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教案
- 作文大全
- 2024-06-17
- 107热度
- 0评论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教案,本文共9篇,欢迎大家分享。
《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教案
教学目标
⒈了解杨振宁的相关知识。
⒉了解二百年来,世界科学发展的历史。
⒊了解中美教育在鼓励创新上的异同。
重难点
重点:了解作者解说的事理(包括新事物新发明层出不穷原因,科和技的关系两方面)
难点:中美教育在鼓励创新上的异同比较。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从简介首位获诺贝奖的华人科学家入手,引入本文《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
二、作者简介
杨振宁,美籍华人,1922年出生安徽省,1938―1944年在中国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读书获硕士学位。1945年赴美求学,1948年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57年与另一位华人科学家李政道合作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因此与李政通共同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71年以来,他多次到中国探亲、访问、讲学。分别受聘为北大、科大等八所大学的名誉教授。在促进中美科技交流和合作中起了重要作用,还努力帮助中国学者在美进行科研和学习。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结构。
⒈学生快速默读全文(师强调:光纤、挠头、聘用、弥补、胆怯)
第一层( )新发明、新事物层出不浅
第二层( )新发明、新事物出现原因
第一层( )科和技的关系
第二层( )中美教育哲学的异同
第一部分( )
回顾近两百年出现的新
事物并分析其原因。
第二部分( )
分析世界现状,指出中美
科技、教育差异,鼓励创
新个别
⒉教师出示结构图,学生找出文中相应段落。
四、课堂练习
⒈用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作者认为两百多年来产生许多新事物的原因。(第3段中“工业的发展大大促进了人类的生产力”)
⒉第4段综合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作用?
⒊作者对于“科”与“技”的关系持什么看法?
(明确:二者谁更重要些的问题,没有简单答案,要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国家制宜。)
科技
JK
经济←-工业
⒋文中第6段作者指出,世界是由三个互相关联的环节推动前进的',用“→、←”表示出三者的关系。明确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⒌阅读课文第15段,完成下列问题。
①解释词语:按部就班:
②本段主要谈什么问题?(明确:分析中美两国的异同及适应对象)。
③中美教育哲学的共同点是什么?(都能鼓励创新)
④就适应对象而言,中美教育各适合哪一部分学生?
⑤就学习方式而言,中美教育有何不同?
(中国教育的学习方式属按部就班的训练,美国是跳跃式学习)
⒋文中第6段作者指出,世界是由三个互相关联的环节推动前进的,用“→、←”表示出三者的关系。明确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⒌阅读课文第15段,完成下列问题。
①解释词语:按部就班:
②本段主要谈什么问题?(明确:分析中美两国的异同及适应对象)。
③中美教育哲学的共同点是什么?(都能鼓励创新)
④就适应对象而言,中美教育各适合哪一部分学生?
⑤就学习方式而言,中美教育有何不同?
(中国教育的学习方式属按部就班的训练,美国是跳跃式学习)
⒋文中第6段作者指出,世界是由三个互相关联的环节推动前进的,用“→、←”表示出三者的关系。明确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⒌阅读课文第15段,完成下列问题。
①解释词语:按部就班:
②本段主要谈什么问题?(明确:分析中美两国的异同及适应对象)。
③中美教育哲学的共同点是什么?(都能鼓励创新)
④就适应对象而言,中美教育各适合哪一部分学生?
⑤就学习方式而言,中美教育有何不同?
(中国教育的学习方式属按部就班的训练,美国是跳跃式学习)
⒋文中第6段作者指出,世界是由三个互相关联的环节推动前进的,用“→、←”表示出三者的关系。明确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⒌阅读课文第15段,完成下列问题。
①解释词语:按部就班:
②本段主要谈什么问题?(明确:分析中美两国的异同及适应对象)。
③中美教育哲学的共同点是什么?(都能鼓励创新)
④就适应对象而言,中美教育各适合哪一部分学生?
⑤就学习方式而言,中美教育有何不同?
(中国教育的学习方式属按部就班的训练,美国是跳跃式学习)
五、阅读附文,加深认识。
给合你自身素质及学习成绩,你认为自己更适合哪种学习方式,应注意哪些关键能力的培养。
《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此文是语文版教材八年级上学期第五单元自读课文。本单元主要了解事理说明文的特点和写作方法,培养关心自然、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意识。在前几篇文章精讲的基础上,本节棵主要理解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体味文章思维的严密,培养 创新意识、科技意识。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事理说明文的学习有一定的认识,但对阅读事理说明文要注意目的性,阐释的是什么事理,想要引起人们关注的是什么问题及怎样解决问题,还需要强化训练。
教学思路
本文是大家手笔,是作者站在科学家的高度,面对世纪之交这个特定历史阶段,分析近二百年新事物层出不穷的原因,并提出“科”与“技”哪一个更重要的问题,进而溯源说明了中国和美国的教育哲学在鼓励创新上的异同。中学生作为跨世纪的`人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都不强,借本文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常存好奇之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课文解说的事理,并能联系自身的学习实践作深入地思考。
了解中美科技发展及教育哲学上的差异
学习本文层次清晰地说明事理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默读、讨论,在文中圈点批注完成本文的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刻认识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自觉地肩负起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作者解说的事理及怎样解说事理。
2、联系自身的学习实践深入思考。
3、中美教育哲学在鼓励创新上的差异,这个问题需要学生认真思考。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日的学生是明日国家体系的主人,江泽民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深刻地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础,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著名物理学家、美籍华人杨振宁写的《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所阐释的就是“创新”的问题。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走近作者
杨振宁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宇宙不守恒理论,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2、指导学生积累生词
3、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本文向我们介绍了什么事理?
(2)作者认为两百年来产生许多新事物的原因是什么?
(3)作者由这些原因推测,产生了哪些随想?
4、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9)回顾近两百年来出现了哪些新事物,并分析出现许多新事物的原因。
第一层(1~2)近两百年来新发明屡屡出现,新事物层出不穷。
第二层(3~9)分析出现新发明、新事物的原因。
第二部分(10~17)循因推测分析世界现状,指出中美科技发展及教育哲学上的差异,鼓励人们创新,从根本上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
第一层(10~13)说明“科”和“技”的关系
第二层(14~17)分析说明中国和美国教育哲学在鼓励创新上的差异。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引导学生探究文章解说的事理
(1)、学生细读课文第3~9段,找出能概括说明两百年来产生许多新事物的原因的语句,并做上记号。(或用自己的话来概括)
(2)、细读课文第10~13段,并互相讨论交流:“科”与“技”哪个更重要一些?二者有什么关系?
(3)、细读第14~17段,并讨论概括:中国和美国的教育哲学在鼓励创新上有什么差异?在文中划出相应语句。
2、引导学生探究文章的题目
文章标题有什么特点?全班深入讨论,并推选代表发表看法。
点拨:文题本身就非常大气,“世纪之交”标明了作者的立足点在整个20世纪结束和21世纪的开始,表明文章既要回顾过去一个世纪甚至更长的时间里人类科学发展的历史,更要展望21世纪科学的发展。没有科学家的风范是断不敢写这篇文章的。“随想”又带有一定的抒情性和历史的沧桑之感。
(四)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这篇科学随想,回顾了近两百年来世界上出现的许多新事物,分析了近两百年特别是近二三十年新事物层出不穷的原因,并循此提出了“科”和“技”哪一个更重要的问题,进而溯源说明了中国和美国的教育哲学在鼓励创新的异同。
通过课文说明的事理,我们明白一点,科学就是第一生产力。但是,目前我国在经济、文化等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的确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作为跨世纪的新一代,我们将肩负着“发展科技事业,振兴祖国经济”的伟大而艰巨的使命。同学们,为实现这一远大目标,努力学习吧。
板书设计:
世纪之交:新事物层出不穷
新发明屡屡出现
科学随想:“科”与“技”关系
中美教育哲学差异
【学习目标】
1.进一 步了解事理说明文的特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密的语言和综合运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说明事理的技巧。(重点)
3.结合学生自身学习实践,理解课文解说的事理,鼓励学生培养创新精神。(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人类跨进21世纪,对知识创新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个国家要发展,必须使创新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力量。我国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 代,12月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就科技创新问题作了学术报告“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篇学术报告节选。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杨振宁,美籍华人,1922年出生于安徽省,1938-1944年在中国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读书获硕士学位。1945年赴美求学,1948年芝加哥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957年与另一位华人科学家李政道合作共同提出“宇宙不守恒”理论,二人共同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2.朗读课文,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胰岛素(yí) 趋势(qū) 芯片(xīn)
鼓励(lì) 硕士(shuò) 避免(bì)
漏洞(lòu) 弥补(mí) 胆怯(qiè)
与日俱增(jù) 按部就班(bù)
3.理解词义。
无穷无尽:没有穷尽,没有限度。
归根到底:归结到根本上来。
与日俱增: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
趋势:事物发展的动向。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
聘用:聘请任用。
按部就班:按照一定的条理,遵循一定的顺序。
4.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1)课文开头引用富兰克林的话有什么作用?
明确:说明随着人类知识的增长,新发明、新事物必然会不断出现。
(2)第2自然段列举近两百年来出现的一系列新事物有什么作用?
明确:说明近两百年来新事物的出现几乎是无穷无尽的,为下文分析原因张本。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读完本文,你能依据内容为文章分段并概括段意吗?
明确:第 一部分:(1-9自然段)回顾近两百年来出现了哪些新事物,并分析说明出现许多新事物的原因。
这部分又可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第1-2自然段)近两百年来新发明屡屡出现,新事物层出不穷。
第二层(第3-9自然段)分析出现新发明、新事物的原因。这一层先总说(第3-5自然段),后分说(第6-8自然段),再总说(第9自然段)。
第二部分:(10-17自然段)说明“科”和“技”的关系。
这一部分也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第10-13自然段)说明“科”和“技”的关系。
第二层(第14-17自然段)分析说明中国和美国教育哲学在鼓励创新上的差 异。
(二)疑难探究
1.试分析课文是怎样说明中美教育哲学在鼓励创新上的差异的。(先分组讨论,再完成下表)
第
14
段 提出
问题 由切身经历提出中美两种 不同的教育哲学在鼓励创新上存在差异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第
15、
16
段 分析
问题 第15段着重用辩证的观点分析两国教育哲学的异同点及其适应的对象 ;第 16段以亲身经历、体会,举例说明中美教育在鼓励创新上的差异。
第
17
段 得出
结论 由于中美两国教育哲学在鼓励创新上的差异,所以对不同的学生,应根据受教育背景的不同,因材施教,区别对待。
2.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在本文中对“科”和“技”进行了讨论,这两个词有何区别?
明确:在平时,我们是将这两个词的意思等同的。通过分析课文,可以看出:“科”指的是理论科学,或称基础 科学;“技”指的是技术。它们之间的联系虽然十分紧密,但还是有区别的。
(三)说明方法探究
本文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试结合文中具体内容分析。
明确:第1自然段引用富兰克林的话说明随着人类知识的增长,新发明、新事物必然不断出现。第2自然段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列举了两百多年来出现的无穷无尽的新事物。第4自然段运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工业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社 会生产力的发展。
多种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四)说明语言探究
1.“近30年来” “接近一万亿美元”中的“近”“接近”都表示约数,这与说 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不相矛盾 吗?为什么?
明确:“近”“接近”都是表示约数的词,用“近”“接近”才使说明内容更具准确性,去掉后反而不符合实际了,因此这与说明文的语言准确的要求不矛盾。
2.“这两百年尤其是近一百年、五十年来,世界是由三个互相关联的环节推动着前进的”一句中的“关联”能否去掉?为什么?
明确:不能。“关联”是指事物相互之间发生牵连和影响。三个环节是科学、工业和经济,这三个环节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关系。去掉“关联”,就不能准确地说明三者的关系了。
四、板书设计
世纪之交的
科学随想现象 新发明屡屡出现,
新事物层出不穷
原因 科技--工业--经济
(互相关联)
五、课外拓 展
阅读下面一段话,回答问题。
在我的主要研究领域气候科学中,最大的问题是能源。因为我们的大部分能源技术都已相当成熟,我的猜想是,在未来几十年里,我们很有可能看到能源技术的渐进性改进而非突破。唯一可能发生例外的是,将阳光直接转换为化学储能,例如,你可利用阳光分解水,你还能得到氢气。如果你能直接从太阳光产生化学燃料,而且又经济实惠,这将开启替代石油的光明前景,而且这一过程不会将碳从地面传送到大气中。这或许将真 正地改变游戏规则,不过,主要的障碍还在于投资规模。现在,美国花在薯片上的钱要比能源部花在能源研发上的钱还多,产业部门只愿在几年内就能商业化的项目上投资。我希望我们能够建立一种筹资机制,以为那些真正具有前瞻性的能源基础研究服务。
(1)这段话说明了什么问题?
明确:能源是个大问题。
(2)这段话 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明确:逻辑顺序。
侯晓旭
[《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
一、字音及词义:
胰y:人或高等动物体内的腺体之一。
芯xn:灯芯。
归根到底:归结到根本上。
与日俱增:随着时间增长而增长。
按部就班:形容做事按一定的条理,遵循一定的顺序。部、班,部类,次序。就,归于。
二、相关背景:
关于作者
1957年12月10日,同31岁的李政道一起登上诺贝尔物理学奖授奖台的,还有35岁的杨振宁。
杨振宁是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合肥(后来他的出生日期在1945年的出国护照上误写成了1922年9月22日)。他出生不满周岁,父亲杨武之考取公费留美生而出国了。4岁时,母亲开始教他认方块字,1年多的时间教了他3千个字。杨振宁在60岁时回忆说:“现在我所有认得的字加起来,估计不超过那个数目的2倍。”
1928年杨振宁6岁的时候,父亲从美国回来,一见面就问他念过书没有?他说念过了。念过什么书?念过《龙文鞭影》。叫他背,他就都背出来了。杨振宁回忆道:“父亲接着问我书上讲的是什么意思,我完全不能解释。不过,我记得他还是奖了我一支钢笔,那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东西。”
杨振宁读小学时,数学和语文成绩都很好。中学还没有毕业,就考入了西南联大,那是在1938年,他才16岁。1942年,20岁的杨振宁大学毕业,旋即进入西南联大的研究院。两年后,他以优异成绩获得了硕士学位,并考上了公费留美生,于1945年赴美进芝加哥大学,1948年获博士学位。
1949年,杨振宁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做博士后,开始同李政道合作进行粒子物理的研究工作,其间遇到许多令人迷惑的现象和不能解决的问题。他们大胆怀疑,小心求证,最终tui翻了宇称守恒律,使迷惑消失,问题解决。
杨振宁对物理学的贡献范围很广,包括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等。除了同李政道一起发现宇称不守恒之外,杨振宁还率先与米尔斯提出了“杨-米尔斯规范场”,与巴克斯特创立了“杨-巴克斯方程”。美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赛格瑞推崇杨振宁是“全世界几十年来可以算为全才的三个理论物理学家之一”。
杨振宁谨记父亲杨武之的遗训:“有生应记国恩隆。”他在1971年夏,是美国科学家中率先访华的。他说:“作为一名中国血统的美国科学家,我有责任帮助这两个与我休戚相关的国家建立起一座了解和友谊的桥梁。我也感觉到,在中国科技发展的道途中,我应该贡献一些力量。”
杨振宁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20多年来,他频繁穿梭往来于中美之间,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学术联系工作。他写过这样两句诗:“云水风雷变幻急,物竞天存争朝夕。”
【整体感悟】
一、谋篇立意
杨振宁博士发表于世纪之交的这篇文章,以简洁明了的语言介绍了近百年以来科技的迅速发展。并由此引出了对科技的认识和东西方教育的差别。在阅读中,我们应思考这篇随想带给我们新的认识,更要体会文章内容的组织层次。
二、文章脉络
全文共17段,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9),回顾近两百年来出现了哪些新事物,并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1~2),近两百年来新发明屡屡出现,新事物层出不穷。
第二层(3~9),分析原因。结构:总说(3~5)――分说(6~8)――总说(9)
第二部分(10~17),分析世界现状,指出中美科技、教育差异,鼓励创新。
【学习目标】
1.进一步了解事理说明文的特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密的语言和综合运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说明事理的技巧。(重点)
3.结合学生自身学习实践,理解课文解说的事理,鼓励学生培养创新精神。(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人类跨进21世纪,对知识创新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个国家要发展,必须使创新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力量。我国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12月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就科技创新问题作了学术报告“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篇学术报告节选。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杨振宁,美籍华人,1922年出生于安徽省,1938―1944年在中国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读书获硕士学位。1945年赴美求学,1948年芝加哥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957年与另一位华人科学家李政道合作共同提出“宇宙不守恒”理论,二人共同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2.朗读课文,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胰岛素(yí) 趋势(qū) 芯片(xīn)
鼓励(lì)硕士(shuò)避免(bì)
漏洞(lòu)弥补(mí)胆怯(qiè)
与日俱增(jù)按部就班(bù)
3.理解词义。
无穷无尽:没有穷尽,没有限度。
归根到底:归结到根本上来。
与日俱增: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
趋势:事物发展的动向。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
聘用:聘请任用。
按部就班:按照一定的条理,遵循一定的顺序。
4.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1)课文开头引用富兰克林的话有什么作用?
明确:说明随着人类知识的增长,新发明、新事物必然会不断出现。
(2)第2自然段列举近两百年来出现的一系列新事物有什么作用?
明确:说明近两百年来新事物的出现几乎是无穷无尽的,为下文分析原因张本。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读完本文,你能依据内容为文章分段并概括段意吗?
明确:第一部分:(1―9自然段)回顾近两百年来出现了哪些新事物,并分析说明出现许多新事物的原因。
这部分又可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第1―2自然段)近两百年来新发明屡屡出现,新事物层出不穷。
第二层(第3―9自然段)分析出现新发明、新事物的原因。这一层先总说(第3―5自然段),后分说(第6-8自然段),再总说(第9自然段)。
第二部分:(10―17自然段)说明“科”和“技”的关系。
这一部分也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第10―13自然段)说明“科”和“技”的关系。
第二层(第14―17自然段)分析说明中国和美国教育哲学在鼓励创新上的差异。
(二)疑难探究
1.试分析课文是怎样说明中美教育哲学在鼓励创新上的差异的。(先分组讨论,再完成下表)
第14段提出问题由切身经历提出中美两种不同的教育哲学在鼓励创新上存在差异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第15、16段分析问题第15段着重用辩证的观点分析两国教育哲学的异同点及其适应的对象;第16段以亲身经历、体会,举例说明中美教育在鼓励创新上的差异。
第17段得出结论由于中美两国教育哲学在鼓励创新上的差异,所以对不同的学生,应根据受教育背景的不同,因材施教,区别对待。
2.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在本文中对“科”和“技”进行了讨论,这两个词有何区别?
明确:在平时,我们是将这两个词的意思等同的。通过分析课文,可以看出:“科”指的是理论科学,或称基础科学;“技”指的是技术。它们之间的联系虽然十分紧密,但还是有区别的'。
(三)说明方法探究
本文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试结合文中具体内容分析。
明确:第1自然段引用富兰克林的话说明随着人类知识的增长,新发明、新事物必然不断出现。第2自然段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列举了两百多年来出现的无穷无尽的新事物。第4自然段运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工业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多种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四)说明语言探究
1.“近30年来”“接近一万亿美元”中的“近”“接近”都表示约数,这与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不相矛盾吗?为什么?
明确:“近”“接近”都是表示约数的词,用“近”“接近”才使说明内容更具准确性,去掉后反而不符合实际了,因此这与说明文的语言准确的要求不矛盾。
2.“这两百年尤其是近一百年、五十年来,世界是由三个互相关联的环节推动着前进的”一句中的“关联”能否去掉?为什么?
明确:不能。“关联”是指事物相互之间发生牵连和影响。三个环节是科学、工业和经济,这三个环节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关系。去掉“关联”,就不能准确地说明三者的关系了。
四、板书设计
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现象新发明屡屡出现,新事物层出不穷
原因科技――工业――经济
(互相关联)
五、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一段话,回答问题。
在我的主要研究领域气候科学中,最大的问题是能源。因为我们的大部分能源技术都已相当成熟,我的猜想是,在未来几十年里,我们很有可能看到能源技术的渐进性改进而非突破。唯一可能发生例外的是,将阳光直接转换为化学储能,例如,你可利用阳光分解水,你还能得到氢气。如果你能直接从太阳光产生化学燃料,而且又经济实惠,这将开启替代石油的光明前景,而且这一过程不会将碳从地面传送到大气中。这或许将真正地改变游戏规则,不过,主要的障碍还在于投资规模。现在,美国花在薯片上的钱要比能源部花在能源研发上的钱还多,产业部门只愿在几年内就能商业化的项目上投资。我希望我们能够建立一种筹资机制,以为那些真正具有前瞻性的能源基础研究服务。
(1)这段话说明了什么问题?
明确:能源是个大问题。
(2)这段话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明确:逻辑顺序
教材分析
此文是语文版教材八年级上学期第五单元自读课文。本单元主要了解事理说明文的特点和写作方法,培养关心自然、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意识。在前几篇文章精讲的基础上,本节棵主要理解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体味文章思维的严密,培养创新意识、科技意识。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事理说明文的学习有一定的认识,但对阅读事理说明文要注意目的性,阐释的是什么事理,想要引起人们关注的是什么问题及怎样解决问题,还需要强化训练。
教学思路
本文是大家手笔,是作者站在科学家的高度,面对世纪之交这个特定历史阶段,分析近二百年新事物层出不穷的原因,并提出“科”与“技”哪一个更重要的问题,进而溯源说明了中国和美国的教育哲学在鼓励创新上的异同。中学生作为跨世纪的人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都不强,借本文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常存好奇之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课文解说的事理,并能联系自身的学习实践作深入地思考。
了解中美科技发展及教育哲学上的差异
学习本文层次清晰地说明事理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默读、讨论,在文中圈点批注完成本文的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刻认识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自觉地肩负起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作者解说的事理及怎样解说事理。
2、联系自身的学习实践深入思考。
3、中美教育哲学在鼓励创新上的差异,这个问题需要学生认真思考。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日的学生是明日国家体系的主人,江泽民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深刻地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础,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著名物理学家、美籍华人杨振宁写的《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所阐释的就是“创新”的问题。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走近作者
杨振宁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宇宙不守恒理论,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2、指导学生积累生词
3、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本文向我们介绍了什么事理?
(2)作者认为两百年来产生许多新事物的原因是什么?
(3)作者由这些原因推测,产生了哪些随想?
4、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9)回顾近两百年来出现了哪些新事物,并分析出现许多新事物的原因。
第一层(1~2)近两百年来新发明屡屡出现,新事物层出不穷。
第二层(3~9)分析出现新发明、新事物的原因。
第二部分(10~17)循因推测分析世界现状,指出中美科技发展及教育哲学上的差异,鼓励人们创新,从根本上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
第一层(10~13)说明“科”和“技”的关系
第二层(14~17)分析说明中国和美国教育哲学在鼓励创新上的差异。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引导学生探究文章解说的事理
(1)、学生细读课文第3~9段,找出能概括说明两百年来产生许多新事物的原因的语句,并做上记号。(或用自己的`话来概括)
(2)、细读课文第10~13段,并互相讨论交流:“科”与“技”哪个更重要一些?二者有什么关系?
(3)、细读第14~17段,并讨论概括:中国和美国的教育哲学在鼓励创新上有什么差异?在文中划出相应语句。
2、引导学生探究文章的题目
文章标题有什么特点?全班深入讨论,并推选代表发表看法。
点拨:文题本身就非常大气,“世纪之交”标明了作者的立足点在整个20世纪结束和21世纪的开始,表明文章既要回顾过去一个世纪甚至更长的时间里人类科学发展的历史,更要展望21世纪科学的发展。没有科学家的风范是断不敢写这篇文章的。“随想”又带有一定的抒情性和历史的沧桑之感。
(四)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这篇科学随想,回顾了近两百年来世界上出现的许多新事物,分析了近两百年特别是近二三十年新事物层出不穷的原因,并循此提出了“科”和“技”哪一个更重要的问题,进而溯源说明了中国和美国的教育哲学在鼓励创新的异同。
通过课文说明的事理,我们明白一点,科学就是第一生产力。但是,目前我国在经济、文化等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的确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作为跨世纪的新一代,我们将肩负着“发展科技事业,振兴祖国经济”的伟大而艰巨的使命。同学们,为实现这一远大目标,努力学习吧。
《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阅读答案
(1)今天,大家在讲科技的时候都要讲创新。“创新”在中国已经是一个非常流行的名词,在报上经常可以看到。究竟怎样才能鼓励创新呢?这〔甲〕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个人有深深的感受。因为我是在中国出生、成长,念完了中学、大学,还拿到了一个硕士学位之后才到美国去的;博士学位是在美国拿的,然后做研究、教书,到现在已经五十多年。我觉得自己对中国、美国的教育哲学都有相当深入的认识。这两个教育哲学是相当不一样的,这两个不同的教育哲学在怎样鼓励创新这件事情上的差异,值得我们深思。
(2)到底这两种教育哲学哪个好?这〔乙〕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要用辩证的方法来仔细了解。我认为,这两种教育哲学都能够鼓励创新,不过它们各自对不同类型的学生产生的最大效应是不一样的。我觉得,美国的教育哲学对排在前面30%-40%的学生是有益的,因为这些学生不需要按部就班地训练,他们可以跳跃式学习,给了他自由,他可以自己发展出很多东西,当然他的知识不可避免地会有很多漏洞,但如果他真是很聪明的话,将来他自己可以弥补这些漏洞。所以这种学生受到美国式的教育训练,会比较快、比较容易成功。可是亚洲的教育哲学对排在后面30%-40%的学生有益处。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学生通过按部就班的训练,可以成才,而且成才之后可以跟比他聪明的学生竞争;因为他有扎扎实实的知识,可以了解很多不是几天就可以学会的东西。这方面我有亲身的体验。
(3)记得我刚到美国芝加哥大学念研究院,两三天后就看见很多同学都非常聪明,随便讲什么题目好像都知道,当时我觉得美国的学生很厉害。可是过了两个月之后,我发现不是那么一回事了,因为他们对名词知道得很多,可是如果你连问他三个问题,他就回答不上来了。所以到了考试的时候,我们的分数比他们的高得多。
(4)回到刚才那个问题上,究竟哪一种教育哲学比较好呢?或者说,对于学生来讲,应该着重哪一种教育哲学?我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如果你讨论的是一个美国的学生,那就要鼓励他多进行一些有规则的训练;如果你讨论的是一个亚洲学生,他的教育是从亚洲开始的,那么就需要多鼓励他去挑战权威,以免他太胆怯。
问题探究:
1、作者在世纪之交产生了哪些随想?
2、在这两百多年间能够发生这么多的.新事物?本文作者的回答是什么?
3、“我可以随便举个例子:一百年以前,世界的农业人口占人口总数的80%以上;今天,美国的农业人口,只占全国人口的1%到2%,可是他们生产出来的粮食,不仅可以供全美国人食用,还可以出口到世界各地去。”这一段话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4、文中举的“爱因斯坦不及格”的例子想要说明什么问题?
5、“科”和“技”哪一个更重要一些?二者是什么关系?
6、中国和美国的教育哲学在鼓励创新上有什么差异?
参考答案:
1.杨振宁先生回顾了近两百年来世界上出现的许多新事物,分析了近两百年,特别是近二三十年新事物层出不穷的原因,并循此提出了“科”和“技”哪一个更重要的问题,进而溯源说明了中国和美国的教育哲学在鼓励创新上的异同。
2工业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的生产力
3列数字,做对比
4想要说明爱因斯坦和爱迪生两个人的价值观不一致,还说明从事科学和从事技术所要专注的领域和知识是不一样的。
5两个都很重要,两者是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的关系。
6中国的教育哲学强调基础知识,按部就班的训练,而美国的教育哲学会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会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性。
初中语文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测试题及答案
5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
1.下列选项中,字音、字形全对的一项是( )
A.胆怯(què) 与日具增
B.聘用(pìn) 弥补(mí)
C.趋势(qǖ) 挠头(náo)
D.履次(lǚ) 竞争(jìng)
解析:A项,“怯”应读“qiè”,与日俱增;C项,“趋”应读“qū”,ü和j、q、x相拼的时候,一定要去点;D项,屡次。
答案:B
2.下列句子中的成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按布就班的训练可以使学生拥有扎扎实实的知识。
B.在近30年来,科技公司的总资产的增长速度可谓与日俱增。
C.随着科技的发展,更新的事物将会层出不穷。
D.归根到底,很简单,是因为工业的发展大大促进了人类的生产力。
解析:A项中的“按布就班”应为“按部就班”。
答案:A
3.填空。
本文作者________,________籍华人,著名________,________奖获得者。
解析:本题考查有关作者的一些基本常识,主要靠平时的积累。
答案:杨振宁 美 物理学家 诺贝尔物理学
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1)《财富》杂志说,近30年来新成立的科技公司的总资产,已经接近一万亿美元,而这个增长速度还在与日俱增。
(2)这两百年尤其是近一百年、五十年来,世界是由三个互相关联的环节推动着前进的。
解析:本题考查说明文中副词的作用及词语运用的准确性。
(1)不能。因为“近”和“接近”都是表示约数的词,使所列的数字更具准确性。
(2)不能。“关联”是指事物相互之间发生牵连和影响。三个环节是科学、工业和经济,这三个环节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关系。去掉“关联”,就不能准确地说明三者的关系了。
2.指出下面语段中出现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它的作用。
我可以随便举个例子:一百年以前,世界的农业人口占人口总数的80%以上;今天,美国的农业人口,只占全国人口的1%到2%,可是他们生产出来的粮食,不仅可以供全美国人食用,还可以出口到世界各地去。
答案: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作用:有力地说明了“工业的发展大大促进了人类的生产力”。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________从直接的经济意义上讲,野生动物是我们人类可利用的资源,________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人类对野生动物资源的'破坏十分严重,________首先应该强调保护资源,然后________谈得上合理利用。
A.不仅 而且 所以 也
B.虽然 但是 因此 才
C.如果 那么 因此 才
D.虽然 而且 所以 就
解析:注意句子之间的关系,并结合语感进行筛选判断。
答案:B
4.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1)叶绿素吸收日光进行化学反应,即光合作用。( )
(2)1971年,一个芯片上差不多有三千个晶体管,但到去年在一个芯片上就已经有107个晶体管;而且没有人知道这个发展的极限在哪里。( )
(3)据说在1公顷水面上生产的这种藻类,经加工后可获得20吨蛋白质、多种维生素以及人体所需的矿物质。这相当于陆地上耕种40公顷土地生产的大豆所能提供的同类营养物。( )
答案:(1)下定义
(2)列数字
(3)列数字、作比较
5.指出下列对课文的理解有误的两项,并改正。
A.两百年来产生这么多新事物的原因,从根本上来说是由于工业的发展。
B.作者举半导体方面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在近50年来新事物的出现是无穷无尽的。
C.从课文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知道爱因斯坦不重视实际中的问题,他比较注重“技”。
D.中美的教育哲学都能够鼓励创新。
答案:B 改成:作者举半导体方面的例子,是为了说明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在这50年尤其是在近二三十年大大增加。
C 改成:从课文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知道爱因斯坦不重视实际中的问题,他比较注重“科”。“科”和“技”具体来说就是科学、技术,相对而言,前者注重理论研究,后者注重实际操作。
快乐时光
哲学系的考试
某次哲学系的期中考试,教授说题目没有限定范围,所以学生们都很战战兢兢地去准备。
结果到了考试当天,教授竟发下一张白纸说,这次的考试是自问自答。学生们当场愣住,只好硬着头皮写了:命题太简单一定不会得高分,命题太难又不会写。转眼到了期末考试,教授又说,这次的题目和期中考试一样没有限定范围。学生们学乖了,就锁定一个题目,希望期末考试能翻本。结果到了考试当天,教授果然又发下一张白纸。正当学生们高兴地写下题目准备写时,却听到教授继续说:同学们,请你们把写好的题目向后传,最后一排的同学请把题目拿到第一排来,这是你们的期末考试题目。
30分钟训练(巩固类训练,可用于课后)
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为什么在这两百多年间能够产生这么多的新事物呢?归根到底,很简单,是因为工业的发展大大促进了人类的生产力。这个变化是一件非常惊人的事情。
我可以随便举个例子:一百年以前,世界的农业人口占人口总数的80%以上;今天,美国的农业人口,只占全国人口的1%到2%,可是他们生产出来的粮食,不仅可以供全美国人食用,还可以出口到世界各地去。
1.以上选段以________的修辞手法提出了说明的重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于第1句修辞的掌握,同时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
答案:设问 两百年来产生这么多新事物的原因在于工业的发展大大促进了人类的生产力。
2.为了阐释清楚说明重点,作者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具体分析这些说明方法的作用。
解析:运用说明方法是为了更直观地说明对象。
参考答案:举例子:“我可以随便举个例子……”;列数字:“80%”“1%到2%”;作比较:一百年以前世界农业人口和今天美国农业人口比较。运用说明方法可以更有力地说明现在科技的发展大大促进了人类的生产力。
3.文中加点的“只”起到了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答案:“只”,强调了美国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率之低,并和下文他们粮食产量之高形成更为鲜明的对比,突出“工业的发展大大促进了人类的生产力”。
4.“不仅……还……”提示最后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关系的复句,它起到____________的作用。
答案:递进 强调美国粮食产量之高,突出“工业的发展大大促进了人类的生产力”。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9题。
凡是因为技术进步产生的影响人类正常活动的现象都叫做高科技污染。高科技污染可分为无形和有形两类。无形污染指信息、声、光等非实体对人的正常工作和生活的干扰。有形污染指高科技工业产业的新的垃圾(包括固、液、气三种形态)造成的污染,这种垃圾我们也叫做高科技垃圾。由于高科技大大拓展了人对自然的影响范围和程度,所以高科技垃圾的种类日益增多,分布领域也日趋广泛。从太空到海底,凡是人的高科技影响能到的领域,都存在高科技垃圾。
由于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产品的折旧速度越来越快,大量的耐用产品很快被消费者淘汰,造成垃圾量激增。在发达国家,过时的汽车、家用电器甚至电脑部件都成了无人要、无人处理的垃圾。这种垃圾填埋成本高,焚烧困难,堆置对环境有破坏。
还有一些固体废弃物离人们的日常生活很远,危害却很大,如太空垃圾和核垃圾等。太空垃圾是指在近地轨道上运行的遗弃了的航天飞行器及部件。现在,地球周围的太空垃圾已有3 000吨左右。在近地轨道上高速环绕飞行的太空垃圾,对单位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各种卫星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且直接事故概率越来越大。而由于核电的开发产生的大量核垃圾,一旦没有妥善处理,将大范围危害居民的健康乃至生命安全。这样的垃圾,依靠新技术处理难度较大,目前只能依靠全世界政府组织的力量,订立国际公约,才有可能首先避免数量上的进一步增长。
高科技带来的气态污染也直接对人类的生存构成巨大的威胁。如制冷行业、塑料工业的重要原料——氟氯烃,对臭氧层已造成严重破坏。近来,地球上的臭氧空洞已增至5个之多,总面积已近4 000万平方千米,接近地球表面积的1/10。所幸目前这些空洞均在南极、北极、西伯利亚等无人区,否则阳光中的紫外线会使人类和动物遭受灭顶之灾。
5.这篇文章的说明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通过阅读找到文章的说明对象。
答案:高科技污染
6.这篇文章的说明对象具有哪几方面的特点?
解析:阅读文章,从每段中找出关键词语。
参考答案:(1)种类多。
(2)分布领域广泛。
(3)危害人类比较严重。
(4)防治难度大。
7.第3段中画线的“这样的垃圾”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样的垃圾”指本段所提到的“固体废弃物”,主要包括“太空垃圾”“核垃圾”等。
答案:太空垃圾和核垃圾等
8.这篇说明文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种说明方法。
答案:下定义 分类别 举例子 列数字
9.文中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地方很多,列出两个句子写在下面,并加点标出体现浯言准确性的词语。
解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往往体现在副词和数量词的使用上。
答案示例:(1)目前只能依靠全世界政府组织的力量……
(2)凡是人的高科技能影响到的领域。
(3)总面积已近4 000万平方千米。
深层探究
10.防治高科技污染是每个人都应关心的问题。请你针对文章中所提到的高科技污染的某一种类,通过想象,提出一种防治的设想。
解析:凡是通过想象,提出对某一种类高科技污染进行防治的设想即可。不必拘泥于设想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参考答案:如,研制代替氟氯烃的无污染的化工原料。
中考链接
11.(江苏镇江中考)下面语段中画线部分有五处语病,请选择其中的三处加以改正。
几年前,①在彩电市场严重滞销的情况下,②长虹电器厂大幅度率先降价销售,虽然亏了本,但赢得了产销两旺,③经济效益一下子迅速跃居全国同行业前茅。④通过长虹电器厂的经营理念,使我们懂得了一个道理:⑤企业如果善于运用“亏本”策略,就能取得柳暗花明或锦上添花;⑥反过来,死死把住“只赚不赔”的框框,不肯牺牲眼前的小利,弄不好到头来是连血本都会亏掉的。
答案:第①处 在彩电严重滞销的情况下(或“在彩电市场持续低迷的情况下”)
第②处 长虹电器厂率先大幅度降价销售(或“长虹电器厂大幅度降价销售”)
第③处 经济效益一下子跃居全国同行业前茅(或“经济效益迅速跃居全国同行业前茅”)
第④处 通过长虹电器厂的经营理念,我们懂得了一个道理(或“长虹电器厂的经营理念,使我们懂得了一个道理”)
第⑤处 企业如果善于运用“亏本”策略,就能取得柳暗花明或锦上添花的效果(成效)(或:“企业如果善于运用‘亏本’策略,就能柳暗花明或锦上添花”)
【学习目标】
⒈了解杨振宁的相关知识。
⒉了解二百年来,世界科学发展的历史。
⒊了解中美教育在鼓励创新上的异同。
【学习重点】
了解作者解说的事理
【学习难点】
中美教育在鼓励创新上的异同比较。
【学习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知识链接]
背景知识:
1998年10月4日世界银行、国际货币组织公布了题为《知识促进发展的98~99年度报告》的结论 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知识差距,尤其是知识创新能力的差距,大大超过了财富的差距,因而在一定意义上,发展中国家需要知识更甚于需要资本。
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我国国务院批转教育部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着重指出:“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 族创新能力。”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1999年12月杨振宁博士紧密联系中国的国情,就科技创新问题,作了学术报告“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
作者简介
杨振宁,美籍华人,1922年出生安徽省,1938-1944年在中国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读书获硕士学位。1945年赴美求学,1948年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57年与另一位华人科学家李政道合作共同提出宇 称不守恒理论,因此与李政通共同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71年以来,他多次到中国探亲、访问、讲学。分别受聘为北大、科大等八所大学的名誉教授。在促进中美科技交流和合作中起了重要作用,还努力帮助中国学者在美进行科研和学习。
一、下列选项中,字音、字形全对的一项是( )
A.胆怯(què) 与日具增 B.聘用(pìn) 弥补(mí)
C.趋势(qǖ) 挠头(náo) D.履次(lǚ) 竞争(jìng)
二、下列句子中多音字注音、组词有误的一项是( )
D.教书的过程也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jiāo jiào)
三、下列句子中的成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点的成语有误的一项是( )
四、下列各句中加粗的字、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1.《财富》杂志说,近30年来新成立的科技公司的总资产,已经接近1万亿美元,而这个增长速度还在与日俱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两百年尤其是近一百年、五十年来,世界是由三个相互关联的环节推动着前进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指出下面的语段中出现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它的作用
我可以随便举个例子:一百年以前,世界的农业人口占人口总数的80%以上;今天,美国的农业人口,只占全国人口的1%~2%,可是他们生 产出来的粮食,不仅可以供全美国人食用,还可以出口到世界各地去。
1.说明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指出下列对课文的理解有误的两项( ),并改正
A.两百年来产生这么多新事物的原因,从根本上来说是由于工业的发展。
B.作者举半导体方面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在近50年来新事物的出现是无穷无尽的。
C.从课文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知道爱因斯坦不重视实际中的问题,他比较注重“技”。
D.中美的教育哲学都能够鼓励创新。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阅读,回答问题
(一)
为什么在这两百多年间能够产生这么多的新事物呢?归根到底,很简单,是因为工业的发展大大促进了人类的生产力。这个变化是一件非常惊人的事情。
我可以随便举个例子:一百年以前,世界的农业人口占人口总数的80%以上;今天,美国的农业人口,只占全国人口的1%~2%,可是他们生产出来的粮食,不仅可以供全美国人食用,还可以出口到世界各地去。
1.选段以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提出了说明的重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阐释清楚说 明重点,作者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具体分析这些说明方法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加粗的“只”起到了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不仅……还”提示最后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关系的复句,它起到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
(二)
风力发电
①薪柴、秸秆等生物燃料,曾经在很长时期作为人类的主要能源。随着人们对自然界认识的不断深入,矿物燃料逐渐取代了生物燃料,尤其是人类进入电气时代以后,矿物燃料更上升为居统治地位的能源。但是,矿物燃料的储藏量总是有限的,而且,无论是生物燃料还是矿物燃料,在使用时都会不同程度地产生有害气体,固体垃圾,污染周围的环境和水源。
②人们在逐渐认识这些问题后,开始寻找替代能源,尤其是无污染的清洁能源。风力就是其中的一种能够用以发电的能源。虽然,人类利用风帆行船,利用风车提水,利用风力推动石磨或其他机械,已有数千年历史了,但是将风力转化为发电的重要能源 则是在电气时代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风力来源丰富,风能发电花钱少,又没有污染,因而逐渐引起人们新的关注。是现代技术使风车变成了发电的动力设备,古老的风车焕发了青春。
③当代科学技术已经可以大规模地利用风力来发电。新型的风 车发电设备的外观就像一座高耸的铁塔,顶部有3个玻璃纤维制成的叶片。每个叶片的长度有20来米,形状像飞机的翅膀,组装上铁架以后,总体上更像飞机的螺旋桨。在风力资源丰富的地方,这些风车产生的电力相当可观。它们产生的电力还可以通过电缆 连接在一起,送到附近的城市和工矿企业,也可以并入当地的电网。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片原野中分布着3300个这样的风车,它们产生的电力用电缆输送到附近的著名旅游城市棕榈泉。尽管那里游人如织,电力的消耗量极大,单靠这些风车产生的电力就完全可以满足全部需要了。
④自从1891年丹麦人建立第一座风力发电站以来,世界上已有数百万台风力发电机在运转。仅按现有的条件,如果能将全球陆地上的风能充分利用起来,产生的电力将相当于目前火力发电总量的一半。
1.第①段中,与画线的“居统治地位”意思相近的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②段中加粗的“这些问题”所指代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在文中用横线标示出来。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较风力发电和矿物燃料发电的优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段文章采用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请举出文中具体的例子,并结合上下文说明这中说明方法的作用。
列数字: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举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比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B(A胆怯:qiè 与日俱增;趋势:qū ü和j、q、x相拼的时候,一定要去点;D屡次)
二、C.纤维:xiān
三、A.按部就班 C.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
四、1.不能。因为“近”和“接近”都是表示约数的词,使所列的数字更具准确性。
2.不能。“关联”是指事物相互之间发生牵连和影响。三个环节是科学、工业和 经济,这三个环节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关系。去掉“关联”,就不能准确的说明三者的关系了。
五、1.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2.有力地说明了“工业的发展大大促进了人类的生产力”。
六、B改成:作者举半导体方面的例子,是为了说明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在这50年尤其是在近二三十年大大增加。
C改成:从课文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知道爱因斯坦不重视实际中的问题,他比较注重“科”。“科”和“技”具体来说就是科学、技术,相对而言,前者注重理论研究,后者注重实际操作。
七、
(一)1.设问 两百年来产生这么多新事物的原因在于工业的发展大大促进了人类的生产力。
2.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具体分析见结构分析“第4段”。
3.“只”,强调了美国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率之低,并和下文他们粮食产量之高形成更为鲜明的对比,突出“工业的发展大大促进了人类的生产力”。
4.递进,强调美国粮食产量之高,突出“工业的发展大大促进了人类的生产力”。
(二)1.主要
2.矿物燃料的储藏量总是有限的,而且,无论是生物燃料还是矿物燃料,在使用时都会不同程度地产生有害气体、固体垃圾,污染周围的环境和水源。
3.风力发电:来源丰富,花钱少,又没有污染;矿物燃料发电:资源有限,会产生有害气体、固体垃圾,污染周围的环境和水源。
4.列数字:每个叶片的长度有20来米。
作用:具体说明新型的风车发电设备顶部叶片的长度。
举例子: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片原野中分布的电力风车产生的电力完全可以满足附近的著名旅游城市棕榈泉全部需要了。
作用:具体说明了当代科学技术已经可以大规模地利用风力来发电。在风力资源丰富的地方,风车产生的电力完全可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作比较:仅按现有的条件,如果能将全球陆地上的风能充分利用起来,产生的电力将相当于目前火力发电总量的一半。将两种发电方式产生的电量作比较,有力地说明了风力发电的潜能是巨大的。
侯晓旭
[《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 导学案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