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和两个故事(教师中心稿)
- 文档
- 2024-07-30
- 123热度
- 0评论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收集的诗和两个故事(教师中心稿),本文共5篇,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一首诗和两个故事(教师中心稿)
吕驾宇
一
一首小诗令我刻骨铭心。这首诗叫《一碗油盐饭》:
前天
我放学回家
锅里有一碗油盐饭
昨天
我放学回家
锅里没有一碗油盐饭
今天
我放学回家
炒了一碗油盐饭
放在妈妈坟前
当我在写作课上读这首小诗时,学生们先是嬉笑,尔后却个个都凝住了笑容。这很令我欣慰,毕竟人世间有些情感还是共同的,比如说母爱。母亲是平凡的,她一生的使命就是这样默默地为你炒上一碗油盐饭。母亲走了,油盐饭没了,于是你终于懂得,当你不曾意识到自己拥有的时候,正是最为丰富而博大的拥有,于是你终于有了无尽的思念。
二
当我们无法确定伟大的激情与肉麻的温情的分界线究竟在哪里时,我回想起了农夫的妻子弗朗西斯卡亚和远游客金凯的故事。那天早晨,弗朗西斯卡亚在给自己的两个孩子做完早餐,目送着他们出发后,她的`视线终于迎来了从卡车里走出的金凯。弗朗西斯卡亚疯狂而炽烈地迷恋上了金凯。在短短的四天的时间中,她走完了自己一生中最令人迷醉和欢欣的心理历程。四天之后,是一次令人心悸的分别:金凯关上车门,开动引擎,在他向左转上大路回头看时,望见了弗朗西斯卡亚交叉着双腿坐在小巷口的尘土里,头埋在双手中。
这是一个关于“爱与责任”的故事。弗朗西斯卡亚永远没有忘记自己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仅仅是为了孩子,她也就清楚了自己应该做出的选择。而做出这样的选择的代价是她付出了自己终生的渴盼和令人断肠的思念。
这个故事就叫《廊桥遗梦》。
三
接下去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那是一个晚上,那个曾经与他一起走过四年的女孩终于离他而去了。他有点心碎,他打了一个电话回家,是他母亲接的电话。母亲是一个讷于言辞的人,想法很多,感触很多,关爱也很多,却都是深埋在心底。她只是淡淡地问了他一句“你没事吧!”他说“没事”就挂了电话。他怕母亲听出他哽咽的声音。
第二天中午,当他下班走回房间时,母亲已经等在门口了。母亲说她是坐早上六点的长途车来的。
杜甫诗五首教师中心稿
一、课文悟读
《客至》
《客至》之所以写得这么欢快无比,是因为“喜崔明府相过”。所以诗一开始就描写了浣花溪畔春意盎然的景象以及可爱的白鸥天天飞来的欢乐氛围。但也可以这样理解:平日无客,少有人迹,屋舍南北都是春水,所以整日所见只有白鸥。于是颔联顺理成章地写到了花径不扫,蓬门未开。颈联不写宾主之间的寒暄与叙旧,可见两人关系的亲密。写自己餐桌上的接待物,实话实说,没有虚文俗套,可见宾主之随和。尾联却忽转别意,写自己想邀邻翁过来喝酒。前借白鸥引客,后让邻翁陪客,构思可谓绝妙;不写餐桌上畅饮的热烈情景,而留着让读者去想像,去补充,去回味。
《旅夜书怀》
《旅夜书怀》写于作者颠沛流离的途中,且是夜里,心情可想而知是孤独伤感的。本诗的景物描写与个人情感的抒发特别融和。首联中的“细”“微”等字,与“官应老病休”中作者的孤单身影相应。“危”“独”二字暗示了自己在乱世中的凄凉孤独,与“飘飘”“天地一沙鸥”相呼应,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同时,“星垂平野阔”,不仅展现了星空低垂下大自然的广阔浩渺,还让人联想到星空低垂下被压得喘不过气来正为生活而奔波的作者的孤单身影;“月涌大江流”,不仅展现了长江奔腾雄浑的气势,还让人联想到作者身影的渺小。
《咏怀古迹(其三)》
《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似乎只写了王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咏怀。但联系。写作背景就可以知道,作者曾在十年前因上疏救宰相房珀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阁夜》
《阁夜》作于一个大雪初霁的寒夜。旅居在夔州西阁的诗人,寒宵辗转,从霜雪之夜的所见所闻,联想到了国家的**、百姓的痛苦,以及自己的贫病飘零,于是写下了此诗。诗中星河的摇动暗寓着社会的动荡。在这动荡不安的环境中,诗人回家无期,乡书不至,不胜“催短景”之悲,于是聊作宽解之词。这种看似轻松的zi慰其实蕴涵着深深的悲痛与忧愤。
《登岳阳楼》
《登岳阳楼》写于杜甫生命的最后几年。登上岳阳楼,是他年轻时就有的梦想,今天终于如愿了。可这次却不是专为游玩而来,而是漂泊到此,流浪经过;诗人已经不是年轻小伙子了,而是拖着贫病衰老的残躯——“今”非“昔”比啊!想到这里,我们就能体会到“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用语的巧妙。洞庭湖愈壮阔明朗,诗人的心情就愈黯淡凄凉,因为登楼远眺的他似乎已经看到了北方的战事,已经想起了自己的落魄潦倒,于是,忧国伤时之感与身世凄凉之情一齐袭上心头,使得他老泪纵横,久久低回。诗人凭轩远望的形象是衰弱的,却也是高大的。他那爱国忧民的高尚情操深深感动着我们。别林斯基说:“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痛苦和幸福植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
二、亮点探究
1、《客至》尾联忽转别意,写自己想邀邻翁过来喝酒,突然撇开客人不提,“顾左右而言他”,这样写是不是离题了?
探究学习:表面上看是把客人撇开了,可仔细一想,却发现这是在进一步写客人,是想用这种民间常见的方式表示自己难得的兴奋:我家来尊贵客人了,你也过来喝几杯,好好地帮我陪陪客人,喝个痛快,玩个尽兴!这种写法既巧妙,又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让人回味不尽。所以这种忽转别意不是离题,倒是别开生面,别有情趣。
2、《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王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的抒发,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探究学习:王昭君有倾城倾国之貌却无人省识,汉元帝不辨美丑,竟要靠“画图省识”;自己一片赤诚,尽忠进谏,皇帝却不分忠佞,无辜贬斥自己。而这些都不能明说,所以只能借写王昭君的不幸暗寓自己的不幸。古人对此有多家点评。黄叔灿《唐诗箴注》云:“此咏明妃以自悲。”郭曾祈《读杜札记》云:,“琵琶胡语,怨恨谁论?亦隐寓知音寥落之感。”佚名《杜诗言志》云:“此第三首,则专咏明妃之事,无一字及于己怀,乃吾正谓此为少陵自咏己怀,非咏明妃。……夫明妃抱此怨恨,不可明言,只以托之千载琵琶;而少陵之怨恨,不可明言,又以托之明妃。通篇只重写‘怨恨’二字,乃所以写明妃,即所以写己怀也。”
3、同样是咏叹王昭君,杜甫写了《咏怀古迹(其三)》,李白则写了《王昭君》,试作比较阅读,说说杜诗在风格上与李白有怎样的不同。
王昭君(二首选一)
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燕支长塞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生乏黄金枉画图,死留青冢使人嗟。
探究学习:同样以王昭君的不幸遭遇为题材,李白和杜甫这两首诗各有特色,基本上能体现两人不同的艺术风格:李诗飘逸,杜诗沉郁。两人都对王昭君的不幸遭遇充满了同情,但杜诗不只停留在同情惋惜这一步,还表达了沉郁怨愤之情。诗一开始,就似有千钧之力,有千岩竞秀、万壑争流之势,以致古人说:“昔人评‘群山万壑’句,颇似生长英雄,不似生长美人。”李诗第二联是“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而杜诗则更沉郁“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一个“一”字,一个“独”字,将王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骨三分。最后两联,两诗都写出了凄婉的氛围,而杜诗中因为用了“空归”“月夜魂”“千载”“分明”等语,就显得更加的孤愤悲壮。因此弘历在《唐宋诗醇》中忍不住赞叹:“破空而来,文势如天骥下坡,明珠走盘,咏明妃者此为第一。”
4、对于《阁夜》中的抒情,喻守真编注的《唐诗三百首详析》(中华书局20世纪40年代出版)说:“杜老之诗,随处关系国事民生,虽,在极小的`题目,也能发出极大的感慨来,诗人多感,杜老尤甚。读了此等诗,觉得无病的呻吟,未免多费笔墨啊!”对这个评价你如何认识?谈谈你的理解。
探究学习:这样的评价虽然新颖,但有失偏颇。只要了解了诗人的。写作背景,理解了作者此时此刻的思想和情感,就会明白,这是历经磨难的作者在特定的流浪背景下发出的感慨,决不是“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
5、对于《登岳阳楼》中颔联的景物描写,喻守真在其编注的《唐诗三百首详析》中这样评论:“诗人写景状物,往往喜欢夸大形容,因此就不免有牵强失真的地方。本诗颔联就犯此病。照地理上讲,洞庭湖四周均为楚地,那(哪)能说是与吴分界之处。乾坤日夜浮,倘用来咏大海,那还相当,若咏洞庭,未免不称。后人虽加以曲解,究与事理未当。”你怎样看待他的评价?说说你的理解。
探究学习:这种评价未免太“现实主义”了,若都要与事理相当,那么文学作品就不能有夸张,就不能有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等极富渲染力的诗句了。事实上,凡是能表达作者鲜明的感情色彩,能渲染气氛、增强感染力,能突出事物特征、引发读者丰富的联想与想像的,就应该是好的夸张。同时,从阅读时间上说,经得起读者的推敲和时间的考验的,能流传到今天并且仍然脍炙人口的,就证明它是名句,说明它的夸张是用得成功的。
6、以往人们常把杜甫《旅夜书怀》中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与李白《渡荆门送别》中的“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进行比较,明代胡应鳞认为杜甫的骨力超过李白,于龙友则认为“李是昼景,杜是夜景;李是行舟暂视,杜是停舟细观,未可概论”。那么你的看法呢?还有人将王维《汉江临泛》中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拿来和他们两人比,你的看法又怎样呢?请就这两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探究学习: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与李白的“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都是千古流传的名句,各有特色,不能简单地以孰优孰劣来评判。杜诗用字凝练,注重推敲;李诗流转自然,不事雕饰。杜诗沉郁,给人更多的是力度感;李诗飘逸,给人更多的是动态感。杜诗此联与整首诗顿挫苍雄的风格一致;而李诗此联也与整首诗的明快清雄一致。应该说两人各有特色,各尽其妙。所以宋人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李杜二公,正不当优劣。太白有一二妙处,子美不能道;子美有——二妙处,太白不能作。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
王维的诗则又是一种截然不同的风格。由于他精通美术和音乐,又信仰佛教,所以他的诗充满了朦胧含蓄之美,充满了娴静、恬淡之情,充满了诗情画意,清新秀美,让人遐思不尽。与杜甫的沉郁苍雄、李白的飘逸豪放又不一样。他们各显其美,在唐诗这个绚丽多彩的百花园中各以自己的独特风格争奇斗艳,焕发着自己独有的生命活力。
九年级下 全集《诗两首》(教师中心稿)
诗两首
从容说课
《诗两首》之一的《我爱这土地》作于1938年11月。诗中的“鸟”特地亮出“嘶哑的喉咙”是悲壮的时代氛围和“悲哀的诗人”(艾青自称)所具有的特殊气质、个性的深情流露。诗人借助鸟的形象抒发了深沉而真挚的爱国情感。诗中写实和象征交织,描绘了土地、河流、风、黎明等鲜明意象来表达歌唱的丰富内涵。
《乡愁》是台湾诗人余光中众多以乡愁为主题诗篇中一曲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恋歌。诗人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四种物象,并以时间的发展贯穿组合,概括了诗人深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
教读本课,应充分注重朗读训练,规范学生诵读过程中的语气、语调和停顿,在诵读中体会诗歌的思想情感。拟采用整体感知、揣摩诗句、扩展评价的赏析方法。引导学生把握诗歌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达到提高朗读技巧和诗歌欣赏水平的目的。在精彩赏析中,激发学生探究兴趣、陶冶性情。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 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能力目标
1.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3.把握诗歌的主题。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诵读。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通过感情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欣赏法 如对诗歌意象和主题的解读。
3.比较阅读法 如将余光中与席慕蓉同类题材(抒写乡愁)诗歌进行比较。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录音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我爱这土地》,把握诗中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感。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对祖**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今天,我们――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投影:
艾青和《我爱这土地》
艾青(1910~),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他生长在农村,自幼为贫苦农妇哺养,对我们民族的主体――农民有着儿子般的深情。长大后的曲折经历、坎坷遭遇,使他很快成长为―个革命者。1929年赴法国留学,并开始诗歌创作。1932年回国,在狱中写成诗作《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奠定了在诗坛的地位。他的早期诗作多诅咒黑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沉重忧郁,但对生活充满希望与憧憬。他的抗战时期的诗作,为觉醒了的民族而歌唱,格调高昂。作品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主要诗作还有抒情长诗《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 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三、感知、研习诗歌《我爱这土地》
l,教师深情地范背全诗。
2.学生自由诵读。教师作诵读提示:
这首诗无固定的节律,不押韵。它主要由句中停顿和句末停顿构成一定的节拍。诵读时要着重体会由诗中感情起伏所构成的“内在节奏”。
示例: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3.指定学生诵读全诗,教师作简要点评。
4,思考:诗歌是按怎样的思路抒写的?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后明确:
全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接着续写出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自身形象,直扦胸臆,托出了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心。
5.精彩研读。
学生合作研讨:
(1)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唱的歌喉?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
(2)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
(3)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4)诗歌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学生研讨后回答,教师明确:
(1)诗人选用“嘶哑”一词,就把杜鹃啼血般的奉献者形象赋予了悲愤的爱国者,它充满着
因沉重的苦难和忧郁的负荷而生发的焦灼与浩叹,传递着与时代同步的忧患涛情,所以用“嘶
哑”一词十分传神。如果换用“珠圆玉润”“动听”等别的字眼,就不能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对祖国、对土地、对人民执著的爱。
(2)上述一系列意象表达了歌唱的丰富内涵: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又,温柔的黎明――隐喻了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土地”可以看作繁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可以看作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的象征,“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3)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将自身融进大地,隐含了一种敢于牺牲自我之意。
(4)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去掉第二节,诗意则得不到提炼和强化。
6.学生熟读背诵全诗。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土地”是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之一,它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读《我爱这土地》,我们感受着那个苦难年代,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心声,是历久不衰的主旋律,更是永远唱不尽的主题。
五、布置作业
阅读艾青的《太阳》一诗,写一篇评述性短文。
太 阳
从远古的墓茔 当它来时,我听见
从黑暗的年代 冬蛰的虫蛹转动于地下
从人类死亡之流的那边
震惊沉睡的山脉 群众在旷场上高声说话
若水轮飞旋于沙丘之上 城市从远方
太阳向我滚来…… 用电力与钢铁召唤它
它以难遮掩的光芒 于是我的心胸
使生命呼吸
两个小故事
做了十几年的班主任,却说不出怎样才叫做得好,下面我就把我做班主任工作中发生的两个故事说一说吧。
这才叫童年
3月3日下午第二节我们五(3)班是科学课,在科学课上,黄子健和黄俊杰各拿了一把玩具枪出来打仗,扰乱了课堂纪律。上科学课的李老师把他俩的手枪缴了上来并交给了我。我把枪放在抽屉里。下午放学,黄子健和黄俊杰在排队时来央求我把枪还给他们,我瞪大眼睛对他们说:“不行。”他俩生气地走开了。排队出校门时,他俩一直远远地跟在的队伍后面,我也没有理睬,当队伍离开学校时,他俩没有跟着队伍离开,而是躲在一个角落,班干跑来告诉我时,我说:“今天别管他们,他们心情不好。”
6点,我下班回家了。开着车一路上和往常没有什么不同。从奶奶家吃晚饭回家的路上,我的汽车老是打抖,越抖越厉害,我只好停车检查,我走到车身后面时听到有气体发出的“扑哧扑哧”声,我以为是轮胎漏气了,用脚踢了两下,感觉不是。我上车找来电筒,打开电筒一眼就看见汽车的排气管被人用纸团堵住了,气排不出来,原因在这里。我找来树枝把纸团挑出来,还真多塞得真结实。我一边挑一边就猜出是谁干的了,肯定是他俩。我决定回到家马上给他俩打电话揭穿他们。解除障碍,一路回到家。我还没进门就接到了一个电话,看着电话号码,我就知道答案了。电话是星铭打来的,他是黄子健、黄俊杰的好朋友,他看到他俩在干这事,他一直担心我是否会出车祸,但又不想告好朋友的状。他等到8点34分终于憋不住了,给我打了这个电话。我告诉他我解除危险时他松了一口气,真是个善良、可爱的孩子。他向我讨要糖吃,我答应明天带给他,我们就互说再见了。我心里真高兴。9点35分我接到了黄子健打来的电话,他忐忑不安地熬到这时,他很害怕我有什么事情发生。我告诉他我很好,而且我从头到尾一直都没有生气。我真的觉得他们就是天真活泼的孩子,这样的经历才叫童年。
第二天,我带了一桶徐福记新年糖到学校,全班同学分享了甜蜜,他们问我为什么还要请他们吃糖,我回答道:“我希望你们在甜蜜中长大。”大家都笑了。
发生这样的事,使我深有感触:当你用心去体会,使学生的喜怒哀乐化为你的喜怒哀乐,使学生的每一根神经的颤动都在你的神经上引起反应,你的脉搏跟他的脉搏一致了,你的心跳和他同一节奏,他活在你身上,你也活在他身上。这才叫教育。
教育最需要的,除了理智以外,还有一个“爱”字!这个爱决不是庸俗的,婆婆妈妈的感情,而是热烈的,真诚的,洁白的,高尚的,如火如荼的,忘我的爱。从这个理论出发,许多人工作不愉快的原因都可以明白了。光有理性而没有感情,固然不行;有了一般的感情而不是那种火热的同时又是高尚、精练的感情,还是要流于庸俗。
那天,我流泪了
这一周,轮到我值周,每天早上7点20分必须到学校做好迎接师生到校的工作。时间这么早,我来得及把儿子送到幼儿园吗?怎么办呢?我想到了我的学生,他们已经五年级了,可以帮我做这件事了。于是我在上周末跟赵丹打了个招呼,她爽快地答应了我的请求。
星期一,赵丹忘了这件事,我是让潘慧洁帮我把儿子带到幼儿园的,赵丹有点不好意思。一天过去了。星期二,我起了个大早,自己把儿子送到幼儿园了,当我在口迎接师生入校的时候,赵丹来到我跟前脸红红的,她说:“黄老师,不好意思,我来晚了,你儿子呢?”我用半埋怨半玩笑的表情说:“我已经自己送去了。”她冲着身边的覃飞扬喊道:“就是你咧,慢吞吞的。”我微笑着看着这对好朋友走进校园。一天又过去了。星期三,儿子起得特早,我们7点钟就到达幼儿园了,我兴冲冲地来到学校门口时,只见赵丹、覃飞扬已经等在那里了,我大声一笑说:“哈哈,我不知道你们能不能来,我自己送去了。”赵丹的脸上表现出一丝失望:“哎,又晚了。”覃飞扬用眼睛鼓了一眼赵丹,嘴角往上一翘,做出一个嗤之以鼻的表情小小声地说了一句:“害我来得这么早。”旁边的保安把一切看在眼里,发出洪亮的声音说:“黄老师,你放人鸽子呀!”我赶紧为自己辩护:“我没有,她两天没有帮我送儿子,今天我不知道她来不来,所以我自己送去了。”赵丹的表情由尴尬变为通红,她咬咬嘴唇低下了头,眼泪在她的眼眶里打转转,她强忍着不让眼泪流下来。我回头喊了她一声:“赵丹。”她抬头看了我一眼,噙在眼里的泪水再也忍不住了。我快步上前把手搭在她的肩膀上轻轻说了声:“对不起。”她没有抬头,沉默中我把另外一只手也搭了上去,还是沉默……她慢慢抬起头,眼里有泪水、有失望、有委屈、有埋怨,还有后悔,她用手背擦了擦眼泪,慢慢看了我一眼,动了动嘴唇没有说话,我的手在她的肩膀上用力按了按,她就向着教室的方向走了,我朝覃飞扬挥挥手,她马上跟在她后面。一天很快过去了,放学时我和儿子在路上碰到飞扬和赵丹,我们相视一笑就道别了。星期四,我依然要7点20分到学校,我来到学校路口的时候,正要过马路送儿子时,有一个怯怯的声音在叫我:“黄老师。”我回过头看见赵丹已经直直地站着,她有一丝浅浅的笑容,有点害羞,我们相视着,淡淡的笑着,我把儿子的手放到她手里,他们就走了。我来到学校门口,刚戴好袖章,身后又传来一个喘着气的声音:“黄老师,赵丹呢?”原来是飞扬,我抿着嘴,笑着定定地看她,她嘴巴大大地说:“送走了!”我点点头,她露出了一丝丝的遗憾。此时,我可以猜想得出:今天赵丹起了个大早,她要在7点钟之前到学校,当她迎着凉爽的风出门,路过覃飞扬家楼下的时候,她没有叫覃飞扬,她不知道,那一刻,覃飞扬也做好了出门的准备,正在等着她的喊声。赵丹走过覃飞扬家楼下时,看了一眼那扇熟悉的窗口,走了。覃飞扬在家左等右等,7点钟了,怎么还没见来,突然,她意识到了:赵丹已经走了。她急忙冲出家门……
赵丹从幼儿园回来了,我在门卫室搂着她们俩的肩膀,流泪了。感觉好像许久没有认识新朋友了,其实身边的同事慢慢变成了朋友,教过的学生慢慢变成了朋友。
[两个小故事 教师随笔]
《诗两首》 设计(《金色花》《纸船》)(教师中心稿)
青岛三十三中 崔显升
【教学目标】
1、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
2、正确、流利按意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以培养语感。
3、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本课拟用两课时教读。
【课前准备】
1、要求学生在课前通过图书馆和因特网,查找表现母爱的诗歌、文章或图片。
2、教师在备课前,也要搜集一些有关资料。
【教学步骤】
一、导语
(教师播放《世上只有妈妈好》背景音乐)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一种感情,也是古今中外文学史上一个永恒的主题。泰戈尔的《金色花》借助于金色花塑造了一个顽皮的孩子形象,表达了孩子对自己母亲真挚的爱。而冰心的《纸船》却借着一只小小的纸船寄托了对母亲至死不渝的爱,表达了女儿思念母亲的痛苦和悲哀。
二、整体感悟
1、默读。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字词:嗅 摩 衍 叠 匿笑 花瓣 沐浴 祷告 妄弃 倘若
2、朗读。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按意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1)教师放录音。
(2)学生各自练读。
(3)让2―4名学生示范朗读诗歌(或片段)。师生共同评价。
(4)进行朗诵比赛,评出5名优胜者。
3、整体感受。
让2―4名学生说出自己读完这首诗后的初步印象、第一感受。学生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教师一般不作限制。
三、品味探究
要求学生四人一组对文章进行多角度品味探究。鼓励学生敢于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1、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
明确:一是印度人也喜欢用花比喻儿童;二是泰戈尔借美丽的圣树上的金色花赞美孩子可爱。
2、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让妈妈知道?
明确:因为孩子懂得,母爱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所以他想瞒着妈妈,为妈妈做点事。
3、为什么妈妈见了面,说“你这坏孩子”?
明确:不见了孩子,妈妈心中着急;见了孩子,妈妈高兴中带着点儿嗔怪。
4、借纸船来抒情有什么好处?
明确:抒情总要借助于某种形象。中国自古就有叠纸船、纸鹤等寄托情思的传统,冰心因袭了这一做法,幻想纸船能载着她对母亲的爱和思念归去。
四、质疑问难
鼓励学生把不明白的地方说出来,寻求其他同学或老师的帮助。
五、拓展延伸
1、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展示各自搜集到表现母爱的诗歌、文章或图片,然后每小组选派一人到讲桌前,向全班展示本小组最有特色的`诗歌、文章或图片。
2、教师补充一些重要的诗歌、文章或图片。
六、布置作业
1、这两首诗都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请你也用这种手法写一段话或一首小诗,表现对父母的爱。
2、要求每个学生为自己的父母做一件无须花钱的事(洗脚、捶背等)。
【本.教案设计思路】
课程标准要求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而培养语感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作品所描写的情景之中,与作者产生情感共振,从而荡涤、升华自己的心灵,享受审美情趣。这是本.教案设计重点之所在。
《诗两首》教案设计(《金色花》《纸船》)(教师中心稿)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