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杜审言 》《春夜别友人》阅读练习及答案
- 文档
- 2024-07-14
- 113热度
- 0评论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送别杜审言 》《春夜别友人》阅读练习及答案,本文共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送别杜审言 》《春夜别友人》阅读练习及答案
送别杜审言①
宋之问
卧病人事绝, 嗟君万里行。河桥不相送, 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②, 维舟吊屈平。可惜龙泉剑, 流落在丰城。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注】注:①公元6,杜审言坐事贬吉州司户参军,宋之问写此诗以赠。
②孙楚,西晋文学家,名重一时,但“多所凌傲,缺乡曲之誉”,年四十始参镇东军事。
1.宋之问诗首联中的“嗟”字内涵丰富,含有多重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
2.同为送别诗,两首诗都情真意切,感人至深。但在抒情方式上又各有特点,请分别结合两首诗的颈联简要分析(6分)
阅读答案
1. 嗟为嗟叹之意,一叹惜别离,因同知己离别而惆怅;二为故人被贬、宦海沉浮而感伤;三是抒发因病不能亲自送别友人的.遗憾之情。四是在愤懑不平友人遭遇中寄托抚慰与希望。(答出一种情感给2分,两种情感给四分,三种情感给5分)
2. 宋诗用典抒情(1分),借用孙楚和屈原的典故表达友人才学高超却仕途坎坷,寄托诗人对友人的同情和惋惜。(2分)
陈诗借景抒情(1分),高高的树荫遮掩了西向低沉的明月,滔滔江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表现时间催人离别和面对离别的不舍之情。(2分)
《送别杜审言》《春夜别友人》的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送别杜审言①
宋之问
卧病人事绝, 嗟君万里行。河桥不相送, 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②, 维舟吊屈平。可惜龙泉剑, 流落在丰城。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注】注:①公元698年,杜审言坐事贬吉州司户参军,宋之问写此诗以赠。
②孙楚,西晋文学家,名重一时,但“多所凌傲,缺乡曲之誉”,年四十始参镇东军事。
1.宋之问诗首联中的“嗟”字内涵丰富,含有多重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
2.同为送别诗,两首诗都情真意切,感人至深。但在抒情方式上又各有特点,请分别结合两首诗的颈联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 嗟为嗟叹之意,一叹惜别离,因同知己离别而惆怅;二为故人被贬、宦海沉浮而感伤;三是抒发因病不能亲自送别友人的遗憾之情。四是在愤懑不平友人遭遇中寄托抚慰与希望。(答出一种情感给2分,两种情感给四分,三种情感给5分)
2. 宋诗用典抒情(1分),借用孙楚和屈原的典故表达友人才学高超却仕途坎坷,寄托诗人对友人的同情和惋惜。(2分)
陈诗借景抒情(1分),高高的树荫遮掩了西向低沉的明月,滔滔江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表现时间催人离别和面对离别的不舍之情。(2分)
对比赏析
《送别杜审言》是唐代诗人宋之问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首句便营造出寂寥情绪;加上“君”竟要远行万里,更令人嗟叹。诗人因“卧病”不能将朋友送至渡口桥边,故感觉到江上远远烟树都含有他心中的不舍之情。下两联用典,颈联将友人贬谪所行之路写成一条追思故杰的路,孙楚不遇、屈原冤屈,同时含有安慰和鼓励他的意思。尾联将朋友被贬谪比作宝剑流落,有代之不平意。这首诗情理俱佳,颈联工整,尾联质朴,表现出端庄稳重之美。
陈诗诗写作者第一次离开家乡赴东都洛阳告别宴会上的场景,充满了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陈子昂《春夜别友人》王勃《江亭夜月送别》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博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
王勃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请从思想内容上评价这两首诗。(不低于50字,不超过150字)
【参考答案】抓住离别愁绪情感和抒情方式(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来分析即可。这是一个开放性题目。
示例:
两首诗写的均为离情别绪,陈诗前两句写送别友人后夜晚的深沉,后两句写友人离去后周围的冷寂,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王诗写分手在即的情态和心绪,目送友人远去后的哀愁,感情沉静深挚。两诗都有耐人寻味的深度和美感。
对比赏析
陈子昂《春夜别友人》。诗约作于武则天光宅元年(684)春。这时年方二十六岁的陈子昂告别家乡四川射洪,奔赴东都洛阳,准备向朝廷上书,求取功名。临行前,友人在一个温馨的夜晚设宴欢送他。席间,友人的一片真情触发了作者胸中的诗潮。面对金樽美酒。他不禁要歌唱依依不舍的离情,抒发自己的远大怀抱。这首离别之作,就从眼前宴会的情景落笔。首联写分手在即的撩人心绪和寂静状态。颔联写离堂把臂伤琴瑟,别路遥迢情缠绵。颈联写户外所见,时光无情催人离,沉静之中见真挚情愫。尾联写目送友人赴古道,隐隐哀愁胸中涌。
《江亭夜月送别》是唐代诗人王勃的组诗作品。诗以江、山、亭、月、夜为主要意象,描绘了江边月夜送别的情景,把送别的孤寂怅惘之情融化入景色的.描写之中,句句透露着离别的伤感与痛苦,表达了作者独有的内心感受。诗的妙处在于这融化的手法运用得浑然无迹,从而使诗篇见空灵蕴藉之美。
诗的前两句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以烟笼月移,显示送别后夜色的深沉;后两句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以亭掩夜寒,显示人去后周围的冷寂。这四句诗,分别来看,首句写的是地面景,次句写的是天空景,第三句写的是近处景,末句写的是远方景,看似各自独立的四个画面,而又相互关连,融合为一。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1)首联“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描绘了一个别筵将尽,朋友分手在即的场景,句中的“吐”字写出了友人怎样的神情?(2分)
(2)简要分析“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一联的表达效果。(4分)
参考答案:
(1)友人相无言,只是凝视着银青烟。
(2)精于炼字,巧用衬托。“隐”字写出高高的树阴遮住了西沉的明月:“没”字写出了银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衬托出时光催人离别,难舍难分的心绪。
语文作文写作技巧
技巧一:标题要新颖独特,写作思路要与众不同。
标题相当于你的眼睛,是阅卷老师打开你心灵的大门。新颖独特的标题才能吸引阅卷老师,走进你的作品。仅有好标题还不行,写作思路不能千篇 一律,要另辟新径,才能让阅卷老师兴奋、激动,自然会打一个高分。
技巧二:字迹工整美观,大小适中。
在批阅作文时,阅卷老师第一眼看到的是你的字迹,字迹的好坏关系到作文能不能给阅卷老师留下美好的感觉,第一感觉很重要。所以,写作文时字迹务必做到工整美观,字迹大小适中,千万不能书写潦草,让老师不想看你的作文。
技巧三:“龙头”一定要出彩,文笔要优美。
“龙头”是文章的门面,是吸引阅卷老师读下去的关键。当然开头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开门见山法、设置悬念法、情景渲染法等。开篇的语句一定要华丽,最好能引用名言警句或者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增加语言的生动性,打动阅卷老师。
说明文范文赏析
古时候,有个典故:孔夫子东游途中,适逢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以“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而认为“日初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另一小儿不甘示弱,以“日初出沧沧凉凉,及至日中如探汤”而认为“日初出远,日中则近”。孔圣人闻听此言,无以作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先得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谈起。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公转出现了地球上的四季变化。--春、夏、秋、冬。地球运行到近日点时,北半球是寒冷的冬季,处在远日点时则为夏季,不难看出地面获得热量的多少,不在于距日于远近,关键是取决于太阳高度角的大小。
太阳高度角愈大,等量的太阳辐射散布的面积愈小,光热集中,地表单位面积处获得的太阳辐射愈多,地面温度就愈高。正午是一天中太阳高度角最大的时候,再加之空气透明度好,被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散射的阳光少,因之使人感到火辣辣的“如探汤”。清晨,太阳始出地平线,高度角较小,斜射阳光散布面积大,单位面积上获得的热量就少。还有一个原因是,清早空气湿度大,并且阳光穿行在地面厚密的空气中,散射的阳光多;其三是地面经过这一夜的长波辐射本身丧失热量多,地面热量亏损至低谷,气温降到最低点,在晨曦之时,人自觉感到“沧沧凉凉”,格外寒冷。
现在我们再来谈一谈太阳的大小吧。我们平时都有这样的经验:一个物体处在一些小物体中间,就会显得大些,而处在一些大的物体中间就会显得小些,太阳在初升时,地平线上只有一角天空,而且附近又有树木,房屋等做它的陪衬;而正午时分,太阳站在头顶上时,广袤的苍穹做它的陪衬,因此就显得小了。
还有一个现象,就是我们看白色的图形,总比看同样大小的黑色图形要大一些,这在物理上称“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时四周的天空很明亮,相对之下,太阳与陪衬的亮度相差没有那样悬殊,这也使我们看起来太阳在初升时显得大些,古人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正是观察角度不同造成人们的视觉发生错觉。
事实上太阳的大小,对于短暂的人类历史而言,变化微乎其微,更何况一天呢?孔夫子生活在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人们对天文地理研究有限,加之哥白尼“日心说”尚未诞生,要孔夫子回答这个难题,也就太为难他了。
随着人类对太阳研究的深入,已开始广泛利用太阳能,太阳能发电站,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池等的建造和制造,以造福人类。
为什么太阳上会出现黑子,色球层出现反常的逆增温?新迷宫又摆在我们的面前,期待我们去探索,去寻求。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注】注:①公元6,杜审言坐事贬吉州司户参军,宋之问写此诗以赠。
②孙楚,西晋文学家,名重一时,但多所凌傲,缺乡曲之誉,年四十始参镇东军事。
8、宋之问诗首联中的嗟字内涵丰富,含有多重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
9、同为送别诗,两首诗都情真意切,感人至深。但在抒情方式上又各有特点,请分别结合两首诗的颈联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8、嗟为嗟叹之意,一叹惜别离,因同知己离别而惆怅;二为故人被贬、宦海沉浮而感伤;三是抒发因病不能亲自送别友人的遗憾之情。四是在愤懑不平友人遭遇中寄托抚慰与希望。(答出一种情感给2分,两种情感给四分,三种情感给5分)
9、宋诗用典抒情(1分),借用孙楚和屈原的典故表达友人才学高超却仕途坎坷,寄托诗人对友人的同情和惋惜。(2分)
陈诗借景抒情(1分),高高的树荫遮掩了西向低沉的明月,滔滔江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表现时间催人离别和面对离别的不舍之情。(2分)、
赏析
这首诗情真意切,朴实自然,别具一格。诗的前四句通俗晓畅,选词用字,不事雕饰,抒发感慨,委婉深沉。
首联直起直落,抒写自如。当时,诗人卧病在家,社会交往甚少,自不免孤零寂寞之感;偏偏这时又传来了友人因贬谪而远行的消息,更是惆怅倍增。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如实地反映了诗人作此诗时的处境和心情。嗟字用得自然而又蕴藉:一是惜别,因同知己离别而怅惘;二是伤怀,为故人被贬而感伤;三是慨叹,由友人被贬而感慨宦海沉浮,宠辱无常。这一嗟字,直贯篇末,渲染了一种悲凉沉重的`气氛。
别离固已难堪,如能举杯饯行,面诉衷曲,亦可稍慰离怀;但作者又因病不能相送,寂寞感伤之外,又增添一种遗憾之情。河桥不相送一语平平道来,诗人的思想感情却曲折起伏,波澜叠出。第四句别开生面,写出了想象中的送别情景:友人去远了,送行者亦已纷纷离开,河桥景色,一如平常,唯有那江边垂柳,临风依依,惜别之情,似无穷尽,历时既久而难以逝去。这一笔表明作者身虽未去河桥,而其心已飞往江滨,形象而含蓄地写出了自己与友人的深厚情谊,使送别二字有了着落,与第三句对照起来看,又是一层波澜。律诗要求中间两联对仗,这首诗的第二联对偶虽不甚工致,但流走匀称,宛转如意,说明诗人于此重在达意抒情,而不拘泥于形式上的刻意求工,体现了此诗舒展自由的特色。
后四句接连用典。此诗用典,熨贴工稳,不伤晦涩,仍保持了全诗自然朴素的风格。第三联用的是孙楚和屈平的典故。孙楚,西晋文学家,名重一时,但多所凌傲,缺乡曲之誉,年四十始参镇东军事。屈平才华卓绝,遭谗被逐,流落沅湘,自沉汨罗而死。贾谊贬长沙王太傅时,途经湘水,感怀身世,曾作《吊屈原赋》。杜审言也是个恃才謇傲的人,而眼下面临的却是一种逆境,此番由洛阳流贬吉州,正好取道两湖,浪迹潇湘,沿途恰是前贤足迹所到之处,抚今思昔,感慨系之。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既暗点友人的贬谪,交代其行踪,更是以孙楚、屈原的身世遭遇,喻友人才学之高超,仕途之坎坷,以及世道之不平,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同情和惋惜。
结尾仍用典。《晋书张华传》:斗牛之间,常有紫气。豫章雷焕曰:宝剑之气,上彻于天。华问在何郡?焕曰:在豫章丰城。即补焕丰城令。焕到县掘狱基,入地四丈余,得一石函,光气非常。中有双剑,并刻题,一曰龙泉,一曰太阿。是夕斗牛间气不复见焉。丰城(今江西丰城县)与杜审言的贬谪地吉州同属江西。作者在此用龙泉剑被埋没的故事,分明是喻友人的怀才不遇,进一步丰富了上联的寓意;但同时也发展了上联的思想:龙泉剑终于被有识之士发现,重见光明,那么友人也终将脱颖而出,再得起用,于愤懑不平中寄托了对友人的深情抚慰与热切期望。
《春夜别友人(其二)》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春夜别友人(其二)
陈子昂
紫塞白云断,青春明月初。
对此芳樽夜,离忧怅有馀。
清冷花露满,滴沥檐宇虚。
怀君欲何赠,愿上大臣书。
【注】①紫塞:原指长城,其土紫色。这里泛指北方边塞。②大臣书:《汉书·东方朔传》载,汉武帝即位,征求天下才士,东方朔便上书自荐,自称可以当“天子大臣”。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一、二句对仗工整,选用“紫塞”“白云”“明月”等意象,渲染与友人离别时的凄清氛围。
B.三、四句采用以乐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芳樽夜”刨设送别宴席上美酒芬芳、温馨热闹的场面。
C.五、六句寓情于景,花瓣挂满清凉露珠,檐边露水滴沥的描写,透露了抒情主人公的心情。
D.七、八句作者临行时表明心意,化用了典故,既委婉含蓄,又暗示了当时压抑的政治环境。
E.本诗语言畅达优美,诗篇虽略带感伤色彩,但基调高昂明快,并不给人以低徊悲抑的感受。
2.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哪些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6分)
参考答案
1.A、D(A项“凄清的氛围”错。D项“暗示了当时压抑的政治环境”错,此处无中生有。答对一项得2分,答对两项得5分)
2.①与朋友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第四句直接写到“离忧怅有余”,五、六句渲染离别时凄清寂静的`环境来表达离别的悲伤。②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情。诗歌七、八句诗人向友人坦露心胸,表明自己此行是向朝廷上书论政,倾吐自己立志为国建功立业的宏大理想。(每点3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紫色边塞隔断白云,春天时节明月初升。
面对如此美酒良辰,遭逢别离惆怅满胸。
花瓣挂满清凉露珠,檐边滴尽水珠叮咚。
思君念君想赠什么?献书论政是我初衷。
赏析
诗继续写宴会上的情景,诗人向友人坦露心胸,表明自己此行是向朝廷上书论政,倾吐自己立志为国建功立业的宏大理想。
后首诗开头“紫塞白云断,青春明月初”二句写景,前句写旅程之展望,为虚写;后句写眼前之场景,是实写。此联形式上为对仗,内容上既点明诗题的“春夜”,又可见一种高迈的情怀。接着“对此芳樽夜,离忧怅有馀”二句,是说虽然处于良辰美景之中,但在这个充斥着离情别意的场面上,一切都变得黯然,用的是以乐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五六二句“清冷花露满,滴沥檐宇虚”渲染了离别时的凄冷情境,这两句与前首五六两句意境相通,寓情于景,从景物描写中可见人物心理,表达出朋友离别依依不舍的深情。最后二句作者自豪地向友人宣告:“怀君欲何赠?愿上大臣书。”表明作者此行非为其他,而是向国家献书论政,本是为了政治事业。因此他对友人没有什么世俗礼品可赠,只愿他们能理解和支持自己的这次远行。由于有这样的思想基础,因而诗篇虽略有感伤色彩,但基调却高昂明快,并不给人以任何低徊悲抑之感。
阅读杜甫《春夜喜雨》一诗,完成10~11题。(5分)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0.从诗体上看,《春夜喜雨》是一首近体诗中的 。(2分)
11.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喜”是这首诗的感情主线,全诗不着一“喜”字,字里行间却处处洋溢着诗人
按捺不住的喜悦之情。
B.诗的前四句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春雨细而轻柔的`特点;第五、六句运用比喻的手法,展现出一幅美妙的江村夜雨图。
C.诗的最后两句写雨后清晨的景色,红花带着晶莹的雨珠,鲜润浓艳,垂满技头。
D.作者描写春雨融情于景,由近及远,从夜写到晓,由写内心的感觉到写客观景物,由听觉到视觉,充满诗情画意。
答案:
10.(2分)律诗(五言律诗)
11.(3分) B 12.(3分) D 13.(3分)D 14.(3分)A
杜审言《送高郎中北使》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的阅读答案对比
送高郎中北使
杜审言
北狄愿和亲,东京发使臣。马衔边地雪,衣染异方尘。
岁月催行旅,恩荣变苦辛。歌钟期重锡①,拜手落花春。
饯别王十一南游
刘长卿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苹。
注:①《左传》记载:春秋时间,魏绛北和戎狄,成就了晋国的霸业,悼公特意为此将郑国进献的编钟和女乐的'一半赏赐他。
⑴这两首诗,同为送别诗,所写的内容和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4分)
⑵诗人的禀赋个性不同,诗歌的艺术手法和感情色彩也有所不同,试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⑴(4分)杜诗写的是作者送友人使北方,与北方少数民族和亲。抒发的是对友人旅途劳苦的关切之情;同时激励劝勉友人为国立功,充满奋发向上的精神。(2分)刘诗写的是作者为友人饯行,伫立目送的情景。抒发了别离时不绝如缕的愁思和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怀念之情。(2分)
⑵(4分)杜诗直陈其事,直抒胸臆,活用典故,豁达乐观。(2分)刘诗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儿女情长,伤感含蓄。(2分)
赏析:《饯别王十一南游》是唐代诗人刘长卿的作品。此诗抒发自己对友人的真挚情意,描写了挥手远望直到陷入思念,愁肠百结,写得动人心弦。全诗没有“别离”二字,只写离别后的美景,然而浓浓的离情别绪已完全融入景中,曲折婉转,首尾呼应,手法新颖,别具匠心,离思深情,悠然不尽。诗人借助眼前景物,通过遥望和凝思,来表达离愁别绪。手法新颖,不落俗套。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