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 文档
- 2024-06-15
- 112热度
- 0评论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本文共12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教学内容: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材第134页例1、例2。
二、教材简析:
《找次品》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现实生活生产中的“次品”有许多种不同的情况,有的是外观与合格品不同,有的是所用材料不符合标准等。这节课的学习中要找的次品是外观与合格品完全相同,只是质量有所差异,且事先已经知道次品比合格品轻(或重),另外在所有待测物品中只有唯一的一个次品。
“找次品”的教学,旨在通过“找次品”渗透优化思想,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优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运用它可有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本节课以“找次品”这一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观察、分析、推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画图、推理与合作交流验证等学习方法,探究找次品的策略,能够借助抽象记法对“找次品”问题进行分析,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经历由多样化到优化的思维过程。
2、通过讨论、探究、逻辑推理等活动,寻找次品的优化方法,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经历数学方法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提炼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
经历观察、猜测、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最优策略。
五、教学难点:
体会解决问题有多种策略,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初步学会运用最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
六、教具准备:小圆形卡片若干个、每小组一张记录纸
七、教学设计:
一、初步认识“找次品”的基本原理
1、创设情境,自主探索
出示南昌七城会的图标,介绍情况:会徽创意的含义是通过运动、力量、激情、由既似运动场跑道、又像吉祥的彩虹勾构出数字“7”,生动表达第七届城运会的深刻内涵:彩虹横跨,放飞和平,喜迎八方来宾,友谊和希望在这里相聚,鲜花锦簇,神采飞扬,展示出体育竞技的搏击与魅力,以红、绿、黄三色渲染,彰显出南昌这座充满希望的革命历史名城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及地域特征。飞鸽将带着南昌的蓬勃发展和第七届城运会热烈、欢庆、祥和、团结、圆满的信息飞向全国,飞向世界、飞向千家万户。
师:这里有三个乒乓球,其中一个要轻一些,是次品,你能想办法把它找出来吗?
生:能。
师:可以怎么找啊?
生:略。(数一数 掂一掂 用天平称等等)
师:刚才有同学说用天平称一称,天平大家见过吗?
生:见过。
师:想一想,用天平称物体时有几种情况?
生:两种情况。(请学生演示)
师:那么,怎样通过天平称的方法找出次品乒乓球呢?
生:口述方法。(同时课件演示)
师:(揭示课题)在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在一些看似完全相同的物品中混着一个质量不同的,或是轻一点或是重一点的物品,需要想办法把它找出来,像这一类问题我们把它叫做“找次品”,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如何使用天平“找次品”。(板书课题:找次品)
二、初步认识“找次品”的基本方法
小组合作:从5个乒乓球中找出较轻的次品,至少用天平称几次一定能找到?(课件展示)
(合作要求:用5个圆片当乒乓球,在稿纸上画出简易天平。你们是怎样称的?称了几次?)
指名汇报,同时用课件演示。
根据学生的回答用图示法板书学生的操作步骤:
5(2 2 1)→2(1 1) 2次
5(1 1 1 1 1 ) 2次
观察思考: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到这个次品呢?(板书:一定 至少)
小结:在5瓶乒乓球中找到一个次品有2种方法,从这儿我们可以看出,用天平找次品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三、归纳策略,体会最优
(1)出示例2:在9个网球中有一个是次品(次品重一些),你能用天平把它找出来吗?至少需要几次要就一定能找出这个次品来,可以怎么称?
师:称之前,我们要先想想怎么分。注意听好要求:以四人为一小组,利用手中的学具进行操作,然后把你称法用快捷记法记录下来,在小组互相说一说。比比看,哪个小组想的方法最多!
教师巡视指导。
(2)请学生展示方法并说明,教师帮助整理称法。
(3)课件出示:
9(4,4,1) 4(2,2) 2(1,1) ……3次
9(3,3,3) 3(1,1,1) ……2次
9(2,2,2,2,1) 2(1,1) ……3次
9(1,1,1,1,1,1,1,1,1) ……4次
(4)师:从9个网球中找出1个次品,至少要称几次,一定能找到?(2次)如果再给你一次机会,你会选择哪一种方法?为什么?
生:第2种,因为它最简便。
师:好,我们来看第二种方法。它是把9个网球分成了几份啊?(3份)第一种也是分成了3份,为什么称的次数要多一些呢?
生:因为它没有平均分。
师:为什么平均分成3份,称的次数最少呢?(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观察第一种和第二种方法,称一次后,次品所在的范围,通过比较得出平均分成3份的方法最好!
板书:平均分成3份
四、猜想和验证
(l)提出猜测:那么,当物品的数量是3的倍数时,是不是只要平均分成3份的方法都能保证找出次品而且所需次数一定最少呢?我们来猜一猜。
(2)学生猜想:不一定或一定。
(3)要验证猜想我们应该怎么办?
用能平均分成3份的数试验一下。
为了方便验证,我们选取比较小的数12来试验一下。根据我们的猜测可以把12怎么分?(学生口述称的过程)我们再来看看别的分法能不能让称的次数更少。还有哪些分法?(2,2,2,2,2,2) (6, 6) (5,5,2) (3,3,3,3)……
(4)学生选择一种分法在纸上进行分析。
(5)全班汇报,引导学生比较:有没有比平均分成3份的方法称的次数更少的了?
生:没有。
师:引导学生观察每种方法称一次,最坏的可能次品所在的范围。
3、假如物品的数量不能平均分成3份的话,又该怎么分才能保证找出次品的次数最少呢?
4、有20零件,其中19个质量相同,另有1个是次品,比其他的零件略重一些。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这个次品?
5、总结:这样看来利用天平找次品的时候,当待测物品的数量是3的倍数时,我们把它平均分成3份,能保证称的次数一定最少而且找出次品。那说明我们刚才的猜想是正确的。20 3份(7、7、6) 3次
五、“规律”的应用
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招聘副总裁:在81个零件中找一个较轻的次品,最少称几次保证能找到?
(五)交流收获,总结全课:
1、谈收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目标:
1、认识等式,以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的探索活动,初步理解等式的特征。
2、通过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感受等式与方程的练习与区别,体会方程是特殊的等式。
教学重点:
理解等式的性质,理解方程的意义。
教学难点:
利用等式性质和方程的意义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一)旧知导入,唤起记忆
1.口答:50+=80 60-()=30
列式计算。
(1)—支圆珠笔1.5元,10支圆珠笔多少元?
(2)2.5的4倍与60的和是多少?
(二)教学新知
1.情景呈现,抽象模型。
(1)这是一架天平,可以用来称物品的重量。
(2)提问:在天平两边放物体,什么情况下才能使天平保持平衡?
学生探究后得出统一认识:当天平的指针指在标尺中间时,表示天平平衡,即天平两端物体的重量相等。
2.通过演示引出等式。
(1)演示:在左边放两个20克和30克的重物,右边砝码也是50克。
让学生观察,天平是平衡的吗?说明了什么?怎样用式子表示?学生观察后,发现天平平衡,可以用式子表示。
教师板书:20+30=50,指出:说明天平两边的重量相等。
(2)教师揭示含义:表示左右两边相等的式子叫等式。(板书)
(3)指导学生观察教材第1页例题1,写出答案:50+50=100
设计意图:在这一过程当中,用不同的砝码使天平达到平衡,启发学生思考如何用算式来表达这一现象,最终目的是要引出等式的含义,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接受等式的概念。
3.换用砝码继续演示。
(1)教师操作天平继续演示。
调整天平,在左盘放一个50克的重物和一个未知重量的方块,右盘里放一个100克重的砝码。(如教材第1页第二幅图)让学生观察天平是否平衡(指针正好指在刻度线中央,天平是平衡的),那么也就说明了这个天平左右两边的重量相等。怎样用等式表示出来呢?
学生思考,同桌交流,教师引导,未知量暂用?表示。
教师板书:+50=100。
讲解:等式“ +50=100”中的是未知数,通常我们用x来表示,那么上面的等式可写成x+50=100(教师板书)。
(3)比较:等式“x+50=100”与等式“50+50=100”有什么不同?
学生交流,汇报:含有未知数。
教师指出“x+50=100”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指导学生想一想x等于多少,才能使等式“x+50=100”左右两边相等?(未知方块50
克时才能使天平两边的重量相等,即x=50)
4.观察教材第2页例题2。
(1)出示教学例题图让学生用式子来表示天平两边的质量关系。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展示:(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x+50>100
x+50=150
x+50<200
2x=200
(3)引导学生观察上面的所写的算式,选出其中的等式。
x+50=150
2x=200
(4)教师将4个等式标上序号。
5.揭示方程的含义。
(1)学生综合观察以上四个等式,想一想,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有哪些区别?
①20+30=50,
②50+50=100
一般的等式
③x+50=100
,
④2x=200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引导学生讨论,总结:
①、②、③、④算式中都有一个等号,是等式。
③、④算式不仅是等式,而且都含有未知数。
(2)教师揭示板书:像x+50=100
,2x=200等,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3)追问:要判断是否是方程,必须要满足什么条件?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一要是等式,二要含有未知数,二者缺一不可。
6.理解等式与方程的关系。
(1)追问:通过学习我们能够判断出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那等式和方程之间有关系吗?有什么关系?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2)教师小结指出:在数学上,我们还通常用这样的集合图来表示等式和方程的.关系。
(3)板书:方程与等式的关系图。
(三)巩固新知,练习应用
1、预习答疑:通过练习让学生了解等式与不等式的区别与含义。
答疑:含有“>或<”的式子是不等式,含有“=”的式子是等式。
2、教材习题
教材第2页练一练第1题。
讲评:等式有(6+x=1436-7=295y=4050÷2=25)。方程有(6+x=145y=40)。
3、练一练第2题(指名学生来回答,教师补充说明,答案不唯一)。
讲评:此题答案不唯一
如3+x=10y×6=48240÷a=8,重点让学生初步体会未知数可以用字母来表示。
五、课堂作业:
完成第三部分习题设计“课堂作业”第1、3题。
教学反思:
从等式到方程,学生的认知有了跳跃,因此本课的教学中,应借助天平演示帮助学生感知等式与不等式,然后再借助现实的相等情境写出方程。这样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学生在把实际问题的等量关系用符号化抽象成方程时,既感受了方程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也体会到了方程的本质特征,从而巩固了方程的概念。在新课结束后,可能有部分学生在练习时发生错误,订正时应让学生抓住方程的特征进行辨别判断。
七、板书设计:
等式:表示等号两边两个式子的相等关系。
如20+3=50 50+50=100
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如x+50=150 2x=200等
匆匆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等词语。
能力目标:
1.有感情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 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3.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比喻的方法。
情感目标:了解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时间的稍纵即逝。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感受语言美,领悟表达方法。
2.积累语言。
难点:通过个性化的阅读,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朱自清简介及朱自清作品。
2.搜集惜时,伤时的古代诗词、文章、名言、警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 学生交流课前所搜集到的有关时间的名言警句。
2. 听了这些名言警句,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3.揭题:80多年前有一位年轻的作家也和我们有着一样的感怀,于是他写下了散文《匆匆》(板书课题,读题。)这位作家就是--朱自清.(板书:朱自清)
1. 你了解朱自清吗?(生简介作者)
过渡:朱自清的散文语言朴素、精炼,文笔清新如如水,自然如风,令人回味无穷。在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文章里,他是怎样来抒发他的情怀呢?
设计意图:师生谈话,学生汇报课前收集的有关时间的诗词、名言、朱自清的生平,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筛选信息的能力,由此也巧妙地引导学生进入本文自主阅读的状态。
二、整体感知,读中悟学
1. 整体感知:录音朗诵《匆匆》。
听了朗读你感受到了什么?
2.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文章,不仅要读通、读顺,还要读懂文中的每个自然段。
(1) 老师选择几个难度的自然段指名学生朗读,师生评议,正音。
(2)每个自然段分别说了什么?
(3) 文中作者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媒体映示句子: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3.指导有侧重点地读好问句。
(1)指名读。要求:读出自己的疑惑。
(2)假如要强调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该怎么读?指名读、齐读。
(3小结方法: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要求就有不同的读法和感受。
设计意图:紧扣题眼,用不同的语气朗读重点语句,通过不同角度的朗读,引导学生获取不同的体验,引发联想,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同时获得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
三、 细读探究,品味感悟
1、课文中,作者以他细腻而独特的笔触,具体形象地描述了日子的来去匆匆,请同学们细细读读课文的第2、3自然段,找出有关的语句,读读品品,并在旁边做些批注,写写自己的感受。
2、学生自读自悟。
设计意图: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在这一环节指导学生自主朗读,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味,在读读写写中探究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受到情感熏陶。
3、交流,随机映示语句,相机指导朗读。
(1)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A.指名几声读,谈体会。(在交流中了解作者运用比喻的写作方法,形象地写出了自己八千多个日子无声无息地消失了。)
B.请读的出色的学生介绍为什么能读得好,让学生们明白怎样读进文字中去。
C.小结方法:朗读时展开丰富的想象,并融入自己的感受,就能把文章读好。
D.运用上述方法朗读这句话。
设计意图:教学时一方面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同时又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导作用。学生自己朗读喜欢或感受深刻的句子,有自己的独特体会,真正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而师生共同研读讨论重点句段,有利于解决重难点,也体会了课堂的互动。
(2)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圈画:“水盆”“饭碗”“双眼”下面加点。)
A.读了这个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B.学生评议:他读得怎样?听了同学的朗读,你还想到了什么?
C.读出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学习语文的目的不只是了解内容,也不仅是一时一地的同感,更重要的是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在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中,老师不断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读后的感受,创设不同的情景引导学生说话,落实了读的训练的同时指导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3)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
A.教师范读,你能体会到什么?是你想到了那些时光飞逝的词?
B.时间能”跨”能“飞”,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谁也能把日子的这种飞逝的感觉读出来?和老师比一比。指名读。
C.男女生赛读。
D.喜欢这个句子的同学站起来读。设计意图:该环节为学生创设了个性化阅读的时空,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重视学生的自主多元感悟,重视学生朗读中谈体会和朗读中的师生评价、交流,真正达到有感情朗读的要求。
四、配乐齐读,深化情感
1学生配乐读第2、3自然段,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受。
2、此刻让我们再来回味文章开头的问句,你是否有新的体会呢?再读。
设计意图:抓住文中的设问句在课堂首、尾的运用,既起到了首尾呼应的作用,又对理解文章的内涵起到了很好的帮助。
五、总结全文
既然日子这样容易匆匆而逝,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下节课我们再来品味,寻找答案。六、作业
1、课外读一读《跟时间赛跑》。
2、协议据有关珍惜实间的句子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3、读一读朱自清的其他散文如《荷塘夜色》《春》等著名的散文,学习积累优美的语言。
设计意图: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教师要注意拓宽学习资源,使课内外有机的融合,创造性的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全方位的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匆匆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第一课时】
思南县青杠园小学李恒
【教材分析】:本活动的目的是通过学生对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的观察与思考,从中发现一些特殊的规律。通过“鸡兔同笼”的活动中,通过列表方法解决鸡与兔的数量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现象的观察和思考,发现一些特殊的规律。
2、从不同角度分析,掌握列表解题的策略与方法。
3、培养学生分析的能力,初步渗透假设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难点】:
从不同角度分析,掌握列表解题的策略与方法。
【教具准备】:网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引导学生发现鸡和兔的异同点,学生得出鸡和兔都有一个头,鸡有两条腿,兔有四条腿。
2、通过练习发现问题。
出示多媒体课件:
一只公鸡( )条腿,两只公鸡( )条腿,五只公鸡( )条腿。
一只兔子( )条腿,两只兔子( )条腿,五只兔子( )条腿。
鸡兔共五只,腿有( )条。
3、得出关系式:鸡的数量×2+兔的数量×4=腿的数量。
质疑:如果知道了腿的总数能知道鸡兔各几只吗?
4、引出课题:早在1500多年前,我国古代的数学家就在《孙子算经》中提出了这样有意思的题目,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板书:鸡兔同笼)
二、开展活动,探究规律:
1、课件出示题目:笼中鸡兔共8只,腿有22条,鸡兔各几只?
引导:学生根据总结出的关系式,计算找出正确答案。【学生汇报正确答案是鸡5只,兔3只。】
--小结:像这样把所有情况一一列举出来的方法叫逐一列表法。(板书)
2、请同学们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讨论出结论:鸡增加1只,同时兔减少1只,腿减少2条
;鸡减少1只,同时兔增加1只,腿增加2条;腿增加和减少于兔保持一致。
4、游戏练习:
鸡增加2只,同时兔减少2只,腿( )。
鸡减少5只,同时兔增加5只,腿( )。
--生得出:鸡兔每对换一次,腿数增加/减少两条。
三、利用规律,实题操作:
利用总结的规律,做一道数目稍大的题,不用逐一列表,试试看。
课件出示:鸡兔同笼,有10个头,28条腿,鸡、兔各有多少只?
四、练习:
练习熟练运用取中列表法和跳跃列表法。
1、鸡兔同笼,有20个头,56条腿, 鸡、兔各有多少只?
从鸡兔同笼问题中取得数学学习的方法,这里的鸡兔不仅仅代表鸡和兔,运用所学的方法可以解决生活中类似的问题。
2、停车场里停了三轮车和小汽车共11辆,总共有40个轮子,问三轮车和小汽车各有几辆?
这道题与鸡兔同笼问题有什么联系?
生找出两者的异同点,进行练习。
五、课外延伸:
-- “鸡兔同笼”是一类中国有名的算术题,最早出现在《孙子算经》中。此书约成书于四、五世纪,作者生平和编写年代都不清楚。先传版本的《孙子算经》共三卷。卷下31题,可谓是后世“鸡兔同笼”的始祖,后来传到日本,变成“龟鹤算”。书中是这样叙述的:“今有鸡兔同笼,上有35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
六、作业练习布置:【下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古代丝路的线路、交流的内容,及其在古代经济、文化交流中所起的巨大作用;对照古代丝路,了解当代亚欧大陆桥在各国交流中的优势。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能够分析出图中包含的信息,并能将书本中的信息转化到图上;通过对古代丝路和现代亚欧大陆桥的学习,逐步具备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丝路的美丽风光,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授课过程
导入
今天上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样好东西,想和同学们一起分享一下。(西游记视频展示)。刚才的镜头大家都很熟悉,对,是《西游记》。会唱的同学一起唱,不会唱的同学一起把拍子打起来!唐僧“西天取经上大路”,“大路”指的是什么路呢?(丝绸之路)。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主题──丝绸之路,那么今天的丝绸之路是怎么样的呢?我们先来领略一番丝路的风光。在欣赏的同时,想想丝路风光留给你什么样的感受?(美,西域风情,荒漠……)
是啊!到处是沙漠,戈壁,但昔日这儿却延伸着一条繁华的丝绸之路。这么具有西域风情,沙漠风情的丝绸之路是由谁来开辟的呢?
(一)丝绸之路的开辟
【问题】如此具有西域风情的丝绸之路是由谁开辟的呢?(汉,张骞)
汉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幻灯)。他告别当时的汉武帝,一路西行,出使西域。现在就让驼铃声带领我们重温这段历史吧!(录像)正是有张骞这样的先行者,才开通了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这条丝路的线路到底是怎么样的呢?同学们请看地图。
(二)丝绸之路的线路
(幻灯)这是一张丝绸之路的线路图,请找到丝路的起点。
【问题一】丝绸之路的起点在什么地方?(长安)
长安,也就是现在的西安,是当时汉朝的都城,就像今天我们的首都北京。当时各地丝绸和其他的商品集中在长安以后,组成商队,穿过河西走廊,到达敦煌。之后分南北两路,北路从玉门关出发(春风不度玉门关),经过西域、中亚,到达西亚和欧洲;南路从阳关出发(西出阳关无故人),同样经过西域、中亚,到达罗马和阿拉伯国家,再到欧洲;南路的另一路则是到达印度。《西游记》中唐僧西天取经走的就是南道中的这条道路。
【问题二】设想你从长安出发,沿丝绸之路西行,你会经过今天哪些国家和地区?南道会经过哪些国家和地区?北道又会经过哪些国家和地区?四人小组合作,小组作好记录。(幻灯片:世界政区图)
南道: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土耳其、意大利、沙特阿拉伯、印度、孟加拉、尼泊尔、克什米尔地区等;
北道: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等。
可见路途非常的遥远。
【问题三】观察线路图,你认为在当时我国境内的丝路上有哪些重要的城市和地区呢?(长安、楼兰、敦煌等)(幻灯)
我们从这张图片中发现现在的敦煌非常的凄凉,而当时的敦煌却是非常的繁华。敦煌是当时东西方贸易的中心和中转站,是中原通往西域交通要道的“咽喉之道”,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现在,请同学们展开你们想象的翅膀,用集体的智慧来再现一下当时的繁荣景象,来当一回小演员。如果你是当时的一位商人,在敦煌你是如何交易的呢?(幻灯)
提示:1.你扮演哪方的商人?
2.选择好你的货物。
3.准备和对方商人交换什么货物?
学生表演(繁荣背景,如何交易,筹备干粮,水等)
从同学们的表演中,我们知道在当时的敦煌存在着物资的交流,而且交流的物资非常得广,有西方的毛皮、珠宝玉石、药材等,还有中原的丝绸、瓷器、陶器、铁器等。事实上,在当时的敦煌,不仅存在着物资上的交流,还存在着文化的交流。现在保留下来的敦煌的艺术宝库莫高窟就可以印证这一点。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个博大精深的综合艺术殿堂。(幻灯:建筑,绘画,雕塑)敦煌莫高窟保存着最完好的佛教艺术,曾经有位著名的敦煌学者指出:“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学者的论说充分说明敦煌所处的地理位置在历史上的重要性,而这种重要性则是丝绸之路带给它的。
(三)丝绸之路的交流作用
【问题】敦煌的艺术来自于东西方的交流,来自于东西方的使者们的间接创造。正是由于这些使者们的往来,使得丝绸之路异常的活跃,异常的繁荣。那么,丝绸之路的开辟在古代有什么重大意义呢?请同学们自学课文,找出一句话来概括丝绸之路的重大作用,并找出史实来印证这句话。
找到了吗?一起大声告诉我,好吗?(丝绸之路沟通了欧亚两块大陆,在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史上发挥了巨大作用。)
同学们能不能结合书本和你已有的知识,举出实例来印证这句话呢?(可作适当补充)(幻灯)
总结:丝绸之路的开辟丰富了东西方人们的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增强了东西方人民的友谊。所以说,丝绸之路不是一条商道,而是一条友谊之道。
(四)丝绸之路的补充
事实上,“丝绸之路”并不是只有这一条,广义上的丝绸之路是指当时对中国与西方所有来往通道的统称。除了张骞开通的官方通道“西北绿洲丝绸之路”外,你们还知道其他的丝绸之路吗?(学生回答)
(幻灯)总结:中国的丝绸之路早在公元前就已经分为海陆两路了,此外,还有长城以北充满血腥和暴力的“北方草原丝绸之路”,因为这条丝绸之路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各个民族、部落纷纷想争夺控制权,因此充满了血腥和暴力。四川云南山道崎岖的“西南丝绸之路”和风平浪静的“海上丝绸之路”由于主要以丝绸和香料贸易为主,又称“海上香丝之路”。
千余年过去了,由于航海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喜欢上了更为方便的海上运输,于是曾经辉煌的丝绸之路渐渐被人们放弃,敦煌也同样衰弱了,逐渐被人们所遗忘。但是随着全球化发展的需要,一条新兴的丝绸之路重新展现在了我们的眼前,那就是亚欧大陆桥。(幻灯:亚欧大陆桥的简介,线路图)
亚欧大陆桥的简介:新亚欧大陆桥东起江苏连云港、山东日照等沿海港口城市,西至荷兰鹿特丹、比利时安特卫普等欧洲口岸,是横跨亚欧两大洲,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实现海──陆──海统一运输的洲际铁路,经过了三十多个国家。新亚欧大陆桥的贯通,代替了昔日缓缓西行在茫茫戈壁上的骆驼队,被称为当代的新丝绸之路。
【问题】那么,亚欧大陆桥与昔日的丝绸之路相比较有什么优势呢?在今天有着什么重要作用呢?(小组活动)
1.经过的国家更多,到的地方更远;
2.交通工具:骆驼,马──洲际铁路,火车;
3.节省时间,节省运费。(大陆桥横穿大陆,比绕道海路近得多,一般比传统的海运路线缩短一半左右。由于大陆桥运距较近,且能使用铁路集装箱专用直达到车,中间环节少,运行速度快,从而节省了大量的途中运输时间。)
4.东西方沟通:间接──直接。(新亚欧大陆桥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互补性:一方面,对于日本和西欧等发达国家来说,这一区域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丰富的巨大市场,是它们输出资金、技术和管理的理想之地;对中国、中亚和东欧国家来说,通过沿桥开放,可以更好地吸收国际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快经济振兴。另一方面,亚太地区经济的迅速增长,越来越需要开拓欧洲市场,而欧盟为谋求发展也需要到亚太地区寻求贸易伙伴,选择投资对象,亚太与欧洲的双向辐射越来越明显。)
所以,大陆桥运输越来越受到国际的广泛重视。
总结:亚欧大陆桥虽然不是一座真正的桥,但却是起着桥梁的沟通作用。许多专家学者断言,新亚欧大陆桥的诞生,预示着世界经济在江河经济、海岸经济的基础上,将逐步进入一个新的经济时代--陆桥经济时代。
课后探究:谈谈你今天的最大收获?
总结:张骞出使西域后开通的丝绸之路可以讲是古代中西方交流的代名词,促进了东西方各国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融入到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潮中,相信中国的未来会更加辉煌,更加灿烂。
课后反思
学生对《丝绸之路》的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铺垫,因此本节课主要采取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的方法进行教学。比如在丝绸之路的线路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了解大致的线路,经过哪些区域,而且要求学生通过古今对照,了解经过现在的哪些国家和地区。考虑到这个问题可能有些难度,因此采用了一次小组的合作学习,让学生感受到历史其实离我们很近。另外,在丝路上的交易活动,应该说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我采用了小组合作表演的形式,对中原和西方之间进行交易的货物作了辨别。这种教学方式比以前单一的记忆要强很多,三位学生的精彩表演博得了学生们的阵阵掌声,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让每一位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当时丝绸之路上的繁荣景象。此外,也帮助他们理解丝绸之路在古代中西方交流上所起到的重大作用,使学习更加贴近历史。贴近历史,感受历史正是我的期望,在这节课上,我和我的学生们都做到了。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沫河口中心小学 万国银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景阳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的内容,感悟武松的倔强豪放、机智勇武的性格。
3.激发与培养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武松打虎一部分内容。
难点:感悟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具准备:
小黑板,DVD,电视机。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看过电视剧《水浒传》吗?谈一谈你对《水浒传》的了解。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景阳冈》,去认识打虎英雄--武松吧。
板书课题:景阳冈 (解题)
参照“阅读提示”,明确学习要求:
⑴找出具体描写打虎的部分多读几遍。
⑵除了打虎,课文还写了哪些内容,它们与打虎有关系吗?
⑶武松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通读顺,把字音读准确,不懂的字词可查阅工具书进行解决。
2.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⑴小黑板出示:吓唬、诡计、踉踉跄跄、腰胯等词语。
⑵指名朗读。
⑶重点指导个别字词的音、形、义。
⑷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重点写了哪些内容?(板书:喝酒,上冈,打虎,下冈)
三、再读课文,重点研读“打虎”片段。
1细读打虎的内容,说说老虎和武松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你是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的?用横线画下来品析。
3展示交流
打虎:
⑴引导学生抓住老虎伤人的三招以及武松对付老虎的三闪来学习。
老虎:一扑 一掀 一剪
武松:闪在青石旁 闪在大虫背后 又闪在一边)
⑵武松的这一系列的“闪”能否换成“躲”,说说理由 。
⑶找出武松打虎的动作描写(抡 劈 揪 按 踢 提 打 ),感受武松的英勇无畏。
⑷让学生试着表演武松打虎的精彩过程,师生共同点评。
⑸请同学们欣赏一下电视剧《水浒传》中《武松打虎》的精彩片段,再次感受武松的机智勇敢和打虎时惊心动魄的场面。
⑹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老虎的凶猛,读出武松的机智勇武。
⑺学生展示自己的朗读。
喝酒:
⑴引导学生抓住武松喝酒时的语言与动作描写来学习。
⑵感受到武松什么样的性格特征。(倔强豪放)
4.教师小结过渡:
刚才我们重点交流了打虎和喝酒两个部分,已深切感悟了武松的倔强豪放与英勇无畏。除了这些,课文还写了哪些内容(上冈,下冈),它们与表现文章中心有关吗?
四、总结
同学们,通过《景阳冈》一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个怎样的武松?
倔强豪放,机智勇武
五、探究延伸
学了这一课,武松打虎的英雄气概给我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但有同学说:“现在要保护老虎,武松打虎的内容不该读了。”你同意吗?说说你的看法。
1.学生讨论
2.学生畅谈,师相机点拨
附:板书设计
20 景阳冈
打 虎
机智勇武
上冈 下冈
喝酒
倔强豪放
[《景阳冈》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2.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特点,特别是通过对诸葛亮筹划安排“草船借箭”部分内容的研读,感受诸葛亮足智多谋,安排周密,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的本领。
3.学会“妒、督、寨、擂、呐、丞”等生字及由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认识“瑜、幔”等生字。
教学重点
1.了解“草船借箭”一事的起因及经过。
2.扣住课文语言,感受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有条件的,阅读《三国演义》第42回至第46回。了解当时魏、蜀、吴三国的形势以及周瑜为什么妒忌诸葛亮。
教师准备:制作本课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意境、感悟精彩
1.创设意境,渲染气氛。课前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断和主题曲。
2.调动积累。你们熟悉《三国演义》中的哪些主要人物,哪些主要故事?
3.尝试交流,整体感知。
(1)谈话: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欣赏《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精彩故事。(出示课题:草船借箭)老师相信,许多同学都熟悉这个故事,谁来介绍一下故事的主要内容?
(2)学生交流。
(3)对学生的交流进行评价。
二、切入中心,领悟“神妙”
1.划出课文的中心句。请同学认真阅读全文,划出课文的中心句──“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2.品读感悟,周瑜临终感叹:“既生瑜,何生亮!”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哪里。
3.学生自主学习。边读边画边体会。
4.交流、对话:
以“诸葛亮知天文”为例,教学过程设想如下:
(1)品读句子:“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角色换位,对比体会:这场大雾,诸葛亮、鲁肃都看到了。他们各自心情会怎样?心理会怎么想的?
角色扮读。
(2)联系课文上下文来体会。课文中这些地方能看出诸葛亮事先算准了这场大雾。如,第二自然段的
“诸葛亮说:‘只要三天。’”
“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
“诸葛亮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搬箭。’”
第四自然段的
“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个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第六自然段的“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鲁肃问他:‘你叫我来做什么?’诸葛亮说:‘请你一起去取箭。’”
第七自然段的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5.小组自学交流“诸葛亮懂地利”的情节。教学过程设想如下:
(1)默读课文,圈画相关的句子或重点词语。
(2)交流体会。
(课文中的相关句子:
第六自然段的“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第八自然段的“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本句中“逼近”一词尤其能反映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理由一:逼得太近,曹操必能识破秘密;理由二:距离曹军水寨远了,又不能受到箭或受箭面积不大。“度”的把握全在智慧。)
三、课外延伸
1.阅读《三国演义》第40回、46回、90回。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重点品读“诸葛亮识人心”的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一、欣赏名著,品读经典
1.谈话:上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草船借箭》这个历史故事,老师知道了同学们特别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有的同学说,诸葛亮通晓天文,有的说他懂得地利,还有的说诸葛亮之所以能借到箭,最重要的是因为他“知人心”。的确,课文精彩描述“诸葛亮知人心”这方面的内容,这也是这节课我们要探究的重点。如果老师让你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或最能展现自己才华的学习方式来欣赏、探究课文描述“诸葛亮知人心的内容,你会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来探究?
2.学生片刻沉思后汇报,老师梳理、概括出以下几种学习方式:
(1)读:有感情地朗读。
(2)说:选择故事最精彩的部分,再加上自己的想像,有声有色地说一说。
(3)演:邀请几个同学或者老师,分角色把这个故事演一演。
(4)评:评说诸葛亮“神机妙算”──知人心。
(5)写:根据看过的电视剧,展开想象,扩充、编写“诸葛亮知人心”的某些场景。
3.学生讨论确定各自的学习方式,可以个体学习,也可以合作学习。
4.师生互动交流,及时指导,让学生掌握一些学习方式、学习策略。例
(1)读:“诸葛亮知人心”这方面的课文内容,如果选择的是“有感情朗读”这种学习方式,请按照自己对人物情感的理解进行个性化朗读,以求达到声情并茂、人物形象活灵活现的效果。
(2)说:采用“说一说”的学习方式学习“诸葛亮知人心”这方面的内容,你准备怎样说?
(交流要点:①主要的情节和内容要讲清楚。②可以对故事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创造,特别是第二自然段的对话,要加上一些生动的提示语和有趣的细节等。③语言要自然、流畅。不同人物的语言,要用不同的语气和语调,表现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④说话时态度大方,要注意“听众”的反应,能用目光和手势与他们进行交流。)
(3)演:如果选择“演一演”的学习方式学习“诸葛帝知人心”这方面的内容,该怎样演呢?
(交流要点:①要编好“剧本”。把课文内容改为“剧本”,有些语言要适当改变。②选择好“演员”,分配好“角色”。③各自熟悉“台词”。④准备好简单的“道具”。⑤注意:一可以演具体片断:比如,第二自然段的“对话交锋”;第七自然段的“饮酒取乐”;二可以串演整篇课文内容。)
5.请同学各自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根据不同的要求,选择学习伙伴,欣赏名著,品读“诸葛亮知人心”这方面的课文内容。
6.小组交流,全班汇报,自由欣赏、品读:引导学生围绕“神机妙算”──知人心进行汇报,教师参与、互动。
以第七自然段为例──“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针对这个片段,如果是采用表演探究的学习策略的同学,教学情境可以这样创设:
师:“《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演演看,诸葛亮他这时怎么‘笑’?”
(可能是:诸葛亮向北岸望了望,从鼻孔里轻轻哼了一声:“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这是对曹操轻蔑的嘲笑。)
(可以是:诸葛亮面对南岸,仰天大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这是对战胜周瑜后,抑制不住的爽朗的笑。)
(可以是:诸葛亮看着眼前的船只,听着擂鼓、呐喊声,微微一笑,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这是自豪、自信的笑。)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用朗读把“笑”的不同内涵读出来。
二、营造“对话”,塑造人格
1.同学们能不能用恰当的成语或四字词语来概括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学生上台板书)
2.用关联词说话训练。
提供几组关联词:
因为……所以如果……就只有……才 虽然……但是一……就
谈话:老师提供几组关联词,同学们尽量多地选用这几组关联词,结合刚才你们概括出来的表示人物性格特点的词语,把草船借箭这个历史故事的前因后果介绍完整。
3.汇编诗歌,体味经典。
师:把故事编成了文字:
草船借箭不寻常,
要论成败有文章。
都督周瑜欲陷害,
孔明先生巧应对。
妙算天文雾漫天,
通晓地利蒙曹操。
洞悉人心妙计成,
箭如雨下满载归。
神机妙算诸葛亮,
世世代代美名扬。
喜欢的同学读一读,也可以背诵下来。
三、链接名著,拓展文本
请同学们自由畅谈读《三国演义》的原著后的体会,如“空城计”;第五十回“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第五十一回“曹仁大战东吴兵,孔明一气周公瑾”;第五十五回“玄德智激孙夫人,孔明二气周公瑾”;第五十六回“曹操大宴铜雀台,孔明三气周公瑾”。
四、作业超市
1.接龙复述故事。
2.把文本演绎成课本剧。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教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板题示标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1课《草原》(板书课题),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
师:目标大家都清楚了,你有信心完成吗?(生:有!)声音很洪亮,说明你们信心十足。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初读课文,扫除生字)
1、师:怎么实现目标呢?首先,请同学们轮读课文,比谁能读准字音,声音响亮,语速适中。XX你先读。其余同学认真听,发现有错的地方,请举手帮助纠正。
学生轮流朗读,有错即停,教师板书学生读错的字于黑板左侧。请其他同学更正。
(若学生声音响亮,则表扬:好,声音响亮,请坐。若学生声音小,即停,说:“哪个同学能声音响亮,请举手?”若学生读书速度快,老师则范读一两句或说:“哪个同学能比他读得慢,请举手?” )
1、指名读,生纠错,师板书易错字。
蒙古包(měng) 好客(hào ) 襟(jīn)
2、齐读易错字巩固。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二读课文,读流利)
师:生字都认识了,老师相信大家能把课文读得既正确又流利。赶紧开始练习,3分钟后,我们来比赛。
1、生练读。
师:时间到,谁敢来读?要求:读的时候,吐字清晰,声音响亮。
2、指名读。
3、生评议(是否流利上去评)
(指后进生朗读,读得不太好的由中等帮忙,如还读不好的,可由优等生进行范读)
4、如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确实读不好的,教师可范读。
四、第三次“先学后教”(再读课文,分段)
师:课文大家读得很棒,现在请给课文分段,并写出段意。4分钟后我们来交流。
生自学,师巡视。
同桌互相交流。
全班交流。
全文可分为五段:
第一段:(1)写作者初见草原的美丽景色。
第二段:(2)写蒙古族人民迎接远客的情景。
第三段:(3)写在蒙古包外主客相见的情景。
第四段:(4)写在蒙古包内主人的盛情款待。
第五段:(5)写主客联欢和话别。
五、第四次“先学后教”(写字)
师:课文段落分好了,现在我们来比记生字,看谁记得最快。
1、请大家自由记生字,3分钟后提写词语。
2、师提写,指两名后进生上台写。
3、生对改、订正。
六、当堂训练(作业)
课后生字2..2.2写在作业本上。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并感受内蒙古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
【教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板题示标
师:同学们,这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1课《草原》(板题),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示
标),我请一位同学站起来为大家朗读一遍。(指名读)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读课文,思考问题)
自学指导(一)
师:为了让大家更好地达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请看老师为大家准备的自学指导(出示)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
内蒙古大草原的自然景色和民族风情是怎样的?
(5分钟后比谁回答得好)
1、生开始自学,师巡视。
师:时间到,找到答案的同学请举手。
2、指名回答,不完整可补充。
自然景色:“羊群……流入云际。”
师:你回答得很好,从这段的描写中可以看出草原的自然风景怎么样?(很美),师板书:风景美。这么美的景色大家想不想欣赏一下?请看老师为大家准备的图片。(出示课件)欣赏完草原的自然风光,相信你们对草原的美有了更深刻的印象了,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练读第一自然段,2分钟后比一比谁读得好。
3、生自由练读。
4、师:时间到,谁愿意为大家展示一下?
5、(指名读,生评价)
师:欣赏过草原的美景后,谁来说说那的民族风情又是怎样的?
(指名说,不完整可补充)
从同学们的回答中可以看出那的民族风情也很美,(板书人情美)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 (再课文,思考问题)
自学指导(二)
师:美丽的草原不仅景美,风土人情也美,可更美的是我们蒙汉一家的情谊,请看老师为大家准备的自学指导(二)(出示):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3分钟后比谁回答得好。)
1、生自学,师巡视。
2、师:时间到,谁愿意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指名说)
3、师:你们可真棒,说得都不错。这句话就是--(出示课件,公布答案)
蒙汉人民的情谊深厚,怎么忍心马上分别呢?指导夕阳西下,人们还在这
标),我请一位同学站起来为大家朗读一遍。(指名读)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读课文,思考问题)
自学指导(一)
师:为了让大家更好地达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请看老师为大家准备的自学指导(出示)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
内蒙古大草原的自然景色和民族风情是怎样的?
(5分钟后比谁回答得好)
1、生开始自学,师巡视。
师:时间到,找到答案的同学请举手。
2、指名回答,不完整可补充。
自然景色:“羊群……流入云际。”
师:你回答得很好,从这段的描写中可以看出草原的自然风景怎么样?(很美),师板书:风景美。这么美的景色大家想不想欣赏一下?请看老师为大家准备的图片。(出示课件)欣赏完草原的自然风光,相信你们对草原的美有了更深刻的印象了,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练读第一自然段,2分钟后比一比谁读得好。
3、生自由练读。
4、师:时间到,谁愿意为大家展示一下?
5、(指名读,生评价)
师:欣赏过草原的美景后,谁来说说那的民族风情又是怎样的?
(指名说,不完整可补充)
从同学们的回答中可以看出那的民族风情也很美,(板书人情美)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 (再课文,思考问题)
自学指导(二)
师:美丽的草原不仅景美,风土人情也美,可更美的是我们蒙汉一家的情谊,请看老师为大家准备的自学指导(二)(出示):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3分钟后比谁回答得好。)
1、生自学,师巡视。
2、师:时间到,谁愿意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指名说)
3、师:你们可真棒,说得都不错。这句话就是--(出示课件,公布答案)
蒙汉人民的情谊深厚,怎么忍心马上分别呢?指导夕阳西下,人们还在这
远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互相倾诉着惜别之情。
四、第三次“先学后教”(背诵第一自然段)
师:草原美丽的地方太多了,清晰地空气,明朗的天空,碧绿的小丘,明镜似的小河……那里真是景美、人美、情也深啊!让我们赶快把这美丽的地方印在自己的脑海里,背诵第一自然段,5分钟后比谁背的流利。
1、生自由背诵
2、师检查背诵情况。
五、板书设计
1、 草原
自然风情 民族风情
蒙汉一家亲
[《草原》教学设计(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学情分析
1.教师主观分析:课文在选入教材时已经对故事进行了处理,是文章更加通俗化孩子们基本可以读通读懂。
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五年级的孩子要真正透过文字来看清人物的性格特点,清清楚楚地明白事情的前因后果并不容易。而如果不帮助孩子通过此关,孩子的阅读就会仅仅停留在较浅的层面,兴趣也会随之降低,这就无法达到教材的编写意图,弘扬民主文化,所本节课要解决的重点就是:抓住重点语句感悟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3.学生认知障碍点分析:对重点语句的理解,感悟人物形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都督、推却、迟延、探听、私自、调度、水寨、擂鼓、呐喊、支援、丞相、军令状、自有妙用、神机妙算”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分角色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过程与方法:
1.抓重点词句,品读感悟。
2.读、演、议结合,深化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2. 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解题质疑。
1、我们国家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我国的“四大名著”就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你知道是哪四大名著?它们的主人公分别是谁?
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学习著名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草船借箭(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或想法吗?(学生质疑,对于学生提的有价值的问题请学生书写在黑板上。如:(1)谁用草船向谁借箭?(2)为什么要借箭?(3)怎样借箭?)
二、自由阅读,相互讨论。
1、学生带着问题自由阅读,提出阅读要求。
(1)做到“四不”:不错字,不多字,不少字,不读破格句。
(2)做到“四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
(3)读到有疑问的地方多读几遍。
2、四人小组交流刚才所提的问题,对于无法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全班交流。
3、全班交流小组所提的问题。
三、读课文,讲故事。
学生再读课文,做到能简单的讲述这个故事。(意在使学生弄懂故事的前因后果。)
四、快速阅读课文,找出关键的词语。
通过研究学习,你认为课文中的哪个词语最有研究价值?(神机妙算)
五、精读课文,理解神机妙算。
1、要求学生划出能表现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2、讨论交流。
知天文
出示“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小黑板)
(1)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怎样的心情?(吃惊)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暗自高兴,因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在三天前就已料到的。)
(2)你从哪里看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三天前就料到的,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出示“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的时候,诸葛亮秘密把鲁肃请到船里。”(学生自由读,在读中体会诸葛亮早在三天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3)老师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罗嗦,前几天不是没有动静吗?没动静有什么好写,完全可以改成这样: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的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即清楚有简练。行吗?好吗?为什么?(组织讨论,体会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神机妙算。)
(4)怪不得周瑜长叹道:“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我比不过他。”
懂地理、巧安排
(1)划出诸葛亮的借箭的路线图,并上黑板来摆一摆,说说理由。
出示“天还没有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出示“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头,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然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2)讨论诸葛亮为什么要先船头朝西,船尾朝东,再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读句子,体会诸葛亮的考虑周密,算准借箭的地理位置,以及他的巧妙安排。)
识人心
识曹操
出示: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靠近。”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说,他在笑谁?这是一种怎样的笑?(笑自己的神机妙算,笑曹操的不敢出兵,笑周瑜的自不量力,这是自信的笑,胜利的笑;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幽默的笑,宽厚的笑。)
识鲁肃
诸葛亮明明知道周瑜暗藏杀机,鲁肃又是周瑜的心腹,为何还要请鲁肃帮忙?他不怕鲁肃向周瑜告密吗?请同学们仔细的讨论一下。
六、进一步体会人物的特征。
学了课文我们知道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料事如神的非凡才干。而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他。课文第二自然段是一段诸葛亮和周瑜的精彩对白,老师读提示语,一、二组同学读周瑜的话,三、四组同学读诸葛亮的话,体会一下从他们的对话中你还可以看出诸葛亮和周瑜分别是个怎样的人。(读后讨论)
七、总结全文。
草船借箭的成功使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料事如神、宽宏大度、谦虚礼让的大将风度。使得气量狭窄、妒才忌能、才气输诸葛亮一筹的周瑜不得不叹服。(出示: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板书设计
11 草船借箭
作业或预习
课前预习
读《三国演义》第42回至第46回。想一想:
1.当时魏、蜀、吴三国的形势是怎样的?
2.周瑜为什么妒忌诸葛亮?他说过哪些要加害诸葛亮的话?
3.草船借箭是在什么季节进行的?经过是怎样的?(季节对于草船借箭成功与否至关重要。)
自我评价
本课教学设计按照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做到了学情分析具体到位,目标的拟定体现了三维原则,教学流程清晰,层层紧扣,突出了重点,能突破难点,板书设计简洁明了突出了任务特点。
组长评议或同行评议(可选多人):
本案以“大语文”观为指导,把课堂阅读与课外阅读(《三国演义》第42至第46回)结合起来,实行“大阅读”策略,是很有教学价值的设计。这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草船借箭》的理解,而且从根本上激发了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和爱好,开拓了阅读视界,使他们终身获益。
评议一单位: 姓名:林黎 日期:6月20日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一)检查初读效果,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全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填空。
本文写( )在山洪暴发的黎明,指挥一百多村民通过小桥撤退,最后和儿子( )了。
(二)学习课文第一部分,体会洪水的肆虐和人们的慌乱。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中相关片段(1—6自然段)
2.师生合作朗读,再次感受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
(1)出示课文第一部分文字,用不同颜色标出描写洪水和人们慌乱的句子。
(2)师生合作,老师朗读环境描写内容,学生朗读人们的慌乱。
3.理解关于桥的句子,再次感受洪水的肆虐和人们的慌乱。
(1)出示句子: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思考:文章中还有哪些句子也描写了人们的这种状态?
(2)汇报交流,出示相似表达的另外两个词句。
(3)讨论交流产生如此状况的原因,朗读描写山洪暴发的句子。
(4)重组课文,师生再次合作朗读。
师: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生:人们你拥我挤地向那木桥拥去。
师: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生:人们疯了似的地向那木桥拥去。
师: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生: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三)学习课文第二部分,体会村支书的先人后己。
1.师生合作朗读第二部分,感受故事的发展过程。
(1)出示7—13自然段,学生自由朗读。
(2)师生合作朗读:教师读描写群众的句子,学生读描写老汉的句子。
生: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生: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师:人们停住脚,望着老汉。
生: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师:有人喊了一声:“党员也是人。”
生: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
师:竟没人再喊。一百多人很快排成队,依次从老汉身边奔上木桥。
2.理解关于桥的句子,感受村支书先人后己的品质。
(1)出示句子:一百多人很快排成队,依次从老汉身边奔上木桥。
提出问题,根据课文回答:
问题:“依次”是什么意思?人们一开始是依次上桥吗?
问题:老汉如何让人们从“乱哄哄”变成“依次”的?
(2)师生分角色朗读对话部分。
师:老汉是这样要求一百多人依次过桥的:群众──党员──老汉。
讨论:老汉有机会先过桥吗?不过桥意味着什么后果?
问题:老汉有机会先过桥,但他不过,而是组织别人先过,这样的行为叫什么?
(3)再次与学生角色对话。
(四)指导朗读课文第三部分,体会老汉的舍己为人。
1.学生齐读课文中相关片段(14—23自然段)。
2.师生合作朗读。
生: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师: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师:小伙子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
生: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生: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师:最后,只剩下了他和小伙子。
师: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
师: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了木桥。
生:突然,那木桥轰地一声塌了。
师: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
师: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生: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3.理解关于桥的句子,感受村支书舍己为人的品质。
(1)出示句子:那木桥轰地一声塌了。
提出问题,根据课文回答:
问题:桥塌造成什么结果?
问题:小伙子有机会先过桥吗?
(2)体会老汉的舍己为人。
讨论:过桥的顺序实际上变成怎样?(村民──党员──儿子──老汉)老汉把生的希望让给他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和儿子,这已不仅仅是先人后己,更是——舍己为人。
(3)师生分角色朗读,体会父子之间的爱。
“你先走。”
“少废话,快走。”
……
突然,那木桥轰地一声塌了。
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
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五)指导学习课文第四部分,理解课题的含义。
1.师配乐诵读: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
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
她来祭奠两个人。
她丈夫和她儿子。
2.理解课题“桥”的含义。
(1)讨论:课文主要写的是老汉,课题却用桥,你怎么理解?
(2)汇报交流。
3.拓展写话。
理解题目,升华情感
1、师:同学们,这是一座普通的桥吗?这是一座怎样的桥?
2、师:这是一座生命之桥!是老汉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的永不坍塌的桥!是人们心中的桥!老汉又是一座山,是群众的靠山,父爱如山!
布置作业,延伸情感
师:利用信息技术课,在网上搜索一幅抗震救灾的感人画面,用学到的表达方式写一个故事。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桥教学设计篇一
一、揭示课题,谈话导入,激发学趣。
1、板书课题:桥
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请大家齐读课题。
2、谈话导入,激发学趣。
在平时的阅读学习中,同学们也学过不少有关“桥”的文章,这些文章的题目是什么?都写了些什么内容?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
3、过渡:我们今天这篇课文写的又是什么内容呢?大家想知道吗?
二、公开内容,简述程序,明确任务。
刚才,同学们快速浏览了这篇课文的内容,本节课的学习,我们重点有两项目标:
1、读好课文;了解并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完成课后第二题:课文中的老汉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三、初读课文,读通课文,了解大意。
1、明确任务,自主解决。
我们先共同完成本节课的第一目标,读好课文;了解并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先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的时候,给课文标上小节号。读好后再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怎样一件事?
读书指导:
“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只是读书最基本的要求,对于读书,我们的先辈早就给我们总结出了比较好的读书方法,古人说,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依据我个人的经验和理解,用现在的话来说,大概是这样几句话(出示:眼中有文、脑中有形、心中有情、口中有声),这几点大家能做到吗?
再让学生练读。
对照任务、相互交流。
大家是不是能做到老师刚才提到的要求呢?老师先想检查一下简单的,看看课文的生字词语,你们能不能读准。
⑴检查生字词语的认读情况。
咆哮、狂奔、狞笑、拥戴、清瘦、沙哑、放肆、豹子、呻吟、搀扶、祭奠、乱哄哄、势不可当、跌跌撞撞
⑵指名分小节读课文。
1—3节、4—7节、8—13节、14—16节、17—23节、24—27节
课文的小节比较多,为了读书方便,我们按照屏幕上出示的小节来读。每位同学读完后,对照我们刚才提出的四句话的标准,我们一起用“优、良、中”来给他做个简单的评价好不好?
学生读课文,师生评价。
⑶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
谁能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怎样一件事?
提示:什么时间+什么地方+谁+在怎样的情况下+做了什么+结果怎样。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个黎明时分,在一个小山村里,一位老村党支部书记在山洪暴发、村民们慌张逃命的情况下,沉着地指挥村民渡过木桥,自己和儿子被洪水淹没的事情。)
老师进行方法提示:
四、再读课文,走进文本,感知人物。
1、谈话导入所学的问题。
我们圆满地完成了第一个任务,现在老师和大家共同完成本节课的第二个任务:
请同学们用心地读课文,边读边展开想象边思考:你觉得文中的老汉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读书思考的时候注意在文中做好批注。大家可用3分钟的时间自己先独立思考,再用3分钟的时间和周围的同学讨论交流。
2、学生读书思考,老师巡视指导。
3、组织交流。
通过刚才的读书思考,你觉得的文中的老汉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交流,老师板书:舍已为人、沉着冷静、威信极高
现在,让我们一起再次走进课文,走进这位可敬的老汉,老汉是个舍已为人的人?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抓住重点句子、词语引导学生体会老汉的品质,同时进行有感情地朗读指导。)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小伙子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
〖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最后,只剩下了他和小伙子。
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突然,那木桥轰地一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
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木桥轰地一声塌了,“老汉似乎要喊什么”,如果他能喊出来,他会喊什么呢?(你不愧是我的儿子。好样的,儿子。谁让你是我老汉的儿子呢。儿子,我对不起你。)
(在生与死的选择面前,在党员和群众之间,老汉毫不犹豫地让党员站在最后,把生的希望让给群众。在亲人和别乡亲之间,老汉毫不犹豫地从队伍中揪出自己的儿子, 把生的希望让了乡亲。在自己和儿子之间,老汉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儿子推上木桥,在最后的关头,他想把最后活着希望留给自己的亲儿子。他就是这样一个一心为别人着想,唯一没有想到自己的人。)
4、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下面请同学们带着对老汉的崇敬之情,有感情地把整篇课文读一遍。
五、全课小结,指导书写,布置作业。
1、全课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老师和大家一起认识了一位沉着冷静、威望极高、舍已为人的老汉。下节课请你们老师带着你们学习课文,从字里行间感受老汉的沉着冷静和极高威望。
2、指导书写:今天这节课就学到这里,书后有14个要求会写生字,大家在书写的时候要注意这些字的间架结构,把字写得工整、美观。
3、课后作业:课后,请大家完成这几项作业:
⑴书写课后的生字所组成的词语。
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⑶预习课后练习第三题,想一想,文章在表达上有哪些特点?
华罡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作家文笔清新流畅,人物描写生动。文章由树及人,从孩子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然后写爸爸借白杨表明了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并希望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在作者的描写和叙述中,没有直接歌颂这些无私奉献的建设者,而是将戈壁上高大挺秀的白杨与扎根边疆的建设者形象逐步交融在一起。车窗外的白杨──于茫茫戈壁站得高大挺秀;父亲眼中的白杨──不择环境,不惧灾害,茁壮成长;父亲心中的白杨──就是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边疆建设者的化身。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具有爱国之情,只要稍加引导就能让大家对西部充满热情。五年级的学生已有预习能力,在课堂上让同学们积极提出不懂的问题,更深入的了解本文。在五年级上册时同学们学过《落花生》一文对偷物喻人有初步的认知,所以我准备在教《白杨》的借物喻人时由《落花生》引入,让学生更快的理借物喻人的特点。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得表现方法,体会课文借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2、能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深刻含义,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3、认识本课6个生字,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体会边疆建设者的无私奉献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一段:
爸爸看见几棵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嘴角浮起微笑,实际上是为建设边疆后继有人而感到欣慰。
教学准备:
白杨、戈壁滩的图片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引入课文
1、今天,我们来学习当代作家袁鹰的文章《白杨》。
板书课题:
白杨2、看插图,认识白杨树。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借助字典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通读课文:
⑴联系课文中语句,想想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
⑵把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划下来,想想这些的意思
3、检查自学情况:
指名朗读课文,纠正读音,标点自然段。
注意:
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结合课文理解词义。
字音易错的:清晰。
字形易错的:x疆。“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区别。
三、默读课文,初步感知
1、默读课文,说说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
荒凉、寸草不生、贫瘠……
2、读一读你刚才所划的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想想其中的含义:
⑴理解:
不要求非常深入理解,只要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大致的说说从字面上体会到白杨的生长环境十分的恶劣,感受到白杨十分的坚强就可以了。
⑵朗读:
大戈壁这么荒凉,环境这么恶劣,白杨却长得那么高大挺秀,像卫士一样守卫着铁路。读到这里,你觉得白杨怎样?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爸爸说的话?
(赞美、骄傲的语气。)
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爸爸的话。
四、再次朗读,深入体会
找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
一、谈话引入新课
爸爸仅仅是在赞扬白杨吗?他的话中似乎还有更深的含义,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研究吧。
二、品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轻轻闭上眼睛听录音,看看在脑海中浮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板书并理解:高大挺秀
2、为什么会感受到白杨是高大挺秀的?
(戈壁的荒凉,寸草不生,而白杨在那里是如此的挺拔,在满眼没有绿意的戈壁上,白杨越加高大挺秀了。)
3、爸爸看到白杨,有什么感受?引读第一段。
(体会“高大挺秀”的感情色彩。)
4、当哥哥和妹妹在议论白杨时,什么问题使爸爸变得严肃起来(默读4~13节)?
三、理解研读,深悟课文
1、找到爸爸说的话,弄清有几句,并想想这几句概括了白杨的什么特点,请一名学生朗读并一同归纳,板书:
枝干挺直
白杨哪儿需要……就在哪儿生长
坚强
2、默读:
把表现白杨生命力强的词语勾划出来,理解这三句话怎么表现白杨生命力顽强的。
3、有感情地朗读,注意体会重点词语的感情。
4、体会句群关系,重点读第三句。
5、换人称读:
用爸爸的话来赞美白杨。把“它”换作“你”。
6、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把16和14节对比着默读,爸爸要表达什么呢?他和白杨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
服从需要、扎根边疆、无私奉献。
7、默读最后一段话,想想爸爸为什么开始沉默,后来又微笑?爸爸的希望能实现吗?为什么?
(他相信自己的孩子一定能像白杨一样适应那里的艰苦的生活,一定能像白杨一样很顽强地生活下去。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母的影响教育下,一定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四、纵览全文,体会中心
1、我们和爸爸一同感受了白杨的品质,那么现在你体会到了什么呢?
⑴爸爸不只是介绍白杨,赞美白杨,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就是像白杨那样,服从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作无私的奉献。
⑵爸爸的心愿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像他们一样为边疆出力,一样建设边疆。
⑶爸爸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像白杨一样顽强,不怕困难。
⑷……
2、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重点句子。
五、拓展练习
1、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阅读链接《帐篷》。
3、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写几句话,夸夸像课文中的爸爸一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
作业设计
一、连线。
老黄牛 坚强,有个性
梅花 出污泥而不染
康乃馨 默默付出的人
莲花 象征母爱
二、写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方法。
1、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了白杨树吗?不是的。 ( )
2、难道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 )
3、白杨树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
4、妈妈对小红说:赶紧学习去! ( )
三、给下面的句子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1、哥哥还不满足( )为什么它这么直( )长得这么大( )
2、( )爸爸( )大孩子摇着他的腿( )你看那树多高( )
3、现在呢( )孩子们多了一点知识( )在通向新疆的路上( )有许许多多白杨树( )这儿需要它们( )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 )
四、在下面括号内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1、( )人类大量砍伐树木,( )会破坏地球的生态环境。
2、( )天气有多么炎热( ),他( )坚持把户外的工作做完。
3、( )边疆的工作环境有多艰苦,爸爸( )要带孩子来到这里接受锻炼。
4、( )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 )我们不能浪费时间。
五、按要求改写句子。
1、扩句
⑴大雁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空气清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缩句
⑴爸爸微笑着抚摸孩子们的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通往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的白杨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铁路沿线上的一棵棵白杨树高大、笔直、茂盛。
改为比喻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
改成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小练笔。
要求:写几句话,赞扬像课文中的爸爸那样的祖国建设者和保卫者,可以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等关联词语。
板书设计
戈壁滩上的白杨 浑黄一体 高大挺秀 借物
爸爸心中的白杨 不择环境 坚强
白杨 爸爸眼中的白杨 直 高
服从需要, 扎根边疆 喻人
教学反思
在阅读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首先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行文线索。可让学生默读课文,说说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并画一画文中直接描写和谈论白杨的句子,知道作者以白杨为线索,从开始西行列车上看见窗外的白杨,到讨论白杨的特点和爸爸借白杨言志,最后画面又回到窗外的白杨。从而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初步感知白杨的象征意义。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白杨》教学设计]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