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四个全面是什么,本文共9篇,希望大家喜欢阅读!

四个全面是什么

四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更完整地展现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总体框架,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主攻方向更加清晰,内在逻辑更加严密,这对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提供了强力保障。

四个全面的基本内容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这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确保到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时间表,以及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等具体内涵。

全面深化改革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对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党的中央全会第一次专门研究法治建设。决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会同时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任务、布局进行了全面部署。

全面从严治党

从公开的新闻报道看,这6个字合在一起表述尚属首次。但其主要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10月8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的讲话中已经体现出来——“今天这个大会,是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行总结,对巩固和拓展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全面推进从严治党进行部署。”

拓展阅读:

提出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励精图治、攻坚克难,改革发展各项事业取得重大成就、开创崭新局面,得到广大干部群众衷心拥护和国际社会高度评价。

月,习近平到福建考察调研时提出了“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的“三个全面”。

年12月在江苏调研时则将“三个全面”上升到了“四个全面”,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新增了“全面从严治党”。

尽管此前习近平在不同场合,就这“四个全面”作出过一系列的重要论述,但在公开报道中,将“四个全面”并提,还是第一次,意义深邃。

此外,习近平在江苏将“全面从严治党”加入到“四个全面”中时,特别采用了“大气候和小气候”的比喻,“从严治党是全党的共同任务,需要大气候,也需要小气候。各级党组织要主动思考、主动作为,通过营造良好小气候促进大气候进一步形成。”

从时间轴来看,“四个全面”是在不同高层会议场合逐步提出的。

11月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

2014年10月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2014年10月8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提出全面推进从严治党。

本质意义

本质

就是“战略布局”。这个战略布局,蕴含了深刻的战略思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定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确定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将全面依法治国论述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抓手、定海神针和助推器;第一次为全面从严治党标定路径,要求“增强从严治党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实效性”。

每一个“全面”,都是一整套结合实际、继往开来、勇于创新、独具特色的系统思想。四个“全面”加起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新创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

意义

从历史的发展脉络来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对我们党治国理政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丰富发展。

从当代中国的现实来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集中体现了时代和实践发展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

从事业的长远发展来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确立了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的行动纲领。

——五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

“8000多万中国共产党党员与13亿中国人民一起……凝聚成13亿的中国力量”,当热播宣传片《中国共产党与你一起在路上》以变幻的场景呈现一个古老而又朝气蓬勃的中国,人们在光影交错的时空激荡中深切感受到,“中华号”巨轮行稳致远,需要从容驾驭的领航者;中国现代化列车驰向远方,需要强劲有力的火车头。

这是一组每每读来让人心生感慨的数据。国家统计局在21个省区市开展的民意调查显示,87.3%的群众认为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与以往相比有好转,77.1%的群众认为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有力度。这是全面从严治党形势下正风肃纪的可观实绩,是党的建设进程中从严从实的初步战果。

“打铁还需自身硬”“我们的责任,就是同全党同志一道,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在上任伊始的中外记者见面会上,将对民族的责任、对人民的责任、对党的责任,落脚到从严治党、使党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上。

党的闭幕不到一个月,中央就制定出台八项规定,发出正风肃纪、从严治党的强烈信号,全党全社会为之一振。“开弓没有回头箭”,两年多来,从坚持不懈反“四风”,上紧作风建设发条,到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从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使广大党员干部受到猛击一掌的警醒,到从严管理干部,完善党的建设制度、党内法规体系,全方位、高标准的管党治党举措,刷新了党风政风,深得党心民心,写下了党的建设新 篇章,开创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局面。在继承优良传统、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在我们党90多年历史上首次提出“全面从严治党”,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伟大事业和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构成了当代中国最为关键的“命运共同体”。“既然党和国家前途命运交给了我们,就要担当起这个责任”。正是基于“腐败问题越演越烈,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的忧患意识,多次重申“党的作风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号召全党及时解决影响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问题,认真医治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病症,坚决祛除滋生在党的健康肌体上的毒瘤,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开创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境界。

党的以来,以中央八项规定为肇始,以作风建设为突破口,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抓手,以反腐倡廉为动力,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思想在实践中不断成熟。全面从严治党,核心问题是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重点是从严治吏、正风反腐、严明党纪,目标是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这是党的建设规律的新探索。焦裕禄纪念馆的深情驻足,民主生活会上的以心换心,中央纪委全会上的谆谆告诫,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的亲力亲为……等中央领导同志的身体力行,全党同志的积极参与,不断诠释着“全面从严治党”的丰富内涵。“全面”是基础,它是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的紧密结合,既要靠教育也要靠制度,一柔一刚,同向发力;它是建章立制和执行落实的有机统一,既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又落实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强化守纪律、重申守规矩;它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向互动,既要领导带头、以上率下,又要层层传导压力,全党动手、全党参与。

党要管党,才能管好党;从严治党,才能治好党。从严治党,关键在治、要害在严。全面从严治党,意味着党的建设要在“严”字上铆足力气、下足功夫。思想上要把好“总开关”,作风建设要以“钉钉子精神”一抓到底,制度落实强调“抓铁有痕、踏石留印”,反腐败斗争强调“不定指标、上不封顶,凡腐必反,除恶务尽”……教育要严、标准要严、执纪要严、惩治要严、制度要严,“严”是贯穿始终的主线。对我们这样一个大党大国来说,从严治党更有其自身规律。全面从严治党,体现了治标和治本的统筹兼顾、自律和他律的双管齐下。这一党建战略思想,开创了党建新格局,表明我们党对新形势下党建规律、治国理政规律有了新探索、新认识、新创见。

“大盘取厚势,官子有妙手。”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从严治党体现了伟大事业与伟大工程的统一,体现了党的建设与治国理政的统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必须有一个主轴,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和文明,必须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这个领导核心无可替代,就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党的领导是“四个全面”之魂、战略中军帐之帅。全面从严治党,锻造坚强领导核心,就能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提供方向指引,防止在大的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就能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使党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提供政治保证,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凝聚共识、凝聚力量。

“天下将兴,其积必有源。”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从苦难到辉煌,从贫弱走向复兴,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把民族复兴推进到今天这样的境界,我们这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责任,就是要坚持不懈全面从严治党,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最坚强的政治保证。

——一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

再没有什么使命,比引领一个民族走向复兴更光荣;再没有什么事业,比团结十几亿人民共圆梦想更崇高。

这是一个崭新的起点。11月,以同志为的党中央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人民接续奋斗的基础上,继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谋划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续写这无上的光荣。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中思接千载,追寻中国梦。深圳莲花山,邓小平铜像前再展宏图,激荡改革潮。纪念“八二宪法”颁行,重申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塑造法治魂。力行八项规定,以上率下言出必果,坚守生命线……履新第一个月,起笔落墨之际,前进航标已然确立。两年多来,从党的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全面深化改革”,再到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求“全面依法治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宣示“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清晰展现。

历史,从来都是在直面问题中展开其波澜壮阔的画卷。经济总量领先下的人均落后,先富起来之后的共富挑战,资源环境约束下的转变压力,创新能力与发展需求脱节,国内外安全风险叠加交织,治理现代化目标任重道远……坚持问题导向和科学思维,以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全局视野和战略眼光,坚定中国自信、立足中国实际、总结中国经验、针对中国难题,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四个全面”,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是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立足治国理政全局,抓住改革发展稳定关键,统领中国发展总纲,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方向、重点领域、主攻目标。

第一次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定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第一次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确定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第一次将全面依法治国,论述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姊妹篇”,形成“鸟之两翼、车之双轮”;第一次为全面从严治党标定路径,要求“增强从严治党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实效性”,锻造我们事业更加坚强的领导核心。每一个“全面”,都是一整套结合实际、继往开来、勇于创新、独具特色的系统思想,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光辉。“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新创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

马克思说:“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四个全面”战略思想和战略布局,正是中国“发展起来以后”,更加注重发展和治理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必然选择。两年多来,统筹改革发展稳定,各项举措力度空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破局开篇,公平正义成为全面小康的重要着眼点;推进治党治国治军,反腐倡廉纯洁队伍,正风肃纪凝聚人心;运筹内政外交国防,中国梦与亚太梦、世界梦同频共振……短短两年多时间,科学统筹、协调推进重大决策部署,让局面为之而变、气象为之而新、民心为之而振。事实充分证明,“四个全面”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战略抓手。

“既要注重总体谋划,又要注重牵住‘牛鼻子’”。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对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的阐述,也是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哲学基础的揭示。“四个全面”,既有目标又有举措,既有全局又有重点,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和世界各国的共同追求,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和时代潮流,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从严治党是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必然要求。四者不是简单并列关系,而是有机联系、相互贯通的顶层设计。建成小康社会、焕发改革精神、增强法治观念、落实从严治党,“四个全面”的主线,勾绘出的是社会主义中国的未来图景。

很多时候,只有站在历史的峰峦之上,才能更清晰地洞察时代风云,更准确地把握前进方向。90多年来,从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基础;到确定改革开放这一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广阔道路,几代共产党人接力探索的过程,如此艰辛,也如此壮阔。“四个全面”的关键就在于坚持中国道路、增创中国优势。这一战略布局,统一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统一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统一于我们正在进行的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它兼顾中国特色和世界潮流,体现中国与世界的深刻互动,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中国和中国人民阔步走向未来的关键抉择。

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更伟大的征程正在我们面前展开。谋小康之业、扬改革之帆、行法治之道、筑执政之基,这是一场艰苦的奋斗,也是一次豪迈的进军。行走在复兴之路上,中国的昨天,雄关漫道真如铁;中国的今天,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国的明天,直挂云帆济沧海。

——四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

多少年来,在人们心目中,改革,就是解放思想敢于突破陈规,就是放开手脚打破条条框框。正因如此,“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当在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上为改革划定“法治边界”时,给世界留下的印象极其深刻。

党的以来,在以同志为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决策中,在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依法治国,被视为“鸟之两翼”“车之双轮”,成为上下贯通的“姊妹篇”,推动我们的事业滚滚向前。

循此回望,一条治国理政的主线,清晰可见。月,履新不到一个月,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庄严宣示,“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3月,刚刚当选国家主席,向全国人民郑重宣誓,“我将忠实履行宪法赋予的职责”。两个场景,一种态度:尊重法律、厉行法治,是必须把握好的施政之要。基于30多年的法治实践,经过两年多的法治探索,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集理论和实践之大成,绘就全面依法治国新蓝图,为法治中国建设标定新的里程碑。

全面依法治国,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有数千年人治传统的国家来说,无疑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昭告“没有法律之外的绝对权力”,彰显法治权威;强调“政府职能转变到哪一步,法治建设就要跟进到哪一步”,发挥法治力量;告诫“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完善法治实践;要求“领导干部要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塑造法治信仰……提出全面依法治国,开阔了法治的格局、丰富了法治的内涵、拓展了法治的外延,让全面依法治国成为治国理政思想重要组成部分,助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走向新境界。

将全面依法治国确立为重大战略布局的一环,标志着依法治国按下“快进键”、进入“快车道”。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等,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回答法治统一性的问题;“五大法治体系”“三个共同推进”“三个一体建设”,从国家治理的角度,回答法治协调性的问题;“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从参与主体的角度,回答法治系统性的问题。特别是回答了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关系这一根本问题,既明确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处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地位,也强调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对法治认识的不断深化,正是执政党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自我超越、自我提升。

把全面依法治国放到当前中国发展的棋局中,才能体会这一战略部署的重大现实意义。党的以来,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无不以法治为框架、用法治作支撑、由法治来贯穿。从简政放权不断深入,到民生事业逐渐完善;从经济改革大刀阔斧,到党的建设抓铁有痕,法治都提供了制度保障。如果把治国比喻成一本大书,那么法治就是大纲,纲立文顺、纲举目张。治理体系中,法治体系成为关键一环;治理能力中,依法治国成为重要内容,法治的引领和规范,确保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

在更大的坐标系中审视,一个鲜明的感受是,无论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历程中,还是在中国现代化百年征途上,或是世界社会主义几百年演进中,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举措,都标志着一个全新的探索。将依法治国提升到“为子孙万代计,为长远发展谋”的高度,将目标设定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立足点是坚持中国道路、完善中国制度。作为治国重器,全面依法治国书写的是法治史的新 篇章,开启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征程。

在“四个全面”中,全面依法治国这一战略举措,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相辅相成,共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战略目标提供基本动力、基本保障、基本支撑。法治是框架和轨道,也是理念和方法。重大改革需要于法有据,改革成果需要法治固化,全面依法治国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稳定性、规范性;依法治国首先要依规治党,依规治党才能依法治国,全面依法治国与全面从严治党本质一致、辩证统一。没有全面依法治国,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就不能有序运行,就难以实现社会和谐稳定;没有全面依法治国,我们就治不好国、理不好政。在法治确定为党治国理政基本方式的今天,全面依法治国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只有如所要求的,全社会都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把法治思维、法治方式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全过程、落实到改革发展的大棋局,法治才能成为中国前进的坚强保障,从而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

“法者,治之端也。”要跳出历史周期律、实现长期执政,要走好中国道路、实现长治久安,就必须落实好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沿着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法治中国,我们一定能在“四个全面”相互激荡的伟大进程中,绘就民族复兴的宏伟蓝图。

真正做到“全面”并不易,没有战略定力,不敢攻坚克难,不能自我革命,“全面”不会自己从天上掉下来。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绝非话语的简单并列与排比,贯穿其中的是中国共产党人清醒的忧患意识与自觉的责任担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全面”是必需,非“全面”不足以成事,非“全面”也不可能成事。

小康社会如果不“全面”,就会出现用平均数掩盖大多数的问题,就会出现“一俊遮百丑”的现象。“全面小康”必须是一个都不能少,一项都不能缺。如果中国社会还有哪一个民族没有小康,还有哪一个群体没有小康,都不能算是全面小康;如果政治发展、社会和谐、生态良好、人民富裕等等方面还存在短板,也不能算是货真价实的全面小康。深化改革如果不“全面”,某些领域一马当先走出很远,其他领域坐而论道没有动静,不仅会让改革失衡、跛脚、事倍功半,甚至会使得改革发生变异,导致公平正义缺失、社会隔阂与对立加剧。

全面依法治国也是一样。再完备的法律体系也不会自我施行,没有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以及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协同,法律沦为“橡皮泥”“稻草人”的现象就不可能得到根除,法治中国也难成现实。同样,从严治党没有踏石留印转作风、雷霆万钧反腐败,就会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没有严纪律、讲规矩、扎紧制度的篱笆,就走不出“一阵风”的怪圈;没有崇理想、重信念,永不动摇的信仰,就会得“软骨病”、会“失魂落魄”。吐故纳新、制度治党、固本培元,所有这些都是“全面”的题中应有之义。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标志性成果,是继“中国梦”之后提出的又一个具有全局性、总体性的重大命题。笔者认为,学习贯彻系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核心的就是学习贯彻“四个全面”。要深刻把握“四个全面”与习系列重要讲话科学体系的关系,在全面学习领会习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基础上,着力把握“四个全面”是其核心和主体内容。“四个全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行动纲领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

党的以来,习立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宏伟目标,特别是围绕如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战略目标,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这些新思想、新观点,从实践层面看,涉及社会生活各领域,贯穿改革发展稳定各环节,涵盖治国理政各方面;从内容层面看,揭示了当代中国经济社会矛盾问题的之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之道,重振民族雄风重塑民族辉煌的复兴之道;从逻辑层面看,相互区别、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初步形成了一个科学体系。这个科学体系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比如,以造福人民、务实创新、问题导向、学习实践为基本内容的立场观点方法论,以中国梦为引领的奋斗目标论,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坚定指向的发展道路论,以“四个全面”为事业抓手的战略布局和治国理政方略论,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的安全保障论等。这些丰富内容是立场观点方法、具体理论、具体观点的有机统一,是基本理论原则、根本思想指导、重大战略策略的有机统一。其核心和主体内容是以“四个全面”为事业抓手的战略布局和治国理政方略论。

“四个全面”集中展现了习和党中央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之所以做出这样的评价,一方面是因为“四个全面”在许多重大观点上实现了新的突破,如第一次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定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第一次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确定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第一次将全面依法治国与全面深化改革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它们是“姊妹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鸟之两翼、车之双轮”;第一次为全面从严治党标定路径,要求“增强从严治党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实效性”,锻造我们事业更加坚强的领导核心等;还有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这些重大观点的突破不是零碎的、孤立的,它们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新的思想体系,新的治国理政方略,新的战略布局,新的实践体系,从理论和实践上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

党的提出的总布局,明确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五个领域建设发展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为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指明了方向。现在为什么又要提出一个战略布局,这个战略布局与总布局之间是什么关系?在学习贯彻“四个全面”过程中,许多人都提出了这样的疑问。笔者觉得,认清这个问题,也是把学习贯彻“四个全面”引向深入的一个重要方面。

要看到,总布局本质上反映的是总体设计、总体谋划。党的在提出“五位一体”总布局的时候还提到了总依据和总任务。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三总”的有机统一,实际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总方略。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我们需要总体谋划,没有这一条,就会把握不住整体和全局。但同时也要抓住主要矛盾,扭住工作重点,否则就会找不准突破口,最终也会影响全局甚至丧失全局。习说:“我们既要注重总体谋划,又要注重牵住‘牛鼻子’。在任何工作中,我们既要讲两点论,又要讲重点论,没有主次,不加区别,眉毛胡子一把抓,是做不好工作的。”那么,当前我们要紧紧抓住的主要矛盾和工作重点是什么?就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习近平指出:“我们提出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主要矛盾。”可以看出,“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与“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之间的关系,是事业全局与事业重点的关系,抓住事业重点,推动事业全局,这是我们应有的认识和态度。

从“中国梦”,到“新常态”,应该说各种新提法和新名词接踵而来,目不暇接。在这个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和关键期,面对各种机遇与挑战,应该说这是一个奋进的时代,一个需要理论创新的时代。在这种语境下,如何实现中国经济社会的再发展,如何凝聚人心,振奋精神,“四个全面”起到了一种凝神提气的作用。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面面”精彩,“面面”实在。在这“四个全面”的每一个面上,都能找到现实问题导向,或者说都能较好的解决和指导人们的思想认识,并且每一个面都事关国家、民族和人民群众的切实利益,离开任何一个“全面”,都会影响整个发展大局,都会功亏一篑。从这个角度而言,“四个全面”就是一种审视当下中国的全新视角。

“四个全面”互为表里,浑然一体。全面小康是老百姓盼了多年的梦想,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和重要一步,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这个目标深入人心。全面深化改革是路径,要实现全面小康,唯有全面深化改革,改革是改变中国命运最关键的一招,也是实现中国新一轮发展的关键一招,不改革就只有死路一条。如何保障小康目标和改革,必须全面依法治国,把法治与改革提升到鸟之两翼、车之双轮,可见法治的重要。而全面小康、改革与法治说到底还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需要党员来推进和落实,如果离开了全面从严治党,如果离开了党的领导核心,所有的“全面”都会成为空谈。

“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虽然说的是封建社会的“礼义廉耻”,但作为一种社会纲常和基本的行为规范,还是起到了强大的思想粘合作用。在今天这个新时代,面对各种社会思潮,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我们的理论也需要与时俱进。要掌握时代发展潮流,就要客观认识这个时代,就要有一种契合时代发展特点的理论作为镜鉴。从这个意义而言,“四个全面”成为公众热点也顺理成章。

“四个全面”诞生于中国发展现实,也必将指导和作用于中国发展现实。应该说“四个全面”标注了一个时代的发展高度,也必将开创一个美好的未来。当务之急,需要我们认真领会和全面学习其深刻内涵,并积极指导具体是改革发展,理论不是橱窗里的奢侈品,而是要成为我们审视时代的新视角。

“四个全面”的提出,更完整地展现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总体框架,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主攻方向更加清晰,内在逻辑更加严密,这对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提供了强力保障。

大国复兴需要伟大思想的引领。党的以来,就治国理政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成为统一全党共识、凝聚中华民族奋进力量、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思想武器。

20xx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四个全面”战略思想,应运而生。20xx年12月,在江苏调研时,第一次明确提出“四个全面”的总体布局。强调要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2月,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关于“四个全面”,又做了迄今最为明确的说明和界定。“四个全面”战略思想,是以同志为的党中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布局。

“四个全面”是一个大系统,每一个“全面”是一个小系统,彼此之间相互依存、关联递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奋斗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指向;全面深化改革是“关键一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强大动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根本保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驾护航;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如期实现;全面从严治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是新常态下波澜不惊、破浪前行的压舱石。

“四个全面”,是治国理政大思路和大蓝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坚持“四个全面”,为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开创新局面,提供了顶层设计和战略导引。 “四个全面”,体现了习式战略布局新特征,即强烈的问题意识、鲜明的目标导向和全面的战略举措。现代社会中不论哪个政党都有自己的“主义”作为发展导向和解决“问题”的指导思想,又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强化对“主义”的信念。“问题”与“主义”的交互作用,催生了“四个全面”新战略布局。治国理政思想全面而齐整,表现出整体性、系统性和一致性,具有思想的综合性;坚守实事求是的正确思想路线,具有思想的正确性;对人民主体地位的笃行,具有价值信念的坚定性;源于中国实践,又还原并指导实践,具有理论应用的指导性。

“四个全面”高度凝炼了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棋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也是中国未来发展的蓝图设计,将共同撑起“中国梦”。“四个全面”吹响了治国理政的“集结号”,使得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主攻方向更加清晰,必将进一步推动党的理论与实践的大发展,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加光明的前景。

每一个“全面”,都是一整套结合实际、继往开来、勇于创新、独具特色的系统思想。四个“全面”加起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新创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

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鲜明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工作的战略方向、重点领域、主攻目标,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大战略抉择。我们要深刻理解,准确把握,提高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必须突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战略目标。未来5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时间紧、任务重。围绕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中央紧抓发展第一要务不放松,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稳中提质的良好态势。

必须把握全面深化改革这个动力源泉。全面深化改革,根本在“改革”,关键在“深化”,重点在“全面”。我们要落实领导责任,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责任部门全力抓、责任人员专门抓”的工作格局;要抓好统筹谋划,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强化示范引领,带动和促进各项改革任务全面落实;要加强协调推进,建立重大改革项目联席会议制度和协商沟通机制;要强化督导检查,保证每一项改革都有人盯、有人促、有人干、有人查,确保抓一项成一项。

必须坚定全面依法治国这个路径选择。全面依法治国,提供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动力、基本保障和基本支撑。我们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进一步明确工作总体要求,按照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实施方案的工作部署和责任分工,切实推进依法治国工作深入开展;必须坚持党委主导、多方联动的工作机制,强化依法治国的组织保障和工作合力;必须坚持法治与德治紧密结合,进一步夯实法治建设的道德基础,在全社会营造守法重德并举、法治德治共进的浓厚氛围。

必须强化全面从严治党这个根本保证。全面从严治党“严”是主线,必须在具体实践中深入落实,做到教育要严,标准要严,执纪要严,惩治要严,制度要严。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增强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的意识,在贯彻从严治党要求、落实主体责任上有新担当,有新作为,进一步明确细化实化落实主体责任体系的措施和办法,真正把党风廉政建设作为“责任田”种好,为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要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从严治党责任落实、相对后进党组织整顿、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等重点工作上,全力推动党内政治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基层党组织服务改革、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的能力进一步提升,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更加坚强的政治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