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月亮》阅读答案迟子建
- 作文大全
- 2024-07-13
- 124热度
- 0评论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燃烧的月亮》阅读答案迟子建,本文共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阅读理解在语文教学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它不仅是学生日常获取知识、信息重要方法,也是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必然需要和适应未来信息社会的必备技能。
燃烧的月亮
迟子建
①太阳是不大懂得养生的,只要它出来,永远圆圆的脸,没心没肺地笑。它笑得适度时,花儿开得繁盛,庄稼长势喜人,人们是不厌弃它的;而有的时候它热情过分了,弄得天下大旱,农人们就会嫌它不体恤人,对它骂几声。看来过于光明了,也是不好。月亮呢,它修行有道,该圆满时圆满着,该亏的时候则亏。它的圆满,总是由大亏小亏换来的。所以亏并不一定是坏事,它往往是为着灿烂时刻而养精蓄锐。
②故乡的夜晚,一本书,一杯自制的五味子果汁,就会给我带来踏实的睡眠。可是到了月圆的日子,情况就大不一样。穿窗而过的月光,会拿出主子的做派,进了屋后,招呼也不打,赤条条的,仰面躺在我身旁空下来的那个位置。它躺得并不安分,跳动着,闪烁着,一会儿伸出手抚抚我的睫毛,将几缕月光送入我的眼底;一会儿又揉揉我的鼻子,将月华的芳菲再送进来。被月光这样撩拨着,我只能睡睡醒醒了。
③月光和月光是不一样的。春天的月光,似乎也带着股绿意,有一种说不出的嫩;夏日的月光呢,饱满,丰腴,好像你抓上一把,它就能在指尖凝结成膏脂;秋天的月光,一派洗尽铅华的气质,安详恬淡,如古琴的琴音,悠远,清寂;冬天的月光虽然薄而白,但它落到雪地后,情形就不一样了,雪地上的月光新鲜明媚得像刚印刷出来的年画。
④春天,一个满月的日子,故乡的亲人们聚在一起,喝酒聊天。晚饭后,我回到自己的住处时,月亮已经升起来了。微醺的缘故,未及望月,我就熄灯睡了。凌晨三点来钟的样子吧,我被渴醒了。室内似明非明,我起身取水杯的时候,发现杯壁上晃动着迎春枝条般的鹅黄光影。心想月光大约太喜欢玻璃杯了,在它身上作起了画。喝过那杯被月光点化过的水,无比畅快。我有意无意地望了一下窗外,立时被眼前的情景震住了:天啦,月亮怎么掉到树丛中了?我见过的明月,不是东升时蓬勃跳跃在山顶上的,就是夜半时高高吊在中天的,我还从没见过栖息在林中的月亮。那团月亮也许因为走了一夜,被磨蚀得不那么明亮了,看上去毛茸茸的,更像一盏挂在树梢的灯。那些还未发芽的树,原本一派萧瑟之气,可是掖在林间的月亮,把它们映照得流光溢彩,好像树木一夜之间回春了。
⑤看过了这样的月亮,我再回到床上时,又怎能不被美给惊着呢!虽然接着睡了,可是往往眯上二三十分钟的样子,又惦记着什么似的,醒来了。只要睁开眼,朦胧中会望一眼窗外——啊,月亮还在林间,只不过更低了些。再睡,再醒来,再望,也不知循环往复了多少次,月亮终于沉在林地上,由灯的形态,变幻成篝火了。这是那一夜的月亮,留给我的最后印象。
⑥第二天彻底醒过来时,天已大亮。窗外的山,哪还有满月时的圣景。消尽了白雪而又没有返青的树,看上去是那么的单调。虽然寻不见月亮的踪迹,但我知道它因为昨夜那一场热烈的燃烧,留下了缺口,不知去哪儿疗伤去了。因为它燃烧得太忘我了,动了元气,所以不管怎么调理,此后的半个月,它将一点点地亏下去。待它枯槁成弯弯的月牙儿,才会真正复苏,把亏的地方,再一点点地盈满。它圆满后,不会因为一次次地亏过,就不燃烧了。因为月亮懂得,没有燃烧,就不会有灰烬;而灰烬,是生命必不可少的养料。
⑦我怎么能想到,在印象中最不好的赏月时节,却看见了上天把月亮抛在凡尘的情景呢。在那个时刻,那团月亮,无疑成了千家万户共同拥有的一盏灯。假使我彻头彻尾醒着,这样的风景即使入了眼,也不会摄人心魄。正因为我所看到的一切在黎明与黑暗之间,在半梦半醒之间,那团月亮,才美得夺目。
(节选自《思维与智慧》.10,有改动)
15.仔细阅读第①段,回答:
(1)联系上下文,“看来过于光明了,也是不好”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2分)
答:
(2)谈谈你对“亏并不一定是坏事,它往往是为着灿烂时刻而养精蓄锐”这句话的理解。(2分)
答:
16.请赏析“它躺得并不安分,跳动着,闪烁着,一会儿伸出手抚抚我的睫毛,将几缕月光送入我的眼底”这句话。(2分)
答:
17.仔细阅读第⑦段,“那团月亮”为什么会“美得夺目”?(2分)
答:
18.从全文来看,标题中的“燃烧”一词有哪些含义?(4分)
答:
19.研读全文,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你的`感悟。(3分)
答:
15.(1)过渡作用(承上启下),(1分)暗示月亮的有圆有亏才是恰到好处的。(1分)
(2)①该圆时就要圆,该亏时就得亏,盈亏交替才能体现生命的张力。②圆是由亏换来的,亏损是为圆满做准备的,没有低谷何谈巅峰,没有奉献哪来生命的繁茂。(每点1分,意思相近即可得分)
16.示例:运用拟人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月光的动态之美,赋予月亮以人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月亮的喜爱之情。(1分)(答到一个方面,意思相近即可得分)
17.示例:①因为哪一刻,它居了千家万户共同拥有的一盏明灯。(1分)②我是在黎明与黑夜之间,在半梦半醒之间看到这一切的。(1分)
18.示例:①“美得夺目”的月亮是在“故乡”感悟到的,所以要抬爱家乡,热爱大自然。②“燃烧的月亮”美得夺目,所以要用心发现生活中的美。③盈亏交替,恰到好处,所以要理性对待生活中的起伏盈亏。④“圆满,总是由大亏小亏换来的”,所以“亏”时要充满希望,乐观向上,“盈”时要关爱众生,绽放生命的精彩。⑤燃烧才有灰烬,而灰烬是生命必不可少的养料,人生因付出而精彩,生活因造福他人而美妙。(每点1分,答对三点就可得满分,言之成理即可,鼓励有创意的回答)
①太阳是不大懂得养生的,只要它出来,永远圆圆的脸,没心没肺地笑。它笑得适度时,花儿开得繁盛,庄稼长势喜人,人们是不厌弃它的;而有的时候它热情过分了,弄得天下大旱,农人们就会嫌它不体恤人,对它骂几声。看来过于光明了,也是不好。月亮呢,它修行有道,该圆满时圆满着,该亏的时候则亏。它的圆满,总是由大亏小亏换来的。所以亏并不一定是坏事,它往往是为着灿烂时刻而养精蓄锐。
②故乡的夜晚,一本书,一杯自制的五味子果汁,就会给我带来踏实的睡眠。可是到了月圆的日子,情况就大不一样。穿窗而过的月光,会拿出主子的做派,进了屋后,招呼也不打,赤条条的,仰面躺在我身旁空下来的那个位置。它躺得并不安分,跳动着,闪烁着,一会儿伸出手抚抚我的睫毛,将几缕月光送入我的眼底;一会儿又揉揉我的鼻子,将月华的芳菲再送进来。被月光这样撩拨着,我只能睡睡醒醒了。
③月光和月光是不一样的`。春天的月光,似乎也带着股绿意,有一种说不出的嫩;夏日的月光呢,饱满,丰腴,好像你抓上一把,它就能在指尖凝结成膏脂;秋天的月光,一派洗尽铅华的气质,安详恬淡,如古琴的琴音,悠远,清寂;冬天的月光虽然薄而白,但它落到雪地后,情形就不一样了,雪地上的月光新鲜明媚得像刚印刷出来的年画。
④春天,一个满月的日子,故乡的亲人们聚在一起,喝酒聊天。晚饭后,我回到自己的住处时,月亮已经升起来了。微醺的缘故,未及望月,我就熄灯睡了。凌晨三点来钟的样子吧,我被渴醒了。室内似明非明,我起身取水杯的时候,发现杯壁上晃动着迎春枝条般的鹅黄光影。心想月光大约太喜欢玻璃杯了,在它身上作起了画。喝过那杯被月光点化过的水,无比畅快。我有意无意地望了一下窗外,立时被眼前的情景震住了:天啦,月亮怎么掉到树丛中了?我见过的明月,不是东升时蓬勃跳跃在山顶上的,就是夜半时高高吊在中天的,我还从没见过栖息在林中的月亮。那团月亮也许因为走了一夜,被磨蚀得不那么明亮了,看上去毛茸茸的,更像一盏挂在树梢的灯。那些还未发芽的树,原本一派萧瑟之气,可是掖在林间的月亮,把它们映照得流光溢彩,好像树木一夜之间回春了。
⑤看过了这样的月亮,我再回到床上时,又怎能不被美给惊着呢! 虽然接着睡了,可是往往眯上二三十分钟的样子,又惦记着什么似的,醒来了。只要睁开眼,朦胧中会望一眼窗外——啊,月亮还在林间,只不过更低了些。再睡,再醒来,再望,也不知循环往复了多少次,月亮终于沉在林地上,由灯的形态,变幻成篝火了。这是那一夜的月亮,留给我的最后印象。
⑥第二天彻底醒过来时,天已大亮。窗外的山,哪还有满月时的圣景。消尽了白雪而又没有返青的树,看上去是那么的单调。虽然寻不见月亮的踪迹,但我知道它因为昨夜那一场热烈的燃烧,留下了缺口,不知去哪儿疗伤去了。因为它燃烧得太忘我了,动了元气,所以不管怎么调理,此后的半个月,它将一点点地亏下去。待它枯槁成弯弯的月牙儿,才会真正复苏,把亏的地方,再一点点地盈满。它圆满后,不会因为一次次地亏过,就不燃烧了。因为月亮懂得,没有燃烧,就不会有灰烬;而灰烬,是生命必不可少的养料。
⑦我怎么能想到,在印象中最不好的赏月时节,却看见了上天把月亮抛在凡尘的情景呢。在那个时刻,那团月亮,无疑成了千家万户共同拥有的一盏灯。假使我彻头彻尾醒着,这样的风景即使入了眼,也不会摄人心魄。正因为我所看到的一切在黎明与黑暗之间,在半梦半醒之间,那团月亮,才美得夺目。
(节选自《思维与智慧》.10,有改动)
【阅读练习】
5. 仔细阅读第①段,回答:
(1)联系上下文,“看来过于光明了,也是不好”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
(2)谈谈你对“亏并不一定是坏事,它往往是为着灿烂时刻而养精蓄锐”这句话的理解。
答:
6. 请赏析“它躺得并不安分,跳动着,闪烁着,一会儿伸出手抚抚我的睫毛,将几缕月光送入我的眼底”这句话。(2分)
答:
7. 仔细阅读第⑦段,“那团月亮”为什么会“美得夺目”?
答:
8. 从全文来看,标题中的“燃烧”一词有哪些含义?
答:
【参考答案】
5. (1)过渡作用(承上启下),(1分)暗示月亮的有圆有亏才是恰到好处的。
(2 ) ① 该圆时就要圆,该亏时就得亏,盈亏交替才能体现生命的张力。 ② 圆是由亏换来的,亏损是为圆满做准备的,没有低谷何谈巅峰,没有奉献哪来生命的繁茂。(每点1 分,意思相近即可得分)
6. 示例:运用拟人手法。(1 分)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月光的动态之美,赋予月亮以人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月亮的喜爱之情。(1分)(答到一个方面,意思相近即可得分) 7. 示例: ① 因为哪一刻,它居了千家万户共同拥有的一盏明灯。(1分) ② 我是在黎明与黑夜之间,在半梦半醒之间看到这一切的。(1 分)
8. 示例: ①“ 美得夺目” 的月亮是在“故乡” 感悟到的,所以要抬爱家乡,热爱大自然。 ②“ 燃烧的月亮” 美得夺目,所以要用心发现生活中的美。 ③盈亏交替,恰到好处,所以要理性对待生活中的起伏盈亏。 ④“ 圆满,总是由大亏小亏换来的” ,所以“ 亏” 时要充满希望,乐观向上,“ 盈” 时要关爱众生,绽放生命的精彩。 ⑤ 燃烧才有灰烬,而灰烬是生命必不可少的养料,人生因付出而精彩,生活因造福他人而美妙。(每点1 分,答对三点就可得满分,言之成理即可,鼓励有创意的回答)
迟子建《燃烧的月亮》初中散文阅读附答案
《燃烧的月亮》
迟子建
太阳是不大懂得养生的,只要它出来,永远圆圆的脸,没心没肺地笑。它笑得适度时,花儿开得繁盛,庄稼长势喜人,人们是不厌弃它的;而有的时候它热情过分了,弄得天下大旱,农人们就会嫌它不体恤人。月亮呢,它修行有道,该圆满时圆满着,该亏的时候则亏。它的圆满,总是由大亏小亏换来的。所以亏并不一定是坏事,它往往是为着灿烂时刻而养精蓄锐。
故乡的夜晚,一本书,一杯自制的五味子果汁,就会带给我踏实的睡眠。可是到了月圆的日子,情况就大不一样。穿窗而过的月光,进了屋后,招呼也不打,仰面躺在我身旁空下来的那个位置。它躺得并不安分,跳动着,闪烁着,一会儿伸出手抚抚我的睫毛,将几缕月光送入我的眼底;一会儿又揉揉我的鼻子,将月华的芳菲再送进来。被月光这样撩拨着,我只能睡睡醒醒了。
月光和月光是不一样的。春天的月光,像一片刚钻出些叶芽的草地;夏日的月光,流泻在空中,你抓一下,手上就像有满把的膏脂;秋天的月光,像平镜般的湖水,又如古琴弹出的声音;冬天的月光虽然薄而白,但落到雪地上像刚印刷出来的年画。相比较,冬春之交的月光,就没什么特别动人之处了。雪将化未化,草将出未出,此时的月光,也给人犹疑之感,瑟瑟缩缩的。
就是在这样的乍暖还寒时节,一个满月的日子。回到自己的住处时,月亮已经升起来了。微醺的缘故,未及望月,就熄灯睡了。大约凌晨三点,我被渴醒了。床畔的小书桌上,通常放着一杯白开水。室内似明非明,我起身取水杯的时候,发现杯壁上晃动着迎春枝条般的鹅黄光影。心想月光大约太喜欢玻璃杯了,在它身上作起了画。喝过这杯被月光点化过的水,无比畅快。
回床的一瞬,我有意无意地望了一下窗外,立时被眼前的情景震住了:天哪,月亮怎么掉到树丛中了?我见过的明月,不是东升时蓬勃跳跃在山顶上的,就是夜半时高高吊在中天的,我还从没见过栖息在林中的月亮,仿佛伸伸手就能捉到。那团月亮也许因为走了一夜,被磨蚀得不那么明亮了,看上去毛茸茸的,但皎洁而不耀眼,清澈中散发着温热,更像一盏挂在树梢的灯,默无声息的燃烧着。那些还未发芽的树,原本一派萧瑟之气,可是掖在林间的月亮,把它们映照得流光溢彩,好像树木一夜之间回春了。丫杈的树枝上有如开满了粉白的鲜花,而圆月、树林、斜枝、光影像随意泼洒点染的一幅画,又如意境幽雅的一首诗。
看过了这样的`月亮,我再回到床上时,又怎能不被美给惊着呢!虽然接着睡了,可是眯上一段时间,又惦记着什么似的,醒来了。只要睁开眼,朦胧中会望一眼窗外——啊,月亮还在林间,只不过更低了些。再睡,再醒来,再望,也不知循环往复了多少次。月亮终于沉在林地上,由灯的形态,变幻成篝火了。这是那一夜的月亮,留给我的最后印象。
第二天彻底醒过来时,天已大亮,哪还有满月时的圣景。消尽了白雪而又没有返青的树,看上去是那么的单调。虽然寻不见月亮的踪迹,但我知道它因为燃烧得太忘我了,动了元气,此后的半个月,它将一点点地亏下去。待它枯槁成弯弯的月牙儿,才会真正复苏,把亏的地方,再一点点地盈满。它圆满后,不会因为一次次地亏过,就不燃烧了。而且月亮懂得,没有燃烧,就不会有涅槃再生,就不会有新一轮的蓄养生长,也就不会有再一次痛快淋漓燃烧的精彩。
我怎么能想到,在印象中最不好的赏月时节,却看见了上天把月亮抛在凡尘的情景呢。假使我彻头彻尾醒着,这样的风景即使入了眼,也不会摄人心魄。正因为我所看到的一切在黎明与黑夜之间,在半梦半醒之间,那团月亮,才美得夺目。
21.作者笔下的春夜满月“美”在何处?(4分)
22.从全文看,作者在第三段中描述“冬春之交”月光的特点,这种写法及其作用是什么?(3分)
23.概括第三段中四季月光各自的特点,并说明写四季月光与写“燃烧的月亮”有什么关系。(4分)
24.作者对于月亮“盈满”与“亏过”、“燃烧”与“蓄养”的阐述,蕴含了怎样的人生思想?(2分)
25.本文语言灵动清新,蕴藉隽永,试举一例并加以赏析。(3分)
参考答案:
21.答案:①美在月挂位置;②美在意境幽雅,生机盎然; ③美在燃烧的形态及其变化; ④美在真切与迷离之间。
评分:一个要点1分,共4分。意思……美;因为熟悉月亮,故能领悟出丰富深刻的人生道理。两者之间有着必然的因果关系(或前者是后者的铺垫)。评分:答对特点得2分,答对关系得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24.答案:①人应甘于奉献,以造福他人;②只有不断汲取、蓄养才能成就生命的精彩。评分:两个方面各占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25.答案示例:“穿窗而过的月光……我只能睡睡醒醒了”,运用拟人,赋予月光以生趣,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评分:共3分。只举出例句不得分。
迟子建
①太阳是不大懂得养生的,只要它出来,永远圆圆着脸,没心没肺地笑。月亮呢,它修行有道,该圆满时圆满着,该亏的时候则亏。它的圆满,总是由大亏小亏换来的。所以亏并不一定是坏事,它往往是为着灿烂时刻而养精蓄锐。
②故乡的夜晚,一本书,一杯自制的五味子果汁,就会带给我踏实的睡眠。可是到了月圆的日子,情况就大不一样。穿窗而过的月光,进了屋后,招呼也不打,仰面躺在我身旁空下来的那个位置。它躺得并不安分,跳动着,闪烁着,一会儿伸出手抚抚我的睫毛,将几缕月光送入我的眼底;一会儿又揉揉我的鼻子,将月华的芳菲再送进来。这调皮的月光,让我只能睡睡醒醒。
③月光和月光是不一样的。春天的月光,带着股嫩嫩的绿意;夏日的月光,饱满丰腴;秋天的月光,洗尽铅华,安详恬淡;冬天的月光,虽然薄而白,但落到雪地的月光新鲜明媚。相比较,冬春之交的月光,就没什么特别动人之处了。雪将化未化,草将出未出,此时的月光,也给人犹疑之感,瑟瑟缩缩的。
④今天是满月的日子,回到自己的住处时,月亮已经升起来了。微醺的缘故,未及望月,就熄灯睡了。大约凌晨三点,我被渴醒了。床边的小书桌上,通常放着一杯白开水。室内似明非明,我起身取水杯的时候,发现杯壁上晃动着迎春枝条般的鹅黄光影。喝过这杯被月光点化过的水,无比畅快。
⑤回床的'一瞬,我有意无意地望了一下窗外,立时被眼前的情景震住了:天哪,月亮怎么掉到树丛中了?我见过的明月,不是东升时蓬勃跳跃在山顶上的,就是夜半时高高吊在中天的,我还从没见过栖息在林中的月亮。【A】那团月亮也许因为走了一夜,被磨蚀得不那么明亮了,看上去毛茸茸的,更像一盏挂在树梢的灯。【B】那些还未发芽的树,原本一派萧瑟之气,可是掩在林间的月亮,把它们映照得流光溢彩,好像树木一夜之间回春了。
⑥看过了这样的月亮,我再回到床上时,又怎能不被美给惊着呢!虽然接着睡了,可是眯上一段时间,又惦记着什么似的,醒来了。只要睁开眼,朦胧中会望一眼窗外——啊,月亮还在林间,只不过更低了些。再睡,再醒来,再望,也不知循环往复了多少次。【C】月亮终于沉在林地上,由灯的形态,变幻成篝火了……这是那一夜的月亮,留给我的最后印象。
⑦第二天彻底醒过来时,天已大亮。哪还有满月时的圣景。消尽了白雪而又没有返青的树,看上去是那么的单调。虽然寻不见月亮的踪迹,但我知道它因为燃烧得太忘我了,动了元气,此后的半个月,它将一点点地亏下去。待它枯槁成弯弯的月牙儿,才会真正复苏,把亏的地方,再一点点地盈满。它圆满后,不会因为一次次地亏过,就不燃烧了。因为月亮懂得,没有燃烧,就不会有灰烬;而灰烬,是生命必不可少的养料。
⑧我怎么能想到,在印象中最不好的赏月时节,却看见了上天把月亮抛在凡尘的情景呢。假使我彻头彻尾醒着,这样的风景即使入了眼,也不会摄人心魄。正因为我所看到的一切在黎明与黑夜之间,在半梦半醒之间,那团月亮,才美得夺目。
⒘阅读第①段,说说作者认为太阳和月亮有什么不同。(4分)
⒙请从修辞或词语运用的角度,简要赏析文章第②段中加框语句。(4分)
⒚文章A、B、C三处画线的语句具体描写了“那团月亮”夺目的美,请任选一处,说说作者是怎样表现那种美的。(5分)
⒛说说文章第⑦段中“没有燃烧,就不会有灰烬;而灰烬,是生命必不可少的养料”一句给你哪些启示。(5分)
答案:
⒘(4分)答:太阳总是圆圆着脸,月亮每一次圆满,总是由大亏小亏换来的。
⒙(4分)答:以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月亮撩人的情态,活泼、好动,给人一种亲切之感,如同怀中的宠物,赶不走,驱不动,就这样依恋着你,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作者对月光的喜爱之情。
⒚文章A、B、C三处画线的语句具体描写了“那团月亮”夺目的美,请任选一处,说说作者是怎样表现那种美的。(5分)答:A处,以猜测的口吻写出了月亮经历了一夜的行程变得有些疲劳亦或是其他原因如同一盏挂在树梢的灯,既写出了月亮给人的真实感受,也写出了林中的月亮多少没有旷野的月亮那么通明,无遮无阻。B处,原本是光秃秃的树枝因为有了月亮的照射使得它们显得流光溢彩,是月亮让这些已经脱去外衣的树木在夜间变得生机勃勃起来。C处,真实写出了月亮在不同时段给人的不同感受,在树梢时如同一盏灯,在远处的地平线上九如同篝火,不同时段展示不同的美。
⒛说说文章第⑦段中“没有燃烧,就不会有灰烬;而灰烬,是生命必不可少的养料”一句给你哪些启示。(5分)答:人要勇于奉献,用自己的付出甚至牺牲造福他人;人生因为付出而精彩,生活因为造福他人而更美妙,像月亮一样不会因为一次次地亏过,就不燃烧了。
迟子建
①太阳是不大懂得养生的,只要它出来,永远圆圆着脸,没心没肺地笑。月亮呢,它修行有道,该圆满时圆满着,该亏的时候则亏。它的圆满,总是由大亏小亏换来的。所以亏并不一定是坏事,它往往是为着灿烂时刻而养精蓄锐。
②故乡的夜晚,一本书,一杯自制的五味子果汁,就会带给我踏实的睡眠。可是到了月圆的日子,情况就大不一样。穿窗而过的月光,进了屋后,招呼也不打,仰面躺在我身旁空下来的那个位置。它躺得并不安分,跳动着,闪烁着,一会儿伸出手抚抚我的睫毛,将几缕月光送入我的眼底;一会儿又揉揉我的鼻子,将月华的芳菲再送进来。这调皮的月光,让我只能睡睡醒醒。
③月光和月光是不一样的。春天的月光,带着股嫩嫩的绿意;夏日的月光,饱满丰腴;秋天的月光,洗尽铅华,安详恬淡;冬天的月光,虽然薄而白,但落到雪地的月光新鲜明媚。相比较,冬春之交的月光,就没什么特别动人之处了。雪将化未化,草将出未出,此时的月光,也给人犹疑之感,瑟瑟缩缩的。
④今天是满月的日子,回到自己的住处时,月亮已经升起来了。微醺的`缘故,未及望月,就熄灯睡了。大约凌晨三点,我被渴醒了。床边的小书桌上,通常放着一杯白开水。室内似明非明,我起身取水杯的时候,发现杯壁上晃动着迎春枝条般的鹅黄光影。喝过这杯被月光点化过的水,无比畅快。
⑤回床的一瞬,我有意无意地望了一下窗外,立时被眼前的情景震住了:天哪,月亮怎么掉到树丛中了?我见过的明月,不是东升时蓬勃跳跃在山顶上的,就是夜半时高高吊在中天的,我还从没见过栖息在林中的月亮。【A】那团月亮也许因为走了一夜,被磨蚀得不那么明亮了,看上去毛茸茸的,更像一盏挂在树梢的灯。【B】那些还未发芽的树,原本一派萧瑟之气,可是掩在林间的月亮,把它们映照得流光溢彩,好像树木一夜之间回春了。
⑥看过了这样的月亮,我再回到床上时,又怎能不被美给惊着呢!虽然接着睡了,可是眯上一段时间,又惦记着什么似的,醒来了。只要睁开眼,朦胧中会望一眼窗外——啊,月亮还在林间,只不过更低了些。再睡,再醒来,再望,也不知循环往复了多少次。【C】月亮终于沉在林地上,由灯的形态,变幻成篝火了……这是那一夜的月亮,留给我的最后印象。
⑦第二天彻底醒过来时,天已大亮。哪还有满月时的圣景。消尽了白雪而又没有返青的树,看上去是那么的单调。虽然寻不见月亮的踪迹,但我知道它因为燃烧得太忘我了,动了元气,此后的半个月,它将一点点地亏下去。待它枯槁成弯弯的月牙儿,才会真正复苏,把亏的地方,再一点点地盈满。它圆满后,不会因为一次次地亏过,就不燃烧了。因为月亮懂得,没有燃烧,就不会有灰烬;而灰烬,是生命必不可少的养料。
⑧我怎么能想到,在印象中最不好的赏月时节,却看见了上天把月亮抛在凡尘的情景呢。假使我彻头彻尾醒着,这样的风景即使入了眼,也不会摄人心魄。正因为我所看到的一切在黎明与黑夜之间,在半梦半醒之间,那团月亮,才美得夺目。
⒘阅读第①段,说说作者认为太阳和月亮有什么不同。(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⒙请从修辞或词语运用的角度,简要赏析文章第②段中加框语句。(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⒚文章A、B、C三处画线的语句具体描写了“那团月亮”夺目的美,请任选一处,说说作者是怎样表现那种美的。(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⒛说说文章第⑦段中“没有燃烧,就不会有灰烬;而灰烬,是生命必不可少的养料”一句给你哪些启示。(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参考答案:
⒘(4分)答:太阳总是圆圆着脸,月亮每一次圆满,总是由大亏小亏换来的。
⒙(4分)答:以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月亮撩人的情态,活泼、好动,给人一种亲切之感,如同怀中的宠物,赶不走,驱不动,就这样依恋着你,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作者……勇于奉献,用自己的付出甚至牺牲造福他人;人生因为付出而精彩,生活因为造福他人而更美妙,像月亮一样不会因为一次次地亏过,就不燃烧了。
泥泞
迟子建
①北方的初春是肮脏的,这肮脏当然源自于我们曾经热烈赞美过的纯洁无瑕的雪。
②在北方漫长的冬季里,寒冷催生了一场又一场的雪,它们自天庭伸开美丽的触角,纤柔地飘落到大地上,使整个北方沉沦于一个冰清玉洁的世界中。如果你在飞雪中行进在街头,看着枝条濡着雪缄的树,看着教堂屋顶的白雪,看着银色的无限延伸着的道路,你的内心便会洋溢着一股激情:为着那无与伦比的壮丽或者是苍凉。
③然而,春风来了。春风使积雪融化,它们在消融的过程中客颜苍老、憔悴,仿佛一个即将撤手人寰的老妇人。雪在这时候将它的两重性毫无保留地暴露出来:它的蔓丽依附于寒冷,因而它是一种静止的美、脆弱的美;当寒冷已经成为西天的落霞,和风丽日映照它们时,它的丑陋才无奈地呈弭.——小巷里泥水遍布;排水沟因为融雪后污水的加入而增大流量,哗哗地响;燕子在潮湿的空气里衔着湿泥在檐下筑巢;鸡、鸭、鹅、狗将它们游荡小巷的爪印带回农家的小院,使院子里印满无数爪形的泥印章,宛如月下松树庞大的投影;老人在走路时不小心失了手杖,那手杖被拾起时已成了泥手杖;孩子在小巷奔跑嬉闹时不慎将嘴里含着的糖掉到泥水中了,他便失神地望着那混水呜呜地哭,而窥视到这一幕的弦子的母亲却快意地笑起采……
④这是我童年时常常经历的情景,它的背景是北方的一个小山村,时间当然是泥泞不堪的早春时光了。
⑤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泥泞常常使我联想到饿罗斯这个伟大的民族,罗蒙诺索走、柴可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蒲宁、普希金就是踏着泥泞一步步朝我们走来的。俄罗斯的艺术洋溢着一股高贵、博大、不屈不挠的精神气息,不能不说与这种春日的泥泞有关。泥泞诞生了跋涉者,它给忍辱负重者以光明和力量,给苦难者以和平和勇气。一个伟大的民族需要泥泞的唐砺和锻炼,它会使人的脊梁永远不弯,使人在艰难的跋涉中懂得土地的可爱、博大和不可丧失,懂得祖国之于人的真正含义:当我们爱脚下的泥泞时,说明我们已经拥抱了一种精神。 (萤如令,在北方的城市所感受到的泥泞已经不像童年时那么深重了。但是在融雪的时节,我走在农贸市场的土路上,仍然能遭遇那种丸违的泥泞。泥泞中的废纸、草屑、烂菜叶、鱼的内脏等等杂物若隐若现着,一股腐烂的气味扑八鼻息。这感觉当然比不得在永远有绿地环绕的西子湖畔,撑一把伞在烟雨淳淳中耽于幻想采得惬意,但它仍然能使我陷入另一种怀想。想起木轮车沉重地辗过它时所溅起的泥珠,想起北方的`人民跋涉其中艰难的背影,想起我们曾有过的苦难和屈辱,我为双脚仍然能触摸到它而感到欣慰。
⑦当我们在被细雨洗刷过的青石板路上走倦了,当我们面对着无边的落叶茫然不知所措时,当我们的笔面对白纸不再有激情而苍白无力时,我们是否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呢?为此,我们真应该感谢雪,它诞生了寂静、单纯、一览无余的美,也诞生了肮脏、使人警醒、给人力量的泥泞。因此,它是举世无双的。
(选自《知识窗))20xx年第3期,选文有改动)
9.文章重在写泥泞,但第①②段却从北方漫长冬季里的雪着笔,为什么?
10.阅读文章②③两段,说说雪的“美丽”和“丑陋”的含义是什么?
11.对文章第⑤段划线句子,你是如何理解的?
12.文章第⑥段说作者在融雪的季节,走在农贸市场久违的泥泞路上.为什么会陷人另一种怀想?
13.有人说,春日雪后的泥泞脏乱不堪,我讨厌它;有人说,春日雪后的泥泞浑然天成,我喜欢它。你赞成哪一个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三、文章阅读(32分)
(一)散文(13分)
9.(3分)从雷着笔是为了写初春雷后的泥泞,为后文写泥泞作铺垫。
说明:大意紧扣“铺垫”或“引出下文”方可得分。
10.(2分)美丽:冰清玉洁或“无与伦比的壮丽或者是苍凉”(1分);丑陋:雪融化后呈现出来的乡村自然景象(1分)。
说明:答对一点给l分,大意正确即可。
11.(3分)①泥泞带来了质朴自然的乡村信息(1分);②泥泞诞生了跋涉者,它给忍辱负重者以光明和力量,给苦难者以和平和勇气(1分);③一个民族经过泥泞的磨砺和锻炼,它会使人的脊梁永远不弯,懂得祖国之于人的真正含义(1分)。
说明:答对一点给l分,大意正确即可。
12.(3分)①在作者看来,远离了泥泞,就如无根的浮萍,虽然惬意,却倍感失落(1分);②泥泞虽然“肮脏”,即使跋涉艰难,却显得厚重(1分);③泥泞让我们记住了历史和曾有过的苦难和屈辱(1分)。
说明:答对一点给l分,大意正确即可。
13.(2分)开放题,有自己的观点,只要言之成理,能自圆其说,即可得分。
北方的初春是肮脏的,这肮脏当然缘自于我们曾经热烈赞美过的纯洁无瑕的雪。在北方漫长的冬季里,寒冷催生了一场又一场的雪,它们自天庭伸开美丽的触角,纤柔地飘落到大地上,使整个北方沉沦于一个冰清玉洁的世界中。如果你在飞雪中行进在街头,看着枝条濡着雪绒的树,看着教堂屋顶的白雪,看着银色的无限延伸着的道路,你的内心便会洋溢着一股激情:为着那无与伦比的壮丽或者是苍凉。
然而春风来了。春风使积雪融化,它们在消融的过程中容颜苍老、憔悴,仿佛一个即将撒手人寰的老妇人:雪在这时候将它的两重性毫无保留地暴露出来:它的美丽依附于寒冷,因而它是一种静止的美、脆弱的美;当寒冷已经成为西天的落霞,和风丽日映照它们时,它的丑陋才无奈地呈现。
纯美之极的事物是没有的,因而我还是热爱雪。爱它的美丽、单纯,也爱它的脆弱和被迫的消失。当然,更热爱它们消融时给这大地制造的空前的泥泞。小巷里泥水遍布;排水沟因为融雪后污水的加入而增大流量,哗哗地响;燕子在潮湿的空气里衔着湿泥在檐下筑巢;鸡、鸭、鹅、狗将它们游荡小巷的爪印带回主人家的小院,使院子里印满无数爪形的泥印章,宛如月下松树庞大的投影;
老人在走路时不小心失了手杖,那手杖被拾起时就成了泥手杖;孩子在小巷奔跑嬉闹时不慎将嘴里含着的糖掉到泥水中了,他便失神地望着那泥水呜呜地哭,而窥视到这一幕的孩子的母亲却快意地笑起来……
这是我童年时常常经历的情景,它的背景是北方的一个小山村,时间当然是泥泞不堪的早春时光了。
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
泥泞常常使我联想到俄罗斯这个伟大的民族,罗蒙诺索夫、柴可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蒲宁、普希金就是踏着泥泞一步步朝我们走来的。俄罗斯的艺术洋溢着一股高贵、博大、阴郁、不屈不挠的精神气息,不能不说与这种春日的泥泞有关。泥泞诞生了跋涉者,它给忍辱负重者以光明和力量,给苦难者以和平和勇气?一个伟大的民族需要泥泞的磨砺和锻炼,它会使人的脊梁永远不弯,使人在艰难的跋涉中懂得土地的可爱、博大和不可丧失,懂得祖国之于人的真正含义:当我们爱脚下的泥泞时,说明我们已经拥抱了一种精神。
如今在北方的城市所感受到的泥泞已经不像童年时那么深重了:但是在融雪的时节,我走在农贸市场的土路上,仍然能遭遇那种久违的泥泞。泥泞中的废纸、草屑、烂菜叶、鱼的内脏等等杂物若隐若现着,一股腐烂的气味扑入鼻息。这感觉当然比不得在永远有绿地环绕的西子湖畔撑一把伞在烟雨淳淳中耽于幻想来得惬意,但它仍然能使我陷入另一种怀想,想起木轮车沉重地辗过它时所溅起的泥珠,想起北方的人民跋涉其中的艰难的背影,想起我们曾有过的苦难和屈辱,我为双脚仍然能触摸到它而感到欣慰。
我们不会永远回头重温历史,我们也不会刻意制造一种泥泞让它出现在未来的道路上,但是,当我们在被细雨洗刷过的青石板路上走倦了,当我们面对着无边的落叶茫然不知所措时,当我们的笔面对白纸不再有激情而苍白无力时,我们是否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呢?为此,我们真应该感谢雪,它诞生了寂静、单纯、一览无余的美,也诞生了肮脏、使人警醒给人力量的泥泞。因此它是举世无双的。
(推荐语:文章一气呵成,热情而理性地表达了对雪的热爱,更表达了对浑然天成泥泞的热爱,表达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警示精神。 苏久生推荐)
《泥泞》阅读题及答案
1、文章在开头花了不少笔墨描写雪,这样写有哪些作用?
2、作者为什么说“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请联系全文回答。
3、最后一段,作者既说“我们也不会刻意制造一种泥泞让它出现在未来的道路上”,又提出“我们是否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呢”,你是如何理解的?
答案:
1、参考答案:突出了雪美丽与丑陋的两重性,从而为下文写泥泞作铺垫,衬托泥泞的普通、纯美。(从写热爱雪到热爱泥泞)
方法点拨:首先,理清句子间的关系,找出句子间的连接性词语。其次,抓住语言标志和文章体裁进行分析篇章结构。第三,理解文中前后照应、衬托等关系。
2、参考答案:因为泥泞带来了乡村质朴自然的生活气息,泥泞诞生了“跋涉者”,“泥泞”使人自然回忆起了民族艰辛的历史,“泥泞”自然使人想起了土地的广博与祖国的含义。
方法点拨:品味重要句子和赏析作品丰富内涵,要注意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纵观全篇,从整体上去分析、理解,注重上下文的联系,依文释词,依文解句。
3、参考答案:因为泥泞是浑然天成的,无法人为制造;而且泥泞象征着苦难与屈辱,没必要在未来的路上人为地设置逆境和挫折;但是泥泞可以使人警醒,给人力量,可以促使人们重温历史,所以当我们在顺境中茫然和麻木时,我们会渴望在“泥泞”中再跋涉一回。
方法点拨:做这类题要仔细分析题目要求,挖掘隐含信息,然后综观全文,整体感知作品的思想内容,情感思路,再根据文脉合理推断,组织语言,写出答案。
迟子建自传现代文阅读答案
从中国的版图上看,我的出生地漠河居于最北,大约在北纬53度。那是一个小村子,依山傍水,风景优美,每年有多半的时间白雪飘飘。我记忆最深刻的,是那里漫长的寒冷,冬天似乎总也过不完。
我小时候住在外婆家里,那是一座高大的木刻楞房子,房前屋后是广阔的菜园。短暂的夏季来临的时候,菜园就被种上了各色庄稼和花草,有的是让人吃的东西;有的则纯粹是供人观赏的。当然,也有半是观赏半是入口的植物。我经常看见的一种情形就是,当某一种植物还在旺盛的生命期的时候,秋霜却不期而至,所有的植物在一夜之间就憔悴了。这种大自然的风云变幻所带来的植物的被迫凋零令人痛心和震撼。
我对人生最初的认识,完全是从自然界的一些变化而感悟来的。比如我从凋零的植物身上看到了生命的脆弱,同时我也从另一个侧面看到了生命的从容,因为许多衰亡的植物,转年又会焕发出勃勃生机,看上去比前一年似乎更加有朝气。
童年围绕着我的,除了那些可爱的植物,还有亲人和动物。我的亲人,也许是由于身处民风纯朴的边塞,他们是那么善良、隐忍、宽厚,爱意总是那么不经意地写在他们的脸上,让人觉得生活里到处是融融暖意。我从他们身上,领略最多的就是那种随遇而安的平和与超然,这几乎决定了我成年以后的人生观。
生物本来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但是由于人类的存在,它们却被分出了等级,令人无可奈何。虽然我把那些动物当成了亲密的朋友对待,但久而久之,它们的毙命使我的怜悯心不再那么强烈,我与庸常的人们一样地认为,它们的死亡是天经地义的。只是成年以后遇见了许多恶意的人的狰狞面孔后,我又会情不自禁地想起那些年,在喧哗而浮躁的人世间,能够时常忆起它们,内心会有一种异常温暖的感觉。
在我的作品中,出现最多的除了故乡的亲人,就是那些从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的动物,这些在我的故事中是经久不衰的。比如《雾月牛栏》中因为初次见到阳光、怕自己的蹄子把阳光给踩碎了而缩着身子走路的牛;《北极村童话》里的那条名叫“傻子”的狗等等。
此外,我还对童年时所领略到的那种种奇异的风景情有独钟,譬如铺天盖地的大雪、轰轰烈烈的晚霞、波光荡漾的河水、在雪地上飞驰的雪橇、千年不遇的日全食等等,我对它们是怀有热爱之情的,它们进入我的小说,会使我在写作时洋溢着一股充沛的激情。我甚至觉得,这些风景比人物更有感情和光彩,它们出现在我的笔端,仿佛不是一个个汉字在次第呈现,而是一群在大森林中歌唱的夜莺。
在这样一片充满了灵性的土地上,神话和传说几乎到处都是……
也许是因为神话的滋养,我记忆中的房屋、牛栏、猪舍、菜园、坟茔、山川河流、日月星辰等无一不沾染了神话的色彩和气韵,我笔下的人物也无法逃脱它们的笼罩。我所理解的活生生的人,不是庸常所指的按现实规律生活的人,而是被神灵之光包围的人,那是一群有个性和光彩的人。他们也许会有种种的缺陷,但他们忠实于自己的内心生活,从人性的意义来讲,只有他们才值得永恒的抒写。
还有梦境。也许是我童年生活的环境与大自然紧紧相拥的缘故吧,我特别喜欢做一些色彩斑斓的梦。我在梦里见过会发光的树,能够飞翔的鱼,狂奔的猎狗和浓云密布的天空。有时也梦见人,这人多半是已经作了古的,他们与我娓娓讲述着生活的故事,一如他们活着。梦境里的流水和夕阳总是带有某种伤感的意味,梦里的动物有的凶猛有的则温情脉脉。有时我想,梦境也是一种现实,而且,梦境的语言具有永恒性,只要你有呼吸、有思维,它就无休止地出现,给人带来无穷无尽的联想。它们就像盛宴上酒杯碰撞后所发出的清脆温暖的响声,令人回味。
当我童年在故乡北极村生活的时候,因为不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我认定世界就北极村这么大。当我成年以后到过了许多地方,见到了更多的人和更绚丽的风景之后,我回过头来一想,世界其实还是那么大,它只是一个小的北极村。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 “越是寒冷地区的人,越渴望温暖,因为我是一个在北极村长大的孩子,我对它的依恋永远不会消亡,因此,读者在我作品中,会看到一种人性意义上的春天。”
我写作的过程,是与自己的内心搏斗,是与生活的世界搏斗,因为对这个世界有思考,有不平,所以特别想倾诉。文学是我的伙伴,它是我表达心中理念的渠道。
——迟子建
②迟子建从读书起,就喜欢写作文,故乡的森林、河流、清风和明月给她无尽的灵感。童年的木刻楞房、白夜、极光,深深刻入了她的心灵,给她的创作注入了无穷的想象。
(陈华文《迟子建:北极村走出的女作家》)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迟子建出生在漠河最北的一个小村子,那里“冬天似乎总也过不完”的漫长的寒冷给她留下深刻印象,这是她创作上喜欢把背景定在“春天”的缘故。
B、“我与庸常的人们一样地认为,它们的死亡是天经地义的”,这句话与其说反映出迟子建对生命的`麻木,不如说表达了她对生命脆弱与从容的达观认识。
C、北极村的人不是按现实规律生活的人,他们被神灵之光包围着,虽然有种种的缺陷,却忠实于自己的内心,有个性光彩,因此值得作家们永恒抒写。
D、作者对人生最初的认识,是从自然界一些变化感悟来的,因此她认为风景比人物更有感情和光彩,在她作品中,除了故乡亲人,出现最多的就是动物。
E、童年的生活经历和大自然的厚赐,给迟子建的心灵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北极村的一切不仅影响了她的人生观,也给她的创作注入了无穷的想象力。
(2)迟子建的创作观是如何形成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3)作为作家的一篇自传,本文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回答。(6分)
(4)作者童年时“认定世界就北极村这么大”,成年到过许多地方后,依然认定世界“只是一个小的北极村”,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8分)
参考答案:
(25分)
(1)(5分)B E(答E给3分,答B给2分,答D给1分;答A、C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A项,“喜欢把背景定在‘春天’的缘故”错,根据相关链接①,“读者在我作品中,会看到一种人性意义上的春天”中的“春天”并非事实上的春天。C项,“他们被神灵之光包围着”错,“被神灵之光包围”只是作者的认识和理解。D项,“作者对人生最初的认识”与“她认为风景比人物更有感情和光彩”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
(2)(6分)①大自然的变化给了迟子建最初的人生感悟,引发她对于世界、人生以及生命的思考,这些感悟和思考激活了她的倾诉欲望,为她以后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②充满灵性的黑土地、富有灵性的动植物,刻印在她的脑海里;生活在这里的淳朴故乡人的平和超然,“几乎决定了她成年以后的人生观”,进而影响了她的创作人生。
③奇异的风景、多彩的神话、玄妙的梦境、“被神灵包围着”的充满温暖的北极村人,滋养了她的创作性灵,成为她永恒书写的对象,形成了她的给世界传递温暖、带来“春天”的创作观。(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3)(6分)①主要通过梳理自己的创作观及其形成过程,表达为人间传递温暖的情怀。
②写人生感悟与写创作观的形成相互交融,揭示其创作观形成的深层原因。
③以抒发感悟为主,辅之以丰富的想象,灵动飞扬,激情充沛,可读性强。(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4)(8分)小小北极村在情感、精神、写作几方面对迟子建有着巨大的影响。
①作者童年时,只看到北极村这么大点的地方,小小北极村给了她很大的影响,是她的全部世界。长大成年后,虽然看到的世界很大,但能够被作者永留心底的还是小小北极村那些熟悉的人和事。
②作者人生观的形成,很大程度源自小小北极村人和事物的启迪。成年后阅尽大千世界,看透世情万物后,她更加感受到来自北极村的温暖和精神鼓舞。小小北极村成为她巨大的精神家园。
③北极村的人和事给了作者创作的灵感,滋养着作者的心灵及思想,使作者能够通过北极村这一窗口观察世界,书写“人性的春天”,小小北极村成了她创作上传递大爱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巨大宝库。(答出观点给2分;答出理由给6分,理由每点2分。只要能结合文本探究、意思对即可)
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2、推动情节发展;
3、渲染气氛;
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5、突出、深化主题。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