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与人生读书笔记
- 作文大全
- 2024-05-24
- 116热度
- 0评论
【导语】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心与人生读书笔记(共19篇),欢迎参阅,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本书立意偏颇主观个性化言论重点,由个人的人生总结思想看人类的历史发展,谈人生得到德礼教化感染竟能净化身心灵魂,艺术的人生也不是万能的良医妙药,对比古今中外的人性良知彻变,是各种生存世道的优弊没落环境造成的固化缺陷性格生存。人类是一个纵观历史发展的受限自然成就因果地制裁作用的产物,越是贪婪的本性要求扩大自求无限的野蛮无知私有化张力发展,基于身心感造化出来的负能量,似又称呼叫作嫡的定义为破坏整体自然和谐能量也越高了,尽管是不可能被人们能看得到明白的自然科学理论存在着的,这一不容质疑的事实是存在改变不了的。为了谋求生活生存状态的物质感,打造着社会过于更多的腐朽化浪费,甚至造成了人们追求物质化的保障生活里,真正让人们舍本逐末付出了生命上的精神代价,所以人心与人生的发展问题,如果上升到人类意识与保护自然主旨意识上,个体的宿命追求是悲悯感怀道义伦理思想认识的,而从根本性格改造的始基点,应该是教育化,制度化,生态化以及更全面构建文明而适度的发展创见力,形成很多的成长环境问题意识探讨的了。但本书对于梁漱溟老师个人讲述的修养身心,立心待命的情感与理性认知问题,还是很能感动读者的,人性同而有异味,正所谓求同存异的发展观念更使人,在天人合一的感受中安享妙趣爱好吧!
梁漱溟的《人心与人生》概是我读书以来最费心力的一本书。梁老耗毕生思想所得,八十年不断思考,所成的一本其谓之所写最大的一本书,当然不是泛泛就能读而懂,更枉论精髓了。
抗战时,梁漱溟从香港逃亡内地的途中曾致信家人:“我不能死,我若死则天地为之变色,历史将为之改辙” “《人心与人生》写成,我方可以死”。这种为“往圣继绝学,为来世开太平”的自信,真有如孔子自道 “天降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
梁自认为是一个思想者,其一生关注两个问题,一个是人生问题,一个是中国问题。关于人生问题,其一生思想经历了三个阶段,早期的西方功利思想,青少年时期的佛家出世思想,二十九岁以后思想归至儒家思想。从佛家和儒家的思想里,结合西方现代科学发展所得,梁漱溟提出了人心这个概念。所谓人心,我的理解大概是近于心灵的一种自觉理性。他思考人类的智慧从何而来,因何而来,怎样改变人生,又将归向何去。人的意识是个表现,其主体是心。比方说 ,人能听到声音,又能自觉是何种声音,人能说话,又能自觉是说什么话。
人类生命的发展真谛,是力反闭塞隔阂不通而向着开通畅达灵活自由而前进。生命发展要突破个体的局限,力求物我不隔。人与人之间,从乎身分离(我进食,你不饱);从乎心则好恶可以相喻乃相关切,人心不隔。然人心不隔,非特指人与人之间,实则人心无隔与宇宙之大一体。人心产生于静,必也于静中可见。
古东方人有见于人心的智者,如孔子,释迦,能知天命,出世间。人心要借助无私,才能通畅自在。所以圣人要反诸于己,大公无私。知天命,大概非是故做高人一等,实是实践为真也。而释迦更是悟出天人一体,欲出乎其外,则是更高一层也。
人心概人皆有之。唯能反求于自身才能明其本性。估儒家曰人皆可为圣人。佛家也说人人皆可成佛,是此理也!然人多不识之,是人身限于局限中,不能通达故。
试从自身想来,若执着于外物,辄迷于利害得失,则患得患失,心不宁也。而不以私心得之,视若无关,则心宁气和。又如人际关系,若视他是他我是我,有差别利害,则时存计较之心。若彼我无分,利人即利己,融融恰恰。佛家所言破分别我执和破俱生我执,实在是高明且高深的学问。有至深的道理。难怪古往今来有许多博学聪明之士投身佛学。这与普通人的求神拜佛完全两回事。
体会人心,要从静中所得。估东方的静思,冥想显然是修行的一条门道。当于静思冥想中能感悟到人心与宇宙自然浑然一体的至清明合和之境界。这种从儒家佛家而出的学问,寻常人实难理解。在我,若不是前面读过《论语》《心经》对儒佛之学稍有所悟,读《人心与人生》又反复默读,才能了解其所指。又反复思之,又有不少顿悟。此书真得反复一读再读,以期能不断有新的见悟和掌握。
梁书对现代科学和生理学也颇多引证和叙述。此亦十分难得也。概与梁早期慕西方思想有关。其推演自己的学说,从儒家佛家出发,又能从科学中探索本源,故说服力颇高。
此书存疑的是,梁对马克思,恩格斯学说信笃不疑,这与梁所处的时代有关。现在的发展,马恩学说渐有不兴之趋势,梁以其为基础推理出的人类社会之终极,似有不妥。
如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谈心得也一时难以道明说清,莫谓乎“只可自怡悦,不堪赠于人”!
近一个月来读了梁漱溟先生写的《人心与人生》,虽说相对于同时期其他书籍来说已经非常简洁易懂,但是对于我来说还是很晦涩,但是这并不妨碍我对这本书的深深的喜爱。我喜爱那种能把道理说得非常明白的书,梁漱溟先生就可以做到这一点。在读这一本书之前,我一直认为没人能把人生说的相对透彻。读这本书的感受有两点,一是以上说过的透彻,二可中国一句古话来说,“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梁先生的书,在人生不同阶段阅读,一定有很大的不同感受。
本书大致可以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他的人和他的书,第二部分为心理的认识转变,第三部分为人心的特征,第四部分为道德与宗教等,第五部分为东西学术分途。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和关于作者的一些故事,这一部分可以概括为人类的全部活动能力可以从其机体内外两面来看:人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即有所感受,复有所施为,既有所施为,复有所感受的那些活动能力;个体生命所依赖以维持其机体内部日夜不停地活动能力。然后作者介绍了人心的三个方面,即主动性,灵活性,计划性。之后作者讲述了关于宗教和道德,关于生命力,关于道德与习惯,关于迷信,关于马克思伦理学。宗教是一种方法,帮助人提高自己的品德,佛教所谓人天乘、小乘、大乘,乘是乘车、乘船之乘,明显点出方法、工具之意义。道德则要人率真行事,只要你一切老师率真,品德自然渐渐提升,不倾向出世;生命力皆有生来禀赋之一面和后天养成的一面。道德不道德是就看它向上还是向下。梁认为内心自觉之明强方显生命本质,自觉贫弱便随俗流转去了;世俗之见以为道德即是好习惯之谓,这是错误的。好习惯只是生活中所必要的工具条件而已,生命初不在此;迷信,是说人自蔽其明,人为何自蔽其明?心有所牵于外,则蔽生而明失也;梁漱溟认为人生哲学或伦理学应以论究人在社会生活中一切行为评价而昭示人生归趣为事。同时,“自然界是人的非有机的`躯体”。即人生息于自然界中,混乎其不可分。从人类历史发展之事实出发,以论究社会理想、人生旨趣者,惟马恩学派,从而认为它是一种较好的伦理学。最后作者介绍了东西学术分途。对于梁漱溟先生介绍的这些,我有些感触的是人心,其他的也许是因为自己还没有形成自己的认识。
对于主动性,梁先生强调了,人和动物之所以区别去宇宙间其他物种,是因为人和动物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主动产生行为。像是水啊,空气也是可以动的,但是他们的动受制于动,是被动,而富有生命者却可以做到真正的主动。此外梁先生还谈到了战争,强调在客观条件差别不大的情况下,战争胜负取决于主动性,也就是制于人还是受制于人。人的主动性主要在于他能提出自己的想法与见解,得出自己的认识与看法,能主动获得相关材料,借助灵感完成作品。那么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上,我们也可以做到主动出击,能充分发挥主动性,获得好的状态。正如梁先生所说,能按照自己意愿行动的才叫人,那么能按照目的而相应行动的才是成功的人。
对于灵活性,梁先生谈到,不循守常规而巧妙地解决了当前的问题,是谓灵活性,能在各种形式变幻中随时予以适当应付,不落于被动是灵活性。灵活性是生命不受制于物而能恒制乎物的表现。灵活性不能坐享其成,但却也是不可求之的。正如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这个百分之一的灵感就是我们所说的灵活性。此外,灵活性还能体现在可以在不同环境下做出正确的事。很多人都梦寐以求能在考场爆发,能在一些关键场合表现最好,殊不知只有平时有了那样的水平,在特定的场合才可能有那样的能力,也就是所谓的水到渠成。
最后对于计划性,梁先生谈到,计划是人们在行事之前,却不行动,而就其所要解决的问题中那些对象事物,先从挂念上运用筹措,以较量其宜如何行动,假定出一方案。人类不同与其他动物也在于此。可以说,我所知道的所有成功的人,他们都有极强的计划性,他们能够规划自己的生活直至到分钟,他们珍惜生命中每一分钟,按照自己的计划来做事,长期坚持便做成了大实业。我现在想说说对于计划性我自己的理解。首先要有计划,在此之前就存在一个你要制定计划的原因,既然有这个原因,那么足以证明你有愿望去做这件事。十项以个人完全不想去做这件事,那么他肯定不会去为这件事做规划。其次,计划本身就取决于你自己对事物难易程度和对自己能力的一种考量,这算是对自己能力的一种锻炼。计划的实行,是计划性最关键的一步,不管有多么美好的蓝图,没有实现都只是空梦一场。能坚持去实现自己的梦想,这是对人坚持的考验。那么为什么有计划的人更加容易成功?还记得一个例子,有一个世界马拉松冠军,有人问他秘诀是什么,他就说“超越我前面那个人”,这是一种智慧,人类就是这样的一种生物,人类更加擅长于追求眼前的事物和接近他的事物,这就决定了你要想做到一个伟大目标只能步步微化目标使之成为一个个小的计划。“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就是因此,没有那一步步就没有最后的终点线。为此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制定计划,规划自己的生活。
以上便是我初读梁先生这本书的感受,我还有很多部分不明白,但我可以在下一次阅读时懂得多一些,理解深一些。
加班一天,晚上,看完了梁漱溟的《人心与人生》一书。
这是一本用半文言文写成的书,类似小说《水浒传》之类的文笔。但是,内容非常深刻,是作者融合了心理学,哲学,生理学,宗教,以及国内国外这些方面的思想,写成的一本书。该书18万字,历史40年。作者真是有耐心。
作者梁漱溟,在23岁,凭着他的《论中西方哲学思想的差异》一书成名,破格成为三十年代北大的教授,是当年北大最年轻的教授。之后,他单独前往延安,与毛泽东彻夜畅谈两个通宵,对毛泽东的思想十分佩服,同时毛泽东也十分欣赏他。之后建国后,毛让他做教育部的重要职位。他推测掉,发誓做做官。他的座右铭是“独立思考,表里如一”。他曾经当面严厉指责毛对于思想的统治,他希望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思想,每个人都可以独立思考。
作者的父亲也是一代文人,从小就对作者灌输儒家思想。同时作者父亲也是以为改革派,认为学以致用是最重要的。同时非常爱国,在日军攻入北京时,依然自杀已表亡国之恨。
这本书很深奥。作者说他的创作思想发起于自己在北大的讲课讲稿,后又不断融入它家思想。虽然自由短短的18万字,算不上长篇巨著,但是读起来,内容非常庞杂,旁征博引,可以看出作者学贯中西。很久没有读过这样费心费力的文章了,但是读到精彩之处仍然会拍案叫绝。越是读的累越觉得自己有收获,这就是文章的作用。
现简要引用一些对我印象深刻的地方:
作者一直在追寻人生的意义,人与动物的区别。他说,目前世界上所有的动物,都已经停止了进化,唯独人还没有,这是人心的力量。人心为本,人身为用,正是由于人的心智的打开,才能是用双手创造出来今天的世界,并仍然在一步步创造着,进行着。这里的心,并不是心脏的概念,也不是头脑的概念,而是一个形而上的思想,哲学,学习能力,思考能力的一个综合概念。
他认为,为什么春秋时期的论语,孟子等作品影响了几千年,而后来几千年都没有这样的作品。因为那个时候,人的心智刚刚打开,因此,人们比较淳朴,越是淳朴越能创造出思想,精神上伟大的作品,就如同唐代的仕女图,宋代的雕塑一样;也如同希腊的雕塑,壁画。而中国越向后发展,人们心智发展的越来越完善,开始了关于势力,权利,斗争,欺诈等等不良思想,不再那么单纯,从而也就反而没有了伟大的思想上的'作品。
那么,为什么近代中国孱弱,为西方欺负了这么长时间,为什么中国的科技在一开始就落后于西方。作者认为,人类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1)人与外界(物)的关系阶段;
2)人与人的关系阶段;
3)人与心的关系阶段。
由于西方开化的较晚(作者从生理学关于体毛等分析),反而更注重于第一个阶段,即人与外界的关系的阶段,也就是自然科学,去认识外界世界,主宰世界。而中国,由于开化的较早,在解决温饱问题后,直接跳过第一个阶段,开始了得二个阶段,即,人与人的关系,以及第三个阶段,人与心的关系。进而,由于西方“求诸于外”,而中国“求诸于内”,的结果,就是西方自然科学发达,而东方儒家思想活跃,东方更多地是主张认识自己。这也就说明了为什么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是因为发展阶段不同造成。
对于中国的思想,大的,有道家,儒家,宗教的划分。作者认为,儒家是解决人与人的关系;道家是介乎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心的关系;而宗教,就是纯粹的人与心的关系。
作者对宗教又非常有研究,作者认为,宗教之所以在东方产生,尤其诞生在印度和中国,就是因为这里的人们开化的更早,更加求之于心的原因。同时对宗教,就是人与心的关系,进行了进一步阐述。
作者认为,宗教分为三个阶段;
1)统治阶级的工具(类似西方的政教合一的阶段);
2)小乘佛教;
3)大乘佛教。
宗教一开始,其实是一种统治的工具。慢慢的,发展为小乘佛教,即修今生,修来世,为己为人;之后,最高级别的大乘佛教,即天下大同,不役于物。
作者更加创造性的,将宗教的发展阶段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相联系,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理想的共产主义阶段,其实就是佛教里面追寻的大乘佛教甚至更加深远的内容。因此作者更加认为,马克思思想,其实从根源上还是因袭了人类发展的轨迹的,其实与佛教,宗教的最终目标是完全一致的。只不过佛教更多的是东方的一种宗教,而马克思主义更多地是一种科学的理论,其实二者是可以合二为一的。
同时,作者认为,人类的自然科学的发展程度远远超过心理学等。因为自然科学可以拾级而上,一步步,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创造,每一步都是有理有据。而心理学,社会学不同,往往在起点处就争吵不休,永无止境。因此,其实西方的心理学研究的还很肤浅,还都是在起点处打转转。反而中国的儒家,佛教思想发展的更加深远一些。
其中,更还有关于西方哲学思想,关于矛盾,统一,实践等等很晦涩的内容。如果想要完全读懂这本书,感觉需要将作者之前的3本书,以及一些西方哲学明主读完,才能彻底领悟。估计我倒四十岁左右,也许才能真正领悟了。
关于作者,无论如何我还是很佩服的。他没有役于物。而是不断的在思考人生,人心等问题。而且不是简单的思考,还在广泛涉猎,最终形成了自己的观点,主张,主义,内容。当我们还在为生活,赚钱,成功而忙碌时,看看这本书,有时候有一种身心释然的感觉。
同时,作者一本书写了40年,可见其意志的坚定。这也充分说明了,只要一条轮走下去,无论如何,都是可以有所成就的。关键是需要一直走下去。
接的在一个纪录片中看到,当作者在文革中被打倒,无法研究的时候。他每天都去北海划船,因为他认为,浩劫终将最终过去,而自己必须活得更长时间一些,因为自己的作品,自己的研究还没有最后完成。这是一个多么意志坚强的人啊。
作者在私塾受过教育,再接受西方教育,同时经历了国家动荡的年代,又经历了文革,不可谓经历不丰富。
民国时代的这些知识分子,其实是思想受到巨大冲击的一代人。看到儒家思想无用,看到国家,国人无能,看到外敌入侵。任何有点想法的都会向西方学习,认为只要是西方的都是强大的。而作者冷静思考,始终有自己的主张,而没有随波逐流。
同时,作者也是积极用世的,而不是为了研究而研究。之所以四十年才完成,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作者工作,社会活动太多。作者在抗战时积极组织抗日,鼓舞民心;在内战阶段又积极奔走于和谈。最后解放后也是加入了政协,做了重要职位,始终希望看到国家富强,始终在为社会,为国家做着事情。
正如做着在这本书的扉页上的题字,“独立思考,表里如一”,这八个字,成就了这位伟大的学者,也成就了这一段伟大的思想,更成就了这一本伟大的作品。
以上“事实与规则”,反映了当前中国信息化学习产业的各种人群生存的客观环境.若要讲到信息化学习的立法,则应该说到--法律是一种人世规则,旨在建立合理的人间秩序.生存环境的差异,决定了不同时代的不同族群,不可避免地遭遇不同的人生困境与人心困惑,从而宿命地决定了特定时空的个别族群的求生方式、人间秩序和人世生活.这就是“人生与人心”的范畴.所谓“人生”,即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生存环境与生活方式;所谓“人心”,即人对所处的人生的情感选择、理性认知与价值判断.
每一个善良的人心里都住着魔鬼,这么说看起来似乎有些相悖,善良的人又怎么会和魔鬼打交道呢?人之初,性本善,没有人是天生就会作恶的,我们的社会也总是教育孩子们明辨是非,甄别黑白,故而我们的社会里绝大多数人都可以被称作善良。
善良的人自小到大都是乖宝宝,那些被禁止的事物被约束的东西他们是不去接触的。长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给他们套上了缰绳,让他们不能像那些坏孩子一样肆意妄为。故而他们的言行十分谨慎,做事如履薄冰,害怕给别人带来麻烦,这样一来,善良的人必然会有所让步。然而社会并没有因此放过他们,当他们成为自己的长辈后,需要靠自己来约束自我的时候,一切就发生了转变。
以往长辈们说的话已经无法限制他们时,本能上他们会依循往日的习惯,仍旧会去帮助他人乐善好施,可他们的内心会发出疑问,他们会站在自己利益的角度上看待问题,尤其是在受到不公待遇之时。这个时候,他们就会觉得委屈,凭什么我做了许多好事却得不到认可,而谁谁谁平日里搬弄是非却还能如鱼得水,类似的抱怨必然层出不穷。心态如果能够端正的话,事情很容易就过去了,一旦心态奔溃,那么就如同被打开的潘多拉魔盒,从以往的种种委屈,到小时候被迫的谦让,就会如同冰雹一般砸向自己。
善良的人也许会安慰自己,吃亏是福。社会本就如此残酷,就这么得过且过也好,毕竟烦心的事也只是少数,可那些事情已经在自己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这颗幼小的种子并不会影响我们太多,因为绝大多数时候它是深埋心底的。它吸吮着你所有的负面情绪,舔舐这你所有的麻木伤口,进而茁壮成长。我们会看到很多反面角色都是因为一两件事情而转变,他们都抱怨着社会的不公,痛斥这吃人的社会。善良的人和他们的区别就在于,没有经历过像他们那样的苦难。而这个社会似乎也习惯了善良的人逆来顺受,古语说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就是如此。当善良的人们不再愿意忍受现状之时,他们不为人知的一面就会展现出来,当好人变成坏人时,会比坏人坏的多,因为他们知道,这些好人们心里是多么冷漠。所以,不要因为别人的善良而得寸进尺,要不然你将不知道下一秒等待你的会是什么。
我们不能期望每个人都时时刻刻保持着好的情绪来面对人生,谁都有不开心的时候,多一分谅解,多一点宽容,不因为鸡毛蒜皮而争论不休,也不要斤斤计较那一丢丢得失,让善者更善,恶者从善。社会是残酷的,而人心是善良的,每个人如果都能散发一点善意,那么这冰冷的世间终会被融化。而对于那些作恶者,我也想说,人在做,天在看,鬼神冥冥,自思自量。
人生,贵在知足;人心,贵在遗忘。风来压低竹,风去了无痕;云聚留片影,云散无影踪。真正心胸宽广的人,不会因他人的无心之过而怒火中烧;真正心有慈悲的人,不会因别人无心伤害而耿耿于怀。
人生是自己的,人心也是自己的,放不过自己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一颗偏执的心,当一个人将小事无限扩大时,最先束缚的是自己;当一个人把不是事的事做成事的事,最先伤害的是自己。让人觉得可怕的不是一个人的面容,而是一颗狭隘的心;让人畏惧的不是当面言,而是背后一双伺机的眼。相由心生,魔由心起,长得好看是运气,长得耐看才是福气,真正的美,是一颗慈悲的心所散发出来的光。
水清浅易哗哗作响,人沉稳常甘于退后。不闻就是清静,不语就是慈悲,不辩就是智慧。谁的背后不说人,谁的背后无人说,不必生气,无需动怒,若是有错,赶紧改正,若是无过,一笑置之。人言浮躁,皆在一念,心若不动,奈你何其。与其争辩,不如观心;与其烦恼,不如观景。心静,则处处静,看花开花落,观云卷云舒,一杯茶洗心,淡香清平;一抹景静心,惬意宁神;一处放宽心,云淡风清。回眸处,皆是无事之争。
困惑时想想烦什么,难过时想想怨什么,不满时想想求什么,伤心时想想为什么。人的一生哪有那么多处处圆满、时时顺意,总会有些遗憾、有些无奈、有些捋不清,得不到的别要,够不着的别够,先做好该做的,再做想做的,每一次挫折都有值得坚强的原因,每一天都有值得欢乐的理由。许多事想不通的,学会淡然;许多人看不惯的,学会释然;许多理讲不清,学会豁然。这世间,没有不可原谅的人,只有不肯原谅的心,想开、看开,才会放开。
心是一条河,若浅,就容不下太多;心是一条河,若深,就容得下巨石暗礁。人的一生,心情取决于心态,好心情需要好心态的滋养。好水养容,好心态养好心情。心量若窄,一颗小碎石都能激起波涛;心量若宽,投入巨石也只能荡起小涟漪。遇到事情需要容忍,遇到问题需要忍让。心,有委屈才能撑大;量,有伤心才能拓宽。容得下别人的错误才能宽得下世事,忍得下别人的缺点才能装得下世界。
要想让别人真诚待你,就要先付出真心;要想让步履轻盈,就要选适合自己脚的鞋子;要想让一切来得自然,就不要去强求什么。人在世间走,活的是一份心境,看淡名利得失,才能走得轻松自然。心被名利左右,注定要成为名利的傀儡。人生在世莫强求,随心,随缘,随性。每个人,来时跟去时都一样,莫要对别人的风光荣耀过于羡慕,争一世,求一世,终究带不走一丝尘埃。活自己,做自己,走自己,自然随性。
伤痛凝结成功,酸楚汇聚精彩。梦想再美好,不过是浮想而已;近处虽黯淡,也需要勇敢走过。成事之前莫张扬,张扬招人笑;未成之事勿慌张,慌张吓自己。有苦有累才有辉煌,有得有失才有坚强。生,迈过去就是一道风景,若还能拼搏就不要放弃;经历,有所挫折才是真正的阅历,若是不想让自己遗憾就不要气馁。成长的路,就是磕磕碰碰,丢丢捡捡,放弃了自己的脾气,圆润了自己的习气;丢弃了曾经的纯粹,学会了真正的干脆。人生百年,不过是一呼一吸之间,何其短暂,更要珍惜每一次经历。
生活,不仅需要热情,还要有平和恬淡的心态。对人不要期望太高,太高会伤;对事不要奢求太多,太多会累。心有阳光,春暖花开;心有和善,处处安详。把生命恬淡成一泓波澜不惊的湖水,清清浅浅;
让日子沉淀成一杯无香的真水,纯净自然。凡事不必太苛求,来了去了一切随缘,聚了散了一切随喜。心有多宽,景色就有多美;人有多淡,快乐就有多少。
水轻柔,故能遇阻而绕行;云自在,故能自由舒展飘浮。水从不计较所遇,因为它知道随缘;云无意于去留得失,因为它知道总会随风而散。心,若是简单,也能自在安祥;人,若是看轻,也能随性轻松。
心的负赘,缘于一颗计较的心。过于计较别人的一言一行,才会轻了自己。人随和,心独立;语轻柔,有原则。人是相依的,也是独立的;人是脆弱的,也是坚强的。遇事学会变通,更要学会心静。愤怒生浮躁,浮躁生怨恨,怨恨惹祸端。心若计较,处处阻挠;心若放轻,处处安宁。
荷之出众在于出淤泥而不染,兰之高雅在于即便生于幽谷无人问津照样挺拔芬芳。花越淡,味越纯;人越淡,心越真。人生真滋味,淡久经香。内心脆弱,才喜欢与人争风出头;内心强大,根本不屑与他人争高论低。没能力的人往往用嘴来向别人证明什么,有能力的人根本不屑与人吹嘘卖弄。承诺,不能兑现就是谎言,永远都别以为一个人的信誓旦旦有多么可信,真正守信的人,早就视诚信为修身立命之根本。地低为海,全因低调包容宠辱不惊;人之大智,在于洞悉人性之弱。直言不讳不会天下无敌,只会让自己处处受伤、总是中枪。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掏心掏肺,不是所有的心都无所的谓,有时,逞嘴之快是过,无心之言是罪。不当说的不必去说,说了失言;不该说的不能去说,说了失人。说出去的话,就是泼出去的水,永远无法收回,永远都不要图一时之快口若悬河,让人摸清了底牌只会被人轻视,人与人之间不必耍心机,但必须要讲究技巧,话留三分是给自己留后路,也是给别人留面子,三思再出言,慎重再行动,这样才会少生枝节,避免后悔。
水满了再加,会溢;人累了再撑,会垮。活着,就是一种幸福,别把自己逼得太紧,总要留些时间与空间给自己。有些疼痛无人能替,难过无人可代。时光,从不会因为谁变短变长,再多的难都要学会坚强,悲是一天,喜也是一天;苦是一天,甜也是一天。再多的不幸都会过去,再难的坎也会跨过,不必让未知的事情恐吓今天的美好,不必让虚幻的假设惊扰今天的宁静。简简单单生活,平平淡淡去爱,安安静静接受,随遇而安的姿态去面对所有的可能与不可能,得失从缘的心态去迎接所有的可知与不可知,活着,要淡然也要知足,要感恩也要接受。
别把欲望当理想,莫把生命当旅馆。
别把欲望当理想,莫把世故当成熟。
别把麻木当深沉,莫把怯懦当稳健。
别把油滑当智慧,莫把莽撞当勇敢。
别把幼稚当激情,莫把偏激当执着。
别把无知当求知,莫把诱惑当机会。
别把生命不当家,莫把生命当旅馆。
朋友已经有2个孩子了,2个儿子大的8岁多小的4岁多了,有时候她不在家,大儿子做作业遇到不会做的,让外婆给他讲一下,她也没有办法,因为一个字都不认识。
所以有时候她觉得她妈真的是很不容易,没有读过书的她,和她爸爸把她们姐弟俩照顾长大供她们读书。
也许是因为自己吃过的苦头,不想再让孩子尝了吧!毕竟每一个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孩子,在各方面都比自己更好。
我朋友的妈妈现在是50多岁的人,她妈妈从来没有读过书,只靠自学认得大小写的一到十,其余的一个字都不认识。她说有时候妈妈伤风感冒了,去药店拿药回去,每一样药都要给她说怎样吃,因为药盒上的字她一个都不认识。
还有几次她生病住院了,家里还有谁有时间谁就去陪她,有一次快出院的时候,医生给她开了药,结果被发药的工作人员拿错了,她并不知道,只是拿回去了。她女儿看到药盒上的功能主治好像和她的病情一点都沾不到边,于是拿去给开药的医生看,医生一看说是拿错药了,赶紧过去让发药的人重新拿。
朋友说想想真的有点可怕,如果她当时不在医院,药拿错了妈妈也不知道,就这样吃下去了,结果病情没有好转反而严重了,后果是多么的不堪设想!
朋友说有时候和她妈一起逛超市,也感觉到不识字的坏处与不便,妈妈逛的时候,看到想买的物品有时候会有点纠结,她会问朋友这个东西是多少钱一斤,是哪里生产的?什么口味的?
朋友都会跟她讲,只不过朋友说自己的孩子以后万一成绩不好,也会要求他们多读一些书,至少要上完高中再去学技术,因为我不想孩子过他外婆一样的人生。
80后2个女儿的宝妈,喜欢读好书好读书,喜欢写诗写文章!热爱运动和旅游,如果我们得不到想要的!相信即将得到更好的!梦想成为作家!
1、驾驭角色不难,其实驾驭自己最难。我们活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要扮演自己的角色都不简单,没有人替你的人生打草稿,不像剧本有台词可依据。
2、这个世界是透过自己的眼睛去诠释的,你看到的是悲剧就是悲剧,你把它想成喜剧就会成为喜剧。
3、一个人如果不去想他这一生中失去的有多少,只想他剩下的还有多少,他一定活得会很快乐。
4、人生如梦,岁月无情,蓦然回首,才发现人活得是一种心情,穷也好,富也好,得也好,失也好,一切都是过眼云烟,心情好了,一切都好。
5、你我都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让我们在回忆中慢慢地学会忘记。在寂寞中慢慢地学会孤芳自赏,在烦乱中慢慢地学会冷静,为了感情二字,我们都付出太多太多了,该是停滞的时候了,我会忠诚地为你的幸福快乐而祈祷。
6、有钱,也许不会一定幸福,但没钱却一定不会幸福。没有人告诉我,面包其实比爱情重要;没有人告诉我,爱其实并不是医治伤痛的万灵良药;没有人告诉我,没有钱,我们能爱多久!
7、我相信在这个世界上,一定会有一个人爱我,并且连我的梦想一起来爱。
8、我们是平凡的人,我们也是特别的人,所以我们是特别平凡的人。
9、感情难得让谁轻松得意,再美的爱情都有一半努力一半运气。
10、如果你理智的分析都无法支持你做决定的时候,那就交给你的心来做决定。
11、需要改变的是对等生活的态度,而有的人往往期待着生活本身发生改变。
12、越爱着,便越想抢夺对方的东西。男人和女人的关系加深,这样互相也会想占有对方,跟着会同时互相来抢夺,抢夺对方的时间,抢夺对方的肉体,连对方的自由也来抢夺。
13、我知道这世上有人在等我,但我不知道我在等谁,为了这个,我每天都非常快乐。
14、当我们满怀喜悦和惆怅的成长已经成为一种可以被讲述的故事时,我们发现我们从未遵守过任何一个诺言,但我们真心真意爱过。---高晓松
15、恋爱这东西,有趣的是在于参与,即使你失败了,也是很有味道的。因为你爱上一个人的瞬间,是会永远留在心里的。这瞬间便是生活的勇气,是黑夜点燃的一盏明灯。
16、爱,并不是由相互凝视构成的,而是由共同投向外部同一方向的视线构成的。
17、如果花开了,就喜欢;如果花落了,就放弃。陪你在路上满心欢喜是因为风景,不是因为你。---亦舒
18、人生总有许多意外,握在手里的风筝也会突然断了线。
19、想把一个男人留在身边,就要让他知道,你随时可以离开他。
20、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一种颜色,最重要的是让自己的色彩与众不同。
21、我们在河的对岸,观看各种各样的戏剧在上演,这时候,美丽的烟花绚烂缩放,匆匆的似水流年,好像在这个时候停顿了。
22、承诺是男人和女人的一场角力,有时候皆大欢喜,多数时候却是两败俱伤。
23、曾经以为,伤心是会流很多眼泪的,原来真正的伤心是流不出一滴眼泪的。
24、每个女人都希望生命中有两个男人,一个无法触摸,一个脚踏实地。一个被你伤害为你受苦,另一个让你伤心。
25、讨厌一个人是有理由的,但喜欢一个人是没有任何理由的。
26、当你自认为忘得掉放得开,而微笑的时候,也许正是你痛的时候,错失的原因不在你,但错失的结果你必须承受。
27、他曾经是我的梦,但梦毕竟不是爱,梦是美的,爱却是活生生的。
28、在失去的时候,我们得到些什么?在得到的时候,我们又失去了什么?
29、现实世界中每个人都不可能是完美的。何必花费太多的精力,刻意追求自己无力拥有的一切呢?
30、不需要承诺,我要朝朝暮暮,彼此太深爱的人,反而像两只过于敏感的刺猬,一不小心就会刺伤对方。
31、眼泪无济于事,其实,问题往往没有想像那么严重,只要深思冷静,就有解决的办法
32、男人跟女人相遇后磁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到底谁该爱对方多一点。
33、无论什么时候,都会有一个人在远方等着你的到来,当全世界都排挤你的时候,你也是我最想念的人,这辈子你是我最大的牵挂。
34、懂得放心的人找到轻松;懂得遗忘的人找到自由;懂得关怀的人找到朋友;天冷,不冷,心寒才是寒,愿你天天都有暖暖的心情。
35、爱,需要一点一滴的积累;情,需要每时每刻的坚持。所以我用时间去积累对你的爱,用承诺去坚持我对你的真情。
以为彼此可以成为真正的朋友,
然而他却会逐渐淡漠出你的记忆。
有的时候你会不得不跟某人天天黏在一起。
可是突然有一天,
他会一言不发地悄然离去。
我花了太久的时间才学会,
和谁都不要熟得太快,
不要对谁都掏心掏肺,
因为不是每个人都真的希望了解你
相互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朋友。
不要以为自己在谁那里都吃得开,
有的人就是看不惯你顺利,
日久见人心。
朋友就是那些看到
你全部也没有走的人。
有的人很会说话,
很会讨人欢心。
但语言很多时候往往是假的,
一起经历过风雨那才的的确确是真的。
不要讽刺身边嘴贱的人,
因为也许他说的那些话,
正是你需要改正的弱点;
小心那些对你嘴甜的人,
因为可能正在寻找你的机会。
时光,
会教你逐一看清每一张脸。
走得慢一点你便会发现,
在时光的沉淀中,
谁会真的在乎你以及你的一切。
真君子是:以入世之态度做事,以出世之态度做人。
女人总想改变她喜欢的男人,等他真的改变了,她又不喜欢他了。
漂亮女人走到哪里都沾光---沾的是小光,吃亏可是吃大亏。
单相思就像谋杀案---一不小心,就露马脚。
安全须知:第一,提防好脾气的人发火。第二,别和没什么东西可失去的人竞争。
社交之所以累,是因为每个人都试图表现出自己其实并不具备的品质。
安慰是有用的---可以让痛楚更清晰而且加倍。
世界上唯一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越变越美好的东西就是回忆。
动物只相信它看到的东西,人却能看到他相信的东西---幸福和烦恼皆由此而来。
世界上根本没有专属这回事---那只是你为你想得到的东西付出的代价。
真正的痛苦,没有人能与你分担---你只能把它从一个肩,换到你的另一个肩。
令人精疲力尽的并不是要做的事本身---而是事前事后患得患失的心态。
令人沮丧的往往并非事实,而是比较。
知识和财富的不同点之一就是---前者无论在哪里得到,都没有什么可耻的。
点燃艺术火花的,与其说是灵感,不如说是邪念。
要是经常往上看,你会长高,如果老是低着头捡便宜,你就会驼背。
许多人不断犯错误的原因就是---觉得事后表示歉意,比事前抵御诱惑,容易些。
心想事成就是---你有什么样的恐惧,就会撞见什么样的鬼。
人生没有如果---但有许多但是。
美满的婚姻诚为人间异数,所以结婚应与仇人结---即完成终身大事,又完成复仇大业,一举两得。
怀旧……不是因为那个时代多么好,而是那个时候,你年轻。
人心与人生读后感悟
人心与人生读后感悟
近一个月来读了梁漱溟先生写的《人心与人生》,虽说相对于同时期其他书籍来说已经非常简洁易懂,但是对于我来说还是很晦涩,但是这并不妨碍我对这本书的深深的喜爱。我喜爱那种能把道理说得非常明白的书,梁漱溟先生就可以做到这一点。在读这一本书之前,我一直认为没人能把人生说的相对透彻。读这本书的感受有两点,一是以上说过的透彻,二可中国一句古话来说,“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梁先生的'书,在人生不同阶段阅读,一定有很大的不同感受。
本书大致可以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他的人和他的书,第二部分为心理的认识转变,第三部分为人心的特征,第四部分为道德与宗教等,第五部分为东西学术分途。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和关于作者的一些故事,这一部分可以概括为人类的全部活动能力可以从其机体内外两面来看:人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即有所感受,复有所施为,既有所施为,复有所感受的那些活动能力;个体生命所依赖以维持其机体内部日夜不停地活动能力。然后作者介绍了人心的三个方面,即主动性,灵活性,计划性。
之后作者讲述了关于宗教和道德,关于生命力,关于道德与习惯,关于迷信,关于马克思伦理学。宗教是一种方法,帮助人提高自己的品德,佛教所谓人天乘、小乘、大乘,乘是乘车、乘船之乘,明显点出方法、工具之意义。道德则要人率真行事,只要你一切老师率真,品德自然渐渐提升,不倾向出世;生命力皆有生来禀赋之一面和后天养成的一面。道德不道德是就看它向上还是向下。梁认为内心自觉之明强方显生命本质,自觉贫弱便随俗流转去了;世俗之见以为道德即是好习惯之谓,这是错误的。好习惯只是生活中所必要的工具条件而已,生命初不在此;迷信,是说人自蔽其明,人为何自蔽其明?心有所牵于外,则蔽生而明失也;梁漱溟认为人生哲学或伦理学应以论究人在社会生活中一切行为评价而昭示人生归趣为事。同时,“自然界是人的非有机的躯体”。即人生息于自然界中,混乎其不可分。从人类历史发展之事实出发,以论究社会理想、人生旨趣者,惟马恩学派,从而认为它是一种较好的伦理学。最后作者介绍了东西学术分途。对于梁漱溟先生介绍的这些,我有些感触的是人心,其他的也许是因为自己还没有形成自己的认识。
对于主动性,梁先生强调了,人和动物之所以区别去宇宙间其他物种,是因为人和动物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主动产生行为。像是水啊,空气也是可以动的,但是他们的动受制于动,是被动,而富有生命者却可以做到真正的主动。此外梁先生还谈到了战争,强调在客观条件差别不大的情况下,战争胜负取决于主动性,也就是制于人还是受制于人。人的主动性主要在于他能提出自己的想法与见解,得出自己的认识与看法,能主动获得相关材料,借助灵感完成作品。那么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上,我们也可以做到主动出击,能充分发挥主动性,获得好的状态。正如梁先生所说,能按照自己意愿行动的才叫人,那么能按照目的而相应行动的才是成功的人。
对于灵活性,梁先生谈到,不循守常规而巧妙地解决了当前的问题,是谓灵活性,能在各种形式变幻中随时予以适当应付,不落于被动是灵活性。灵活性是生命不受制于物而能恒制乎物的表现。灵活性不能坐享其成,但却也是不可求之的。正如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这个百分之一的灵感就是我们所说的灵活性。此外,灵活性还能体现在可以在不同环境下做出正确的事。很多人都梦寐以求能在考场爆发,能在一些关键场合表现最好,殊不知只有平时有了那样的水平,在特定的场合才可能有那样的能力,也就是所谓的水到渠成。
读了《哲学与人生》,受益匪浅,现从三个方面浅谈下自己的读后感悟。
傅佩荣老师说“哲学是必需的”。我们人类天性之中都有哲学的倾向,每个人内心都希望自由,能够做自己,摆脱各种限制与压力,越来越感受到作为一个人的喜悦。而要达到这种境界就需要爱好智慧。爱好智慧就需要我们超越感性限制,发现真理,并积极印证,而这些的首要基础就是培养思考习惯。我在这本书中最大的收获之一就是明白了培养思考习惯的重要性。
一个人如果没有思考的习惯是绝对不可能具有独立的个性。遇到事情都喜欢凭着本能的感觉立即反应,而且很容易受别人的影响。我以前就是一个极不爱思考的人,懒惰喜欢依赖别人。从小就按部就班地十分自然的接受父母安排好的一切。知道高一的时候,同学问我为什么我如此努力第学习,我才醒悟我学习只是因为我习惯地认为努力学习考上好大学就是我应该走的路,但是从来没思考我能用学到的去做什么。其他事情也是一样,发生了事情总是潜意识里看被别人的反应,读书时也总是立刻信以为真。而现在我明白没有思考的人生是空洞而盲目的。只有学会思考,遇事冷静下来想清楚并在无疑处有疑才能有所发现和收获。
只是会思考也是不够的,人生的问题是需要我们去印证的。正如傅佩荣老师所言,人生是需要体验的。如果光是叙述各种道理与格言,而没有自己去体验的话,到了最后还是只能在知识的迷雾中打转。
在读《哲学与人生》之前,看过一段傅先生给台大新生讲课的视频,就觉得傅先生讲的特别平和,但内容的确让人触动。也许草草听一听觉得没什么,很快就从思绪中划走;但如果深思,却觉得有很多令人深省的问题,不得不让人越发思考。所以读这本书的目的,也是想能从本书中找到更多的问题,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心灵答案。
当打开这本书,发现好像内容和书名有些不搭,更像是一本关于哲学史的书,像是傅先生将一幅长长的人物画卷慢慢的在你眼前打开,让总多的哲学大师(熟知的中国哲学家和不太熟知的西方哲学家)从你面前缓缓走过。当你已经习惯,沉浸在这幅画卷中的时候,突然发现在不知不觉中,古人已经一一走过,只留下若隐若现的背影,最后是傅先生在讲他的“多元与融合”。
哲学,让我这个理科生也能看得懂,把思维的模式和心里的感受写的让大家可以简单的体会,这种哲学是我第一次遇到的。
正如书中所言,我一直以为哲学是形而上的东西,是拗口的长句加上难懂的逻辑,是“哲人之学”。哲学,与我等凡人何干?
看完这本《哲学与人生》,才知道我的粗浅,也才痛恨众多所谓的哲学人士的误人子弟。
其实哲学是“哲人解读凡人感受之学”,而这种感受只是略略高于生活,能给凡人深思和启示,能让凡人带着思考和追求活在这个世界上。
每个人的一生都带着哲学,自己的人生,自己的哲学,自己所生活世界的哲学。人为何而活,哲学给出很多答案,本书没有给出答案,傅先生却一直在用行动证明着什么。也许,每个人在即将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才会有顿悟的感觉,但那时已无法交流。
对《哲学与人生》这本书而言,都只不过是哲学通知教育中的一朵浪花,但这朵浪花却让我产生了对哲学的浓浓兴趣,也许这就是这朵浪花起到的作用。
天空中虽不曾留下痕迹,但我已飞过。
暑假拜读了台湾傅佩荣先生的哲学与人生,这本书是傅先生的讲义,被评为“最佳通识课程”,我读了以后觉得实至名归。书中从古至今,兼顾中西方的主要哲学家的主要观点,侧重于人生与文化,以哲学的思辨方法贯穿其间,引经据典,可读性很强,语言通俗。整日奔波于家庭、学校之间的我们,在假期里,借这本书静静地审视一番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一直以来,觉得人生就是一场现场直播,自己描绘的是自己的生活。殊不知,在不经意的生活中包含着如此多的哲学。哲学脱离人生是空洞的,人生缺少哲学,将是盲目的。学哲学是为了让自己生活得更幸福,更快乐,傅佩荣先生认为幸福、有意义的人生应该是:有工作可以做,有人可以关怀,有痛苦可以受。
首先,现在就业压力很大,相对于那些奔波于求职而不得的人,自己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有爱自己的人,有热爱自己的学生,有志同道合的同事,我内心感觉很幸福。
工作能激发活力,养老院将老人分为两组,一组每人负责照顾一盆花,另一组的老人什么事都不做,纯粹是休息养老。在身体状况相似的前提下,第一组老人比第二组老人,平均多活两年。由此可知,有工作可以做,哪怕是照顾一盆花,也会激发更强的生命力,活得更久。这个调查研究结果,让我深深体味“工作”的重要。
由此想到自己年迈的母亲,今年77岁,四年前,父亲因为身体多方面的疾病,失去了行走的能力,我很担心,年迈的母亲也会因为照顾父亲而病倒,但是,我发现,每次回家,母亲像以前一样,不断地告诉父亲家里的变化,给他一日三餐,体检显示:母亲的身体很健康。在父亲过完百日后,我把母亲接到了济南,我不忍心让操劳了一辈子的母亲再为我做什么,我在心里说,让母亲好好休养。一日,小哥来电话称,小妹你的想法太奇怪了,千万别让母亲什么事都不做,母亲身体力行可以做的,都让母亲去做。如果她一旦发现自己什么也不能做,会加快母亲的衰老。果然,母亲第一次独自在院里遛弯回来,开不了门,站在门外怎么也打不开。虽然之前,我们已经演练过很多次,但还是过了很久才打开。母亲自言自语,说,哎,老了,连门也打不开。我听到了,母亲内心的失望。相对于父亲在世时,母亲在家一日三餐,洗洗涮涮,犹能自理。开学后,七点半,我和老公上班,孩子上学,家里几乎全天只有母亲一人,我得想办法让母亲觉得自己可以做些什么,让她有点成就感。我就让母亲负责照顾家里的小鱼和花花草草,每天给他们喂食和浇水,自己操作按摩垫,不几天,母亲欣喜地告诉我,小鱼长大了,因为坚持按摩,自己的身体很舒服,在花园里遛弯时,看到了藤上挂着几个南瓜,哪里的石榴长得很好……
我想,母亲在这几年里,保持很好的食欲,身体依然健康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那个和自己相濡以沫了一辈子的人需要自己,不管年轻时有多少次争吵,现在,他需要自己,这是支撑母亲的强大支柱。
其次,有痛苦可以受,一个人在受苦受难的时候,难免会怨天尤人,如果一时想不开,甚至可能自暴自弃,走上自杀的绝路。关键在于人生是不断改变的过程,人只要活着就会逐渐老去,在遇到苦难时,激发潜能面对考验,结果增加了自己的专长,也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这让我想起,上海信息技术学院的邬宪伟校长,他用一句话概括自己不到30岁破格评为教授,最终成为上海名师、全国名师、校长。“凡是能够成为专家或名师的都是在能力边缘的极限上工作后锻炼出来的”,他是因为自己的学生将自己逼到能力极限的边缘。所以,要把握受苦的机会,主动而积极地改变自我,让自己变得不一样,任何一种或大或小的痛苦,都提供了一次让自己提升转化的机会,提升转化的可以是身,可以是心,也可以是灵,生命会变得不一样。
我们不必奢望无灾无难的人生,却要在面临痛苦的挑战时,主动而积极地以改变自我,来展现生命的不同面貌。
人都有迷惘、不知所措的时候,而且常常会思考这样的问题:我为什么活着,我的人生有什么价值?最近读了《哲学与人生》这本书,感觉它就能解读我们心中的这些疑问,作者傅佩荣先生在自序中写道:
学生问:“人生有什么意义?”
老师答:“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你可以不断地询问‘人生有什么意义’?”
这是一段真实的对话。人生无异于询问的过程,因为人有理性,所以要求解释,于是每一个人的生命的某一阶段,总会浮现一种深刻的愿望,想要了解“与自己有关的一切”究竟是怎么回事。
书中,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的精髓提炼了出来,并融入自己的思想,教授给我们,我们从中学到的不仅仅是哲学的精华,更重要的是知道了生命的本质和价值,我看过了这本书,更能看透人生许多事情,知道了自己生命价值的真正所在。
以下是我看过很有感触的一些句子,写出来和大家分享我的心得体会,希望能找到共鸣。
“人活在世界上,最重要的不是只有活着,而是要了解自己为什么活着——人如果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就算生活得很好,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为他连活下去的理由都没有。” 我也问自己“我为什么要活着?”这是我第一次思考这个问题,所以思考了很久。最终找到了答案,我认为活着是为了爱,为了亲人、爱人、朋友等这些我们深爱并深深爱着我的人,他们都是我活着的意义和动力,我可以让他们感到幸福快乐。他们每个人都是我的牵挂,所以我要好好活着。 “人生所有一切都不能带走,故要与人分享。这种分享不单指财务,还应包括关怀,信念,尊重等。”
人本是赤条条地来又赤条条地去,为什么一定要独守自己的东西不与别人分享,关闭自己的心灵不与别人沟通呢?这样会错失了许多得到快乐的机会。分享不会使你失去什么,而会让你得到更多。与人分享之后,快乐就会加倍,而悲伤就会减半,何乐而不为呢? “苏格拉底说:‘没有经过检查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
在现今科技飞速发展的社会中,竞争愈加激剧,人们都在为了生活忙碌奔波,为了利益而勾心斗角。已经没有时间停下来来反思检查自己:“我这样忙碌到底是为了什么?我是谁?
我的人生的价值何在?”而在苏格拉底看来,人的一生中如果没有对这些问题反思过,那么,你这一生根本上讲是毫无意义和价值的,相当于到世上白走了一遭。哲学让我们去思考这些人生问题,其意义是促使我们去反思、去认识自己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而不是真正能寻找到一个标准答案。通过读这本书,让我突然明白:学习哲学很重要,哲学会教我们如何思考人生,如何得到心灵的自由。 “一个人的生命内涵由他所选择的价值所构成,如果无法回答:‘人生中什么最重要’?代表你根本不了解自己。”
愚人尽量想让别人多了解自己,而智者是希望能了解自己。一个连自己都不了解的人,怎么能奢望别人来了解自己呢?
认识自我是一件难事,但却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应该开始尝试自我认识,用各种价值观来测试自己,看看自己最珍惜哪些价值,让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
“生命重要的不是存活时间的'长短,而是活得有没有意义。意义是指‘理解的可能性’” 随着医学的快速发展,人的寿命可以延长。但有一个问题却不能忽视,这样长寿的活着有没有意义?如果仅是生命的延长,又有什么意义呢?然而意义不在于意义本身,也就是意义的结果,而在于创造意义的过程,如果没有这个过程,意义就没有意义。所以我们要有意义的活着,创造最大的生命价值。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让我在未来的人生路上有了明确的目标。
有时候并不是一本书有多好才能给读者心灵上的激荡,而是读者终于在对的时间读了它。因为道理都是相通的,只是我们能否在最需要的时候被点拨。一本好书,可能会在最恰当的时候为人生点亮航程!读着这本书,我一直都有想写读书笔记的冲动。我将点拨我的语句都摘下来,写写体会,相信可以加深我对他们的理解。
“人生是需要体验的,如果光是叙述各种道理与格言,而没有自己去体验的话,到了最后还是只能在知识的迷雾中打转。相反,如果一个人真的能够借由体验去印证价值,那么随着生命的成长,他的经验越来越丰富,并且对人生的体验及对价值的掌握,也会越来越深刻而准确。”
是呀,现在我19岁,如果没有这19年的经历,我相信我对书中的一些精辟的语句也只是不知所云,云里雾里罢了,根本就不会产生共鸣,更不要提对这种体验理解的更加深刻。怀特海说,一定要等到你课本丢了,笔记都烧了,为了准备考试而记在心中的各种细目全部忘记时,剩下的东西,才是你所学到的。正如我们现在学的各种知识,为了考试而学习,考试之后不出半年,早已忘的一干二净。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为了考试不停地收集各种理论,记忆在脑中,可是从来没有想过这些种种的理论究竟是为何而产生。所以我们什么都没学到,当课本丢掉,笔记烧掉,我们一无所有。同样,我现在的这些体会也需要我在体验中一一印证,才会最终留在我心中,成为我在人生中可以运用的智慧。
“价值取向既然是一种选择,就一定要有所取舍,亦即,如果我选择了某些价值,那么势必要放弃另外一些,由此可知,选择价值时是需要勇气的,人不可能什么都要,也不可能讨好每一个人。 ”
“人活在世间最可惜的,就是变成乡愿。”
“人生经由不断地抉择,而塑造出自己的风格。风格是指:一个人的言谈和行为有一定的原则,并且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说,不会轻易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
“知道自己言行背后的道理,就能够坚持下去,即使需要付出一些代价,也无怨无悔。”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