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校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思考与对策论文
- 文档
- 2024-07-06
- 112热度
- 0评论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试论高校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思考与对策论文,本文共14篇,希望大家喜欢!
试论关于高校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思考与对策论文
论文关键词:网络教学资源 建设 共享 评价
论文摘要:结合高校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现存问题,通过对高校网络教学资源的概念界定及分类,阐明高校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主要内容,并提出高校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基本思路与对策及基本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建设网络教学资源是目前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但什么是网络教学资源?如何建设高校网络教学资源?教育界对此尚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当前各高校在建设网络教学资源过程中,往往是重建设轻应用、重数量轻质量。各高校在建的各类网络教学资源无论是建设标准以及建设内容基本是各自为政、各行其是,无统一标准,缺乏整体规划与设计。这既不利于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也不利于资源共享,造成人力与财力的浪费。
一、网络教学资源的概念界定与分类
目前,教育界对网络教学资源还没有明确的定义。而要界定网络教学资源,首先要了解网络教学资源的大致内容及类别。根据国内各高校在建的网络教学资源库的内容来看,网络教学资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类:
从教学资源的内容上来分,网络教学资源可以分为:服务于教学的课程教学资源,如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题库、案例库;服务于学科建设的特色资源,如专业素材库、站、实验教学平台等;服务于素质教育的各类教学素材资源。从教学资源的来源看,网络教学资源可以分为:各校自建教学资源,包括课件、题库、网络课程等;外购教学资源,如雅信达外语学习素材资源库等;共享教学资源,由政府相关部门研发的共享教学资源、各高校间相互共享的教学资源、国外相关机构共享的教学资源等,如“全国精品课程网”、美国MIT等。从教学资源的文件格式来分,网络教学资源又可以分为:文档文件,包括WORD,PPT等;音频文件、视屏文件、HTML文件等。
因此,高校网络教学资源应该是各高校通过自建、购置或共享等方式构建的服务于教学、学科建设和学生素质教育的各类文本、网页、音频、视屏等格式的数字文件。目前,各高校建设的网络教学资源库多是网络课程课件、素材资源,少本校特色专业素材资源;而且种类不全。因此,高校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应立足于本校的资源与特色,对一些通用的网络教学资源,可以采用共享、购置等方法建设,不需再花费人力、财力建设;各高校应把有限的精力和财力投人到反映本校特色的学科建设与资源的应用中去,如南通大学的“张赛研究”、“楚辞研究”,这样各高校的网络教学资源才能做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而不是千篇 一律、重复建设。
二、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做好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各高校需要有规划、有组织、有投人,有标准、有平台、能共享,重应用、重质量、有成效。
(一)有规划、有组织、有投入
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是学校教学质量工程的重点建设项目,需要做好整体规划与统一设计,需要有组织地建设、有计划地投人。只有做好规划和设计才能避免建设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才能明确目标、协作共建;只有有组织、有计划才能避免建设的无序和混乱;只有有规划的建设与投人,才能避免重复和无效建设,才能避免资源浪费;才能使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有效性得到保证。而且只有合理的规划才能通过学校审批,资源库的建设才能得到经费支持和执行。
网络教学资源建设规划需要立足本校人才培养定位、学科建设计划等具体校情,对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目标、建设主要内容及要求、建设原则、建设组织与制度保障、经费投人规划、建设成效与评判等方面做出明确的规定。
网络教学资源建设项目需要一支专门的建设与维护队伍。一般来说,各校自建的网络教学资源是由一线的专职教师或学科负责人员担纲建设的,但有成效的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并非一人之力所能奏效,必须围绕负责人组成一支专业建设团队,一方面可以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另一方面可以分工协作,形成集团攻坚优势。另外,各院系学科自建的课件等教学资源的整合、分类、维护、更新以及公共教学资源的建设与购置等还需要专门的部门、专职人员负责。
网络教学资源需要学校持续投人经费。除自建、购置教学资源需要经费投人以外,网络教学资源的维护也需要经费支持。持续的经费投人是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最终保障。有规划的经费投人,也是网络教学资源建设规划的主要目的之一。
(二)有标准、有平台、能共享
网络教学资源建设需要有统一的技术标准。目前国家相关部门已经出台了有关信息资源建设的建设标准,各省也推出了各自的建设标准。这些标准中规定的文件格式基本都是采用当前最通用的格式。所以只有按照标准建设本校的网络教学资源才能获得最广泛的应用,有利于资源的共享。 网络教学资源需要有通用的统一资源平台,即需要一个统一的通用的构建框架和空间。资源平台的建设是高校资源建设成果的重要标志之一,许多高校建设的就是一个较好的平台。如常熟理工学院,它可以将各类资源归类整理,分成各个栏目;再如将全校的网络课堂平台,包括毕博网络教学平台、新视野大学英语网络教学平台等在线学习系统统一链接在学习在线栏目之下;将全校的精品课程,包括国家级、省级、校级集中于精品课程栏目,这样有利于师生学习应用。
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让教学资源能够共享。这里说的共享不仅是校内师生共享,还应该包含以下几层含义:共享社会上已有的各类教学资源,如教育部委托高教出版社制作的国家精品课程网;共享其他高校的网络教学资源,如校校合作的网络课程等;还应该包括本校的网络教学资源能让其他高校共享、让社会共享。所以共享、开放是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重要目的之一,而这一切之可能就在于统一的建设标准、统一的能共享的资源平台。
此外,共享的另一层意义还在于协作互建。有统一的标准与平台,再加上整体规划、统一设计、有组织的落实,就能有效地促进各高校、各社会组织乃至个人之间的有效配合、协作共建,从而使整个社会的资源得到有效整合,以发挥最大的效能。目前,各高校在不同领域的教学研究存在差距,但如果能整合各高校的优势资源,不仅能弥补相互之间的不足,还能充分发挥高校优势,节省人力物力。在尊重知识产权的基础上,在短期内共同建设一个高水平的共享的教育资源库,则能在教育水平和质量方面得到极大的提高。我们相信随着政府推动和高校间的协作,网络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将得到更广泛的'发展。
(三)重应用、重质量、有成效
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目的就是让教学资源得到有效、充分的应用。如何避免网络教学资源重建设轻应用、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这需要从建设原则以及制度上加以规范,如规定购置或自建的网络教学资源必须有明确的使用对象,并对资源质量及使用效能有科学的评估,确保资源能发挥最大的使用效能。为了保障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质量,必须对网络教学资源建设进行定期检查、合理评价、以查促建,尤其要注重过程评价,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对于已购置或建设完成的网络教学资源的应用情况也要进行适时评估,以确保网络教学资源的有效应用。而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网络教学资源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明确的评估指标不仅是资源建设质量的保证,也是建设方向与指挥棒。遗憾的是,目前国内还未形成较为科学完备的网络教学资源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所以各高校在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同时,还需要思考和建立较为完善的资源评估指标体系,只有在建设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不断完善建设规划和内容指标体系,只有在建设和使用中不断总结经验并上升到理性高度,才能逐步形成科学完善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因此,这既是各高校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质量保证,也是重要的建设目标。
此外,网络教学资源有效应用还需要稳定运行的安全保障。只有稳定、安全的网络系统师生才能放心使用。学校需要制定合理的网络安全措施确保网络教学资源的稳定、安全运行,如制定规范规定数据备份周期、数据库维护方案及负责人等。加强网络教学资源管理队伍的建设也是有效应用的有力保障。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管理队伍至少分为校、院两级。学校层面负责制定网络教学资源建设规划、各类管理规章制度的制定与执行、教学资源管理系统的开发与运行、管理、维护;通用教学应用平台的开发建设与管理维护、网络教学资源的应用环境以及安全建设;各院系负责素材类教学资源建设与管理,主要包括:题库、课件库、教学素材库、案例库以及站和网络课程建设与维护更新。校、院两级各司其职、齐抓共管才能将全校的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好、应用好。
三、网络教学资源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构建
从各高校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实际情况及其发展趋势来看,笔者以为高校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建设:
(1)资源建设组织方面:学校是否有网络教学资源建设规划和相关规章制度;是否具有专门的资源建设、维护队伍;每年是否有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和维护经费等。
(2)资源内容方面:所建教学资源种类是否齐全,考查内容不仅仅是量的大小,还必须考察质和种类;所建资源是否有本校特色资源;是否建设有网络教学资源整体应用平台;资源建设是否按照国家技术标准;所建资源能否共享等。
(3)资源运行方面:主要是考查所建资源能否正常运行、资源是否实时更新。
(4)资源应用效果方面:考查所建的网络教学资源的利用情况、应用效果等。
(5)网络安全方面:考查是否具备网络安全管理的规章制度和措施。这五个方面涵盖了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几个基本因素,以其为考核指标并加以不同的权重,基本能够考评高校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水平。
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是最近几年随着信息技术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新项目,也是当前教育界关注的热点之一。如何建设与共享好网络教学资源需要教育界不断实践,积累经验。
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和应用研究的分析与思考
江忠宏,王 清 (安徽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摘 要:目前对于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和应用研究的角度是多种多样的,而且对于提高我们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和应用效率等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从最基本的关系来说,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是服务于之后的网络教学资源应用的,反之,网络教学资源应用情况又反作用于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上来。所以,我们的研究前提一定要理清二者之间的关系,不能把对于二者的研究独立开来。
关键词: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网络教学资源应用;技术和理论支持
中图分类号:G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02-0201-02
目前,对于网络教学资源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各界学者、专家的关注和青睐,而这些研究主线大致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其一是关于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研究,其二是关于网络教学资源应用的研究。
一、关于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研究
1.从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技术和理论支持来看
第一,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有侧重于技术支持的,从技术的角度来支持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吴煜煌()在《基于OWL的网络教学资源本体知识库构建》文章中就探讨了本体技术和Web服务技术对网络教学资源系统的支持,并提出了基于本体和Web服务的网络教学资源库应用框架结构,目的是为了让网络教学资源库能提供概念共享模型,增加互联网上可重用的网络教学资源。
第二,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有侧重于理论、理念支持的,如认知主义理论、知识管理理论等。在这方面主要强调在这些理论的引导下,为网络资源的建设提供一定的构建指导,从而使网络教学资源得到更好的应用。如柳斌()《认知心理学指导下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思考》作者在阐释与资源库建设相关的认知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上,从认知心理学的视角提出了教学资源库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以指导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在梁斌、巫玉斌()《网络教学资源库系统中知识管理工具的设计与应用》一文中,指出了在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当中对网络教学资源库系统的管理功能应从由单纯的对数据的管理向对有意义知识的管理的转变。
第三,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也有同时侧重两者来支持建设的。(教育论文 )如石伟胜(2007)《基于积件思想的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文章从积件思想出发,利用超文本和多媒体技术,提出素材资源库和教学平台相结合的新思路,提出一个网络教学资源库系统的结构形式,并给出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方案。王小平(2008)《基于Web数据挖掘的网络教学资源库个性化信息检索研究》,网络教学资源的信息检索是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当中不可忽略的重要元素之一。作者通过展开和利用Web技术的优点,优化信息检索程序,从而提高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应用。
在目前的研究当中,其中有的只是单一的从一个维度去探讨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而有是注重技术与理论的结合。笔者认为,技术只有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才使得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显得更有成效,反过来,技术是理论得以实现的桥梁。即使也有许多学者、专家从技术和理论综合角度去探索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研究不少,但是存在的问题:一是不能很好地使研究结果付诸于实践。二是技术与理论的探究维度较为狭窄,如基于某一种理论和技术等。理论和技术本身也存在着局限性,所以在对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上的指导多多少少都有一定的问题。但是上述的研究结果对笔者进一步探讨和分析网络教学资源应用存在的问题扩展了研究的方向。
2.从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主题和主体来看
第一,从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主题来分析,主要是针对学生在校的所修课程进行构建的,有数学、历史等。李久龙()《中学数学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文中针对忽视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已有的教学资源不能满足数学网络教学的需要,以及中学数学网络教学资源不规范的三点问题展开研究内容,指出建设中学数学网络资源必须以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与数学教学理论为指导,必须坚持实用性、规范性、系统性、开放性和动态性原则。杨然2008《高中历史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中强调网络教学具有教学资源的共享性、教学过程的交互性、学习的自主性、教学的协作性等特点,所以在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方面要深刻体现这些特点。
第二,从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主体来看,虽然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主题范围较广,但是在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参与主体当中,高校的教师占据了绝对的比例优势,而一线的中学教师所占的比例却少之又少。两者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必然的关系而间接影响网络教学资源在中学的应用呢?而且,每个主题(即各学科)似乎就是一个独立的整体,各个建设主题之间的关联性等重要问题没有得到深刻的体现。这两点对笔者探讨和分析网络教学资源在中学应用当中存在的问题又提供了一个研究方向。
3.从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策略来看
从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策略来看,主要有基于整合理念去启示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郑静雅()《整合理念下高校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研究》,在整合的理念基础下,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中整合工作过程缺乏有效组织、整合工作参与人员的观念滞后等问题、展开对麻省理工学院开放课件项目进行深入研究,对促进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和应用提供了一定的价值参考;以共享性原则为基础,拓展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倪丽娟、吴丹()《论网络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遵循个性化原则,实现网络教学资源自适应组织,在网络资源建设当中,以适合网络教学资源个性化组织为基础,提出了基于学生模型进行教学策略和教学资源整合的一般方法,希冀最终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提取网络教学资源当中的有效信息,如白云()《网络教学资源的自适应组织研究》。
经文献分析,发现不同学者、专家对于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策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例如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之间的整合策略,目前信息技术与学校课程的整合已成为未来教学的重要发展方向。在这点上,在各级学校当中有着不同程度的体现。信息技术与各课程的整合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资源的整合,这一目标的实现主要依赖于互联网。整合的初衷是为了促进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但归根结底还是为了网络教学资源的应用。但是这样的整合所触及的深度却较低,如有的整合仅仅从技术的角度来促进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对如何促进接下来的网络教学资源的应用问题的考虑却很少甚至是忽略。笔者认为对于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策略的研究不能仅从实现策略的角度展开,更应该结合实际的需要促进网络教学资源的应用。对于笔者的启示主要有: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策略依据不是网络教学资源有效应用的直接保障,研究需要从结合实际需求的角度去分析网络教学应用当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更好地促进网络教学资源在中学的应用。
二、关于网络教学资源应用的研究
1.从网络教学资源的应用原理来看
网络教学资源的应用有从协同的角度展开的分析,如黄立新(2008)《网络教学资源的协同应用》;有从受程序设计课程的启发角度探究网络教学资源的应用,如金晓民(2008)《在网络环境下教学资源的组织与应用研究》;有从实用、发展和共享的角度探讨网络教学资源的应用问题,王琳(2004)《浅议中学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
对于网络教学资源的应用原理的研究有点类似于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策略探究,但是研究的立脚点却有着鲜明的差异性,前者偏向于对应用的分析,而后者则是倾向于对建设的探讨。不可否认的是,两者之间也有一定的相关性,指导的策略和原理最终的目的都是在促进网络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的基础上,提高教学质量。这样看来,两者的界限并不是十分的清晰,这点在某种程度上会导致网络资源的利用者产生误解:难道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的指导思想是一致的'等问题。接下来不难想象,指导思想的适用性遭到挑战,可能产生指导思想的交叉错位。笔者据此,可以分析网络教学资源在各级学校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另一种机制。从相关研究内容所涉及的原理来看,研究网络教学资源的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却似乎有或多或少的相似性,没有深刻剖析出潜在的深刻问题。我们的研究不能总是停留在问题的表面去分析,要适当地去挖掘更深层次存在的本质问题、核心问题等。
2.从网络教学资源的应用对象来看
网络教学资源的应用对象主要是学生和教师。可是在诸多的研究当中,它们更多地是关注高等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应用的主体也主要是面向高等院校的师生的。这样一来,对于网络教学资源在各级院校应用的普及会造成一定的阻碍。
3.从网络教学资源应用中问题形成的原因来看
这里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王艳军(2006)在其《网络教学资源的构建研究》,文章中指出实质性的原因是网络教学资源的应用策略不够健全,不能有效指导和促进教师和学习者对网络教学资源的有效应用;徐海静(2011)在《网络教学资源的应用实践研究》中说,由于有些网络教学资源之间有效共享的缺乏和创建者之间交流的缺失,直接导致网络教学资源有时候在同样的教学问题上产生了几乎相对立的解释等应用问题;杨桂林()的《教育资源应用存在的问题》认为应用问题的产生结果主要归因于教师自身教学观念陈旧与应用教学资源备课还处于简单应用阶段、学校的人力资源匮乏,尤其是技术人员的匮乏。通过研究发现,网络教学资源应用问题的形成可以归结于网络资源的创建者和使用者两方面的因素。如,创建者在网络教学资源的创建过程中所采用的策略没有与使用者的应用形成最终的统一;使用者(主要指学生和教师)自身信息素养不足、信息运用技能不纯熟等;创建者和使用者都受限于外部因素(如经济因素、人力资本因素等),引发使用者不能更好地实现对网络资源的有效应用。本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中学的教师和学生,他们担当的是资源使用者角色,但是在传统的课堂讲授制模式和应试教育模式下,他们的大部分时间是滞留于现实空间的。
综上所述,目前对于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和应用研究的角度是多种多样的,而且对于提高我们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和应用效率等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我们的研究一定要厘清二者之间的各种关系。从最基本的关系来说,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是服务于之后的网络教学资源应用的,反之,网络教学资源应用情况又反作用于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上来。所以,我们的研究前提一定要厘清二者之间的关系,不能把对于二者的研究独立开来。
参考文献:
[1]王琳。浅议中学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C].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年会论文集,2004.
[2]梁斌,巫玉斌。网络教学资源库系统中知识管理工具的设计与应用[J].中国远程教育,2007,(2)。
[3]徐海静。网络教学资源的应用实践研究[J].档案学通讯,2011,(1)。
论文关键词:高校 网络教学资源 管理 建设
论文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我国的高校教学信息化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对网络课程教学资源的建设也变得尤为重视,能否对我国高校的网络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及建设,关系到我国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本文重点对我国当前的高校网络教学资源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同时提出了一些针对性意见,以希望对我国高校网络教学资源管理带来一定益处。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提高,教师教学手段的不断改革和创新,高校教师对网络教学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教师希望借助网络教学资源丰富教学课堂,更希望学生借助网络教学资源进行自主学习。目前,许多高校已经建立起自己的网络数字图书馆,为教师教学研究和学生探究性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同时,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已经关系到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和实施,成为高校办学水平和地位的重要标志,因此,如何对网络教学资源进行管理和建设成为目前高校极为关注和迫切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内容
高校网络教学资源主要包括高校自身通过自建、购置或共享的方式所建立的服务于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数字化资源,包括各类电子文本、网页、视频、音频等数字文件。从目前国内各高校所建立的网络教学资源内容来看,主要包含用于教学和素质教育的一些多媒体课件、网络题库、案例、资料、网络课程等资源,以及用于学科建设的一些专业素材资料、学科网站和实验教学平台等。而网络教学资源主要来源于各校自筹经费建立数据库,或者通过外购、自主研发的一些教学平台,以及部分有教育相关部门和国外相关机构所建立的共享教育资源。
二、网络教学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网络教学资源建设需要建立在长足的发展基础上,将其作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点进行建设和管理,它不单单是教学资源的收集和保存,而是涉及了数字资源内容的组织和规划、资源可循环性利用、实施技术的先进性和便捷性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在目前网络教学资源管理和建设中普遍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数字资源利用率低
目前,许多高校已经建立起内容相当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库,以及网络教学平台,但是由于许多资源都是以试题、教案、课件等形式简单的累积在一起,没有详细的进行分类和组织,让教师或学生很难搜索到自己需要的资源内容。而一些高校只是为了简单的扩充资源,购买大量的教学光盘进行复制和拷贝,在保证数量的前提下并没有重视资源的质量,使某些资源缺乏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教师和学生的使用积极性并不高,导致了教学资源的浪费。同时,由于教学制度引起的应试教育思想让许多学生没有形成自主学习、自我约束能力,很多数字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造成了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二)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不规范
许多高校在建设网络教学资源时,主要依靠学院相关部门的多人合作形式完成,在资源分类、资源引进等方面缺乏统一的标准来实施,导致资源分类不规范,种类划分不明确,内容宽泛无章,分类中有重叠的现象,不仅给教师和学生使用资源带来不便,更不利于对资源的分类管理和补充,给校园网络资源的管理和建设,以及实现共享和交流等都极不便利。
(三)网络教学资源管理不畅
就目前形势而言,高校网络教学资源的管理一般都是管理人员进行专门负责,并没有设置相应的反馈系统,无法得到合理的意见和建议,教师和学生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能够得到及时解决,也无法传达给资源管理者。因而,在网络资源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便一直得不到解决,长期使用过程中,便会积累出更多的问题,不仅阻碍了网络资源的优化和更新,更是打击了教师和学生的使用积极性,导致了资源浪费、整合困难的现象。
(四)教学资源建设缺乏创新性
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工程,在教学资源库中,多以电子教学课件、网络课程、素材资源、教材资源、文献资源等形式存在,没有具有校园特色性的资源库和网页,不仅不能够体现高校自身特色和校园文化,让网络资源显得枯燥、毫无新意。同时,在网络教学资源的构建上,各高校主要以购置为主,缺乏让资源建设和发展的可持续性动力,以及外购的资源也并不能与校园发展理念相吻合,在资源引进上也缺乏一定的灵活性。
三、高校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
对于网络资源的建设必须建立在自主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建设统一的规范、规划和策略,积极引进资源,为高校信息化建设奠定基础。
(一)对网络开放性教学资源的利用
网络的开放性为教学资源的搜集提供了便捷的渠道,在互联网上有着丰富的教学资源,例如一些论文、多媒体素材、网络课程、试题、软件等,学校资源建设者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开放性,将这些资源进行下载、筛选、整合、优化、入库。在收集网络资料的同时,需要注意收集具有针对性、实时性和实用性的素材,不仅让校园网络教学资源跟上时代的步伐,还能够充实资源内容,解决现代化背景下教学资源匮乏的现象。而且许多教学资源是网络共享的,这类资料的收录可以为学校节约部分经费,提高办学的效益。
(二)自主开发教学资源
高校进行网络教学资源的自主开发是网络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学校可以利用原有的传统资源进行数字化转换,并进行整合和分类,制作成适合于多媒体制作或网络教学使用的数字化资源;其次,学校可以利用教师进行网络资源建设,将各科教师所制作的网络课件、论文等教学资料收录、归类、整合成为网络共享资源,丰富教学资源的内容。同时组织专业队伍,按照学科的需要对一些散乱的素材和教学材料进行重组和设计,制作成适用于网络教学和学习的资源。这样不仅节约资金,而且人的智慧是无限的,他们可以将资源进行开发和循环利用,创造出新的资源,实现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可持续性。
(三)加强共享资源的建设
各高校应该合理利用现有的资源,减少重复建设的现象发生,实现高校与高校之间的资源共享,不仅能够节约建设成本,还能够促进高校之间的和谐友好发展。同时,在自身某些资源匮乏的情况下,积极向拥有该类资源的学校进行交流和合作,开展资源共同建设的研讨会,优化资源,实现共建、共享的良性循环建设。
参考文献
[1] 李增兵、李瑞华.高校网络教学资源建设问题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 (4)
[2] 朴成植、朱旭泽.论校园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与管理[J].科技创新导报,2011(32)
[3] 孙跃、刘文军.高校基层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及管理机制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3)
[4] 程聪.高职院校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思路[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
摘要:近些年来我国已经进入信息化社会,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工具,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信息技术也在高校教学管理中得到应用,意在提高高校运行管理效率,实现高校管理信息化。高校教学管理是高校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实现高效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对高校教学质量,教学活动的开展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基于此,本文从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出发,分析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优化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问题;对策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科学技术也得到极大的进步,现代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在我国得到普及,并且应用于社会各行各业中。高等教育是为社会培育人才的重要组织,为了满足社会发展需要,近些年来也在不断地进行变革,将现代信息化管理方式应用于高校教学管理中,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发展趋势。通过现代信息化技术构建高校教学管理信息系统,从而提升教学管理质量和效率,有效消除高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实现高校教学宗旨,为社会培育更多的人才。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是现代高校教学管理的重要模式,在提升教学水平,提高高效运行效率方面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
1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分析
信息化技术、网络技术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已成为人们工作休闲娱乐的重要工具,在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其地位得到凸显。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的组织方式,其教学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教育工作的成败。因此,提升高校教学管理水平一直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将现代化信息技术引入到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对提升高校教学管理水平,提高高校运营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近些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不断发展,生源扩招已经成为其发展的重要趋势,高校生源的增加,给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压力,而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可以提升高校教学管理效率,满足高校教育活动的开展。构建完善、科学的信息化平台,使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更加的规范化、有序化。同时,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也能够提高教学资源配置的科学性,减少教学资源的闲置或浪费,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信息化技术能够对高校资源进行统筹安排,也有助于提升高校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它们对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从而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2.1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软件系统的构建缺乏科学性
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软件,具有较高的专业性,基本上都是由专业的程序员来进行设计。软件设计者对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了解并不透彻,无法充分掌握教学管理个个环节中的联系,并且对教学管理日常工作的认识并不全面,对教学管理思路以及概念缺乏深入的研究。并且在实际的教高校教学管理中,各大高校基本上应用同一款信息软件,软件的适用性大打折扣,与高校设想的管理目标具有较大的差距。软件设计者无法充分了解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实质内容,无法准确把握高校教学管理系统中的联系,这是他们设计出的软件系统无法满足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实际需求,有严重的滞后性。
2.2硬件投入不充分
目前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甚至一些高校已经全部完成了信息化建设。但是随着生源的扩张,技术的发展,还需要不断地对当前的信息化硬件设备进行升级或更新。但是当前的高校对于信息硬件设备的更新或升级,缺乏正确的认知,硬件投入较少。比如当前的许多高校运用价格比较低的服务器,没有在小型机上建立数据库,从而无法满足大量用户的实时访问。同时,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的有效运用离不开高校校园网络的'支持,但是许多高校的校园网络性能比较差,致使高校校园管理信息化系统得不到充分的应用。
2.3高校教学信息化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
目前从我国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实际来看,其信息化建设人员基本上都是有高校的授课教师来担任,致使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就严重的滞后性,计算机应用与管理能力十分有限,信息化效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有的甚至停留在简单的报表处理或文字操作上,高校教学管理主要还是依靠人工来完成。并且许多信息化工作人员,在应用信息化系统时只应用涉及的功能,而对信息系统的其他功能缺乏尝试或扩展,缺乏先进的信息化管理理念。因此高校教学信息管理人员应该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利用,从而充分展现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的效能。同时,一些高校在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的构建过程中,并没有对其建设人员进行相应的考核,对固定人员的安排具有随意行,对人员的实际水平缺乏足够的了解,导致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队伍综合素质较差,无法满足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要求。
3如何提高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
3.1转变老旧观念,施行现代化教育理念
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实行,需要把现代教育理论作为依据来进行工作创新,改变传统教学管理思想,创新教学管理方法,施行现代化教育理念。教学管理工作人员需要改变老旧的教学管理观念和模式,保证教学管理工作施行和现代教育理念相匹配。研究国内外各高校教学管理改革的有效经验,发现适合我国高校情况的有效办法。制造教学管理信息化氛围,促进教学信息处理往智能化贴近,教学管理往网络化方面发展,这就提高了教学管理管理效率和水平为了更好地推行教学管理信息化,全校所有师生应该一起参与,都要熟练掌握应用先进的教学管理工作中的现代信息技术。
3.2进一步推进管理信息化建设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除了与管理工作人员自身道德素质密切联系之外,人员所具有的业务素质对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程度也有很大影响。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信息技术等各项技术的支持所以在校工作人员一定要坚持学习,熟练应用并掌握高校现代教学管理办法,掌握重要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建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与现代化教育理念,积极促进自身素质提高。还需要对相关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定期进行考核,逐渐完善我国高校对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相关从业人员的制度考核,形成良好的奖惩分明制度规范。同样,在选拔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工作人员方面,我们需要秉承择优录取的准则,应当把一些优秀的从业人士吸引进学校的教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庞大队伍中去。
3.3加强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软硬件配套设施的投入力度
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在我国发展的时间还比较短,缺乏足够的经验,因此在建设的过程中要积极吸收国外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并且高校教学资源十分有限,对于信息化建设而言缺乏足够的资金,因此可以采用多渠道筹资体制。推行优惠政策,吸引地方企业或政府参与到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当中,不断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资金,对高校信息化建设中软硬件设施进行更新,为信息化建设提供充足的物质保证。同时,还要建设高效稳定的校园网络,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应用提供稳定的条件。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建设现在满足高校教学管理需求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在对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完善过程中要遵循教学管理原则,加快高校内部改革,创新高校管理机制。并且将网络信息环境作为高校教学管理的主要基础,新型高校教学管理资源共享,同时通过信息技术方便师生查询。而且在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的设计过程中,充分掌握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之间的内部联系,明确各环节的职责,是工作环节更加简练。同时还要建立专门的学生管理。而且,还有建立专门的学生管理模块区域,对涉及的学生内容进行整合,是数据资源更加规范、统一。
4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是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对高校运行效率以及高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高校教学管理工作者应该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建设在其中的重要性,加强高校信息化软硬件配套设施的投入,提升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人员的综合素质,保证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工作的顺利开展,旨在满足高校教学工作需求。
作者:姚微娜 单位:长春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李红玫,张素芬,刘燕娟,等.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23-25+87.
[2]张丽萍.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黑河学刊,(1):99-100.
[3]胡晓飞,侯俊勇,向安平,等.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探析[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2(2):288-290.
[4]王艳琴.浅析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J].文教资料,(7):152-153.
对于淮安市中小学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现状与对策论文
论文摘要:淮安市将于完成教育现代化示范县(区)创建任务,目前对中小学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需求尤为迫切。为全面了解淮安市中小学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现状,探索改善对策,淮安市电化教育馆对市内中小学信息;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进行了调查研究,对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了深度剖析,提出了相关的对策。
论文关键词:淮安市;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资源利用
一、调查设计与统计报表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及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教学资源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正在逐渐普及。淮安市将于20完成教育现代化示范县(区)创建任务,对中小学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需求尤为迫切。按照市教育局整体工作部署要求,为全面了解淮安市中小学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现状,探索改善的对策,我馆对市内中小学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进行了调查研究。
本次调研共开展了三项调查统计工作。一是学校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现状的调查,二是学校管理者对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的认识与评价的调查,三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状况的调查。学校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现状调查采取现场调研的方法,并结合底对全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调研的情况进行统计汇总:学校管理者对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认识与评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0份.回收20份:教师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现状调查共向学科教师发放调查问卷100份,回收100份。为保证调研的质量,我馆又对部分学校和教师进行了走访和座谈,使调查问卷的回收数量和质量达到了预期的要求。
二、关于信息化教学现状的调研结果分析
通过对全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统计数据进行整理(见表),并结合到部分学校实地查看、听取教师意见等综合调研分析,我们认为,目前我市中小学教学资源建设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总量不足,缺口较大
通过表中教学光盘、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资源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多年来,由于我市执行有关收费政策,加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经费的管理和使用,积极做好教育教学资源的宣传、推广、使用工作,因此,每所学校都有一定数量的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为配合中小学课程改革推进和“三百工程”实施,我市还重视本地中小教学资源建设。征集拍摄200多节课改观摩录像课和专家讲座,制作成光盘分发全市各中小学.特别是自去年省教育厅实施“优质教学资源下乡工程”,配发教学光盘到农村中小学。先后六批共有682所学校接收省优秀教学光盘2414套共l2万多张,加速了农村中小学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
在看到成绩同时,我们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建设中的不足。由于受经济条件制约,我市中小学特别是农村学校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缓慢,数量不足,缺口较大。根据有关教育现代化建设标准。与教材配套的音像教材每班1套,各年级每个学科数字化教学资源总量达20G。电子图书每生l0册。按照这一标准,中学按九门学科计算,每校数字化教学资源需达540G,小学按语、数、外三门学科计算,每校将达360G,因此,我市中小学现有的教学光盘、课件、网络资源数量仍存在很大缺口。
2.结构不够配套,内容不成系统
通过调查了解、听取教师反映,查阅几年来我市信息化教学资源购置目录,可以发现我市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在结构上不够配套,不成系统.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信息化教学资源与年级、学科配套不齐。目前全市无一所学校拥有按年级分学科完整配套的教学资源,语文、外语、计算机、政治思想教育等信息化教学资源较多,一些学科(特别是小学科)配套信息化教学资源缺乏。
二是信息化教学资源与书本教材不配套。目前中小学课本教材一纲多本,针对江苏版课本开发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不多,引进的教学资源难以与课本教材匹配,为一线教师使用带来不便。
三是信息化教学资源的类型结构不配套。目前我市中小学校拥有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从内容结构上看是教学案例多,媒体素材、文献资料少,教与学工具与模块更少;从表现形式上看是图片类资源多,视频类、动画类资源少,难以满足各类教师的不同需求。
四是信息化教学资源缺乏统一管理系统,不成体系,由于我市、县(区)缺少信息资源中心,导致全市教育资源建设不仅数量上难以保证,而且无法形成统一的管理体系。由于缺少专用资源管理服务器和资源管理平台,大部分学校在信息化教学资源管理方面零乱分散,不成系统。
3.分布不均,存贮分散,共享困难
我市中小学教学资源分布存在很大的地区差异市县直属学校资源多,农村学校资源少:农村小学教学资源又多集中在中心小学,一般完小、教学点资源少,不能满足广大农村基层学校教师将优质教学资源直接用于课堂教学、完成基本学科教学任务的需要。虽然经省教育厅实施的“优质教学资源下乡工程”配发,此现象有所改观,但仍存在较大缺口。学校内教学资源的分布也存在不均衡现象。由于大部分学校校园网建设不完善。缺少专用资源服务器和资源管理应用平台.教学资源多为单机版,分散在教研组或教师手中.给教师资源的查阅、使用带来不便,难以实现资源共享,降低了使用效率。
4.管理不尽规范,流转速度隧,利用率低
如上所述,由于我市尚未建立教育资源中心,绝大部分学校校园网建设不完善,缺少专用资源服务器和资源管理应用平台,导致我市及中小学教学资源建设管理不尽规范。信息化教学资源购置各自为阵,多有重复;资源归集整理、数字化改造程度低,建有校本资源的学校少;教学资源分布零散,教师自制资源难以集中交流.资源共享困难。这些严重制约着我市中小学教学资源建设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影响着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益。据调查了解,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堂教学在市直中小学分别达到了总课时数的70%和30%,而农村学校教学资源直接用于平时课堂教学的较少,多媒体教学资源大多用于教研活动或公开实验课、评优课,较低的利用率不能激发教师应用教学资源进行课堂教学的需求.反过来又影响着信息化学资源的建设与发展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及应用需求分析
通过对我市中小学信息化教学资源现状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我市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已具备一定的基础,初步满足了需要,但在总量、结构、科目及应用层面上都存在一定的不足。就信息化资源建设的总体发展趋势来看,要找准其发展思路,必须剖析产生问题的根源,一要找准现有问题的原因,二要看准实际应用的需求,从而把握好未来建设发展的方向,形成正确的资源建设思路。
1.领导、管理和制度层面的原因
(1)学校领导对资源建设的观念与认识有待提高。调查显示,尽管大部分学校领导(70%)已认识到资源建设的重要性,但并没有深入理解,尤其在资源建设对本校发展所起的作用上认识不深刻,导致学校对资源建设的各种管理与政策都不到位。
(2)学校资源建设的方式及目标取向有待改善。调查表明,大部分学校资源建设流于形式,没有明确的目标,学校资源建设方案单一。只有条件优越的学校配有成套的教学资源库.大部分学校仅以获取互联网传送的免费资源为主,以学校教师上公共课自制的优秀课件为辅。
(3)经费支持及学校的内外管理制度仍需改善。经费的支持和学校的管理制度是资源建设能否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从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学校没有严密的资源开发计划和管理条例,经费方面也得不到相关部门的可靠支持。
(4)资源建设环境需要改善。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并非孤立进行的,需要良好的环境做支撑。调查结果表明,学校硬件设施的开放程度不够,一是设备存在“精英化”,不符合大众化的教学需求,教师应用资源上课极不方便:二是设备的“专属化”,设备成为管理人员的专利和学校装点门面的摆设.未能真正向教师、学生全面开放。 2.从教师应用层面看存在问题的原因及应用需求分析
(1)教师对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认识。问卷统计结果表明,大多数教师对使用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兴趣一般。通过访谈发现,尽管教师希望通过资源来改善教学,但相当数量的教师不能正确理解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含义和作用,参与资源建设和应用资源的意识淡薄。
(2)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现状.①在使用各种信息技术设备方面.中小学教师对教学设备虽具有了一定的驾驭能力.但要在教学中使用自如,还有一定难度。②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和制作课件的水平调查显示.很多教师只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网络的驾驭能力不够。尤其在网络交互方面;在课件制作方面,仅有4%的教师能利用Authorware、Flash等制作工具,9%的教师能利用几何画板,其余教师多用PowerPoint(59%)0作演示性文稿,大部分教师制作和应用课件的水平还比较低。③对教学与学习理论、方法的掌握程度。调查显示,大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理论、新课改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信息化教学设计等都有所了解。但就熟练程度而言,尤其是信息化教学设计理论。能够熟练应用的仅为调查总数的6%,能够应用的也仅达到38%。由此看来,中小学教师在现代教学理论方面的学习还有待加强。
(3)中小学教师使用信息化教学资源的现状。①获取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来源。调查表明,36%的教师从互联网上获取教学资源,自己制作的占24%,教学光盘占到16%。可见互联网是教师获取教学资源的主要渠道,但来源仍然较为分散。②常用教学资源的表现形式及满意程度。从表现形式看,教师目前使用最多的教学资源是文本(31%)和图片(25%),然后是动画、视频和音频。从满意程度看,教师对文本和图片的.满意程度较高,这可能与教师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不够有关。③常用教学资源的整合程度。调查表明,53%的教师经常使用某一知识点的小课件,37%的教师经常使用素材类资源,8.7%的教师使用以章或节为单位的包含多个知识点的大课件,素材类资源的使用率低于小课件的使用。④使用教学资源主要用于教学的环节。调查表明,大部分教师将教学资源用于上课这个环节,其次是备课、练习、考试。这与访谈结果是一致的.即教师对教学资源的使用只是围绕教学。
(4)教师对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评价。①对网上提供教学资源的满意程度。问卷统计结果表明,57%的教师认为网上资源不能满足教学需要。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资源更新不及时、内容与新课程不符、制作质量差、数量不够、不能实现二次开发等。②对教学中使用信息化教学资源效果的满意程度。调查显示,广大教师对教学中使用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效果是持满意态度的。至于少数人认为效果一般或不佳,关键还在于使用者能否恰如其分地使用资源。③对信息化教学资源在教学实践中发挥作用的认识。调查结果表明,教师认为信息化教学资源对“演示讲解”和“呈现情境”的促进作用较大,认为演示讲解达到很好和较好程度的占89%.呈现情境占86%:认为对个别辅导、学习答疑和教学反馈促进作用一般或不大的比例都超过了半数。可见,信息化教学资源在教学实践中发挥的作用还停留在呈现知识内容的层面。④对信息化资源内容的需求状况。数据表明.教师需求最大的资源是优秀课堂实录和优秀教学设计案例,其次是教学方法和学科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接下来依次是演示实验、教学内容的解释和例题.对试题需求最低。由此可知,不管何种情况下,教师对案例的需求都比较大,说明各种优秀案例是教师备课、上课和个人发展中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
四、改善对策
1.树立资源建设的系统观,保证可持续发展
要把学校信息化教学资源看作一个系统,从一开始就要宏观统筹,加强规划,做到科学管理,使其在不断应用的过程中积累和沉淀,从而得到不断的优化。
在这个过程中.学校领导的态度与认识至关重要。因此,加强对学校领导的培训,使他们切实发挥带头作用,指导他们进行本校的信息化教学资源规划等尤为重要;其次,健全学校教学资源建设的管理机构。在对本校资源情况进行考察、评估的基础上,制定有关的资源建设规划。规划要有近期、中期和长期的目标,明确各阶段要完成的任务,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使资源建设有序进行。
2明确资源建设的目标取向,建立优质丰富的资源库
学校建设的资源必须支持创造性教学和探究性学习,建构生动科学、多向互动的教学环境,真正使教师从繁重的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把学生从灌输式教育中拯救出来,充分激发教与学两个主体创造性。具体到中小学校,目标主要包括:①为保障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建设资源;②为学科教学提供资源;③建设能够支持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资源。
学校资源建设,应坚持积极引进和自主开发相结合的策略:①积极引进、购进优秀教育资源,并进行数字化加工改造。实现校内资源共享。②自主开发,鼓励一线教师广泛参与资源建设。③从网上下载.将一些实用的素材或课件充实到学校的资源库。并根据学校自身情况,将这些自主开发和引进的资源重新归类,做好相关管理工作,方便教师获取。从而建成具有针对性和适用性的学校校本资源库。
3.为应用创设良好环境
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应用需要良好的软硬件环境做保障。在资金和设备有限的条件下,学校要充分发挥现有设备的价值,建立开放的管理制度.鼓励教师经常使用多媒体或网络环境进行教学。除了建设和维护硬件设施环境外.采取多种措施营造良好的政策与支持环境也是必不可少的.如资源应用的指导理念、对资源建设的资金投入.在资源建设和应用方面的一些激励制度和设备的管理方式等等。
4.加强资源应用的有效性研究,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资源建设要服务于教学应用,同时也要以应用促建设。我们可以将资源的建设和应用同步进行,因为在应用过程中,既可以积累经验.又能发现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更新、改正和有效维护。从资源应用的实效来看。目前学校资源的应用还仅仅停留在初级阶段,并未得到深层次的应用,学校应切实推广资源的深层次应用。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学校可采用各种手段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如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必须研究信息技术对所教学科课程的渗透,逐渐探索出适合课程与环境、教师与学生的资源应用模式。
5.建成教育信息资源中心,实现全市中小学资源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江苏省县(市、区)教育现代化建设主要指标”中第12条明确要求各地区要建成教育城域网,实现区域内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共享。我市将在年内建成市级教育信息资源中心并开通城域网应用。市级教育信息资源中心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将按照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不同阶段的课程设计,详细分类到各学科、各单元和各知识点、章节内容,使教师对资源的使用得心应手。学校可以组织教师集中精力应用上述资源,并在应用实践中对其进行个性化改造.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优质校本资源库,实现校园局域网内高速共享。
市级教育信息资源中心的建成将克服学校重复投资建设的弊端,解决目前信息化教学资源少、适用性差、与教材不配套等诸多问题.有力促进全市中小学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
6.大力开展普及型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的目的是应用,应用的效能取决于教师的应用水平。要针对调研中发现的教师对教学资源的认识评价、选择取向、能力状况.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和教育技术应用的要求,开展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考核工作,并通过常态开展多形式、多类型、多层次的教学观摩、竞赛、研讨活动,大面积影响和带动广大中小学教师在理念、技术、方法等层面提高应用水平,充分发挥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应用效益,以应用的效能和需求来促进资源的建设,保障资源建设沿着科学有序的轨道不断推进。
论文摘要:淮安市将于年完成教育现代化示范县(区)创建任务,目前对中小学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需求尤为迫切。为全面了解淮安市中小学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现状,探索改善对策,淮安市电化教育馆对市内中小学信息;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进行了调查研究,对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了深度剖析,提出了相关的对策。
论文关键词:淮安市;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资源利用
一、调查设计与统计报表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及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教学资源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正在逐渐普及。淮安市将于2012年完成教育现代化示范县(区)创建任务,对中小学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需求尤为迫切。按照市教育局整体工作部署要求,为全面了解淮安市中小学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现状,探索改善的对策,我馆对市内中小学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进行了调查研究。
本次调研共开展了三项调查统计工作。
二是学校管理者对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的认识与评价的调查,
三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状况的调查。
学校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现状调查采取现场调研的方法,并结合20XX年底对全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调研的情况进行统计汇总:学校管理者对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认识与评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0份.回收20份:教师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现状调查共向学科教师发放调查问卷100份,回收100份。为保证调研的质量,我馆又对部分学校和教师进行了走访和座谈,使调查问卷的回收数量和质量达到了预期的要求。
二、关于信息化教学现状的调研结果分析
通过对全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统计数据进行整理(见表),并结合到部分学校实地查看、听取教师意见等综合调研分析,我们认为,目前我市中小学教学资源建设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总量不足,缺口较大
通过表中教学光盘、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资源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多年来,由于我市执行有关收费政策,加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经费的管理和使用,积极做好教育教学资源的宣传、推广、使用工作,因此,每所学校都有一定数量的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为配合中小学课程改革推进和“三百工程”实施,我市还重视本地中小教学资源建设。征集拍摄200多节课改观摩录像课和专家讲座,制作成光盘分发全市各中小学.特别是自去年省教育厅实施“优质教学资源下乡工程”,配发教学光盘到农村中小学。先后六批共有682所学校接收省优秀教学光盘2414套共l2万多张,加速了农村中小学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
在看到成绩同时,我们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建设中的不足。由于受经济条件制约,我市中小学特别是农村学校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缓慢,数量不足,缺口较大。根据有关教育现代化建设标准。与教材配套的音像教材每班1套,各年级每个学科数字化教学资源总量达20g。电子图书每生l0册。按照这一标准,中学按九门学科计算,每校数字化教学资源需达540g,小学按语、数、外三门学科计算,每校将达360g,因此,我市中小学现有的教学光盘、课件、网络资源数量仍存在很大缺口。
2.结构不够配套,内容不成系统
通过调查了解、听取教师反映,查阅几年来我市信息化教学资源购置目录,可以发现我市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在结构上不够配套,不成系统.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信息化教学资源与年级、学科配套不齐。目前全市无一所学校拥有按年级分学科完整配套的教学资源,语文、外语、计算机、政治思想教育等信息化教学资源较多,一些学科(特别是小学科)配套信息化教学资源缺乏。
二是信息化教学资源与书本教材不配套。目前中小学课本教材一纲多本,针对江苏版课本开发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不多,引进的教学资源难以与课本教材匹配,为一线教师使用带来不便。
三是信息化教学资源的类型结构不配套。目前我市中小学校拥有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从内容结构上看是教学案例多,媒体素材、文献资料少,教与学工具与模块更少;从表现形式上看是图片类资源多,视频类、动画类资源少,难以满足各类教师的不同需求。
四是信息化教学资源缺乏统一管理系统,不成体系,由于我市、县(区)缺少信息资源中心,导致全市教育资源建设不仅数量上难以保证,而且无法形成统一的管理体系。由于缺少专用资源管理服务器和资源管理平台,大部分学校在信息化教学资源管理方面零乱分散,不成系统。
3.分布不均,存贮分散,共享困难
我市中小学教学资源分布存在很大的地区差异市县直属学校资源多,农村学校资源少:农村小学教学资源又多集中在中心小学,一般完小、教学点资源少,不能满足广大农村基层学校教师将优质教学资源直接用于课堂教学、完成基本学科教学任务的需要。虽然经省教育厅实施的“优质教学资源下乡工程”配发,此现象有所改观,但仍存在较大缺口。学校内教学资源的分布也存在不均衡现象。由于大部分学校校园网建设不完善。缺少专用资源服务器和资源管理应用平台.教学资源多为单机版,分散在教研组或教师手中.给教师资源的查阅、使用带来不便,难以实现资源共享,降低了使用效率。
4.管理不尽规范,流转速度隧,利用率低
如上所述,由于我市尚未建立教育资源中心,绝大部分学校校园网建设不完善,缺少专用资源服务器和资源管理应用平台,导致我市及中小学教学资源建设管理不尽规范。信息化教学资源购置各自为阵,多有重复;资源归集整理、数字化改造程度低,建有校本资源的学校少;教学资源分布零散,教师自制资源难以集中交流.资源共享困难。这些严重制约着我市中小学教学资源建设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影响着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益。据调查了解,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堂教学在市直中小学分别达到了总课时数的70%和30%,而农村学校教学资源直接用于平时课堂教学的较少,多媒体教学资源大多用于教研活动或公开实验课、评优课,较低的利用率不能激发教师应用教学资源进行课堂教学的需求.反过来又影响着信息化学资源的建设与发展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及应用需求分析
通过对我市中小学信息化教学资源现状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我市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已具备一定的基础,初步满足了需要,但在总量、结构、科目及应用层面上都存在一定的不足。就信息化资源建设的总体发展趋势来看,要找准其发展思路,必须剖析产生问题的根源,一要找准现有问题的原因,二要看准实际应用的需求,从而把握好未来建设发展的方向,形成正确的资源建设思路。
1.领导、管理和制度层面的原因
(1)学校领导对资源建设的观念与认识有待提高。调查显示,尽管大部分学校领导(70%)已认识到资源建设的重要性,但并没有深入理解,尤其在资源建设对本校发展所起的作用上认识不深刻,导致学校对资源建设的各种管理与政策都不到位。
(2)学校资源建设的方式及目标取向有待改善。调查表明,大部分学校资源建设流于形式,没有明确的目标,学校资源建设方案单一。只有条件优越的学校配有成套的教学资源库.大部分学校仅以获取互联网传送的免费资源为主,以学校教师上公共课自制的优秀课件为辅。
(3)经费支持及学校的内外管理制度仍需改善。经费的支持和学校的`管理制度是资源建设能否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从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学校没有严密的资源开发计划和管理条例,经费方面也得不到相关部门的可靠支持。
(4)资源建设环境需要改善。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并非孤立进行的,需要良好的环境做支撑。调查结果表明,学校硬件设施的开放程度不够,一是设备存在“精英化”,不符合大众化的教学需求,教师应用资源上课极不方便:二是设备的“专属化”,设备成为管理人员的专利和学校装点门面的摆设.未能真正向教师、学生全面开放。
2.从教师应用层面看存在问题的原因及应用需求分析
(1)教师对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认识。问卷统计结果表明,大多数教师对使用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兴趣一般。通过访谈发现,尽管教师希望通过资源来改善教学,但相当数量的教师不能正确理解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含义和作用,参与资源建设和应用资源的意识淡薄。
(2)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现状.①在使用各种信息技术设备方面.中小学教师对教学设备虽具有了一定的驾驭能力.但要在教学中使用自如,还有一定难度。②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和制作课件的水平调查显示.很多教师只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网络的驾驭能力不够。尤其在网络交互方面;在课件制作方面,仅有4%的教师能利用authorware、flash等制作工具,9%的教师能利用几何画板,其余教师多用powerpoint(59%)0作演示性文稿,大部分教师制作和应用课件的水平还比较低。③对教学与学习理论、方法的掌握程度。调查显示,大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理论、新课改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信息化教学设计等都有所了解。但就熟练程度而言,尤其是信息化教学设计理论。能够熟练应用的仅为调查总数的6%,能够应用的也仅达到38%。由此看来,中小学教师在现代教学理论方面的学习还有待加强。
(3)中小学教师使用信息化教学资源的现状。①获取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来源。调查表明,36%的教师从互联网上获取教学资源,自己制作的占24%,教学光盘占到16%。可见互联网是教师获取教学资源的主要渠道,但来源仍然较为分散。
②常用教学资源的表现形式及满意程度。从表现形式看,教师目前使用最多的教学资源是文本(31%)和图片(25%),然后是动画、视频和音频。从满意程度看,教师对文本和图片的满意程度较高,这可能与教师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不够有关。
③常用教学资源的整合程度。调查表明,53%的教师经常使用某一知识点的小课件,37%的教师经常使用素材类资源,8.7%的教师使用以章或节为单位的包含多个知识点的大课件,素材类资源的使用率低于小课件的使用。
④使用教学资源主要用于教学的环节。调查表明,大部分教师将教学资源用于上课这个环节,其次是备课、练习、考试。这与访谈结果是一致的.即教师对教学资源的使用只是围绕教学。
(4)教师对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评价。
①对网上提供教学资源的满意程度。问卷统计结果表明,57%的教师认为网上资源不能满足教学需要。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资源更新不及时、内容与新课程不符、制作质量差、数量不够、不能实现二次开发等。
②对教学中使用信息化教学资源效果的满意程度。调查显示,广大教师对教学中使用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效果是持满意态度的。至于少数人认为效果一般或不佳,关键还在于使用者能否恰如其分地使用资源。
③对信息化教学资源在教学实践中发挥作用的认识。调查结果表明,教师认为信息化教学资源对“演示讲解”和“呈现情境”的促进作用较大,认为演示讲解达到很好和较好程度的占89%.呈现情境占86%:认为对个别辅导、学习答疑和教学反馈促进作用一般或不大的比例都超过了半数。可见,信息化教学资源在教学实践中发挥的作用还停留在呈现知识内容的层面。
④对信息化资源内容的需求状况。数据表明.教师需求最大的资源是优秀课堂实录和优秀教学设计案例,其次是教学方法和学科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接下来依次是演示实验、教学内容的解释和例题.对试题需求最低。由此可知,不管何种情况下,教师对案例的需求都比较大,说明各种优秀案例是教师备课、上课和个人发展中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
四、改善对策
1.树立资源建设的系统观,保证可持续发展
要把学校信息化教学资源看作一个系统,从一开始就要宏观统筹,加强规划,做到科学管理,使其在不断应用的过程中积累和沉淀,从而得到不断的优化。
在这个过程中.学校领导的态度与认识至关重要。因此,加强对学校领导的培训,使他们切实发挥带头作用,指导他们进行本校的信息化教学资源规划等尤为重要;其次,健全学校教学资源建设的管理机构。在对本校资源情况进行考察、评估的基础上,制定有关的资源建设规划。规划要有近期、中期和长期的目标,明确各阶段要完成的任务,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使资源建设有序进行。
2·明确资源建设的目标取向,建立优质丰富的资源库
学校建设的资源必须支持创造性教学和探究性学习,建构生动科学、多向互动的教学环境,真正使教师从繁重的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把学生从灌输式教育中拯救出来,充分激发教与学两个主体创造性。具体到中小学校,目标主要包括:
①为保障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建设资源;
②为学科教学提供资源;
③建设能够支持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资源。
学校资源建设,应坚持积极引进和自主开发相结合的策略:
①积极引进、购进优秀教育资源,并进行数字化加工改造。实现校内资源共享。
②自主开发,鼓励一线教师广泛参与资源建设。
③从网上下载.将一些实用的素材或课件充实到学校的资源库。并根据学校自身情况,将这些自主开发和引进的资源重新归类,做好相关管理工作,方便教师获取。从而建成具有针对性和适用性的学校校本资源库。
3.为应用创设良好环境
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应用需要良好的软硬件环境做保障。在资金和设备有限的条件下,学校要充分发挥现有设备的价值,建立开放的管理制度.鼓励教师经常使用多媒体或网络环境进行教学。除了建设和维护硬件设施环境外.采取多种措施营造良好的政策与支持环境也是必不可少的.如资源应用的指导理念、对资源建设的资金投入.在资源建设和应用方面的一些激励制度和设备的管理方式等等。
4.加强资源应用的有效性研究,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资源建设要服务于教学应用,同时也要以应用促建设。我们可以将资源的建设和应用同步进行,因为在应用过程中,既可以积累经验.又能发现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更新、改正和有效维护。从资源应用的实效来看。目前学校资源的应用还仅仅停留在初级阶段,并未得到深层次的应用,学校应切实推广资源的深层次应用。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学校可采用各种手段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如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必须研究信息技术对所教学科课程的渗透,逐渐探索出适合课程与环境、教师与学生的资源应用模式。
5.建成教育信息资源中心,实现全市中小学资源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江苏省县(市、区)教育现代化建设主要指标”中第12条明确要求各地区要建成教育城域网,实现区域内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共享。我市将在年内建成市级教育信息资源中心并开通城域网应用。市级教育信息资源中心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将按照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不同阶段的课程设计,详细分类到各学科、各单元和各知识点、章节内容,使教师对资源的使用得心应手。学校可以组织教师集中精力应用上述资源,并在应用实践中对其进行个性化改造.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优质校本资源库,实现校园局域网内高速共享。
市级教育信息资源中心的建成将克服学校重复投资建设的弊端,解决目前信息化教学资源少、适用性差、与教材不配套等诸多问题.有力促进全市中小学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
6.大力开展普及型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的目的是应用,应用的效能取决于教师的应用水平。要针对调研中发现的教师对教学资源的认识评价、选择取向、能力状况.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和教育技术应用的要求,开展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考核工作,并通过常态开展多形式、多类型、多层次的教学观摩、竞赛、研讨活动,大面积影响和带动广大中小学教师在理念、技术、方法等层面提高应用水平,充分发挥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应用效益,以应用的效能和需求来促进资源的建设,保障资源建设沿着科学有序的轨道不断推进。
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形势与对策论文
论文关健词:互联网 高校道德教育 网络道德
论文摘要:互联网的普及在传统的现实世界和人类的思维世界之外又增加了一个虚拟的网络世界。高校学生利用网络不仅是时尚的生存方式,也是时代对他们的成才提出的现实需求。对于高校德育工作者来说,应该正确认识和把握网络时代所带来的机遇,化解网络所附带的不利因素,开辟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新天地,使高校德育进人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1世纪,人类进人了一个信息时代。互联网的普及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在传统的现实世界和人类的思维世界之外又增加了一个虚拟的网络世界。在高校里,大学生利用网络不仅是一种追赶时尚的生存方式,也是时代对他们的成才提出的现实需求。然而网络不仅是一个技术平台,也是一个社会平台,良好的道德秩序是维护网络世界的正常有序运转以及网民利益的重要保障。网络道德和现实世界中的道德实质是一致的,也包含着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等内容,但不同的是它针对的是虚拟的网络世界中的人和事。对于高校德育工作者来说,及时适应形势,开展网络道德的教育已成为当前德育工作中的当务之急。
一、互联网为改革传统高校道德教育模式带来了机遇
互联网的出现和普及,为高校的道德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
1、互联网的超容量信息充实了高校德育的内容
互联网的普及与迅速发展已经将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过光缆联结在一起。有关资料表明,1980年全球数据库总量为3。1亿条,已达到100亿条以上,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体育、影视、音乐、卫生等,而且网络信息每分钟都在更新。大学生通过网络,可以随时了解世界各地的重大时事和风土人情,做到足不出户尽闻天下大事。德育工作者只要掌握网络应用技术,就能找到各种自己需要的信息。
2、互联网传递快捷的特点提高了高校德育管理工作的效率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许多程序性的工作只需要在网络上通过办公自动化软件或收发email等方式方便地解决,彻底地扭转以往德育工作效率的低下。许多关于学生管理方面的工作与信息,如奖学金评审、就业信息发布、教学信息的变更等都可以借助网络来迅速传递和解决。网络也使得德育研究效率大为提升,大规模、群体性的研究变得可能,而且日益成为一种方便的形式,如调查学生的实际思想状况问卷只须公布在网上,学生上网填写即可,极大地提高了研究效率。
3。互联网的虚拟性和交互性加强了高校德育的影响力
网络世界是一个虚拟社会,每个学生都可以隐蔽自己的真实身份,在网上自由浏览和发表言论。这种虚拟性,使得学生不必顾及师生之间的隔阂,消除所有因面对面交谈带来的不利因素,随心所欲地谈论,发表自己的各种观点、意见,这些都是他们真实思想的流露和内心世界的展示。而德育工作者也可以利用互联网的这种虚拟性特征,以其他身份进人网络的交流场所如BBS,聊天室等,针对一些受到普遍关注的校园和社会热点问题,与学生们进行交流讨论。这样,不仅可以非常方便地收集到学生在自然而然之中流露出来的真实思想,对它们加以分析,找出相应的对策,从而使德育工作更加具有针对性。
网络的交流是一种交互式的交流,它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式的满堂灌德育教育模式,学生们也可以就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问题进行有效的双向交流,充分地参与德育教育过程之中,彻底地改变了以往德育教育中双向交流困难的局面,德育教育过程更加民主。而且,网络语言图文并茂,可以为人们提供真实的表现效果,感染力强,使学生多种感观同时感知,学习效果更加明显。
4。互联网最大限度地使高校德育工作社会化
高校的道德教育,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密切配合。以往,在这方面尽管有着强烈的需求,但因为条件的限制很难实现。如今,网络的普及为社会、学校、家庭的三者结合提供了便利。一为一面,网络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传输使得大学生可以广泛参与社会生活,有助于他们的社会化。另一方面,他们的学习、生活状况也通过网络及时地传递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家长可以通过网络与学校随时联系,了解自己子女的在校状况,便于双方共同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社会各界也可以通过网络共同参与高校学生的德育工作,有利于形成学校德育工作中家庭、社会和学校三者的合力。
5。网络有助于突显大学生作为道德个体的个性和主体性
在网络天空中,每个网民无论是与他人在线交谈,或者独自进行超文本的创作和阅读,他们都处在交互主体的界面环境之中。网络技术突破了现实生活中人的社会阶层、地位、职业、性别等差异,消灭了权威,代之以平等自由的主体间的交往。它强调的是主体的道德选择和自我评价的行为能力。大学生作为网民,其道德个体的个性和主体性得到提升和确证,这种主体地位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独立意识的发展。一方面,网络上的双向或多向信息传递方式,使得学生能够独立参与讨论,自由访问站点,主动了解各种信息资源,这可以使他们通过接受来自不同角度的建议,经过自身的判断整合形成自己的'观点,进而培养自己的选择能力。另一方面,在虚拟的网络社会中,由于人们之间交往是匿名的,外在他律因素非常微弱,大学生必须具有自律精神才能做出道德行为,网络中这种自主的交往方式有利于塑造大学生的自律精神。
二、网络给高校德育建设带来的不利因素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给高校德育建设带来空前未有的大好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不利因素。
第一,多元化的网络信息使得大学生思想价值观念产生混乱,影响了高校德育的效果。网络信息泥沙俱下,许多垃圾信息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容易产生误导。以往,大学生的主要信息来源是广播、电视、报纸等传媒和教育者的灌输,经过层层把关,其内容中的不当因素大为削减。但是在网络上,大学生了解信息的渠道更多更广更快,各种思潮和观点扑面而来,接受能力强、猎奇心重的年轻大学生很容易受到诱惑,其人生价值观受到冲击和污染,使高校德育在大学生思想成长空间中的主导地位受到严重的干扰和冲击。
第二,过度地沉迷网络容易使大学生的心理出现异常。许多大学生由于沉迷于网络,分不清现实世界与虚拟的网络空间。许多网友在网上聊得海阔天空,却并不了解谈话对象的真实情况,许多人刻意隐瞒自己的真实信息,外显的都是经过刻意处理的信息和精心包装的形象,这种角色的迷失对大学生的社会化及其他方面的健康成长极为有害。而终日与电脑为伍,缺乏有感情的人际关系,也会对大学生的正常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学生时代本应是人际关系能力和人际关系形成的重要时期,但部分学生由于沉溺于网络,过分关注人机对话,淡化了现实生活中自己与社会及他人的交流,逐渐失去对周围现实环境的感受力和积极参与的意识,形成缄默、孤僻、冷漠、不合群、缺乏责任感、欺诈等心理,不能有效地实现客观现实世界与网络虚拟空间之间的角色转换,从而形成心理错位和行为失调等问题。这些都严重危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不利于他们的健康人格的养成。
第三,互联网的全球性特征使得文化渗透成为现实的危险。互联网是超越国界和民族之限的开放世界,其中充斥着不同文化的传播、碰撞和交融。大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接受新知识快,很容易受到这种文化渗透的侵袭。当前互联网上流通的信息,主要以西方发达国家发布的信息为主体,其网点多、信息量大,成为高校学生上网首选。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而西方国家的社会文化、商业理念、价值标准和生活方式等与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接触的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往往差异很大,很容易形成冲突,使大学生产生迷惘困惑,从而诱发他们的思想混乱,乃至价值观的偏移。西方文化正是凭借这种信息优势,渗透到世界每个角落。国内外敌对势力也一直通过互联网相互勾结、歪曲是非、散布谣言,甚至把煽动性政治宣传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发到每个网民的邮箱中。他们企图培养西化、分化中国的势力,争夺中国的年轻一代,这种危险尤其值得注意。
第四,互联网的虚拟性会淡化大学生的法律观念,使其道德行为失范,道德情感日益淡漠。互联网是虚拟的数字化世界,其虚拟性和隐蔽性特征是导致大学生网络道德弱化的主要原因。每个人在网上的存在都是虚拟的数字,外界不易对其进行监督,现实社会道德规范的约束力在网上比较虚弱。一些人很容易忘记自己的社会角色、社会地位和社会责任,做出一些不道德行为,如在网上散布虚假信息、谣言,或恶意攻击他人的电脑等。长期以往,这些行为反馈到现实生活中,会使大学生逐渐放松自我约束,进而导致他们的道德法律观念淡化乃至道德行为的失范等。
三、加强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新举措
面对网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高校道德教育所能做的就是顺应形势开展网络道德教育,抢占高校德育新阵地。 首先,当务之急是建立网络道德教育新阵地。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高校德育工作要想继续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唱响主旋律,必须加强网络的正面宣传,建立和壮大网上阵地。网络空间是无限的,也是开放的。如果正确的思想不去占领它,错误的、消极的思想也会乘虚而人。因此,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顺应形势,利用网络的有利条件,在网络上开辟和占领新的道德教育阵地,建立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有吸引力的网站。一方面,我们可以结合各自高校的实际,依托自己的校园网,开辟“思想政治网页”、“学生工作网页”、“学生生活网页”、“心理咨询网页”、“就业指导网页”等。在这方面,我校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不仅开通了“求索网站”这样的红色网站,而且各系的网站中也开通了“心理咨询”、“就业指导”和“学生生活”等栏目。另一方面,江苏工业学院可以开发研制一些德育软件来充实和丰富网站和网页的内容,比如《思想道德修养》网上教学课件制作课题组所开发的《思想道德修养网上教学辅导》课件,与正常的课堂教学相结合,通过图文并茂、声色俱全的表现方式,不仅拓展了思想道德修养课堂教学的空间,而且增加了道德教育的实际效果。通过拓展网络阵地,教育者不仅可以利用BBS论坛、在线聊天或email等渠道,与学生展开及时沟通,了解学生真实的思想动态。而且也可以经常就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中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在网上组织讨论,这样会收到一般的班会和个别谈心不容易收到的效果,德育工作者也容易成为深得学生信赖的“网友”,有利于工作的开展。
第二,更新德育教育观念,营造网络时代的道德教育的良好氛围。互联网的出现和普及对传统道德教育模式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传统的单向灌输式教育模式已经难以立足,网络BBS论坛和QQ等在线聊天以其双向甚至多向互动赢得了大学生的普遍青睐足以说明这个问题。因此,网络时代的高校道德教育必须更改其教育模式和教育观念,德育工作者自身的素质也应该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而与时俱进得到提升。随着大学生把自己的生活重心向网络倾斜,我们的德育工作者也应该树立新的德育工作理念,把自己的工作和学习重心向网络世界挺进,树立德育空间网络化的新观念。国际互联网的开拓,已经使地球成为名副其实的地球村。学生们在自己的宿舍里通过电脑就可以了解国内外大事,学习自己想了解的知识。因此,信息网络的空间有多大,德育的空间就有多大。我们必须把德育融人网络之中,使之也渗透到网络能触及的每一个角落。
高校的网络管理,决不是单纯的技术性管理,而是融网络技术和思想政治工作于一体的新型管理。不仅要求德育工作者了解和熟练运用网络,把德育教育和网络技术有机结合起来,而且也要求高校继续发挥传统的宣传工作阵地的作用,如报刊、学报和教学、科研等,并把这些教育成果及时移植到网络上来,加强正面宣传的力度和范围,从而营造一个全面的良好的高校网络道德教育氛围。
第三,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网络空间是一个交流知识的场所,它更多地需要人们自觉遵守一定的道德规范,更需要人的道德自律和自我约束。所以,在大学生中加强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强化人文底蕴,可以使大学生更加注重个人修养,增强自己遵守网络道德规范的自觉性。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学习观念,把网络作为知识的来源和学习的手段,而不是猎取不良信息的途径,使大学生们有效地在网上生活中自我调节、自我管理,正确地对待人机关系,正确地处理虚拟空间和现实世界之间的区别,塑造良好的网络道德人格。在这方面,“两课”教学承担着重要的职责。“两课”教学应当正视学生热衷上网的现实,把课堂讲授和网络辅导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要在课堂讲授中大力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加课堂教学的生动性。思想道德修养课程要增加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着力培养和形成学生正确的道德价值观、道德评判力和道德自制力,使网络道德教育成为道德规范中的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
另外还要重视对大学生网络文化鉴别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可以通过开办辅导讲座或者选修课等形式,有意识地指导大学生科学地利用网络资源,增强抵御网络有害信息资源侵扰的能力。面对一些不良信息和大学生沉迷于电脑、网络的现象,高校道德教育的着眼点应当是教育他们学会选择。首先要让他们知道在人生中学习和游戏之间如何进行选择;其次要教会他们在良秀不齐的信息资源中学会判断各种信息的意义和价值,选择适合自己的信息,学习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知识与技巧,并明确如何利用信息资源来发展自己。成功的道德教育是交给学生生存的本领和解决问题的钥匙,使他们能自己用以寻找社会和人生问题的科学答案。
第四,要通过丰富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转移大学生对网络的痴迷,以优秀的网下文化感染大学生。大学生精力充沛、不甘寂寞,有很多人是出于无聊而去上网的。因此,对于高校来说,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适当增加一些寓教于乐的活动,为广大学生开辟广阔的活动和娱乐天地,能增强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人际交往的能力。有学者认为,“校园文化不能仅仅满足于唱唱歌,跳跳舞,搞搞文艺演出。必须将高雅的文化艺术引进校园,将民族文化的精华带给青年,让他们在接受艺术和美的教育的同时,激起深深的民族自豪感。年轻人的参与和表现欲望一般较强,高校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校园文化艺术节,举办各种征文、书画、摄影、艺术展览,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各种社团活动等来充实大学生的业余生活,转移他们对网络的沉迷情绪。这点对于减少大学生去学校完全不能监控的校外网吧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活动的教育优势在于能够较好地消除网络文化的消极影响,使学生获得健康向上的人际关系和心理效能。并能使他们在形成稳定的观念和规范的行为习惯后,对网络文化有所认识、有所选择,从而自觉地抵制消极和不健康的信息,追求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
第五,利用网络优势,实现高校德育的社会化。高校德育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学校的努力,也需要社会和家庭的支持和帮助,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学校德育工作最大限度地实现了社会化。通过网络技术,远在千里之外的家长可以随时进人子女所在学校的网站,了解学校的状况和子女在学校学习、生活和思想等方面的情况,有利于学校和家庭的沟通,共同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便利的网络也保证了学校和社会可以及时沟通,促进社会和学校的联系,使学校的德育工作根据社会的不断变化而调整,以适应学生的需要和社会的发展。这样,就形成了学校、社会和家庭三者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上的合力,更有力地推进了高校道德教育上到一个新台阶,更加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高校钢琴教学模式与对策论文
当前,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文化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进而对高等音乐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因此,高等院校音乐教学中的任务也就变得至关重要,这要求高校音乐教育中钢琴教学模式必须紧跟上时代的步伐,对于教学模式更是要秉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将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中的钢琴教学模式发展为理论联系实践、系统与数字相结合的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培养更多学生所想、社会所需的音乐人才,使学生更好地在音乐的熏陶中健康地成长。但是,面对当前教育多元化的发展,以及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力度越来越大,各高校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这同时也暴露出许多高校的办学条件受到一定的限制,并且无法适应当前时代发展需要等系列问题。现如今,高校音乐教育中钢琴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教学模式相对单一、教学内容缺乏创新以及教学设备落后等[1]。因此,为了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就要求部分高等院校钢琴教学进行改革,以使得高等院校以最好的状态适应社会的发展。
一、我国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中钢琴教学的发展现状
在当前阶段,高等院校钢琴教学仍然采用的是相对传统的教学方式,其中复习曲子、练习曲子、乐曲创作等都是钢琴教学和学生训练的主要内容,教师是学生钢琴学习过程中音乐文化知识的传输者,同时也是钢琴弹奏技巧的传授者,而相对科学合理化的育人者的功能并没有真正得以实现;反之,学生则仅仅作为知识的接受者,并不能使得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得以实现。除此之外,教师和学生之间还缺乏相应的沟通与交流,师生间互动的不足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是否完全接收到课堂知识情况的了解,也不能及时了解到其他相关重要的情况[2]。因此,学生经过长时间的学习以及训练后不能得到相应的回报,使得成绩以及各方面的能力得不到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也得不到相应的提升。由此可以看出,面对当前社会的快速发展,音乐教学仍然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在钢琴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的许多根本性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
二、我国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中钢琴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校学生学习能力差异化较为明显
由于近年来国家对教育投入力度的增加,使得高校学生大幅增加,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也是如此。因此,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钢琴的魅力,而更加积极主动地投身于钢琴学习中,但是也存在许多的问题[3]。虽然选择学习钢琴的学生都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但是受教育程度以及教育环境的影响,学生对钢琴基础的掌握程度具有明显的差异。这主要表现为有些学生对钢琴文化知识比较了解,而另外的.学生在钢琴弹奏技巧上比较擅长。
(二)师资力量较为薄弱
随着每年高等院校学生的增加,学习音乐教育的学生也相应地呈现出增加的趋势,这在很大的程度上增大了高等院校教师资源的压力,部分高校在学生增多的同时并没有相应地扩大师资力量,以原有的状态是很难满足当前阶段音乐教育钢琴教学中的实际需要。除此之外,教师队伍中所呈现出来的专业综合素质也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状态,难以满足当前教学实质要求。
(三)教学模式与教学资源相对滞后
当前钢琴教学的模式以及教学内容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教学方式主要是灌输式教学、一刀切的方式,而教学内容大多又以课堂教学、传统设计的教学内容为主[4]。除此之外,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估也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因素。上述种种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对钢琴艺术的了解与运用,也不能够使得学生更为清晰地认识到钢琴作品本身所具有或传达出来的思想情感。再有,受资金以及其他相关因素的影响,部分高校较为落后的教学设备也制约着学生对钢琴知识的学习,这些教学设备于数量或者质量上还不能完全达到钢琴教学的需求。
三、高校钢琴教学模式变革与发展的有效对策
(一)以因材施教的方式激发学生各尽其能
充分认识到当前钢琴教学中学生学习情况差异化问题是主要内容之一,这要求教师充分了解与掌握学生真实的理论学习情况以及练习技巧掌握的情况,并且针对这些问题对学生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各尽其能。但是,这也不是说过于追求教学的速度而急于求成,使得学生不能完全掌握钢琴知识,不能深刻领会到学习钢琴的本质以及弹奏曲目所呈现出来的内容[5]。因此,钢琴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辅导以使学生的才华得以充分发挥,也能为学生在日后的学习过程中打造坚实的基础。除此之外,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教师应多增加钢琴曲目上的训练,充分锻炼学生手指的灵活性以及独立性;而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则可以引导他们进行曲目鉴赏以及创作等进行针对性的训练。不管是采取哪种方式的训练,都是为了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专业能力。
(二)加强高等院校教师队伍的建设
有效提高当前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中钢琴教学质量以及效率的另一重要手段是充分发展院校教师队伍的建设,竭力打造一支优秀的、高素质、专业性强以及极富创造力的教师队伍,以此改变院校师生差距较大的问题。通过对院校优秀教师队伍的建设,实现对学生精细化的管理教学,实现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率的提升。因此,各院校就需要通过一系列方式招聘大批高素质优秀教师,并以高质量的教学效果吸引广大优秀人才,扩大院校的师资力量。除此之外,还要定期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训,使教师的钢琴教学内容以及方式都能得到与时俱进的发展;教师除了对钢琴文化知识有着深度的了解以外,还需要在钢琴技巧、心理状态能力等方面有着超强的理解与掌握。只有在此种情况下,教师才能有资格、有能力真正地实现育人的功能,而学生也能够学习到相关钢琴文化知识,得到技巧上的训练与掌握。
(三)变革发展合理科学的教学模式
钢琴课程的教学需要教师为学生们详解有关专业知识、动手训练的基本方法等,使学生们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以及学习习惯,同时将有关钢琴基本演奏法有机地融入到课程中,使学生们在学习钢琴知识的同时还能掌握到一定的钢琴教学知识[6]。通过对课堂教学内容的优化、细节化进行钢琴基本内容教学,有利于院校在确保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下不断提升教学的效率。因此,院校教师可以综合学生各方面实际情况进行分组教学,将水平一致的学生集中到一组,并且根据该组学生学习情况进行针对性教学;同时课余时间,小组成员可以相互讨论以解决心中的疑惑,并进行充分的沟通与交流。在钢琴教学过程中,对我国优秀传统的钢琴艺术作品进行弘扬与继承,能够让学生充分了解钢琴的发展历史以及现今的发展趋势。同时,在钢琴教学模式的设计中要充分体现科学性、合理性,并且要建立健全教学评估系统来对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公平公正、科学合理的考察评估。总的来说,钢琴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密切重视学生钢琴演奏的实践能力,但同时也要兼顾好有关钢琴文化理论知识,在各高等院校办学质量以及教学效率都得到提高的前提条件下促进学生对钢琴的学习,最终达到一石多鸟的理想效果。
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时代的不断进步,高等院校的音乐教育必须结合实际,并在此次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才能适应当前时代发展的需要,只有通过不断变革的方式才能使得音乐教育得到更好的发展,培养出更多优秀、专业的高素质音乐人才;只有通过此种方式才可以不断促进高等院校钢琴教学模式的发展与完善,提高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率,并且在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不断促进综合素质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菁菁.高校钢琴教学模式多元化的拓展研究[J].当代音乐,(02):31—32.
[2]徐荃.高等学校音乐专业钢琴集体课与小课循环教学模式研究[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01):80—83.
[3]赵哲.多元化音乐教育模式中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学研究[J].艺术评鉴,2017(18):86—87.
[4]陈媛媛.高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师教学方法研究———评《方百里钢琴教学法》[J].教育发展研究,2017(05):41—42.
[5]唐昊亮,王婕斯.中美高等院校钢琴教学模式比较研究———兼论文化视域下的当代教育价值观[J].北方音乐,2017(20):119.
[6]吴晶晶.普通高校钢琴教学中教学模式多样化研究[J].长江丛刊,2017(18):31.
第一,认识不到位。虽然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艺术教育成为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但是,部分高校仍缺乏对钢琴教学的正确认识,忽视钢琴教学,过度重视非艺术性专业的发展,对钢琴教学的资金投入、人力资源投入和物质资源投入较少。并且,有些高校的钢琴数量较少,使用时间较长,经常出现故障,导致钢琴教学中断,严重影响钢琴教学的顺利开展。另外,还有部分学校领导忽视了钢琴教学对学生音乐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在学校管理的过程中没有将钢琴教学作为主要的专业课程,进而对学生形成了错误的引导,导致学生忽视钢琴学习。第二,学生基础薄弱。随着教育的大众化发展,很多高校都实施扩招政策,扩大招生数量。但是,大多数艺术专业学生的文化课成绩较低,文化水平不高。在扩招政策下,很多文化成绩不高的学生都选择了艺考的道路来实现上大学的愿望。扩招政策下的艺术专业学生数量较多,学生的质量无法保障,很多学生的钢琴基础十分薄弱,甚至有些学生之前没有系统学习过钢琴。在这种情况下,钢琴教学需要面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教学难度较大。第三,教师素质不高。教师素质对钢琴教学质量有着重要影响,但是,有些高校钢琴教师的素质不高,钢琴教学能力不够。具体来说,部分高校的钢琴教师由音乐教师担任,缺乏专业的钢琴知识和钢琴技能,无法向学生传授系统、专业的钢琴知识和技能,钢琴教学质量不高。另外,还有一些高校的钢琴教师学历水平较低,缺乏深层次的钢琴知识学习,对钢琴理论知识的学习不够全面,缺乏高层次钢琴技能,钢琴教学水平不高。
第一,明确钢琴教学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高校进行钢琴教学的主要依据,对钢琴教学的课程设置、专业设置等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高校应积极明确钢琴教学培养目标。首先,我国应积极优化高校招生制度,明确高校的入学考试要求,将钢琴学科作为音乐专业的必考科目,加强考生对钢琴的系统学习,保证学生的钢琴基础。其次,高校应按照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来开展钢琴教学,重视学生专业能力、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为此,高校音乐专业应合理设置钢琴课程,突出钢琴课程对学生钢琴技能、音乐欣赏能力、钢琴理论素养等专业能力和素养的培养。最后,高校钢琴教学应注重学生的专业发展,突出钢琴教学的`专业性,不断深化钢琴教学的深度,以培养高水平钢琴人才。第二,转变教学理念。高校钢琴教学应转变传统教师权威的教学理念,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围绕学生开展钢琴教学,根据学生需求和学生能力水平选择合适的钢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高校应积极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坚持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及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沟通,鼓励教师积极与学生交朋友,加强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用自身的人格魅力获得学生的认可。并且,学校应组织开展钢琴比赛,鼓励师生共同参与,让师生在比赛活动中加强沟通与了解,优化师生关系。第三,加强教师建设。首先,高校应加强钢琴教师的专业修养,组织钢琴教师参加专业培训,不断提高钢琴教师的钢琴专业技能,完善钢琴专业知识结构,进而提高钢琴教师的教学专业能力。其次,高校应加强钢琴教师的教学培养,组织钢琴教师定期参加教学培训,引导钢琴教师学习最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提高钢琴教师的教学水平。再次,高校应加强钢琴教师的师德修养,充分认识到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多样化角色,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要求,不断提高钢琴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参考文献
[1]李祯玉.钢琴教学创新模式的构建与思考[J].音乐时空,(12)
[2]向轲.论中专钢琴教学中学生积极性的激发[J].现代阅读(教育版),(7)
[3]李硕,肖洒.大学钢琴教学模式的理性反思及合理构建刍议[J].音乐时空,2013(4)
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思考论文
摘要:高校网络文化是高校文化向互联网的延伸和扩展,在信息社会背景下,它已成为高校德育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对提升高校整体文化内涵和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传播学的视角,分析和探讨了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从多个方面提出了高校网络文化的建构路径。
关键词:传播学视域;高校网络文化建设
在媒介时代,信息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交流信息的重要平台。通过各种新媒介,他们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悟进行网络上的共享和交流,互联网俨然已成为他们提升自我能力和增加知识储备的“第二课堂”。越来越多的学生对互联网的使用,使高校网络文化的建设和完善成为目前亟待落实的任务。
一、高校网络文化的内涵
所谓“网络文化”,是指以网络技术为支撑的基于信息传递所衍生的所有文化活动及其内涵的价值观念和文化活动形式的综合体。[1]高校网络文化是以高校环境范畴为前提,以师生生活为对象,以课外活动为主体进行的网络制度和网络精神活动。从本质上讲它是高校文化在互联网上的延伸,一方面与今天网络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互联网新技术作为一种生产力,其快速发展推动了人类生产方式的变革,在此基础上便营造和衍生出新的文化价值体系——网络文化;另一方面,高校网络文化又与其他社会阶层相区别,它在范畴上主要针对高校环境,在技术上依赖互联网络,在属性上强调文化层次。而从特点上看,它表现出更加多元和交互的特征。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是高校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尤其是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互联网已经成为高校校园内学生交流沟通的主要平台和手段,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氛围和文化环境对高校整个的文化建设和学生德育培养具有积极作用和重要意义。
二、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背景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普及,它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也日益突出,使得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十分必要,所以我们对高校网络文化的'研究可以较快较好地推动高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和进行,也是促进高校德育工作适应现代化、信息化的必然要求。高校网络文化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网络信息源的良莠不齐
网络是一个庞杂的虚拟环境,当今网络环境最大的问题就是信息的碎片化和爆炸化。在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下大量的负面信息涌入校园,使世界观、价值观和是非观还不够成熟的当代大学生极易陷入负面的信息中而不能自拔,这也是互联网文化最突出和最主要的负面问题。
(二)网络媒介的不完善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和进步,对大学生而言,他们进行网络行为的主要载体除了计算机之外,还有一种新的工具——智能手机。借助这种新型的媒介形式,大学生们能随时随地地搜索和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网络行为也变得更加随意。尽管如此,在许多地方,许多高校,还是有极少部分同学不可能借助手机和电脑来完成网络行为。除了因为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困难,另一方面也跟一些高校网络覆盖情况较差,学校互联网接入情况不理想有关,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很多学生想完成网络行为就变得尤为困难了。
(三)高校网络信息传播主体的“非专业性”
目前,在国内的高校范围内,专业的信息传播系统并不常见,许多大学仍然缺乏具有传播学和新闻学背景的“传播”主体。这种现象导致作为权威的高校体系在网络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存在“非专业”的问题。另一方面,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网络信息传播都是通过学校官方主页来完成的,所以在网站设置和排版上,考虑的多是来自社会上的阅读者和学校本身的教职员工,而学生作为高校最重要的群体,却往往被忽略了,即使有少量的网页在设置上对学生这一主要群体有所涉及,但是其传播内容往往由于“严肃性”和“距离感”而被学生主动地放弃浏览阅读。这种明显的“一边倒”传播模式实际上代表的只是作为“官方”的学校职能部门和教学机构,很少听到学生群体的声音,这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对学生表达权和发言权的忽略,也是传播主体“非专业性”的具体表现。
(四)传播信息反馈环节的缺失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推进和发展,作为传播信息接收者的受众已不再单纯处于传统意义上“你播我听,你写我看”的被动地位,他们更多的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传播过程中来,成为传播信息过程中重要的反馈者。而且在目前高校网络文化的建构过程中,往往忽略了信息反馈,强调更多的是信息的产生和传输的环节。而实际上,一个健康、和谐、规范的高校网络状态应该是包含信息反馈这一环节的,尤其是一些高校的官方主页在板块设置上,可以更加公开透明地接受不同的,尤其是学生群体的声音,这一方面可以推进本校的网络文化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学生自主参与高校信息传播的热情,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发挥主人翁精神。
三、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传播学对策
从传播学角度来探索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对策,可以更加贴切、更加具体地把握高校网络文化发展中的不足和缺陷。因为传递高校网络文化本身就是一种传播行为,因而它是符合传播学的规律和特点的,所以讨论时,我们可以结合传播学知识对其逐一进行分析和解读。
(一)优化高校网络文化传播主体队伍
第一,良好的“议程设置”。1972年,美国著名传播学家M.E麦库姆斯和唐纳德肖正式提出了“议程设置”这一理论假说。他们认为,“大众媒介虽然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的具体看法,但是却可以安排人们接触该事件的频率和对它的关注度。”高校网络文化的特点主要在于它的属性,作为“知识文化”和“先进性”代表的高校在议程设置上显得尤为关键。互联网中的海量信息和宽泛话题容易转移和分散本身就缺乏判断力的在校大学生的注意力,在信息阅览室漫无目的,因此这个时候就需要高校传播主体来进行媒介话题的分析和筛选,以完成媒介信息的分流和汇总,即进行议程设置,而这种设置应该体现出对学生的关注和重视。传播主体在进行信息的宣传和传播时应该针对高校学生的特点,设置一些正面的、积极的,同时又能激发学生兴趣的议题,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加入高校网络文化的建设中来。第二,当好“把关人”。网络信息的爆炸化发展使得传统意义上的“把关人”角色并未消失。相反,庞杂混乱的互联网内容对“把关人”的要求越来越高。在高校网络文化的建构过程中,作为传播主体的高校对信息的选择和传播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信息接收。网络环境中存在大量的“腥、星、性”的内容,把关不严便会影响学生的思想。所以,高校传播主体务必要在这个过程中把好关。当然,把关人的作用也不完全限制在对内容的“控制”上,把关人还要积极引导信息接收即大学生去寻找合适的话题,并针对这些学生的特点提出专业性的意见,这样才能在打造高效网络环境中当好特定的“舆论领袖”。
(二)高校网络文化传播客体的媒介培养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当代大学生接触网络的各种新媒介不断出现,他们使用这些媒介的频率和时间也在不断增加,虽然我们强调传播主体要在信息抵达接收者之前进行筛选和选择,但是另一方面,学生本身的媒介素养的培养和提升也是抵制负面信息的一个重要方式,从这一点上说,我们认为,作为互联网革命产物的网络文化,已经成为主宰当代大学生生活学习的主流文化,对这种文化中负面成分最好的对待方式,不是遏制和阻断网络文化在学生群体中的使用和传播,而是主动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提高他们抵御风险的能力。
(三)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媒介观
传播学巨匠麦克卢汉说,媒介本身就是一种信息,它是人体各种器官功能的延伸。今天,在网络普及之后,各种多功能媒介的广泛使用,一方面让大学生的生活变得更加轻松和方便;另一方面,也让他们对这些电子媒介,尤其是手机的依赖更加严重。所以,在面对各种媒介的时候,大学生作为主体的独立意识应该得到肯定和保护。此时,树立正确科学的媒介观念也就显得尤其必要了,这正如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所言,“如果某种媒介的使用已经让人们了解到了该媒介的危险性,那么这种媒介的使用才不会过于危险。”所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媒介观,引导他们适时适量地使用媒介,是树立正确媒介观的必要举措。
四、结语
网络文化是人类现代科技与文明发展的结果,它既是传统文化在互联网上的延伸,同时又是先进的传播技术作用于现代社会的必然产物。网络文化的快速发展及其对高校环境的渗透,直接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认知观念和行为方式,从传播学视域下来解读高校网络文化,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高校网络文化的本质意义以及更好地理解高校学生德育教育。
参考文献:
[1]万峰.网络文化的内涵和特征分析[J].教育学术月刊,(4):23.
高校文秘专业实践教学资源匮乏及其对策论文
内容摘要:实践教学是高校文秘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因为仅有理论,缺少强有力的实践技能的支撑是不能适应目前人才市场需求的。遗憾的是现在很多高校文秘专业的实践教学被弱化了。通过梳理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探讨改善实践教学的思路。以期对高校文秘专业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带来启发和帮助。
关键词:文秘专业 实践教学 问题探讨 对策研究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很多高校开设了文秘专业,数量虽然上去了,但质量不尽如人意。一方面社会需要大量的文秘人才,一方面文秘大学生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出现如此尴尬的局面,问题的症结究竟在哪?由于很多高校在文秘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上缺乏充分的市场调研和预测,缺乏科学性和超前性,使得很多高校文秘专业的教学还停留在中文培养的层次上,过于注重理论教学与研究,往往忽视应用性与实践性教学,导致文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较差,无法得到人才市场和用人单位的.认可。日益凸显的实践教学问题成为众多问题中的主要问题,必须引起开办文秘专业的高校予以足够的重视和反思了。
一.梳理实践教学问题
1.实践教学缺少资源
众所周知,理工科专业需要实验室、实验设备、实验指导教师,培养学生成为一个不仅会动脑,还会动手的应用型人才。而认为文科专业只需要理论知识,能吹牛就足够了。这是一种错误观点,也是阻碍文秘专业学生向应用型人才过渡的绊脚石。目前,高校所缺少的实践教学资源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高校文秘专业缺少实验室、实验设备。这主要是由观念和资金问题引起的,由于这两个原因,文秘专业的教学始终是理论教学几乎占了全部,没有提升实践教学的比例。这种教学安排使文秘专业学生在文秘专业课程学习完毕之后,不会使用办公软件,也不会使用办公设备,有些学生甚至没有见过打印机、传真机、碎纸机等常见办公设备。这是教学的失败,也是高校的悲哀。要培养学生成为应用型人才,配备必要的实验室和实验设备是必须的。第二,高校文秘专业缺少实验指导教师。有了必要的实验资源,能否找到专业的实验指导教师更是关键。可是文秘专业教师很少有相关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自身也缺乏实践技能,所以要指导学生进行必要的实验实习,本身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因此,有了足够的实验室、充分的实验设备,高校应该积极扩充实验指导教师的队伍,努力提高教师的实验实习的指导能力,改变教师注重或善于讲授理论知识而轻视实践能力培养的状况,进而把实践教学落到实处。
2.实习基地缺乏稳定
实习是检验、巩固学生所学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可是有些高校还没有重视实习这一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给学生安排较短的实习期,或者由于文秘专业很难找到实习单位,就干脆不安排实习环节;还有些高校尽管会给学生安排实习单位,可是打一枪换一阵地,今年在这单位实习,明年还不知道联系什幺单位实习,没有稳定的实习基地,学生的实习效果不好。有的实习单位由于第一次接受学生的实习,往往不知道给学生安排什幺工作,使得文秘专业的学生无论实习哪门课程,到单位就是打扫卫生,或者从事一些简单的打字、接电话之类的工作,而没有真正学到东西,失去了实习的意义,同样也扰乱了实习单位的正常工作。高校实习应该让学生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也应该使实习单位成为学生了解社会、了解毕业就业的窗口或平台,使学生今后进入社会能更快更好地适应岗位,在岗位上能够运用实习中获得的知识,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但目前,高校缺乏稳定的实习基地这种情况,会使高校每次遇到文秘专业学生实习,就慌忙到处联系实习单位,效率低,浪费时间、人力、物力,实习效果也大打折扣。
文秘专业学生很难找到一个稳定的实习单位,也是由秘书这个特殊的岗位决定的。秘书是一个上传下达、了解办公室机密较多、处理事务比较繁琐的岗位。实习单位不可能把这些重要的任务交给一个为期1至几周的实习生。另外,文秘专业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差,可能会办不好实习单位的工作,影响实习单位正常工作的运行。因此,许多实习单位尤其是政府部门一般不愿意提供实习岗位,或者即使提供了,也不安排具体的事务。
二.改善实践教学条件
作为培养文秘专业人才应用能力的实践教学环节,必须得到高校的重视,才能发挥它的功效,也只有有效解决存在的问题,才能有助于培养文秘专业应用型人才。为此,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思考的路径。
(一)完善实践资源
1.大力兴建实验室
从近几年人才市场对秘书人才需求趋势来看,秘书人才不仅要能处理日常事务,有的还要兼做策划、公共、礼仪、广告、谈判、翻译等工作,有的还要求掌握外语、电脑、财务、驾驶四大技能。因此,秘书人才已向多功能、复合型转化,不再是文牍型、办事型。鉴于此,高校不应再完全灌输理论知识,忽视秘书人才实践技能的培养。兴建实验室为培养文秘学生实践技能提供了重要平台。因此,根据对秘书人才的能力要求,兴建以下实验室是非常必要的。
①办公自动化实验室。改实验室的主要设备有电脑、打印机、传真机、电话机、复印机、数码子照相机等。教师在讲解完各个设备的性能、特点、使用方法以及一般故障排除等知识后,就可以安排适当课时让学生到实验室操作各种设备,及时发现操作问题,通过自己查阅书刊或询问老师得以解决。这种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快速记忆理论知识、消化理论知识,在实践中使用理论知识,用理论知识来指导实践。
②秘书业务实验室。包括秘书工作室、会议活动室、文书处理室、档案管理室等。有了这些实验室,文秘学生能从基础事务做起,了解业务流程,熟悉秘书工作,积累工作经验。而且在实验室里实习这些课程,能把课堂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动手的能力,会让那些厌烦枯燥课程的学生增强学习的兴趣。况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更能拓宽秘书人才的就业渠道。譬如,有些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对档案感兴趣,那幺毕业后可以不从事秘书工作,可以进行档案工作。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