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论文
- 文档
- 2024-06-15
- 109热度
- 0评论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浅谈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论文,本文共1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浅谈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论文
【摘要】教师在教学中实施素质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而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传授,那么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呢?笔者从三方面入手,取得了一定效果。即:(1)正确认识素质教育所体现出来的价值;(2)重视语感教育,培养学生的读书精神;(3)鼓励学生质疑,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关键词】素质教育语文教学正确认识语感教育。
素质教育是宏观地体现综合性教育理念体系的一种教育观,它是相对于应试教育而提出来的,它的提出是培养国家未来人才的需要,是衡量和反映学校教育质量最重要的根据,它的内容的实质能反映出现代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的整体素质,而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传授。那么,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呢?本人从以下三方面入手,取得了一定效果:
一语文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正确认识素质教育所体现出来的价值
素质教育是遵循学生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和个性差异而实施的一种教育,它的实施过程体现着根据每个学生的身心特点,用符合青少年学生教育的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的`办法,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在具体的操作中,既注意到了学生的共性,又研究了学生的个性,使优、中、差三方面的学生各自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和发展。教师教学的最终目的不仅是教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教学生会学,这种会学真实体现出了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素质教育是研究每个学生的个性的,学生良好的个性是完成会学的前提条件,因为学生没有良好的个性,就只能停留在“学会”的这一层次上,难以跃上“会学”的境界。本人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大多数品学兼优的学生都具有良好的个性,个性的完善与全面发展的一同前进,个性推动了发展,发展丰富了个性。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教师普遍忽视了对学生个性的培养,而素质教育则选择以学生个性的塑造为立足点,这正是素质教育的价值所在。有卓越成就的人都有着鲜明的个性魅力,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进行因材施教,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个性、情趣个性、审美个性和心理个性,这些鲜明独特的个性正是素质教育的价值所在。
应试教育是以升学考试为目的,围绕考试所进行的教育教学活动,这种教育不适应社会的发展,不符合现代教育教学的规律,是一种片面的淘汰式教育,而素质教育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本质,它的实施是以全面培养受教育者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以及健康的个性为宗旨,是面向全体受教育者,为全体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而奠定基础的一种综合性的教育,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有效的发展。
二在语文教学中通过重视语感教育来培养学生的读书精神
阅读是培养语感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必须以感性经验为起点,从感性上升到理性是人类认识的基本规律,没有感性作基础的理论是不可靠的理论,所以教师要求学生大量阅读记叙性、抒情性的文章来培养感性经验,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经验,学生的思维才能活跃起来,学生思考的思路才会使清晰,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语文教学还可以通过讲读课、自读课以及课外阅读来培养学生的语感,通过重视语感教育来培养学生的崇高的人格、坚强的毅力、对社会的责任感等,而阅读是培养这些素质的最佳手段,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文章来认识社会,吸取民族文化传统等,培养人类的优美情操,促进学生良好素质的发展和良好人格品质的形成。然而,有不少人轻视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因而削弱了语文教学对学生各方面能力形成的作用,从而使语文教学减少了对学生情感与美感的教育,减弱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从语文教材中学生喜欢的内容入手,鼓励学生读书,激励学生长期读书,养成终身读书的习惯,从读中感悟知识的精髓,培养学生的读书精神,以利于将来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
三在语文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任何创造总是从提问开始的,不会提问就意味着不会创造,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和疑问,这是件好事,教师应多鼓励、多激励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想象因为是创造的先导和基础,没有想象,就不会提问,从而也不可能有所创造,但想象要以客观现实为基础,不能凭空想象,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去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的创造性的想象。学生能质疑,说明他已对问题进行了思考,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已有所探索,已在头脑中进行了创新思维活动,教师应多激发学生质疑问难,培养他们敢于标新立异、敢于想象猜测的精神。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经常换位思考、善于思考,以便从多角度探索求异;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扩大想象范围,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这样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又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挖掘了学生的创造潜能。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全面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知识、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素质教育是有区别于应试教育的一种崭新的教育模式,是郑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目标。当前基础教育面临的问题很多,尤其是对素质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依然不到位。怎样才能在本学科中落实素质教育使各学科能互相渗透,形成综合效益,这对每一位教师来说都是一个新的挑战。
一、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小学生素质发展
与传统的应试教育相比,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更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为社会的发展而服务。因此,语文教学的目标应围绕素质教育的总目标去设置,变单一化为多元化,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1、重视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小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关乎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是非常有必要性的。在给学生传授知识,发展智力的同时,要充分深挖语文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适时渗透思想道德教育,使用学生通过知识的学习和智能训练,潜移默化地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传统美德教育、科学思想和科学作风的教育等,促使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初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科学的人生观。
2、重视小学生的美育教育,培养审美能力。美育对人的修养与陶冶情操起着重要的作用。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不仅在思想道德上有教育意义而且在语言文字上是相当美的。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我们很好的利用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有机地渗透审美教育,使学生能够结合课文内容,形成对美好纯结事物的向往,对祖国美丽山川景物的热爱,对人物的崇高品质和坚贞精神的赞叹,对好人不幸遭遇的悲痛,对丑恶事物的憎恨等等,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感染和启迪,提高分辨真善美和假丑恶的能力,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审美观和审美理想。
3、加强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当今社会非智力因素对一个人的成败起着重要作用。现在对心理因素的培养呼声越来越大,教育要面向现实,面向未来,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心理因素的培养。注意对学生意志、情感、自信心、竞争意识、和承受挫折的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形成完整的人格。
4、加强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在教学中要减少学生的课业负担,让他们有更多时间进行锻炼,增强学生的'体魄和体能。在教学中,让学生在课堂中脑、眼、耳、口、手并用,在身心和整体活动中协调其身体器官的和谐发展,以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
二、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结合,落实素质教育
1、在“读”中培养小学生的素质。现代的阅读观认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判体验的重要途径。”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必是作者洞察客观世界和自己主观意念的完善结合体,能体现作者的思想和完美人格。只有读者通过阅读,与文本(作者)进行对话,才能领略到其中的真谛,并被作品中思想和形象感染,影响其良好的行为和习惯的养成。成功的语文教师都会利用朗读、精读、略读或浏览等多种阅读方法,指导学生粗细相结合地阅读课文,并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最后通过同学间的讨论和教师的引导解决问题。如在讲授《争吵》时,让学生自主地精读全文,感受“我”的内心活动,体会“父亲”的话的含义,并结合身边的事例,进行讨论,使学生懂得同学之间应该团结友爱、相互宽容,学着处理同学间发生的问题,并透过故事,认识世界,感知世界,从中得到生活的启示,吸取成长的养分。
2、在“写”中培养小学生的素质。写作是运用局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和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④。作文教学中,要特别重视鼓励自由表达,放开种种束缚,培养学生创作的热情与兴趣。让学生学会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观察生活的良好习惯,从而发现自然、社会、人生的“真、善、美”。作文教学时,要使学生“身在教室、心在室外”,尽量布置能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的题目,让学生能身临其境,通过多种方式去搜集与主题有关的素材。作文教学不仅要指导学生通过搜集素材进行创造性的表述,还要指导学生养成修改习作的习惯。让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去个性习作。从而让学生会找出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之处,并学会如何去正视它、改正它。同时,要培养学生与他人交换修改习作的习惯,使学生形成主动合作的精神。
3、在“说”中培养小学生的素质。说话,即口语交际。是语文“工具性”的最好体现。在现代社会生活、工作中,运用口语与他人进行交流的能力,已经越来越显得格外的重要,成为了现代公民必备的能力。如果一个学生不懂得或不擅于与他人进行口头交流或向他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就算他成绩再好,也不能算是一个真正具有良好语文素质及能力的人。而大多数学生都缺乏文明和谐地进行交流的素养。因此,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在人际交往中有较文明的态度的较好的语言修养。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应先培养学生与他人交流的自信心和勇气,克服交流的恐惧心理。让学生敢说、愿意说,又有话可说。注重选取学生较熟悉的说话材料,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真实情感。要打破各种传统思想的制约,只要是学生对某事物的真实看法,无论褒贬,都加以鼓励,语重心长学生“求异”的思想和开拓创新的精神。
研究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论文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实施, 对小学语文教学有了更高的要求, 素质教育逐渐成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但随着日趋多变的教育形势, 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已落后于时代的发展的要求, 造成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直线下降。基于此, 笔者对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并阐述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实际优势所在, 进而提出具体实施措施, 以期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参考依据, 通过“微课”“翻转课堂”、情景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等新型教学方法促进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小学语文; 素质教育; 实施措施;
小学语文课程是小学课程中的基础课程, 在小学生成长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 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让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一、小学语文教学问题分析
1. 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单一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方法仅局限于表面知识的解读, 教学手段单一, 没有涉及到语文课堂情感和价值观目标等内容。教师往往一味进行机械性课程讲解, 忽视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的建立与完善。此外, 由于情感和价值观等内容主观随意性相对较强, 使得教师在进行语文课程设计和教材讲解时很难真正将情感、价值观和小学语文课本知识充分融合, 进而导致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下降。
2. 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单一, 缺少延伸
现阶段, 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内容单一, 不对学生进行课外知识讲解, 学生在学习语文课文时, 只了解课本上的基础知识, 对其它知识一概不知, 从而导致学生语文学习缺乏想象力, 学习积极性下降, 课堂教学效果上不去。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优势分析
1.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当今应试教育问题比较严重, 受教育功利化的影响, 很容易发生教育观歪曲、人文教育缺失等普遍现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积极开展素质教育教学, 能够把课本中的知识真正做到为学生内在人格修养所用, 从而实现学生在道德意识、人生观等角度的重要突破,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进而加深学生对客观本质问题的深刻理解, 实现人与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
2. 实现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语文素质是人的素质结构中最基本的要素, 不仅可以拓展学生视野, 还可以帮助学生实现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因此, 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素质教育, 对学生加强心理素质、审美素质和身体素质等多方面内容的培养, 帮助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和为人处事的能力, 从而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
素质教育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主要是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审美素质、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等方面进行培养,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健康积极的心态,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并掌握为人处事的主要方法, 让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一般情况下,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利用“微课”进行小学语文素质教育
小学语文是小学课程中的基础学科, 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因此, 教师在小学语文的微课教学过程中可以进行素质教育的导入,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教师需要提前备课, 将语文内容进行微视频制作, 为微课教学奠定坚实基础。其次, 教师在语文课堂需要使用多媒体设备将微视频进行播放, 让学生观看, 之后再让学生对观看情况进行心得记录, 从而提高小学生的习效率。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信息技术发展迅猛, 语文教师需要在学校内建立语文课程自学平台, 可以通过微信、Q Q、微博建立学生群, 让学生在学习群内将所学知识进行集体讨论, 从而解决语文问题。同时, 可以在学校的自学平台上对微课学习内容进行发布, 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自学氛围, 从而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质量。
2. 利用“翻转课堂”进行小学语文素质教育
教师是课堂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学生学习起榜样作用。因此, 想利用“翻转课堂”来进行小学语文素质教育, 就需要提高教师对翻转课堂的理解, 让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在开展翻转课堂教学中应始终遵循以学生为主的基本原则指导学生参考学习资料开展分析讨论;让学生提出自己遇到的问题, 在语文课堂上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指导, 从而解决实际教学问题;学生应充分调动自身的积极性, 定期将自己的学习情况向教师反映, 并对语文困难知识点进行总结, 从而增加学生对自身语文学习情况的了解程度;教师需要对小学语文授课时间进行调整, 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为小学语文实施素质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3. 使用情景教学法进行小学语文素质教育
语文课堂教学枯燥, 造成学生语文课堂学习兴趣直线下降, 学生综合素质降低。要改变这种情况, 就需要使用情景教学法, 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 在学习情境中进行小学语文素质教育, 从而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使用情景教学法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 教师在语文课堂中通过投影仪等多媒体播放与课程相关的短视频,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为学生营造语文情境, 活跃语文课堂学习气氛, 增加学生对语文知识学习兴趣。其次, 教师需要在此种氛围的基础上, 将语文课文进行改编, 让学生分角色进行情境表演, 在表演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拓展学生创新思维, 从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果。例如, 教师在讲解小学语文课程《小蝌蚪找妈妈》这篇文章时,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 为学生营造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情趣, 然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根据教学情境对此篇文章进行分角色表演, 让学生在表演过程中获得真实体验, 在表演过程中与作者产生思想共鸣, 深刻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从而提升学生在小学语文素质教育课堂的`参与度, 实现教学目标。另外, 教师在讲解小学语文《狼牙山五壮士》这篇文章时, 教师需要把握住文章的中心思想, 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深刻感受到五壮士的爱国情怀, 从而让小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爱国思想, 不做违反道德的事情, 从而实现小学语文素质教学的目标。
4. 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进行小学语文素质教育
受应试教育意识的影响, 过去的语文教学模式往往效率过于低下, 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进而导致学生的学习始终是处于一种被动状态, 很难产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无法进行小学语文素质教育。在此种情况下, 教师需要转变教学观念, 创新语文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留有一定“空白”, 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想象力去大胆填补。教师在此时需要扮演引导者的角色, 避免学生的思维方向发生严重偏离。此外, 教师应积极开展“启发式”教学, 充分激发学生对语文知识内容的向往, 使得学生告别不文明行为, 实现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目标。如在讲解小学语文《小蝌蚪找妈妈》这节课时, 课文中没有直接说明小蝌蚪和青蛙之间的关系,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思考, 让学生自主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融入保护小动物的观念,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总之, 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课程, 对学生的综合发展具有重大作用。因此, 教师需要培养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素质教育, 并在授课过程中以学生为主, 师生平等参与, 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让学生真正喜欢语文, 享受语文的魅力, 在语文学习中开阔眼界、陶冶情操, 进一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小霞.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J].都市家教 (下半月) , , (02) .
[2]蒋晓敏.浅论小学语文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J].新课程·上旬, , (01) .
[3]徐桥.浅论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J].新课程·小学, 2017, (01) .
[4]刘凯.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 (上旬刊) , 2017, (03) .
[5]李成荣.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及其实施策略[J].新课程·小学, 2014, (01) .
[6]全彩晖.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措施[J].教师博览 (科研版) , , (12) .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论文
摘 要:语文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是要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 毕业论文。为达到这1目标,必须充分让学生主动发展,诱发、挖掘其潜能。因此,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活动要从单纯的重视教法,向不但重视教法,同时重视学法的.方面转变,以此诱导学生积极思维,掌握语文学习方法,熟练掌握获取信息、交流思想、表情达意的工具。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在中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认真考虑如何配合全民素质教育,全面地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之成为建设祖国的合格人才。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 中学语文素质教育 农村包围城市 教师素质
Abstract: The basic goal of the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of Chinese is to realize students development in an all-round way. In order to reach this goal, must fully let students develop voluntarily, bring out, excavate its latent energy. So, the teaching activity of the gentle teacher of language of middle school should be from the simple attention teaching method, to pay attention to teaching method , is it study respect of law change , so as to lead students positive thinking to pay attention to at the same time, grasp the learning method of Chinese, grasp the tool obtaining information , exchanging the thought, communicating views skillfully. As Chinese educators in the future, we should consider conscientiously in the course of Chinese teaching of middle school how to cooperate with the whole peoples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 improve the middle school students overall qualities in an all-round way , make it become qualified talents who build the motherland.
Key words: Middle school Chinese classroom teaching
初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论文
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因为它的基础性特别强。语文学科不仅能够让学生学习到语言文字的基础知识,还能教给学生运用这些语言文字进行各种实践活动。语文学科是一门涉及内容多、范围广、实践性强的综合性学科,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基础知识和技能,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熏陶和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
一、语文学科独有的特点
(一)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要求教师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培养。在对学生进行培养教育的过程中能够使学生的主观意识和参与能力都得到提高,真正实现语文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语文教材中的作品都体现着作者的审美理想和艺术品质。作者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无疑都经过了精细的加工和雕琢,创造出了超越现实的艺术美。学生通过与作者产生共鸣而为之感动和兴奋,从中受到启发,甚至有的学生在会产生亲自创作艺术美的冲动。从这一点上来说,语文教学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了学生创造美的能力。语文学科的教学与学生审美素质的完美结合,是其他任何学科所不能替代的。
(三)语文作品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语文作品不是以情感人就是以理服人,带有很强的教育意义。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经过千挑万选才最终被确定出现在课文中的,这些文章都凝聚着作者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刻思考,都体现着作者的政治抱负和人生理想。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的有力材料。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渗入对学生思想政治等方面的教育,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和道德情操。因此说,语文作品的学习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四)语文学科的特点促进了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
初中语文课本中的许多文学作品都具有思辨性或者很强的叙事性,还有的作品非常幽默、风趣,这些都会吸引学生的兴趣。学生通过学习这些文学作品能够得到心灵的慰藉和情感的宣泄。因此,初中语文教学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等方面作用非常明显。既然语文学科如此重要,对于培养学生素质又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如何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提高语文学科的奇特效果呢?笔者以为,要做到这一点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密不可分的。众所周知,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讲、学生听,教与学是两张皮。教师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教师的“逼迫”下,被动地接受知识,没有自主权。显然这样的教育是不成功的,也是与素质教育的宗旨相违背的。素质教育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只是起到主导作用,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产生自主创新和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培养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语文教学在教会学生知识的同时,也启发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培养了学生的品行和各方面素质。
二、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要和谐统一
(一)教师要学会启发诱导
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非常重要。要想上好一节课,让学生既学到知识又培养能力,就离不开教师的循循善诱,就要发挥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教师启发学生可以从多方面入手,比如从教学目标上,从教材特点上,从教学方法上,从多媒体的运用上等方面,从而真正把知识变为学生的能力。教师启发诱导的过程也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学生在分析、探究、发现的基础上掌握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增强了信心,同时也对语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
情境教学越来越被广大教师所重视,语文学科在这一方面有着非常大的优势。因为,语文课文中涉及到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有很多生动逼真的描写、抒情,有简练有力的议论,有趣味横生的说明,也有精妙的比喻、精辟的哲理等,这些都为语文情境教学创造了条件。语文课文中所蕴含的内容能让学生增长很多的知识和见识。比如,课文所涉及的时代背景、作者的趣闻趣事、某地的风土人情等。那么,教师经常用到的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哪些呢?其中就有多维思考法。所谓多维思考法就是要求教师能够设计出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思考的方法。让学生在思维活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较常用的问句形式有“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会这样想,你还有什么新的想法?”学生的思维方式不应仅仅停留在是与非的问题,而是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会让学生对文学作品有更深的认识,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审美鉴赏力。
(三)要使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探究问题
一位好的教师不是看他讲课有多么的好、多么的生动,而是要看这位教师能不能教会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也就是用联系、发展、辩证的思维看待问题。语文课本中的很多文章都是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相结合的经典作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对教师的讲解提出质疑和自己的看法,这就是学生在用发展、辩证的思维看待问题,这就是进步。当然,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会显得肤浅和怪异,这时教师不能随意批评,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是要大力鼓励,及时指正。
(四)鼓励学生积极交流、敢想敢说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到底对不对呢?需要进行验证。在验证时,教师就可以发动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交流、思考、再讨论,最后形成统一的见解。所以,教师应鼓励学生多说、敢说,让学生大胆陈述自己的见解,谈论自己的理想,让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这样,不仅课堂气氛活跃,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还激发了学生的灵感,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使学生的表现欲望增强。总之,提高语文教学成绩是素质教育的保障,反之,素质教育的有效落实又促进了语文教学成绩的提高。为了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我们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在教学方法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上下工夫,最终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张万进 单位:江西省上饶市信州区凤凰学校
初中化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论文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和实施,要求学校在德、智、体、美、劳方面促使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把学生培养成适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对于初中化学教学来说,要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达到学生的化学理论知识、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论述了在化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些认识。
关键词: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素质教育
初中化学课程作为初中教学中的一门重要课程,新课标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但要传授学生化学基础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化学学科的基本技能,以实现学生能力素质的全面提升,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奠定坚实基础。所以,教师要把素质教育理念贯穿于化学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
一、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奠定素质教育基础
1.加强对化学应用知识的教学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就要求教师在化学教学中,不能简单地只讲授化学概念、原理等书本上的一些基本知识,还要加强对化学应用知识、化学发展史和化学探索研究的方法、途径等方面的教学。在此基础上再把化学概念、原理等知识进行深化,从而让学生对化学基础知识、化学在实际中的应用有一个更全面深刻的理解。这样就能让学生针对不同的化学知识,结合化学发展史、化学研究探索的方法和化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来综合理解和学习化学知识,就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使学生深入理解化学与人类关系,从而增强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创新的能力。2.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化学素质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丰富的化学知识,而且要让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所以,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联系科技发展、工农业生产、现实生活等方面的实际问题来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首先让学生从解释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处理日常化学问题开始入手,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化学知识去解释和处理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比如,在学习“硫酸”这部分内容时,可以让学生探究所居住的城市每年因为烧煤向空气中排放多少SO2气体以及这些气体对形成酸雨的影响,或再进一步探究酸雨对大自然和工农业生产有什么危害以及如何治理等问题,从而让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重视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动手实践能力
加强化学实验教学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实验设计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一是能增强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通过实验教学能使学生掌握如下能力:根据实验要求进行实验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动手操作能力,设计实验方法、步骤、仪器设备和实验材料选择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测定实验结果、分析判断现象和数据能力等。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能让学生养成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掌握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比如,在进行NH4HCO3的分解实验时,需要让学生认真观察下列现象:
(1)NH4HCO3分解变化前的颜色和状态;
(2)NH4HCO3在分解加热过程中它的气味、石灰水的变化情况、试管内的现象和变化情况;
(3)进行反应后有什么现象。
对于实验过程需要学生认真观察、深入分析实验现象,在此基础上写出实验报告。要做好化学实验就需要在每一个实验环节、每一个实验步骤上严格要求学生,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勤奋求实的实验态度。搞好化学实验教学能培养学生自主观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注重思维方式训练,加强思维能力培养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发展,要求教师在化学教学中重视对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而思维能力则是其培养的核心内容。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年龄、认知特点和思维能力,提出不同的思维要求。
一是要提高学生思维综合能力。这些能力包括分析能力、理解能力、抽象能力、综合能力、概括能力等方面。
二是要提高学生思维质量。提高学生的思维质量主要包括提高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创造性、活跃性、广阔性等方面。化学学科的学习特点和知识构成对培养学生的能力非常有利,因此,教师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特别是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思维能力的提高能极大地促进学生素质的`提升。要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首先就要加强对学生思维方式的训练,要引导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敢于质疑课本和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特别是要鼓励学生提出有探究意义的问题。所以,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化学问题进行深入探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其次,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教师要培养学生敢于打破对教师和教材的权威,敢于大胆质疑。特别是要让学生知道怎样提问、问什么内容。例如,
(1)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如:铁为什么容易生锈?
(2)从化学实验现象中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去探究现象背后的本质和规律。如:把50毫升水和50毫升酒精混合后体积不是100毫升,这是为什么?
(3)从物质的相似化学性质中发现问题,以探究其共性特点。如,在学习了几种常见酸之后,给学生提出探究问题:各种酸有什么共同性质?(
4)从相似化学物质中探究其差异性,从而发现问题。如,为什么稀硫酸和浓硫酸会有不同的化学性质?培养学生的提问方式多种多样,教师应综合运用。
四、树立因材施教思想,积极实行分层教学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按照新课标教学要求,全面贯彻“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原则。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不同学习能力水平,分别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设计不同难度的课堂教学内容。实施分层教学在教学设计上要求教师进行分层教学、分层要求、分层指导、分层质疑、分层练习。对于优等生的学习,教学重点要放在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和能力创新上,重点要培养学生的特长和个性;对于中等生,要把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学生潜能放在首要;而对于学困生来说,教师就要重点帮助学生树立学好化学的自信心、克服学习的自卑感,同时教师还要教给学生学习化学的要领和方法。例如,在讲新课标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的“碳和碳的氧化物”这章内容时,在学习“碳的化学性质”时,教师要分别设计不同的分层教学实现目标:首先,要设计对于全体学生的达纲目标:需要了解的知识包括:
(1)在常温下单质碳化学性质稳定性及其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
(2)随着温度升高,碳的化学性质逐渐增强,能与很多物质进行化学反应。
(3)要知道碳各种单质的物理性质差异性,但其化学性质基本一致。
需要深刻理解内容:在木炭还原氧化铜实验中的现象。要牢固掌握的内容:
1)碳的可燃性。
(2)碳的还原性。
其次,设计对于中等生和优等生的提高目标:
(1)比较氢气和碳的化学性质,进一步掌握和利用氢气和碳的化学性质。
(2)利用所学化学知识及给定的材料判断该物质是否含有碳元素。
再次,设计对于优等生高水平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能从得氧失氧的角度去分析碳与二氧化碳的反应是否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2)掌握碳跟金属氧化物反应时,碳被氧化成二氧化碳还是一氧化碳的问题。通过分层设计教学内容,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课堂教学,让各层次学生都有进步和收获。在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它需要教师更新教学理念和思维方式,创新教学方法,加大课程改革力度,不断提升教师素质,建立健全素质教育的科学评价体系,以此来推动素质教育在教学中的落实。
参考文献:
[1]刘娟.初中化学教学中实施科学方法教育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2]李娟.初中化学探究教学实施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
语文教学中加强素质教育浅析论文
摘 要:要全面提高农村中学生的语文素质,为新世纪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农村劳动者,关键是要迅速提高广大农村语文教师对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转变教学观念,改革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以全新的角度来理解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的内涵。
关键词:创造思维能力 书写能力 口语训练 素质教育
一、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它具有工具性、社会性的综合功能。语文教学与其它学科的教学一样,除了进行基础知识的传授、基本技能的训练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语文教材是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凭借,也是学生增长知识、陶冶情操的依据。由于教师长期从事单一的语文学科教学,因而容易使教学模式化。一篇课文通常是对词句的理解,篇章结构的分析,以此来引导学生去掌握语文基础知识,体会作者的写作思路,了解作者的创作风格。这种模式化的教学方法反映了教师的定势思维,为学生学习和巩固知识提供了一条捷径。然而,教师对教材的静态分析,容易把学生的思维禁锢在一个狭小的范围,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所谓创造性思维,就是能用一种不同寻常的眼光看问题,在别人看不到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并且提出独到而不同一般的有效解决方法,它是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综合,其关键是发散思维。农村学生无论是初中生,还是高中生毕业后绝大多数面临的是走向社会,参与社会竞争,在竞争中不断地学习、提高的客观现实。要适应这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就必须使学生具有潜在的创造性思维。一篇课文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多种不同的角度,对课文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和审美鉴赏,而学生则可以从多方面获取
相关的语文基础知识,使自己的思维朝着创造性思维方向发展,强化自己自由意识的能力。语文的一篇课文和数学、物理等课程的例题一样,只是一个例子。在它完成了例子的`作用以后,就可看成一堆训练思维的材料,组织学生进行重新排列、组合,激活学生所学的知识,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如果说教师的定势思维可以快捷地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话,那么创造性思维则可以激活学生的联想、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传统语文教育教学的角度来看,语文教学必须将传授知识和传授学习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我们今天的教,就是为了明天的不教,学生今天的学,是为了以后更好地学。
二、注重汉字书写能力的训练
文字是记录语言、表达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字写得正确、工整、美观能增强表达效果。语言文字的运用是否合乎规范和标准,往往反映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素养及精神风貌。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对发展我国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事业,对促进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和国内外社会交往都有重大意义。特别是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对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提高汉字书写水平也是提高全民文化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一个中国人,一个使用汉字的人,应该写一手好字,以适应工作、学习和生活的需要。特别是在农村,能写一手漂亮的字,往往被认为是有文化的表现。中国的汉字是世界上最具有魅力的文字。它不仅要求书写迅速、规范,而且力求书写工整、美观,甚至要求具有欣赏价值。学生不管是在校学习,还是今后走向社会,他们在工作、学习、思想交流和信息传递等方面都离不开写字。所以全面提高农村学生的书写能力,对农村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是十分必要。特别是现在农村有大批的剩余劳动力,许多学生毕业后要走向社会求职打工就更显得十分必要。如果从事文秘或财会等相关专业的工作,对汉字书写的要求就会更高。因此,汉字书写训练要作为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中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求学生在对汉字书写知识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强调书写训练,力求达到“书写工整、规范,有一定速度”的要求。
三、重视口语训练教学
现代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世界范围新的技术革命高潮的到来,使得人们彼此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口语在交际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具有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已成为现代人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作为我国农村建设的新一代,不仅要有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思想和见解,而且要有能够在别人面前明白、准确地表达出来的能力,还要有能满腔热情地去说服别人的口才,这就要求人们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另外,现代传声技术的发展,使口语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人机对话已经成为一种信息传递和交流方式,对口语进行严格的规范化的训练,已成为社会发展和四化建设的迫切需要。再说口语是最简便、最快捷、最廉价的信息传递手段,比文字表达更灵活、更及时、更直接了当,因而更行之有效,应用也更广泛。讲究口语交际的方法的技巧,用明晰的语言恰当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已成为现代人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农村青年外出求职的必备素质。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学要加强对口语交际训练教学的探讨,充分调动学生对口语交际训练学习的兴趣,加大课堂演练力度,让学生了解、掌握口语交际的一般技巧,力求使学生在大庭广众之中敢说、能说、会说,逐步提高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
新的时代和社会用人制度的改革给农村学生提供了机会,也对农村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大农村语文教育教学工作者应勇敢地面对现实,更新教学观念,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加大素质教育的力度。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现代化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
素质教育是通过科学的教育途径,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个各种素质水平。并使其得到全面,充分,和谐发展的教育。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各门课教师的综合教育,素质教育应贯穿到每一门学科教学之中,《车工工艺》作为车工专业课如何从有限的课时和丰富的内容,来优化教学内容,活化教学过程,突出学生德与能的培养。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非智力因素
学生非智力因素是除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主要指意志,情感,个性等。它在学生的学习智力活动中起着始动,指向,维持,调节,强化,补偿的作用。想要激发学生积极的智力活动,最好的办法是让非智力因素积极参与智力发展过程。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欲的强大内在动力,怎样激发学生学习《车工工艺》的兴趣呢?技校多数学生文化基础差,学习《车工工艺》困难较大,容易产生为难情绪。因此,教学中应注意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多样性,趣味性,让他们树立正确的知识价值观和学习目的性,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唤起学习《车工工艺》的兴趣。教学方法主要是用直观教学手段,让学生多动手。多观察,多活动,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稳定和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不会因为困难而消失兴趣,积极引导,严格要求,以磨练学生的学习意志,正确引导学生会用《车工工艺》去指导实际操作,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我在教《车工工艺》时,面对的是刚入校的新生,他们还没有学习《机械制图》,《金属工艺》等专业基础课程,如何让同学对该课感兴趣,并能学好该课?我先从社会招工的角度让同学认识该课的重要性,学好这门专业课,毕业时可以让我们在工厂里迅速进入角色,为社会创造价值,从而实现自己的价值。然后我从家庭,学校的角度让学生认识到,学生的学习对家长,对学校的意义,让同学正确对待今后学习中的困难。
二,培养以“看图解题能力”为中心的智力因素
智力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能确保认识活动有效进行和发展人脑聪明智慧功能的心理物质综合。它包括: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五个基本因素。对《车工工艺》来说,学生的智力因素以掌握正确的看图方法成为《车工工艺》教学效果的关键。
首先应顺应青少年思维发展的特点,尽量用通俗的比喻变抽象为具体,引导学生通过熟悉的事例去理解抽象的图例,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创造一种积极活泼的学习气氛,从具体的感性认识入手,加强直观教学的动手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在观察,想象,练习中进行分析比较,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创设问题情景,循序渐进。《车工工艺》中车刀的各种角度很多 ,很多同学往往将他们混在一起,我的.解决办法是用较长的时间让同学认识外圆车刀的各个基本角度,然后用车刀的各个角度同其他各种刀具的角度进行比较,进行综合归纳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个过程中外圆车刀的学习不能求快,而且我还利用模型,录象等方法让同学从各种途径掌握刀具的各个角度,加深车刀角度的印象。
三,学生学法指导,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学法指导是现代教学发展的趋势之一,单靠学校所学知识,远不能适应社会需要,许多知识靠自己去学,还须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作为《车工工艺》教师的任务不仅是上课传授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学会自我学习的能力。对于《车工工艺》有的章节,我让同学先提前看一遍,然后在课堂上提出问题。让同学分组讨论,让同学在讨论中学习。提高同学的自学能力 。
四,针对学生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学生个体、间存在着差异性,智力素质,兴趣爱好和性格都不相同,因此,教师在重视统一指导的同时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指导,指导他们选择适合自己个性特点的科学的学习之法,在接受较难较深的知识时,用不同的要求训练他们的思维,在学习获得成功或 失败时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和手段,帮助他们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个性,让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和谐的充分的发展。
五,提高教师素质,重视言传身教
要想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必须具有高素质的教师来完成。教师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有相关学科的知识,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用真才实学去教育学生,吸引学生。爱护学生是教师必备的心理素质,尊重,理解。信任心理素质欠佳的学生,在爱的氛围中实施素质教育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言传身教塑造一个美好的形象,让学生在教师身上懂得真,善,美。
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体会论文
摘要:素质教育的出发点是提高全民素质,首先要端正教学思想因材施教,要强化德育功能,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适应社会的发展,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会运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创新发展。
关键词:素质教育;手段;核心;标志
素质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发展、着力于基础的教育,其根本出发点是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学科的教育功能,既是教学的内容和手段,更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一代新人的目标。因此,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化学是中学教学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是每个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科学素质之一。
一、端正教学思想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
我们决不能把化学教学搞成仅为少数学生的升学服务,而大搞“题海战术”,走“应试教育”的老路,使学生负担过重,妨碍学生全面发展。然而,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也并不是“齐步走”“一刀切”,要承认学生的客观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作出不同的目标要求。一要保障优秀学生的正常发展,不能使他们处于“嗷嗷待哺”的状态,要尽可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愿望,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开发;二要提高中等学生的现有水平,让他们“吃好”,鼓励他们赶超优等生;三要加大转变学困生的力度。首先,对学困生不能歧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是由于受非智力因素的影响,造成学习成绩上的暂时落后。作为化学教师应利用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环境以及化学趣味实验等有利条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产生迎头赶上的学习动力,使其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二、德育功能是贯彻素质教育的标志
进行素质教育,思想道德素质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是衡量素质教育能否得到强化的重要标志。德育工作并不仅只是校长、班主任和政治课教师的事,而应渗透到各个学科中去。“教书育人”是每个教师的责任,化学课也不例外。
1.化学发展史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在教学过程中将我们中华民族化学研究历史成果有机地融合在各章节教学中,以升华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和信心。教学时,应确定好知识传授与德育的最佳结合点,潜移默化地自然渗透,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如介绍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制造瓷器的国家,距今已有22的历史,后经阿拉伯传到欧洲;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利用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国家,古代的四大发明,化学方面就占了二项;爱国科学家侯德榜在1929年研制创造的“侯氏制碱法”填补了我国“纯碱”工业的空白,并很快得到世界公认,为中华民族争得了荣誉,为我国和世界留下了宝贵的科学遗产等等。这样,寓德育于化学教学之中,既点燃了学生的爱国之火,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又能坚定他们为祖国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学习的信心。
2.在化学教学中,要加强化学与社会、化学与人的关系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化学与现代社会的关系和影响。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适时穿插和渗透一些现代社会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如淡水资源的危机、主要能源(煤和石油)的危机、环境污染(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酸雨等)。如在教学“NO和NO2是污染大气的重要污染物”时,可介绍这些氮氧化合物受日光紫外线的照射后,发生一系列光化学反应,形成光化学烟雾污染事件。再如由CO2、CH4等引起的“温室效应”,氯氟烃引起的臭氧层破坏,塑料形成的“白色污染”等等。以此培养学生形成三个观念:爱护淡水资源节约用水的观念;防止污染,保护良好生态环境的观念;节约能源,合理利用现有能源的观念。
三、良好的思维习惯是落实素质教育的核心
在教学中,我们应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诸如求同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和联想思维等。求同思维是教学中常用的思维方式。求异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要求学生对同一材料从不同角度、不同形式去探索结论。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应注重加强这方面的训练。逆向思维是从顺向思维的反方向去思考问题,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反过来想一想”。在化学知识中,有大量的可逆思维的素材。如化学式的“构、位、读”互推,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等,化学教学中,有许多物质之间存在着相似的结构特点,因而具有相似的化学特性。学生一旦掌握了联想思维的方法,就可举一反三,减轻学习负担。
关于素质教育在教学中的实施论文
学校教育正在进行着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同时也给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素质教育的实施,要求相应地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怎样推进素质教育?就此问题谈一些认识和体会。
一、教学观念的转变
1.“以师为主|”转为“以生为主”。
传统的课堂教师主宰,一言堂,教法单一,学生只是接受,学生没有自主探究的机会。挫伤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良好素质的形成是不利的。
素质教育主张“以生为主,以师为导”。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亲自实践。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2.“侧重优生”转为“面向全体”。
以往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教师侧重优秀学生的培养,课堂所有环节都围绕着他们转,受表扬的也是他们。差生则成为讽刺、挖苦的对象,极大挫伤了他们的自信心,致使两极分化日趋严重。
素质教育要求面对全体学生,充分认识学生之间的差异,对每个学生制定难易不同的目标,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鼓励他们多思、多问、多练习,不断增强学习能力和信心。
3.“教书”转为“育人”。
教师既要认真传授科学知识,又要注重思想教育,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要善于挖掘蕴藏在所授知识中深刻的思想性内容,并加以正确的提示和阐述。除了课堂讲课之外,还有辅导答疑、考试考查、批改作业、课外活动等环节,我们都应当把它作为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机会和有力手段。学生在这些环节中,既能够表现出他们掌握知识的深广程度,又能够表现出他们的立场、观点和思想感情,还可以看出他们的智慧和才华。 二、教学行为的转变
1.把素质教育融入教学内容中。
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阐述教学内容,揭示辩证关系,并指出知识来源于实践以及它在生产、生活和科学技术中的广泛应用。通过介绍我国的科学成就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逐步明确要为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而努力学习。
2.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1)学习能力是决定学生接受知识快慢的重要因素。
学生有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后,学习的效果将事半功倍。在讲解完知识后,提出一些难点知识让学生们共同讨论研究,培养学生讨论研究的`兴趣。学生经过讨论研究产生了学习的兴趣,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
(2)创造力比知识更重要。
个性的发展对于人一生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正因为每个人的个性品质不一样才使有的人成了科学家,有的人成了音乐家,有的人成了美术家……。在教学中通过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来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去进行练习,学生的个性就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3)实践是获得知识的手段之一,同时也能够检验知识的科学性。
为了让学生科学、全面的掌握知识,我们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日常生活的实践中学会知识。(4)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一切险阻。人生的道路没有一帆风顺的,要想做好一件事,不付出努力也是不行的,学生要想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必须有一定的毅力,这样才能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毅力。
素质教育迫在眉睫。教师的观念,自身的素质直接关系着教育的成败。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工作中不仅要恪尽职守,而且还要努力学习新方法,精通本专业的知识,还要做到一精多能。教师不仅要用丰富的知识教书,更要以自己崇高的品质去影响学生,用自己的爱心去感染学生,以自己的言行给受教育者起到实在的教育和表率作用,把素质教育融入到教学中,融入到日常的生活中,这样就能培养出德艺双馨的接班人。
高校语文教学实施心理素质教育论文
一、高校学生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和影响因素
(一)人际交往上的孤独感
有些学生由于在中学时一心扑在学习上,过着“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生活,这样的学生一般很少和同学交流,也没有什么业余爱好。可悲的是,这样的状况还常常被老师和家长引以为傲,是好学生的标准。等他们考到大学之后,也很少主动与人交际,由于进了大学失去了中学那种模范的光环,就变得更加孤独,甚至产生自傲心理,觉得自己与众不同,有种顾影自怜的感觉,总想着别人去主动接近自己,自己绝不主动接近别人。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孤僻内向的性格,不愿意投入到火热的集体生活中去。还有一些学生由于自小被家人呵护,成为家中的小太阳,什么事都不会做,以至于进入大学后对自己的生活也不会打理,要么怕洗澡,身上出现异味;要么怕洗衣服袜子,影响其他同学,如果指出他的毛病,他还火冒三丈,拒不接受,这样也引发了交际方面的孤独,他自己不屑与人交往,别人也不愿意和他交往。也有些女生,仗着自己有三分美貌,就常常以绝代佳人的姿态孤芳自许,要么一言不发,整天沉默着,要说话就是语言尖刻的“毒舌”,这也是一种心理问题。
(二)厌学心理
有些学生在高中就不想学习,产生厌学情绪,被家长逼着考大学,进入学校以后又故态复萌,对所有的学科都没兴趣。没有家长的约束,就更加肆无忌惮,逃课,在课堂上心不在焉,精力都用在网络上,男的全身心投入到游戏中,女孩则沉醉于淘宝;要么就将精力用在恋爱上,根本不为以后的就业着想。也有一部分学生本来也是爱学习的,在高中经历了一番痛苦的磨练之后,进入大学发现学习环境相对轻松,紧绷的神经一旦松懈下来,反而产生了厌学情绪,觉得考上大学不过如此。还有的是因为社会上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影响,使他们觉得读大学和不读没多大区别,因此也失去了学习动力,开始厌学。除了以上两个心理健康问题之外,还有一些心理问题也困扰着学生,例如有的学生因为个头矮,容貌欠佳而产生自卑;有的因为家庭生活穷困,和有钱的同学相比产生较大的落差,总觉得别人看不起自己。
(三)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造成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有几个方面,一个是家庭,一个是学校,还有一个就是社会。在家庭教育方面,有的家庭由于父母离婚,对孩子缺少教育,使孩子终日生活在战战兢兢中,以后就会形成孤独不合群的性格;有的是过分溺爱,养成了唯我独尊的个性,并且生活自理能力差。还有的家长在孩子读幼儿园和小学时,孩子与人产生纠纷,家长总是在别人身上找原因,从来不在自己孩子身上找原因,这样就使孩子养成了缺乏责任感的个性,错的都是别人。在学校教育方面,主要是应试教育的影响,有些老师偏爱那些文静的、爱学习的学生,对于他们的业余爱好都不了解,也不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各种活动,总将那些埋头学习,不与人交流的学生当做模范表扬,使这类人一直以为自己不交际是种美德,以后就造成了他们孤傲的性格。有些学校在教学时只注重考试成绩,对于文化课之外的课程干脆停止不上了,这样的学生进入到大学后,对于一些有益的活动无法介入,也容易促使他们的心理问题产生。社会的影响主要是拜金主义流行,使那些家庭贫寒的学生产生自卑;也有的是对于外表美的推崇,使那些身材和容貌不佳的学生产生自卑。
二、高校语文教学中的心理教学实施优势
针对高校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纠正的方式并不是专门的心理疏导,而是要通过人文素质的提高来潜移默化地进行纠正和疏导,因此在高校语文教学中实施心理素质教育就是最好的选择。
(一)语文教学中的心理教育优势
语文作为一门特殊的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还由于人文性,因为语文是记在人类文化的载体,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不断进步,是人类历史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的工具性决定了语文具有记载、描述、解惑和探索的功能,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伴随着语文教学中的听说读写功能,可以领略丰富的人文思想和人文内涵。语文学习的这些特点为心理教育提供了条件,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借助语言向学生讲解,与学生产生交流。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听说读写等不同手段,将自己对文章学习的理解、认识和感悟都反映出来。这个过程带着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将自己的个性凸显出来,使同学们看到了此人的个性特色。一堂语文课中,老师、学生、课文、课文作者以及文中人物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比较、质疑、参照、启迪和吸收的相互作用,观点相同的人会觉得找到了知音,观点相悖的人会忍不住针锋相对,据理力争。这样一堂课就成了语言的交流空间。高校语文教材所选取的内容都是经过千挑万选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有的凝聚了人类的美好感情,有的蕴含了学者的思想精华,这些作品都是人类历史文化发展中的优秀成果。在学习过程中,作品中的审美理念和人文主义思想可以给人以思想上的启迪,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理,给学生以正能量的教育。
(二)语文教学对心理教育的渗透
在语文学习中,通过语文的学习,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积极交往。像我国古典文学中的《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和《史记》中的《将相和》,通过对人际关系的正确处理,可以让学生知道朋友之间的珍贵,以及在国家和个人之间的正确取舍,让学生学会正确的分享,学会宽容和沟通。在语文学习中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励他们去自主学习,在课文中有许多古人通过努力学习用知识改变了命运,像头悬梁锥刺股的苏秦,囊萤映雪的车胤和孙康,凿壁偷光的`匡衡等。还有一些古诗也深刻揭示了少年时代学习的重要性,如“少小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等。还有一些作品可以用来激励学生的意志,如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受过宫刑仍然坚持著书的司马迁,为完成《游记》而坚持不懈的徐霞客以及周游列国的孔子等。语文学习中更多的是培养健全的人格的作品,像努力探索的屈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还有为了尽孝而弃官的李密,忧国忧家的杜甫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等,这些人都是具有担当的人,为国家,为人民或是为了家里老人都勇于牺牲自己的利益。通过学习,让学生培养良好健全的品格。
三、高校语文教学中的心理素质教育实施方法
(一)高校语文教学中的心理素质教育实施的前提
在高校语文教学中实施心理素质教育,前提条件包括教师素质、师生关系和教学环境。作为高校语文教师,首先要具备优秀的素质,这些素质包括有健康的心理素质,能及时调适自己的状态;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手段,能吸引学生听自己的课;还要具备教育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宽容的心,爱自己的每一个学生。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建立在教师具有宽容的胸怀和极大的爱心基础上的,只有教师爱学生,愿意倾听学生的心声,学生才会爱老师,认真听他上课。这种关系不仅建立在课堂上,也包括在生活中,教师不仅要在学习上关心每一个学生,更要在生活上关心他们。教学环境应该以民主和宽松为主,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改善过去那种一人讲课大家听的传统方式,让学生自主讨论学习,学生可以反对老师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样才能使学生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千万不能因师道尊严而对学生的态度产生抵触情绪。在语文学习中还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比如像教学一些戏剧剧本时,教师可以作为导演,知道学生排练一出话剧,让学生深入到角色中体会人物的情感。还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课文转化成有声有色的视频,加深学生的印象。
(二)语文教学中实施心理教育的途径
利用语文教学实施心理素质教育要从课堂中和课堂外两个途径入手。课堂教学实施心理素质教学主要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学习,让学生树立起良好的品德,如善待别人,学会与人共处,明白交际的重要性,还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人在世上的价值不是因为外表的优秀,而是对社会的贡献;也不是有钱就是优秀的,良好的品德比金钱更重要。还要学会善待父母,明白父母的养育之恩,要学会感恩。不仅要感恩父母,还要感恩每一个对自己有帮助的人。此外还要学会担当,学会面对困难和逆境。这些在所选课文中都能学到。另一个途径是来自课外实践,可以让学生走上社会,走进生活中,如参加志愿者活动,让他们用实际行动去帮助别人,体会给予的快乐,这些活动可以加强学生的交流能力,也能帮助他们认识社会,了解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除了课外实践之外,还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多阅读一些经典之作,了解前人的思想,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四、结语
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语文教学因为具有一定的优势成为首选,要做好心理素质教育,还要多方面努力才行。
素质教育是根据学生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身体、劳技、心理等素质为根本的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注重开发学生潜能的教育。语文素质教育就是根据语文学科的性质和教学目标在听、说、读、写,字、词、句、篇等方面,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的能力,受到思想品德教育,获得智力发展,养成学生良好的习惯。
然而,语文教学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思想的支配,其教育形式是一种被动的灌输式教育,这与我国科教兴国战略,培养德才兼备的新型人才是极不相适应的。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是单纯地从事语文知识的传授,而是必须加强语文综合素质培养和历练,充分发挥其形成学生健康心理的作用,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这才是当前语文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这就要求,语文课堂教学要富有新颖性、启发性、直观性、创造性和兴趣性,渗透和体现素质教育。
一、面向全体,注重个体,贯彻因材施教原则
在语文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所有学生的语文素质全面提高;同时也要结合学生和教材实际,因材施教。不同的教材(课文),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个体,要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面向集体,关注个体,使每个受教育者的语文知识和能力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丰富和提高。教师成功的语文教学,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和参与学科教学活动。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主动解决问题。要根据学生情况,设计不同层次的有梯度的问题,分别供好、中、后进生思考;设计出不同难度的作业,供他们练习。让“好”的“吃饱喝足”,让“中”的“恰到好处”,让后进者感受到“学习进步”。特别是那些“迟开的花朵”更要精心哺育,辛勤浇灌,耐心而又有信心地帮助。只有这样,才可使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自我锻炼语文能力的平台,使他们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得到老师的肯定表扬,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夯实基础,突出运用,培养语文综合能力
语文教学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要求教师在学生的文化素质,逻辑思维,道德情操等方面进行综合培养。显然,这需长期培养和经常训练,不可能一蹴而就。课堂上可采取“自学为主,以读为主,读写结合,放手操作”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好帮差,互帮互学。采取直观教学,寓学于乐,克服以往填鸭式弊病,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多读多写”是传统的语文教学精华,应继续发扬。凭借教材指导学生有步骤地灵活运用初读、熟读、精读、朗读、默读、跳读等读法,认知和感受课程内容,培养阅读、思考能力。教师要突出重点段的朗读指导,让学生读出文章的味道,读出文章的新意,读出文章的感情。同时,要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进行仿写、扩写、缩写和续写等练习,让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人或事物,写出真情实感。如教《林海》一文后,让学生走出教室,观察附近的.大山林木,然后仿《林海》一文的写作方法写一篇短文。学生趁热打铁,不但把文章写得生动,而且还把课文的许多值得借鉴的修辞、写法和语言运用,等等,都在文章中有了体现。显然,语文教学不能只局限于课堂教学,要让学生走出去观察大自然,体验自然界的美,使爱美的感情得以升华。
三、整合资源,扩大视野,注重各科知识渗透
语文学科不是单一的语文,实际上它包含或渗透了许多其他学科的知识。因此,语文教学不能单一的学习语文知识,在突出语文知识和能力培养的重点的前提下,要把各科知识恰当地穿插、整合在语文教学之中,使学生在“无意之中”获取了其他学科知识,提高语文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如《太阳》一文,教学中要涉及到地理常识;《廉颇・蔺相如》一文教学中要涉及到历史知识等。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各科知识的教育,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切实施素质教育。
四、教学民主,学教结合,寓语文学习于乐趣中
在语文教学中,应提倡民主教学理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方面,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民主。热爱学生使学生充满学习信心,积极向上,加深师生感情,教师的教育要求就能转化为学生自我发展的非智力因素的需要。
另一方面,教法新颖,课堂活泼,富于乐趣。教师要不断改进自己的教法,采取灵活多样、形式新颖、激发兴趣的教学方法,引导和促进学生创造性学习,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教学中要充分运用文中插图,让学生观察,体会课文意图;教师要根据文意充分发挥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直观教学,化静为动,化远为近,化抽象为直观;采取实物演示、音乐渲染、学生表演等形式,把课文内容、情节发展展现在学生面前,使之身临其境,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氛围中学习语文知识,感受思想情感,磨练语文能力。
总之,在语文教学要多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积极参与教学,注重培养学生敢于探索、敢于实践的良好个性,把语文综合素质的自我培养变为自觉性。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实施语文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中的语文教学论文
素质教育中的语文教学在未来承担的任务跟全面,它既满足个人终身学习的需要,又要满足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对各个方面的需求。所以语文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这个工具,提高听话和说话的的综合能力,进而大力提高学生的素质。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语文教学要教会学生的终身学习,培养学生养成用不同的方式学习的习惯,掌握各种必要的学习方法。著名教育家叶圣陶非常重视广大青少年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指出这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之一。他认为要学好语文,必须养成勤于阅读,随时写作,自改文章,认真写字、善于自学和常查词典等良好习惯。叶圣陶关于培养各种良好习惯的一系列论述,对于当代青少年学生学做新人以及推动语文教学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有着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二、要明确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与任务,树立语文教学的素质观
为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必须重新明确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与任务,牢固树立语文教学的素质观。 语文能力就是写作能力,将语文课上成文学课,语文课只重视分析主题思想和研究写作方法两项任务,忽视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培养。有的片面理解语文的工具性,步入识字教学的误区,咬文嚼字,重复训练,死记硬背,枯燥乏味,整堂课只在语言形式上兜圈子,脱离语言文字的运用,架空人文性,使学生对学习语文失去兴趣。语文是人们进行交际和思维的.最重要的工具,语文又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和组成部分,它凝聚着民族的思想感情和人文价值,在培养人才和传播文化、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其根本宗旨就是要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与语文能力,这也是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与任务。
具体到初中和高中,语文教学的目标与任务应当有不同的层次:初中阶段,培养学生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使其具备基本的母语运用能力和自学能力,分析的能力,以便使学生形成初步的治学能力。要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与语文能力,就必须树立语文教学的素质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和发挥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开发培养学生的智能,注意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协调统一,重视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有效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兴趣。
三、实施素质教育,要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大语文”教育观,是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树立的又一个重要观念。“大语文”教育观的基本含义是:发展学生的语言有着广阔的天地,不能把发展语言的工作仅仅局限在课堂上。除课堂教学外,以课外阅读、课外练笔为主要内容的语文课外活动,各门学科的教学和学校的以语言为工具的各种教育活动、日常生活、看电视听广播等,都可以发展学生的语言。因此,语文教学既要抓好课堂教学这个主体,还可利用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创设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帮助学生挖掘潜力,提高其学习语文课的积极性,使其通过学习、活动和交往,促进个性言语品质和个性思维品质的养成,还应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学习的范围是很广阔的,它与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有紧密的联系。因此,语文教学的素质教育应该把眼光放宽,从课内教学的狭窄范围向课外延伸,使语文教学在与生活、与社会、与现代化结合中搞得更加生动活泼,这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
总之,实施素质教育是我们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是语文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也是时代赋予我们语文教师的光荣使命,我们应该在全面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思想道德修养的同时,努力在教学工作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给国家和民族培养出新一代高素质,高水平的新型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
小学语文教育中素质教育的实施论文
摘要: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近年来,素质教育改革已经被教育部门列为重中之重,改革成效亦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例,浅论如何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
关键词:小学语文;素质教育;方法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蒸蒸日上,素质教育以其宏远的社会意义得到广泛重视,它不局限于一种教育理念或教育思想,素质教育同时也为教育事业提供了实践标准。素质教育是许多学科教育的综合,而语文学科的教育教学则是全面实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小学语文教育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本文分别从以下几点概述。
一、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无论什么样的教育理念或改革在推行的过程中都会有一个关键条件,即前提。要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首先需要教师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阶段最重要的课程之一,对于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这个时候的小学生主观能动性不强,基础知识薄弱,好动贪玩。针对这种情况,小学语文教学就需要教师花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引导,引导学生主动发展,调动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积极性,稳固学生的基础。具体而言,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现状较为熟悉,充分开发学生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只有教师能够充分重视,对于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性有明确的认识之后才能更好地进一步挖掘如何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
二、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
尽管素质教育已经得到教育界、教学教研工作者的普遍认可,但是关于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及相关策略依然需要我们不断挖掘,不断创新。教师自身应该增强素质教育的意识,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在学校的公告栏、班级的黑板报以及班会等集体活动中宣传有关素质教育的理念,加强广大教育工作者对素质教育的意识。
(一)小学语文人文素养的培养
人文素养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育的根本任务,人文素养的培养也是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关于“人文素养”这一概念的外延是相当广泛的。针对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人文素养的栽培可以简单理解为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独立人格的培养。例如,在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第17章节《世界多美呀》中,在指导学生识字读音之后,引导学生体会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作品无疑是作者的所见所想。该文的作者一定有一双热爱大自然的眼睛,鼓励学生发现美,学会观察生活,热爱生活。在二年级下册第10课《沉香救母》,为学生挖掘沉香救母神话故事的起源,带领学生深入体会“沉香”这个孩子对母亲的爱,也侧面印证母爱的伟大。为学生树立“孝”的标杆,也为学生点明“爱”在这个世界上的重要意义。小学阶段人文素养的培养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都是有积极意义的。从教育教学层面来讲,人文素养的栽培也是培养学生思考能力的教学手段之一。教师应该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素材,避免教师教死书,学生读死书。
(二)小学语文道德素质的栽培
道德区别于法律,没有明确的规范与界定。道德是一个人为自己树立的准则。针对小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教师应该给予充分重视,为学生树立严格的标准,明确区分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例如,在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的《歌唱二小放牛郎》这一课中,文中的二小放牛郎为了村庄的乡亲,其引申意义是为了中国同胞,欺骗了敌人而丢掉了性命,这是对爱国主义情怀的歌颂。语文教师在以爱国主义精神为起点的道德上的情感教育,将对学生身心发展产生深远意义。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挖掘课文中所蕴含的正面人物的道德素质,对于反面人物的低劣道德行为应该明确表达不满情绪,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标准。
(三)小学语文心理素质的栽培
心理素质是一个人成长路上必不可少的内在要求。一个人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该有的水平得不到发挥,就像破了一个角的水桶,留不住水。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心理素质的要求也许并不高,但是就目前中高考现况以及社会竞争压力的现况而言,提高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以及抗压能力,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以及学会正确的减压方法都是有意义的。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以三年级上册的《卧薪尝胆》为例,文中的勾践在会稽一战中一败涂地,但是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志向,忍辱负重,默默积蓄力量。终于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战胜了吴国。看似一篇很简单的文章,其中蕴含的思想正是当代人需要继承的。以各种自暴自弃、不思进取的学生为例,告诫学生不要轻言放弃,失败是成功之母。关于小学语文教育阶段的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并不能操之过急,心理本身是以不外露的形式影响一个人,有意识地点明课文中积极地处理问题应该有的心理,对于学生的影响就已经很长远了。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使教师的教育观念有所转变,一成不变的传统教学观念是很难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素养、道德素养以及心理素质等精神内涵的。
参考文献:
[1]王申有.小学语文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青春岁月,(19).
[2]唐敏.浅论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J].科教文汇,(2).
一、要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原则”
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一个整体,这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既不能重教轻学,也不能重学轻教。教学“贵在引导,妙在开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导者,其主导作用重点体现在“导”。教师在从事课堂教学中,既不能全包总揽,又不能撒手不管,要采用启发式、探讨式、合作交流式等教学方法,以引导为主、讲解为辅,诱导学生主动学习,变厌学为乐学,变死学为活学,变难学为易学,由学会到会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其主要体现在,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在完整经历学习知识的全过程中,变被动地接受现成的结论为主动地获取知识,变消极地应付学习为积极地正确对待学习,并在积极、主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己创造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堂教学,应体现在因材施教
由于个体之间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发展水平的.差异,学生之间一定存在个体差异。教师应正确对待学生中的差异,在教学中实施因材施教,坚持“面向全体,兼顾两头,培优,促中,补差”的原则,以适应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对于学有困难的学生,可实行多提问、多鼓励、多巡视、多辅导的方式,促进他们的学习。对于差等生要采用“低起点、小台阶、缓坡度”的原则,根据实际情况选出必做和选作要求,来增强其学习信心。对于优等生要让他们吃得饱、吃得好、拔出尖来,同时对中等生做到吃得进、消化了、高要求,达到促中的目的。
不管采用什么形式,只要使各类学生都能在各自的基础上充分地得到发展和提高,就是实施素质教育成功的表现。
三、积极创造条件,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有意识地给学生创造一个主动获取知识的环境,也就是让学生积极参与教与学的各个方面,全方位、多层次地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当然,这种参与不是仅停留在课堂提问上,而是深入到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如让学生上台讲课,自己到讲台上纠正练习中的错误,参与课外练习设计,编写单元测试题,进行课堂评议,制作教具等。所有这些参与的实现,必须以学生勤于动脑、独立思考、亲自动手操作、多动口表述、善于质疑、主动解决疑难问题为前提条件。 总之,教师应解放思想,大胆放手,给学生创造一个主动获取知识的平台。
四、精心设计课堂练习,是进行课堂素质教育的又一个平台
在课堂练习中应做到:
1.确保练习时间不少于15分钟,以保证学生练习的顺利进行。
2.训练内容多一些能力培养的练习题,少一些死记硬背、简单重复的练习。
3.难度适中,数量适宜。
4.层次分明,对不同学生做不同要求。
5.练习时要求独立、高效完成。
这样设计的练习,可以磨练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同时又能检验课堂教学效果,及时反馈准确信息,便于教师查漏补缺。
总之,在优化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转变思想观念,把素质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大胆进行改革创新,多创设条件,多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
历史课程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在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充分挖掘这些知识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充分利用教学等其它方式的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充分发挥历史教师作为多种角色的榜样和影响作用,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养成遇事具有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等意志品质,并具有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能力。
一、树立素质教育的课程地位观
历史课程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确保历史课程的应有地位和课时计划的落实。中学历史课程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中规定的必修课程,是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历史教育,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反复重申了对青少年进行历史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历史教师应认真上好历史课,确保历史课程应有的地位和课时计划的落实。
二、树立素质教育的目的任务观
全方位地认识学科教育的功能,辩证地理解历史教学的目的任务。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是通过多门学科的课程的实施来实现的,但并非一门课程只承担某一种素质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任务,要求每门课程在确定目的任务的时候,应全方位地认识学科的教育功能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往,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学科教育的智育功能、德育功能以及美育功能而较少涉及到形成具有统摄作用的观念、意识等深层次的文化教育功能和养成良好个性品质的心理培养功能。这种文化教育功能是由学科本身的文化价值所决定的。历史学科教学内容的广泛性、丰富性,决定了它在素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文化教育价值。历史教学作为一个实践过程和人际交往过程,还具有心理培养的.功能。因此,在确定历史课程的目的任务时,要全面地辩证地理解历史教学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三项任务之间的关系。
三、树立素质教育的教材观
教材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媒体。从素质教育目标出发,要树立多元的、主体的教材观和灵活处理教材的使用原则。历史教科书是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媒介,学生通过学习教科书的内容来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因此,不能教材仅仅视为教科书。除了教科书以外,有关的音像制品、文物、历史纪念场馆、历史遗迹等也都是学习历史的好教材。有条件的地方,教师要善于吸收“在统一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行多样化”的各种不同版本教材的优点。
在教材的使用上,要改变传统的“忠于教材”的陈旧观念,要根据义务教育的要求,并结合实际,灵活地处理教材。为了使历史教学更好的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教学内容上可以突出以下几个着重点:
1。要重视和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特别是传统美德的教育,以帮助学生从历史上认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提高其思想道德修养和民主法制观念。做一个合格的公民。
2。要重视和加强中外改革史的教学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史的教学。帮助学生从中外历史上加深理解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提高学生对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适应能力,为积极投身于现代化建设奠定思想基础。
3。要重视和加强乡土历史教学,以帮助学生从历史上了解家乡,从而更加热爱家乡,增强为家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献身的感情和一定能建设好家乡的信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的情感。
4。要重视和加强人类历史发展中自然环境与社会发展关系的教育,以帮助学生从历史上认识加强环境保护、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从而树立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观点。
四、树立素质教育的课程结构观
要树立全面的历史学科课程观。课堂教学是历史教学的主要形式。历史课堂教学要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指导思想,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课堂教学要努力体现“谈古论今”的原则。在继续加强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要积极探索学科活动的内容、方式,有计划地组织各种形式的课外历史教育活动,真正把学科活动作为整个课程的有机部分,树立全面的历史学科课程观。
五、树立素质教育的教法体系观
素质教育的主体性和全员性特点,决定了素质教育强调启发式原则和因材施教的原则。素质教育上述原则决定在教法上注重组合。历史教学为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教法改革上似可做如下表述:依据实际(即教材、学生、教师以及教学环境四要素的实际)。发挥优势(即充分发挥教师教学技能技巧和教学特色方面的优势),优化选择(即从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中选择最优的方法,做到教学有法无定法),优化组合(根据教学四要素在教学中的变化,相应调整教学方法的组合形式,以求达到教学方法的选用与组合,在任何一种情况下都是符合教学四要素实际的最佳组合,实现教学最优化)。
摘要:随着当前社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工作也变得越来越重要。而素质教育在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中更是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只有实行素质教育方针,才能保证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同时还可以进一步地促进大学生向健康跟美丽的发展目标迈进。当前高职院校应该采取相关的措施,来逐渐提升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培养,同时不断地将体育教学与素质培养紧密结合,来逐渐地培养大学生终身加强体育锻炼的意识。素质教育也是当前各项教育的首要因素,只有通过有效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素质水平,才能逐渐地促进大学生加强体育锻炼、培养强身健体的意识。因此,当前需要采取必要措施来促进高职院校的学生素质教育工作发展。
在新形势下,素质教育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素质教育是依据人跟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而定,因此,当前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来逐渐地提升学生的素质教育。另外还需要遵循“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不断地促进其创新型思维培养发展。在具体的体育教学中,还需要关注学生的潜能培养,以促进学生的全面个性发展为主要目标,来促进当前的素质教育发展。从当前的形式分析,体育教学在高职院校中扮演着极其重要角色,它有着自身独特的作用。对于体育教学的素质教育,则更是需要多种能力,例如:学生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综合能力、心理素质等等。
(1)体育教育是高职学生的教育的基础。体育教育包含众多的知识要点,例如:体育健康常识、运动健身知识,以及相关的运动健身技能。这些都有利于培养学生树立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将体育锻炼作为自己未来的一种体育爱好。当前还需要对大学生设置合理化的体育运动健身项目,同时还需要辅助教师体育专业化的适时指导,来不断地促进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发展。通过上述的相关步骤,来逐步地推动大学生的身体机能发展,同时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身体素质,来逐步地推动高职院校的学生掌握相关系统性的锻炼技巧。在平时的实践教育中,用科学有效的方式,在高职学生体育锻炼中来逐步促进学生掌握正确的体育训练方式。通过上述方式,来逐渐地促进大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同时来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针对性的体育教学,高职院校的学生可以掌握非智力的相关因素,综合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因此,能够用更加积极的态度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事业中。
(2)体育教育可以促进高职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培养。体育本身属于文化的范畴,它以独特的形式可以促进大学生形成较高水平的思想品德。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在很多方面对会发挥出巨大的德育功能,进而促使大学生不断地增强思想道路素质。例如:组织学生一起观看相关的体育类型比赛,不但可以促进学生的爱国热情,还可以增强高职学生对于中华民族的整体凝聚力量。同时还可以不断地促进学生对团进合作、集体意识等概念进行重新定位。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蕴含着多方面的素质教育要素。
(3)体育教育可以塑造大学生健美意识。在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中,一直都是秉持健康、美丽的发展目标。主要途径就是通过相关的体育教学,来不断地促进大学生更多地了解建设运动跟健美意识对于大学生的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同时还可以促进学生不断地将形体美跟心灵美之间达成一直,来不断地提升大学生的审美意识。最重要的是,通过有效的体育教学,来逐渐地培养大学生塑造健康、魅力的自觉性。在当前的新形势下,对高职院校的大学生进行健美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这跟生理健康发展紧密联系,同时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当前高职学生通过有效的社会实践活动,来逐渐地发展成为自身独特的一种健美理念。从当前的发展现状分析,高职院校在开展体育教学时,应该遵循有关的素质教育的要求,确保学生在经过有关的体育教学后,能够不断地提升自身的运动技能,以及一些相关的体育技巧,在体育运动中体会到独特的体育艺术之美,同时不断地发展自身对于某种独特的体育运动项目的爱好。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