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
- 文档
- 2024-06-04
- 109热度
- 0评论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本文共17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的特点。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探究古代诗歌的分类常识,诗、词、曲的特点。
2、了解各位诗人的生平。
【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以诵读为主。这五首诗词曲,都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品,也是《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背诵的篇目。因此,教学本课,首先应在熟读的基础上,落实背诵的要求。在读、背的过程中,让学生完成默写的练习。通过默写,使学生更熟练地识记这五首诗词曲。基本上是按照“读──品──背”的顺序进行,精讲多读,以读带品。品读时,要求读出作品的节奏韵味,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读出诗人所表达的内在感情。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无限辛酸、愤懑不平以及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赤壁》中流露出的抑郁不平之气,《过零丁洋》中的忧国之痛和愿死国难的满怀豪情,《水调歌头》中的缠绵悱恻与乐观旷达,《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对国计民生的忧虑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诗歌常常用最精练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发复杂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五首诗词曲都是名家作品,这些作品通过精练的语言要表达怎样的内涵呢?现在就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吧!
二、研习诗歌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朗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注意读出节奏、感情。
2、作家作品简介。
这首诗选自《全唐诗》,作者刘禹锡(772~846),字梦得,洛阳(现河南省洛阳)人,唐代诗人。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自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酬,答诗。使君,是对刺史的称呼。
3、师生共同读品诗句。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诗人在二十余年的贬谪生活中,多次迁徙边远地区,这里用“巴山楚水”泛指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边远地区。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一次向秀经过亡友嵇康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于是写了《思旧赋》。意思为想起当年因政治改革失败被杀被贬的朋友,不胜怀念。“烂柯人”指晋人王质。据《述异记》,王质人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来观看。等到棋局终了,手中的斧炳已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此处作者以王质自比,写自己被贬离京虽然只有二十余年,但心里却有隔世之感。这两句活用典故抒发自己长期被贬的心境。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舟”“病树”为诗人自喻。这两句针对白居易赠诗中“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两句而发。白诗的意思是您是个这么有才能的人长期被贬边远地区。寂寞地闲望山水风光,而朝廷的重要官职将由谁来承担呢?而刘诗答的意思是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何必为我一人可惜?显示了诗人开朗的胸怀。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今日在酒宴上听到您(指自居易)诗歌《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真是高山流水遇知音,我喝着酒听着歌不禁觉得精神振作。
白居易《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为我行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磋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本诗是刘禹锡回赠自居易的诗作,诗中曲折地表达了诗人遭受政敌打击,长期远贬异地的愤慨不平心境。其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联是富有形象而含意深刻的名句。
4、齐读这首诗。
《赤壁》
1、指名朗读《赤壁》。
2、思考探究:
⑴ 《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要点提示: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活动。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铺垫。
⑵ 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要点提示: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3、齐读背诵这首诗。
《过零丁洋》
1、指名朗读《过零丁洋》。
2、四人一小组,思考探究:
⑴ 这首七言律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
⑵ 颔联上下两句有何联系?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⑶ 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两层含义。
⑷ 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⑸ 请同学们谈谈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要点提示:
⑴ 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人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⑵ 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⑶ 一是两个地名,另一层意思是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⑷ 表明诗人舍身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⑸ 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等等。(学生能谈多少谈多少,不宜作统一要求。)
3、齐读这首诗。
三、布置作业
1、背诵今天所学的三首古诗。
2、品析下面的诗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教学目标】
1、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
2、学习并了解诗词曲等诗歌的体裁特点;
3、熟读并背诵课文;
【重点难点】
理解诗歌的意境并熟读成诵。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新课导入诗歌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瑰宝,特别是唐诗宋词元曲更标志着我国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今天我们学的五首诗歌都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名篇,我们要通过学习和吟诵,领会诗歌的优美意境。
二、课文赏析
1、赏析《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⑴ 写作背景:
唐敬宗宝历二年,诗人罢和州刺史,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的刺史白居易相会,在酒席上,白居易吟诗《醉赠二十八使君》相赠。在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被贬谪的遭遇,表示了同情和不平,于是刘禹锡写了此诗回赠白居易。
⑵ 赏析诗歌:
⑶ 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① 首联交代了什么?“凄凉地”“弃置身”表露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② 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描写了怎样的现状?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③ 颈联写得什么意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境界?
④ 尾联又有何用意?
分析:
首联:用被贬谪地的荒凉和时间的漫长,表达了作者痛苦、孤寂的心情;
颔联:用了“闻笛赋”和“烂柯人”两个典故,表达了对友人的怀念,抒发了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
颈联:用比喻的修辞,抒发了诗人的身世之感,表达了作者豁达的心境;
尾联:点睛之笔,,点明酬答题义,既对友人的感谢,也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2、赏析《赤壁》
⑴ 写作背景:文章写于杜牧黄州刺史时。赤壁是东汉献帝,周谕大败曹操。但杜牧所写的赤壁并非此处,而是湖北黄岗,所以说杜牧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
⑵ 朗读课文,初步感受课文;
⑶ 赏析课文:
⑷ 思考:
① 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起?
② 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的力量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会有相反的结果。)
③ “二乔”在诗歌中指代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二乔”在文章中代表东吴的命运,诗人假设东吴败亡,不写山河破碎,生灵涂炭,而写“二乔”入魏供使,不仅以小见大地说明战争之利害,而且极其耐人寻味,虽是史论,切赋予具体形象,可见诗人创作之高明)
④ 前后各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内在联系?(叙事──议论)
⑸ 指导背诵
3、赏析《过零丁洋》
⑴ 写作背景:这是一首咏志诗。文天祥,状元出身,官至丞相,封信国公,在国家危急存亡之时,奉朝廷之命至元营议和,被扣,冒险逃脱,后继续黑心战抗敌,以图兴复,然兵败被俘。在狱中虽经敌人百般折磨诱降,终以不屈被害。这首诗写于被俘次年过零丁洋时,元军之元帅张弘范逼他招降宋军抗战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遂出此诗以明志节。张弘范见诗”但称’好人’!好诗,竟不能逼。”
⑵ 朗读感知课文:
⑶ 讨论思考:
① 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
② 颌联“风飘絮”“雨打萍”各比喻了什么?
③ 颈联两个“惶恐”两个“零丁”各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④ 尾联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
分析:首联:回顾诗人经历:诗经书入仕途
走兵抗元,频繁战斗四年
颌联:写国家山河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用比喻修辞)
颈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日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
尾联: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
小结:全诗概括了作者一生中的重大事件,融叙事和抒情言志为一炉,慷慨悲凉,感人至深。
4、赏析:《水调歌头》
⑴ 写作背景:这首词是苏轼在任密州大守时所作。当时他在政治上处境失意,又与胞弟七年未能团聚,心情可以想象。但词中由抑郁伤到超然豁达的情绪转变,表明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这首词是咏中秋词中最著名一首。前人曾有论“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书,余词尽废。”
⑵ 讨论思考:上片:
① 开篇疑问的作用何在?(透出一位政治上失意,处境寂寞的哲人对宇宙人生的思考)
② 理解“归”、“琼楼玉宇”(明指月宫暗指朝廷)“不胜寒”(明写对月宫气候想象,暗抒对朝廷内政治斗争氛围感受)
③ 理解“何似在人间”中的“人间”?(指密州,是双关,既与上天呼应,又与朝廷相对)
小结:上片写望月问天,抒发人生感慨。
下片:
①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写月光的转移、衬出人间离别之苦,寄寓了怀念子女的手足深情。
② “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胸怀(开阔胸怀)
③ 最后一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态度?(表达了诗人要与亲人共赏人间美景的祝愿,并表现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小结:对月怀人,抒写离合之情
5、赏析《山坡羊·潼关怀古》
⑴ 背景介绍:这首曲是作者在就任陕西行台中丞的途中所作。潼关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因此常有人借以怀古,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封建统治与人民的对立。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总是过着痛苦生活。
⑵ 朗读课文
⑶ 赏析:划分层次:
前三句:写潼关的雄伟气势
中间四句:写作者路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想
后二句:写作者的感慨
⑷ 思考讨论:
① 第二层中,哪一句让我们看到由盛转衰过程的真实写照(宫阙万间都作了土)
② 最后一句的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分析: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家中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这是对以往历史的概括与评判。
⑸ 指导背诵
⑹ 小结: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了一个历史的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生活。
请学生说说对古代诗歌的了解
学生放声朗读课文
出示思考题,请学生讨论明确
师生明确,形成板书
指导背诵,根据理解和结构层次背诵
请学生当堂将相应的诗句填写在黑板板书上
请学生讲讲“赤壁之战”的故事
请学生评价“赤壁之战”的战役
小组讨论后明确
要求学生根据理解记忆背诵
请学生说说对文天祥的了解
学生放声朗读课文
出示思考题,请学生小组讨论
整理课文内容并形成板书
要求学生根据理解记忆背诵
说说了解的苏轼,回忆苏轼的作品
说说对词的了解
朗读课文上片并思考
四人小组讨论,教师明确
指导背诵
请学生划分课文段落层次并概括段意
朗读课文并四人小组讨论
【板书设计】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首联:用被贬谪地的荒凉和时间的漫长,表达了作者痛苦、孤寂的心情;
颔联:用了“闻笛赋”和“烂柯人”两个典故,表达了对友人的怀念,抒发了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
颈联:用比喻的修辞,抒发了诗人的身世之感,表达了作者豁达的心境;
尾联:点睛之笔,,点明酬答题义,既对友人的感谢,也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过零丁洋
首联:回顾诗人经历:诗经书入仕途
走兵抗元,频繁战斗四年
颌联:写国家山河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用比喻修辞)
颈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
下句写日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
尾联: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
山坡羊 潼关怀古
一、前三句:写潼关的雄伟气势
二、中间四句:写作者路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想
三、后二句:写作者的感慨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了解五首诗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⑵ 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⑶ 体会五首诗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⑷ 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2、能力目标:
⑴ 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作品的节奏、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培养学生读诗的趣味。
⑵ 积累五首诗中的名句,增强语言感悟力,丰富语言宝库,逐步提高欣赏品位。
3、德育目标:
这五首诗,或抚今追昔、慷慨悲愤,或感时伤怀,或思亲忧国,文笔优美,文思独特。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教学重点】
1、领会诗意,体味诗情,并积累名句。
2、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教学难点】
1、反复朗读,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借助想象,感悟意境。
2、深刻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诗词曲的朗读和背诵是教学的关键,可设计新的朗读方法,体现诗词的教学特点,如音乐烘托法、绘画激趣法、散文描述法等,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朗读,帮助学生了解内容,体会情感,引起共鸣,受到思想教育,陶冶美好情操。
2、情景教学法。通过再现诗的意境达到感染学生的目的。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直观性、感染力,提高学习兴趣,并以此激发学生的想象进行创造,沟通课堂内外,提高语文素养。
3、讨论点拨法。
4、古诗四步教学法。知诗──说诗──悟诗──品诗,引导学生知内容、想意境、悟情感、品特色,最终熟读背诵。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歌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赏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赤壁》,指导学生自读《过零丁洋》。朗读诗歌,理解诗意,品味诗情,赏析诗歌的表现手法,积累名句,背诵诗歌。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名篇佳作卷帙浩繁,在中华文明中蔚为壮观。今天,我们学习诗词曲五首,让我们漫步于古诗苑,含英咀华,接受一次美的洗礼。
二、师生共同赏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导入新课:
上一学期,我们学习了刘禹锡的《陋室铭》,(师生齐背)作者那高洁傲岸的志向和追随古代名贤的志趣及抱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刘禹锡为我们留下了一段文坛佳话。他因参加王叔文“永贞革新”运动而被贬到连州,好容易等到后,他奉诏回到长安,因游玄都观,写下了《赠看花诸君子》一诗:“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他以玄都观比当时的朝廷,巧借点缀春光的“轻薄桃花”曲笔展意,讽刺满朝中红极一时的权贵都是自己被贬后才爬上去的。这首诗引得朝中权贵群起而攻之,刘禹锡因诗获罪,再次被贬到更荒远的播州去当刺史。后诗人再一次被召回长安,他又写了《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诗人以嘲讽的口吻表示对政敌的蔑视,显示了他坚持真理、顽强不屈的精神。据说本诗再次引起执政者的不悦,刘又遭贬谪。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刘禹锡被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被罢苏州刺史后也回归洛阳的白居易相会。在酒席上,白居易吟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诗中白居易对刘遭贬表示了同情和不平,刘写此诗回赠白居易。这首诗同样表现了诗人意志不衰、坚韧不拔的气概。
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力求使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重音。
⑴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要求听清字音、节奏。
⑵ 请两位同学播放课前自行制作的配乐朗诵带,其余学生听读并点评。
⑶ 教师指导朗读:
读准字音。这是朗诵的前提,本诗中注意“柯(kē)”的读音。
把握节奏。节奏划分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按音乐划分,一种按意义划分。按音节划分,七言诗一般分四个音节,如“巴山/楚水/凄凉/地”“怀旧/空吟/闻笛/赋”。按意义划分,则要先弄懂句子的意思,如“二十三年/弃置/身”。
读出重音。所有的韵脚都应重读,关键词语要重读,以体现诗歌语言的音韵美。如“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⑷ 学生练读。
⑸ 全班齐读。
3、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
4、教师要求学生概述诗意。
教师提示:可以先逐句解释,然后进行完整的表述。
学生明确:首联写自己长期遭贬的际遇。巴郡多山,楚地多水,作者谪居在那里已23年了。颔联悼念受害的战友,写自己回到故乡竟然恍如隔世的情景。借“闻笛赋”这个典故表示对已去世的好友们的怀念,借“烂柯人”这个典故,抒写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颈联写自己的沉沦、新贵的得势。“沉舟”“病树”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而“千帆”“万木”比喻在他谪居他乡之后那些仕途得志的新贵们。尾联写酒席上的赠言,“让我们干一杯,振作起精神来吧!”这是对白居易在席间赠送他的诗的回答。
5、悟诗,体会诗情。
教师提问: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深思,明确:诗中流露的情感,有对自身遭遇的辛酸、愤慨,有对当朝权贵的嘲讽、愤激,有百折不挠、乐观向上的精神与态度。首联中有情语“凄凉地”“弃置身”,颔联借叙事抒情,物是人非事事休,无限悲痛怅惘之情油然而生。颈联借景抒情,理情交融,诗人的愤激之情达到了顶点。尾联借叙话抒情,表现了诗人意志不衰、坚韧不拔的气概。
教师总结:作者的情感愤激而不浅露,感慨而不低沉,惆怅而不颓废,沉郁中见豪放、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这首诗中所表现的身经危难、百折不回的坚强毅力,给人以莫大的启迪、鼓舞。
6、学生深切体味诗人的情感,美读诗歌。
7、品诗,品评名句、感受哲理美。
教师提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历来为人所称道。这两句本意是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但其中包含的哲理使诗句具有了普遍意义,请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和认识。
学生思考,自由发言。
生1:这两句说明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在沉船旁边仍有很多船继续驶过,在病树前面仍有无数的树木在春天欣欣向荣。事物总是不断发展的,新的事物总是要胜利的,停滞的观点、保守的观点都是错误的.。我们的眼光不应只看到衰老的事物,更不应为它们的死亡而伤感,我们应把希望、信心寄托在新的、正在发展的事物身上,并热情地歌颂它们。
生2:这两句借用自然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要向前发展,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前景无限美好。
生3:这两句说明了腐朽的事物一定要被新生事物代替的真理,我们应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为真理而战斗的精神。
……
8、学生齐背诗歌。
三、师生共同赏读《赤壁》
1、导入新课:
杜牧,是晚唐著名的诗人,和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他有经邦济世之才,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却处在晚唐那样一个无可作为的环境中,使他常常有一种抑郁的情怀;他有绝世才华,而且性格豪俊,这使他的抑郁情怀不至于走向消沉凄恻。这些,都影响他的诗风。他的诗,往往立意高远,感慨深沉而又俊爽清丽。咏史诗成就最为突出,深刻的哲理思索与形象的高度概括融为一体,令人叹为观止。今天,我们一起赏读杜牧的咏史名作──《赤壁》。
2、学生朗读诗歌,教师提醒学生读准字音,把握节奏、韵律及感情基调。
3、学生自读诗歌,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
4、教师设计一些思考题,指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情。(多媒体显示)
⑴ 请用自己的话概述诗意。
⑵ 诗歌开头为什么从一片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⑶ 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尾两句,这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历史眼光?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学生分组讨论,全班交流。
明确:
⑴ 这首诗以地名为题,实为怀古咏史之作。诗人借一把沉沙的折戟发表对赤壁之战的看法:当时周瑜如不得东风之助,战争的胜败,吴国政权的存亡都会成为未知数。诗人讥嘲周瑜在赤壁之战中胜得侥幸,对历史兴亡成败的关键问题发表了独特而戏谑的议论。
⑵ 这一片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但这两句的主要作用并不在此,它本身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活动。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殆尽,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片铁戟,诗人无法平静,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这两句为下文的议论作了必要的铺垫。
⑶ 史学家们在论赤壁之战这场关系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大事件时,基本的政治倾向常常是同情吴蜀,杜牧一反传统的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从不被人怀疑的地方提出疑问,发表议论,反映他敏锐的历史眼光和独到的见识。首先,他不以成败论英雄,对战争的一方──曹操提出了有异于史家的评价。其次,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
这两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施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豪气与自信。
5、学生齐读诗歌,再次体味诗人的胸襟和气度。
四、学生自读《过零丁洋》
1、导入新课:
文天祥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英雄,是南宋杰出的政治家和诗人。他的诗作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成为千古名句,今天我们学习他的诗作──《过零丁洋》。
这首诗作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正月过零丁洋时,后来元军统帅张弘范逼迫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出此诗以明志。
2、学生推选一位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范读这首诗。
教师提示:
注意把握重音。如“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应重读加粗字。
注意读出情感。全诗交织着忧国之痛和愿死国难的满怀豪情。
3、学生自读诗歌,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
4、教师设计一些思考题,指导学生自读。
(多媒体显示)
⑴ 这首七律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哪两件大事?
⑵ 颔联的上下句有何联系?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⑶ 颈联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两层含义?
⑷ 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⑸ 请谈谈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学生四人一组合作研讨,然后各组选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明确:
⑴ 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步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元已度过四年。
⑵ “山河破碎风飘絮”写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身世浮沉雨打萍”写个人命运如风吹雨打的浮萍,无所依托。这两句连用,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⑶ “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一指地名,二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惶恐滩头说惶恐”,追记过去,表示自己当时对艰难时局的忧惧不安;“零丁洋里叹零丁”慨叹眼前,说自己不幸战败,只身被俘,飘浮在零丁洋中,深感孤苦零丁。
⑷ 前三联抒写了国破家亡之痛,把悲愤艰危的气氛渲染到了极致,尾联笔锋一转,情绪由悲愤转为激昂,由压抑转为高亢。“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古往今来,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舍身取义,一片丹心将垂于史册,映照千古。这两句诗激昂慷慨,表明了诗人为国献身的自豪与无畏,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⑸ 这是一个开放性问题,学生能谈多少谈多少,不宜作硬性要求。
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
5、学生齐读诗歌,体会诗人的忧国之痛和愿死国难的豪情。
五、学生齐读三首诗,并尝试背诵
教师也可抽查背诵,灵活提问,督促学生理解记忆。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赏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指导学生自读《山坡羊·潼关怀古》。了解诗歌的背景知识;朗读诗歌,感知诗意;赏析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哲理美;背诵诗歌。
〖教学步骤
一、检查背诵
个体抽查与集体背诵相结合,全篇背诵与名句背诵相结合。
二、师生共同赏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墨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吟诗赋词,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静夜思》,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特别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备受后人推崇,《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极富浪漫色彩的,她易激发人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会让人联想到初生的萌芽的事物;一轮满月,会让人联想到美好的圆满的生活;月亮的皎洁,又会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身上集中了人类多少美好的理想和憧憬。苏轼仰望明月,他会联想到什么呢?
2、教师播放《明月几时有》歌曲,多媒体配以优美的画面。
3、指导学生朗读。
⑴ 教师配乐朗诵全词(选配古筝曲目《春江花月夜》),学生听读,初步感知诗意。
⑵ 教师展示朗读技巧,并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注意语速、重音。
⑶ 学生单人配乐朗读,学生评点,教师点拨。
⑷ 男生配乐读上阕,女生配乐读下阕。
4、整体把握诗意。
⑴ 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教师作背景提示:
苏轼因乌台诗案备受折磨,被贬黄州。写此词时,41岁。除政治不得意外,与弟苏辙分别已达6年之久,无缘相会,时值中秋怀之。
⑵ 教师设计相关问题,指导学生解读诗意。
(多媒体显示)
① 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什么?二者的联系何在?
② 诗人笔下的月亮是何种形象?诗人由月色的美好想到了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③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
教师播放邓丽君演唱这首词的MTV,在歌唱中展现画面,感染学生引发想象。
学生用自己的话概述诗意。
教师显示板书:
5、品诗:
⑴ 学生发挥想象描绘意境
教师示例:
中秋之夜,皎洁的月亮缓缓地升起来了。庭院里显得特别幽静,诗人苏轼独自在凉亭下自斟自饮,面对如此优美的月色,诗人浮想联翩,在这本应家人团聚的佳节,只有月亮在我身边陪伴,举起一杯酒面对天上的月色,想邀请嫦娥一起来欢饮,这美好的月亮在什么时候才出现呢?请问你居住天宫,至今已有多少年了?你回答呀!你为什么不回答?哦!那我就飞到月宫上问个明白,那里是我向往的地方,也许会比人间洁净吧?可是听说月亮虽有美玉砌成的楼阁,却是“水气”结成的寒宫,凡人怎能忍受得了那份高处的寒气呢?算了,那就只好在月下独舞自娱,与那舞动的影子欢愉吧,毕竟那天上冷清清的月宫又怎么比得上在人间好呢?
你看,此刻的月光慢慢地转过红色楼阁,又低低地照进美丽的窗阁里,复照着深夜不能入眠的诗人,是什么原因使诗人无法入睡呢?是思念,是离愁,思念远在他方的弟弟,诗人不由埋怨起月亮来了:你为何总在人们离别时这样圆满呢?哦,月亮,这不是你的错,人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如此,时盛时衰,既然人间自古以来就有悲欢离合,月亮当然也会有阴晴圆缺了,又怎能强求?只要彼此永远健康,能在千里之遥共赏明月,有了这份心愿也就足够了,祝福天下的离人总有团圆的一天。
⑵ 名句赏析:
学生畅谈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一名句的理解和感悟。
生1: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会阴藏晴出、或圆或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以圆全,但愿我们岁岁平安,远隔千里,共对明月互相祝福。
生2:人月无常,自古如此。这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既然这样,唯望各自珍重,希望从共赏美好的明月中得到人生慰藉,释却离怨。
……
6、教师总结:这首词饱含着深奥的人生哲理,通过一个完美的文学意境表现,在美好的月色中交织着诗人对人生失意的慨叹和如何摆脱情感困扰的理智的矛盾。最后理智战胜情感,表现出诗人热爱生活、眷恋人生的思想情感。让我们由衷地赞叹一声:旷哉,苏轼!
7、课堂活动:
美好的诗词意境总能引发人们无穷的创造,试发挥想象力,根据这首词的内容画一幅简笔画,或编一段舞蹈,或录制电视短片(先构思),或制作电脑动画。
可让学生选择其中一项,略谈一下总体构思,在交流中,互相启发对方。实际操作可安排在课余时间完成。
三、指导学生自读《山坡羊·潼关怀古》
1、作者及背景介绍: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元朝散曲家。曾任监察御史,因批评时政为权贵所忌,被免官。后复官至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辞职归隐,屡召不起。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关中大旱,出任陕西行台中丞,办理赈灾。《山坡羊·潼关怀古》即作于赴任途中。是年,积劳而死。著有《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一卷。《山坡羊》,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曲的题目。潼关,古代关名,在陕西省东部,今潼关县。此关雄踞山腰,下临黄河,乃秦、晋、豫三省要冲,地势险要,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怀古,对古人的事迹有所追念和感慨。本首选自《全元散曲》,是张养浩散曲的代表作,也是元曲中的佳作。
2、整体感知诗意,体会诗人的怀古之情
⑴ 学生自读散曲,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教师补充如下注释:
① 峦:小而尖的山。
② 山河:“山”指华山;“河”指黄河。与现在说的“山河”,泛指国土,不一样。
③ 表里:表,外边;里,里边。古时称潼关之西为关内,以东为关外。
④ 潼关路:这里的“路”,作“要地”“重地”讲。
⑤ 宫阙:帝王居住的宫殿,这里指秦汉的皇宫建筑。
⑥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兴、亡这里都是泛指某个王朝的兴起(建立)或灭亡。
⑵ 学生根据课文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意。
小组内交流,教师选两位同学集体交流,评议。
下面是一位同学的发言,请大家评议。
“(华山的)山峰好像是有意从四面八方奔来,聚集在这里;黄河波涛汹涌澎湃,就像发怒一样。潼关这个地方,外有黄河环护,内有华山耸峙,形势多么险要!我眺望着两都长安,心情郁郁不乐。使人伤心的是经过秦代、汉代的宫殿遗迹的时候,看见千间万间华丽无比的建筑,都化作了一堆堆泥土。一个王朝兴起,使百姓受苦;一个王朝灭亡,也使百姓受苦。”
学生评议:这段话像是对诗歌的翻译,如能在“聚”“怒”两字上展开想象就好了。“聚”“怒”两字不仅写活了山水,而且衬托了作者伤感之情。面对着荒废的古都遗迹和遍野的灾区饥民,连山河都好像有了人的脾气,要狂暴发怒了,何况是忧国忧民的作者呢?再如“宫阙万间都作了土”,如展开丰富的想象,再现这一带的荒凉破败,荒草遍地,鹧鸪纷飞,效果会更好。又如“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望”是诗人的动作,可描绘诗人怅然远望的神态,“踌躇”“伤心”直抒胸臆,可以扩展一段心理描写,细致刻画诗人的心理活动。
其他学生受到启发,修改自己的发言稿。
⑶ 悟诗:
教师提问:这首散曲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思考,明确:这首诗写景、抒情、议论有机结合。全诗揭示了我国封建社会各个朝代无论是兴还是亡,都给百姓带来沉重苦难的事实,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对不顾人民死活的统治者的憎恨。
⑷ 品诗:用审美的眼光鉴赏诗歌,选取一个角度作简单评析。
学生自由发言,如“写景生动”,抓住“聚”“怒”品析用词的生动、凝练;“情景交融”借一“怒”字传神,借潼关一带地理山形抒发怀古伤今之情;“立意高远”,揭示无论兴、亡,百姓皆苦的历史事实,一语中的;“虚实结合”,宫阙万间写“兴”,“做了土”写亡;“对比鲜明”,由昔盛今衰而引发万端感慨。
四、课堂小结
这一课我们学习的五首诗歌,从种类上看,有诗(律诗、绝句)、词、曲;从题材上看,有的抚今追昔,有的感时伤怀,有的思亲忧国;从艺术手法上看,情景相生,情理交融。它们好像在我们面前展开了一道五彩画廊,或沉郁豪放,或抑郁豪爽,或激昂慷慨,或乐观旷达,或深沉感慨。看着,读着,品着,我们似乎走进了时光隧道,走进那纷扰的历史中,与诗人们一同忧伤一同嗟叹。
让我们虔诚地接受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吧,“腹有诗书气自华”,我们的诗情将会更加勃发,精神将更加饱满,前行的脚步将更加稳健。
五、布置作业
1、背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山坡羊·潼关怀古》。
2、两首诗歌中任选一首,写一段赏析文字。
3、课外选读苏轼的词和张养浩的散曲。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了解五首诗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⑵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⑶体会五首诗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2、能力目标:
⑴反复诵读,咀嚼涵泳,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语言美。
⑵积累五首诗中的名句,增强语感,丰富学生的古典文化修养。
3、德育目标:
这五首诗,或忆今追昔、慷慨悲愤,或感时伤怀,或思亲忧国,文笔优美,文思独特。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教学重点】
1、领会诗意,体味诗情,积累名句。
2、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教学难点】
深刻体会诗人的胸襟抱负。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佳作迭出,可谓是中华文明宝库中最璀璨的明珠。曾记得有位作家说过:如果你缺乏想象力,那么请多读读诗吧。今天,就让我们漫步于古诗苑,含英咀华,去领略诗的魅力吧。
二、师生共同品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简介作家、作品
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唐代诗人。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出了这首诗答谢他。酬,答谢。使君,是对刺史的称呼。
2、指导朗读,初步感受
⑴教师播放朗读磁带,要求学生听请字音、节奏。
⑵教师指导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重音。
⑶师生对擂,比赛朗读。
师:同学们,生活中挑战无处不在,敢于挑战,勇于超越是现代中学生必须具备的品质。哪位同学有胆量跟老师比赛,比一比谁朗读得更好,更有感情呢?欢迎挑战,携手前进。(师大力鼓励学生踊跃参与,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3、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概述诗意。
4、品味名句,感受哲理美。
师提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联是为人们传诵的名句。请你联系实际,谈谈对这两句诗的理解和认识。
学生分小组讨论,推选代表发言(师引导学生见仁见智,从不同角度欣赏,品味名句)
师总结:这两句诗本意是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但其中包含的哲理使诗句具有普遍意义。它暗示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新的事物必将代替用旧的事物,前景是无限美好的,诗句体现了诗人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人生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5、小结。
三、师生赏读《赤壁》
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2、简介作者并解题。
杜牧(803~852),唐代诗句,字牧之,京兆万年人,和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赤壁是东汉末的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但杜牧所咏赤壁并非此处,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借题发挥。
3、学生借助注释,感知诗意。
4、教师设计一些思考题,指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情。(多媒体显示)
⑴请用自己的话概述诗意。
⑵诗歌开头为什么从一片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⑶全诗最精彩的是末尾两句,这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历史眼光?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学生分组讨论,全班交流。
5、小结
这首诗是咏史诗,由“折戟”的发现引发议论,作者的见解独特,眼光敏锐,诗中也反映了作者的豪爽胸襟和非凡见识。
6、学生齐读,进一步体味诗人的胸襟和气度。
四、学生自读《过零丁洋》
1、学生讲述文天祥抗元的历史故事。
师:文天祥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英雄,是南宋杰出的政治家和诗人。这首诗作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过零丁洋时,后来元军统帅张弘范逼迫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以此诗明志。
2、学生推选一位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范读这首诗。
教师提示:注意把握重音。如“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应重读加点字。
注意读出情感。全诗交织着忧国之痛和愿为国捐躯的满怀豪情,语调慷慨激昂。
3、学生自读诗歌,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
4、合作研讨,品味语言
请同学们任选这首诗的任一联,说说自己对它的理解。
师提示:可从词语的锤炼、修辞的运用、表现手法等角度切入。
学生四人一组合作研讨,然后推选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重点赏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联。
5、拓展延伸
请谈谈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五、学生齐读这三首诗,并尝试背诵。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三首诗。
2、学生尝试自己制作配乐朗诵带,互相听读、品评。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个体抽查与集体背诵相结合,全篇背诵与名句背诵相结合。
二、师生赏读《水调歌头》
1、导入新课
以歌曲《但愿人长久》导入多媒体播放相关画面,渲染情境。
2、简介作者、写作背景
⑴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风格独特,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⑵这首词是苏轼在密州任太守写的,苏轼与其弟自幼感情深厚,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先后被贬出京,到宋神宗熙宗九年(1076年),兄弟俩已有七年未能见面。中秋之夜,苏轼仰望天上一轮圆月,想起自己政治上被压制,仕途不得志,与兄弟远隔一方,不能团聚,不禁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诗。
3、初读全词,感知内容
⑴教师范读,生边听边划分节奏。
⑵学生明确节奏的划分。(投影显示)
⑶全体朗读,师指导点评。
4、再读诗作,理解诗意。
学生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意,有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师生共同研讨。
5、品味诗作,体会诗情(多媒体显示)
⑴词的上下阙主要写什么?二者的联系何在?
⑵诗人笔下的月亮是何形象?诗人由月色想到了什么?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⑶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诗句上?
6、想象意境,赏析名句
⑴学生反挥想象描绘意境(师可示例)
⑵谈谈对“人有悲欢离合……共婵娟”这一名句的理解
(师适时引导学生学习诗人旷达的胸襟和乐观的人生态度。)
7、拓展延伸
如果时空倒流,你化身苏轼本人,请配合表情、动作、内心独白等再现诗人赏月的意境。
8、小结
三、指导学生自读《山坡羊、潼关怀古》
1、作者及背景介绍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元朝散曲家。本首选自《金元散曲》,是张养浩散曲的代表作。潼关,古代关名,在陕西东部。此关地势险要,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怀古,对古人的事迹有所追念和感慨。
2、整体感知诗意,
学生提出不懂之处,分组讨论释疑,小组无法解答的问题请全班解答。
3、悟诗,体会诗情。
教师提问:这首散曲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思考、明确:这首诗写景、抒情、议论有机结合。全诗揭示了我国封建社会各个朝代无论是兴是亡,都给老百姓带来沉重苦难的事实,表达作者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4、品诗。用审美的眼光鉴赏诗歌,选取一个角度作简要评析。
学生自由发言。
5、学生背诵这首散曲。
6、拓展延伸
请学生结合有关历史资料,纵观各个朝代的兴衰以及该朝代的人民生活情况,谈谈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理解。
学生自由发言,集体交流。
四、课堂小结
这一课学的五首诗歌,它们或沉郁豪放,或慷慨激昂,或乐观旷达,或深沉感慨。它们似乎把我们带进那历史的长廊,与诗人一起忧伤一起嗟叹。让我们虔诚地接受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吧,“腹有诗书气自华”,我们的诗情将会更加勃发,前进的脚步将更加稳健。
【板书设计】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坎坷遭遇──凄凉地弃置身
慨叹身世──沉舟
归来感慨──闻笛赋烂柯人病树
席间赠言──歌一曲长精神
《赤壁》
前两句──兴感之由
后两句──借题发挥
《过零丁洋》
回顾一生──沉痛
国破家亡──悲愤
慨叹眼前──恐惧
以死明志──慷慨
《水调歌头》
问──归──舞
旷达
怨──释──愿
《潼关怀古》
凭吊古迹──峰峦、波涛、宫阙
抒发感慨──兴,亡百姓苦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品味诗歌的意境和哲理。
2.感受我国古代诗歌的魅力,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3.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学习重点:1、领会诗意,体味诗情,并积累名句。
学习难点:1、反复朗读,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借助想象,感悟意境。
2、深刻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基础达标
1.作者介绍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_,有“_________”之称,是中唐杰出的政治家、哲学家、诗人和散文家。我们曾学过他的古文_______。
(2)《赤壁》作者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朝诗人,他与李商隐被称为“______”。
(3)《过零丁洋》作者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朝______家、诗人。
(4)苏轼,字_______,号“__________”,世人称其为“苏东坡”。____(朝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和他的父亲________,弟_______同列“唐宋八大家”之中。______派词人代表。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5)张养浩(1269~1329年),字_______,号______,___代著名散曲家,(“山坡羊”是______)兼长诗文。初为山东东平学正,后任堂邑县尹、监察御史、礼部侍郎、礼部尚书、中书省参政等职。直言敢谏,曾因上书议论时政遭贬黜。至治元年(13)弃官还乡,以词曲诗文自适,朝廷数召而不就。天历二年(1329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应召任陕西行台中丞,致力救灾,劳瘁而死。
2.文体、背景介绍
宋词简介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
词,大体上可分类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作品语言清丽典雅,感情婉转缠绵,代表词人如柳永、李清照等;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代表词人苏轼、辛弃疾。
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一首词,有的只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词有词牌。词发展到后来逐渐和音乐分离,而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
元曲介绍
元曲有杂剧、散曲之分,是元代文学主体。不过,元杂剧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单指杂剧,元曲也即“元代戏曲”。
背景介绍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是古代酬赠诗中的名篇。唐敬宗宝历二年,诗人罢和州刺史,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的白居易相会。在酒席上,白居易吟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在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被贬谪的遭遇,表示了同情和不平。于是刘禹锡写了此诗回赠白居易。
(2)《赤壁》是诗人任黄州刺史时所作。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在今湖北赤壁市长江南岸。但杜牧所咏之赤壁并非此处,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杜牧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
(3)《过零丁洋》是文天祥《指南录》中的一篇,为其代表作之一,约作于祥兴二年(1279年)--被元军俘获的第二年正月过零丁洋时。元军都元帅张弘范攻打崖山,逼迫文天祥招降坚守崖山的宋军统帅张世杰。于是,文天祥写了这首诗,以此诗明志节。
(4)《水调歌头》是咏中秋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此词作于作者在密州太守任上,政治失意,妻子亡故,与弟苏辙也已七年不见。中秋对月,心情抑郁惆怅。时值中秋苏轼作词怀之。
(5)《山坡羊潼关怀古》这首曲是作者于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在就任陕西行台中丞的途中所作。潼关位于东西两京(洛阳、西安)之间,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常常触动行经者的怀古之情.
3.字音、字形、词语
(1)注音或写字
闻笛fù折jǐ()干gē()寥落()风piāoxù()
hànqīng宫què()huáng()恐qióng楼()
绮户()chánjuān()fēngluán()chóuchú()
(2)解词(注意黑体字字形)
暂凭杯酒长精神()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干戈寥落四周星()
零丁洋里叹零丁()留取丹心照汗青()把酒问青天()高处不胜寒()
何事长向别时圆()何似在人间()
千里共婵娟()伤心秦汉经行处()
(二)初读感知
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反复吟诵这五首诗词,对照注释理解五首诗词曲的大意。
2.试体会诗歌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合作探究
(一)研读赏析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情?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颈联写的什么意思?表现了诗人怎样的胸怀?
3、《赤壁》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过零丁洋》中颔联运用比喻句的表达效果。
5.《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起舞......在人间。”体现了诗人的什么人生态度?
6.《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转朱阁......照无眠。”写出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7.赏析《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峰峦如聚,波涛如怒”“聚”“怒”二字的妙用。
(二)展示交流
三、拓展延伸
(一)基础知识检测
1.下列句子与原文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A.沉舟则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B.东风不与周朗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C.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
D.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B.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C.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D.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人生哲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富有哲理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表达对离苦之人美好祝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山坡羊潼关怀古》中表达全曲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分别概括《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的上片和下片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下面咏月的诗句中,哪两句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有异曲同工之妙?为什么?
①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②大漠沙如雪,燕山月如钩。
③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④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⑤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⑥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月亮的美称很多,你能说出几个(至少两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你还知道哪些像“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类透着铮铮骨气的名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课外阅读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略
①这一词是悼念亡妻去世10周年所作,抒发了对妻子________的感情。词在感情上显得________。
②上半阕多用________(表达方式),是作者在梦醒之后对亡妻的思念之情,表达了悲痛之感。下半阙多用________(表达方式),写了作者梦中的情景。
四、布置作业:背诵五首诗词,完成下列填空题
1.山河破碎风飘絮,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望西都,_____________________。
伤心秦汉经行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水调歌头》
①词中能够表达词人豁达胸襟有寓含哲理的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词中表达词人想远离仕途,又担心寂寞难遣的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有诗写道:“隔千里兮共明月。”《水调歌头》中由此脱化而成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词中化用李白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词中表明作者由矛盾中得到解脱,要面对现实,虽身处逆境,但仍热爱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板书设计
坎坷遭遇----渲染---辛酸
归来感慨----用典----悲痛
酬乐天扬州初事、情、景、理相融
逢席上见赠
感叹身世----写景---愤激
席间赠言-----抒怀----昂扬
前两句----兴感之由
赤壁非凡的史知
后两句------借题发挥豪爽的胸襟
首联:回顾一生
深挚沉痛
颔联:国破家亡
过零丁洋
追忆过去 丹心垂史
颈联:悲愤忧惧映照千古
感叹眼前
尾联:以死明志-------激情慷慨
把酒问天------不知何年
上阙 叙思想矛盾
欲归又恐-----起舞弄影
水调歌头
月照无眠--------不应有恨
下阙抒怀念之情
人有离合------千里婵娟
雄伟气势写景
山坡羊(潼关怀古) 所见所感怀古
深沉感慨感慨
韩三其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
《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
【实用教案】
〖创意说明
这几首诗编在一起,一定有内在的联系。在单篇品析的基础上,进行诗词的比较赏析,以便更好地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感受诗的优美意境,辨析诗的语言特色,从而吸取古典诗词的精华,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步骤
一、逐首学习
1、学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⑴ 导入:由《陋室铭》导入此诗,简介诗人刘禹锡及本诗的写作背景,课件出示白居易原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教师扼要讲解,为学生学习理解课文做铺垫。
⑵ 吟诵:听课文录音,标出诗的节奏、重音,教师作朗读指导,把握诗的愤激而不浅露、感慨而不低沉、惆怅而不颓废的基调,学生自读,齐读,表演读,读出感情,读出韵味。
⑶ 品析:品味凄凉地、弃置身的感情色彩;了解闻笛赋、烂柯人的典故运用;分析沉舟、病树、千帆、万木的比喻义;重点揣摩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体现的哲理及作者的胸襟,体会景、情、理相结合的妙处。
2、导入学习《赤壁》
⑴ 诵读:学生试读,教师范读。齐读,背诵。
⑵ 讨论:小组合作,学生查看资料,结合注释,了解折戟、前朝、东风、周郎、铜雀、二乔各指什么,明确其含义;了解诗人处境,感受其抑郁情怀,明确诗人心志及咏史意图。
⑶ 揣摩:这首诗前两句写兴感之由,后两句发议论感慨。诗中议论的角度、对历史的评价、表现手法有何特点?试归纳咏史诗的特点──怀古伤今、借题发挥、以小见大、含蓄深刻。
3、导入学习《过零丁洋》
⑴ 看一看:点击课件,看看屏幕出示的文天祥的生平事迹,了解诗的背景资料。
⑵ 听一听:听磁带范读,划分诗节,标出重音、延长音,把握朗读的感情基调。
⑶ 读一读:学生试读,教师点拨,再齐读,自读,注意语气语调,力求传达诗的感情。
⑷ 议一议:诗中回顾了自己一生哪些经历?
作者是借用什么方法将个人命运与国事联系起来的?
将地名惶恐滩、零丁洋巧妙运用于诗中有何效果?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含义是什么?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志和情怀?
⑸ 说一说:历史上、生活中有不少像文天祥一样豪气的英雄。说说你知道的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及其事迹。
4、导入学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⑴ 欣赏音乐:播放歌曲《明月几时有》,学生可和唱,营造氛围,调动情绪。
⑵ 配乐朗读:播放课件,展示画面,配上音乐,教师范读,学生摹读演读,适时评点,及时鼓励。
⑶ 品味诗情:这首词既流露诗人缠绵悱恻之情,又显示作者乐观旷达胸襟,既有情趣,又有理趣。请从诗中举例说明。
⑷ 赏读意境:这首词上片问月,下片问人,想像奇特,意境豪放,富有浪漫色彩。请展开丰富想像,用语言描述词中呈现的画面;联系作者心情,体会词的意境,并作片断赏析。
5、学习《山坡羊·潼关怀古》
⑴ 诵读竞背:教师范读,学生自读,背诵竞赛。
⑵ 描述情境:
根据课文内容,描述潼关的雄伟与险要。
发挥想像,描述作者路经潼关的情景及所见所想的`内容。
⑶ 品析语言:
揣摩词语聚、怒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
揣摩句子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深层含义,评说作者对历史所作的概括和评价。
二、比较赏析
1、比较《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与《过零丁洋》:
⑴ 这两首诗都叙述了诗人自己的身世经历,表达上有何不同?
⑵ 两首诗感情都很浓郁,各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寄予了怎样的心志?
2、比较《赤壁》与《山坡羊·潼关怀古》:
⑴ 它们在内容上都与历史相关,但作者所选取的角度却不同。有何不同?
⑵ 它们都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独到见解,在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
3、比较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与李白《把酒问月》:
⑴ 它们都是咏月抒怀,其情趣、理趣有何不同?
⑵ 它们都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其意境有哪些相同?
三、小结诗词曲赏析的方法和技巧
【备选创意】
〖创意说明
留给学生查阅资料的时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激情,提供学生活动表现的舞台,教给学生读诗品诗的方法。
〖教学步骤
一、活动准备
1、各小组从本课中自选一首诗,确定课题。
2、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团结合作,协商备课。
3、各组推荐主讲人,其他组员作好补充准备,发挥集体智慧。
二、活动过程
1、竞背诗词名句导入,激发学诗兴趣。
2、提出讲析诗词要求:
⑴ 对诗人有基本了解,能作简要介绍。
⑵ 把握诗词的感情基调,能范读并指导朗读;
⑶ 能简要解说诗词内容,引导大家揣摩名句含义;
⑷ 根据需要可对诗词意境或表现手法作一两点赏析;
⑸ 声音洪亮,表现出自己的特色。
3、各组主讲人依次上台讲解,组员及时补充,教师适时引导。要求大家做好笔记。
三、活动小结
1、竞背学习的五首诗词,积累。
2、出示测试资料,检测学习效果。
3、评选优秀小组,教师总结评说。
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中的五首诗词曲都是传统名篇。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古代酬赠诗中的名篇,诗歌所表现的作者身经危难,百折不回的坚强毅力,给后人一莫大的启迪和鼓舞。杜牧的《赤壁》是咏史诗,作者一反传统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利者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反映出了作者敏锐的历史眼光和独到的史识。《过零丁洋》是文天祥的代表作,全诗概括了作者一生的重大事件,现不幸被俘,决心以死明志,慷慨悲凉,感人至深。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咏中秋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词的上片极写作者在“天上”“人间”徘徊、矛盾,下片写对月怀人,全词乐观旷达的情怀和深邃的哲理趣味,在行云流水般的语言和美妙的意境中,自然呈现出来,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流传广泛。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了一个历史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表现了作者忧虑国计民生的思想感情。
【教学建议】
学习古代诗词曲应该根据其特点,首先应以诵读为主。应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落实背诵要求。读的过程中,教师要采用变换读的方式进行教学,以防学生产生枯燥感。落实背诵要求,要让学生完成默写训练,以使学生切实识记。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品读、鉴赏。品读就是要求读出作品的节奏韵味,读出诗人所表达的内在感情。鉴赏,就是引导学生对名篇佳句进行赏析,领悟其精妙。要注意从整体上鉴赏作品的优美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不要过细分析,以免破坏其完整的特点。
本课教学可用2课时。
【教案设计】
第一课时
一、引入
诗歌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瑰宝,特别是唐诗、宋词、元曲更标志着我国古代文学的辉煌。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这五首诗词曲都是名家作品,千百年了脍炙人口。通过学习和吟诵,能得到美的熏陶,提高文化品位。现在就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吧!
二、赏析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范读。听录音读或教师范读,也可让朗读水平高的同学读。
2、朗读,注意读出节奏、感情。
3、师生共同读品诗句。
⑴ 教师导学:这是一首赠答诗,选自《全唐诗》,作者刘禹锡(772~846),字梦得,洛阳(现河南省洛阳)人,唐代诗人。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二十三年(实则二十二年)后,唐敬宗宝历二年 (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应诏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自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酬,答诗。使君,是对刺史的称呼。
⑵ 理解诗意:参照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⑶ 品评全诗,可按以下问题进行赏析:
① 首联交代了什么?“凄凉地”“弃置身”表露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② 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描写了怎样的现状?体会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
③ 颈联写的是什么意思?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境界?
④ 结合诗题,谈谈尾联的用意?
参考答案:
① 诗人在二十余年的贬谪生活中,多次迁徙边远地区。心情痛苦而又寂寞。
② 用“闻笛赋”和“烂柯人”典故,描写了自己被贬二十余年老友已逝,人事俱非,恍如隔世的景况,抒发自己对老友的怀念和无限悲痛惆怅之情。
③ 这两句用“沉舟”“病树”比喻自己,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这两句针对白居易赠诗中“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两句而发。白诗的意思是您是个这么有才能的人长期被贬边远地区。寂寞地闲望山水风光,而朝廷的重要官职将由谁来承担呢 ?而刘诗答的意思是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何必为我一人可惜?显示了诗人开朗的胸怀。但这两句诗客观上包含着事物新陈代谢的哲理,使诗句具有了普遍意义。
④ 点明酬赠之意,答谢友人并与之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4、齐读这首诗并背诵。
〖《赤壁》
1、范读。(同上)
2、朗读,(同上)
3、师生共同读品诗句。
⑴ 教师导学:这是一首咏史诗。名为咏史,实是咏怀。学习这首诗,要注意诗中杜牧一传统看法的诗句。
⑵ 参照注释理解诗意。
⑶ 思考探究:
① 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② 诗人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
③ 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要点提示:
① 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活动。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铺垫。
② 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会有相反的结果。
③ 要点提示: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4、齐读背诵这首诗。
〖《过零丁洋》
1、范读。(同上)
2、朗读,(同上)
3、师生共同读品诗句。
⑴ 教师导学:这是一首咏志诗。文天祥,状元出身,官至丞相,封信国公。这首诗文天祥被元军俘虏次年过零丁洋是所作,元军统帅张弘范逼他招降宋军抗战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遂出次诗以明志节。
⑵ 参照注释理解诗意。
⑶ 四人一小组,思考探究:
① 首联写了诗人怎样的经历?
② 颔联“风飘絮”和“雨打萍”比喻什么?上下两句有何联系?
③ 颈联中的“惶恐”“零丁”双层含义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④ 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
要点提示:
① 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人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元,历时四年。
② “风飘絮”比喻国家命运惨淡危在旦夕;“雨打萍”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
③ 一是两个地名,另一层意思是写出了心情。表达了对抗战局势的忧恐不安和对自身处境的自怜、哀怨。
④ 表明诗人舍身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
4、齐读这首诗。
三、布置作业
1、默写今天所学的三首古诗。
2、品析下面的诗句。
⑴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⑵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⑶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全班集体或指名背诵前三首诗。
二、继续赏析
〖《水调歌头》
1、学生试读,老师示读,学生再朗读,注意重点字的读音及词义。
宫阙(què) 绮户(qǐ) 婵娟 (chán)
2、教师导学:这首词是咏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前人曾有论:“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费。”是千百年来人们传诵的名作。这首《水调歌头》是苏轼任密州(现在的山东诸城)太守时所作,当时他政治上失意,又与胞弟七年未能团聚。丙辰(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即1076年)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作了这首词。
3、参照注释理解词的意思。
4、赏析。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上阕叙述作者身世感慨和矛盾心理。见月而问天,追月而迟疑,在“天上”与“人间”徘徊不定。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明月的向往,又感受到了诗人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
词以拿酒问月开端:明月什么时候就有了?‘天上的宫殿今晚是何年何月?(体现苏轼屡受打击后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徘徊的困惑心态。 )于是想乘风飞往月官去,可是又担心在高寒的月宫自己难以承受,(借神话传说中的仙女相比,表达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既然月宫回不去,还不如在人间。 (说明苏轼愿意在人间为国家出力,这显现苏轼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下阕从矛盾中宕出,抒发对弟弟的怀念之情。头三句实写月色照人之形。转、低、照三字写足月光移动之神韵。“无眠”二字始直接涉及中秋人事,“怀”弟之意隐约而出。承上启下,自然转入到思弟之情的另一个主题上了。下两句向月发问,为什么偏偏在人们分离时团圆呢?
怀念谁? 弟弟子由,接着又转为自我安慰,不仅慰己,更是慰人。人间有悲欢离合如同月亮有阴晴圆缺,自古以来没有完美无缺的。煞拍两句用月光的普照唯愿兄弟俩彼此珍重,在远别时光里共赏中秋美好的月色。既是对兄弟不能团聚的安慰,也是对自己政治失意的安慰,更表达对天下所有离人的祝愿:只希望人人岁岁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使词的境界陡然提升。
5、背诵这首词。
〖《山坡羊·潼关怀古》
1、教师讲解。
曲是诗词以外的另一种文学作品。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且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小令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课题的《天净沙》《山坡羊》都是标有题目的小令。
2、范读,学生自由散读,后齐读,教师发现问题进行纠正。
3、教师导学。
这首曲是作者在潼关的路上所作。潼关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本曲就是凭借潼关怀古
4、参照注释理解曲的意思。
5、思考探究。
⑴ 这首曲划分为几个层次?
⑵ 这首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后两句来理解。)
⑶ 你认为文中哪些地方用字用得好?试说明理由。
答案要点:
⑴ 分三层:一层(前三句)写潼关的雄伟气势。二层(中间四句)写作者途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感。三层(后两句)总写作者感慨。
⑵ 表现了忧虑国计民生的思想感情。
⑶ 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6、背诵这首曲。
三、布置作业
1、默写这节课学的词和曲。
2、完成课后练习。
诗词曲教学设计
25.诗词曲五首
教学目标
1、背诵五首诗词曲,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3。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1.领会诗歌所抒发的作者思想感情及诗词中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课时:3课时
资料超市:
刘禹锡(772—846),字梦得。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曾写《游玄都观》诗讽刺朝中新贵。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3》。在酒宴上自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
白居易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其词于风格、体制上皆有创变,清雄旷放之作尤新人耳目,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有《东坡乐府》。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元代著名散曲家。自幼好学,上自儒家经典,下至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笔记小说,无所不读,又诗赋、文章无所不能,尤长于散曲。他隐居济南云庄8年期间,“寄傲山林,纵情诗酒”,创作了大量诗文散曲。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且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小令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
教学过程
《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的特点。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探究古代诗歌的分类常识,诗、词、曲的特点。
2.了解各位诗人的生平。
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以诵读为主。这五首诗词曲,都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品,也是《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背诵的篇目。因此,教学本课,首先应在熟读的基础上,落实背诵的要求。在读、背的过程中,让学生完成默写的练习。通过默写,使学生更熟练地识记这五首诗词曲。基本上是按照“读--品--背”的顺序进行,精讲多读,以读带品。 品读时,要求读出作品的节奏韵味,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读出诗人所表达的内在感情。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无限辛酸、愤懑不平以及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赤壁》中流露出的抑郁不平之气,《过零丁洋》中的忧国之痛和愿死国难的满怀豪情,《水调歌头》中的缠绵悱恻与乐观旷达,《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对国计民生的忧虑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诗歌常常用最精练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发复杂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五首诗词曲都是名家作品,这些作品通过精练的语言要表达怎样的内涵呢?现在就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吧!二、研习诗歌
(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朗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注意读出节奏、感情。
2.作家作品简介。
这首诗选自《全唐诗》,作者刘禹锡(772-846),字梦得,洛阳(现河南省洛阳)人,唐代诗人。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自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酬,答诗。使君,是对刺史的称呼。
3.师生共同读品诗句。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诗人在二十余年的贬谪生活中,多次迁徙边远地区,这里用“巴山楚水”泛指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边远地区。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一次向秀经过亡友嵇康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于是写了《思旧赋》。意思为想起当年因政治改革失败被杀被贬的朋友,不胜怀念。“烂柯人”指晋人王质。据《述异记》,王质人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来观看。等到棋局终了,手中的斧炳已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此处作者以王质自比,写自己被贬离京虽然只有二十余年,但心里却有隔世之感。这两句活用典故抒发自己长期被贬的心境。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舟”“病树”为诗人自喻。这两句针对白居易赠诗中“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两句而发。白诗的意思是您是个这么有才能的人长期被贬边远地区。寂寞地闲望山水风光,而朝廷的重要官职将由谁来承担呢?而刘诗答的意思是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何必为我一人可惜?显示了诗人开朗的
胸怀。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今日在酒宴上听到您(指自居易)诗歌《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真是高山流水遇知音,我喝着酒听着歌不禁觉得精神振作。
本诗是刘禹锡回赠自居易的诗作,诗中曲折地表达了诗人遭受政敌打击,长期远贬异地的愤慨不平心境。其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联是富有形象而含意深刻的名句。
4.齐读这首诗。
(二)《赤壁》。
1.指名朗读《赤壁》。
2.思考探究: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要点提示: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活动。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铺垫。
(2)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7 .
要点提示: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3.齐读背诵这首诗。
(三)《过零丁洋》。
1.指名朗读《过零丁洋》。
2.四人一小组,思考探究:
(1)这首七言律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
(2)颔联上下两句有何联系?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两层含义。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请同学们谈谈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要点提示:
(1)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人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2)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3)一是两个地名,另一层意思是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4)表明诗人舍身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5)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等等。(学生能谈多少谈多少,不宜作统一要求。)
3.齐读这首诗。三、布置作业
1.背诵今天所学的三首古诗。
2.品析下面的诗句。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全班集体或指名背诵前三首诗。二、研读作品
(一)《水调歌头》。
1.学生试读,老师示读,学生再朗读,注意重点字的读音及词义。
宫阙(que4) 绮户(qi3) 婵娟(chan2)
2.解题。
先看《水调歌头》四字,
诗词曲四首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课文所先的诗词,均是唐宋时期名篇,与之风格、内容、形式相近的诗词曲学生已经学过不少。因此,可以加大活动量,试让学生课前温习同一作家相近的诗词曲,用来解读新的诗词曲。用温故知新这一迁移法,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诗词曲的能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诗言志,诗人都是用诗的形式表达当时的重大题材,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理解这种感情首先要研究写诗的背景。课前同学们查找了相关的资料,介绍杜甫、张养浩这两位作家的资料。
明确:打出学生所写的相关资料
学生补充或增删资料的内容,力求简洁,说明清楚。
2、哪位同学能背诵出我们过去学过的两位作家的诗曲?
明确:要求学生明确说出同一时期有相同题材的诗曲、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山坡羊-潼关怀古》
二、整体感知
1、听范读正音,注意以下的词的读音
玉垒 祠庙 奢侈 萦纡
2、听朗读,注意把握朗读的节奏和语调。
3、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听读,巡视、纠正的节奏和语调。
4、指名学生朗读,注意节奏和语调
5、学生齐读,尽是熟读、背诵
6、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其大意,质疑。
提示:以小组为单位,学生提出疑问,其他学生答疑。
7、小组内疑难,学生分组互答。
三、揣摩、理解、交流。
思考:
1、《登楼》这首诗反映了什么现实?
明确:结合背景扼要说明。
安史之乱刚刚平定,吐蕃又入侵,局势动荡不安,而代宗又昏庸无能。
2、《登楼》这首诗里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些诗句和词语中可以看出来?
3、“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样的信念?
4、你最欣赏那一句,结合自己的想法说一说。
四、作业:
1、《山坡羊*骊山怀古》与《山坡羊*潼关怀古》的内容,表达方式和所表达的思想有无不同?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齐读《山坡羊*骊山怀古》导入
1、指名朗读,读出节奏和感情。
2、齐声背诵。
3、结合注释读懂全曲
4、学生质疑,学生释疑。
5、思考
1)比较《山坡羊*骊山怀古》与《山坡羊*潼关怀古》的内容,表达方法及所表达的思想的异同。
提示:分别 打出两曲的背景材料,阿房宫及潼关的秦汉宫阙的材料。材料既可是画面,也可用文字。
2)这两首曲都是吊古怀今,说说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来吊古怀今的。
3)你最喜欢《山坡羊* 骊山怀古》的.那一句
6、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
二、学习李白的《月下独酌》和李清照的《武陵春》
1、 听范读或录音
2、学生齐读,注意纠正字音
3、学生齐读课文,读出节奏。感情。
4、学生介绍所学诗词的相关背景材料。
5、学生默读,结合注释疏通诗意
6、揣摩理解
1)《月下独酌》提示了李白怎样的心情?你对此怎么看?应从哪几个角度来理解?
提示:从怀才不遇,怀才报国的两个角度去思考。
2)李白的这种心情是怎样表现的?试用诗句解说。
3)诗意讲究含蓄,寓感情于描写和想像、联想中,本诗从哪几句最能体现这种特点?
4)本诗结句暗含了李白对现实的一种什么感受?你怎么看?
5)你最欣赏哪一句,说说看
6)《武陵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绪,用一个词概括,为什么会有这种思绪?结合诗句说说。
提示:“愁“ ”物是人非
7)作者在《武陵春》中表达的思绪非常细腻,结合诗句说说作者怎样表达的。
7、学生背诵诗词曲四首。
二、作业
背诵。默写诗词曲四首
《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5
25.诗词曲五首
教学目标
1、背诵五首诗词曲,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1.领会诗歌所抒发的作者思想感情及诗词中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课时:3课时
资料超市:
刘禹锡(772―846),字梦得。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曾写《游玄都观》诗讽刺朝中新贵。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自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
白居易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其词于风格、体制上皆有创变,清雄旷放之作尤新人耳目,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有《东坡乐府》。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元代著名散曲家。自幼好学,上自儒家经典,下至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笔记小说,无所不读,又诗赋、文章无所不能,尤长于散曲。他隐居济南云庄8年期间,“寄傲山林,纵情诗酒”,创作了大量诗文散曲。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且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
[4] [5] [6] [7] [8]
《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3
25.诗词曲五首
教学目标
1、背诵五首诗词曲,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1.领会诗歌所抒发的作者思想感情及诗词中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课时:3课时
资料超市:
刘禹锡(772―846),字梦得。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曾写《游玄都观》诗讽刺朝中新贵。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自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
白居易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其词于风格、体制上皆有创变,清雄旷放之作尤新人耳目,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有《东坡乐府》。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元代著名散曲家。自幼好学,上自儒家经典,下至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笔记小说,无所不读,又诗赋、文章无所不能,尤长于散曲。他隐居济南云庄8年期间,“寄傲山林,纵情诗酒”,创作了大量诗文散曲。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且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小令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
教学过程
[4] [5] [6]
古代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的特点。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探究古代诗歌的分类常识,诗、词、曲的特点。
2.了解各位诗人的生平。
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以诵读为主。这五首诗词曲,都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品,也是《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背诵的篇目。因此,教学本课,首先应在熟读的基础上,落实背诵的要求。在读、背的过程中,让学生完成默写的练习。通过默写,使学生更熟练地识记这五首诗词曲。基本上是按照“读——品——背”的顺序进行,精讲多读,以读带品。 品读时,要求读出作品的节奏韵味,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读出诗人所表达的内在感情。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无限辛酸、愤懑不平以及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赤壁》中流露出的抑郁不平之气,《过零丁洋》中的忧国之痛和愿死国难的满怀豪情,《水调歌头》中的缠绵悱恻与乐观旷达,《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对国计民生的忧虑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诗歌常常用最精练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发复杂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五首诗词曲都是名家作品,这些作品通过精练的语言要表达怎样的内涵呢?现在就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吧!二、研习诗歌
(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朗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注意读出节奏、感情。
2.作家作品简介。
这首诗选自《全唐诗》,作者刘禹锡(772—846),字梦得,洛阳(现河南省洛阳)人,唐代诗人。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自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酬,答诗。使君,是对刺史的称呼。
3.师生共同读品诗句。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诗人在二十余年的贬谪生活中,多次迁徙边远地区,这里用“巴山楚水”泛指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边远地区。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一次向秀经过亡友嵇康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于是写了《思旧赋》。意思为想起当年因政治改革失败被杀被贬的朋友,不胜怀念。“烂柯人”指晋人王质。据《述异记》,王质人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来观看。等到棋局终了,手中的斧炳已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此处作者以王质自比,写自己被贬离京虽然只有二十余年,但心里却有隔世之感。这两句活用典故抒发自己长期被贬的心境。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舟”“病树”为诗人自喻。这两句针对白居易赠诗中“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两句而发。白诗的意思是您是个这么有才能的人长期被贬边远地区。寂寞地闲望山水风光,而朝廷的重要官职将由谁来承担呢?而刘诗答的意思是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何必为我一人可惜?显示了诗人开朗的胸怀。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今日在酒宴上听到您(指自居易)诗歌《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真是高山流水遇知音,我喝着酒听着歌不禁觉得精神振作。
本诗是刘禹锡回赠自居易的诗作,诗中曲折地表达了诗人遭受政敌打击,长期远贬异地的愤慨不平心境。其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联是富有形象而含意深刻的名句。
4.齐读这首诗。
(二)《赤壁》。
1.指名朗读《赤壁》。
2.思考探究: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要点提示: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活动。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铺垫。
(2)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7 .
要点提示: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3.齐读背诵这首诗。
(三)《过零丁洋》。
1.指名朗读《过零丁洋》。
2.四人一小组,思考探究:
(1)这首七言律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
(2)颔联上下两句有何联系?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两层含义。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请同学们谈谈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要点提示:
(1)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人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2)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3)一是两个地名,另一层意思是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4)表明诗人舍身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5)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等等。(学生能谈多少谈多少,不宜作统一要求。)
3.齐读这首诗。三、布置作业
1.背诵今天所学的三首古诗。
2.品析下面的诗句。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全班集体或指名背诵前三首诗。二、研读作品
(一)《水调歌头》。
1.学生试读,老师示读,学生再朗读,注意重点字的读音及词义。
宫阙(que4) 绮户(qi3) 婵娟(chan2)
2.解题。
先看《水调歌头》四字,它是词牌名,它的作用是规定了一首词的每句的字数平仄等。接着读序言,问:它有哪句话告诉了我们这首诗的题旨和信息?——对,“中秋”“兼怀子由”告诉了做词的时间和目的。那么农历中秋大家吃什么有什么寓意呀?——团圆。要点提示:当时子由被贬谪到离苏轼约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兄弟七年没有见面了。
3.师生共同品读这首词。
(1)阅读讲析词上片。词人以拿酒问月开端:明月什么时候就有了?‘天上的宫殿今晚是何年何月?(体现苏轼屡受打击后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徘徊的困惑心态。)于是想乘风飞往月官去,可是又担心在高寒的月宫自己难以承受,(借神话传说中的仙女相比,表达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既然月宫回不去,还不如在人间。(说明苏轼愿意在人间为国家出力,这显现苏轼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上片大意:叙述作者身世感慨和矛盾心理。
(2)阅读讲析词下片。先是讲自己彻夜难眠:月影移动,转过红色的楼阁穿过雕花的门窗。这样写的目的是——承上启下,自然转入到思弟之情的另一个主题上了。接着问月:为什么偏偏在人们分离时团圆呢? ‘
提问:
①什么语气?
要点提示:反诘埋怨。
②怀念谁?
要点提示:弟弟子由。
接着由己推人,人间有悲欢离合如同月亮有阴晴圆缺,自古以来没有完美无缺的。
③提问:用什么语气、态度?
要点提示:对离人的同情抚慰,更是赋予哲理,表现诗人旷达的心胸和情怀。
最后用月光的普照表达对天下所有离人的祝愿:只希望人人岁岁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④提问:这样的名句体现作者怎样的思想?
要点提示:深挚崇高的思想境界,美好的祝福。
下片大意:抒发对弟弟的怀念之情。
(二)《山坡羊潼关怀古》。
1.揭示课题:简单了解曲是诗词以外的另一种文学作品。
2.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且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小令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课题的《天净沙》《山坡羊》都是标有题目的小令。
3.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散读一次后齐读,教师发现问题进行纠正。
4.教师简要讲解。
作者这时正行进在潼关的路上,峰峦、波涛都是亲眼见到,“如聚”“如怒”都染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作者心情不愉快(意踌躇)的原因是:灾难频繁,百姓受苦。
5.思考探究。
(1)这首曲划分为几个层次? 。
(2)这首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后两句来理解。)
(3)你认为文中哪些地方用字用得好?试说明理由。
4.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嘉佑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其词于风格、体制上皆有创变,清雄旷放之作尤新人耳目,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有《东坡乐府》。
5.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曾任监察御史,因批评时政而免官,复官至礼部尚书,又辞官隐居济南云庄,天历二年(1329年),征拜陕西行台中丞,到官四月病卒。张养浩自幼好学,上自儒家经典,下至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笔记小说,无所不读,又诗赋、文章无所不能,尤长于散曲。他隐居济南云庄8年期间,登华不注,游大明湖,览龙洞,赏泉水,“寄傲山林,纵情诗酒”,创作了大量诗文散曲。其作品流传下来的有散曲小令160多首,诗近400首,各类文近百篇。二、白居易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为我行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磋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语文《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两首诗歌的内容,体会两首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2、初步掌握元曲的体裁常识]
3、培养诵读的习惯,训练阅读的能力
教材分析
重点:目标1
难点:体会两首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教具: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2)
抽二中等学生接力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二、导入新课,讲解体裁(2)
1、揭示课题:粗知曲是诗词以外的另一种文学作品
2、讲解体裁: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且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散套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以曲子为独立单位。小令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课题的《天净沙》《山坡羊》都是标有题目的小令。
三、学习《天净沙秋思》
1、听录音后学生齐读(2)
2、先独立思考后分组讨论下列问题(教师进行个别指导调控)(8)
1)第一句的景物有什么特点?渲染了一种什么样气氛?
2)小桥流水人家与思乡之情有什么关系?
3)旅人处在怎样的环境中?
4)本曲用了哪九个景物来渲染悲凉气氛的?
3、抽签提问,其他小组不同意见者补充,教师评价,落实加分和扣分的'奖惩。(7)
(1)枯藤点明秋天,老树点明秋,昏鸦暗示傍晚。这句渲染了游人思乡的寂寞悲凉的气氛。
(2)看到别人的人家想起自己的家,却回不了家,更添思乡之情。
(3)这一道难度稍大,可请一口头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做一简单描绘,以此来创设情境。
(4)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4.自由朗读二三次,集体朗读一次,后男女生对背(每人一句)(2)
5、抽中二中下生背。(1)
四、分析《山坡羊潼关怀古》
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散读一次后齐读,教师发现问题进行纠正(3)
2、教师简要讲解:(1)
作者这时正行进在潼关的路上,峰峦、波涛、都是亲眼见到,如聚如怒都染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作者心情不愉快(意踌躇)的原因是:灾难频繁,百姓受苦。
3、独立思考后个别提问:(8)
(1)按写景、抒情、议论给这首曲划分成三个层次。本小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2)这首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后两句来理解)
4、自读两次,抽若干人背。(2)
五、课堂探讨:(5)
学生通读全部课文后,提问:
你认为文中哪些地方用字用得好?试说明理由。
此题为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只要说得合理就给予肯定和表扬,说得不合理的要指出。
例如:望弄清影怒聚等等
六、堂上练习(2)
《掌握语文》P135之4、P136之5
七、布置作业:(1)
A、默写五首诗词
A、完成《掌握语文》P135之达标自测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准备
1、多媒体:据陶潜《饮酒》(其五)作的诗意画,《行路难》配图。
2、范读带:有关五首诗的录音。
3、投影卡片:介绍作者及其诗的卡片。
设计思路
学习这五首诗词,应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可注意引导学生从掌握欣赏古诗词的方法(例如同一时代的不同作品、不同流派的作品或同一流派的其他作家作品的比较)人手,理解本课中的五首作品。那些表现诗词主旨的优秀诗句,应能默写并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灵活运用。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提出疑问。质疑可能会是多方面的:或是字词上的,或是诗句上的,或是关于时代背景、作者情况等方面的,均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对提出来的疑问,教师不必一一作答,先发动全班同学来讨论解决,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存疑,或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在课外作深入探讨。然后让同学说说或写一点各自感悟到的东西。
教法:介绍背景,反复诵读法;联想想像,比较阅读法。
学法:诵读、讨论、自主探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二、解题
1、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他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2、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4)。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听五首诗词录音一遍;接着听《饮酒》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
(2)补充《饮酒》的注释。
①喧:吵闹的声音。
②君:指陶渊明。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③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
④辨:说明。
⑤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3)教师根据自己的体会范读《饮酒》两遍。
(4)打出课件,同时让学生诵读课文多遍。
(5)指导背诵。
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诗有两个层次:开头四句为一层。是说作者虽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里,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如何能做到这样呢?原来是心灵远离了尘俗的牵缠,那么所居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清静起来了。
“采菊东篱下”以下六句为第二层次,承接“心远地自偏”而写下来。是说对美好的自然景物的欣赏,能获得无限的意趣。沿着这样的理解去读背,就能比较容易地背出。
2、课文研讨。
(1)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理解。
①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②“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③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明确: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采,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
(2)说说这首诗表达上的特色。
明确:总体上说,这首诗语言是较为浅显的,结构上是精妙的,意境是高远的,所含的哲理也是深刻的。
3、欣赏品味。
(1)名句品味。
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四句是写景名句。王士稹在《古学千金谱》中说:“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二片化机,天真自然,既无名象,不落言筌,其谁辨之?”
②“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都属值得一品的名句。
(2)诗的最后两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明确:此诗的最后两句在全诗的结构上显得非常重要。它既提示了整首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又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值得体会、咀嚼。
4、学生质疑讨论,教师小结。
从《饮酒》诗的开头四句可以看出陶渊明当时怎样的心情?
探究学习:
诗的开头四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住在众人居住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这在当时确实是不易做到的。从封建社会直至今天,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常常是人们所追求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已成了普遍现象。惟独作者却是个例外。因而生出第三句的设问:“问君何能尔?”这实在是个令人惊奇而关注的问题。作为自答结果的第四句更妙:“心远地自偏。”我的心灵思想远离了那争名夺利的社会官场,超脱了世俗,疏远了奔波于世俗的车马客,因而我的所居之处也变得僻静了。
作者刚从官场中退隐,一种脱离污浊的由衷之喜溢于言表,他为自己的正确选择而自我欣慰,其心情当然是舒畅愉快的。
5、课堂训练。
(1)当堂背诵《饮酒》。(让学生再次整体感悟这首诗。)
(2)逐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
明确:欣赏,先要弄懂诗词字面上的意思;其次运用联想和想像再现诗句所要描述的画面或形象;接着把握诗所创造出的意境。同时从内容、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方面加以欣赏,以获得自己的感悟。
6、课堂小结。
(打出投影片。)
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十分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四、自读《行路难》
1、解题。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744)离开长安时所作。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抑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2、齐读诗歌,探究学习。
(1)《行路难(其一)》诗中,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
能充分反映作者内心情感的动作,主要在诗的前四句。第一、二两句写的是美酒佳肴。这样的美酒佳肴谁见了都会产生食欲,更何况是以饮酒出名的作者呢!但是作者却是端起酒杯又推开,拿起筷子又放下,拔出佩剑,举目四顾,使他感到一片茫然。这“停、投、拔、顾”四个前后连续的动作,反映了李白内心的极度抑郁苦闷和感情的激荡起伏。
(2)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的?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在诗中不是写实。这两句诗是承上句而来的。当时作者的心情非常苦闷抑郁,自己受诏入京,有幸接近了皇帝,仕途渐现生机之时,却不能被皇帝继续任用,被“赐金还山”,遭受打击之大,无以复加。他感到这处境犹如想渡黄河却被冰塞满,无法可渡;想登太行山而大雪封山无路可登。因而“冰塞川”“雪满山”有其象征意义,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令作者痛苦万分。
五、布置作业
背诵这两首诗。默写《饮酒》。
第二课时
一、研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解题。
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八月。茅屋,即成都草堂,是杜甫入蜀后,在成都浣花溪边盖的一座茅屋。诗中描绘了秋风破屋,长夜沾湿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
2、朗读诗歌,注意正音,读出七言诗的节奏、重音,读出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3、质疑字词。
(1)虚词。
俄顷:时间副词,一会儿。
向:副词,渐渐。
安:疑问代词,怎么。
呜呼:感叹词,哎。
(2)实词(活用)。
向昏黑:变暗变黑(形容词作动词)。
风雨:刮风下雨(名词作动词)。
4、全诗段意。
(1)秋风破屋——惨
(2)群童抱茅——悲
(3)长夜难眠——哀
(4)广厦庇寒—一愿
5、思想内容。
描写自己饱经离乱、困苦凄凉的生活,体现自己要让天下寒士得到安乐的情怀,由己及人,感人至深。
6、赏析。
这首诗可分为四节。
第一节五句,写秋风破屋的情景。“怒号”写风势之大,“卷”“三重”写受害之重。“三重”不是确数,是“多重”的意思。下面“飞”“洒”“挂胃”“飘转”“沉”等动词细致地写出了风吹茅草的情状,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焦灼、苦痛的心情。
第二节五句,写对“群童抱茅”的感叹。“南村群童欺侮我年老体衰,竟然忍心在我面前做盗贼!公开地抱着茅草钻进竹林离开,直至喊得唇焦口燥仍不奏效,只好归来倚仗自叹息”。‘‘倚仗自叹息”不仅可以想像出诗人气喘吁吁的情形,也可窥视到诗人悲叹群童抱草,屋破难修的无可奈何的心情。此五句写儿童由心理到行动,写自己又从行动到心理,寥寥数语,使人物形象形神俱备。
第三节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俄顷”二句不仅浓墨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布衾”二句,写布被使用多年,已变得“冷似铁”了,又被娇儿踏破。“床头”二句,写大雨给诗人全家造成的灾难。“白经”二句,表明从安史之乱以来,诗人因忧国忧民,早已难以入眠,更何况“长夜沾湿”,又怎么能挨到天亮呢?诗人彻夜难眠,浮想联翩,由此时联想到丧乱以来,由风雨飘摇的茅屋联想到国家和人民,为下文作好铺垫。
第四节六句,直抒感慨,表达了诗人美好的愿望和高尚的情操。诗人在屋破漏雨的困苦情境中,由已及人、由近及远、由小及大,一想到饱经丧乱、颠沛流离的“天下寒士,,在此风雨如磐的困苦中煎熬,他便泯灭了“小我”,为天下受苦受难的人们振臂高呼,发出了黄钟大吕般的强音。“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何等粗犷有力的笔锋,何等壮阔深达的形象,何等铿锵雄壮的声音。三句蝉联而下,形成奔腾汹涌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奔放的激情和殷切的渴望以及博大的胸怀。诗人至此意犹未尽,又于回环往复中递进一层,把由己及人升华到舍己救人:“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多么深切的期望!它把诗人舍己为人,至死无悔的高尚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全诗主旨所在,也是最动人,感召力最强之处。
7、艺术特色。
全篇重在揭露现实,结尾闪耀理想之光芒,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名篇。
8、归纳总结。
全诗作者根据切身的生活现实,如实写来,使读者真切地感到诗人的痛苦。组织材料时,层层深入,情不自禁地说出自己的愿望,画龙点睛,水到渠成。
二、鉴赏l《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解题。
读标题,介绍唐代边塞诗的特点。
2、研习课文。
(1)听录音朗读,辨别节奏。
(2)师生朗读,明确节奏。
(3)研读:以4人为一小组,相互交流,记下疑难之处。
(4)师生共同解读,讨论纠正,扫除词语障碍。
(5)品味鉴赏。
①“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为什么说这两句诗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忽如”两句写雪后美景,飞雪奇大,一夜之间,雪压枝头。“忽”字显出边塞气象变幻的神奇,传出诗人赏雪时惊喜的心声。以春花喻冬雪,贴切动人。雪压枝头,犹如雪白的梨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的,压枝欲低。一片银白的世界,在作者眼里,幻化为一片明丽的春光,给人的感受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春意盎然。人称“妙手回春”,正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②“风掣红旗冻不翻”写出了边塞怎样的情景?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看到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经被冰雪冻结了。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了天气奇寒。而那白雪背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清白,更寒冷。可见一切都显示这里是冰天雪地的边塞。
③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讨论明确:这首诗气势飞动、描写逼真、气魄宏大,描写了唐代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抒发了诗人因朋友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在诗人笔下,冰天雪地的边塞,奇寒难忍,愁云惨淡,令人怨怅。
3、学生朗读全诗,并背诵。
三、自读《己亥杂诗》
1、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景: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往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诗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后两句抒情运用比喻,把落红比作辞官,春泥比作平民百姓,花比作朝廷,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
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2、小结。
朗读古诗要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重音合理,读出作品的感情和气势。背诵古诗应当从整体上把握作品,应当在明确作品的内容、理清作品结构及作者思路的基础上,反复地诵读,仔细地体会作者的精妙之处。要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和背诵的过程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四、布置作业
背诵五首诗。
关于高中语文诗词曲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25诗词曲五首(八年级人教版)。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的特点。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的特点。教学准鱼
1.布置学生探究古代诗歌的分类常识,诗、词、曲的特点。
2.了解各位诗人的生平。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以诵读为主。这五首诗词曲,都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品,也是《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背诵的篇目。因此,教学本课,首先应在熟读的基础上,落实背诵的要求。在读、背的过程中,让学生完成默写的练习。通过默写,使学生更熟练地识记这五首诗词曲。基本上是按照“读——品——背”的顺序进行,精讲多读,以读带品。
品读时,要求读出作品的节奏韵味,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读出诗人所表达的内在感情。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无限辛酸、愤懑不平以及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赤壁》中流露出的抑郁不平之气,《过零丁洋》中的`忧国之痛和愿死国难的满怀豪情,《水调歌头》中的缠绵悱恻与乐观旷达,《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对国计民生的忧虑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引入
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25诗词曲五首(八年级人教版)》。诗歌常常用最精练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发复杂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五首诗词曲都是名家作品,这些作品通过精练的语言要表达怎样的内涵呢?现在就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吧!二、研习诗歌
(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朗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注意读出节奏、感情。
2.作家作品简介。
这首诗选自《全唐诗》,作者刘禹锡(772—846),字梦得,洛阳(现河南省洛阳)人,唐代诗人。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自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酬,答诗。使君,是对刺史的称呼。
3.师生共同读品诗句。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诗人在二十余年的贬谪生活中,多次迁徙边远地区,这里用“巴山楚水”泛指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边远地区。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一次向秀经过亡友嵇康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于是写了《思旧赋》。意思为想起当年因政治改革失败被杀被贬的朋友,不胜怀念。“烂柯人”指晋人王质。据《述异记》,王质人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来观看。等到棋局终了,手中的斧炳已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此处作者以王质自比,写自己被贬离京虽然只有二十余年,但心里却有隔世之感。
古代诗词曲五首 教案教学设计
授课人: 李 哲(深圳市海滨中学)
教学目的:(1)古代诗词表达的情感。
(2)品味字句,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诗中流露的情感
教学难点:诗的鉴赏
教 具:幻灯片、投影仪
课 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
(1)“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唐诗、宋词、元曲,明 清小说,作为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遗产,受到人们深深的喜爱。
(2)我国古代诗、词、曲三种体裁,习惯统称为古代诗歌。古诗从形式来分为:古体诗、近体诗。
(3)学生朗读以前学过的绝句、律诗、如:李白《秋
蒲歌》、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二、赏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作者简介:王勃,初唐四杰(扬炯、卢照邻、骆宾王)。
2、对比阅读:用《谓城曲》与本诗比较,试看感情有何不同?为什么不同?
3、内容分析:
首联:点明送别之地和朋友上任之地,暗示虽远犹近。
颔联:用两人相同的处境来宽慰朋友。
颈联:跳过眼前的离别而叙述别后的思绪。
尾联:又回到送别,诗人豁达地宽解友人,大丈夫
应志在四方,注重功名,不要象多情的男女那
样在分路口哭哭啼啼。
4、讨论:“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这句诗好在哪里?为何成为千古名句?
明确: 好就好在它一洗过去送别诗中那种黯然消魂的情调而代之以积极、健康的感情,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这正是成为千古名句的原因。
三、赏析《望天门山》
(一) 作者简介
(二) ⒈朗读、让学生画诗的内容。
⒉提问:《望天门山》的望字是站在什么地方望的呢?为什么?
明确:在行船上较为适当,因为“出”字写出了山行的动感。山不可以动、那么只有船在动,船向山驶去,山的轮廓越来越清晰,仿佛是天门山迎面而来。化山静为动。
(三)诗歌的'语言是高度凝练的,往往是最少的字来表达丰富的意境。如: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描绘了江南绿草如茵、一片葱茏的勃勃 生机。请同学们举例本诗除了出字之外还有哪些字用得好?
(1)断字:诗人想象天门山原来为一体,后来被江水冲断了,想 象中写出了长江水势的浩大。
(2)回字:碧绿的江水向东奔腾而来,突然遇到天门山的阻遇,于是浪 花飞溅,江水回旋,波涛汹涌澎湃,既写出了天门山的雄壮,又写出了江水回旋激荡的壮丽风光。
三、赏析最后一句:写远景还是近景?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写远景。因为孤帆写只见帆影不见船身,可见其远。
日边写出远处水天相接,仿佛太阳就在水面一般。修辞 (借代)。
五、请同学描绘最后一句的意境。
一片白帆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漫漫驶来。
六、诗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的图画,那么画面上出现了那些颜色,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青山、流水、白帆、红日。描绘了长江雄壮秀丽的风光,
抒发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七、布置作业:练习二、三。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