,掌握和培养发展创造性思维和开展创造性实践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农村学校体育教师要勇于探索,因地制宜,采用新的教学手段,拓展新的教学空间。如农村有山、有水、有着城市所不具备的大自然,让学生去爬山不会比枯燥单一的“跑圈”运动量小;让学生在田野里抓蝴蝶,听到的笑声或许是最开朗的。
农村学校应尽可能地根据广大农村的实际情况开展能够让学生真正喜欢的体育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让这种“兴趣”能够陪伴他们一生。
贫困山区学校体育教育现状分析
贫困山区学校体育教育存在着很多薄弱环节,在十七大教育平等精神的`指引下,如何适应时代要求,深化贫困山区体育教育改革意义重大.该文以当前贫困山区学校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分析问题,提出了改革和提高贫困山区体育教育的基本对策和建议.
中小学体育教育现状分析论文
一、中小学体育课准备活动中的几个问题
人们在从事比较剧烈运动之前,往往需要做一些准备活动,目的就是使学主在生理和心理上做好准备,克服神经机能惰性,加快运动神经传导作用和反应速度,使人体尽快地由安静状态进入工作状态,作为体育课中的准备活动,中小学体育教师一般都比较重视,但在实际教学运用中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对准备活动的意义认识不足。
运动生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准备活动促使血液循环加快,需氧量增加,机体的代谢速度加快,还能使体温略微升高,肌肉,肌腱的弹性、伸展性等处于良好的状态,提高肌肉的收缩力和速度以及动作协调性,避免运动损伤。认真做好准备活动直接关系到基本部分的学习乃至整个体育课的任务完成。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对准备活动的认识不足,有的教师存在轻视或盲目地压缩其时间的现象;有的学生思想活跃。好奇心强,只重视基本部分学习,对准备活动,懒懒散散,动作不到位,甚至只把它作为一种形式。
2、准备活动缺乏中小学特点。
中小学生由于年龄不同,在生理和心理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就决定了中小学的准备活动应各具特点。但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区别不大,小学成人化,中学公式化,一套操,一个游戏,小学用,中学也用,甚至把高级运动员的专门性练习也拿来用。这种毫无区别,毫无特点的准备活动,违反了教学规律和中小学生的生理特点。
3、准备活动内容单调乏味。
一套基本体操,一个游戏长期使用,久而久之,学主感到乏味、厌烦。在教学中,选择准备活动的内容应全面、丰富、形式多样。既要有徒手体操,又要有器械操;既要有原地的、也有行进间的;既有单人的、也有双人或集体的;既有一般练习,又有模仿、诱导或辅助性的'专门练习。这样使学生感到新颖有趣,既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又激发了学生的运动欲望。
4、只注重一般性准备活动、忽视专门性准备活动。
许多人认为准备活动就是做个游戏,做几节基本操。他们没有充分认识到专门性练习在准备活动中的作用。准备活动是为主教材服务的,因此要有的放矢,使与完成基本部分主要教材有关的肌肉群、器官以及各主要系统机能得到充分活动。它是在一般性练习基础上,采用动作性质相似和结构与基本部分教材相类似的专门性练习。这是一般性练习无法代替的。只有合理地安排一般性和专门性准备活动练习的比重,才能保证体育课任务的顺利完成。
5、准备活动的组织、编排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在实际教学中,准备活动在组织和编排上往往俗套、呆板。一个队形、一个位置、一种形式、一套徒手操,长期下去,学生兴趣索然。要提倡内容丰富,形式新颖,既要有集体形式,同时也适当采用分组进行。专门性准备活动可安排在一般性准备活动之后,使其与基本部分自然衔接起来,在准备活动中,整理或放松活动不宜安排。在组织指导上应根据目的、任务、场地、气候和学生年龄特点及水平有选择地合理安排。
6、对准备活动的质量重视不够。
准备活动具有全面发展身体素质的价值,对培养学生正确姿态,增强体质,发展较差肌肉群,特别是对小肌肉群和关节韧带的发展以及掌握基本技术动作都有积极作用,有些老师对此问题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掌握其难度、强度、时间、次数与学生年龄特点、水平、气候及与基本教材的关系。例如:天气太冷,应选择运动量大些的动作,重复次数多些的连续操等形式活动。
二、如何改善当前学校体育工作落后状况
我认为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认真贯彻实施国家教委颁发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从根本上变升学教育为素质教育。严格执行国家制定的全民健身计划,开满体育课,上足体锻课,充分应用现有的体育设施和器材,加强体育教学研究和体育活动的指导,切实保证学生体育锻炼有一定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
(2)加大教育投入,购置必备的体育用品和器材,建立和完善体育设施和体育器材的维修、保养和使用的管理制度。
(3)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加大思想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的力度。首先,在思想上积极引导,举办科学理论讲座,请模范体育教师做报告,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深入领会体育教师工作的地位和作用,从而使他们热爱本职,重教敬业。其次,在业务上悉心培养,聘请一些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指导,举行教学观摩,开展优质课的评选活动等,多渠道、多层次地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鼓励青年教师脱颖而出,使他们尽快成为学科的带头人。
(4)改善体育教师待遇,提高青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体育工作相对辛苦,学校采取一定的倾斜政策来调动青年教师的积极性是十分必要的。评优、评先要重视体育教学工作的成效;职称评定设置岗位要考虑到体育学科的职称结构。对于贡献大、能力强、素质全面的青年教师要破格晋升,不拘一格地加以重用,使青年体育教师能够自觉地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水平,为学校体育工作多做贡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中小学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提高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的素质是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尤其要对教育进行扶持,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加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前瞻性,而最关键的是充分调动教师学习和工作的积极性。出台优惠政策,吸引更多优秀体育教育人才扎根教育事业。
学校体育文化现状及其发展论文
一、学校体育文化现状
1.管理人员体育文化观念淡化。目前,在我国大多数学校中的管理者无法认识到体育文化对促进文化的重要作用性,一直追求升学率,以提高学校的生源影响能力,追求相关文化知识的同时也就忽视、弱化了体育文化的作用。再者,这些管理者即使给予体育关注也是停留在表象层面上,缺乏真正的体育精神理解和构建,因而出现有令不行的现象。
2.学生的体育文化观念被固封。在我国,以社会环境为体育大背景的情况下,许多学生难以提高体育文化具有一定作用的这方面的认识。导致大多数校园的学生谈到体育就是倦怠的躲避,没有正确、科学的体育理念作为指导,也没有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可见转变学生观念、提升学生体能应该从基本做起。
3.校园没有体育文化的目标策划。体育文化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在教育目标的指引下规范、有计划地进行。目前,我国大多数学校的体育文化制度还没形成一个完整的独立体系,在学校发展的长远目标中并没有体育文化目标的体现和确立。由于学校没有确切地将体育活动纳入教学计划中,因而导致一批体育素质高的学生未能获得充分的发展。
4.传统体育思想依然统治着学校体育的发展。儒家思想对我国有深刻的影响,科举移风仍在禁锢着人们的思想,许多人认为不读书无以学,而“体育育人”的.理念被忽视,校园体育文化缺失。
二、影响体育文化发展的障碍分析
1.体育文化发展资金障碍。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体育教学的发展,我国近年来在体育教育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经费,然而由于学校众多,学生扩招,加之原有体育设施老化陈旧急需更新,这些资金仍显不够。可以说,体育文化发展的最大障碍是资金投入不足。
2.体育文化发展的师资配备障碍。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普及,人们对体育文化的日渐重视,学校对体育的重视也有所加强,加之学校招生数量的增加,原有师资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素养上都无法满足教学现状、完成繁重的体育教学任务。
3.体育文化发展的基础设施障碍。发展体育文化需要完备的体育基础设施。只有体育设施齐备、功能多、种类全,才能满足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的需求。据调查,我国大多数学校的体育设备种类单一、非常陈旧,无法满足目前学校体育文化的建设需要,也无法满足学生对体育的渴求。可以说,体育设施是制约体育文化发展的又一重要障碍。
三、促进体育文化发展的对策
1.要树立与时俱进的“以人为本”的体育理念,从根本上摆脱传统体育的束缚,扩充体育知识和体育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打造一些休闲娱乐、强身健体的体育文化活动。
2.学校应该给予阳光体育文化的发起者以一定的支持。学校是阳光体育文化节的受益者,所以,处于自身利益和合作利益的角度来看,协同体育团体或其他举办方共同开展好体育文化活动。协同配合就是给学生提供社交能力、锻炼自我能力、合作能力、管理能力的空间。
3.学校应该积极筹措为学生提供体育活动环境、设施、条件,引导学生树立终身体育观念,借鉴和学习好的方法,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不断促进体育文化的蓬勃发展。
四、总结
总之,体育文化的载体就是体育活动,为学生提供高质的体育活动环境,构建体育平台,提供丰富的体育活动,依据科学方法开展活动,以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不仅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更是学校教育工作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因此我们必须重视。
浅论中职学校体育教育论文
学校体育教育是我国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体育与终身体育的基础。在全面推广素质教育的今天,普通中学的体育教育频繁被提及重视,而同龄学生的中职学校体育教育状况却未见多大改观。
关键词:中职学校体育,教育
学校体育教育是我国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体育与终身体育的基础。中学阶段,青少年正处在成长的关键时期,必须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打下坚实的体育基础,使之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在全面推广素质教育的今天,普通中学的体育教育频繁被提及重视,而同龄学生的中职学校体育教育状况却未见多大改观。因此,我们必须对中职学体育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
一、中职体育教育的理念与目标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及时实施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加快了中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和新课程设置的步伐。职业技术学校体育教学系统总目标是由新时期对人才的新要求而决定的。其目标是:增强学生体制,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培养学生从事体育运动的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培养学生较强的运动能力和良好的思想品质,是其成为具有现代精神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围绕这一总体目标,中职院校体育教学必须通过全面落实教学任务来完成,这就要求新的体育教学在完成目标过程中明确取向所在。免费论文参考网。上述理念的落脚点都是“学生”,这说明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学生这个主体服务的。而学生的发展是建立在社会发展需要和社会可能为其发展所提供的条件的基础上,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学生体育发展的方向就是教育部颁发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它反映了社会发展与学生发展的共同需要,是我们选择教学内容和组织实施教学与评价的根本依据。
中职学校的学生年龄结构、身体发育情况等因素与普通中学无异,因此学生的体育发展方向也基本相同。普通中学片面追求升学率等原因,而忽略体育教育重要性的问题常被提及,在中职教育中同样有此类问题存在。中学体育教育应通过体育基础理论知识、体育文化知识和卫生保健基础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现代化体育观,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体育技能、提高其锻炼身体的能力,促进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中职院校的学生是面临毕业就直接进入社会的人群,大多数没有继续进入高校继续学校教育。对于他们,形成终身体育意识的任务就必须在中职教育过程中完成,因此中职院校的体育教学相比较而言更加责任重大。
完善而确实的中职学校体育教育要达到以下目标:
(1)对人体机能有一定了解,具备达到理想健康状况所需要的知识;
(2)学习各种促进和保持健康的锻炼办法;
(3)培养学生从事体育运动的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4)对体育运动有一定鉴赏能力;
(5)针对自己从事的专业,能在将来的工作中选择恰当的运动项目进行锻炼。
二、中学体育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上述中职体育教育目标为中不难发现,如今我国中职体育教育中普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片面追求职业技能培养,重智育轻体育倾向突出
现行的职业教育状况下,体育教育在整个中职教育工作中处在了一个无足轻重的位置。虽然国家文件一再强调,课改中更加重视,但大多数学校将体育教育还放在可有可无的地位。一方面,很多学校一味地追求职业技能的培养,把考试课程放在第一位,对体育教学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对体育课的考察、监管力度不足。在这种思想的主导下,一些学校甚至随意更改教学计划,任意缩减体育教学课时;即使是课程表上安排的体育课时也通常得不到保证,由学校内部随机安排,被其他课程挤占挪用;有的学校毕业年级干脆取消体育课。另一方面,学生一般也都认为体育课无关紧要,只是个形式而已,于是经常性地借故不上体育课。这些一来,势必导致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大大缩短,体育教育水平始终得不到实质性的提高。
(二)场地、体育器材管理不善,影响体育教育质量
当前,鉴于学生人数较多、学校面积较小等种种原因,很多学校的体育教学在场地方面得不到保证。至于体育器材方面,则长期投入不足,致使常用体育器械残缺不全;部分冷门器械却又束之高阁,闲置不用,以致散失、破损。这些都导致整个学校体育教学质量下降。
(三)只抓考试项目及竞技体育,忽略普及体育运动
虽然明确了体育教学的对象是全体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也清晰地表明了实现全面素质教育的目标,但在现阶段的体育教学中往往无法做到这些要求。很多学校的体育课缺乏科学严谨的教学方案,长期处于一种“放羊式”的状态,降低了学生的体育学习效率和锻炼标准。另外,部分教师缺乏责任心,上课时教学目的、任务不明,授课内容呆板、枯燥、乏味――要么是重复的跑圈、跳远;要么就是以各项达标为导向。难以实现因材施教、快乐教学,也严重制约着学生的兴趣。而有一些体育老师为职称、评奖等目标,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各种比赛,导致只将精力投入到体育尖子身上,以出比赛成绩为主要目的,视普通学生体育教育为无物。
(四)只注重日常体育课中体育项目实践活动,忽视体育文化和卫生保健理论教育。
尽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保证一定课时的体育卫生保健理论教学内容,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体育老师往往受传统体育教学理念的影响而忽视这一部分,把利用每周有限的几节课对学生身体运动和体质发展进行相应的引导这一任务丢弃了。当代学者多主张体育课程不能只注意暂时的体育锻炼效果,还要注重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修养。学校专设的体育课,其根本职能就是对学生保护身体健康和科学地锻炼身体提供理论知识和方法的指导,由此可知,忽略了这部分的教学内容无疑使体育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五)体育教师专业技能老化偏科严重,不能很好的引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
出于各种原因,中职学校体育教师普遍配备不足,部分教师除体育课外还兼带数个课程。而且目前各体育院校的教育过程中包含的运动项目尚局限于篮球、排、足球、田径、体操等传统项目,体育院校学生毕业直接在中职学校任教,缺乏时间和机会去学习培训新兴的运动项目。造成体育教师专业技能老化偏科严重。对近年来出现的一些如滑板、轮滑、街球、街舞等青少年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一是无法进行,二是无法沟通,更谈不上进行辅导。学生又对落后老化的体育课内容不感兴趣,导致学校体育教育出现教无所教,学无从学的尴尬局面。
三、改善中职体育教育状况的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逐步改善中学体育教育状况:
(一)改变思想观念,提高对体育教育功能的认识,摆正体育教育工作的位置。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各学校要认真贯彻实施国家教委颁发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严格施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配合国家全民健身计划的'执行,认真重视体育教学工作,加大对体育课的考察、监管力度。学校在教学安排方面要保证体育课课时,与其他学科平等地进行教学、考核,同时利用课余时间,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使得从学生到家长、从教师到领导,以至全社会都重视体育教育,培养学生终生锻炼身体的习惯。
(二)加大对体育教育的投入,保证体育教学的场地和器材供应。
一方面,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各个中学要保障体育场地的面积,购置必备的体育用品和器材,为体育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体育设施和器材的维修、保养、使用等各项制度,充分应用已有的体育设施和器材,使之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保障体育教学的顺利开展。免费论文参考网。
(三)加强对体育教师的培养,提高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首先,要在思想上积极引导,营造重视体育、关心体育教师成长的氛围,从而使他们热爱本职工作,重教敬业,钻研业务。其次,要多渠道、多层次地提高体育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尤其是青年教师与学生的思想更易交流,在留意观察学生喜爱的运动基础上,多给青年教师学习进修的机会。改进体育教师的技术技能,与时代接轨,以便更好的引导学生在他们喜欢的体育运动上进行正确的身体锻炼。从而带动全体体育教师自觉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水平,为学校体育工作多做贡献。
(四)把体育教学真正纳入学校正常轨道,坚决杜绝“放羊式”体育课。免费论文参考网。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围绕体育教学过程的主要环节,找出传统体育教学不合理的成分,针对体育教学目标有效确定、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教学方法的正确运作及学习效果的科学评价等几个方面,为学生的充分发展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其次,加强体育教学研究和体育活动的指导,切实保证学生体育锻炼有一定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使“放羊式”体育教学方式得到真正的改变。第三,在体育教学中的教师规划制度、考勤制度、听课制度等方面给予政策和制度上的正规化和合理化,全面量化体育教学的质量,体育课堂的常规检查也应该予以重视。
(五)适当增加体育文化和卫生保健理论课时数,提高教学质量。
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研室和各体育教师应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系统地制定每学期理论课教学内容,完整详细的在教案中反映出来,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体育文化和卫生保健理论教育。体育教师在平时的实践课中也要结合运动项目有针对性地进行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从而使学生宏观地把握体育的本质,了解体育锻炼对身体和心理的良好影响,更进一步自觉地运用课堂内所学的健身方法指导自己课外体育锻炼。这将大大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产生深远的影响。
(六)重视培养学生终生体育的态度和能力,使学生体验到运动的乐趣。
在学校体育教育实施过程中,要以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贯穿始终,使学生们懂得体育锻炼在人一生中的重要性,促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青少年时期体育习惯的养成,可以终身受益,培养锻炼能力要比提高运动技术及体能水平更为重要。使学生热爱体育,在体育活动中获得愉快的享受,从而激发其长期参加身体锻炼的兴趣和欲望,建立坚持体育锻炼的健康生活方式,才是体育教育的终极目标。因此,培养学生终生体育的能力,绝不能简单地把它降低到提高某种运动能力的水平,而是要是学生具备身体基本活动能力、运动能力、自我锻炼能力、自我评价能力和适应能力,具有终生从事体育活动的本领。这就赋予了体育教学不单单是教与学的过程,而是怎样使人生生活更美好、更有价值的深层引导,在这一层面上,体育教师的内在修养的提高更显得尤为重要。
现代体育理念是由终身体育思想和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培养所组成。培养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养成自觉锻炼的良好习惯,具备体育锻炼的能力是终身体育的基础。更为重要是通过锻炼,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有一项或几项特长,并建立以休闲健身,趣味性比较强的项目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进过去以技能为中心的教学体育,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中职体育教育与普通中学及高等教育中中的体育教育相比,任务同样重要,而责任却更加重大,时间更为紧迫。如今,国家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新的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也已经广泛实施,中职学校体育教育正面临着从未有过的机遇和挑战,任重而道远。因此,我们必须正视已经出现的问题,脚踏实地的为学生,为国家的将来,也为了体育教师的职业操守做出改变。实现中职学校不断求新、求变、求异的办学特色。将职业教育真正办成适应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需要的教学体系
一、大学体育教育的价值与功能
大学体育教育经历很多发展阶段,到目前为止,已经发展为一种承载着复合型功能和价值的大体育教育系统。
1.人文精神、心理、人格培养与训练的功能。其一,人文精神的培养功能。大学体育教育不是单一的肢体技能训练,通过各项体育项目的学习与训练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规则意识、组织意识、责任意识、吃苦精神与竞争精神等等,促使学生现代公民素质与意识的训练与提高。同时,通过体育理论课程的拓展,能够对学生的思想品质等方面进行教育[2],其二,心理与人格的培养功能。各项体育运动项目能够考验学生的心理素质、毅力等,这些项目的开展,能够极大地增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3],提高大学生克服各种困难和迎接各种挑战应具备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其三,训练思维的功能。大学体育教育课的开展,能够促使学生学习一些体育知识,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同时通过体育技能训练,能够很好地训练学生的规划统筹力、反应与观察力等等。
2.健身功能。这是大学体育教育的本职功能,主要是对学生的身体运动方法和技能进行训练,教会学生各种科学强身健体的方式方法,最终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3.休闲与娱乐功能。关于这一功能,主要随着各种竞技比赛的出现,大学体育教育活动能够对一般观众具有休闲与娱乐的作用,当然也成为体育爱好者的休闲与娱乐方式之一。
4.大学体育教育的发展能够增强高校竞争力,能够提升高校的知名度和社会声誉,也是一所大学彰显自身办学特色的亮点之一。
二、当前我国大学体育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当前我国大学体育教育,由于主观与客观、历史与现实、内外等方面的原因,整体上发展得还不是很理想,在高校发展系统中处于边缘化的尴尬境地,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4],具体说来如下:
1.从学校层面来看,大学体育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和重视度不够。其一,学校对大学体育的重视度明显不够,导致大学体育处于整个高校发展系统的中边缘化的位置,导致各项投入明显不够。其二,大学体育指导思想与经济社会生活存在脱节的地方,尤其是健康体育和终身体育的理念、全程体育教育理念宣传建构不够。其三,大学体育教育的软件和硬件建设不够,包括师资建设、体育教育所需的各种设施、体育课程体系建设等等均存在问题。
2.从学生层面来看,大学生普遍对体育教育课不重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由于大学体育教育的考试价值取向,导致学生很多时候是应付性地上课,忽略了体育课的健身功能;学生对体育教育的关注点往往停留在体育考试层面上,很难真正端正学习体育课的态度和目的。其二,由于就业、专业学习、交友等原因,导致学生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了这些上面,相反,大学生对大学体育教育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其三,在观念上,大学生对体育教育课程的理解还处于一种小体育观的状态,认为体育就是单一的身体训练,对人的其他素质训练作用不大。正是由于这样,导致当代大学生体质发展与健康非常不理想,凸显了大学体育教育模式和价值取向存在一些问题。
3.从教师层面来看,教师队伍素质、教学方法、教学观念、教育模式等还存在一些问题。其一,在教育观念和理念上,要么传统式的教师主导,要么是学生自由式的教育方式,导致了很多大学体育教育课显得无所适从。其二,体育训练上对学生的指导和引导不够,很多体育教师强调要完成规定的教育任务,对学生的体育心态和体育创造力等等方面重视不够。其三,大学体育教育课上的教育内容,很多是重复高中的体育教育,同时注重体育技能实际操作,对体育理论的系统讲解不够,没有真正让学生在大脑中建构起系统化的体育科学知识;同时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训练力度不够,忽略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观察反应力等的培养。其四,大学体育教育方式方法显得很不灵活,包括体育教师的知识话语系统不生动,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沿袭教师讲解的教授方法,学生个性化和自由化的训练不够;同时,由于各种原因,大班式的上课模式和放羊式的体育教育现象时有发生;教师的教育方法存在很大的随意性,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和个性兴趣不强,导致教育的针对性不强,效果不理想;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不够,导致师生互动式的体育教育方式还用得不够。其五,大学体育教育的形式较为单一,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处于课堂教学为主的状态,第二课堂体育活动开展得不够,现代化的复合式体育教育模式还没有形成。其六,体育教师数量有限,培训力度不够,学历与职称不高,综合素质整体不是很理想,尤其是在人文素质方面还欠佳。
三、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对策
鉴于以上我国大学体育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不足,我们务必要主动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全力推动大学体育教育的改革、发展[5],力求大学体育教育发展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为高校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全力谱写大学体育教育发展的新篇章。
1.从制度和观念上彻底改变大学体育教育的边缘化状态。要真正落实这一点,其一,我国高校必须要从政策和制度上着手,把大学体育教育作为学生毕业考试的重要指标之一,对每一个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育知识技能进行全盘考核检查,力求从国家和学校层面的制度建设上,将学生的体育发展状况纳入四年大学学业的考核体系;同时积极推动和支持学生的各项体育社团和活动,力求从学校层面就形成一种重视体育发展的导向。其二,大力宣传体育教育的重要性,在广大学生中树立起科学的大体育观念,彻底改变大学生对体育教育的漠然、不关注和无兴趣的现状,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大学体育教育中来。
2.加大体育教育的各项投入,全力提高大学体育教育的软件、硬件设施质量与数量,努力提高体育教师队伍的素质和工作积极性,增加必备的体育设施和场地,引进先进的体育教育软件,力求推动大学体育教育从物质到精神上的现代化发展。
3.转变师生的体育教育观念与理念,积极推进体育教育的全面发展。其一,坚持以学生为本,从单一重视体育技能的训练与教育转变到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兼顾人文教育。其二,引导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教育的理念。大学体育教育只是大学生体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引导时期,在大学体育教育中务必要树立终身体育教育的理念。
4.借鉴和吸收西方先进的大学体育教育模式,积极改革我国目前单一的体育教育模式,不断创新大学体育教育模式,努力形成多元并存的大学体育教育模式[6],积极推进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开展俱乐部形式的体育教育活动[7]。
5.加大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和建设力度,积极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体育课程建设,结合我国的实际,形成现代化的复合型的大学体育课程体系,真正建立起集群式的大学体育课程体系和注重大学体育教育的复合型功能和价值的教学内容。
6.加大大学体育教育内容和方式的改革发展力度,科学建构大体育教育模式,将健康教育与体育教育进行整合,积极吸收其他专业学科的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努力建构现代化的大体育教育内容体系和方法体系。(本文来自于《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杂志。《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杂志简介详见.)
1现象学及其相关理论解读
1.1阿尔弗雷德舒茨的理论贡献
自19世纪以来,实证主义研究在社会哲学领域一直处于主导地位。针对这种状况,阿尔弗雷德舒茨(AlfredSchutz)从韦伯的理解社会学出发,打破了实证主义的束缚,独辟蹊径,运用胡塞尔现象学的观点和方法,革命性地构建了现象学社会学理论体系。舒茨反对实证主义社会学把“社会世界”与“自然世界”等同和按照自然科学模式研究社会现象及其过程的做法。他认为社会学研究的出发点不是实证主义所说的“社会事实”,而是社会事实的意义;他主张社会学应置身于生活世界中,对互为主体性的人们的微观互动过程进行研究,认识社会的结构、变化和性质。故他也把自己的现象学社会学称为“生活世界构成的现象学”[2]。舒茨用“社会世界”“日常生活世界”之类的术语来概括人们生存并进行日常活动的具体社会环境。按照舒茨的观点,在这种社会环境中,每一个正常人都必须通过社会行动和有意义的沟通而产生相互影响和相互关联。舒茨的现象学理论内核就在于揭示“生活世界”中的每一个正常人,即“我”“他”是如何相互理解、沟通并达成一致的。因此,笔者将以现象学理论为逻辑起点,以舒茨的社会现象学理论为支撑,对我国大学体育的教育功能进行独特视阈下的探讨与研究。
1.2类型化、社会化及其教育的现象学解读
所谓类型化,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解释他们自己的.行为以及他们彼此之间的行为所运用的方式。类型化是现象学里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阿尔弗雷德舒茨将它看作“首先是关于人际事物的常识性的经验形式”,而理解则是人们借以反映彼此意图的方式[3]。根据现象学的理论,当某一个体与其他个体进行交往时,该个体将会本能地对其他个体的行为进行某种意义的诠释与解读。不仅如此,该个体还会认为其他个体对自己也会进行某种意义的诠释与解读。在这种语境下,各主体之间的相互意识中的主体间性就逐渐演变成为类型化的经验。需要注意的是,当人们社会化时,人们就习得了类型化知识并形成应对典型情境的特定行为。所谓社会化,就是社会在生命个体———人类中的内化。具体来讲,指个体在社会实践中学习知识、技能和规范等社会文化、适应社会生活、积极作用于社会、创造新的社会文化的一个动态过程。因此,在现象学里,由于类型化被看作是存在于整个社会文化中的行动基础,并且在此类型化中,人们的各种知识被认为是同质的、重复的,因而为人们所共享。从类型化的逻辑出发,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客观的社会结构、社会规范以及各种类型的社会文化活动等都可以被看作是在意识中存在的类型化知识。只有当人们了解和掌握这些共同的类型化知识之后,才能进行相互沟通和理解。正因为如此,人们彼此的沟通与互动才成为现象学关注的焦点和核心。
2现象学视阈下的大学体育教育功能
目前,国内学界对“体育”一词的定义尚存在争议,但一致认为体育是通过参加各种运动来实现的,以发展体力、增强体质为主要任务的教育[4]。正如我国近代著名体育家方万邦所指出的那样:“体育本身并不是一个目的,而只是一种方法,或是一种工具,尤其可用为达到教育目的的工具。”从更高的层次来看,体育具有文化的各种特质,是一种文化的积淀和人类文明的传承。以此为前提,笔者认为,大学体育的教育功能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文化性的教育功能;其次是参与性的教育功能。
2.1大学体育文化性的教育功能
大学生的社会化,实质上就是由一个生物人转变、成长为一个社会人,并逐渐适应社会的过程。对大学生进行体育教育,则是一个通过多种体育手段培养大学生并使之社会化的过程。事实表明,在传承体育文化的高级阶段,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大学体育文化,对于我国大学生具有重要的影响。由于大学体育取向不同,它们所依附的体育文化对于学生的教育意义也就存在互异。故在这种语境下,大学的体育文化较之于技术和技能而言,对大学生的教育影响更大。因为它不仅影响大学生身体的生长发育,同时通过培养他们的体育意识和体育思想观念,能为其终身体育打下基础。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一途径和方式,还可以使优秀的体育文化得以传承,并发扬光大。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创始人顾拜旦曾将体育文化的这一功能概括为“美和尊严”。如果从这一维度出发,我们可以进一步发现,大学体育文化给予大学生的不仅是文化知识和经验的积累,而且也有人文方面的陶冶。例如,当他们在体育比赛的开幕式上观看优美的体育艺术表演时,或者在体育大赛中听到运动健儿夺冠时奏响的国歌时,大学生的灵魂不仅可以得到净化,而且可以得以升华。
2.2大学体育参与性的教育功能
我国大学体育教育形式多样,主要形式有四种:体育课程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运动队训练以及体育竞赛[5]。从实施过程来看,大学体育对学生的教育功能不仅贯穿于校内体育课程、体育教学和体育比赛等环节,而且还延伸到课外体育活动以及校外体育(包括家庭体育、社会体育等)活动等环节;从管理角度来看,—个完整的大学体育教育包括体育教学活动的决策过程、体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过程、体育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等多个环节。但无论哪一种形式、哪一种环节,都离不开大学生的积极参与。由此可见,大学体育的参与性教育功能贯穿于整个大学体育教育的过程中。现象学理论认为,社会个体之间彼此沟通并进行理解的核心,就在于情景中的互动与共享的类型化知识。实践证明,在大学体育的教育活动中,无论是学生与学生,还是学生和老师,乃至学生与家庭成员或社会成员,时刻都是在具体的情景中进行着沟通与互动。在这些沟通与互动的过程中,大学生们不仅了解了体育游戏规则,同时还习得了社会秩序的约束;不仅学会了运动技能,还培养了社会生存能力;不仅积累了丰富的体育文化知识,还积淀了许多的社会经验;不仅通过直观理解扩大了视野,还通过感性思考升华了书本知识。他们参与体育教育活动的过程,就是获取类型化知识的过程。
2.2.1社会交往能力的习得
从长远来看,大学生接受体育教育,是为了将来能够成功地扮演社会职能中的某一角色。高校显然担负着把学生从家庭推向社会的功能。毋庸置疑,大学中的同伴群体是学生在家庭之外的重要而又亲密的群体,它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影响。正因为如此,作为大学生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和手段的我国大学体育,理应将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设定为重要目标之一。研究发现,大学体育教育活动中的参与行为,为这种同伴群体关系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机会;大学体育教育活动过程中的参与性决定了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互动性,并且学生参与活动的程度,与他们之间互动的广度与深度呈正相关;而这种参与性又正是培养他们社会交往能力的基础和保障。需要强调的是,在大学体育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以促进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国内外许多研究已经证明,大学生在被动参与体育教育活动时,其所受到的教育和影响远比积极主动参与的大学生所受到的教育影响小的多,其社会交往能力也比后者更为逊色。
2.2.2社会秩序的内化
从终极意义上看,教育具有两大目标,即技能的传承与秩序的内化。相比较而言,秩序的内化更为重要。作为大学生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和手段的大学体育,将运动参与作为其重要的目标之一,充分证明了体育在技能的传承与秩序的内化活动过程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无论是在体育课程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还是运动队训练以及体育竞赛的过程,大学生在这些体育教育活动中的各种参与,即为按照特定的规章制度或者秩序,与各种人物角色积极互动的动态过程。研究发现,这种参与对大学生进行权威关系的处理与内化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通过体育教育活动,大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都会明显增强。甚至可以说,正是通过这些参与性极强的体育活动,才使得大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习得较多的社会秩序性知识。通过四年的体育教育活动,大学生不仅可以掌握这些社会秩序,更为重要的是将之内化,并在他们以后的各种行为中体现出来,进而成为社会上素质良好、遵纪守法的优秀公民。这不仅能改善师生关系,而且能为大学生顺利融入社会,进而为构建和谐、文明的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本文来自于《体育研究与教育》杂志。《体育研究与教育》杂志简介详见.)
3大学体育教育活动的特征
事实证明,大学体育教育活动是一种特殊的学习过程。如果将大学体育教育过程看作是通过视觉来观摩教师的示范活动或者其他同学的练习活动,以及通过观赏运动比赛之类的体育活动过程的“玩”,或者通过自身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过程的“练”,那么对于学生而言,“练”比“玩”更为重要。在“练”中,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很多的体育游戏规则,更好地进行体育活动或参与体育比赛,而且可以获得许多类型化的社会游戏规则,即社会经验,并且能够在社会互动中获得与个人角色相关的许多内容,使他们的社会适应性得以极大地提高。研究发现,对于要通过社会化而进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在体育教育活动中,让他们以各种角色参与互动过程比单纯的视觉观赏更重要、也更有情趣。因为大学生通过体育教育活动在习得多种社会秩序与文化知识、积累文化经验和提高群体互动与社会交往能力的同时,还在各种体育教育活动中让知识视野得到拓宽、让身心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使人生观和理想得到升华。更为重要的是,对于个别学生来说,大学体育还具有心理与行为方面的治疗或矫正作用。这对于其以后的人生道路或者人生目标的正确定位都是至关重要的。
3.1类型化社会知识的习得是大学体育教育的本质
现象学理论认为,个人内化社会、适应社会的过程,也就是获得并表现社会中各种类型化知识的过程。体育活动的参与性与文化性是大学生获得这些类型化知识的重要方式与途径。大学生处于社会化的重要阶段,大学体育对其产生的教育功能,也就是体育教育活动可以促进其获得各种新的类型化知识。换言之,大学体育教育的本质就在于使学生可以通过各种体育活动获得新的类型化的社会知识,从而为其顺利走向社会、融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研究表明,以文化为导向的大学体育教育活动与以技术为导向的大学体育实践活动,对学生的整体素质具有不同的影响。以技术为导向的大学体育可以促进学生的课堂参与、学习兴趣与运动技能的习得,为终身体育的实施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和恒久的动力引擎;而以文化为导向的大学体育则可以满足学生对体育精神的渴求以及对奥林匹克精神的认可与继承。而这二者的合力又能极大地满足学生的社会化需求,使他们对自己所处的“生活世界”或“社会世界”无所畏惧充满热情,从而形成积极地参与和改造世界的美好愿望与坚强信念。众所周知,奥林匹克精神是将身心和精神方面的各种品质均衡地结合起来并使之得到提高的一种人生哲学。它将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融为一体,它所要开创的人生道路以奋斗中所体验到的乐趣、优秀榜样的教育价值,和对一般伦理的基本原则的操守为基础。因此,回归逻辑的起点,我们可以发现,大学体育教育的本质与我们所提倡的奥林匹克精神具有极高的契合度。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大学体育教育的本质就是让学生习得类型化的社会知识,在奥林匹克精神的指导下,在社会的大舞台上,开创自己奋斗的人生。
3.2“入世”是大学体育教育活动的动机和目的
社会化意味着大学生要从心理、行为和精神等各个层面上融入社会,即“入世”。现象学认为,与“入世”相对的行为即为“出世”,就是指为逃避社会压力、缓解心理紧张进行放松的躲避现实社会的各种行为。从本质上来看,与成人通过体育活动进行放松、休闲的目的不同,大学生在体育教育过程中的沟通与互动,实际上就是一种类型化知识的构建与获得的过程,也就是社会化的过程,这种过程正是“出世”的前奏。从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在大学这个社会化的重要阶段中,大学生需要获得诸多的社会知识为其进入社会做储备。基于这种情况,他们对通过体育教育活动参与社会互动并获得社会知识更加感兴趣。在这里,其体育活动具有获取社会化知识的重要介导功能,即具有强烈的“入世”导向。课题组进行的大量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与此相反,体育活动对于成人而言,其躲避日常世界、缓解社会压力的“出世”功能则更为明显。鉴于此,从大学体育教育活动的根本动机和目的出发,其内容与安排,应尽可能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社会需求,从而促进学生的社会化进程。
一、引言
现阶段我国已具备发展体育产业的经济条件,只是因为人们体育意识及体育消费观念的滞后,影响了体育产业的发展。高校的公共体育教育在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爱好、终身体育锻炼观念及体育消费意识等方面均可发挥重要作用,对促进我国体育产业(注:本文所讲的体育产业主要指竞技体育表演业和体育服务业)的发展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基于此,本文对如何创新高校公共体育教育教学进行了研究。
二、高校公共体育教育教学创新的立足点
在现代经济社会条件下,体育已被赋予丰富的经济文化内涵,体育产业已成为一种重要的产业。体育及体育消费活动是一种社会活动,具有较强的社会性。第一,人们体育意识的加强、体育兴趣的培养、体育欣赏能力的提高、体育消费观念的引导等已不再是一种简单自发的个体行为,具有一定的社会性,与后天的教育息息相关。第二,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形式将从大众化的群众体育活动逐渐向追求个性化服务与高端享受的体育消费活动过渡。我们应该与时俱进,站在整个社会经济、文化的大视野下,重新认识高校公共体育教育教学与社会的关系,认识高校体育教育教学与体育产业的关系。高校的公共体育教育教学不应该成为社会体育文化(包括体育产业活动)的“孤岛”。我们要树立“大体育”的观念,采取开放的心态,以促进体育产业发展为己任,主动服务社会经济的发展;并以此为立足点,创新高校公共体育的教育教学。
三、以体育赛事欣赏为媒介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创新教学方法
体育运动项目是学校体育教学的切入点,也是体育产业中竞技体育表演业的相对独立项目。人们以运动项目为基础来参加体育活动。专业运动员与体育业余爱好者的区别仅在于体育运动技能的高低有所不同。进一步,职业运动员以体育运动为职业,成了竞技体育表演业中的“演员”,体育爱好者则是“观众”。竞技体育表演业的发展既要有“演员”又要有“观众”,高校的公共体育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热爱体育运动项目的“观众”。传统体育教育教学最突出的问题是,我们一厢情愿地想把所有的学生都培养成“演员”,强调运动技能的传授,结果弄得学生丧失体育兴趣与热情。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学习动机有关。一切动机都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在这一过程中兴趣与爱好无疑是重要的内在驱动力,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应该根据体育认知、体育情感、体育行为的辩证关系,把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放在第一位。高水平精彩的竞技体育赛事的欣赏是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的有效方法。无数事实已经证明,一场高水平的竞技体育赛事(例如NBA、世界杯足球赛等)已经大大超出体育本身的范畴,是一场集真、善、美于一体的盛宴。NBA球员的精彩扣篮、世界杯足球赛中一次酣畅淋漓的射门得分等无不给无数体育观众带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根据美学原理的有关知识可知,通过移情作用,审美的欣赏不是对一个对象的欣赏,而是对一个自我的欣赏。学生对赛事中体育明星的欣赏可以寄托个人的情感,容易激发对该体育项目的兴趣。所以我们应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根据教学实际,以精典赛事的欣赏为媒介,首先教会学生欣赏各具体比赛项目的必要知识,提高学生赛事的欣赏水平;然后在美的感召下,培养学生体育兴趣,激发他们的体育热情。有条件的院校可以单独或与社会体育产业经纪公司合作引进一些高水平的体育赛事——特别是一些比较普及的项目(如篮球、乒乓球、排球、足球、羽毛球等),对学生进行体育赛事文化及体育美的熏陶,培养学生体育消费意识。湘潭大学在这方面做了很好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总之,把竞技体育赛事融合到体育教育教学中,以体育赛事欣赏为基础,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能很好地把体育产业文化与学校体育教育教学结合起来,达到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与体育消费意识的双重作用。
四、以“选项制”为基础打破行政班级授课创新教学管理模式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必定伴随着个性化。根据多元智力结构理论,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与空间感知智力有关,而且每个人的智力结构是不同的。学生的体育兴趣及体育运动天赋存在着个体差异。传统的体育教学以行政班级为单位,采取“批量生产”模式,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效率低下,存在严重的时间和精力的浪费。例如,在教授篮球运动技能时,班级中某些学生由于身体条件的原因,可能对此兴趣不大,但对乒乓球感兴趣,这对我们的组织教学带来挑战。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公共体育的教学管理模式。我们可以根据各院校的体育设施和师资力量等具体条件,把以前“大杂烩”式教学内容,以一个个项目为基础(例如,篮球、排球、武术、健美操等)“碎片化”,跨院系、跨专业打破行政班级授课模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选取自己相对喜欢的项目进行学习,实行“选项制”。这样可以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的“学习力”,提高学生学习体育运动项目的热情,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湘潭大学率先打破传统“公体课”的教学模式,实行了“选项制”。经过几年的实践,反响强烈,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我省许多本科院校纷纷前来湘大取经,推广公共体育教育教学的“选项制”管理模式,但高职高专院校在此方面几乎未有所突破。理论与实践均证明,“选项制”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同时能与体育产业文化实现很好的契合,可以一举多得,是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管理模式创新的重要途径。
五、以学生体育社团为基础创新教学的组织形式
学生体育社团一般都是由爱好共同项目的学生自发组成,这种组织形式打破了班级甚至年级界限。在社团的组织下,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自主性与积极性非常强。但在传统体育教学管理模式下,很难发挥体育社团的优势。一方面,社团的学生渴望得到专业老师的指导以提高运动技能,但老师只能在课余进行指导,无疑增加负担;另一方面,正常课堂内的教学,老师又不能有的放矢地针对学生的兴趣组织教学,存在严重的资源浪费。如果推行公共体育教育教学的“选项制”,就能自然地实现体育教育教学与学生体育社团的对接。“选项制”模式下,选取了某些项目的学生,自然可以自愿参加与相应项目有关的体育社团。社团内一群“志同道合”的学生能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共同提高运动技能,强化对该体育项目的兴趣。简而言之,以学生体育社团为基础,制定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创新教学的组织形式,能使体育课堂的时空范围得到扩展,充分自由地发挥教师教学的主导性与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灵活性,更加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
六、以校园内部模拟俱乐部形式创新教学的评价模式
传统体育教学的评价方法简单僵化。受应试教育思维模式的影响,只注重学生运动技能水平的评价;没能很好地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结果、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不能适应现代体育综合发展的需要。现代体育已经成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植入竞技体育职业化的体育产业文化,我们可以借用职业运动的俱乐部组织形式,在“选项制”的基础上,把选取同一项目的学生,分成若干个校园内部模拟俱乐部。对于某些项目(如篮球、足球等)的评价,可以随机在模拟俱乐部抽取队员组队,采取俱乐部对抗赛形式进行整体评价,同时还可把个体评价与整体评价结合起来,对于表现突出的学生也可以评为“最具价值球员”。与传统评价方式相比,这种评价肯定更具科学性与趣味性,而且可以与教学过程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设计出很多具体的评价方法,限于篇幅,不一一列举。总之,采取内部模拟俱乐部形式,创新教学评价模式,能巧妙地把体育产业中职业体育文化与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融合起来,对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七、结语
高校的公共体育教育教学与社会经济文化等存在广泛联系,我们不能孤芳自赏,应该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有所贡献。在我国现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下,创新高校公共体育教育教学,促进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所提的几个环节的创新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核心是围绕体育运动项目做文章,以运动项目为载体在学校局部范围可进行教育教学创新,在社会全局范围内可实现体育教育教学与体育产业文化的融合,促进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
内蒙古地区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现状论文
人才培养按照其培养方向的不同,可以简单的分为一般人才培养和专门人才培养两大类。体育教育专门人才培养属于专门人才培养的范畴。从理论上说它应该符合专门人才培养的一般规律,但同时又具有本专业人才培养的特殊性。人才培养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它会受到许多因素制约,比如经济的、文化方面的等等。本文就内蒙古地区体育教育专门人才的培养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以求同大家商榷。
1.社会发展对体育教育人才的素质要求。
体育教育人才是指在学校从事体育教育活动的体育老师,他们占体育教育人才组成中的绝大部分(包括了大中专院校、中小学校、幼儿园等)也应包括体育教育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和教育行政机关的体育教育官员,还应包括从事体育活动指导的社区体育指导员。
这种社会发展趋势必然要反映到体育教育领域中。面对21世纪,许多人提出了各自不同的适应标准,关于体育教育人才应具有的素质要求,能够被大家共同认可的素质因素可归纳为如下几点:
1.1职业道德素质。具有良好的社会道德水平,具有优秀的教师风范,热爱体育教育专业,具有强烈的敬业精神,有与人良好合作的工作作风。
1.2理论知识素质。具有扎实雄厚的专业理论水平,熟悉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具有广博的知识面,了解当代教育科技发展动态,具有全面的知识。
1.3技术能力素质。具有较强的体育运动能力,掌握1―2项大众普遍开展的运动技术,熟悉现代体育活动项目,了解多种健身方法,懂得提高健康水平的途径和手段。
1.4教育教学能力素质。具有现代大众教育的新理念,领会党和国家的各项教育方针、政策,具有较高的政策水平,掌握现代专业教育技术,既有通过现代网络技术获得信息的能力,又能够与广泛的同行进行远程交流。
1.5创新能力素质。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具有坚定的创新精神,具有较高的创新能力,并勇于实践,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1.6综合应用能力素质。掌握一定的实现、实践方法,能够灵活运用健康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效果明显,社会评价高。
2.内蒙古地区的体育教育资源与状况。
截止到底全区体育教育的资源与状况。经调查。我区高校体育院系承担着全区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其办学质量和培养方式直接影响着全区体育教育人才的水平。
体育教育资源是指对实施体育教育所应具有的物质和文化条件。首先,从文化上讲,我区是一个明显的多元文化地区,受当地蒙古文化的影响,人们普遍热爱户外体育运动,比如在牧区从苏木到旗县几乎每年都举行一次的那达慕大会,摔跤、赛马、射箭等传统的蒙古体育运动项目是必然的重头戏,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城市冬季的滑冰、夏天的游泳也深受群众的喜欢。参加活动的人数很多。这些体育文化形式,为体育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学校、社区的体育实施一般均比较落后,但活动场所一般较内地广阔,特别是农村牧区学校的操场一般都比较大。非常方便开展跑步,足球等群众体育活动的进行。从气候条件上讲,我区大部分时间阳光充沛,天气晴朗,空气干燥,便于户外运动。这些构成了我区体育教育资源中自然资源的优势,从体育教育人才方面看,虽然从事体育教育的人才比内地的相对数较少,但结构还算齐全,大、中、小学及高职专业学院均配备有专门的体育教师从事这项工作,正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也保持在4000人左右,还有专职体育教师和兼职体育教师,这些人才资源也构成了我区体育教育的基础资源。如果将我区现有的体育教育资源加以整合利用,是可以发挥出较大的作用,但是如何提高现有体育院系的教学质量更是关系到我区体育教育水平的根本性问题。
3.内蒙古地区教育人才的培养模式。
从人才培养的模式而言,科学合理的培养模式应该是,教育和体育主管部分将教育人才的培养意图通过行政政策指示到专门的人才培养院系、培养院系按照国家和地区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计划、设置课程,实施专门教育,教育的'学生主体能够承担体育教师的工作,而其他专门的人才,在通过相应的培养渠道,进一步培养成教育领域或体育领域内的其他专门人才。而这只完成了人才培养初级层次,也就是培养的人才能够做到学以至用,高层次的培养,还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继续教育,将人才向着成熟和提高的方向不断推进,以期达到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提高。
在培养体育人才的过程中,应本着“三个面向”,即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符合地区实际的原则来确定自己的培养方式。
培养目标应确定为,根据21世纪高等教育和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和体育人才需要多样化的发展趋势,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紧扣素质教育要求,遵循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和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广适应、重创新的人才培养要求,体现“三个面向”的时代精神,围绕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建设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掌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学校体育教育工作规律,具有现代教育观念、良好的科学素质和职业道德及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学有专长,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多能一专的复合型体育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人才规格应该定位在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人体科学、学校体育学、训练与竞赛等方面的系统的学科专业基本观念、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收到体育科学研究的基础训练,了解学科前沿和发展动态,具有扎实、宽厚的科学文化知识,掌握从事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基本能力。
总之,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即要着眼于世界和未来,又要从实际出发。我们内蒙古自治区地处边远,横跨东西;文化差异较大,发展极不平衡;经济落后,对外交流较少,体育教育资源有限,这些不利因素严重影响着体育教育人才的培养,但是时代的发展和进步要求我们必须做出更大的努力,否则将面临越来越大的危机和挑战。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现关系到我区将来的人口素质。因此,做好此项工作刻不容缓。
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现状论文
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体育作为国家体育的基础性体育模式的主阵地,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可由于社会、学校、教育体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学生的运动能力还在呈逐年下降的趋势。笔者也耳闻目睹了一些相关报道和事实,学生的速度、耐力、力量等身体素质都在严重下降,家长害怕自己的孩子上体育累坏了、学校担心体育课发生安全事故、教师害怕学生做复杂动作发生意外吃官司……这些原因无不制约着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
一、在深化教育改革、推行新课程的今天,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仍令人堪忧。
大部分学生不爱运动,爱运动的学生没有时间运动,更别谈快乐体育、终身体育了。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下面就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现状做细致的分析,仅供读者参考。
1.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缺少经费投入,对农村学校体育重视不够。
这是农村学校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场地器材严重不足,尤其是一些村级小学,甚至连个像样的乒乓球台、篮球场地都找不到,不少学校受到场地限制连必要的操场跑道都没有。体育器材、设施条件是开展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的基础,而正是这些基本的体育设施需要大量经费的投入。但在现在实行的“一费制”,一些学校连正常开支都成问题,何谈对体育教育的经费投入呢?正如温饱问题还没解决,谈何发展呢?
2.学校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时间严重不足。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明确要求:中小学生每天最少要参加一小时体育活动。在“减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每天只有在老师还没到校的那段时间,在班干部的监督下“自由”活动,甚至有些连下课时间都是在老师的“关心”下继续学习,锻炼时间可能不超过5分钟。这也是造成55%的小学生近视眼的主要原因之一。下午放学应是学生活动最多的`时间,为何操场上看不见学生呢?学生不喜欢?不是,是学校要求学生放学后马上离校。组织集体课外体育活动就更少了,根本达不到《全民健身计划》的基本要求。
3.学校、社会对体育教师重视不够
在优秀、先进教师的名单里,根本看不见体育教师的名字,是体育教师缺乏上进心?没有努力工作?答案是――非也。大部分体育教师都是勤勤恳恳工作的,最主要是人们对体育老师存在一定的偏见,认为其只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体力”教师,所以导致许多体育教师转教文化课,造成专职体育教师流失和丧失信心。
二、农村中小学体育事业的发展是关系到我国一代人身心健康的大事,是关系到国民身体素质的提高、关系到千秋万代的大事。 面对农村学校体育以上的各种问题,要真正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落实体育经费,做好体育经费预算
要根据国家颁布的《中小学体育器材配备目录》,根据需要和学生比例进行统一购置,从中减少挪用或不对体育投入经费的机会。学校也要根据每学期的体育活动需要做好预算,对每个活动进行适当投入。这样也能提高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2.加强学校体育教学工作,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
学校应该按照《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规定开足体育课时,任何班级不得以任何理由停上体育课。体育课教学必须严格按照体育教学课程标准,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及学生的年龄、性别、特点,结合当地实际,严格要求体育教师认真备课、上好体育课,并吸取先进教学经验,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和研究,不断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3.加强课外体育活动,推行终身体育、快乐体育计划
学校要抓好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的落实。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各班级要组织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由体育教师和班主任实施。学校必须建立“两操”制度,认真组织学生做好广播体操和眼保健操,提高学生做操的质量。各班学生做操情况应列入文明班、先进班的评比范围。学校要积极推行全民健身计划,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每天在课后根据实际,可安排一定的体育活动,让学生的课外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4.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业务素质
(1)要通过制定有效的提高教师素质的措施,加大教师培训工作的投入,加强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可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组织形式多样的基本功比赛和教学研讨会,组织课题组和实地参观学习等,采取各种途径,让教师接受教学新理念、新思想,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素质,以适应体育教学课程改革的发展和需求。要让教师认识到:“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需备有一桶水。”
(2)规范体育教学管理,对体育教学有正确科学的评价,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要进一步促进新课程理念在课堂教学的落实,进一步促进学校领导对体育的认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要有转变,促进教师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克服体育教学的“随意性”和应试教学思想,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整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全社会的人都应该来关心、支持我们国家的体育教育,尤其要关注相对落后的农村体育教育的发展。只有农村体育教育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行新课程改革才不致于成为空谈。
论学校体育教育人文环境教育论文
一、优化学校体育教育人文环境的重要性分析
与物质环境相对立的就是人文环境,人文环境是客观世界当中的主观映象,同时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当中的特定精神现象,人文环境包括个体的行为规范、伦理关系、综合素质、社会心理、价值取向等诸多要素。融洽的人文环境能够促进人类个体之间心理的彼此相容,这不但是心理健康的一种表现,也是高尚积极的一种态度;优越的人文环境可以激发人的潜能、规范人的行为、陶冶人的情操;和谐的人文环境促使每个个体主动地去接受周围环境的熏陶和影响,进而将整体的修养与素质提高。在学校体育教育人文环境当中,学生既可以认识与学习到各种体育制度文化、人文知识,还可以逐渐养成良好的体育道德行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并且能够促进综合体育素养的提高。优化学校体育教育人文环境也是体育课程改革的需求。学校实施体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切实的教授给学生锻炼身体的科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体育、热爱体育、享受体育、体验体育。然而,学生往往都不喜欢上体育课,但是却喜欢体育运动,造成此类现象的原因就在于体育教学所运用的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没有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使学生无法体验到体育课程的乐趣。因此,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创设有助于学生发展的人文教学环境是当前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二、学校体育教育与人文精神融合的可行性
(一)学校体育教育能够促进人文精神的培养
有利于学生人际交往。学校体育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人与人交流、接触的机会,进而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增进彼此间的情感交流,而且在人际交往过程当中还能够培养学生主动与人交往的习惯及意识。
2.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体育锻炼不仅能够改善学生的生理健康、增强个人的体质,并且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完善学生的心理素质。比如在体育教学中,对于如何调整心态、如何控制情绪、如何面对挫折与困难等均有真实的锻炼机会和感悟机会。
3.有利于学生合作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许多需要团队合作的体育运动,比如篮球、足球,不管个人的技术能力和水平有多高,要想取得胜利就必须加强团队成员之间的积极配合,当今社会的建设与发展也迫切的需要团结合作的精神。而学校的体育教学则可以在潜移默化的过程当中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集体责任感以及团队意识。
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体育活动不仅需要团结协作,同时也需要竞争,需要团队间的角逐,培养竞争意识对学生今后的个人发展和自我超越是非常重要的,对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也是不可或缺的[3]。
(二)学校体育教育对培养人文精神有着独特的优势
1.学校的体育教育的主要教学方式是肢体实践活动,其寓教于乐、调节节奏、强身健体、审美育德、修身养性、增添情趣等一系列功能及作用是任何学科都无法比拟的。2.学校的体育教育具备着独特的时空属性,不会受到有限活动空间的限制和束缚,也不会受到有限时间的局限和约束,可以在学生体育课堂或者业余时间的每时每刻,同时也可以在辽阔的室外,甚至是校外的自然环境当中,能够促使学生与人类原生状态的学习环境更为接近。3.学校的体育教育可以更为自然的加强直观性、示范性教学方式的运用,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前的相互切磋、相互交流也变得更加便利,从根本上体现出了体育教育对学生主体性的重视。由此可见,学校的体育教育对培养当代学生的人文精神有着显着的优势,体育教学的巨大作用是学校其他任何学科都无法取代的,这为学校体育教育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奠定了可行性的重要基础。
三、优化学校体育教育人文环境的有效措施
学校的体育教育是一种推动人类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极易给人们带来积极的心态、健康的身体、奋斗的激情、坚韧的意志以及向上的精神等优良的生存状态,所以,优化学校体育教育人文环境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能够为我国社会发展培养更多优秀的现代化人才。
(一)提高体育教师的人文素养
学校的体育教师不但需要具备丰富且扎实的体育技能和体育知识,而且还应当具备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教学能力。所以,体育教师应当以其自身的优秀人文素养来感染学生,这也是育好人、教好书所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在学校体育教学过程当中,学生通常会因为对某位教师的喜爱而喜欢上这位教师的课程,由此可见,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良好的人格魅力是与个人的人文素养密切相关的,所以,学校的体育教师应当重视加强自身人文素养,全面展现自身独特的人格魅力[4]。
(二)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体育教育是一个以身体锻炼为主、师生共同参与的双向活动,体育教学不但需要师生对普遍的教育规律加以遵守,而且还必须切实的符合体育教学的诸多特殊要求。在学校体育教学当中,要想创设良好的人文精神环境,那么就应当及时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只有这样才可以从根本上促进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学习不单单只是一种个体化的行为,同样也是一种组织性的行为,从教学活动组织的角度而言,不仅需要顾及每一位学生的利益,而且还需要照顾到每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要求教师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来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使所有的学生都可以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体育活动中,让全体学生都能够拥有及享受体育的权利,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素与内在需求,从总体上来看,教育的过程实际上是师生关系建立及形成的一个动态过程,学校的体育教育活动是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的双边教学过程。教学课堂人文环境指的是以班为单位的体育教学活动中,被学生所体验与感知的人际环境,这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行为、认知以及情感等因素,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因此,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是最佳培育学生人文精神的切入点,是确保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而积极的教学氛围的前提及基础是良好的人际关系。所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为学生营造活泼生动的教学气氛,充分地满足学生的身心需求,尽可能地创设出师生民主交流、心理相融的良好课堂氛围,使学生在欢快的环境中展开体育学习。
(四)转变评价考核方式
传统型的终结评价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个体之间身体素质差异,导致身体素质出众的学生仅仅重视考试结果,最终养成了平时不运动、不锻炼的不良习惯;而对于身材矮小、学习态度端正的学生,由于考试成绩不理想,进而造成了学生自卑心理的加重。因此,教师应当积极地转变体育课程的评价考核方式,建议采取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有机结合的评价考核方式。所谓形成性评价指的是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主要目的是为了激励和促进学生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对自身的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的调控,进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获得成就感,能够大大地弥补传统评价考核方式的不足。两者的有机结合更加有助于促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体育观念以及正确的体育意识。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当前学校的体育日常教学当中依然存在着诸多的缺陷和问题,这就迫切地需要学校的体育教学人员尽快地将传统的体育教育教学理念加以突破,全面创设优良的人文环境,勇敢大胆尝试体育教学改革,积极地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精神,不断地加强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以及教师的人文素养,全力打造科学有效的体育教学结构,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构建良好的师生人际关系,切实地体现出现代化学校体育的开放性、娱乐性以及健身的诸多特征,让学校的体育教学能够成为培育学生健康身心的摇篮。
关于小学体育教育现状与改进策略论文
摘要:小学阶段开展体育课程是新时期培养时代人才的要求,是适应新课改的大势所趋。增强体育课程训练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随着基础教育在当下的不断发展,在小学体育教育领域也引发了一波狂澜。结合我国小学体育教育现状,在自己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几点发展性建议。
关键词:小学体育;体育教学;发展
在素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之下,以及终身体育观念的不断渗透,小学体育教学工作开始全面的开展起来,给学生的学校生活注入了活力。国家教育部对体育教学强调进行透彻的改革,力争建立起一个系统的完整的科学体育教学体系。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当前我国小学体育教学在教育观念,教学设施以及师资力量等发面存在着多多少少的问题,这将严重影响我国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只有从体育教学的根本入手改变传统体育观念,改善体育教学设施并加大师资队伍建设才能加深小学体育教育达到素质教育的真正意义。
1小学体育教学现状
(1)体育教育意识不够,传统体育观念根深蒂固。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认为体育课程开展的主要目的就是课余放松,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在我国的小学里普遍都重视理论知识学习,重视小学的升学率而关于体育教学还只是停留在表面形式,体育观念并没有深入到教学体系中。在很多地区,尤其是偏远的小学,体育课都采用“放羊”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固定的场地自由活动。男生打打篮球,女生踢踢毽子,仅限于此,老师也不会制定专业的教学计划。另外,从父母的角度来看,多数家长认为,体育课是浪费时间的,在室外不仅委屈了娇生惯养的孩子还耽误了学习,把孩子送到学校是学习知识的不是来田径场上玩的。可见,在我国体育教学意识还不够强烈,传统的教育观念根深蒂固,很难彻底的进行素质教学实现全方面的德智体美发展。
(2)教学设施不完善,教学场地有限。在一所小学的建设规划中虽然都留出了一定的体育场地,但在一些不规范的小学中,这些场地也只是简简单单的跑道。这样一来学生也就仅限于跑步运动,接触的体育活动也单一乏味。目前的小学随着国家教育部的重视改善了教学环境,绿化面积在增大,多媒体设施也在逐步完善,但是在体育设施的投资方面学校甚至政府还都有所顾忌。体育课上可以供学生使用的体育器材数量不够或者场地不够等等都阻碍了学生对体育的热衷,打消了学生的.体育积极性。
(3)专业体育师资匮乏,体育教师积极性不高。由于各种条件因素的限制,小学配置的体育教师专业性不强,甚至于都是体育兼职教师。对于专业性的体育毕业生也不愿到小学工作,在小学里他们的体育教学成果也几乎得不到重视。甚至在很多小学里,教师积极性不够,不夸张的说从一年级到六年级都是一个体育老师给学生上课,且学校也会缺乏一些专业的体育技能培训,很多体育项目对一些兼职体育老师来说也搞不清楚,所以就导致了小学体育课堂中项目的单一乏味。
2小学体育教育发展性改善措施
(1)改善传统体育观念,重视体育功能。提高小学教学质量最根本的还是要改善教育观念,针对小学体育教学我们必须首先改变体育观念,充分认识到体育功能。在学校方面,教师首先要从自身认识到体育功能,体育在改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以及多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学校应该严查体育课被占用的现象,保证学生有足够的体育活动时间;从家长方面来看,家长应该认识到体育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性,避免出现家校之间的矛盾,在体育教学上达成一致,鼓励学生积极配合完成体育教学,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体育活动等;从学生自身来看,更应该让学生认识到体育功能所在,积极配合教学进度的完成,逐渐的来培养自己对体育的热爱。从家校生三方面来鼓励树立体育意识,重视小学体育教育。
(2)完善体育教学设施,加大体育教学投入。教学设施是保证体育课程正常进行的关键,只有确保教学设施的整体完善才能开展高质量的教学活动。学校应该加大对体育教学的资金投入,给学生的体育课堂配备多样的设施,为体育课堂增添色彩。体育器材至少应该每个班级平均配备,不能简单应付。学校本身体育场地也要进行完善,扩大体育场地,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体育学习环境,确保小学体育活动正常开展,达到预期的效果。
(3)强化师资队伍建设,规范学校的体育教学管理。体育教师是小学体育课的引导者,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从教师入手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化培训,建设一支专业化的体育师资团队才能达到对小学体育教学任务的目标,培养一批德智体美全方面发展的人才。从学校方向入手,学校应该积极鼓励教师顺应新课改的要求,完善体育教学。在课前、课中、课后制定好教学大纲,按照计划如期进行。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学生,同时应该定期开展体育教学培训,对兼职体育教师进行专业的培训,并定期考核,只有考核通过并完成相应的报告才能确保小学体育课程的正常进行。体育教学对小学阶段的学生发展有着很重要的影响作用,只有引起教师的充分重视才会对学生的身体素质打下坚定的基础。学校规范体育教学管理,加大对教师的管理力度,对学生的管理力度,才能在各个程度对体育教学有一个全新的突破。
3结语
体育教学活动并不等同于健身,小学的体育课程也并不是简单的对身心放松,而更严格的来说,是新课改教育下对学生素质教育的更深层次要求,是对学生身体素质的考核。只有从观念上转变,充分认识到体育功能;在设施上不断进行完善,确保体育活动正常进行;在师资队伍建设上提高专业性,才能更好的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在家长、学校以及学生三方之间充分配合,实现合理的体育教学。
作者:王丹丹 单位:四平市铁东区教师进修学校
参考文献
[1]曲宗湖,刘绍曾;从苏联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发展趋势谈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几个问题[J];北京体育学院学报;1987年04期
[2]曲宗湖,宋荣芬,毛振明;从对日本学校体育的剖析谈我国学校体育改革的趋势[J];北京体育学院学报;1989年04期
[3]柯世明;对现代体育课程科学化若干理论问题的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2005年02期
[4]王建平;;浅谈体育教师的道德素质建设[J];甘肃教育;2006年16期
[5]王冰;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摘要: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教育课程的指导思想也转变为“健康第一”,课程设置也引入新的理念和模式。由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主要为基础的体育教师。因此,基础教育改革也对体育教育专业提出了新的教学要求和目标。本文通过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现状进行分析,对目前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策略
高校体育或者师范院校是我国培养基础的体育教师的重要基地,也是推动我国体育教学发展和全民体育素质的重要力量。因此,在基础教育的改革背景下应当加强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力度以及课程设置的优化。本文通过针对我国和其他国家在体育课程设置上的不同点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我国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找出目前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从而促进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
1相关核心概念
1.1体育教育专业
我国的体育教育专业是以培养适应我国体育教学改革和发展、有先进的教学观念以及自身具备高素质、高水平、专业化的能力、有良好的专业素养以及职业道德素质、热爱体育教学以及具备相应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的体育教育复合型人才,从而加强我国的高素质高水平的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其次,体育教育专业也是高校重点培养体育教师的专业,对体育教学改革和体育教学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1.2课程的概念
课程并不是具体的概念和标准,目前对课程的定义主要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说法。广义上来说,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通过某种方式所获得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包括有教学计划的课程安排、教学活动以及实习等的影响。狭义上来说课程是指学校为培养相应的教学人才所采取的一种模式,模式的范围包括学科的种类和内容、活动等。它具体的表现形式为教学计划、课时计划以及课程安排等。
1.3课程设置的概念
课程设置是由学校根据学生的整体水平和学习需求所选定的学科种类和学科安排。课程的设置主要体现在学科的`进度和种类的设立上,以及不同阶段的课时安排和学习计划。课程的设置一般由教学专家和教师根据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制定的合理课程结构和内容。通过对课程和课程设置的基本概念来看,分析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的关键点是判断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是否达到教学的要求,同时其课程的结构和内容是否合理和有效。因此,在此基础上先分析几个国外的课程设置对比国内的课程设置,从而找出国内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2国内外的体育教育课程设置对比分析
2.1俄罗斯的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特征
(1)强调课程的专业性和知识的完整性(2)专业课程比例大、种类多(3)实践活动多,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4)选修科目不多与俄罗斯的体育教育课程设置相对比,我国在专业课程规划和课程结构上与之相似,十分重视课程的专业性以及技能,并且专业课程的比例高。其余不同之处在于我国的体育教育专业在重视课程专业性的前提下忽视了基础体育教育课程,一般的高校只会根据与运动相关的知识和范围开设运动生理学、解剖学,而学生所接触的知识相对较少,在基础知识上只进行理论课程学习,很少能通过这些课程进行有效的实践和训练,导致学生缺乏一定的实验能力和探索精神。同时,我国的体育教育课程设置中不仅存在基础体育课程在理论学习上与实践脱离,同时还有一些专业课程也缺乏实践的课时。因此,教学中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实践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培养。比如技术课程的考核虽然结合了学生的理论考核和实验考核,但是教师都是将课时分为理论课和实验课,导致理论知识与技术没有结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其次,国内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没有将技术、技能以及教学方法有效结合,大多数教师只是侧重于其中的两个方面。
2.2美国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
(1)注重基础体育课程。基础体育课程种类多、范围广、学分多(2)运动技术课程多。专业课程主要形式为专修科。通常课程设置中还提供一些其他学科的选修课,种类多、知识面广。(3)增加与体育相关的新专业和课程。比如娱乐休闲、营销等相关的课程,这为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选择和学习方向。与美国的体育教育专业相比,我国在公共基础课程的设置上与之相似,尤其是英语课程和计算机课程等,这些课程已成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这也是我国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不过在人文、自然科学方面所开设的课程较少,大多数以选修课程的形式为主,并没有提出具体的学习要求。同时我国的课程结构也是以主修课程与辅修课程相结合,但是由于目前所开设的课程较少,并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