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语下册教学反思
- 文档
- 2024-08-11
- 116热度
- 0评论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苏教版六语下册教学反思,本文共1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下册语文园地六作文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口语交际:
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并注意听听同学的发明创造,互相交流。交流时做到态度自然、大方,表达流利,内容比较充实。
2、习作练习:
写一篇想象作文,写出自己想象的奇特和合理。做到既清楚又明白,内容有新鲜感,培养学生写作的良好习惯。
3、自主发现:
能主动发现多音字,引导学生从音、形、义上加以区分。
4、日积月累:
读读背背有关天气的谚语,读读认认关于调料的`字、词语。
5、拓展延伸:
通过宽带网了解科学技术的本领,也可以到图书馆上网等收集更多的资料作成剪报。
【教学重难点】
1、口语交际。
2、习作练习。
【课前准备】
收集自己准备的科技新闻。
【教学课时】
4课时。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我想发明的机器人
1、激趣导入:
同学们,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的生活不断改变,宇宙奥秘不断被人探索。我们知道了太阳的许多特点,有了登月之旅,跨上了“信息高速路”,发明了能干农活的果园机器人……
机器人还能帮我们干什么?展开想象把你想象发明的机器人告诉同学,并注意听听其他同学的发明。如果对谁的发明感兴趣,可以和他一起探讨。
2、小组交流:
前后两方的同学组成四人小组,相互交流自己的想象,共同分享发明创造的快乐,探讨机器人的本领。交流时可以互相问答,互相补充,互相评价。
3、全班交流:
每组推荐出介绍得好的大家都感兴趣的到班上进行交流,共同探讨,进行评价。
4、小结延伸:
同学们的发明真神奇,真美妙!看来只要我们在生活中留心观察,用心思考,勤于动手,善于动脑,就能有所发明,有所收获!
不过,想真正发明你们想象中的机器人,必须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希望你们努力学习,掌握科学知识、科学技能,长大后让想象成为现实。
【口语交际·习作】
这次“口语交际·习作”是本组教材的专题“走进田园、热爱乡村”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综合性学习的继续,是对综合性学习中观察田园风光、了解作物生长、调查生活变化、感受田园美景、体验乡村生活、搜集资料信息等项训练成果的一次综合地展示与交流。也是学生将学习本组课文所获得的知识能力的一次迁移,与此同时提高学生的口语、书面的表达能力。
教学时,可先让学生对自己综合性学习的成果加以整理,做好交流准备。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互说互评,互相感染启发。教师要参与到小组交流中,了解学生深入乡村、感受生活、表达情感的不同方式。再选有代表性的在班上汇报交流,师生共同评议。最后,在交流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把自己想写的内容写下来。写的内容可以是自己经历的,也可以是自己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可以是景物、人或事,也可以是感受或体会,并提示学生有意识运用自己在本单元积累的优美词句。
习作完成后,教师要组织学生交流,师生一起欣赏、评价,然后进行修改完善。
本次“口语交际·习作”还可以与“语文园地”最后的版块“展示台”结合起来进行。比如在口语交际课上,可以把自己讲的故事录音,可以把搜集的图片配上解说词展出,也可以把自己的习作张贴到教室后面的园地里,还可以将自己在农村搜集到的有趣的玩具、器皿,自制的工具、玩具摆放出来,并配上制作过程的说明书,以便和大家交流。这样的展示带给大家的感受定会耳目一新。
【我的发现】
这次“我的发现”目的是引导学生发现句子的特点,体会拟人修辞方法在描写动植物的特点时所起的作用。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读一读这三个句子,理解句子的意思,再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体会句子的表达方式。也可以采取换词的形式,换些写物的词语来替代带点的词语,如:把“舞蹈”换成“摆动”等来作比较,感受拟人手法带来的生动效果。其次引导学生想一想:你在本组课文中还能找到这样的句子吗?在读课外书中读到过这样的句子吗?在学生充分交流各自发现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小结:句子中加点的词语通常是写人的,是人所具有的动作和行为,这里用来写物,把动物、植物写作人,不仅可以把人的情感寄托于物,使感情得到更充分的抒发,而且可以使景或物生动活泼起来,使读者感到亲切有趣。关于拟人的修辞知识,教师不必讲解。
【日积月累】
配合本组主题,从千古传诵的诗词中选取了6句关于田园乡村的诗句,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乡村田园生活的美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积累古典诗词的兴趣。
教学时,先让学生读读这6句诗,将其读通读顺,之后让学生自己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教师相机指导,学生只要大概能知道诗句的意思就可以了,然后说说这些诗句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使学生意识到这些诗句都是描写乡村田园生活的,增强整体把握教材,独立学习的能力。最后,让学生熟读成诵。
《木兰从军》是一篇历史传说故事,讲的是古代女英雄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事,赞扬了花木兰尊老爱幼、热爱祖国的优秀品质。我执教的是《木兰从军》第一课时,读通课文,走近木兰,感悟她爱国爱家的优秀品质是我这一课时定下的教学重点,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感受花木兰爱国爱家的女英雄形象呢?
一、识字方法多样,激发兴趣。
在教学“病”字用一个顺口溜让孩子轻松记住了“病”字的字形和字义;教学“男“字时利用字理知识帮助孩子体会决心女扮男装的不易;”“焦急”这两个字虽然不是我们要学习的生字,让孩子抓住下面四点底表示火,和急字的心字底,可帮助孩子理解木兰焦急似火的心情。
二、发挥想象,促进理解
课文语言精练,同时也留下一些值得学生想象的“空白”。教学时利用这些“空白”之处引导学生想象,既能更深入地理解木兰的品质,又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如在教学第二小节时,让学生想象、表演木兰是如何说服自己的父亲、母亲、弟弟的,这个拓展性训练让学生深入揣摩花木兰的心理活动,不仅可以感悟她为国为家,敢于自我牺牲的可贵之处,而且有助于学生主动阅读,把书读活,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性的阅读能力。其次,第三小节的一连串动词短语浓缩了木兰南征北战、奋勇杀敌的艰辛,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让学生边读边想象木兰奔赴前线路上的情形以及在战场上的表现,再现了这些悲壮的场面,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再次,让学生想象当将士们看到一身女装的木兰会想些什么,也更有利于学生体会木兰女扮男装、屡建战功的不易。
三、抓住中心,爱家爱国
围绕木兰爱国爱家的品质,结合文本,我主要引导学生从这几个方面体会。父亲年老多病,弟弟又小,木兰替父从军,是因为她爱家;国家有难紧急征兵,木兰从军为国分忧,说明她爱国;木兰在奔赴前线的路上,历尽千辛万苦,依然勇往直前,她驰骋沙场,立下战功,为的是保家卫国。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汉语拼音正确认读本课的10个生字:“翅、膀、究、迅、速、援、参、突、警、险”;读准翘舌音“翅”和平舌音“速、参”;能在老师的指导描写并记忆“究、迅、速、援、参”。
2.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按标点停顿。在教师的指导写下,尝试读出小海鸥和水上飞机对话的语气。在阅读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能用直线划出水上飞机用途的句子。
3.知道水上飞机是有特殊用途的飞机,能帮助人类完成各种任务,激发学
生求知欲望,从小学科学、爱科学。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正确认读10个生字。
2.在阅读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能用直线划出水上飞机用途的句子。
3.能用“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介绍水上飞机的用途。
教学过程:
一、质疑揭题
1、出示填空:
飞机在( )飞行。
轮船在( )航行。
指名读,齐读。
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板书:外形 用途教学随笔:
二、感知课文,学习生字
1、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接龙读课文。
3、学生字
三、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一)、1、师:水上飞机是怎样的?指名答
2、找一找,描写水上飞机外形的句子。
3、读一读:白色船体的两边长了两个大翅膀。
4、师:小海鸥发现它 还以为它是--,它是怎么想的呢?指名读
5过渡:于是,小海鸥问个究竟。
(二)、1、分角色读对话。
2、讨论:水上飞机有什么用途?
3、画一画“~~~~”
4、读一读:水上飞机有很多兄弟,有的可以给航行中的船只输送物资;有的能从海中汲水,去扑灭森林的大火;还有的可以随时从海上起飞,去参加战斗……
5、说话练习:你就是水上飞机,用“我是名字是--”开头说说。
6、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1、齐读最后一小节
2、出示句子:水上飞机告别了小海鸥,便迅速地滑行起来,机身的浪旁随即溅起了雪白的浪花。
3、师:水上飞机的速度真快,重点词:迅速 随即
四、课外阅读,练习说话
1、齐读课文
2、读了这篇课文,你知道些什么?
3、说话:船也有很多兄弟姐妹,有的可以 ,有的可以
,还有的可以 。
五、复习巩固
1、读词语。
2、填上合适的词语:
( )货物 拉响( )
( )的大海 ( )的天边水上飞机能从海中( ),去扑灭森林的大火。
铃声响了,小朋友们( )地排好队。
全校学生都投入到( )灾区的活动中。
教学反思:当向学生提出“请大家自己读读课文,找找水上飞机本领的句子,用波浪线划出来,再读一读。”的要求后,在交流时,大部分同学都能找到水上飞机本领的句子,主要是给大家充分的时间自由朗读,对课文比较熟悉了,找句子就很容易了。如果采用集体朗读后,马上划句子,对于理解力较差的学生,就比较困难。因为课文只读一遍,还没有读懂。而自由朗读,就照顾到了各个层面的学生,学生的独立认识能力也逐步提高了。
[《水上飞机》教案及教学反思(苏教版三年级下册)]
陈全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习欲望
本节课我在课堂上调查同学们最爱吃的水果,选用了学生喜欢的话题引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老师也把自己喜欢的水果带来了,打算分给上课表现最优秀的两位同学,大家观察老师是如何分的,并用一个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自然的切入了这节课的主题--认识几分之一。这样的设计促使学生对旧知的回顾,并诱发学生产生进一步主动学习的热情,消除对新知的陌生感、焦虑感、恐惧感。也能通过奖励促进同学们在接下来上课环节认真听讲,积极表现。
教学中我利借助本校特色的爱心传递活动,平均分配六盆花,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实物演示及图片演示,有意识的引导,使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几分之一,不但解决了本节课的重难点,也为学生独立学习延伸教学内容打下了好的基础。
二、动手实践,训练学习思维
让学生动手分各种实物,不只是对几分之一认识的简单了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分数的意义。由于学生对 、 已经充分掌握,所以延伸到这部分知识很轻松。我就放手让同学们自己研究 、 、 、 。这在教学中收放自如,基础知识既能讲透,又能放手让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小组交流、分工、合作自主研究其它的几分之一的分数。还能检验学生对本节课师生共同探讨部分的学习情况进行检验、摸底。
在辨认和应用方面,学生也能抓住分数的意义的实质来说明和辨认。在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几分之一的含义的基础上,我巧妙地设计了有趣的“闯关游戏”,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升华,达到了寓教于乐,学生在轻松、快乐的心情下完成了游戏,也理解了教学内容,真正认识了几分之一。
总之,整节课学生是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通过动脑、动手、动口等方法掌握了本节课的内容。在整个课堂预设时,想的比较完美,事实上在真正上这堂课的时候有很多的缺憾:比如本节课学生虽然在上册书中已经学习过几分之一,但是当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再平均分进行研究几分之一,学生还是感觉有点陌生、抽象。我想这就需要教师不断雕琢细研,才能上出真正平实而有效的数学课。
《放小鸟》一文,叙述的是我放飞一只小鸟的事,课文通过描写“我养小鸟与放归小鸟的经过,告诉人们鸟是人类的朋友,我们要爱护小鸟、让鸟自由飞翔在蓝天上。课堂上,我给孩子们创设了一定的生活情景,在一定的情景中让孩子们自由的发挥想象。特别是课文的第二段,在修改后的教案下,孩子们能充分感悟小鸟和鸟妈妈的叫唤是彼此的思念,是妈妈焦急的心情。
在上课的过程中,我发现有许多不禁人意的地方,如:
1.学生的朗读不够到位。孩子们的朗读不应该是技巧性的,而是在读懂课文内容后,充分感悟人物心理,或者充分理解课文含义的基础上通过读来抒发感情。
2.教学的重点处把握还显不足,课文第一段的二、三两句话,主要是阐述了我因为爱小鸟,看到小鸟伤心,不吃不喝而着急,理解的重点在我着急的原因上。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这个问题:我很着急,那是因为?孩子们能点到我所着急的原因,但却被我点到为止了,让学生充分的说,理解我爱小鸟,所以我很为小鸟担心。重点理解的部分似乎有些蜻蜓点水了,今后我要注意,把学生该理解一句话掌握的程度,做到心中有数,该重点理解的要让学生充分的叙说,让学生畅所欲言,在思考的过程中,理解课文的情况下再让孩子们练读。
3.课文最重要的部分,我决心放小鸟回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看看图中的男孩,为什么把自己喜欢的小鸟放飞了,却还那么高兴?孩子们回答得虽然正确,但如果孩子们多一些想法,多一些理解,也许能有更多丰富的想象空间,教学重点理解的部分,应该把课堂还给孩子们,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他们一定会更加明白爱小鸟就要给它自由,给它快乐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放小鸟》教学反思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放小鸟》教学反思。我对小鸟的爱似乎在课文的教学中脱了节。因为爱小鸟,所以我很着急,因为爱小鸟,所以我要让小鸟和妈妈在一起,要放飞小鸟, “爱字似乎贯穿着整篇课文,但从学生的回答中,在我的小结中,却有所忽略,这是我备课所忽略的内容。
我们在课堂上总会有一些不足之处需要多学习,多思考,多 请教,我想,我们的成长也是在课堂上慢慢培养出来的,低年级课堂上,从培养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与朗读,到优美的阅读句子乃至课文,都是我们当务之急应该学习,钻研,深思的课题,从我做起,从平时的课堂抓起,继续努力!
低年级儿童直观形象的思维特点决定了情境教学的重要性,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并有效地保持这种情感,使之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末。识字本身是比较枯燥的,没有故事,没有情节,于是教师可以创设“群鸟聚会”,“黄昏锻炼”的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故事情境中进入课堂识字教学,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由于三、四行的内容在结构上与一、二两行有相似之处,所以我觉得可以指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进行自学,小组交流心得体会,这种以学生自学为主的学习方式虽然花费学生很多时间,教师在其中的指导也会显得很复杂,但学生毕竟在探索,他们的学习能力就是这样一点一滴地形成的。
本课时特殊偏旁的认识和识字,课文提供了具体可感的图片来帮助学生理解词语。
第一张图表中的鸟类是大家熟悉的,结合插图来朗读,记忆词语,并结合情境说话的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第二张图表中的“明亮,晴朗,朦胧”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所以,在教学中,我采用了联系生活实际和观察课文插图来帮助学生理解:(明亮)图上有一位老爷爷带着一个小朋友在干什么?他们说今天晚上的月亮怎么样?
(晴朗)那么明天的天气一定很——(朦胧)如果今晚云很多,月亮一会儿明,一会儿暗,看东西会怎么样?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选用其中的词语来说话。通过说话练习,既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反馈了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
识字8是一篇科学性的课文,像我这样的新教师也极容易把这种文章上成“科学课”,这样具有科学性的课文,如何凸显语文教学的特点。根据一年级语文教学的特点,我比较侧重识字和朗读。在识字教学时,我根据汉字本身的特点,音形义结合,利用一些直观的图片让孩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理解性的认识汉字,而不是机械地来分析字形。比如:对于“眉”的认识,通过看字形,看图片,看“眉”字的演变,来识记“眉”字,学生牢牢地记住“眉”字下面是个“目”,同时出示“眉毛”“娥眉”两个词来加深记忆。
学习“初”字的时候,我先让学生说说记这个字的方法,然后出示裁缝裁衣服的图片,告诉学生“初”字最早的意思就是指裁缝裁衣服的开始。知道了“初”的本义后,我问学生一个冬天的开始可以叫什么?一个夏天的开始呢?于是拓展了“初冬”“初夏”这些词语。学习“团圆”一词,我让学生看圆满的月亮,理解“团圆”的本义,又让学生在背诵《静夜思》之后,感悟人“团圆”的含义。形象生动的识字方法,反复出现在词语中的生字,相信学生会留下教深刻的记忆。朗读教学重视学生自身的感悟,让孩子真情实感地朗读,而不是简单地讲解朗读技巧。通过不同层次朗读,从一开始的读准字音,到后来有感而发地朗读,让学生一次又一次地和文本交流、对话,从而感受文本抑扬顿挫的节奏感。
在教学时,如何发掘文本中的人文内涵呢?我抓住了“娥眉月”和“月团圆”,通过直观形象的图片,让孩子充分感受到月亮弯弯的自然美,从孩子的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对中秋节的回忆,拓展李白《静夜思》,感受诗歌意境,充分理解“人月两团圆”的生活美,感受和家人享受天伦之乐的幸福。最后,通过学生的朗读让这份情感加以升华。
从这次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我也领悟到了一些东西,希望能和大家来分享一下。第一,借用王燕骅老师的一句话,崇尚本真,展开过程。公开课就和平时上课一样,要真实,要让过程为学生展开,而老师要做的就是抓住课堂中自然生成的问题,好好把握。第二,语文课要理直气壮地姓“语”。要真实、朴实、扎实地来教语文。我们在教学中要加强语文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但还是应该立足于“语文”,而不应该是漫无目标地大杂烩。只有在语言文字上训练扎实,才能奠基固本。在这次的教学设计中,我把握年段目标,力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第三,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人文内涵。在教学中,我的每一句话对于孩子来说都可能是影响他一辈子的,因此,更应该是科学的、准确的、规范的,所以将来设计教案时,我所要对孩子说的每一句话都应该是经过精心设计、反复推敲、再三斟酌过的。这样才能对得起每一位孩子。
《走近雷锋》是《品德与社会》三年级第二学期第一单元《社会新风尚》中的第一篇课文。课文主要介绍了雷锋同志的一些事迹,引导学生学习雷锋同志的精神,知道当今社会上不同领域的志愿者的行动是雷锋精神在当代的发扬光大。
课前,我对学生进行观察和调查,发现学生存在以下几种情况:
学生都听说过雷锋这个名字,因为每年的3月5号学校都要组织学生向雷
锋学习,所以都知道雷锋是个助人为乐的好人。但是学生对雷锋的生平、故事、日记等其它情况了解得不多。
学生能介绍自己身边的好人好事,但对社会上不同领域的志愿者的事迹了解的不多。
在当今的社会中,孩子周围做好事的人群不广泛,学生对做好事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不高,有些孩子做好事时还会受到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干扰。因此他们对做好事带来的快乐体验不多。
我先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运用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揭示主题,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接着我播放了动画片《雷锋的故事》,重点学习、分析教材中雷锋《好事做了一火车》的故事,让学生初步体会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在此基础上,请学生以讲雷锋小故事的形式,来交流雷锋的事迹。学生通过互相交流,对雷锋有了较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之后再让学生学习雷锋日记,思考雷锋做好事的动机,把学习雷锋从感性向理性升华,从而更深一层次地了解了雷锋身上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当学生对雷锋从心底里钦佩时,一起歌唱《学习雷锋好榜样》。
学生对社会志愿者的事迹了解不多,我先让学生从身边的好人好事找起,再找找我们身边的志愿者,比如,我校“爱心托管”家长志愿者和教师志愿者,“学生图书管理员”志愿者等等,让学生通过互相交流的方法寻找到了身边的“雷锋”。然后扩展到社会上的各地区、各行业的志愿者,让学生充分体会到雷锋的“助人为乐、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在延续。
接着,让学生谈谈做好事后的心情,知道帮助别人是件快乐的事,激发学生做好事的积极性;同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让他们寻找身边需要帮助的群体,让他们从身边做起,去体验做好事给自己带来的快乐。
最后,师生一起总结:雷锋虽已离去,但雷锋精神不会过时,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拾金不昧、尊老爱幼等应为一直是我们社会的风尚。
通过几个学期的教学,我发现要想上好品社课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作为品社课老师首先要有丰富的课外知识,否则你很难回答学生提出来的千奇百怪的问题;其次要有很好的口才,因为整节课得从头说到尾;最后是要有很好的组织能力,否则课堂就会乱成一锅粥。
怎样才能真正上好一节有效的品社课呢?
1 .提高上课时的注意力:请学生重复老师的话。教师在集体讲解时,肯定有孩子没有认真听,为了这一部分学生,教师可以让全班大声地跟着老师说,或者再请个别学生重复说。这样可以照顾到全班学生。
2 及时抓住典型,进行表扬与批评:每个班级里总有表现好的和表现差的同学,在发现问题的时候,老师要及时的指出,在全班面前表扬或者批评,树立典型,让学生深刻意识到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
3 .利用课间进行教育:每个班级总有让人头疼的孩子,几乎每节课都要被批评,常常招惹其他同学,或者“埋头苦干”自己的事,他们对老师的批评已经习惯了,但他们的行为已经严重影响到了课堂秩序,可老师又不能为了他们而停下教学任务,所以,我们可以利用课间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
4 .使用新颖的教学方法:三年级学生感知事物是以直接视觉、听觉为主,理解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较差,思维方式往往离不开具体形象。因此,应以直观方式教学为好,如模型、图片、录音等,做到听、看、说三结合。又因三年级学生大脑皮层兴奋性占优势且易扩散,注意力不专一、易分散,所以教法应多样化、情境化,如采用游戏法、比赛法、模仿法等,就能达到好的效果。
几个学期的品社课教学,使我对它有了很深的认识,同时也接触到了以前没有接触过的知识。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努力。
这一教学活动的设置正是在儿童日常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对祖国辽阔国土有个初步的了解,激发学生爱国的自豪感和亲切感。教完之后,深刻反思,有以下心得体会:
1、重视学生的体验
根据课标的要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由此可见,重视学生的体验对激发参与热情,体现学生的自主,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培养思想情感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我组织学生亲自动手算一算,计算哈尔滨、海南岛、台湾、乌鲁木齐距离四川的距离。学生从计算结果的数据中,很清晰地认识到祖国地域辽阔。学生对这知识的认识不是被动的吸收课本上或教师讲的现成结论,而是亲自参与生动的思维活动,通过自己的探究得出结论,真正体现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的自主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发展。
2、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
“教育即生活”,儿童认知的发展和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将静态的教学内容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丰富和发展了学生的体验,从中获得知识,受到教育。教学中,我将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件,即汶川大地震与本课的教学目标,即认识祖国面积大结合起来,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件使学生获得认识,受到教育。不仅认识到祖国面积大,同时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互相关爱,互相帮助,从而对伟大的祖国产生亲切感和热爱之情,落实了本课的情感目标。在“镇江面积与全国面积比较”的环节中,同样贴近了学生的生活,以学生熟悉的家乡为对照,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兴趣,获得了非常直观的认识。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不足:
1、对学生的学情不够充分了解。
教学实施过程中,“计算路途遥远”这一个环节,涉及到两位数相乘的数学计算。由于没有充分考虑到使用的是下册教材,学生还没有掌握这方面的计算能力,课堂上出现了学生不会计算,胡乱猜测的现象。
2、学生对数据的认识不够具体。
三年级的小学生,思维水平主要还停留在具体可感的事物上,对抽象的数据还没有形成清晰的认识。在计算路途的教学环节,虽然学生算出了两省之间的实际距离,但很难从多少千米的数字中认知和体验“远”和“大”。如果教师及时将这些数据与学生可感的事物进行比较,如:一个人每天可以走约30千米,从哈尔滨走到海南岛约需要137天,从台湾走到乌鲁木齐大约需要150天,将近半年啊。这样学生对“远”和“大”的概念就会更加具体。
《认识面积单位》这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什么是面积之后,进一步认识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与1平方米三个面积单位。在这节课中我以发现法为主、操作法和演示法为辅,引导学生通过看、摸、画、量、比等活动,经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等多种形式,学习面积单位。反思这节课,有些许优点,也有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课本中要求学生用1cm2的方格纸量一量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学生操作起来不方便,困难较大,因此,我特意制作了课件直观地进行了演示,同时为后面学习长方形面积公式做了铺垫。
其次,这节课学生们经历了大量的动手操作,交流各自测量结果。动手能力得到了充分的提高。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充分认识1平方厘米,然后学生经历类比学习,很快认识1平方分米与1平方米面积单位。最后通过找一找、量一量、估一估自己身边哪些物体的面积,不仅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更发展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估计能力,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教师在使用课件中利用白板的优势,在练习环节,直观的为学生演示了图形通过切割,移动、旋转和拼接的过程,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要求。在“修改日记”环节,也利用白板功能,直观的和学生共同进行了修改,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了面积单位。在建立“知识树”环节,使用“资料库”中提前准备好的内容,帮助学生把各个知识点有机的联系起来,让学生对本节课知识也有了一个回顾和更系统的认识。
在本节课也有几个不足之处:
在导入环节我通过复习面积的概念、摸数学书封面的大小,为学习面积单位做了铺垫,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但是相对来说,显得有些不够直入主题,特别是和后面的淘气、笑笑比格子情景的创设同时放在一起,感觉有一些琐碎之嫌。
在学生的动手剪拼、画格子,测量的充分的前提下,练习题的设计显得面面俱到,在时间的安排上有一些满,感觉较为紧张。
《轴对称图形》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能够做到充分理解教材,大胆挖掘创造使用教材。教学过程中能够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采取“折一折,拼一拼,分一分,说一说”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了学习数学的快乐,培养学生观察、交流、操作的能力。
一、新授新颖,注意学生动手操作
在新授部分,通过出示天安门图形、飞机图形、奖杯图形,让学生动手折一折去发现对称轴,让学生去自己做一个轴对称的图形,这样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掌握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并且找出关键词:对折和完全重合。让学生记忆深刻。
二、给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新课程倡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交流、合作等多种学习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节课,我把学习的权利放给了学生,从一开始的感知,到进一步的深入理解,再到学生运用自己的体验,创造出各种轴对称图形。整个的教学过程,都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在这种空间下,和谐发展,真正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三、为学生乐学创设了一种情境,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审美情趣
学习数学的过程应当成为积极的、愉快的、富有想像的过程。本节课从导入到新授,到练习操作,学生动手“做”出轴对称图形,又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个性的机会,使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
值得探讨的问题:
1.《轴对称图形》一课,就教材特点来说,很容易把课上得生动、有趣,但本节课有点欠缺,就是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对折后完全重合)强调的不够。
2.探究新知的教学环节有点零乱,应做适当的调整。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大家要密切合作,团结力量大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团结力量大的道理。
三、教学过程:
1、范读课文。提问:课文中的三个小伙伴是谁呢?根据回答(作板书):小野猪、小袋鼠、小象
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这三个小伙伴是怎么上山栽树的。指导看图:三个小伙伴一同上山栽树了,它们是怎样的心情?(高兴 开心)
谁来读读第一自然段,读出它们的心情来。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并评价。
2、它们手里带了栽树的工具吗?它们怎么栽树呢?遇到什么困难了?自读课文,找出遇到的困难,划下来,多读几遍,并体会它们的心情。(指名朗读,引导体会)板书:挖树坑 运肥料 运水浇树
3、有好办法解决吗?自读课文,找出解决的办法。(指导朗读)
什么叫“吸足了水”?小伙伴在山上栽树,小象从山上跑到河边,一定很远,还要把长长一鼻子的水运到山上,多不容易呀!指导读第五自然段,
4、小树终于栽好啦!齐读,想想你读懂了什么。指导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引导学生讨论:谁的功劳大?(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
5、得出结论:只有大家团结起来,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成功。团结力量大。
6、齐读课文。
课后反思:
本课教学中,基本完成了初定的教学任务。学生能体会角色的心情,较为流畅地有感情朗读课文,并且通过讨论,逐步明白了成功不是某一个人的功劳,而是要团结起来,共同出力的道理。
但是,我却感觉到,在指导朗读上,还不够深入,有些浮于表面。每一部的指导,都好像在往前“赶”。学生还没有读到位,就又赶到下一环节去了,所以在最后的齐读课文时,朗读总觉得差那么点。我想,如果能在教学中让孩子再去演一演,让他们真正能够融进课文中,体会到从一开始高高兴兴上山栽树,到遇到困难的着急难受,再通过想办法、同出力解决困难,最后得到栽树成功的喜悦,这样才能达到自我感悟,自我教育的目的,学起来才更津津有味。
舒城路小学 匡黎
[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三个小伙伴(苏教版下册)]
一、说教材
《轴对称图形》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教学内容,本课是在学生认识简单的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进而认识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为学生今后进一步探索简单图形的轴对称特性,把握简单图形之间的轴对称关系打好基础。教材先通过天安门、飞机、奖杯的实物图让学生观察、分析他们的共同特点,引出“对称”的概念。接下来教材将这几样物品抽象为平面图形,引导学生通过对折发现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并初步描述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会识别轴对称图形, 并初步知道对称轴。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观察、比较和概括的能力,以及小组合作意识。
3、情感目标:让学生在认识、制作和欣赏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物体或图形的对称美,激发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掌握识别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三、说教法
新课标指出,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我注重丰富学生对形状的感受和认知,联系实际生活,创设问题情境,采用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操作发现法来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性的学习活动,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新知,经历探索,获得知识。
四、说学法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一个有目的的,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为此,我十分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本课中,我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为:动手操作法、自主探究法、观察发现法、合作交流法。让他们在折一折、议一议、说一说、剪一剪等一系列活动中感知对称的特征。
五、说教学程序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天安门、飞机、奖杯图片(注意不同角度的对称),引导学生观察归纳这些物体的共同特征,接着通过多媒体演示将这些物体抽象成平面图形。最后通过课件演示这些图形的对折,让学生观察这三幅图的左边和右边或上面和下面,它们的形状、大小怎样?通过观察,估计学生能发现图形的左边和右边或上面和下面形状大小一样,从而自然的引出课题。
(二)、自主探究,感悟新知
1、折一折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天安门、飞机和奖杯三个图形,动手对折,引导观察发现。
2、说一说
操作后引导学生交流,根据学生的表述,抓住时机,引导理解“对折”、“重合”、“折痕”等关键词,引导学生采用比较法区分“重合”与“完全重合”的区别,适时帮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引导学生得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知道对称轴。
3、辨一辨
结合“试一试”,让学生从学过的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中识别其中的轴对称图形。引导学生判断,操作验证,说理由,对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展开讨论,辨析,结合直角三角形和菱形,让学生明确要针对“这个三角形”或“这个平行四边形”进行辨别,体验数学的严谨性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初步思想。
4、做一做。(创造轴对称图形)
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动手制作轴对称图形,通过制作进一步体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两边能完全重合。学生制作的方法是多样的,画、剪、围、拼……都可以,制作方法虽然不同,原理都是相同的,都在制作对称轴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在这里我引导学生一边制作一边体会,相互说说是怎样做的、怎样想的,为什么说做成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以达到制作的目的。
(三)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环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本着趣味性,思考性,综合性的原则,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力求体现知识的纵横联系,做到形式均匀,层次分明,我设计以下几组练习题。
1、基础练习:“找一找”。“想想做做”第1、2、5、6题。
设计理念:让学生进一步的巩固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能准确地判断出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2、拓展练习“画一画” “猜一猜,连一连”。 “想想做做”第3、4题。
(四)、全课小结
课的最后,让学生说说收获和体会,以学生自我回顾的方式进行小结,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掌握,培养学生自己整理知识的能力,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下一节课的学习。
(五)欣赏图片,情感体验
课件播放:生活中的对称。
设计理念: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对称的美,另一方面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
五、说板书设计
轴对称图形
完全重合--轴对称图形
对折
折痕--对称轴
设计理念:板书设计力求体现知识性和简洁性,使学生一目了然。
教学反思:
《轴对称图形》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能够做到充分理解教材,大胆挖掘创造使用教材。教学过程中能够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采取“折一折,拼一拼,分一分,说一说”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了学习数学的快乐,培养学生观察、交流、操作的能力。
一、新授新颖,注意学生动手操作
在新授部分,通过出示天安门图形、飞机图形、奖杯图形,让学生动手折一折去发现对称轴,让学生去自己做一个轴对称的图形,这样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掌握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并且找出关键词:对折和完全重合。让学生记忆深刻。
二、给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新课程倡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交流、合作等多种学习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节课,我把学习的权利放给了学生,从一开始的感知,到进一步的深入理解,再到学生运用自己的体验,创造出各种轴对称图形。整个的教学过程,都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在这种空间下,和谐发展,真正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三、为学生乐学创设了一种情境,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审美情趣
学习数学的过程应当成为积极的、愉快的、富有想像的过程。本节课从导入到新授,到练习操作,学生动手“做”出轴对称图形,又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个性的机会,使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
值得探讨的问题:
1.《轴对称图形》一课,就教材特点来说,很容易把课上得生动、有趣,但本节课有点欠缺,就是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对折后完全重合)强调的不够。
2.探究新知的教学环节有点零乱,应做适当的调整。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