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职教育教学中互动式教学的应用论文
- 文档
- 2024-08-17
- 115热度
- 0评论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任职教育教学中互动式教学的应用论文,本文共12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育根据任务可分为通识教育和任职教育,对于以任职教育为主的院校,构造适合任职教育的教学模式,提高任职教育课堂教学质量成为重要的课题。影响课堂质量好坏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教学互动在整个课堂教学环节中具有重要作用,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员主体发展意义重大。任职教育学员的知识起点高,经过学历教育培训,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思维能力强,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和学习研究能力;实践经验丰富,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过了教员,这些为任职教育开展互动式教学提供了条件和可能。
一、互动式教学的内涵
互动,是人与人或群体之间发生的交互动作或反应的过程。所谓互动式教学,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教与学双方交流、沟通,互为引发、互为促动、互为信息的输出和接受的双边活动,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互动式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更能适应任职教育的要求。传统的教学以教员动为主,学员动为辅,教员脑动手动嘴动以灌输为主,而学员则被动的听记写,缺少课堂交流,互动式教学强调一个“互”字,教员主动和学员主动彼此交替,交相呼应,双向输入输出。多边性。互动式教学,互动主体是教员和学员,在互动中有师生之间的互动,有学员之间的互动,这些互动同等重要。这种互动是在教员指导下充分发挥学员的主观积极性,主动参与。学员是带着工作岗位的体会和问题来接受任职教育的,若课堂中以教员为主导只管按教学进程进行讲授,只按教员的思路进行教学,效果必定大打折扣,而且对于迫切需要更新知识的任职学员来说学习兴趣也会降低。因此在教学中通过教员学员互动,学员与学员互动,才更能激发学员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学员与教员的交互交流、学员与学员的交流,实现教学相长。互动式教学的多边性带来学员和教员的双赢:学员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学员的专业特长得到发挥,教员的知识得以丰富、教学水平得以提高。平等相互性。首先,互动式教学中,教员和任职教育学员之间有年龄、阅历、知识、经验等方面存在差异,任职教育学员之间也存在上述差异。每个人的认知结构都是不同的,每个人都是带着自己过去的经验去理解新知识,没有所谓好的学习方式、认知方式,只有合适的学习认知方式。教员和任职教育学员之间只是知识的先知者和后知者的关系,不存在尊卑关系,教员不以知识的权威者自居;学员不以经验的丰富者自居,教员无偏见学员无歧视,此为互动的平等性。其次,由于在互动的教学过程中学员被赋予了更多的自由和权利,所以学员可以独立思考、个性化理解和自由表达,还可以作为平等的一员参与课堂教学,质疑教员观点和教材。这些使任职教育学员的特长和经验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样也增加了教员对知识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在课堂的互动和交流中无论教员还是任职教育学员,都处在不断成长和发展之中,教员关注的是教育成就和教育影响,任职教育学员向往的是提升能力和更新知识,互动式教学在师生平等的基础上实现双方在交流互动中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共同成长和发展,此为互动教学的相互性。
二、互动式教学对任职教育的积极作用
互动式教学既适应了教育创新的需要,又满足了任职教育的需求;既培养了任职教育学员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其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其对任职教育的积极作用有如下几点。
(一)激发了任职教育学员学习的热情
有效的互动能激发学员学习的热情和探究知识的欲望,学员不再被动的接受教员的讲授。他们以问题指向的学习通过师生互动得到了满足:工作经验得以展示,实际需要得以满足,困惑和障碍得以解决,由此获得更好的发展。学员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注意力高度集中在课堂问题的讨论争辩中,通过师生互动,任职教育学员积极发言,努力思考,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大大被激发。
(二)实现了教学相长
任职教育学员带着他的经历和经验和大量的现实问题来到院校课堂,既增加了知识的新鲜度又为教员带来了新课题。教员久处院校,与基层缺乏必要的有效的交流,通过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教员得以了解一些实际情况,从而避免了纸上谈兵理论空泛的倾向,同时也为教员以后的授课积累了大量的实际案例。任职教育学员来自不同的或类似的岗位,他们之间可以分享彼此不同的经验和信息。在互动式教学中任职教育学员的交流讨论往往是就某一个问题展开的,在交流讨论中可以了解别人的看法和感受,可以了解别人的解决方法和观念,这一切都为他们留下深刻印象从而为解决以后实际工作中的问题起到启发点拨的作用。所以互动式教学是师生互学相长的过程,形成了教学互动的良性循环。
(三)培养了学员团队协作精神
互动式教学教员和学员之间在知识上、精神上和情感上实现充分交流,使师生之间增进了理解,生生之间增加了认同,形成了一种和谐融洽的师生、生生关系,因此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在课堂互动中教员引导、学员合作探究(同桌合作、小组合作、集体合作等等),都致力于共同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人相处、与人合作,彼此坦诚沟通、分工协作、取长补短,体会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培养了任职教育学员的协作精神。
(四)促进了师生关系的融洽和谐
互动式教学中,学员和教员之间的有效沟通避免了传统教学中陌生冷淡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教员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全面体现学员的主体地位,实现教学过程中的平等对话,平等交流,从而形成了融洽和谐的良好师生关系,课堂气氛活跃,课堂亲和力浓厚,有利于学员知识的学习和消化。
三、实施互动式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互动式教学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形成了多种形式,常见的有提问式、典型案例法、主题讨论法等类型。在实施互动式教学过程中教员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针对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选取合适的互动方式,合理设计,有效组织和管理。
(一)课前调查,设计互动目标
课堂互动之前教员应对所教对象有所了解,应明确该课程在整体教学体系中的作用是什么、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因此课前调查是开始的第一步。学员的经历不同、身份不同,但他们来院校接受任职教育的目的是相同的:更新知识、获得发展、解决问题。因此教员在课前的调查应紧紧围绕学员的兴趣点和需要展开,课前调查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获得大量信息,也可以通过座谈交流获得面对面的沟通了解。另外也可以通过课堂教学提问发现学员所需,从而弥补课前调查的不足。教员向学员提问,学员向教员提问,学员之间互相提问。通过教员向学员提问、学员向教员提问,教员可以了解任职教育学员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难点、疑点等复杂问题。通过学员之间的互问,教员可以获得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背景、不同的身份的问题点。因为参与者提出问题的角度不同、思考和表达不同,使难点问题和疑点一次次清晰地呈现出来。提问越多,学员的思考力就越能提升,也充分调动了学员的关注度和热情,还能提高听课者解决问题的欲望和兴趣。此种方法一举两得,既有助于培养学员在不断提问的压力与挑战面前保持冷静沉着,又有助于教员调查后根据获得的信息完善课堂教学互动,牢牢把握住课堂教学互动与课程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需求、学员的整体知识结构和水平的联系,从而使互动内容更加清晰和全面具体,突出专业特点更具实效和针对性。
(二)课中主导,充分互动
互动式教学核心是教员与学员在教学中通过互问、互帮、互学等方式获得知识和技能,这是利用学员资源,发挥学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好办法。教员在教学过程中应发挥诱导、引导、指导和辅导等作用,充分体现其主导作用,防止互动过程跑题,浪费时间影响教学效果,在互动式教学中教员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才能使互动有效充分。教员在设计互动时既要有利于激发学员思维的积极性,又要有一定的难度,不能过于复杂使学员难以开口,也不能过于简单张口便来。另外互动式教学过程中教员还要注意营造宽松的气氛,将学员的兴趣和激情吸引到互动教学中来,让教学中的师与生充分互动,从而形成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使学员的思维在宽容的环境中纵横驰骋。成功的'互动离不开教员的精心准备,比如实施主题讨论法时教员在前后两个环节中做主导,学员在中间讨论环节做主导。首先,教员应认真选好题目,提前布置。讨论前充分介绍与题目相关的背景资料,给学员一定的准备时间,使他们明确讨论的问题,查阅相关资料做好讨论储备,利于提出自己的观点,有话可说。其次,实施讨论。课堂讨论是讨论课的中心环节,也是学生锻炼和提高综合的过程。在讨论中教员要控制好发言顺序和时间,鼓励学员对所论发表不同见解,鼓励学员互相质疑形成分歧,最后因势利导归纳各种分歧,抓住争论的焦点防止跑题,引导讨论深入下去,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三)课后点评,提升能力
任职教育学员在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但是这些办法可能仍停留在经验的层面上,需要获得理论上的升华,只有将学员的实践经验提升到理论的高度才能形成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论和方法,才能真正提高学员的岗位任职能力。因此教员要在互动之后对学员的积极参与和踊跃发言给以肯定,更要对互动予以点评引导,通过有针对性的点评引导,使教学互动产生良好的效果。例如案例教学是互动式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也是任职教育中经常采用的方法,案例分析完成后老师的总结点评很重要,既能鼓舞学员的参与热情又能提升层次得到理论升华。理论阐述、解释、案例分析是典型案例法教学的基本程序,对学生的理解和基础理论的学习有一定的作用。首先,教员挑选具有典型性和启发性的案例(若是任职教育学员的亲身经历和发生在他们身边的真实事例更好)。必要的理论阐述铺垫后,运用多媒体等手段将精选的个案放映在大屏幕上,请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尝试提出若干解决方案,并比较方案的优劣后做出选择,然后抓住重点深入分析,得出基本理论。在运用过程中鼓励学员自己到讲台上讲解,激发任职教育学员参与教学的热情,互动的积极性便由此激发出来。其次,案例分析结束,教员分析点评。教员根据学员分析案例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分析总结,及时修正错误认识,加深知识的理解,掌握正确的分析方法。在分析总结结束后鼓励学员以小论文的方式撰写讨论报告,此举即可使知识得以升华又可以训练学员的论文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韩文飞,柴继红.互动式教学模式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14)
[2]费志杰.以互动交流为特点的任职教育教学模式探要[J].军事经济学院学报,2010(02)
[3]张会舍,文雪飞.构建课堂互动教学模式初探[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02)
体育教学有别于其他学科,能极大限度地给学生自由。活泼的空间以利于个性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以及终身锻炼的能力。体育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在教学中,信息传递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要完成体育课教学任务,除了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和较高的运动水平外,教学手段的运用也很重要。诸多实践证明,在体育教学课改的今天,我们用传统的方法、模式去进行教学就显得比较狭窄。我们必须运用现代先进的教学手段,才能优化课堂结构,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什么是互动式教学
互动式教学法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课内与课外之间,师生互相活动,互相讨论,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互动式教学的教学程序
互动式教学可非为六个阶段,每个阶段又分成若干环节。
1.预习阶段
即课前预习,是老师备课、学生预习的过程。老师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性格、年龄特征等备好课,学生根据老师列出的预习提纲和内容通过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进行自我琢磨,自我研究,或者同学之间互相探讨,互相讨论,从中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列出问题。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过程,培养学生个人锻炼能力和想象能力。对于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教师做详细分析,区分主要问题、倾向问题,还是次要问题、个别问题。对这些问题如何解决,要提出对策和方法,进行“二次备课”。
2.师生交流阶段
这一环节是上一环节的升华教师要组织学生针对普通性的问题,结合教材和重点,以及学生存在的问题,归纳出需要交流讨论的问题,然后用你讲讲,我说说;我说说,你评评的方法提出不同看法并进行演示,提出问题相互答辩,加深理解,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改变了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3.学生自练阶段
学生根据师生交流的技术理论知识和师生演示提供的直观形象的动作概念,进行分组练习,互相探讨,互相帮助,老师巡回指导。在学生“卡壳”时给予启发与点拨。这样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参与自练的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动作技术的方法。
4.教师讲授阶段
这一阶段是师生进行双边活动的具体表现,也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在自练之后教师进行讲解,突出技术重点、难点,并结合学生自学时的动作错误,着重对动作技术重点、难点做示范,让每个学生反复思考,积极参与到解决问题中来,充分发掘民主,各抒己见。在这里应承认学生的自学和讨论是有效果的。大部分问题可以自我解决,但也会出现有学生对动作技术理解不透彻的情况,这就需要老师进行有效的启发,帮助学生揭示它们的内在联系或区别,有针对性的讲解动作要领,做出标准示范动作,把抽象动作、概念具体化。而学生则根据老师的讲解、示范不断改进直到解决问题为止。这样可以挖掘和发展学生创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环节要求老师有精细的`辨析能力和较高的引导技巧。
5.学生实践阶段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基本部分,它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认识——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过程后,老师有目的的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技能再进行实践,在此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化组合的自择权,采用自发组合群体的分组练习方法以满足学生个人的心理需求,并尽可能安排难度不一的练习形式,在完成练习次数、距离、时间及质量上,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尽可能的为各类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尽可能的为各类学生提供更多的表现机会。练习的方式要做到独立练习和相互帮助练习相结合,使学生在练习中积极思考,亲自体验,并从自己信任的同学中找到好的方法与经验。总之实践过程中要让“素质”好的学生“吃得饱”,也要让素质平平的学生“吃得了”。既锻炼学生的身体发展个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公平竞争,遵守纪律,协作配合,拼搏进取,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培养了学生的自我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应用能力。这里教师的工作不是“教给”学生什么,而是努力构建学生知识结构,并用种种方法来刺激学生的“欲望”,这样学习对于学生来讲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
6.总结复习阶段
此阶段是课堂教学的结束及延伸部分,在教学中,学生可以自由组合小群体,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互相纠错。互相总结,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又能够使身心得到和谐的发展。最后老师画龙点睛,总结本课优缺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布置课后复习,要求学生的课余时间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复习,加强记忆,提高动作质量。
教改其目的就是要把单纯的传授知识转到人才素质和能力培养上来,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审美,学会健身。互动式教学是体育课堂教学改革的初探,它的特点在于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线发展学生个性。此法尚在萌想之中,效果还待实践证明。
试论互动式教学在波谱分析课程中的应用教育论文
论文摘要:本文介绍了在“波谱分析”课程教学中如何科学应用互动式教学法。针对该课程的特点,分阶进行设计,通过创设各种有利的教学环境,使师生在平等和谐的交流与探讨过程中,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既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更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取得了相当好的教学效果。将将专业知识的教师单方讲授模式与专业知识应用、专业技能培养的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相结合,对大幅提高“波谱分析”理论性专业课程教学效果具郁民好的适用性。
论文关键词:互动式教学波谱分析教学质量
教学过程首先是一个认识过程,确切地说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掌握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随着现代教育制度改革的推进,单一的由教师到学生的“单向灌输式”教学模式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教育模式进步化与灵活化的需要。在新理念的指导下,教学设计中要以学生发展为本,结合学科和课程特点,为学生提供开放的、面向实际的、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互动式教学正是这样一种教学法,它强调的是教学活动主体一一教师与教学活动受体一刹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地位的平等性,把教学活动看作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沟通和交流的一个动态过程。
笔者近几年来在‘波谱分析”课程教学中运用互动式教学法,抓住该课程的特点,科学设计,做到在彼此平等、彼此坦诚的基础上,通过理性互动,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不仅较好地发挥了老师的主导作用,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理性思维,拓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效提高了教学成效。
一、在“波谱分析”课程中运用互动式教学法的必要性
“波谱分析”主要是以光学理论为基础,以物质与光相互作用为条件,建立物质分子结构与电磁辐射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进行物质分子几何异构、立体异构、构象异构和分子结构分析和鉴定的方法。波谱分析技术主要包括紫外光谱法、红外光谱法、核磁共振光谱法和质谱分析法。波谱分析的理论不仅对化合物结构分析和鉴定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物代谢动力学、天然药物化学等学科必不可少的分析手段,熟练应用波谱分析技术是化学专业人士应该掌握的一项重要专业技能。
“波谱分析”专业课专业理论性较强,如果教学方法不科学,那么无论是教还是学都会比较难。过去由于课堂上普遍采用由教师到学生的“单向灌输式”教学模式,冗长单调的口授式教学容易引起学生的倦怠,以至于有的学生对该课程专业知识的学习失去兴趣,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就能够掌握这门有用的理课专业知识,尸直是近年来我们认真探索研究的问题。在“波谱分析”课程的教学中引人互动式教学模式,充分现了现代教育理念,老师不再是纯粹讲授,还要启发、引导、组织,学生也不再是纯粹当听众,而是成为教学实践的主体。将专业理论讲授和专业知识应用、专业技能培养贯通起来的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能有效地避免学生对“波谱分析”专业课的厌学情绪,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使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更好地掌握波谱分析技术的专业知识,对大幅提高“波谱分析”理论性专业课程教学效果具有很好的适用性。
二、互动式教学法在“波谱分析”课程中的教学实践
1第一阶段一专业理论知识讲授
在每个章节授课的初期,借助于形象化的多媒体教学,教师首先对各项波谱分析的原理、分析方法与仪器构造进行系统的讲授。如在核磁共振技术相关章节中,介绍核磁共振谱的由来及原理,核磁共振谱图的类型,各类核磁共振谱图的谱图特征及其与化合物结构之间的关联等(包括各类不同类型的质子或碳原子的化学位移区段、相邻的质子间互相的藕合情况如何反映在谱图中谱峰的裂分情况中,以及各类取代基对化学位移的影响等)。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能够提供鲜明清晰的画面,便于把动态的文字、图像、画面进行分解、移动、组合的演示。就能够有效地激发起学生学习理论性较强的“波谱分析”专业知识的兴趣,把学生引人到生动的知识讲授的情境中去,通感性认识的强化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2.第二阶段一应用专业知识进行波语分析实例解析示范
在每个章节理论基础知识的讲授之后,教师亲自示范典型的图谱解析过程,在一张原始谱图的基础上,逐步进行谱图的解析,在每个步骤中将相关的理论解析知识加以应用与详细讲解。以核磁共振氢谱的谱图解析为例,首先通过各个核磁峰的峰位置也即化学位移所处的范围来大致确定各类质子的种类,l如归属为饱和烷基氢,还是烯氢,还是芳香氢,抑或是醛基氢或竣基氢;然后根据封面积的积分判断各类质子的个数或相对比例;根据各个谱峰的裂分情况(是单峰,双重峰,还是三重峰,抑或是多重峰)以及各组峰之间藕合常数的大小判断各组质子之间相互祸合的情况,即不同的质子基团之间的相邻情况;最后综合化合物其他信息,综合推断出化合物的结构式。在谱图的整个解析过程中,让学生逐步强化感性认识,深化上一阶段所学习的专业理论知识,进而掌握该章节相关谱图解析技术。 3.第三阶段―学生自主进行波谱分析实例解析,教师辅助才旨导
在每个章节的最后阶段,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自主选择一些谱图实例,经过小组讨论共同提出解析谱图的方案以后,由其中一个学生作为代表走上讲台,模仿教师的解析过程,逐步解析谱图并讲解每个解析步骤中所用到的专业知识,最终得到相关化合物的结构信息。在讲解过程中,老师实时做出点评,同时进行纠正与补充,台下学生也可以实时提问,负责讲授的学生予以相应回答,不能解答之处或不足之处由老师进行解答与补充。对每组学生的综合表现进行打分,记人平时成绩中,并在期终考试成绩中占据一定比重,通过类似于绩效考评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互动式教学法在“波谱分析”课程中的教学效果分析
在结合“波谱分析”基础知识的前期传授的基础上,引人互动性实践环节,加深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与对专业知识理论的理解,同时培养了学生在谱图解析的过程中运用专业知识的技能。互动性教学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这对于活跃课堂气氛、加强课堂中反馈以及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等,都有着很重要的影响。互动性学习中教师的地位发生了变化,不单是组织者、主导者,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创造性学习中的助学者,从“凌驾”于学生之上的主导者变成了与学生地位平等的助学者,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尽可能地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极富个人特色的个人展示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实时的.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来及时完善学生个人的知识体系,加深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
以掌握关键知识点的问题为支撑,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环节,使台上的学生进一步掌握“波谱分析”课程理论知识在实际谱图解析中的应用,强化谱图解析技能,同时使讲台下的学生能够及时解决疑惑,也在反复的范例演示中自然而然地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互动式教学通过“教”与“学”的方式的变革,结合学生的特点,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人手,将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生单纯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逐渐改变为被动接受知识与主动应用专业知识相结合的新模式。这种教学方法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将抽象乏味的理论知识讲授转化为具体有趣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教学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与教师形成良险互动。
这种互动模式最终要求学生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线,自主探究,自主参与,自主将理论知识与实践专业技能融会贯通,通过“提出问题一自主探究一解决问题”的链式实践互动过程,学生经历了一次“波谱分析”专业知识的“再发现”,有利于墙养学生“运用”新知识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学生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内化知识、发展专业技能。
四、结语
“波谱分析”的教学应将专业知识的讲授模式与专业知识应用、专业技能培养的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结合起来,让学生先了解课程的重难点,再由浅人深,在平等和谐的交流与探讨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提高学习效果。对“波谱分析”这样理论性很强的专业课程,运用互动式教学法能够产生很好的教学效果。专业理论教学也应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创设各种有利的教学环境,改变“一家言”、“一言堂”的局面,使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发生转变。这其实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必须针对课程特点,当好设计者、授业者、引导者、组织者,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是互动式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互动式教学模式也尚有不足之处,比如不能兼顾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性,不利于全面照顾到所有学生的有效知识与技能传授。针对这些不足,这种互动式教学模式,仍有待进一步探索并完善。互动式教学正逐渐成为一门新型教学方式,期待着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开拓创新。
1.1关于互动式教学改革的几点认识
互动式教学改革是近年来高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探索方向,即以任课教师为主导,为学生为主体,强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并且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讨论与互动,切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互动式教学有其突出的自身特点:一是互动性,相对于传统课堂教育中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式的教学模式,互动式教学更突出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由被动到主动,教师则由主讲转向引导与参与。课堂上师生关系处于平等地位,对话与合作;二是合作性,互动式教学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学生以组为单位开展学习研讨,通过头脑风暴,交流讨论,集思广益。这一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与团队学习力,学生之间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三是趣味性,互动式教学中教师根据实际教育需要有意设置一些互动游戏、案例分析、提问抢答、角色扮演等环节,极大地提高了课堂学习氛围和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与学习热情。
1.2我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互动式教学改革的背景
笔者所在的学校近年来学院不断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校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设置成全院公共必修课,总计32个学时。
进入,学校部分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反映在教学过程中遇到一些瓶颈,90后大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与积极性不高,教堂出勤率明显下降,课程教学实际效果难以保证。有鉴于此,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做过大量调查研究后,决定在级新生部分班级中试点推行互动式教学改革。
1.3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互动式教学改革一次实践运用
根据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统一规划,笔者针对所教的市场营销161班进行教学改革的实验。
(1)教学前期准备工作。一是教学方案的整体设计。笔者坚持“启发原则”与“参与原则”,即将引导启发与学生参与作为整个教案方案设计的核心;二是教学内容的设计,在研究过营销专业学生的特点(知识结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等),对此笔者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提前写好教案并适当调整教学课程内容;三是教学场地安排,结合于互动式教学特点,笔者提前申请了学院多媒体多功能活动教室,并且科学地布置好场地。
(2)教学实施开展情况。首先,上课之初,笔者将全班42名学生随机分成6组,每组7人。紧接着在笔者的主持下进行了一个简单的破冰活动。10分钟的热身小游戏过程中,选举出每位小组的小组长,同时活跃了课堂氛围;随后,笔者以一个视频案例切入教学,要求各小组就视频内容进行讨论并且发言。教师借机观察与推测学生学习的热点、难点,进而在接下来的讲解中有针对性地引导与讲解。两节课的`教学过程,教师通过各类问题引导发学生自主思想,自己找答案。下课前笔者为学生列了1-2本参考资料,要求学生课后阅读,下次课上进行分享与发言。
(3)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评估。2节课的教学中,有热身游戏、案例分析、交流讨论与自由发言,学生认真投入,积极性与主动性强、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与把握也较为充分,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2此次互动式教学改革中存在的若干不之足与几点思考
2.1课前的准备工作仍有不足,教学技能技术仍需提升
尽管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从教学程序、教学内容到互动方式上都有认真的设计,但仍然未能最大限度地摆脱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在引导与启发学生自主思考与学习过程中也显得有些生硬。这些从另一个方面也反映出互动式教学不但要求教师具有很高的教学技能技巧,还要求教师对互动式教学有深刻的理解。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效引導学生积极参与,良性互动,既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及教学技能的熟练掌握,更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年龄、性格特点、知识水平、行为习惯有深入的了解。教师要将大量的精力放在学生身上,为学生为主体,全力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潜力。
2.2互动式教学改革的预期教学效果难以有效把控
两节课的教学过程,课堂氛围热烈,学生积极性高涨,争先恐后地发言,欢声笑语不断。但学生对课程教学知识点的掌握是否到位,则难以有效把控。在教学中,教师要高度重视教学重点和难点设置问题,让问题切中要害,真正让学生通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掌握教学重点内容。同时教师在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结构、个性特点和理解能力,在引导学生思考时,充分地激发其想象力与创造力,让学生深入到教学核心内容中去。
3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互动式教学的几点思考
3.1互动式教学是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教育教育课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有其自身特点,心理健康教育课在传授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同时,还担负着培养学生心理健康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互动式教学不同于传统的“教师说,学生听”,而是通过师生双方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创设情境,学生充分参与,对教学内容通过多情境、多内容、多形式的良性互动方式的探讨,使每一名学生达到掌握知识、发展良好个性品质的目的。互动式教学能有效切合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特点,它通过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充分调动双方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学生在参与中磨炼自己的思想,形成相应的情绪情感,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效益。笔者认为互动式教学将是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教育教育课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3.2进一步调动广大高校教师运用互动式教学的积极性是关键
笔者近一年的教学实践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互动式教学改革在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和保证实际教育效果等方面起到了十分明显的效果。但在这一教学改革中教师对互动式教学改革的态度起着关键作用。互动式教学要求教师地过去认真备课、认真组织课程教学的基础上,投入更多地时间设计教学环节和与学生良性互动,同时要也需要教师掌握更多地教学技能技术。与此同时还要教师克服过去陈旧的教学观念,真正做到课堂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自己最好的老师!只有做到这些,才能真正发挥互动式教学应有效果。
3.3互动性教学改革要进一步突出学生为本,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教学方式是一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接受主体的教育过程。互动式教学改革则突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教师把握提问引导的质量,教师提问的水平直接关乎最终的教学效果。学生正是通过教师的问题得以更加深入地思考与探究;二是课堂上的专题讨论要有一定的深度,才能激起学生主动思考的兴趣;三是教师要掌握倾听的艺术。教师通过通过有效倾听鼓励学生积极思想、畅所欲言,引导学生向更深的方向发展。四是教师要充分把握好互动的范围,用自己的情绪感染学生,用专业知识吸引学生,努力接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并且尽可能让全班学生都参与进来,最大限度地展现互动性。
参考文献
[1]刘野.互动教学内涵及实施策略[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3).
[2]许倩.课堂互动教学的分析与认识[J].课程教育研究,(1):123-124.
[3]冯萍.谈互动式教学中的教师角色定位[J].大学教育,2014,(5):88-90.
浅谈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互动式教学论文
一、开展互动式教学的意义
1.有助于营造融洽的教学氛围
互动式教学在开展过程中更加注重课堂上的有效交流,不仅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也包括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通过教师的引导与教学环节的设计,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互动空间,在师生交流过程中能够有效地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并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对于知识掌握的实际水平,也能够摆脱传统教学课堂中师生间角色定位不平等的不利影响。生生之间互动协作的加强也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之间关系的融洽,增进学生之间的感情,从而形成和谐、良好的教学氛围,也为教学活动的开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2.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改善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以往的教学方式中,理论灌输与实践训练相分离,且教师对于学生实践应用水平与掌握效果的把握也存在不足。通过互动式教学能够很大程度上增加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的机会,并且在互动中教师能够深入到学生当中。这样也就能够更加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掌握方面存在的不足与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加以强化训练,并能够结合不同学生的层次水平,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帮助所有学生实现能力提升。学生在互动中也能够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并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增强主动学习与思考的积极性,这些都能够促进教学效果的改善。
3.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现代教育不仅仅注重学生在专业知识、技能方面能力的提升,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开展过程中运用互动式教学的手段,能够有效实现对学生多方面素质的培养与提升。如互动式教学中常常要求学生之间互相合作完成互动任务,这就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并增强学生的集体归属感,而互动教学对于交流的重视,也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交际能力与表达能力。此外,互动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大都会引导学生通过主动探索来发现教学知识,并在实践中对知识进行检验和巩固,这就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对于学生未来的学习与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互动式教学的主要形式
1.师生互动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互动式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是一种较为基本的互动形式,师生互动主要是指非灌输式的,由教师和学生就教学相关内容进行交流,了解学生对于计算机知识学习的实际需求,在互动中教师将知识以不同方式传递给学生,同时从学生那里获取反馈信息与意见,并掌握每一位学生的层次与特点,通过互动中获得的信息来优化教学方法,使学生直接参与到教学互动中来,并与学生共同构建最为适宜的教学模式。
2.生生互动
生生互动也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互动式教学中的重要互动形式,主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由学生和学__生之间进行的小组学习、团队合作、小组间的合作、竞争、讨论、辩论,并在互动过程中互相学习,互相补足,实现在知识与技能上的共同提升,并逐渐强化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与师生互动的配合能够更好地发挥出提升学生计算机知识与技能水平的作用。
3.人机互动
人机互动不仅仅是指学生利用计算机设备进行实践演练的互动,还包括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教学软件和多媒体教学网络资源,使学生通过对软件的实践应用和对网络教学资源的访问和利用,从中获取知识,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也是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重要途径。
三、当前互动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提问方式单一,缺乏精心设计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互动式教学中,部分教师对于课堂提问并没有进行精心的设计,而仅仅是采取直接提问的方式,问题的选择开放性不足,问题难度控制也相对不够理想,常常导致提出的问题不能对学生起到很好的引导与启发作用,学生的思维依然较为局限,这也将限制教学互动的开展。
2.讲授时间过长,课堂互动不足
部分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时,对于时间分配的控制把握不当。将大部分时间放在对知识的讲授和课件展示上,给予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练习和自主思考的时间则相对较少;并且课堂讲授的各部分知识内容之间所留设的时间过短,学生往往没有足够的时间探索新知;课堂交流与经验分享更是十分受限,教师为赶进度还常常急于公布问题的答案或完成实际任务的方法。这就导致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得不到训练和培养,教学的互动性得不到体现。
3.在线互动不足,资源利用率低
互动式教学中在线互动是一种常见的方式,但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在线互动教学中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学生对于线上互动教学平台的利用仅仅局限于教师所布置的相关任务上,在完成需要检查的学习任务后,便不再主动应用网络教学资源进行学习,使得网络资源的实际利用率较低,资源价值得不到充分发挥,也不利于学生计算机技术水平的提升。
四、《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互动式教学的开展策略
1.运用多元互动教学法展开教学
“多元互动”的“互动”是指充分利用各种跟学习有关的而又能相互作用的'教学要素,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和发展,从而达到高质高效的教学效果。教与学的活动真正成为实时多向互动的有机整体,实现教为主导与学为主体的辩证统一,教学目标的达成具有动态生成性,多元互动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全面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如:“利用Word 图文混排制作有关学生校园生活电子小报”,教师简单讲解图文混排基本操作,提出任务的相关要求,学生以分组实践的方式开展,通过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协作,完成学习任务。在课外,学生通过网络在线学习的平台、微信群、QQ 群等途径实时与教师交流,从而使得教师更好地融入到学生中,也使得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2.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开展教学
任务驱动教学是一种基于任务完成过程来实现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掌握、熟练运用的教学手段。在实际运用中,教师将教学的知识与内容进行分解,并分步骤融入到相应的阶段性任务当中,学生跟随教师引导逐步进行任务的实施与完成的过程中,发现并掌握相应的教学知识,这一过程中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会以完成任务为目标进行互动交流、讨论、协作,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实践能力。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实践性、创造性等方面有着较为突出的特点,这也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有着很大的契合性,在实际的教学开展过程中,教师应注意重点把握几点内容:首先,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其次,任务设计要具有可操作性;再次,任务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特点;最后,任务设计要考虑分散难点和重点。
3.运用分层教学法展开教学
中职学校的学生由于接触计算机的情况有着很大的差异,计算机知识的基础水平也各不相同,如采取“一视同仁”的教学方法,很容易导致部分学生跟不上进度,部分学生又感到枯燥乏味。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采取分层教学法,即通过教学开始前对学生基础水平进行了解,将学生分为若干个不同的层次,根据每一层次学生的特点,设计相应的教学目标与方案,布置不同层次的教学任务,设置不同的评价标准,使每一位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都能够获得相应的收获与体验。如在进行计算机硬件的教学中,对于基础层次较低的学生可以将教学目标设置为准确辨识各类硬件,而部分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可以让他们尝试进行硬件的拆卸与安装。在每一层次学生完成相应目标后,教师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以增强学生的信心,并给予学生更好的体验,进而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总之,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采取互动式教学可以较好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实践教学中,教师须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引,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积极互动、有效互动,全面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浅谈中等教育中的声乐互动式教学论文
[摘要]笔者从教师综合素质的制约、学生主体意识的不足、引导和激励学生对教学的主动参与、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四个方面,论述了在中等学校的声乐教学中,实施互动教学方法的条件,步骤,为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提供了有利支持和保障。
[关键词]中等学校 声乐教育 互动式教学
在中等学校的声乐教学中,虽然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但如何更好地完成它,让学生掌握歌唱技能和声乐知识,并将其转化为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从教学实践中发现,在完成这一目标中,既有制约因素,也存在有利条件。
一、教师综合素质的制约
1.传统的教育观念
互动式教学的核心思想,在于强调人是发展过程的主体,师生双方是平等的和谐关系。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再扮演“布施者”的角色,而是在与学生建立平等“伙伴”关系的基础上,使教学过程富有情境性、过程性和启发性。但是,受“教师中心论”的影响,学生主观能动性有时会遮蔽,纯粹成为教学活动的客体,处于被教育者的地位。
2.教学技能的单一
互动式教学对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技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对学生的价值观、特长、偏好和学习能力等的反思;对培养、确定学生学习兴趣和需求方面所具有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掌握沟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在教学的组织管理方面,教师作为协调者和激励者的角色扮演,等等。教师在与学生进行开放式访谈,并根据学生的兴趣、态度、特长以及音乐的感受性等方面组织教学的技能单一,也影响到互动式教学手段的运用。
3.教学评价机制的弊端
教学评价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具有导向和调节作用。但目前的'教学评价机制,对学生的主动参与也存在着一定的阻碍作用,主要表现在评价目的的片面性――认为教学评价仅仅是对学生进行鉴定、评比和排序以及评价方式的单一性――仅以考试成绩作为判断的唯一依据。比如,常规的音乐课程,往往通过让学生唱一首歌曲的方式对学生一学期的学习效果做出评价。
由于音乐演唱的评定本身缺乏绝对尺度,个体的主观审美标准各异,教师的主观臆断无疑会妨碍评价的信度。而某一首歌曲在教学评价中具有的绝对权重,很容易让学生把某首歌曲与学生的声乐知识能力之间构成因果变量关系,下简单判断,从而严重地影响了评价的效度。
二、学生主体意识的不足
1.缺乏对互动式学习的科学认识
尽管中等教育声乐专业有明确的办学目标和规定,但由于受“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学生缺乏自我设计的能力,对互动式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我要学”的热情以及选择、取舍和判断的能力,惯于被动接受而惰于主动探究,没有意识到积极互动教学活动对自身能力的提高,尤其是语言表达能力、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积极推动作用。所有这些,都影响到互动式教学的实施。
2.对传统学习方法的路径依赖
基于对传统应试教育认识和传统教学方式的定式效应,学生已经逐步适应教师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手段,而对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如讨论、分析问题等,一时还难以适应,学生并没有养成自主参与学习的习惯。
三、引导和激励学生对教学的主动参与
1.确立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互动式教学中,教师应是平等学习团体中的“首席”。他是一个从外在的专制者转向内在情境的引导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创设合乎实际的教学情境,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听、视等多种途径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比如,在指导学生演唱一首艺术歌曲时,老师应引导鼓励学生根据歌曲旋律的线条和歌词的内容,大胆地展开自己的想象,抒发自己对情境的理解,结合自身独特的感受去处理歌曲,而不是一味地听从老师的处理方式,或单纯地模仿别人的演唱。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使一首作品的处理有了鲜明的个性。
2.针对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在满足学生整体要求的同时,兼顾个体的条件和需求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并设计符合其各自特征的教学过程,是实现互动式教学目标的又一途径。如在指导学生发声练习时,教师要准备多个练声曲给学生试唱,并要求他们反馈歌唱感受,教师把学生的个性特征与教学目的相结合,为学生制定科学的练声计划。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个个体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3.营造宽松、自主的学习氛围
学习的氛围(环境)对学习兴趣的养成,动力的形成,学习效果的产生等有较大的影响。声乐专业教学具有通过情境学习达到教学目的独特优势。在音乐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利用课程内容,以创作背景诠释意境,以诗化的语言领悟意境,以现代化教学手段再现意境,借助情景教学设计,丰富学生想象,愉悦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
四、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
动机的功能在于使个体明确行为的意义,并为其行动提供力量。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强调诉诸感性的亲自参与,在于他从本质上视音乐教育为审美教育,舞美与音响舞美与音响!而这种审美情感的体验,对学生乐学无疑具有重要作用。
中等教育参与式教学,可以借助内在取向的动机和竞争取向的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既可以通过建立课堂互动式教学活动的优秀标准,向参与者提出知识和能力的挑战,激发其内在需求。也可借助各种类型的声乐竞赛活动,使参与者把自己的表演与他人的成就相比较,使学生不仅想在表演中成功,而且还想胜过他人,使学生在参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和自豪。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声乐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确立科学的评估体系和方法,尝试构建开放式音乐评价方法,积极探索过程性、主体性、展示性评价方式。如注重平时积累,为学生建立“声乐档案”,借助“旋转舞台”“新星擂台”、“才艺大比拼”、“新年音乐会”等定期或不定期举行比赛的方式,为学生提供表演的舞台,让他们有展示特长和合作演出的机会,并借此把学生的成功与进步都一一记录下来,作为客观、公正、综合评价的基础,使学生品尝到互动学习和获得创新的成功乐趣,以此来吸引其更广泛地参与。
简谈互动式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应用论文
一、互动式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1.师生沟通,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地位是高高在上的,严肃的气氛使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这就导致许多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不利于进一步学习语文知识。然而,通过互动式教学,能够极大地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一方面,能够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向教师询问一些疑难问题,进一步加深对于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另一方面,有利于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这对于高中语文教师进一步开展教学工作而言,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与此同时,通过互动式教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课堂中,教师讲授唐诗,教师发问“诸位同学如何看待李白、杜甫、王维三人的性格特点与作品风格?”之后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这样能够极大的鼓励学生进一步思考问题,充满兴趣的学习语文知识。李白性格傲气,清高自许,文章风格空灵近仙,豪放不羁;杜甫性格老成,忧国忧民,文章风格沉郁顿挫,悲壮感慨;土维性格稳重,洒脱恬淡,文章风格平淡悠然,充满佛性。通过互动式教学,能够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在师生交流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高教学效率,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互动式教学,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能够极大的.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在最短时间内接受最多的知识点,容易加强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与此同时,也十分有利于教师开展教育工作。在教育工作之中,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但教师在教育工作之中永远处于主导地位,即教师是知识的输出者,而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二者之间进行沟通和交流,能够达到十分良好的教学目的。与此同时,互动式教学十分有利于形成和谐的课堂氛围,课堂氛围对学生学习语文知识,起到极大的影响。如果课堂氛围严肃占板,那么学生就会昏昏欲睡,如果课堂氛围和谐融洽,那么学生就会充满兴趣的学习。
二、针对高中语文课堂互动式教学的几点建议
1.以学生为本,把握互动的限度
我国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因此,全体教育工作者在开展教育工作之时,都应该坚持以学生为木,即教育工作者的一切工作行为,都应该是为了学生着想的。在高中语文课堂互动式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必须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且对待所有学生要一视同仁。在高中,学生成绩有优劣之分,教师在课堂教学时,面对不同成绩的学生,要平等的对待,不可带有色眼镜对待学生。通过互动式教学,教师应该合理把握问题的难度,不应该以过难的问题为难学生,应该积极鼓励学生的回答积极性,进而以兴趣来引导学生更加高效的学习。此外,教师应该在课堂之中把握好互动的限度,课堂的时间是较为短暂的,如果耗费过多的时间用于互动提问,那么就会导致教师没有时间教授书木知识,这是不利于教师进一步开展教育工作的。因此,教师把握好互动的尺度,通常在上课25分钟之后,进行互动问答,能够起到最好的效果。
2.情境创设法与互动式教学相结合
互动式教学作为一种科学的教学方式,能够极大的推动教育工作的展开。但是单一的教学方式能够起到的作用有限,因此,在高中语文课堂之中,可以通过情境创设与互动教学相结合,以促进学生更加高效的学习语文知识、情境创设,即教师通过语言描述等方式,为学生创造一种情境和氛围,使学生更加清楚直观地感受到一种画面,进而更加了解和记忆相关的知识点。例如,教师在讲到我国明代著名爱国将领袁崇焕之时,就可以用悲壮的语言讲述袁崇焕的一生,这位铮铮铁骨的将军,戍守边关多年,抛洒热血,一心杀敌,然而,在沙场征战多年的袁崇焕,最后被崇祯皇帝所杀,自毁长城。然而袁崇焕在刑场,仍然坚定的爱着自己的国家,并作诗“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这种爱国热情,感染了无数的仁人志士。教师通过悲惨壮烈的语言,缓缓讲述袁崇焕的辉煌事业以及悲惨解决,能够渲染一种十分悲壮的氛围,进而促进学生进一步的理解和记忆爱国的含义。在进行情境创设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放映视频,更加直观的为学生展示相关的历史画面,为学生创设情境,创设氛围。在高中语文课堂,通过情景创设与互动教学相结合,能够使得学生更加专注于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学生会更加主动的理解和记忆,十分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效率。
关于作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应用论文
【摘要】在作文教育中,情感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写作的目的是表达情感,没有情感的倾注,一篇文章就毫无意义。培养学生写作的情感,要从小开始。义务教育阶段就将情感教育引入作文中,有助于孩子养成思考的习惯,并使许多学生从小就热爱生活、关注身边大小事,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当作文时心中富有情感,写作自然一气呵成。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找到了自信,对写作也会产生兴趣。
【关键词】情感教育;作文教学;小学生
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学生具备了写作能力,才能适应更高一层的教育。“听”、“说”、“写”,这三个字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平时课堂学习中,也是中国几千年来所有学习者必备的技能。因此,写作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综合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说,在作文中真实情感的流露相当重要。作文中没有情感,就像食物没有味道,不管是作者写作还是读者阅读都索然无味。
一、将情感教育引入作文教学的重要性
1.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感知很多事物都是通过内心的情感。先观察、再分析、然后做出自己的判断得到自认为正确的结果。小学生正处于学习感知的时期,对外界的一切充满好奇,尤其对未知的事物有着去了解的欲望。这时老师加以正确的引导,促使他们去观察、去感知,对他们的成长及身心健康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帮助。
2.积极、健康的情感有着鼓舞人心的力量,有助于孩子确立志向。做事先做人,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做人的前提。以积极的态度、饱满的热情对待学习和生活,才能得到快乐与成功。
3.情感教育可以帮助学生适当地宣泄压抑,将内心的不满与愤恨等通过文字表达出来。老师要从小事教育学生,帮助解决学生遇到的一些问题,并教导他们正确地看待生活中发生的不好的事情,多感受温暖阳光的一面。
二、培养学生热爱写作的习惯,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
1.引导学生去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用心观察身边的事物,组织学生去校外看看风景,感受大自然中的生命。让他们仔细观察花草树木、鸟鱼虫蚁,聆听他们的声音,再把心中所想写下来。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另外,老师除了鼓励学生多去社会实践,还要多让他们关注社会热点。
2.培养学生写日记、生活随笔的习惯。要求学生每天完成一篇日记或优美语句的摘录。但内容要写自己感兴趣的、喜欢的,愿意写的。把自己每天的所见所闻和有趣的事情用日记的方式记录下来,并在最后发表自己的看法,写完后老师按时检查,并给学生提出意见或建议,激起学生写作的兴趣。这种方式既能激发学生的一些情感,把写作当成乐趣,也为写作积累了素材。
3.出适当的作文题,命题要使学生感兴趣。在平常的作文练习课上,命题尽量是能触动到学生内心的,让学生有写下去的欲望的。通常情况下,学生拿到一个作文题目,不知道该如何下笔,或者大多数学生写出来的文章相似。例如写“我最喜欢的一个人”,很多人会写爸爸或者妈妈,写得也没有什么特色,好像所有人的爸爸妈妈都是相同的。
4.通过表扬的方式鼓励学生。对于小学生来说,被人肯定会使他们信心大增。辛辛苦苦写完一篇文章,如果得到的是批评,会强烈地打击到他们的积极性。适当的表扬,会使他们得到情感上的一种满足,暗自下决心下次要写得更好。在讲评作文时,找出每个人写得出色的地方,鼓励学生继续发扬;不好的地方,委婉地之处,引导他们改正。比如某学生作文时出现病句,老师就先夸奖他一番,再指出文中有病句的地方,对他说:“其他的一切都很好,如果以后这种句子如何如何,那就完美了。”这种方法可以增加学生对错处的印象,促使孩子去改正,同时也不会打消孩子的积极性。
三、进行情感教育时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很多学生在写作时,根本不知如何下笔,不知道写什么、怎么写。或者写出来的内容生涩无趣,言语空洞,这都与老师平常的教育有着极大的关系。好的老师知道该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爱上写作。而有的老师只是规定孩子的格式、内容等,忽视了写作其实只是一种简单的沟通方式,是用来表达情感,与自己谈话的方式而已。如果用这种古板的教育方式来要求孩子,就会使孩子一拿到作文就不知所云。
2.学生的知识面太窄,作文的内容单调。大多数学生想要将作文写好,也有丰富的感情,但是接触的知识太少,文化基础不够,导致写作时不能自然流畅地完成。所以,只有让学生多关注身边的社会、生活、人物,才能激起他们的感情,写出充满真实情感的作文。
3.学生在写作时,无法将心中的思想与感受用文字表述清楚。有时候,学生心中有着丰富的情感,也了解很多知识,但却不能用自己的话将其表达出来。这与学生平时的积累有很大的关系。一方面,学生平常练习不够,写得少,就没有足够的经验。另外,学生做完练习,老师没有认真及时的批改,给学生指导,导致学生写了也不知道自己写得正确与否,这样即使学生写得再多也无济于事。
4.有些学生在写作中,会参考别人的文章或着直接抄袭,而不是自己动脑写。这样会使学生的写作能力越来越差。在发现这种情况时,老师应及时帮助学生改正,教育他们正确的做法,而不是责骂他们。责骂会使他们更加失去对作文的兴趣,甚至演变为厌烦。
四、结束语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引入情感教育是很重要的,但作文中的情感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非短时间就能做到的,需要教育者进行长期的坚持与奋斗,耐心的去教导学生,帮助学生提高作文能力。学习语文,不仅是为了提高成绩、考上大学,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听说写思的能力,还要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对于每个教育者,都要认真做好教育工作,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关的指导方法,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做事,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张秀端.对情感教育引入小学作文教学的思考[J].新课程小学,,(7):42-42,43.
[2]李欣.注重情感教育提高小学生写作能力的探讨[J].课外语文(教研版),2013,(11):78-78.
中学物理教学中教育心理学的应用论文
摘要:要深入浅出地采用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感兴趣的形式进形教学。II:利用实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启发学生思维。III:精心设疑,激发思维。IV:适当应用正反对比方法引发学生思维。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中学物理;教学手段
本人通过对教育心理学的学习,结合自己教学实践,深刻体会到:做为一名人民教师不仅要掌握一定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努力结合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反复钻研教材,区分教学重点,认清主要和本质的东西,同时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对教材进行分析加工,化繁为简,深入浅出地采用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感兴趣的形式进行教学。
一、利用实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启发学生思维
众所周知,物理是一门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联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利用适当的实验去引导学生观察和探究,是我们教师教好物理,学生学好物理的关键。在初二学生学习物理的第一节课,我就要求学生回去自己通过实验验证摆的等时性,重现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通过用长短不同的绳子和轻重不同的石块研究摆动规律,并做实验记录。学生积极性很高,他们有的分组实验有的家长协助,虽然所得结果略有出入,记录方法各有不同,但学生通过此次实验初歩体验了科学家们研究问题的方法以及实验技巧,他们的判断分析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人的感知与思维总是联系在一起的,对物理现象亦是如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课本每章后配有的学生实验,选择适当的实验布置给学生回家实践,如在热学中可让同学自测自己一天中早,中,晚的体温,了解人的体温的变化规律;光学中可自制针孔相机,了解小孔成像原理及特点等。这些我都让学生做过,收效都不错,学生积极性很高。如在做小孔成像时,书上是个圆筒,可生活中很难找到,在我布置实验的.第二天很多同学拿给我的有方型,三角型,做得很成功。
二、精心设疑,激发思维
人们的思维活动,求知欲望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应该深入了解学生实际,认真研究教学大纲和教材,善于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一改以往满堂灌的疲劳教学法。例如:在讲光的折射时,可先将一硬币放入碗中,让两位同学各找一个刚好看不见硬币的位置保持不动,然后向碗中加水,要求学生仔细观察重见硬币的现象,并由此引入新课,学生的好奇心一下调动起来,便会带着解决问题的心情去关注老师的教学,在获得新知解决问题后,学生就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愉悦心情,觉得学物理挺有意思,再由学生的亲身体会讨论解释为何在游泳时看见池水很浅而实际下水却很深这一现象,进一步解释碗中筷子弯折现象,达到巩固新知目的。再如在讲大气压强一节中,可先提问为何我们吃的田螺要剪掉尾部?为何家中吸盘式挂衣钩能悬挂一定重物?由此引入大气压强的教学,解开学生心中疑问。这种在教学过程中恰当运用学生熟悉生活现象设置悬念,激发思维,即由旧知引入新知,从“熟”引入“生”的教学方法是符合认知过程中循序渐进原则的,也为很多教师所采用。
三、适当应用正反对比方法引发学生思维
任何事物都是在与它的对立面作斗争中巩固和发展起来的。我们可以编写典型错例,引起争论,让同学们在争论过程中辨明事非,明确概念。例如:在讲功的计算时,可举二例,
(1)某人用一只手托着一只鸡蛋(50克)在水平方向移动1米,问此人做了多少功?
(2)某人用100牛的力将一球踢出30米远,试计算此人的脚做了多少功?同学们有的或计算或讨论,这时可由回答正确的同学指出别人的错误讲明自己的观点,老师同时正确引导,进一步明确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的含义,知道有力作用而在力的方向上未通过距离属“劳而无功”,而虽移动距离却在此移动方向中上无力作用属“不劳无功”。这种做法可以达到以反面强调正面,分析错的树立正确概念的作用,不但学生思维活跃,理解深刻而透彻,而且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态度和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
四、讲练结合,以练促思,切忌欲速而不达
目前,由于学生试卷等复习资料太多,且学生分不清哪些是重点难点,这就要求教师依据教纲要求有所取舍地选编习题,注意易错易忘,易遗漏易混淆之处,注意规范解题格式,教学生抓住解题要领,明确解题思路,总结解题规律,分清重点主次,切忌欲速而不达。这一点在我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就犯过急躁的毛病。在考前复习过程中,给学生的试卷太多而未加选择,学生囫囵吞枣而没来得急消化,这样既占用学生时间又不能收到良好效果,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一定得吸取教训,做到教学有轻有重而忌面面俱到急于求成。另外,对于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薄弱环节,我们应重点训练,如有许多学生遇到简答以及实验题时往往显得思维无序而混乱,理不出头绪,不能切重问题要害本质。如某些实验题要求用相关字母表示你认为需要测量的物理量,并推导出所求物理量的表达式此类题型时,很多同学感到棘手,可经过类似专题训练后他们应用物理概念的概括总结和公式推导能力都有很大提高。
[参考文献]
[1]金威.中学物理情境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郝志方.从情感维度优化高中物理教学的研究[D].扬州大学,.
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心理学是教学论的理论基础,心理学对职业教育语文教学改革有重要的意义。
职高学生普遍基础薄弱,在一定程度上厌学,这就要求教师掌握他们的心理,研究出他们喜爱的教学形式,在此,心理学的一些原理在语文教育实践中是有很大作用的,所以,我们必须从心理学角度研究语文教学, 并将心理学知识应用到语文教学中去。
抓住学生心理去教学,是语文教学成功的秘诀。尤其是我们职高的学生,他们普遍厌学、怕学、缺乏学习动力,为什么?就是因为老师们没有架设沟通教材和教育对象的桥梁,没有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没有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
课堂上往往偏重于语言信息的传递,忽略了学生的心理,真可谓是“强按牛头不喝水”。如何使职高学生提高学语文的积极性,结论只有一个:必须抓住学生的心理,适应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去钻研教材,制定他们易于乐于接受的课堂教学计划,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
为此,我做了以下的尝试:
一、抓兴趣心理,以表演体会情境
多年来,语文教学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进入了一种僵化的训练模式,往往一篇有血有肉有灵气的美文被肢解成知识大拼盘,搞文字游戏,枯燥无味,学生更是兴趣索然。其实在职业高中教学语文以来,我发现职高学生对语文课的喜爱程度是远远高于其他文化课的'如数学和英语。我就正好利用这一点改变陈旧僵化的模式,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突破口,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例如,上学期我在上欧·亨利的《警察和赞美诗》校对外教学开放日公开课时,指导学生用课本剧的形式把这篇小说的情节表演出来,课下我与学生共同琢磨角色,排练内容,精心指导学生用心练习。在公开课上演出时,调动了全班同学的兴趣,大家品头论足,议论赞叹,即使不喜欢语文或语文成绩比较弱的同学也参与到这气氛中来了。同学们动手制道具,动口背台词,动脑理解课文含义,动情表演,把文字变成有声有色、有语言、有动作的形象,把抽象的道理、深刻的含义、作者的情感变成了具体直观的演示。学生在兴趣心理的驱使下,很快地理解掌握了小说的内容,提高了学生阅读欣赏的能力。
二、抓“好疑”心理,以激疑探索新知
心理学认为:激发是使个体在某种内部和外部刺激的影响下,始终维持兴奋状态的心理过程。疑最容易引起定向的探究反射。激发学生质疑,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有利于启迪学生思维、扩大思维广度、提高思维层次,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讲《长城》一课结束前五分钟,我向学生提出两个问题:①为什么说长城是全人类智慧的结晶?②我国古代歌颂劳动者智慧的诗歌有哪些?
顿时课堂情绪活跃,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之中,短时间内有同学谈了中国的宝贵文化遗产,还有同学讲了世界人类文化遗产,至于诗歌所忆甚少,我提示了一些如《诗经》,要求同学们课后利用网络或查其它资料完成。教育家克莱·P·贝德福特说:“你一天可以为学生上一课,但是如果你用激发好奇心教他学习,他终生都会不断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这一点。
三、抓联想,想象心理,以比喻创新
青少年学生喜欢想象,而文学作品中联想与想象的手法创造文学形象是其主要手段之一。作品中的一些语文知识,如果直接讲,学生往往不易理解,难于记忆。如果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注意采用恰当的科学的比喻,就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通俗化、理性的知识感性化、枯燥的理论趣味化,就可以使学生能恰当地把握作品中的文学形象。
例如:讲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小小说《窗》时,我抓住课题的“窗”激发学生想象:
①作者把什么比作“窗”?
②“打开一扇窗”里面有哪些引人入胜的内容?
③这篇课文虽短但是特别吸引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运用了象征的修辞手法,读了这篇课文,结合你的感受,你读到了什么?
前2个问题是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第3个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分组讨论,四人一组,最后每组各选一个代表把本组的认识汇总起来,老师巡视各组,随时指点、点拨。学生汇总:近窗者开朗热情、舍己为人、心地善良、道德高尚…远窗者自私自利、得寸进尺、贪得无厌、卑劣冷酷…通过抓住学生善于联想和想象的心理特点,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既激发起探究的兴趣,又使学生有多方面的收获。
进职教中心教学语文以来,每学期学生必定要写至少四篇作文,布置什么样的作文题学生才能够有感而发、有情可抒一直是我思考的问题。因为职高学生基础普遍薄弱,文字运用能力普遍较差,在初中的时候就很讨厌写作文,但是我也发现了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一部分重点中学的学生不具备的优点,那就是不论老师布置什么题目的作文,他们写出来的都是真情实感,绝对没有虚构、矫情在里面,因为学生的文章的水平是怎么样的,老师一眼就能看出,是真情还是假意也一目了然。
职高学生的文章没有太多的华丽辞藻,只有朴实的语言,真切的情感,在批改中我发现同学们写的大多是友情、亲情,无论什么题目都能粘上边,他们很看重友情,深切体会亲情,我利用这点对他们进行疏导、教育,鼓励大家把真心话写出来,在作文练习中对学生进行教育,让他们懂得“感恩”。
总之,从研究学生心理的角度来进行职高语文教学,用心理学的若干原理指导职高语文教学,就会发现心理因素在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有了心理学的指导,语文教学改革才能把握正确的方向,才能遵循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理规律,才能推动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才能使语文教学最优化。
如果教师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其教学活动就会发生困难,陷于盲目探索,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的处境,甚至会与教师的意愿背道而驰。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这不仅是时代的要求,也是语文教学自身规律的要求。归因的研究,教给我如何分析学生学习兴趣上的问题,提供了方法,用“归因理论”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这是心理学原理对我语文教学中的重大帮助。
初中语文教学中感恩教育的应用论文
摘要:
语文学科的学习主要是对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精髓的传承,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语文教材的许多课文中都有一定的体现,教师需要合理利用课本内的素材,实行感恩教育,帮助学生培养感恩意识。主要分析了初中语文教学中感恩教育的应用策略,从感恩教育在实际教学中的必要性出发,深入地探索具体的应用细节。
关键词:
语文;感恩;教育
感恩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之一,在我国的历史中也有许多经典的语录,促使感恩美德流传至今。例如,“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也十分频繁,因此,在新时期的初中语文教学中,需要将感恩教育贯彻落实到教学活动中,让中学生知道什么是感恩,如何感恩。
从古至今,人们对于感恩的定义从未发生变化,虽然人们对感恩的认知在不断完善,但是最根本的定义没有改变,尤其是在现代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人们自身的感恩意识越来越淡,甚至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也因为过分关注学生成绩而忽视了感恩教育的应用,学生也只会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对身边的人进行索取而不懂得感恩,无法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对学生今后的生活有较大的影响。
语文学科的学习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让学生更加用心地体会生活,塑造自身的精神世界,因此,教师可以将感恩教育应用到初中语文教学中,将美好、光明的世界展现在学生面前,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健全其人格。
一、语文教学中感恩教育应用的必要性
1.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和家长经常用成绩来判定一名学生的优秀与否,过分地重视学生的成绩,忽视了情感方面的教育,导致现代许多毕业生,空有一份优秀的履历,却完全不懂得如何与人相处,对生活的细节更无法把握,因此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素质教育要求,不仅要重视给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更要将感恩教育融入实际教学中,为严谨教学和科学教育负责。
2.是健全品德、提高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
语文学科中的每篇课文都包含着作者的思想和情感,起到传播人类文化和智慧的作用,因此在语文课程中,将感恩教育融入其中能够将道德和情感从多个方面渗透到学生的精神生活中,通过听、说、读、写等形式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感受文章中人物的高尚品格,有利于帮助学生加强认知,对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有较强的作用。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感恩教育的实施策略
1.有效利用教材中的典型素材
教师对于学生情感态度的教育需要从多个角度展开,不仅要从学生的学习层次进行分析,更需要深入到学生的生活中。自新课改开展以来,越来越多的人将以人为本的思想运用到教学实际中,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营造出以人为本的教学氛围,不仅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更要“走进”学生的心中,打开学生情感世界的大门,帮助学生开启情感教育。初中语文教材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教学资源,每篇文章都富含着不同的人文精神特点,通过其中的感恩精神潜移默化地引领学生的未来发展,有利于促进学生思想品质的提升,从而懂得什么是感恩,懂得如何感恩。例如,在教授《献给母亲的歌》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实现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和准备工作,在课外书或网上收集与“母亲”有关的好词好句,将学生划分为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表达自己对好词好句的看法和感受。
以充分的课前准备为基础,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播放《妈妈的吻》这首歌曲,并且在边上附图,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感官中更加直接地感受母爱,从而引起共鸣,不仅能够有效地加强学生对“母爱”这个词汇的理解,更能够激发学生对母亲的`感恩之心。例如,在学习《背影》这篇散文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文章中对“父爱”的描写开展感恩教育,首先教师先让学生通读整篇文章,在课本中标注让自己感动的语句在小组中进行讨论,而后教师再与学生展开交流,分析作者看到父亲背影是如何描述的语句,通过对人物外貌和动作的描写,深刻地表达出父亲对儿子深沉的关怀,传达出父亲对儿子的爱。通过这篇文章的描写能够激发学生的联想,从而引起共鸣,产生对父母的感恩之情。
2.感恩教育在课外实践活动中的应用
在语文教学中应用感恩教育虽然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却无法更加直接地表达出学生自身的感恩之情,难以在实际生活中体现出来,因此,教师可以将语文教材与课外实践相结合,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形式来开展感恩教育活动。首先教师可以开展阅读写作活动,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一篇文章获取自己的感受,而后将自身萌发的情感融入写作中,分享自己的心得和体会,因此要想实行感恩教育,是离不开写作的,通过对自身思想的参照和反思,写出富含情感的文字。所以,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需要不断地推荐优质的文章,带领学生阅读和思考,将自己的思想和观念表达出来,并通过写作形式记录下来,从而达到感恩教育的目的,还能够促进学生对感恩的理解更加深刻,激发感恩意识。本文分析了初中语文教学中感恩教育的应用策略,不仅是对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更能帮助学生树立感恩意识。初中学生处于思想形成的时期,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将其作为教育责任,利用语文教材中的经典文章,带领学生领悟文章中的情感,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来加深对情感的认识,达到树立感恩意识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博.点亮感恩心灯,收获美好未来:谈学生的感恩教育[J].华夏教师,(8).
[2]刘成芳.中学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5.
情感教育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的设置,关注学生态度、情绪等情感体验,促进学生情感发生变化,向着更高级的情感品质发展,从而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热情,促使教学活动顺利的进行。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即指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具体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运用,将情感教育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并将其传递给学生,从而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初中阶段作为学生成长发育的重要阶段,是其人生观、价值观养成的重要时期,因此,语文教学中必须充分重视学生情绪情感的培养,积极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引导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情感素质。
一、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情感教育是新课改背景下对语文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和新任务,要求将情感教育与过程方法等内容结合在一起,共同促进语文教学目标的完成。新课改强调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除了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把握和课程所要求的教学内容外,更加关注和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情感的需要。在充分尊重学生兴趣的`基础上,激发其对语文学习的热情,从而主动探索语文的奥妙。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不仅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也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操,引导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和生活态度,提高审美情趣,使语文教学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而这也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二、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一)精心安排教学内容,融汇情感教育
教师应注重将情感教育有效融入到语文教学内容中,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这就建立在教师对于教材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合理挖掘其中情感教育的因素,并结合具体教学手段的运用,营造完美情感氛围。这不仅要求教师在授课时注重语言的运用,通过精彩的描绘将课文内容生动的重现在学生面前,给予其以美的享受,陶醉在中国传统文字的美妙之中,还应该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经历,领悟语文课文中所要传递的信息和感情,从而引发学生的共鸣。这一过程建立在教师对教材内容深入挖掘的基础上,并合理安排教学活动,可以以集体朗诵的形式品味古文和诗词的美好,也可安排学生以角色扮演的方式,通过亲身体验人物所处的环境,揣摩人物心态,从而带入具体的情景当中,以互动的形式激发其情感体验,从而能够更深刻的理解教学内容,把握语文学习的精髓。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初中语文教学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通过多媒体技术创设语文教学情境,拉近学生与教学内容的距离,激发学生的情感因素,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通过图片、视频、声音等形式再现课文内容,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激发其客观、真实的情感。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的进入学习状态,更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扩展其情感空间,使得语文教学效果更佳明显。如在讲述初中语文《济南的冬天》一文时,可通过多媒体技术播放济南冬天的相关图片和视频,配合有感情朗诵,为学生营造真实的情境,使学生仿佛置身于济南冬天的美景之中,产生强烈的审美体验,激发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和高尚的情操,对于学生语文课程的学习产生积极影响。
(三)注重教学实践,有效培养情感
初中语文除了注重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以及写作和阅读理解方面的能力之外,也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人文意识。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初中语文在培养学生实际语文运用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通过实际的写作课程和阅读理解课程,锻炼其正确运用词语表达感情、抒发感情的能力。而语文知识的积累,不仅仅来自于课堂上的教师教学内容,更多的来自于生活中的实践和观察。教师可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学生亲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从自然中领悟到美,培养其正确的审美能力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综上所述,情感教育是初中语文教学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初中语文教学重要目标和任务。教师应打破传统教学观念束缚,积极开发情感因素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成果,促进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向着全面发展的目标迈进。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