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如何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教育理论论文
- 文档
- 2024-06-12
- 114热度
- 0评论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试析如何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教育理论论文,本文共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论文关键词:终身学习理念 传统学习理念 终身学习能力
论文摘要:学校除了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本文从三个方面具体阐释了如何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自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国引人终身教育理论以后,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理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已深人人心。从科教兴国的战略高度,我国提出了到20xx年“基本建立起终身学习体系”的工作目标。因此,加强终身学习思想的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和经验总结,着手构建我国终身学习体系,加快我国学习化社会的历史进程,不仅关系到我国21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总体方向,而且与我国经济建设所依靠的人力资源质量息息相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终身学习理念的涵义
各国教育专家关于终身学习理念的论着浩瀚,观点各异。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负责人郎格朗提出了“终身学习”的理念。1972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对“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和“学习化社会”的观点作了精辟论述,强调人必须“在一生的一切时间和空间中学习”。1994年在意大利举行了“首届世纪终身学习会议”,提出了“终身学习是二十一世纪的生存概念”。终身学习的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终身学习成为时尚。现代教育思想达到共识:终身学习“是贯穿人的一生的学习,是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是敢于打破狭隘界限面向真实复杂学习任务的学习,是与他人分享、协作、共建的学习,是不断进行自我反思的学习,是依托信息技术将真实情景与虚拟情景融会贯通的学习,是以信息技术为强大学习工具的潜力无穷的学习”。
二、终身学习理念与传统学习理念的对比
在社会经济的剧烈变迁、资讯科技加速进步的情况下,传统的学校教育面临着改革的挑战。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中,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儿童、青少年完成社会化的准备,使其在接受知识及文化的熏陶之后,能够适应社会的变迁,成为社会成员中的一分子。然而,由于现代社会知识不断翻新,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在进人社会之后可能已经面临淘汰的命运。同时,随着个人生涯发展历程角色的复杂化,个人在离开学校后才是学习真正的开始。终身学习的观念,强烈挑战了以学习为主体的学习观念,使学校教育面临必须改革的境地。终身学习的观念,打破了以往将学习活动局限在学校教育的阶段,使学习活动能够贯穿人生全程的各个阶段,帮助个人适应快速变迁的社会。终身学习的方法,注重“学习技巧”的'培养,而不像传统学习观,注重既有知识的熟练。终身学习的内容,是以人类生活及社会角色需要为范围,而不像传统学习观,以书本上的知识为主要学习内容。终身学习的对象,是以社会上的全民为对象,强调人人均应拥有学习机会,而不像传统学习观,将学习机会局限在学校,主要以青少年、儿童为对象。终身学习的目标,是以培养终身学习者为目标,注重终身学习的态度及习惯的养成,而不像传统学习观,以文凭或学历的获得,以及一技之长的习得为主要的学习目标。
三、现代教育中。怎样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在现代教育中,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应该首先解决两个问题:
1.教育者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
作为教育工作者,贯彻落实《基础教育改革纲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首先要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具体地讲,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树立新的人才观(教育价值观)。教育的价值问题首先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问题。传统教育培养的是被动听话的学生,是能够把已有知识记住的学生。现代教育要求教育培养能够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动、自主、不断地学习,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具有独特的个性、自我意识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学生,是能改变和完善外部环境同时又能不断完善和超越自我的学生。
(2)树立新的知识观。尽管教育理论的研究对知识的内涵与外延作出了精辟的论述,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仍然将传授“过去的、陈述性的知识”作为教学的重要知识目标。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我们应该树立一种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3)树立新的学生观及学生发展观。新的学生观关注学生发展的潜力和多样性的统一,关注学生潜能的开发,把他们作为起点而不是重点来看待,要对学生的个别差异给予承认和尊重。在教学中,学生的发展,绝不仅仅是学生知识的增加,而是使学生各种发展潜能开发、人格发展、良好的意识与习惯养成。
(4)树立新的学习观。建构主义主张,学习不是教师简单地把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程,别人无法代替。
2.学校教育教学制度改革
在终身学习观念下,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终身学习者。学校干部、教师们要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压力,改革教学管理、教学内容和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志趣。另外,学校还要放眼社会,为社会服务。
(1)课程结构及内容的调整。在终身学习观念之下,学校教育要培养学生成为终身学习者,还必须在课程结构及内容方面有所调整。首先,学校课程应该将重点置于知识“创造”与“探索”的历程,而非着重既有知识的“传递”。其次,学校课程应朝向学习技巧训练的方向调整。最后,学校教育在课程方面的第三项变革,是要打破学术与休闲的界限、博雅与职业教育的界限及年龄的界限。学习可在休闲中获得知识,休闲时间也可用来学习,学习与休闲不必截然分开。
(2)学习资料与学习方法的扩充。为了达到培养终身学习者的目的,学校教育不仅应在学习机会方面作结构性的调整,以及在课程结构和内容方面作多方向的统整,还应在教材与学习方法方面作多元化的扩充,引用各种多元化的学习辅导教材。学校教育应该将更多社区教育资源引进作为学习材料。因为生活中的教材,往往被认为是学校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资源。只要是有助于学生个人成长与终身学习的资源,均可当作学习的材料。
四、结语
学习是一个人、一个团体和一个国家长期的使命。一个人、一个团体、一个国家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获得新知识,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终身学习不仅是一项重要的教育理念,还可以转化为具体实践的行动。从欧盟定为欧洲终身学习年,制定《教与学:迈向学习社会》的政策白皮书,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学习:内在的宝藏》的报告书,提倡“全民学习”的观念等,可见,推动终身学习运动,加速教育改革,已成为21世纪世界各国的教育趋势。展望未来,我们必须对学校教育彻底改革,以终身学习理念作为教育改革的指针,积极培养下一代成为“终身学习者”,使每个国民都懂得如何终身学习,以迎接新世纪的到来。
浅谈终身教育视野下高校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论文
论文关键词:终身教育;终身学习;高等教育
论文摘要:高等教育作为构筑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变革其传统观念,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管理体制及质量标准等方面进行改革,着力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一、构筑终身教育体系:时代发展的理性诉求
人类关于终身教育的思想早已有之,但是,对于该思想的系统论述却是近代的事情。1965年,时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局长的保罗・朗格朗提交了终身教育提案,这一理念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重视和采纳。现代终身教育思想由此得以确立,并迅速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起来。各国纷纷开展了与之相关的各种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并通过法律形式固定下来。美国早在1976年修订高等教育法的时候,就在其中以专门的部分规定了终身学习的内容,随后颁布了《终身学习法》(LearningAct)。日本在1990年也制定了《终身学习振兴法》,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体系。韩国的终身教育法是19通过的。我国也在1995年3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明确规定要“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党的十六大把“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奋斗目标。
二、培养终身学习能力: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
终身教育把人们的视野从传统的狭隘学校教育中拓展开来,使教育的外延大大扩展。学校教育并不是教育的终结,恰恰是终身学习的'开端,一个人的一生都要接受教育,参与学习。正如世界银行在发表的《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报告中所指出的那样:“高等教育是现代世界中的‘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不再是奢侈品,而是必需品。”
高等院校在知识的创造、积累、传播和应用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是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化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坚力量。然而,正如克里斯托弗・K・纳普尔(Christopher・K・Knapper)与阿瑟・J・克罗普利(Arthur・J・Cropley)所言,我们往往认为,推行终身教育的最佳方案,仅仅是通过设计特殊的成人教育计划,提供部分时间制学习机会来实现,而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高等教育的学生主体仍将是中学毕业后直接进入高等院校的传统全日制大学生。给这些人打下终身学习的基础是高等教育的一项主要任务,它不仅对人们的学习方式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他们的学习内容也具有重要意义。”面对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汹涌浪潮,高校必须应时而动,变革传统的以知识授受为己任的教学观,着力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助理干事纳伊曼指出:“学会学习的概念意味着受过教育的人将会知道从哪儿能很快和准确地找到他不知道的东西。在各级教育体系里,特别是在高等教育阶段,如果现在的人们估计用80%的时间用来传授知识,用20%的时间来获得学习的方法和研究方法的话,这种比例将来一定要根本改变”。学生只有获得不断学习的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立于不败之地,从而受惠终生。
三、加强教育教学改革:高等教育的应对策略
1.改革课程设置:宽口径厚基础
在终身教育的背景下,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必须对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整合与优化,强调“宽口径厚基础”。这里的“基础”不仅包括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还应包括基本学习能力和完善发展的个性。在当前的信息社会,知识信息的总量与日俱增,这就要求高校教学必须摒弃过去那种仅仅着眼于具体知识传授的传统做法,重点将课程中具有广泛价值的基本原理、基本结构、基本方法教给学生,培养其知识迁移能力。另外,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提倡“宽口径”培养是目前高校课程改革的另一趋势。所谓“宽口径”是指课程设置要综合化,打破传统专业教育以某一学科课程为主的封闭模式,促进各学科之间的交叉与渗透,特别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融合。课程设置的综合化有利于学生开拓视野,优化知识结构,创新思维方式,提高其终身学习能力。
2.改革教学模式:以学习者为主体
在教学模式的选择上,要确立以学习者为主体的指导思想,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这就需要打破传统的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倡导多元互动的参与式教学。在教学活动中,要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激起每个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和创造潜能,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充分展示和张扬学生的个性,以促进学生独立意识、批判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要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灵活选用各种有利于提高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如基于工作的学习、经验学习、工读交替制课程或合作教育、服务性学习、个性化学习、自主学习和同伴学习等,翻培养学习者的自我判断能力、自我选择能力、自我导向学习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另外,还要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发挥各种专业社团、民间团体等非正式组织的积极作用,提高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自我管理能力和组织能力。
3.改革教学手段;信息技术与远程教育
在当今的知识经济背景下,信息技术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学习技能,是终身学习的前提和条件,和终身学习的理念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因为,它“照顾学生之问存在的个别差异,增加学习的灵活性、主动性、综合性以及与现实社会各类问题的相关性,提高学习的合作性、自主性与总考程度。”一个人要想成为适应时代需求的终身学习者,就必须通过各种途径提高自己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高校一方面要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另一方面,还应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发展网上教学和远程教学。这不仅可以让校外学习者受用,而且也可以让全日制学生真正摆脱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自由地通过网络,实现远距离学习。教学的各个环节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开展个性化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4.改革管理体制:弹性学分制
高等院校应当尽量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权,以便培养其终身学习所必须的选择判断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在学籍管理上,我国不少高校虽然进行了学分制改革,但是,由于课程、教师等资源不足,往往采取折衷的学年学分制,学生事实上并没有选课的真正自由,最终所谓的学分也只能沦为一种形式。高等教育应当实行弹性化学制,进行完全学分制改革,允许学生分阶段完成学业,完善校际间的转学、学分互认、跨校选修制度,尊重实践性经历,认同实践学分等。州在课程结构上,以学生为中心灵活安排课程,制定多种培养计划让学生选择,允许学生跨院系、跨专业、跨年级选修,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爱好、兴趣自主设计主修课程,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应逐步实现个性化、模块化。针对每个学生个性、能力、兴趣和学习背景的不同,设置适应个性化教学的课程;或者将一门学科课程划分为相对独立又相互衔接的模块单元,以利于学生灵活进行工读交替学习。
5.改革质量标准:综合素质与终身发展
在高等教育发展史上,高等教育质量观经历了知识本位、能力本位、素质本位的嬗变。当前,高校要转变传统观念,树立素质教育教学质量观。素质教育和终身学习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一个人的素质远比他究竟掌握多少知识更重要,因为一个具有良好素质的人能够运用现代信息手段获取他所需要的知识,能够随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以适应迅速变化着的社会需要。大量的研究与实践表明,在人的成功因素中,知识、能力固然重要,但个性特点、意志品质、团队精神等非智力因素也起着关键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从现在到20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一书中指出:发展素质教育,培养“人格力量”是2l世纪教育的中心特征。旧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以及不断变化的职业选择,当代大学生必须具有较高的适应和应变能力。因此,高校要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己任,为其日后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试析如何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论文
论文关键词:终身学习理念 传统学习理念 终身学习能力
论文摘要:学校除了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本文从三个方面具体阐释了如何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自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国引人终身教育理论以后,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理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已深人人心。从科教兴国的战略高度,我国提出了到“基本建立起终身学习体系”的工作目标。因此,加强终身学习思想的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和经验总结,着手构建我国终身学习体系,加快我国学习化社会的历史进程,不仅关系到我国21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总体方向,而且与我国经济建设所依靠的人力资源质量息息相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终身学习理念的涵义
各国教育专家关于终身学习理念的论著浩瀚,观点各异。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负责人郎格朗提出了“终身学习”的理念。1972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对“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和“学习化社会”的观点作了精辟论述,强调人必须“在一生的一切时间和空间中学习”。1994年在意大利举行了“首届世纪终身学习会议”,提出了“终身学习是二十一世纪的生存概念”。终身学习的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终身学习成为时尚。现代教育思想达到共识:终身学习“是贯穿人的一生的学习,是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是敢于打破狭隘界限面向真实复杂学习任务的学习,是与他人分享、协作、共建的学习,是不断进行自我反思的学习,是依托信息技术将真实情景与虚拟情景融会贯通的学习,是以信息技术为强大学习工具的潜力无穷的学习”。
二、终身学习理念与传统学习理念的对比
在社会经济的剧烈变迁、资讯科技加速进步的情况下,传统的学校教育面临着改革的挑战。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中,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儿童、青少年完成社会化的准备,使其在接受知识及文化的熏陶之后,能够适应社会的变迁,成为社会成员中的一分子。然而,由于现代社会知识不断翻新,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在进人社会之后可能已经面临淘汰的命运。同时,随着个人生涯发展历程角色的复杂化,个人在离开学校后才是学习真正的开始。终身学习的观念,强烈挑战了以学习为主体的学习观念,使学校教育面临必须改革的境地。终身学习的观念,打破了以往将学习活动局限在学校教育的阶段,使学习活动能够贯穿人生全程的各个阶段,帮助个人适应快速变迁的社会。终身学习的方法,注重“学习技巧”的培养,而不像传统学习观,注重既有知识的熟练。终身学习的内容,是以人类生活及社会角色需要为范围,而不像传统学习观,以书本上的知识为主要学习内容。终身学习的对象,是以社会上的全民为对象,强调人人均应拥有学习机会,而不像传统学习观,将学习机会局限在学校,主要以青少年、儿童为对象。终身学习的目标,是以培养终身学习者为目标,注重终身学习的态度及习惯的养成,而不像传统学习观,以文凭或学历的获得,以及一技之长的习得为主要的学习目标。
三、现代教育中。怎样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在现代教育中,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应该首先解决两个问题:
1.教育者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
作为教育工作者,贯彻落实《基础教育改革纲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首先要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具体地讲,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树立新的人才观(教育价值观)。教育的价值问题首先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问题。传统教育培养的是被动听话的学生,是能够把已有知识记住的学生。现代教育要求教育培养能够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动、自主、不断地学习,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具有独特的个性、自我意识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学生,是能改变和完善外部环境同时又能不断完善和超越自我的学生。 (2)树立新的.知识观。尽管教育理论的研究对知识的内涵与外延作出了精辟的论述,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仍然将传授“过去的、陈述性的知识”作为教学的重要知识目标。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我们应该树立一种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3)树立新的学生观及学生发展观。新的学生观关注学生发展的潜力和多样性的统一,关注学生潜能的开发,把他们作为起点而不是重点来看待,要对学生的个别差异给予承认和尊重。在教学中,学生的发展,绝不仅仅是学生知识的增加,而是使学生各种发展潜能开发、人格发展、良好的意识与习惯养成。
(4)树立新的学习观。建构主义主张,学习不是教师简单地把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程,别人无法代替。
2.学校教育教学制度改革
在终身学习观念下,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终身学习者。学校干部、教师们要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压力,改革教学管理、教学内容和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志趣。另外,学校还要放眼社会,为社会服务。
(1)课程结构及内容的调整。在终身学习观念之下,学校教育要培养学生成为终身学习者,还必须在课程结构及内容方面有所调整。首先,学校课程应该将重点置于知识“创造”与“探索”的历程,而非着重既有知识的“传递”。其次,学校课程应朝向学习技巧训练的方向调整。最后,学校教育在课程方面的第三项变革,是要打破学术与休闲的界限、博雅与职业教育的界限及年龄的界限。学习可在休闲中获得知识,休闲时间也可用来学习,学习与休闲不必截然分开。
(2)学习资料与学习方法的扩充。为了达到培养终身学习者的目的,学校教育不仅应在学习机会方面作结构性的调整,以及在课程结构和内容方面作多方向的统整,还应在教材与学习方法方面作多元化的扩充,引用各种多元化的学习辅导教材。学校教育应该将更多社区教育资源引进作为学习材料。因为生活中的教材,往往被认为是学校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资源。只要是有助于学生个人成长与终身学习的资源,均可当作学习的材料。
四、结语
学习是一个人、一个团体和一个国家长期的使命。一个人、一个团体、一个国家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获得新知识,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终身学习不仅是一项重要的教育理念,还可以转化为具体实践的行动。从欧盟定为欧洲终身学习年,制定《教与学:迈向学习社会》的政策白皮书,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学习:内在的宝藏》的报告书,提倡“全民学习”的观念等,可见,推动终身学习运动,加速教育改革,已成为21世纪世界各国的教育趋势。展望未来,我们必须对学校教育彻底改革,以终身学习理念作为教育改革的指针,积极培养下一代成为“终身学习者”,使每个国民都懂得如何终身学习,以迎接新世纪的到来。
高职院校应关注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论文
论文摘要:了解高职院校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现状,为提升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和意识,实施相应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座谈法对南华工商学院的8个专业291名在校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高职院校学生获取或应用知识能力较差,学习方式在发生改变;高职院校学生实践积极性高,计划、协调能力有待提高;合作意识强,部分学生沟通能力较弱;部分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和情绪控制能力较弱。结论:高职院校学生的知识积累与能力发展不协调,智力发展与・力发展不协调。为此,要求学校不断推进教育改革,学生要转变学习观念。
论文关键词:终身学习大学生 高职院校
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理论和实践内容不断发展和丰富。大学生在面对经济伞球化、知识经济及信息社会快速发展的挑战时,应关注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为了了解高职院校的终身学习能力现状,我们对广东南华商院291名在校生进行了终身学习能力问卷调查,并从终身学习的叫个维度进行分析,为提出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实旌策略奠定基础。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
1.调查目的和时间。通过了解在校大学的学习能力现状,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给予指导:调的时间为10月至12月。
2.调查对象。95%的置信度下,容许的抽样误差为5%,样本量为370人。但回收的有效问卷数291份,容许的抽样误差约为6%,也可满足研究需要。所以本次调查对象为该校国际经济与贸易系、金融系、环境艺术系等8个专业291名在校学生。
3.调查方法。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座谈法。在确定调查对象时,采用了随机抽样方法。使用EXCEL软件产生随机数来确定调查对象。大学生终身学习能力调查表由项目组自行设计,由学生自填。问卷分为四部分: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和学会生存,共有32个单项选择和一个开放型问题。问卷是经过多次修改和试调查后确定下来的。同时,采用座谈会形式对8名在校学生进行信息收集,询问其对调查问卷的意见和对如何培养终身学习的看法。
4.统计方法。有效调查问卷回收后统一编码、编号,使用SPSS15.0进行统计分析
二、调查结果
1.一般情况。填写问卷的291名大学生中,年龄在18到21岁之间.其中男生1l3人,女生174人(4人未填性别);大一生l14人,大二生95人,大三生81人见表l和表2。
2.学会认知。被调查的280名(11名未填)学生中,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综合考核良好以上的占65.7%(161/280),合格的占29.6%(83/280)。59.2%的学生没有获得相关的资格证书。当问及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程度时,20%的学生明确表示经常运用。经常运用计算机和网络查询信息的学生占63.6%。另外,60.2%的学生每周去图书馆少于1次(包括1次);课余很少进行阅读的学生占57.6%;遇到问题不去进行实际调查占9%,而不知道怎么处理的占31.4%。
从学生年级看,大一生中综合知识和专业知识综合考核合格以上的占95.1%,大二生为91.6%,大三生回答为100%;从资格证书的拥有量看大一生90%的没有资格证书,大二生占46_3%,大三生为32.1%;大三学生中经常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比例占25.9%,大一和大二学生的比例分别为18.6%和16.8%,低年级学生相差不大。经常利用计算机和网络在大一生中占52.6%,大二学生中占65.3%,大三学生中占77.8%。每周去图书馆的次数大一学生中少于1次(不含1次)的占17.9%,大二学生为27.4%,大三学生为50.6%。经常进行课余阅读的大一、大二和大三学生中分别占54.4%、38.3%和30.9%。
3.学会做事。85.2%的被调查学生,遇到困难能找出原因并可以制定出的措施,12.7%的学生找不出问题的原因或不能制定出可行的办法,2.1%的学生不清楚。参加过实践活动,单位给予优秀或良好的学生占66%,没有参加过实践活动的学生占17.5%。79.4%的学生参与创业活动或策划过主题活动或获过技能竞赛奖等,20.6%的学生没有其中一项。87.9%的学生参加班集体或小组活动,l1.4%的学生较少参与。表示和其他同学或同事完成任务时,能愉快并较好配合他人工作的学生占92.4%,不愉快或没想过的占7.6%。在参加集体活动时,88.3%的学生表示能影响他人或对别人的工作给予指导,总感到自己不能和其他人很好地沟通的学生占10.7%,自己常常被孤立,没人信赖自己的占1%。另外,在生活或学习中制定过计期并能实施的学生占91.8%,制定计划但没实施或没制定计划的占8.2%。
从学生的年级统计看,对于困难能找出原因并制定措施大三生当中比例为91.4%,明显高于大一、大二生的85%、81.1%。在大三学生中参加实践活动被单位评价为很好或优秀的占79%,也明显高于大一生和大二生的58.8%和64.2%;没有参与实践活动的大一、大二和大三学生分别占26.3%、14.8%和8.6%。参加集体活动影响别人的情况见表3。
4.学会合作。90%的学生能客观地评价自己,但10%学生不能对自己的准确评价。能沟通能力方面91.7%的学生能较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5.9%的学生表示要反复几次对方才能明白表达的意思,2.4%的不清楚。81.4%的学生能熟练运用网络、多媒体等沟通工具,但16.8%的学生表示不熟练,1.7%学生没使用过。在承担责任上,84.2%的学生敢于或能承担应有的责任。对于社会现象的理解,97.6%的学生能正确理解一般社会现象,仅有2.4%的学生不太理解大多数社会现象或不清楚。
在沟通能力上,大三学生中能准确表达自己思想的比例为96.3%,次之的依次是大二的为90.5%和大一的89.4%。大三、大二和大一学生中能熟练使用沟通工具的分别占88.9%、84.2%和73.7%,而9.9%大三学生不能熟练使用沟通工具。 5.学会生存。90.3%的学生表示对陌生环境适应较快,而有9.7%的学生表示适应环境能力还较弱。对生活或学习中出现的危机,87.8%的学生表示能较好应付。对于自救、逃生等生活常识,了解或知道的学生占97.2%.2,8%的学生表示一点都不知道。88.1%的学生表示在遇到重大的挫折时能很好地控制自己情绪,9.4%的学生表示严重影响自己的心情常常不能自拔,2.4%的不清楚。另外,对音乐、舞蹈、建筑、抒情诗、绘画、雕塑、戏剧、小说等艺术形式,10.5%的学生表示不喜欢或仅喜欢其中的一项;93.7%的学生认为自己过得幸福,而6.3%的学生认为自己过得不幸福。
三、讨论
1.高职院校学生获取或应用知识能力较差,学习方式在发生改变。调查显示.95.4%的学生都能在考核中通过,反映学生以被动式学习为主。但54.4%的学生表示对专业技能掌握得一般或比较差,61%的学生不会将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说明知识的增长与能力的提高并不协调,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并未在学生身上得体现,学校的考核未能显示出学生的实际水平。46.3%的`大二生、32.1%的大三生未获得过资格证书,这将为学生就业造成障碍。
同时,由于计算机网络飞速发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大,也认识到了网络的重要性,而较少去图书馆,很少去课外阅读。高年级的学生比低所级的学生更依赖于网络,倾向于较少去图书馆查阅资料和进行课外阅读。那么比较多的学生是不是在上网学习?李明国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上网主要是了解信息和聊天。见表4。八成左右的学生选择上网聊天或玩游戏,说明学生并未把网络作为学习主要途径。
综合以上两方面看,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方式比较被动,习惯填鸭式教学模式,主动学习能力差,没有学会学习,不注重学习兴趣培养,不关注学习技巧和方法的提高。近九成的学生不会对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反思,四成的学生很少进行实际调查。
2.高职院校学生实践积极性高,计划、协调能力有待提高。作为青年学生,精力充沛,敢于实践,多数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实践活动。没有参与实践的学生占17.5%,但从学生所处的年级来看,大一学生没参与实践的学生比重较大为26.3%,可能由于大一学生刚来校参与实践的机会有限,这不能说明他们积极性不高。综合各项指标看,高职院校学生比较注重提高自身做事的能力,这与高职院校教育特点比较吻合。
但也有为数不少的学生计划和协调能力比较弱,这将影响他们进一步的提高,这个比例为10%左右。80/20法则告诉我们,这部分人可能主要分布在后进生当中。但高年级的学生做事能力倾向于优于低年级学生,说明学校教育起到了正面作用。
3.合作意识强,部分学生沟通能力较弱。80%以上的学生都能正确认识自己、认识社会,体现出学生注重合作能力的培养。但沟通和表达能力应进一步提高。5.9%的学生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9.9%的大三学生不能熟练使用沟通工具。这可能受学校的设施及学生自信心影响有关。
另外,高年级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要优于低年级。
4.部分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和情绪控制能力较弱。傅剑等调查发现,未来企业需要的人才以本科(20.1%)和大专生(69.4%)为主,扩招后本科生找工作都很困难,所以高职学生就业压力很大。对此,约有10%学生的回答令人担忧。9.7%的学生适应环境能力还较弱,9.4%的学生情绪控制能力差,6.3%的学生认为自己过得不幸福。大学生的个体发展不仅是知识积累,还应是情感、意志的全面发展。
四、建议
高职院校教育应加强运用专业知识能力的培养,在考核方式上应与专业知识培养要求结合起来。在教学上应根据学生学习特点。适当增加网络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有效利用互联网。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鼓励学生自学、独立思考,学会查阅资料。还应加强学生计划、协调能力、沟通能力的培养,并强化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学会健康、愉快生活和学习。
学校教育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从人力资源开发角度看,对学生的开发应主要从智力、心力和体力角度进行。大学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智力开发,更应重视学生的内驱力、意志力、自评力和调控力(心力)的增强。学生的知识结构在人文、社会和科学学科上应合理搭配;学生不应只是知识的吸纳,还应有智力的发展。对学生的需要、理想进行主动引导,升华学习目的,培养学习兴趣;爱护和培养学生的自信;鼓励学生成就幸福生活。
加强实践课程教学,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国外高校实践教学占总课时的35%,并且实践课是独立体系,与课堂教学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因此,应开设各种实验、技能性选修课、社会调查、毕业设计、劳动技术系列课程等。同时,创造多种实验活动形式,把课堂教学、学科活动、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等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独立操作和独立创造的机会。
浓缩专业课程,开设综合课程,优化学生知识结构。把相邻学科的教学内容组织在一门学科中,避免内容重复,不过分强调专业知识,不但可以节省教学时间,而且有利于学生综合而全面地发展。
最后,加强学生心理素质测评。采取用科学合理的测评工具和手段,对学生的素质进行诊断与评价,寻找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干预,尤其是对适应性和情绪控制能力差的学生进行筛选和开展工作。
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研究的论文教育理论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但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现象,不能从实质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的词汇、说话、朗读、概括、思维能力无法得到真正的提高。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我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以下几点,希望能与广大从事小学语文教育的同仁共同探讨。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由此可见,兴趣是获益的先导,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因此,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的工作。培养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以教师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教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小学生因其身心发展幼稚,认知能力较差,最易产生的是模仿性。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教师要以身作则,首先对读书要有较大兴趣,给学生以表率作用,产生强大的感染力,来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自己首先要喜欢读书。每天晨读,教师一定要率先朗读,非常投入地读,让自己的阅读作用产生“阅读情感场”,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读书“磁场”的吸引力,情不自禁地加入到读书的队伍中去。教师的示范作用潜移默化,从而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引发学生的读书爱好。
(二)以丰富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习的最好兴趣,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布鲁纳的这句名言,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学习的兴趣已经产生了,但是学习材料的内容必须符合学生的爱好特点,如果我们只注重阅读兴趣的诱发而忽视阅读材料的趣味性,那么,学生的阅读兴趣很难持久。要使学生的阅读兴趣越读越浓,越读越投入,必须让学生选择适合自我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的读物,这样,学生才会喜欢读,爱不释手,食不知味,废寝忘食。让学生从读书的乐趣中找到最好的伙伴,这个伙伴也可能成为这个学生终生的伙伴抑或是事业成功的助手。
(三)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小学生因为年龄小,生长发育时期最容易产生的是对事物的直接兴趣,因此,小学生最喜欢的就是听爸爸、妈妈、老师讲故事。他们常常都会被故事情节所吸引。我们要善于抓住小学生喜欢听故事的特点,唤起学生主动阅读的兴趣。比如,《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中的故事很适合低、中年级学生听、讲。老师可以从中选取最有趣味,最富感染力的精彩片段,声情并茂地讲给学生听,讲到高潮处故意“卖关子”,制造悬念,借机向学生推荐这本书,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四)以评价方式激发学生读书兴趣
适当的鼓励、表扬,可以使人们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就是产生兴趣的源泉。北师大教材语文一年级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加大识字量,多认少写。我们要借助这个有利的因素,加上适当的鼓励评价,让学生体会到阅读的成就感、喜悦感,从而调动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当学完一篇课文时,我会说:“看,你又会读一篇课文了,而且很少看拼音,学了这篇课文,你又懂了一个道理。学到了很多的知识,你高兴吗?”从而挖掘学生兴趣的源泉,使学生主动积极的阅读。
二、扩大阅读面,培养阅读能力
美国著名教育家吉姆?特利里斯曾指出:“如果你能引导孩子迷上读书,那么你所影响的不仅是自己孩子的未来,而且直接影响着整个下一代孩子的未来。”随着《新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布和贯彻,强化课外阅读也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很多教师已清楚地认识到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固然以课内学习为主,但光靠课内学习这一条腿走路显然是不行的,拓宽小学生课外阅读,无疑是当前小学语文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一)精选读物,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读物的选择要根据不同年龄的儿童的身心发展和儿童知识积累的基础,选择适合各阶段学生阅读物,让学生能理解,能接受,学生才会对书感兴趣。选择读物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依照学生学段的不同推荐书籍。据调查,因学生年龄、学段、性别、性格、心理特点等方面的差异,其阅读兴趣也随之不同,一般来讲:小学低中年级以童话、神话、寓言、民间故事为主,而高年级学生除故事外还对传记、传奇、惊险小说等感兴趣,可以说进入了文学期。
2.有益于身心发展的读物。所谓有益于身心发展,主要是指有益于培养健康情操和有益于智力开发、有益于语言发展等。一般宜向低年级学生推荐童话精读物,向中年级学生可增加推荐战斗故事、科幻作品类读物,向高年级学生又可增加推荐伟人的故事、中外名著、地理历史类读物。让不同年级的学生均能读到最适合自身需要同时又最有利于自身健康发展的课外读物。
3.与自身生活紧密相关的读物。从生活的角度讲,与学生有密切联系的读物大致有两类:一类是指导学生培养生活能力的读物,包括安全防范方法、人际关系处理等方面的书籍;另一类是帮助学生了解生活的读物,包括家乡的地理环境。
学生从“不爱读书”到“喜欢读书”有一个过程。读书是一种智力活动,不同于体力劳动。如果不调动阅读者的内驱力,“强按着牛头喝水”是徒劳的。因此,指导学生课外阅读首先要重视阅读兴趣的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你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你不要他读,他也会找书来读。
(二)重方法指导,促进学生读书积极性
兴趣虽然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但是学生光有课外阅读的兴趣,只凭兴趣而毫无目的在茫茫课外读海中“潇洒走一回”,其意义和收效也不得而知。如有的学生凭着兴趣,凡有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地读读;有的则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到写作上。显然这样的读书方法是收效甚微的。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效。作为读书的指导者,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1.选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学生在课内学习了某位作者的文章后,教师可接着介绍他的名作品及有关奇闻逸事,鼓励学生阅读更多有关文章,增加阅读量,加深学生对这位作者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对他写作风格的把握。2.精读法。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元程端礼说:“每句先逐字训之,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相接连作去,明理演文,一举两得”,这是传统的三步精读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有的文章语言隽永,引经据典,情节生动。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作品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3.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我国古代有“好古敏求”“读书十行俱下”之说,可见早就提倡速读能力。利用速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4.摘录批注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丰富的语言积累。同时还可以对自己订阅的报刊杂志,将其中的好文章剪裁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读书要做到“手脑并用”阅读才会变得更精彩、更有实效
阅读的书籍不同,而采用的阅读方法也不一样;阅读的目的不同,阅读的方法也不同。我们应该注重教会学生根据个人不同的阅读习惯,阅读目的、性质,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灵活使用。
(三)注重环境,创设浓厚的读书氛围
1.设立班级“图书角”,
创设一种浓厚的“书香”氛围和激动人心的“书林”境界,让学生产生一种置身于精神文明宝库的神圣感。我在班里设立了“图书角”,其中的图书都来源于班里的每个学生,有些是学生捐的,有些是学生定期更换借给班级的。下午放学前,学生们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喜爱的书,在教室或带回家中阅读。有时我也带领几个学生参观书城,让学生感受到书海之浩瀚和读书之乐趣,从而激发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
2.设立阅读交流沙龙
不少课外阅读难见成效就在于学生一读了之,或各人埋头读书“不相往来”。读书交流,是开展课外阅读的一个重要环节。“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盖须切磋相起明也。”(《礼》)。英国大戏剧家肖伯纳这样说:“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是各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各有两种思想。”这两段话都说明了读书必须交流的道理。读书交流实际也是对课外阅读情况的了解与检查,应该不断进行。教师可根据各年级段的特点选择不同的形式。如:举行故事会、人物评论会、诗歌朗诵会、作品评讲会等。要营造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相互推荐喜爱的读物,通过交流阅读,不仅能增长见识,也能促进友情。
课外阅读是一个开放性的学习活动,学生的个性不同,教师的特长不同,阅读读物、交流方式等等诸多的差异,都会形成不同的阅读效果。
3.重视阅读成果的反馈
为了保证学生的读书热情,我十分重视学生读完书后的成果与收获。利用活动课时间,我定期举办小型的读书笔记展览,读书报告交流会,利用“黑板报”,“手抄报”等比赛介绍名作家,名作品及自己的读书方法。
在每学期将近期末时,要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考核”。“考核”的内容可由学生自己选择,可以上台给大家讲一则这学期读过的最有意义的故事;给大家读一篇读后感,或进行一次演讲,然后给学生评上等级,奖励那些态度认真,博览群书的学生,封他们做“读书小博士”。
阅读教学可以说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是在课改春风的召唤下,这一“旧”话题又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如何在课改中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这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地去探索,去实践。“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将是每一名教育工作者永恒不变的奋斗目标!
网络学习环境下大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终身学习能力;信息素养;媒介素养
【论文摘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终身学习能力,是高等教育的重任,也是终身教育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对网络学习环境下学生学习能力结构进行分析,并对其培养策略作了初步探讨。
前言
这个时代是终身学习的时代,终身学习强调个人在一生中持续地学习,以实现个人在一生中各个时期各个阶段的各种学习需求的满足。大学生们接受的一次性高等教育远不能满足学习要求,因此,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除了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和基础技能外,还必须具备适应未来的终身学习的能力。
网络学习环境对学生终身学习提供了支持和有利的环境。因此,要求大学生在校期间就应该学会如何在网络环境下学习的基本技能。而怎样才能使高校学生尽快适应日新月异的数字化生存环境?当前不仅迫切需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善高校办学条件和教学环境,更重要的是必须更新广大师生的学习观念与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在信息时代的终身学习能力。网络学习环境下大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结构
1、要学会学习,我们要清楚地认识终身学习能力的结构。
首先,学习能力一般指人们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又称为认识能力。它包括注意能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特别是逻辑思维能力口现代社会的学习能力主要是指不断获取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接受新观念,不断完善自我,适应新要求的终身学习能力。
网络环境下学习与传统的课堂学习相比,学生除了需具备传统的学习能力以外,还要具备与信息有关的能力,即现代社会的学习能力,它主要是体现不断获取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接受新观念,有意识地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适应新要求的终身学习能力。根据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年龄特征,在大学的学习中更重要的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创造和研究能力,现在必须加上提高适应新要求的信息能力。
面对信息时代,要有“与信息有关的能力”即“信息素养”。美国图书馆协会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进一步制定了学生学习的九大素养标准,信息素养不仅包括信息技能,更重要的是包括在新环境中独立自主学习的态度和方法,批判精神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从六个方面归纳出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内在结构为:(1)高效获取信息能力;(2)熟练、批判性地评价信息的能力:(3)有效地吸收、存储和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4)运用多媒体形式表达信息、创造性使用信息的能力;(5)将以上一整套驾驭信息的能力转化为自主、高效地学习与交流的能力:(6)学习、培养和提高信息文化新环境中公民的道德、情感,法律意识与社会。这些能力都是围绕学习者为适应信息社会而提出的`。因此,信息素养应该是当代大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主体构成部分。
2.网络学习环境下大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培养策略
学校教育的目标不仅是传授人类己有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从而学生能终身学习。如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业已成为教育者思考的迫切问题。通过实践与研究,在网络环境下,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大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2.1转变教学观念,变革教学模式
我们把领会现代教学理念,转变教师和学生的观念,作为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切入点。转变教学观念和学习观念是适应新的学习环境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关键。与终身学习相应的终身教育是一种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理念,是传统的驯化教育的一种解放,是为了个体的脑力和体力的充分自由的发展。因而,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转变教育观念,使我们的教育行为符合终身教育的要求。
传统的学习模式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主动性欠缺,学习能力也只是停留在简单认知层次上。当网络进入教学,给教学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同时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适应它。
教育学者在实践过程中,提出了一些适应网络学习环境开展学习的模式,如个别化学习、协作学习、远程自主学习等,它们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有利于学生进行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表达信息、提高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随着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于普及,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蓬勃发展,作为高等网络教育后台支持系统的网络学习的平台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相继出现了blackboard,firstclass.moodle为代表的一些成熟而应用广泛的网络学习的平台,支持多种学习模式。到为止,国内40多所高校通过赛尔毕博网络学习的平台发布了涵盖理工类、经济类、师范类等各类国家级精品课程359门。网络课堂学习模式,是现代远程网络教学和传统课堂教学的重新结合,为学习者提供交流的空间,学习资源自由选择。
新的教学模式下,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又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根据大学生特点,应用适当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学习策略,不仅“授之以鱼”,更重要是能“授之以渔”。
2.2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同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的能力一起构成了学生进行知识创新和学会如何学习的基础。可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培养大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重要支点。大学生信息素养不是传统的文献检索能力问题,我们要在各门课程的教学中渗透信息素养教育的思想和内容。为此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2.2.1提高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
教师面对新技术的关键在于教师们有没有一种理念去主动适应这种发展和变化。一些教师担心课堂教学的中心地位因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而受到削弱或丧失。古人云: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一个成功的教育者,必须是一个善于不断自我更新的学习者。教师通过学习培训,确立正确观念,掌握现代教学手段运用于教学中,创建、开放网络教学课堂,充实教育资源库建设,造就紧密合作的教师群体。良好的师资队伍是我们培养好学生信息素养的前提。
2.2.2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得、加工、分析能力
大学生理应首先理解信息基础知识,掌握目录、索引、文献的检索方法和工具书的使用,学会使用图书馆,提高网络检索能力,对如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网站熟练使用。其次应该学习综合信息应用及信息道德规范,要以专题信息的检索、收集、鉴别选择为主要内容,加强信息情报的分析、预测、开发综合能力。一方面,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各种学习资源,除了教学大纲、考核说明、文字教材及辅导资料外,还要充分利用音像教材、cai课件、网络课堂上的辅导和教学信息等,能够适当选择和熟练使用这些资源,根据自己的学习计划和学习的实际需要,整合运用各种可获得的资源,有效地进行自主学习。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互联网上更为广泛和丰富的资源进行学习。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上资源的增长非常快,有相当部分的资源是可以用于开放学习的。当然网上的资源往往是良芳不齐、真假混杂,需要善于辨别和选择。目前有一些网站的资源比较可靠,如国内重要报纸和期刊的网上资料库、中国教育科研网等。这些网站都提供了方便的查询检索功能,便于阅读和下载。一些网站的资源还可以免费下载,如国家现代远程,新浪读书网可以免费阅读,各高校精品课程网站、数字图书馆等。善于使用这类网站的资源,等于拥有了一座藏书丰富、刊物齐全的大型图书馆。
2.2.3提高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和协作能力
利用精品课程网上资源和网络课堂,引导学生多参与网络课堂学习,在线学习,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良好的信息反馈条件加强对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在网络环境下学习,教师扮演帮助学生组织、管理信息的角色,更有利学生意识自身的主体性,提高独立自主学习能力。
2.3优化网络学习环境
技术从来都是一柄双刃剑。在网络环境下学习有有利因素也有不利因素,我们要扬长避短,同时优化网络环境尤为重要。
网上的学习需要自由徜徉的环境。如前面所提到的“协作学习”需要借助一定的信息资源,由于受传输速度的限制,信息庞杂,势必影响学生对信息资源的获取速度,甚至于助长急躁,厌烦心理,影响学习进程。因此在校园网基础上,教师可以用各种网页制作工具建立自己的网上教学系统,并根据学习内容,精心创设科学化、艺术化的信息资源环境,各学科课程重视精品课程建设,建设符合本校学生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的教学资源库,遵循《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采用标准化资源描述格式,建立良好的教学资源平台。另外要为学生提供友好的、便捷的查阅通道,让学生在资源环境中自主选择,缩短无效时间,从而提高协作学习的效率。
当前的网络教育在缺乏面对面的师生交流和有效的网络交流的情况下,人文关怀会有所缺失。为了弥补这种缺失,网络教育环境的建设还需要社会的人文关怀。网上校园文化的建设也是十分重要的。
3.结束语
在信息时代网络环境下,对高等教育提出新挑战,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才是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作为受教育者,在校的大学生更应该利用现有的条件,在现实的和虚拟的大环境中培养和发展自己的综合能力,提高自己的终身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良好基础,为更好的在未来信息社会中的生存和发展做好准备。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要求每一个人都要具备自主学习能力,教育的使然和远程开放教育的特点要求我们要对远程开放教育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宣武电大法学专业为例,分析了目前远程开放教育学生自主能力的现状,结合远程开放教育的过程,提出了在入学教育、课程教学、综合实践等阶段和支持服务方面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远程开放教育;自主学习能力;途径
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的周期进一步缩短,知识储存和传播的手段在时间和空间上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导致工作领域处于持续而且越来越快的变化之中。这些变化需要每个人在一生中能够持续不断地学习和开发自己的潜能,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知识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对人才素质和创新能力提出的这些新要求,要求教育必须更加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远程开放教育也不例外。
1自主学习能力概述
自主学习,又称自我调节学习,一般是指学习者自我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1]。通俗一点说,自主学习指的是学习者应该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能够管理自己的学习行为,包括明确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适当的学习方式、评估和管理自己的学习,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就需要学习者具备一定的能力,而这些能力是贯穿自主学习整个过程的。包括独立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资源、调整学习策略、评价学习效果等能力。本文将以上自主学习能力与远程开放教育学生的学习过程相结合,提出了远程开放教育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途径,旨在通过远程开放教育达到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从而让远程开放教育的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实现终身学习。
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时间的有针对性的培养,而且培养效果还有待于在事实中检验,我们为什么还要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呢?主要基于以下几点原因:
2.1知识经济的到来,要求每一个人都要具备自主学习能力
我们每个人最终都要走向社会,现在的社会是知识爆炸的社会,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还没出校园就已经更新换代,没有自主学习能力就意味着被社会淘汰。远程开放教育的学生只有具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立足于社会。
2.2教育的使然决定要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正式通过了教育部的`评估验收,开放教育作为国家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正式列入高等教育系列。作为教育的一种新形式被接受,自然要达到教育的目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教育的应有之义,因此,必然决定了远程开放教育要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2.3远程开放教育的特点决定要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远程教育教师、学生在时空上的准永久分离性的特点决定学生不能时时接受教师的教导,教学资源更多地挂在网上,学生如果没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往往很难学习知识,甚至连考试都不能通过,因此,远程开放教育的学生必须具备自主学习能力,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决定着远程开放教育的质量,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就成为必要。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远程开放教育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如何培养还要结合远程开放教育的学习过程,通过各种途径逐步培养。
3宣武电大法学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现状分析
为了更好地了解远程开放教育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现状,笔者采用安哲锋等编制的自主学习能力评价表,从学习内容、学习策略、时间管理、学习环境、学习评价等方面,以宣武电大法学专业的学生作为样本进行了调查,此次调查共收集上来样本21份,运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了统计处理.法学专业学生在学习内容等各维度以及总体情况来说,自主学习能力不是太好,相对来讲,学生的学习策略和时间管理能力稍微好一些。除了问卷调查外,笔者在课堂教学和支持服务过程中,也发现远程开放教育法学专业学生在自主学习能力方面目前存在的问题有以下两点:第一,学生对法学专业学习规律认识不足。首先,对法学专业本身不了解。很多学生认为法学专业属于文科专业,容易自学,尤其是到考试前经过简单准备就可以通过,实际上法学专业是学说原理、立法规范和司法实务共同构成的一个系统,而且目前我国对立法非常重视,法律更新换代非常快,刚毕业可能所学的知识就已经过时了,因此,真正学好法学并能在实际中应用,决不是通过死记硬背就能做到的,而是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做到。学生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所以对学习法学缺乏自主性。其次,对自主学习本身认识不足。我们的学生习惯了被动的学习,老师授课,学生听讲,认为听明白了就是学会了,在课堂上缺乏思考和主动性,没有自主学习的理念,在这种状况下培养的学生与法学专业学生培养目标(培养系统掌握法学知识,熟悉我国法律、法规,达到全日制高等学校法学专业四年制本科毕业的水平,能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特别是能在司法机关、行政机关、仲裁机关和法律服务机构从事法律工作的高级应用型法律专门人才)不符,而且与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相距甚远。第二,法学专业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足。要想进行自主学习,就要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法学专业学生对大量资源的把握能力、运用多媒体学习的能力都制约着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笔者通过一定的实践来探索如何培养远程开放教育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以上的调查,笔者认为应该对远程开放教育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进一步的培养。结合远程开放教育学生的学习过程,笔者认为可以在每个教学环节中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4.1入学教育阶段
在入学教育阶段,首先,要给学生讲清楚远程开放教育的特点,让学生明白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白自主学习能力是人的一生不可或缺的能力,也是立足社会之本。具体做法是可以通过微课课程,让学生意识到自主学习的必要性并掌握远程开放学习的技能。其次,在入学伊始,培养学生的专业自豪感,对于法学专业学生来说,采用榜样学习法,邀请本校毕业生,通过自己考过司法考试以及考取法官的经历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4.2课程教学阶段
在法学课程教学阶段,将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始终,这个过程需要各位任课教师的配合。首先,各任课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制定和实施本门课程的学习计划,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规划的能力;其次,通过事先布置有争议的案例,让学生小组讨论或者网上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协同学习的能力;再次,通过布置大量相关的学术文章,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充分培养学生自主选择信息和自我时间管理的能力;最后,通过对抗赛等灵活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自主组织活动的能力。笔者已经尝试了组织学生网上讨论案例的活动,布置学生对“王老吉和加多宝商标归属和包装归属”的案例进行探讨,学生们都很感兴趣,同时,由教师在旁边引导,大家对商标这章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了,学生们都提前主动查阅了相关知识,提出自己的观点,对抗赛教学的方式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学习效果评价的能力。
4.3综合实践阶段
在综合实践阶段,学生需要完成实践报告和毕业论文,学生可以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选题,自主调研,自主撰写论文,整个过程,都能够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状况。前期如果学校和学生能够按照以上的方法去贯彻,相信学生在综合实践环节一定能够体现比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独立完成实践过程。
4.4支持服务环节
远程开放教育每个学生所在的班级都有导学教师的存在,因此在支持服务环节主要看导学教师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目前,需要我们的导学教师在以下几方面加强学生的能力培养:首先,为学生解决技术问题,远程开放教育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熟悉网络学习的环境,因此导学教师要做好学生的技术支持工作,提升学生网络自主学习的适应能力;其次,通过为学生讲解各种规章制度,比如说每次提交作业的日期,每次上课的时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再次,为学生提供远程学习策略,使学生掌握远程自主学习的技巧,这是导学教师应该教给学生的,尤其是学生在遇到各种各样困难时,导学教师教的各种技巧可以帮助学生度过难关;最后通过对学生持续的关注和交流,或者帮助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让学生建立自主学习的信心。笔者绘制了远程开放教育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途径的示意图.随着社会的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愈发重要,作为一名远程开放教育的教育者,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一项义不容辞的义务,因此我们也要在不断学习中不断提高,不仅要提升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更要培养好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兰素珍.现代远程教育环境下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
[2]安哲锋,兰素珍.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评价工具开发[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24-27.
[3]陈司谨.法学本科学生参与式自主学习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1):140-143.
培养学生能力教育论文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数学中,应重视口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实践证明,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加强口算教学。只有学生口算熟练了,笔算才能正确、迅速。因此教师要把口算这项基本任务完成好,就要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口算,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笔者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设情境,激发口算兴趣
数学情境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在生活、活动和游戏的情境中,容易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起学生更多的联想,容易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解决问题的相关策略。笔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年龄特征,选择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内容,从学生喜闻乐见的情景、事物入手,组织教学:用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数学情境中进行口算教学。在教学“9加几”时,我借助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物形象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出示情境图:一天,企鹅博士邀请小狗、小猫和小熊到它家做客。三只小动物来到企鹅博士家,却发现大门紧闭,门上还挂着一把锁,锁上还有一张纸条写着:“欢迎你们的到来,为了考考你们的口算能力,请你们先想办法把这把密码锁打开,锁的密码提示是:9+1、9+2、9+3、9+4、9+5、9+6、9+7、9+8、9+9,每个算式的和按由大到小的顺序连起来就是锁的密码。”学生在这富有童趣的故事情境激发下,进而开展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在全班同学的参与和计算中得到了密码,这个情境的创设,不仅让学生在故事情境中学习了口算,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带着问题乐意、自觉地参与学习过程,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合作研讨,感悟口算算理
合作交流,是新课程倡导的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在课堂上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分享自己的想法、倾听他人的见解、解除心中的疑惑,直至感到豁然开朗。
笔者注意,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探究问题的核心,根据操作探究过程、体验、感悟等进行交流。交流强调师生间、生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这是教学相长的真谛。笔者耐心地倾听了学生的交流,给予有效的点拨、梳理、引导。
如:在教学“9加几”的课堂中,由于学生思维方式的不同,探索的方式也可能是不同的,例如:“9+5”求和的算法多种多样:有的是在9的基础上往后1个1个地数;有的是先数上1个和9凑成10再接着数;有的从9里面拿出5和另外的5凑成10;有的将“9+5”看成10加5,然后再去掉1;有的用学过的“8+5=13”,8添1是9,13添1是14;……通过合作研讨、交流、展示,学生们形象地感受到口算“9+5”的算理及不同的思维方法,从而找到捷径。
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明白了算理,感悟到相关的`数学思想,增强了成就感,培养了探索的兴趣,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对“9+5”及“9+几”的多种思路的争论,使学生通过思维碰撞“悟”出道理、规律和方法,形成科学的结论,发展了思维能力,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合作研讨。培养了合作精神,增强了集体荣誉感。
三科学训练,提高口算能力
按照新大纲提出的目的要求,笔者做出长计划、短安排,有计划、有步骤的组织教学与训练,把口算教学贯穿于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笔者坚持长期训练口算,逐步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1)在每天的数学课开始用2~4分钟的时间进行口算听算训练:采用教师报算式、学生在本子上写答案的方法,要求学生合理选择算法,在短时间内正确地计算出结果,逐步提高学生的口算速度和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2)坚持口算与笔算相结合,沟通口算与笔算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口算能力的发展。(3)开展口算练习形式的多样化,增强学生对口算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口算的积极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的灵活性,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如:“口算抢答”、“开火车”、“夺红旗”、“口算接龙”、“对口令”、“找朋友”、“小蝌蚪找妈妈”、“手拉手找朋友”、“龟兔赛跑”、“抽签答题”等,让学生在玩中促练、练中提高。(4)定期开展口算竞赛,检验学生的口算能力,提高学生口算的积极性和口算能力。
总之,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和训练方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口算习惯,才能达到培养低年级学生过硬口算能力之目的。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