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观潮教学反思
- 文档
- 2024-09-08
- 107热度
- 0评论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观潮教学反思,本文共1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教师指导读。主要教给学生一些朗读的基本技巧。如重音、停顿、语速等。如“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一句,为了突出钱江潮的壮观气势,应该读得稍快,强调出“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颤动”等词语。
二、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想象感悟。只有在充分理解了文本内容,并将文本内化为自己的个人感受的基础上,学生才能将自己的感情融入文本,读出真情实感。因此教学时,我告诉学生,这个时候你把自己当做作者,走进作者的心去回味当时的情景,这样学生朗读时就会忘了自己是在学课文,而是在回忆曾经看到过的钱塘江大潮,他们朗读时才会放开嗓子大胆的读。
三、注重积累和运用,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
学生学了《观潮》后,为了让学生能够把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留在脑海,在学生已经诵读成背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把作者笔下的大潮改写成导游词,让他们一导游的身份去进行表演,这样不仅可以加强对课文的记忆,还可以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水平,同时也积累了优美的词语。
本周,我校继续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达标课验收,我于周二下午讲了一节课,现就这节课进行一下反思。
上完《观潮》这一课后,我在思想上很深的启发和感受。认真反思,确有许多遗憾之处。我想这些新的认识和感受对在今后的教学中定有新的突破。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大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回顾整堂课的教学,这堂课在教学中主要体现出以下一些教学思想:
1、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体现得十分清楚,比较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体现了以人为本。整堂课中,几乎没有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提出什么问题,主要通过学生的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伟壮观。如在读、议、品的环节里,我始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学生喜欢哪句我便导哪句,打破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的模式,而改为学生学,老师导,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教师主导性。教师的指导主要体现在组织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在训练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
2、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民主意识也比较强,经常转换角色,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使课堂气氛更加和谐,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学习的效率也随之得到提高。这样教师转变角色,作为学生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这种改变一种形式进行朗读示范,使学生感到亲切,融洽了师生感情。加上我适时地对学生进行鼓励,使学生愿读、乐读、爱读,极大地激发起学生读书的积极性。这种别出心裁的形式,得到的效果远远胜过常规的读法。这样的教学方法可称得上独具匠心,效果很好。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观潮》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写景的课文。记叙的.是一次观潮的盛况,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的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描绘出江潮由平静到奔腾咆哮再到有恢复平静的动态变化,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这是新学期的第一课,我之前也做了充分的准备,毕竟很多学生没有观看过钱塘江大潮,为了更好的理解文本,我就找来钱塘江大潮的视频和图片资料,制作了课件,也布置学生搜集钱塘江大潮的资料,为学习本课做好充分的准备。下面我就谈谈上课的体会。
学生上课与老师配合还不是那么密切,发言还不够大胆积极,老师的热情还不够,作为一个优秀的教师,要时时刻刻保持教学的'热情,不仅要用大量的时间来准备课,更要下功夫备学生,要做到因材施教,积极引导,不能让学生的情绪影响自己。
如果老师提出问题更精确化,课堂效率会更高一些;如果让学生学会在读思中去自发的发现问题,老师将教得更轻松,学生学得更愉快;如果教学环节中细微处弘扬学生个性,教师大胆放开,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将会真正落到实处。今后我会努力弥补这些不足,争取打造出使学生更喜欢的课堂来。
观潮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通过“我”的耳闻目睹,介绍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观,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的思想感情。
本文是按照“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头过后”的顺序,由远到近抓住“潮”的特点进行叙述,先闻其声,再观其形,“听”和“看”在写法上是交错的,写得有声有色,十分形象,使人身临其境。
学情分析:对于本篇课文的介绍自然景观是非常有条理,文章也很生动,但是学生对于体会这篇文章我还是没有多大把握,因为这是本学期的第一堂课,学生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实在是没办法了解,只有在上课过程中感受。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2、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正确概括段意。
3、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展开想象,促进朗读。
4、结合课文理解“横贯”、“天下奇观”、“人声鼎沸”、“风号浪吼”、“涨”等词语及比喻句。
教学重点:
潮来时的壮丽景象是教材的重点部分,也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好这一段。
突出重点的方法:
1、理清作者观察和表达的顺序。懂得作者是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观察和描述的。
2、理解作者的表达途径和方法。懂得作者是从声音、形状、颜色这三方面将大潮雄伟奇特的景象生动地描绘出来,从中体会作者赞美“天下奇观”的思想感情。
3、重点理解比喻句。引导学生分清本体与喻体,即把什么比作什么,在理解的基础上体会它们的作用,懂得这样比的真正含义。
教学难点:
由于学生没有感性认识作基础,对文中的一些描述如:“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形成一道六米多高的白色城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等不易理解,易产生疑惑:这是怎样的一种景象?真是这样吗?因而对于作者基于真实,富于生动的表现方法也不易体会。因此只有让学生如临其境感受大自然的巨大威力,才能很好地理解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表现力。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1)详(1)
教学目的: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能给课文分段。
2.学习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观潮、据说、笼罩、薄雾、若隐若现、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3.介绍有关扩展资料。
教学重点、难点: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在我们浙江有一处被称为天下奇观的景象,板书:天下奇观
能告诉我它是什么吗?板书:观潮(齐读课题)
仔细看,这两个词中都有一个字,你发现了吗?他们的意思一样吗?
(不一样,“观潮”的“观”意思是看;“天下奇观”的“观”是景象的意思,那天下奇观就是……(天下奇特的景象)
到底如何,让我们一听为快。
二、听课文录音,感知大潮的奇观,理清叙述顺序
1、听课文录音,思考:作者按什么顺序写,你的脑海里出现了几个画面?
听后回答: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
(板书)时间顺序 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段落,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中的句子。
三、分段细读,学习第一段。
方法:默读。
要求:边默读边思考:作者在这一段里交代了什么?主要描写了什么?
学生应弄懂,交代了观潮的时间--农历八月十八日早晨;观潮地点--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描写了观潮人的心情--急切地等待;观潮的场面--人山人海;潮来前江面的景象--平静、雾蒙蒙。
要求学生抓住主要意思概括段意。
(农历八月十八日早晨,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人们面对平静江面急切地等待钱塘江大潮。)
三、生字教学
看课后的生字表,
1、组词读一读生字。
2、你发现什么?
“潮、浩、沸、涨”的共同点。(偏旁相同,都是形声字。)
组词:观潮、浩浩荡荡、沸腾、涨潮……
“犹、据、踮、恢”指名读。组词:犹如、根据、踮脚、恢复……
“罩、薄、崩、霎”,说说特点:上下结构的形声字。组词:笼罩、薄雾、山崩地裂、霎时……
“闷”:里外结构。组词:闷雷。读音:mèn
3、说说你还有哪个字记不住?哪位同学愿意帮助他?
如“罩”字,口诀:“桌”子缺两腿,上边变“四”盖。
附:板书:
潮来前
观潮(时间顺序) 潮来时
潮过后
教后反思:
本学期的第一堂语文课,发现本班的学生思维异常活跃,敢说敢想,在学习第一段的过程中学生能畅所欲言,很快地找出自己读懂的地方,整个教学设计能很快地完成。但也有几个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
学生的朗读欠佳,拖音较严重。以后要加强朗读地指导。
第二课时(2)详(2)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师: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在农历八月十八的这天,人们早早来到了盐观镇的海塘大堤期盼大潮的来临。虽然此刻江面风平浪静,但所有的人都知道一场雄伟壮观的大潮即将来临,下面就让我们轻轻地打开书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二、细读课文第三段,
(一)自主品读课文语句,积累语句
师:自己读读3、4自然段,你觉得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特别喜欢的,就努力地把它读得精彩些,待会儿读给大家听。(生自由读)
指名学生读喜欢的句段,谈谈感受,在一次次地激励中相机指导朗读。
(二)听听读读,体会顺序
师: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下面,我们就先来做一个听的练习。
师:听老师读这段话(出示),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的。待会儿,请你把连接句子的词语找出来。
师读生听:
1、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2、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3、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4、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大多高的白色城墙。
5、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师:发现没有,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潮水的。(从远到近描写潮水)
师:是啊!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随着位置的转变和时间的推移来描写潮水的变化。来,王老师和你们一块儿读读这段话,再来体会一下。(师生齐读这段话)
师:现在,我只留下括号中的词语,你还能说出刚才那段话吗?
(学生自由准备背诵)
师:能背诵的起立背诵。(生背诵)
师:背诵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三)、创设情境,运用语句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两个自然段里,词语非常丰富,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想!)
师: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的反应快,老师语音刚落,就能很快地站起来说出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形容人的说话声,喊叫声,欢呼声,如锅中之水,一片沸腾。(人声鼎沸。)风和浪都很平静-(风平浪静。)形容水面辽阔,远处和天似乎连接在一起-(水天相接)。形容同时出发,同时前进(齐头并进。)山上的岩石和土壤塌下来,地也裂开来,形容声音很响很响-(山崩地裂。)形容气势很大--(浩浩荡荡)
师:看得出,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还挺注意词语的积累,不过,会不会用了呢?咱们来自我检验一下,我这儿有一段话,可是不完整,你们能不能在括号中用上今天学到的词语,使这段话表达得清楚通顺呢?
师出示一段话: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一浪一浪()。湖水声犹如(),海堤上尽管(),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的地方。
(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讨论,然后选派一代表发言。)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风平浪静)。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像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一浪一浪(像千万匹白色战马)。潮水声犹如(山崩地裂),海堤上尽管(人山人海),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很远)的地方。
(师生共同评价)
师:今天,我们如临其境,观赏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我们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理解并积累了好些语句,还学着用了用。
三、略读第四段
师:钱塘江大潮不仅潮来时雄伟壮观、有声有色,大潮过后依旧令人咋舌,自己读一读第五自然段,,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大潮的气势?
生:我从“余波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感受到余波气势不减。
师:对,作者不仅抓住了余波的形还有声,让我们如临其境。谁能读出余波的气势吗?(指名读)
师:你还从哪里感受到大潮的气势?
生:我从“过了好久,才恢复平静”感受到了。
生:我从“江水涨了两丈来高。”也感受到了。
师:我们用我们的朗读再次感受这雄伟壮观的钱塘江大潮吧!
附:板书设计
观潮
(钱塘江大潮)
雄伟壮观
天下奇观 潮来时 如临其境
有声有色
教后反思:
这一课时的设计采用了一位优秀教师的教案实录,当然有所改动。在上课之前还信心十足,没想到一开课就碰上了冷场,学生在找自己喜欢的句子,不约而同地找到了“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一番品读后,我问“还有喜欢的句子吗?”学生毫无反应,一时之间,我竟想不出处理的方法,只好硬拉学生品读自己提示的句子,学生显然处于了一个被动的角色,而我是一个纯粹的教案实施者,绝对的失败的实施者。在本堂课上,这样的开场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了完成不了教学任务。
课后想想,在处理冷场的过程中,我不能从预先的教案中走出来,完全是教学机智的问题,其实处理的方法可以是这样的:“刚才我们走近了最壮观,最雄伟的浪潮的气势,其实这样的气势不是一开始就是如此,它又是如何演变而来的呢?”如果当时我能果断地如此提示,就会让学生再次开心地、主动地走入文本,再次投入品读文本,相信学生能很快地弄清浪潮形成的过程,而且能理清作者观察潮水的顺序,完全可以“一举两得”的提示,却让我被教案活活地套死了。
[观潮 教学设计(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3、搜集有关钱塘潮的资料,了解大自然的神奇。
学习重难点:
理解生字新词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自有介绍钱塘江大潮的情况。师予以补充归纳
2、出示板书:观潮 齐声齐读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提出读书要求:自之轻声读课文,标出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文章我们介绍了什么内容?
3、看看2-5自然段是按什么顺序写的?第一自然段与下文是什么关系?(时间顺序、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总分关系)
三、学习本课生字词
1、出示生词,读准字音
2、分析字形
3、词语解释:天下奇观 、若隐若现、人声鼎沸、浩浩荡荡、风号浪吼
四、讲读1、2段
1、自由读1、2自然段,说说你读了什么?
2、3-5分钟自由学习后,师生以提问待检测。
(1) 自古以来人们怎样评价“钱塘江下浪潮”?
(2) “奇观”是什么意思?
(3)观潮最佳时间、地点是什么?
(4)来到这里人们看到了什么?大家心情如何?
(5)指导朗读,读出景色的美丽。
五、全课总结
如此壮观的景象是以怎样的姿态展现的,下一节课继续学习。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引出壮观
1、回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观潮的景象的?
2、理解“观”的意思,引出“天下奇观”。
3、导入3.4自然段。
二、观看插图,感受壮观
看看画面,感受这一天下奇观。
三、小组合作,感悟壮观
1、谈话激发学习兴趣。
2、合作学习提示:
a、钱塘江大潮给了你什么印象?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b、你喜欢文中的那一句,为什么?你能把你喜欢的这句话读的让你们组内的同学也喜欢上它吗?
3、组建合作小组
4、组内合作学习
5、反馈合作成果,构建全体读书感悟氛围。
6、引导小组感悟。
a、朗读文中描述大潮的句子;
b、展示描述的情景;
c、感情朗读。
四、听听读读,发现作者观潮顺序
1.范读课文,听后练习
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下面,我们就先来做一个听的练习。
听老师读这段话(出示),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的。待会儿,请你把听到的词语写下来。
师读生听: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大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2.感悟发现:作者是按从远到进顺序来描写潮水的;抓住了大潮的声音和大潮的变化描述出了大潮的雄伟壮观。
3.感受壮观,激发背诵兴趣。
1)、出示画面,激发背诵兴趣
2)、评价:背诵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五、学习第五自然段
1、潮头过后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
2 、找出大潮壮观的词语。
3、指导朗读
六、创设情境,运用语句
1、积累词汇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里,词语非常丰富,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的反应快,老师语音刚落,就能很快地站起来说出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人声鼎沸、山崩地裂……)
2、运用词汇
看得出,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还挺注意词语的积累,不过,会不会用了 呢?咱们来自我检验一下,我这儿有一段话,可是不完整,你们能不能在括号中用上今天学到的词语,使这段话表达得清楚通顺呢?师出示一段话: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 )。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 ),一浪一浪( )。湖水声犹如( ),海堤上尽管( ),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 )的地方。
(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讨论,然后选派一代表报告)
3、师生共同评价
七、全课小结
文章按时间顺序先写潮来之前,次写潮来之时,再写潮去之后的情况,最壮观的是潮来之后的情况,课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来钱塘江潮是天下奇观。
八、布置作业
背诵3、4自然段。
[观潮 教学设计(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采用个性化教学,创设情境,以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阅读兴趣,积极引导学生在自读自悟,反复诵读,品味语言文字、激发想象等方式中,做到在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读中迁移,真正走进文本,感知体会钱塘江大潮的之“奇”。
【教材分析】
《观潮》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制第7册第一组的一篇课文,本组课文以“大自然的魅力”为主题,为我们编选了4篇课文,本篇课文叙述的是一次观潮的盛况,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的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描写了大潮有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描绘出江潮由风平浪静到奔腾咆哮再到又恢复平静的动态变化,写出了大潮的奇特、壮观和雄伟。
课文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文中作者不但运用比喻的手法直接描写了潮水汹涌澎湃、雷霆万钧的气势和声威,还从观潮人数之多,热情之高间接 的反映了大潮的奇特,使人读后不禁由衷的发出了“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编选本篇课文的意图有二,一是使学生通过阅读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二是引导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象画面,并通过品味关键词句、重点段落,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学情分析】
对于刚步入四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虽然对于写景文章有初步的认识,但他们在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其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上还是存在较大的难度。此外,钱塘江大潮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较难感受体会其奇特、壮观的景色,这就要求教师创设好情景,设计好句子理解的坡度,激发学生的想象,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感知大潮的奇特、壮观、雄伟。
【教学目标】
1. 通过联系上下文、查阅相关资料,学会“潮、称、盐”等13个生字,认识“罩、屹、鼎”等7个生字,正确读写“宽阔、笼罩、薄雾、屹立、若隐若现、山崩地裂、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词语。
2. 通过“三读(读准、读通、读懂)”,自主学习,乐于朗读,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自然段。
3. 边读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生活实际理解体会词句的含义。
4. 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特、壮观,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受到自然美的熏陶,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入情入境的阅读中,体会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特壮观。
【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的有关词句,想象课文描写的大潮的景色。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以读代讲、读议结合法、理解想象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准备】
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说说哪个景点给你留下印象最深。
2. 今天呀,老师带领同学们一起去领略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伸出你们的手,与老师一起书写课题。齐读课题。(板书:观潮)
3. “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观“字,意思一样吗?快查查字典,看看分别是什么意思。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欲望,形成阅读期待,为下文的学习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引导初读:请同学们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课文,在读的过程中,边读边想,作者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什么。
2. 检查生字词:以学生已有的水平为起点,在学生自读、相互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相机点拨。提醒“蒙”字中间的短横不要丢掉,“薄”字不能写出左右结构,“昂”字下半部分的左边不能加点。
3. 播放视频:同学们,你们想亲眼看看这奇特壮观的钱塘江大潮吗?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教师引导学生自主与文本进行对话,给学生留下宽松的、自由的阅读时间和阅读空间,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文本,理清课文脉络。
三、重点研读,感受奇特美景
本环节紧紧围绕“你看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这样一个核心问题(奇观)进行教学。
1. 同学们,刚刚录像里潮水的景色,咱们课文里也有,赶紧翻开课本,自由默读课文3、4、5自然段,画出你认为文中哪些描写潮水的句子特别喜欢,你就把它画出来,先自己读一读,一会再请同学来展示。
① 学生先自我尝试
② 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评价。
③ 教师范读,全班齐读。
2. 全班分小组展开讨论,两组寻找“你看到什么”,两组寻找“你听到什么”。
根据学生的交流,相机点拨下列词句的理解
⑴ 讨论交流,你听到了什么:隆隆的响声,闷雷滚动、山崩地裂、颤动、风号狼吼
① 通过师生模拟雷声“轰隆隆”体会理解“闷雷滚动”。
② 展开想象,说说怎样的声音,才会让你感觉到天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⑵ 讨论交流你看到了什么:人声鼎沸、横贯江面、白浪翻滚、奔腾西去、漫天卷地
① 学生交流想象潮水来临时人们的心情,表演人们的动作,从而理解“沸腾”、“人声鼎沸”:如果你此时就站在江边,看着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你等待已久的大潮出现了,你的心情怎样,你会怎样做?结合你现在的感受再来读读。
② 出示对比句:学生对比交流。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战马飞奔而来。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⑶ 小组互评,相互补充,加深体会感受。
⑷ 引导再读:刚刚我们从全班的合作交流中,我们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这奇特而又壮观的大潮,钱塘江大潮真不愧是天下奇观啊,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两段话,再次感受这震撼人心的美景把。
设计意图:用各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既能帮助理解,又能帮助记忆。让全体学生用具体生动的表演来体现对“沸腾”这个词的理解,然后又从这一情境中巧妙地引出另一个词语“人声鼎沸”,从概念到形象,又从形象到概念,这样学词语学生印象深刻,理解正确,也便于今后运用。
3. 创设情境,运用词语
⑴ 引导: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两段话里有很多非常优美的词语,你们喜欢吗?想要积累它们吗?下面听老师说意思,你们猜词语,看谁掌握最好,反应最快。
① 形容人的说话声,喊叫声,欢呼声,如锅中之水,一片沸腾。(人声鼎沸),你能用它说一句话吗?
② 风和浪都很平静-
③ 形容水面辽阔,远处和天似乎连接在一起--
④ 形容同时出发,同时前进--
⑤ 山上的岩石和土壤塌下来,地也裂开来,形容声音很响很响--
⑵ 积累词语,单单知道意思还不行,还要学会运用呢,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应用一下把,假如你是一个小记者,现在你就在钱塘江边,你要报道这样一个天下奇观,你会怎么说?
设计意图:本环节复习词语的办法要求学生根据词义说出词语,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对词义的理解;同时又采用小记者报道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真正内化知识,升华感情。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 师生交流学习本课后的感受体会。
2. 出示作业自助餐:
① 喜欢积累的你,背诵课文3、4自然段,并抄一抄,背一背文中你认为优美的词、句语。
② 喜欢交流的你,向你的爸爸妈妈简单介绍钱塘江奇特壮观的景色。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重感悟,重体验,课外必要的延伸将会使学生讲课内的所学的知识融汇到现实生活中,这一环节的设计,从教材延伸到生活,进一步增进了体验,强化了
[《观潮》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人文主题:
自然之美
语文要素:
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向同学推荐一个好地方,写清楚推荐理由。
学习任务:
1、识字写字。认字12个,写字15个。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段。(认读文字符号)
3、用简单的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4、边读边想象画面,通过理解词句,读懂课文内容,感受到自然之美。(解码、译码:将文字变成生活中的事物,通过作者的文字描述感受、体会作者看到的景物之美)
5、分析、概括、总结、感悟:在作者眼中,钱塘江大潮是什么样的?具有什么特点?(梳理、概括)
6、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作者是怎样,用什么方法表达自己的感悟,表现钱塘江大潮的特点的?(编码)
教学过程:
布置课前预习: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识字写字,背诵课文第3—4段。
2、阅读理解、思考感悟:
(1)用简单的话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2)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然后将你想象到的画面描述出来,并说一说你是怎么想象出来的。
(3)分析概括:用1—2个词语作者眼中的钱塘江大潮什么样?并说明理由。
(4)说一说作者是怎样,使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来突出钱塘江大潮的特点的?
一、检查、交流课文朗读、识字写字、课文背诵。
1、朗读正音:薄雾、闷雷滚动、颤动、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2、交流识字写字情况并交流记字方法。
3、检查背诵情况并交流背诵方法。
二、交流讨论: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预设:在一年一度的观潮日,作者在海宁市盐官镇看到的潮来前后的壮观景象。
三、交流讨论:从文章想象到的画面。
1、出示“交流平台”:怎样想象?想画面、听声音、闻味道。
2、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闭目想象画面。
3、交流:你都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结合课文说一说,你是怎么想象到的。
结合词语:人山人海、人声鼎沸、闷雷滚动、横贯江面、白浪翻滚、山崩地裂、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4、出示刘禹锡《浪淘沙》,指名读,想象一下画面,指名谈谈感受,刘禹锡的感受什么样?和本文作者感受一样吗?
气势磅礴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自己的理解、感受。
四、交流讨论:在作者眼中,钱塘江大潮什么样?
预设:气势恢宏、声势浩大、壮观、盛大。
“天下奇观”“奇”在何处?
抓住重点句子谈理解。
找出特殊的语言形式或特殊的写作安排,问:为什么要这样写?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如:题目是观潮,为什么用很多笔墨写第二自然段——潮来前?怎样看待第四自然段中的分号?)
让学生谈评价、打分。
用朗读验证一下,看是否能读出这样的感觉。
五、交流讨论:作者在写作时是怎样突出钱塘江潮的特点的?
1、写人:人声鼎沸、人山人海、沸腾(衬托“天下奇观”);
2、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进行叙述;作者按照什么顺序写钱塘江潮的?由远及近的顺序。
3、使用打比方的方法增强表达效果。
4、编者补充的资料袋的内容使我们读者更能读懂钱塘江潮的成因,编者认为很有必要加入,作者写作是为什么没有写进去呢?
六、师生一起总结本课学习的内容,自己说一说本课的收获。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大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在本学期的教师基本功大赛中,我特意选择了这篇课文进行教学,重点讲读“潮来时”的情形。上完课后,效果感觉良好,也有许多的感受、体会。回顾整堂课的教学,这堂课在教学中主要体现出以下一些教学思想:
一、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体现得十分清楚,比较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体现了以人为本
整堂课中,几乎没有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提出什么问题,主要通过学生的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伟壮观。如在读、议、品的环节里,我始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学生喜欢哪句我便导哪句,打破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的模式,而改为学生学,老师导,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教师主导性。教师的指导主要体现在组织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在训练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民主意识也比较强,经常转换角色,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使课堂气氛更加和谐,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学习的效率也随之得到提高。如在学生读得有滋味时,老师也参与他们的朗读。在读的片段里我让学生先当老师,自己当学生!学生读之后自己再读,把自己当作了学生参与到学生朗读中,学生再反过来评老师的朗读,从学生的评议中,我巧妙地指导了学生的朗读。这样教师转变角色,作为学生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这种改变一种形式进行朗读示范,使学生感到亲切,融洽了师生感情。加上我适时地对学生进行鼓励,使学生愿读、乐读、爱读,极大地激发起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在和谐的气氛和环节设计中学生很自然地又学到了朗读和理解课文的技巧──带上动作表演读能理解词语的意思。这种别出心裁的形式,得到的效果远远胜过常规的读法。这样的教学方法可称得上独具匠心,效果很好。
二、整堂课充分重视朗读和背诵积累的训练和指导,注重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实施并落实语文五好目标,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抓住机会,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如齐读、男女赛读、表演读、配乐读等,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通过读,让学生自己来理解课文内容,如让学生谈谈“你为什么喜欢这句?”,培养学生的语感,落实五好目标中的“朗读好”。在“句子比较”这一环节里,通过不同语气的朗读,感受课文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并且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积累课文中好的语言材料。熟读自然就能成诵,好的语句读熟了,有意识地让学生背背,强化一下记忆,并有针对性地设计一道填空文段让学生口头回答,同时也落实学生的“口才好”,更可以有效地促进语言的积累。
三、恰当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为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服务。这堂课采用了录音和录像手段。首先播放江潮来时的录音,有闷雷滚动的声音,也有山崩地裂的响声,让学生想象,说说自己听到了什么,达到“入境”的效果。接着播放潮来时的录像,第一次整体观潮,对大潮先有感性认识;第二次结合有关语句相机观看录像,让学生感受观潮时的气氛,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第三次让学生边看录像边背诵,既帮助学生理解,又能促进记忆。可以说,这节课的情境教学法落到实处,也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从整堂课的教学可以看到,学生通过充分读,学生实现了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读中展示;通过自己领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体验;通过自由评,使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读中感悟,议中深入”,学生不仅读懂了课文,而且体会到祖国山河的壮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之美。学生在通过听力训练时明白了按顺序、抓特点的写作方法,这一难点也得到突破。
《观潮》一课是我接手四年级二班后上的第一篇课文,课文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读者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
在教学中,我从以下几点入手:
首先,语言奠基,想象基奠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这句北宋大诗人苏东坡咏赞钱塘秋潮的名句,体现了钱塘江奇特卓绝的江潮,也令无数中外游客慕名而来。开课前我用此名句做为导语点名本课要学习的内容,从而使学生对钱塘江大潮的美留下一个想象。
其次,以读贯穿,想象感悟
展开课题为了便于学生理清课文思路,我从“观潮”二字出发,问:“观与看一词都包含有看的层面,作者为何取“观”而不取“看呢”?举手的学生很多,有的说看不好听,很口语,有的说看可以是随便的不细致,还有的说观比看多了一层欣赏,和时间长的意思。我觉的孩子们理解的都很不错,我点明“既然是在观,就要有所过程,学生们表示同意,那么作者是按怎样的步骤写了自己观潮的过程呢?”学生默读全文很快找到了答案。接着我们认读了文本中的生词。
在有了第一步的基础后,我就让孩子们去分步阅读文本,你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潮水的雄伟壮观。划出有关句子,朗读交流。
孩子们对潮来时的描写特别感兴趣,因为它那么直观,那么生动。让他们读后,就让他们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虽然没去过,虽然不能现场感受,但是能结合词句那么想象一回,也是生动的。我想在孩子们的脑中,至少已经有好多个版本的“钱塘江大潮”了。
最后,图文结合,情感收场
在大量的读、说,体味、想象后,钱塘江潮水在孩子们的闹中留下深深的印象。这时,我出示了文中的插图,观看钱塘潮水,加深对课文句子的理解。看完,我说:“站在观潮台,面对如此的潮水,你想说什么?”将它写下来。孩子们写后(几句话),进行了交流。说的就是感受、感叹、神往……如果让你给文章加一个结尾你会怎么加呢?杨思怡同学用了写作中常用的首尾呼应:“钱塘江大潮真是名不虚传,不愧为天下奇观”!
一堂课下来,课堂中的一下几个地方处理不够好和预想的差距比较大。
1、字词的理解、学习太过粗略。虽然是四年级,是向高年段过度的时期。但对于字词的理解掌握不够重视。对个别词的运用、意思理解不到位,可能失去了积累的机会。
2、对学生的理解,还有些越俎代庖的嫌疑。情感线还是按老师的设想去落实,是否又有情感灌输之嫌呢?我在课堂上并不够大气,有时候拘泥于小空间。不能从整体上把握、调控,教师的教学机智有待加强!
3、读的方面,由于时间有限,学生的预习任务如果做的不好,课堂上很费时间。在生生互动、点评做的不够好,为了时间稍有仓促。
学习目标:
学习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领你们去浙江省杭州湾钱塘江口看一看那里壮丽、奇特的涌潮。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观:观看。潮:指钱塘江大潮”。观潮:观赏钱塘江大潮。
天下奇观:奇观、奇异、少见而又壮观景象。本课是指钱塘江大潮是世界上少见的壮观的景象。
横卧:横躺着。原是表示人的动作的词语,课文里用来描述钱塘江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样子,这里把钱塘江比作人。
水天相接:水和天连接在一起。形容水域广阔。
横贯:横着通过去。课文里是说大潮滚滚而来,横着漫过整个江面。
浩浩荡荡:课文里是讲大潮滚滚而来,水势很大的样子。
山崩地裂:“崩”是倒塌。“裂”是裂开。真正的“山崩地裂”多半发生在强裂地震的时候,用来形容很响时,便带有夸张的意味。
顿时:立刻。
人声鼎沸:形容许多人在一起大声讲话,声音喧闹,像开了锅一样。
若隐若现:若,好像,仿佛。隐:藏起来,看不见。现,表露在外面,使人可以看见。本课指几座小山在云雾中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又看不清。
余波:本课指潮头过去后,剩下的波浪。
漫天卷地:本课指远远看去,潮水像连着天地卷滚过来。形容声势大,来势猛。
风号浪吼:狂风在号叫,波浪在怒吼。形容风浪大,叫声响。
(三)再读课文,理清段落层次
1.先按自然段阅读,弄清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再按“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划分段落层次。
2.请按作者观潮的过程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概括介绍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段(第2自然段)潮来之前,作者观潮的时间、地点及观潮人的心情。
第三段(第3、4自然段)潮来之时,作者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
第四段(第5自然段)潮过之后江面上的情景。
(四)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思考课文后面第1、2两个问题。
2.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整体学习课文。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观潮》。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1.观潮这部分分几层?每层都写了什么?
2.讲读第一层
(1)自由读课文。思考:江面上是什么样的?人们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明确: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
作者写“江面越往东越宽”是什么意思?
明确:“大家昂着东望”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看出潮从东边来。
潮从东边来,江面越往东越宽,那越往西呢?
明确:越往西越窄。
湖水越往西,就会产生什么现象?
明确:潮水越往西越急。
出示钱塘江口地形图,补充钱塘江大潮形成的有关知识:钱塘江口是喇叭形,外宽内窄,外深内浅,水底还有一道人们看不见的“沙坎”,迫使潮水上升,因此潮波传来,受到很大的约束,这是地理因素。另外是引力的因素,八月十八,太阳、地球、月亮三球的引力对涨潮影响最大。再有是八月中旬这段时间海面上常常刮东南风,所以潮波来势特别猛烈。
人们的心情怎样?
明确: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说明非常着急心情十分迫切。
3.讲读第二层
(1)要是你在人群中,你急不急?
(2)思考:潮来时,给你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
明确:声音大,浪大
(3)默读第二层,边读边画出描写潮水样子和声音的词语。
(4)大潮是从哪个方向来的?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具体写潮水到来时的样子和声音的?
明确:由远至近
你能把潮来时声形有条理地说一说吗?
明确:“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写远处的声音。“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是此时此刻的景象。
过了一会儿,声音“越来越大”,“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前移动,逐渐拉长,变粗”,这是描写稍近时潮水的声音和样子。“移动”、“拉长”、“变粗”便很快出现了横贯江面的情况。
一瞬间,“白浪翻滚,形成一首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这是再近前时潮声的样子。
大海来到近前时,那样子“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动得颤动起来”潮水越来越近,潮水越来越大,潮头越来越高,潮势越来越猛。
作者用一条线、白色的城墙、白色战马来比喻由远到近的浪潮的不同样子,说明潮大、雄伟。水来时是直立而行的,像白色城墙,气势雄伟,声势浩大。
(5)如果你就在这观潮的人群中,当你听到像闷雷的隆隆响声,看到一条白线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时,你的心情怎样?会说什么?会怎样做?
明确:人声鼎沸,都在喊:“潮来了,潮来了!”都踮起脚往东望去,人群又沸腾起来。当人们看到眼前的一切,真是又高兴,又惊叹不已。
(6)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二层。
4.讲读课文第三层。
(1)自由读课文。思考:潮来之时,声势浩大,潮过之后呢?
明确:一眨眼的功夫,潮头就向西奔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很久,江面才恢复平静。
(2)这里的“静”和第一段的“静”一样吗?
(3)停息后是什么景象?说明什么?(潮水大。)
5.练习读第二段。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作者按照观潮顺序记叙景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作者是怎样观察表达的?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二)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是怎样表达的?
明确:这篇课文主要写作者观看“天下奇观”一钱塘江大潮的经过。课文采用先总述后分述的表达方法。先总述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接着按“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时”、“潮过之后”的顺序,描写了钱塘江大潮。运用恰当的比喻重点描写了“潮来之时”大潮的瞬息变化和雄伟气势。
2.设问:全文贯穿着一个什么字来写的?
明确:奇。
奇在什么地方?
明确:钱塘江大潮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在农历八月十八这天潮来时声巨大,浪罕见,水位高。
什么是“天下奇观”?
明确:天下少有的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
4.小结:
从课文有条理地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按照大潮的发展变化的顺序,有次序、有重点观察的。我们要认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按照事物本身的发展变化顺序确定观察次序,按照事物本身的发展变化顺序有重点地叙述,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重点突出,条理分明。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1.给下面画线字选择正确的注音
观潮(cháo cáo) 坦克(tǎn tǎng)
笼罩(zào zhào) 颤动(zhàn chàn)
2.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若( )若现 漫天( )地 风平浪( )
人声( )沸 水( )相接
3.根据课文填空
《观潮》一文是按_______、_______、写出了观潮的经过,课文重点写了_______,是按________的顺序写出泪来之时的_______和_______。
[观潮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一、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二、教学重点、难点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钱塘潮的神奇壮观,教学难点是体会课文中的有关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
三、教学准备
词卡
四、教学时间
2课时
五、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比较“观”字
1.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第一课,谁来说说课题?(板书:观潮)
2.题目中,出现了一个“观”字,课文中,还出现了一个“观”字,翻开书,小声读一读,找一找。(板书:天下奇观)
3.比较:“观潮”的“观”字和“天下奇观”的“观”字的意思一样吗?在理解了“观”字意思的基础上,再去理解“天下奇观”。
4.小结: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的意思是不一样的,读书的时候,要一边读,一边想,这样才能感受到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彩。
二、初读课文,朗读正确
1.小声地读一读课文,把课文朗读正确。
2.指名读,纠正学生朗读中的错误读音。
(薄雾闷雷涨注意学生在朗读加点字时的字音。)
3.出示词卡,朗读词语。
(宽阔、笼罩、薄雾、若隐若现、昂首东望、风平浪静、水天相接、沸腾、横贯江面、齐头并进、奔腾、漫天卷地、依旧、恢复)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小声地再读一读课文,读完了课文,请你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A、八月十八——最佳的观潮日
B、盐官镇——最好的地方
C、观潮人——最多
D、响声——最大
E、浪潮——最壮观
F、人的情绪——最高涨
2.你能把这六方面的内容连在一起吗?可以说一句话,可以说两句话……也可以是一段话,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3.通过你们的学习,已经把课文读成了几句话,由厚读薄了。能不能把这篇课文读得更薄一些,把整篇课文读成一句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4.指导朗读:(1)要突出钱塘江大潮的历史悠久;(2)突出它是天底下美丽而罕见的景象。
5.能不能把这句话再读厚?通读这篇课文,找一找哪些语句表现出了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预设:学生很容易地从第三、第四、第五自然段中找出直接描写大潮十分壮观的语句。在学生找出后,教学进行小结:这就是大潮到来时和过去以后的景象。板书:潮来时,潮过后。再启发:大潮到来之前钱塘江是怎样一番景象呢?板书:潮来前。)
6.在这篇课文中,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四、朗读全篇,感受“天下奇观”
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分三大组朗读课文,教师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 作者一开篇,就点出了对钱塘江大潮的评价。作者是怎样说的?
2.
2.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描绘这“天下奇观”的?
二、抓住重点,感受大潮到来时和过去以后的澎湃之美
1.翻开书,用心地读一读课文,读后来谈谈你的感受。
(预设:这篇课文所表现出的一是大潮的朦胧之美;二是大潮的澎湃之美。但教学实际学生只能感受到大潮的汹涌澎湃之美。)
2.自读课文,找出三、四自然段中描写精彩的句子。
A、哪部分内容最让你感受到大潮最雄伟、最壮观?
B、你来读一读三、四自然段,把你认为描写得精彩的句子用括号标注出来,再多读几遍,努力读得精彩一些。
3.指名朗读学生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
指导朗读:
A、什么样的响声呢?隆隆的响声,把这种声势读出来。
这响声响亮吗?(不响亮。)为什么——好像闷雷滚动。哪个字突出了响声不响亮?
B、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说这话的人会是怎样一番心情?读出人们内心中的惊喜。
C、看到白线后,人群又沸腾了,人群怎样沸腾?咱们演一演,怎么样?
提示:人们听到了远处传来的隆隆响声,看到了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了。人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沸腾了,刚才的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语形容,那就是——人声鼎沸。
一个人读,显然读不出人声鼎沸的感觉,得大家一起读。
E、气势越来越大,你的心情就越……,读出你内心中的激动。
F、多么壮观啊!读出大潮这澎湃之美来。
G、谁来读,让大地颤动起来。
4.听读段落,感悟作者的表达顺序。
A、我们把精彩的段落打乱了顺序去朗读,实际上作者在描写大潮时是有顺序的。你听我来读一读,仔细听,看看缺少了哪些词语?
B、你知道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大潮到来时的景象吗?
(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随着位置的转变和时间的推移描写潮水的变化。)
5.自读三、四自然段,感受“变化”。
A、作者在描写大潮到来时的景象时,之所以把它描写得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那时因为作者突出抓住了它的“变化”,作者都突出了它的哪些变化呢?
(1)潮声(越来越大):隆隆——越来越响——如同山崩地裂
(2)潮头(越来越高):白线——水墙——白色战马
(3)潮势(越来越猛):逐渐拉长、变粗——翻滚——浩浩荡荡
B、作者把潮声、潮头、潮势三方面内容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写,让我们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啊!
6.当大潮奔腾西去后,作者仍旧描绘出了它的变化?两丈来高,大约是6、7米,相当于三层楼那么高?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
三、对话文字,感受大潮到来前的朦胧之美
1.大潮到来之前,钱塘江是怎样一番景象?读一读,描写大潮到来前钱塘江景色的句子。
2.品味“横卧”。
A、这两句话中哪个词语用得好?好在哪?
B、看看“卧”字,左边一个“臣”,又边一个“卜”,表示“人”。“臣”像什么呢?(上下排列着两只眼睛。)人的眼睛是左右排列的,那么什么时候人的眼睛才是上下排列的?(趴或是躺。)“卧”是什么意思?
C、作者说,钱塘江横卧在眼前,就是想突出什么呢?(一动不动,没有动静。)与后面哪个词语是呼应的?(平静。)
3.作者在潮来前还抓住了哪些景物?突出了它们什么特点?
A、理解“屹立”,来了解“古塔、中山亭、观潮台”的特点:高耸,稳固
B、小山:若隐若现
4.镇海古塔、中山亭、观潮台是多么的高耸,多么的稳固,它们屹立在宽阔的钱塘江江边,远处还有几座小山。你觉得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朦胧、美丽、和谐、壮观……)
5.此时此刻,高耸、稳固的镇海古塔、中山亭、观潮台被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宽阔的、平静的钱塘江被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远处的几座小山被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这幅画面让你感受到了一种怎样的美?
四、抒发情感,总结全文
作者在观潮之前,就评价到: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成为天下奇观。而现在,我们是亲临其境,耳闻其声,眼见其景,感受到了朦胧与澎湃,你不由得要发自内心地说上一句:钱塘江大潮,……
五、作业
A、背诵课文第三、第四自然段。
B、模仿描写潮水来时的写作方法,写一场雨景。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是观潮的最好地方。我们随着观潮的人流,登上了海塘大堤。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人们的眼前。平静的江面,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秋阳下,笼罩着一层白蒙蒙的薄雾。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近处,镇海古塔、中山塔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
这时候,江潮还没有来,可是,海塘大堤上早已是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在滚动。顿时,人声鼎沸。熟悉江潮的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向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向前移动,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六米多高的白色城墙。那浪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看看提下,江水已经涨了六七米高了。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初步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3、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觉自然之壮美。
教学重、难点
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觉自然之壮美。
课前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反映钱塘扛大潮的文章和图片。
2、课件。(图文并茂、声乐结合)
第一课时
一、直奔“潮”,整体感知
1、释题知“观潮”。同学们,我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这儿的“潮”,就是指钱塘江大潮。“观 潮”,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吧?
2、人文理“观潮”。
a、导人。是啊,钱塘江大潮是我国的一大自然景观,一个旅游胜地。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者一同走近它,触摸它、观赏它、感觉它!
b.读文。请大家快速地读通课文,读准字音。找到文中的一句话,是具体告诉“我们观潮”的时间、地点、事情的这么一个句子。(第二自然段的第二句)
句子: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现潮最好的地方。
◆这里的“这一天”和“这里”分别指的是什么?你能联系上下文改一改,自己试着说一说吗?(农历八月十八,海宁市的盐官镇)
◆“据说”怎么讲?自古以来堪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今天“我们”这些人亲眼目睹了,究竟是否与“据说”的一致呢?请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课文,想一想问题。
二、品味“奇”,感觉奇观
你认为“天下奇观”奇在哪里呢?
1、边默读课文边用“ ”划出最能感受到大潮的“奇特”的语句。读一读,说一说体会。(小组交流、汇报)
2、重点品读“潮来时”的“奇”:壮观、奇特。
a、点拨:句l:“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句2:“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
◆感悟形象:此时此刻,你心中最想说的话是什么?眼看潮水来了,带给你的感受又是什么呢?
◆适时引导学生联系“闷雷滚动、一条白线”的情景谈感悟。(奇:声音、形4k)
b.精读第4自然段,立体赏“奇观”。
◆范读,朗读感受:这时,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提高学生咬文嚼字品评“奇”。
潮水的长。你懂“横贯”的意思吗?用自己的话告诉大家,好吗?
潮头的高。想象一下“白浪形成白色城墙”这样的场面。
潮水的气势猛、声音响。“齐头并进、浩浩荡荡”,你能想象得出那是一种怎样的场面吗?再加上“山崩地裂”的声音,那时的潮水又该是一种怎样的气势呢?
◆这三句话能调换顺序吗?为什么?(由远及近,点拨“移”字的精妙)
◆欣赏课件:同学们都谈得挺不错的,那么钱塘江大潮真正到来的这一刻是不是与大家刚才想的一样呢?那就请大家一起凝神观赏这惊心动魄、壮丽奇特的一刻吧!+品读回味:欣赏了潮水来临之际的壮观,令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的遣词造句之功夫,我想大家会读得更好了,是吗?
◆对话追问:如果你站在大潮面前,你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呢?(启发学生与课文、作者、大自然对话)
◆美读升华:你能把自己对钱塘扛大潮的理解和感悟读出来吗?
◆配乐朗读:“潮来时”的三、四自然段。(语速由缓到急,语调由平静到高昂,顿挫有力)更奇的还在后头!请往下读。
3、自主品读“潮去后”的“奇”。
a.读了之后,你觉得更“奇”的体现在哪些情景里,哪个词语里?
b.适时点拨感悟:“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义及其景象。
c“恢复”一词能去掉吗?为什么?(引发学生联系前文)
4、品读“潮来前”的“奇”。
a.过渡:的确,钱塘江大潮还未出现时,江面是很平静的。当然,平时的钱塘江就挺美的,也能看到大潮。只不过,在“观潮日”这一天,我们所看到的大潮更令人神往与期待,于是在江潮来之前,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翘首相盼。
b.引读:带着这种心情读好句子。(舒缓而又神秘、盼望的语气)
三、深悟“奇”,回归整体
激情;刚才我们仿佛追随作者一起身临其境地去观赏了一次大潮,钱塘江大潮以它的壮丽、它的雄奇,令我们叹为观止,使我们深深折服!真不愧为“天下奇观”,名不虚传!让我们再次投入地捧起书读好课文,回味“观潮”中的这美、这壮、这奇吧!
四、作业:词语抄写三遍
第二课时
一、读文,理清层次
1、回忆;上节课我们品味了那“天下奇观”所带给我们壮观的景象、奇特的感受,相信大家还历历在目!还记得一开始大家读了课文三、四两个自然段后,你们发现这里都是在写什么?一、二、五自然段又各写了什么?
分小组读段落。
2、点拨时间词,尝试分段。(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分段)
二、积累,课外拓展
1、寻找比喻句,感悟用法之妙。
(共有5处,相机点拔比喻句的样式。如:好像、犹如、形成)
2、自主积累:自选感兴趣、欣赏的精彩语句,进行美读积累。(再次回放全文的课件,图文并茂)
3、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4、练习课堂作业。
三、课外拓展:(任选一题作为课外作业)
◆仿写描写景物具体的一个片断。
◆抒写自己的情感的一段话。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上完《观潮》这一课后,上网查看了一些教学案例,在思想上有了很深的启发和感受。再对照《新课程标准》认真反思,确有许多遗憾之处。我想这些新的认识和感受对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定有新的突破。
《观潮》这篇课文是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身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与文本融为一体,感受大自然的壮丽奇特的景观。
如果教学环节中细微处弘扬学生个性,教师大胆放开,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将会真正落到实处。今后教学中我会从这些不足之处进一步摸索求进,找到与孩子们共创造的愉快课堂。
[观潮 教案与课后反思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课程类型:新授课
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钱塘江大潮视频、PPT等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学会按照时间顺序来写写景作文,初步了解写景作文的写作步骤,会写简单的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写景作文。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法、讨论法等方法,感悟文章的写作顺序以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文的学习,使学生对大自然产生敬畏之情,明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并通过初步了解写景文章,喜欢上用自己的文字把看到的美景记录下来。
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了解写景作文,知道写景作文中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写作顺序,并会完成简单的按照时间顺序来写写景作文的要求。
(二)难点: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喜欢上用自己的文字把看到的美景记录下来。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播放钱塘江大潮的视频,师提问生从视频中看到了哪些景观,能否用自己的话表述一下看到的内容,引出本课作者有一种不同于生的表达方式。
(二)新课讲授
1、生自由朗读课文,给课文分层次(三个层次,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
2、师引导生把课文中出现的有关时间的表述词圈出来,提出问题“这些词语的作用是什么?”。
3、生齐读第一部分(潮来前),师提问生这一部分出现了哪些时间词,作者看到了哪些景观,他是如何描写这些景观的。
4、分享第一部分的优美词句并说明理由,感受作者写景物的方法,并模仿作者的写作方法,写一段文字。
5、生齐读第二部分(潮来时),师提问这一部分是在什么时间段,作者又看到了哪些景观,又是如何描写这些景观的。
6、生分享第二部分的优美词句并说明理由,重点说明作者写到潮来时的景象和声音描写。
7、师提问生是否曾经看到过像钱塘江大潮这么美丽、这么壮观的景物,如果是生打算如何描写自己看到的这些景物。
8、生齐读最后一部分(潮退后),师提问潮退后有哪些景观,作者是如何描写的。
9、师为生讲解文中出现的关于时间的词语,画时间轴为生理清在不同的时间段,作者分别看到了哪些景观,引导生说出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文章。
10、为生讲解用时间顺序来写写景作文,可以用什么方法(画时间轴)。
(三)作业布置
生自由选择一个景观,按照时间顺序,写一篇简单的写景作文。
[《观潮》作文课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主备教师:何锦弟
审批:覃梅君
学习目标: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2.学习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观潮、据说、笼罩、薄雾、若隐若现、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3.介绍有关扩展资料。
教学重点、难点: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一.学习点拔
1.去年农历八月十八,中央电视台和浙江电视台联合现场直播钱塘江大潮,同学们看了吗?你看到什么潮?感受如何?
2.对于钱塘潮,你还了解些什么?
3.自由畅说。
4.小结:……那情景真不愧为“天下奇观”
二.理解课题
1.观潮:
2.天下奇观:
3.从同学们刚才的谈话中看出,大潮汹涌的情景,大家记忆犹新,钱塘江大潮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学习“潮来之时”
1.描写潮水的景象,在哪呀?( 自然段)
2.自己读读3、4自然段,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觉得喜欢的,就多读几遍,努力把它读好,待会读给同学们听。
3.学生自由朗读,师巡视指导。
4.课堂检测(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
▲从远处传来……闷雷滚动。
▲那声音……颤动起来。
▲过了一会儿……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横贯江面。
▲浪潮越来越近……飞奔而来。
▲小组赛读。
5.小结:这些语句写得多精彩啊!正如课文预习提示中所说,作者把钱塘江大潮写得雄伟( ),有声( ),使人如临( )。
四.理清写作顺序。
1.填空理解:
(1)自己读一读,看看作者是怎样把这些语句连起来。
(2)指名填空。( )
2.师生分读。
五.指导背诵。
1.老师留下括号里的词语,你能说出刚才那段话吗?
2.练习背诵。(自己准备)
3.会背的一起来。
4.共同达标:背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到钱塘江旁,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 ),浪头( ),气势( )。钱塘江大潮真不愧被称为( )!
六.积累语言。
1.咱们学习的这两个自然段中,词语非常丰富、生动,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下来?
2.开展比赛。
3.做读书卡。
4.分组领读。
七.运用语言。
1.同学们懂得了词语意思,不过,会不会用了呢?
2.选用其中的二三个词造句(鼓励选用几个好词,说一段话)
3.学生交流
八.总结全文。
今天,我们如临其境,观赏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理解了作者按顺序,抓特点的叙述方法,积累了好词佳句。学得不错。下节课……
九.作业:
回忆整篇课文,完成填空: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 )。潮来时( ),潮水声犹如( ),海堤上尽管( ),但是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地,潮过去了,消失在( )的地方。
十.学后反思:
[观潮 导学案 教学教案设计(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观潮》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观潮》教学反思
学生上课与老师配合还不是那么密切,发言还不够大胆积极,老师的热情还不够,作为一个优秀的教师,要时时刻刻保持教学的'热情,不仅要用大量的时间来准备课,更要下工夫备学生,要做到因材施教,积极引导,不能让学生的情绪影响自己。
如果老师提出问题更精确化,课堂效率会更高一些;如果让学生学会在读思中去自发的发现问题,老师将教得更轻松,学生学得更愉快;如果教学环节中细微处弘扬学生个性,教师大胆放开,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将会真正落到实处。今后我会努力弥补这些不足,争取打造出使学生更喜欢的课堂来。
《观潮》这篇课文语言优美,词语丰富。作者寓情于景,通过对钱塘江大潮奇特、雄伟、壮观景象的描绘,抒发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为了让学生与文本融为一体,感受大自然的雄伟壮丽的景观,我在教学设计中主要注重了以下几点:
一、抓住文章重点,整体感知课文。
我抓住文章重点,围绕“观”这个中心词,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思路,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首先出示问题: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钱塘江潮雄伟壮观景象的?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潮水雄伟、壮观的词句。小组讨论交流。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美的熏陶。
二、指导学生朗读,感受雄奇壮美的景象。
为了帮助学生更深更透地理解作者表达的感情,我着重采用了朗读的方法。首先我指导学生们自由朗读,再谈感受,并鼓励他们读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读出天下奇观的气势。然后我读,学生闭上眼睛,脑海中浮现出画面,帮助学生感悟自然美和语言美。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读书的热情,而且激发了他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三、赏析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表达。
教学中设计品文析句的环节,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路,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因此,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我让学生先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大潮的雄伟壮观,然后分析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按什么顺序来写的?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这样加深理解了课文内容,进一步学习了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的表达方法。
总之,本节课学生通过充分读,实现了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通过自己领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体验;通过自由评,使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这样,学生不仅读懂了课文,而且体会到祖国山河的壮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之美。不足的是在前面的读、悟、品的环节中耗时过多,积累语言这一练的环节因时间把握不够,今后会多加注意。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的教学反思
《观潮》是四年级上册第一课,课文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大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本课我主要通过学生的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伟壮观。如在读、议、品的环节里,我始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学生喜欢哪句我便导哪句,打破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的模式,而改为学生学,老师导,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教师主导性。教师的指导主要体现在组织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在训练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
为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服务。这堂课我还采用了录音和录像手段。首先播放江潮来时的录音,有闷雷滚动的声音,也有山崩地裂的响声,让学生想象,说说自己听到了什么,达到“入境”的.效果。接着播放潮来时的录像,第一次整体观潮,对大潮先有感性认识;第二次结合有关语句相机观看录像,让学生感受观潮时的气氛,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第三次让学生边看录像边背诵,既帮助学生理解,又能促进记忆。可以说,这节课的情境教学法落到实处,也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堂课略显不足的是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气氛跟平时的课堂相比还显得不够活跃,除了客观的原因外,我想我的教学感染力还有待于提高。
观潮参考教案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使学生初步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形成原因及有关知识。
4.继续练习给课文分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5.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住事物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6.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提高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
3.继续练习给课文分段。
教学难点
通过重点语句体会“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
教具准备
录像机、录像带、电视、录音机、录音带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自学生字、理解新词。
(二)继续练习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二、教学重点
(一)指导课文分段。
(二)解释重点词语:屹立、横贯、恢复、奇观、浩浩荡荡、若隐若现、山崩地裂、风号浪吼、人声鼎沸、漫天卷地、齐头并进、辨析沸腾、奔腾的词义。
三、教学难点
点拨学生理解“观潮”与“天下奇观”中的“观”字。
四、教具准备
投景仪、投影片、录像带、录相机
五、教学过程
(一)学生自学生字、新词。
1.学生初读课文,划出生字、新词。
2.查字典,自学生字词。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①易混、易错音的学习。
投影片:给字选择正确读音。
涨潮( )
踮着脚( )
薄雾( )
往东( )
薄( )多用于口语。
薄( )厚度小的。
涨( )水量增加。
涨( )体积增大。
②多音字辨析、组词,使学生掌握据词定音的方法。
提示:[多音字指字形相同,读音不同的字。一是读音不同,意义也不同如“强”读qi3ng(强壮);读qi4ng(强词夺理);读ji4ng(倔强)
二是读音不同,意义相同,用法稍有差别的。如:“薄”读b2o(单用,穿得真薄)b%(合用,薄雾义薄云)]
(对于多音字,了解了字义,又了解了普通话的读音习惯,就不会读错。)
“观”:
①看(坐井观天) ②景象、样子(奇观,壮观) ③对事物的认识或看法(乐观,世界观)
①道教的庙宇(白云观:道观) ②姓“闷”:
①气压低或空气不流通而引起不舒畅的感觉(闷热)②使不透气(闷茶)③不吭声,不声张(闷头儿)④声音不响亮(闷气)⑤在屋里躲着不到外面去(闷在屋里)
①心情不舒畅(闷闷不乐、愁闷)②密闭、不透气(闷雷、闷气)
“相”
①互相(相识、相象)②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动作(实不相瞒)③亲自观看(是不是合心意相称)(相持)
①辅助(相机、相声)②宰相(丞相)③某些国家的官名(首相)④旧时指帮助主人接待宾客的人(傧相)
“奔”
①奔走,急跑(狂奔、奔驰)②紧赶、赶忙(奔命、奔丧)③逃跑(东奔西窜)
①直向目的地走去(投奔、直奔)②朝向(奔东)③年纪接近(奔四十了)④为某事奔走(有事我去奔)。
“卷”
①把东西弯转裹成圆筒形(卷帘)②一种大的力量把东西撮起或裹住(卷起尘土)③裹成圆筒形的东西(铺盖卷儿)④量词(一卷纸)
①书本(手不释卷)②用来指全书的一部分(上卷、下卷)③卷子(试卷)④机关里保存的文件(卷宗)
“号”
①拖长声音大声叫唤(呼号、狂风怒号)②大声哭(哀号)
①名称(国号、年号)②商店(银号、商号)③标志(记号、问号)④排定的次第(挂号)⑤表示等级(大号鞋)⑥表示次序(门牌号)⑦切脉搏(号脉)
①号令(发号施令)②军队或乐队里所用的西式喇叭(小号)③用号吹出表示一定意义的时间(冲锋号)
(2)指导学生巩固生字词
①形声字:(左形右声或上形下声)如“崩”上“山”表示义,下“朋”与“崩”同韵母,音相近。此类字还有“恢”、“涨”、“镇”。
②熟字加偏旁记忆:
“若”:“右上加草头”
“吼”:“孔字左加口”
③从意义上理解
“盼”目为眼,眼睁睁地看着分别已久的事物,万分渴望。
“罩”“四方扣在桌上。”
④易混字可采取比较的方法识记
形近字组词:(投影片)
屹( )复( )昂( )逐( )
气( )夏( )柳( )琢( )
3.理解词语。
(1)学生自读课文,就词语质疑。
(2)指导学生运用各种方法理解词语。
①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屹立、人山人海
a.屹立:山峰高耸的样子或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
联想往日所见的事物,如:人民英雄纪念碑高高地耸立在天安门广场。本文指镇海的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
b.人山人海:形容聚集的人很多。
回想自己曾参加过的最热闹的场景,如:庙会、国庆大游行或参加大型比赛。文中指前来观潮的人很多。
②结合上下文理解人声鼎沸、风号浪吼,a.人声鼎沸;形容人声喧闹、嘈杂、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
上文讲了观潮的人是人山人海,潮来前,大家只有急切地张望、等待,当盼望已久的潮起来时,人们自然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议论、惊叹、大潮等等声音交融在一起,自然像水开锅一样。
b.风号浪吼?形容风浪声势浩大,声音巨响。
前文形容潮涌:“……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音如同山崩地裂……”说明声音大,这里说风还在号,浪还在吼,音量不减,气势不削。
③利用直观教学理解:“浩浩荡荡”、“山崩地裂”、“若隐若现”及“漫天卷地”。
可分别从有关影片中剪辑录像片断。
a.浩浩荡荡:形容水势很大。
b.山崩地裂:真正的山崩地裂多发生在强烈的地震发生时,本课用来形容声音很响。
c.若隐若现:好像出现又好像不出现。在课文中指一会儿出现,一会儿隐去。
d.漫天卷地:铺天盖地的意思。本课形容大潮余波水势汹涌。
e.水天相接:大面积的水域,远望过去与天相接成一线。
④示范法指导理解“横卧”、“横贯”
“横”与地面平行,“卧”躺倒,找同学演示。
“贯”通,示意几名同学手拉手,由左至右到头,就是横着通过的意思。
(二)造句练习。
1.弄清词义。
2.读一读书中原句,明确使用范围对象等。
3.造句。(注意灵活使用词语)
举例:
(1)天下奇观:①云南的石林不愧是天下奇观。②称为天下奇观的万里长城是劳动人民智慧的象征。
(2)横卧:①一只小猫横卧在我眼前,向我撒娇。②在乐山,有一座鲜为人知的大佛在后山横卧了数百年。
(3)水天相接:①太阳从水天相接处缓缓地升起来。②一艘小船消逝在水天相接的地方。
(4)横贯:陇海铁路横贯我国中部。
(5)浩浩荡荡:长江水浩浩荡荡地奔入大海。
(6)山崩地裂:数百辆坦克开过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
(7)“沸腾”和“奔腾”辨析并分别造句:
“沸腾”和“奔腾”中都含有“腾”字,是奔跑或跳跃的意思。“奔腾”的意思是(许多马)跳跃着奔跑:“沸腾”的意思是水开时发生气化,产生气泡。用来比喻事物蓬勃发展或情绪高涨。
沸腾:下课了,操场上顿时沸腾起来。
奔腾:骏马在草原上奔腾。
4.给句式练习造句。
(什么)横卧在(哪里)
(在哪儿)横卧着(什么)
(什么事物)横贯(哪里)
(在什么情况下),(什么)沸腾(起来)
(三)给课文分段。
1.指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哪些自然段讲的是一个内容?
分析:第二自然段写“潮来前”,第三、第四自然段写“潮来时”,第五自然段写“潮来后”。二至五自然段具体地讲写人们观潮前后的情景和大潮的壮观,学生易掌握,难点在于二至五自然段与第一自然段的关系,第一自然段是概括地讲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与下文是先概括后具体的关系。
2.讨论明确分段,说明理由。
(全文按先概括后具体分为两段)
第一段:(1)(概括地写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段:(2~5)具体地写钱塘江大潮,壮观天下无。
(四)巩固生字词(读生字卡片)。
(五)布置作业。
1.写生字、字词。
2.有语气朗读全文。
[观潮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