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乐书》阅读答案附翻译
- 文档
- 2024-07-02
- 107热度
- 0评论
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史记·乐书》阅读答案附翻译,本文共12篇,希望大家喜欢!
《史记·乐书》阅读答案附翻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凡音由于人心,天之与人有以相通,如景之象形,响之应声。故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恶者天与之以殃,其自然者也。
而卫灵公之时,将之晋,至于濮水之上舍。夜半时闻鼓琴声,问左右,皆对曰不闻。乃召师涓曰:吾闻鼓琴音,问左右,皆不闻。其状似鬼神,为我听而写之。师涓曰:诺。因端坐援琴,听而写之。明日,曰:臣得之矣,然未习也,请宿习之。灵公曰:可。因复宿。明日,报曰:习矣。即去之晋,见晋平公。平公置酒于施惠之台。酒酣,灵公曰:今者来,闻新声,请奏之。平公曰:可。即令师涓坐师旷旁,援琴鼓之。未终,师旷抚而止之曰:此亡国之声也,不可遂。平公曰:何道出?师旷曰:师延所作也。与纣为靡靡之乐,武王伐纣,师延东走,自投濮水之中,故闻此声必于濮水之上,先闻此声者国削。平公曰:寡人所好者音也,愿遂闻之。
一奏之,有白云从西北起;再奏之,大风至而雨随之,飞廊瓦,左右皆奔走。平公恐惧,伏于廊屋之间。晋国大旱,赤地三年。
太史公曰: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故乐音者,君子之所养义也。
夫古者,天子诸侯听钟磬未尝离于庭,卿大夫听琴瑟之音未尝离于前,所以养行义而
防淫佚也。夫淫佚生于无礼,故圣王使人耳闻雅颂之音,目视威仪之礼,足行恭敬之容,口言仁义之道。
(《史记·乐书》有删改)
5.下列加点的词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如景之象形,响之应声 响:回声、回音
B.百姓不亲,天下畔之 畔:通叛 ,背叛
C.舜之道何弘也 弘:弘扬
D.此亡国之声也,不可遂 演奏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为恶者天与之以殃 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B.乃召师涓曰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C.所以养行义而防淫佚也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D.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7.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夫《南风》之诗者/生长之音也/舜乐/好之乐/与天地同意/得万国之欢心/故天下治也。
B.夫《南风》之诗者生长之音也/舜乐好之/乐与天地同意/得万国之欢心/故天下治也。
C.夫《南风》之诗者/生长之音也/舜乐好之/乐与天地同/意得万国之欢心/故天下治也。
D.夫《南风》之诗者生长之音也/舜乐/好之乐/与天地同意/得万国之欢心/故天下治也。
8.请结合原文简要概述:圣人君子该如何对待音乐?(4分)
答:
9.翻译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
(1)凡音由于人心,天之与人有以相通,如景之象形。(3分)
译文:
(2)臣得之矣,然未习也,请宿习之。(3分)
译文:
(3武王伐纣,师延东走,自投濮水之中,故闻此声必于濮水之上,先闻此声者国削。(4分)
译文:
参考答案:
5.C 弘:宽宏
6.D 表示凭借。可译为:用来的 (A 介词,用/连词,导致 B 于是/竟然 C 连词,表并列/连词,表假设,如果)
7.B
(3)(3)武王伐纣的时候,师延向东逃跑,自投濮水自杀而死。所以你这支曲子一定是在濮水河上听到的,先听到这支曲子的,国家就要被削弱。(得分点:东1分,走1分,于濮水之上这个状语后置句1分,先闻此声者国削被动句1分)
文言文翻译
所有的音乐都是从人的心性上产生的,上天和人(的心性)有相通的地方,如同影子象(原来的`)形体一样,回响和原来的声音相应合一样。所以,行善的人,上天自然会给予福祥的报偿,作恶的人,上天会给予灾祸的惩罚,这是自然的事。
所以舜弹奏五弦之琴,唱《南风》之诗,而天下升平;纣王制作《朝歌》北方鄙野的歌曲,结果是身死国亡。舜治理国家的方法为什么那样的宽宏?纣的治理国家的方法为什么却又那样狭隘呢?大概就是因为《南风》之诗的主题是属于生长蕃育之音,舜非常爱好这种音乐,爱好与天地自然的心意相同,能得天下万民的欢心拥戴,所以天下大治。至于《朝歌》,一大早就唱歌,时间上就很不合适,而且北有败北的意思,鄙是粗鄙的意思,但是纣却非常喜爱这种音乐,与万国人民的心意不同,于是诸侯不愿附从,百姓不愿亲近,天下所有的人都背叛反对他,所以结果必然是身死国亡。
在卫灵公的时候,他要去晋国,到了濮水上游的住宿,半夜时听到弹琴的声音,询问身旁的侍从,都回答说没有听到。于是就找来师涓说我听到弹琴的声音,询问侍从,都说没有听到。这种情形好像鬼神(在弹奏),替我仔细听并记下来。师涓说好的。于是就端正地做好,手抚在琴上,一面仔细听,一面写下来。第二天,回报卫灵公说:我记下了这首曲子,但是(还)没有练习,请允许我多留一晚练习这首曲子。 卫灵公就答应了下来,再住一晚。第二天师涓说我练熟了。这才离开濮水去晋国,朝见晋平公。晋平公在惠施台摆了一桌酒为卫灵公接风。酒喝到痛快的时候,卫灵公说:我这趟来,听到一支新曲子,请让我的乐工为你演奏它。晋平公说行。就叫师涓坐在师旷的旁边,拿了一把琴演奏起来。还没弹完,师旷就按住琴弦阻止他说:这是亡国之音,不可演奏下去了。晋平公说:怎么这么说话呢?有什么道理吗?师旷说:这是师延谱写的曲子,是为昏庸霸道的纣王谱写的靡靡之音。武王伐纣的时候,师延朝东逃跑,自投濮水自杀而死。所以,你这支曲子一定是在濮水河上听到的,先听到这支曲子的,国家就要被削弱。晋平公说:我平生所好就是一个音乐,希望让我遂愿听完吧。
演奏第一乐章,就有白云从西北方面升起来,演奏第二乐章时,大风就来到了,大雨随后也到了,掀翻了门廊揭开了房子上的瓦片,身旁随从都四散逃开了。晋平公害怕了,趴在门廊和堂屋之间。晋国大旱,土地荒芜三年。
《史记乐书》文言文阅读答案及翻译
凡音由于人心,天之与人有以相通,如景之象形,响之应声。故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恶者天与之以殃,其自然者也。
故舜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纣为《朝歌》北鄙之音,身死国亡。舜之道何弘也?纣之道何隘也?夫《南风》之诗者生长之音也,舜乐好之,乐与天地同意,得万国之欢心,故天下治也。夫《朝歌》者不时也,北者败也,鄙者陋也,纣乐好之,与万国殊心,诸侯不附,百姓不亲,天下畔之,故身死国亡。
而卫灵公之时,将之晋,至于濮水之上舍。夜半时闻鼓琴声,问左右,皆对曰“不闻”。乃召师涓曰:“吾闻鼓琴音,问左右,皆不闻。其状似鬼神,为我听而写之。”师涓曰:“诺。”因端坐援琴,听而写之。明日,曰:“臣得之矣,然未习也,请宿习之。”灵公曰:“可。”因复宿。明日,报曰:“习矣。”即去之晋,见晋平公。平公置酒于施惠之台。酒酣,灵公曰:“今者来,闻新声,请奏之。”平公曰:“可。”即令师涓坐师旷旁,援琴鼓之。未终,师旷抚而止之曰:“此亡国之声也,不可遂。”平公曰:“何道出?”师旷曰:“师延所作也。与纣为靡靡之乐,武王伐纣,师延东走,自投濮水之中,故闻此声必于濮水之上,先闻此声者国削。”平公曰:“寡人所好者音也,愿遂闻之。”
一奏之,有白云从西北起;再奏之,大风至而雨随之,飞廊瓦,左右皆奔走。平公恐惧,伏于廊屋之间。晋国大旱,赤地三年。
太史公曰: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故乐音者,君子之所养义也。夫古者,天子诸侯听钟磬未尝离于庭,卿大夫听琴瑟之音未尝离于前,所以养行义而防淫佚也。夫淫佚生于无礼,故圣王使人耳闻雅颂之音,目视威仪之礼,足行恭敬之容,口言仁义之道。
(《史记 乐书》,有删改)
4.下列句子中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如景之象形,响之应声 响:响应
B.舜乐好之,乐与天地同意乐:爱好
C.百姓不亲,天下畔之畔:通“叛”背叛
D.与纣为靡靡之乐 靡靡:萎靡颓废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故为善者天报之以福 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
B.乃召师涓曰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C. 因端坐援琴,听而写之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D. 所以养行义而防淫佚也 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音乐是源于人心的,晋平公爱好濮水之上的靡靡之音,司马迁认为他不是个有德之君。
B.师旷认为师涓所作之乐为亡国之音。劝晋平公不要欣赏,可是平公没有采纳他的意见。
C.师涓、师旷同为乐师,但师旷能发现师涓琴声中的问题,可见师旷在琴艺上比师涓高一筹。
D.司马迁把国家兴亡和音乐联系起来,表面上谈的是音乐,其实谈的是仁、礼之类的治国之道。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故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恶者天与之以殃,其自然者也。(3分)
(2)臣得之矣,然未习也,请宿习之。(3分)
(3)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4分)
参考答案
4.A(响:名词,回声、回音)
5.D(表示凭借。可译为:“用来……的”。A项介词,把/连词,导致。B项于是/竟然。C项连词,表并列/连词,表假设,如果。)
6.C(“师旷在琴艺上比师涓高一筹”无中生有,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7.(1)所以,行善的人,上天用福祥回报他,,作恶的人,上天给予他灾祸,这是自然的事。(重点:“为”、判断句)
(2)我记下(得到)了这首曲子,但是(还)没有练习,请允许我多留一晚练习这首曲子。(重点:“习”“宿”)
(3)音乐,是可以用来使血脉动荡,使流通精神,使内心平和的东西。(重点:判断句式、“动荡”“通流”“和正”的使动用法)
参考译文:
所有的音乐都是从人的心性上产生的.,上天和人(的心性)有相通的地方,如同影子像(原来的)形体一样,回响和原来的声音相应和一样。所以,行善的人,上天自然会给予福祥的报偿,作恶的人,上天会给予灾祸的惩罚,这是自然的事。
所以舜弹奏五弦之琴,唱《南风》之诗,而天下升平;纣王制作《朝歌》北方鄙野的歌曲,结果是身死国亡,舜治理国家的方法为什么那样的宽宏?纣的治理国家的方法为什么却又那样狭隘呢?大概就是因为《南风》之诗的主题是属于生长蕃育之音,舜非常爱好这种音乐,爱好与天地自然的心意相同,能得到天下万民的欢心拥戴,所以天下大治。至于《朝歌》,时间上就很不适合,而且“北”有败北的意思,“鄙”是粗鄙的意思,但是纣却非常喜欢这种音乐,与万国人民的心意不同,于是诸侯不愿附从,百姓不愿亲近,天下所有的人都背叛他,所以结果必然是身死国亡.
在卫灵公的时候,他要去晋国,到了濮水的上游住宿,半夜时听到弹琴的声音,询问身旁的侍从,都回答说“没有听到”。于是就找来师涓说:“我听到弹琴的声音,询问侍从,都说没有听到。这种情形好像鬼神(在弹奏),替我仔细听并记下来。” 师涓说:“好的。”于是就端正地坐好,手抚在琴上,一面仔细听,一面写下来。第二天,回报卫灵公说:“我记下了这首曲子,但是(还)没有熟习,请允许我多留一晚练习这首曲子。”卫灵公说:“行。”再住一晚。第二天,师涓说:“我弹熟了。”这才离开濮水去晋国,朝见晋平公。晋平公在惠施台摆酒为卫灵公接风。酒喝到痛快的时候,卫灵公说:“我来的路上,听到一支新曲子,请让我的乐工为您演奏它。”晋平公说:“行”。(于是)就叫师涓坐在师旷的旁边,拿来琴演奏起来。还没弹完,师旷就按住琴弦阻止他说:“这是亡国之者,不能再演奏了。”晋平公说:“有什么道理吗?”师旷说:“这是师延谱写的曲子,是为昏庸霸道的纣王谱写的靡靡之音。武王伐纣的时候,师延朝东逃跑,自投濮水而死。所以,你这支曲子一定是在濮水河上听到的,先听到这支曲子的,国家就要被剥削。”晋平公说:“我平生所好就是一个音乐,希望让我遂愿听完吧。”
演奏第一乐章,就有白云从西北方面升起来,演奏第二乐章时,大风就来到了,大雨随后也到了,掀翻了门廊揭开了房子上的瓦片,身旁随从都四散逃开了。晋平公害怕了,趴在门廊和堂屋之间。晋国大旱,土地荒芜三年。
太史公说:“音乐,是可以用来动荡血脉,流通精神,且调和人心的东西。所以爱好音乐,这是君人用来培养仁义的方法。古代的天子诸侯必须要听钟馨之声,所以钟磬从来没有离开过庭院;卿大夫必须要听琴瑟之声,所以琴瑟从未离开过自己的眼前,这是用来培养仁义防止靡烂荒唐的方法。靡烂荒唐的事,往往出现在没有礼节的地方,所以圣明的君主要让人听到高雅、催人上进的音乐,眼睛看到严正威仪的礼事,脚下的行动必须保持恭敬的容态,口中讲论的事是仁义的道理。
文言文史记乐书阅读试题训练(附答案)
史记乐书
凡音由于人心,天之与人有以相通,如景之象形,响之应声。故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恶者天与之以殃,其自然者也。
而卫灵公之时,将之晋,至于濮水之上舍。夜半时闻鼓琴声,问左右,皆对曰不闻。乃召师涓曰:吾闻鼓琴音,问左右,皆不闻。其状似鬼神,为我听而写之。师涓曰:诺。因端坐援琴,听而写之。明日,曰:臣得之矣,然未习也,请宿习之。灵公曰:可。因复宿。明日,报曰:习矣。即去之晋,见晋平公。平公置酒于施惠之台。酒酣,灵公曰:今者来,闻新声,请奏之。平公曰:可。即令师涓坐师旷旁,援琴鼓之。未终,师旷抚而止之曰:此亡国之声也,不可遂。平公曰:何道出?师旷曰:师延所作也。与纣为靡靡之乐,武王伐纣,师延东走,自投濮水之中,故闻此声必于濮水之上,先闻此声者国削。平公曰:寡人所好者音也,愿遂闻之。
一奏之,有白云从西北起;再奏之,大风至而雨随之,飞廊瓦,左右皆奔走。平公恐惧,伏于廊屋之间。晋国大旱,赤地三年。
太史公曰: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故乐音者,君子之所养义也。
夫古者,天子诸侯听钟磬未尝离于庭,卿大夫听琴瑟之音未尝离于前,所以养行义而防淫佚也。夫淫佚生于无礼,故圣王使人耳闻雅颂之音,目视威仪之礼,足行恭敬之容,口言仁义之道。 (《史记乐书》有删改)
5.下列加点的词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如景之象形,响之应声 响:回声、回音
B.百姓不亲,天下畔之 畔:通叛 ,背叛
C.舜之道何弘也 弘:弘扬
D.此亡国之声也,不可遂 演奏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为恶者天与之以殃 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B.乃召师涓曰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C.所以养行义而防淫佚也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D.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7.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夫《南风》之诗者/生长之音也/舜乐/好之乐/与天地同意/得万国之欢心/故天下治也。
B.夫《南风》之诗者生长之音也/舜乐好之/乐与天地同意/得万国之欢心/故天下治也。
C.夫《南风》之诗者/生长之音也/舜乐好之/乐与天地同/意得万国之欢心/故天下治也。
D.夫《南风》之诗者生长之音也/舜乐/好之乐/与天地同意/得万国之欢心/故天下治也。
8.请结合原文简要概述:圣人君子该如何对待音乐?(4分)
9.翻译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
(1)凡音由于人心,天之与人有以相通,如景之象形。(3分)
(2)臣得之矣,然未习也,请宿习之。(3分)
. (3武王伐纣,师延东走,自投濮水之中,故闻此声必于濮水之上,先闻此声者国削。(4)
参考答案:
5.C 弘:宽宏
6.D 表示凭借。可译为:用来的 (A 介词,用/连词,导致 B 于是/竟然 C 连词,表并列/连词,表假设,如果)
7.B
8.(1〉远离靡靡之音(不听亡国之音)
(2)用音乐来教化万民(进行仁义礼仪教肓)(每点2分)
9.(1〉所有的音乐都是从人的心帔上产生的,上天和人(的心性)有相通的地方,如同影子象(原
来的)形休一样。〈凡音由于人心 1分,有以 1分,景通影 1分,?
(2)我记下(得到〉了这首曲子,怛是(还)没有练习,请允许我多留一晚练习这首曲子。(习
1分,宿 1分,大意1分) 丨
(3)武王伐纣的时候,师延向东逃跑,自投濮水自杀而死。所以你这支曲子一定是在濮水河上听到的,先听到这支曲子的,国家就要被削弱。(得分点:东1分,走1分,于濮水之上这个状语后置句1分,先闻此声者国削被动句1分)
文言文翻译
所有的音乐都是从人的心性上产生的,上天和人(的心性)有相通的地方,如同影子象(原来的')形体一样,回响和原来的声音相应合一样。所以,行善的人,上天自然会给予福祥的报偿,作恶的人,上天会给予灾祸的惩罚,这是自然的事。
所以舜弹奏五弦之琴,唱《南风》之诗,而天下升平;纣王制作《朝歌》北方鄙野的歌曲,结果是身死国亡。舜治理国家的方法为什么那样的宽宏?纣的治理国家的方法为什么却又那样狭隘呢?大概就是因为《南风》之诗的主题是属于生长蕃育之音,舜非常爱好这种音乐,爱好与天地自然的心意相同,能得天下万民的欢心拥戴,所以天下大治。至于《朝歌》,一大早就唱歌,时间上就很不合适,而且北有败北的意思,鄙是粗鄙的意思,但是纣却非常喜爱这种音乐,与万国人民的心意不同,于是诸侯不愿附从,百姓不愿亲近,天下所有的人都背叛反对他,所以结果必然是身死国亡。
在卫灵公的时候,他要去晋国,到了濮水上游的住宿,半夜时听到弹琴的声音,询问身旁的侍从,都回答说没有听到。于是就找来师涓说我听到弹琴的声音,询问侍从,都说没有听到。这种情形好像鬼神(在弹奏),替我仔细听并记下来。师涓说好的。于是就端正地做好,手抚在琴上,一面仔细听,一面写下来。第二天,回报卫灵公说:我记下了这首曲子,但是(还)没有练习,请允许我多留一晚练习这首曲子。 卫灵公就答应了下来,再住一晚。第二天师涓说我练熟了。这才离开濮水去晋国,朝见晋平公。晋平公在惠施台摆了一桌酒为卫灵公接风。酒喝到痛快的时候,卫灵公说:我这趟来,听到一支新曲子,请让我的乐工为你演奏它。晋平公说行。就叫师涓坐在师旷的旁边,拿了一把琴演奏起来。还没弹完,师旷就按住琴弦阻止他说:这是亡国之音,不可演奏下去了。晋平公说:怎么这么说话呢?有什么道理吗?师旷说:这是师延谱写的曲子,是为昏庸霸道的纣王谱写的靡靡之音。武王伐纣的时候,师延朝东逃跑,自投濮水自杀而死。所以,你这支曲子一定是在濮水河上听到的,先听到这支曲子的,国家就要被削弱。晋平公说:我平生所好就是一个音乐,希望让我遂愿听完吧。
演奏第一乐章,就有白云从西北方面升起来,演奏第二乐章时,大风就来到了,大雨随后也到了,掀翻了门廊揭开了房子上的瓦片,身旁随从都四散逃开了。晋平公害怕了,趴在门廊和堂屋之间。晋国大旱,土地荒芜三年。
史记·乐毅传的阅读答案附翻译
乐毅者.其先祖日乐羊。乐羊为瑰史侯将.伐取中山。魏文侯对乐羊以是寿。乐羊死.葬于是寿,其后子孙因家焉。中山复目,至赵武灵王时复灭中山,而乐氏后有乐毅。
乐毅贤,好兵,赵人举之。厦武灵王有沙丘之乱.乃击赵适魏。闻燕昭王咀子之之乱而齐大赃燕,燕昭王怨齐,未尝一日而忘报齐也。燕国小.辟远,力不能制。于是屈身下士。先礼郭隗咀招贤者。乐毅于是为魏昭王使于燕.燕王旺客礼待之。乐毅辞让.避委质为臣.燕昭王以为亚卿.久之。
当是时。齐辟王强.南败楚相唐昧于重丘.西摧三晋于观津.递与三晋击秦.助越灭中山。
破宋,广地千余里。诸侯皆欲背秦而服于齐。潜王自矜.百姓弗堪。于是燕昭王问伐齐之事。乐毅对日:“齐.霸国之余业也,地大人众.采易独攻也。王必欲伐之.莫如与赵厦楚、魏。”于是使乐彀约赵惠文王,别使连楚、魏,令赵说秦以伐齐之利。诸侯害齐潘王之骄暴,皆争合从与燕伐齐。乐毅还报,燕昭王悉起兵.使乐毅为上将军.赵惠文王以相国印授乐毂。乐毅于是井护赵、楚、韩、魏、燕之兵以伐齐,破之济西。诸侯兵罢归,而燕军乐毂独追。至于临蕾。齐昏王之胜济西,亡走,保于莒。乐毂独留绚齐,齐皆城守。乐毅攻入临蕾。尽取齐宝财物馨嚣输之燕。燕昭王大悦,亲至济上劳军.行赏堆士。封乐彀于昌国,号为昌国君。于是燕昭王收齐卤获以归,而使乐毂复以兵平齐城之不下者。乐牧留掏齐五岁.下齐七十奈城.皆为郡县以属燕.唯独莒、即墨未服。
会燕昭王死,子立为燕惠王。惠王自为太子时尝不快于乐毅,厦即位,齐之田单闻之,乃纵反问于燕.日:“齐城不下者两城耳。然所以不早拔者.闻乐毅与燕新王有隙。欲连兵且留齐.南面而王齐。齐之所惠,唯思他将之采。”于是燕惠王目己疑乐彀,得齐反问。乃使骑劫代将,而召乐毅。乐毅知燕惠王之不善代之,畏诔,遂西降赶。赵封乐毅于观津,号日望诸君。
(《史记乐毅列传》)
8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未尝一日而忘报齐也 报:报答,酬谢。
B 于是屈身下士 下:谦逊地对待。
C 王必欲伐之,莫如与赵及楚、魏 与:结交,亲附。
D 皆为郡县以属燕 属:归属,从属。
9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能衰明乐毅有军事谋略与才能的一项是
①及武灵王有沙丘之乱,乃去赵适魏
②齐,霸国之余业也,地大人众,未易独攻也
③尽取齐宝财物祭器输之燕
④乐毅于是并护赵、楚、韩、魏、燕之兵以伐齐,破之济西
⑤乐毅留徇齐五岁,下齐七十余域
⑥乐毅知燕惠王之不善代之,畏诛,遂西降赵。
A①②⑥ 13②④⑤ C③④⑥ D.①③⑤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窖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乐毅的祖先乐羊凭借伐取中山国的战功.被魏文侯分封到灵寿,他死后其子孙后代 就居住在了那里。
B齐国多方争战.国力大增.各诸侯国都打算背离秦国而归服齐国。可是齐滑王自高 自大,百姓不能忍受。
c燕昭王征求攻打齐国的意见,乐毅建议采取合纵政策;燕昭王封乐毅为上将军,并授与相印.派他攻打齐国。
D.惠王做太子时就对乐毅不满.他即位后.齐国的田单借此事施行反问计,结果惠王 剥夺了乐毅的军权。
11把第三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于是使乐彀约赵惠文王,别使连楚、魏。夸赵说秦以伐齐之利。_
(2)然所以不早拔者,闻乐毅与燕新王有隙.欲连兵且留齐.南面而王齐。
答案:
8.A(报:报复)
9.B(③尽取其财物送给齐君,有掠夺的嫌疑,是忠君的表现。
⑥表现他有远见,有头脑,非军事谋略。)
10.C(授给乐毅相印的是赵惠文王)
11.(1)于是昭王派乐毅去与赵惠文王结盟立约,另派使者去联合楚国、魏国,让赵国用攻打齐国的好处去劝说秦国。
(约、“以伐齐之利”各1分,句意2分,共4分)
(2)而不及早攻取的原因,听说是乐毅与燕国新即位的'国君有隔阂,乐毅想连续不断用兵(故意拖延时间)暂且留在齐国,在齐国面南称王。
(所以、拔、隙、且各1分,句意2分,共6分)
【参考译文】
乐毅,他的祖先叫乐羊。乐羊担任魏文侯的将领,他带兵攻下了中山国,魏文侯把灵寿封给了乐羊。乐羊死后,就葬在灵寿,他的后代子孙们就在那里安了家。后来中山复国了,到赵武灵王的时候又灭掉了中山国,而乐家的后代出了个有名人物叫乐毅。
乐毅很贤能,喜好军事,赵国人曾举荐他出来做官。到了武灵王在沙丘行宫被围困饿死后,他就离开赵国到了魏国。后来他听说燕昭王因为子之执政,燕国大乱而被齐国乘机战败,因而燕昭王非常怨恨齐国,不曾一天忘记向齐国报仇雪恨。燕国是个弱小的国家,地处偏远,国力是不能克敌制胜的,于是燕昭王降抑自己的身分,礼贤下士,他先礼尊郭隗借以招揽天下贤士。正在这个时候,乐毅为魏昭王出使到了燕国,燕王以宾客的礼节接待他。乐毅推辞谦让,后来终于向燕昭王敬献了礼物表示愿意献身做臣下,燕昭王就任命他为亚卿,他担任这个职务的时间很长。
当时,齐湣王很强大,南边在重丘战败了楚国宰相唐眛,西边在观津打垮了魏国和赵国,随即又联合韩、赵、魏三国攻打秦国,还曾帮助赵国灭掉中山国,又击破了宋国,扩展了一千多里地的领土。他与秦昭王共同争取尊为帝号,不久他便自行取消了东帝的称号,仍归称王。各诸侯国都打算背离秦国而归服齐国。可是齐湣王自尊自大很是骄横,百姓已不能忍受他的暴政了。燕昭王认为攻打齐国的机会来了,就向乐毅询问有关攻打齐国的事情。乐毅回答说:“齐国,它原来就是霸国如今仍留着霸国的基业,土地广阔人口众多,可不能轻易地单独攻打它。大王若一定要攻打它,不如联合赵国以及楚国、魏国一起攻击它。” 于是昭王派乐毅去与赵惠文王结盟立约,另派使者去联合楚国、魏国,让赵国以攻打齐国的好处去劝说秦国。由于诸侯们认为齐湣王骄横暴虐对各国也是个祸害,都争着跟燕国联合共同讨伐齐国。乐毅回来汇报了出使情况,燕昭王动员了全国的兵力,派乐毅担任上将军,赵惠文王把相国大印授给了乐毅。乐毅于是统一指挥着赵、楚、韩、魏、燕五国的军队去攻打齐国,在济水西边大败齐国军队。这时各路诸侯的军队都停止了攻击,撤回本国,而燕国军队在乐毅指挥下单独追击败逃之敌,一直追到齐国都城临淄。齐湣王在济水西边被打败后,就逃跑到莒邑并据城固守。乐毅单独留下来带兵巡行占领的地方,齐国各城邑都据城坚守不肯投降。乐毅集中力量攻击临淄,拿下临淄后,把齐国的珍宝财物以及宗庙祭祀的器物全部夺取过来并把它们运到燕国去。燕昭王大喜,亲自赶到济水岸上慰劳军队,奖赏并用酒肉犒劳军队将士,把昌国封给乐毅,封号叫昌国君。当是燕昭王把在齐国夺取缴获的战利品带回了燕国,而让乐毅继续带兵进攻还没拿下来的齐国城邑。乐毅留在齐国巡行作战五年,攻下齐国城邑七十多座,都划为郡县归属燕国,只有莒和即墨没有收服。
这时恰逢燕昭王死去,他的儿子立为燕惠王。惠王从做太子时就曾对乐毅有所不满,等他即位后,齐国的田单了解到他与乐毅有矛盾,就对燕国施行反间计,造谣说:“齐国城邑没有攻下的仅只两个城邑罢了。而所以不及早攻取的原因,听说是乐毅与燕国新即位的国君有隔阂,乐毅连续不断用兵(故意拖延时间)暂且留在齐国,(想)在齐国面南称王。齐国所担忧的,只怕别的将领来。”当时燕惠王本来就已经怀疑乐毅,又受到齐国反间计的挑拨,就派骑劫代替乐毅任将领,并召回乐毅。乐毅心里明白燕惠王派人代替自己是不怀好意的,害怕回国后被杀,便向西去投降了赵国。赵国把观津这个地方封给乐毅,封号叫望诸君。赵国对乐毅十分尊重优宠借此来震动威慑燕国、齐国。
史记·乐书阅读答案
凡音由于人心,天之与人有以相通,如景之象形,响之应声。故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恶者天与之以殃,其自然者也。
而卫灵公之时,将之晋,至于濮水之上舍。夜半时闻鼓琴声,问左右,皆对曰“不闻”。乃召师涓曰:“吾闻鼓琴音,问左右,皆不闻。其状似鬼神,为我听而写之。”师涓曰:“诺。”因端坐援琴,听而写之。明日,曰:“臣得之矣,然未习也,请宿习之。”灵公曰:“可。”因复宿。明日,报曰:“习矣。”即去之晋,见晋平公。平公置酒于施惠之台。酒酣,灵公曰:“今者来,闻新声,请奏之。”平公曰:“可。”即令师涓坐师旷旁,援琴鼓之。未终,师旷抚而止之曰:“此亡国之声也,不可遂。”平公曰:“何道出?”师旷曰:“师延所作也。与纣为靡靡之乐,武王伐纣,师延东走,自投濮水之中,故闻此声必于濮水之上,先闻此声者国削。”平公曰:“寡人所好者音也,愿遂闻之。”
一奏之,有白云从西北起;再奏之,大风至而雨随之,飞廊瓦,左右皆奔走。平公恐惧,伏于廊屋之间。晋国大旱,赤地三年。
太史公曰: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故乐音者,君子之所养义也。
夫古者,天子诸侯听钟磬未尝离于庭,卿大夫听琴瑟之音未尝离于前,所以养行义而防淫佚也。夫淫佚生于无礼,故圣王使人耳闻雅颂之音,目视威仪之礼,足行恭敬之容,口言仁义之道。 (《史记乐书》有删改)
5.下列加点的词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如景之象形,响之应声 响:回声、回音
B.百姓不亲,天下畔之 畔:通“叛” ,背叛
C.舜之道何弘也 弘:弘扬
D.此亡国之声也,不可遂 演奏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为恶者天与之以殃 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B.乃召师涓曰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C.所以养行义而防淫佚也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D.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7.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夫《南风》之诗者/生长之音也/舜乐/好之乐/与天地同意/得万国之欢心/故天下治也。
B.夫《南风》之诗者生长之音也/舜乐好之/乐与天地同意/得万国之欢心/故天下治也。
C.夫《南风》之诗者/生长之音也/舜乐好之/乐与天地同/意得万国之欢心/故天下治也。
D.夫《南风》之诗者生长之音也/舜乐/好之乐/与天地同意/得万国之欢心/故天下治也。
8.请结合原文简要概述:圣人君子该如何对待音乐?(4分)
9.翻译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
(1)凡音由于人心,天之与人有以相通,如景之象形。(3分)
(2)臣得之矣,然未习也,请宿习之。(3分)
. (3武王伐纣,师延东走,自投濮水之中,故闻此声必于濮水之上,先闻此声者国削。(4分)
答案:
5.C 弘:宽宏
6.D 表示凭借。可译为:“用来……的” (A 介词,用/连词,导致 B 于是/竟然 C 连词,表并列/连词,表假设,如果)
7.B
8.(1〉远离靡靡之音(不听亡国之音)
(2)用音乐来教化万民(进行仁义礼仪教肓)(每点2分)
9.(1〉所有的音乐都是从人的心帔上产生的,上天和人(的心性)有相通的地方,如同影子象(原
来的)形休一样。〈“凡音由于人心” 1分,“有以” 1分,“景”通“影” 1分,?
(2)我记下(得到〉了这首曲子,怛是(还)没有练习,请允许我多留一晚练习这首曲子。(习”
1分,“宿” 1分,大意1分) 丨
(3)武王伐纣的时候,师延向东逃跑,自投濮水自杀而死。所以你这支曲子一定是在濮水河上听到的,先听到这支曲子的,国家就要被削弱。(得分点:“东”1分,“走”1分,“于濮水之上”这个状语后置句1分,“先闻此声者国削”被动句1分)
文言文翻译
所有的音乐都是从人的心性上产生的,上天和人(的心性)有相通的地方,如同影子象(原来的)形体一样,回响和原来的声音相应合一样。所以,行善的人,上天自然会给予福祥的报偿,作恶的`人,上天会给予灾祸的惩罚,这是自然的事。
所以舜弹奏五弦之琴,唱《南风》之诗,而天下升平;纣王制作《朝歌》北方鄙野的歌曲,结果是身死国亡。舜治理国家的方法为什么那样的宽宏?纣的治理国家的方法为什么却又那样狭隘呢?大概就是因为《南风》之诗的主题是属于生长蕃育之音,舜非常爱好这种音乐,爱好与天地自然的心意相同,能得天下万民的欢心拥戴,所以天下大治。至于《朝歌》,一大早就唱歌,时间上就很不合适,而且“北”有败北的意思,“鄙”是粗鄙的意思,但是纣却非常喜爱这种音乐,与万国人民的心意不同,于是诸侯不愿附从,百姓不愿亲近,天下所有的人都背叛反对他,所以结果必然是身死国亡。
在卫灵公的时候,他要去晋国,到了濮水上游的住宿,半夜时听到弹琴的声音,询问身旁的侍从,都回答说“没有听到”。于是就找来师涓说“我听到弹琴的声音,询问侍从,都说没有听到。这种情形好像鬼神(在弹奏),替我仔细听并记下来。”师涓说“好的。”于是就端正地做好,手抚在琴上,一面仔细听,一面写下来。第二天,回报卫灵公说:“我记下了这首曲子,但是(还)没有练习,请允许我多留一晚练习这首曲子。” 卫灵公就答应了下来,再住一晚。第二天师涓说“我练熟了。”这才离开濮水去晋国,朝见晋平公。晋平公在惠施台摆了一桌酒为卫灵公接风。酒喝到痛快的时候,卫灵公说:“我这趟来,听到一支新曲子,请让我的乐工为你演奏它。”晋平公说“行”。就叫师涓坐在师旷的旁边,拿了一把琴演奏起来。还没弹完,师旷就按住琴弦阻止他说:“这是亡国之音,不可演奏下去了。”晋平公说:“怎么这么说话呢?有什么道理吗?”师旷说:“这是师延谱写的曲子,是为昏庸霸道的纣王谱写的靡靡之音。武王伐纣的时候,师延朝东逃跑,自投濮水自杀而死。所以,你这支曲子一定是在濮水河上听到的,先听到这支曲子的,国家就要被削弱。”晋平公说:“我平生所好就是一个音乐,希望让我遂愿听完吧。”
演奏第一乐章,就有白云从西北方面升起来,演奏第二乐章时,大风就来到了,大雨随后也到了,掀翻了门廊揭开了房子上的瓦片,身旁随从都四散逃开了。晋平公害怕了,趴在门廊和堂屋之间。晋国大旱,土地荒芜三年。
王翦者,频阳东乡人也。少而好兵,事秦始皇。始皇十一年,翦将攻赵阏与,破之,拔九城,十八年,翦将攻赵。岁余,遂拔赵,赵王降,尽定赵地为郡。明年,燕使荆轲为贼于秦,秦王使王翦攻燕。燕王喜走辽东,翦遂定燕蓟而还。秦使翦子王贲击荆①,荆兵败。还击魏,魏王降,遂定魏地。
秦始皇既灭三晋,走燕王,而数破荆师。秦将李信者,年少壮勇,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为贤勇。于是始皇问李信:“吾欲攻取荆,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人。”始皇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遂使李信及蒙恬将二十万南伐荆。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于频阳。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始皇闻之,大怒,自驰如频阳,见谢王翦曰:“寡人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辱秦军。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王翦谢曰:“老臣罢病悖乱,唯大王更择贤将。”始皇谢曰:“已矣,将军勿复言!”王翦曰:“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为听将军计耳。”于是王翦将兵六十万人,始皇自送至灞上。王翦行,请美田宅园池甚众。始皇曰:“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曰:“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始皇大笑。王翦既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或曰:“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夫秦王怚而不信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
王翦果代李信击荆。荆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拒秦。王翦至,坚壁而守之,不肯战。荆兵数出挑战,终不出。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久之,王翦使人问军中戏乎?对曰:“方投石超距。”于是王翦曰:“士卒可用矣。”荆数挑战而秦不出,乃引而东。翦因举兵追之,令壮士击,大破荆军。至蕲南,杀其将军项燕,荆兵遂败走。秦因乘胜略定荆地城邑。岁余,虏荆王负刍,竟平荆地为郡县。
(节选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注】①荆:即指楚。
4.对下列句子中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 是:正确
B.大怒,自驰如频阳 如:去,到
C.始皇谢曰:“已矣,将军勿复言!” 谢:感谢
D.虏荆王负刍,竟平荆地为郡县 竟:最终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B.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C.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D.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秦国想攻打楚国,李信要求的军队人数比王翦要求的少,秦王就认为毫无战功的李信勇敢而屡立战功的王翦年老胆怯,于是派李信出征。
B.王翦不被信任重用,于是称病回老家养老,后来李信兵败,秦王亲自去请王翦统率军队,王翦推辞不过最终复出,要求带六十万大军出征。
C.王翦把全国的军队都带去攻打楚国,出征前后多次向秦王请封良田美宅,因为他知道秦王残暴又多疑,这样做是为了消除秦王对他的怀疑。
D.王翦他带兵抵达战场后,不理会楚军的屡次挑战,坚守不出,让士兵充分休整,最终趁楚军撤退时击败了他们,接着乘胜追击,最终灭了楚国。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 (5分)
(2)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5分)
答案:
4.C(道歉。)
5. C
6.A(李信并非毫无战功,他曾经率领前人追击燕军,并抓获燕太子丹。)
7.(1)现在听说楚军一天天前进并向西逼近,将军虽然染病,难道忍心抛弃我吗!(“日”“西”“独”“寡人”各1分,大意1分,共5分。)
(2)王翦每天让士兵休息洗浴,并且供给上等饮食抚慰他们,亲自与士兵同饮共食。(“日”“休”“善”“抚循”各1分,大意1分,共5分。“循”,安慰、慰问。)
【参考译文】
王翦,是频阳东乡人。少年时就喜好军事,后来侍奉秦始皇。始皇十一年,王翦带兵攻打赵国的阏与,不仅攻陷了它,还一连拿下九座城邑。始皇十八年,王翦领兵攻打赵国。一年多就攻取了赵国,赵王投降,赵国各地全部被平定,设置为郡。第二年,燕国派荆轲到秦国谋杀秦王,秦王派王翦攻打燕国。燕王喜逃往辽东,王翦终于平定了燕国都城蓟胜利而回。秦王派王翦儿子王贲攻击楚国,楚兵战败。掉过头来再进击魏国,魏王投降,最后平定了魏国各地。
秦始皇灭掉了韩、赵、魏三国,使燕王喜逃跑了,同时多次战败楚军。秦国将领李信,年轻气盛,英勇威武,曾带着几千士兵把燕太子丹追击到衍水,最后打败燕军捉到太子丹,秦始皇认为李信贤能勇敢。于是秦始皇问李信:“我打算攻取楚国,由将军估计调用多少人才够?”李信回答说:“最多不过二十万人。”秦始皇又问王翦,王翦回答说:“非得六十万人不可。”秦始皇说:“王将军老了,多么胆怯呀!李将军真是果断勇敢,他的`话是对的。”于是就派李信及蒙恬带兵二十万向南进军攻打楚国。王翦的话不被采用,就推托有病,回到频阳家乡养老。李信攻打平与,蒙恬攻打寝邑,大败楚军。李信接着进攻鄢、郢,又拿了下来,于是带领部队向西前进,要与蒙恬在城父会师。其实,楚军于是跟踪追击他们,连着三天三夜不停息,结果大败李信部队,攻入两个军营,杀死七个都尉,秦军大败而逃。
秦始皇听到这个消息,大为震怒,亲自乘快车奔往频阳,见到王翦道歉说:“我因为没采用您的计策,李信果然使秦军蒙受了耻辱。现在听说楚军一天天前进并向西逼近,将军虽然染病,难道忍心抛弃我吗!”王翦推辞说:“老臣病弱疲乏,昏聩无能,希望大王另择良将。”秦始皇再次表示歉意说:“好啦,将军不要再说什么了!”王翦说:“大王一定不得已而用我,非六十万人不可。”秦始皇满口答应说:“就只听将军的谋划了。”于是王翦率领着六十万大军出发了,秦始皇亲自到灞上送行。王翦临出发时,请求赐予许多良田、美宅、园林池苑等。秦始皇说:“将军尽管上路好了,何必担忧家里日子不好过呢?”王翦说:“替大王带兵,即使有功劳也终究难以得到封侯赐爵,所以趁着大王特别器重我的时候,我也得及时请求大王赐予园林池苑来给子孙后代置份家产吧。”秦始皇听了哈哈大笑起来。王翦出发后到了函谷关,又连续五次派使者回朝廷请求赐予良田。有人说:“将军请求赐予家业,也太过分了吧。”王翦说:“这么说不对。秦王性情粗暴对人多疑。现在大王把全国的武士调光特地委托给我,我不用多多请求赏赐田宅给子孙们置份家产来表示自己出征的坚定意志,难道让秦王平白无故地怀疑我吗?”
王翦终于代替李信进击楚国。楚王得知王翦增兵而来,就竭尽全国军队来抗拒秦兵。王翦抵达战场,构筑坚固的营垒采取守势,不肯出兵交战。楚军屡次挑战,始终坚守不出。王翦每天让士兵休息洗浴,并且供给上等饮食抚慰他们,亲自与士兵同饮共食。过了一段时间,王翦派人询问士兵中玩什么游戏?回来报告说:“正在比赛投石看谁投得远。”于是王翦说:“士兵可以派用了。”楚军屡次挑战,秦军不肯应战,就领兵向东去了。王翦趁机发兵追击他们,派健壮力战的兵丁实施强击,大败楚军。追到蕲南,杀了他们的将军项燕,楚军终于败逃。秦军乘胜追击,占领并平定了楚国城邑。一天后,俘虏了楚王负刍,最后平定了楚国各地设为郡县。
史记·张仪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史记
张仪者,魏人也。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苏秦自以不及张仪。
张仪已学,而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释之。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
苏秦已说赵王而得相约从亲,然恐秦之攻诸侯,念莫可使用于秦者,乃使人微感张仪曰:“子始与苏秦善,今秦已当路,子何不往游,以求通子之愿?”张仪于是之赵,求见苏秦。苏秦乃诫门下人不为通。已而见之,坐之堂下,赐仆妾之食。数让之曰:“以子之材能,乃自令困辱至此。吾宁不能言而富贵子,子不足收也。”张仪之来也,自以为故人,反见辱,怒,念诸侯莫可事,独秦能苦赵,乃遂入秦。
苏秦已而告其舍人曰:“张仪,天下贤士,吾殆弗如也。今吾幸先用,而能用秦柄者,独张仪可耳。然贫,无因以进。吾恐其乐小利而不遂,故召辱之,以激其意。子为我阴奉之。乃言赵王,发金币车马,使人微随张仪,与同宿舍,稍稍近就之,奉以车马金钱,所欲用,为取给,而弗告。张仪遂得以见秦惠王。
苏秦之舍人乃辞去。张仪曰:“赖子得显,方且报德,何故去也?”舍人曰:“臣非知君,知君乃苏君。苏君忧秦伐赵败从约,以为非君莫能得秦柄,使臣阴奉给君资,尽苏君之计谋。今君已用,请归报。”张仪曰:“嗟乎,此在吾术中而不悟,吾不及苏君明矣!吾又新用,安能谋赵乎?”张仪遂相秦。
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子何不往游 游:游学 B.赖子得显 显:显贵的地位
C.子不足收也 收:录用 D.张仪遂相秦 相:任秦国宰相
5.下列句子与“张仪之来也,自以为故人,反见辱”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B.项王曰:沛公安在?
C.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 D.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张仪和苏秦一起师事鬼谷子,苏秦暗中派人让张仪前往赵国,张仪也希望苏秦能推荐,以实现自己的理想。
B.苏秦认为自己才能不及张仪,害怕张仪与自己争权夺位,故用计让张仪去秦国。
C.张仪到秦国为相后,从苏秦舍人那里了解到事情真相,这时他才恍然大悟,并对苏秦充满感激之情,自认为不及苏秦。
D.张仪在楚国因为贫穷而受辱,后又到赵国又遭苏秦羞辱,但他能屈能伸,明晓形势,终于在秦国为相,充分表现了他的.智慧和才干。
7.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8分)
(1)苏秦乃诫门下人不为通。已而见之,坐之堂下,赐仆妾之食。(4分)
(2)今吾幸先用,而能用秦柄者,独张仪可耳。然贫,无因以进。(4分)【参考答案、译文见下一页】
参考答案
4、A “游”应解释为“结交”。
5、D 例句是被动句式,D项“于”表被动,A项是介宾短语后置,B项是宾语前置,C项是省略句,省略介词“于”。
6、B “害怕张仪与自己争权夺位”错。
7、(1)苏秦就告诫手下人不许为(张仪)引见。不久,(苏秦)接见了他,让他坐在堂下,赐给(他)奴仆侍妾吃的饭菜。(“诫”“不为通”“坐之”各1分,文通字顺1分。)
(2)现在幸亏我先受重用,然而能够掌握秦国权力的,只有张仪才行。但是(他)太贫穷,没有机会来求得引荐。(“用秦柄者”“因”“进”各1分,文通字顺1分。)
附参考译文:
张仪是魏国人。当初曾和苏秦一起师事鬼谷子先生,苏秦自认为才学比不上张仪。
张仪完成学业,就去游说诸侯。他曾陪着楚相喝酒,席间,楚相丢失了一块玉璧,门客们怀疑张仪,说:“张仪贫穷,品行鄙劣,一定是这个人偷去了宰相的玉璧。”于是,大家一起把张仪拘捕起来,拷打了几百下。张仪始终没有承认,只好释放了他。他的妻子说:“唉!您要是不读书游说,又怎么能受到这样的屈辱呢?”张仪对他的妻子说:“你看看我的舌头还在不在?”他的妻子笑着说:“舌头还在呀。”张仪说:“这就够了。”
苏秦已经说服赵王而得以与各国结缔合纵相亲的联盟,但是他害怕秦国攻打各诸侯国,又考虑到没有合适的人可以派到秦国,于是暗中派人指引张仪说:“您当初和苏秦交情很好,现在苏秦已经当权,您为什么不去结交他,以实现你的愿望呢?”于是张仪前往赵国,请求会见苏秦。苏秦于是就告诫门下的人不许为张仪引见。不久,苏秦才接见了他。让他坐在堂下,赐给他奴仆侍妾吃的饭菜,还屡次责备他说:“凭您的才能,却让自己穷困潦倒到这样的地步。我难道不能推荐您让您富贵吗?只是您不值得录用罢了。”张仪投奔苏秦,自认为都是老朋友了,不料反而被羞辱,很愤怒。又考虑到诸侯中没有一个值得他侍奉的,只有秦国能困扰赵国,于是就到秦国去。
不久,苏秦对他的家臣说:“张仪是天下最有才能的人,我大概比不上他呀。现在,幸亏我比他先受重用,然而能够掌握秦国权力的,只有张仪才行。但是他太贫穷,没有机会求得引荐。我担心他以小的利益为满足而不能成就大的功业,所以特地把他召来羞辱他,以激励他的意志,您替我暗中侍奉他。”苏秦向赵王禀明这件事,发送金钱、财物和车马,暗中派人跟随张仪,和他投宿同一客栈,渐渐地接近他,并奉送车马金钱,凡是他需要的,都供给他,却不说明谁给的。张仪终于有机会拜见了秦惠王。
苏秦的家臣见任务完成了,要告辞离去。张仪说:“靠您的相助,我才得到显贵的地位,正想报答您的恩德,为什么要离开呢?”家臣说:“我并不了解您,真正了解您的是苏先生。苏先生担心秦国攻打赵国,破坏合纵联盟。认为除了您没有谁能掌握秦国的大权,派我暗中供您钱财,这全都是苏先生的计谋。现在,先生已被重用,请让我回去复命吧!”张仪说:“唉呀,这些权谋都是我学习过的术业,而我却没有察觉到,我没有苏先生高明啊!况且我刚刚被任用,又怎么能图谋攻打赵国呢?”张仪于是任秦国宰相。
史记·陈豨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陈豨拜为巨鹿守,辞于淮阴侯。淮阴侯挈其手,辟左右与之步于庭,仰天叹曰:“子可与言乎?欲与子有言也。”豨曰:“唯将军令之。”淮阴侯曰:“公之所居,天下精兵处也;而公,陛下之信幸臣也。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矣;三至,必怒而自将。吾为公从中起,天下可图也。”陈豨素知其能也,信之,曰:“谨奉教!”汉十年,陈豨果反。上自将而往,信病不从。阴使人至豨所,曰:“弟举兵,吾从此助公。”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欲发以袭吕后、太子。部署已定,待豨报。其舍人得罪于信,信囚,欲杀之。舍人弟上变,告信欲反状于吕后。吕后欲召,恐其党不就,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从上所来,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贺。相国绐信曰:“虽疾,强入贺。”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信方斩,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遂夷信三族。
高祖已从豨军来,至,见信死,且喜且怜之,问:“信死亦何言?”吕后曰:“信言恨不用蒯通计。”乃诏齐捕蒯通。蒯通至,上曰:“若教淮阴侯反乎?”对曰:“然,臣固教之。竖子不用臣之策,故令自夷于此。如彼竖子用臣之计,陛下安得而夷之乎!”上怒曰:“亨之。”通曰:“嗟乎,冤哉亨也!”上曰:“若教韩信反,何冤?”对曰:“秦之纲绝而维弛,山东大扰,异姓并起,英俊乌集。当是时,臣唯独知韩信,非知陛下也。且天下锐精持锋欲为陛下所为者甚众,顾力不能耳。又可尽亨之邪?”高帝曰:“置之。”乃释通之罪。
(节选自[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
(二)
陈豨以宾客盛,为周昌所疑。高祖使案其客,始反耳。未必素有逆谋。韩信处嫌疑之地,轻与一陈豨出口言反,此亦非人情。信以淮阴侯家居,虽赦诸徒奴,合而使之,未易部勒也。上自出,关中虽虚,未能全无备,亦不可信也,论者却未及此……史公依汉廷狱案,叙入传中,而其冤自现。
(节选自[清]冯班《〈史记〉会注考证》)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部署已定,待豨报 报:报告
B.相国绐信曰 绐:欺骗
C.秦之纲绝而维弛 弛:松懈
D.高祖使案其客 案:追究
7.下列句中加点的字,用法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A.子可与言乎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B.人言公之畔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且喜且怜之 彼且奚适也
D.陈豨以宾客盛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3分)
(2)且天下锐精持锋欲为陛下所为者甚众,顾力不能耳。(3分)
(3)虽赦诸徒奴,合而使之,未易部勒也。(3分)
9.冯班认为“史公依汉廷狱案,叙入传中,而其冤自现”,请说明选文(一)中哪些地方能看出韩信的“冤”。(3分)
参考答案
6.A(3分。回复)
7.B(3分。A项,和、同,介词/和、同,连词;C项,又/将;D项,因为/拿)
8.(1)竟然被小儿妇人欺诈,难道不是天意吗?(3分。“乃”“为……所”“岂”各1分)(2)况且天下磨利兵器、手执利刃想要做陛下所做的`事情的人很多,只是力量不能达到而已。(3分。“且”“锐精持锋”“顾”各1分)(3)即使赦免了各位囚徒和奴隶,聚合一起驱使他们造反,也不容易统领约束啊。(3分。每句1分)
9.(1)韩信与陈豨辟人挈手之语,无人听闻,说明是诬告;(2)韩信诈诏赦诸官徒奴来攻袭吕后、太子,不合情理,表明韩信可能有冤。(3)韩信被斩时的后悔,说明他没有造反之心;(4)高祖“且喜且怜之”的心理,暗示韩信可能被冤;(5)蒯通痛骂韩信不用自己的计策导致被诛,表明韩信没有造反之意。(3分。每点1分。答对三点即可)
译文
正在更新中
《观书》原诗翻译及阅读训练附答案
【原文】:
观书
于谦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注释】:于谦,字廷益,浙江钱塘人
【翻译】:书卷是多情的像是故人,每日从早到晚和自己形影相随,愁苦与共。一眼扫过就是三千字,读书专心致志,胸无杂念。坚持经常读书,就象池塘不断有活水注入,不断得到新的营养,永远清澈。勤奋攻读,不断增长新知,就象东风催开百花,染绿柳枝一样。金鞍玉勒的贵公子寻求志同道合的玩伴,却不信我的书房中别有一番春景。
【赏析】:该诗盛赞书之好处,极写读书之趣,作者于谦,是明代著名民族英雄、诗人。他生性刚直,博学多闻。他的勤学苦练精神与他的高风亮节一样名传后世。这首诗写诗人自我亲身体会,抒发喜爱读书之情,意趣高雅,风格率直,说理形象,颇有感染力。
诗的'首联用拟人手法,将书卷比作多情的老朋友,每日从早到晚和自己形影相随、愁苦与共,形象地表明诗人读书不倦、乐在其中。颔联用夸张、比喻手法写诗人读书的情态。一眼扫过三千字,非确数,而是极言读书之多之快,更表现诗人读书如饥似渴的心情。胸无一点尘,是比喻他胸无杂念。这两句诗使诗人专心致志,读书入迷的情态跃然纸上,也道出了一种读书方法。颈联用典故和自然景象作比,说明勤读书的好处,表现诗人持之以恒的精神。活水句,化用朱熹《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谓有源头活水来”句,是说坚持经常读书,就象池塘不断有活水注入,不断得到新的营养,永远清澈。“东风”句是说勤奋攻读,不断增长新知,就象东风催开百花,染绿柳枝一样,依次而来,其乐趣令人心旷神怡。尾联以贵公子反衬,显示读书人书房四季如春的胜景。读书可以明理,可以赏景,可以观史,可以鉴人,真可谓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这美好之情之境,岂是玩物丧志的游手好闲者流所有以领略的!
【阅读训练】:
(1)首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2)颈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首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书卷比作多情的老朋友,每日从早到晚和自己形影相随、愁苦与共,抒发了作者对书的喜爱和乐于读书之情。
(2)一是用典,化用朱熹《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句,写出了读书使人不断获得新的知识;二是比喻,勤奋攻读让人不断增长新知,就像东风吹开百花,染绿柳枝一样,依次而来。
书鲁亮侪阅读附答案及翻译
书鲁亮侪
〔清〕袁枚
鲁之裕字亮侪,奇男子也。田文镜督河南严,提、镇、司、道以下,受署惟谨。鲁效力麾下。
一日,命摘中牟李令印,即摄中牟。鲁为微行,大布之衣,草冠,骑驴入境。父老数百扶而道苦之,再拜问讯,曰:闻有鲁公来替吾令,客在开封知否?鲁谩曰:若问云何?曰:吾令贤,不忍其去故也。又数里,见儒衣冠者簇簇然谋曰:好官去可惜,伺鲁公来,盍诉之?或摇手曰:鲁方取其官而代之,宁肯舍己从人耶?鲁心敬之而无言。至县,见李貌温温奇雅。揖鲁入,曰:印待公久矣!鲁拱手曰:观公状貌、被服,非豪纵者,且贤称噪于士民,甫下车而库亏何耶?李曰:某,滇南万里外人也。别母,游京师十年,得中牟,借俸迎母。母至,被劾,命也!言未毕,泣。鲁曰:吾暍①甚,具汤浴我!径诣别室,且浴且思,意不能无动。良久,击盆水誓曰:依凡而行者,非丈夫也!具衣冠辞李,李大惊曰:公何之?曰:之省。与之印,不受;强之曰:毋累公!鲁掷印铿然,厉声曰:君非知鲁亮侪者!竟怒马驰去。
至省,田公南向坐,面铁色,盛气迎之,睨鲁曰:汝不理县事而来,何也?曰:有所启。曰:印何在?曰:在中牟。田公干笑,左右顾曰:天下摘印者宁有是耶?皆曰:无之。两司起立谢曰:请公并劾鲁!鲁免冠前叩首,大言曰:固也。待裕言之:裕一寒士,以求官故,得官中牟,喜甚,恨不连夜排衙视事。不意入境时,李令之民心如是,士心如是,见其人,知亏帑故又如是。若明公已知其然而令裕往,裕沽名誉,空手归,裕之罪也。若明公未知其然而令裕往,裕归陈明,公若以为无可哀怜,则裕再往取印未迟。裕何人,敢逆公意耶?田公默然。叹曰:奇男子!微汝,吾几误劾贤员。但疏去矣,奈何!鲁曰:几日?曰:五日,快马不能追也。鲁曰:公有恩裕能追之裕少时能日行三百里公果欲追疏请赐契箭一枝以为信公许之遂行五日而疏还中牟令竟无恙。
(选自《四部备要》本《小仓山房文集》)
【注】①暍(yē),受暑热。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命摘中牟李令印,即摄中牟 代理 B. 甫下车而库亏何耶 刚刚
C. 盛气迎之,睨鲁曰 盯着看 D. 不意入境时 料想
5.下列选项中能体现鲁亮侪是奇男子的一组是( )(3分)
①鲁为微行,大布之衣,草冠,骑驴入境 ②鲁方取其官而代之,宁肯舍己从人耶?
③吾暍甚,具汤浴我! ④击盆水誓曰:依凡而行者,非丈夫也!
⑤鲁掷印铿然;厉声曰:君非知鲁亮侪者! ⑥公若以为无可哀怜,则裕再往取印未迟。
A.①④⑥ B.②③⑤ C.①④⑤ D.②④⑤
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鲁亮侪微服前往中牟,途中听到父老赞李令,于是决定不就职。
B.田公为政严厉,麾下接受命令都小心谨慎,唯有鲁亮侪丝毫没有敬畏之感。
C.李公给鲁公官印,鲁不接受,想冒险替李公求情,李公大惊问为什么。
D.在摘印事件中详写了私行察访、与李令见面、说服田文镜三个片断,凸显了人物形象。
7. 请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并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公 有 恩 裕 能 追 之 裕 少 时 能 日 行 三 百 里 公 果 欲 追 疏 请 赐 契 箭 一 枝 以 为 信 公 许 之 遂 行 五 日 而 疏 还 中 牟 令 竟 无 恙 。(4分)
(2)好官去可惜,伺鲁公来,盍诉之?(3分)
(3)径诣别室,且浴且思,意不能无动。(3分)
参考答案:
4.C(斜视,表示藐视。) 5.C
6.D(A.见了李公,听过解释之后才决定不就职的。B.唯有鲁亮侪丝毫没有敬畏之感错。C.先惊问,后给官印。)
7.(1)公有恩/裕能追之/裕少时能日行三百里/公果欲追疏/请赐契箭一枝以为信/公许之/遂行/五日而疏还/中牟令竟无恙(4分,对两处1分,错断或多断,一处扣1分,扣完为止。)
(2)好官走了可惜,等鲁公来,何不去向他申诉?(去、盍各1分,大意1分)
(3)径直到别的房间里去,一边沐浴一边思考,内心不能不感动。(诣、动各1分,大意1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鲁之裕,字亮侪,是一位奇男子。当时田文镜任河南总督,为政严厉苛刻,提、镇、司、道及其下属,奉命守职,极其谨慎。鲁公就在田文镜部下工作。
有一天,田文镜命令鲁公去摘取中牟县李县令的官印,并就此代理县令。鲁公采取改装前去的办法,穿着粗布衣服,戴草帽,骑着驴子进入中牟县境。只见数百位老年人互相搀扶着在大路上叹苦发愁,鲁公走上去一再行礼讯问原因,回答说:听说有位鲁公要来接替我们的县令,客人您在开封知道这事吗?鲁公故意问:你们问这个做什么?回答:因为我们县令贤明,不忍心让他离去之故。又走了几里路,看见许多读书人聚集在一起商议:好官走了可惜,等鲁公来,何不去向他申诉?有人就摇手说:鲁公正是取代李县令职位而来的,怎么肯自己不做官而让给别人呢?鲁公听了,心里非常尊敬李县令,但没有做声。到了县衙,见李县令的相貌温良奇雅,他向鲁公作揖,请鲁公进去,说:官印已经等公很久了!鲁公也向他拱手回礼,说:我看您的形状相貌,衣着服饰,并不是奢侈放荡的人,而且在读书人和老百姓中间,盛传着您的贤名,怎么会刚刚上任就亏空了国库呢?李县令回答:我,是远在万里之外的云南人。与母亲分别后,在京师游学十年,才得到中牟县令之职,因此借了俸银迎母亲到来。母亲到了,却被弹劾去官,这是命啊!话尚未讲完,哭了。鲁公说:我一路来受了暑热,就准备热水,让我洗个澡!说罢,就一直走到别的房间中去,一面洗澡,一面思索,内心不能不有所感动。想了很久,他举手敲浴盆中的.水,发誓说:如果按照常规行事,就不是大丈夫了!于是他穿戴好衣帽向李县令告辞,李县令大惊,问道:您到哪里去?回答:到省里去。李交给他官印,他不接受;李县令坚决要给,说:不要因为我而连累您!鲁公将官印铿然一声掷在地上,厉声说:您还不知道我鲁亮侪的为人!竟拍马飞驰而去。
到省以后,只见田公朝南而坐,脸色铁青,怒气很盛地在等着他,田公斜着眼看鲁公说:你不管县事而来,做什么?鲁公答:有事要报告。问:官印在哪里?答:在中牟县。田公一声冷笑,朝着左右看看说:天下有这样去摘印的人吗?都回答:没有。两司马上起立向田公认罪,说:请您将鲁之裕也一起撤职。鲁之裕脱下官帽,向前叩头,大声说道:本来应当这样。只是让我讲明一下:我是一个贫寒的读书人,因为想谋求一官半职。我能得到中牟县令之职,高兴非常,恨不能连夜就摆起仪仗,立即办理公事。没有想到一入县境,耳闻目睹李县令在百姓心目中的印象竟这样好,士大夫对他也是一样;等见到他本人,知道他挪用银币又是这样的缘故。假如大人您已经知道他的情况而命令我去,我为了自己沽名钓誉,而空手归来,那是我的罪了。如果大人您不知道他的情况而命令我去,我回来向您说明这些原因,请示大人的意旨。您若是认为李县令没有什么可以哀怜的,那么我再去取印也并不迟。我是什么人,敢违拗您的旨意呢!田公听了默然不言。叹息着说:奇男子!没有你,我几乎错误地撤掉了贤官。可惜给皇上的奏章已经送出去了,没有办法了!鲁公问:几天了?回答:已经五天了,即使快马也追不上了。鲁公说:大人有恩,我能追还。我年轻时能一天走三百里;大人真要追还奏章,请赐给我一枝令箭作为信物!田公应允了,于是鲁公马上就走。过了五天,奏章追还了。中牟县令最后太平无事。从此鲁公名闻天下。
李 白
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日: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何令人之景慕,一至于此耶!岂不以有周公之风,躬吐握之事,使海内豪俊,奔走而归之。一登龙门,则声价十倍。所以龙蟠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于君侯。愿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则三千宾中有毛遂。使白得颖脱而出,即其人焉。
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王公大臣,许与气义。此畴曩心迹,安敢不尽于君侯哉!
君侯制作侔神明,德行动天地,笔参造化,学究天人。幸愿开张心颜,不以长揖见拒。必若接之以高宴,纵之以清谈,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今天下以君侯为文章之司命,人物之权衡,一经品题,便作佳士。而君侯何惜阶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耶!
昔王子师为豫州,未下车即辟荀慈明,既下车又辟孔文举。山涛作冀州,甄拔三十余人,或为侍中、尚书,先代所美。而君侯亦一荐严协律,入为秘书郎;中间崔宗之、房习祖、黎昕、许莹之徒,或以才名见知,或以清白见赏。白每观其衔恩抚躬,忠义奋发。白以此感激,知君侯推赤心于诸贤腹中,所以不归他人,而愿委身国士。倘急难有用,敢效微躯!
口人非尧舜,谁能尽善?白谟猷筹画,口能自矜?至于制作,积成卷轴,口欲尘秽视听,恐雕虫小技,不合大人。口赐观刍荛,请给纸墨,兼之书人,然后退扫闲轩,缮写呈上。庶青萍、结绿,长价于薛、卞之门。幸推下流,大开奖饰,惟君侯图之!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 干:求
B.一经品题,便作佳士 题:书写
C.未下车,即辟荀慈明 辟:召
D.而愿委身国士 委:托付
7.在第五段的空格内填入的虚词,恰当的一组是(3分)
A.若 安 则 且 B.若 则 安 且
C.且 安 则 若 D.且 则 安 若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愿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3分)
译文: ▲ 。
(2)或以才名见知,或以清白见赏。(2分)
译文: ▲ 。
(3)幸推下流,大开奖饰,惟君侯图之!(3分)
译文: ▲ 。
9.请简要分析第四段举例的用意。(4分)
答: ▲
参考答案
6.B7.C
译文
我听说天下谈士聚在一起议论道:人生不用封为万户侯,只愿结识一下韩荆州。怎么使人敬仰爱慕,竟到如此程度!岂不是因为您有周公那样的作风,亲自做吐哺握发之事,故而使海内的豪杰俊士都奔走而归于您的门下。士人一经您的接待延誉,便声名大增,所以屈而未伸的贤士,都想在您这儿获得美名,奠定声望。希望您不因自己富贵而对他们骄傲,不因他们贫贱而轻视他们,那么您众多的宾客中便会出现毛遂那样的`奇才。假使我能有机会显露才干,我就是那样的人啊。
我是陇西平民,在楚汉游历。十五岁时爱好剑术,谒见了许多地方长官;三十岁时文章成就,拜见了很多卿相显贵。虽然身长不满七尺,但志气雄壮,胜于万人。王公大人都赞许我有气概,讲道义。这是我往日的心事行迹,怎敢不尽情向您表露呢?
您的著作堪与神明相比,您的德行感动天地;文章与自然造化同功,学问穷极天道人事。希望您度量宽宏,和颜悦色,不因我长揖不拜而拒绝我。如若肯用盛宴来接待我,任凭我清谈高论,那请您再以日写万言试我,我将手不停挥,顷刻可就。如今天下人认为您是决定文章命运、衡量人物高下的权威,一经您的品评,便被认作美士,您何必舍不得阶前的区区一尺之地接待我,而使我不能扬眉吐气、激厉昂扬、气概凌云呢?
从前王子师担任豫州刺史,未到任即征召荀慈明,到任后又征召孔文举;山涛作冀州刺史,选拔三十余人,有的成为侍中、尚书。这都是前代人所称美的。而您也荐举过一位严协律,进入中央为秘书郎;还有崔宗之、房习祖、黎昕、许莹等人,有的因才干名声被您知晓,有的因操行清白受您赏识。我每每看到他们怀恩感慨,忠义奋发,因此我感动激励,知道您对诸位贤士推心置腹,赤诚相见,故而我不归向他人,而愿意托身于您。如逢紧急艰难有用我之处,我当献身效命。
一般人都不是尧、舜那样的圣人,谁能完美无缺?我的谋略策画,岂能自我夸耀?至于我的作品,已积累成为卷轴,却想要请您过目。只怕这些雕虫小技,不能受到大人的赏识。若蒙您垂青,愿意看看拙作,那便请给以纸墨,还有抄写的人手,然后我回去打扫静室,缮写呈上。希望青萍宝剑、结绿美玉,能在薛烛、卞和门下增添价值。愿您顾念身居下位的人,大开奖誉之门。请您加以考虑
《书边事》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书边事
张乔
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注释
①张乔:唐代诗人。②调角:即吹角,角是古代军中乐器,相当于军号。
①:唐朝自肃宗以后,河西、陇右一带长期为吐蕃所占。此后,因民众起义及吐蕃将领降唐,其地又全归唐朝所有。本诗大约写于此时。
②:“梁州”,当指“凉州”。地处今甘肃省内,曾一度被吐蕃所占。王昭君的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与凉州一东一西遥遥相对。
一:
①对诗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断”字,将“调角”与“清秋”融而为一,渲染了声色并茂、深广清幽的意境。
B.颔联中作者的视线从青冢又移到凉州,此时夕阳西下,余辉一片,一派日丽平和的景象。
C.颈联“穷边”二字,写出了西北边塞因长期战乱而造成生产废弛、民生凋敝的凄凉景象。
D.本诗运用了虚实结合、对比映衬等多种艺术手法,抒写诗人于边关的所闻、所见、所感。
②请结合诗句,分析“倚”字的妙处。(4分)
③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对尾联进行赏析。(4分)
参考答案
① C
②用“倚”字,写出征人倚楼的安闲姿态,像是在倾听那悦耳的角声和欣赏那迷人的秋色,微妙地传达出边关安宁、征人无事的主旨。
③尾联两句“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运用生动的比喻,十分自然地抒写出了作者的心愿:蕃情能像这大河一样,长久地向南流入中原该多好啊!诗的意境由此更深化一步,表现出诗人渴望民族团结的愿望。
二:
(1)请赏析首联中“倚”字的表达效果。(4分)
(2)结合全诗,请简要分析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3.这首诗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图景?请结合诗句简要叙述。(4分)
4.这酋诗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作者怎样的心愿?(4分)
5.首联描绘的是一幅什么样的'图景?“倚”字用得妙,妙在什么地方?(5分)
6.末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6分)
答案:
(1)“倚”字写出了守城战士倚楼而息、懒于警戒的安闲姿态(2分),传神地烘托了边关久无战事,一派安宁和平的气氛(2分)。
(2)前三联烘托渲染了边境生活和平安定的景象,抒发了作者畅游边塞的喜悦心情(2分)。尾联以比喻作结,表现了当时民族之间的良好关系,表达了渴望民族团结的美好愿望(2分)。
3.这两句描写了清秋季节,万里长空,角声回荡,悦耳动听,看那征人倚楼的安闲姿态,多像是在倾听那悦耳的角声和欣赏那迷人的秋色啊!(2分)所有这些呈献在读者面前的就是一幅边塞军旅生活的安宁图景。(2分)
4.尾联运用生动的比喻,十分自然地抒写了作者的心愿,使诗的意境更深化一步。(2分)作者的心愿是:诗人望着这滔滔奔流的河水,思绪联翩,蕃情能像这大河一样,长久地向南流入中原该多好啊!这表现了诗人渴望民族团结的愿望。(2分)
5.该联写在清秋季节,万里长空,角声回荡,悦耳动听。那征人倚楼的安闲姿态,多像是在倾听悦耳的角声和欣赏那迷人的秋色啊!这构成一个声色并茂的清幽意境,呈现的是一幅边塞军旅生活的安宁图景。“倚”字微妙地传达出边关安宁、征人无事的状态。(意对即可)
6.运用了生动的比喻,诗人望着这滔滔奔流的河水,思绪联翩:愿吐蕃族人民的心愿能像这大河一样,长久地向南流入中原该多好啊!这里把“情”比作“水”更能体现出“情”的绵延悠长,十分自然地抒写出了作者的心愿,使诗的意境更深化一步。这表现出诗人渴望民族团结的愿望。(意对即可)
三:
1.首联两句中各有一字用得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4分)
答:上句:断,占尽(划断、断续)。动态地表现了角声充满(回荡)于清秋天地的深广意境。(2分)下句:倚,凭倚(倚靠、斜倚)。细腻地表现了征人悠闲登楼、边关一时安宁的意趣。(2分)
2.作者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愿望?请结合中间两联简要分析。(5分)
答:作者表达了烽火止息、民族团结的美好愿望。(1分)颔联,虚中见实,用汉昭君和亲的典故、唐梁州复见清明白日景象,表现边塞的难得安宁。(2分)颈联,巧用对比,本有兵马阻挠,却无;本无客子来游,却有;表现了边塞的一派平和。(2分)
四:
1.尾联运用 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 思想感情。(2分)
2.首联“征人倚戍楼”中“倚”字,有人建议改为“守”字更为确切。你认为“倚”与“守”哪一个更好?请说明理由。(4分)
答案:
1.比喻,表现出诗人渴望民族团结和平的思想感情。(2分)
2.“倚”字更好。“倚”字更能表达出征人倚楼的安闲姿态,好象是在倾听那悦耳的角声和欣赏那迷人的秋色,微妙地传达出边关安宁、征人无事的主旨。而“守”字却给人一种时刻提防边事的感觉,破坏了此诗宁静安详的意境。
“守”字更好。“守”字刻画了戍边将士忠于职守保家卫国的精神风貌,为后文“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作了很好的铺垫,微妙地传达出边关的安宁就是有了这些忠诚的战士的主旨。“倚”字不能展现战士的精神风貌。(4分)
译文
清秋的边地号角划断宁静,征人悠闲地倚着哨楼远望。
阵阵和风吹拂着昭君坟墓,边城梁州普照着和煦阳光。
浩瀚沙漠看不见军兵阻扰,边疆塞外也常有客人游赏。
蕃人的情意好像这条流水,愿永久归附中原流向南方。
赏析:
《书边事》是唐代诗人张乔的作品。此诗是写作者游历边塞的所见所闻,抒发了诗人美好的愿望。首联写边塞军旅生活和安宁,征人安闲无事;颔联虚写昭君墓秋来依然春风吹拂,梁州边城一派日丽平和,再次申述民族团结,边防安定;颈联极言广漠边塞无蕃兵阻扰,游客到这里观光,反复渲染和平景象。尾联抒写作者希望民族团结的心愿。全诗描写了宁静的边塞,一片没有战事安宁的景象,意境高阔而深远,气韵直贯而又抑扬顿挫,写景抒情,别具一格。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