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阅《眼儿媚·楼上黄昏杏花寒》赏析及译文答案
- 作文大全
- 2024-09-19
- 109热度
- 0评论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阮阅《眼儿媚·楼上黄昏杏花寒》赏析及译文答案,本文共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黄昏时登楼而望,只见杏花在微寒中开放,一钩斜月映照着小楼的栏杆。一双燕子归来,两行大雁北飞,远处传来断断续续的号角声。
华美的窗前,一位佳人立于春风中,默默无语,闲愁万种。也应像往日一样,眼如秋水般清亮,眉似春山般秀美。
阑干:即栏杆。
画角:有彩绘的号角。
绮窗:雕镂花纹的窗子。
“盈盈”二句:谓佳人眼如秋水之清,眉如春山之秀。澹澹,水波动貌。
起首两句以形象鲜明的笔触绘出了一幅早春图:春寒料峭,杏花初绽,绣楼栏杆,夕阳斜月。这是景物描写,它暗写了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为人物勾出了一个典型环境。联系上下文,读者从这环境烘托中可以看到:一位思妇在早春二月杏花初绽之时,迎着料峭的春寒,登上色彩绮丽的绣楼,倚在栏杆旁,看着落日晚霞飞舞、斜月冉冉升起。她静静地观看眼前景,默默地思念远方征人。这幽静、凄寒的典型环境,正暗暗地烘托出一个忧思难奈的人物情态。黄昏,指登楼时刻;杏花寒,谓登楼季节。据《花候考》,雨水这个节气中,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其时当二月。但这里兼有描写环境的`作用,故而于清冷中显出幽美。词人独上层楼,极目天涯,无边思绪,自会油然而生。何况登楼之际,春寒料峭,暮色苍芒,一钩斜月,映照栏干,这种环境,多么使人感到孤单凄凉。下面三句,写登楼所见所闻。“一双燕子,两行征雁”,含意深长。燕本双飞,雁惯合群,特写“一双”、“两行”,反衬词人此际的孤独。耳边还传来城上的画角声,心情之凄楚,可以想见。上片写景,然景中有情,情中见人。
下片由写景到抒情。此情是怀人之情,怀人又从悬想对方着笔。“绮窗”,谓雕饰华美的窗棂。唐王维《扶南曲歌辞》云“朝日照绮窗,佳人坐临镜”,把佳人与绮窗分作两句,意境优美;阮阅此词则将绮窗与人合并一起,径称“绮窗人”,语言更加浓缩,形象更加鲜明。仿佛词人从这熟悉的华美的窗口透视进去,只见其人亭亭玉立于春风之中,悄然无语。这里的“无语”,实际上就是深思:“春闲”,实际上是春愁。就中可以看出.窗内人是一个深于情的女子。结尾两句“盈盈秋水,淡淡春山”,渭佳人眼如秋水之清,眉似春山之秀。前面着以“也应似旧”…句,词情顿然跳出实境,转作冥想之笔。
作者在上下阕的末三句分别写燕子成双,大雁成群,皆是实写所见。以秋水喻美人明眸,以春山状美人黛眉,则是作者想象的虚景。双燕、雁阵反衬出独身一人,秋水、春山突出词人对佳人的怀思。这两处的手法前人也用,并不新奇。但所用的章法结构极有意思。徐培均指出,歇拍“前两句对起,后一句单收,似《浣溪沙》的后片,形成不稳定感,易于过渡”。而结拍首句不对称,后二句对称,正好与歇拍相反。这种结构在韵律上有所更张,增加了全词的活泼感。
《眼儿媚·楼上黄昏杏花寒》作者介绍
阮阅(约公元1126年前后在世)字闳休,自号散翁亦称松菊道人,舒城(今属安徽)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北宋末前后在世。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进士(榜名美成),做过钱塘幕官,自户部郎官责知巢县,宋徽宗宣和中任郴州知州。南宋建炎初,(公元1127年)以中奉大夫知袁州。致仕后定居宜春。初至,讼牒颇繁,乃大书“依本分”三字,印榜四城墙壁。郡民化之,谤四厅为无讼堂 。
宋代:阮阅
楼上黄昏杏花寒。斜月小栏干。一双燕子,两行征雁,画角声残。
绮窗人在东风里,洒泪对春闲。也应似旧,盈盈秋水,淡淡春山。
《眼儿媚楼上黄昏杏花寒》阅读答案
眼儿媚
秦 观
楼上黄昏杏花寒,斜月小阑干。一双燕子,两行归雁,画角声残。
绮窗人在东风里,无语对春闲。也应似旧,盈盈秋水,淡淡春山。
【注】清朝黄苏《蓼园词选》中云:“此久别忆内词耳”。
(1)上片开头两句“楼上黄昏杏花寒,斜月小阑干”在词中有什么作用?(2分)
(2) “一双燕子,两行归雁”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蕴含了什么样的情感?试作简要分析。(4分)
(3)清人黄苏认为下片是“意中摹想所得”,“意致缠绵”。请对此说作简要说明。(4分)
参考答案:
(1)交代了时间节令等,为全词营造了凄冷寂寞的氛围。
【评分建议】2分。每点1分。
(2)反衬。抒情主人公以燕子双飞反衬自己的孤独,以大雁回归反衬自己无法归家。表达了抒情主人公的孤寂之情和对妻子(家人)的'思念之情。
【评分建议】4分。第一问2分,手法1分,解说1分。第二问两种感情各1分。
(3)下片先想象家中妻子面对大好春光孤独无语的情形,又设想妻子眼睛依旧如秋水般清澈,眉毛依旧如春山般秀美。通过对妻子动作、神态和容貌的想象,把思念之情表达得细致而深切。
【评分建议】4分。每层2分。
眼儿媚·楼上黄昏杏花寒原文及赏析
原文:
楼上黄昏杏花寒。斜月小栏干。一双燕子,两行征雁,画角声残。
绮窗人在东风里,洒泪对春间。也应似旧,盈盈秋水,淡淡春山。
译文
黄昏时登楼而望,只见杏花在微寒中开放,一钩斜月映照着小楼的栏杆。一双燕子归来,两行大雁北飞,远处传来断断续续的号角声。
华美的窗前,一位佳人立于春风中,默默无语,闲愁万种。也应像往日一样,眼如秋水般清亮,眉似春山般秀美。
注释
①阑干:即栏杆。
②画角:有彩绘的号角。
③绮窗:雕镂花纹的窗子。
④“盈盈”二句:谓佳人眼如秋水之清,眉如春山之秀。澹澹,水波动貌。
赏析:
创作背景
宋代地方官妓隶属于“乐营”,也称“营妓”。长官每有宴会,辄召官妓歌舞侑酒,应客与她们接触多了,往往会产生感情。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十一录此词,谓阮阅“尝为钱唐幕官,眷一营技,罢官去,后作此词寄之”。胡与阮时代相及而稍后,其《丛话》即因际问《诗总》(后改称《诗话总龟》)而继作,于《前集》序中明言之。所云阮作此词情事,当可信。
赏析
起首两句以形象鲜明的.笔触绘出了一幅早春图:春寒料峭,杏花初绽,绣楼栏杆,夕阳斜月。这是景物描写,它暗写了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为人物勾出了一个典型环境。联系上下文,读者从这环境烘托中可以看到:一位思妇在早春二月杏花初绽之时,迎着料峭的春寒,登上色彩绮丽的绣楼,倚在栏杆旁,看着落日晚霞飞舞、斜月冉冉升起。她静静地观看眼前景,默默地思念远方征人。这幽静、凄寒的典型环境,正暗暗地烘托出一个忧思难奈的人物情态。黄昏,指登楼时刻;杏花寒,谓登楼季节。据《花候考》,雨水这个节气中,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其时当二月。但这里兼有描写环境的作用,故而于清冷中显出幽美。词人独上层楼,极目天涯,无边思绪,自会油然而生。何况登楼之际,春寒料峭,暮色苍芒,一钩斜月,映照栏干,这种环境,多么使人感到孤单凄凉。下面三句,写登楼所见所闻。“一双燕子,两行征雁”,含意深长。燕本双飞,雁惯合群,特写“一双”、“两行”,反衬词人此际的孤独。耳边还传来城上的画角声,心情之凄楚,可以想见。上片写景,然景中有情,情中见人。
下片由写景到抒情。此情是怀人之情,怀人又从悬想对方着笔。“绮窗”,谓雕饰华美的窗棂。唐王维《扶南曲歌辞》云“朝日照绮窗,佳人坐临镜”,把佳人与绮窗分作两句,意境优美;阮阅此词则将绮窗与人合并一起,径称“绮窗人”,语言更加浓缩,形象更加鲜明。仿佛词人从这熟悉的华美的窗口透视进去,只见其人亭亭玉立于春风之中,悄然无语。这里的“无语”,实际上就是深思:“春闲”,实际上是春愁。就中可以看出.窗内人是一个深于情的女子。结尾两句“盈盈秋水,淡淡春山”,渭佳人眼如秋水之清,眉似春山之秀。前面着以“也应似旧”…句,词情顿然跳出实境,转作冥想之笔。
作者在上下阕的末三句分别写燕子成双,大雁成群,皆是实写所见。以秋水喻美人明眸,以春山状美人黛眉,则是作者想象的虚景。双燕、雁阵反衬出独身一人,秋水、春山突出词人对佳人的怀思。这两处的手法前人也用,并不新奇。但所用的章法结构极有意思。徐培均指出,歇拍“前两句对起,后一句单收,似《浣溪沙》的后片,形成不稳定感,易于过渡”。而结拍首句不对称,后二句对称,正好与歇拍相反。这种结构在韵律上有所更张,增加了全词的活泼感。
阮阅
楼上黄昏杏花寒,斜月小栏干。一双燕子,两行征燕,画角声残。绮窗人在东风里,洒泪对春闲。也应似旧,盈盈秋水,淡淡春山。
阮阅今存词仅六首。这是一首相思词。开头两句,以形象鲜明的笔触绘出了一幅早春图:春寒料峭,杏花初绽,绣楼栏杆,夕阳斜月。这是景物描写,它暗写了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为人物勾出了一个典型环境。联系上下文,读者从这环境烘托中可以看到:一位思妇在早春二月杏花初绽之时,迎着料峭的春寒,登上色彩绮丽的绣楼,倚在栏杆旁,看着落日晚霞飞舞、斜月冉冉升起。她静静地观看眼前景,默默地思念远方征人。这幽静、凄寒的`典型环境,正暗暗地烘托出一个忧思难奈的人物情态。从“黄昏”到“斜月”初升,以景物变化写时间推移,又巧妙地展示了思妇伫立楼头,远望良人的时间之长,暗写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此乃“一石三鸟”,用笔颇精。“一双燕子”是思妇眼前所见之景,燕子双双,比翼齐飞,呢喃作语,这是多么欢乐的景象,它反衬出思妇的形单影只,无限孤寂。这正是“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上)“两行征雁,画角声残”是思妇仰望所见与所想。仰望晴空,两行征雁远飞,将她的思绪牵到远方。良人此时此刻正在边陲,听戍楼上画角凄厉悲咽,正在思念家乡,思念她吧!这里运用想象,从对方写起,从而有力地表现了思妇的一往情深。
上片写景,以景托情;下片写人,在上面景物的层层铺垫衬托下,人物进入画面。“绮窗人在东风里,洒泪对春闲”,写闺中人在华美的窗下迎春风而伫立,思念远方的征人,不觉洒泪胸前。这两句以白描手法勾出了思妇的形态、情思。上片是明写景,暗写人,情如一股澎湃的春水,至此,浩浩荡荡无法遏止,情化为泪,挥洒于东风里。“也应似旧,盈盈秋水,淡淡青山”,这三句结得巧妙,运用想象手法,写远方的丈夫正在思念自己:想家乡的妻子是不是仍像旧时那样,眼如秋波,眉若春山,还是那么年轻娇美吧!这一想象,使笔锋陡转,突然落到对方身上,如此,意境开阔,别具情味,更深切感人。正如浦起龙所说:“心已驰神到彼,诗从对面飞来”。这种手法,古代诗人常用之,如“想佳人、妆楼顒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柳永《八声甘州》),“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杜甫《月夜》)均表现了情深一往,爱意弥坚,有异曲同工之妙。
本篇情思委婉、深挚,辞采自然凝炼,构思巧妙。运用白描与想象,上片句句写景,句句暗写人的情思;下片写人,有形有神,有心理刻划。在章法上多变化,有景物烘托人物的正面描写,也有“从对面飞来”的侧面描写,如此多面勾勒,使全词蕴藉而又深刻。
《眼儿媚·楼上黄昏杏花寒》诗词原文及译文
“盈盈秋水,淡淡春山。”这两句是说佳人眼如秋水之清,眉如春山之秀。澹澹,水波动貌。运用了比喻和想象的手法,分别用“秋水”和“春山”比喻思念女子的眼睛和眉毛,想象远方的丈夫正思念自己,使意境更加开阔,也形象的刻画家中的妻子更加年轻娇美。
出自阮阅《眼儿媚·楼上黄昏杏花寒》
楼上黄昏杏花寒,斜月小栏杆。一双燕子,两行征雁,画角声残。
绮窗人在东风里,无语对春闲。也应似旧,盈盈秋水,淡淡春山。
注
①阑干:即栏杆。
②画角:有彩绘的号角。
③绮窗:雕镂花纹的窗子。
参考译文
黄昏时登楼而望,只见杏花在微寒中开放,一钩斜月映照着小楼的栏杆。一双燕子归来,两行大雁北飞,远处传来断断续续的号角声。华美的窗前,一位佳人立于春风中,默默无语,闲愁万种。也应像往日一样,眼如秋水般清亮,眉似春山般秀美。
赏析
《眼儿媚·楼上黄昏杏花寒》为北宋阮阅所作。这首词运用白描与想象,上片写景,暗写人的情思;下片写人,有形有神,有心理刻划,虽然没有浓墨重彩的涂抹,却更显深情。词的上篇着重描写词人登楼所见之景,下片侧重抒发怀人思念之情。
起首两句以形象鲜明的`笔触绘出了一幅早春图:春寒料峭,杏花初绽,绣楼栏杆,夕阳斜月。这是景物描写,它暗写了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为人物勾出了一个典型环境。联系上下文,读者从这环境烘托中可以看到:一位思妇在早春二月杏花初绽之时,迎着料峭的春寒,登上色彩绮丽的绣楼,倚在栏杆旁,看着落日晚霞飞舞、斜月冉冉升起。她静静地观看眼前景,默默地思念远方征人。这幽静、凄寒的典型环境,正暗暗地烘托出一个忧思难奈的人物情态。黄昏,指登楼时刻;杏花寒,谓登楼季节。据《花候考》,雨水这个节气中,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其时当二月。但这里兼有描写环境的作用,故而于清冷中显出幽美。
词人独上层楼,极目天涯,无边思绪,自会油然而生。何况登楼之际,春寒料峭,暮色苍芒,一钩斜月,映照栏干,这种环境,多么使人感到孤单凄凉。下面三句,写登楼所见所闻。“一双燕子,两行征雁”,含意深长。燕本双飞,雁惯合群,特写“一双”、“两行”,反衬词人此际的孤独。耳边还传来城上的画角声,心情之凄楚,可以想见。上片写景,然景中有情,情中见人。
下片由写景到抒情。此情是怀人之情,怀人又从悬想对方着笔。“绮窗”,谓雕饰华美的窗棂。唐王维《扶南曲歌辞》云“朝日照绮窗,佳人坐临镜”,把佳人与绮窗分作两句,意境优美;阮阅此词则将绮窗与人合并一起,径称“绮窗人”,语言更加浓缩,形象更加鲜明。仿佛词人从这熟悉的华美的窗口透视进去,只见其人亭亭玉立于春风之中,悄然无语。这里的“无语”,实际上就是深思:“春闲”,实际上是春愁。就中可以看出.窗内人是一个深于情的女子。结尾两句“盈盈秋水,淡淡春山”,渭佳人眼如秋水之清,眉似春山之秀。前面着以“也应似旧”…句,词情顿然跳出实境,转作冥想之笔。
作者在上下阕的末三句分别写燕子成双,大雁成群,皆是实写所见。以秋水喻美人明眸,以春山状美人黛眉,则是作者想象的虚景。双燕、雁阵反衬出独身一人,秋水、春山突出词人对佳人的怀思。这两处的手法前人也用,并不新奇。但所用的章法结构极有意思。徐培均指出,歇拍“前两句对起,后一句单收,似《浣溪沙》的后片,形成不稳定感,易于过渡”。而结拍首句不对称,后二句对称,正好与歇拍相反。这种结构在韵律上有所更张,增加了全词的活泼感。
,这是北宋词人阮阅所创作的一首词,前两句描写了一副早春图,下片由写景到抒情,虽然没有浓墨重彩的涂抹,却更显深情。
原文:
眼儿媚・楼上黄昏杏花寒
阮阅
楼上黄昏杏花寒,斜月小阑干。一双燕子,两行征雁,画角声残。
绮窗人在东风里,洒泪对春闲。也应似旧,盈盈秋水,淡淡春山。
眼儿媚・楼上黄昏杏花寒字词解释:
①阑干:即栏杆。
②画角:有彩绘的号角。
③绮窗:雕镂花纹的窗子。
④“盈盈”二句:谓佳人眼如秋水之清,眉如春山之秀。澹澹,水波动貌。
眼儿媚・楼上黄昏杏花寒翻译:
黄昏时登楼而望,只见杏花在微寒中开放,一钩斜月映照着小楼的栏杆。一双燕子归来,两行大雁北飞,远处传来断断续续的号角声。华美的`窗前,一位佳人立于春风中,默默无语,闲愁万种。也应像往日一样,眼如秋水般清亮,眉似春山般秀美。
眼儿媚・楼上黄昏杏花寒阅读答案:
试题:
(1)、作者写“燕子”“一双”,“征雁”“两行”,有何寓意?(3分)
(2)、“也应似旧,盈盈秋水,淡淡春山”这一句意境开阔,别具情味,古人曾评价说:“心已驰神到彼,诗从对面飞来”,请依此谈谈你的理解。(4分)
答案:
(1)反衬(1分),词人借双飞燕和两行雁或成双成对的燕和雁反衬自己此刻的孤独(1分),抒发了思妇的形单影只,无限孤寂的情感(1分)。
(2)这三句结得巧妙,运用了比喻和想象的手法,(1分)写远方的丈夫正在思念自己:想象家乡的妻子是不是仍像旧时那样,眼如秋波,眉若春山,还是那么年轻娇美吧!(2分)从而表达自己对远方丈夫的深切思念。(1分)
眼儿媚・楼上黄昏杏花寒创作背景:
宋代地方官妓隶属于“乐营”,也称“营妓”。长官每有宴会,辄召官妓歌舞侑酒,应客与她们接触多了,往往会产生感情。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十一录此词,谓阮阅“尝为钱唐幕官,眷一营技,罢官去,后作此词寄之”。胡与阮时代相及而稍后,其《丛话》即因际问《诗总》(后改称《诗话总龟》)而继作,于《前集》序中明言之。所云阮作此词情事,当可信。
眼儿媚・楼上黄昏杏花寒赏析:
起首两句以形象鲜明的笔触绘出了一幅早春图:春寒料峭,杏花初绽,绣楼栏杆,夕阳斜月。这是景物描写,它暗写了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为人物勾出了一个典型环境。联系上下文,读者从这环境烘托中可以看到:一位思妇在早春二月杏花初绽之时,迎着料峭的春寒,登上色彩绮丽的绣楼,倚在栏杆旁,看着落日晚霞飞舞、斜月冉冉升起。她静静地观看眼前景,默默地思念远方征人。这幽静、凄寒的典型环境,正暗暗地烘托出一个忧思难奈的人物情态。黄昏,指登楼时刻;杏花寒,谓登楼季节。据《花候考》,雨水这个节气中,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其时当二月。但这里兼有描写环境的作用,故而于清冷中显出幽美。词人独上层楼,极目天涯,无边思绪,自会油然而生。何况登楼之际,春寒料峭,暮色苍芒,一钩斜月,映照栏干,这种环境,多么使人感到孤单凄凉。下面三句,写登楼所见所闻。“一双燕子,两行征雁”,含意深长。燕本双飞,雁惯合群,特写“一双”、“两行”,反衬词人此际的孤独。耳边还传来城上的画角声,心情之凄楚,可以想见。上片写景,然景中有情,情中见人。
下片由写景到抒情。此情是怀人之情,怀人又从悬想对方着笔。“绮窗”,谓雕饰华美的窗棂。唐王维《扶南曲歌辞》云“朝日照绮窗,佳人坐临镜”,把佳人与绮窗分作两句,意境优美;阮阅此词则将绮窗与人合并一起,径称“绮窗人”,语言更加浓缩,形象更加鲜明。仿佛词人从这熟悉的华美的窗口透视进去,只见其人亭亭玉立于春风之中,悄然无语。这里的“无语”,实际上就是深思:“春闲”,实际上是春愁。就中可以看出.窗内人是一个深于情的女子。结尾两句“盈盈秋水,淡淡春山”,渭佳人眼如秋水之清,眉似春山之秀。前面着以“也应似旧”…句,词情顿然跳出实境,转作冥想之笔。
作者在上下阕的末三句分别写燕子成双,大雁成群,皆是实写所见。以秋水喻美人明眸,以春山状美人黛眉,则是作者想象的虚景。双燕、雁阵反衬出独身一人,秋水、春山突出词人对佳人的怀思。这两处的手法前人也用,并不新奇。但所用的章法结构极有意思。徐培均指出,歇拍“前两句对起,后一句单收,似《浣溪沙》的后片,形成不稳定感,易于过渡”。而结拍首句不对称,后二句对称,正好与歇拍相反。这种结构在韵律上有所更张,增加了全词的活泼感。
个人资料:
阮阅(约公元1126年前后在世)字闳休,一字美成,号散翁,又号松菊道人,舒城(今属安徽)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北宋末前后在世。元丰八年(1085)进士(榜名美成)。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知晋陵县。宣和中,知郴州。建炎初,(公元1127年)以中奉大夫知袁州。初至,讼牒颇繁,乃大书“依本分”三字,印榜四城墙壁。郡民化之,谤四厅为无讼堂 。阅著有松菊集,巳佚,著有词有今辑本《巢令君阮户部词》、《总龟先生松菊集》、《诗话总龟》九十八卷、《郴江百咏》一卷,《四库总目》并传于世。
相关推荐:
春风 王安石 翻译
眼儿媚迟迟春日弄轻柔 朱淑真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