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幼关系教育随笔
- 文档
- 2024-07-18
- 120热度
- 0评论
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师幼关系教育随笔,本文共12篇,欢迎阅读!
爱是建立良好师幼关系的基石随笔
调皮捣蛋是孩子的天性,他们毕竟是孩子,缺乏生活经验,做事掌握不好分寸,任着自己的性子去做。
我班佳乐小朋友他就非常的调皮,是一个让老师都感到头疼的孩子!他每次出现问题或是发生了什么事情时,就会发脾气,时常推倒小椅子来发泄,嘴里还说着不和你玩了,然后抱起胳膊噘着小嘴去赌气。而我们之间就曾经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有一天中午吃饭前我请小朋友们安静,准备吃午餐了,可是他就是管不住自己,大声地说话,我批评了他,他就大发脾气,推倒小椅子,跺着脚跑到前面去,抱着头赌气不吃饭了。我虽然没有去理会他,但是一直在暗中关注着他。过一会儿,忽然,他跑了过来,抱住我说:“老师,你还爱我吗?”我当时也愣住了。啊,他那么小,我应该以一颗宽容和包容的心去关心他呀,用教师的爱去关心他啊!
现在我终于明白,爱是建立良好师幼关系的`“基石”,是打开教育之门的“金钥匙”,是一种心灵上的慰藉,也蕴涵着一种神圣的责任。而这种负责任的爱才能超越一切,汇聚成一股不可阻挡的力量,使孩子的身心都得到健康的发展,使教育事业闪闪发光。所以教师要多给调皮孩子一点爱,用慈母般的爱去温暖孩子的心灵,用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位孩子,必能与孩子之间搭建起“爱”的桥梁。走进孩子的心灵,走进孩子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使每个幼儿都沐浴在爱的阳光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教育随笔:小小创可贴,浓浓师幼情
一不小心,我的左手大拇指处划破了。一条口子虽长,但不深,星星点点地流着一点血。我毫不介意,拿纸巾擦了擦血,正打算继续给孩子们讲故事。
谁知道眼睛特别“亮”的杨杨竟然发现了:“姜老师,你的手流血啦!”声音虽然轻,但关心之情洋溢其中。在他的呼喊声中,孩子们都将目光转向了我的手指,并且纷纷嘟囔着:“姜老师流血了”、“真的流血了”、“我也看到了”……看到孩子们关切的眼神,我笑着说没事的,希望就此结束这件事。没想到,孩子们可不想就此罢手。
细心的`朱朱说:“老师,你怎么不用创口贴啊?”
王芷欣紧跟着说:“姜老师,用了创口贴就不疼了。”
雯雯还指着自己手腕上的“伤疤”说:“我上次也弄开了,妈妈给我贴了创口贴。”
孩子们的生活经验还真不少,这时的我不得不佩服他们了:“老师没有带创可贴,就不贴了吧,没有关系的。”
“那我明天给你带个创口贴吧!”小朱朱真的很有爱心哦。
“我也给你带!”孩子们又七嘴八舌地抢着说了。
我感到心里一阵阵暖流涌起。“不用了,姜老师家里也有的,明天我自己就贴好了哦!”于是我又开始和孩子分享故事了。
第二天早晨我像往常一样在活动室门口接待孩子们。“姜老师,给你一个创可贴哦!”小朱朱递给我一个创口贴。说实话,我被感动了,原来他昨天不是随便说说的,原来小朱朱确实把这件如此小的事情放在了心上!
“姜老师,我也给你带了创口贴!”调皮的小宇竟然也有这份细心,他爷爷还跟我说:“昨晚一回家就说要带创口贴了!”原来小宇心里是有我的,可惜平时还因为他的调皮我老是生他的气,我不禁脸红了,有些后悔。
“姜老师,我帮你贴上吧!”天真可爱的杭杭拉着我的手,非要亲手贴上她带的创口贴。我蹲下来,头一次像一个孩子一样,享受着被人照顾的感觉,这是一种多么奇妙、甚至让人迷恋的感觉啊,而给我这种感觉的竟然是一个不满4岁的孩子!看着她认真的表情、细心却显笨拙的动作,我忍不住在她的头上亲了一下,多可爱的孩子啊!
一样的早晨,一样的孩子,不一样的是,今天的我竟然收到了十几张创口贴,十几张来自于孩子手里的创口贴。看着这一张张小小的创口贴,我有种流泪的冲动。这岂止是一张张小小的创口贴,我看到的是在这小小创口贴背后的浓浓深情,是孩子们对我的一种关心、一份关怀、一片爱意!
我最亲最爱的孩子们,衷心地祝愿你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初为人师的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大学毕业后,我怀着满腔的热情,怀着对未来的憧憬,微笑着走进了孩子们中间,成为一名普通的幼儿教师,此刻我的身份也发生了改变,以前走进校园是学生,现在是教师,经历着从被教到教人的转换。
还记得在等待入职的时间里我在家里一遍一遍幻想着和孩子们和谐相处的场景真是又激动又兴奋,终于到我上班的日子,怀着忐忑心情的走进教室,看着一张张稚嫩的小脸,听着他们叫我“林老师”,心里真是感慨万分,我真的成为一名幼儿教师了,当时还在想:原来和孩子相处也不是很难,孩子们都这么乖巧,当幼师还是挺容易的。可是工作了几天,我的想法变了,我不禁感叹,想做好一个幼儿教师,是真不容易啊!以前以为幼师就是哄孩子,可自己干了幼师才知道幼师这个职业并不轻松,每天的工作是琐碎而又重要的,从早晨接到孩子的那一刻起,一天的神经就要崩起来了,不仅要注意孩子的教育教学活动,更要注意孩子们的日常活动,如入厕、洗手、喝水等。给孩子们上教育活动时更要精心准备道具、视频、图片等,记得我第一次组织教学活动时心里很紧张,虽然之前在心里模拟了好几次但还是害怕出现状况,我一遍一遍地对孩子们说:“小朋友,上课了,请大家坐坐好。”可是有的孩子就像没听见,照样做着自己的事情,我心里更着急了,不知道该怎么组织孩子了,好不容易孩子们都坐好了,我又不知道该怎样和孩子们沟通了,我用成年人的语气给孩子们讲了一个故事,可是孩子们好像都不感兴趣,我提问问题时也没有反应,只是瞪着小眼睛看着我,让我感到很尴尬。这可怎么办啊,这时我们班的袁老师说:“孩子们,林老师第一次给小朋友讲故事,稍微有点紧张,咱们鼓励鼓励老师好不好。”“好”小朋友大声喊着。“老师,你别紧张,我都不紧张”“老师,别怕,我保护你”甚至还有的孩子跑上来抱了抱我......听着孩子们那一句句关怀的话,我真的放松下来了,不再那么拘谨,很快我也转变了语气用幽默夸张的方式重新给孩子们讲了一遍,这次孩子们都明白了,大声的回答着我的问题,我越来越放松,终于可以和孩子们很好的互动,第一次教育活动还是不错的。在后来的日子里我终于变成了孩子王,开心的和孩子们玩在一起,一起学儿歌,一起讲故事,一起做游戏,我已经越来越适应这个职业,也越来越喜欢这个职业。
我要感谢我的.孩子们,是他们让我真正成为一名幼师,我想孩子们是我最好的老师,虽然有理论知识做铺垫,但是和孩子们的相处才让我真正成长。
以前的我是一个我行我素的女孩儿,自从我当了幼师后我变了,是孩子们让我发生了改变,在和孩子们相处中我学会了谦让、学会了信任、学会了反思,我要感谢我的孩子们。我更是在心里暗暗许下誓言:我一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好好教育孩子们,让他们健康快乐的度过幼儿园。
成为一名幼儿教师后我也不断挑战自己,丰富着自己,完成了很多以前从来不敢尝试的东西。初为人师,我不懂的太多,但我想懂得更多,这就需要我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提升自己。我相信,在今后的幼教之路上,我会实现我的誓言,我将会努力的充实自己,使自己做的更好、更优秀,与我可爱的孩子们一起同行,一起健康快乐的成长。
师爱应如毛毛雨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曾记得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孩子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的,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我说:师爱应如“毛毛雨”,教师对孩子的呵护就应该是无微不至的`爱。
我们班雯雯是一个文静、可爱的小姑娘。在班里,她总是悄不作声,就像一株无名草,一点儿也不引人注目。
有一天,在手工区活动时,我教孩子们折叠小青蛙,做得好的我就让他们自己独立去做,但是,我们班有几个年龄较小孩子总是做不好青蛙的折叠,他们噘着小嘴叫道:“老师,我不会叠。”“老师,我叠不好!”......我不得不围着孩子、转着圈逐个手把手教他们。
当转到雯雯那里,我正想过去时,忽然发现雯雯也不会叠,小雯雯正眼巴巴地望着我,但也有点目光躲闪,怯怯的样子。
我笑着问道:“雯雯,你也不会叠吗?”雯雯默默地点点了头。“我来教你!”我随机又手把手地教他折叠。
“那你为什么不叫我呢?”我又问道。“我看着你在教别人,我怕您说我笨......”雯雯害羞地说道。
看到雯雯胆怯的样子,听了她的话语,我心里一沉,不禁有些自责:平时我们往往把注意力和精力放在了表现优秀和调皮的孩子身上,而忽略了班里那些比较安静,又不爱表现自己的孩子。有些孩子出于害羞或胆怯心理不敢求教于老师或交流,而我们做老师的有时却视而不见,粗心大意,不能关照到每个孩子,这是做老师的失职啊!
班里还有几个不引人注目的孩子,他们也有着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啊,同样也渴望得到老师更多的关爱。因此我们应该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孩子,把爱洒向每一个孩子。教师在呵护孩子、对孩子“施爱”的时候,要犹如“春风细雨”般地把爱撒向每一个孩子!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在老师的关爱下健康、快乐的成长。
构筑新型、平等的师幼关系
《幼儿园课程指南》中提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过去,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幼儿园教师总是支配受教育者,充当了一个指挥员的角色,老师说什么,孩子做什么,把“听话”作为评价孩子的最高标准,既不尊重孩子的自主性,也不鼓励孩子的独立思考,更不允许孩子“标新立异”,许多孩子创造的火花就在这种所谓的“庇护”下磨灭了,这实际上是对孩子心灵的一种伤害。随着二期课改的不断深入,使我们深刻认识到教师与孩子只有构建起新型的师幼关系,教师的“教”与孩子的“学”才能融为一体,孩子的创造热情才能越来越高,孩子才会在你的羽翼下健康,自由,活泼的成长!
在新课改中如何使师幼关系真正的得到和谐发展,我想关键就在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那么新课改中需要怎样的师生感情呢?新课改需要的新型师生关系,应该建立在师生全面交往的基础上的情感关系,它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的心灵沟通,是师生相互关爱的结果。它是师生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催化剂,是促进教师与学生性情和灵魂的沃土,它是一种和谐、真诚和温馨的心灵氛围,是真善美的统一体。那么怎样才能让这种新型的师生情感关系在教学活动中得以体现呢?我想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尊重、爱护、信任幼儿。
师幼在尊严和人格上是平等的,不应有高低贵贱之分。任何轻视他们的言行都可能引起他们的反感、对抗,甚至泯灭他们刚刚萌芽的自尊,破坏良好的师幼关系。因此要调整教师的角色定位,以妈妈、姐姐、朋友等多重角色,用自己的爱心去关注爱护每个幼儿,用亲和的态度和亲密的行为赢得幼儿的喜欢和信任,用正确的教育方式方法取得幼儿的认可和接受。
由于人性使然我们会经常偏爱那些长得漂亮,听话或者善于讨好教师的孩子,而对那些顽皮捣蛋,不安分,不听话的孩子,则动辄指责训斥,假使这两种孩子犯了同样的错误,教师会轻描淡写地放过前者,而对后者施以“重罚”。教师的偏爱与偏见,往往会使部分孩子丧失自尊心,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很少获得成功的机会,得不到公正的待遇,经常处于挫折和失败的境地,他们的心理就难以得到健康的发展。所以,我们在工作中特别要与这部分孩子建立良好的个人关系,发现其长处。如对班级中特别调皮的幼儿大可不必必要采取严加监督、控制或孤立、忽视的行为,而是要设法与他多接触,尤其是在日常生活中有更多的接触,与这个孩子建立良好的个人关系,给他们以公平的,同样的爱,满足他们的各种合理需求,为他们多创造成功的机会,消除他们的内在压力,使孩子感受到老师对他的期望,从而能够努力学习自律,克服自己的不良行为。
2、加强师幼沟通,拓展情感交流的空间。
师幼沟通是教师与幼儿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是形成、维持和发展优质师幼关系的基本手段。怎样做好与幼儿之间的沟通,我认为,除了坚持理解、尊重、宽容、民主、公平的原则外,教师还要不断丰富与幼儿沟通的策略。1、有意识和每一个孩子交谈,特别是平时不突出的不善于表达的孩子。通过交谈了解孩子的一些内心想法,这是教师与幼儿分享情感,产生心灵交汇的重要途径。如班级开展提出“今天,我和每个幼儿交谈了吗?”这样的自省问句,作为每天工作结束后自我反思的内容,从而督促教师多和幼儿交谈;又如一个心情有点不太好的孩子,教师可以抱抱她,给她说说悄悄话,拓展师幼情感的交流的空间。2、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去。共同活动是任何人际关系建立的基础,教师只有在与幼儿共同活动的.过程中才能最真实地感受幼儿的活动体验,同时,幼儿也只有在与教师的共同活动中才能增进对老师的了解,消除害怕老师的心理,达到师幼间的沟通对话。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有许多是幼儿自主的活动,如游戏活动、活动区活动以及幼儿的个别活动等,作为老师应积极的参与到幼儿自主的活动中去,与幼儿随意、自由、平等的进行谈话,这有利于师幼之间的良性互动,有利于师幼之间良好关系的形成。
3、努力完善自己的个性。
作为一名幼儿园老师,拥有热情、真诚、宽容、负责等优秀品质,这是现代教师情感关系的重要保证,教师要得到孩子的爱戴,就需要有内在的人格魅力,面对“生有涯,而知无涯”的现实,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不断的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和专业知识,以加强自身修养,扩展自己的知识视野,提高敬业精神,方能胜任教师的工作。我们教师如果要做好这项工作,光靠自己仅有的工作热情和丰富的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与孩子之间有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心灵交流,就象教育家苏霍姆林司基说过的:“教育是人与人心灵的最美妙的相互接触”。 在与孩子的交流中,只要我们常用一个简单的爱抚,随意的一个暗示,一个信赖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尽最大努力去唤醒和激活孩子的主体意识,让孩子相信自己的能力,给孩子已成功的体验,让孩子时时刻刻的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尊重与关爱。让每个孩子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快乐的生活、成长的同时就会亲其师,信其道。
总之,新课程需要建立一种师生个性全面交往为基础的新型师生关系,为此需要我们全身心的真情投入和奉献,我相信只要只要我们不断的更新观念,与幼儿建构起新型的,平等的师生关系,那我们看到的世界将会是一个五颜六色,富于诗意的美好世界!
从后喻文化管窥师幼关系
最近有两件事对我触动很大。一是幼儿园大班幼儿溪溪带来爸爸刚从巴黎买回来的新玩具让小朋友玩。陈老师先拿起来摆弄,但始终无法让玩具动起来。这时,舒舒说:“老师,应该是这样玩的吧。”他接过陈老师手中的玩具一摆弄,玩具果然动起来了。二是在“太空旅行”的主题活动中,教师让幼儿自由谈论相关内容,其中一个幼儿对飞碟探索的奥妙侃侃而谈,那副满腹经纶的样子让教师忍俊不禁。
在传统的师幼关系中,教师可以对幼儿指指点点,为幼儿解惑释疑。那么,到了网络信息时代,教师还能像过去那样对孩子指指点点吗?
玛格丽特・米德(Margaret―Meed,1901~1978)是美国当代杰出的文化人类学家,她在《文化与承诺》一书中从文化传递方式的差异出发,将整个人类文化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前喻文化是按照自上而下的方向传递文化,即晚辈向长辈学习,在这种文化里,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的角色;并喻文化是两代人相互学习的文化;后喻文化是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的文化。在后喻文化中,幼儿的主体性得以彰显,新型的主体间性得以形成。本文拟从后喻文化的`内涵出发管窥现代师幼关系。
首先,教师是幼儿平等对话的伙伴。随着后喻文化的到来,年轻一代即将成为文化的主导,教师不可能时时处处保证给予幼儿正确的指导。师幼交往的关系是一种人际关系,它应该表现为一种平等的关系,表现为两个主体间的对话过程。在后喻文化中,教师必须真正把幼儿当作“对话”的伙伴,真诚地做幼儿的“对话”伙伴。
第二,教师是与幼儿共同活动的探索者。后喻文化强调教师与幼儿间的互动关系,强调师幼共同发展和成长。结合时代特征,幼儿园课程中不确定因素大大增加。这就要求教师与幼儿积极参与,共同探索。教师不再主导课堂话语权,而成为与幼儿共同活动的探索者。
第三,教师真正成为幼儿的支持者、促进者。后喻文化虽强调幼儿的主体地位,但也不否认教师的作用。毕竟,由于幼儿缺乏经验,对事物的认识往往停留在表面上,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引导,适时地给予支持,使幼儿的探索活动深入下去。正如一位幼儿园教师所说,“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我们要面对的是具有三分之一确定性和三分之二不确定性的幼儿。”正是这些确定和不确定因素使得每一个孩子如同一本本书,丰富多彩,变化万千,需要每位教师用心欣赏、研读,及时给予支持。教师只有摆正自己和幼儿的位置,以幼儿发展为本,才能真正走进幼儿的心灵,和他们一起探索世界的奥秘。
(吴采红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破窗实验”之于师幼关系
针对这一现象,心理学家提出了一个“破窗理论”:如果有人打破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的破玻璃又得不到及时的更换或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破更多的窗户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杂乱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蔓延。其实,不仅窗户玻璃被打破会暗示别人去打破更多的窗户玻璃,而且其他方面的东西被打破也会暗示别人去打破更多的东西。
这个实验带给我一个启示:孩子一有问题行为就应该制止,不然事情就会越来越糟糕!
于是在实际面对孩子的时候,我试图及时发现每个孩子的错误缺点,进行批评引导指正。比如做早操时,范范蹲下玩,用手勾画方砖间隙的泥沙,我就提醒他站好队。他不听,我就跟他讲做操应该怎样做,站队应当如何站,老师喜欢你认真做操的样子,云云。可是他就是不买帐。更糟糕的是,别的孩子也模仿他的样子,好象做特别有意思的游戏似的,上劲地玩起来。说了这个,那个蹲下,此起彼伏,象是捉迷藏。再比如上课时,CC突然站起来做个鬼脸,搞得大家哈哈大笑。自然我要教育一番,提醒她注意常规要求,遵守活动纪律。照理说应该好了吧?结果更晕了,他居然躺在地上装睡,可乱套了。
事后我跟范范交流。我问他来幼儿园高兴吗?他说不高兴。我又问为什么。他回答说我老批评他。我懵了。我本着对孩子负责任的原则,一碗水端平一视同仁,有错必纠,这有什么错?再说我并没有经常批评他呀!我反思自己的言行,才恍然大悟:好像只有他犯错误的时候,我们之间才有互动-――也就是所谓的教育。做的好的时候我毫不吝惜表扬,可是经常做不好,自然批评也就多。孩子的`感受就成了这样!!
CC妈妈说,多表扬我的孩子,她可勇敢了!在头皮上打针,只要一表扬,就一点儿也不哭!吃药不论中药西药,从不皱眉头。说心里话我挺佩服她的,我象她这么大的时候最怕打针,一打针就哇哇的哭。不过上课搞鬼,又实在不想表扬她!只有从她的上课表现来分析:她有病,来园时间少,与孩子交往合作的活动少,所以经常搞个出格的来吸引别人的眼球。看来是我关注她的优点少,一味批评教育,没给她足够的表现机会。
鉴于此我认为,有错必纠对于幼儿是不合适的,不符合《纲要》中所提倡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的要求。老盯着可能或正在出现的“破窗”,就防不胜防,孩子就难以建立起自己内在的纪律。不如换一个角度,只要不是原则性的严重错误都可以忽略,只要是闪光点都可以放大影响。后来我改变了评价策略:好事情能表扬的,我就尽量表扬,越是当着家长越表扬;不好的我能假装看不见的就假装看不见,我不接你的招,非批评不可的我就私低下提醒提醒。后来两个孩子都找到了好孩子的感觉,表现越来越好。
初为人师的教育随笔
大学毕业后,我带着满腔的热情和儿时的梦想,微笑着走进了孩子们中间,成为一名普通的幼儿教师,因此,也经历着从被教到教的角色转换。进入幼儿园后,一切都要重新开始,我不断地接受着新的刺激和迎接着新的挑战。
初为人师,首先给我猛烈一击的是幼儿。在幼儿园里,每天面对着一个个可爱的孩子,我是既激动又兴奋。刚开始,我对幼儿的自由游戏活动是十分陌生的,感到无从下手。于是,我东瞧瞧西看看,不住地问幼儿:“你们在做什么呀?”几乎所有的幼儿都是有问必答。唯独一名小男孩在用一种奇怪的眼神盯着我看,然后,甩出了一句话:“什么也不知道,自己看看不就知道了吗!”听了孩子的话,我大吃一惊。是啊,明明是看了就会知道的事情为什么还总是要去问别人呢?可是,我到底该看些什么呢,是游戏的形式,还是游戏的材料?如果连看的目的都没有,这不等于没看吗?在自问自答的过程中,我终于找到了突破口:“就从观察孩子们的游戏活动开始吧!”我蹲在沙池边,孩子们的表现尽收眼底,不仅能看见他们在做什么,而且还能听见他们在说什么。每个孩子都是如此的`不同!看着孩子们自由游戏、尽情发挥的样子,我不住地问自己:“这是在做什么?”“那是什么?”在需找答案的过程中,也不断地获得新的发现与惊喜。我完全沉迷于其中,心奋不已。
初为人师,我不懂的太多,但我想懂得更多,这就需要我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提升自己。我相信,在今后的幼教之路上,当我遇到不解之谜时,一定会有新的灵光闪现,我也将会努力使自己做的更好、更优秀。
浅析师幼冲突的过程的教育教学论文
摘要:师幼冲突是指教师和幼儿由于在心理、价值观、角色等方面的差异而产生的公开与直接的旨在遏止对方并实现自己目的的互动。在幼儿园中,师幼冲突以一种特殊的师幼互动普遍存在着,是冲突双方内在冲突的有机组合的过程。
关键词:师幼冲突;师幼冲突过程
师幼冲突是指教师和幼儿由于在心理、价值观、角色等方面的差异而产生的公开与直接的旨在遏止对方并实现自己目的的互动。在幼儿园中,师幼冲突以一种特殊的师幼互动普遍存在。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指出,人成长的每个阶段都面临着不同的内在冲突,其中3―6岁的幼儿正在经历主动对内疚的冲突,这个阶段的幼儿的主动行为很容易与教师的要求发生冲突从而引发师幼冲突,当教师对于解决这个阶段的师幼冲突策略失当时(例如对幼儿的主动性进行压制),就会使幼儿内疚而缺乏自信心,缺少创造力与责任感等。因此,分析师幼冲突的过程是十分必要的。
任何一次师幼冲突的过程都包含了冲突双方各自的内在冲突,可以说,师幼冲突的过程是冲突双方内在冲突的有机组合的过程。内在冲突反映着导致心理活动中关于最终目标的分歧,即两种可供选择的.方案的抉择过程。下面就两个案例,分析师幼冲突的过程。
案例一:
大班的语言活动《聪明的小乌龟》,教师提问:“谁来说说小乌龟当时是什么表情、动作?”孩子们积极性很高,都争相举手,此时乐乐站了起来、举着手,嘴里急切的说着:“我!我!我来回答!”这时候,老师严厉的说:“你请坐下,什么时候举手的时候不说话了,我再叫你!”孩子默默的坐下了。活动结束后,我问乐乐“你知道为什么老师没有让你回答问题吗?”他说“知道,因为举手的时候:不能说话”。
这是一个典型的隐形的师幼冲突的过程―― 出现了遏制对方并实现自己目的的互动,但是却没有出现明显的肢体、语言上的显性的行为。在师幼冲突的第一阶段,即乐乐的内在冲突阶段:他的大脑急切的运转着,以前内化的各种经验相互抵制,他面临着“急切的想回答问题,表现自己”与“遵守正确的举手姿势”的选择(虽然这种选择并没有被意识到),最终,前者打败了后者。在第二阶段,教师的内在冲突阶段:他必须对大脑存储的类似的惰:况的各种处理方式,做出选择。此阶段是师幼冲突的关键环节,也是教师采取何种策略的阶段。显然,他选择了“及时纠正举手姿势,遏制乐乐的举止”的处理策略。
第三阶段,乐乐面临:善又一轮的内在冲突,即“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与“对教师不满、抵制”的选择。到此为止,一个隐形的师幼冲突的过程就算是结束了。显然,这个活动中,老师的解决策略是适宜的,不仅强化了乐乐举手规范,而且保证了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在这一案例中,教师采取了适宜的策略,使得乐乐强化了“举手姿势”的相关经验,通过师幼冲突促进了乐乐的发展,发挥了师幼冲突的正向功能。
案例二:
在科学活动《报纸真好玩》中,老师依次给孩子们分发报纸,边发边说:“拿到报纸的小朋友,先不要动报纸,让报纸静静的躺在你的桌子上。”正分发的时候,听见,“哧哧啦啦”的撕报纸的声音。老师回头望去发现了牛牛已经开始“玩报纸了”,老师生气的喊了声:“牛牛!”牛牛停了一下,等老师转过头,牛牛又开始撕起来了。这时候,老师走过去,一把拽过牛牛手中的报纸,并且说:“没你的报纸了!”。牛牛生气的掀了一下桌子,弄出了很大的声音,老师生气的把牛牛拖到教室的一角,说“这节课你站着听!”。整个活动牛牛都沉默的站在墙角,活动结束后,老师带领大家去做课间操,牛牛也悄悄的跟着去了。
反思:
这是一个显性的师幼冲突的过程,虽然在幼儿园里是很少见到却不容忽视。在这个师幼冲突的过程中,共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牛牛的内在冲突阶段,他面临着“遵从老师的要求”与“渴望撕报纸”的选择,最终,“渴望撕报纸”打败了“遵从老师的要求”。第二阶段,老师面临着如何处理牛牛的行为的抉择,他在头脑中搜寻有关的经验,此时各种各样的处理策略相互竞争,老师采取了用语言提醒(“牛牛!”)与“没收报纸”的策略。第三阶段,牛牛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与“对教师不满、抵制”的选择上的内在冲突。显然,牛牛将这种抵制表现在了掀桌子的举动上。第四阶段,教师面临又一轮的新的内在冲突,与第二阶段的内在冲突一样,选择策略的阶段。应该说这位教师的解决策略并不适宜,没有有效的避免冲突的进一步发展,而且在激烈的抵抗行为出现以后,也没有补充适时的说服教育。在这一案例中,教师的策略不仅没有让牛牛认识到自己错误,反而引起了他的不满与抵制,而且对于牛牛的不满与抵制,教师也没有采取进一步的补救措施。这可能会导致牛牛人格的不自信,主动性的缺失等。
通过对师幼冲突的过程了解,并在过程中寻求解决策略,才能更好的避免师幼冲突负向功能的蔓延。
初为人师的记忆教育随笔
那天,整理书柜时发现了最顶层角落里一本泛黄的日记本,翻开一看,里面竟然是我初为人师时的教育随笔。笔记里记录着我与教师生涯中所教的第一批孩子交往的点点滴滴,虽然笔触稚嫩,可字里行间可见一颗纯粹的教师之心,对比现在的些许浮躁与倦怠,我真是愧疚羞涩。于是,摘录了下面这篇《大灰狼老师》,但愿当年的这些文字能唤回久违了的那颗教师之心。
1993年1O月13日睛
美妙的童话世界是每个孩子都向往的地方。童话里美丽善良的白雪公主、聪明机灵的机器猫,还有威力无比的战神金刚,都是孩子们心中喜欢的英雄,而凶恶狡猾的大灰狼却是孩子们心中又怕又讨厌的坏蛋。孩子们听说大灰狼来了,不是吓得躲起来,就是假装勇敢地作出要和大灰狼决一死战的架势,连我也不喜欢大灰狼。可就在不久前,我却得了个孩子们给我取的绰号——大灰狼老师。我出现在幼儿园的每一个角落,都会听到孩子们的叫声:“啊哈,大灰狼老师来了,大灰狼老师好。”甚至有时走在街上,遇到园里的孩子也会冲着我吃吃地笑:“瞧,那是我们的大灰狼老师。”那么,模样挺秀气的我怎么会成为那童话里可怕的大灰狼的呢?
事情是这样的。不久前,幼儿园举行了“家长开放周”观摩活动,教师们精心设计了教育活动。为了增强活动的趣味性和游戏性,吸引幼儿积极参与,许多老师都在活动中设计了反面角色大灰狼,而我因为酷爱表演,自然成了同事们所设计活动中的“大灰狼”了,并且所有大灰狼都由我扮演。说实在的,扮演大灰狼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演得好孩子们会讨厌我,演得不好又会影响活动效果,而且演大灰狼有损我的形象。可想到我扮演的大灰狼可以帮助孩子更有兴趣地参加活动,促进“家长开放周”活动顺利、有效地开展,我就不再计较,欣然接受同事的邀请。果然,我活灵活现的表演使活动内容更丰富,气氛更热烈,孩子们都更有兴趣地投入到活动中了。比如,在小班粉笔画“画篱笆”活动中,生动的大灰狼形象促使孩子们自觉地画好了又高又直又密的篱笆,以便阻挡大灰狼进来。活动结束后,我立刻摘下头饰,用最温柔最美妙的声音告诉孩子们,我是章老师,刚才是和小朋友玩游戏呢,孩子们被我卖力展示的`可爱样子感染了,有个孩子顺口叫了一声“大灰狼老师”,其他孩子一听就乐坏了,跟着叫起来。有的孩子还摸摸我的衣服,抱抱我的腿,不知不觉和我玩成了一片。就这样,“大灰狼老师”的绰号被孩子们亲亲热热地叫开了。
也许,“大灰狼老师“这个绰号对一个娟秀的女孩来说不太雅,可我一点都不恼,因为我心里明白,孩子之所以这样叫我,是因为他们认可我、喜欢我。多愿意将来有一天,走在路上,会有陌生的年轻人冲着我乐:“瞧,那是我们上幼儿园时的大灰狼老师,转眼怎么成了大灰狼奶奶了。”
读完这则日记,真有些被当初那个热情、纯真、质朴的自己所感动。那时候的自己不浮躁,不倦怠,对任何事都充满了热情和真诚。忽然间,我似乎感到那颗炽热而纯朴的教师之心又回来了。
生态环境研究促师幼共成长教育启示
环境对于人的认知、语言、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获得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正如蒙台梭利所说:“在教育上,环境所扮演的角色相当重要,因为孩子从环境中吸取所有的东西,并将其融入自己的生命之中。”《纲要》也把环境看做一种教育资源,这就要求我们对环境进行设计,以充分地发挥环境的促进功能。下面就在构建积极的生态环境中,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谈谈我们的体会。
一、环境创设架起师幼互动的桥梁
幼儿与环境的互动过程中是教师了解幼儿的主要途径。如教师观察幼儿对哪些事物感兴趣,用什么方法来作用于物体,遇到了什么问题和困难等。这要求我们所创设环境必须要随着幼儿发展及目标变化而变化。
1、让幼儿成为环境的主人
我们所提倡的墙饰是“动态”的墙饰,是幼儿以主人的 参与其中,不断与之“对话”的墙饰。在每阶段所创设的墙饰或区域活动材料的内容均来源于课程计划中的迫期目标及幼儿生活或幼儿关注的问题。
当你走进中班年级组的各个班级,不同介绍也无绝交谈,只要留意整个环境,你就能“阅读”其中蕴涵着的教育信息。如:在秋天来了的主题中,各班与幼儿一起讨论、设计、准备材料和制作,幼儿能想的让幼儿去想,幼儿能做的让幼儿去做,通过幼儿自己的动手和求得他人的帮助去获取所需的材料。各班的主题墙多角度的凸现“秋天”,如中一班从秋天的种子入手,采集或收集秋天的各类种子;中二以幼儿的兴趣需要为切入点,创设了蔬菜、水果拼盘;中四发动家长采集秋天各种野花、芦苇花、狗尾巴草、树叶,组织亲子活动“艺术插花”、树叶书签。孩子们在主题环境的创设中,不仅发展了设计能力,与人交往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发展了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获取信息和材料的能力,真正成为环境的主人。
2、从幼儿的生活和关注的问题中生成活动内容和材料
在创设环境的过程中我们从幼儿的生活和关注的问题中观察、了解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更好地制定、调整教育目标,寻找和发现有价值的新课题,发动幼儿一起研究、探讨、寻找答案。如中四的幼儿在放风筝的活动中,捕捉到了蜗牛。在回园观察蜗牛时,有一组孩子竟然目睹蜗牛产卵的现象,孩子们望着晶莹透亮的小白点兴奋极了,叫来了其他小伙伴,“小蜗牛为什么不会象妈妈那样爬行呢”老师并不急于告诉孩子答案,“我们一起来观察吧”。孩子们发现壳口有一层薄膜把蜗牛的身体封在壳里了,小蜗牛钻不出来了。“那小蜗牛什么时候才出来呢”。于是这位老师及时把握孩子的兴趣,让孩子回去与家长一起寻找问题的答案。家长们从书上、网上搜集了有关“蜗牛”的知识、图片。“原来蜗牛也要象小鸡那样,经过孵化才能成为真正的蜗牛”,接着他们又组织幼儿创设了“我的发现”、“蛋壳的舞会”等系列活动的墙饰。正是由于教师参与了幼儿的活动,形成了合作的师幼互动,使孩子感到有选择、探索、表达的自由,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需要而“动”,同时也使教师更及时、真实的了解教育对象,更好的促进他们的成长。
二、环境资源是课题生成的源泉。
良好的环境要具有教育的价值,就需要环境和课程进行有机的整合 ,她需要我们善于运用周围的环境。因此,我们充分发挥农村资源条件的优势,带孩子走向社区、走向田野。三月份,孩子们来到田野,满眼是彩色的世界:金黄的油菜花、粉红的桃花、碧绿的麦苗。还有那空气中飘逸着的浓浓花香,当他们走在窄窄的田埂上紧张有小心;当发现蜜蜂在菜花蜜是惊喜又兴奋,但仍不忘轻声提醒伙伴:小声点,蜜蜂在菜花蜜呢“呀,蜜蜂从我脸旁飞过了,我感觉有一丝丝的风还听到嗡嗡的声音;看那边的蝴蝶多漂亮。。。。。。踏青归来,孩子们迫不及待将自己的经验与大家分享。于是墙壁就成为孩子们的经验、想法、表现的空间:中三班的春暖花开凸现的是蝴蝶、青蛙的生长过程;中四班的我们去踏青凸现的是对踏青的感受。。。。。。每一堵墙壁展示整个活动的过程,而每一个活动又为墙壁提供了展示的内容。正是教师们善于捕捉周围环境的资源蕴涵着的教育契机,使每个幼儿得到富有个性 的发展。
三、环境研究搭建了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平台
年级组是开展教研活动的主阵地。我们把构建积极的生态环境作为教研的重点,每月进行班级生态环境评比。在评比前,先由班主任介绍近期环境创设中的内容和思路、特色,再由大、小班年级组教师参与评比,评比中注重幼儿的参与性、投放的材料是否有助于幼儿自由探索、研究、发现、合作的需要等等,同时,开展研讨活动。如在本学期的四月份,我们以主题的形式入手展开活动。首先由各班提出主题,在讨论主题时,我们从以下几个问题来考虑:这个主题对孩子来说有趣吗?孩子有着方面的知识经验吗?便于孩子从家庭生活、社区中获取信息、材料吗?能否推动与家长的交流?能否给孩子主动探究、表现的机会等等,通过讨论,我们选择了以“蛋“为主题开展评比活动。然后,各班围绕“蛋”这一主题,多角度去设计活动。如中一班好吃的蛋:认识蛋制品,学习炖蛋的方法,体验生活的乐趣,
中三:打击乐:下蛋罗接着进行观摩研讨活动。在观摩中,大家对活动似的实施者注重观察以下几个方面:环境中事物以及幼儿所使用的材料、物品等是否由于幼儿及成人的积极参与而成为有意义的情景,而不再是被动物质,在孩子与物质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教师是否给予有效的支持和引导,是否有助于师幼、幼儿与同伴间的互动、交流与合作等等。在这次研讨活动中,大家把它挑战自我、提高自我的契机,在组织和应变上下功夫,为同行提供一个真实自然、客观生动的教学现场问题情景中,大家直面同一个问题进行思维激荡、观念碰撞,把自己的教育观念转化为教育行为的真实过程呈现出来,并在与同行的分享交流、分析研究中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真正提升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的教学论文
把孩子送进幼儿园后,家长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是:我的孩子老师喜欢吗?并常常以老师是否喜欢自己的孩子作为评价孩子受教育机会与发展的可能性,同时也是评价老师的一个重要标志。
“喜欢”不仅意味着家长对老师的一种期望,希望老师能够多注意到自己的孩子,对自己的孩子有好感,能给予一般意义上的教育与关爱。随着当代家长、家庭教育素质的提高,“喜欢”更多的包含了家长的特殊期望,老师能充分关注自己孩子的动机、兴趣、愿望与要求,并根据孩子的发展潜能有针对性的施予特殊的关照和教育。
其实,每个家长都有充分的权利希望和要求教师“喜欢”自己的孩子,喜欢每个孩子本来就是教师的基本职责,教师有责任了解、关心、接纳和热爱自己班上的每一个孩子,并实施相适宜的教育,促使他们健康、快乐、和谐地发展,这是幼儿应该得到的基本权利。
但是,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发展特质和潜能,独特的家庭背景和条件,在当前幼儿园班级容量较大,教师繁杂任务较多的情况下,教师尚无法一一了解到每一个“独生子女”的特殊要求,有时也难于有针对性地区别对待每一个孩子,“喜欢”每一个孩子。因此,家长也要充分理解老师,对老师有合理的期望。
和谐融洽的师幼关系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十分重要,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和老师融洽相处,有的孩子对老师敬而远之,有的孩子对老师的教育感到厌烦,有的`甚至顶撞侮辱老师。其实,帮助孩子与老师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家长。为此,除了促使孩子在幼儿园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表现自我外,家长不妨加强与老师的沟通。具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经常与老师交流自己孩子在园和离园后在家的具体表现。不要因为顾及脸面而“谎报军情”,甚至替代孩子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对老师反映的一些情况及时分析,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2、经常与老师交换对自己孩子的认识和看法,虚心听取老师的建议和要求,善于发现孩子的爱好、特长,共同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提供展示的机会,使孩子获得成功的喜悦。
3、主动向老师了解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情况,回家后有目的地与孩子交谈,让孩子回忆活动的简单过程,这样,一方面可以了解孩子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同时又可培养孩子良好的记忆能力及专心听讲的良好学习习惯。另外,家长还需积极配合老师做好一些教育辅助材料的收集工作。
4、就家庭教育的情况与老师一起探讨教育心得和教育方法。
与老师沟通的方法很多,可以利用接送孩子的机会;可以给老师打电话;可以让孩子带一些照片、玩具、图书等到幼儿园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可以通过在家园联系册上留言来探讨教子方法;可以多参加幼儿园组织的向家长开放半日活动、家长会……只有当家长和老师相互了解后,并在对孩子的发展问题上取得一致,达成共识时,才能使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形成互相支持、互相合作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更好地发展。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