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细胞的层次教案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生物细胞的层次教案,本文共1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生物细胞的层次教案

1.学习目标:

①进行用哺乳动物红细胞制备细胞膜的实验,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②简述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

③认同细胞膜作为系统的边界,对于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重要意义。

2.重点:

①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

②细胞膜对于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重要意义。

3.难点:

用哺乳动物红细胞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看”—知识经纬

“导”—自主预习

一、实验: 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1.材料选择:选用人或其他哺乳动物 的 来制备细胞膜。原因是: 这样的红细胞中没有细胞壁,以及 和众多的 。

2. 方法:把细胞放 在清水里,细胞由于吸水而 ,细胞内容物流出,就可以得到细胞膜。

二、细胞膜的成分

1.主要成分: 和 。

2.少量成分: 。

3.含量最丰富的脂质是 。

4.与细胞膜功能的复杂程度有关的是 。

三、细胞膜的功能

1. 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细胞膜保障了细胞内部环境的 。

2. 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1)细胞需要的 可以从外界进入细胞;细胞 ,或 者对细胞 的物质不容易进入细胞.

(2) 、等物质在细胞内合成后,分泌到细胞外,细胞产生的 也要排到细胞外。细胞内的 等重要成分却不会流失到细胞外。

(3)细胞膜的控制作用是 ,有些病毒、病菌能侵入细胞,使生物体患病。

3. 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大多与细胞膜的 和 有关。

(1)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如 ),随 到达全身各处,与靶细胞的细胞膜表面的结合。

(2)相邻两个细胞的 接触,信息从一个细胞传递给另一个细胞。例如 和 之间的识别和结合。

(3)相邻两个细胞之间形成 ,携带信息的物质通过 进入另一个细胞。例如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 相互连接,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四、植物细胞壁的成分和功能

1.存在部位:植物细胞的最外层,细胞膜外面。

2.主要成分:(1) (2)

3.细胞壁的功能: (1) (2)

功能特性:全透性

“学”—互动探究

探究一 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阅读课本40页实验,小组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能否选植物细胞或鸡的红细胞来代替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为什么?

提示:不能。人体成熟的红细胞中没有染色体和DNA,也没有细胞核等其他复杂的细胞结构。科学家在研究细胞膜的化学组成时获得细胞膜的材料就是人(或其他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植物细胞有细胞壁、鸡的红细胞有细胞核和各种细胞器,增加了分离的困难。

2.细胞破裂后还需用什么方法获得较纯净的细胞膜?

提示:细胞破裂后,用离心法才能获得纯净的细胞膜。可采用不同 转速离心的方法将细胞膜与其他物质分开,得到较纯的细胞膜。

3.试验中要注意什么问题?

提示:

(1)红细胞要用生理盐水稀释。

(2)注意盖盖玻片的方法,防止出现气 泡。

(3)用吸水纸吸引时,注意不要把细胞吸跑。

(4)上述操作均在载物台上进行。

(5)实验中持续观察细胞的变化。

【经典回眸】科学家常用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做材料来研究细胞膜的组成,是因为 ( )

A.哺乳动物红细胞容易得到

B.哺乳动物红细胞在 水中容易涨破

C.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内没有细胞核以及其他具膜膜结构

D.哺乳动物红细胞的细胞膜在光学显微镜下容易观察到

【解析】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核,没有其他复杂的结构,因此选它做材料,否则就容易造成细胞膜、其他结构的膜混在一起而无法分开的现象。

答案:C

【变式训练】1.下列关于人体成熟红细胞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细胞中没有染色体

B.细胞中没有DNA

C.细胞中没有细胞核

D.细胞中含有的膜较薄

探究二 细胞膜的组成成分

小组思考讨论回答:

1.观察下列细胞膜示意图,从中你能获取有关细胞膜组成的哪些信息?

提示:细胞膜的组成成分主要是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

2. 细胞膜的功能主要和哪种成分有关?

提示:各种膜所含蛋白质与脂质的比例与膜功能有关,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其蛋白质含量越丰富。

【经典回眸】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细胞膜只是由脂质和蛋白质分子组成

B.细胞膜的各种成分中脂质的含量最多

C.在组成细胞膜的脂质中,脂肪最丰富

D.功能越简单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

【解析】细胞膜除了主要成分脂质和蛋白质分子以外,还有少量的糖类, A错。在组成细胞膜的脂质中,磷脂最丰富,此外还有少量固醇, C错。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 D错。细胞膜的各种成分中,脂质约占细胞膜总量的50%,蛋白质约占40%,糖类约占2%~10%,因此脂质最多, B正确。

答案:B

【变式训练】2.下列选项中最可能是构成细胞膜的一组化学元素是( )

A.C、H、O、N、Fe

B.C、H、O

C.C、H、O、P

D.C、H、O、N、P

探究三 细胞膜的功能

阅读课本42页,小组讨论回答:细胞膜具有什么功能?

提示:细胞膜的功能体现在:

1.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细胞的界膜

①进化上的意义:对原始生命出现起标志性的作用。细胞膜将生命物质与外界环境 分隔开,成为相对独立的系统。

②单细胞生物如草履虫与外界环境的分界面是细胞膜。由于细胞膜的作用,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离不开细胞膜。

③多细胞生物,细胞膜是细胞与细胞之间的界膜,细胞膜保障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

2.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细胞的城门与卫士

包括细胞膜控制作用的普遍性和控制作 用的相对性两个方面,如图所示:

3.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信号转播站

细胞间信息交流主要有三种方式:

①通过血液运输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如激素)来完成的间接交流。

②相邻两个细胞的细胞膜直接接触,通过与细胞膜结合的信号分子影响其他细胞,即细胞?细胞,如精子和卵细胞之间的识别和结合。

③相邻两细胞间形成通道,使细胞相互沟通,通过携带信息的物质来交流信息。比如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相互连接,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经典回眸】下列关于细胞膜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大多与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有关。

B.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使生物体作为一个整体完成生命活动。

C.相邻两个细胞的信息交流全靠细胞间接触。

D.细胞膜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这种功能是相对的。

【解析】细胞膜上含有蛋白质和糖类,这是细胞膜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结构基础,A对;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使多细胞的生物体作为一个整体完成生命活动,B对;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有多种方式,除细胞直接接触传递信息外,还可以通过化学物质或形成细胞通道进行信息交流,C错;细胞可以根据生命活动的需要控制物质的进出,但这种控制作用是相对的,细胞不需要的物质,如病菌、病毒也能进入细胞,D对。

答案:C

【变式训练】3.人体注射卡介苗 后,经过免疫细胞的识别等过程,血液中会出现抗结核杆菌的抗体。抗体的产生体现了细胞膜的哪一种功能?( )

A.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B.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C.排泄功能

D.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变式训练参考答案:1D 2D 3A

“思”—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存在哪些疑问,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以便及时总结、弥补知识缺漏,不吃夹生饭,不做欠账人。

收获 内容

疑点 内容

“练”—课堂自测

1.任何一种细胞均 有细胞膜,它是由什么组成的 ( )

A 只是脂质 B只是蛋白质

C 脂质和糖类 D 脂质、蛋白质和少量糖类

2.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细胞膜的哪一种成分的种类和数量越多 ( )

A、蛋白质 B、脂质 C、糖类 D、磷脂

3.细胞膜和DNA 共有的元素有 ( )

A. C、H、O B. C、H、O、N

C. C、H、O、P D. C、H、O、N、P

4.科研 上鉴别死细胞和活细胞,常用“染色排除法”。例如,用台盼蓝染色,死的细胞会被染成蓝色,而活的细胞则不着色,从而判断细胞是否死亡。所利用的是细胞膜的哪种功能( )

A. 保护细胞内部结构功能 B. 吸收功能

C. 控制物质进出功能 D. 免疫功能

5.植物细胞具有相当的强度,主要是由于存在( )

A.液泡 B.内质网 C.细胞壁 D.细胞膜

参考答案: 1.D 2.A 3.D 4.C 5.C

七年级生物上册《多细胞生物体的结构层次》教案

教学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绿色开花植物体和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的结构是它们进行各项生命活动的基础,对于今后学习生物学知识至关重要。在课前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采集一些绿色开花植物(要教育学生注意保护花草树木),观察、辨认植物体的器官。利用小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探索组织构成器官,利用自己身体说出系统的概念。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前面学过的细胞和组织的有关知识以及这节课学的器官和系统,进行知识整合,描述植物体和动物的结构层次。可以布置学生进行调查人们吃的植物性食物分别属于植物的什么器官,以及我们平时见到的植物具有哪些器官,在课堂上进行表达交流,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

1、描述绿色开花植物体和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2、说出器官和系统的概念

3、在进行小实验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概括能力,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某些生产和生活问题,在科学探究中发展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获取知识的快乐,形成生物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生物学观点和珍爱生命的观点。

教学重点:

绿色开花植物体和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教学难点:

器官和系统的概念的归纳总结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前准备:番茄、开水及解剖刀(或水果刀),课前生物兴趣小组采集的绿色开花植物标本,常见的一些蔬菜或水果等。

教学程序:

一、情景激疑

1、呈现一座高楼大厦,及建筑工地的场景,创设问题情境:①构成高楼大厦的基本单位什么?②砖瓦简单的堆积在一起就形成了高楼大厦?

2、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认识到建筑工人按照图纸设计把砖有规律的砌成一个个房间,逐渐盖成高楼大厦。教师启发学生,构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是不是细胞简单的堆积在一起就构成了生物体?从而引入课题。

二、温故而知新:

学习回顾上一节课所学的知识:细胞分裂→细胞生长→细胞分化→组织

小组充分讨论,相互交流:细胞分裂能使细胞数目增多,细胞生长能使细胞体积增大,细胞分化能形成组织。

三、实验探究:

1、教师出示实验材料:番茄、解剖刀(或水果刀)、开水等。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自己设计方案:可能有的学生直接用解剖刀把番茄切开观察它的构成;有的学生先用开水烫一下番茄,剥下表皮,然后在剖开看它的横切面有哪些结构。学生分组讨论制定方案后,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然后每小组选出代表在全班同学面前交流观察到的现象:有的小组可能会说番茄主要有果肉构成;有的小组说番茄由表皮和果肉构成;有的`小组说还有输导组织。最后得出结论:番茄果实是由保护组织(表皮)、营养组织(果肉)和输导组织等构成的,并且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联合起来等的。从而总结归纳出器官的概念。学生积极参与设计并亲自动手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及表达交流能力。

2、拓展:引导学生利用其他的材料来设计实验探讨器官的构成,小组讨论后进行交流。这样使学生不局限于教师提供的材料,充分发挥自己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上课前讲桌上摆几盆绿色开花植物,教室四周的墙壁上贴几张开花的苹果树、枝叶茂盛的苹果树、结果的苹果树或开花的油菜挂图,为学习“植物体的结构层次"创设教学环境)课前生物课外兴趣小组采集了一些绿色开花植物(教育学生注意保护花草树木),引导学生观察自己采集的植物标本,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出示问题)

1、你采集的植物标本是由哪些器官组成的?

2、你采集的植物标本是否都具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种器官,为什么?

3、你认为植物体的各种器官分别有什么作用?

4、根、茎、叶、花、果实、种子之间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

学生观察采集的植物标本,进行讨论交流。

(学生采集的植物有的由根、茎、叶组成,有的还可能有花或花和果实,还有的具有花、果实、种子)

教师利用课件动画显示种子萌发,幼苗的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叶片从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同时茎对这些物质进行输导,幼苗由小长大,然后开花,结出果实和种子。

学生根据看到的内容积极思维,小组充分讨论,进行交流。

生1:我们认为根、茎、叶主要与植物的营养的获取和运输有关,是植物体能够由小长大。只有当这棵植物成熟后,才会开花、结出果

实和种子,繁殖后代。所以我们可以把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分成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两类。营养器官包括根、茎、叶,生殖器官包括花、果实和种子。

生2:在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之间有输导组织起到运输水、无机盐和有机养料,从而把它们联系成一个整体。

4、归纳总结:

通过组织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对探索的结论进行总结,从而归纳出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5、(课前在教室墙上贴几张动物如家鸽、鲫鱼、青蛙、家兔等的挂图为学习“动物的结构层次”创设学习环境)教师利用课件显示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情况,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经验思考食物是如何被消化和吸收的,组织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从而总结出系统的概念。进而相互交流归纳出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

6、创设学习情境:

下课铃声响了……午饭时间到了!你匆匆走出教室,直奔食堂。食堂散发出的香味使你感到饥肠辘辘。你选了一份饭菜,接着掏钱付帐,然后小心翼翼的端着饭盒,在拥挤的食堂中找到你的朋友,在他们身边坐下,开始吃饭。

想一想,从听到下课铃声、走到食堂、买饭到吃饭这一简单过程中,你身体的哪些系统参与了,紧靠消化系统能够完成吃饭这一过程吗?

学生积极思维,小组充分讨论,进行相互交流:

生1:走到食堂,吃饭要通过运动系统。

生2:听到了铃声决定去吃饭要通过神经系统。

生3:运动加快,要消耗氧气,通过呼吸系统。

生4:运输氧气需要循环系统。

……

由于学生对自己的身体结构比较熟悉,而且比较感兴趣,教师可以引导通过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基础上说出人体的八大系统的名称、组成和功能,进一步归纳总结出八大系统彼此既有分工,又相互协调,密切配合,共同完成各种复杂的生命活动,从而使每个哺乳动物都成为一个完整统一的生物个体。

7、小结:

教师利用板书提纲小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学生通过自己看书进一步梳理,使所学的知识进一步系统化、条理化。

四、迁移深化:

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生物学知识,不能死学,要能利用所学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某些生活、生产或社会实际问题,经历一个再认识的深化过程,从而全面深刻的掌握知识,并过渡到形成能力。

1、启发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一下问题:

⑴我们吃掉的胡萝卜、白菜、甘蔗、黄花菜、西瓜、绿豆各属于植物的什么器官?

⑵观察你家或邻居家的一只家养动物如猫或鹦鹉以栽培植物如月季,想一想这些动物或植物的结构层次是什么?

⑶在人类生活中,植物体的各个部分被广泛利用,如甘薯、马铃薯等含有丰富的淀粉,大豆、豌豆等富含蛋白质,芹菜、菠菜、花菜、芦笋、胡萝卜等含有各类维生素、纤维素,这些都是人们常食用的蔬菜;而橙子、香蕉、无花果等是人们爱吃的水果;此外人参、薄荷、罗汉果、藏红花等都是著名的中药材。

你认识这些植物吗?如果还有不认识的,尽可能的找来认一认、查一查资料或进行走访。然后想一想,我们食用或利用的分别属于这些植物体的哪个器官?

2、鼓励学生自己动脑思考,提出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与本节课有关的问题,并在相互讨论、相互交流的基础上解决。同学们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只要教师启发方法得当,会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例如:

⑴马铃薯、莲藕、葱我们吃的部分都是根吗?

⑵西瓜子和葵花籽是否都属于种子?

⑶我们在长跑的时候为什么会心跳加快、呼吸变得急促?

……

生物教案-细胞增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真核细胞增殖的方式及意义。

2、理解细胞周期的概念。

3、准确描述细胞有丝分裂各阶段的重要特征。了解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异同。

4、掌握有丝分裂的过程、特征和意义。尤其是DNA和染色体的规律性变化。

能力目标

1、学习用曲线图描述DNA和染色体数量的变化规律

2、通过学习有丝分裂过程培养学生分析图像、解读图像的能力。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制作临时装片的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以及识图和绘图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对细胞周期以及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和染色体的规律性变化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使学生对生命的运动性、对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等哲学问题有正确的认识。

2、通过对实验思路的分析和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工作作风。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细胞都是通过细胞分裂产生的,细胞分裂是生物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基础。在细胞的生命周期中,一个新形成的细胞要经历生长、分化以及衰老和死亡的过程;其中也有些细胞始终保持分裂增生能力,不发生细胞的分化过程。在细胞增殖这一部分中,有丝分裂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细胞分裂的三种方式是真核生物细胞增殖的方式。原核生物没有细胞核,因此不可能象真核细胞那样进行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细胞分裂的三种方式中,有丝分裂是最主要、同时也是最重要的方式。多细胞生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体细胞的增多就是通过有丝分裂实现的。无论是单细胞真核生物还是多细胞生物他们各种形式的无性生殖也是通过有丝分裂完成的。这将在第五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中再进一步阐述。有丝分裂还是学习减数分裂的基础,而减数分裂知识又是学习遗传变异规律的基础。由此可见有丝分裂是非常重要的基础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讲透,要让学生真正掌握有关知识。可以通过不同方式;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整个学习过程。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到认识和分析一个生命现象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方法――除了一般的文字描述外,还可以用图形描述特点;用图解和表格突出重点;用曲线描述量的变化规律和趋势;通过实验观察、验证生物学知识等……。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了解一些常用的生命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题目:第二节 细胞增殖(建议4课时内完成)

教学重点:1、细胞周期的概念。

2、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以及有丝分裂的特点

3、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和染色体的规律性变化。

4、细胞分裂的意义

5、制作临时装片观察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

教学难点:1、细胞周期的概念。

2、细胞有丝分裂的特点及意义

3、有丝分裂过程中DNA、染色单体和染色体的数量变化规律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讨论:生物体是如何长大的?

1、  从物质转化角度分析:同化作用强于异化作用

同化作用主要发生在细胞的那些结构上?这使细胞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引导学生简要复习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2、  从细胞变化角度分析:细胞分裂――细胞数目增多

细胞生长――细胞体积增大

细胞的体积一般都是很小的,细胞生长到一定大小后就会通过细胞分裂使其体积减小。为什么细胞要进行细胞分裂呢?指导学生展开讨论。(请参考“细胞有丝分裂.ppt”)

学生总结: 细胞分裂的生物学意义。

对于单细胞生物体,细胞分裂意味着生物个体数的增加。多细胞生物体的生殖活动也是通过细胞分裂完成的。对于多细胞生物体,细胞分裂则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的基础。细胞分裂保证了细胞有足够大的表面积与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从而保证了新陈代谢对物质更新的需求。因此细胞分裂是生物体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基础。

根据对细胞分裂过程的观察,细胞分裂主要分为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三种不同的方式。

学生观察并讨论: 认真观察39页青蛙红细胞细胞分裂图、37页植物分生组织细胞分裂图和107页产生精子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图,简要说出他们的主要区别特点。

归纳总结:提出三种细胞分裂方式并比较主要不同。

三种细胞分裂方式中,无丝分裂通常是已经分化的细胞所采取的细胞分裂方式,如青蛙血液中红细胞的细胞分裂。(见扩展资料)减数分裂只发生于有性生殖过程中,多是用于产生有性生殖细胞如卵细胞或精子细胞等;而有丝分裂则是最常见的方式,如生长发育过程中体细胞的产生以及无性生殖过程中新个体或生殖细胞――孢子的形成……。人体就是经过连续的有丝分裂由一个受精卵细胞生长发育成的。

有丝分裂可以连续发生,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细胞周期。

学生阅读并讨论:

1、学生分析有关文字描述找出关键词语(什么样的细胞?起、止的标志?为何这样划分?)

2、根据图解描述什么是细胞周期。

3、一个细胞周期包括哪两个阶段?它们在时间分配上的特点是什么?如果观察一个正在进行有丝分裂的组织,处于哪个阶段的细胞会更多些?

(一个细胞从它产生开始直到它又通过细胞分裂变成两个相同的子代新细胞这就是一个周期。它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两个阶段。)

细胞周期: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上一次分裂结束开始,到下一次分裂结束时为止。包括两次分裂间期的遗传物质复制,和分裂期的遗传物质的均分两个过程。

设问: 为什么有丝分裂可以连续进行?

一般情况下,通过有丝分裂产生的全部细胞都具有相同的遗传性。克隆技术就是利用的这一原理。为什么有丝分裂能够产生相同的细胞呢?在一个细胞周期中分裂间期和分裂期这两个阶段各自完成了那些生命活动?

配合课件进行讨论学习,并且作笔记:

根据课本给出的数据等资料可以知道,在一个细胞周期中分裂间期占有极大的比例。分裂间期是一个新生的细胞进行物质积累生长成熟的阶段,与此同时这个细胞还要为新一代细胞的产生做好充分的物质准备。因此看似静止的分裂间期其实是细胞最繁忙的阶段。

根据给出的图形和照片比较并描述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具有哪些特点?是否发生了什么变化?分析造成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分裂间期:为细胞分裂做物质准备。(占时90~95%)

细胞变化:细胞核大核仁明显,染色加深。核内渐出现染色体纤丝。

分子变化:DNA复制加倍,有关蛋白质大量合成。

总结:

1、细胞变化:细胞由扁变方,细胞核占有极大的比例。细胞核染色均匀,颜色渐深,核仁不止一个,非常显著。

2、物质变化(原因):细胞核内完成了DNA分子的复制,细胞核内DNA分子数量增加了一倍。核酸容易被碱性染料染色,因此细胞核颜色明显变深。细胞内有大量的蛋白质被合成,其中有一部分与DNA分子一同构成染色体。根据书中图示可以知道复制的两个DNA分子是靠一个着丝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核仁部分见扩展资料。可以给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讲解。)

一切准备就绪后,细胞分裂就可以开始了。细胞分裂是一个相对较快的阶段,在这一阶段要完成遗传物质的均分和细胞质等结构的分离。分裂间期复制的DNA要完整地分离,使新形成的两个子代细胞分别获得完全相同的一整套DNA。如何保证复制的两套DNA分子能准确无误地分到两个子细胞中去呢?

根据课件引导学生讨论:

学习细胞分裂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看图说话,学会抓重点、要点,学会比较、分析……。

细胞分裂是一个连续发展变化的过程,没有严格的阶段界限。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核的变化以及核内DNA、染色体的变化是观察的重点,遗传物质的平均分配是主线。要引导学生从中体会生命精密合理的美感。

为了研究方便,将有丝分裂的'全过程被人为地分成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四个阶段。

细胞分裂期:细胞一分为二。主要是完成细胞核遗传物质的均分。(占时5 ~10 %)

1、前期:

进入分裂期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让细胞核内的DNA散出来,只有这样才可能实现遗传物质的均分。观察前期细胞模式图及其变化过程,描述分裂前期细胞的主要变化特点。染色质转变成染色体的生物学意义?

根据对动画、图解和照片的观察,描述有丝分裂前期细胞的变化过程及细胞特征。

染色质 → 染色体。

每个染色体含2条姐妹染色单体,复制的两个DNA分子分别位于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上。

核膜、核仁消失,细胞核解体。纺锤体形成。

总结:

1、完成了DNA的复制及其相关蛋白质的合成后,核仁逐渐解体消失。阻碍DNA分离的核膜也随着解体消失。

2、DNA分子很大,数目也较多,遗传物质以染色质形式高密度地聚集在细胞核内。在细胞分裂初期染色质高度螺旋化变成染色体,可以使DNA分子在分离过程中不损坏,保证了遗传信息的完整性。

3、简要介绍纺锤丝的来源和纺锤丝体的形成。

4、关于染色体与染色单体、染色体与DNA的关系,可以通过照片及动画进行讲解。

重点讲解染色体的结构。让学生明确:染色单体形成于细胞分裂间期,。在有丝分裂前期才能通过显微镜观察到。

通过复习染色体与遗传物质DNA的关系――染色体是遗传物质DNA细胞结构,让学生清楚地知道DNA分子与染色体、DNA分子与染色单体间的数量对应关系。DNA分子的行踪是通过观察细胞结构――染色体的行为了解到的。

2、中期:

根据对图解和照片的观察,描述有丝分裂中期细胞的特征。

DNA高度螺旋化。短粗的染色体清晰可见。

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集中在“赤道板”上。

总结:

1、突出在纺锤丝的牵引下,染色体的着丝点集中到细胞中央的道板上。

2、强调赤道板是位于细胞中央部位的一个坐标面,不存在任何物质性结构。

3、由于染色体高度集中,造成纺锤体清晰可见。

4、强调绘图要点……。

3、后期:

根据对动画片段、图解和照片的观察,描述有丝分裂后期细胞的变化过程及特征。

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染色体数目增加一倍。

纺锤丝牵引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核遗传物质DNA均分。

总结:

1、在纺锤丝的牵拉下,每个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成两个。原来在一起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分离。――用词要准确。重点强调染色体数目增加的原因。

2、移向细胞两极的染色体上着丝点是受力点,染色体臂应该是顺向细胞中央的赤道板。

3、由同一条染色体上的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形成的两条染色体,由于是复制品,因此形态、大小等特征应该完全相同。

4、末期:

遗传物质已经完成了均分过程,接下来就是细胞质的分离等收尾工作了。根据对图解和照片的观察,描述有丝分裂末期细胞的变化过程及特征。

DNA解螺旋,染色体 → 染色质。

新的核膜出现,细胞核重新形成。纺锤体消失。

赤道板中央位置出现细胞板,并向外围扩展形成新的细胞壁,细胞质分离成两部分。

1个亲代细胞  → 2个核遗传物质完全相同的子代细胞。

总结:

1、收尾工作与分裂前期正好相反。

2、由于细胞壁的物理特性,导致了植物细胞在分裂结束时只能是细胞板向外扩展形成新的细胞壁。

3、有丝分裂有效地保持了细胞内遗传物质的恒定性。对生物的遗传意义重大。

讨论:

1、为什么细胞只有在进行分裂的过程中出现染色体,其他阶段都以染色体形式存在呢?

2、同时出现或消失的结构都有哪些?其中细胞核结构与染色质几乎是同步存在的意义?

3、DNA是如何实现平均分配的?

4、简要说明有丝分裂的特点?其生物学意义是什么?

5、回味有丝分裂过程中精巧的程序设计,你从中能得到什么启示?

6、在一个细胞周期中,遗传物质的规律性变化设怎样的?可以通过哪些方式表示?

用表格形式如何表现?表格的优点是?

用曲线如何描述?优点是什么?

根据表格中的内容,用曲线描述一个细胞周期中DNA、染色体、染色单体的数量变化

根据这一图表可以清楚地读出一个细胞周期中各个不同阶段内DNA、染色体和染色单体的数量变化。

复习:(课件素材资料:可以选用网上下载的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动画、自制课件中的动画或下载的录像片断)

播放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动画

看有丝分裂过程中的“丝”,回忆遗传物质的均分过程。

展示动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图片和动画片段,对比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讨论二者的异同。

讲解有关中心体的产生时间及组装过程(后者选讲)。

课堂练习:尝试用表格形式表示动物和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异同。

讨论:

1、有丝分裂的特征和意义。

2、通过有丝分裂进行繁殖所产生的下一代个体有什么特点?

3、由同一个受精卵发育成的两个双胞胎个体应该具有什么特色?

4、科学技术方面有哪些成果是利用生物有丝分裂的特点实现的?

5、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一样,在细胞进入分裂期以前也进行过一次遗传物质的复制过程。但是紧接着却连续发生了两次细胞的分裂――遗传物质两次被平均分配。你认为减数分裂产生的子代细胞中的遗传物质与亲代细胞相比还会相同吗?应该有什么特点?(这就是减数分裂名称的由来)

6、无丝分裂过程产生的子代细胞能否用于培养新一代个体?为什么?

7、分析比较三种细胞分裂方式的异同。他们各自适用于那些过程?为什么?(选作)

实验四:观察植物细胞的朋丝分裂

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分析:

实验目的是实验设计的依据,也是检验实验结果的依据。因此首先要明确实验目的。

实验目的:利用那些生物材料和实验工具来实现目的?

一、如何根据实验目的选择实验材料?实验材料应满足什么特点?如何培养?取材时有什么要求?如何实现?

二、分析实验设计思路……。

三、实验所必需的仪器和设备。

四、如何根据实验目的制作玻片标本?制片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培养材料:需要注意的问题有哪些?为什么?还可以用那些材料替代?

解离:药品?作用?根尖最佳长度?原因?如何判定解离状况?

怎样才能看清细胞核的变化?药品性质?是否可以直接染色?为什么?怎么办?

漂洗: 目的?方法?要求?

染色:染色的方法?注意事项?染色时间受哪些因素影响?(解离状况、温度)作比较要有纪录。

制片:如何使解离的细胞分散开?

课件:录像带上截取的录像片断

观察:寻找什么形状的细胞?重点观察那些内容?

视野内最多的是什么时期的细胞?为什么?

如何依据细胞的状态,确认细胞所处的时期?简图

五、学生操作、观察并用绘图的方法描述和记录实验结果。

六、填写实验报告。记录心得体会如你认为制作一个好的装片关键环节是什么?

如有时间,可以增加观察动物细胞有丝分裂装片的内容。

探究活动

观察膜的选择透过性

实验过程:

1、血细胞失水、吸水的过程:

(1)用生理盐水制成临时装片观察红细胞形态。

(2)从盖玻片一侧加入略高浓度的盐水,观察血细胞失水变形的过程。

(3)添加蒸馏水稀释后,观察血细胞吸水直至胀破的过程。

2、植物细胞的选择吸收过程:

(1)制成洋葱叶肉植物细胞临时装片。

(2)从盖玻片一侧添加少量2%氯化钙溶液,观察细胞形态改变过程。

(3)可以进一步进行实验:测定试验开始前与实验结束后,溶液PH值的变化。

对实验的改变及延续:

1、尝试用不同的实验材料制作临时装片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

例如:观察蛔虫受精卵细胞的分裂过程。

2、改变解离、染色时间摸索最佳实验效果。

实验设计:

(1)根据班级人数情况分成若干试验小组。

(2)注意解离时间和染色时间二者之间的密切关系。

解离时间短时最好染色之前对根尖做纵剖,以利于染色。

解离时间长时,染色时间就要短一些。此时根尖有可能松散开,而导致不能转移。因此建议不移动根尖,在同一载玻片上完成解离、漂洗、染色等全过程。

3、根尖放在载玻片上不动。只是改变根尖的环境――解离、漂洗、染色全在载玻片上完成。注意每个环节操作完成后用吸水纸吸除多余液体,以免影响下一步操作。

其他探究活动

一、观察实验:细胞叶绿体的流动与光照强度间的关系。

实验材料:黑藻叶片或藓的叶状结构

实验过程:

1、制作临时装片。

2、用高倍镜观察一般情况下细胞质的流动。

3、对标本施加强光照后观察叶绿体的流动以及叶绿体的朝向。

二、观察有色体的实验。

实验材料:成熟的辣椒外果皮或番茄果肉细胞等。

实验过程:制成临时装片,用高倍镜观察

三、观察草履虫食物泡的形成、伸缩泡的活动(膜的流动性)。

实验材料:草履虫培养液。稀释的红墨水、吸管、棉纤维等

实验过程:

1、用草履虫培养液制成临时装片。(加棉纤维限制草履虫游动。)

2、用高倍镜观察草履虫伸缩泡的活动。

3、滴加稀释的红墨水,用高倍镜观察草履虫食物泡的形成过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描述细胞分裂的过程。

(2)说出细胞分裂和细胞生长与生物体生长的关系。

(3)说出组织的概念,并知道组织的形成是细胞分化的结果。

2、能力目标

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生活中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关注细胞的研究在防治癌症等方面的价值,懂得珍爱生命。

二、教学重点

细胞分裂和细胞生长的基本过程。

三、教学难点

细胞分化过程

四、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

五、教学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师:我们已知道绝大多数生物是由细胞构成,在上一节课的学习中,我们观察了细胞的基本结构,请同学课后制作动植物细胞模型,请一些同学展示你所制作的模型,并说明你选用的材料分别代表细胞的哪些结构。

生:争先恐后地介绍,师生共同相互评价。

导入新课

师:播放课件(种子萌发成幼苗鸡,小鸡逐渐长大;受精卵形成胚胎,胚胎发育成婴儿,婴儿逐渐长大……)画面中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观看画面,讨论问答—一生物的生长现象。

师:生物为什么会生长呢?这种生长现象与组成生物的基本单位——细胞的哪些生理功能有关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课题。

讲授新课

师:播放课件:变形虫的细胞分裂画面,并在黑板上简单板画。请大家思考:

1.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核和细胞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细胞分裂的结果是什么?

生:讨论回答。

师生共同总结:细胞分裂时,细胞核先一分为二,随后细胞质分成两份,每份各含有一个细胞核,植物细胞在中部形成新的细胞膜和细胞壁,动物细胞中部向内凹陷缢裂为两个细胞。细胞分裂使细胞数目不断增多,这样生物体就生长了。对于单细胞生物而言,通过细胞分裂还可以进行增殖。

师:播放课件。思考:算一算,一个细胞经一次分裂形成2个新细胞,再经一次分裂,形成4个新细胞,那经n次分裂后,形成了多少个细胞呢?

生:动脑筋计算。汇报结果,2n。

师:你们计算得很正确。细胞在分裂过程中,细胞核也一分为二,在细胞核中有染色体,染色体经过复制也要分成相同的两份分配到两个新细胞中,由于染色体上有遗传物质,因此两个新细胞的.遗传信息也相同。

师:播放课件。(一个植物细胞的生长过程)引导学生描述画面中植物细胞的变化。

生:(讨论回答)①体积不断变大;②液泡由小变大,由多变少。

师:(总结)这个现象就是细胞的生长现象,那细胞生长要不要营养呢?

生:要不断从外界环境中吸收营养,转变为自身组成物质。

教师总结:细胞的生长主要是细胞内液泡增大的结果。

师:那么细胞会不会一直生长下去呢?(加以启发引导)肯定不会,要能一直生长下去,我们就不需要借助显微镜观察了。为什么细胞不能永远生长呢?你发现了什么规律?通过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运用数学方法解决此问题(详看p15)。假设细胞为正方体,当它的边长分别为1微米、2微米和3微米……时,分别计算细胞的表面积与体积比:

总表面积/总体积=6/1

总表面积/总体积=12/8=3/2

总表面积/总体积=18/27=2/3

总表面积/总体积=24/64=3/8

教师总结:总结分析细胞为什么不能永远长大?

活细胞只有足够的表面积才能从环境中获得充足的营养。当生长到一定程度时,表面积和体积比太小,细胞就无法生长。

生:恍然大悟。

师:现在你能告诉我,生物体为什么能长大吗?

生:与细胞分裂和生长有关。

师:很好,细胞的分裂使细胞数目增多,细胞的生长使细胞体积增大,构成生物体的细胞数目多了,细胞体积大了,生物体也就由小长大了。

师:播放课件。(人体的几种细胞:红细胞、神经细胞、肌肉细胞等)请大家观看画画,思考:我们人是由一个受精卵细胞发育来的,为什么这些人体细胞形态、结构都不同呢?

师:播放课件:细胞分化过程,这群球形细胞形态、结构发生了变化:一群圆饼状细胞,一群……。由于功能上的不同,使它们在形态、结构上发生了变化,这个过程叫细胞分化,分化的结果就形成了一个个细胞群,你再仔细看,这个细胞群中的细胞形态相似吗?

生:相似。

归纳总结,师生共同得出组织的概念。

师:请大家阅读p12“干细胞”和p17“癌细胞”,谈谈你的体会。

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师:播放课件:比较细胞分裂过程和细胞分化过程。

总结生物体能不断由小长大,与细胞的分裂、生长分不开,细胞还要分化成各种不同的组织,生物体才能正常生长发育,这很不容易,因此,我们要珍爱我们身边的每个生命。

七、板书设计

第2节细胞的分裂和分化

一、生物的生长

细胞体积的增大→细胞的生长:

细胞数目的增多→细胞的分裂:

八、课后作业

p20练习题

一、教学目标

1、能用细胞分化形成各种组织的观念,说出细胞分化的概念。

2、基于对骨髓中造血干细胞分化图的分析,运用归纳和总结的方法,得出细胞分化的概念。

3、能根据细胞分化的概念,探究观察植物的不同组织和细胞。

4、能够为细胞分化的现象作出科学合理的解释,辨别伪科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细胞分化概念

难点:细胞分化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血细胞并不具有分裂能力,但是每次献血200m并不会影响自身健康,并且短时间内,体内血液含量会恢复正常。白血病患者的血液中出现大量的异常白细胞,而正常的血细胞明显减少。通过骨髓移植可以有效地治疗白血病。人体失去少量血液后,新生的血细胞是从哪儿产生的?

(健康人体可由红骨髓不断分化产生新的血细胞。)

人和动物的细胞经过分化能形成不同的细胞,形成不同的组织,那植物细胞呢?引出课题——《细胞分化》

(二)新课教学

1、回顾细胞分化的.概念

提问:哪位同学说说细胞分化的概念?

(像骨髓造血干细胞经过增殖分化形成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这样由一个或一种细胞经细胞分裂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逐渐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称为细胞分化。)

根据学生回答作出表扬。

2、观察植物中不同组织和细胞

过渡:细胞分化是一种持久性的变化,在个体发育中,细胞分化能够增加细胞的类型,不同类型的细胞构成了生物体的组织和器官,执行不同生理功能。生物体的各种细胞最初都由受精卵发育而来,为什么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会有明显的差异呢?这和细胞分化有关。植物体的主要组织有保护组织、输导组织、基本组织和分生组织。不同组织的细胞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形态结构?

进行生物实验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实验,选取天竺葵的叶表皮、茎、叶肉、根尖制作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并且在练习本上绘制不同组织细胞的形态结构图。

教师巡视指导,强调实验的注意事项和安全问题。

请小组代表结合自己的细胞形态结构图描述不同组织细胞的特点。

(表皮细胞无色透明,细胞排列紧密,形状为多角形或细长的纺锤形;叶肉细胞细胞壁薄排列不规则,内有大量的叶绿体,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疏导细胞呈管状;营养细胞壁薄有大液泡。)

请学生讨论讨论:不同组织中的细胞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形态结构?

(叶片营养器官由保护组织、基本组织和疏导组织等构成组。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存在差异,但他们都是由一种细胞发育来的。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表扬,并归纳总结:叶片营养器官由保护组织(如上下表皮)、基本组织(如叶肉细胞和储藏细胞)和疏导组织(如叶脉中的导管和筛管)等构成。表皮细胞的细胞壁有角质层,具有保护作用;叶肉细胞内有大量的叶绿体,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导管和筛管参与营养物质的运输;储藏细胞储藏营养物质同一片页上的不同细胞,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存在差异,但他们的最初来源都相同。)

教师追问:不同组织中的细胞为什么会有不同功能?

学生回答:是由基因决定的。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归纳总结:细胞分化是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是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现在生物学研究表明,细胞分化与基因选择性表达有关。

(三)巩固提升

提问:举一些细胞分化的实例。

(造血干细胞分化成血细胞;受精卵分化成各种干细胞等)

(四)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本课的知识点。

(五)布置作业

课后预留细胞的全能性以及细胞衰老和凋亡的内容。

四、板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说明细胞的分化(理解水平)

举例说明细胞的全能性(理解水平)

【技能】:收集有关干细胞研究进展和应用的资料

【情感与态度】:探讨干细胞技术带来的社会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细胞分化的概念和意义、细胞全能性的概念;难点-细胞分化的机理、细胞全能性的概念及实例。

三、教学用具:

PPT幻灯片、有关植物组织培养的视频片断。

四、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引入及细胞分化的概念

通过复习有丝分裂的意义――保持了遗传的稳定性。提出问题:有丝分裂后产生的两个子细胞应该在形态结构上相同的,但事实上呢?例如组成人体的所有细胞,都是由一个受精卵进行有丝分裂产生的,这些细胞的形态结构都一样吗?展示人体不同形态的细胞。

引出细胞分化的概念,可以用板画的形式解释细胞分化的动态过程。强调细胞分化的稳定性和分化的基础。

思考老师的问题,根据初中学习过的内容和实际的生活经验作出回答。再在老师的引导下,说出同一生物体内不同形态结构细胞的例子。

(二)细胞分化的意义与机理

利用反向思维法,提出问题:如果组成多细胞生物的那些细胞形态结构功能都是一样的,会出现怎么样的现象呢?引出细胞分化的意义:是个体发育的基础。

提出问题,细胞核是细胞的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那么组成生物体的细胞中的遗传物质是否一样?如果是一样的话,为什么这些细胞会出现这样的差异呢?解释细胞分化在分子水平上的原因。

思考、讨论问题,作出回答:生物体各部分不出现功能的分化,生命活动的效率低

思考问题,作出回应

(三)细胞的全能性

提出问题,既然分化后的细胞内遗传物质和受精卵是一样的,受精卵能分裂发育为一个个体,那分化后的细胞可以吗?讲述斯图尔德所做的植物组织培养实验,证明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引出细胞全能性的'概念

动物细胞全能性的表现:目前只能体现出动物细胞的细胞核具有全能性。动物的干细胞概况。适当补充干细胞技术的研究前沿以及引起的社会问题。

根据课外知识,对问题作出回应。

(四)课后练习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了解它们的共同点和重要的区别特征。

2.了解细胞膜的成分,理解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点之间的关系;正确认识并会区分物质通过细胞膜的几种不同方式。

3.了解各种细胞器的分布、形态结构和功能特点。

4.认识细胞核的亚显微结构特点和主要生理功能。

5.理解染色质和染色体相互转变的动态关系。

6.了解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

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真核细胞亚显微结构,培养学生识图能力和绘图能力。

2.通过对细胞结构的学习,训练学生利用对比的方法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3.通过设计和分析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4.训练学生利用资料分析、判断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通过对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学习让学生体会生命的精致完美,教育学生崇尚生命、热爱科学。

3.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生物学观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在“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一章中,“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是全书的基础。因为细胞是新陈代谢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生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及生命的生理、行为特点都是建立在细胞这一特殊结构基础之上的。所以理解细胞不同于一般非生命结构的特点就是本节最首要的教学重点。

关于细胞的结构和生理功能,本章将重点分析细胞膜的结构和特性。物质透过膜的方式将在第三章中以水代谢和矿质代谢为例详细分析。细胞器部分将重点学习质体和线粒体,并在第三章中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进一步详细分析其结构和功能。核糖体的功能将在第六章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部分进一步阐明。细胞内的中心体将在细胞增殖部分介绍。液泡的功能在细胞渗透作用吸水部分有所体现。细胞膜的流动性对理解细胞在结构上的相互联系以及细胞的整体性方面都是非常关键的知识。如果对细胞内的膜体系进行简单介绍,将有利于学生理解、体会细胞这一有机整体在结构及功能上的联系性。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只作简单介绍,但是染色质和染色体的知识要作为教学重点。因为细胞分裂、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等重要的章节都要用到此知识点。由此可以看出本章在教学中的地位及重要性。

教法建议

建议第一节“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用3或4课时完成。

从病毒引入新课。可以起到在梳理原有知识体系的基础上进入新情境的目的。学生在复习各种化合物的主要生理功能后,体会构成细胞的各种化合物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仅有其中的几种,哪怕是最重要的成分也不可能完成新陈代谢的过程——这些物质不能单独发挥生命功能。根据细胞学说学生可以想到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进而激发学生对细胞结构和功能进行探索的兴趣。

教学中尽量为学生提供各种素材,积极调动学生参与分析讨论。从分析前人实验逐渐过渡到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亲身参与探究过程,培养基本的生物学研究能力,提高科学素质。

开篇首先要明确说明,研究对象以真核生物为主。

本节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中,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是非常重要的知识能力培养点。要多花费一些精力和时间。细胞质部分重点学习叶绿体和线粒体的结构,由于植物的新陈代谢部分还会继续学习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功能,因此功能方面不用涉及得太深。

细胞核部分重点讲清细胞核的结构;讲清染色体和染色质的关系。其他内容将在细胞分裂以及遗传和变异部分再做深入探究分析。

教学题目:第二章 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

第一节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建议4课时内完成)

教学重点:1、围绕细胞不同于非生物的生命特点进行学习和讨论。

2、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3、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结构,为第二章中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奠定基础。

4、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为第五章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难点:1、细胞的体积与相对表面积对于细胞的意义。

2、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特点,理解膜的流动性。

3、叶绿体、线粒体和高尔基体的结构和功能,理解细胞器间的关系。

4、染色质与染色体间互相转换的动态关系

教学过程:

问题:病毒具有生命物质中最重要的两种成分——生命活动的体现者蛋白质和遗传物质核酸。可是病毒却不能单独存活,病毒只有侵入寄主细胞后才能体现生命的特点。上述事实说明了什么?你能分析这其中的原因吗?

小结:从物质基础方面考虑,病毒成分简单不足以完成复杂的新陈代谢;从结构基础上看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新陈代谢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因此病毒不能独立进行新陈代谢。病毒必须寄生于活的细胞生物中才能体现生命现象。

问题:根据初中知识,举例说明细胞生物可以分成哪几类?它们在结构方面的主要区别是什么?是否有什么共同的基本结构?

课件演示几种植物细胞、几种人体细胞、原核细胞。

小结讨论结果。

第一节: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生物界把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单独分成一个特殊的界。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又根据细胞是否有细胞核分为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

明确指出:高中阶段主要学习以真核生物为中心的有关生物学问题。

真核细胞的亚显微结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结构)

解释细胞的显微结构和亚显微结构。

引发学生探究细胞亚显微结构的兴趣。在电镜下人们发现了什么?

课件演示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叶绿体、线粒体、核糖体等电镜照片。

指导学生读图:识记各结构名称以及各结构的形态结构特征;注意区分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异同。

课件演示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模式图,辨认细胞亚显微结构。比较细胞的异同时要注意纠正错误。强调细胞共有的结构和特有结构,总结出笔记。

问题:

1、不同点?植物和动物组织细胞浸在清水中结局相同吗?为什么植物可以光合作用?

——植物细胞都有细胞壁;有的细胞有叶绿体或大液泡。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有中心体。

2、相同点?说明了什么?这些生命必不可少的结构究竟用什么作用?这些结构是如何体现出生命特点的呢?

分别学习细胞各部分结构及功能。(重在理解生命意义)

一、细胞膜

细胞都有细胞膜这足说明其对生命的重要性。根据细胞膜的相对位置可以推断细胞膜对细胞有保护作用。

学生讨论:哪些实事可以说明细胞膜是有生命的?

(相关内容见扩展资料)

细胞膜是如何保护细胞的?细胞膜的结构和成分与一般的膜存在什么根本的区别?

问题讨论:学生设计实验:

(1)证明膜的存在。(质壁分离;显微探针感受阻力;电镜观察。)

(2)研究细胞膜的结构需要得到实验的材料,选用什么样的生物提供材料?理由?如何得到细胞膜?

(培养学生在下结论或推测时要重证据、讲道理。表达观点时条理清晰的基本素质。)

介绍细胞膜的获取方法(相关内容见扩展资料)。使学生了解科学家设计实验的思路。

(3)如何定性、定量的测定细胞膜的成分?

观察法:电镜观察细胞膜:暗、明、暗三层结构。厚度约75~100埃(见扩展资料)。

实验法:科学家通过化学分析的方法测定了细胞膜的化学成分:

事实一:膜易被脂类溶剂溶解。容易被蛋白酶溶解。(处理后消失。)

事实二:脂类物质很容易通过细胞膜。

事实三:用指示剂可以确认其成分: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

对于一般学生,可以通过分析上述资料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同时了解实验设计的思路和方法。

1、成分:磷脂、蛋白质

2、结构:

问题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这两类物质分别隶属于亲水和疏水物质。这两类物质应该如何排布?

(1)磷脂分子结构特点:磷脂分子分疏水端和亲水端。

如果是一层分子排成一个平面会是什么样子?(不符合细胞膜内外均为水环境的实际情况,使细胞不能正常进行物质交换。)如果是两层会是如何排列?理由?

(2)亲水的蛋白质与磷脂分子的关系?

根据前面给出的信息判断:暗层和亮层哪层是脂类物质?哪层是蛋白质类物质?依据?

理解内外两侧暗中央发亮的观察结果。

由于观察技术所限,科学家对细胞膜的认识基本上是假说和推测,了解学说和假说的区别。为形象表示细胞膜的结构特点科学家根据假说设计了一些生物模型。其中被广为接受的是:液态镶嵌模型——突出液态结构

(1)两层磷脂分子——基本骨架

(2)蛋白质覆盖、镶嵌、贯穿于“骨架”上。

问题:这样的结构与一般的“膜”有什么重要区别?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对其生理功能会产生什么影响?

亲水物质可以充分接近膜,但是不能随意通过膜!

磷脂分子相互之间不连接,而且分子始终处于运动中——液态流动状。

磷脂分子中的2分子脂肪酸总有一个是不饱和的链,因此脂肪酸长链在双键处发生弯折。当分子旋转时会使相邻分子发生位移,有可能制造出一个瞬间的缝隙,为物质扩散创造了机会。(——如果膜两侧存在浓度差、分子又比较小或是不被磷脂分子排斥的脂类物质即可以发生扩散。)

离子的直径应该是比较小的,应该按照浓度差扩散。可是事实上不是这样……。原因?

细胞膜上蛋白质的作用:

蛋白质是两性化合物。因此带电的离子不易通过细胞膜。细胞外有些离子或小分子有机物可能会与膜上某些蛋白质发生作用,导致相关蛋白质分子发生临时性该变。蛋白质会出现临时“隧道”或发生穿膜运动。结果是使相应的离子或小分子有机会通过细胞膜。膜上的这些蛋白质分子被称作载体。

糖蛋白形成的糖被的生理功能:

(1)保护润滑作用

(2)细胞识别作用:

实验一、取低等多细胞动物黄海绵和红海绵各一块。分别打散并充分混合。静置培养一段时间。结果:细胞重新聚集,形成黄海绵和红海绵。没有混合色海绵。

实验二、人类ABO血型的免疫反应。(选择讲述)

通过学习蛋白质的功能(如细胞间的信息传递;细胞的物质交换和免疫反应等),有助于学生理解蛋白质的分布特点及其作用。

载体:(蛋白质)分布于膜上,专一性运输特定物质的工具。

学生进行归纳总结:通过以上学习,总结细胞膜的结构特点。

证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的事实以及细胞膜的流动性对细胞的意义:

(1)草履虫食物泡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2)变形虫捕食和运动时伪足的形成;白细胞吞噬细菌;胞饮与分泌;

(3)细胞分裂时膜的流动性

(4)细胞杂交时的细胞融合

人——鼠细胞杂交实验:荧光标记膜上的蛋白质,(红色和绿色)细胞结合处界限分明。37℃、10分钟后,界限消失,红绿荧光标记的蛋白质均匀分布已经看不出任何界限了。

学生总结:细胞膜通过流动可以完成什么生命过程?

(为细胞吸收、分泌、修复、融合、运动、捕食、变形、分裂等提供了基础)

3、细胞膜的特点:①结构特点具有流动性。

②功能特点具有选择透过性

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生物膜与一般非生物膜的不同,体会生物膜的生命特点。

学生讨论:细胞膜的流动性与功能上的选择透过性之间的联系。

4、各种物质通过膜的方式:(请参阅“细胞的亚显微结构.ppt”)

学生讨论生物模型:

(1)一碗水中滴一滴红墨水,会发生什么现象?物理学上属于哪类?原理?

(自由扩散的条件是:两个溶液之间存在浓度差)

注意纠正:强调扩散的双向性,总结局是扩散速率不同造成的。

(2)如果两个浓度不同的溶液之间存在半透膜——溶剂分子可以自由通过,溶质分子不能通过时,溶液中溶剂分子的扩散,又该是什么结果呢?(逆浓度方向发生)

(3)细胞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是否都可以通过扩散作用通过细胞膜呢?哪些不可以?为什么?扩散作用局限于哪些类型的物质?

小结:

扩散属于被动运输。根据是否需要载体帮助扩散分为:协助扩散和自由扩散。由于水分子的扩散是逆浓度差进行的,因此水分子的扩散又被称为渗透作用。

问题:扩散作用是细胞依靠浓度差进行的被动吸收方式。它的优缺点各是什么?

细胞是如何吸收离子和小分子有机物的?

讲解主动运输的特点:以生活中的相似事例比喻。使学生知道主动运输的特征。

列举主动运输的事实:

(1)海带细胞中的碘浓度30倍于海水;其他海藻有的甚至可以200万倍于海水;

(2)红细胞中的K离子30倍于血浆。

(3)不同植物吸收的元素的种类和比例不同。

学生总结归纳、填表:

方式

通过方向

载体辅助

能量消耗

物质形式

自由扩散

渗透作用

协助扩散

主动运输

总结:膜的保护作用是一种生物保护。一旦细胞死亡此作用将消失。

问题:

(1)细胞膜对细胞的保护有什么重要的生物学意义?

(细胞内环境稳定,害物质被屏阻。保证新陈代谢的需求原料及时供应,产物及时排除。)

(2)细胞膜不同于一般非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特点是哪些?

(结构上的流动性,功能上的选择透过性。)

5、细胞的内吞和外排作用:不能透过细胞膜的大分子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

强调:物质始终没有透过细胞膜,其原理是利用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6、细胞膜的作用:生物性保护。

细胞膜与细胞的物质交换、细胞识别、分泌、排泄、免疫等功能密切相关。

在植物细胞膜外还有有细胞分泌的纤维素、果胶等物质构成的细胞壁。对细胞具有机械支持和保护的作用。

事实:用纤维素酶除掉细胞壁的植物细胞不再保持原来的形态。将这样的细胞放置在清水中时,它会象红细胞一样吸水破裂。

复习引入新课:

1、为什么说细胞膜是有生命的?它与塑料膜的本质不同是什么?

2、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特性之间的因果关系?

3、膜的选择透过性对细胞的意义?

4、细胞膜内的细胞质在电子显微镜下可以看到哪些结构?它们各有什么重要的生命功能?生命过程是如何进行的?

(一)基质:简要介绍物理化学性质、特点、性能。

(二)细胞器:讲解细胞器的概念。

1、线粒体:——高倍显微镜下看到的粒状或线头状小体。

(引导学生了解生物研究思路和方法。培养实验研究能力。)

从了解分布特点入手,推测该细胞器的功能。因为其他方法会伤害细胞不能了解其在生活中的准确作用。而且提取出来的细胞器必须在了解功能的前提下,人为设置相应的环境才能进行活动。

提供资料供学生分析推测:

每个细胞中的线粒体数目一般为1~50万个。大鼠肝细胞平均800个(500~1400);小鼠肝细胞有2554个;人的肝细胞个;精子尾部20~30个(密度极高);人肾小管上皮细胞800个;多核变形虫内50万个;玉米根冠细胞100~3000个。一般植物细胞比动物细胞少。生理活动高的细胞如脊髓的运动神经细胞和分泌组织的分泌细胞数目多。

①分布:所有活细胞中。耗能多的细胞中数量多。

②作用:为生命活动供能。(大约占95%)

学生阅读:26页课文并进行分析讨论,了解线粒体的作用。(为第二章的学习做准备)。

(1)生物体内的能源物质是什么?

(2)葡萄糖怎样释放能量?一般需要哪些条件?

(3)主要场所的含义?

如此重要的动力工厂一旦受到伤害结果不堪设想,因此需要重点防护。

③结构:(双层膜的保护,以示重要)

问题讨论:线粒体的结构特点对其生理功能的意义?(嵴:面积大、基粒:集中高效率)

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介绍线粒体的自主性遗传和线粒体的起源。对于一般学生只介绍线粒体内含有遗传物质,可以相对独立的控制其本身的遗传和变异。点到即可,不要展开。

线粒体的自主性:(相对独立遗传的基础)

具有环状DNA、RNA等与DNA复制、蛋白质合成有关的装置。在一定程度上有自主性。

与线粒体同等重要的另一类细胞器是质体。

2、质体

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其中的叶绿体是我们较为熟悉的细胞器。

在番茄果肉细胞、红辣椒果皮等果实、花卉组织中可见到成红色的质体——有色体。有色体使植物组织呈现黄——橙红系列的美丽色彩。

在叶肉细胞、绿色幼茎的皮层细胞中、未成熟的果皮内、衣藻和水绵等植物细胞内均可见叶绿体。

①分布:植物体特有。

②类型:白色体、有色体和叶绿体

(1)白色体与有色体的关系;原质体与白色体和有色体。

(2)有色体的颜色、分布、表现效果。注意区分类胡萝卜素与花青素的色彩和位置等特点。

(3)叶绿体的分布、形状、行为;叶绿体与叶绿素这两个概念的关系及词组的正确使用。

③叶绿体——光合作用的场所。

数量:一般叶肉细胞内10~100个最多可达260个。

形态和行为:大约10倍于线粒体。光镜下清晰可见。在高等植物细胞内多数为扁椭圆体(长轴一般为3~10μm,厚1~5μm)。可以根据光线强弱移动或转换方向……。有应激反应是生命的体现。

叶绿体在弱光下以面积转向光源;强光下则以侧面或顶面朝向光源,或叶绿体向细胞侧面转移,或者堆在一起互相挡光。因为直射的强光会形成光抑制,使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受损伤——生命的化设计。

与线粒体进行比较。注意结构与功能的适应。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问题讨论:

(1)与线粒体结构方面相似的是?不同的是?

(2)基粒的特点(与线粒体的不同)?意义?

叶绿体的膜面积:1克菠菜的叶绿体外膜面积大约为400cm?,内膜面积大约60m?而一个植物体的光合作用膜面积是非常大的!

(3)叶绿体颜色的特点?说明了什么?

简单介绍光合色素的种类和影响因素:

叶绿素含量高;温度等因素对色素的影响;不同色素对光的吸收不同;不同环境中叶绿体中的色素有别。

结构:

叶绿体的自主性:叶绿体有自己的ADP和ATP库,不与细胞质中的进行交换。 含有DNA、RNA、核糖体。但是受细胞核控制。

叶绿体内有淀粉粒、脂类滴等,对于维持渗透压有意义。

总结:线粒体与叶绿体的异同……。(培养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体会结构与功能的统一。

细胞器

分布

作用

结构(被膜、基粒、酶、色素)

线粒体

活细胞都有

呼吸作用的主要场所。

双层膜

基粒在内膜上非膜质

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

无色素。

有核酸

叶绿体

能光合作用的细胞

光合作用的场所。

基粒为膜质结构。

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

有光合色素。

重点强调要点,引起注意。

3、内质网

①分布:外连细胞膜内接细胞核核膜。

学生观察描述:内质网的形态、结构特点和意义?根据情况进行讲解。

②结构:单层膜质囊、泡、管连接而成。

③作用以及意义:加大代谢面积;空间分隔;加工运输的通道。

外运的蛋白质多是由粗面型内质网加工运输,并靠出芽方式形成运输泡。运达高尔基体后分泌出细胞。突出体现膜的流动性,及细胞内膜系统是有机整体的特点。

内质网上的颗粒是另一种细胞器核糖体。

4、核糖体

名称的来历:核糖核蛋白体

成分:蛋白质、RNA、酶。

核糖体是所有细胞都具有的细胞器,说明什么?数量上与其他细胞器有什么区别?细胞内还有什么前面没有提到,而对于细胞不但必不可少而且需求量很大的物质呢?

作用:蛋白质合成的场所。

实际上是合成肽链的场所。它们是如何工作的?(捕捉核内输出的信息,并以此为依据控制氨基酸的组装制造蛋白质。具体内容见遗传变异部分。)在细胞中它们多成团聚体存在,意义?(充分利用信息,提高蛋白质的合成效率。)

问题:不同细胞二者比例不同,肝和胰腺等腺体细胞中附着型核糖体可高达80%。这是否能说明些什么问题?

肽是如何变成蛋白质?又是怎样加工并分别分配到到细胞内外的呢? 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的蛋白质是如何分泌出细胞?

科学家通过放射自显影技术或标记氨基酸进行观察……。(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5、高尔基体:(突出连续变化的特征。体会生命的运动性)

结构:膜质囊、泡。

高尔基体具有极性,靠近细胞中心的是形成面,另一面是成熟面。这两个面的形态、化学组成、功能都不相同。在形成面有许多小囊泡,它们是由附近的粗面型内质网出芽形成的运输泡。他们不断地与高尔基体的扁平囊融合,使之扩大。成熟面的大囊泡也叫分泌泡或浓缩泡。

高尔基体的作用是把内质网的分泌泡接收进行加工、分类与包装然后分门别类地运到细胞的特定部位或分泌到细胞外。是细胞内物质运输的交通枢纽。将各种物质分离、浓缩、转运。

一个细胞内的高尔基体数量与细胞的发育和状态有很大关系数目可以从0到上万个。如腺体细胞、藻类假根处的细胞(分泌粘多糖)高尔基体特别多;细胞分裂快结束时在赤道板处会聚集好多高尔基体。(微管牵引高尔基小泡到达一定位置与内质网等共同构成细胞壁)

根据放射自显影技术、细胞碱性染料标记原料(跟踪糖的形成)和分析高尔基体的分布特点总结高尔基体的功能是什么?

在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的细胞核附近,还有一种细胞器叫做

6、中心体:

分布:动物和低等植物细胞中。

观察其表现,在细胞分裂时特别重要。(见39页图)中心体的含义是什么?(位置、行为)可以用磁铁吸引大头针运动来进行演示

作用:参与细胞分裂。

成分:蛋白质 微管结构

结构:由两个互相垂直的中心粒组成。

7、液泡:一般植物细胞都有。单细胞动物体内的伸缩泡也可看作是液泡。

(1)你估计液泡是如何产生的?(来源、形成、描述发育过程。)初中根尖细胞的发育部分曾经学过。

(2)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是否一样?分布特点?

(3)结构特点?

结构:膜质泡

(4)液泡中可能会有哪些成分?

(5)液泡的作用?(提醒注意:细胞液与细胞质基质不同)

作用:储存水、盐、花青素、有机养料等;保持植物体形态;影响细胞吸水。

8、溶酶体:简单讲解。

学生总结归纳整理笔记:

(1)比较结构特点方面的异同,将细胞器归类?

(2)分布特点:

细胞壁(动物和人的细胞没有)

质体、大液泡(植物细胞特有)

中心体(动物和低等植物细胞有)

(3)各结构的功能:

叶绿体——光合作用的场所

线粒体——呼吸作用的主要场所

核糖体——蛋白质合成的场所

高尔基体——参与细胞分泌

内质网——代谢工作面、膜库、加工和运输的通道

液泡——水和养料的仓库;维持形态

中心体——参与细胞有丝分裂

溶酶体——水解酶的仓库,可使死亡的细胞解体。

生物细胞基本结构教案

细胞生物教案设计

1.教学过程设计思路

通过设疑激发学生学习细胞结构的兴趣→引导学生认识动植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 设疑,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总结细胞概念→将静止的内容变为动态的过程,引导学生探索生物生长的奥秘

通过步步设疑,引导学生由外向内、由平面到立体、由结构到功能,不断深入地认识细胞,从中总结出细胞的概念,将细胞的结构与功能联系起来,并认识生物体生长的奥秘,细胞教案。

2.教学过程说明

(1)通过学生们复习、回忆、观察――细胞结构简图,引出教学主题。首先展示上节课由学生完成的细胞结构简图,引发学生思考:细胞是平面结构吗?动植物细胞的结构有区别吗?这些结构都叫什么?激发学生进一步深入探索细胞结构的兴趣。

(2)教师适时展示细胞的立体结构模型,目的是:一方面让学生知道细胞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另一方面借助于模型讲解动、植物细胞结构。

首先介绍植物细胞的结构。在介绍过程中渗透研究结构的方法――由外向内,同时采用边画图边讲解的方法。在讲到细胞膜的时候,应提出问题:在观察过程中谁看到了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的细胞膜?目的是,一方面讲清植物细胞的细胞膜极薄且紧贴细胞壁,光学显微镜下不易观察到;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讲到液泡时,由于学生容易将它与细胞质看成是两个并列结构,所以教师要强调液泡是细胞质的一部分。

然后介绍动物细胞的结构。这时也采用边画图边讲解的方法,同时用对比学习的.方法:先找出动植物细胞的相同之处,即都有细胞膜 、细胞质、细胞核;再找出不同之处,即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细胞质里没有液泡。实施对比学习的方法,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该部分知识的理解记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3)通过观察,了解细胞的功能。教师进一步设疑:细胞有生命吗?并带着这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

这时,教师可以将课文中的“动动手”改为演示实验“利用高倍镜观察黑藻(或苦草)细胞的细胞质流动”。最好将视野中的物像通过显微摄影仪投射于屏幕上(没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多摆几台示范镜供学生观察),使每一个学生都亲眼看到细胞质的流动。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从这些现象看到本质:细胞质正在不停地流动着,说明细胞是活细胞,是有生命的。细胞质的流动可以加速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同时也向学生渗透了生物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最后教师应指明:

①细胞壁有保护和支持细胞的作用。

②细胞膜可控制物质的进出。

③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对细胞的遗传有控制作用,这一点以后会详细介绍。

这时,教师再总结细胞的概念,学生就容易接受了。同时教师应指出:

①经过科学家的研究,证明地球上的绝大多数生物是由细胞构成的,可分为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生物。

②不是所有的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比如病毒就没有细胞结构。从而加深学生对细胞是生物体基本结构的理解。

(4)关于细胞的分裂和生长是教学的难点 。

这时可以通过制作课件体现细胞分裂和生长的过程,课件主要体现两个内容:

①通过细胞分裂产生多个细胞。

②分裂后的部分细胞体积增大,说明细胞生长。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概述糖类的种类和功能,简述鉴定还原糖的实验原理,尝试组织中还原糖的检测方法;

②举例说出脂质的种类和功能,简述鉴定脂肪的实验原理,尝试生物组织中脂肪的检测方法;

③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简述鉴定蛋白质的实验原理,尝试检测组织中的蛋白质的一般方法;

④简述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自学与实验能力。

3、德育目标:

通过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形成蛋白质的过程,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的关系,理解生物界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蛋白质、糖类的结构和功能。

生物界把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单独分成一个特殊的界。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又根据细胞是否有细胞核分为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

明确指出:高中阶段主要学习以真核生物为中心的有关生物学问题。

真核细胞的亚显微结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结构)

解释细胞的显微结构和亚显微结构。

引发学生探究细胞亚显微结构的兴趣。在电镜下人们发现了什么?

课件演示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叶绿体、线粒体、核糖体等电镜照片。

指导学生读图:识记各结构名称以及各结构的形态结构特征;注意区分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异同。

课件演示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模式图,辨认细胞亚显微结构。比较细胞的异同时要注意纠正错误。强调细胞共有的结构和特有结构,总结出笔记。

问题:

1、不同点?植物和动物组织细胞浸在清水中结局相同吗?为什么植物可以光合作用?

――植物细胞都有细胞壁;有的细胞有叶绿体或大液泡。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有中心体。

2、相同点?说明了什么?这些生命必不可少的结构究竟用什么作用?这些结构是如何体现出生命特点的呢?

分别学习细胞各部分结构及功能。(重在理解生命意义)

一、细胞膜

细胞都有细胞膜这足说明其对生命的重要性。根据细胞膜的相对位置可以推断细胞膜对细胞有保护作用。

学生讨论:哪些实事可以说明细胞膜是有生命的?

(相关内容见扩展资料)

细胞膜是如何保护细胞的?细胞膜的结构和成分与一般的膜存在什么根本的区别?

问题讨论:学生设计实验:

(1)证明膜的存在。(质壁分离;显微探针感受阻力;电镜观察。)

(2)研究细胞膜的结构需要得到实验的材料,选用什么样的生物提供材料?理由?如何得到细胞膜?

(培养学生在下结论或推测时要重证据、讲道理。表达观点时条理清晰的基本素质。)

介绍细胞膜的获取方法(相关内容见扩展资料)。使学生了解科学家设计实验的思路。

(3)如何定性、定量的测定细胞膜的成分?

观察法:电镜观察细胞膜:暗、明、暗三层结构。厚度约75~100埃(见扩展资料)。

实验法:科学家通过化学分析的方法测定了细胞膜的化学成分:

事实一:膜易被脂类溶剂溶解。容易被蛋白酶溶解。(处理后消失。)

事实二:脂类物质很容易通过细胞膜。

事实三:用指示剂可以确认其成分: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

对于一般学生,可以通过分析上述资料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同时了解实验设计的思路和方法。

1、成分:磷脂、蛋白质

2、结构:

问题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这两类物质分别隶属于亲水和疏水物质。这两类物质应该如何排布?

(1)磷脂分子结构特点:磷脂分子分疏水端和亲水端。

如果是一层分子排成一个平面会是什么样子?(不符合细胞膜内外均为水环境的实际情况,使细胞不能正常进行物质交换。)如果是两层会是如何排列?理由?

(2)亲水的蛋白质与磷脂分子的关系?

根据前面给出的信息判断:暗层和亮层哪层是脂类物质?哪层是蛋白质类物质?依据?

理解内外两侧暗中央发亮的观察结果。

由于观察技术所限,科学家对细胞膜的认识基本上是假说和推测,了解学说和假说的区别。为形象表示细胞膜的结构特点科学家根据假说设计了一些生物模型。其中被广为接受的是:液态镶嵌模型――突出液态结构

(1)两层磷脂分子――基本骨架

(2)蛋白质覆盖、镶嵌、贯穿于“骨架”上。

问题:这样的结构与一般的“膜”有什么重要区别?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对其生理功能会产生什么影响?

亲水物质可以充分接近膜,但是不能随意通过膜!

磷脂分子相互之间不连接,而且分子始终处于运动中――液态流动状。

磷脂分子中的2分子脂肪酸总有一个是不饱和的链,因此脂肪酸长链在双键处发生弯折。当分子旋转时会使相邻分子发生位移,有可能制造出一个瞬间的缝隙,为物质扩散创造了机会。(――如果膜两侧存在浓度差、分子又比较小或是不被磷脂分子排斥的脂类物质即可以发生扩散。)

离子的直径应该是比较小的,应该按照浓度差扩散。可是事实上不是这样……。原因?

细胞膜上蛋白质的作用:

蛋白质是两性化合物。因此带电的离子不易通过细胞膜。细胞外有些离子或小分子有机物可能会与膜上某些蛋白质发生作用,导致相关蛋白质分子发生临时性该变。蛋白质会出现临时“隧道”或发生穿膜运动。结果是使相应的离子或小分子有机会通过细胞膜。膜上的这些蛋白质分子被称作载体。

糖蛋白形成的糖被的生理功能:

(1)保护润滑作用

(2)细胞识别作用:

实验一、取低等多细胞动物黄海绵和红海绵各一块。分别打散并充分混合。静置培养一段时间。结果:细胞重新聚集,形成黄海绵和红海绵。没有混合色海绵。

实验二、人类ABO血型的免疫反应。(选择讲述)

通过学习蛋白质的功能(如细胞间的信息传递;细胞的物质交换和免疫反应等),有助于学生理解蛋白质的分布特点及其作用。

载体:(蛋白质)分布于膜上,专一性运输特定物质的工具。

学生进行归纳总结:通过以上学习,总结细胞膜的结构特点。

证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的事实以及细胞膜的流动性对细胞的意义:

(1)草履虫食物泡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2)变形虫捕食和运动时伪足的形成;白细胞吞噬细菌;胞饮与分泌;

(3)细胞分裂时膜的流动性

(4)细胞杂交时的细胞融合

人――鼠细胞杂交实验:荧光标记膜上的蛋白质,(红色和绿色)细胞结合处界限分明。37℃、10分钟后,界限消失,红绿荧光标记的蛋白质均匀分布已经看不出任何界限了。

学生总结:细胞膜通过流动可以完成什么生命过程?

(为细胞吸收、分泌、修复、融合、运动、捕食、变形、分裂等提供了基础)

3、细胞膜的特点:①结构特点具有流动性。

②功能特点具有选择透过性

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生物膜与一般非生物膜的不同,体会生物膜的生命特点。

学生讨论:细胞膜的流动性与功能上的选择透过性之间的联系。

4、各种物质通过膜的方式:(请参阅“细胞的亚显微结构.ppt”)

学生讨论生物模型:

(1)一碗水中滴一滴红墨水,会发生什么现象?物理学上属于哪类?原理?

(自由扩散的条件是:两个溶液之间存在浓度差)

注意纠正:强调扩散的双向性,总结局是扩散速率不同造成的。

(2)如果两个浓度不同的溶液之间存在半透膜――溶剂分子可以自由通过,溶质分子不能通过时,溶液中溶剂分子的扩散,又该是什么结果呢?(逆浓度方向发生)

(3)细胞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是否都可以通过扩散作用通过细胞膜呢?哪些不可以?为什么?扩散作用局限于哪些类型的物质?

小结:

扩散属于被动运输。根据是否需要载体帮助扩散分为:协助扩散和自由扩散。由于水分子的扩散是逆浓度差进行的,因此水分子的扩散又被称为渗透作用。

问题:扩散作用是细胞依靠浓度差进行的被动吸收方式。它的优缺点各是什么?

细胞是如何吸收离子和小分子有机物的?

讲解主动运输的特点:以生活中的相似事例比喻。使学生知道主动运输的特征。

列举主动运输的事实:

(1)海带细胞中的碘浓度30倍于海水;其他海藻有的甚至可以200万倍于海水;

(2)红细胞中的K离子30倍于血浆。

(3)不同植物吸收的元素的种类和比例不同。

学生总结归纳、填表:

方式

通过方向

载体辅助

能量消耗

物质形式

自由扩散

渗透作用

协助扩散

主动运输

总结:膜的保护作用是一种生物保护。一旦细胞死亡此作用将消失。

问题:

(1)细胞膜对细胞的保护有什么重要的生物学意义?

(细胞内环境稳定,害物质被屏阻。保证新陈代谢的需求原料及时供应,产物及时排除。)

(2)细胞膜不同于一般非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特点是哪些?

(结构上的流动性,功能上的选择透过性。)

5、细胞的内吞和外排作用:不能透过细胞膜的大分子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

强调:物质始终没有透过细胞膜,其原理是利用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6、细胞膜的作用:生物性保护。

细胞膜与细胞的物质交换、细胞识别、分泌、排泄、免疫等功能密切相关。

在植物细胞膜外还有有细胞分泌的纤维素、果胶等物质构成的细胞壁。对细胞具有机械支持和保护的作用。

事实:用纤维素酶除掉细胞壁的植物细胞不再保持原来的形态。将这样的细胞放置在清水中时,它会象红细胞一样吸水破裂。

复习引入新课:

1、为什么说细胞膜是有生命的?它与塑料膜的本质不同是什么?

2、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特性之间的'因果关系?

3、膜的选择透过性对细胞的意义?

4、细胞膜内的细胞质在电子显微镜下可以看到哪些结构?它们各有什么重要的生命功能?生命过程是如何进行的?

教学设计示例――细胞质(续示例一)

二、细胞质

(一)基质:简要介绍物理化学性质、特点、性能。

(二)细胞器:讲解细胞器的概念。

1、线粒体:――高倍显微镜下看到的粒状或线头状小体。

(引导学生了解生物研究思路和方法。培养实验研究能力。)

从了解分布特点入手,推测该细胞器的功能。因为其他方法会伤害细胞不能了解其在生活中的准确作用。而且提取出来的细胞器必须在了解功能的前提下,人为设置相应的环境才能进行活动。

提供资料供学生分析推测:

每个细胞中的线粒体数目一般为1~50万个。大鼠肝细胞平均800个(500~1400);小鼠肝细胞有2554个;人的肝细胞个;精子尾部20~30个(密度极高);人肾小管上皮细胞800个;多核变形虫内50万个;玉米根冠细胞100~3000个。一般植物细胞比动物细胞少。生理活动高的细胞如脊髓的运动神经细胞和分泌组织的分泌细胞数目多。

①分布:所有活细胞中。耗能多的细胞中数量多。

②作用:为生命活动供能。(大约占95%)

学生阅读:26页课文并进行分析讨论,了解线粒体的作用。(为第二章的学习做准备)。

(1)生物体内的能源物质是什么?

(2)葡萄糖怎样释放能量?一般需要哪些条件?

(3)主要场所的含义?

如此重要的动力工厂一旦受到伤害结果不堪设想,因此需要重点防护。

③结构:(双层膜的保护,以示重要)

问题讨论:线粒体的结构特点对其生理功能的意义?(嵴:面积大、基粒:集中高效率)

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介绍线粒体的自主性遗传和线粒体的起源。对于一般学生只介绍线粒体内含有遗传物质,可以相对独立的控制其本身的遗传和变异。点到即可,不要展开。

线粒体的自主性:(相对独立遗传的基础)

具有环状DNA、RNA等与DNA复制、蛋白质合成有关的装置。在一定程度上有自主性。

与线粒体同等重要的另一类细胞器是质体。

2、质体

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其中的叶绿体是我们较为熟悉的细胞器。

在番茄果肉细胞、红辣椒果皮等果实、花卉组织中可见到成红色的质体――有色体。有色体使植物组织呈现黄――橙红系列的美丽色彩。

在叶肉细胞、绿色幼茎的皮层细胞中、未成熟的果皮内、衣藻和水绵等植物细胞内均可见叶绿体。

①分布:植物体特有。

②类型:白色体、有色体和叶绿体

(1)白色体与有色体的关系;原质体与白色体和有色体。

(2)有色体的颜色、分布、表现效果。注意区分类胡萝卜素与花青素的色彩和位置等特点。

(3)叶绿体的分布、形状、行为;叶绿体与叶绿素这两个概念的关系及词组的正确使用。

③叶绿体――光合作用的场所。

数量:一般叶肉细胞内10~100个最多可达260个。

形态和行为:大约10倍于线粒体。光镜下清晰可见。在高等植物细胞内多数为扁椭圆体(长轴一般为3~10μm,厚1~5μm)。可以根据光线强弱移动或转换方向……。有应激反应是生命的体现。

叶绿体在弱光下以最大面积转向光源;强光下则以侧面或顶面朝向光源,或叶绿体向细胞侧面转移,或者堆在一起互相挡光。因为直射的强光会形成光抑制,使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受损伤――生命的最优化设计。

与线粒体进行比较。注意结构与功能的适应。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问题讨论:

(1)与线粒体结构方面相似的是?不同的是?

(2)基粒的特点(与线粒体的不同)?意义?

叶绿体的膜面积:1克菠菜的叶绿体外膜面积大约为400cm²,内膜面积大约60m²而一个植物体的光合作用膜面积是非常大的!

(3)叶绿体颜色的特点?说明了什么?

简单介绍光合色素的种类和影响因素:

叶绿素含量高;温度等因素对色素的影响;不同色素对光的吸收不同;不同环境中叶绿体中的色素有别。

结构:

叶绿体的自主性:叶绿体有自己的ADP和ATP库,不与细胞质中的进行交换。  含有DNA、RNA、核糖体。但是受细胞核控制。

叶绿体内有淀粉粒、脂类滴等,对于维持渗透压有意义。

总结:线粒体与叶绿体的异同……。(培养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体会结构与功能的统一。

细胞器

分布

作用

结构(被膜、基粒、酶、色素)

线粒体

活细胞都有

呼吸作用的主要场所。

双层膜

基粒在内膜上非膜质

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

无色素。

有核酸

叶绿体

能光合作用的细胞

光合作用的场所。

基粒为膜质结构。

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

有光合色素。

重点强调要点,引起注意。

3、内质网

①分布:外连细胞膜内接细胞核核膜。

学生观察描述:内质网的形态、结构特点和意义?根据情况进行讲解。

②结构:单层膜质囊、泡、管连接而成。

③作用以及意义:加大代谢面积;空间分隔;加工运输的通道。

外运的蛋白质多是由粗面型内质网加工运输,并靠出芽方式形成运输泡。运达高尔基体后分泌出细胞。突出体现膜的流动性,及细胞内膜系统是有机整体的特点。

内质网上的颗粒是另一种细胞器核糖体。

4、核糖体

名称的来历:核糖核蛋白体

成分:蛋白质、RNA、酶。

核糖体是所有细胞都具有的细胞器,说明什么?数量上与其他细胞器有什么区别?细胞内还有什么前面没有提到,而对于细胞不但必不可少而且需求量很大的物质呢?

作用:蛋白质合成的场所。

实际上是合成肽链的场所。它们是如何工作的?(捕捉核内输出的信息,并以此为依据控制氨基酸的组装制造蛋白质。具体内容见遗传变异部分。)在细胞中它们多成团聚体存在,意义?(充分利用信息,提高蛋白质的合成效率。)

问题:不同细胞二者比例不同,肝和胰腺等腺体细胞中附着型核糖体可高达80%。这是否能说明些什么问题?

肽是如何变成蛋白质?又是怎样加工并分别分配到到细胞内外的呢? 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的蛋白质是如何分泌出细胞?

科学家通过放射自显影技术或标记氨基酸进行观察……。(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5、高尔基体:(突出连续变化的特征。体会生命的运动性)

结构:膜质囊、泡。

高尔基体具有极性,靠近细胞中心的是形成面,另一面是成熟面。这两个面的形态、化学组成、功能都不相同。在形成面有许多小囊泡,它们是由附近的粗面型内质网出芽形成的运输泡。他们不断地与高尔基体的扁平囊融合,使之扩大。成熟面的大囊泡也叫分泌泡或浓缩泡。

高尔基体的作用是把内质网的分泌泡接收进行加工、分类与包装然后分门别类地运到细胞的特定部位或分泌到细胞外。是细胞内物质运输的交通枢纽。将各种物质分离、浓缩、转运。

一个细胞内的高尔基体数量与细胞的发育和状态有很大关系数目可以从0到上万个。如腺体细胞、藻类假根处的细胞(分泌粘多糖)高尔基体特别多;细胞分裂快结束时在赤道板处会聚集好多高尔基体。(微管牵引高尔基小泡到达一定位置与内质网等共同构成细胞壁)

根据放射自显影技术、细胞碱性染料标记原料(跟踪糖的形成)和分析高尔基体的分布特点总结高尔基体的功能是什么?

在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的细胞核附近,还有一种细胞器叫做

6、中心体:

分布:动物和低等植物细胞中。

观察其表现,在细胞分裂时特别重要。(见39页图)中心体的含义是什么?(位置、行为)可以用磁铁吸引大头针运动来进行演示

作用:参与细胞分裂。

成分:蛋白质微管结构

结构:由两个互相垂直的中心粒组成。

7、液泡:一般植物细胞都有。单细胞动物体内的伸缩泡也可看作是液泡。

(1)你估计液泡是如何产生的?(来源、形成、描述发育过程。)初中根尖细胞的发育部分曾经学过。

(2)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是否一样?分布特点?

(3)结构特点?

结构:膜质泡

(4)液泡中可能会有哪些成分?

(5)液泡的作用?(提醒注意:细胞液与细胞质基质不同)

作用:储存水、盐、花青素、有机养料等;保持植物体形态;影响细胞吸水。

8、溶酶体:简单讲解。

学生总结归纳整理笔记:

(1)比较结构特点方面的异同,将细胞器归类?

(2)分布特点:

细胞壁(动物和人的细胞没有)

质体、大液泡(植物细胞特有)

中心体(动物和低等植物细胞有)

(3)各结构的功能:

叶绿体――光合作用的场所

线粒体――呼吸作用的主要场所

核糖体――蛋白质合成的场所

高尔基体――参与细胞分泌

内质网――代谢工作面、膜库、加工和运输的通道

液泡――水和养料的仓库;维持形态

中心体――参与细胞有丝分裂

溶酶体――水解酶的仓库,可使死亡的细胞解体。

教学设计示例――细胞核(续示例二)

三、细胞核──细胞中最为重要的结构

1、位置、形态:

“一般真核细胞都具有细胞核,有时还不止一个。”哪些细胞没有细胞核?(红细胞、血小板、筛管细胞)哪些细胞不止一个细胞核?(骨骼肌细胞、草履虫)

细胞核的形状一般是什么样?(链球状多页、肾状、网状、分支状)位置?(一般在中心,有时在边侧)

搜集证据: 证明细胞核是细胞生命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结构

(1)变形虫显微去核实验:        不食、不动、不分裂繁育然后死亡。

如果1、2天后再移入细胞核,复活。

(2)事实:红细胞没有细胞核所以120天死亡;   血小板7天死亡。

(3)对单细胞伞藻的实验进行分析

(4)克隆技术――多莉羊的产生(简单叙述过程和结果,分析原因)

问题: 以上事实说明了什么?细胞核里有什么重要物质?遗传物质的成分和作用是什么?

(核决定生物的性状;核内具有全套遗传物质)

鉴于遗传物质的重要性,遗传物质应该如何生产才能确保万无一失?复制与合成的异同?细胞在何时进行遗传物质的复制?原因?

2、功能: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特性和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

细胞核具有什么样的结构和功能?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要控制细胞质内核糖体上的蛋白质的合成,如何克服空间上有距离的现实?如何实现呢?细胞是如何解决这一矛盾的?

3、结构:

(1)、核膜:两层;与内质网连接;有许多核孔。

既然要保护遗传物质,为什么又有那么多的孔?孔是做什么用的?是否破坏了膜的屏障作用?细胞核具有什么样的结构?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要控制细胞质内核糖体上的蛋白质的合成,如何实现呢?细胞是如何解决这一矛盾的?

孔内有丝交织、有一层不定型物质隔膜──屏障。只有特许证的大分子物质才可以进出。

究竟是那些大分子物质呢?什么物质是细胞核内产生,却主要分布在细胞质内呢?细胞核内主要做那些工作?需要细胞质内提供什么物质方面的援助呢?

核孔是某些大分子的运输通道。

(2)、核液:

(3)、核仁:

致密、无膜、多球状、染色很深、数目不定(处于分裂时期的细胞和蛋白质合成旺盛的细胞中数目多、个大其他细胞可能没有。)

经试验证实:与核糖体RNA合成有关。(影响核糖体的组装间接影响蛋白质的合成。)

RNA的合成需要遗传物质DNA的控制。遗传物质DNA在细胞核内以什么形式存在呢?当科学家用碱性染料对细胞核进行染色时,发现在细胞核内存在着一些容易着色的物质,定名为染色质。经过化学分析得知他是由蛋白质和遗传物质DNA组成的。

(4)、染色质:

①、成分:DNA和蛋白质

②、状态:松散的丝状体。

④、意义:染色体:可以保持大分子遗传物质在细胞分裂中保持分子的完整性。

染色质:确保遗传物质的复制;保证DNA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进行。

总结:染色体与染色质的关系:同一物质成分,不同时期细胞中遗传物质的不同存在形式。

(从中体会生物体最优化的结构所表现出来的完美。)

自然界的生物千奇百怪种类繁多。在微观世界里,还存在着另一类结构简单的原核生物。主要包括……它们具有什么样的细胞结构呢?与真核生物存在什么区别呢?

原核生物

1、主要类型:蓝藻类、细菌类等。举例……。

问题讨论: 观察细菌结构图,找出与真核细胞的不同……。

2、结构特点:体积极小;缺少“膜结构”所以没有成型的细胞核等结构。

思考讨论问题: 原核生物体积小、结构简单生殖方式单一等诸多特点的根源是什么?

――遗传物质简单,所承载的遗传信息量少……。(DNA分子呈环状独自存在,很少与蛋白质一同构成染色体)

复习细胞结构与功能,进行知识梳理。

学生讨论:

(1)哪些事实可以说明:细胞是一个有生命的结构?(细胞结构是有生命的结构与非生物有着本质上的不同――生命性)

(2)举例说明:生物体总是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的过程之中。

生命的本质是物质的,也具有物质的基本属性――运动性。

(3)哪些事实可以说明:细胞在结构和功能方面是一个协调统一的整体?体会细胞结构的严整性――有序、高效、整体协调。

(4)哪些事实可以说明:细胞结构与功能是相互适应的?

体会生物体自身以及与环境间的――协调性、适应性

细胞的生命性:  运动性、应激性、协调性等均为生命性的具体体现。

(1)由于细胞膜结构具有流动性,因此使生物体具有如下特性:

①解决了大分子物质不能透过膜的问题。

(胞饮、内吞、分泌、核孔等)

②是实现膜的选择透过性的结构基础。

③内膜系统:使细胞在结构、功能等方面建立了密切的联系。从而奠定了细胞整体协调的坚实基础。

不同时期、不同部位、不同形态、相互转换是一个整体。

空间分隔保证了各种生物化学反应各自有条不紊地进行。

(2)由于细胞膜功能具有选择性,因此使生物体具有如下特性:

①可以违反一般物理原则反浓度差运输。

可以根据细胞代谢的需要有选择地吸收需要的各种元素,与细胞外界各种物质的浓度不具有正相关联系。不需要的元素尽管外界浓度很高也可拒绝接受;有些物质细胞内浓度可以比环境中相应物质的浓度高出几十倍甚至几百倍。

②在一定范围内,是否被吸收与物质大小无关。

离子很小但不一定被吸收;有些氨基酸分子相对很大但是可以大量轻易地被吸收;尤其是脂类物质连载体都不需要,便可轻易通过。

③不能穿行过膜的大分子,可以通过其它方式如胞饮、分泌、内吞等方式通过膜结构。

(3)应激反应。

①叶绿体对光的反应,可以判断光源的位置、光照的强度等。

②核糖体捕获mRNA。DNA和RNA 之间、各种RNA 之间相互配合共同完成蛋白质的生产流程。

③中心体吸引微丝微管形成纺锤体。

④细胞的信号识别。

免疫识别功能;细胞的接触抑制现象;分泌激素或酶;神经传导;形成食物泡取食等一系列生理生化反应……。

(4)生化反应、物质能量变化的调节。

①线粒体氧化分解有机物的条件完全不同与自然界。

物质燃烧的三要素在生物体中式不具备的:细胞内的有机物是在常温、常压、水环境中“燃烧”的――全是因为有了酶。

②进入叶绿体后,可以被活化近而转化为有机物;与此同时光能也被转化并储存入有机物葡萄糖中形成生物体赖以为生的能源物质。

③不同波长的光对植物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会影响到产物的形成。

(5)整体协调性。

如果由学生总结归纳整理教学效果会更好。生命性贯穿于每一个知识点,需要认真体会挖掘。

探究活动

观察膜的选择透过性

(1)血细胞失水、吸水的过程:

用生理盐水制成临时装片观察红细胞形态。从盖玻片一侧加入略高浓度的盐水、以及添加蒸馏水稀释后,观察血细胞失水和吸水胀破的过程。

(2)植物细胞的选择吸收过程:

制成洋葱叶肉植物细胞临时装片。从盖玻片一侧添加少量2%氯化钙溶液,观察细胞形态改变过程。

可以进一步进行实验:测定试验开始前与实验结束后,溶液PH值的变化。

细胞的体积与面积大小对细胞的生物学意义

形式:试验并对实验进行分析讨论。

细胞是新陈代谢的基本单位。由于细胞与环境的交换量很大,你认为细胞的体积应该是多大更合适呢?依据什么?最好设计一个让人信服的模型加以说明。

对一般学生可以介绍实验方法让学生做实验,并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定性或定量实验均可以)

如:用不同体积的豆腐块(或琼脂块)浸泡于彩色的液体里,分别记录浸泡时间。切开从剖面观察染色情况。分析原因。体会细胞体积为什么要尽可能的小。(保证足够大的交换面积)最好计算相对体表面积对物质交换的影响,会更令人信服。

寻找可以证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的证据

形式:根据已有的初高中生物知识或生活经验开展讨论

可以通过每个人自己查找资料后分小组交流

1、草履虫取食过程中食物泡的形成以及胞肛出废渣的排除。(初中:动物学)

2、白细胞吞噬细菌的过程。(初中:人体生理卫生)

3、物质通过细胞膜的过程。(高中:细胞结构部分)

4、受精时细胞的融合过程。(高中:生殖发育部分)

5、动物细胞分裂时细胞膜的缢断过程。(高中:细胞分裂部分)

6、高尔基体的产生和分泌泡的分泌行为。(高中:细胞结构部分

高一生物3.7细胞呼吸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知道有氧呼吸的概念、类型以及有氧呼吸的基本过程。

②理解有氧呼吸的实质和意义。

2、能力目标:

①结合化学基础知识学习有氧呼吸过程,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观察、分析有氧呼吸过程的图解,培养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

3、情感目标:

①通过分析有氧呼吸的代谢实质,使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看待生命现象。

②通过分析有氧呼吸能量转换效率,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敬畏生命的观点。

教学重点

1、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知识。

2、细胞呼吸的意义。教学难点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知识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

一、细胞呼吸的`概念:生物体内的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并且释放能量的总过程。细胞呼吸是生物活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释放能量并且生成ATP的过程。那么细胞呼吸怎样进行呢?

二、细胞呼吸的类型:

(一)有氧呼吸

1、概念: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糖类等有机物彻底分解,产生出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高等植物和动物主要进行的就是有氧呼吸,这是地球生物逐渐进化的结果。

2、主要场所:线粒体3、反应式:C6H12O6+6H2O+6O26CO2+12H2O+能量4、过程: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的基质中。一个分子葡萄糖脱氢氧化成两分子丙酮酸,脱下少量的氢[H],释放少量的能量生成少量的ATP。第二阶段发生在线粒体中。两个分子丙酮酸分解成二氧化碳和还原氢[H],释放出少量能量生成少量ATP。第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中。前两阶段产生的氢[H],经过一系列反应,被氧化成水,同时释放大量的能量,生成较多的ATP。

小结:

场所反应物生成物①第一阶段细胞质基质葡萄糖丙酮酸、少量[H]、少量能量②第二阶段线粒体丙酮酸、H2OCO2、少量[H]、少量能量③第三阶段线粒体[H]、O2H2O、大量能量

结合反应式提问:

①葡萄糖在第一阶段参与反应,场所在细胞质基质。

②水在第二阶段参与反应,水和丙酮酸穿过线粒体的双层膜,进入到线粒体基质中。

③氧气在第三阶段参与反应。

④CO2在第二阶段生成。

⑤水在第三阶段生成。能不能和前面的水对消?不能。

⑥有能量产生的有:第一阶段(少量)、第二阶段(少量)、第三阶段(大量)。

⑦有酶参与的有: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三个阶段的酶有没有一样?判断依据:酶的专一性。

⑧有[H]产生的有:第一阶段(少量)、第二阶段(少量)。

5.能量的产生与去向:1molC6H12O6—→2870kJ—→1161kJ储存在ATP中(转化率为40.45%),其余的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二)无氧呼吸

1、概念:指细胞在无氧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分解成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同时释放少量能量的过程。

2、场所:细胞质基质。

3、反应式:

(1)高等植物:C6H12O6—(酶)→2C2H5OH(酒精)+2CO2+少量能量

(2)高等动物和人及高等植物的某些组织(马铃薯的块茎、甜菜的块根):

C6H12O6—→2C3H6O3(乳酸)+少量能量

4、过程:

5、能量的产生与去向:1molC6H12O6—→196.65kJ—→61.08kJ储存在ATP中(转化率为31.06%),其余的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三)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比较

比较项目有氧呼吸无氧呼吸不同点呼吸场所主要在线粒体内细胞质基质是否需氧需分子氧参加不需分子氧参加分解产物CO2+H2OCO2+酒精;乳酸释放能量较多较少相同点①二者的第一阶段反应完全相同②二者的实质都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三、细胞呼吸的意义

1.为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2.呼吸过程能为体内其它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

板书设计

第七节细胞呼吸细胞呼吸的概念细胞呼吸的类型

(一)有氧呼吸

1、概念

2、主要场所

3、反应式:C6H12O6+6H2O+6O2酶6CO2+12H2O+能量

4、过程

场所反应物生成物①第一阶段细胞质基质葡萄糖丙酮酸、少量[H]、少量能量②第二阶段线粒体丙酮酸、H2OCO2、少量[H]、少量能量③第三阶段线粒体[H]、O2H2O、大量能量

5.能量的产生与去向:转化率为40%

(二)无氧呼吸1、概念2、场所3、反应式4、过程5、能量的产生与去向:转化率为31%

(三)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比较三、细胞呼吸的意义教学后记。

多细胞生物的组成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多细胞植物植株的结构,能描述多细胞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2、通过观察人体消化

系统的结构模型,认识有人的消化系统组成

3、联系植物体的结构层次,讨论得出人体结构层次

重点:描述植物体,人体的结构层次

难点:描述人体的结构层次

电教手段实验教具

绿色开花植株,人体消化系统的模型

教学过程

导入:细胞是组成生物体(病毒除外)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细胞经过细胞体后形成不同的组织

一、多细胞植物体的组成

1、教师出示“番茄”问:有哪些组织构成?(保护组织,基本组织,输导组织)

2、“番茄”在植株的生长过程中起什么作用?(生殖,番茄果肉为种子提供营养环境)

3、器官——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起来,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结构叫做器官

4、观察活动:《绿色植物的结构层次》

目的:识别绿色开花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材料:番茄植株

教师指导:(1)学生4人一组,观察番茄植株的结构层次

指导学生学会观察:一般是从整体到局部,从上到下的(或从下到上)观察绿色开花植物各部分组成

(2)认识绿色开花植物的各种器官

问:绿色开花植物的一生中是否同时具有六种器官

(3)使用放大镜观察番茄果实的组成情况

讨论:绿色开花植物的结构层次是怎样的?

(学生代表回答:教师加以补充说明)

绿色开花植物器官

教师根据已有知识小结绿色开花植物的结构层次

细胞→组织→器官→个体

二、人体的组成

提问:(1)人体的组织有几种?(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2)人的胃有几种组织组成?有什么功能?(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结缔组织,起消化作用)

(3)人体内起消化作用的器官是否就一种?还有哪几种器官组成?请举例?

学生回答:教师出示人的消化系统的'模型:

消化道: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消化腺:唾液腺、肝脏、胰腺等

(4)系统:人体的不同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起来,形成具有特定生理功能结构叫做系统。

教师小结:

上述起消化作用的系统,叫做消化系统,人体中,还有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运动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每个系统都由一系列的器官组成,具有特定的生理功能:人类的各个系统的调节下密切配合,协调统一的。

人体的结构层次: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

问题:多细胞植物体与人体的结构层次有什么异同?

课堂小结:

本课重点学习:(1)通过观察,描述多细胞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2)通过消化系统的学习理解人体的结构层次;

(3)能够辩别植物体与人体结构层次的异同。

作业:课本P401(1)(2)2(1)(2)(3)

教材全析

1.细胞的形态和大小

探究活动

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

【实验1】 一滴水中,浮游植物占浮游生物的绝大多数。以下列举了一些常见的淡水藻类植物:

1.盘星球藻 2.羽纹藻 3.栅藻 4.新月藻 5.衣藻 6.团藻

另外还可以找到一部分原生动物: 全析提示

左图中的浮游植物,均为淡水生。羽纹藻属于硅藻,呈橙黄色或黄褐色。衣藻、团藻、栅藻、新月藻、盘星球藻为绿藻门,所以呈绿色。

1.草履虫 2.喇叭虫 3.太阳虫 4.绿眼虫 5.变形虫

全析提示

草履虫的样子像草鞋,喇叭虫是一个大型个体,体长可达3 mm。太阳虫呈放射状的为其细胞伸出的伪足。

变形虫的细胞膜可以伸出伪足,靠伪足运动和取食。绿眼虫靠鞭毛来运动。

【实验2】用显微镜观察人体的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细胞、神经组织切片、血涂片、蛙卵永久切片(见右图)等。画出你所看到的图像(其他图见课文)。

【实验3】用显微镜观察某种植物的分生组织、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切片。画出你所看到的图像。

叶片的各种组织 全析提示

分生组织的细胞排列紧密,无液泡,正在进行细胞分裂。

保护组织的细胞排列紧密,细胞核小,呈扁平状。

从上面各种细胞的形态来看,单细胞生物的形态一般只有一些特化的结构。例如草履虫的口沟类似于高等动物的口的'功能;衣藻和绿眼虫的鞭毛类似于高等动物的运动器官……在多细胞生物体体内的各种组织细胞具有高度特化的形态。如哺乳动物红细胞呈扁圆形,体积很小,是一种非常特化的形态;肌肉细胞呈梭形;上皮细胞呈扁形;结缔组织细胞无规则形状。 全析提示

细胞的形态多种多样。

属于细菌类的支原体是最小的细胞,直径只有100 nm。鸟类的卵细胞最大,是肉眼可见的细胞。鸟卵之所以大,是由于细胞质中含有大量营养物质。鸟类是卵生的,卵细胞中积存大量卵黄才能满足胚胎发育之需。棉花纤维和麻的纤维都是单个细胞。棉花纤维长可达3~4 cm,麻纤维甚至可长达10 cm。成熟西瓜瓤和番茄果实内有亮晶晶小粒果肉,用放大镜可看到,它们乃是圆粒状的细胞。

2.细胞的形态与功能的统一

(1)动物细胞 鸡蛋的蛋黄就是一个卵细胞(直径为60 mm)。最大的卵为驼鸟卵(直径为170 mm)。

哺乳动物的红细胞内无核,亦无其他重要的细胞器,一层细胞膜包着血红蛋白。这些特点都与红细胞交换O2与CO2的功能密切相关。细胞体积小,呈圆形,非常有利于在血管内快速运行,体积小则相对表面积大,有利于提高气体交换效率。 全析提示

红细胞的形态与结构装置与其交换气体的功能的关系是非常合理的。

神经细胞的细胞体,直径不过0.1 mm,但从细胞体伸出的神经纤维可长到1 m以上,这和神经的传导机能一致。

生物体积的加大,不是由于细胞体积的加大,而是由于细胞数目的增多。参天大树和丛生灌木在细胞的大小上并无差别;鲸的细胞也不一定比蚂蚁的细胞大。细胞大了,其相对表面积就小了。细胞靠表面接受外界信息,和外界交换物质。表面积太小,这些任务就难以完成了。 神经细胞的这一形态与其快速传导电流的功能有关。

(2)植物细胞

保卫细胞的构造及气孔的开闭 要点提炼

保卫细胞的形态特点与功能有关:当水分充足时,细胞膨胀,向外弯曲,气孔开放;当水分不足时,细胞缩小,向内靠拢,气孔关闭。

气孔是由两个保卫细胞围绕而成的缝隙。保卫细胞有两种类型:一类存在于大多数植物中,呈肾形;另一类存在于禾本科与莎草科等单子叶植物中,呈哑铃形。与其他表皮细胞不同,保卫细胞中有叶绿体和磷酸化酶。保卫细胞与叶肉细胞也不同,前者叶绿体较小,数目较少,片层结构发育不良,且无基粒存在,但能进行光合作用。保卫细胞内外壁厚度不同,内壁厚,外壁薄,当液泡内溶质增多,细胞水势下降,吸收邻近细胞的水分而膨胀,这时较薄的外壁易于伸长;细胞向外弯曲,气孔就张开。反之,当溶质减少,保卫细胞水势上升而失水缩小,内壁伸长互相靠拢,导致气孔关闭。这种自主运动可以根据体内水分的多少自动控制气孔的开闭,以调节气体交换和蒸腾作用。

3.细胞的观察工具——显微镜

(1)普通复式光学显微镜

光学显微镜的组成主要分为三部分:①光学放大系统,为两组玻璃透镜:目镜和物镜。②照明系统,包括光源、折光镜和聚光镜,有时另加各种滤光片以限制光的波长范围。③机械和支架系统。对光学显微镜来说,最重要的是它的分辨率而不是放大倍数。分辨率是指区分开两个非常靠近的物体(或点)的能力。

空气作为光的传导介质时,分辨率为0.3 μm。香柏油作为光的传导介质时,分辨率为0.2 μm。所以光学显微镜的最大分辨率为0.2 μm。

(2)电子显微镜 全析提示

人眼的可见物体直径在100 μm,刚好可以看见草履虫。光学显微镜的分辨极限为0.2 μm,细胞膜的厚度为8 nm(0.008 μm)。

①电子显微镜的分辨本领和有效放大倍数

电子显微镜的最大分辨率为0.2 nm。现在通用式电子显微镜直接放大倍数可达80万倍左右,用它可以看到病毒、单个分子以及金属材料的晶格结构等。

②电子显微镜与光学显微镜的基本区别

电子显微镜的分辨率高主要是因为使用了波长比可见光短得多的电子束作为光源,电子在运行中如遇到气体分子将会被散射,因此电子显微镜筒中要求高真空。电子像是人眼看不到的,因此要用荧光屏显示或感光胶片作记录。

1978年,一种新的物理探测系统——“扫描隧道显微镜”已被德国学者宾尼格和瑞士学者罗尔系统地论证了,并于1982年制造成功。这种新型的显微镜,放大倍数可达3亿倍,最小可分辨的两点距离为原子直径的1/10,也就是说它的分辨率高达0.001 nm。 全析提示

电子显微镜能看到更加细微的结构,主要是因为电子显微镜具有更高的分辨率,而不是通常说的“放大倍数”。

思维拓展

人们可以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窥视纳米,从而诞生了一门以0.1至100纳米长度为研究对象的前沿科学,这是纳米科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认识显微镜的结构,了解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的计算方法,了解显微镜的基本原理和正确的使用方法。

2、了解玻片标本的种类。

能力目标:

使学生能正确使用显微镜,训练学生规范操作的技能。

情感目标:

1、通过显微镜的使用训练,对学生进行遵守实验室纪律的教育和爱护公共财物的教育,使学生养成科学实验的良好习惯。

2、在实验中,体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敢于探索、质疑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知识体系图解

本节教学内容在本章中的地位和作用

《观察细胞的用具》这部分内容,通过对显微镜的介绍,使学生了解显微镜在生物实验中的作用和使用方法,为今后实验教学打下基。'

“练习使用显微镜”是学生步入中学后的第一节实验课,课本从取镜、安放、对光、观察到收镜,每一个步骤都详细叙述了具体的操作方法。认真组织并上好起始实验课,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纪律,对于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的重点是显微镜的结构和作用,在学习过程中,不必对显微镜的原理进行深入的了解,而应让学生通过不断的练习,达到熟练使用显微镜的目的。为下一节动、植物细胞的观察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法建议

这节实验课是学生进入中学学习生物学的第一节实验课,因此,开始实验操作前,应进行实验室规则、爱护实验设施的教育,注意将实验过程组织好。

这一节课的重点要放在学习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上。这一节课不要求观察载有实验材料的玻片标本(只要求观察诸如贴有“上”字薄纸的代用玻片标本)。目的也在于让学生弄清楚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方法。

关于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方法的教学,可以通过以下几点达到教学目标:

(1)让学生参看课本上的插图,对照显微镜实物,自己来认识显微镜的结构并进行显微镜的使用操作训练,然后经过学生的归纳、概括,课后通过填写《实验报告册》及时进行反馈,来检查教学效果。这样可以留出较多的时间,让学生练习练习使用显微镜。教师应强调的.是在显微镜使用过程中,学生出现的错误及有关的注意事项,最后总结操作步骤的顺序、重点内容,并及时表扬在操作和纪律上表现好的学生。通过这种“纲要化”处理,提高学生记忆的选择性,有利于记住最关键的东西;

(2)尽量的让学生利用课上时间反复多次练习,以提高学生记忆的牢固性;并把学与用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记忆的形象性。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观察细胞的用具

重点:显微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难点:第一次实验课的组织

教学手段:以学生个人及小组活动为主

教学设计思路: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方法在教材中用图表示得很清楚,教师不需要讲的过多或过细,完全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的学习方法,利用教材进行学习,教师则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对显微镜的操作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

教学过程:本节内容为1课时。

导入:显微镜是一种可将肉眼看不到或看不清的物体放大的仪器。

活动一:学习显微镜的各部分的结构及用途

要求:1、学生对照课本P8—9的图片和相关文字,利用实物观察并记忆显微镜的结构名称及用途。

(观察前,教师需先讲解显微镜的提取、安放。即:一手握镜臂,一手托镜座,把显微镜靠在胸前,平稳的置于桌面。)

2、同组同学相互考查记忆结果。

3、请几位同学上讲台利用挂图或实物讲解。

教师总结(重点介绍反光镜、物镜、目镜、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

活动二:学习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要求:1、学生对照课本P8—10的图片和相关文字,按要求用显微镜观察“上”字装片。

2、由于对显微镜使用还不够熟练,要求学生练习时动作要轻,以免损坏显微镜。

教师对学生活动进行巡视,并急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教师总结:显微镜的操作过程提问:1、观察的物像与实际图像有什么不同?2、放大倍数的计算。

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得出结论:1、物像与实像相反。2、放大倍数=物镜倍数X目镜倍数

活动3:学习玻片标本的类型

组织学生用显微镜观察一片树叶,感受在显微镜中的视野状况。

提问:为什么视野中看不到图像?如何才能在显微镜下到树叶的微观结构?

组织学生讨论、设计方案、汇报

教师总结:显然,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标本,应该薄而透明,光线能透过,才能观察清楚。因此,必须加工,制成玻片标本。

玻片标本的种类

(1)永久性玻片标本:可长期保存。

(2)临时性玻片标本:不用长期保存。

组织学生阅读P10玻片标本的类型,并在给出的永久玻片中找出相对应的切片、涂片、装片。

三、作业:完成实验报告册

板书设计:

一、显微镜的使用

使用方法:1、取镜和安放

2、对光

3、观察

4、整理

二、玻片标本:

切片

涂片

装片

探究活动

自制简易显微镜

目的:通过自制显微镜,了解显微镜的成像原理。

材料:圆形花镜片两个;马粪纸(鞋盒也可)一张;三合板或薄木板一块;小镜片一个;铁丝和圆钉若干;乳胶;小木条。

制作方法:

1、取长15~20厘米马粪纸,宽以花镜片周长为准,宽出1厘米即可,卷成筒状。

2、用透明胶条将花镜片分别固定在纸筒两端。

3、取10厘米X10厘米三合板或薄木板一块,中央开直径为1厘米孔一个。

4、在三合板一边的中点和相对的两角处各粘一个高5~8厘米的木条腿。

5、在三合板(相当于载物台)的上面两后腿的中间位置竖直粘一个高20厘米的小木条。

6、用铁丝(10号铅丝)弯成一镜筒支架。一端套住镜筒,另一端固定竖直木条上(手动其一端可使镜筒上下移动)。

7、在三合板下面,用铁丝弯一个反光镜支架,将小镜片装片上,固定在通光孔下。

8、使用时按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即可,注意用手上下移动镜筒时要轻慢和稳(放大倍数依花镜的度数而定)。

《走近细胞》考点整合高一生物教案

[考纲要求]

1。多种多样的细胞()。2。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3。实验: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

考点一细胞在生命活动和生命系统中的作用

1.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1)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只有依赖活细胞才能生活。

(2)单细胞生物依赖单个细胞就能完成各种生命活动。

(3)多细胞生物依赖各种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共同完成一系列复杂的生命活动。

2.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1)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

(2)最大的生命系统是:[]生物圈。

(3)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形式是:单细胞生物。

3.衍射法构建病毒的知识

[深度思考]

(1)能用普通培养基培养病毒吗?为什么?

提示不能。病毒营寄生生活,一旦离开活细胞,就不再具有生命活动,所以在培养病毒时必须利用活细胞培养。

(2)是否所有生物都具有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

提示不是。植物没有系统这一层次;单细胞生物既可看作个体层次,又可看作细胞层次,没有组织、器官和系统这三个层次;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属于生命系统,但其生命活动依赖生命系统且属于生物。

题组一分析病毒的成分、结构及生活方式

1.研究表明:引起世界恐慌的“非典型性肺炎”的病原体(SARS病毒)是一种冠状病毒,结构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该病毒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SARS病毒体内仅有A、T、C、G四种碱基

B.SARS病毒属于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

C.SARS病毒能在培养基上生长增殖

D.SARS病毒具有生命特征

答案D

解析病毒是非细胞生物。一般由核酸与蛋白质组成,只能以特定的宿主细胞为寄生对象,并在宿主细胞内进行复制式增殖。由图可知,SARS病毒的遗传物质为RNA,仅有A、U、C、G四种碱基,而不含有T。SARS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不能在培养基上生长增殖,但具有增殖等生命特征。

2.汉坦病毒(HTV)属于布尼亚病毒,其危害了上万人,HTV引发的心肺综合征是致命的疾病。下列关于HTV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用培养基进行HTV培养时,应适当添加动物血清

B.HTV结构简单,仅含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

C.分析HTV碱基种类和比例可确定其遗传物质的类型

D.HTV再次侵入人体时,记忆细胞迅速产生大量抗体

答案C

解析病毒是寄生在活细胞内的生物,不能用培养基培养;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也就没有核糖体;分析HTV碱基种类和比例可以确定其遗传物质是DNA还是RNA,是双链还是单链;HTV再次侵入人体时,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出大量的浆细胞,由浆细胞产生抗体。

从物质、结构、生活再认识病毒

(1)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没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结构,主要由蛋白质和核酸(每种病毒的核酸只有一种,DNA或RNA)构成。

(2)常见病毒的遗传物质

(3)病毒破坏细胞类型举例:SARS病毒破坏人的肺部等处的细胞;乙肝病毒破坏肝细胞;脊髓灰质病毒破坏脊髓灰质前角的运动神经元,导致小儿麻痹;HIV破坏人的T细胞,使人丧失免疫力。

题组二分析不同生物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3.下列有关生命系统结构层次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生命系统中最大的结构层次是生态系统

B.草履虫既属于细胞层次,也属于个体层次

C.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所以其生活不需要依赖活细胞

D.高等植物的个体水平以下包括组成个体的系统、器官、组织和细胞

答案B

解析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从小到大的次序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因此最大的结构层次是生物圈,A项错误;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既属于细胞层次,也属于个体层次,B项正确;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但必须以活细胞为宿主,所以其生活需要依赖活细胞,C项错误;高等植物的个体水平以下包括组成个体的器官、组织和细胞,没有系统,D项错误。

4.下列关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和最大的'生态系统

B.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核酸,不是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C.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它的生命活动与生命系统没有关系

D.各层次的生命系统层层相依,具有相同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答案B

解析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蛋白质、核酸不属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但其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只有在寄主细胞内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各层次的生命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均不相同。

解答生命系统结构层次类试题的方法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类试题一般难度不大,在解答时,应牢牢掌握相关基础知识,如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由小到大依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

今天就和大家就分享到这,祝愿同学们用辛勤的汗水去收获美好的未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