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美浅探
- 文档
- 2024-05-24
- 114热度
- 0评论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学美浅探,本文共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您。
数学美浅探
“乐学”教育与美育紧密相连,课程美育呼唤数学关的出现.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认为数学美是科学美的一部分,它有“创造”“真”“善”的内容,有美的`形式,有审美主体“张力形式”和“同形同构”的审美特点.这一观点打开了数学课程美的奥秘之门.
小学数学整体教学浅探
一、在知识的连结处实施整体教学
知识之间的联系性决定了某些知识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连结紧密,如果学生对其中一个知识点含糊不清 ,必然影响后面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形成知识系统中的“断裂带”。如果教师在知识的连结处实施整体教学, 适时正确引导学生认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就可以避免“断裂带”的产生。
例如,第七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以往的教学是轻算理重算法,一味地强调,先通分,然后按照同分母分 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一节新授课下来效果满好,但在学习了分数乘除法后产生混淆,分数加减法做成分 子加分子,分母加分母。很明显由于死记硬背,知识的负迁移,干扰学生正确掌握法则。
为排除干扰,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法则,教师首先用系统科学的观点,把整数、小数、分数加减法 法则视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它们虽然在叙述形式上有所不同,但“统一单位后方可相加减”这一宗旨,把三 个法则紧密连结在一起。于是在异分母分数相加减的新授课上,安排了这样三道准备题:“479―163”、“134.2 6―32.1”、“1/5+3/5”,先板演,然后教师设问:(1)“为什么整数加减法相同数位要对齐?”学生答:“数位 对齐了,记数单位就统一了,才能相加减。”(2)“小数加减法,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说明什么?”学生答 :“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说明记数单位统一了,才能相加减。”(3)“同分母分数相加减,为什 么分子可以直接相加减,分母不变?”学生答“因为同分母的分数单位相同,所以可以分子直接相加减,分母 不变。”紧接着出示例2,“4/5-3/8”,教师问“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分子能直接相加减吗?”学生答:“因为4/ 5的`分数单位是1/5,而3/8的分数单位是1/8,这两个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减。”教师问:“如何转化为分 数单位相同的两个分数?又怎样减呢?”学生答:“把4/5和3/8通分后,转化为`32/40-15/40’,这两个分数的 单位都是1/40,32个1/40减15个1/40等于17个1/40。”接着教师及时小结:无论整数、小数、分数相加减,都 要统一记数单位后才能相加减。
上述过程教师实施整体教学,由浅入深把三个法则串连组合起来,清楚地展示了三个法则的连结关系,使 学生从中可以看出:前面法则是后面法则的基础;后面法则是前面法则的发展。这样进行教学,学生自然对异 分母分数加减法法则印象非常深刻,学过分数乘除法后就不会发生混淆现象。
二、在知识的从属关系上实施整体教学
某些知识之间不是前后连结的关系,而是集合中的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如果学生对这些知识分不清主次先 后,掌握起来就会出现错误或混淆,这就要求教师正确实施整体教学,在每块知识教学后,及时帮助学生弄清 从属关系,分清主次,把掌握的重点放在核心概念上,这样就能用最经济的时间取得最大的效果。
例如,当学生已学完梯形的特征后,教师及时把前边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都归属于四边 形这个整体范畴中,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概括,使之形成较完整的结构。教师问:(1)“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特 征?它们有什么区别与联系?用集合图怎样表示?”(2)“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特征?与长方形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怎样表示它们的关系?”(3)“梯形有什么特征?与平行四边形有什么联系与区别?怎样表示它们的关系?” (4)“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它们的边有什么共同特征?怎样表示它们的关系?”学生边答教师边 板书:四边形运用集合图把有联系的概念组合起来,较形象地揭示出它们之间的从属关系。不难看出:正方形 、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都从属于四边形这个核心概念。这样就从整体上把握了这些图形概念的内涵和外 延,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附图 {图})
三、在知识的对立统一关系上实施整体教学
在数量众多的知识中,有些知识是平行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既对立又统一,这是数学本身辩证法的体现。 像质数与合数、奇数与偶数、最大公约数与最小公倍数等,它们彼此互不包含,而且在文字表述上只有几字之 差,极易引起混淆。教学中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实施整体教学,把对立的知识集中在一个整体结构中,从区别点 出发,进行比较鉴别,以达到区分异同、准确掌握、合理应用的目的。
例如,质数与合数都是自然数,又都有约数,它们的本质区别在于约数的个数不同。教学时,先让学生求 每个数的约数,再比较并加以区分。
1的约数有:1
2的约数有:1、2
3的约数有:1、3
4的约数有:1、2、4
6的约数有:1、2、3、6
12的约数有:1、2、3、4、6、12
……
教师问:(1)“哪些数只有两个约数――1和它本身。”学生回答后,教师及时抽象:“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 身,不再有别的约数,这个数叫做质数。”
(2)“哪些数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还有别的约数?”学生回答后,教师及时概括:“有3个或3个以上的约 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3)“谁只有一个约数?”“1是质数吗?是合数吗?为什么?”引导学生答出:“1既不符合质数的定义又 不符合合数的定义,所以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这三个设问明确了:“质数必须只有两个约数”这个本质特征。加深了对质数、合数概念的理解。
又如,奇数与偶数的本质区分点在于:能否被2整除。这点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但是,由于除2以外的偶 数都是合数,学生往往误以为所有偶数都是合数;又由于质数中只有2是偶数,学生就往往误以为所有质数都是 奇数。教师针对学生的模糊认识,配合图解启发设问:“奇数与偶数,质数与合数这两组数区别各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回答:“奇数与偶数区别点是,能否被2整除;质数与合数的区别点是,约数的个数不同。”“2 既是偶数又是质数。”“所有的质数除2以外都是奇数。”而“所有的合数并不都是偶数,还包含某些奇数。”
(附图 {图})
以上两例表明,让学生在知识整体中,从知识的区别点出发,进行判断推理,明确它们的对立统一关系, 进而使学生既理解了知识,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其教学效果是毋庸置疑的。
综上所述,教师从知识的整体出发,用联系的观点指导教学,在知识的连结处,在知识的从属、对立统一 关系中,采用同化与顺应等整体教学手段,把合理的知识结构及时呈现给学生,帮助学生理清各部分知识的脉 络,及其在知识块中的地位和作用,把大纲中“学会”这一目标具体化、系统化,使学生所学的知识不是几个 孤立的点,而是前后呼应,浑然一体的有机整体,从而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逐步具有“从整体看事 物”的数学思想,有条理地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整体教学浅探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地指出:“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数量关 系和解题方法等最基础的知识,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必须使学生切实学好。”而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上述知识 多达几百个,由于在教学中,缺乏学法指导,学生往往采取“单打一”的方式,死记硬背,其结果造成记忆上 的杂乱无章和应用上的混淆。长此下去必然出现知识漏洞,影响学生学习新的知识。那么怎样消除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这种障碍呢?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发挥整体教学功能,使学生把知识的各部分联系 起来,找出知识的本质和规律,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逐步掌握知识。这样的教学活动才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做好铺垫和准备,消除学习障碍,提高教学效率。根据知识之间的关系,大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运用整体 教学。
一、在知识的连结处实施整体教学
知识之间的联系性决定了某些知识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连结紧密,如果学生对其中一个知识点含糊不清 ,必然影响后面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形成知识系统中的“断裂带”。如果教师在知识的连结处实施整体教学, 适时正确引导学生认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就可以避免“断裂带”的产生。
例如,第七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以往的教学是轻算理重算法,一味地强调,先通分,然后按照同分母分 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一节新授课下来效果满好,但在学习了分数乘除法后产生混淆,分数加减法做成分 子加分子,分母加分母。很明显由于死记硬背,知识的负迁移,干扰学生正确掌握法则。
为排除干扰,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法则,教师首先用系统科学的观点,把整数、小数、分数加减法 法则视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它们虽然在叙述形式上有所不同,但“统一单位后方可相加减”这一宗旨,把三 个法则紧密连结在一起。于是在异分母分数相加减的'新授课上,安排了这样三道准备题:“479―163”、“134.2 6―32.1”、“1/5+3/5”,先板演,然后教师设问:(1)“为什么整数加减法相同数位要对齐?”学生答:“数位 对齐了,记数单位就统一了,才能相加减。”(2)“小数加减法,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说明什么?”学生答 :“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说明记数单位统一了,才能相加减。”(3)“同分母分数相加减,为什 么分子可以直接相加减,分母不变?”学生答“因为同分母的分数单位相同,所以可以分子直接相加减,分母 不变。”紧接着出示例2,“4/5-3/8”,教师问“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分子能直接相加减吗?”学生答:“因为4/ 5的分数单位是1/5,而3/8的分数单位是1/8,这两个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减。”教师问:“如何转化为分 数单位相同的两个分数?又怎样减呢?”学生答:“把4/5和3/8通分后,转化为`32/40-15/40',这两个分数的 单位都是1/40,32个1/40减15个1/40等于17个1/40。”接着教师及时小结:无论整数、小数、分数相加减,都 要统一记数单位后才能相加减。
上述过程教师实施整体教学,由浅入深把三个法则串连组合起来,清楚地展示了三个法则的连结关系,使 学生从中可以看出:前面法则是后面法则的基础;后面法则是前面法则的发展。这样进行教学,学生自然对异 分母分数加减法法则印象非常深刻,学过分数乘除法后就不会发生混淆现象。
二、在知识的从属关系上实施整体教学
某些知识之间不是前后连结的关系,而是集合中的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如果学生对这些知识分不清主次先 后,掌握起来就会出现错误或混淆,这就要求教师正确实施整体教学,在每块知识教学后,及时帮助学生弄清 从属关系,分清主次,把掌握的重点放在核心概念上,这样就能用最经济的时间取得最大的效果。
例如,当学生已
[1] [2] [3]
王维山水田园诗意境美浅探
摘要:王维山水田园诗具有空灵、明净、飘逸的意境美。这表现在他对语言、意象、色彩、音响的细致锤炼上:语言不重华饰,明净淡雅,虚实相济;意象空灵剔透,虚幻静谧,富于变化;讲究色彩,从虚处落笔,并以青白色为主;讲究音响,以动写静,动静相映。
关键词:王维 山水诗 意境 语言 意象 色彩 音响
王维诗歌的艺术成就,在盛唐诗坛上,除李杜以外,鲜有堪与比並的。他的山水诗平淡自然,俊逸空灵,与琴棋书画融为一炉。诗中常有形与声的刻画,情与意的温馨,飘洒与沉静结伴,显达与幽深同行。常用委婉冲淡、古雅悠远的高妙手法,达到令人拍案叫绝、流连忘返的艺术胜境,形成他山水田园诗的空灵、明净、飘逸的意境。本文拟从语言、意象、色彩、音响四个角度来剖析王维山水田园诗的意境美,并探索形成这种意境美的原因。
一、语言不重华饰,明净淡雅,虚实相济
语言是诗人情绪的物化形态,是诗歌最表层的意象。王维在语言上追求明净淡雅,不尚浓艳,不重华饰,不作惊人语,不出吞云吐月之言。他讲究自然与真切,注意语言的启示性,表现出诗歌语言的自由、自在和自觉。如《山居即事》: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诗人以浅切的语言,白描的手法,写出了山居环境的幽静可人而又富于生气。在夕照浑茫的大背景下,古松参天,仙鹤盘旋,访客罕至,柴扉独掩,可谓幽静之至。诗人以“苍茫”、“遍”、“稀”这些词来渲染寂静的氛围,又用“新粉”、“落”、“烟火”、“处处”等传神的字眼,传递出大自然勃勃的气象和人们怡然自乐的精神面貌。
《山居秋螟》的前半首写道: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空山”二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
写景如画,随心挥洒,这样动人的自然写景,正是通过清新淡雅、自然平实的语言表达出来,达到了艺术上炉火纯青的地步,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理想中的社会美,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丰姿摇曳,耐人寻味。
王维的.诗又多以虚写实,《如汉江临泛》的中间两联: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颔联把所见江山的空间跨度极力加以扩展,以至于无穷无尽。“有无中”的山色,“天地外”的江流,这种因远而虚的境界,展示了江面之宽、江流之长。诗人用“有无”和“外”,点出了画面由实景而化入虚白。颈联再用一个“浮”字,以郡邑浮沉、天空摇曳的幻觉,极写水势的浩渺潏荡,似乎把郡邑描写成海市蜃楼了。但也只有这样,才能更真切地表现出“前浦”波澜壮阔、浩渺连天的风貌。这不能不得益于王维诗歌语言的平淡自然而又体物精细。
二、意象空灵剔透,虚幻静谧,富于变化。
司空图的《诗品》中就曾用“白云”比喻“超诣”的神韵,说“如将白云,清风与归。远引若至,临之已非。”王维将心性具象为白云,正是基于这种考虑,也恰恰是这种效果。
王维在诗中取意象最多的是云: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送别》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过香积寺》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终南别业》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观猎》
比如《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那一抹返照的夕阳,那被夕阳辉映的青苔,还有那只闻人声不见人影的深林,该可以勾起多少的遐想,该可以给人多少的审美享受!王维在山林溪壑之中,既寄托了自己高尚其志、不与世俗合流的人生理想,也倾注了他对自然之美的衷心喜爱。包括那些体现禅宗哲理、给人以极端幽静之感的诗篇,同时也有生趣盎然,鲜洁明丽的意境。又如《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此诗借空山无人之涧户与自开自落之芙蓉来表达空寂之境。然这一“空寂”之境,并非是完全的死寂、冷清,在“空寂”的表面下,仍然存在着生命的跃动,那自开自落的芙蓉花,正是此种生命跃动的象征。
王维笔下的意境不是平面的、单一的、一成不变的。他在创造客观山水的意境时,通过自己全身心的浸染、感受,使客观景物带有诗人强烈的主观色彩。借用王国维的话说,就是使“无我之境”变成了“有我之境”,从而构成一种艺术意象:为表其惆怅之情,空间物体失却了它们固有的自然属性,而披上诗人强烈的主观情绪,比如《华子岗》;为表其空虚静寂之感,时间似乎亦可停止流逝,比如《鹿柴》;随其意兴所至,空翠之色似乎可以润湿人衣,如《山中》;甚至于月光可以惊起小鸟,如《鸟鸣涧》;莓苔青色可以浸染人衣,如《书事》。在诗人主观意兴之映照下,客观存在的山水景物变为心理意象,为表达诗人的情思服务。
美国文化传统浅探
美国的.思想文化、宗教文化、政治文化、经济文化与艺术文化等均具有其独特的传统,正是这些独特的文化传统对整个美国社会历史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当今的美国文化也面临着重重挑战,而这势必会大大推动美国文化的变革与创新.
张会兰,ZHANG Hui-lan(保定师范专科学校,教务处,河北,保定,071000)
数学高考心理素质培养浅探论文
高考考什么?一是知识二是心理素质。可是,常见的误区总是重前者,轻后者。事实上,心理素质的培养和知识的积累一样:有一定的规律可循,非一朝一夕之功。而且,这种素质也并非只有高考时才需要,在人生的考场上它也不可或缺。所以,在高考来临时,有必要提出“高考心理素质的培养不能临时抱佛脚也不能过后就拉倒”的观念,因为这对往高考方向走和走过高考之路的学生都是必要的。 高考是决定学生命运的考试,高考成绩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前途,不少学生家长、教师以及学生本人历来重视高考,在高考临近时进入“特级保护”、“一级戒备”的状态,尽管这样,仍有不少学生由于心理素质差,在考场上产生怯场心理,导致考试的失败。鉴于此,在高一、高二年级进行高考心理素质的培养显得格外重要。
那么,学生数学心理素质有那些方面呢?
学生数学心理素质包括知、情、意等方面。知即为认知,认知的核心是思维。情即情感,它包括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动机、兴趣、态度及对数学美感的感受。意即意志,它是促进数学学习的动力,是取得数学成绩的重要保证。
怎样在高一、高二年级对形式进行高考数学心理素质的培养呢?我认为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提前接触高考题
1、在讲授新课时,可适当选择一些高考的容易题,讲解之前说明它是哪年高考的第几题。学生通过教师对例题的解答,感知高考题,消除对高考题的神秘感并形成条件反射。
2、在章节考试试卷中选用某些高考题,使学生体会在考场上接触高考题的感受,讲评试卷时特别强调高考题的背景、内涵、解法。让学生知道答题的失败和成功之处。
3、在黑板报上开窗口,对应每周所学的知识,介绍历年的`高考题,,每次2~4道,一周一次,学生每天在教室里感受高考题,另一方面,学生边学新知识边用新知识解高考题,他们更能体会到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喜悦和成功的快感,更加坚定了学习数学知识的信念。
二、模拟大型考试仿真高考
1、时间上,把期中、期末等大型考试安排成与高考时间相同(即上午9:00――11:00)顺序也相同(即第二天早上考数学)。调整好学生考试的生物钟,经过两年近十场大型考试,学生基本能适应这种时间,并能把竞技状态调整到最佳。
2、从试卷用纸、试卷编排、试题类型上仿真高考试卷,使学生把每次考试当作高考练兵。
3、从考场座位编排上实行单人单桌,并编写考号。答题时,要求在指定位置写上考号、姓名,使学生养成答卷的良好习惯,对违规的学生仿照高考扣分,以使塔吸取教训。
3、条件好的条件下,可采用答题卡,接近标准化考试。
4、做出详细评分标准,让学生参照评分标准互相判卷1―2次,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解题的每一步对得分的影响,培养学生每分必争,能得分不失分的品质。
三、培养坚强意志,树立冲击难题信心
高考中较难题的解答,是拉开考生成绩的关键因素,因此,难题的冲击是学生突破自我的重要途径,可采取兴趣小组讨论,有奖征答、无奖征答、专题讲座等形式,了解学生的解题过程,还可以肢解解题过程,在组与组之间接力解题。对于只能解出一部分的同学要肯定成绩,及时鼓励,并和学生进一步探索,引导其朝成功迈进,一定要克服学生怕麻烦不做下去的缺点。解题成功后,要与学生共同分享快乐。
健全的人格、遇事不乱、处变不惊、败而不馁的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关键在于日常要做好家庭教育的慢功,慢慢培育孩子的心理素质,而不是高考临时抱抱佛脚就能取胜的。
应该说,考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以家长为主体的家庭教育不可或缺,这也需要平日里重视“以人格教育为主、以日常沟通和榜样影响为主要实现方式”的家庭教育。家长如果只注重为孩子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只关心孩子的分数,平常不注意与孩子沟通,不积极引导孩子正确认识生活、学习中的挫折,只等到高考关键时刻,才对孩子心理上的稳定百般呵护,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无形中也许对孩子产生一种压力,效果未必好。
同时,学校和社会的教育更是不可或缺。应该说,素质教育的概念即包括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但“惟分”是举的倾向,仍然导致我们忽视了对孩子成长过程中健康人格的关注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
而家长、学校、社会各方形成的合力,通过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辛勤浇灌,培养学生良好的情商,养成健康的人格和遇事不慌的心理素质,不仅有利于孩子在高考中正常发挥,更有利于他们在整个人生中获得一个又一个优异的成绩。
因为,从宏观上看,高考只是人生的一个阶梯而已。走过这一步,也仅仅是个开始,今后人生中将面临的比高考要难的考试还有许多。也因此,高考只是人生的一个重要战场,今后路还长,良好的心理素质会如影随形地陪伴孩子们走过一生。所以,要一以贯之,在高考后也要十分重视孩子们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
我们的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形的健康人才。一个健康的人,应该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高考心理素质的好坏,折射出的是一个学生身心是否呈健康发展的大问题。知识不是全部,只有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适应这个社会,为这个社会做出贡献。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因为心理承受能力差,选择了轻生之路的血的教训已经有了不少。如果从小注重孩子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也许可以从根本上减少或杜绝这类不幸的发生。
总之,高考数学心理素质的培养是一个较长期的过程,在高一、高二年级进行心理素质的培养,为高三年级的知识密集型试卷的适夯实了基础,为高考学生的正常和超常发挥将起到铺路搭桥、事半功倍的作用。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