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与重教学反思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轻与重教学反思,本文共12篇,欢迎阅读借鉴。

轻与重教学反思

“轻与重”是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内容,轻与重的比较是在学生日常生活中已有的经历和体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内容的选取都是学生身边的、常见的、感兴趣的事物,非常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与生活体验,因此这个内容相对来说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掌握。

本节课的教学以实践活动为主,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不断体验、感受物体的轻与重,真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的。通过让学生“掂一掂、拎一拎和吊一吊”等数学学习活动,让学生理解物体的轻与重和掌握判断物体轻与重的方法,同时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物体体积大不一定重的道理,以及在不同情况下可采用不同的判断方法。

在课的引入部分,让学生猜测可能要研究的数学问题,首先让学生猜测哪个盒子更重,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在学生利用已有生活经验,用眼睛看判断出两个物体的轻与重之后出示两个用眼睛看也难以判断的物体,这就引出了用手掂的方法。如两个物体掂不出(重量差不多时)如何来判断,实践中又产生新的问题,选用什么方法比较好。 通过一系列的设置情境,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掌握了判断方法,培养学生估测能力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在探究新知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层层推进:先用跷跷板比轻重,用眼睛看,在没有仪器的情况下用手掂;当重量比较接近无法用手感觉时,用手边的工具——橡皮筋吊一吊;当物体比较大比较重,无法掂一掂、吊一吊时,用手拎;最后再到生活场景中,。这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通过猜测、尝试,把自己的思考过程用语言表述出来。通过语言的叙述和不断的补充完善,整个知识框架就逐步形成了。

数学的学习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去自主参与、互动、体验、感悟,帮助学生在一系列的有效数学活动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增强学生间的交流和协作精神,同时让学生积累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总之,课堂活动中,要以学生为主,让学生想其所想,说其所说,做其所做。

“轻与重”是一节贴近生活,非常有意思的课。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用手掂物体的重量,玩跷跷板,在橡皮筋上吊挂物体橡皮筋被拉长,两手提重物的平衡等活动有了一定的.经验。本节课让学生了解一些常用的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通过情景的创设,让学生利用简易“天平”,亲身的体验,小组的合作,学会用简单的推理方法得出多个物体比较轻重的方法。使他们能把课堂所学和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充分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数学。

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了学生日常生活熟悉的物品进行比较轻重,分几个层次介绍了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如用手掂一掂、用橡筋、利用简易“天平”算一算等等。让学生在这些方法的实际运用中,充分感受物体的轻与重,通过与学生已有的经验的联系,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还可以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数学语言的规范是很重要的,既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同时把学生自己的思考过程用语言表述出来,通过语言的叙述和不断的补充完善,整个知识框架就逐步形成了。但是课的一开始我因为急于想要展开轻与重的话题,所以自己在语言叙述上已经很不规范了,这样肯定不能给学生严密规范的语言示范,本节课的语言训练部分也因此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整节课关于轻与重的发言就显得比较凌乱,不规范、不完整。

在引入课题的部分,老师应该示范学生讲清楚三句话:XX和XX比体重,XX比XX重,XX比XX轻。并让学生学着老师的样子举例说说生活中的轻与重。再根据学生在举例过程中的发言,给学

生指导,让他们把话说完整、讲规范。相信通过几个学生的发言,可以很好的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在后面的课中也可以把轻与重的关系讲清楚。

新课标指出要以儿童的生活现实为背景,从孩子们喜闻乐见的事情出发,从孩子们看得见摸得着的事情出发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所以,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两人可以比什么?” 让学生猜测可能要研究的数学问题,给孩子创造猜测的机会,再引出老师和学生比高矮,学生们从观察中判断出两人身高的高矮。同时引导学生自然地进入所要学的内容,也使学生切身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之中。

《轻与重》是一节贴近生活、非常有意思的课。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用手掂物体的重量,玩跷跷板,两手提重物的平衡等活动有了一定的经验。本节课让学生了解一些常用的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通过情景的创设,让学生利用简易“天平”,亲身的体验,小组的合作,学会用简单的推理方法得出多个物体比较轻重的方法。使他们能把课堂所学和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充分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数学。但是在我教的一个班上完这节课后,我觉得下面这个方面不太好。我说:小朋友谁能举些例子,说说生活中的轻与重,比如谁比较重,谁轻。结果学生的回答是这样的。生1:我知道电视机重,桌子轻。生2:我知道西瓜重,苹果轻,等等。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数学语言的规范是很重要的,但是课的一开始我自己在语言叙述上就很不规范,这样学生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规范了,这节课的语言训练也就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思后,在下一个班教学中,我首先示范给学生:谁和谁比时,谁比谁重,谁比谁轻。然后让学生学老师的样子举例说。我再根据学生在举例过程中的发言,给学生具体指导,让他们把话说完整、讲规范。这样学生的语言就比较规范了。

比较《轻与重》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利用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了“看一看、翘一翘、拎一拎、称一称”等比较轻重的环节,通过演示让学生在一次次地矛盾冲突中去积极思考、主动探究。

语言是思维的窗口,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是低年级重要的教学任务。所以,让学生学着说“( )比( )轻,( )比( )重”。通过独立说、同桌说、集体说的形式进行语言训练,使学生能用数学语言描述物体的轻与重。加强了语言的连贯性训练,从学生直观凭借,让学生有足够的感性认识,然后逐步形成理性认识,实现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化。

“轻与重”是一节贴近生活,非常有意思的课。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用手掂物体的重量,玩跷跷板,在橡皮筋上吊挂物体橡皮筋被拉长,两手提重物的平衡等活动有了一定的经验。本节课让学生了解一些常用的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通过情景的创设,让学生利用简易“天平”,亲身的体验,小组的合作,学会用简单的'推理方法得出多个物体比较轻重的方法。使他们能把课堂所学和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充分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数学。

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了学生日常生活熟悉的物品进行比较轻重,分几个层次介绍了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如用手掂一掂、用橡筋、利用简易“天平”算一算等等。让学生在这些方法的实际运用中,充分感受物体的轻与重,通过与学生已有的经验的联系,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还可以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数学语言的规范是很重要的,既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同时把学生自己的思考过程用语言表述出来,通过语言的叙述和不断的补充完善,整个知识框架就逐步形成了。但是课的一开始我因为急于想要展开轻与重的话题,所以自己在语言叙述上已经很不规范了,这样肯定不能给学生严密规范的语言示范,本节课的语言训练部分也因此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整节课关于轻与重的发言就显得比较凌乱,不规范、不完整。

在引入课题的部分,老师应该示范学生讲清楚三句话:XX和XX比体重,XX比XX重,XX比XX轻。并让学生学着老师的样子举例说说生活中的轻与重。再根据学生在举例过程中的发言,给学生指导,让他们把话说完整、讲规范。相信通过几个学生的发言,可以很好的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在后面的课中也可以把轻与重的关系讲清楚。

对于学生比较水果轻与重的方法(不论这种方法是否麻烦),只要是正确的都应给予肯定。每组人人参与,学生选择地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即提升了学生的研究判断能力,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总结归纳方法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语言的规范,可用建议的语气给学生一些指导和帮助,让他们在头脑中建立正确的数学概念。

上完这节课,我听了其他各位老师对我的评课及自己的感受觉得这节课在这些方面上得比较成功

本节课,我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从事操作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比较注重学生的操作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活动。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比较两个物体的轻与重,让学生不断体验、感受物体的轻与重。通过让学生“掂一掂、拎一拎和吊一吊”等数学学习活动,让学生理解物体的轻与重和掌握判断物体轻与重的方法,同时,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物体体积大不一定重的道理,以及在不同情况下可采用不同的判断方法。如:两个物体重量差不多,用手掂不出,可以用橡皮筋吊一吊,又如,比较两堆物体的轻与重时,用拎的方法较为合适等。

其次,教学环节层次分明,一环紧扣一环。课中通过创设情境和设置悬念,让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去猜想、实践、体验、论证。如两个物体掂不出(重量差不多时)如何来判断,实践中又产生新的问题:两堆物品又如何比较轻与重,五件物品选用什么方法比较好等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情境设置,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掌握了判断方法,培养学生估测能力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整堂课体现了思维性、兴趣性、活动性和自主性,学生学得愉快、有趣、活泼,学得扎实。

不足之处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让学生把五件物品按轻到重的顺序整理。其实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掂一掂、拎一拎和吊一吊”等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这时候完全可以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寻找好方法来完成这一教学活动,因为不同的孩子会有不同的方法,然后可以让他们说一说你为什么会用这个方法来判断?你比较出来的结果又是怎样的?最后让他们讨论并验证得出结果。可在本节课中,我却直接采取了让学生用“吊一吊”的方法进行比较(也就是老师把方法直接告诉了学生),其实在这个环节学生是完全能够自己得出结论的。如果当时用这个方法通过学生的实践与交流,发现用掂太烦,根据从材料的特点来判断出最重的和最轻的,最终通过合作交流统一认识选用吊的方法来判断,从而自己解决了这一问题,就可以更好地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沪教版数学二年级下《轻与重》教学反思

在引入部分,我先让学生凭生活经验用眼睛观察来比较两个物体的轻与重,然后再过渡到让学生猜一猜老师手中的2个盒子哪个重哪个轻,让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去猜想、实践、体验、论证。学生想到了很多方法,如生活中使用的工具,天平称等等。这样的引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把注意力马上集中在如何用自己的方法来比较物体的轻与重。当没有这些工具时马上想到了用手来掂一掂,在这一部分中学生大胆地猜测、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学习兴趣提高了、主动地进行思维。在“掂一掂”的设计中,我选择了四样物品:苹果、梨、水、气球。在教材中有苹果和气球两样物品,我结合教材又增加了两样,这样在比较时,学生就有6种不同的选择,不仅可以使学生的小组活动更丰富,还可以让学生有较多的语言训练。在猜测中有的学生会认为大盒子重,可见学生常常会有“大的就是重的”这样的误解,“气球”正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说“气球中间是空的,所以它轻”从而体验到物体的轻重不但与它的大小有关,还和它的材质有关。

在 “拎一拎”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层层推进:两堆物品又如何比较轻与重,当物体的数量比较多的情况下,(如一堆梨和一堆苹果的总重量谁重谁轻)是不是也可以用 “掂一掂”的方法来比较得出结论呢?这里我借助了课件向学生直观演示,当比较两堆物体的轻与重时,用拎的方法较为合适。在这个环节我让学生人人参与,通过与同桌伙伴合作拎一拎同桌的书包来体验“拎”的感觉。

当两个物体重量比较接近无法用手感觉时(掂不出)该如何来判断,在实践中又对学生提出了新的问题:当2个物体的重量差不多时,还可以用手边的工具――橡皮筋来“吊一吊”,但前提条件是橡皮筋的'长度是一样的。在这个环节中我反复让学生指出该看哪一段的长度,有的孩子会误解,以为谁最低谁就最重。在这里我又结合课件形象的显示出橡皮筋拉长的长度。

在五样物体比较轻重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掂、吊、拎的方法,并进行了充分的体验,例如,在掂一掂中,学生自己选择两个物品掂一掂、说一说。在个别学生尝试了 “拎”后,让所有的学生拎一拎自己的书包和同桌的书包,比一比轻重。在这些体验活动之后,要比较五样物体的轻重怎么办呢?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选择、判断,有目测、有用生活经验估测、有两个两个掂,最后选择了用橡皮筋吊的方法,这是对所学本领判断后的灵活运用。每组人人参与,学生有选择地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最后把比较结果记录在纸上,这里即提升了学生的研究判断能力,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学生活动的组织也更有序了。应该说这个活动让学生的思维更深入了,对如何运用方法来比轻重也比较清晰了。

中班数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谁轻谁重》

活动目标:

1、学习用掂一掂、试一试、比一比、秤一秤的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2、在探索过程种,引导幼儿用语言表达物体的轻重。

活动准备:

电脑课件、幼儿人手操作篓子一个、投影仪、操作卡片、天平、小积木

活动过程:

一、利用课件,教师讲述故事,引出课题,比较两样物体的轻重。

1、秋天来了,果园里各种水果都成熟了,小朋友们,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都有哪些水果成熟了?(课件出示情境图。)

2、这时候小兔子,跑来了,它说:“我肚子饿了,想吃东西,你愿意把你的水果分给我吃吗?”小兔子说:“可是我想吃比较重点的水果,你可以在苹果和橘子之间,找出那个重,哪个轻吗?

3、小朋友,老师这里有苹果和橘子,你觉得那个更重?(学习词汇:掂一掂)

4、我们可以把两样水果分别放在自己的手里,用小手去掂一掂,并告诉老师掂完之后是那样水果重?

5、幼儿操作篓子里的两样物体,激发幼儿比较这两样物体的轻重。

教师总结:

原来两样物体比较轻重的时候,不能光用眼睛看,有时候是要用小手来帮助,才能比较出物体的轻重。

二、继续欣赏故事,引导幼儿比较小鸭和小鸡身体的轻重。

1、咦,什么声音?(播放课件,小鸡小鸭吵架的声音,比较差、谁轻谁重)

2、小朋友,你们可以帮助他们吗?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比较它们身体的轻重?通过使用像似跷跷板的天平比较小鸭小鸡身体的轻重。(跟幼儿介绍天平)

3、在出示的天平秤上秤出两块不同形状的小积木的轻重,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天平两边的变化,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幼儿学习:沉下去的一边是重的,跷起来的`那边是轻的。

4、引导幼儿猜测小鸭小鸡谁轻谁重。你是怎么知道的?(播放课件)

三、继续欣赏课件,引导幼儿比较三样物体(小鸭、小鸡、母鸡妈妈)的轻重。

引导幼儿相互商量:怎样才能比出三样物体的轻重呢?

幼儿讨论得出结果:先两样两样比,找出重的,再拿走轻的,把剩下的两样再比,再找出最重的,最后把两样轻的再比,得出最轻的。

5、出示三样形象重量差不多的小水果:小番茄、紫葡萄、小青枣,先请幼儿掂一掂,然后感觉掂不出来尝试用天平秤一秤。

操作时引导一幼儿帮忙,幼儿和老师一起说出它的好办法,一幼儿操作,引导幼儿判断出到底谁最轻、谁最重。

四、分组操作。

教师介绍操作活动:

第一组,用掂一掂的好办法比较篓子里任意两样物体,并在重的后面打上ü。

第二组:使用天平秤出三样水果的轻重,并进行记录。

第三组:引导幼儿看图找出谁最轻谁最重,并进行记录。

五、评价幼儿的操作活动。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幼儿基本掌握了掂一掂、试一试、比一比等比较物体重量的方法,使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锻炼;并让幼儿通过目测、手握等方法判断物体的轻重,发展幼儿的感知与判断能力;同时幼儿学会了用正确的语言表达物体的轻重,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基本符合了大班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使孩子在比较物体轻重的过程中体会到了乐趣与成功感。通过活动延伸,加深了孩子对知识的巩固以及求知的欲望,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但是在活动过程中,个别幼儿参与动手能力还有待加强,活动区的材料准备还不够丰富,为幼儿提供探索的空间还显得有些局限。

《轻与重》评课稿

数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来源于生活,数学的学习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本节课目标定位明确,教学环节层次分明,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点,选取了学生日常生活熟悉的物品进行比较轻重,分几个层次引导学生探究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不仅把握了教学的起点,而且通过一系列的情境设置,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从事操作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也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了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数学。具体评析以下两点:

1、注重情境创设,引发认知冲突。

通过创设情境和设置悬念,让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去猜想、实践、体验、论证是这节课突出的一点。在引入部分,陈老师让学生凭生活经验用眼睛观察屏幕上“海宝的礼物”( 2个盒子)的轻重,学生会认为大盒子重,接着让学生猜一猜老师手中的2个盒子哪个重哪个轻,学生想到了很多方法,陈老师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并让学生进行体验,很自然地引出了用手来“掂一掂”的方法在这里比较简单合理。同时,在组内为学生准备了四样物品:苹果、梨、水、气球,让学生自己选择两个物品掂一掂、说一说。在反馈交流中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到物体的轻重不但与它的大小有关,还和它的材质有关。同样在引出“吊一吊”、“拎一拎”两个教学环节时,层次非常分明,陈老师创设了一环紧扣一环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的认知发生冲突,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两个物体(一个梨、一个苹果)掂不出(重量差不多时)如何来比轻重;两堆物品(一堆梨、一堆苹果)又如何比较轻与重;五件物品选用什么方法比较好等等。在一系列的情境设置中,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也使学生掌握了判断轻重的方法。

2、注重学习方式,面向全体学生。

本节课中,陈老师注重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从事操作活动和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比较两个物体的轻与重,让学生不断体验、感受物体的轻与重。例如,在“掂一掂”中,学生自己选择两个物品掂一掂、说一说。在个别学生尝试了“拎一拎”后,让所有的学生拎一拎自己的书包和同桌的书包,比一比轻重。在这些体验活动之后,陈老师又设计了要“比较五样物品的轻重怎么办?”的问题,在此环节中教师没有直接把“吊一吊”的方法告诉学生,而是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寻找好方法,有学生提出“掂一掂”的方法,陈老师没有急于否定,而是耐心地听完学生的回答(较好关注了教学细节),通过实践、使学生发现用“掂一掂”太烦,最后达成共识,通过小组分工合作、操作体验用“吊一吊”的方法来判断最好(学生的小组活动较有序,体现出平时的训练),这一过程不仅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而且较好地体现学生的自主性,面向了全体学生。

这是一堂较成功的课,希望陈老师继续努力,在日常的教学中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关注学生的应答,不断提高课堂应变能力,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轻与重的人生哲理

有两头骆驼,一头驮着木头,一头驮着棉花。

驮棉花的骆驼总是嘲笑驮木头的:“你看你驮着那么重的东西,简直是自讨苦吃,哪像我,到什么样的路上都能健步如飞!”

驮木头的骆驼什么也不说。

这时,一条河流出现在它们面前。

驮棉花的'骆驼一个箭步就冲下水去。

它刚想自夸几句,就感到身子在往下沉,原来他身上的棉花吸饱了水分,变得越来越重。

它越挣扎,身上的棉花越重,没挣扎几分钟它就沉入了河底。

而那个驮木头的骆驼情况则好多了,原本沉重的木头进入水里产生了浮力,它没费多大力气就渡到了对岸。

有时候,最轻的恰恰是最重的,最重的恰恰是最轻的,譬如我们对自己、对亲人、对朋友、对这个世界所承担的责任。

那么,勇敢地驮起我们生命的木头吧,虽然它让我们沉重,但是假如没有了责任的沉重,我们的人生将变得更加沉重!

轻与重幼儿园数学教案

内 容

计算:轻与重

活 动目 标

1、感受轻与重的关系。

2、学习以目测比较两个东西的轻重。

活 动准 备

相同的小桶两个,沙子若干,笔,自制天平称一个。

《我的数学》第11页。

活 动 过 程

一、感觉比较轻重

师:今天“小豆豆”请老师帮她带来了两桶沙,请小朋友来帮帮忙。小朋友你们说说这两桶沙我们拿哪一桶给她呢?为什么?

师:刚才小朋友提了一下这两桶沙,到底哪一桶重哪一桶轻呢?现在我们来做个记号,重的我们用“红色”的笑脸娃娃贴在上面,轻的我们用“黄色”的.笑脸娃娃贴在上面。

二、放在天平上称一称。

师:刚才小朋友说贴红色的笑脸娃娃这个桶重,贴黄色笑脸娃娃的这个桶轻。到底是不是呢?现在我们再来做个试验。

(出示自制天平称)师:这是老师自己做的一个小的翘翘板,它还有一个名字叫“天平称”,现在我们可以用这个来试试到底这两桶沙哪一桶重哪一桶轻。

师:为什么红色的这个会重些呢?

(将两桶沙分别放在两边,让幼儿观察)

师:小朋友你们发现了什么吗?(一边沉下去了,一边翘起来了)为什么会这样呢?

三、作业。

师:请小朋友打开书11页。请小朋友看这些图谁重谁轻?把重的涂上红色,把轻的涂上黄色。

每个人都希望做自已喜欢的工作,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兴趣与职业常常存在矛盾。

管理专业毕业的小B就遇到了此类问题。小B五年前大学毕业,一直搞业务工作,单位对他评价不错。经过几年的积累,小B的客户越来越多,工作比以前轻松多了,但他却渐生郁闷―――对工作越来越提不起兴趣。

原来小B的愿望是当一名教师。并想通过教师资格考试改行,实现教师梦。

一个人选择职业,往往由多种因素促成。从事与个人兴趣不符的职业的现象经常发生。然而,通过改行来解决兴趣与职位的矛盾,却需要慎之又慎。

前不久,W先生参加了浦东的一次大型招聘会,

W先生本科学的是历史专业,被分配到一所学校做教师,由于不喜欢教师职业,他工作得别别扭扭,不久便报考了复旦大学国际金融专业硕士研究生。硕士毕业后,W先生找工作遇到了麻烦,一是年龄偏大,做一般员工缺乏年龄优势,而搞管理却无管理经验;二是硕士学历成了求职障碍,用人单位担心他学历高,不安心于一般岗位而把他拒之门外。直到现在,W先生还奔波于人才市场找工作。

改行最大的风险是就业难。对于小B来说,即使考出了教师资格证书,因为没有教师的工作经验,被聘用的机会不大。

改行的另一个风险是可能会损害自身的职业发展。如果改行,过去所积累的工作经验、客户资源会荒废,职业发展从头再来,这样在职业竞争中就会处于劣势。即使改行成功,作为刚入行的新手,与别人相比,做出业绩的难度大,抗挫折能力要求高,职业发展肯定艰难。

面对兴趣与职业的矛盾,最好的态度是对自已有一个客观的分析。如果没有很大的把握,则不可盲目改行,而应立足现有岗位,挖掘自身潜能,通过良好的工作业绩激发自已的工作兴趣,从而实现兴趣与职业的有机统一。兴趣与职业孰重孰轻? (楚言)

来源:市场报

论文摘要 大学生安全教育直接关系到社会和谐、校园平安,关系到大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本文着重分析了目前我国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意义及现状问题,并提出了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四重视”措施。

论文关键词 大学生安全教育 概念 教育管理

近年来社会上公共安全事故频发,与高校相关的民事案件、刑事案件、事故等也出现了增加的趋势,影响了在校大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为了应对安全新形势,2004年4月,教育部下发通知:加大安全教育力度,强化师生安全意识。基于当前形势的需要与国家相关部门的号召,部分教育行政部门与高校开始意识到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2004年,北京林业大学在全国首开先河,把安全逃生课列为必修课并纳入学分制。2006年,北京市教委召开“北京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会议”,要求大学生安全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落实学分”。2008年,上海市颁布了全国首个《大学生安全教育大纲》。然而,对于全国大多数高校而言,大学生安全教育依然仅仅处于宣传阶段,远未达到有计划、有目标、规范化教育的层次。

一、大学生安全教育概念

安全,通常是指平安、稳定,与危险相对,是不受威胁、不出事故、没有危险的一种状态。安全教育,是针对遇突发性事件、灾害性事故的应急、应变能力,避免生命财产受到侵害的安全防范能力,遇到人身伤害时的自我保护、防卫能力,以及法制观念、健康心理状态和抵御违法犯罪能力的教育。安全教育最初主要应用于工业生产领域,尤其是高危行业。随着校园不安全因素的激增,教育领域也开始重视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

大学生安全教育,是指高等教育部门以国家法律、法规策等为依据,以促进大学生的人身安全与心理健康、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教育目标,以安全责任、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为主要教育内容,通过新生入学教育、课程教育等为教育途径,使大学生全面掌握安全知识与技能、提高安全防范意识,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和社会需要而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二、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是实施依法治校依法治国的需要

从以往高校发生各类安全事件来看,大学生一方面容易成为伤害案件中的被侵主体——受害者,但另一方面也可能成为伤害案件中的施害主体——施害者。在实施大学生安全教育中,不仅仅要培养学生的安全知识和技能、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同时,更需要培养大学生安全责任观,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不当行为会对家庭、对学校、对社会产生的负面影响。大学生是高校的主体,是国家的未来建设者,要实现依法治校、依法治国,必须从大学生安全教育入手。

(二)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是维护高校安全稳定的需要

创建平安和谐校园离不开校园主体,校园主体会对平安校园的建设起着决定性作用。大学生是高校主体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的强弱、逃生自救技能的高低以及安全责任素质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校园治安秩序的好坏,关系着校园和谐稳定与否。因此,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是维护高校安全稳定的必然要求。

(三)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是高校开放办学模式的需要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办学理念的不断转变,大学校园从封闭式逐步转化为开放式,校园与社会融合进一步得到加深。尤其是后勤服务社会化使得高校中人员结构变的更为复杂,潜藏着许多不安全因素,被盗、被伤害等案件有随时发生的可能,给在校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很多不利的影响。因此,要提高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就必须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

(四)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是现代素质教育的需要

在如今校园安全事件频发的大环境,缺乏安全责任,缺少安全知识,无安全防范意识,不具备逃生自救技能,已不符合“全面发展”教育理念。大学生安全教育强调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其实就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教育,与现代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一致的。而且,当前大学生从小受到家庭的宠爱,普遍形成了较强的唯我独尊意识与较弱的社会协调能力,较强的参与意识与较弱的承受挫折能力,较强的自我意识与较弱的自我保护能力的反差。加强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提高他们适应环境、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已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

三、大学生安全教育“重与轻”现状

(一)重管理,轻教育

随着校园安全事故的频发,“安全重于泰山”管理理念已深入人心,高校党政领导和学校有关部门,认识到大学生安全工作的重要意义。在思想上给予了高度重视,制定了安全工作制度,成立了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在管理上也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不断地加强人防、物防、技防方面的投入,使学校安全管理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加强。然而,安全教育是高校教育的薄弱环节,往往被人们忽视。目前在高校中并没有把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也没有规范的安全教育课程,学生不了解安全的重要性,缺乏相关的安全知识。

(二)重形式,轻内容

当前校园安全事件频发,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必须引起重视并得到强化,然而实际情况不容乐观,仍旧存在“重形式,轻内容”的现象。有研究表明,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上级安排了,就组织抓一抓,上级不强调,就搁置一边;二是上级进行检查时,就集中力量应付,检查过后,就万事大吉;三是发生重大案件和灾害事故时就急抓,事情过后就放松不管。这现象在很多校园普遍存在,使得大学生安全教育留驻于表面、留驻于形式。

(三)重事后,轻预防

在高校的安全管理工作中,必须未雨绸缪,切实做好预防工作。只有做好校园安全预案管理,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但是,当前高校安全教育却并非如此。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保卫处处长王有洪曾指出,完整的应急管理体制应包括“事前预防、事中处理、事后总结”三个阶段,但传统的观念,使我们更注重“惩治”而忽视“防范”,注重“事后处理”、忽视“预案管理”是我国高校的应急管理机制的普遍现象。

(四)重行为,轻心理

在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过程中,教育者往往关注的是大学生的行为是否遵纪守法,对大学生的心理异常状态常常忽视。发生在高校的类“马加爵事件”,却往往是心理疾患引起的。有研究指出,我国高校大多数都没有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对学生心理方面的教育往往不够重视,并且常把学生的一些心理问题当作思想问题来解决,结果曲解了学生。这样不仅不能解决学生实际问题,反而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甚至会导致他们逆反心理的产生。

四、大学生安全教育需要“四重视”

(一)要重视大学生安全教育制度健全

大学生安全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化的工程,要确保其效果,就必须做到健全制度,落实责任。首先,要完善安全领导组织机制。高校安全教育工作的成与败,关键在于党政领导重视与否。高校党政一把手作为校园安全构建的第一责任人,必须亲自抓。其次,要建立健全安全工作机制。成立高校安全工作领导机构,形成党委领导、部门具体负责的齐抓共管工作机制,落实责任人的相关责任,把安全责任落实到部门及个人。再次,要建立安全教育监督机制。实行规范化管理,使安全教育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让每个部门、每个人都来关心安全问题。

(二)要重视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建设

在《高等教育法》、《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试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安全教育及管理暂行规定》等法规中,明确了高校在大学生安全教育中的权利和必须履行的义务。然而,在现行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中,高校普遍侧重的是安全管理工作,对安全教育工作做的很少,如有也仅仅是停留在说教层面,如利用广播、橱窗、展板、讲座等形式进行安全教育,没有达到“进课堂、进教材、进学分”的层次。如今,新的形势要求高校必须开设安全教育课程,将安全教育课程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安排教学课时,通过规范化、系统化地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构建“安全知识教育+逃生技能演练+安全文化营造”三位一体的安全教育模式,使学生掌握安全知识和防范技能,提高安全素质。

(三)重视高校安全应急预案管理工作

应急预案,是针对可能的重大事故(件)或灾害,为保证迅速、有序、有效地开展应急与救援行动、降低事故损失而预先制定的有关计划或方案。《左传》有言:“居安思危,思则有备,备则无患。”编制安全应急预案,完善应急机制、体制和制度,对于提高高校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全面履行教育管理职能,构建平安校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制定应急预案能为突发校园安全事件的预防和处置提供依据;加强应急预案管理有利于做出及时的应急响应,降低事故后果;应急预案能使高校日常安全培训和演习工作更具针对性。应急预案的编制、评审强调各部门的共同参与,应急预案的发布和宣传有利于全体师生员工了解可能面临的重大风险及其相应的应急措施。加强应急预案的管理工作,是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建设的重要补充。

(四)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安全问题的核心在于心理安全,培养大学生安全意识、提高其心理安全适应能力及安全素质是高校重要的责任之一。高校要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建立起一套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体系,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与心理健康咨询辅导相结合起来。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通过心理咨询的技术与方法,为那些心理上有问题的大学生解决心理上的困惑、排忧解难,达到心理健康。对那些存在心理危机倾向与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大学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降低危机事件对学生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