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
- 文档
- 2024-07-14
- 107热度
- 0评论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本文共1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模板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模板
教学目的
1.理解作者被贬永州后寄情山水聊以忘忧的情怀。
2.理解课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作者简介。
柳宗元(73-819),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人,人称“柳河东”。晚年贬为柳州(今广西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他是唐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与韩愈同为当时古文运动的领袖,同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贞元九年(793),柳宗元进士及第。公元8,他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升任礼部员外郎,积极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改革。但为时不久,就在其政敌联合反击下而失败,“永贞革新”失败,受到残酷迫害,先是被贬为永州(今湖南省零陵县)司马;十年之后,又改任为柳
州刺史。
柳宗元在中唐的文坛上与韩愈齐名。他能诗善文,成就很高。他的散文包括论说、寓言、杂文和游记等类,文笔犀利,含义深刻,形象生动,气势奔放。就游记而言,他是唐代一位集大成的刻画山水的能手。一方面,他通过自己敏锐的观察,深入的体会,运用简洁概括、鲜明生动的语言,精细而准确地把那些易于被人忽视和遗忘的自然景色画图般地再现出来给读者一种亲临其境的真切之感;另一方面,他在描写山水木石、鸟兽虫鱼的声色动静时,往往将自己横遭贬滴、饱受压抑的境况渗透在里面,达到情景交融的地步,从而曲折地反映了中唐黑暗的社会现实。他的作品收入《柳河东集》。
2.解题。
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后,一十年内到处搜奇觅胜,写出一系列刻划入微又托意深远的山水游记。其中最著名的是《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起着开宗明义、领带各篇的作用。
二、课文落实
1. 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重音。要读得流畅,读出感情。
2.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字词解释。
始得西山宴游记:始得,初游。宴游,宴饮游乐。
余自为像人:僇(lu),获罪的`人。僇,通“戮”。这里是遭到贬谪
的意思。
居是州:居,住。是,这。是州,指永州。
恒惴栗:恒,常。惴栗,恐惧。忧惧的样子。
其隙也:隙,空闲。
则施施而行:施施(yi4),缓慢行走的样子。
漫漫南游:漫漫,随意不受拘束的样子。
日与其徒上高山:日,每日。徒,指同伴、佣人等。
穷回溪:穷,穷尽。回溪,弯曲的小溪。
幽泉怪石:幽泉,幽深的泉水。怪石,奇特的石头。
无远不到:意思是,只要风景好,不管多远的地方都去。
到则披草而坐:披草,拨开草。披,用手拨开。
醉则更相枕以卧:更,更换交替。相枕,互相紧靠着。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心里想到那里,梦中也就到了那里。极,到。
趣,通“趋”,往。
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异态,奇异的形态。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未始,未尝。怪特,奇怪、特别。
2. 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字词翻译。
始指异之:指异,指点而称奇。
缘染溪:缘,沿着。
斫榛莽:斫(zhuo),砍。榛(zhen)莽,杂乱丛生的草水。
焚茅筏:焚,烧。茅筏(fa),茅草之类。筏,草叶众多的样子。
箕踞而邀:箕踞(jiju4),席地而坐,随便伸开两腿,像个簸箕。遨,游
赏。
则凡数州之土壤:土壤,土地。
皆在衽席之下:衽席,古代睡觉用的席子。
蚜然洼然:蚜(xia1)然,(高的地方)像深山一样深邃。洼然,(低的
地方)像深池一样低陷。
若垤若穴:垤(die2),蚁垤,蚂蚁做窝时堆在洞外的小土堆。穴,洞。
尺寸千里:千里之遥如在尺寸之间,形容登高望远。
攒蹙累积:攒(Cuan2),聚集。蹙(Cu4),收缩。累积,重叠积压。
莫得遁隐:遁隐,隐蔽、隐藏。
萦青缭白:萦回着青山,缭绕着白云。萦,缭都是缠绕
的意思。
外与天际:与,接、合。天际,天边。
四望如一:向四面环顾,看到的情景都一样。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然后,这样以后,指看了眼前的美景之后。特
立,高出一般的存在。
不与培塿为类:培楼(pou3 lou3):大小坟冢。这里借指小土堆似的山
丘。
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悠悠,广大的样子。灏(hao)气,弥漫
于天地之间的大气。涯,边际,极限。
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究:洋洋,得意的样子。造物者,即
天地、自然。
引觞满酌:引觞(shang),拿起酒杯。引,拿。
颓然就醉:颓然,形容醉倒的样子。就,接近。
心凝形释:凝,凝结,停止了思维活动。释,消散。
与万化冥合:万化,万物。冥合,融化其中,浑然一体。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向,从前。未始,未尝。
游于是乎始:于是,从此,从现在。
故为之文以志:以,来。志,记。
苏教版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
一、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2.体会本文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3.了解“为”、“穷”的不同用法。
二、教学过程
1.作者简介。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永州八记》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即《始得西山宴游记》《钴a潭记》《钴a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柳宗元(73-819),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人,人称“柳河东”。晚年贬为柳州(今广西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他是唐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与韩愈同为当时古文运动的领袖,同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贞元九年(793),柳宗元进士及第。公元805年,他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升任礼部员外郎,积极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改革。但为时不久,就在其政敌联合反击下而失败,受到残酷迫害,先是被贬为永州(今湖南省零陵县)司马;十年之后,又改任为柳州刺史。
柳宗元在中唐的文坛上与韩愈齐名。他能诗善文,成就很高。他的散文包括论说、寓言、杂文和游记等类,文笔犀利,含义深刻,形象生动,气势奔放。就游记而言,他是唐代一位集大成的刻画山水的能手。一方面,他通过自己敏锐的观察,深入的体会,运用简洁概括、鲜明生动的语言,精细而准确地把那些易于被人忽视和遗忘的自然景色画图般地再现出来给读者一种亲临其境的真切之感;另一方面,他在描写山水木石、鸟兽虫鱼的声色动静时,往往将自己横遭贬谪、饱受压抑的境况渗透在里面,达到情景交融的地步,从而曲折地反映了中唐黑暗的社会现实。他的作品收入《柳河东集》。
他写的游记不仅文笔简洁,描摹生动真切,富有诗情画意,而且处处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寄托着对生活遭际的感慨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作者寄情山水,写偶识西山的欣喜,写西山形势的高峻,写宴饮之乐,写与自然的融合,表露自己的傲世情怀。
2.解题。
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后,一十年内到处搜奇觅胜,写出一系列刻划入微又托意深远的山水游记。其中最著名的'是《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起着开宗明义、领带各篇的作用。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山水游记是柳文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作品,它继承了《水经注》的传统而有所发展,不仅用凝练的文笔、精华的语言描绘南国美好风物,并且把自己的思想感情、不幸遭遇、怨愤抑郁的心情融注其间,文笔或峭拔、峻洁,或清邃奇丽,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地位。
三、课文落实
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重音。要读得流畅,读出感情。
疏通全文大意。
①同桌合作,参照工具书及课下注释疏通全文大意。
②圈画疑难词句,并质疑。
③集体解疑,教师点拨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 篇1
柳宗元(73―81
【教学目的】:
1、理解作者被贬永州后寄情山水聊以忘忧的情怀。
2、理解课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在诵读中,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2、难点:体会作者在山水游记中寄托的寄情山水聊以忘忧的情怀。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略)
1、作者简介
柳宗元(73―819),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人,人称“柳河东”。晚年贬为柳州(今广西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他是唐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与韩愈同为当时古文运动的领袖,同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贞元九年(793),柳宗元进士及第。公元8,他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升任礼部员外郎,积极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改革。但为时不久,就在其政敌联合反击下而失败,“永贞革新”失败,受到残酷迫害,先是被贬为永州(今湖南省零陵县)司马;十年之后,又改任为柳州刺史。柳宗元在中唐的文坛上与韩愈齐名。他能诗善文,成就很高。他的散文包括论说、寓言、杂文和游记等类,文笔犀利,含义深刻,形象生动,气势奔放。就游记而言,他是唐代一位集大成的刻画山水的能手。一方面,他通过自己敏锐的观察,深入的体会,运用简洁概括、鲜明生动的语言,精细而准确地把那些易于被人忽视和遗忘的自然景色画图般地再现出来给读者一种亲临其境的真切之感;另一方面,他在描写山水木石、鸟兽虫鱼的声色动静时,往往将自己横遭贬滴、饱受压抑的境况渗透在里面,达到情景交融的地步,从而曲折地反映了中唐黑暗的社会现实。他的作品收入《柳河东集》。
2、解题
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后,到处搜奇觅胜,写出一系列刻划入微又托意深远的山水游记。其中最著名的是“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起着开宗明义、领带各篇的作用。
二、课文落实
1、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重音。要读得流畅,读出感情。
2、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字词解释。
始得西山宴游记:始得,初游。宴游,宴饮游乐。
余自为像人:戮(lù),获罪的人。戮,通“戮”。这里是遭到贬谪的意思。
居是州:居,住。是,这。是州,指永州。
恒惴栗:恒,常。惴栗,恐惧。忧惧的样子。
其隙也:隙,空闲。
则施施而行:施施(yi),缓慢行走的样子。
漫漫南游:漫漫,随意不受拘束的样子。
日与其徒上高山:日,每日。徒,指同伴、佣人等。
穷回溪:穷,穷尽。回溪,弯曲的小溪。
幽泉怪石:幽泉,幽深的泉水。怪石,奇特的石头。
无远不到:意思是,只要风景好,不管多远的地方都去。
到则披草而坐:披草,拨开草。披,用手拨开。
醉则更相枕以卧:更,更换交替。相枕,互相紧靠着。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心里想到那里,梦中也就到了那里。极,到。
趣,通“趋”,往。
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异态,奇异的形态。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未始,未尝。怪特,奇怪、特别。
3、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字词翻译。
始指异之:指异,指点而称奇。
缘染溪:缘,沿着。
斫榛莽:斫(zhuó),砍。榛(zhēn)莽,杂乱丛生的草水。
焚茅筏:焚,烧。茅筏(fá),茅草之类。筏,草叶众多的样子。
箕踞而邀:箕踞(jījū),席地而坐,随便伸开两腿,像个簸箕。遨,游赏。
则凡数州之土壤:土壤,土地。
皆在衽席之下:衽席,古代睡觉用的席子。
蚜然洼然:蚜(xiā)然,(高的地方)像深山一样深邃。洼然,(低的地方)像深池一样低陷。
若垤若穴:垤(dié),蚁垤,蚂蚁做窝时堆在洞外的小土堆。穴,洞。
尺寸千里:千里之遥如在尺寸之间,形容登高望远。
攒蹙累积:攒(cuán),聚集。蹙(cù),收缩。累积,重叠积压。
莫得遁隐:遁隐,隐蔽、隐藏。
萦青缭白:萦回着青山,缭绕着白云。萦,缭都是缠绕的意思。
外与天际:与,接、合。天际,天边。
四望如一:向四面环顾,看到的情景都一样。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然后,这样以后,指看了眼前的美景之后。特立,高出一般的存在。
不与培v为类:培楼(pǒulǒu):大小坟冢。这里借指小土堆似的山丘。
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悠悠,广大的样子。灏(hào)气,弥漫于天地之间的大气。涯,边际,极限。
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究:洋洋,广大的样子。造物者,即天地、自然。
引觞满酌:引觞(shāng),拿起酒杯。引,拿。
颓然就醉:颓然,形容醉倒的.样子。就,接近。
心凝形释:凝,凝结,停止了思维活动。释,消散。
与万化冥合:万化,万物。冥合,融化其中,浑然一体。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向,从前。未始,未尝。
游于是乎始:于是,从此,从现在。
故为之文以志:以,来。志,记。
4、请学生整篇翻译
三、词语小结
(1)古今异义。
未始:古义 未尝 而未始知西山这怪特 今义 没开始
累积:古义 重叠、积压 攒蹙累积 今义 积累
然后:古义 这样以后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今义 转折连词
于是:古义 从此,从这时 游于是乎始。 今义递进连词
更:古义 更换交替 醉则更相枕以卧。 今义 更加
披:古义 拨 到则披草而坐。 今义覆盖在肩背上。
就:古义 接近颓然就醉。 今义 就是
向:古义 从前 然后知吾向之末始游。 今义 朝
志:古义 记 故为之文以志。 今义 志气、志向。
是:古义 代词,这是 岁元和四年也。 今义 判断动词。
(2)一词多义。异:称奇 始指异之。 独特 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
特:特别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超出一般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为:成为 自余为戮人。 为(表目的) 故为之文以志。
(3)通假字:戮,通“戮”,这里是遭贬调的意思。趣,通趋,往。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四、问题探讨
1、作者为什么说“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作者游奇山异水是想聊以忘忧,文章开头即写明自己不幸的遭遇和贬谪南荒后“恒惴栗”郁闷痛苦不堪的心情,因此“幽泉怪石,无远不到”,以至“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虽然他几乎走遍了永州的奇山异水,但却没有给他带来特殊的感觉,没有感到此山此水有何“怪特”之处。然而当作者“坐法华西亭,望西山”时,“数州之土壤”尽收眼底,方觉西山是任何地方都无法相比的,渐渐地作者不知不觉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深切体会到天人合一的至理。因此作者认为西山之游才是真正游览山;水的开始,以往的游览算不上真正的游览。文题“始得”恰好点明此游之意义,并以“始”与“未始”结构全文。
2、作者怎样叙西山之游?
本文中心内容是记叙西山之游,但作者开篇却从他处着墨,先写以前永州异山秀水的游览,以此作为铺垫,来比照映衬西山之游不同于以往。作者首先是被那登高所见的博大景观而震惊,千里之间的高山深谷如土堆、洞穴,尽收眼底,浮云萦绕群山,与天空连成一体,此时作者才真正感受到与自然同呼吸,与天地同游的快慰。从高峻的西山中作者感受到卓尔不群的人格之美,“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作者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知音,他仿佛与西山心心相印,自己志高品峻的情操恰恰在西山那高峻峭拔之貌中得以体现。作者在这物我交融之中得到了解脱与审美享受,以至醉不思归。
3、文中两次写满酌而醉,作用有何不同?
第一次出现是往日游览时,作者都会“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这短促紧凑的语句反映了作者单调乏味的生活及苦闷抑郁的内心感受。虽然他想在游览山水中得以解脱,但酒醉之后依然如故。而西山之游却使作者感到从未有过的快慰,不只是美酒醉人,更是这高峻峭拔的西山使其感受到物我相融醉而忘归,心中的欢喜怡悦不言而喻。前后对比更突出西山之游给作者带来的独特感受。
4、作者怎样用比照映衬来写西山之景的?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刻画细致,寄托深远,情景交融,具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作者在本文没有直接写眼中西山,而从多角度写登西山所见所感,采用比照映衬手法突出其高峻峭拔之貌。如先写“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再写登上西山始感高险难测,云天相连。由极目远眺,“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衬其高。所见之深山低谷,好像土堆洞口,千里之外的景物尤如近在咫尺亦衬其高。青云萦绕,云天相连浑然二体更衬其高。由此写出“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蝼为类”的感受。在比照映衬之下,西山之景更显其美,西山之游更觉其异。
5、作者怎样借景抒情?
文章开始写以往游览“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觉而起,起而归”,记叙之中流露出被贬失意抑郁不平的心态。而后文写游西山则表现出偶识西山之喜,沉醉之乐,借西山的高峻气势,表现自己高洁的人格,所记山水景物无不融入自己的感情,表露自己的傲世情怀。
6、比较本文与《小石潭记》在内容和写法上的异同、
《小石潭记》更偏重于客观描写,本文更偏重于主观感受。
如《小石潭记》中“潭中鱼可百许头……与游者相乐。对潭水、游鱼的描写,栩栩如生,十分传神,历来被人所诵记称道,归功于作者抓住景物特点,细致描摹。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反衬出水清潭小,“日光下澈,影步石上”,则从另一角度突出水澄清透明。“似与游者相乐”,把鱼儿那种闲适、轻快、灵敏、活泼的神态描写得惟妙惟肖。既写出水清又写出鱼乐,水鱼相映成趣,互相点缀,充满诗情画意。
《始得西山宴游记》却偏重于写主观感受。
如写“西山之怪特”,“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缕为类。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可见作者把西山视为知音,与西山心心相印,西山怪特之貌恰似自己卓尔不群的人格、志高品峻的情操。
五、布置作业:
1、积累相关的文言知识;
2、熟读课文,翻译句子(见课本上画线的句子)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正确辨别文中的难词难句。用比较的方式理解部分实词的古今异义,用文白对照的方式把握某些句子的意思。
2.正确理解“其”“则”“未始”等文言虚词,在朗读中体会“之”“也”“而”等虚词的作用。
(二)能力训练点
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讨论划分课文层次,领会“概写”“特写”之不同,学习寓情于景的写法。
(三)德育渗透点
1.身处逆境,仍胸怀大志。
2.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
(四)美育渗透点
感悟古人遣词造句之美,想像作家笔下山水之美,进而陶冶情操,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练就一双善于以自然学物中发现美的眼睛。
二、学法引导
反复诵读:读字音,读词义,读句意,读整体内容,读作者感情。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为法
1.通过反复诵读,正确理解文中的难词、难句,解决本文的重点。
2.讨论分析写学时“概写”和“特写”的不同以及其相互关系。
3.联系现代文抒情散文的有关知识,分析体会本文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的运用。
4.通过背景知识的介绍结合课文分析体会作者寄情山水,不满于远贬僻处的思想感情。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将词、句、写成投影片,用投影。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再自读。
2.查找工具书,弄清疑难字词,对照古今词汇,比较其不同。
3.与以前学过的古文比较,体会寓情山水的写法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作者介绍。
2.划分文章层次。
3.文白对译,并能分析重点句所含感情。
(二)整体把握
作者在顺宗永贞元年(公元八O五年)贬为永州司马。永州僻远而多山水胜,作者寄情山水,形诸笔墨,“永州八记”特为著称。本篇为“八记”三首,领起其余诸篇。篇中从“始得”二字着意,写西山的怪特和始游的心情,真切深至。在叙事写字中,也有作者性格的显现和不满于远贬僻处的思想感情的流露。
(三)教学过程
1.给文中生字注音,再朗读。在流畅地朗读全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用纸片等物遮住课下的注释,根据原有的知识,联系上下文,运用“因文生义”的方法,逐段理解课文大意,难以疏通的'词句,再看注解或进行讨论,最后师生共同解决,完成书后练习三。
2.理解文章大意后,再体会文中叙述、描写、抒情语句的不同特点,完成书后练习二。
3.解决词、句文章整体大意,再分析作者,寄情山水之“情”和所绘的“山”“水”之景,以及如何写景的。
作者谪居永州,心怀惴傈,常年闲暇寻山访水写起,引出西山,点明游山水是为了寄情怀,不单是游赏。
第一节先写未得西山之前的游览。
他写西山之景,不是从描写西山本身的高峻奇特着笔,而是写登上山向下鸟瞰和向远眺望,通过所看到的尺寸千里的景物和与天地自然的契合神会从侧面烘托西山高峻,渺远“怪特”;他抒宴游之情,也不是在借宴游以消愁方面大肆铺陈描写,而是极写登高望远心旷神怡,乃至物我浑一之乐,从而使人以反面以见他平素“居是州,恒惴傈”之重忧。
第二节写西山的宴游之乐。
文章开始作者说:“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文末则说:“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前后照应,不仅突出了西山的不凡,说明作者在永州的真正游览活动是以游西山开始的,而且为领起,后面几篇游记做了铺垫。
(四)总结、扩展
在这篇游记中,作者以凝练的文笔,精粹的语言,描写出西山之“怪特”并将自己的生活遭遇和思想感情融人了景物之中。选择一处自己喜爱的景物。写一篇抒情散文。
(五)布置作业
1.整理文中古今异义的词。
2.摘抄写景的名句。
3.完成书后练习四,并背诵课文。
[教学目标]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具有独立阅读能力,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文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能够概括课文的.段落大意
学习作者抓住特征,用侧面烘托写景的方法
学习本文前后对比的写法
学习作者寓情于景的写法
在学习中感受作者热爱西山的情感和卓然独立的情怀
[教学重点]
抓住景物特点和用侧面烘托的写法写景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寄寓在其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自学,质疑,讨论,合作探究
[课型]
新授课
[教具]
多媒体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语设计:近一段时间我们相继学习了几篇写景散文,其中哪些名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随便谈)这些语句作者都抓住了景物特征,同时在对景物的描写中又都融入了作者的思想,“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同样的文章,它蕴含着柳宗元的别样情怀板书课题《始得西山宴游记》
新课探究:
一.概括课文两段主要内容:
释题,从题目切入,课文第二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第一段写了哪些内容?
谪居永州,漫游山水
始得西山,发现西山
二.重点探究:
自学指导1:
用一分钟时间阅读课文第二段,从文中勾画出描写西山所见之景的语句
“攀援而登……四望如一”
自学指导2:
用三分钟时间阅读文中作者西山所见的语句,思考:作者写西山抓住了什么特点,用一两个词语概括(可以自己归纳也可以用文中的词语),并继续体会作者是什么方法来写景的
设疑:作者目睹了西山的高峻,有什么样的感受?齐声背诵出来“然后知是山之特立,……而不知其所穷”这些语句蕴含着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热爱西山,赞美西山,板书]
面对着如此壮美的西山,让作者倍感欣喜,能不饮酒吗?能不酣畅淋漓吗?从文中找出宴饮的语句,齐声读出来
“引觞满酌,……而犹不欲归”
由此我想到了,始得西山之前的漫游,也写到了游和宴,那么下面同学们讨论交流:
作者始得西山,由游而宴,前文中作者得西山前也写到了游和宴,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有什么作用?
[之前漫游: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说明游历时是随意的,漫无目的的,也是消极被动的,其出游的目的在于寄情山水,消忧解闷,“恒惴栗”的心情就是真实的写照,此处可结合背景简单介绍那么作者的目的达到了吗?从他所到之地,深林,幽泉,结合学过的《小石潭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作者没有让自己的抑郁之情得到排遣
文中也写到了饮酒,是“倾壶而醉,……起而归”这些短促紧凑的语句反映了作者单调乏味的生活及苦闷抑郁的内心感受,虽然他想在游览山水中得以解脱,但酒醉之后依然如故始得西山之前的漫游,并没有让作者获得真正的心理愉悦]
[始得西山之游:与上文形成鲜明的对照西山之异吸引作者,从四个短句,构成排比句式,形成一种急促之势可以看得出来可见,西山之游是积极主动的游之后的宴与前文完全不同,是倒满一杯,慢慢地喝,边喝边赏景,其醉与其说是酒醉而不如说是美景醉人,故而在日之入,至无所见的时候,犹不欲归在西山之游中,作者的郁积在胸中的苦闷,终于得到了释放,得到了解脱,达到了超然忘我,物我交融,天人合一的程度郁积在胸中的苦闷,终于找到了倾诉的对象,西山就是作者的知己,心心相映,无话不谈;同时,我们不妨可以这么理解,此时的西山与作者难以分得清,西山就是自己,作者赞美西山就是在赞美自己,写西山的特立,不与培为类,就是在写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想必同学们还记得在那个鸟飞绝,人踪灭的冰雪之是,那个独钓的孤翁,那是个孤独的形象,他不畏严寒,在无人垂钓季节和天气,独享江雪的美丽,不也正充分体现了他的超凡脱俗吗?从那个孤舟到西山,柳宗元用他的文字,给我们诠释了他的精神世界:人就要西山那样巍然屹立作者正是对自己全部的情感寄托于西山之上,这也正是本文所采用的寓情于景的写法]
三.主题归纳:赞美西山,表现作者不同流合污,卓然独立的品格
四.写法归纳:
抓住特征 对比烘托寓情于景
五.拓展延伸:
文学史上有一种贬官文学,他们在被贬之时却创作卓著,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感受了他“与民同乐”的思想;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感受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从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中对“月光如水”的描写,中感觉到苏轼乐观旷达的心境,……柳宗元也被贬失意,他寄情山水,你赞同柳宗元这种人生态度吗?
六.布置作业
欣赏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体会作者寄寓在其中的思想感情
七.结语
柳宗元政治失意,寄情山水,抒写了自己不同流合污、卓然独立的人格,他的人生态度可圈可点,但他的西山却留在了我们的记忆中,让我们感谢西山,感谢柳宗元!
教学反思:
一直以来,对于文言文的教学,很多语文教师只注重文意的疏通,教师是一个传授者,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始得西山宴游记》一文语言优美,准确,传神,结合注释,文意相应比较浅显易懂,学生相互间比较容易解决,但是当老师问及作者在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时,学生却出现了分歧,这与我备课之初的设计是背道而驰的,原以为学生一下子能得准确的结论,当时迫使我不得不及时调整过来我想,既然学生能在文章的阅读中,找出两种不同的情感,何不就此引导学生去分析发现呢?在这种想法的支配下,积极的组织学生去分析讨论,学生很快就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得出了结论
这堂课的教学,使我获得了一种新的体验,如果只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结论,教师一句话就可以带过,但这种灌输式的方法能加深学生的感受吗?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他们本身有很大的发展潜能,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意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使他们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在本文的教学中,师生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交流学习,学生的态度是如此的积极主动,使我倍感欣慰:一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能力;二是学生从自主学习的探究中获得了学习的快乐。
教学目的:
1.体会本文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2.学习本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3.了解“为”、“穷”的不同用法。
教学重难点:
1.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质疑法、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
媒体设计
计算机课件(包括难词句理解,比较阅读文章)。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
一、介绍
柳宗元(773D819),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世称河东先生。自幼聪慧好学,21岁中进士第,26岁中“博学宏词”科,授官集贤殿正字。后改任监察御史里行,与韩愈、刘禹锡同事。永贞元年,柳宗元用心参加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活动,罢“宫市”,免杂税,打击贪官,但遭宦官、藩镇等腐朽保守势力反对。革新集团失败了,其成员遭到迫害,叔文被杀,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在永州长达,后虽奉召回京,旋即又被贬为永州刺史。在柳州任职时,主持开挖水井,兴办校园,废除奴婢制度,深受当地民众爱戴。病逝于柳州住所,世称柳柳州。柳宗元在政治思想上受儒家民本思想影响;曾提出“官为民役”的观点。政治上他是失意者,但在文学创作上却成就卓著,表此刻寓言、传说、山水游记等散文方面,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永州八记》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即《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潭记》《钴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他写的游记不仅仅文笔简洁,描摹生动真切,富有诗情画意,而且处处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寄托着对生活遭际的感慨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作者寄情山水,写偶识西山的欣喜,写西山形势的高峻,写宴饮之乐,写与自然的融合,表露自己的傲世情怀。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透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二、导语设计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然不动;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多么令人留连忘返的境界呀!这是谁创作的佳句出自哪篇文章
这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为我们描绘的迷人景色。柳宗元在被贬永州十年间,遍游佳山秀水,借以排遣心中的愁闷,并创作了一系列山水游记,其中尤为人们传诵的是《永州八记》,我们已经学习了《小石潭记》,这天将再次和柳宗元一齐登上西山之巅,感受其高峻峭拔的特立之景,体会作者抒发的内心感受。
(解说:学生已学习过《小石潭记》,教师由文中佳句导入,便可引起共鸣,温故知新,激发兴趣。)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读课文,消灭文字、词语等障碍。
①学生自读:圈出生字、生词,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标记解决。
②教师范读:补充注释。
遁(dùn)隐:躲避、隐藏。
斫(zhuó):砍伐。
③学生朗读:读准字音、停顿、语调。
(解说:反复读课文,调动学生用心参与学习,以便读准字音,熟悉课文资料。)
(2)疏通全文大意。
①同桌合作,参照工具书及课下注释疏通全文大意。
②圈画疑难词句,并质疑。
③群众解疑,教师点拨。
④复述主要资料。
(解说:学生合作理解,培养合作学习意识,让学生养成查工具书看课下注释的习惯,培养自学潜力。互相质疑、解疑,是为了调动学习的用心性、主动性,互相启发,提高学习效率。)
(3)了解课文的资料与形式。
①说说作者围绕“始”“游”叙写了哪些资料
②抓住了西山的什么特点
讨论解决:
第1段写游西山前,自以为永州的奇山异水自己都游遍了,应对幽泉怪石饮酒娱乐自然洒脱。第2段写游西山,透过望而见其异,登高知其隐,醉而忘归突出西山之怪特,及作者始得胜景的喜悦。第3段点明游西山的时间。
文章过渡自然。第1段“未始知西山之怪特”为过渡句,第2段“望西山,始指异之”领起西山之游,结尾“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与前文相照应。
(解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有了前面的反复诵读,学生很容易明白主要资料,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对资料与形式的理解应提倡学生提出个人见解,不要被老师的观点所左右。)
2.具体研习,突出重点、难点
(1)作者为什么说“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2)文章中心资料是记叙西山之游,作者为何开篇从他处着墨
(3)作者借西山之游,抒发了自己怎样的人生感受
(4)文中两次写满酌而醉,有何作用
(5)作者怎样用比照映衬来写西山之景
(解说:教师先提出五个问题,学生自由讨论解答,教师要及时肯定表扬学生的理解,鼓励学生用心思维。问题的提出能够根据学生理解程度及时应变处理。)
提示:
(1)本文中心资料是记叙西山之游,但作者开篇却从他处着墨,先写以前永州异山秀水的游览,以此作为铺垫,来比照映衬西山之游不同于以往。以往所见的幽泉怪石没有给作者带来精神的愉悦与解脱,虽然畅游酒醉,却不能把自己的全身心投入大自然中,因此“觉而起,起而归”,心中的烦闷依然无法排遣。而西山之游却不同,作者首先是被那高悬下望的景象所震惊,所有的景物都聚集在视野之内,浮云萦绕群山,与天空连成一体,此时作者才真正感受到与自然同呼吸,与天地同游的快慰。从高峻的西山中作者感受到卓尔不群的人格之美,“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作者最后找到了自己的知音,他仿佛与西山心心相印,自己志高品峻的情操恰恰在西山那高峻峭拔之貌中得以体现。作者在这物我交融之中得到了解脱与审美享受,以至醉不思归。
(2)作者游奇山异水是想聊以忘忧。文章开头即写明自己不幸的遭遇和贬谪南荒后“恒惴栗”郁闷痛苦不堪的情绪,因此“幽泉怪石,无远不到”,以至“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虽然他几乎走遍了永州的奇山异水,但却没有给他带来特殊的感受,没有感到此山此水有何“怪特”之处。然而当作者“坐法华西亭,望西山”时,“数州之壤”尽收眼底,方觉西山是任何地方都无法相比的,这高峻的西山卓尔不群的人格是何其熟悉,渐渐地作者不知不觉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引觞满酌”,沉醉于自然之美中,“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深切体会到天人合一的至理。因此作者认为西山之游才是真正游览山水的开始,以往的游览算不上真正的游览。文题“始得”恰好点明此游之好处,并以“始”与“未始”结构全文。
(3)文章开始写以往游览“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觉而起,起而归”,记叙之中流露出被贬失意抑郁不平的心态。而后文写游西山则表现出偶识西山之喜,沉醉之乐,借西山的高峻气势,表现自己高洁的人格,所记游山水景物无不融人自己的感情,表露自己的傲世情怀。
(4)第一次出现是往日游览时,作者“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这短促紧凑的语句反映了作者单调乏味的生活及苦闷抑郁的内心感受。虽然他想在游览山水中得以解脱,但酒醉之后仍一切如故,心中的压抑烦闷并未减少。而西山之游却使作者感到从未有过的快慰,他要“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只是美酒醉人,更是这高峻峭拔的西山使其感受到物我相融,醉而忘归,心中的欢喜愉悦不言而喻。前后比较更突出西山之游给作者带来的独特感受。
(5)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刻画细致,寄托深远,情景交融,具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作者对西山之景的描摹,不直接写眼中西山,而从多角度写登西山所见所感,采用比照映衬手法突出其高峻峭拔之貌。如先写“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再写登上西山始感高险难测,云天相连。由“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衬其高。高悬下望所见之山,仿佛土堆洞口,千里之外的景物尤如近在咫尺亦衬其高,青云萦绕,云天相连浑然一体更衬其高。由此写出“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v为类”的感受。我们自然如身临其境,仿佛和作者一同饱览这高峻西山,发出相同的感慨。在这比照映衬之下,西山之景更显其美,西山之游更觉其异,作者卓尔不群之人格才更具感染力。
教学目的
1.用比较的方式理解部分实词的古今异义及一词多义现象.
2.学习本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3.透过与《小石潭记》的比较阅读,加深对柳宗元山水游记特征的掌握.
教学重点
1.用比较的方式理解部分实词的古今异义及一词多义现象.
2.学习本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由由初中自读课本《小石潭记》导入
柳宗元在被贬永州十年间,遍游佳山秀水,借以排遣心中的愁闷,并创作了一系列山水游记,其中尤为人们传诵的是《永州八记》,我们已经学习了《小石潭记》,这天将再次和柳一齐登上西山之巅,感受其高峻峭拔的特立之景,体会作者抒发的内心感受.
二.简介作者.
柳宗元,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又官至柳州刺史,也称“柳柳州”.
三.解题.
八百零五年,柳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在此期间他放浪于山水之间,排遣郁闷,写了不少游记文章,《永州八记》是其中为后人传诵的名篇,即《
始得西山宴游记》、《钴a潭记》、《钴a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记》.本文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始得”,初识,初游.“宴游”,宴饮游乐.作者寄情山水,写偶识西山的欣喜,写西山形势的高峻,写宴饮之乐,写与自然的融合,表露自己的傲视情怀.
四.疏通课文.
1.生自读,将下面有拼音的生字正上音,并记熟.
⑴J(lù)人⑵惴(zhuì栗(lì)⑶施施(yì)(yì)
⑷榛(zhēn)莽⑸茅伐(fá)⑹箕(jī)踞(jù)
⑺衽(rèn)席⑻岈(xiā)然⑼若垤(dié)
⑽攒(cuá)蹙(cù)⑾培(pǒu)娄(lǒu)⑿颢(hào)气
⒀引觞(shāng)⒁斫(zhuó)⒂遁(dùn)隐
⒃颓(tuí)然⒄冥(míng)合
2.生朗读,读准字音,停顿,节奏.
3.同桌合作,参照工具书及课下注释疏通全文大意.
4.圈画疑难词句,并质疑.
5.群众解疑,教师点拨.
6.复述主要资料.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归纳文言知识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1.翻译全文
重点句子
(1)余自为J人,居是州,恒惴栗。
我自从成了受刑被侮的人,住在这个永州常惊恐不安。
(2)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深青的夜色,从远处而来,直到什么都看不见了,还是不想回家。
(3)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心凝住了什么都不想了,形体散开不复存在了,与万物暗暗合成一体。
(4)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2.词语小结
A、古今异义
累积(古义)重叠,积压攒蹙~
未始(古义)未尝而~知西山之怪特。(今义)没开始
(今义)积累
然后(古义)这样以后~知吾向之未始游。(今义)转折连词
于是(古义)从此,从这时游~乎始。(今义)递进连词
更(古义)更换交替醉则~相枕以卧。(今义)更加
披(古义)拨到则~草而坐。(今义)覆盖在肩背上。
(今义)就是。
向(古义)从前然后知吾~之未始游。(今义)朝。
志(古义)记故为之文以~。
就(古义)接近,颓然~醉
(今义)志气,志向。
是(古义)代词,这~岁元和四年也。(今义)决定动词。
B、一词多义
异认为。。。。。。奇异始指~之
独特以为凡是州之山有~态者
特个性而未始知西山之怪~
超出一般然后知是山之~立
为成为自余~人
为(表目的)故~之文以志
C、通假字
自余为J人(“J”通“戮”,遭到贬谪)
二、分析课文
1.作者为什么说“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明确:作者游山水是想聊以忘忧,虽然几乎走遍了永州的奇山异水,但却没有给他带来特殊感受。当他发现西山之时,欣喜之情溢于言表,文题始得恰好点明此游之好处,并以始与未始结构全文。
2.作者借西山之游抒发了自己怎样的人生感受?
明确:前部分写以往浏览时记叙之中流露出被贬失意抑郁不平的心态。而后文写游西山则表现出偶识西山之喜,沉醉之乐,借西山的高峻气势表现自己的高洁人格。
3.文中两次写满酌而醉,有何作用?
明确:第一次反映作者单调乏味的生活及苦闷抑郁的内心感受。第二次使作者感到从未有过的快慰。前后比较突出西山之游给作者带来独特感受。
4.作者怎样用比照映衬来写西山之景?
明确:作者不直接写眼中西山,从多角度写登西山所见所感,采用比照映衬的手法突出其高峻峭拔之貌。如先写“做法华西亭。。。。。。异之”。再写登西山始感高险难测,云天相连。由“凡数州。。。。。。之下”映衬其高,由此写出“然后。。。。。。为类”的感受。
三、指导背诵课文
四、布置作业
完成白皮书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积累文言词汇,翻译文言语句。
理解文章在衬托中写景以突出主旨的手法。
2.过程和方法
从朗读入手,体会文章的资料和作者的情感。
透过朗读,逐步提升对自然美的感悟潜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柳宗元被贬永州后寄情山水聊以忘忧的情怀,把握自然给心灵的三重审美体验和审美境界。
教学重点:
透过朗读,深刻地把握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双重感悟。
教学难点:
把握作者的精神世界,深刻地体会自然给心灵带来的审美体验和审美境界。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车马喧嚣之中,身心疲惫之时,我们要给心灵放个假,留给自己一点时间,一个空间,用素净明澈的心静静地看外面的世界,谛听自然与心灵的物语。
我们刚学过《赤壁赋》,领略了苏轼笔下的赤壁,走进了苏轼那颗不朽的心。这天,我们一齐学习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试着共同走进他笔下的永州山水,走进他的精神世界,谛听他与自然的一段心灵独白。
二、朗读体验,文本研习
山水是自然之美,诗文是艺术之美;山水诗文则是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完美融合。我们就以朗读来推动我们的审美活动,在朗读中享受山水之美。
(一)认读体验阶段
1.请学生读第1节
2.评价与认识
要解决生僻的字词,注意停顿与连贯。
认读要领
朗读流畅,声音洪亮
读准字音,字正腔圆
读准句读,停顿适当
3.认读第2节
(二)情读体验阶段
透过认读,我们仅能流畅地朗读,并不懂文章的资料。在此基础上,我们要把握文章资料和作者的情感。
A.疏通文句
1.发现文句上的疑难之处
2.小组讨论、交流(前后位四同学为一组)
B.品读西山
1.由题目可知,作者游览的是西山,西山特征?
怪特
2.让我们来同游西山,去把握西山的怪特
齐读第2小节
划出西山的怪特之处
3.“怪特”表此刻哪里?作者有何感受(是否欣赏、喜爱?)?
游西山:赏其怪特
4.作者为何如此喜爱西山“怪特”之景?
①讨论、交流
②知人论世
(要学会知人论世,在了解写作背景和作者当时心境的基础上,把握作者的情感)
③“怪特”、“特立”的仅仅是山吗?
山色
人品(不甘沉沦、卓尔不群)
作者和西山是初次相逢,西山的特立,怪特却让作者觉得如此熟悉。渐渐地作者与自然融为一体,作者于其中(物我两忘中)得到了慰藉和审美享受,以至醉不思归,突出偶识西山之喜。
5.情读第2节“悠悠乎…………”
①读出作者的偶识之喜,沉醉之乐。
②评价与认识
情读的要领:
语调略快
语速略快
重音突出显示情绪的字词
③请一学生再次朗读
6.拓展探究
作者此次西山之游,既领略了西山风景,又体悟到了人生的至理。因此,山水,不仅仅有自然的美,更有人文的美。
历代的人都热衷于走进自然山水,只因自然山水会深深地影响着人的心灵,试举例谈谈自己的感受。
自然给心灵的三重审美体验和审美境界。
领略风情
感染情绪(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体悟人生(苏轼《题西林壁》、陶渊明《饮酒》、
王维《山居秋暝》、杜甫《望岳》)
C.品读众山
1.文章中心是西山之游,在此之前写了什么?
游众山
2.游众山的感受?
幽泉怪石让作者“恒惴栗”的情绪得到暂时的放松,但并未到达天人合一的境界,并未获得真正的精神慰藉,因此有点兴味索然。
游众山:兴味索然
3.作者为何从他处着墨?
铺垫、蓄势
以未始之憾反衬始得之喜。
4.情读第一小节
读出作者的情感与感悟
情读要领:
语调:低沉(明快).
语速:略慢(略快)
重音的把握
5.记游西山,却并不以“西山宴游记”为题,请体会“始得”的妙用
①“始得”的是真正的游山之乐。
②点明主旨,突出偶识西山之乐。
紧扣“始”行文,行文构思精巧
(三)美读体验阶段
1.透过情读,我们了解到:
作者借西山怪特的奇景,表现自己偶识西山之喜,沉醉之乐的真性情,寄情于景。从文字中,我们能够窥视作者的内心世界---身陷逆境无比愤懑不平之感,极度苦闷而欲寻求慰藉、不甘沉沦之心。
2.动情地朗读,自由地演绎
(找满意动情之处演绎一番)
3.评价与认识
读出自己的感悟与理解,进入自己的精神世界,触摸自己心灵的律动;读出文章特有的美感。
美读要领:
韵律美:快慢、轻重、高低
图画美:画面的情境、景物的层次
意蕴美:感情丰富、意蕴十足
4.再次范读、学生演绎
三、总结
这节课,我们透过朗读,走进了永州山水,走进了柳宗元的内心世界。永州山水对于柳宗元来说不是一种冷漠的存在,仿佛亲切的知己。永州山水之于柳宗元,正如黄州之于苏轼。沉寂了千百年的永州山水由于柳宗元的到来而步入文学殿堂;身处逆境的柳宗元由于永州山水的存在而获得精神的慰藉,成就了文学上的辉煌。
《永州八记》是柳宗元十年贬谪生活的结晶,数量虽少,却精湛独到。
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光照下,新的语文教学应为学生们带给一个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激发起孩子们的情感渴望,点燃起孩子们的心灵火花,充分享受徜徉人类文化之中的无穷乐趣;新的语文教学,应是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新的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文本直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完美的情操。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感受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
这是柳宗元笔下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能否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美,在朗读当中感悟美是这堂课成功的关键所在。所以,我就尝试着以“朗读”为主要活动方式,以“朗读”推动对文章的理解和把握。在听了专家评课后,我有如胜读十年书的感觉,为我今后的教学提出了新的奋斗目标:一是教学要讲究个性化,是自己的东西用起来才得心应手,因此认真地钻研教材、挖掘教材才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二是教师要学会“弯下腰与花朵对话”,努力创设一种宽松、愉悦、民主的教学氛围,学生才会用心参与,才会使课堂充满活力与激情。三是课件的使用要科学合理,如果使用不当便是画蛇添足,而不是画龙点睛,四是让自己的语言丰富多彩起来,尤其是评价语言,不要吝啬,给学生一缕阳光,滋润其心田。
一、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
l、正确辨别文中的难词难句。用比较的方式理解部分实词的古今异义,用文白对照的方式把握某些句子的意思。
2、正确理解“其”“则”“未始”等文言虚词,在朗读中体会“之”“也”“而”等虚词的作用。
(二)潜力训练点
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讨论划分课文层次,领会“概写”“特写”之不同,学习寓情于景的写法。
(三)德育渗透点
1.身处逆境,仍胸怀大志。
2.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
(四)美痛渗透点
感悟古人遣词造句之美,想像作家笔下山水之美,进而陶冶情操,提高自己的审美潜力,练就一双善于以自然学物中发现美的眼睛。
二、学法引导
反复诵读:读字音,读词义,读句意,读整体资料,读作者感情。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l.透过反复诵读,正确理解文中的难词、难句,解决本文的重点。
2.讨论分析写景时“概写”和“特写”的不同以及其相互关系。
3.联系现代文抒情散文的有关知识,分析体会本文叙述、描述、抒情等表达方式的运用。
4.透过背景知识的介绍结合课文分析体会作者寄情山水,不满于远贬僻处的思想感情。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将词、句、写成投影片,用投影。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教帅范读,学生跟读、再自读。
2.查找工具书,弄清疑难字词,对照古今词汇,比较其不同
3.与以前学过的古文比较,体会寓情山水的写法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七、教学步骤
(-)明确目标
1.作者介绍。
2.划分文章层次。
3.文白对译,并能分析重点句所含感情。
(二)整体把握
作者在顺宗永贞元年(公元八O五年)贬为永州司马。永州僻远而多山水胜,作者寄情山水,形诸笔墨,“永州八记”特为著称。本篇为“八记”三首,领起其余诸篇。篇中从“始得”二字看意,写西山的怪特和始游的情绪,真切深至。在叙事写字中,也有作者性格的显现和不满于远贬僻处的思想感情的流露。
(三)教学过程
1.给文中生字注音,再朗读。在流畅地朗读全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用纸片等物遮住课下的注释,根据原有的知识,联系上下文,运用“因文生义”的方法,逐段理解课文大意,难以疏通的词句,再看注解或进行讨论,最后师生共同解决,完成书后练习三。
2.理解文章大意后,再体会文中叙述、描述、抒情语句的不同特点,完成书后练习二。
3.解决词、句文章整体大意,再分析作者,寄情山水之“情”和所绘的“山”“水”之景,以及如何写景的。
作者滴居永州,心怀惴傈,常年闲暇寻山访水写起,引出西山,点明游山水是为了寄情怀,不单是游赏。
第一节先写末得西山之前的游览。
他写西山之景,不是从描述西山本身的高峻奇特着笔,而是写登上山向下鸟瞰和向远眺望,透过所看到的尺寸千里的景物和与天地自然的契合神会从侧面烘托西山高峻,渺远“怪特”;他抒宴游之情,也不是在借宴游以消愁方面大肆铺陈描述,而是极写登高望远心旷神恰,乃至物我浑一之乐,从而使人以反面以见他平素“居是州,恒惴傈”之重忧。
第二节写西山的实游之乐。
文章开始作者说:“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文本则说:“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前后照应,不仅仅突出了西山的不凡,说明作者在永州的真正游览活动是以游西山开始的,而且为领起,后面几篇游记做了铺垫。
(四)总结、扩展
在这篇游记中,作者以凝练的文笔,精粹的语言,描述出西山之“怪特”并将自己的生活遭遇和想感情融人了景物之中。选取一处自己喜爱的景物。写一篇抒情散文。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2.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质疑法、讨论法。
媒体设计:
计算机课件(包括难词句理解,比较阅读文章)。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然不动;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多么令人留连忘返的境界呀!这是谁创作的佳句出自哪篇文章
这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为我们描绘的迷人景色。柳宗元在被贬永州十年间,遍游佳山秀水,借以排遣心中的愁闷,并创作了一系列山水游记,其中尤为人们传诵的是《永州八记》,我们已经学习了《小石潭记》,这天将再次和柳宗元一齐登上西山之巅,感受其高峻峭拔的特立之景,体会作者抒发的内心感受。
(解说:学生已学习过《小石潭记》,教师由文中佳句导入,便可引起共鸣,温故知新,激发兴趣。)
二、介绍
柳宗元(773D819),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世称河东先生。自幼聪慧好学,21岁中进士第,26岁中“博学宏词”科,授官集贤殿正字。后改任监察御史里行,与韩愈、刘禹锡同事。永贞元年,柳宗元用心参加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活动,罢“宫市”,免杂税,打击贪官,但遭宦官、藩镇等腐朽保守势力反对。革新集团失败了,其成员遭到迫害,叔文被杀,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在永州长达,后虽奉召回京,旋即又被贬为永州刺史。在柳州任职时,主持开挖水井,兴办校园,废除奴婢制度,深受当地民众爱戴。病逝于柳州住所,世称柳柳州。柳宗元在政治思想上受儒家民本思想影响;曾提出“官为民役”的观点。政治上他是失意者,但在文学创作上却成就卓著,表此刻寓言、传说、山水游记等散文方面,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永州八记》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即《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潭记》《钴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他写的游记不仅仅文笔简洁,描摹生动真切,富有诗情画意,而且处处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寄托着对生活遭际的感慨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作者寄情山水,写偶识西山的欣喜,写西山形势的高峻,写宴饮之乐,写与自然的融合,表露自己的傲世情怀。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透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读课文,消灭文字、词语等障碍。
①学生自读:圈出生字、生词,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标记解决。
②教师范读:补充注释。
斫(zhuó):砍伐。
遁(dùn)隐:躲避、隐藏。
③学生朗读:读准字音、停顿、语调。
(解说:反复读课文,调动学生用心参与学习,以便读准字音,熟悉课文资料。)
(2)疏通全文大意。
①同桌合作,参照工具书及课下注释疏通全文大意。
②圈画疑难词句,并质疑。
③群众解疑,教师点拨。
④复述主要资料。
(解说:学生合作理解,培养合作学习意识,让学生养成查工具书看课下注释的习惯,培养自学潜力。互相质疑、解疑,是为了调动学习的用心性、主动性,互相启发,提高学习效率。)
(3)了解课文的资料与形式。
①说说作者围绕“始”“游”叙写了哪些资料
②抓住了西山的什么特点
讨论解决:
第1段写游西山前,自以为永州的奇山异水自己都游遍了,应对幽泉怪石饮酒娱乐自然洒脱。第2段写游西山,透过望而见其异,登高知其隐,醉而忘归突出西山之怪特,及作者始得胜景的喜悦。第3段点明游西山的时间。
文章过渡自然。第1段“未始知西山之怪特”为过渡句,第2段“望西山,始指异之”领起西山之游,结尾“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与前文相照应。
(解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有了前面的反复诵读,学生很容易明白主要资料,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对资料与形式的理解应提倡学生提出个人见解,不要被老师的观点所左右。)
2.具体研习,突出重点、难点
(1)作者为什么说“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2)文章中心资料是记叙西山之游,作者为何开篇从他处着墨
(3)作者借西山之游,抒发了自己怎样的人生感受
(4)文中两次写满酌而醉,有何作用
(5)作者怎样用比照映衬来写西山之景
(解说:教师先提出五个问题,学生自由讨论解答,教师要及时肯定表扬学生的理解,鼓励学生用心思维。问题的提出能够根据学生理解程度及时应变处理。)
提示:
(1)作者游奇山异水是想聊以忘忧。文章开头即写明自己不幸的遭遇和贬谪南荒后“恒惴栗”郁闷痛苦不堪的情绪,因此“幽泉怪石,无远不到”,以至“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虽然他几乎走遍了永州的奇山异水,但却没有给他带来特殊的感受,没有感到此山此水有何“怪特”之处。然而当作者“坐法华西亭,望西山”时,“数州之壤”尽收眼底,方觉西山是任何地方都无法相比的,这高峻的西山卓尔不群的人格是何其熟悉,渐渐地作者不知不觉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引觞满酌”,沉醉于自然之美中,“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深切体会到天人合一的至理。因此作者认为西山之游才是真正游览山水的开始,以往的游览算不上真正的游览。文题“始得”恰好点明此游之好处,并以“始”与“未始”结构全文。
(2)本文中心资料是记叙西山之游,但作者开篇却从他处着墨,先写以前永州异山秀水的游览,以此作为铺垫,来比照映衬西山之游不同于以往。以往所见的幽泉怪石没有给作者带来精神的愉悦与解脱,虽然畅游酒醉,却不能把自己的全身心投入大自然中,因此“觉而起,起而归”,心中的烦闷依然无法排遣。而西山之游却不同,作者首先是被那高悬下望的景象所震惊,所有的景物都聚集在视野之内,浮云萦绕群山,与天空连成一体,此时作者才真正感受到与自然同呼吸,与天地同游的快慰。从高峻的西山中作者感受到卓尔不群的人格之美,“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作者最后找到了自己的知音,他仿佛与西山心心相印,自己志高品峻的情操恰恰在西山那高峻峭拔之貌中得以体现。作者在这物我交融之中得到了解脱与审美享受,以至醉不思归。
(3)文章开始写以往游览“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觉而起,起而归”,记叙之中流露出被贬失意抑郁不平的心态。而后文写游西山则表现出偶识西山之喜,沉醉之乐,借西山的高峻气势,表现自己高洁的人格,所记游山水景物无不融人自己的感情,表露自己的傲世情怀。
(4)第一次出现是往日游览时,作者“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这短促紧凑的语句反映了作者单调乏味的生活及苦闷抑郁的内心感受。虽然他想在游览山水中得以解脱,但酒醉之后仍一切如故,心中的压抑烦闷并未减少。而西山之游却使作者感到从未有过的快慰,他要“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只是美酒醉人,更是这高峻峭拔的西山使其感受到物我相融,醉而忘归,心中的欢喜愉悦不言而喻。前后比较更突出西山之游给作者带来的独特感受。
(5)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刻画细致,寄托深远,情景交融,具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作者对西山之景的描摹,不直接写眼中西山,而从多角度写登西山所见所感,采用比照映衬手法突出其高峻峭拔之貌。如先写“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再写登上西山始感高险难测,云天相连。由“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衬其高。高悬下望所见之山,仿佛土堆洞口,千里之外的景物尤如近在咫尺亦衬其高,青云萦绕,云天相连浑然一体更衬其高。由此写出“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为类”的感受。我们自然如身临其境,仿佛和作者一同饱览这高峻西山,发出相同的感慨。在这比照映衬之下,西山之景更显其美,西山之游更觉其异,作者卓尔不群之人格才更具感染力。
3.欣赏品味
本文虽记写西山之景、西山之游,但却句句写景,字字见情,真正体现了“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特点。此刻我们就来品味作者写作的精妙之处。
(1)学生自由诵读课文,品味文中精美词句的描述。
(2)推荐自己喜欢的语句,并简要分析喜欢的理由。
①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苹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
此五句语气急促,并运用顶针的修辞手法,即后一句的第一个字与前一句的末一字相同,强调“到”、“醉”、“卧”、“起”等动作,造成一种单调、无味的效果,表现出以往的游览大多心不在焉,未能真正投入其中,也没有构成真正的精神上的共鸣,并照应了前文的“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②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抓住西山的特点:怪、特,为后文写西山之貌给作者带来的精神上的共鸣作铺垫。
③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为类。悠悠平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作者由西山的特立之貌,喻自己卓而不群的人格,表现自己志高不俗的志向。此时他仿佛觉得脚下的西山及大自然中的一切与自己完全消融在一齐,物我合一。
④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作者为自己找到知音而欣喜,为目睹西山之高峻而自慰。醉而忘归,流连忘返,更证明此刻沉醉于西山之美,陶醉于西山之游的欢悦。真可谓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会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⑤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作者全身心投入自然万物之中,与天地之气相融,泯灭了主客之差异,在物我同一中获得巨大的精神愉悦。因此把西山之游视为真正的游览。
⑥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
作者将主观感受融人景物描述,透过恰当的比喻,映衬西山的高峻。可见柳宗元写景之传神,文笔之幽丽,用词之精致。
(解说:这个环节,是在前面朗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欣赏品味文章写作的精妙之处,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培养文学素养。)
4.课堂训练
(1)完成课后练习二,并背诵妙语佳句。
(2)词语古今用法比较,完成练习三。
(3)分析“为”、“穷”在本文中的不同用法。
(4)试比较本文与《小石潭记》在写景时的不同之处。
(解说:以上四项既有字词句的理解,又有中心资料把握,并透过比较阅读分析,掌握本文写景的特色。透过训练反馈学生对课文理解的程度,突出重点难点知识,便于积累,也进行潜力的迁移培养。)
5.翻译句子
(1)余自为人,居是州,恒惴栗。
我自从成了受刑被侮的人,住在这个永州常惊恐不安。
(2)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深青的夜色,从远处而来,直到什么都看不见了,还是不想回家。
(3)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心凝住了什么都不想了,形体散开不复存在了,与万物暗暗合成一体。
(4)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这之后才明白我自己从前还没有开始游览。
6.课堂小结
(1)学生谈学习收获。
(2)教师再小结。
读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很容易陶醉于作者所描绘的奇山秀美的山水风光之中,这天我们仿佛也和作者一齐消融在万物之中,领会到作者借西山之景表达的自己的人格与情操。作者在游览之中得到了解脱以至醉而忘归。我们不仅仅要掌握本文的主要资料,也要学习本文比照映衬写景的特点。
(解说:学生谈学习收获是最好的总结方法,及时反馈学习状况,以便有的放矢地布置作业,教师则在学生小结基础上加以强调补充。)
四、布置作业
1.柳宗元的山水诗文都流露出借游解忧的情绪,试找出有关诗文加以体会。
2.背诵全文。
教学目的
1.学习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2.体会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3.了解“为”、“穷”的不同用法。
教学过程
1.作者简介。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永州八记》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即《始得西山宴游记》《钴a潭记》《钴a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柳宗元(73-819),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人,人称“柳河东”。晚年贬为柳州(今广西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他是唐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与韩愈同为当时古文运动的领袖,同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贞元九年(793),柳宗元进士及第。公元8,他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升任礼部员外郎,用心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改革。但为时不久,就在其政敌联合反击下而失败,受到残酷迫害,先是被贬为永州(今湖南省零陵县)司马;十年之后,又改任为柳州刺史。
柳宗元在中唐的文坛上与韩愈齐名。他能诗善文,成就很高。他的散文包括论说、寓言、杂文和游记等类,文笔犀利,含义深刻,形象生动,气势奔放。就游记而言,他是唐代一位集大成的刻画山水的能手。一方面,他透过自己敏锐的观察,深入的体会,运用简洁概括、鲜明生动的语言,精细而准确地把那些易于被人忽视和遗忘的自然景色画图般地再现出来给读者一种亲临其境的真切之感;另一方面,他在描述山水木石、鸟兽虫鱼的声色动静时,往往将自己横遭贬谪、饱受压抑的境况渗透在里面,到达情景交融的地步,从而曲折地反映了中唐黑暗的社会现实。他的作品收入《柳河东集》。
他写的游记不仅仅文笔简洁,描摹生动真切,富有诗情画意,而且处处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寄托着对生活遭际的感慨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作者寄情山水,写偶识西山的欣喜,写西山形势的高峻,写宴饮之乐,写与自然的融合,表露自己的傲世情怀。
2.解题。
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后,一十年内到处搜奇觅胜,写出一系列刻划入微又托意深远的山水游记。其中最著名的是《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起着开宗明义、领带各篇的作用。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透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山水游记是柳文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作品,它继承了《水经注》的传统而有所发展,不仅仅用凝练的文笔、精华的语言描绘南国完美风物,并且把自己的思想感情、不幸遭遇、怨愤抑郁的情绪融注其间,文笔或峭拔、峻洁,或清邃奇丽,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地位。
二、课文落实
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重音。要读得流畅,读出感情。
疏通全文大意。
①同桌合作,参照工具书及课下注释疏通全文大意。
②圈画疑难词句,并质疑。③群众解疑,教师点拨。④复述主要资料。
三.词语小结
(1)古今异义。
而未始知西山这怪特古义未尝今义没开始
攒蹙累积古义重叠、积压今义积累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转折连词
游于是乎始古义从此,从这时今义递进连词
醉则更相枕以卧古义更换交替今义更加
到则披草而坐古义拨今义覆盖在肩背上。
颓然就醉古义接近今义就是
然后知吾向之末始游古义从前今义朝
故为之文以志古义记今义志气、志向
是岁元和四年也古义代词,这今义决定动词
(2)一词多义
始指异之:称奇
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独特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个性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超出一般
余自为像人:成为
故为之文以志:为(表目的)
(3)通假字:
J,通“戮”,那里是遭贬调的意思。
趣,通“趋”,往。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四、问题探讨
1、作者为什么说“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作者游奇山异水是想聊以忘忧,文章开头即写明自己不幸的遭遇和贬谪南荒后“恒惴栗”郁闷痛苦不堪的情绪,因此“幽泉怪石,无远不到”,以至“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虽然他几乎走遍了永州的奇山异水,但却没有给他带来特殊的感觉,没有感到此山此水有何“怪特”之处。然而当作者“坐法华西亭,望西山”时,“数州之土壤”尽收眼底,方觉西山是任何地方都无法相比的,渐渐地作者不知不觉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深切体会到天人合一的至理。因此作者认为西山之游才是真正游览山、水的开始,以往的游览算不上真正的游览。文题“始得”恰好点明此游之好处,并以“始”与“未始”结构全文。
2、作者怎样叙西山之游
中心资料是记叙西山之游,但作者开篇却从他处着墨,先写以前永州异山秀水的游览,以此作为铺垫,来比照映衬西山之游不同于以往。作者首先是被那登高所见的博大景观而震惊,千里之间的高山深谷如土堆、洞穴,尽收眼底,浮云萦绕群山,与天空连成一体,此时作者才真正感受到与自然同呼吸,与天地同游的快慰。从高峻的西山中作者感受到卓尔不群的人格之美,“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作者最后找到了自己的知音,他仿佛与西山心心相印,自己志高品峻的情操恰恰在西山那高峻峭拔之貌中得以体现。作者在这物我交融之中得到了解脱与审美享受,以至醉不思归。
3、文中两次写满酌而醉,作用有何不同
第一次出现是往日游览时,作者都会“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这短促紧凑的语句反映了作者单调乏味的生活及苦闷抑郁的内心感受。虽然他想在游览山水中得以解脱,但酒醉之后依然如故。而西山之游却使作者感到从未有过的快慰,不只是美酒醉人,更是这高峻峭拔的西山使其感受到物我相融醉而忘归,心中的欢喜怡悦不言而喻。前后比较更突出西山之游给作者带来的独特感受。
4、作者怎样用比照映衬来写西山之景的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刻画细致,寄托深远,情景交融,具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作者在没有直接写眼中西山,而从多角度写登西山所见所感,采用比照映衬手法突出其高峻峭拔之貌。如先写“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再写登上西山始感高险难测,云天相连。由极目远眺,“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衬其高。所见之深山低谷,仿佛土堆洞口,千里之外的景物尤如近在咫尺亦衬其高。青云萦绕,云天相连浑然二体更衬其高。由此写出“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蝼为类”的感受。在比照映衬之下,西山之景更显其美,西山之游更觉其异。
5、作者怎样借景抒情
文章开始写以往游览“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觉而起,起而归”,记叙之中流露出被贬失意抑郁不平的心态。而后文写游西山则表现出偶识西山之喜,沉醉之乐,借西山的高峻气势,表现自己高洁的人格,所记山水景物无不融入自己的感情,表露自己的傲世情怀。
与《小石潭记》作于同一年,所写景物都是永州山水,但《小石潭记》更偏重于客观描述,更偏重于主观感受。试举例分析。
《小石潭记》中“潭中鱼可百许头……与游者相乐。”对潭水、游鱼的描述,栩栩如生,十分传神,历来被人所诵记称道,归功于作者抓住景物特点,细致描摹。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反衬出水清潭小,“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则从另一角度突出水澄清透明。“似与游者相乐”,把鱼儿那种闲适、轻快、灵敏、活泼的神态描述得惟妙惟肖。既写出水清又写出鱼乐,水鱼相映成趣,互相点缀,充满诗情画意。而《始得西山宴游记》却偏重于写主观感受。如写“西山之怪特”,“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缕为类。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可见作者把西山视为知音,与西山心心相印,西山怪特之貌恰似自己卓尔不群的人格、志高品峻的情操。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体会柳宗元滞留永州时的一次心灵苦旅,从“恒惴栗”而麻木于山水到“心凝神释,与万化冥合”的天人合一境界,精神上的自救。
2、了解西山特点和她在柳宗元心中的位置及作用。
二、学习过程:
1、导入:这天十分荣幸和大家一齐来学习第五板块“像山一样思考”的第三专题“感悟自然”的一篇文章《始得西山宴游记》,说到感悟自然,老师在备课时想”一句来自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所谓的参禅三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懂吗?说说看法。这天就让我们走进柳宗元和他笔下的西山,感受一下山水给他带来什么样的感悟。
2、关于柳宗元,大家比较熟悉,曾学过什么作品?介绍因革新失败而被贬永州10年和那时创作的《永州八记》。
3、点名朗读,正音,群众朗读。老师曾布置大家预习,整理出不懂的语句进行交流,不明白是否有?没有吗?那太好了。但是,老师有个句子读了大概有一千遍,还是不大懂,哪位同学能帮忙?
A、其高下之势……莫得遁隐。
B、题目什么意思?
4、看得不大懂吧?那请大家找出带有“始”的几个句子,朗读,参考注释,什么意思?看这几个句子有什么作用?连起来能解决题目的意思了吗?那我们不急,先看一下作者宴游了几次?(西山宴游和众山宴游)
5、我们先看第一次宴游。朗读“其隙也……起而归。”
6、你感觉那时候的柳宗元是什么样貌的?(快乐与否要找出证据,能够根据场上的形势展开辩论)
能够引导的是:
1)、漫漫游,毫无目的的游玩,心中缺乏支柱与精神;
2)、去的那些地方或是高山,或是深林,或是幽泉,都是人迹罕至之所,都是阴森之所,似乎有躲开众人的嫌疑;
3)、到那也不怎样观赏风景,而是很干脆利落,喝酒醉酒再梦一场,梦醒时分也不怎样留恋,而是起而归,打道回府。
4)、他说“意有所极,梦也同趣”,那就是“日有所思,日有所梦”,他梦见什么?(能够又学生任意发挥)
(也能够引导:他宴游众山的时候有什么目的?也就是醉一场梦一场吧?;也能够引导“恒惴栗”这一语。)
总结:那里的柳宗元是快乐其表,忧伤其里;山水只是他发泄的一个对象,只是他逃避现实的一个面具而已。那时候的山,那时候的水,洒满了他的泪,但那山还是那山,那水还是那水,谁能读懂他深入骨髓的痛苦?谁能让他走出忧伤?
朗读总结。
7、那西山宴游又如何呢?
朗读次段。
柳宗元认为西山有什么特点。(怪异、特立)什么意思?
你能用有关的语句加以说明吗?
1)、险(过、缘、斫、焚)
2)、高(皆在衽席之下)
3)、空阔(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4)、独立(不与培娄为类)
8、应对这样的西山,他有什么样的表现?(颓然就醉,乐不思归;那为什么乐不思归?)
9、这时候的西山还是山吗?那是什么?
西山不是山,西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他自己,因为西山的高峻独立,如一个刚正不阿的完全的人;他自己,因为西山也是风景独绝,而人迹至,养在深闺人未识,如他不必重用;西山是他朋友,是他知音,只有西山能读懂他;西山是桃花源,在那里,他能够心净神清;是伊甸园,他能够哺育崭新的自己;西山就是西天,他能够新生……西山是源泉,力量与精神上的.源泉)
10、从众山到西山,你看到柳宗元的变化了吗?用你的语言表达一下。
在老师看来,这是一种灵魂的进化与自救。从一个苦苦挣扎在痛苦边缘上的灵魂;从一个不知路在何方的灵魂;从一个似乎被生活折磨到近乎只有肉体的灵魂;找到了他的家,找到了他的根,也找到了他的路,找到了力量与精神。而这一切因为西山,因为这一怪异、特立的山。
此刻你能感觉题目的意思了吗?(只在宴游了西山之后才发现自己开始了真正的宴游之路,这是一个发现,一种惊喜……朗读感受。)
11、那么柳宗元是否由此开始真正找出了“惴栗”,走向精神上的豁达与强大了呢?老师对此没研究,但能够带给一点资料:
在永州,残酷的政治迫害,艰苦的生活环境,使柳宗元悲愤、忧郁、痛苦,加之几次无情的火灾,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竟至到了“行则膝颤、坐则髀痹”的程度。但贬谪生涯所经受的种种迫害和磨难,并未动摇柳宗元的政治理想。他在信中明确表示:“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永州10年是柳宗元人生一大转折。在京城时,他直接从事革新活动,到永州后,他的斗争则转到了思想文化领域。永州十年,是他继续坚持斗争的十年,广泛研究古往今来关于哲学、政治、历史、文学等方面的一些重大问题,撰文著书,《封建论》、《天对》、《六逆论》等著名作品,大多是在永州完成的。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