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三角形》的教学反思
- 文档
- 2024-06-22
- 107热度
- 0评论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认识三角形》的教学反思,本文共13篇,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大胆操作,勇于探索
用三角形撕拼的方法验证“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是1800 。”在直观操作的基础上,将直观操作与推理相结合,将有机地把模型转化为几何图形。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推理、猜想、交流、反思、解释等活动,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应用的过程。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在具体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独立的见解,并与同伴进行交流。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获得结论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获得亲身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有效地促进了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形象思维之间的矛盾,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轻松愉快的主动获取知识。
二、尝试成功,体验快乐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便会激起再一次追求成功、胜利的信念。因此。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践任职的水平,努力为起创造成功的条件。如:在简单的撕拼及猜一猜的游戏中努力做到全班总动员,学生的积极性异常高涨,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自主探索的时间中。在尝试成功时,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进而产生对探索知识的浓厚兴趣。
三、存在问题,改进措施
本节课存在问题:其一,由于时间的限制,在推理验证的问题上,没能关注到每一位学生;其二,由于追求验证方法的多样性,而学生对平行的判定方法没有灵活掌握,险些偏离本课的重点。此次教学过程遇到点儿挫折,有待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探索,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三角形的认识是学生在初步认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进一步学习三角形有关知识的重要基础。本节课的教学主要包括三角形的认识、特征和画三角形的高,在教学中,我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通过一系列数学活动让学生来发现新问题,认识新知识。本课的重点我认为是画三角形的高,所以在课堂上的时间分配主要以该重点合理地展开。尽管学生知道了如何画高,但一旦三角形没画正,学生的三角板就不知道怎么放了。但是整节课的教学设计还是能体现以下新教材的数学思想:
一、落实知识和能力,体现两者的互动发展。
我在课中让学生通过做、想、画、判断三角形的一系列过程来让学生感受三角形和三角形的特征,有效的为三角形的进一步认识做好了铺垫。在充分感悟了三角形的知识点后,趁热打铁,让学生自己总结三角形的定义,让学生在感悟中实现了知识的连接,落实了有关的知识,培养了实践意识,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二、以学生为主体,将生活经验数学化。
我们都知道,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行为,需要有一种内部动力来达到学习目的。这种内部动力就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强烈欲望,只有他们有了这种学习数学的欲望时,才能积极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在整节课中,我力求以学生为主体,将生活经验数学化。教学“认识三角形”这个内容时,我就是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上进行的。先让学生自己尝试画三角形的方法,观察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定点,几个角。学生基本能说出这些问题。接着就让学生根据对三角形已有的认识,概括出什么事三角形。
三、重视质疑问难,培养质疑能力
学生在课堂上能大胆质疑,是他们积极思维的结果,也是主动参与学习的表现。所以在每一个环节的教学中,我都非常注重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在出示课题后,我就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打开了,个个踊跃发言:三角形的意义是什么?三角形可以分为几类?三角形有什么作用?三角形有什么特点?三角形的特性是什么等问题。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质疑能力,而且也使他们明确了这节课的学习方向。由于这些问题是由学生提出,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时,个个兴趣盎然。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达到了以凝激思的良好效果。尽管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在以后的课堂中出现,但孩子提问的现象是非常有利于数学思维的提高的。
三角形是学生们平日里接触较多的一种图形,在低年级就已经直观认识过,因而本课的重点就放在三角形的稳定性、定义和分类上。所学重难点都是由学生在操作中获得的,不是由老师讲出来,硬塞给学生。这样做,学生就会主动参与学习,落到实处,效果也好。在整个课堂里,老师只是充当一个参与者、引导者。课堂总结也是通过老师的引导,由学生做出归纳,这样效果要比由老师包办好。从这节课可以看出:
一、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从学生的生活入手,让学生感受三角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三角形的热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改变数学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经历过程。
学习不仅是追求一个完美的结论,它更是一种经历,要让学生亲身体验、感知、认识和学习。“三角形的分类”是本课的重点与难点,因而更应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充分去操作,去感知,去思考、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碰撞思维,促进思维的发展。
三、及时进行科学评价,激励学生全面发展。
评价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而,在评价过程中,我注意了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及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与鼓励,让学生树立自我认同感,明确努力方向。
《认识三角形》(第一课时)是北师大版第五章第一课时的内容,学生通过小学的学习,已经对三角形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本节的教学目标主要是: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意义、特征、特性以及三角形的底和高的含义,并会在三角形内画。
2、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1.在整堂课的讲解中,倡导了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还继承了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学生画三角形,学生观察三角形,归纳出三角形的概念。利用三根吸管摆三角形,引入三边关系,进而通过合作交流完成议一议,个人活动测量三边并从几个不同角度帮助学生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2、让学生在自己的思维过程中得到正确的认识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三角形定义通常是由教师根据图形特征,直接交给学生,而学生记准就行了,很难形成自己的认识。本课中让学生动手画,观察三角形,描述书等过程,使学生在自己的思想中逐步认识、完善、符合他们的认知水平,教学效果远比教师“硬灌”有效,从教学中可以看到,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有效地解决了他们学习中的问题,通过教师的明晰,学生得到了正确的指引,真正学到了知识
3、由于现在仍是班级授课制,学生之间的差距比较大,往往一个问题的提出,差一点的学生思维,甚至还没有起步,好学生已经在回答了,所以怎样能使更多的学生受益,是一个现在共性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加强分层教学,使好一点的学生多给一点学习任务,使他能吃饱,差一点的学生少一点学习任务,使他吃了也能消化掉。
从课堂教学实际情况来看,有些地方还需要有所提高。例如:在教学中,应多注意学生的反应,教师讲的知识是否能真正的接受,理解。
三角形的认识这一单元,知识点比较多,如何巧妙的设计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在巩固知识点的同时达到突出重点的目的,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我们在复习阶段所要达到:高效的复习,使学生尽可能地掌握每一个知识点。
反思这节课,我认为:
1、本节课内容量大,知识点全面。知识点的处理灵活。如:在一些容易的或学生掌握较好的部分,我能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回忆,对于重难点部分,能够做到认真分析,帮助一些基础薄弱的学生尽可能突破重难点。
2、在处理三角形的高时,对于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让学生明白它们也有三条高,并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学会这两种特殊三角形的高的画法。因此,在复习阶段,努力把握好教材的处理,同时,在复习阶段知识点的练习时,要达到具有代表性和一定的难度。
回顾这节复习课,我觉得不足的地方是:时间不够紧凑,有的知识点复习不够深入,还需要我继续去探究和改进。
《课标》中只要学生在小学里基础上进一步用平行线的有关知识了解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而小学只用量角器进行测量后,进行相加得到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只是在停留在实践地层面得到此结论,而进入到初中阶段进而到理论地层面来,说明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基于这个基础我在引入新课时既兼顾到小学的知识,又根据第二章平行的有关知识,引入新课进而过渡到利用撕拼动手实践并要求他们用小学的知识(平行)来解释。这样处理将课本的资源进行开发结合学生的动手实践将课本的难点与重点呈现出来。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学生互动,教师补充讲解,从而得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为了巩固所得结论,我设计利用游戏方式,让学生互相猜一猜,三角形遮掉二个角,让同伴猜另两个角,从而引出三角形的分类,又利用互生在给出答案中出现的错误,请同学们来解释为什么三角形中只能有一个直角或钝角,渗透的反证法的思想,利用学生互动(辩论三角形)时得出结论直角三角形比较特殊,进而进入本节课的第三个知识目标,直角三角菜的有关知识及两锐角互余这一性质,最后通过巩固练习既练习今天的知识,又借机进一步规范学生解题,并立即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自我感觉到处理该课的环节较为满意,利用小学知识,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利用撕拼(动手)小组讨论拼法及解释说理(体现、合作、交流、互动)来呈现该课的重难点,利用游戏,同伴之间互动来达到巩固新知,又引出下一个环节:
三角形按角分类,再通过辩论(互动)巩固分类,又从中引出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整节新课环环相扣,一气呵成,双体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又发挥教师的组织,领导作用。
感觉做得不够的地方:
A、师生之间互动还做得不够到位。
B、学生在互动时,师巡视,指导“弱视群体方面”还不十分到位。
C、在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方面还不够。
D、对学生的评价的方式,角度还不够多。
1、教师的教学方式要适应学生的学习。新课程明确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的角色,应当从过去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在教学过程中,我给学生设置了一个开放的、面向实际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去探究验证其他学生已发现的知识,通过实验、操作、表达、交流等活动,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知识与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我想:只要我们坚持“为学习而设计”、“为学生的发展而教”,那么我们的课堂将会更加生机勃勃、充满智慧的欢乐和创造的快意。
2、让每位学生都有所发展。这节课我进行了8次课堂巡视,其中4次参与学生的讨论、交流,两次分别对三名学困生进行重点辅导,巡视时关注面较广,目的性明确。但在“个别学生课堂行为表现”的重点观察中,一位学困生在前半节课中共举了两次手,未被我关注,之后再没举过一次手。课后这位学生找到我问我原因。我与他进行了个别谈话,问他为什么后半节课没再举手,回答是:“反正也不会提问到我。”学生的态度似乎有些不以为然,其实蕴含着不满。说明我们教师在课堂中不应忽略个体差异、害怕问题暴露,相反应充分重视、关爱学困生,让每位学生都有所发展。
3、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做到既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重视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对学生的精彩回答应予以热情的肯定,促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
4、加强对学生的思维和方法的指导。创造一个好的数学问题情境,提供孩子们理解数学的模型和材料是教学设计活动中的第一步,但是要让学生看到其中所蕴涵的数学观念,作为教师不能让这些数学活动只停留在表面。
本周,我和徐老师共同上了“认识三角形”一课,这样的磨课,评课活动的确让我收获了很多。
本节课是在学生一年级下学期已经初步认识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的。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使学生联系实际和利用生活经验,通过观察、操作、测量等学习活动,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初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了解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2、使学生在认识三角形的有关特征活动中,体会多边形特征的基本方法,发展观察能力和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3、使学生体会三角形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并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三角形的基本特征以及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特性。教学难点是在操作活动中探究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材中安排了一个长江大桥(斜拉桥)上有很多的三角形来引入本课。考虑到四年级的学生,特别是乡镇上的学生不一定见过,并不熟悉。所以呢,我是设计了一个从学生熟悉的篮球架的图片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三角形、欣赏一些含有三角形的物体的图片(长江大桥、自行车、高压电线杆、相机架……)。使学生从整体上感知了三角形,唤起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也是学生初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在探索新知部分,我设计了两个教学活动,活动一是:让学生感知三角形的特征。先是让学生利用手中的材料动手做一个三角形,不同的学生由于生活经验的不同,呈现出来的三角形的形状、大小位置也不同,使学生由不同发现了相同,让学生在“做三角形、画三角形、比较三角形”等活动中由具体到抽象,最后总结得出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以及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活动二是:探究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关系。这部分也是本课的难点。我先设计一个“设疑”的环节,让学生上来把一根吸管剪成三段,看看是否能围成一个三角形。两位学生剪的都围成了三角形,于是呢,我自己演示了一个围不成的情况,让学生说说看:老师剪的为什么会围不成呢,到底怎么样的三条线段才能围成三角形呢?这个时候学生的思维被激发了,有的学生认为两条短的线段要和第三边一样长时才能围成,也有的学生认为,两条短的线段要比第三边长才可以围成。这些都是学生初步的猜想,我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来完成验证。在验证的过程中,和我预想的差不多,学生对于4厘米、6厘米、10厘米到底能不能围成三角形有争论。在听了徐老师的课后,我看到她是用彩纸卷了几根小棒,课上也出现了这种情况,当时我想可能是小棒比较粗,误差比较大。于是呢,我想是不是可以用牙签来代替,可惜的是牙签没有10厘米那么长的。后来也想到了用竹签、铅丝……最后我想到用我们小时候玩的“彩色游戏棒”来代替。一个是考虑到游戏棒比较细,比较轻巧,学生操作起来比较方便。但是由于两头是不固定的,学生操作时容易滑动,很难明显的看到这三根小棒是围不成的`,只能从理论上来说明。针对,这个环节,交流时各位老师也提了不少好的建议:用绳子绕着大头钉来围一围,顾教导建议可以用动画的课件来演示,这样就更加直观,更有说服力。我认为,这都是不错的建议,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用到的。最后巩固练习部分,我和徐老师一样都设计了基础练习和拓展练习,感觉效果都还可以。最后让学生欣赏:摇晃的栅栏加上一根木棍,就变得稳固了,埃菲尔铁塔高一千多米,这么多年依然雄伟壮观,这都是和三角形的另一个重要的特征有关的,让学生课后自己去收集资料,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参与听课的老师给了我们这节课也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比如要更好的关注全体学生,更需要注意课堂上的评价语言。我想这都是我在以后的教学重要更加注意的。同样徐老师的课堂也有很多值得我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我想通过这样的活动,能让我们取长补短,加快成长的步伐。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三角形的认识是第五单元三角形中的第一课时,这节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事物中发现三角形,并能从这些抽象的图形中找到三角形的特征:有三个角、三个顶点、三条边,并根据三角形的特征概括三角形的定义: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的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三角形。通过让学生用小棒拼一拼的体验和学生在观察课件后得出必须是三条线段首尾连接的封闭图形,理解了在定义中“围成”、“相邻”、“线段的`端点”的重要性。
这一课中难点就是三角形高的画法。备课时我想学生已经有了以前学过的过一点画直线的垂线的基础,画高可以利用课件引导一下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动手尝试着画高,结果让我想不道德问题都出现了:随便从顶点向对边画线段的,找不到顶点所对的边的,画的不是垂线的等等五花八门。当时我急了一头汗。为了补救我先请全体同学拿出准备好的三角形先找到一个顶点再对折,让这个顶点的对边重合,展开来这条折痕用直角三角尺用虚线画出来,并在底边上标出直角符号,这条虚线就是三角形的一条高。然后让学生自学书中三角形高的画法,再请画高画的标准的同学上黑板展示给大家看,而且让他边画边讲解画法,画完后给同学们强调画高的方法和要提醒大家注意的问题,还请了其他学生讲了注意事项,这时前面所出现的问题才一一解决。而且学生讲的画法也比较准确,这样比我讲的学生更容易接受。看来画三角形的高只能先让学生用剪好的三角形先折一折、再描一描折痕、最后再画一画。通过这种循序渐进的方法学生渐渐会画了,而且在第二节课上大部分同学都掌握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顿叫三角形中高的画法。
通过这节课的备课中高估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使我明白了在今后的备课中一定要预设学生的任何情况,一定要考虑周全,这样才能把教学中的重难点突破,同时才能让所有学生都能很快的吸收所教授的知识。
《三角形的认识》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起始课,本节课主要是学生在初步认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进一步学习三角形有关知识的重要基础。这节课包括三角形的概念、认识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知道什么是三角形的底和高以及学会画高。
在探索新知部分,我设计了一个教学活动,让学生感知三角形的特征。先是让学生利用手中的材料动手做一个三角形,不同的学生由于生活经验的不同,呈现出来的三角形的形状、大小位置也不同,使学生由不同发现了相同,让学生在“做三角形、画三角形、比较三角形”等活动中由具体到抽象,最后总结得出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以及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
由于学生在上学期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的概念以及做高的方法,有了这些基础,让学生尝试做出三角形的高。学生在对这一问题的学习、探究中有了很多发现。为了夯实高的概念,我问“学生画高时最重要的诗什么?”让学生感知到必须从顶点向对边画,还要画一条垂线。通过课件的演示,又让学生很好地强化了三角形底和高的.对应关系。在让学生画出三角形的三条高。由于时间比较紧张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教材中也没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在这一环节没有进行讲解而是留做下节课重点解决的问题。
本节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
在教学三角形的定义是,所用的时间过多,老师讲的内容也过多,学生体会“围成”时还不够透彻。在画三角形高的时候,我自认为学生已经掌握画垂线的方法,不要在做强调,而在实践过程中有些学生画的不是垂线使高画的不够准确,在评价语言上也是该努力的方向。
认识三角形是借助一年级已经初步认识过三角形和在四年级认识角、线段等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故我首先让他们找生活中的图形并紧接着动手做三角形,从而感知三角形的特征,使学生明白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在具体的教学中,生与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还算顺利。
在第二阶段,探索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的重要关系过程中,由于是再现课,学生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因为他们已经知道了结果,再加上我对这种情况的处理经验有限,所以在突破重难点时不够深刻。
今天这节课,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一堂真正成功的数学课堂,过程才是最重要的。数学教学内容是数学基础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有机结合,在今天的数学课上,加上是再现课的原因,孩子一味地利用“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来回答问题,而对于这句话的理解却很模糊,甚至出现错误,这说明他们对是如何得出这句结论的过程并没有深刻理解,这也反映了学生往往只注意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和运用,而忽视了连结这些知识的观点及由此产生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只注重结果而不注重数学学习过程的这种学习模式,不是一时半会养成的,这是孩子在常年的学习中形成的一种错误学习模式。我现在带的是一年级数学,在遇到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时,很多孩子上来就列算式,只要看到数字,要么就加要么就减,这是一种很危险的信号,如果这种学习持续下去,最终的结果就是孩子只会“做”题目,不会论述、思考、研究问题。
三角形的认识的教学反思
三角形是最简单的多边形,学生对三角形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因为在生活中他们经常会接触到。本节三角形的认识是学生在角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又是进一步学习三角形有关知识的重要基础。本节课的教学主要包括三角形的意义、特征、特性,三角形的分类和三角形之间的关系等内容。
我在教学中贯彻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为原则,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力求做到层次清楚,环节紧凑,并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操作,突出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
在课的开始我先让学生辨认出锐角、直角、钝角,并通过学生动手摆角,进一步体验角的特征,引出顶点与边,为学生对三角形的意义和三角形的分类等做好知识和思路方面的准备。
通过学生动手摆拼,体现三角形的形成,并通过演示,初步理解三角形意义的内涵,即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使学生认识到三角形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否具有三条线段;
二,是否围成封闭的图形。接着安排练习,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加深对三角形意义的理解。
在教学三角形的特征时放手给学生探索,有了角的`经验,学生不难归纳出三角形的特征,有意识地与角进行对比,深化认识。在教学三角形的特性时我分为三层进行教学,先通过对电线杆、自行车图的观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然后通过拉四边形、五边形和三角形木框的实验,总结出三角形的特性,即稳定性。再让学生利用三角形特性来解释上图实例中用到三角形的道理,加上课后练习实地操作,更深层次地体会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数学源于生活。
三角形的分类既作为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采用实验方法,分小组完成。既可以利用手头已有的三角形,也可以用小棒摆其他的三角形,认识到三角形是无限多的,观察记录每个三角形角的情况,进而将三角形按角分三类。进而让学生比较三类三角形的异同点,使教学向深层次推进,促进了学生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为了进一步理解三角形分类的知识,本课安排了根据露出的一个角猜三角形的游戏。这个游戏的重点放在只露出一个锐角来猜三角形上,这个答案不是唯一的,它有锐角、直角、钝角三角形三种可能,通过这个练习,培养了学生分析、推理等能力。
在前面判断三角形练习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练习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判断、选择练习由浅入深,并注意从不同角度来强化知识。最后的练习激发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因此将课堂教学推向了高潮。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