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很美妙》教学反思
- 文档
- 2024-10-08
- 105热度
- 0评论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声音很美妙》教学反思,本文共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资中县重龙镇梦想教师 陈敏
本节课创新:
1.原有教学设计是板块式活动,简单不整体,我则选择为整堂课创设情景,既增加趣味性,又让课堂更有活动氛围。
2.开头以《爱丽丝梦游仙境》的一分多中的动画片段引入,效果体现优点有二:一是迅速吸引学生注意力到课堂;二是引出贯穿整堂课的动画人物阿兔先生。
自我反思:
这堂课让孩子们通过绕口令的练习,使自己的普通话水平得到提高。通过训练提高声音的表现能力:通过表演的方式,感受到声音的美妙,能够用自己的方式模拟生活,感受生活,提高表演素质。
1.整个活动都在一个虚拟的情景中,美国梦工厂的'阿兔先生来到我班开办一堂小演员培训课,孩子们分成八个组,自拟具有吸人眼球、有星运的组名,通过玩热身游戏大风吹,小风吹和主题活动绕口令比赛、街市叫卖等进行计分,最终获得分数最高的小组获得冠军组称号,先由冠军组代表发表获奖感言,再由老师扮演记者采访其余组,分享活动心得体会等,最后由阿兔送给孩子们一段赠言结束课堂。
2.这堂课激发学生的表演兴趣,街市叫卖一环节学生虚拟表演,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叫卖内容丰富多样。有的同学把现实生活的促销手段活灵活现地再现,什么跳楼价、大甩卖、亏空处理,大出血,买一赠一等叫卖声此起彼伏,有的同学富有创新,或创意改编神曲《小苹果》来叫卖苹果,或请人试吃、免费试用等促销手段不断,还有的同学很有临场机变能力,直接在梦想教室里选择空调等物进行叫卖。
3.当然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一、热身游戏跟这堂课主题没啥关联,有点牵强,似乎仅仅是为了游戏,可以考虑另选一个跟主题相关的游戏;二、街市叫卖那个环节比较单一,八组上去轮流叫卖,时间较长,可以考虑增加点互动的环节。
本次梦想课,我也有很大收获:使我明白梦想课的真谛,使孩子在我们的课堂上,收获自信、从容、尊严,就说明我们的课很成功。
小班主题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美妙的声音》
主题由来:在近两周的时间里,每当老师与幼儿一起进行音乐活动后,就会有许多的幼儿,争强着来到钢琴前,用自己的小手快速的触摸着琴键,在多数幼儿自由的敲击后,使之发出很难听的声音。紧接着,我们班上了一节音乐活动《身体的声音》之后,多数幼儿就在班上探究起声音来,一会儿敲敲这儿,一会儿碰碰哪儿,有的幼儿还说:“快听,这个声音好听!”……看着孩子们对声音这么感兴趣,我就决定与孩子们一起来研究声音。
活动目标:
1、在游戏中,让幼儿懂得通过敲击、拍打、撞击等方法,可发出声音。
2、让幼儿知道噪音听起来很不舒服,我们要远离噪音或不发出噪音。
问题板块:
幼儿的问题:
1、声音是怎么发出来的?
2、什么是噪音?
3、为什么音乐好听?噪音不好听?
老师提示幼儿的问题:
1、声音对我们人类有什么好处?
2、我们为什么不能长时间听噪音?
3、我们怎样减少噪音?
主题壁报:
1、可以把能发出好听和不好听声音的物体画下来贴在墙上,让幼儿知道什么声音好听,什么声音不好听,不好听的声音应少听或不听。
2、请幼儿自己把人们听噪音后的感受和听好听声音的感受画下来,贴在墙上,提示幼儿不发出噪音。
区域游戏相关内容:
1、科学区:增添生活中常见的可以发出声音和不能发出声音的物品,如:易拉罐、铁钉、海绵、区别针、纸、塑料盒、笔、珠子、石子、各种豆子等,让幼儿在实验中了解不同的物体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
2、音乐区:丰富乐器,如:洋琴、响板、木鱼、手铃、铃鼓、撞钟、三角铁、鼓、录音机等等。让幼儿用录音机录下幼儿唱歌的声音或各种乐器的声音,了解声音的不同。
家园合作:
1、与幼儿一起搜集有关声音的资料,带到幼儿与小朋友共同分享。
2、在生活中,提示幼儿不发出噪音或远离噪音,减少噪音对幼儿的伤害。
3、可以与幼儿一起探究声音的奥秘,然后把自己的发现带到幼儿园与小朋友一起分享。
资源利用:
1、生活中的一切常见的物品或物体,均可尝试。
2、音乐老师。
3、可以在社会上寻找噪音:如:汽车、施工的工地、纺织车间等等,幼儿不便去的地方可以用录音机录下来。
主要活动:
1、声音在哪里
2、好听的声音和不好听的声音
3、自制响筒
4、听觉游戏
5、猜猜我是谁
活动一:声音在哪儿里
活动目标:
1、在游戏中,让幼儿懂得通过敲击、拍打、撞击等,可以使物体发出声音。
2、让幼儿知道噪音听起来很不舒服,我们要远离噪音或不发出噪音。
活动形式:
集体与小组相结合
活动准备:
1、纸盒、易拉罐、螺丝、杯子、笔等等生活中常见的物品。
2、录音机、空磁带。
设计意图:
在探索中,让幼儿懂得通过敲击、拍打、撞击等动作,可以使物品或物体发出声音。
一是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快乐,二是幼儿互相学习发出声音的方法,丰富幼儿的经验。
让幼儿知道噪音听起来很不舒服,我们要远离噪音或不发出噪音。
师幼互动:
一、师:老师这里有许多好玩的东西,小朋友想一想用什么方法可以使他们发出声音?(幼儿分组寻找声音)
幼:幼儿积极的参与到活动中去,一会儿用纸盒敲敲桌子,一会儿把钉子放在杯子里等等,方法很多。
二、师:请幼儿互相说一说,你找到声音了吗?声音是怎样发出来的?并请幼儿表演一下。
幼:幼儿积极地到前面演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如:拍打纸盒、敲桌子、摇晃装有豆子的杯子、吹纸等等。
三、师:请幼儿听录音。(内容是幼儿在寻找声音时,整个活动室的声音。)请幼儿说一说,听到这种声音后有什么感觉?好听吗?为什么?
幼:许多幼儿都说,这种声音很难听,太吵了。还有许多幼儿说,我们不发出这样的声音了。
教育反思:
这个环节对幼儿来说很重要,一个是培养了幼儿探索的兴趣,二是为幼儿探索声音积累了很重要的经验,这也是幼儿自主学习的过程,为幼儿下一步的探究活动奠定了基础。
这种幼儿展示探索的过程,对幼儿的发展很重要,它可以帮助幼儿树立对自己的自信心,同时又可以激发幼儿继续研究的兴趣。
这节活动的录音紧紧围绕着活动目标,符合幼儿活动的需要,让幼儿很快就明白了要远离或不能发出噪音的原因,为很好的完成目标埋下了伏笔。
活动二:好听的声音和不好听的声音
活动目标:
1、让幼儿懂得好听的声音,别人会很喜欢听。
2、小朋友的嘴也可以发出噪音,是不好听的。
活动形式:集体
活动准备:录音机
设计意图:
先以正确的形式引入,给幼儿树立正确的观念。
让幼儿自己找出不好听的声音,及时帮助幼儿发现自己的不足,及时的改正。
让幼儿自觉的发出好听的声音。
师幼互动:
一、师:欢迎小朋友到前面表演节目。然后,请幼儿说一说,喜欢这些节目吗?为什么?什么声音好听?
幼:小朋友的歌很好听。
轻轻说话好听……
二、师:给幼儿放录音,主要是幼儿发出的不好听的声音。请小朋友说一说自己不喜欢听什么声音?为什么?
幼:大声说话太吵了。
拉椅子的声音不好听……
三、师:请幼儿想办法,怎样才能发出自己喜欢听的声音呢?
教育反思:
通过表演,开阔了幼儿的思维,使幼儿说出了许多好听的声音,为下一步活动奠定了基础。
把幼儿平时发出的噪音录下来,幼儿很好的认识到自己发出不好听的声音很吵,是不对的,小朋友之间可以互相提醒,帮助幼儿及时的改正。
让幼儿自己思考问题的答案,可以提高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三:自制响筒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在操作中感知,初步了解物体振动可以产生声音。
2、通过实验了解不同物体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
活动形式:小组
活动准备:大米、小米、红豆、蚕豆等,易拉罐若干,胶条等等。
设计意图:
通过倾听,感知不同的物品发出来的声音是不一样,并根据的自已有的生活经验,提出声音的不同的假设,为即将实验的结果进行推断。
通过自己动手,寻找声音的不同的原因,提高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导幼儿自己找出物体发音的道理。
激发幼儿继续探索的兴趣。
师幼互动:
一、师:教师出示自己制作的响筒,请幼儿听是什么声音?这几个响筒的.声音一样吗?想一想为什么?
幼:幼儿分组进行探索。
自己动手发现其中的秘密。
二、师:请幼儿自己利用桌子上的材料制作响筒,听一听,声音一样吗?
幼:自己动手探索、制作。
三、请幼儿互相玩小朋友制作的响筒。提出问题:你在晃动响筒的时候,你的手有什么感觉?
四、师:还有什么物体的声音是不同的?小朋友可以继续的研究。
教育反思:
对于幼儿提出的想法,我并没有立刻下结论,而是引导幼儿去实验,让幼儿自己去验证假设的对与否,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让幼儿自己动手制作响筒,幼儿自己找到了发出声音的原因。从这可以看出,幼儿也是很能干的,老师要相信幼儿,要给幼儿动手的机会,这样,才能真正的促进的幼儿发展。
让幼儿继续实验,扩大探究的对象,引导幼儿将实验延伸到家中,使得家园互动起来。
活动四:听觉游戏
活动目标:
1、运用听觉,辨别各种声响。
2、知道要爱护耳朵。
活动形式:小组
活动准备:
1、录音机及录有各种声响的磁带;
2、各种打击乐器等。
设计意图:
通过听觉,能够辨别出声音的不同。
继续感知各种乐器的声音是不同。
让幼儿懂得耳朵对我们的重要性,并学会保护耳朵的方法。
师幼互动:
一、游戏:猜声音
放录音,请幼儿仔细听一听,这是什么声音?请幼儿辨别汽车、火车、流水、下雨等声音。
二、游戏:什么乐器在唱歌
先请幼儿敲一敲铃鼓、手铃、三角铁等乐器,记住乐器的名称,然后老师挡住乐器,请幼儿听一听什么乐器在唱歌。说对了,可以请幼儿敲一敲乐器。
三、讨论:我们如果没有耳朵,可以听见这些声音吗?我们怎样保护我们的耳朵。
教育反思:
幼儿积极的说出这是什么声音?帮助幼儿丰富了有关声音的生活经验。
在活动中,通过奖励,幼儿积极的回答这是什么乐器在歌唱,充分调动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这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方法,我们在以后的活动中就可以灵活运用,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兴趣。
前面的两个游戏已为这个问题奠定的基础,从而,使幼儿很快明白了爱护我们耳朵的重要性。
活动四:听觉游戏
活动目标:
1、运用听觉,辨别各种声响。
2、知道要爱护耳朵。
活动形式:小组
活动准备:
1、录音机及录有各种声响的磁带;
2、各种打击乐器等。
设计意图:
通过听觉,能够辨别出声音的不同。
继续感知各种乐器的声音是不同。
让幼儿懂得耳朵对我们的重要性,并学会保护耳朵的方法。
师幼互动:
一、游戏:猜声音
放录音,请幼儿仔细听一听,这是什么声音?请幼儿辨别汽车、火车、流水、下雨等声音。
二、游戏:什么乐器在唱歌
先请幼儿敲一敲铃鼓、手铃、三角铁等乐器,记住乐器的名称,然后老师挡住乐器,请幼儿听一听什么乐器在唱歌。说对了,可以请幼儿敲一敲乐器。
三、讨论:我们如果没有耳朵,可以听见这些声音吗?我们怎样保护我们的耳朵。
教育反思:
幼儿积极的说出这是什么声音?帮助幼儿丰富了有关声音的生活经验。
在活动中,通过奖励,幼儿积极的回答这是什么乐器在歌唱,充分调动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这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方法,我们在以后的活动中就可以灵活运用,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兴趣。
前面的两个游戏已为这个问题奠定的基础,从而,使幼儿很快明白了爱护我们耳朵的重要性。
活动五:猜猜我是谁
活动目标:
1、能正确区分不同幼儿的声音。
2、培养幼儿注意倾听的好习惯。
活动形式:小组
活动准备:小亮片
设计意图:
感知小朋友的声音是不同。
幼儿在这样放松的活动中,会积极的班上的幼儿互相交流,便于幼儿记住每一名幼儿的声音。
在游戏中,引导幼儿
正确辨别不同的幼儿的声音是不一样的。
师幼互动:
一、放录音:请幼儿听一听这是谁的声音?为什么,我们能猜出来这是谁的声音?(小朋友说话的声音。)
二、小朋友互相说一说你叫什么名字,喜欢什么?请幼儿自由的聊天?
三、游戏:《猜猜我是谁》
1、请一名幼儿趴在老师的腿上,闭上眼睛。
2、请一名幼儿轻轻的走到前面幼儿的旁边,轻轻拍拍他,同时说:“猜猜我是谁?”说完后,快速的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3、请闭上眼睛的幼儿猜一猜是谁在轻轻的拍自己。提示:
这是谁的声音?如果猜对给他贴一个小亮片。在游戏中,注意提示幼儿注意听,游戏可以反复进行。
教育反思:
幼儿在活动中很自由的谈话,从这可以看出幼儿很放松,而且积极的在参与的活动,为下一步的活动,创造了良好的精神环境。
幼儿对游戏活动很感兴趣,都想到前面来猜小朋友,加深了幼儿对小朋友声音的辨别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幼儿倾听的好习惯。
思维接力棒:
生活中,有许多好听的声音。小朋友,试着把你听到过的好听的声音记录下来,告诉老师和小朋友。
新课标强调: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在《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教学中,我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围绕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材料和时间,让学生先根据已有经验进行猜想,然后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展开观察实验活动,从而了解声音的产生与物体的振动有关,得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结论。在教学设计中,突出了以下两个方面:
1.实验材料取材于学生的生活,体现探究材料的结构性。
丰富的有结构的材料,能提高实验的实效。在实验中,我为学生提供了他们十分熟悉的材料:钢尺、橡皮筋、气球皮、纸片、镲、音叉等。材料结构丰富,数量充足,使人人动手落到实处。而且材料大多来自学生的生活,激发了学习热情。在观察实验,提出假设过程中,选择了钢尺、橡皮筋等为典型的物体,帮助学生发现“振动”,理解“振动”;在初步建立“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概念后,又借助镲,让学生进一步感知“振动产生声音”,停止“振动,声音消失。最后提供音叉让除了用触觉感受到物体的振动,还能用视觉看到物体振动是怎么样的。如:使学生用肉眼就可以看到音叉振动时会发出声音,不振动时就不会发出声音,更能体现物体振动与发声的关系。
2、循序渐进,注重学生探究过程的引导。
研究物体为什么会发声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很难说清楚。在本课教学中我立足学生的前概念,尝试打造“自然而生“的科学课堂。
(1)假设验证,揭示前概念。前面在听声音、制造声音环节中,已引起学生对声音的关注,激起学生认识声音的兴趣。“为学生学习新知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心理状态,又为后面的交流打下基础。学生在“制造声音”活动的基础上,再让他们猜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样使他们的猜想不再盲目,而是建立在他们的认知基础上的。本课的教学核心概念是: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学生在此前往往关注的是动作本身,而不是发生物体的状态。这也是教学的难点所在,要向突破难点,就应该立足学生前概念,只有顺应了学生的思维,才能更好地激活学生的思维。
(2)实验探究,观察发声物体。
提出猜想后,让学生利用刚才的一组实验材料来验证猜想,在“放”的基础上集中思维,引导学生由关注造声方法转向发生物体,把观察的焦点放在物体发
声时的现象与变化上,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物体发声时的规律,初步感知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
(3)巩固拓展,完善科学概念
由于前概念的影响,实验后仍有少部分学生有人认为是敲打、碰撞、拍打……等原因产生了声音,这是他们已有的经验,他们关注的是动作的本身,而不是发声物体的变化。针对这一问题,我加了一个环节:让学生感知镲发声的过程,由于镲的持续振动,学生们发现当两片镲停止撞击时,仍然有声音。这时适时地引导学生观察到物体本身的变化,这一实验使学生清晰地认识到“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敲打、碰撞、拍打是产生声音的外在条件。” 接着让学生围绕“能使镲发声时突然停止吗?”设计反证实验,进一步体会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在学生认识到“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后,再次提供音叉,让学生设计实验,用视觉看到物体的振动。这时,学生进一步探究尝试,学生在实验中不仅借助其他材料看到了物体的振动,而且还发现物体振动与音调、音量的关系。这样处理,使探究“振动”的内涵由易到难,由显到隐,由固体、到液体再到气体,逐步丰富概念外延。思维的顺应和激活,实现了教学的“层递性”。
(4)巩固提高、拓展延伸。
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物体振动发声的例子?一个简单的活动旨在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通过教学实践,我感到本课的教学还是比较成功的,在学习中力求让学生体验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当然这个探究过程不是体现在教学的结构上,而是体现在学生的自身探究过程的完整。我注意了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身份,是组织者、参与者,把自己融入学生的学习中,在开放中去组织,在参与中指导。
同时在备课、试教中我注重研究学生,研究学生前概念和思维过程、可能产生的思维结果、研究学生可能出现的实验情况,在此基础上才产生了自己的教学行为和课堂教学的应急措施,才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教案。当然课前也不可能考虑的面面具到,这就要求老师要有丰富的知识基础,和发现捕捉教学时机的能力,这样的课才会有出奇不意的效果。
反思之三:把情感教育、行为教育、纪律教育与物理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如:感觉声带振动,请他们说:“请自觉遵守课堂纪律!”之类的话;介绍小河流水潺潺,问:河水要是被污染了,还有这个心境吗?
反思之四:声音是由鼓面的振动产生的,用手按住振动的鼓面,声音立即停止,进一步
证明
声音是由鼓面的振动产生的。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全面性和逆向思维的能力。
本节教学也有不够满意之处:如: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声音传播演示仪”的抽气效果不太好,结论几乎是教师口说和引导出来的。可以改为其他实验方式。如:用注射器对密闭的试管抽气,听音乐芯片的声音变化。
通过这节课教学实录,使笔者感觉到: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启发、引领的过程,教学的过程也是教师不断反思的过程。关注并充实教学过程,能有效提高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水平、情境设置能力,教学效果自然能得到长足的提高。
反思三:声音是什么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开始,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倾听黄河大合唱的交响乐,学生听到了各种乐器的声音,把学生带入了美妙的音乐世界中去。这样的效果体现了声音作用,声音对我们很重要,进而引入了对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探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声音的产生是本节课的重点,能说明声音产生的实验很多,而每节课有一定的教学任务,并且课堂时间有限,本着有效课堂的原则,经过反复思考,最后选择了“抖动纸片,咳嗽是喉结使手指感觉麻”两个实验把学生不易观察到的“物体振动同时产生声音”展示出来,通过学生交流实验成果,大部分学生达成了“物体振动产生声音”这一共识,但另一部分学生还没有认识到。这时又用多媒体播放了“拨动琴弦和敲击鼓面”两段视频,一段视频用特写的镜头为学生展示了演奏者陶醉地拨动琴弦,同时“振动的琴弦”发出优美的乐音;另一段视频用特写的镜头展示的是:当用力敲鼓时,鼓发出声音,同时鼓上的小纸片被鼓面弹起,学生看着看着,脸上露出了笑容。通过精选实验和视频,让学生通过典型实验快速领悟到了知识,提高了课堂效率。
上完这节课,使我感悟到:老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备好课,精选实验和典型事例,使学生快速体会和理解物理知识,发挥课堂每一分钟的作用。
反思四:声音是什么教学反思
物理学科中心初二学科组的评优课在今天(9月25号)终于圆满结束,回想起这节课的收获与遗憾收获颇多,现如下:
(一)成功之处
1.导入设计新颖。导入环节让学生进行了一段声音模仿秀,学生模仿了蚊子、救护车、警报声、敲门声,并让学生猜,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为新课的`进行做好的准备。
2.课堂实验精心准备,实验效果明显。在声音的产生这一环节共进行了用随手的物体发声、敲音叉、敲鼓3个实验,在声音的传播环节进行了“敲衣服架、土电话、水中敲石头、真空铃共5个实验,在声音是一种波环节演示了绳波,在声能环节进行了“声波吹灭蜡烛实验”。粗略统计,这节课共完成了10个以上的实验,且实验器材大多数就地取材,利用随手可得的物体进行实验,实验效果明显,极具说服力。
3.课堂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本节课共有5个方面的知识点,其中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是重点,在这两部分用时最多,花大力气重点探究讲解;而在声音是一波、声速、声能方面用时较少,如难点问题——声音是一种波,简化处理,将复杂问题简单化,这样做到了重点突出。
反思本节课教学,有以下几点:
反思之一:
物理教学要巧用身边的器具、生活中的器材,利用坛坛罐罐做实验,一来实验器材学生能找到、有亲近感,做物理实验不难;二来物理实验就在身边,可以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兴趣高。这不仅符合新课改思想,也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作为希望学生喜欢上物理课的老师,何乐而不惟呢!
反思之二:
提出问题是物理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学生有问题提出,说明学生动脑筋了,是对老师教学内容思考的结果。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就是充分张扬了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并通过师生互动,肯定了学生的思考。使学生把物理和生活有机、自然联系起来了,拉近了物理与生活、物理与学生的距离。
本节课是本书的第一节,是初二学生刚刚进入物理学习的起始阶段。以培养兴趣为出发点,以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为根本,并适时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本课教学设计的主旨。
一开始,就进行情景创设。通过让学生倾听各种声音,把学生引入声的世界,从产生兴趣到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
同时一些学生自己动手的简易实验可以加以体现,从本质上说,这都体现了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本节课涉及的内容多,且很零碎,实验大都与学生的实际联系紧密,所以让学生动手比较容易,但个别实验的演示、观察也出现了一些困难,如:钟罩实验,由于抽气机的声音较大,电铃声音的变化不明显,可以通过抽气后向里放气的方法,让学生明显听到声音变大,从而推断出抽气时声音是变小的。再比如介绍声音是一种波,若在烧杯里的水面上演示水波现象也很不明显,且声波也看不见、摸不到,针对这些较难处理的实验,就通过视频展示、图片观察等方法解决。
本节课主要采用科学探究的教学方式,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但也存在不足,现反思如下:
(1)诊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入手,探究活动的设计力求与初二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保持一致,唯有如此,学生对探究活动才有高度的探究热情,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在这种状态下,学生的思维活动才是积极、主动而且真实的,思维能力才有可能真正得到发展。如本课教学中制造声音的环节,活动限定了材料,可是不限定方法,这对学生而言是一个新的刺激,具有了挑战性,学生愿意探索,愿意倾听,从而找到了很多具体的办法。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得到了锻炼和发展。并且为后面的“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声”做好准备。
(2)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活动材料。
充分利用身边的物品进行实验,拉近了物理与生活的距离,纸、橡皮筋、笔帽、水、衣架、乒乓球等常见的实验材料,从多角度、多层面为学生们开展科学探究提供了条件,促进了他们的思维与动手能力的发展。既便于学生操作,又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感受到“身边处处有科学”。同时引导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自觉的利用身边简单器材在课下进行小发明、小创作。
(3)关注学生差异,重视合作学习。
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有的动手能力较差,有的不爱动脑思考……面对同样的学习主题,在探究声音产生和能否在固体中传播的活动中,采用了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更多参与和交流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的动手与思维能力都能得到发展。
语文《美妙的声音》教学设计
一、教学对象分析
本课所教授的对象为六年级的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班上大部分同学都已经掌握了金山演示的基本操作方法,并完成了一份3~4页的作品,此时,学生心理上希望的是在课堂上能够学到一些之前没有学过的新知识,让他们碰到一些新事物;由于班上学生的课外知识的差异,会有少部分学生会对老师本节课所要讲授的知识或是部分知识已经有所了解。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所讲授的是《小学信息技术》第二册第84~86页的内容,主线为文件中的声音设置,其中包括背景音乐及在动画设置中的“出现时的声音”的设置,因此,对于动画设置中的其他选项,本节课中只是以提及为主,更多的是让学生自己去尝试设置,如果有部分同学对该对话框中的某些选项没有在意,也把它放在下一课时中去解决。
三、教学策略
本节课是以学生们自学习金山演示以来所设计的《诗配画》的作品为蓝本进行练习和创作的。根据新课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信息技术学科的'三维目标,而且,与以往的观点不同,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的特征是利用计算机来学习,而不是学习如何用计算机。因此,本人设计了让我们的《诗配画》这份作品更加地完美这一情境,通过学生的作品示范、同位的互相探讨,激发他们学习、创作的欲望,最终为作品配上自己喜爱的声音,而在这一过程中,信息技术知识只是作为帮助他们更好地利用计算机的一项工具出现而已,孩子们所学的知识与技能,不过是为了更好地达到创作的目的。
四、教学过程设计
课 题美妙的声音执 教 者黄秀琴
教 学 目 标1、学会利用“对象动画”对幻灯片中的对象进行声音的设置
2、掌握为作品配上背景音乐的方法
3、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完善自己的《诗配画》
教 学 重 点
教 学 难 点1、掌握“对象动画”中声音选项的设置方法
2、背景音乐的设置
教 学 准 备1、学生在设计过程中需要用到的背景音乐
2、情境设计中所需的演示作品
媒 体 运 用在激趣过程中使用网络媒体;在演示操作过程中运用教学网;在展示学生操作的时候运用教学网;在学生练习过程时的背景音乐中使用媒体。
教学情景设计教 学 活 动教学评价(心得)
演示作品,让学生在欣赏的同时,也迫切地希望快点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声音的配置
联系我们曾经学习过的操作知识,你能不能联系旧知,找出他们的操作方法呢?一、创设情景,激趣引入
1、请同学们打开自己的作品
2、为了让我们的《诗配画》更加完美,这节课我们要在作品中加入美妙的声音。
二、学习新知
1、请学生思考
观察:在这份《诗配画》中,哪些地方出现的声音?
○1知识点一:每个对象出现时有声音
2知识点二:有背景音乐
2、小组探讨,尝试操作:
探讨方案:把我们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分别分成两个大问题。找找你的好朋友,商量商量,看看你们能解决几个问题?男女同学比比赛,看哪位同学最快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巡堂指导,及时发现具普遍性的问题,并作调控。
3、师生互动,操作演示,集体解疑:
(一)解决了“对象出现时有声音”问题的同学:
引出课题
学生边回答边进行相对应知识点的板书
在这一过程的巡堂中,老师对学生们的任何一点成功的操作都给予极大的肯定和鼓励,让学生找到成功感,也让其他同学需要帮助的同学可以较快地找到帮助人。
教学情景设计教 学 活 动教学评价(心得)
师生互动是一个让学生倍感亲切的环节,可以激发起学生足够的参与积极性。因此如果可以在学生的练习过程中找到能引出下一环节的作品则再好不过了。
此过程中,如老师发现哪一个小组的完成情况好的话,可及时加以展示,对其他小组起激励作用。
1、请学生代表演示操作方法,其他同学加以补充,全班同学则可以自由提问。
板: 右键选中对象——对象动画——出现时的声音
——
——“演示播放”——对象动画
▲师:通常软件中,完成同一个设置的方法都不是唯一的,在操作中可以选择自己认为最简便的方法。
2、操作尝试,验证方法
请其他同学在自己的作品上尝试对象声音的设置方法,对《诗配画》作品加以修改
(二)解决了“背景音乐”问题的同学:
1、请学生代表演示操作方法,其他同学加以补充,全班同学则可以自由提问。
板:“演示播放”——背景音乐
2、操作尝试,验证方法
请其他同学在自己的作品上尝试设置背景音乐, 选出自己最喜爱的背景音乐。
*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引出背景音乐中“循环播放”和“清除”两个选项的使用方法。
3、作品演示:树立榜样,巩固新知
请部分学生边演示作品,边口述操作要领
三、运用知识,作品创作
继续对自己的《诗配画》作品加以完善。
对象出现时有声音与背景音乐的设置这两大部分的演示操作的过程应该是以课堂上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的。
因为动画效果的设置对话框中的选项比较多,因此这里老师应给学生予足够的时间去演示和补充及提问,并根据学生的操作情况加以必要的讲述。
所谓课堂是“活”的,
课堂上可以随时都会出现没有想到的提问。这只能说明学生的探究精神得到了充分的激发。老师应做好引导者的角色。
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为学生提供一个创作的空间
教学情景设计教 学 活 动教学评价(心得)
老师在巡堂中发现优秀作品,及时加以鼓励,让他们勇于、乐于把自己的作品拿给全班欣赏。
四、作品展示,评价交流
全班评价:请有信心的小组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全班同学
○1一小组说说自己的对象声音是怎样完成的
○2一小组说说如何设置背景音乐的
五、总结
1、我们的所学,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在作品中,我们不但可以插入美妙的声音,还可以放入自己的照片、自己拍的一段录像、自己录下来的声音等等。老师在这一环节中的评价应以表扬、鼓励为主,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学生的学习动机得到极大的肯定,他们对于学习的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必将延伸到他们以后对信息技术领域的探索中去。
板书设计美妙的声音
对象声音:右键选中对象——对象动画——出现时的声音
&mdas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