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石头画教育随笔
- 文档
- 2024-06-15
- 116热度
- 0评论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神奇的石头画教育随笔,本文共7篇,希望对大家的学习与工作有所帮助。
阳阳的画教育随笔
阳阳在少年宫学画,每次放学以后,阳阳就会拿出他的画让老师们评点一番。这不,阳阳又取出了他的最新画作《小熊和蜜蜂》。色彩缤纷的画面上,一只憨态可掬的小熊在前面仓皇逃跑,一大群蜜蜂在后面奋力追赶,那慌慌张张的小熊和穷追不舍的蜜蜂,使我一下子联想到了可爱的小熊维尼。
“阳阳,蜜蜂为什么要追小熊呀?”我故意逗他讲述画面的内容。
阳阳歪着头,忽闪着两只大眼睛,调皮地说:“你们猜猜看!”
哈,这孩子!谁不知道小熊偷吃蜂蜜的故事啊!我故作惊奇:“是因为小熊偷吃了蜂蜜,小熊最爱吃蜂蜜了。”
阳阳摇摇头:“小熊才不会那么傻,去偷吃蜂蜜呢!你们再猜!”
看着阳阳一本正经的样子,石老师也凑了过来:“我知道,一定是小熊踩坏了花丛。”阳阳摆摆手,不说话。
“那一定是因为小熊欺负了蜜蜂,我猜对了吧?”阳阳的妈妈也来了兴趣。“不——对——”阳阳拉长了声调,显得有点不高兴。
“那是不是因为小熊把蜂窝给捣毁了呀?”老赵老师慢条斯理地说。
“错啦,你们都想错啦!”阳阳大声地反驳,一脸不满地说:“拜托,你们别把小熊想得那么坏好不好?你们没有发现吗?小熊的裙子上开满了鲜花,蜜蜂们以为是花丛,都追着要去采蜜呢。这么简单的事情都看不出来,你们还老师呢!”
我愕然,孩子笔下的这幅画,充满着温情,充满着诗意,充满着美好的想象,而我们这一群阅历丰富的大人,却把它描绘得充满暴力,充满丑恶,充满了对事物失望悲观的想法。为什么我们不能像孩子那样,时时看到世界的美好?为什么我们总是习惯性地把事情往某个方向去想象?
我重新审视阳阳的这幅画,仿佛看到了小熊脸上的一丝嘲笑:我穿着这么漂亮的花裙,你竟然没有发现?是呀,很多时候,我们都按照自己的习惯思维去思考,却往往忽略了孩子眼中的世界!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虫子·石头·水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你可曾记得,童年的你、我、他,玩过办家家、丢沙包、钻“山洞”、造“房子”,在这些游戏中,虽没有现代玩具的千奇百怪、色彩鲜艳、漂亮美观,却依然使我们的童年充满乐趣。今天的孩子,却正好相反。你不禁要问:“今天的孩子怎么了?”“他们喜欢玩什么?”“他们在玩耍中反映出何种需求?”以下几个在2岁孩子身上发生的小故事,或许会给你一份思索、一点启示。
小小虫迷
户外活动时,孩子们拿了一只只塑圈快乐地玩了起来,有的宝宝把圈套在腰间,开起了小汽车,有的宝宝把圈放在地上跳进跳出,还有的宝宝把圈滚来滚去。这时,只见嘉嘉把手里的圈用力一推,圈忽地飞快向前滚,圈儿碰到了一块小石子,“咯噔”一下跳了过去转了个弯直向墙角滚去,碰到墙角它才晃悠悠地倒了下来。嘉嘉在后面跟着圈儿跑,看着圈儿如跳舞似地滚动,他高兴极了,跟着圈儿走到墙边。我远远地望去,看到他弯腰捡圈的动作持续了很长时间,他又蹲了下来,过了一会儿澜澜、政政、劼劼都围了过去,似乎看到了什么惊奇的东西。我生怕惊扰他们,轻轻地走到了孩子的身边,噢!原来孩子们看到了一只七星瓢虫在树叶上爬,这时政政在一旁问到:“这是什么虫子呀?”大家你看我,我看你,没有人能回答她,政政自我安慰道:“我的爸爸本领很大,我回家去问爸爸。”这时虫儿仿佛累了,停在树叶上不爬了。胆大的劼劼用旁边的一根树枝轻轻去拨弄它,虫儿马上又朝树叶的边缘爬去,眼看要爬到自己脚边了,胆小的澜澜站起身来,闪在了一边,躲在了劼劼的身后探出头来,眼睛仍盯着虫子。嘉嘉生怕虫子逃走,动作很快地找来了一块小石子,挡住小虫的去路,虫儿依旧艰难地往小石子上爬去,孩子们看得入了神。
看着孩子们观察虫儿的憨态,我不禁想起了我们童年时玩斗蟋蟀时的情景:几个小伙伴手撑着地面,翘起屁腚,光着脚丫,眼睛一眨也不眨地看着斗蟋蟀的表演。今天的孩子和那时的我们是何等得相似,都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小小的虫儿正是满足了孩子的这一份好奇,给他们带来了乐趣。为了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和探索的欲望,我找来了一只玻璃瓶,把小小的虫儿装进瓶中带回家,猛一回头,我的身后忽拉拉一群小不点儿乐颠颠地紧随其后……
石头情结
在我们托班教室前有一大块红绿相间的'塑胶场地,场地四周用光滑的鹅卵石镶嵌成边框,这块柔软、安全的场地成了我们托班宝宝活动的“宝地”,孩子们天天在这块场地上开着小汽车,骑着木马,滑着滑滑梯,玩着各种各样的游戏。
昨晚的一场大雨为炎热的夏日,带来了丝丝的凉意,孩子们又来到了活动场地,偏偏又这样一群孩子,有男孩、有女孩,他们既不玩小汽车,又不玩滑滑梯,喜欢蹲在鹅卵石旁的地上,用手不停地抚摸着鹅卵石,又摇动着鹅卵石,看着它“岿然不动”,孩子们并没有失去信心。只见洋洋找来了树枝,用树枝不停地挖,不一会儿鹅卵石旁边的水泥有些松动,变成粉末状的灰土了,琪琪眨眨眼睛,一转身找来了小石块,用石块掘着泥土。看来,今天的鹅卵石是不想“搬家”了,明天继续吧!一天又一天,孩子们你挖、我挖,真有点“愚公移山”的劲儿,非挖动它不可呢!终于有一天,在孩子们的锲而不舍的努力下,一块小小的鹅卵石“搬家”了,洋洋最先得到它,他高兴地跳了起来,在同伴的请求下,他又挨个地给大家摸一摸。琪琪显然不满足,他撅起小嘴说道:“我也想挖到一块。”他的心声得到了其他同伴一片的赞同声。
与其制止孩子的“破坏”行为,还不如寻找合适机会满足孩子对石头的喜爱欲望。机会终于来了,那时临近放暑假,幼儿园里准备搞基建,运来了许多小石子,我带孩子们来到石子旁,尽情地让孩子们挑选自己喜爱的石子,孩子们如获至宝,有的孩子紧紧地把石子攥在手中,有的孩子干脆把它放在口袋里,还有的孩子则打开小手帕,把石头包在手帕里。孩子们带着满足回到教室里,我拿出盛满水的塑料盆,孩子们把各自拣到的石头放在盆里。刹时,一个形状各异、色彩斑斓的石头小世界展现在大家的面前。
我轻轻地和孩子们诉说着石头的故事,孩子们则小手不停地点着小石头,问着、说着、想着,从一个个绽开的笑脸中我分明看到了返璞归真的一份份满足。
水的畅想
“洗手喽!”孩子们欢呼雀跃地拥进盥洗室,打开水龙头,小手不停地搓着肥皂,白花花的泡沫裹着肉乎乎的小手,一眨眼泡沫随着水冲的无影无踪了,又有一个孩子接上去了,洗手成了孩子们玩水的游戏。
天气渐渐热了,我发现孩子们逗留在洗手池旁的时间越来越长了。这天,大家津津有味地吃着水果,咦?怎么还有几个空座位?我轻轻走到盥洗室,只见小不点儿娴娴用手抵住流下的水,顿时,溅起的水花冲得她睁不开眼睛,水顺着脸颊流到了头颈里、衣裙上,她全然不顾,在一旁的文文看见了她这副狼狈样,咯咯地笑了起来,也学着她的样子,不一会儿她成了“落汤鸡”,调皮的琪琪更不示弱,把小手当作划水器,在水池里哗哗地划着水,水也毫不留情地溅了他一脸。三个小伙伴你看我,我看你,玩得不亦乐乎。我拿了一块干毛巾走上前去,擦尽他们小脸上的水珠,问道:“喜欢和水做好朋友,是吗?”他们拼命地点头,“那好,我们一起去找玩水的工具吧,这样就不会溅湿衣服了,身体着凉会得感冒的。”孩子们不好意思的笑了。于是我和孩子们一起收集了打针筒、小青蛙、小鸭子这些玩水的玩具,我又用饮料罐制作了许多玩水的工具,还找来了一个大浴盆,哗啦啦把玩水的工具放在水中,许多孩子立即围过来了,我又用一次性的桌布做成了小围兜,围在孩子们的胸前,这样孩子们既玩得尽兴,又不湿衣服。每天的每天,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孩子,孩子们唱着一首又一首的水的畅想曲。
尊重、理解孩子的需求,给予孩子最大的满足,让孩子们在玩中积累生活经验,培养孩子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激发他们探索大自然的兴趣。这就是我--一位幼儿教师想做的事、应做的事。
一只虫子,一块石头,一泓水,这些大自然中随处可见、随手可得的东西,却使孩子们对此产生如此浓厚的兴趣,他们玩出了聪明,玩出了健康,玩出了乐趣。你能不说它就是孩子们童年的一首诗,一个梦,一支歌、一位特殊的“老师”。在玩的背后,我们不正触摸到孩子们向往回归自然的一颗颗童心吗?!
所以,在今天,我们仍然应当像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主张的那样:“解放孩子们的手,让他们尽情去玩;解放孩子们的脚,让他们到处去跑;解放孩子们的脑,让他们自由去想;解放孩子们的嘴,让他们随意去唱去说”。还孩子一个愉快幸福的童年,发展他们自由自在的天性,培养他们乐观生活的信念,这比什么都好。
眼里有石头教师教育随笔
放学路上,遇上幼儿园的王老师带着孩子回家,刚走出园门不远,就听到王老师的孩子凯凯说:“妈妈,我眼里有石头”。听到这话,我禁不住笑了,眼里怎么会有石头呢?这时,王老师说了一句,“可能是刚才玩沙子时,弄到眼里沙子了”。说到这里大家赶紧下车,只见王老师小心翼翼的翻开凯凯的眼皮,然后用力吹了吹,对凯凯说:“你眨眨眼睛看看还有没有东西”。凯凯眨了几下眼睛说:“没有了”。这时,王老师笑着对凯凯说:“眼里的小东西不叫石头,是沙子。你知道沙子是怎样到你的眼里的?”凯凯小嘴一撅说道:“不知道”。王老师说:“因为你玩完沙子后,没有洗小手就去揉眼睛,这样,沙子就跑道你的小眼睛里了,眼睛就会受到伤害,知道了吗?”凯凯高兴的点了点头……第二天,王老师一来到幼儿园就组织班里的孩子来到沙池边,她这次不是让孩子玩沙,而是给孩子们讲了昨天发生在凯凯身上的故事,告诉孩子们沙子在给大家带来乐趣的`同时也会伤害到孩子,教育孩子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饭前、便后以及玩完沙子后要洗手,要保护好自己的小手、眼睛。老师及家长朋友们,如果你组织孩子玩沙或玩土时,一定要记住,当孩子玩完后要提醒孩子,将身上、鞋子里的沙子或土抖干净,然后将小手洗干净,以免伤害到孩子,切记!
沙地上的画教育随笔
课间活动时,尔曼、琳琳和子俊在沙地上玩得不亦乐乎。尔曼左右手同时作画,在铺平的沙子上轻而易举地画了一个爱心图案。琳琳说:“我也会画。”说完,依葫芦画瓢,也毫不费力地画了一个爱心图案。子俊慢吞吞地说:“谁不会呀,我也会。”说完,他也小心翼翼地画出了一个爱心图案。
“我还会画苹果呢,你们看着啊……”尔曼像个魔术师似的,双手齐下。在收笔处将两个食指稍微往上一提,一个可爱的苹果图案跃然沙上。
“我也会!”琳琳学着尔曼的样子,很快“克隆”了一个苹果。
“我也会!不信你们看吧!”子俊比先前自信多了,把沙子铺平了,信手画了一个歪歪扭扭的苹果。
“我还会画蝴蝶,像老师用纸剪出来的蝴蝶……”三个孩子像找到了灵感的画家一样,很快创作出很多左右对称的.图案。
我在一旁看着这一切,不禁感慨:琳琳和子俊这两个孩子,平日里连彩笔蜡笔都不肯拿,即使偶尔在本子上画个圆形,也像蚯蚓爬过留下的痕迹。有美术活动时,想让他俩拿彩笔涂鸦是件很不容易的事儿。可此刻,他俩多投入啊!这是巧合吗?反思平时在集体活动中,我们常常给孩子提出过多、过细、过于整齐划一的要求,既限制、阻碍了孩子创造力的正常发挥,又使个别孩子不敢下笔。眼前的三个孩子,不管是从身体还是心理方面,都处于自然放松的状态,没有要求,也没有限制,他们思维敏捷,思路开阔,从纸上到沙上,把“用笔画”换成“用手指画”,不同的工具和材料,极大地激发了孩子创作的欲望。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才能够信手涂鸦,轻松地表达自己内心想要的东西。
看来,只有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和丰富的物质环境,尊重幼儿自发的、有个性的艺术表现与创造,才会更好地发展幼儿潜能,促进其发散思维的发展。
沙地上的画,看似简单、不经意,却足够我们好好反思一番了。
神奇的五角星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一天,我兴高采烈地带着新学到的科学小游戏,走进了教室。我取出五根火柴棒,将每根火柴棒从中间折一下,折成V形,再将五根V形的火柴棒摆成花朵状。我问孩子们:“瞧,火柴棒变成了什么?”“花、电风扇、转盘、风火轮……”我肯定着孩子们的想法。“你们能否将‘火柴花’变成五角星?允许你们借助一样东西帮忙,但只能动一下。”我向孩子们抛出了问题。
第一次尝试
文文第一个站起来,他激动地叫着:“我有好办法,可以用笔拨一下。”他小心翼翼地用笔在“火柴花”中间的空隙处拨了一下,“火柴花”变大了些,但变得有点歪,孩子们笑了起来:“歪了。”
乔宝自信地说:“看我的。”他拿起铅笔,用力地在“火柴花”中间的空隙处拨了一下,“哎呀”!一根火柴棒弹了出来。乔宝呆呆地看着,有点想不通,孩子们则叫起来:“弹出来啦。”
孙孙有点犹豫不决:“让我试试,我用火柴棒来拨。”他拿着火柴棒专注地拨着,可是什么动静都没有,孩子们扫兴地直摇头:“又失败了!”
游戏前我向幼儿提出的要求中有两个重点,分别是“允许你们借助一样东西帮忙”和“只能动一下”。从幼儿的行为来看,他们显然只记住了“允许你们借助一样东西帮忙”,可能“东西”两字容易使幼儿联想到教室中存在的物品,因此,他们想到用铅笔、火柴棒(还有很多幼儿想到用梳子、棉签、牙签等)尝试拨出一个五角星。但是,这些东西似乎只起到代替手指的作用,如果能用手指完成游戏的话,为什么我还要提出“允许你们借助一样东西帮忙”的要求呢?同时,我也发现幼儿不管使用何种材料,他们的动作都是“拨”,这也是手指能实现的动作。显然,幼儿即使想借助不同的材料使“火柴花”变成五角星,但他们的动作却是相同性质的。
面对失败,我思考着,是不是我的要求没有讲清楚,是不是游戏中我没有及时提醒幼儿借助的东西和动作不能和手指的功能和作用相似呢?也许这就是造成幼儿失误的症结吧。
第二次尝试
为了继续激发孩子们游戏的兴趣,我直接告诉孩子们:“看起来,不管借助什么东西帮忙,用‘拨’的方法,肯定不能使‘火柴花’变成五角星。”
听了我的话,孩子们又一次投入了游戏。
讯知恍然大悟地说:“我明白了,拿掉一根火柴棒可能会出现五角星。”讯知拿起这根火柴棒,又拿起那根火柴棒,觉得好像都有点不对劲,最后,他鼓足勇气拿掉一根火柴棒。孩子们激动地凑到前面一看:“哎呀,不像五角星。”
天天乐呵呵地说:“我把‘火柴花’转呀转,转到最后就会变成五角星。”天天跑到前面,双手不停地摆弄,同伴们也来帮忙,最后大家哈哈大笑起来:“这哪像五角星,简直就变成迷宫了。”
小倪笑道:“‘转’这个方法不行,还是钩吧。”说着,小倪伸出食指去钩火柴棒,乔宝赶紧把头凑过去,结果还是悻悻地告诉同伴“没用,也失败了。”
五角星依然没有出现,这一次幼儿把重点放在想出不同的动作上,他们有的拿、有的`转、有的钩……虽然他们的动作依然都是靠手指在进行,但是这一次幼儿似乎知道了第二个要求——“动一下”,并在“动”上动足了脑筋。可是,不管他们怎样“动”,“火柴花”始终不能变成五角星。
幼儿的第二次失败促使我又一次反思自己的指导,第一次失败后,我只告诉幼儿:不管借助什么东西帮忙,用“拨”的方法,肯定不能使“火柴花”变成五角星。这无形中向幼儿强调了要注意“怎样动一下”,所以游戏中幼儿只顾着使用不同的动作来操作“火柴花”,他们完全忘记了“允许你们借助一样东西帮忙”这一操作要求。显然我的不全面提示又一次成了幼儿失败的诱因。看来,这次我得仔细地向幼儿重申游戏的要求,并给予提示,我得告诉幼儿:游戏时必须记住两个要求,“允许你们借助一样东西来帮忙”“使用这种东西时只能动一下,五角星马上就会出现”。
第三次尝试
听了我的提醒,孩子们又一次投入了游戏,他们期待着五角星早点出现。
小毛说:“我知道了,剪一个五角星,放在‘火柴花’上肯定行!”
凌楠说:“我可以拿五根棉签,摆在‘火柴花’外面就是五角星了……哦,不对,那是五边形,不对的。”
我反问孩子们:“假如直接放五角星,还要‘火柴花’干嘛呢?”我又提示孩子们:“这种材料不是固体,是液体。”
越越满脸疑惑地问:“难道是水吗?”
文文豁然开朗:“哦,将水点在‘火柴花’中间的空隙处吗?”
孩子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还是不确定:“这样有用吗,好像不会出现五角星呀?”
安安着急地说:“不用说了,试一下不就知道了嘛。”
说干就干,我拿来了水和棉签,用棉签将水小心地滴在“火柴花”中间的空隙处。在水的作用下,“火柴花”竟然奇迹般慢慢移动起来,两根火柴棒之间“放大”了,一个窄窄的五角星逐渐出现,而且越来越大,最后一个完整而漂亮的五角星呈现在孩子们的眼前。
可能因为有了前两次尝试和失败,也可能是我重点强调了两个要求的缘故,幼儿开始大胆想象。小毛“剪一个五角星”的想法令我佩服,细想一下这个方法倒是满足了两个要求,而且也出现了五角星,只是缺少了实验的过程和神奇的效果。“用棉签在‘火柴花’外面围成五角星”,这个想法也跳出了在“火柴花”中间或旁边拨动的思维方式,拓展到了“火柴花”的外围,这也是一个质的飞跃,小游戏激发了幼儿的思维,犹如一把金钥匙,开启了幼儿的智慧之门。可见,科学游戏中教师的指导语对游戏的成功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所以面对幼儿的再次失败,我给出了一点小提示“这种材料不是固体,是液体”,可能一说到液体,幼儿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水”,但是他们似乎还难以想象水能将“火柴花”变成五角星,正是这种疑问让幼儿对小实验充满兴趣,他们带着疑惑观察我的实验过程。当我将水点在“火柴花”中间的空隙处后,“火柴花”的移动令幼儿惊诧不已,在一片惊叫声中,五角星逐渐出现,幼儿折服了,神奇的变化令他们对生活中的科学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然,我也为自己的“小提示”而暗自高兴,在和幼儿一起经历了两次失败后,我也领悟到应该如何在科学游戏中对幼儿进行有效的指导,如何正确分析游戏中幼儿失败的原因,如何将幼儿的失败和教师的指导联系起来分析……
第三次尝试,终于成功啦!孩子们在教室里欢呼着……
“哎呀,真厉害呀,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孩子们提出了新的问题。
邱宝好像想到了什么:“哦,如果碗下面有水,碗也会向前移动的。”
“不对。”越越说:“那是因为下面有水,水可以减少摩擦,碗才向前滑。”
小博士麟麟说:“好像是水的张力吧。”
“什么是张力?”几乎每个孩子都问出了同样的问题。
小博士麟麟回忆着:“我听爸爸说过,我也不是很清楚,比如小虫子可以在水面上走呀、跳呀,而不沉下去,还有荷叶上的露珠是圆的,反正是书上看到的。”
“太好玩了,我也要去买这样的书来看。”
当我第一次玩这个游戏时,我也感到“好神奇”,并了解到其中的道理:是由于水的张力才使火柴棒移动。我也上网查询过,再次关注“水的张力”,虽明白其道理,但当幼儿问我“什么是张力”时,我觉得还是无法用形象的语言来告诉他们。可喜的是,我们班的小博士替我解了围,用他的经验向同伴解释“什么是张力”,重要的是激发了同伴探索的兴趣,他们变得喜欢去发现和探究观察身边的一切,这或许就是我最大的收获。
看懂孩子的画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地球妈妈生病了》,孩子们通过看视频,听故事,知道我们生活的环境遭到各种各样的污染,需要我们来保护环境,治好地球妈妈的病。我是环保小卫士,孩子们在画保护地球的图画时,我走到睿的身边,看到睿画了一个大大圆圈,上面涂成了棕色和黑色的,我想:“这孩子,怎么把地球涂成这么不好看的颜色。”我就问还在专心画画的睿:“你画的是什么呀?”睿用手拿起自己的画说:“我画的是地球呀!”“地球怎么变成这种颜色了?”“地球受到污染了,刮起了沙尘暴”,我一听对呀,刮沙尘暴的时候,不就是漫天的这种棕色的吗?我表扬了睿:“睿观察的真仔细,沙尘暴的时候就是这样的颜色。”接着睿又开始了作画,他在地球上用绿色画了一圈的竖线线,我说:“这是画什么?睿说:“我要种好多好多的树,来保护地球。”睿的画表现很粗糙,但是他自己却是全身心的投入到作画中,他的画出现在成人眼里既可笑有非常可爱的,这种超常规的.、独特的画,表现自己的亲身感受,体现出他的思想感情,这才是充满纯真的童画,他们感兴趣的过程不在乎结果。
孩子的画看不懂,意味着他们的画“形”不似,但只要听他们解释自己的作品,立即会让人感到一种“神”似,这里的“神”就是幼儿内心世界的一种“灵性”。我们要呵护孩子的最纯真的天性,培养艺术表现的兴趣。
听幼儿说画教师教育随笔
在一次小班自由绘画活动后,孩子们纷纷把自己的作品拿给我看,让我帮他们写上姓名,并记录他们画的是什么。虽然孩子们的绘画技能不高,但我基本都能看出他们画的是什么,然而当祥祥把他的画交给我后,我疑惑了,因为我实在看不出他画的是什么。一张白纸上只有从上到下的两条线。
虽然我看不懂这两条线的意义,但并不表明孩子在乱画,我需要听听他的解释。于是,我问道:“祥祥,你画的是什么?能告诉我吗?”“我这个是‘飞流直下三干尺’!”祥祥大声地说道,声音里充满了自豪。我顿时震惊了,这是多么的形象、生动!“你画得真棒!真的是‘飞流直下三干尺’呢!”听到我的鼓励,祥祥很高兴:“老师,我还会画很多故事呢!”“真的吗?那你都把它画出来,然后讲给老师和小朋友听,好吗?”祥祥兴奋地点点头。
祥祥只用了简单的两条线便生动地表达出了他对“飞流直下三干尺”这一名句的理解,让我感动,也让我进一步认识到,幼儿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不同于成人,他们表达自己认识和情感的.方式也有别于成人。幼儿独特的笔触、动作和语言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我们不能用自己的审美标准去评判幼儿,而应给幼儿提供充分自由表达的机会,耐心倾听他们的想法,并给予适当的鼓励和引导。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