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诗歌鉴赏评论,本文共3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诗歌鉴赏与评论

诗歌鉴赏评论推荐

原诗:

暑往寒来春夏秋,夕阳西下水东流。

时来富贵皆因命,运去贫穷亦有由。

事遇机关须进步,人生得意便回首。

将军战马今何在,野草闲花满地愁。

这是一首慨叹人生并带有警示劝诫意味的诗。此诗一开篇便营造出了一幅时光流转的景象,给人一种很阔大的感觉,似有“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无力感。在时间面前,一切都显得渺小、脆弱,因为时间终将洗刷、带走并淹没一切。在此,本诗的基调也就显现出来了:不必过于执著、留恋甚或陷溺于某一事物。由此铺展开来,所谓的功名富贵,死生穷达及时运的好坏飘浮不定,难以捉摸,都是命所使然。似乎强求的努力都只是徒劳,只会不断地枉增自己的烦恼与痛苦,因为时运的不确定性会让你的付出没有结果,很有可能是接二连三的打击。在此种状况下,你会感到心力交瘁,说不痛苦和没有烦恼那也似乎是自欺欺人。因而,还是顺从命运为好。具备了这种心态,接下来,在碰到失败的时候,仍不放弃,依旧保持着向上的姿态,拥有那份不以物悲的镇定;而在春风得意,功成名就之时,也不会因为过于欣喜而迷失了自己,以至于找不到方向。在此时,需要的是不以物喜的淡然与豁达。或许正如我们的韩兄所说:什么功,什么名,最终还不是化作棺材上的一缕尘埃。最后一句是对全诗的定音,回应句首。那些曾经有过激烈争斗、血腥厮杀的.地方,如今只剩下零星的野草和散乱的闲花。可以说这是对那些好战、企图心和欲望心太强的人的辛辣讽刺,在那些争夺中,没有谁是真正的胜利者,因为这一切都化作云烟消散了。他们甚至还不如这些野草闲花,因为他们的存在远比不上这些野草闲花。野草闲花或许拥有了天长地久,而他们却始终没有。就是这样,到最后什么都没有,我们看到的好像只是由野草闲花所勾起的无限愁意。这样的结局很让人感觉残酷,但是这却是真实的事实。

繁华背后似有无尽的落寞,成功所带给我们的东西似乎也只是七彩泡泡,看似美丽光彩,其实却有好多无人知晓的无奈和痛楚,而这美丽光彩也只是一瞬间的事。这便是我透过此诗看到的和所理解到的。整首诗读起来是低沉的,找不到任何令人高扬起来的因子。它似乎要人们不要再作积极的努力,只要安命顺命就可以了。很像佛语所言:冥冥之中自有天定。如果真的照此做了,那么我想肯定会逍遥一生。可是,事实情况是我们当中的大多数人不是那种会知足的人,也不是那种甘于现状的人,大家都很积极,积极地去追求,积极地去争夺,积极地竞争……越是积极,就越是无法停止下来,越是为物所扰。久而久之,生活的情趣全没有了,活在此世上好像是一种错误,是一囚禁。其实,这是一种自己为自己画地为牢。要解开此牢,只要我们明了此诗背后的意蕴,就会很容易实现这一点。这也正是哲思者马可奥勒留所告诫我们的:人的一生是转瞬即逝的,也是微不足道的,今天活着,明天就变成了灰尘。我们应该妥善安排这短暂的过程,满意地离去。就像果实成熟后脱落一样,你也应该感谢在你成长的那棵树木。

作者:王焕英

在高考语文试题中,修辞是一项重要的测试内容,诗歌鉴赏与修辞。《考试说明》要求:“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所以高考对修辞的考查一般和其他试题类型结合在一起。而与诗歌鉴赏的联合,一直是一个常见题型。其命题方式主要有两种形式:

一、直接考查。也就是命题方式比较直接,题干中直接涉及修辞手法。考查角度主要有以下两种:

1、辨认并具体分析诗句中常见的修辞方法。例如高考全国甲卷《春行即兴》第(1)小题:这首诗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福建卷《与夏十二登岳阳楼》第( 2)小题: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还有广东卷《春日登楼怀归》的第(1)小题。

2、对修辞手法表达效果的分析。例如20高考湖北卷《汉宫秋》第(2)小题:这段曲词中运用了对仗、顶真的修辞手法,试简析它们各有怎样的艺术效果。上海卷《望庐山瀑布》15小题:诗句“ 飞流直下三千尺”“千古长如白练飞” 都运用了修辞手法,它们的表达效果是什么?

二、隐性考查。有的高考诗歌鉴赏试题,题干上并没有出现修辞字眼,但是在答案上却体现了修辞手法,考查的比较隐蔽,值得我们重视。具体表现在:

1、通过炼字考查修辞。例如高考福建卷《秋夜》:请从“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两 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答:“凉”字意义双关。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的意境。答案涉及到双关和顶针修辞格。

2、通过意象考查修辞。例如20高考诗歌鉴赏广东卷《江汉》第(1)小题:“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答:第二联中的“片云”、“孤月”既为实景,也有喻意。“片云”在空中飘荡,就像自己漂泊他乡,月亮和“我”都是如此的孤独寂寞;第三联用落日比喻自己黄昏暮年。两联情景交融,塑造了孤月独照的冷清意境。本题考查的是比喻。

3、通过诗句考查修辞。例如年高考湖南卷《听邻家吹笙》:根据提示,赏析第四句“ 疑有碧桃千树花” 。答:诗人用通感的修辞格,以视觉意象写听觉感受,通过花的繁盛烂漫,写出乐声的明丽、热烈、欢快。考查的是通感修辞格。

4、通过不同版本的评点考查修辞。例如年高考福建卷《与夏十二登岳阳楼》第(1)小题: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答:“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考查了拟人修辞格。

以上举例分析可以得知,解答此类试题时,应注意以下三点:

一、注意区分以下几种相近修辞格的不同点,以便准确答题。

⑴ 比喻与比拟:前者重在甲像乙,后者是把甲当作乙来描写。 ⑵ 借喻与借代:前者突出事物间的相似点,后者强调事物间的相关点。 ⑶ 比喻与象征:比喻常限于诗歌部,而象征带有全局性,老师笔记《诗歌鉴赏与修辞》。 ⑷ 对偶、排比与对比:对偶重在上下句的整齐,一般为两句;排比强调句式的相同或相似,一般为三句,这两者均侧重形式,而对比意在比较两者的好坏等,侧重内容。 ⑸ 设问与反问:前者是自问自答;反问是问而不答,答案已寓含在问句之中。

二、掌握诗歌中常见修辞格的表达效果,并结合诗歌答题。

常见修辞格的表达效果是: ⑴ 比喻的作用是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形象,使说理更透彻。 ⑵ 拟人的作用是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⑶ 夸张的其作用是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引起联想,使表达的事物更突出、更鲜明。 ⑷ 排比的作用是增强语言气势,深化思想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⑸ 对偶的主要作用是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有音乐美。 ⑹ 对比的作用是能使语言色彩鲜明,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更加鲜明突出。 ⑺ 反复的作用是突出思想,强调感情,有时能够加强节奏感。 ⑻ 借代的作用是可引人联想,形象突出、生动、具体、使特点更鲜明。 ⑼ 设问的作用是提醒人们注意、引起思考、突出某些内容。 ⑽ 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感情,以使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⑾ 双关的作用是使内容含量增加,表达含蓄委婉,有时幽默风趣。 ⑿ 互文的作用是内容丰富、相互补充,行文简洁。 ⒀ 顶针的作用是文气贯通,表达情感严谨周密,富有音乐美。

当然,对于修辞表达效果的分析,不能只引用上文空洞的理论,还应该回归到具体的诗歌中,结合诗歌中的具体诗句加以详细赏析。

三、注意诗歌的隐性考查。也就是我们在分析炼字、意象、诗句以及不同版本的优劣时,不妨从修辞格的角度加以思考,以免在答题时丢分。

[针对性练习]

一、分析下列诗句中所用的修辞手法以及表达效果。

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2、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4、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白居易《琵琶行》)

5、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

二、阅读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罗隐

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前人在评价此诗时曾说,第二联是全诗中最富有诗意的句子,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

一、1、设问和比喻。作者以设问引起读者对满腔愁绪的思索,又以“一江春水向东流”作喻体,把抽象的情感“愁”,写得如春水般汪洋恣肆,长流不断,形象生动的把愁的深度和力度表达了出来。

2、借代和夸张。作者抓住了赤壁之战“火攻水战”的特点,用“樯橹”代指曹操的军队,用“灰飞烟灭”将曹军的惨败情景形容殆尽;同时“谈笑间”是作者使用的夸张手法,表达了战争取胜的轻松,从侧面表达了作者对年轻有为的周瑜将军的倾慕之情。用语精炼、含蓄。

3、对偶。“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下”的落叶声对“滚滚来”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而且两句又多用双声迭字,读来音调铿锵,充满着声韵之美。

4、比喻与通感。 “急雨”“私语”作为大弦与小弦的喻体,使得抽象的音乐旋律变得具体可感,形象生动。“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采用通感的修辞手法,使听觉形象与视觉形象同时显露出来,写出了音乐的清脆悦耳,错落有致。

5、互文。“东西”与“左右”,“枝枝”与“叶叶”彼此补充,互相渗透,用语凝炼。松柏与梧桐枝枝叶叶覆盖相交,象征了刘兰芝与焦仲卿爱情的不朽。而且语句工整,韵律和谐,收到了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二、此联上句些春景,下句写秋景。明明是诗人多情,沉醉于大自然的迷人景色,却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将人之情感赋予碧草白云。春游锦城时,连绵不尽的芳草,对自己依依不舍,似乎有意绊着马蹄,不让离去;秋游锦城时,美丽的云彩为了挽留自己,有意把楼台层层遮掩。这两句诗,诗人以景写情,物我交融,意态潇洒娴雅,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诗歌赏识与鉴赏

郑珍《晚望》赏析

《晚望》作者为唐代诗人、文学家郑珍。其古诗全文如下:

向晚古原上,悠然太古春。

碧云收去鸟,翠稻出行人。

水色秋前静,山容雨后新。

独怜溪左右,十室九家贫。

【赏析】

《晚望》,写出春色,写出碧水青山,更写出一代大儒心系天下百姓的情怀。

山水交映,一派悠然春色。鸟儿将飞翔的影子隐没于万里碧空之中,农人在田间穿行劳作。水因为山而显得澄碧静美,而雨后的青山更是显出一副清润动人的模样。置身于这样的山水中还有什么理由不被打动呢?可是你看那些破旧的房舍,你看那些憔悴的’人们。他们终日辛劳,却仍生活在这样的困苦之中。在这样的山水春色之中,诗人饱含深情,感受着春色美景与清贫农家给他心灵造成的强烈的对比碰撞。诗人用美好的词句写尽田园春色,结尾却显得异常沉重。在这里,山水田园之美的赞赏与对民生疾苦的感叹交织在一起,真切而动人,没境界高妙。

杜甫《悲陈陶》赏析

悲陈陶

孟冬十郡良家子⑵,血作陈陶泽中水。

野旷天清无战声⑶,四万义军同日死⑷。

群胡归来血洗箭⑸,仍唱胡歌饮都市⑹。

都人回面向北啼⑺,日夜更望官军至。

文学赏析

这是一场遭到惨重失败的战役。杜甫不是客观主义地描写四万唐军如何溃散,乃至横尸郊野,而是第一句就用了郑重的笔墨大书这一场悲剧事件的时间、牺牲者的籍贯和身份。这就显得庄严,使“十郡良家子”给人一种重于泰山的感觉。

诗的后四句,从陈陶斜战场掉转笔来写长安。写了两种人,一是胡兵,一是长安人民。“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两句活现出叛军得志骄横之态。胡兵想靠血与火,把一切都置于其铁蹄之下,但这是怎么也办不到的,读者于无声处可以感到长安在震荡。人民抑制不住心底的悲伤,他们北向而哭,向着陈陶战场,向着肃宗所在的彭原方向啼哭,更加渴望官军收复长安。

从这首诗的写作,说明杜甫没有客观主义地展览伤痕,而是有正确的指导思想,他根据战争的正义性质,写出了人民的感情和愿望,表现出他在创作思想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