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坐阅读答案参考
- 文档
- 2024-09-02
- 107热度
- 0评论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侍坐阅读答案参考,本文共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小题1】《论语》是记录及其弟子和再传弟子言行的书,是一部体散文集。(1分)
【小题2】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
①毋吾以也②如五六十()
③异乎三子者之撰() ④吾与点也()
【小题3】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原文: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翻译:
【小题4】子路言志之后,孔子为什么要“哂之”?(2分)
【小题5】结合选文,谈谈文中塑造了孔子怎样的形象? (3分)
【小题1】(1分)孔子语录
【小题1】①认为②或者③才具这里指从事政治工作的才能④ 赞同
【小题1】翻译如果让冉求我去治理,等到了三年,就可以使百姓骁勇善战,而且懂得礼仪。
【小题1】子路“率尔”言志的方式一点都不谦让,有违孔子“为国以礼”的思想;孔子的批评是委婉含蓄的,既保护了子路的自尊心又表现了自己的`豁达。
【小题1】和蔼可亲;平易近人;胸怀开阔;教学有方;有理想有抱负。
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认知能力。结合平时的积累来填写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认知能力。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即可,有时还要注意加点字的特殊用法。
【小题1】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句子时注意关键字、语序,有时还要补出舍去的主语才行。
【小题1】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结合文章的内容来分析孔子为什么要“哂之”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结合文章对孔子的描写来分析其人物形象即可。
《侍坐》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1)子路、冉有、公西华的志向都是符合儒家的 精神的`。(1分)
(2)曾皙的志向似乎不符这种精神,孔子却对他大加赞赏。根据你的理解,。(3分)
参考答案:
(1)入世;不仕无义;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意思相近即可)
(2)原因一:孔子虽提倡积极入世,但多年的奔波,多次的碰壁,让他心灰意冷,曾皙描绘的图景,正与孔子此时,“知时而不求为政”的心情契合。原因二:曾皙所阐述的志向正是孔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政治理想的写照。(言之成理即可)
夜坐是宋代张耒的诗作,诗人少年得志但仕途坎坷,造就了诗人一股舆情与景致之中的独特之感,细细品读别有一番味道。
原文:
夜坐
作者:张耒
庭户无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气先清。
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
问题:
(l)试分析一、二句在全诗中的作用。
(2)《文心雕龙》中说:“人亲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请结合本诗对“梧桐”这一形象的描写,分析作者的情志。
(l)紧扣诗题,写了明月、寒霜,营造了秋夜萧瑟清寒的氛围(2 分);为写梧桐做了铺垫,同时起到了衬托的作用。
(2)梧桐面对风霜,不甘凋零,依然飒飒有声(2 分);作者借此赞美了刚强不屈的.生命力,表现了作者内心孤傲倔强的个性特点。
夜坐翻译:
寂静的前庭空无一人,只有秋月仍旧明亮。夜里的清霜将要落下,空气中也充满了清朗的气息。梧桐树矗立在庭前,也不甘就此衰落。树上的梧桐叶迎风摇摆,发出了些许声音。
夜坐字词解释:
①气:气氛。
②清:冷清。
③甘:甘心。
夜坐背景:无
夜坐赏析:
此诗作于晚年,写景中有寄托。这首秋夜即景诗,上联写景,突出了清幽寂静之意;下联景中寓情,用残叶迎风尚有声响来抒发“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胸怀与抱负,诗写得苍凉悲壮,雄劲有气势。此诗写秋风残叶,却不写其衰飒败落,而突出其不惧风寒的神韵。此与苏轼一派在哲宗绍圣时期所受苦难的历史背景有关,也是宋代士人的孤高品格的象征。这也是一种人文意趣。
作者简介:
张耒(1054-1114),字文潜,号柯山,楚州淮阴(今属江苏)人。熙宁年间(1068-1077)进士。曾任太常少卿等职。早年以文章受知于苏轼兄弟。与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并称“苏门四学士”。亦能词。有《张右史文集》。
相关推荐:
秋蕊香 张耒
夜坐 张耒_夜坐 张耒赏析
《坐大巴》阅读答案
娘家舅舅摔伤了,金爱听说了,恨不得一下子跑过去看望。舅家在赵村,和娘家李村相邻,金爱就想坐大巴过去。
金爱老公叫郭为民,是这个县级市的“老一”。金爱想用车不用给老公说,一个电话打过去,机关事务局保证会以最快速度开过来。但金爱一是平民意识强,从心底里不爱搞特殊化;二是逆反心理强,用小车越方便越想坐大巴新鲜一下。另外这次坐大巴还有政治意义呢。这几天上级正在考察班子,要推荐一位德才兼备的副厅级领导。金爱想,关键时刻,没准儿自己坐大巴走亲戚,会成为老公廉政建设的又一个闪光点,为他的副厅级增加票数呢!为了躲避干扰,趁早饭时街上人少,金爱拎了礼品就走,万幸没碰见熟人。她步行到一个站点,等了一辆大巴上去。车上就有迟迟疑疑的目光扫过她的脸,金爱回看觉得其中一个面熟,就主动打招呼。一搭话才知是小学时的同班同学,几十年没见面了,这个小菊四十好几了还得来城里打工,人呀真是没法说。
坐大巴其实挺方便,赵村村口下车,拐两个弯儿就是舅舅家。但刚拐过村口,就见一辆摩托车呜呜叫着迎面过来,金爱认得正是表弟老胖。她打招呼说,老胖,你爸腿伤好些没?老胖一听喊才转过头,好像大吃一惊的样子说,我姐夫……?金爱嗔道,光记得你姐夫,我不是来看你爸么?老胖就拐过车头,把金爱的东西放车上,推着往家里送。路上碰到辆捷达车迎面过来,到他们跟前刹住车,一张年轻的脸从车窗口伸出来道,老胖,来贵客了?老胖闷着头说,我表姐来了。对方立即现出吃惊模样:郭书记家你表姐?咋来的呀?老胖低头走路。金爱不无骄傲地说,坐大巴来的呗!到家门口,老胖把东西拎屋里,说姐你跟老爸说话,我跟别人约好得走。金爱赶忙过去问舅舅的伤势,谁知道舅舅也是先问她咋来的。金爱不由得叹气道,管我咋来干啥!你的腿受伤才是大事。谁知舅舅就有些急,反驳说我这条老腿算啥?就是折断也不会要老命,你坐啥车来才真是要紧,你坐辆好车来一趟,乡里村里头头至少一年都不敢低看咱家!你也坐大巴来,不是跟咱乡下人趟齐了?
谁知事情远比舅舅说的要严重——两天后推荐副厅级老公差了几十票!以至于落到“老二”后边去了,以前从没出过这种情况呀。老公暗让亲信了解。了解来了解去,问题竟然出在金爱身上!原来有些人见堂堂“第一位夫人”坐大巴走亲戚,就想当然认为“老一”出事了,反正这年头出事的“老一”也不少,于是一传十十传百,竟然闹得满城风雨,这次投票就直接受到了影响。从来对夫人说话和风细雨的老公终于发了脾气:你做事怎么这么欠考虑,一点政治也不懂!你看你带来多大的危害!
后悔莫及的金爱满腹委屈:我本想……谁知……好,从今再不坐大巴!(选自1月1日《平原晚报》,有删改)
5.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5分)( )
A.金爱想坐大巴新鲜一下,考虑到老公的因素,为了躲避干扰,故趁人少时走。这样写为文末出现意外结局埋下了伏笔。
B.舅舅关心金爱坐啥车来,是希望乡亲们知道自己有个有权有势的亲戚。从一个侧面表现了社会上某些人炫耀权势的错误观念。
C.金爱堂堂“第一位夫人”坐大巴走亲戚,遭遇了人们异样的眼光,是因为人们的思想境界低,不能理解她的平民意识。
D.主人公金爱坐大巴是有她的政治考虑的,最终却被斥为“一点政治也不懂”。这里两个“政治”的含义是相同的,只是认识不同罢了。
E.小说写了金爱“坐大巴”去探望舅舅的普通事情,折射了社会百态,从而揭示了廉政建设工作的艰巨性,发人深省。
答案 CD
解析 C项“人们的思想境界低”的说法过于绝对化。D项两个“政治”的.含义是不同的。
6.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本,列举两个特点并举例说明。(4分)
答案 ①以小见大。本文写的是金爱“坐大巴”的小事,反映出现实生活中人们存在的某些错误的思想观念。②层层铺垫。金爱坐大巴先是图新鲜,接着感到挺方便,然后舅舅不高兴,最后影响到老公的仕途。揭示了社会上某些急需改变的错误观念。③前后呼应。文章以金爱坐大巴开篇,以“从今再不坐大巴”结束,浑然一体。(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解析 本题设问角度较大,设问方向不太明确。“写作上”的“特点”其实可以理解为在写作时运用的表现手法。但是“表现手法”这个概念范围较为宽泛,内容较多。不过,根据经验,一般来说问“写作上有什么特点”,通常主要考虑在选材构思、结构布局方面的手法,或者其他的涉及整体上运用的手法(如象征、托物言志等)。
7.结合文本,说说文中主人公金爱坐大巴的遭遇带给你的深刻思考。(6分)
答案 (示例一)坐大巴本来挺方便,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正常的事情,闹得满城风雨,反映了人们思想状态的复杂性。
(示例二)因为金爱坐大巴,影响了老公的仕途,这是社会的悲哀。
(示例三)坐大巴事小,闹得满城风雨事大,“坐大巴”反映出廉政建设极其需要培养廉政的土壤。
解析 作答本题,可以从多方面、多层次来进行思考。最直接的答题点就是其体现出的官场中的深层弊病;也可从社会层面来思考其反映出的国人的思想方面的痼疾;还可以从中解读一些生活哲理,如事与愿违、阴差阳错的命运等。
【原文】
夜坐
张耒
庭户无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气先清。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
注:张耒(1054~1114),北宋诗人,字文潜,官至起居舍人,世称“张右史”。新旧党争中,他受到蔡京等的迫害,一再被贬黜;晚年居陈州,有“柯山”之号。早年以文章受苏辙赏识,为“苏门四学士”之一。
【问题】
11.这首诗描绘了秋天怎样的景致?(1分)
答:
12.本诗三、四句托物言志,暗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怀?(2分)
答:
【参考答案】
11.明月高照,夜气清凉,梧桐(迎风)振声。意对即可。写对两个得1分。(1分)
12.(2分)用梧桐残叶迎风尚能发出声响,来书写“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不服老)的胸怀与抱负。意对即可。写面对困境仍然奋发有为之意得1分。
龙潭夜坐
明?王守仁①
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
草露不辞芒屦湿,松风偏与葛衣轻。临流欲写猗兰②意,江北江南无限情。
[注]①此诗作于王守仁由贬所龙场驿起任南京太仆寺少卿的次年游滁州之时。②猗兰:即《猗兰操》,琴曲名。传为孔子所作,说孔子自卫返鲁,见到隐谷之中,香兰独茂,与众草为伍,因而感伤自己生不逢时。
8.诗中描摹了龙潭夜怎样的景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
9.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对本诗进行赏析。(6分)
答案:8.诗中前三联着意描写夜里山中澄澈寂静的景象。(1分)通过描写夜色中清幽淡雅的花香、潺潺的溪水声、鸟儿的鸣叫声以及草上露水、松林之风,(2分)渲染了月夜的静谧氛围,凸显了诗人月下独行的落寞心境。(1分)结句诗人笔锋陡转,以“无限情”直接抒发了自己不因失意而消沉之情怀。(1分)(意思答对,要点答全即可。)
9.诗中运用了衬托、拟人、用典、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描写等多种艺术手法。
①衬托手法。首联以深夜在茅屋里听到溪声,反衬出山间的寂静。(或:颔联以人往的动态、鸟鸣之声衬空山之静。)
②拟人手法。颈联中的“不辞”“偏与”赋予“草露”“松风”人的情感,表达出与自然默契合一的快乐。
③用典。尾联运用猗兰操一典,表达诗人感伤自己生不逢时的情感。
④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描写。嗅觉:夜色中清幽淡雅的花香;听觉:潺潺的溪水声、鸟儿的鸣叫声、松林之风;视觉:草上露水。
(指出手法1分,结合诗句分析1分,表达效果1分;答出两种手法即可得6分。意思答对即可。)
夜坐韩偓①
天似空江星似波,时时珠露滴圆荷。平生踪迹慕真隐,此夕襟怀深自多。
格是②厌厌饶酒病,终须的的学渔歌。无名无位堪休去,犹拟朝衣换钓蓑。
【注】①韩偓(842年~923年),晚唐五代诗人,唐时曾在朝中为官,深受皇帝器重,后触怒权臣朱全忠而被贬。②格是:已是。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先仰视写远景用虚笔,后俯视写近景是实写,通过星、露、荷等意象描绘出一幅静谧的夜景。
B、颈联使用副词和叠词来突出情感的表达,既写诗人感叹身体现状的不好,又指出自己隐逸的归宿。
C、尾句运用借代手法来表明两种不同的生活,表明诗人如今无官一身轻,可以自由地追寻隐士的生活。
D、诗中表达方式多样,首联景中含情;颔联叙事与抒怀相结合;后两联融入身世之感,用语较为直白。
15、诗人说“此夕襟怀深自多”,诗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襟怀”?请简要分析。(6分)
阅读答案:
14、【答案】C这是诗人对官场失意的不满而说出的无奈和激愤之辞。
15、【参考答案】①对自身病痛的感伤。自己精神状态不好,只能借酒消愁,却又体弱多病;②对官场失意的愤懑(不满)。自己本受皇帝器重,现受权臣排挤而被贬,无名无位;③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原本就羡慕那些真正的隐士,在不得志的境况下希望追寻隐逸的归宿。
【解析】首联,诗人着眼眼前景,选取星星、露水、圆荷等意象,描绘了夜空像苍茫的长江,繁星好似江里细碎的浪花,不时,远远的露水滴落在圆圆的荷叶上,营造了静谧优美的意境。颔联,感慨平生“襟怀”多。这一联领起下面两联。所以本题的答案就在后两联里,精读后两联:颈联,“厌厌饶酒病”可见诗人感叹身体现状不太好,精神状态不好,只能借酒消愁。“学渔歌”指出自己隐逸的归宿。尾联,“朝衣换钓蓑”表明诗人对官场失意的无奈和激愤之情,也有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后两联融入了诗人的身世之感。回答本题从对自身病痛的感,对官场失意的愤懑,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三个方面,结合具体的诗句内容回答“襟怀”多的原因。
夜坐池上
朱棵①
落日解衣无一事,移床临水已三回。
斗沉北岭鱼方乐,月过秋河雁不来。
疏翠庭前供答话,浅红木末劝持杯。
明明独对苍华影,莫上睢阳②万死台。
【注】①朱棒(gao):南宋诗人,长年隐居,历经金兵南袭、靖康之乱。②睢阳:唐代安史之乱时,张巡、许远坚守睢阳,巡每誓师,嚼齿穿龈。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点明诗人来到池塘乘凉的时间,不知不觉间已离开坐席来到池边多次,可见诗人追凉心切。
B.颔联中“鱼方乐”“雁不来”借用典故,表面写诗人的闲居之乐,实则暗含着雁书未达的惆怅。
C.颈联想象新奇,翠树答话,红花劝酒,以拟人手法生动写出池边枝繁叶茂、红花掩映的热闹景致。
D.全诗无一“夜”字,却通过“落日”“斗沉”“月过”等意象,体现夜色渐深,从而照应题目。
16.有人认为,尾联用典看似突兀,实则合乎情理、意味深长。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答
15.(3分)C(错在“枝繁叶茂”和“热闹景象”这个地方。“疏翠”说明枝条稀疏了,并不繁密;既然是“疏翠”“浅红”说明景象并无“热闹”的氛围。)
16.(6分)诗人在描绘闲居生活后突然提到“睢阳万死台”,看似突兀,实则体现他“闲而不静“的心理状态。“莫上”为反语,写自己并非不想“上",只因统治者偏安一隅,自己虽有心效力却报国无门,表达诗人年华老去无所事事的寂寥。(3分)此意在颔联也有暗示。“雁不来”,表明期盼的音信并未传来,暗示诗人虽超然尘世却仍期盼国土收复的复杂心境,为尾联的情感抒发做了铺垫,故而合乎情理。(3分)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