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李端》阅读答案附赏析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整理了《送李端》阅读答案附赏析,本文共9篇,希望对大家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送李端》阅读答案附赏析

《送李端》阅读答案附赏析

送李端

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正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词语解释】

故关:故乡。

少孤:从小就成了孤儿。

相向:相对。

风尘:纷乱的世境。

(1)这首诗写离别之情,集中表现在“悲”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赏析。

(2)这首写送别,不同于一般的赠别诗,请结合颈联,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1)(4分)本诗以“悲: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送别的伤悲之情。(1分)首联以故关”“衰草”“遍”写送别环境,含悲;颔联继续以“寒云”“暮雪”写送别情景,寓悲;颈联写“少孤”“多难”的身世之感,揭示送别的深层社会原因,堪悲;尾联以“掩泪”“空相向”直接写悲伤惜别之情,以期待再会的问句将笔锋转向遥遥不可知的未来,抒写悲伤的送别之情,余波不尽,耐人寻味。(3分)

(2)(4分)这首诗的颈联回忆往事,感叹身世。(1分)“少孤”已属人生之大不幸,“为客早”则不幸又深一层,加上人生“多难”,知音绝少(“识君迟”),(1分)诗人感叹的就不只是个人身世的飘零,而更从侧面反映出时代的**和人们**中漂流不定的生活,揭示出送别的深层社会原因,已超越了写一般的离别之情,感情沉郁。(2分)

3、有人说,本诗以一个“悲”字贯穿全篇。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进行赏析之。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基调的评价。由题目可知,这是一首送别诗,自古多情伤离别,本诗以“悲”字统领全文自然言之有理。首联第二句直言离别之“悲”,有提挈全篇之作用;颔联描写了一幅严寒送别图,淡雅中有几分沉郁,暗含其“悲”;颈联回忆往事身世,更见其“悲”;尾联也收束在“悲”字之上。

参考答案:

同意。(第一小问)本诗以一个“悲”字统领全文:首联写送别环境,直击“悲”字;颔联又写送别,抒依依不舍之情,“寒云”“暮雪”紧扣“悲”字;颈联回忆往事,感喟身世,更显其“悲”。少孤漂泊,知音难求,刚遇知己,却又要别离,能无悲乎!尾联写故人远走,只盼早日相见,可风尘纷扰,何时才能相见?前途一片茫然,仍“悲”情不断。(具体分析)总之,全诗将惜别、孤寂、感时伤怀复杂情感融合在一起,给人以荡气回肠之悲凉。(总述)

4前两联写了哪些自然物象?描写了怎样的环境?(6分)

5后两联透露出怎样的社会状况?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内心世界?(5分)

参考答案:

4.(6分)自然物象有衰草、寒云、暮雪。(3分)荒凉、寒冷、白雪茫茫。(3分)

5.(5分)社会**,百姓漂泊不定,饱经苦难。(2分)为不幸身世而伤感,为“识君迟”而深感遗憾,为别离而痛苦难受。(3分)

二:

1.“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6分)

2.这是一首感人至深的诗章,“悲”为其关键。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悲”是如何体现的。(5分)

3.诗歌前四句营造了具有怎样特点的意境?请作简要分析。(5分)

试题答案:

1.(6分)故人渐行渐远,由于阴云密布,天幕低垂,路好像伸出寒云之外;留在旷野的只剩下自己,偏偏这时天又下起雪来了,郊原茫茫,暮雪霏霏,我迈着沉重的步子,默默地踏上风雪归途。(3分)诗人描写的是一幅严冬送别图,于淡雅中见出沉郁。(1分)并于此表达出与友人告别时依依难舍的惜别之情。(2分)

2.(5分)首联交待送别时的环境,枯草寒风,友人别离,“悲”油然而生(同时由此确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起到提挈全篇的作用);(1分)颔联写送别的情景,紧扣“悲”字,“寒云”“暮雪”尤其渲染了悲情;(1分)颈联回忆往事,感叹身世,表现了诗人深藏内心的身世之“悲”(与前面的惜别、伤怀融合到一起,形成了全诗思想感情的高潮);(1分)尾联写到别离本不胜伤怀,想到身处战乱,与友人后会无期,“悲”更不自胜,以“悲”作结;(1分)全诗以“悲”流贯,写得情真意切,哀婉动人,读之给人以悲凉回荡之感。(1分)

3.诗歌前四句营造了一种苍凉萧瑟的意境(2分)。诗人送别友人时,故乡衰草遍地、四野苍茫、寒云笼罩、暮雪纷飞,这些景象都给人以苍凉萧瑟之感(3分)。

三:

(1)“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2)从“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两句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人生遭遇?

(3)诗人“掩泪空相向”的原因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4)试简析“少孤为客 早,多难识君迟”一句中“早”“迟”二字的表达效果。(3分)

(5)试分析首联中“悲”字在全诗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

(1)阴冷,凄清。悲凉,孤寂。

别时“寒云”“暮雪”,景物阴冷,凄清。友人伴寒云而去,诗人踏暮雪而归,心情悲凉,孤寂。意思相近即可。

(2)少时丧父,多年漂泊,历经磨难,晚逢知友。

答出一点得1 分,“孤”答为孤儿亦可。

(3)诗人为朋友远去而徒然伤悲,为相见无期而惆怅。“空”意为徒然,徒然伤悲1 分,相见无期1 分。意思对即可。

(4)“早”说明诗人人生少孤很是不幸,又把送别之意落实到“迟”字上,将惜别和感世、伤怀之感融合在一起,形成全诗感情的高潮。此二字音节和谐,前急后缓,顿挫有致,增强了悲凉回荡之感。

(5)“悲”字是全诗的线索。首联写送别的环境,以“衰草”落笔,凄凉的景象充满悲凉的意味;第二联写送别的情景,“寒云”二字下笔沉重,有力地烘托了悲凉心境;第三联回忆往事,感叹身世,“少孤”“多难”仍紧扣一个悲字;第四联收束全诗,“掩泪”“风尘”仍归结到“悲”字上。

四:

【1】试赏析颔联“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之境。(3分)

【2】“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是全诗情绪凝聚的警句。联系全诗分析诗人之“悲”。(4分)

参考答案

【1】第二联写送别的情景,紧扣“悲”字。写友人沿着这条路渐渐远去,阴云密布,这路好像伸出寒云之外一般。诗人驻足目送,归来时已是暮雪霏霏。(1分)渲染出无限阴冷凄凉的环境气氛。(1分)烘托主客别离时依依惜别时的悲凉之情。(1分)

【2】①故园衰败之悲:诗人借衰草、寒云、暮雪写出了对故园衰败的感伤;②送别友人之悲:与友人离别,直言“正堪悲”,别后“掩泪空相向”,更写出彼此的思念;③自伤身世之悲:“少孤为客早”挟持了作者少年失亲,背井离乡的孤独与哀伤;④社会**之悲:“风尘何处期”写出了因社会动荡,与有人相见无期的痛苦。

五:

1.颔联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5分)

2. 本诗的诗眼是“悲”字,围绕“悲”字,诗中写了哪几种悲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3.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抒情手法?请作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1.①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借“寒云”“暮雪”,写环境的阴冷,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的凄冷悲伤之情;(2分)

②烘托,“寒云”伴着友人而去,烘托出诗人对友人离别的悲凉心境;“暮雪”伴着诗人而归,烘托出诗人送别友人后回家时的孤独悲伤之感。(3分)

2. ①故园衰败之悲,诗人借衰草、寒云、暮雪写出了对故园衰败之悲;②送别友人之悲,直言“自堪悲”,别后“掩泪空相向”,写出送别友人的悲伤;③感叹身世之悲,小时丧父,多年客居他乡,在外漂泊,历经磨难,晚逢知己;④社会**之悲,“多难”写出了社会动荡,“风尘何处期”写出因社会动荡,与友人相见无期的悲伤。(每点2分,答对3点满分)

3. (1)首联和颔联,借景抒情(哀景写哀情、烘托),借“哀草遍地的故园”“伸向寒云外的小路”、“暮雪纷飞的归程”写出了一片凄凉衰败之景,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离别的悲伤。

(2)颈联和尾联直抒胸臆,写出了友人相识恨晚、友情深厚、依依不舍的神情。

1.下列对本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离别自堪悲”这一句写来平直、刻露。但由于是紧承上句脱口而出的,应接自然,故并不给人以平淡之感,相反倒是为本诗定下了深沉感伤的基调,起了提挈全篇的作用。

B.“人归暮雪时”处处与上句照应,如“人归”照应“路出”,“暮雪”照应“寒云”,发展自然,色调和谐,与上下句构成一幅完整的严冬送别图。

C.“少孤为客早”,“少孤”已属人生之大不幸,“为客早”则不幸又深一层,诗人感叹友人从小成为孤儿,身世飘零,从侧面反映出时代的**和人们**中漂流不定的生活。

D.“风尘何处期”,将笔锋转向预卜未来,写出了感情上的余波。这样作结,委婉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

E.全篇用白描手法绘景抒情,语言自然,哀婉动人。全诗淡雅沉郁,情真意切,回味无穷。

2.尾联中的“泪”中包含了哪些情感?(6分)

参考答案

1.答案C、D(C应为感叹自己,3分D“委婉含蓄”错,应为“直率明白”,2分)

2.本题考查诗歌鉴赏表达能力。①故园衰败之悲,诗人借衰草、寒云、暮雪写出了对故园衰败之悲;②送别友人之悲,直言“自堪悲”,别后“掩泪空相向”,写出送别友人的悲伤;③感叹身世之悲,小时丧父,多年客居他乡,在外漂泊,历经磨难,晚逢知己;④社会**之悲,“多难”写出了社会动荡,“风尘何处期”写出因社会动荡,与友人相见无期的悲伤。(每点2分,答对3点满分)

赏析:

《送李端》是唐代诗人卢纶的作品。此诗抒写乱离中的离别之情。前两联写诗人在故乡衰草遍地的严冬送别友人,友人从高山寒云的小路离去,自己在日暮飞雪时归来;后两联记叙与友人离别之后,诗人在孤独寂寞中感叹自己少年孤苦飘零,与友人相识太晚,如今一别,深感在这时世纷乱中与友人后会无期。

故乡衰草,寒云暮雪,阴郁笼罩,这些描写把作者与友人的离别之情衬得凄楚悲切。全诗情文并茂,哀婉感人。

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1)诗的前四句描绘了送别时怎样的景象?试加以描述。(3分)

答:

(2)结合全诗,写出尾联中“空相向”“何所期”所表达的情感。(2分)

答:

18.⑴故乡遍地都是衰败的枯草,一片凄凉!天空飘忽着朵朵寒云,归来的路上正遇上暮雪纷飞。(意近即可)⑵诗人为朋友远去而徒然伤悲,为相见无期而惆怅,表达了难舍难分之情。

7.诗人以一个“ ”字奠定全文感情基调,“ ”这一动作是此种情感的具体表现。(2分)

8. 请结合诗句,赏析诗中景物描写的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悲 掩泪 (2分)

8. 诗人写故乡衰草遍地,寒云笼罩、暮雪纷飞,渲染了送别时苍凉萧瑟的环境氛围,烘托对友人伴寒云而去以及在乱世之中后会无期的悲伤之情。诗人将自己的内心感受和景致相融合,更增添感伤悲凉之情。(3分)

8.颔联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本诗的诗眼是“悲”字,围绕“悲”字,诗中写了哪几种悲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参考答案:

8.①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借“寒云”“暮雪”,写环境的.阴冷,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的凄冷悲伤之情;(2分)

②烘托,“寒云”伴着友人而去,烘托出诗人对友人离别的悲凉心境;“暮雪”伴着诗人而归,烘托出诗人送别友人后回家时的孤独悲伤之感。(3分)

9. ①故园衰败之悲,诗人借衰草、寒云、暮雪写出了对故园衰败之悲;②送别友人之悲,直言“自堪悲”,别后“掩泪空相向”,写出送别友人的悲伤;③感叹身世之悲,小时丧父,多年客居他乡,在外漂泊,历经磨难,晚逢知己;④社会**之悲,“多难”写出了社会动荡,“风尘何处期”写出因社会动荡,与友人相见无期的悲伤。(每点2分,答对3点满分)

《送李端》阅读练习及答案

送李端

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①?

注 ①风尘:指社会**。此句意为在**年代,不知后会何期。

(1)诗的前四句描绘了送别时怎样的景象?试加以描述。(3分)

答:

(2)结合全诗,写出尾联中“空相向” “何所期”所表达的`情感。(2分)

答:

参考答案

⑴故乡遍地都是衰败的枯草,一片凄凉!天空飘忽着朵朵寒云,归来的路上正遇上暮雪纷飞。(意近即可)

⑵诗人为朋友远去而徒然伤悲,为相见无期而惆怅,表达了难舍难分之情。

《送李端》阅读赏析

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①李端:作者友人,与作者同属大历十才子 。

(1)诗歌颔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4分)

(2)颈联是全诗情绪凝聚的警句,请简要分析。 (4分)

赏析

这是一首感人至深的送别诗,以一个悲字贯串全篇。诗中夹杂了诗人多年漂泊之苦、朋友惜别之悲和与朋友相识甚晚之恨,种种情绪交织在一起,写得悲凄感人。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写送别的环境氛围。时令已经是隆冬之际,郊外枯萎的野草,正迎着寒风抖动,四野苍茫,一片凄凉的景象,让人心中悲凉。诗人和朋友在这个萧瑟的季节里即将分别,心情更加悲伤。离别自堪悲这一句写来平直、刻露,但由于是紧承上句脱口而出的,应接自然,故并不给人以平淡之感,相反倒是为此诗定下了深沉感伤的基调,直抒诗人惜别时的'悲伤心情,起了提挈全篇的作用。首联这两句话为整首诗奠定了悲伤的感情基调。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这两句写送别的情景,仍紧扣悲字。故人沿着这条路渐渐远离而去,由于天空浓云密布,天幕低垂,低沉阴郁,远望那条路,一直伸向远方,好像生出了寒云之外。寒云二字,下笔沉重,给人以无限阴冷和重压的感觉,对主客别离时的悲凉心境起了有力的烘托作用。这里写的是送别之景,但这一笔是情藏景中。前路遥远,前路茫茫,这句满含了诗人对朋友的牵挂和不舍之情。朋友终于走远,只有诗人还静静地立在空旷的原野间,这表现了诗人无限的孤寂之情。偏偏这时,天又下起雪来了,郊原茫茫,暮雪霏霏,诗人再也不能久留了,只得回转身来,挪动着沉重的步子,默默地踏上风雪归途。这一句紧承上句而来,处处与上句照应,这里的人归照应了的第一联的路出,暮雪照应了寒云,发展自然,色调和谐,两联紧密联系在了一起,构成一幅萧条凄凉的隆冬送友图,于淡雅中见出沉郁。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第三联回忆往事,感叹身世和世事变化,还是没离开这个悲字。诗人送走了故人,心中愁绪万千,百感交集,不禁想到了艰难往事,产生抚今追昔的情怀。诗人少孤,加上社会**,过早地离开家乡,浪际天涯,知音难觅。这两句不仅是诗人表达了自己身世凄苦的悲伤,而且从侧面反映出时代**和人们在**中漂流不定的生活,战乱给广大百姓带来的巨大痛苦,感情沉郁,显出了这首诗与大历诗人其他赠别之作的重要区别。在这个多难动荡的年代遇到知音,着实难得,诗人把送别之意,落实到识君迟上,这句话将惜别、感世伤怀等种种复杂的情感融合在了一起,使整首诗的思想感情达到了高潮,悲哀之情回荡不绝。在写法上,这一联两句,反复咏叹,词切情真。早、迟二字,配搭恰当,音节和谐,前急后缓,顿挫有致,读之给人以悲凉回荡之感。颈联这两句是全诗情绪凝聚的警句。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最后两句收束全诗,仍归结到悲字。诗人经历了悲伤的送别一幕,回忆过了不胜伤怀的往事之后,就更加觉得朋友的可贵,便更加不舍得朋友的别离。于是,诗人回首遥望朋友远去的方向,不禁泪流。掩面而哭是前面几联,诗人或惜别,或追伤往事而产生的所有悲凉心情的爆发。但是朋友已经走远,望不到了,哭泣也是徒然。空字表现了诗人凄凉而又茫然的心境。于是,诗人寄希望于下次见面,希望下次早点见面,但世事纷乱,风尘扰攘,社会动荡不安,不知何时才能相会。这一问,可以引发读者的遐想。掩泪空相向,总汇了以上抒写的凄凉之情;风尘何处期,将笔锋转向预卜未来,写出了感情上的余波。这样作结,是很直率而又很有回味的,这个结尾既自然而又回味无穷。

这首五言律诗,精选了离别时的环境,使情景交融,渲染了悲情,同时,诗人没有停留在送别这个场景,又将笔触拉回到了历史长河中,将自己的离乱之苦融入了离别悲情中,这种悲情又蒙上了一层政治色彩,深化了主题。悲情从空间和时间上不断蔓延,整首诗的感情变得厚重而深沉,真挚哀婉,感人至深。

咏云李邕阅读答案附赏析

彩云惊岁晚,缭绕孤山头。散作五般色,凝为一段愁。

影虽沉涧底,形在天际游。风动必飞去,不应长此留。

【注】唐代著名书法家、诗人,善辞章。为人耿介磊落,不畏权贵,屡遭贬谪。

(1)请简要赏析首联中的.“惊”“孤”二字。 (4分)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10分)

(1)惊,用拟人手法,借彩云惊觉美好将逝的心理,传神流露暮年来临的不甘与无奈;

孤,移情于景,山之孤,正是诗人流寓江湖不被赏识的孤独心情的形象表达。4分。每点2分)

(2)诗人以云自况、自勉,表达了:①失意的愁苦——散作五般色,凝为一段愁;②不屈的品

格——影虽沉涧底,形在天际游;③自信的态度——风动必飞去,不应长此留。(6分。每点2分)

刘长卿

流落征南将,曾驱百万师。

罢归无旧业,老去恋明时。

独立三边静,轻生一剑知。

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

(3)简析尾联中的“茫茫”二字及最后一句的.作用。(4分)

答案:(1)①表现了对一位战功赫赫的老将军的赞美。②对他老来受朝廷冷遇一事的强烈不满。③对即将分手的老友的关爱。(3分,每点1分)

(2)尾联中“茫茫”既点出送别地点,又描写了江水的浩渺,更表现了送别时茫然若失的感觉。(2分)最后一句除了点明送别时间,渲染气氛,更直接抒发了对老友的暮年生活前景难卜的担忧之情。(2分)(4分,每点2分)

送魏二阅读答案附赏析翻译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船凉。

忆君遥在潇湘上,愁听清猿梦里长。

阅读练习一

8.本诗前两句在写法上或运用反衬,或用字巧妙。请结合具体诗句选择其一,作简要分析。(2分)

9.诗歌后两句,在构思上虚实结合很有特色,请简要赏析。(2分)

参考答案:

8.答案:①示例一:首句运用了反衬的写法,以橘柚飘香的美好景色反衬友人醉别,突出表现了诗人深切的惜别之情。示例二:首句一个凉字,生动地描绘了江风吹雨,雨入船中,使人感到阵阵凉意的江上环境,同时又写出了诗人与朋友分别时内心的'凄凉,渲染了一种惜别的凄清气氛。

评分:答对其中一点即可得满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9.答案示例:诗的三四句乃虚拟。诗人借助想象,以忆字领起,虚构了一个月夜泊舟、梦中听猿的虚幻境界,扩大了意境,深化了主题。

评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送魏二阅读答案附赏析翻译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船凉。

忆君遥在潇湘上,愁听清猿梦里长。

阅读练习一

8.本诗前两句在写法上或运用反衬,或用字巧妙。请结合具体诗句选择其一,作简要分析。(2分)

9.诗歌后两句,在构思上虚实结合很有特色,请简要赏析。(2分)

参考答案:

8.答案:①示例一:首句运用了反衬的写法,以橘柚飘香的美好景色反衬友人醉别,突出表现了诗人深切的惜别之情。示例二:首句一个凉字,生动地描绘了江风吹雨,雨入船中,使人感到阵阵凉意的江上环境,同时又写出了诗人与朋友分别时内心的凄凉,渲染了一种惜别的凄清气氛。

评分:答对其中一点即可得满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9.答案示例:诗的三四句乃虚拟。诗人借助想象,以忆字领起,虚构了一个月夜泊舟、梦中听猿的虚幻境界,扩大了意境,深化了主题。

评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译文

在橘柚飘香的江楼上醉饮话别,江风把那细雨吹进小舟,顿感丝丝寒凉。

想象你独自远行在潇湘明月下,满怀愁绪在梦里静听猿啼悠长。

译文:

在橘柚清香的高楼上设宴为朋友送别,江风引来江雨感到了凉意,送友人上船后,我好像看到了友人远远的在潇湘的月照下,在不尽的愁绪里,听着两岸猿啼一声一声而感到夜长难眠。

此诗前两句写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后两句想象魏二梦里听见猿啼,难以入眠。诗歌表面写好友分别后愁绪满怀,实际上是写作者送别魏二时难舍难分的情感。

赏析

送别魏二的饯宴设在靠江的高楼上,空中飘散着橘柚的香气,环境幽雅,气氛温馨。这一切因为朋友即将分手而变得尤为美好。这里叙事写景已暗挑依依惜别之情。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贾至《送李侍郎赴常州》),首句醉字,暗示着酒深情亦深。

留恋处,兰舟催发,送友人上船时,眼前秋风瑟瑟,寒雨连江,气候已变。次句字面上只说风雨入舟,却兼写出行人入舟;诗中不仅写了江雨入舟,然而凉字却明白的表现出登舟送客的惜别场景来,凉字既是身体上的感触,更暗含诗人心中对友人的不舍和对离别的伤怀。引字与入字呼应,有不疾不徐,飒然而至之感,善状秋风秋雨特点。此句寓情于景,句法字法运用皆妙,耐人涵咏。凄凄风雨烘托诗人惜别知音,借酒消愁的悲凉心情。

按通常作法,后二句似应归结到惜别之情。但诗人却将眼前情景推开,忆君遥在潇湘月,以忆字勾勒,从对面生情,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境界: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在潇湘之上,那时风散雨收,一轮孤月高照,环境如此凄清,行人恐难成眠吧。即使他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令他睡不安恬,因而在梦中也摆不脱愁绪。诗人从视(月光)听(猿声)两个方面刻画出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环境。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所以诗境颇具几分朦胧之美,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

末句的长字状猿声相当形象,使人想起《水经注三峡》关于猿声的描写:时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长字作韵脚用在此诗之末,更有余韵不绝之感。

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第一、二两句写在一个空中飘散着橘柚清香的清秋的日子里,诗人在靠江的高楼上设宴为朋友送别,然后在秋风秋雨中送友人上船。这两句是写眼前实景。后两句诗人以忆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场景:友人难以成眠,即使友人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使他摆不脱愁绪。这两句是虚拟,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这样整首诗虚实结合,借助想像,拓展了表现空间,扩大了意境,使诗更具朦胧之美,深化了主题,更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在艺术构思上是颇有特色的。

李颀的《望秦川》阅读答案附赏析

望秦川①

[唐]李颀

秦川朝望迥,日出正东峰。

远近山河净,逶迤城阙重。

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

客有归欤叹,凄其霜露浓。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李颀晚年辞官归隐故乡之前所写。

⑴秦川:泛指今秦岭以北平原地带。按此诗中意思指长安一带。

⑵炯:遥远。

⑶净:明洁。

⑷重:重叠。

⑸五陵:长安城外汉代的五个皇帝的陵墓。

1.诗歌前四句写眼前之秋景,写出了秋的 这一特点;后四句写心中之秋景,写出了秋的 、等特点。(3分)

2.诗歌后两联采用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明净;萧瑟、凄凉(森然、凛冽、寥落)(答出一点给1分)

2. 诗人借具体的秋景来作渲染和衬托,抒发了诗人看到秋景想起了官场上的失意,离别长安的悲凉之情。(手法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衬托都可,要结合诗句稍作分析,2分;感情答官场失意,悲凉无奈等都可,要抓住注释及诗句本身进行分析2分)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李硕晚年辞官归隐故乡之前所写。秦川:泛指今秦岭以北平原地带。此诗中指长安一带。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领联中的“净”字和“重”字,将秋色的明净阔朗,长安城的庄重肃穆,传神地点染出来了。

B.本诗前两联既写出秦川的广阔视野,又衬托出长安城的巍峨雄姿,不言秋而秋色自现,描绘出一幅萧瑟、苍凉的画面。

C.颈联写秋风吹起,家家户户的竹林飒飒作响,五陵一带的松林蒙卜了一层寒冷的色彩,渲染出一种清冷之境。

D.尾联中的“霜露”,既指自然界中的霜露,也指自己在官场经历的风霜雨露;“凄其霜露浓”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凄苦。

E.本诗情景交融,对秋景的描写极为生动细致,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官场黑暗生活的强烈不满。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B(3分)、E(2分)。B项,“萧瑟、苍凉”错误,应为“辽阔明净的画面”。E项,全诗没有表达对官场黑暗生活的.强烈不满。

2.①本诗前两联通过描写“秦川”、“日出”、“山河”、“城阙”之景渲染了一种明净、壮丽的氛围,反衬出诗人的官场失意之感;(3分)②后两联通过描写“竹之声”、“松之色”、“霜露之浓”,营造了一种萧条、清冷之境,再加上尾联中“归欤叹”和“凄”字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和辞官归乡之前的怅惘、凄凉之情。(3分)

赏析:

这首诗,是李颀晚年辞官归隐故乡之前写的。诗由“望”字入手,描述了长安附近,渭河平原一带,秋风萧瑟、凄凉寥落的景象。诗的上四句写景。旭日东升,登高一望,号称八百里秦川尽呈眼底,正东方的山峰起伏嵯峨,在初日的映照下,山形尤显清晰。四周环顾,远近层峦叠嶂,泾渭纵横,山河互映,都显得明亮洁净,而长安都城则随山势而逶迤曲折,尤显气势雄伟。这四句既写出秦川的广阔视野,又衬托出长安城的巍峨雄姿,而眼界广阔,山河明净,正是秋高气爽时节观景的特点,不言秋而秋色已自见。下四句即转而着重写秋。无数竹丛在寒风中摇曳,瑟瑟作响,一派秋声,五陵苍松翠柏,虽然不像其它树木那样黄叶凋零,但其森然凛冽,透露着浓重的寒意。写秋亦全然由具体的景物来作渲染和衬托。诗中对秋景的描写既有侧重,又互相交融,笔墨简淡,线条清晰,犹如一幅萧疏散淡的山水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