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史下的对数教学设计论文
- 文档
- 2024-07-14
- 111热度
- 0评论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数学史下的对数教学设计论文,本文共10篇,希望大家喜欢阅读!
一、信息设计思维能力缺乏的原因分析
1.设计专业的特殊性与艺术感知教育的影响传统的艺术类专业把艺术的感知力培养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贯穿于艺术教育中,而设计专业本身是多学科的综合专业和边缘学科,涉及的专业知识比较广泛,艺术感知教育只是设计教育的一部分,因为设计专业面向的是人,所有设计均以人为本体,进行设计分析和设计实施,教育方面的争论实际上就是功能与形式的问题,网站设计或者网页设计,依托的是技术,面向的是普通受众人群,在设计时自然是以技术的可实现为前提,以受众的各种感知习惯为参照进行设计,纯粹的艺术形式感的最求是与设计的实质不符的,功效永远都是设计的先决考虑因素,即功能决定形式。在人们的习惯认知中,网页的设计等同于美工,实际上网站应该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所有分工的协作都应按照这个整体布置来实施,按照行业中的界面设计流程,信息的架构应该是先于视觉的设计进行。
2.信息设计意识有待加强信息设计意识的薄弱来自于传统的平面设计或者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自身定位与认知,由于视觉传达设计研究的是视觉表达的问题,是视觉传达过程中的各种现象规律的研究,当遇到新的数字网络平台之后,产生了新的设计需求,急需对自身认知重新定义。网站的设计,就应该恢复其本身的本质设计定位:有效的传递信息,减少受众在寻找检索目标信息位置、获取目标信息内容的过程中遇到的阻碍。设计的对象本身是一种信息,设计围绕的是如何实现对信息设的效能传递进行设计。信息设计意识的培养还没有系统的融入到设计专业中来,而新的信息艺术设计专业却因此区别于视觉设计而诞生,这个应该是同一个应用领域的不同发展阶段,直接割裂不利于设计专业自身的发展和对专业自身的思考。
3.信息设计的方法和表现手段匮乏信息设计的方法实际上依然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所涉及的方法和基础理论,信息设计方法和手段的匮乏,也是设计知识基础教育方面遇到的困难表现出来的一种现象,即知道基础设计知识,但不知道如何运用基础知识进行设计的问题。信息设计的表现方法和手段实际上更多的是依据设计目标所需要的控制和把握,把数视觉传达原理灵活运用于信息的视觉化设计,即视觉传达设计能力是信息设计顺利开展的基本表达手段。
二、基于情境模式的信息设计的思维能力培养
情境模式最早出现在工业设计领域,称呼为情景模式,是针对工业产品设计的可用性提出的`一种解决方法,网站设计本身也是一种产品,也面临着产品的设计怎么检验的问题,由于设计的目的具有共同性:以人为本,所以很多工业设计领域的成熟的设计方法和流程是可以引入到网站设计中进行参照,这些方法基本上是以较为严谨的逻辑思维做支撑,去做研究和分析,才会有更接近于实际情况的设计依据。
1.具体情境下的信息架构分析与组织训练在以网站案例进行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确立情境模式中功能决定形式的基本前提,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以目标导向决定具体的设计过程。案例教学能为师生之间提供同样的决策信息,使情境的设定与分析都有着共同的基础3,在交流过程中,对出现的问题和提出的解决方案,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掌握。信息设计的基本研究方法按照受众研究、情境建模、需求定义、信息与功能架构、设计的细化、技术支持与视觉设计制作六个环节进行4,情境模型的建立需要对受众做基本的群体研究和分析,在确立情境模型之后,必须依据情境的条件和受到的限制,去分析信息的设计。首先,在选定制作的网站主题后,要求学生就网站的受众群体的可能的行为进行分析和研究;其次,在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对典型的受众进行抽象,进而定义典型的受众角色,分析角色在访问网站时会有哪些行为,遇到哪些问题,并要求学生就这些问题,按照习惯的认知思维提出解决方案,所有设计方案应建立在正常的思维逻辑基础之上,重点在于关注受众群体对具体的页面访问行为发生的记录以及这些记录数据背后的普遍性的思维逻辑,而不是用主观意识的猜测去替代和想象受众的信息获取行为。最后,将拟定的情境下的某种操作过程完整的展示出来,用情境的限制引导学生去思考,重视对信息设计中逻辑思维的重要作用。
2.情境设定主导下的信息架构思维训练网站的各个信息模块之间有着不同层次的关联逻辑和认知逻辑,受众在网站信息群中,寻找目标信息依据的就是信息之间的关联逻辑规律与认知逻辑规律。依据设定的情境,按照逻辑思维的习惯和各类信息之间的逻辑关联对网站本身的信息内容进行全面梳理,指导学生对网站项目中涉及的各种需要在页面上展示的信息进行归类,同时,对网站的各个部分的功能根据情境条件进行分析和策划,最后对整个网站的信息进行架构安排,由学生自己讲解网站的信息架构的分析和架构,以及网站的功能的交互过程安排的方案。
3.“可用性与易用性原则”的交互检验在网站项目进行到设计细化以及技术支持或者技术模拟支持的环节之后、视觉效果设计之前的进程的时候,网站的交互操作基本按照之前的构想实现,就可以进入检验的环节,每个网站设计任务的非设计参与人员参与该项目的检验,即按照既定的情境和模拟的典型受众对网站进行操作,检验网站的可用性和易用性,并作出评估,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去体验设计的成果,增强自己对网站设计遇到的各种问题的体验度,培养学生从受众的角度去思考怎样获取目标信息的工作习惯。
三、情境模式下信息设计思维能力培养的总结
设计专业是应用型专业,对设计所涉及的领域不能固定的以原有的专业框架和习惯认知为前提作茧自缚,设计教育应该以解决问题为标准,围绕解决问题,能制定出系统的解决方案,能在设计实践中具备寻找和发现实质的现实的可执行的方法和途径。情境模式就是基于主动设定条件,发现问题,探索方法解决问题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实际项目中有较高的出现概率,完成这个过程必须有较为细致的思维能力。情景模式主导下的信息设计思维能力的培养方式,目标明确,即按照人的逻辑思维习惯去安排、区分和组织网站的信息,使信息模块分类合理,信息模块间的联系更加明确易寻,减轻受众检索和查找目标信息的大脑负荷;同时将由大量文字的信息转为为受众易于接受的、能在短时间内轻松理解的图文并茂的信息而不觉得枯燥和单调。
1.评价目标的多元化
为什么要进行教学评价?通过教学评价达到怎样的效果?这些关于评价目标的问题正是开展好评价活动的基础。只有评价目标的多元化,才能使评价主体、评级角度、评价方法等方面的多元化得到充分的保障。在传统的教学中,评价目标是较为单一的,即通过一个分值来划分等级,教师给出一个分数后就完成了整个评价活动,使艺术设计过程中很多重要的方面都得不到应有的关注,更没有体现出评价的重要作用。
具体到艺术设计教学来说,多元化的评价目标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划分等级目标、信息反馈目标和促进激励目标。
首先是划分等级目标。一定的量化评价是必要的,其虽然不能全面、细致地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水平,但是仍不失为一种便捷的评价方法,能够让学生通过量化结果判断出自己的大致学习状况,而教师也可以根据该结果进行一些甄别、选拔等活动。
其次是信息反馈目标。学生们的表现对于教师而言就是一面镜子,对学生进行评价的过程,更是一个教学反思的过程,教师通过对学生表现的观察和了解,及时对教学做出有针对性的调整,从而使教学本身得到改进和完善。教师要注重评价的这种信息反馈功能,而不是打出一个分数后便草草了事。
最后是促进激励目标。艺术设计的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学生的表现也只是一个阶段性的结果,所以,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使评价尽可能的全面,使该评价结果能够成为学生继续努力的助推器,为后续评价活动的展开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2.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传统的艺术设计教学中,教师都是唯一的评价者。但是这种评价方式更适合于有着标准答案的一般学科,而不适用于艺术设计教学。这是因为艺术设计是一门艺术创造,学生在每一次创作中都投入了极大的精力和热情,并希望得到一个客观、准确的评价。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的评价与学生自己的心理预期相差较大,则必然会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而如何有效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呢?那就要打破教师作为唯一评价者的传统,采用多元化的评价主体,让学生的创作得到更加全面和公正的评价。
如学生自评。最终展现在人们面前的艺术设计作品,并不是创作者构思的全面反映,需要设计者予以补充和说明,这样才能使欣赏者更好地了解作品。而学生自评则等于给了学生一个表达的机会,使学生能够从设计创意、设计过程、设计不足等多个方面对作品进行阐述,既满足了学生的表达欲望,也使教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
又如,学生互评。大学生正处于精力旺盛的青春期,有着很强烈的表达欲望,而引导学生之间进行互评,则营造出了一个积极的、带有一定竞争色彩的学习氛围。在互评中,学生既能够学习到他人的优点,也能审视自己的不足。而教师通过对互评环节的全程关注,也能对教学的实际情况有更加全面的了解,进而做出有针对性的调整。
因此,无论是艺术设计这门专业本身的特征,还是教学的实际需要,都要求采用多元化的评价主体,打破教师作为唯一评价者的旧传统,而不是一味沿着教师的思路进行学习和创作,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作个性和创新思维等都是大有裨益的。
3.评价角度的多元化
艺术设计作为一门技术和艺术相融合的创造活动,其本身的评价角度是十分丰富的。然而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的评价视角却十分狭窄,一方面看学生基础知识和能力的掌握情况如何,一方面则是根据自己的主观印象和感觉。这种单一的评价角度忽视了学生在设计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和创新等因素,既不利于学生主动性的激发,更不利于他们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所以,教师应该以一种更加全面的视角来对学生进行评价,不能将目光局限于知识和技术以及个人主观感觉的层面。如创意方面。
创意是设计的灵魂,而且在艺术设计中,很多创意的萌生、表现和成熟,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很多学生在设计中有了一定的创意后,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关注和鼓励,这个创意也就失去了继续挖掘和表现的机会。反之,如果学生每一次的奇思妙想都能得到教师及时的肯定和支持,那么这个创意则很有可能被更好的运用,不但实现了创新,也为学生个人艺术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又如,审美方面。在艺术创造活动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理解。也正是因为审美理解、感受上的不同,才使得艺术如此的丰富多彩。传统的艺术设计教学中,很多教师都习惯于以自己的审美风格来评价学生的作品,这显然是不公平、不客观的。
教师应该对每一种审美风格都予以充分的尊重,如果感到不解,则可以给学生以解释或阐述的机会,只要学生的审美理解是符合艺术本质规律的,那么其所表现出来的这种风格就应该得到肯定和认可。又如,学生的个人发展方面。每一个学生的基础水平都是不尽相同的,因此不能按照同一个标准进行评价。有的学生虽然当下的整体水平和能力较低,但是相比之前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这种进步就应该得到积极和正面的评价。所以说,应当将艺术设计的学习和创作视为一个综合的、动态的过程,以多元化的视角对学生做出最全面、最及时、最准确的评价。
4.评价方法的多元化
传统的艺术设计教学中,只有量化评价这一种评价方法。然而一个简单的分数,并不是学生的实际水平全面和公正的反映,所以,教师要采用更多灵活和多元的评价方法,既能让学生通过评价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又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后续的学习中去。如档案袋评价法。这是在美国各大艺术院校受到普遍好评的一种评价方法,其主张为每一个学生建立一个档案袋。
学生在每一次创作之后,都要将作品照片放置在档案袋中,并在后面附上自我评价、同学评价和教师评价,包含相对于上次创作所取得的进步、本次创作中的不足以及下次创作时应注意的问题等。到了学年末,再由学生和教师根据学生档案袋的情况做出总结性的评价。这种评价方法能够让评价贯穿于教学始终,真正发挥出评价所应有的反馈和指导作用,使学生的创作水平得到不断的丰富和提升。又如,网评法。进入21世纪后,网络已经成为了大学生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此,我们则可以利用网络的优势多开展一些网络评价。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利用学校的专题网站或学校论坛等,将学生的作品放在网上接受其他人的评价。网络的匿名性使这种评价相对来说更加中肯和真实,即便是一些负面的评价也不会对学生造成太大的影响,反而可以帮助学生对自己的创作有更加全面的认识。此外还有展览法、市场检验法等多种评价方法,都能够有效弥补传统量化式评价方法的不足,真正做到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的结合,使学生能在这种多元化的评价方法中受益匪浅。
5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评价环节在整个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受到多种原因的影响,该环节却一直都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从而使教学质量的提升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进入新世纪后,高校艺术设计教学有了更大的变化和发展,时代和社会对于设计人才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形势下,理应及时对该环节进行改革和完善,使其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本文也正是本着这一目的,就多元化评价理念在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分析,以期通过在评价目标、评价主体、评价角度、评价方法等多个方面的多元化,使教学评价真正成为一个助推器,推动着高校艺术设计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设计人才。
课堂是关照学生的生活世界的课堂。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课堂是培养学生灵性的课堂。有效的课堂教学重视教学过程的探索性,重视教学中的师生的交往与对话。有效的课堂不是机械的生产一些整齐划一的脑袋,他培养的学生是鲜活的,富有创造力的人才。对于中学生来说信息技术课是他们所期盼的,而作为教师,则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进行教学设计,能让学生在短短的40分钟内进行一次信息技术游,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
一、教学设计前,先要把握教学内容
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什么是教学艺术?简单地说就是高明的教学方式、方法,让学生乐学、易学,使知识得以掌握,能力得以培养,智慧得以启迪,情操得以陶冶,等等,总之让学生能有所得。 教学艺术来自于每个方面。一个老师首先要熟悉所教的教材,即教学内容,教学艺术来自于对教材的准确把握,因为没有一节充满艺术魅力的课不是首先来自执教者对所教内容的准确把握上的。把握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对教学内容良好的把握,便于在教学中突出重点,着力难点,阐释疑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实就是把教材规定的.内容有条理地让学生掌握熟练了,学会应用了。尽管教材是具体的教学内容,但在实际教学中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不是随意进行的,要根据学科的特点、教学需要、学生实际等方面去考虑教学内容的详略,不能一概扩展
摘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从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评价等多方面研究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探索教学策略。设计出灵活的、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创新能力,实现三维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学策略 教学设计 策略 有效
课堂是实现三维目标的炼丹炉,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而构思新颖的教学设计与合理的教学策略是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的剧本。本文主要研究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探索教学策略与技巧,使信息技术课堂充满激情,使学生充满求知欲,以便更好实现教学目标。现将从一下几个方面阐述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策略。
一. 以人为本,因材施教
正所谓知己知不百战不殆,只有知己知彼才能做得更好。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了解
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和行为习惯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从班主任处了解学生的行为习惯,可以从往届科任老师处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只有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才能更好地实施因材施教。
不论在哪所学校,还是哪个班级,学生的学习程度总是参差不齐的,教师喜欢优秀生、注重一般生,更要关心、尊重后进生。在教学中采用分层次教学,让优秀生有事可做,让一般生能完成任务,让后进生能做。比如:在excel数据统计这节,后进生的任务可简单要求能完成使用公式、函数求和、求平均;一般的学生可以要求
摘 要:随着网络的发展,众多的中学生留恋忘返于网络游戏。本文作者认真研究当前中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教学特点,分析当代中学生迷恋网络游戏的原因,从信息技术所教的内容和中学生爱好兴趣这一对矛盾中寻找最佳切入点,尝试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游戏化教学,探索新课程改革下,信息技术教与学的新思路。 关键词:游戏化角色驱动自主开发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众多的中学生留恋忘返于网络。《中国网络游戏调查报告》数据显示:中学生是网游主力军。笔者从事信息技术教学多年,一直思考这样的问题:在中学基础教材中,信息技术教育已经作为基础课程,实施了多年,虽然从学习角度给了学生引导,但为什么还有如此多的中学生留恋于网络游戏呢?
一、当前中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特点和内容分析
早在11月13日教育部就发出《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教育部通知,所有的初级中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那么,经过了这么多年,中学信息技术究竟开展的怎么样?
“现在的中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教的要么就是平时用不上的东西,要么就是不用教、孩子们也能自学会的东西,这种课怎能不让孩子心生厌恶”,中国计算机学会副秘书长杜子德在沪上举行的“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上,如是评价目前的中学计算机教育。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确令师生无味:从电子表格excel到
谈数学史视角的球体积教学设计思考论文
摘要:对牟合方盖法计算球体积教学中出现的三个难点——牟合方盖的由来、抽象牟合方盖的理解及牟合方盖体积的计算进行逐个突破,以期对教学设计有启发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球体积,牟合方盖,数学史
一、问题的提出
球体积公式是高中数学基本内容,不同的推导方法常常会达到不同的教育效果。有的教师通过切片求极限的方法得出球体积公式,培养了学生极限思想。有的教师利用球面小锥体结合球表面积公式推得球体积公式,培养了学生近似求和的思想。有的教师借此机会探寻古今中外的方法,向学生展示人类智慧的成果。比如,教师通过截面原理(祖暅原理)的引入,验证得出半球体积等于同底等高圆柱体挖去同底等高圆锥体的体积(公理法)。这种处理方式尽管介绍了中国古代的重要原理,却舍弃了知识生动的发生发展过程,未能充分展现其教学功能和文化功能。若能进一步引入中国古代计算球体积的重要立体———牟合方盖,利用牟合方盖计算球体积,不仅可以让学生经历古人“以方套圆,化圆为方”的求解历程,拓展学生的思维,还是一次增强民族自豪感的文化教育和爱国教育。有教师尝试向学生讲授上述各种推导方法,从课后学生的问卷调查[1]来看,牟合方盖法“太深奥,难以理解,自己根本不可能想到,即使勉强看懂了,也无法掌握”。何以古人一千多年前的推导方法不能为学生接受?学生在理解上遇到哪些困难?只有知道了这些,教师才能更好地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设计。
二、牟合方盖法计算球体积的教学难点及其对策
有学者将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分为四种方式:附加式、复制式、顺应式和重构式。[2]对于“深奥,难以理解”的牟合方盖法,教师首先应该理解史料,并按照学生的数学实际找到教学中的难点,才能进行创造性的教学设计,将数学史料更好地融入教学,最大化地发挥其教育功能。
难点1:构造牟合方盖的缘由
球体积的计算是古代几何学中的一个难题。为了获得球体积的精确公式,东西方都竭尽了好几代人的智慧,利用当时所有的科学成果,创造出许多重要的数学方法和精巧的几何构造物。在西方有古希腊阿基米德的力学方法和17 世纪意大利人卡瓦列利的不可分量方法,而在东方则有我国刘徽所构造的牟合方盖。牟合方盖不是自然无形体的摹写,而是为论证的需要构造出来的特殊形状的几何体。因而,它的发明是以深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为指导的,此数学思想即截面原理,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祖暅原理”。
古人对截面原理早有深刻理解。从《九章算术》“商功章”各求积术的编排顺序来看,作者有意将所有圆体安排在相应方体之后,即按方堢壔(方柱体)与圆堢壔(圆柱体)、方亭(方台)与圆亭(圆台)、方锥与圆锥的顺序叙述。古人先计算方体体积,进而利用截面原理,通过“方体体积∶圆体体积= 截面方形面积∶截面圆面积”得出圆体体积(如图1)。
类似地,在计算球体积时,古人仍试图利用截面原理,只是还缺一个重要的辅助工具,即球的方体“外套”。这个外套的体积较易求得,进而利用截面积之比求得球体积。
刘徽之前的古人使用的球外套为圆柱,“圆囷为方率,浑为圆率”,而圆柱的外套则为正方体(如图2,d表示球直径)。按照刘徽推测,古人认为球体积∶圆柱体积= 圆柱体积∶正方体体积=π∶4(这里 π 取近似值3),从而推知球体积 (《九章算术》的《少广》章有所谓的“开立圆术”,即已知球体积,求其直径的方法。开立圆术曰:置积尺数,以十六乘之,九而一,所得开立方除之,即丸径。以现代公式表达,即 由此推知 ,V代表球体积,d表示球直径)。刘徽指出《九章算术》中的该公式是不正确的,并在“开立圆术”注文中指出了一条推算球体积公式的正确途径。他创造了一个新的立体形———牟合方盖(“方”,指截面为正方形;“盖”,原为白茅编成的覆盖物,后用作器物上的盖子;“牟合方盖”一词可谓语意双关,它既指球的四面切合的方外罩,又指它形似上下结合的两把方伞[3]),并利用牟合方盖来求得球体积。
我们不妨来重温刘徽创造牟合方盖的过程。图2 中,圆柱与正方体的截面面积比始终为 π∶4,按照这种思路给球套的外套也应有这种截面性质。刘徽发现以圆柱套球,圆与外方仍有两面不切合(图3(1)),如要达到四面都切合,则按垂直方向再套上一个圆柱即可,经过一番思考,刘徽终于发明了球的牟合方盖(图3(2)为半个牟合方盖)。
刘徽发明牟合方盖,正是古人“以方套圆,化圆为方”的解题思路,而最终能由方求圆则依赖截面原理这一重要公理。如果教师能在呈现牟合方盖前讲以上这些作为铺垫,学生就能对“为什么要引入牟合方盖”有所体会。
难点2:如何理解抽象的牟合方盖
一般的教学材料中呈现的牟合方盖有两种情形(如图4):通过图4(1)正方体中两垂直圆柱的公共部分,或者图4(2)中两根垂直的相同圆柱的公共部分,来得出图4(3)中的牟合方盖。无论(1)图还是(2)图,要让学生想象出相交公共部分是(3)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时学生就会感觉牟合方盖太抽象,不易理解。有些教师可能会求助于3D多媒体,有些教师可能会求助于实物制作。其实,教师不妨沿用刘徽创造出牟合方盖的思想,即截面以正方形外切圆形,让学生想象牟合方盖的外观。如图5 所示,让学生想象一刀一刀平行地切球体,得到一个个大小不同的圆,以圆的外切正方形代替圆,保证这些正方形中心重合,对角线叠合,这样就形成了牟合方盖的外形(这里教师也可以让学生画出牟合方盖的三维图来加深理解)。
经历过这番想象与操作后,再向学生介绍图3和图4,学生更能接受牟合方盖的形象。这里教师需要对学生提出更进一步的要求,以便为计算牟合方盖体积做准备。球内切牟合方盖,相切于哪些部分?教师可通过平面的方圆相切图帮助学生理解,相切部分在牟合方盖的面上,正好是球的两个垂直大圆。
难点3:如何计算牟合方盖的体积
刘徽指出,在每一高度上的水平截面圆与其外切正方形的面积之比都等于 π∶4,因此球体积与牟合方盖体积之比也应该等于 π∶4。牟合方盖的体积怎么求呢?最终刘徽没有能够解决,他说“敢不阙疑,以俟能言者”,他提出问题,等待后人来解题。尽管刘徽没有推证出球体积公式,但他为后人指出了解决球体积的正确方向。
两百年后,刘徽的问题终于被祖冲之和他的儿子祖暅解决了。我们来简单回顾他们的解决方法,考虑到牟合方盖的对称性,祖暅计算其1/8 体积,将其放于小正方体中考虑(图6)。祖暅不直接求1/8牟合方盖体积,转而求小正方体中扣除1/8 牟合方盖后的剩余体积。常规说来,剩余立体形状不规则,更不易求。但是祖暅利用截面原理,发现剩余部分体积应等于一个“阳马”(一棱垂直于底面,且底面为正方形的棱锥,图7(3)中椎体O-ABCD即为一个倒置的阳马)的体积,而阳马体积又等于小正方体体积的1/3,从而得出1/8 牟合方盖的体积为小正方体体积的2/3。
在讲图6 的水平截面之前,教师有必要与学生一起对图6 作深入观察。学生应能理解弧AE,AG实则为大圆周长的1/4,AF为牟合方盖的棱的一部分。明确这些之后,教师可与学生一起讨论图6 立体的水平截面(见图7)。
图7 中,设球半径为r,取截面高为h,三幅图中阴影部分面积依次为S1,S2,S3。通过勾股定理和比例等知识,易得S1=r2-h2,S2=S3=h2。由截面原理 ,故 。再由V球∶V牟合方盖=π∶4,得 。
三、进一步地反思
教学中引入数学史料可以有多种教学功能,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习兴趣,而且可以让学生在“再发现”和“再创造”的过程中感悟其中的数学思想及精髓,为锻炼学生思维提供绝佳契机。在经历了古人的探索过程后,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思考一:牟合方盖的体积计算还有其他方法吗
祖暅在计算牟合方盖体积时利用了对称性,首先计算1/8 的体积。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此方法作进一步拓展。能不能首先计算1/4 或者1/2 的体积呢?如何借助截面原理构造新的立体呢?以1/2 牟合方盖(图8(1))为例,设球半径为r,则高h处的截面面积为4(r2-h2)。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类比思想,得出形如图8(2)的新立体—与1/2 牟合方盖同底等高的柱体挖去一个同底等高的倒方锥。显然,两副图中阴影部分面积相同。进而借助新立体求得1/2牟合方盖的体积。
思考二:球体积公式的推导能否简化
中国古人计算球体积利用了其外套“牟合方盖”间接求得。教师可引导学生简化推导过程,如果不利用牟合方盖,是否可以直接利用截面原理得出球体积公式?考虑半个球体,若球半径为r,截面高为h处的水平截面圆面积为 π(r2-h2),这时构造的新立体截面积等于两圆之差(如图9),该新立体为与半球同底等高的圆柱内挖掉一个同底等高的圆锥。这就是我们通常在教科书上看到的推导方法。
经过这样一些步骤的改进,学生不仅可以知晓古人的计算方法,赞叹古人的聪明才智;更能通过自己的智慧改进古人的方法,拓展思维,求简求优。
通过上述推导过程得出球体积公式,相信学生对截面原理会有更深刻地理解,对于中国古代计算球体积过程中的重要创造———牟合方盖的产生及体积计算会有更深入的体会。这里我们只是对牟合方盖法教学中可能遇到的难点进行分析,以期对教师的教学设计有借鉴作用。而合适的教学融入方式,则有待教师作进一步的尝试与探究。
参考文献
[1]任明骏.关于球体积公式教学各异的调查与分析[J].数学教学,(4).
[2]汪晓勤.HPM的若干研究与展望[J].中学数学月刊,(2).
[3]李继闵.《九章算术》及其刘徽注研究[M].太原:山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生态设计理念下环境设计教学论文推荐
一、生态设计理念在高校环境设计教育中的现状
随着近代工业革命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艺术参与环境改造的活动越来越多,这是在全世界范围内众所周知的。今天,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化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题。我国环境设计教育改革需要较为科学的理论进行指导,否则与迅速发展的国家经济、文化形势不相适应。环境设计是一门集艺术、科学、工程技术于一体的应用型新兴学科,以环境规划设计、环境形态艺术、物质环境设计、大众行为心理等为研究核心,以策划、规划、设计、管理四个环节的结合,构成了环境设计纵向系统的整体。环境设计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类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涉及的学科专业领域包括生态学、建筑学、艺术学、行为学、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城市设计、规划设计等。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开设了环境设计专业,课程设置主要由通识课、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实践课四部分组成。其中,通识课约占总课程量的50%,学科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约占40%,专业实践课约占10%。在专业课程中,主要以景观设计、观赏植物配置与造景、景观小品设计、建筑初步设计、室内设计、家具设计为主线设置一系列专题设计课程,课程分类繁细,内容覆盖面广,各自独立,呈点状的板块式分布。教学方式以理论教学为主体,以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为补充,在理论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手段传授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在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则指导学生在本门课程内分阶段地完成专题专项研究,使学生能够运用多种合理的表达方式充分展现自己的设计创意,最终达到本专业的教学目标。生态设计在一些西方国家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市场与教学体系,其设计教育发展程度较高。我国的生态设计基本上还处在探索阶段,各高校的生态设计教育发展程度不均衡,受重视程度也需要加强。因此,国内高校可借鉴国外设计院校的教学模式,积极建立与国外设计院校和相关科研机构的互动关系和交流合作,吸收先进的环境设计专业的办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研究成果,为培养出符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所需的、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层次复合型设计人才而肩负起重大责任。在环境设计教育中植入生态设计理念,应根据所处环境的自然条件,充分运用生态学、设计学、环境科学及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等,创造适合人类生活、工作需要的环境,最终体现出人类的生存环境与生态系统长期相协调的状态,使生态环境得以改善,同时让人类历史文化的精华得以继承。但是长期以来,环境设计教育受社会意识、经济压力、资源条件等因素影响,国内部分高校还没有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环境生态设计教学体系。
二、生态设计理念在环境设计教学中的培养途径
1.建立科学教学构架,开设生态设计课程
环境设计教育教学改革应将重点放在生态设计理念的培养方面,将生态设计相关课程内容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并不是在设计课程中给学生讲一些概念性的理论就能使学生完全理解生态设计理念,生态设计教育要具体落实到专业课程教学中,根据居住区景观设计、街道区景观设计、商业区景观设计、滨水区景观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等各种不同的环境专题设计课程,结合设计案例在教学过程中倡导适度设计,逐步使学生形成一种从生态设计的角度解决环境设计问题的思维习惯。最终使学生在今后的设计过程中树立科学的设计观,秉持生态设计理念,探索低能耗、低污染的环境设计方法和途径。教师应是生态设计教育的倡导者和实施者,只有谨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教育者,才能将生态设计的可持续观念深深植入学生的大脑。教师言传身教所传递的信息将会影响学生未来的环境设计观,这是一种倡导保护生态环境的`正能量,相信这种力量的影响力会越来越大。建立科学教学构架,贯彻科学发展观,体现可持续设计,就要优化课程体系,适当增设生态设计课程。教师应遵循“理论—方法—实践”的环境生态设计教学思路,尽可能在大学二年级以前开设诸如设计学概论、环境学概论、城市规划原理、景观生态学等基础理论课程,使学生建立基本的目标概念和设计观念。在大学三、四年级时,应系统地将生态环境策划、生态环境元素、生态设计方法、生态设计法规融入环境专题设计课程教学,并辅以一定的实验教学与实训实务等。
2.树立生态设计意识,积极感知生态环境
树立生态设计意识,需要培养学生形成一种生态观的设计思维习惯,积极感知生态环境。在课堂教学中,生态设计的内容是核心,教师要适时、适当地将生态设计理念及其重要性传递给学生,从而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在任何给定的设计中,学生都要仔细分析生态给环境中的建筑物、构筑物、道路、水景、人群等带来的价值,不是先设计环境中的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等再考虑生态性,而是要从生态的角度进行环境中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等的设计。环境设计绝不能脱离生态理念而凸现个性创意,任何时候都要从塑造生态环境的角度创造环境的构成形式。另外,对于环境设计的创作成果,师生也不能只注重方案多么个性,效果图多么漂亮,构成形式多么震撼,而要学会关注环境的长期寿命,即通过生态观与环境的融合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当这种生态设计理念真正深入人心,学生才会在作业训练或设计实践中更积极地感知生态环境,认真思考设计与环境的关系。
3.关注设计生命周期,节约能源物质消耗
以往的环境设计教育中,对于环境外在形象、功能特点、艺术感的训练较为偏重,而材料、构造、工艺、技术等课程由于与实践脱节,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难以理解和消化。因此,材料、构造、工艺、技术等课程是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学习的软肋。虽然许多高校针对这类知识设置了一部分材料、构造、工艺、技术等方面的课程,但是其教学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材料、构造、工艺、技术等知识是设计立意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倘若在设计作品中所使用的材料本身就缺乏生态观的考虑,那么整件设计作品的生态性将荡然无存。在材料选用方面,具有生态性的材料形式非常讲究,环境设计师应尽可能地采用当地材料和自然材料,因地制宜地选择合理的构造技术和建造形式,同时以能循环使用、降解再生的材料为主,并且高度重视环境的使用寿命。在环境设计中,自然景观元素和生态系统保护显得非常重要,如自然水体景观、原始森林的保护,应尽可能减少能源消耗以及土地、水、生物资源的使用。通常情况下,为了尽可能地减少能源和物质的消耗,设计师应视自然资源为宝,在环境设计中合理地利用自然中的光、风、水体、植被、土壤等,使其服务于环境的新功能,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如,一些西方国家的环境设计将关闭的工厂和废弃的场地注入鲜活的生命力,使其利用生态技术恢复后再次被人们使用,成为市民追求时尚潮流的休闲娱乐场地。因此,设计师应充分关注环境设计的整个生命周期,减少能源和物质的消耗,包括材料选择、构造技术、施工建设、使用管理和废弃过程,这样会大大降低环境设计场地的耗能和耗材,实现节约能源、节约资源、回归自然、舒适健康的美好愿望。
4.把握生态设计原则,尊重自然环境设计
今天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远离自然环境,自然元素、自然气息和自然过程在日常生活中日趋淡化,人们对大自然的渴望成为环境设计师的诉求。设计师需要合理把握生态设计原则,尊重自然环境设计,体现当地的传统文化和乡土情怀,顺应场地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原有场地的各种资源,创造出充满生态之美的环境,以满足人们与大自然亲近的心理。因此,环境设计师应善于从自然界中汲取灵感,将环境中的建筑物、构筑物、广场、庭院、绿化、水体等是否尊重自然、显露自然作为判断环境设计成败与否的关键。建筑物、构筑物等矗立于环境中,称为实景,在此基础上给观赏者创造的一种想象空间称为虚景,建筑物、构筑物等与其共同构成的环境空间能够形成虚景与实景的融合,也就是虚实相生、虚实相应的意境。这就是中国传统美学观中“虚”与“实”的辩证思想,追求“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艺术风格,与中国山水画、山水诗词的创作精神“求‘神韵’于‘大象’”是一致的。如地形变化多端的场地拥有特殊的地形环境,场地中往往呈现出某一地段多岩石、多沙土、多植物、多冰雪、多雾等现象,具有较为丰富的自然现象和自然环境,那么环境中的建筑物、构筑物等设计可充分利用这种自然现象和自然环境的优势,将岩石、沙土、植物、冰雪、雾等作为环境设计的一部分,再利用阳光、风雨、微地形和微气候为环境空间营造意境。结语社会对环境设计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育改革应针对市场的改变而与时俱进,甚至预见社会发展趋势。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思路是以动态发展、动态更新为前提的,这不仅是新形势对环境设计教育功能的要求,也是各高校努力探索的必要前提。因为不能保持先进的教育,就无法保证环境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更无从谈起对环境设计教育的贡献。
生态设计理念融入环境设计教学,是实现环境设计科学发展的一个质的飞跃。为了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培养高等人才的环境设计教育应肩负重任。环境设计教育者必须秉持可持续的生态设计理念,把握好我国环境设计教育前进的方向,摒弃不切实际的环境外在形态艺术化和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物质享乐的实用价值观,构建一种尊重他人、观照后人、公平对待自然、充满人文理性的文明观、生态观和价值观,让生态设计理念成为未来环境设计师必须遵循的职业道德。
浅谈新课程下高中数学的教学设计论文
课堂是教师的主阵地,也是推进数学新课程改革的主战场。教师按课程的规定,为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经验、个性发展提供最有效的途径与方法;为学生终身发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奠定基础。在新的理念下究竟如何展开课堂教学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就如何进行教学设计谈几点认识。
一、教学设计应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有的新知识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再创造”,才能纳入其认知结构中,才可能成为一个有效的知识。传统课堂设计往往是“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写,学生记”。在这样教学下,学生机械被动地学习,师生缺乏主动对话、沟通、交流。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必须转变角色,尊重学生的自主性,以新的理念指导设计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不同学习内容,使学生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自动的建构过程。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组织教学活动等方面,应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参与探究问题。
二、教学设计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当代科学的发展已呈现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趋势,单凭个人的力量无法胜任科学研究工作。据统计,诺贝尔奖金有60%是集体获得。美国女科学家哈里特·朱克曼在《科学的精神》一书中说:荣获诺贝尔奖金的研究成果大都是通过合作获得的。
为促进学生的合作交流,教学设计时应考虑到把班级分成几个小组,有明确的责任分工,教师能有效地组织学生的合作学习、交流。这样设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同时有助于教师的.因材施教,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教学不足,从而真正体现“不同的人在学习上有不同的发现”的教学目标。在教学学习中,个人努力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则能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在交流与讨论中,能够澄清认识,纠正错误。这有助于扩展思路,提高能力,培养合作精神,体会分工协作带来的快乐。
三、教学设计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新课程标准》大大增加了数学建模内容,也就是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已经成为不同层次数学教育重要和基本的内容。因此,我们有必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着力加强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并将之渗透到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所以教师必须认真研究课程标准,设计富有情趣、联系生活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使学生自觉地联系数学以及其他学科的知识,让学生参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全过程,并深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如在学习必修五第一章《数列》最后一节时,可以让学生先去调查亲戚、朋友购房时所选择的付款方式;学习《解三解形》最后一节时,可以让学生设计恰当的方式去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
由此看出,这种模式的一个关键点就是围绕学生日常生活来展开,由学生身边的事引出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和谐关系,可以让他们真正应用数学,并引导他们学会做事。
四、教学设计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关注学生的学习以后,还要给他一定的空间,让他突破自己。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不应停留在简单的变式和肤浅的问答形式上,而应让他在学习某些内容时,自己有一些新的发现,获得一些相对他自己而言的新结论。使学生在“观察、联想、类比、归纳、猜想和证明”等一系列探究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
如在《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一章的教学设计中,一般先复习《平面向量》,然后让学生自己研究,大多数同学类比平面向量的研究方法,能总结出空间向量的计算和应用。这一方法展示了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反映更高层次的思维水平,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过程,应该看成是培养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过程。从多个角度来认识,我们做事情的时候,不必十分在乎学生初级创造的结果,而要重视学生在这个创造过程中人格的建立、能力的发展、学科素养的成长。
随着《课程标准》改革深化,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都在不断更新,作为数学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从学生的全面发展来设计课堂教学,更加适应《新课标》的发展要求,培养好每一个学生。
网络环境下教学设计的探究论文
内容提要:如何在网络环境下,开展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我们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和教育理论,吸取传统教学的优点、长处和方式、方法实现教学目标。由此对网络环境下教学的设计展开论述,并从可行性,软、硬件设施要求,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一定深度的探究。
关键词:网络环境 教学设计 素质教育 网络教学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当今社会发展的优势蕴藏于知识和科技之中,社会财富日益向拥有知识和科技优势的国家和地区聚集,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上占优势,谁就在发展上占据主导地位。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为了适应新形势,我们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教学模式,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网络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是教育教学手段的一次历史性变革,必将有力促进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推动教学方法的革新,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出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如何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是各中小学所关心的比较重大的问题。
一、教育信息化是时代的需要
网络教学是多媒体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与现代教育理论相结合的产物。现代教育技术是当代教育的制高点。教育技术新定义指出:“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以现代学习理论为指导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是教育技术学的核心内容。建构主义是现代学习理论历经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建构主义对教育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网络教学,将产生革命性的影响。
网络技术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使教学方法变得更加新颖、多样化,教学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教学中可以充分运用网络技术和资源,借助媒体手段,展示知识的发生过程,将抽象内容形象化,深奥内容浅显化,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空余时间,以多种形式拓展知识面,了解最新技术成果,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思辩能力,动手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网络平台为素质教育提供了智能环境
1、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必然
处于世纪之交的中国教育需要创新精神,而创新的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靠教育、靠人才。国力的竞争,知识经济的竞争将最终演变成为对人才的竞争,而高素质的人才是培养和教育的结果。教育面临着知识经济带来的严峻挑战,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育体制,加强素质教育势在必行。同时,新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也给教育带来了机遇。
所谓素质教育,其实质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潜能,培养创新意识,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素质教育能使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即既重智力的教育,又重情感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即教育的主体是人,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的地位,一切的教育或教学活动都是以学生为前提的;素质教育是注重学生发展的;素质教育是开放的。
2、现代教育技术为素质教育提供了方法论
那么,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如何发开展素质教育,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毫无疑问,现代教育技术是突破口。为此,我们必须在理论与实践上把握和理解现代教育技术的含义。
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它并非指单纯的物质技术,不是为技术而技术,强调的是设计和运用现代教育的思想、观念和方法,即探索如何为教学建构有效的教学信息资源环境或学习空间。传统教学是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强调刺激——反应,教师的作用只是起到一个外部刺激作用,教学当中忽视了学生内在心理反应。根深蒂固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的位置上,学生成了知识的灌输对象。按上述素质教育的内函,这种教学模式不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它扼杀了学生的个性。人本主义理论认为教学的问题主要是:教学目标上,强调个性与创造性的发展;课程内容上,强调学生的直接经验;方法上,主张以学生为中心,放手让学生自我选择、自我发现。这种主张与素质教育所强调的是相同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利用这一理论,来整合的各种教育资源,优化教学过程。
在中国,现实的教育现状是:教育比较落后,发展很不均衡,需要接受教育的人口特别多,这种情况决定了我们的教学形式主要是面向学校班级的课堂教学,虽然素质教育是开放的(学校、社会、家庭),但在很大程度上,我们所强调的素质教育也必须在这一基础上实施。这给课堂教学设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然而,每个学校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一套办法,夫论如何,网络技术是改进课堂教学设计的切入点。
3、网络环境下教学资源的特点为素质教育提供实施环境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资源的特点:资源是开放的、共享的;传播媒介多向交流的;传递系统是多媒体的;知识是跨越时空限制的。
这些特点决定了网络环下教学过程是:开放性与全球化;学习过程的交互性;学习内容选择的自主性和个性化;内容形式的多媒体化。但一旦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组织起来,必然带有松散性、不确定性、难控制性,在当前大都没有脱离学校模式、班级模式的课堂形式下,这种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设计,的确是前所未有的一种新尝试。
4、我校校园网的建设为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实践提供了物质保证
我们为适应时代要求建立起校园。计算机硬件设施已具备了一定规模,初步建立了一支有强烈教改意识和一定计算机技术水平的多媒体软件研究队伍。我们利用自己的师资优势,设计出符合本校教学实际的教学网站,使广大教师能够在科学的教育教学思想和观念指导下,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方式和手段,改变落后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改变学生的学习环境,实施素质教育。学校的现代化教学设施齐全,拥有三个微机室,两个多功能语音室、一个多媒体电化教室、两个教师多媒体制作室,学校现共有200台586以上的电脑,两台视频投影仪,三机一幕已全部进入教室。学校将于省重点中学验收前建造校园电视台、广播电视系统、校园网络系统、视听阅览室、软件制作中心等。由于校园网络平台的不断完善,目前师生们在各个办公室、计算机实验班和计算机专用教室的工作站,已经能通过校园网络完成获取各种教育、教学信息、通知、电子邮件、视频点播、运行多媒体课件等,现在我校已具备办公无纸化的基本实力。校园网络为学校的教学、管理现代化、信息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实践
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把难以使学生直接感知的事物和现象,在短时间内直接有声有色的呈现出来,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地注意力,完成从形象的感性认识到抽象的理性认识。因此,在各学科课堂教学中如果能根据教材特点和实际需要,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一定的情境,并让学生在这些情境中进行探究、发现,在特定的情境中理解事物本身,将有助于加强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秦兵马俑》一课时,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关于秦兵马俑的录象,在学生面前真实地展现出两千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奇迹,使学生感受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心灵得到震撼,达到“未学文,先有感”的效果。在这样认识的基础上,阅读、理解课文对学生来说已不是什么难事。这样的学习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的机会,学习课文时学生都能积极踊跃发言,表达自己所见、所思、所感。此时此刻,对学生来说,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强烈的内心需要,一种有意义的创造活动,一种愉悦的情感体验。
“教学的艺术就是一种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夸美纽斯),给学生展示一些美丽的与课文相融的图片,可愉悦学生的心灵,激发创作热情,从而一步步踏入老师所营造的情境中,产生共鸣。自清先生的《绿》,“格调清朗,节奏明快,充满生命的活力,洋溢着勃勃生机,反映作者勇于进取的精神”,更动用了多种写作手法。我们学校的语文老师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为了使学生进入情境,背课时准备了大量的精心挑选的色彩明艳浓烈的图片,其中有一张堪称美仑美奂的“梨花带雨”图片,以及与“绿”课有关的大量的录像片段,还有和本课有关的背景资料,把他们按照一定的顺序有机地链接在一起,以网页形式在学校的网络中心服务器上发布,上课时,学生一人一机,先让学生自学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等学生都可以在网上获得,网页上的图片和相关录像,加深了同学们对《绿》这篇文章的美好印象,在课上同学们可以在网上了解他想了解的一切。整个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的时间占了多数,很多学生在看到“梨花带雨”这个图片时,不由得惊呆了,任课老师趁机“从大家眼神中,我看到了一幅美丽的
‘梨花带雨’图,大家能否用语言去描绘、赞美呢?”,同学们的写作热情被激发了,纷纷发言,可惜许多同学语言干瘪,词不达意,老师顺势引入课文,“让我们看看朱自清先生是息样描绘梅雨潭那醉人的‘绿’的,学习他的表现手法,然后再描绘”。这样既然可以使学生多一次写作机会,在激发的创作热情中用心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从而更深层次地融会贯通地描绘这些景物,事半功倍,一石三鸟。
又如,在执教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语文老师就是在网上找到钢琴曲《秋日的私语》,并引导学生想象作者描绘的幽僻的小路、多姿的荷花、微微的晚风,缕缕的清香、淡淡的月色、薄薄的轻雾,品味作者迷离恍惚、深沉抑郁的情感。这些不正是作者夏日荷塘边的窃窃私语么?不正是这种轻松中夹着哀愁,恬淡中和着丝丝苦涩的独特意境么?在这种情况中,学生轻松体会了作者那种难以言状的苦闷、彷徨、低沉、抑郁,从而自然的联想到当时腥风血雨的黑暗现实,理解当时的知识分子,理解作品的主题。
文学作品一般都有是在对景物的传神写照中,自然流露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眼前的传神写照即是“境”;而其中的思想的自然流露就是“情”,“情”与“境”天衣无缝的融合,就构成了作品的艺术境界。“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不仅)激发学习兴趣,(还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魏书生语)。利用网络环境中的声音、图片、动画、文字等大量的资源等创设情境,获益良多。
如在数学教学中,可以利用学习软件“几何画板”为学生提供自我动手、探究问题的机会:当面对问题时,学生可以通过思考和分析,提出自己的假设和推理,然后用“几何画板”加以验证。采用这样的学习方式,能够让学生在虚拟实验环境中通过实验操作、观察现象、读取数据、科学分析等学习活动获取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和科学研究的态度,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多媒体计算机具有强大的交互功能:①他可以进行“人机对话”,智能地分析接受人的指令并作出积极回应;②他可以循循善诱,把学生的学习探究活动逐步引向深入;③他可以全程监控学生的学习探究过程,对学生在学习进程中的表现作出及时的评价,随时激励学生的学习情感,并能总结反馈学生学习成果;④他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随机地选择学习探究的内容和方式;⑤他还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探究起到帮助、提示的作用,等等。因此,我们要借助人机交互技术和参数处理技术的优势,充分利用各种应用软件平台,积极研究、开发各种学习软件平台,制作交互性较强的教学课件,建立虚拟学习环境和实验环境,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向实践性、研究性转型。
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包括大量知识信息、各种素材、各种应用软件等。我们要尽量挖掘这些宝贵资源,突破书本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指导学生在计算机资源库或网络中“探险寻宝”,极大扩充教学知识量和信息量,使学生在获取、分析、加工、应用信息的过程中进行个性化学习,实现对知识的重构和创造,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目标。
网络资源的大容量性、集成性、开放性等为学生提供了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从教学方式的手段看,它有别于传统教学,能借助声音、图片、动画等的神奇配合,为语文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提供有效途径。
在信息化社会中,合作能力是人的一种基本素质。因此,我们必须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协作式学习,重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协作能力。计算机网络在沟通、交流方面具有直接、方便、快捷等特性,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的这种特性,组织学生在因特网、局域网、校园网的硬环境下,进行讨论、咨询、协商,完成情感与信息的交流。这种交流与沟通的方式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可以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也可以延伸到校外并且随时随地进行。学生在这样一个没有围墙限制的网络空间里学习,可以从中体验到合作学习带来的丰硕成果,从而促进学生和合作能力的发展。
当然这里面少不了教师上课前的准备,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要作系统安排,精心策划。教学设计分为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前者主要是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为理论基础,后者主要是以认知学习理论为基础,前者是通过教学分析进行教学事件的设计及呈现教学事件的教学策略的设计,后者主要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中,选用学习资源或外界帮助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它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学习分析,设计学习资源,认知工具以及学习者的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和支持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教学策略、模式。这种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符合了人本主义及素质教育的对教育的要求。
网络环境下教学设计中,我的体会是:一是学生不太习惯于这种不太“象”上课的模式,大部分学生不知道如何进入角式(可能与传统的根深蒂固的教学模式有关),学生普遍反映信息太多,没有次序,不容易进入学习的角色,另外网页内容外观花样多干扰大。但这次教学设计实践是成功的,效果是好的,实现了教学目标,大部分的学生学会了自主获取信息,动手、动眼、动脑三维一体,多重刺激,学习兴趣增强了,创新能力增强了。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与传统教学相比发生了很大改变,教师在传统教学中的威信感受到了挑战,压力增大,因为教学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与灌输;教师的角色主要是教学信息资源的设计者、学生学习促进者,教师表现主要是从前台走到了后台;教师在教学当中不能由计算机或计算机网络代替,相反教师在这种模式下的重要性更大了,计算机只是一种信息加工和呈现的工具,教师唯一选择是需要不断的更新知识和扩大知识面;教学组织者需要跨学科的知识结构;教学组织是单个教师所不能完成的,需要教师的群体协作;网络化的教学设计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是如何制作教学课件、如何把它们组织成为符合教学要求的教学资源形式。因此,如何制作符合网络环境下优秀的教学课件是网络环境下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真正达到了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的目的,学生是按照自己的认知水平学习和提高的,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完成的,这种学习使学生真正获得了智慧而不仅仅是知识,这正是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能够整合各个学科内在知识体系,学生使用计算机进行学习,首先要具有计算机知识(最起码是基础知识),其次必须要有跨学科的知识与能力,才能驾驭各种计算机软件,比如几何画板软件,要用它来进行学习,要知道软件本身用法及它涉及的数学、物理等学科各方面知识,这调动了学生纵向与横向学科学习的兴趣,它使学生形成了长久的自主学习的习惯,这对于开发人力资源很有益处,这也是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能够使学生开阔了眼界,扩大了知识面,互联网比特量以月成倍增长,传统教师念经式上课模式,其信息量充其量是九牛一毛。在这种模式下,我们的教师、学生是否作好了准备?教师、学生要转型到这种模式下,我们要做的工作还很多,培训便是比较突出的问题。
四、网络教学环境与支撑体系的建设
网络教学环境是网络课程得以运行的必要的场所,是为了让学习者能够方便快捷的访问教学资源、为学习者完成学习、达到学习目标提供的辅助环境。目前网络课程主要为学习者提供硬件环境与软件环境。
1 硬件环境建设
(1) 网络化教学的基本环境:依托外接Internet的校园网。
(2) 网络化教学场地:多媒体教室,该教室配备联网的多媒体计算机、投影设备、音响设备,并由控制系统形成一个整体系统,主要用于教员大课堂授课;多媒体的、网络化的语音实验室,形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交互的多媒体教学环境,可开展集中讲授、分组讨论、个别辅导等多种交互方式的教学活动;电子阅览室,集中一定数量的联网的多媒体计算机,主要供学生使用,这是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场所,配合教学系统,也可以进行交互式教学。 借助于硬件环境允许学生对其中的对象进行一定的操作,能自动地对学习者的动作做出判断,并根据学习者的指令对整个环境做出相应的调整,这一特征可以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使网络课程满足建构主义学习的物理特性上提供了积极性的要求。
2 软件环境建设
(1) 网络多媒体课件开发网络多媒体教学的开展有赖于网络多媒体教学资源的丰富。我们必须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多媒体教材制作的优势,专门成立了多媒体教材制作组。一是收集大量多媒体课件或电子教案,并利用这些制作工具的升级版本中网络功能将它们发布网上,较好地实现了其在网上的浏览和远程学习。二是运用网络多媒体技术和工具开发制作基于WEB的电子教案和网络课程。三是在多媒体教学服务器上收集整理了大量的网页素材:人物素材、图片、图形素材、音效、动画素材、音频、视频素材等建成多媒体素材数据库,供广大教师备课或制作课件时浏览和下载。
(2) 多媒体授课系统与视频点播系统建设多媒体授课系统是网络教学支撑环境的基本功能,它直接面向学生,由老师指导学习,是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最主要的来源,学生通过授课系统达到学习的目的。多媒体视频点播系统是多媒体网络应用的常见形式,它的核心是数据压缩技术和流媒体技术以及视频服务器与用户的交互,需专门的视频服务器和特殊的网络传输特性。
(3) 学习论坛、留言版和BBS的建构采用ASP动态网页技术建立了学习论坛、留言版和BBS。学习论坛主要采用聊天室的形式,在这里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可进行实时地交流。BBS采用电子公告牌的形式,学生可在BBS上提出学习中的问题,教师在任意时间访问BBS时,就这些问题可以做出回答;也可以通过留言版给教师提出问题,教师进行解答;可以在BBS论坛上完成多媒体作业的发布、完成、提交和批改;教师也可以在BBS论坛上就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开辟一个专门的讨论主题,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借助于网络通信技术和网络工具构建的通信交流环境为网络课程的使用者提供了方便、快捷的通信交流方式,使学习者可以在相互交流的条件下进行协商学习,使网络教学具有社会性学习的特征;另一方面,这样的环境能帮助学生方便、快捷地提出、讨论、解决问题,能帮助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使网络教学具有一定自主学习的要求。
五、网络课程的教学主体内容的建设
教学内容是网络课程的学习信息的主要来源。网络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应该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进行。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特征,网络课程应能满足学习者自主性学习的要求。根据此目的,可以为网络课程主要设置下列几项教学内容:课程导论、课程主体教学内容。
1 课程导论
这部分内容是为了帮助学习者能够顺利完成教学内容的学习而专门设置提示内容,如该课程的前导课程、学习者必备知识和技能、课程教学内容简介等。这些提示性内容的罗列一方面可以帮助学习者学习目标的确立,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生者学习过程中更快、更准确将当前的学习内容与原有的知识建立联系,也有利于学习者学习目的的建立。使网络课程的学习体现出累积性、目标指引等特征。
2 课程主体教学内容
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应该遵循充分发挥学习者主动性的原则进行。主体教学内容以知识点的形式进行组织,并配以教学活动、学习时数、学习进度、学习方法及参考文献资料等说明。从内容来看,主体教学内容给出学习每一知识点所需要的各种资料及建议性的学习方法等信息。这些内容的有机组合能促使学习者将原有的知识与将要学习的内容建立横向和纵向的联系,有利于学习者知识的建构。但如何提取有用的资料来完成知识单元的学习,要根据个人的情况来确定。从学习方法来看,学习者既可以根据课程所提供的学习方法、学习时数等辅助信息进行学习,也可自定学习步调、学习方式,但无论学习者采取哪一种学习方式,整个学习过程要求学生不断的分析各种资料,从中提取出自己需要的信息,即学习者必须用发现法、探索法等学习方法从各类资料种获得有益的信息,完成课程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能根据个人情况自行选者学习单元,如果遇到疑难问题,可以查阅课程所提供的参考资料或通过与他人协商的方法解决。总体来说,主体教学内容的这样选择和组织既能满足学习者主动性地位要求,也能体现教师的辅导地位。
3.课程形式设计的基本原则
(1)、网络化原则: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提供的各种功能,借助多媒体技术、网页浏览、文件下载、电子邮件、信息发布、教学课件等多种手段,发挥现代网络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优势,建立网上虚拟学习环境、虚拟实验、网上题库、网上考试等,利用计算机网络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计算机网络功能与教学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教育教学服务。
(2)、互动性原则:教学模式要充分体现网络互动性,让学生参与教学、了解新知识的形成过程,达到目标、过程、结论的递进。具体地讲:其一:参与教学目标的确立,有助于学生从“要我学习”向“我要学习”转化;其二:参与教学过程中重点难点,通过人机交互, 人与人的交流,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使学生从“我会学习”向“我要学会”转化;其三:教师要带领学生参与回顾,掌握知识的全貌,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由“我会学习”向“我学会”转化,实现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学习的教学目标。
(3)、自主性原则:给学生充分发挥和想象的自由空间,淡化强制与约束,给予更多的启发和引导,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利用网络交互功能,在明确学习目标的同时,提供可选择的学习方法、学习资源和知识检测练习,由学生自主选择,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再通过网络,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帮助和指导,随时调控教学过程,检测学习效果。
(4)、层次性原则:该原则是指在网络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不尽相同的特点,提出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情境,给学生独立的思维空间,这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具有独特的优势。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成功的喜悦。这也是“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全面提高”的教学原则的充分体现。
(5)、合作性原则: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运用网络模式教学既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设适宜的环境,还可为学生的合作学习创造良好的空间,利用群体的智慧,实现优势互补,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采用网上讨论、网上评论、网上答疑等形式,建立起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联系。
(6)、创造性原则:在网络教学中,更能体现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在网络环境下,创设声音、图像、文字、动画相结合多媒体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精神,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推陈出新。
六、关于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设计实践的思考
1、统一思想,更新观念
在传统电教面对现代信息技术的挑战过程中,观念的更新首当其冲,站上网络信息平台,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面向未来使我们更感任重道远。我们认为在以下六个方面认识到位,对我们正从事的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服务工作这一事业的进步与发展是极为有益的:
学校构建校园网络,在网络信息平台上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广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为教育教学改革服务,是贯彻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需要;是落实《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面向21世纪国际竞争,提高全民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的一项重要措施。
在学校构建校园网络是传统电教适应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一次机遇和挑战。象我们这样的实验校和示范校,在这一领域,进取责无旁待,观望和等待必将使我们痛失机遇,在竞争的挑战面前被淘汰没有同情可言。不等不靠,开拓进取是我们唯一的选择。抢占制高点,展现实验校和示范校的风采,是历史的机遇和期待。
在学校构建校园网络,为学校的计算机校园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计算机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网络信息平台上的计算机校园文化必将成为现代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时代呼唤教师要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
在学校构建校园网络,为在教职工中开展全天候的高质量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提供了最佳的物理平台,在这一网络信息平台上,更有利于发挥受培训者的主观能动性,实现“要我学”向“我要学”和“要我用”向“我要用”的可喜转变。
我们认为,信息技术渗透在信息化社会里的方方面面,信息素养是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我们必须切实转变教育观念,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和丰富的教学情境的创设工具。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为基于认知学习理论的教学设计提供了环境。处于信息时代的教师和学生,面临着一个全新的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和
认知工具的学习环境,如前所述,这种教学环境为素质教育的实践提供了教学条件。在这种环境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教师的职业技能和应具备的能力结构也随之转变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要紧跟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努力掌握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以提高自身素质,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教育部长陈至立。为了顺应这种转变,信息时代的教师必须掌握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关于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具体来讲主要是掌握WINDOWS、文字处理、演示文稿制作、收发电子邮件、网页编写、课件的编制、动画制作、学科教学专门软件等。同时,还必须掌握现代化的、先进的教学设计理论、思想和方法,用现代化的设计思想和方法指导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才能优化教学过程。
参考文献:
1、商继宗 等教学方法-现代化的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岳麓出版社
3、郝合军 郭震华等《网络环境下小学生学习方式初探》 中国电化教育第八期
4、周勤《协作学习与网络教学探讨》中国电化教育第五期
5、张荣华《网络环境下的小学自然探索学习》中国电化教育20第八期
6、章锐《历史研究性学习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资源支持》中国电化教育年第八
实践教学下艺术设计论文
一、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意义
在经过漫长的考察多个地区、多个企业、多个院校,针对不同社会结构、不同调研对象对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与市场人才的真正需求,笔者当下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与实际市场需求之间的真实差距,应该并针对该现象提出了“入学即实践”、“随市场需求阶段性渐进式结合”等创新建议、研究。艺术设计专业如何通过转变课程设置来更好的培养出合格的高素质技能型艺术设计人才,让学生学有所成、学以致用、顺利就业是本课题研究的核心目标。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如今的艺术设计教育已具备相当的.规模,高校数量、每年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在整个高等教育中均占很大的比重,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相比规模的快速扩张,艺术设计教育与市场的关系却在渐行渐远,培养的人才质量提高并不快,且没有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随着艺术设计教育也得以迅猛发展,招生人数逐年上升。但传统的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教学与实践等日益呈现出了其不合理性。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有效转型即与市场接轨是最终目标。
二、艺术课程实践发展方向
调研与分析,抽样调查我国当前部分高校和职业教育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与实践、学生就业、校企合作情况,并通过统计,分析当前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问题症结所在。
1“.包豪斯”设计教育模式“、双元制”职业教育基础理论学习。
2.针对我国当前不同地区经济特点、产业结构、人才需求等,在“包豪斯”设计教育模式、“双元制”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育理论基础上,引申并提出适合我国当前国情的新的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育培养体系,从“制造走向创造”,包括:
①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重新定义。
②学校与企业社会的合作教学、课堂与工作室的结合。
③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的及时配合。
④院系根据社会需求建立动态的培养体系。
⑤网络实践培训“企业、学生一对一监控”、“教师、学生一对一辅导”。
⑥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习惯模式等。
⑦对教师的提出新的评价及要求标准。
三、艺术课程实践发展目标
以办学机构的教育内容形式为主要视角,同时也将多角度的考虑接受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者即学生的最终培养效果、社会企业等经济活动实体的相关收益、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因素等方面。本课题研究方法的立足根本是调查研究,实践教学模式研究和来自多方包括教师、学生、社会企业及学校的总结汇总对比研究。
采用的研究方法步骤主要是:
一、相关资料收集的方法,主要通过文献、网络查询我国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实践环节的发展脉络和当今高职院校开设艺术设计学科的数据;
二、问卷调查收集毕业生及在校设计专业学生对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实践环节的看法及满意度的相关数据;
三、走访企业、行业协会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及建议的相关数据;
四、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进行实践性教学研究。
五、归纳分析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实践环节的不足之处,并在分析实践环节不足成因后归纳提出几点建设性意见。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