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鱼游到了纸上教学反思
- 作文大全
- 2024-10-03
- 105热度
- 0评论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四年级语文鱼游到了纸上教学反思,本文共13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年级语文下册《鱼游到了纸上》教学反思
本篇课文最突出的特点是语言朴实而含义深刻,因此,引导学生从朴实的语言中感悟语言背后蕴涵的丰富内涵,领悟文章说明的道理,体会作者用词用句的精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本节课,我以参与式教学理念为指导,让学生与教师、文本深入对话,在简单朴实的教学中,促进学生的发展。现在我就从以下几点和大家交流我对这节课的一些思考。
一、引发质疑,激发兴趣。有一位名师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因而课前我创设了一个儿童喜闻乐见的听力游戏引入,然后话锋一转,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了课题上,激起了他们的好奇,点燃他们求知欲望的火花,使他们能兴趣盎然地主动学习。
二、以读悟语(语言文字),以读悟情。我们知道,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以读代讲。在这节课中,我以读代讲的特色就在于:指导学生有层次性、有指向性地朗读,课题中出现的“游”字,蕴涵着丰富的内涵,我就从“游”字入手,一遍又一遍重复着这个字,一步步引领学生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在与文本的对话中,走向文章的深处,领悟文章的内涵,体会作者用词、用句的精妙,突破了重点和难点。
三、动静结合,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受参与教学中的要素组合课型方式的启发,我想,一节课如果恰当运用动与静的结合,学生就会学得不累,才能提高课堂的效果。居于这样的考虑,在课堂中我就设计有了小动,如小组开火车读,有全班的大动,如:表演当时人们听到小女孩惊奇地叫喊后的场景,有静心细想的,如闭上眼睛听朗读,想象青年画鱼的情景。做到在动中学,在静中想,动静结合,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以上几点我自认为我还是做得比较好的,能在简简单单中进行了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和有效的人文教育,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鱼游到了纸上》的教学反思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如:“游”和“画”的对比朗读;想象鱼的动态的词语进行扩展读;将文字还原成真实的'画面来读;通过音乐感受文字来读。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渗透,即抓住关键的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主读书,整体感知,互相交流。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不懂的问题,并且通过再读书自己解决问题。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再通过相互合作学习,尝试解答。课堂上也应有生生互学的场面。组内解决不了的共性问题由小组代表写在卡片上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共同梳理排序。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多给学生活动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克服课堂上教师活动多、学生活动少的现象。
一节课下来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对学生评价的语言欠缺,读中感悟落实不到位。同时也认识到,课堂教学中,教学机智十分重要。我们一直说:备课,最重要的是备学生。但是,我觉得,教师的备课,除了要备教材、备学生,还要备自己。因为,教师是教学内容的设计者,必须准确地把握教材,了解学生学习的特点,才能采取合适的教学手段,设计精彩的课堂语言,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老师牵着走。同时,教师还要有收放自如的应变能力:当课堂中出现问题时,要及时解决,让课堂教学始终围绕一条主线,把教学目标贯穿在各个教学环节之中。
语文,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每一次的遗憾和失败,虽然让我心情沉重,但也让我在语文的教学之路中不断地看清自己的不足,带来思考。
《鱼游到了纸上》是四年级的一篇课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我的教学设计思路是题目入手,自主提问。针对问题,一步步探讨。为什么说鱼游到了青年的纸上?鱼怎么就能游到纸上?。感悟“鱼游到心里”和“鱼游到纸上”的关系。学习重点放在感悟“鱼游到了心里”,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及“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则作为教学难点来突破。
为达到以上的目标,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教程:
1、抓重点内容,巧设质疑点,在探究中激活思维。
开课伊始,我就出示“鱼游到了纸上”的重点段,让学生做填空练习,这样既复习了新词,又自然地让学生在此处质疑,学生提的问题很到位,“为什么聋哑青年能练得如此高超的画技?”透过这个问题就能体会聋哑青年专注、勤奋。我觉得在高年级的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当学生带着问题探究的时候,他们的思考会更加深入,理解会更加深刻。
2、提倡个性化阅读,充分尊重学生的读书感受。
在课堂中,我始终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让学生自己找出重点句段,谈自己的体会。我没有抛问题给他们,而是通过“你从哪个词感受到的?”“你读了这一段,哪个词最让你感动?”这样的形式慢慢地引导他们体悟课文内容。
3、抓重点词句,在体验中受到熏陶。
教学中,我抓住了表现青年人看鱼时的神情“呆呆地”“静静地”,一开始学生体会不深,我调动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你是怎么看鱼的?”,有了这样的对比,学生明白这“静”不只是嘴静,更是心静,从而体会到了青年的专注。这样通过一边品读语言文字一边体会聋哑青年那种全神贯注、坚持不懈、忘我的精神,学生的敬佩和赞叹之情一步步加深。
4、创设对话情境,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当学生感悟到青年看鱼的专注,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这位青年每个星期天都到这儿来看鱼的坚持,由“每个星期天”这个重点词,为学生创设情境:春光明媚的星期天,烈日炎炎的星期天,秋高气爽的星期天,寒风凛冽的星期天,你来到玉泉看到了——通过这一连串情境的创设,反复引读青年看鱼的句子,学生进入了情境后读得有进步了,而且理解了青年的坚持,为理解“先游到了心里”做好铺垫。
5、回扣重点句段,突破本课重难点
在学生感受到青年通过专注、勤奋、忘我地看鱼才练成高超画技后,我再次回扣“鱼游到了纸上”重点段,并反复扣问“当青年工笔细描金鱼每个部位时,还需要停下笔来看鱼吗?”“当青年挥笔速写金鱼动态时,还需要停下笔来看鱼吗?”学生回答得很好,“不需要了,因为他已经把鱼记在心里了。”“不需要了,因为他已经胸有成竹了。”我顺势引导,“用青年自己的话说,就是“先游到了心里。”这样,学生已感悟到“鱼游到了心里”,并理解了“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突破了本课的重难点。
这篇课文是人教版第八册的一篇精读课文,主要讲一位聋哑青年是如何观鱼画鱼的,赞美了他做事一丝不苟、全神贯注、持之以恒的精神。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就是学习人物的精神品质,感悟作者是如何描写人物的外貌、动作和神态的。在阅读了课程标准和单元导读后我确立了4个教学目标。一是结合上下文体会“一丝不苟、忘我、融为一体”三个词语的意思;二是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先游到了我的心里”之间的关系;三是学习作者是如何描写人物的神态和动作的;四是培养学生做事专注、持之以恒的品质。我认为这四个目标的'是符合单元的训练目标的,也是符合这篇文章的特点和学生的学情,目标的定位做到了准确。
教学流程的设计科学清晰,第一步:理解鱼游到了青年的纸上。第二步:理解鱼游到了青年的心中。第三步:感悟鱼游到了我们的心中。整个教学过程隐含着内容和情感的主线,内容主线是鱼游到了纸上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游到纸上,由此而展开学习小女孩的那句话——“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以及描写青年画鱼的动作和神态的段落。情感的主线随着内容的主线而行走,一边品读语言文字一边体会聋哑青年那种一丝不苟、全神贯注、坚持不懈的精神,学生的敬佩和赞叹之情一步步加深。两条主线既齐头并进又相互交融。围绕着这两条主线,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品词析句积累语言,抓住课文中语言的生发点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如:“游”和“画”的对比朗读;想象鱼的动态的词语进行扩展读;将文字还原成真实的画面来读;通过音乐感受文字来读。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渗透,即抓住关键的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发展。问题的设计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给了学生充分展示的空间。
但是,这节课也存在着一些遗憾。在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之后,我应当引导学生总结“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心里”之间的关系。虽然在理解课文内容的时候学生对这层关系已经有所感悟,但还不是很明朗,如果用上“因为……所以……”这组关联词,学生的思维将更加的清晰。这节课的整体感觉比较“紧”,作为教师,我自己的情绪都没有调动起来,更没有调动起学生的情绪。在情感态度目标的达成上不是那么的自然,这里还需要好好去设计。
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该怎么设计,我事先制定了两套方案,第一套是以“这名聋哑青年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中心辐射到全篇,通过学生的自读自悟和教师的引导去实现教学目标。第二套方案是从文章的最后一句“鱼先游到了我的心里”入手品“游”字,巧设疑问激发学生的兴趣,探究鱼怎样游到心里的,然后又怎样游到纸上的。后来我确定的教学设计有很多地方都借鉴了名师王崧舟的教学设计,但并不是简单地搬过来,在充分理解了他的教学理念和设计意图之后进行了再创造,如:王崧舟老师抓“静”字,引导学生“静心悟禅”,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文化的层次。通过我对学生学情的了解,我认为学生不可能达到这样的高度,因而在教学中是降低了难度的,去寻找学生情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去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渗透进行情感的熏陶。还有对描写人物的动作这一段的品读,对人物“坚持不懈”精神的感悟,教学版块之间的衔接等等。我想只要是对学生有益的、对老师的个人发展有益的,仿效名师未尝不可。
我的教学设计思路是题目入手,自主提问。针对问题,一步步探讨。为什么说鱼游到了青年的纸上?鱼怎么就能游到纸上?。感悟“鱼游到心里”和“鱼游到纸上”的关系。学习重点放在感悟“鱼游到了心里”,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及“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则作为教学难点来突破。
为达到以上的目标,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教程:
1、抓重点内容,巧设质疑点,在探究中激活思维。
开课伊始,我就出示“鱼游到了纸上”的重点段,让学生做填空练习,这样既复习了新词,又自然地让学生在此处质疑,学生提的问题很到位,“为什么聋哑青年能练得如此高超的画技?”透过这个问题就能体会聋哑青年专注、勤奋。我觉得在高年级的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当学生带着问题探究的时候,他们的思考会更加深入,理解会更加深刻。
2、提倡个性化阅读,充分尊重学生的读书感受。
在课堂中,我始终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让学生自己找出重点句段,谈自己的体会。我没有抛问题给他们,而是通过“你从哪个词感受到的?”“你读了这一段,哪个词最让你感动?”这样的形式慢慢地引导他们体悟课文内容。
3、抓重点词句,在体验中受到熏陶。
教学中,我抓住了表现青年人看鱼时的神情“呆呆地”“静静地”,一开始学生体会不深,我调动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你是怎么看鱼的?”,有了这样的对比,学生明白这“静”不只是嘴静,更是心静,从而体会到了青年的专注。这样通过一边品读语言文字一边体会聋哑青年那种全神贯注、坚持不懈、忘我的精神,学生的敬佩和赞叹之情一步步加深。
当学生感悟到青年看鱼的专注,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这位青年每个星期天都到这儿来看鱼的坚持,由“每个星期天”这个重点词,为学生创设情境:春光明媚的星期天,烈日炎炎的星期天,秋高气爽的星期天,寒风凛冽的星期天,你来到玉泉看到了——通过这一连串情境的创设,反复引读青年看鱼的句子,学生进入了情境后读得有进步了,而且理解了青年的坚持,为理解“先游到了心里”做好铺垫。
在学生感受到青年通过专注、勤奋、忘我地看鱼才练成高超画技后,我再次回扣“鱼游到了纸上”重点段,并反复扣问“当青年工笔细描金鱼每个部位时,还需要停下笔来看鱼吗?”“当青年挥笔速写金鱼动态时,还需要停下笔来看鱼吗?”学生回答得很好,“不需要了,因为他已经把鱼记在心里了。”“不需要了,因为他已经胸有成竹了。”我顺势引导,“用青年自己的话说,就是“先游到了心里。”这样,学生已感悟到“鱼游到了心里”,并理解了“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突破了本课的重难点。
一、紧扣课题,激趣导入
首先我从课题入手,上课开始我就设计问题:同学们,当你第一次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你第一个印象是什么?学生学习的兴趣被激发了,随即引出“鱼怎么会游到纸上?是真的游到了纸上吗?是谁让他游到了纸上?”让学生带着疑问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并进行探究。
二、品味语句、体会人物品质。
我在教学过程中能把握文章重点,体现语言文字的训练,特别是朗读的训练,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巧设导语,精讲点拨,引导学生在品句训练中逐步达到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体现了语言文字的训练。从句子“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引导学生体会这句话中的“游”字可以感受年轻人鱼画得很逼真;从“哟”字可以感受到小女孩的惊奇、惊喜。从“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从“老是、呆呆地、静静地”这几个词体会年轻人的专注。并从“我挤过去一看,原来是那位青年在静静地画画。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引导学生理解“一丝不苟、工笔细描”,体会年轻人画鱼时的神态、动作。并通过各种形式地朗读,让学生从语段中体会青年的专注。通过朗读,读出青年的专注,读出青年的投入,学生也体会到了聋哑青年的勤奋专注、执著追求的品质,并受到感染。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师生间的配合比较默契,但整个课堂气氛感觉有点闷,师生之间有点拘谨,没能达到更好的活而和谐的境界。
关文章:
1.小学四年级语文《小英雄雨来》教学反思
2.四年级语文《乌塔》教学反思
3.四年级语文《火烧云》教学反思
4.小学六年级数学《圆的周长》教学反思范文三篇
5.语文《小英雄雨来》教学反思
语言的学习需要范例。这篇课文写作特点鲜明,有许多值得研究和挖掘的地方。但一节课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怎样的语言学习才能最有效,这是我在做教学预设时思考得比较多的问题。教学预案几经易稿,最后确定把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人物的方法作为教学重点。
(1)文题的特点解析。文章题目制造悬念,吸引读者,文题与文本内容相照应,是本文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做了必要的点拨,引导学生懂得这是一种常用的写作手法,有利于提高学生作文时确定文题的能力,取得一定的实效。
(2)外貌描写的品读与写作模仿。由于对本文的外貌描写已抓住特点,故学生在仿写时对这一写作要求了然于心,在课堂中也出现了一些仿写得精彩的句子,教给了学生一种人物外貌描写的方法。
(3)人物动作描写与人物的`精神内涵。由于课堂节奏没有掌握好,前半节课有些松散,后半节课就显得仓促了。原来预设的从人物动作领略人物精神内涵的目标落实得不到位,影响了学习效果。所以在课堂生成与预设有出入的时候,教师要能够及时调整教案,要以追求学习的实际效果为目标,而不是自己的教学任务是否已完成。
语文教学要“求实”,即朴朴实实,让学生学得扎扎实实,使学生学有所得,真的能在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上有所提高,培养起良好的语文素养。在片段一中,熊老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回答“鱼能不能游到纸上”的问题,这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读书,善于思考的习惯。在片段二中,熊老师让学生再读课文,要求学生用不同的符号画出青年的外貌和观鱼、画鱼的.句子,并细读品味,这实际上是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时批画的方法,引导学生找到阅读的切入口,让学生知道人物的品质,丰富的情感,都是借助精美的语言文字来表达的,唯有真正体会到文本中语言文字的精湛,才会与文本进行着心灵的交流和思想的撞击。所以,语文教学要重视对文本语言的理解、揣摩、积累和运用,对于重点的词句,要细嚼慢品,咬到文字的深处,咬出文字的滋味。
语文教学要“求活”,“活”就是要讲求教学的艺术性,生动地教学,课上师生互动,让语文教学深入人心,润物无声。教师在课堂上因学而导,神彩飞扬;学生在课上学语文如沐春风,在课外学语文其乐融融。在片段二中,熊老师在指导学生感悟青年画鱼的句子时,先让学生理解“工笔细描”与“挥笔速写”的意思,接着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再同桌表演读,最后师生合作读,读得入情入境,读得津津有味,这时,师生与文本完全融为一体了。在片段三中,熊老师巧妙地引导学生从胸有成竹联想到胸有成“鱼”,这是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体现,这是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结合,这也是一种深层的、具有切合学生发展意义的语文学习活动。这一教学环节展现了教学的精彩,给所有听课的教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令人回味无穷。
另外,教师的激励措施为课堂增添了色彩。在教学中,熊老师多次给发言精彩的同学“加亮点分”,这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学生的思维处于最佳的状态,再加上“实”与“活”的语文教学理念,其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一、抓问题共性,自主阅读。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心智活动,这是小学阅读的心理规律。阅读教学应顺应这一规律,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课伊始,从题目入手引导复习:为什么说鱼游到了纸上?然后根据学生的疑问,对不理解的共性问题引导读、悟:鱼怎么游到纸上?为什么能游到纸上?鱼游到心里是什么意思?鱼先游到心里和鱼游到了纸上两者是什么关系?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真正发挥教师的引领价值。
二、立足文本、品读感悟
“教学决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告诉,教学应该是一种过程的经历、一种体验、一种感悟。(杜威语)”语文课还要上出十足的语文味,这语文味就是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即听、说、读、写的训练。这节课上,我通过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精心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去体会,了解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培养敏锐的语感。如“静静地看”一词组,先让学生说出什么是静静地看?联系自己生活实际:你平时是怎样看鱼的?和你相比,青年的看显得更加认真、更加专注、更加入神。通过对比,感受到词语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展开想象:这样静静地看,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带着想象,抓住“静静”读。学生轻松地感受到青年的如痴如醉。又如,引导学生理解“工笔细描”和“挥笔速写”时,我超越了单纯回忆生活经历的简单做法,要求学生找到文中可以理解的词语去体会、去琢磨。这样真正立足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理清关系,升华情感。
在体会青年专心致志、坚持不懈的基础上,再出示“鱼游到了心里”,结合最后一段来理清两者的关系,此时有水到渠成之感。先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再给学生充分发表独到见解的同时,适时地利用关联词:“之所以……是因为……”或“只有……才”来对这两句加以归纳。然后再问课文学到这,你一定有很多话想说,你想对谁说,说什么?让学生对所感悟的内容有个总结,有个提升。
四、模拟训练,学以致用
每一篇课文都是习作的范例。每篇课文的学习中都引导学生了解、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厚积薄发”,到习作时才会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本课在学生感受到鱼栩栩如生后,引导学生想象:这么活灵活现的鱼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有白发苍苍的小孩、有天真可爱的老人、有和蔼可亲的阿姨…听!他们议论着、赞叹着……,你听到了吗?他们在说什么?引导学生大胆地说。渗透习作中抓住人的外貌、神态、语言写,同时让学生了解,这节课只是初步学习的,今后的学习还要逐步深入学习积累材料的方法,写出更好的文章来。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如:“游”和“画”的对比朗读;想象鱼的动态的词语进行扩展读;将文字还原成真实的画面来读;通过音乐感受文字来读。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渗透,即抓住关键的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主读书,整体感知,互相交流。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不懂的问题,并且通过再读书自己解决问题。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再通过相互合作学习,尝试解答。课堂上也应有生生互学的场面。组内解决不了的共性问题由小组代表写在卡片上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共同梳理排序。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多给学生活动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克服课堂上教师活动多、学生活动少的现象。
一节课下来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对学生评价的语言欠缺,读中感悟落实不到位。同时也认识到,课堂教学中,教学机智十分重要。我们一直说:备课,最重要的是备学生。但是,我觉得,教师的备课,除了要备教材、备学生,还要备自己。因为,教师是教学内容的设计者,必须准确地把握教材,了解学生学习的特点,才能采取合适的教学手段,设计精彩的课堂语言,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老师牵着走。同时,教师还要有收放自如的应变能力:当课堂中出现问题时,要及时解决,让课堂教学始终围绕一条主线,把教学目标贯穿在各个教学环节之中。
语文,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每一次的遗憾和失败,虽然让我心情沉重,但也让我在语文的教学之路中不断地看清自己的不足,带来思考。
【说教材】
这是“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第八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写了“我”在玉泉观鱼时认识的一位聋哑青年,他画鱼到了忘我的境界,把鱼画得又像又活。赞扬了聋哑青年勤奋、专注的品质。课文叙议结合,情节生动感人。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可分四部分来理解。第一部分(第一、二自然段)讲“我”常到西湖的玉泉观鱼;第二部分(第三、四自然段)讲“我”在后院的金鱼缸边认识了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第三部分(第五至八自然段)讲“我”看青年画金鱼;第四部分(第九至十四自然段)讲“我”对青年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知道他是聋哑人,每个星期都来看鱼、画鱼。
本文安排在第八组课文中的第一篇,对这一单元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本组训练的重点:在阅读中,能边读边提出问题,边阅读思考、合作交流来解决问题。注意情感体验,理清的表达顺序,大胆提出新见解,领悟的思想感情,学习如何做事。为后面学习《全神贯注》、《两个铁球同时着地》、《遨游太空的五星红旗》作些铺垫。
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是: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2、学习作者和聋哑青年观察周围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3、学习本课的生字、词语。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青年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的具体表现。
2、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鱼先游到了心里”的关系。
教学难点:
将理解课文内容和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同步进行,让掌握作者按一定的顺序来写的习作方法。并且学习作者的习作方法。
【说教法学法及流程】
(一)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学生的训练和朗读感悟,自主合作学习为主线”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主导思想,它体现了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观点,因而在课堂中,我将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并将学法渗透到教学中去。
1、出示挂图,听课文录音,让学生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初读课文,画出自己不懂和含义深刻的句子,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3、学生分组讨论解决不懂的问题。
4、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我采用“以读代讲、反复朗读品词析句。”的方法引导学生对课文的重点内容、难点和特点予以理解,以课后作业1、2、3题展开探索、学习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聋哑青年是怎样观察事物和作者的习作顺序。
1、以课后作业“青年的举止特别在什么地方?”展开讨论。
2、抓住重点理解青年的勤奋、专注的精神。学习自读讨论,小组进行交流。
3、师生抓住中的重点句子展开汇报讨论。
(三)美读课文
这个阶段,重点在于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达到学生的情文统一,进一步地深入表达对课文的理解。
三、说课堂练习
语文是一种交流的工具,掌握这种工具的关键还在于运用,学以致用,是语文教学的目的。通过对的重点词句的品析,能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如下练习:
1、比较下面句子的异同,说说句子的意思表达有什么不同,哪句更好,为什么?
(1)他一个人站在金鱼缸边,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
(2)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
通过对句子的训练,体会重点词语“呆呆”、“静静”的含义,体会青年看鱼的专注、投入。
2、细读课文第7自然段,填空,并说出填词的理由。
青年画鱼画得真(逼真、栩栩如生)啊!
通过这些试题的练习,考察学生对第7自然段的理解。
3、选择恰当的关联词,把下面的两个句子连成一句话。
鱼游到了我心里,鱼游到了纸上。
通过对关联词的选用,辅导学生对课文难点的学习,从而让学生理解因为把鱼形记得牢,所以能把鱼画得活。同时让学生知道作者平时注意观察,积累材料,才把写得如此生动。
【说板书】
板书设计是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服务,板书设计的合理,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的思路和层次,学习人物的品质,同时又能使学生感受到的结构,从而帮学生理清作者的习作顺序。
板书:
32 鱼游到了纸上
玉泉观鱼 老是呆呆地
一丝不苟
举止特别 忘记吃饭、回家 忘我境界
(勤奋、专注)
游到心里 游到纸上
一、我能看拼音写汉字。
cháhúchǎnhuīqīnchèjiàndǐxiùhuā
()()()()
lónyǎzìyóuzìzàishǎngxīnyuèmùyìsībùgǒu
()()()()
二、我能比一比再组词。
港()澈()壶()缸()巷()撤()壳()缺()
罢()绣()徽()聋()摆()诱()微()笼()
三、我能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
近义词:赞叹――似乎――惊奇――
反义词:清澈――活泼――一丝不苟――
四、我能读下面的句子,并在比喻句的后面打“√”。
1.他高高的身材,长得很秀气,一对大眼睛明亮得就像玉泉的水。()
2.这些孩子穿着鲜艳的衣裳,好像和金鱼比美似的。()
3.他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4.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
五、我能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面题目。
1.本课是按的顺序叙述的。文中采用了和的写作方法描写聋哑青年的高超画技。这两个方面反映了聋哑青年的和的品质。文中“鱼游到了纸上”这句话既是文章的题目,在文中又出现了三次,一次是(),一次是(),第三次是作者与聋哑青年的笔谈。
2.“他好像和金鱼已经融为一体了。”这句话充分表达了。在围观的人赞叹议论时,他没有任何反应,除了因为他是个聋哑人外,更重要的是(),眼中所见,心中所想,笔下所画都是(),好像(),才把鱼画活了。
3.这篇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进行写作,在写法上有两个特点,分别是:①()②()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