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三角形全等教学设计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数学三角形全等教学设计,本文共12篇,欢迎阅读分享。

人教版数学三角形全等教学设计

《全等三角形》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全等形、全等三角形及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

2.知道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能用符号正确地表示两个三角形全等;

3.能熟练找出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对应边.

教学重点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教学难点

找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

教学过程

Ⅰ.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1、问题:你能发现这两个三角形有什么美妙的关系吗?

这两个三角形是完全重合的.

2.学生自己动手(同桌两名同学配合)

取一张纸,将自己事先准备好的三角板按在纸上,画下图形,照图形裁下来,纸样与三角板形状、大小完全一样.

3.获取概念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全等形、全等三角形、对应顶点、对应角、对应边,以及有关的数学符号.

形状与大小都完全相同的两个图形就是全等形.

要是把两个图形放在一起,能够完全重合,就可以说明这两个图形的形状、大小相同.

概括全等形的准确定义: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请同学们类推得出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并理解对应顶点、对应角、对应边的含义.仔细阅读课本中“全等”符号表示的要求.

Ⅱ.导入新课

将△ABC沿直线BC平移得△DEF;将△ABC沿BC翻折180°得到△DBC;将△ABC旋转180°得△AED.

议一议:各图中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吗?

不难得出:△ABC≌△DEF,△ABC≌△DBC,△ABC≌△AED.

(注意强调书写时对应顶点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

启示:一个图形经过平移、翻折、旋转后,位置变化了,但形状、大小都没有改变,所以平移、翻折、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这也是我们通过运动的方法寻求全等的一种策略.

观察与思考:

寻找甲图中两三角形的对应元素,它们的对应边有什么关系?对应角呢?

(引导学生从全等三角形可以完全重合出发找等量关系)

得到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例1]如图,△OCA≌△OBD,C和B,A和D是对应顶点,说出这两个三角形中相等的边和角.

问题:△OCA≌△OBD,说明这两个三角形可以重合,思考通过怎样变换可以使两三角形重合?

将△OCA翻折可以使△OCA与△OBD重合.因为C和B、A和D是对应顶点,所以C和B重合,A和D重合.

∠C=∠B;∠A=∠D;∠AOC=∠DOB.AC=DB;OA=OD;OC=OB.

总结:两个全等的三角形经过一定的转换可以重合.一般是平移、翻转、旋转的方法.

[例2]如图,已知△ABE≌△ACD,∠ADE=∠AED,∠B=∠C,指出其他的对应边和对应角.

分析:对应边和对应角只能从两个三角形中找,所以需将△ABE和△ACD从复杂的图形中分离出来.

根据位置元素来找:有相等元素,它们就是对应元素,然后再依据已知的对应元素找出其余的对应元素.常用方法有:

(1)全等三角形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两个对应角所夹的边也是对应边.

(2)全等三角形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两条对应边所夹的角是对应角.

解:对应角为∠BAE和∠CAD.

对应边为AB与AC、AE与AD、BE与CD.

[例3]已知如图△ABC≌△ADE,试找出对应边、对应角.(由学生讨论完成)

借鉴例2的方法,可以发现∠A=∠A,在两个三角形中∠A的对边分别是BC和DE,所以BC和DE是一组对应边.而AB与AE显然不重合,所以AB与AD是一组对应边,剩下的AC与AE自然是一组对应边了.再根据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可得∠B与∠D是对应角,∠ACB与∠AED是对应角.所以说对应边为AB与AD、AC与AE、BC与DE.对应角为∠A与∠A、∠B与∠D、∠ACB与∠AED.

做法二:沿A与BC、DE交点O的连线将△ABC翻折180°后,它正好和△ADE重合.这时就可找到对应边为:AB与AD、AC与AE、BC与DE.对应角为∠A与∠A、∠B与∠D、∠ACB与∠AED.

Ⅲ.课堂练习

课本练习1.

Ⅳ.课时小结

通过本节课学习,我们了解了全等的概念,发现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并且利用性质可以找到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这也是这节课大家要重点掌握的.

找对应元素的常用方法有两种:

(一)从运动角度看

1.翻转法:找到中心线,沿中心线翻折后能相互重合,从而发现对应元素.

2.旋转法:三角形绕某一点旋转一定角度能与另一三角形重合,从而发现对应元素.

3.平移法:沿某一方向推移使两三角形重合来找对应元素.

(二)根据位置元素来推理

1.全等三角形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两个对应角所夹的边是对应边.

2.全等三角形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两条对应边所夹的角是对应角.

Ⅴ.作业

课本习题1

课后作业:《新课堂》

板书设计

13.1全等三角形

一、概念

二、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三、性质应用

例1运动角度看问题)

例2根据位置来推理)

例3:(根据位置和运动角度两种办法来推理)

四、小结:找对应元素的方法

运动法:翻折、旋转、平移.

初二数学全等三角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说出怎样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并会用符号语言表示两个三角形全等。

2。知道全等三角形的有关概念,会在全等三角形中正确地找出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

3。会说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的性质。

此外,通过把两个重合的三角形变换其中一个的位置,使它们呈现各种不同位置的活动,让学生从中了解并体会图形变换的思想,逐步培养学生动态的研究几何图形的意思。

[引导性材料]

我们身边经常看到一模一样的图形,比如同一版面的记念邮票,同一版面的人民币、用两张纸叠在一起剪出的两张窗花等,请大家举出这类图形的'例子。

说明:让学生在举出实际例子以及对所举例子的辨析中获得对全等图形尽可能多的精确的感知。

[教学设计]

问题1:几何中,我们把上述所例举的一模一样的图形叫做全等形,以下是描述全等形的三种不同的说法,你认为哪种说法是恰当的?

(l)形状相同的两个图形叫全等形。

(2)大小相等的两个图形叫全等形。

(3)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全等形。

(学生阅读课本第21页,全等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全等三解形的表示方法。)

操作和观察(学生用两块透明塑料片叠合在一起,任意剪两个全等的三角形,教师制作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复合投影片演示。)

(1)将重合的两块全等三角形塑料片中的一个沿着一边所在的直线移动,观察移动过程中这两个三角形有哪几种不同位置?画出这两个全等三角形不同位置的组合图形。

(2)图3。4—1是上述移动过程中的两个全等三角形组合的图形,说出它们的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

(3)将重合的两块三角形塑料片,以一边所在的直线为轴,把其中一个三角形翻折180,请你画出翻折后的两个全等三角形组合的图形。

(4)将两块全等的三角形塑料片拼合成如图3。4—2中的图形,并指出它们的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

[小结]

1。识别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的关键是正确识别它们的对应顶点。

2。用全等三变换的方法观察图形,有助于正确、迅速的从复杂图形中识别出全等三角形。

[作业]

课本3。2A组第2、3、4题。

设计理念

教师由过去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引导学生在自学文本的基础上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与学生零距离接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置开放的、面向实际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尝试、探索、思考、交流与合作中培养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从而营造一个平等的、和谐的、宽松的良好氛围进行学习。同时,教师注意点拨引导,发挥学生“一帮一”合作学习的优势,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情分析

认知分析:学生已学过线段、角、相交线、平行线以及三角形的有关知识,初步掌握了简单说理的方法,为学习全等三角形的有关内容作了准备。

能力分析:学生已初步具备一定的归纳、猜想能力,但个别学生在理解、应用上还须借助老师、同学的帮助,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同伴的帮助,也会有所收获。对于一小部分基础薄弱、自学能力稍差的学生要提供赏识性评价教学策略,给予个别关照以及适当的精神激励,让他们逐步树立自尊心与自信心,从而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

情感分析:多数学生对数学学习有一定的兴趣能够积极参与研究,但在合作交流意识方面,发展不够均衡,有待加强;少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够强,尚需通过营造一定的学习氛围,来加以带动。

基于以上分析,在学法上,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索与互相协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研究,并最终学会学习。

知识分析

学生已学过线段、角、相交线、平行线以及三角形的有关知识,初步掌握了简单说理的方法,为本节学习做好了准备。同时本节的学习可以丰富和加深学生对已学图形的认识,为学习其他图形知识打好基础。特别是平移、翻折、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是运用全等形的概念得出来的,从而起到巩固新概念的作用。另一方面,掌握这一结论,对学生的'某些情况下确定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有帮助。

教学目标:

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全等形、全等三角形及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能找出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对应边;

2.知道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能用符号正确地表示两个三角形全等;能够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解决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全等三角形概念的建构过程,经历观察、操作、探究、归纳、总结等过程,获得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寻找对应变和对应角的方法。

2、在图形变换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集合直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观察、发现生活中的全等形和实际操作中获得全等三角形的体验;在探究运用全等三角形性质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探究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教学难点

掌握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对应边的寻找规律,迅速正确的指出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

教学方法

针对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课题的教学坚持“教与学、知识与能力的辩证统一”和“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原则,以“引导发现,合作探究”教学法为主,辅之直观演示、讨论交流,让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交流,动心关注。

学法指导

本节课注重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尽可能地增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通过本课的教学,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尝试学习、探究学习、合作交流学习。

教学资源

借助PPT软件展示引例及变式训练题组,增大课堂容量,吸引学生眼球,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评价

在本节中,学生同教师和其他同学共同操作、相互启发、促进、交流,教师适时肯定、给予鼓励与表扬。评价方式为:

(1)课堂提问;

(2)练习反馈;

(3)在本节中,学生同教师和其他同学共同操作、相互启发、促进、交流,教师适时肯定、给予鼓励与表扬。评价方式为:

(1)课堂提问;

(2)练习反馈;

(3)展示。既有学生的自评,又有师生、生生之间的互评,力求在评价中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使其逐步养成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一张底片洗出的同大小照片重叠在一起能重合吗?

(2)如果把这些图形叠合起来,会怎样呢?

(说明: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称为全等形)

(3)把全等图形用线连起来:

【教师活动】

1、提出问题(1)结合学生回答及章前图引出本章内容,板书课题。

2、出示问题(2)和(3),在学生思考并回答的基础上引出并板书节课题。

3、在本次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注意力并及时评价学生的表现。

【学生活动】

1、按照要求依次进行观察猜想、操作确认。

2、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参与对同伴表现情况的评价。

【设计意图】运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图案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问题(1),引导学生从图形的形状与大小的角度去观察图形。图形全等在生活中大量存在,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和联想;引导学生进一步联系生活,激发探究的欲望。

【媒体运用】

依次出示三个问题;动态展示相关问题的解答过程及结果,节时增效

二、诱导尝试,探究新知

1、全等三角形概念教学

自学课本2-3页思考2以上的内容,(自学时间5分钟)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全等形?什么是全等三角形?请举例说明

(2)用硬纸板检验下列各图中的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如果全等,试用符号语言表示。若不全等,请说明理由。

(3)把两个全等三角形叠放在一起,__________叫对应顶点,_____________叫对应边,__________________叫对应角。

(4)如图1,若△ABC≌△DEF,则AB的对应边是 .AC的对应边是 .BC的对应边是 ;∠A的对应角是 .∠B的对应角是 .∠C的对应角是 .

(5)你能结合以上练习总结找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的一般规律吗?

a.有公共边,则公共边为对应边

b.有公共角,则公共角为对应角

(对顶角为对应角)

c.最大边与最大边(最小边与最小边)为对应边;最大角与最大角(最小角与最小角)为对应角

2、探索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提问:

(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有什么关系?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有什么关系?

(2)如图1,△ABC≌△DEF,请指出图中相等的线段和相等的角。

【教师活动】

1、出示自学提纲,提出要求,组织学生自学。

2、检查自学情况,相机板书全等形的、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及对应元素找寻规律

3、结合学生回答,用课件动态展示相关问题的答案。

【学生活动】

1、按照要求自学课本内容,解答相关问题。

2、同桌合作完成问题(2),动手操作并互相讨论、探索,感知对折、旋转、平移的两个三角形仍然全等。

3、独立完成问题(3)―(6),相互交流.

【教师活动】口头提出问题,课件演示叠合过程,相机板书性质。

【学生活动】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观察演示过程,总结归纳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参与对同伴表现情况的评价。

【设计意图】

1、以学生活动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通过学生动手实践、分析、总结出图形变换的本质,加深对全等三角形概念的理解。

3、通过层层深入的设计问题,让学生一步步拨云见日,最终能找出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对应边;

【媒体运用】

出示自学提纲;动态展示相关问题的解答过程及结果。

【设计意图】学会符号语言,使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媒体运用】

呈现性质的图形及符号表示形式,增强直观性

三、变式训练,巩固新知

(一)选择填空

1、△ABC≌△BAD,A和B、C和D是对应点,如果AB=5cm,BD=4cm,AD=6cm,那么BC的长是

(A)6cm (B)5cm

(C)4cm (D)无法确定

2、在上题中,∠CAB的对应角是( )

(A)∠DAB (B)∠DBA (C)∠DBC (D)∠CAD

整体优化县域初中数学推导型概念课有效性策略研究

(二)解答下列各题

3、如右图,已知△ABC≌△DEC,B和E,A和D是对应顶点,说出这两个三角形中相等的边和角。

整体优化县域初中数学推导型概念课有效性策略研究

4、如图,△ABC≌△DEC,CA和CD,CB和CE是对应边,∠ACD和∠BCE相等吗?为什么?

整体优化县域初中数学推导型概念课有效性策略研究

【教师活动】

1、课件呈现问题

2、根据学生回答,相机组织相互评价、矫正,并呈现解答过程。

[课件展示]1、依次展示问题。2、结合学生回答相机展示

巡视指导,师生互动,启发学生分析探索充分条件。

分组讨论,发表意见。

【设计意图】

本环节安排了两个梯次练习,其中题组一为概念辨析,旨在巩固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及对应元素的确定方法;题组二是解答题,旨在检查学生能否从较为复杂的图形变换中检索出简单图形的能力,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全等三角形对应元素的寻找能力,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2、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性质的认识,又可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媒体运用】

呈现问题及及部分答案,验证学生解答过程,提高练习的时效性。

四、综合归纳,延展深化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还有什么疑问吗?

【教师活动】

先引导学生自主小结的基础上,在学生小结的基础上进行概括小结: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使所学知识条理化、系统化;让学生在交流中共享,在反思中提升。

【媒体运用】再现本节知识要点。

五、推荐作业,补充升华

必做题:

习题12.1 1,2,3;

选做题:

1、已知SABC≌SDEF,且∠A=52,∠B=31,ED=10cm,∠F=∠C,求∠F的度数与AB的长;

2、已知SABC≌SDEF,SDEF的周长32cm,DE=9cm,EF=12cm,且∠E=∠B,求AC的长;

3、尽量画出两个全等的三角形所拼接的图形,并尝试寻求这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

【教师活动】

课件展示作业题

【学生活动】按照要求自主完成作业,及时弥补

【设计意图】

为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有效发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不同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作业层推荐、分类要求。

【媒体运用】PPT课件呈现选做题。

六、板书设计:

课题

一、概念

1、全等形

2、全等三角形

二、方法

1、全等三角形表示:SABC≌SDEF

2、找对应元素的规律:

a.公共边整体优化县域初中数学推导型概念课有效性策略研究对应边

b.公共角 对应角(对顶角为对应角)

c.大边(角)对大边(角);小边(角)对小边(角)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角角边”条件,会把“角边角”转化成“角角边”。能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条件,解决简单的推理证明问题。

【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索归纳论证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严谨性,体验成功的快乐。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角角边”三角形全等的探究。

【教学难点】

将三角形“角边角”全等条件转化成“角角边”全等条件。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利用复习旧知三角形“角边角”全等判定定理:两角和它们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角边角”或“ASA”)

(四)小结作业

提问:今天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课后作业:书后相关练习题。

第三单元:三角形

第一课时:(认识三角形)

上课时间:3/10 累计课时:12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22~23页。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进一步认识三角形;让学生经历合作探究的过程,自主发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并能利用关系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发现、创造、交流等有趣的数学活动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理解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分析概括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判断、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其产生对生活的理性思维的数学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三角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探究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认识三角形的特征

1、(由课前“考眼力”游戏中,不见了三角形导入)三角形躲到哪儿去了?哦!它到我们的生活中来了,你找到了吗? (斜拉索和桥面形成三角形,桥柱和桥面形成三角形。)

2、你还在什么地方看到过三角形?(举例)

3、请同学们自己想办法利用老师准备的材料做一个三角形。

4、展示作品,说说你是怎样做的。

在汇报摆三角形时,说明每条线段都必须首尾相接,才能围成三角形。

5、老师把它画到黑板上来,教学三角形的边、角、顶点,请一位同学上来指一指三角形的边、角、顶点,下面的同学数一数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呢?请你们结合刚才做的三角形,同桌相互指一指、说一说。

6、我们知道了这些三角形的特征,那么我们就用这些特征来判断下面哪个图形是三角形?

二、认识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1、用三根小棒围三角形。

2、汇报。

3、实践操作,探索发现。

(1)(出示4种小棒)老师准备了这样4根小棒,请你任选3根小棒,看能否围成三角形;

(2)边操作边由小组长负责将实验结果记录在实验表中。

(3)小组讨论,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成怎样的关系?

第1根长度

(厘米) 第2根长度

(厘米) 第3根长度(最长)

(厘米) 能否围成

三角形

先由小组讨论汇报后得出结论。(出示结论)

4、验证结论。

三、实践应用

1、完成教材P24第2题。

2、判断如果有两根长度分别为2cm和5cm的木棒,

①用长度为3cm的木棒与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

②用长度为4cm的木棒与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

③要摆成三角形,第三边还可以是几厘米?(讨论后回答)

7厘米行吗?7厘米以上呢?

3、把一根14厘米长的吸管剪成三段,用线串成一个三角形可以有几种方法?为什么?

强调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四、总结延升:

1、今天我们一起进一步认识了三角形,从中你又了解了三角形的哪些知识?

2、展示各种运用三角形图片。生活中有如此多的三角形仅仅是因为它的美吗?它对我们的生活有着怎样的影响呢?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探索,就能发现三角形中更多的奥秘!

板书设计:

认识三角形

三角形两条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

第二课时:(认识三角形的高)

上课时间:3/11 累计课时:13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4―25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三角形的高和底的意义,了解底和高的对应关系,会用三角尺画三角形的高。

2、让学生通过阅读资料,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3、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三角形的高,并正确地画高。

教学准备:三角尺、学具盒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有关三角形的知识,你对三角形有了哪些了解。?

2、画一个类似于人字梁的三角形(只要外面的三条边)

说说三角形的组成: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二、教学新课

(一)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1、我们刚才说到三角形有三条边,这节课我们将要来认识关于这个三角形神秘的第四条线段。

2、同学们,看看这个图形知道它像什么吗?(介绍人字梁)

3、我们要最出这幅人字梁的高,应该从哪儿量到哪儿呢?

学生讨论。

指明:人字梁的高度就是从这个三角形的顶点到它对边的垂直线段。

4、画一个锐角三角形后,提问:数学中三角形的高是什么意思呢?

从三角形的一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

5、示范画高。

边画边讲:现在要找它的高,就是从顶点画出这条边底边垂直线段。从顶点画下来的这条垂线用虚线画一画。 指出: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是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是三角形的底;画的这条线段用虚线表示,既然是垂直线段,画完后还要要注意标上直角标志。

学生在作业本上,模仿板书也画一画。

6、同学们想一想,一个三角形可以几条这样的高呢?

让学生自己试一试。

指出:三角形有三个顶点,可以向对边画三条垂直线段。也就是可以作三条高。

分别请学生来用三角板摆一摆另两条高的位置。学生在作业本上完成三条高。

引导观察该图:一个三角形可以画出它的3条高;这3条高应相交于同一个点。如果你画的三条高没有相交于同一个点,那么你的高肯定是画得不够准确。

(二)巩固新知

出示三角板,问:我手里的这个三角板和刚才画的三角形,有什么不用?(有一个直角)

描画出三角板中的三角形,并标出其中的一个直角。

提问:这个三角形,你也能像刚才那样找到3条高吗?怎么找?

结合学生的回答,使大家明白:三角形中有一个角是直角,那么这两条直角边可以互相看作是一底一高,不用另外画;只有当把斜边当作底的时候,它的高要另外画;3条高相交于原来的直角处。

三、完成书上的练习

1、试一试,分别量出下面每个三角形的底和高各是多少厘米。

2、想想做做第1题:画出每个三角形底边上的高。

注意:图上以规定了底,只要画出指定的一条高就可以了。交流的时候,重点说说第三个三角形:它的高是哪一条?为什么?

3、把一根14厘米长的吸管剪成三段,用先串成一个三角形,除了书上举例的5厘米、3厘米和6厘米外,还可以怎样剪?

说说你的方法?有没有有序思考的方法?

4、想想做做第3题,请你说说为什么这个三角形的高的长度一定比小棒短? (可引导学生回忆: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最短。所以这条高要比小棒短。)

四、介绍“你知道吗?”

学生分别用学具盒里的3根小棒,搭成一个三角形,轻轻捏住其中的一个角,敲其他的边或角,发现: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不变。

再用4根或5根甚至更多的小棒,围起来,得到一个多边形,也捏住它的一个角,轻轻地敲,发现:它非常容易得变成其他模样。

指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学生看书,说说这些图中哪些地方有三角形?还有什么地方也有三角形的结构?

第三课时:(三角形的分类)

上课时间:3/14 累计课时:14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6――27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给三角形分类的探索活动中发现和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2、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发展空间观念。

3、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自我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难点:会按角的大小给三角形分类。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谈话:你学过哪几种角?小于平角的角可以分为哪几类?(锐角、直角和钝角)怎样判断一个角是直角、锐角或钝角?那么三角形可以分为几类呢?又有哪几类呢?今天老师和小朋友就一起来研究一下三角形的分类。(板书课题:三角形的分类)

二、师生互动,引导探索

1. 出示书本上6个三角形

提问:请小朋友仔细观察每个三角形的内角,说说他们各有几个锐角、直角或钝角。

指定几个学生回答。、

出示表格,根据学生的回答填写①号三角形。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锐角个数

直角个数

钝角个数

提问:你会照样子填一填吗?

学生独立完成表格,并交流.

2.三角形的分类

提问:观察上表,这些三角形可以分为几类?怎样分?在四人小组内讨论。

交流讨论结果。

学生可能出现的分类: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一个钝角两个锐角的三角形,一个直角两个锐角的三角形。

再次组织学生讨论:你们分成的三类三角形有没有相同的地方?(都有两个角时锐角)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另一个角有的是锐角,有的是钝角,有的是直角)我们抓住不同处来分类,你认为可以怎样分?

谈话:三角形按角可以分为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三类。

提问:那么什么样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什么样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什么样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

出示各类三角形的定义:

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

2. 练习巩固,深化概念

(1) 判断一下说法对吗?

3个角都是钝角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中只有一个直角。

有一个角是锐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

谈话:三角形的3个角中只可能有一个钝角或一个直角,至少有两个锐角;3个角一个角大了,另两个角就小了。

(2) 教师出示一次三角形,用纸挡住两个角,让学生根据露在外面的一个角,猜一猜这个三角形属于哪种三角形。

只露出一个直角;只露出一个钝角;只露出一个锐角。

组织学生讨论。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小结:第(1)题是直角三角形,第(2)题是钝角三角形,你们回答的非常准确。第(3)题只露出了一个锐角可能是锐角三角形,可能是直角三角形,也可能是钝角三角形,因此无法判定是什么三角形。

3. 用集合图表示分类结果。

(1) 出示一个椭圆,谈话:如果我们用这个圈表示三角形这个整体,你能把它分成几部分,填写出每部分的名称吗?要求学生尝试着在集合图中表示分类的结果。

(2) 出示学生填写的分类集合图,并说说对图意的解释:把所有的三角形看作一个整体,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都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

三、巩固深化,拓展提高

1. 做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任意画一个三角形,指导学生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去比一比,从而判断画出是什么三角形。

提问:你在用三角尺比三角形的角是,是3个角都比的吗?如果不是,你是怎样比的?

谈话:只要量出三角形中最大的一个角是什么角,就能判断这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

2. 做想想做做第2题

(1) 独立完成,展示部分学生的答案,共同校对。

(2) 提问:你在判断图中的三角形时使用的什么办法?(有的凭观察,用的用三角尺去比量)

(3) 谈话: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哪一类三角形时,一般情况下凭观察就可以作出判断,如果三角形中有一个角接近直角时,就要用三角尺的直角去比量一下,再准确地作出判断。

3. 做想想做做第3、4、5题

组织学生动手做一做,再展示部分学生的操作结果,共同评议。

4. 做想想做做第6题

学生各自动手画,展示学生的答案。

提问:你画出的线段是三角形的什么?

5. 做想想做做第7题

先让学生独立作图,再在小组内交流。

师生共同小结:可以分别从3个顶点向对边画线段,把它分成两个三角形。其中从直角顶点向对边画线段,可以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也可以分成一个锐角三角形和一个钝角三角形。从其他两个顶点向对边画线段,只能分成一个钝角三角形和一个直角三角形。

四、总结提高,课后延伸

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哪些有关三角形的知识?自己可以通过阅读书籍、上网查阅来获得更多的知识。

第五课时:(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上课时间:3/16 累计课时:16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0――32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知道等腰三角形边和角的名称,知道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相等,等边三角形3个内角相等。

2、让学生在探索图形特征以及相关结论的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锻炼思维能力。

3、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以及它们的特征。

教学难点:发现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角的特征。

教学准备:例题中的三角形;一张长方形纸,一张正方形纸,剪刀。

教学过程:

一、复习:关于三角形,你有那些知识?

1、按角分成三种三角形

2、三个内角和是180度

算第三个角的度数,如果是一般三角形,那就用180去减;如果是直角三角形,那就是90去减……

二、认识等腰三角形:

1、比较老师手边的两块三角板,他们有什么相同?(都是直角三角形)

有什么不同?(其中有一块三角板的两条边相等,两个角相等;而另一块三角板的角和边都不相同。)

指出:像这种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我们叫它“等腰三角形”

2、折一折、剪一剪:

取一张长方形纸,对折;画出它的对角线,沿对角线剪开;展开

观察:这样剪出来的三角形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等腰三角形。想一想:为什么要对折后再剪呢?(这样剪出来的两条边肯定是相等的。)

除了两条边是相等的,还有什么也是相等的?你是怎么知道的?

(还有两个角也是相等的,因为也是重合的。)

3、画一画:

讨论一下,如果我要把这个等腰三角形画下来,应该怎么画?

从一个顶点出发,分别画两条同样长的边,这样就确保有两条边是相等的,然后再连接这两条边,就得到了一个等腰三角形。

师生共画等腰三角形。板书:等腰三角形

4、教学各部分名称:

读“等腰三角形”,想一想,这名字是什么意思?(两条腰相等的三角形)

在图上标出:这两条相等的边,我们就叫它“腰”;这第三条边和它们是不相等的,我们叫它“底”

在底边上的这两个角是相等的,就可以共用一个名字“底角”;剩下的这个角,称之为“顶角”。

三、认识等边三角形:

1、刚才有的同学画的等腰三角形,看上去三条边都是相等的。如果真是那样,那它还有一个名字,叫“等边三角形”。

2、为了确保三条边都相等,我们可以这样折:取一正方形形纸,边折边示范,并讲清楚为什么要这样折?

剪下后,量一量每条边是不是真都一样长?在量的过程中,你还有什么发现?(3个角也都相等,都是60度)

3、画等边三角形:很容易保证两条边相等,但保证三条边都相等有一定的困难,所以等边三角形不好画。你有什么办法?

方法一:根据角度来画。比如先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然后分别画出60度的角,如果两边正好会合,正好都是3厘米,那就说明画得很准确。

方法二:根据高来画。比如先画一条3厘米的线段,然后在1.5厘米处画高,从端点出发到高量出3厘米,并画下来,再画另一条,就得到了等边三角形。

学生动手画一画。

四、完成想想做做:

1、下面物体的面,哪个是等边三角形,哪个是等腰三角形?

指名说一说,并说明理由。

2、用一张正方形纸,沿对角线剪开。剪出的两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吗?是直角三角形吗?www.

分别请学生说说判断的理由。指出:三角形可以按角来分也可以按边来分,这是两种不同的依据可得到不同的结果。

3、画出下面每个图形的另一半,使它成为一个轴对称图形,并说说这几个轴对称图形都是什么三角形。

指出:既然是对称的,那肯定有两条边是相等的,那就是等腰三角形。

4、在点子图上画出有一个角是直角的等腰三角形,再画出每个角都是锐角的等腰三角形。

老师注意巡视检查,也可请几个学生说说自己怎么画的,怎么想的?

5、教学你知道吗?

五、课堂作业:

第32页第5、6、7题。在写之前可先组织学生说说各题是怎么思考的。

板书设计:

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人教版三角形教案_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全等形和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2、能正确表示两个全等三角形,能找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拼图以及三角形的平移、旋转和翻折等活动,来感知两个三角形全等,以及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全等形和全等三角形的学习,认识和熟悉生活中的全等图形,认识生活和数学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2、在通过观察、实际操作来感知全等形和全等三角形的基础上,形成理性认识,理解并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教学难点

正确寻找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

难点突破

通过拼图、对三角形进行平移、旋转、翻折等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感知全等三角形图形变换中的对应元素的变化规律,以寻找全等三角形的对应点、对应边、对应角。

课前准备:

课件、三角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出示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全等形、全等三角形及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

2、知道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能用符号正确地表示两个三角形全等。

二、直观感知,导入新课

教师演示一些全等的图形的课件,让学生直观感知图片并寻找每组图片的特点。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全等形

我们给这样的图形起个名称----全等形。[板书:全等形]

教师让学生们想生活中还有那些图形是全等形.

2.全等三角形及相关对应元素的定义

教师用多媒体动态演示两个能完全重合地三角形。定义全等三角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全等三角形。

[板书课题:12.1全等三角形]

2.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及表示

把三角形平移、翻折、旋转后,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变?

归纳:旋转前后的两个三角形,位置变化了,但形状大小都没有变,它们依然全等。

以多媒体上的图形为例,全等三角形中的对应元素

(1)对应的顶点(三个)---重合的顶点

(2)对应边(三条)---重合的边

(3)对应角(三个)---重合的角

归纳:方法一---全等三角形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两个对应角所夹的边是对应边;方法二:全等三角形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两条对应边所夹的角是对应角。

另外:有公共边的,公共边一定是对应边;有对顶角的,对顶角一定是对应角。

.用符号表示全等三角形

抽学生表示图一、图二、三的全等三角形。

3.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思考: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归纳: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4.小组活动合作升华

学生分小组动手操作摆图形

小组合作完成位置不同的三角形,写出它们的对应边,对应角。强调其他小组学生说的时候,自己一定要注意倾听,能够分辨出对错来。

三、巩固练习

四、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习题,学生做巩固练习。

五、小结:本节课都学到了什么

六、作业:

必做题课本33页习题第1题、2题.

选做题课本第34页第6题。

《全等三角形》数学教学反思

一节复习课,为了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得到比较有效的复习效果,从选择例题,到组织形式都是需要深入思考的,就复习的组织形式来看,我进行了反复的思考,结合我班学生层次和复习的综合性,我决定选取以两个等边三角形为主题的一题多变的变式训练方式作为本节课的重点。从课堂教学的效果来看,感觉教学设计意图在本节课中基本得到了贯彻。学生通过这组习题的训练,一方面对动态变化有了深刻的认识,另一方面,对这一类问题的解决掌握了较为行之有效的方法。本节复习课的主要思路是“以题提纲,以纲练题”,训练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题的能力。本课的重点是构建全等三角形知识体系,全面复习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难点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在教学中,为突破难点,把握重点,

我是这样进行课堂设计的。首先进行自查与梳理,我设置五个比较简单的填空选择题、一个简单的证明题,大部分学生看到题目,就能了解到用什么知识去解决。分别是全等三角形性质的运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问题的简单是为了让绝大部分学生感到复习并不难,只要用心想、努力做,自己也能复习好。然后,在学生回答后再板书考点梳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判定——角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解决相关的问题。利用板书让学生明白只有牢牢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才能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在第三部分的复习中进行了例题的精析、习题的精练。设置了三个典型例题,分别让中等生回答分析思路,再由优生或其他学生谈谈其它不同的方法,使更多的学生思路开阔,能够一题多解,以增强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应用的'信心。看一看,学生学完之后,在复习中是否能站在一定的高度看问题,是否形成了自己的解决问题的体系、方法。最后设置了三个练习题,第一题,在两个三角形中求证角相等、边相等,训练学生通过组织条件证明三角形全等,从而证明结论,是全等三角形判定、性质的综合运用。第二题,是直角三角形全等的证明,训练学生利用HL、直角三角形中角之间的特殊关系证明问题。第三题,是角平分线的性质、判定的运用,这一部分题容易上难度,继续训练学生对问题的转化能力,让学生明白:在所学范围内,大部分问题的条件、结论都能转化成边、角相等,从而利用三角形全等来证明。

全等三角形教学设计-优质课

教学任务分析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全等形,全等三角形以及全等三角形对应的元素;

2、能用符号正确地表示两个三角形全等;

3、能熟练地找出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

4、知道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并能用其解决简单的问题要求学生会确定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及对全等三角形性质的理解;

5、通过感受全等三角形的对应美,激发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通过文字阅读与图形阅读,构建数学知识,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多方位审视问题的创造技巧。

[重点]

探究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难点]

能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解决简单的问题,要求学生会确定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及对全等三角形性质的理解。

教学流程安排

活动1利用电脑投影观察图形,探究得出全等图形的概念

活动2观察平移、翻折、旋转的两个图形

活动3全等形的练习

活动4观察两个平移的三角形所做的变化(课件演示)及动手剪两个全等的三角形。

活动5探究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课件演示)

活动6全等三角形性质的运用

活动7小结,布置作业

观察、发现生活中图形的形状和大小相同的图形获得全等形的体验。

利用两个形状和大小相同的图形通过平移、翻折、旋转的实验,得出全等形的概念。

巩固全等性的概念

利用两个形状和大小相同的三角形通过平移

及自己动手作比较得出全等形三角形的概念。

通过图形的变换,形成对应的概念,获得全等形三角形的性质。

运用全等三角形性质解决问题

回顾反思,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及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与情景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

活动1

(1)观察下列图案(电脑显示不同的图案及教科书的图案),学生指出这些图案的形状和大小是否相同?

(2)你能再举出生活中的一些实际例子吗?

(3)按照教科书的要求,将一块三角形样板在纸板上,画下图形,照图形裁下纸板。观察裁下的纸板的形状、大小是否完全一样,能否完全重合?

教师演示课件,提出问题,学生思考、交流。

学生思考发表见解。

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实例,教师对有创意的例子给予表扬及鼓励。

教师给出全等形的概念。

教师提出要求,学生动手操作,并做观察、回答问题。

本次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

(1)

学生观察、发现全等形的能力,举出的离子是否是局限于某一范围,是否有新意;

(2)学生是否能够按要求裁下纸板,准确地重合纸板,并认真地进行观察。

运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图案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通过问题(1),引导学生从图形的形状与大小的角度去观察图形。

图形全等形、在生活中大量存在,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有意注意,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和联想;引导学生进一步联系生活,激发探究欲望。

通过动手实践,获得全等形的体验。

[活动2]

观察下列图形经过平移、翻折、旋转前后的形状和大小是否有所改变?

教师提出要求。

学生体会到图形的位置变化了,但经过平移、翻折、旋转依然全等。

培养学生对图形的识别能力。

[活动3]

对全等形知识的练习。

教师提问。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学生能准确快速的找出答案。

运用全等形的概念

[活动]4

问题

动手操作,将剪得的两个三角形纸板重合放在图中

ABC的位子上,试一试:

如:教科书图13.1、图13.2、

图13.3

观察△ABC在平移、翻折、旋转是否发生了改变?在图中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吗?

教师提出要求。

学生用两个三角形纸板实践

教师用课件展示。

学生猜测,发表意见得出全等三角形的概念。

教师应关注:

(1)

对实践操作的理解。

(2)

是否能体会三角形的位置变化了,但经过平移、翻折、旋转后两个图形依然全等。

学生动手实践、分析,总结出图形变换的本质,加深对图形变换的理解。

[活动]5

问题

课件演示:

(1)

将两个三角形完全重合,观察并指出重合的顶点、边和角。

(2)

如何用数学符号表示两个三角形全等呢?

(3)

观察两个三角形找出对应边、对应角。

(4)观察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对应边、对应角的关系。

教师课件演示提出问题。

学生实践交流得出结论。

教师给出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的概念并板书。

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得出三角形的性质并板书。

教师应关注:

(1)

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的概念的理解。

(2)

全等符号的书写。

(3)

全等三角形性质的理解。

在教师演示课件的过程中,学生建立对应的概念。

学生学会掌握全等三角形的'表达方式,会使用全等符号。

学生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活动]6

(1)

课件演示提出问题:

填一填:(如下图)

(2)

练一练:

如图,已知ΔOCA≌ΔOBD,

请说出它们的对应边和对应角。

C B

A D

(3)拓广探索:

如下图,矩形ABCD沿AM折叠,使D点落在BC上的N点处,如果AD=7cm,DM=5cm, ∠DAM=39°,则AN=___cm, NM=___cm, ∠NAB=___.

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分组探究。

观察学生能否快速找出对应的边与角。

教师利用课件演示提问。

学生再一次对对应边与角的掌握。

教师提问。

学生独立思考回答并说出解题过程。

教师给出解题答案。

本次活动中,教师关注的重点:

(1)

学生能否快速准确的找出对应边、对应角。

(2)

学生对全等三角形的性质的理解。

(3)

同学之间的交流与活动参与程度。

学生掌握对应边、对应角的找法

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图形的识别能力,加深学生对全等三角形性质的理解与掌握。

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对较复杂图形进行探索,初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全等三角形性质的能力。

[活动]7

(1)

小结:谈谈本次活动的所获得的收获。

(2)

布置课后作业

教科书92页习题1。

学生分组总结。

教师布置作业,学生课后独立完成。

本次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

(1)

对知识的梳理、总结的习惯。

(2)

小组合作意识

(3)

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理解程度。

(4)

学生对全等三角形的情感认识。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对课堂的反思。

巩固、提高、反思。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全等三角形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三角形全等的“边角边”的条件.掌握三角形全等的“SAS”条件,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能运用“SAS”证明简单的三角形全等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全等三角形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规律的过程.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边角边”条件.在探索全等三角形条件及其运用过程中,培养有条理分析、推理,并进行简单的证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画图、思考、探究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使学生了解一些研究问题的经验和方法,开拓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教学难点:寻求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诱导,实例探究,讲练结合,小组合作等方法。

学情分析:这节课是学了全等三角形的边边边后的一节课、将中间的边变为角探讨、学生一定能理解,根据之前的学情、学好这一节课有把握。

课前准备 全等三角形纸片、三角板、【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在上节课的讨论中,我们发现三角形中只给一个条件或两个条件时,都不能保证所画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给出三个条件时,有四种可能,能说出是哪四种吗?

[生]三内角、三条边、两边一内角、两内角一边.

[师]很好,这四种情况中我们已经研究了两种,三内角对应相等不能保证两三角形一定全等;三条边对应相等的两三角形全等.今天我们接着研究第三种情况:“两边一内角”.

(一)问题:如果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边及一内角,那么它有几种可能情况?

[生]两种.

1.两边及其夹角.

2.两边及一边的对角.

[师]按照上节方法,我们有两个问题需要探究.

(二)探究1:先画一个任意△ABC,再画出一个△A/B/C/,使AB= A/B/、AC=A/C/、∠A=∠A/(即保证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把画好的三角形A/B/C/剪下,放到△ABC上,它们全等吗?

探究2:先画一个任意△ABC,再画出△A/B/C/,使AB= A/B/、AC= A/C/、∠B=∠B/(即保证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把画好的△A/B/C/剪下,放到△ABC上,它们全等吗?

学生活动:

1.学生自己动手,利用直尺、三角尺、量角器等工具画出△ABC与△A/B/C/,将△A/B/C/剪下,与△ABC重叠,比较结果.

2.作好图后,与同伴交流作图心得,讨论发现什么样的规律.

教师活动:

教师可学生作完图后,由一个学生口述作图方法,教师进行多媒体播放画图过程,再次体会探究全等三角形条件的过程.

二 、探究

操作结果展示:

对于探究1:

画一个△A/B/C/,使A/B/=AB,A/C/=AC,∠A/=∠A.

1.画∠DA/E=∠A;

2.在射线A/D上截取A/B/=AB.在射线A/E上截取A/C/=AC;

3.连结B/C/.

将△A/B/C/剪下,发现△ABC与△A/B/C/全等.这就是说: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为“边角边”或“SAS”).

小结 : 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称“边角边”和“SAS”.

如图,在△ABC和△DEF中,

对于探究2:

学生画出的图形各式各样,有的说全等,有的说不全等.教师在此可引导学生总结画图方法:

1.画∠DB/E=∠B;

2.在射线B/D上截取B/A/=BA;

3.以A/为圆心,以AC长为半径画弧,此时只要∠C≠90°,弧线一定和射线B/E交于两点C/、F,也就是说可以得到两个三角形满足条件,而两个三角形是不可能同时和△ABC全等的.

也就是说: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所以它不能作为判定两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归纳总结:

“两边及一内角”中的两种情况只有一种情况能判定三角形全等.即:

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记为“边角边”或“SAS”)

三、应用举例

[例]如图,有一池塘,要测池塘两端A、B的距离,可先在平地上取一个可以直接到达A和B的点C,连结AC并延长到D,使CD=CA.连结BC并延长到E,使CE=CB.连结DE,那么量出DE的长就是A、B的距离.为什么?

[师生共析]如果能证明△ABC≌△DEC,就可以得出AB=DE.

在△ABC和△DEC中,AC=DC、BC=EC.要是再有∠1=∠2,那么△ABC与△DEC就全等了.而∠1和∠2是对顶角,所以它们相等.

证明:在△ABC和△DEC中

所以△ABC≌△DEC(SAS)

所以AB=DE.

1.填空:

(1)如图3,已知AD‖BC,AD=CB,要用边角边公理证明△ABC≌△CDA,需要三个条件,这三个条件中,已具有两个条件,一是AD=CB(已知),二是___________;还需要一个条件_____________(这个条件可以证得吗?).

(2)如图4,已知AB=AC,AD=AE,∠1=∠2,要用边角边公理证明△ABD≌ACE,需要满足的三个条件中,已具有两个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条件可以证得吗?).

四、练习

1. 已知: AD‖BC,AD= CB(图3).

求证:△ADC≌△CBA.

2.已知:AB=AC、AD=AE、∠1=∠2(图4).

求证:△ABD≌△ACE.

五、课堂小结

1.根据边角边公理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要找出两边及夹角对应相等的三个条件.

2.找使结论成立所需条件,要充分利用已知条件(包括给出图形中的隐含条件,如公共边、公共角等),并要善于运用学过的定义、公理、定理.

六、布置作业

必做题:课本P43——44页习题12.2中的第3,选做题:第4题题

七、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是:首先,展示教材上的图案以及制作的一些图案,引导学生读图,激发学生兴趣,从图中去发现有形状与大小完全相同的图形。然后教师安排学生自己动手随意去做两个形状与大小相同的图形,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直观感知全等形和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其次,通过阅读法让学生找出全等形和全等三角形的概念。然后,教师随即演示一个三角形经平移,翻折,旋转后构成的两个三角形全等。通过教具演示让学生体会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的概念,并以找朋友的形式练指出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加强对对应元素的熟练程度。

此时给出全等三角形的表示方法,提示对应顶点,写在对应的位置,然后再给出用全等符号表示全等三角形练习,加强对知识的巩固,再给出练习判断哪一种表示全等三角形的方法正确,通过对图形及文字语言的综合阅读,由此去理解“对应顶点写在对应的位置上”的含义。

再次,通过学生对全等三角形纸板的观察,小组讨论,合作交流,观察对应边、对应角有何关系,从而得出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并通过练习来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并渗透符号语言推理。最后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全等形、全等三角形,学会了用全等符号表示全等三角形,会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