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如溪读后感
- 文档
- 2024-08-23
- 116热度
- 0评论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岁月如溪读后感,本文共15篇,欢迎阅读借鉴。
打开《岁月如溪》,看到一个翩翩少年背着书包意气风发地向我走来,眉宇间透着股英豪气,他踏着大步,将坚毅的目光投向遥远的梦想。掩卷沉思,又仿佛看到一位历经沧桑的耄耋老者,岁月染白了他的鬓角,却丝毫遮盖不了他作为教育学者的睿智光芒,他用如此殷殷的目光注视着我,劝勉我要树立远大志向,珍惜如溪光阴,把握今朝,发奋图强,做一个于家于国有益的人。
他是朱开轩,一个从远郊的农村小学走出去的国家教委主任。读完全书,我不禁震撼,心绪难平。朱开轩出生的30年代,社会风云动荡,国家蒙难,民族遭殃,在战乱中出生的朱开轩,从小失去了双亲,家道中落,悲苦的命运使他备受磨难。但是,残酷的现实没有击倒他,反倒是磨砺了他的坚毅,锻造了他的自强自立,也在他心中种下了远大的志向。直面生活,迎着风雨,人生没有退路,只能选择向前,只有不断向前、再向前,才能在辛苦跋涉后看到希望的曙光。正是抱着这样一种执着与坚持,从抗战胜利到全国解放,朱开轩在一路成长过程中,受到了深刻的教育,觉悟不断提高,心志更加明确,不管是弃笔从戎,还是后来任国家教委主任,他秉持这样一种情怀,这一生一定要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利、有贡献的人。这份读书人的情怀是如此深深地打动了我!。
此刻,朱开轩对胞妹朱铭玮的叮咛“好好读书”,字字珠玑,敲打着我的心。朱开轩小时候凄风苦雨的社会环境没有使他步履踉跄,裹足不前,相反,他始终抱着执着的信念,用好好读书来奠定他报效祖国的基矗想想我们现在的一切受教育环境,可以让我们更加节约时间,不必承受因战争带来的暂时休学等困苦。物质层面的丰裕给我们提供的方便应该使我们更快捷、更真实的面对我们该面对的学习任务,在这个我们务必要认真读好书的年代里,我们真的没有理由不去好好读书!朱开轩的执着、不放弃的信念,更应是我们今天要默默坚守的。每个人的人生就是在“坚持”和“放弃”之间,日积月累,渐渐地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只要秉持这样一份信念,在每一个坚持不住的时刻,咬紧牙关再坚持一下,在就要放弃的那一刻,再坚守一下,相信生命的空间就会以另一番崭新的天地向我们敞开。应该像少年朱开轩一样,将“信念”种在心中,扎扎实实一天一步往前走,相信这样的坚持,会让“理想”变得越来越近,直至近得让人感到美好。
战争带来的社会动荡,在读书少年朱开轩的情怀里,已经种下了心怀天下苍生苦难,立志报效祖国的宏远志向,这是一份难得的情怀。这让聪颖勤奋的他克服生活中的种种磨难,不断鞭策自己,砥砺奋进,直至触摸到自己一个又一个的梦想。这也让我深深感悟到:少年读书对开启人生的意义何在?我们人生的理想何在?我们读书学习追求的个人自我完善与这个国家这个社会怎样地对接起来,人生才更圆满更有意义?想起宋代文人张载有句话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往圣续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原来读书不仅要有聪明、要有勤奋,它还需要一种情怀,一种心怀天下,关爱人类,拯救苍生的情怀。有了这种情怀,才会有类似火箭发射的动力;有了这种情怀,才会懂得学无止境,不断进龋朱开轩在一路成长的过程中,正是不断用实际行动默默践行着这份情怀,鞭策着自己前进的脚步。
将自己的思绪静静地整理一下,听见老年朱开轩是在用如溪的岁月告诉我:好好读书,秉持信念,拥有情怀,砥砺奋进,你们每一人,都会拥抱一个崭新的明天!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像这样的读书名言,我们不止一次地告诉我们的学生,但是否想过,面对自己漫漫人生之路,我们是否能坚持好好读书,活出精彩呢?
这不,好不容易从进修学校领回来这本读物――《岁月如溪――青少年时期的朱开轩》,细细翻阅着,从一个个跳动的文字仿佛看到了一位年逾古稀的老者正在诉说着他的坎坷的求学之路,心情也久久不能平静……
我是一个80后,书中所讲的那段艰难的岁月我是无法感同身受的,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年纪的增长,从书本上或多或少地了解过那段历史,能在那样一段艰苦的岁月中孜孜不倦读书的人,我是十分钦佩的。从读书到做人,我看到了知识改变命运的奇迹,而我们作为教育一线的老师,能从朱老先生身上学到些什么呢?我粗浅地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一、热爱学习,全面发展
1932年11月,朱开轩出生在金山区山阳镇上,童年时的朱开轩辗转两所学校,才读完了他小学阶段的求学里程,1948年,朱开轩在上海中学读高中。他打心底喜欢山阳小学。如果爱学习、爱老师、爱学校,可以更有动力,还能学的更好更多。现在的孩子,常常会有偏科的现象,对某个老师有意见或者不喜欢上某个学科的课,这都是错误的,想想朱开轩先生,唯有热爱学习,才能学得好,否则就成了“强扭的瓜不甜”。当我对学习感到厌烦之时,我应当暗自告诉自己,要像朱开轩先生一样,坚持学习,打心底地热爱学习,我相信这样的心态是对教学最有帮助的。
二、好好读书,教书育人
朱开轩一生坚持“好好读书”。他早年就读的上海中学是全国知名的高中,多少初中生梦寐以求却又难以如愿以偿的好高中。聪明离不开勤奋和认真,朱开轩自觉,从不偷懒,也总不贪玩贪睡,因此年年成绩优秀朱开轩真是一个勤奋刻苦的好学生,他常常嘱咐胞妹朱铭玮“好好读书”,而他便是这样以身作则地做到了,因为他渴求知识,坚持“好好读书”。我是一名普通的小学语文老师,可以说天天在与文字打交道,为了给学生传授更多的知识,我一直坚持阅读、写作,定期还会给孩子们推荐一些好书,现在,有幸拜读了《岁月如溪》这本励志读物,感觉又多了一位可以向学生们介绍的读书榜样,相信有了朱开轩这样的榜样,我的学生们会更加明确读书的目标,坚持“好好读书”。“坚持就是胜利”,()这句说是我们曾经最爱讲的一句口号,听多了,一入耳就觉得俗且土,但有时,很俗很土的话其实就是朴素的真理。倘若像朱开轩先生那样坚持自己的信念,坚定不移地努力读书,我想,应该就离实现自己的梦想不远了吧。
岁月如溪,朱开轩的成长经历如同一股甘甜的溪流流进了我的心里,我不得不感叹:朱开轩实在是大家学习的好榜样,朱开轩不仅聪明而且执着,他的身上总有一股韧劲和钻劲,做什么事情都脚踏实地地忍得住气,做得到底,他高洁的品质受到同学的敬佩,更是受到了我的敬仰:清正廉洁、质朴简约、孝慈友恭……不正是我的人生楷模吗?
看完《岁月如溪――青少年时期的朱开轩》这一本书,朱开轩爷爷从小做事认真和执着的特点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世界上最可怕的二个词,一个叫执着,一个叫认真,认真的人改变自己,执着的人改变命运。”正是他的认真,他的执着,改变了他的命运,成就了他的事业,也铸(zhu)就了他的辉煌。朱爷爷也成了我们山阳人民的骄傲。
然而,朱爷爷的认真和执着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他的认真和执着,是他在学习和做事中逐渐养成的。有一件事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在朱爷爷上小学六年级时,学校创办了小学生消费合作社,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自己负责,锻炼他们的能力,增长他们的知识。学校在最后一排教室西侧的教师办公室里设立了一个简陋的小卖部,经过商量,最后决定让朱爷爷负责小卖部的日常管理事务。平时,他每天很早上学,为小卖部营业做好准备;放学以后,他还要留在小卖部扫地理货,清点现金,记账入库,账目清清楚楚,一切井井有条。有一天放学,朱爷爷刚回到家,天空突然阵风如野马狂奔,一声声闷雷惊天动地。他担心小卖部漏雨进水后,里面的文具和点心受损,就不顾母亲的劝阻,毅然跑回学校,看看门窗是否关紧。当看到门窗关得严严实实后,他才放下心来。回家后,他已经成了一只名副其实的落汤鸡。母亲见了,非常心疼,可他一脸高兴,没有一句怨言。其实,何止是管理小卖部的事,无论什么事情,只要到了朱开轩爷爷的身上,他都能认真执着地去完成。他的这一优秀品质也伴随了他一生。
朱爷爷的认真和执着也让我体会到了,在生活中,只要我们能认真执着地去做,就能到达胜利的彼岸;只要对任何事情都抱着一颗坚持不懈,坚定不移的心,就能完成自己的心愿。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风云突变,国家蒙难,民族遭殃,朱开轩就在这时出生了,他不俱困难,似一只凤凰,用力拍打着翅膀,即将飞向遥远的天边!
朱开轩是不幸的,也是幸运的。在他刚刚少年时,父母和弟弟就永远地和他告别了。这是多么不幸的啊!但是只有被火烧过才能出现凤凰,是的,他并没有因苦风凄雨而停住他前进的脚步。他强人之处就在于他会把不幸化成动力,是他一步一步向成功搏击。尽管每一步都是那么包含心酸,但是每一步都是印深深,因为他知道,上学是来之不易的。所以,从小艰难跋涉走过来的他比别人更坚强,努力。在学习上,他积极提问,勇于探索,总要把知识点弄懂为止才罢休。在品德上,他品行端正,尊敬老师,关心同学,乐于助人。他憧憬着祖国美好的未来。这就是他,朱开轩,一只已经蜕变过正要展翅翱翔的凤凰。
朱开轩是我你们的榜样。虽然现在没有战争,每一个人都能上学,但我们也要珍惜身边的一切,这一切都是美好的。或许,有一天所有的一切都消失了,你才会恨自己,恨自己的.无知。所以,我们要努力学习,我们现在条件好了,为什么朱开轩能而我们不能呢?同样,我们不能因为一点小磨难就丧气,想想朱开轩,再看看你自己,你就会不禁感叹道:“啊!现在的生活是多么美好啊!让我们克服困难,转危为安,将永恒的信念一直传递下到灿烂的明天。
读完《岁月如溪》在轻轻地将它合上,岁月就想一条小溪,很快就流完了。所以,我要努力学习,让它淌过之地到处是生机勃勃。我也可以让这条消息永无止境,因为,当每时每刻都精彩时,就要去细细品味,回味无穷,让精彩蔓延到天外。这一切的开始就是现在,只有我坚定不移地向美好前进,就算这路上有熊熊烈火,让它烧我吧,让我蜕变成一只凤凰飞翔吧!
朱开轩,你永远在我们的心中,只要有你,我们就有信念,向上吧!和我一样的少年们!
《岁月如溪》让我看到了朱开轩的高尚的为人品格,他是一个勤奋好学、严以律已、尊师爱友的人,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坚韧不拔、执着追求、精益求精的学习作风。
朱开轩年幼时因国家蒙难,父母相继过世,带着妹妹和好心的大姨妈相依为命,悲苦的命运使他受尽折磨。可是他并没有放弃生活,始终用顽强的意志和勇敢面对生活。在求学的道路上踏踏实实,人生的每一步都掷地有声,以他高尚的人格魅力感召着身边每一个人。他是我们金山人的骄傲,更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我们应向朱开轩学习他那数不完的优秀品质。
如果拿我和朱开轩比,简直就是天壤之别。
朱开轩发课上认真,老师上课问问题的时候,他都踊跃地举手,遇到不理解的问题就在课后问老师,在家自觉完成作业,每一项作业的字迹都是工工整整,从不马虎,当遇到难题时,他拼了命也要明白真相,不会轻易地放弃。在他身上,我看到了一种“打不死的小强”的执著精神。他尊敬师长,是老师们的好助手,他友爱同学,是他们的好榜样。
再看看我,真是羞愧万分,我有爸爸妈妈疼爱着我,衣食无忧,过着小公主般的生活,很少想到要为别人做点什么。我上课时举手发言不积极,做作业时而马虎,时而走神,心不在焉,脑海还不时闪过玩电脑游戏的情景,遇到不会做的题目,也不会花太大的心思去钻研,就去问父母或者同学。
当我阅读《岁月如溪――青少年时期的朱开轩》时,每一个章节都让我深深感动。朱开轩重情重义,对老师尊敬有加,每次见到老师总是恭恭敬敬地行礼,因为成绩优异和礼貌而深得各位老师的喜爱。对同学也是真诚待友,帮助同学,为同学辅导功课。即使他在做国家领导的同时也不忘恩师的教导和同学的友情。这一切看似简单的小事,然而几十年如一日,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又是那么的难能可贵。当看到那些关于朱开轩生动的童年趣事时,我感觉他就是身边一个普普通通的小男生,可是在他朴实的背后却又时刻透露出光辉的伟大形象。
生活就是有无穷的小事堆积起来的,只要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持之以恒,不放弃,就可以登上稳固的基石,走向成功。
近几天,我读完了金山区教育局局长蒋志明主编的《岁月如溪》一书,感触很大。
这本书着重讲述了青少年时期的朱开轩。朱开轩出生在龙泉港畔殷实人家,后来因为朱开轩的父亲去世了,殷实的家境渐渐衰败。再后来,他的小弟弟祺官也溺水身亡,母亲的心情天天被愁云笼罩着,一次次的打击使她身心俱损,在一九四七年的夏天也离世了。从此朱开轩和妹妹铭玮相依为命。后来大姨妈带大了他们兄妹俩。虽然家道衰弱,但朱开轩还是茁壮成长,不但身体好,学习成绩也一直保持名列前茅,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时光飞逝,朱开轩成年后,投笔从戎,后来功成名就,身居高位。现如今的朱开轩已是一个年逾八旬的老人了,但对旧时的同学情、朋友情却还那样看重。他自己的日常生活很是简朴,家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俱,但他对旧时的老同学、老朋友却很大方,总是在人家有困难的时候慷慨解囊。
看到这里,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是那么地不珍惜同学情、朋友情。记得有一次,体育课上,我们几个男生一起打篮球,这时一个队友犯规了,另一方要罚球,因此发生了口角,双方队员推推桑桑,有的甚至挥舞拳头打了起来,最后还是老师过来调解才算平息了事态的进一步发展。想到这里,我感觉对照朱开轩,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自我反省。
朱开轩的事迹还有很多,每一件都让我感触很大,需要我以后在我自己成长的道路上仔细品味、慢慢感悟、好好学习。
教育界的传奇人物朱开轩,可以用”伟大”两字来形容,他改变了中国的教育,使中国人才倍出。他在学习上的刻苦使他步步扎实地攀上高峰。他之所以能有此成就与他的学习生活紧密相连。在他的人生轨道中充满了甜酸苦辣。酸是因为他从小失去父母,生活艰辛无比;甜是因为他那份执着的精神使他获得了今日的成功;苦是因为他们家家境贫穷,求学的学费都是一个大难题;辣是因为学习上的艰辛使他伤痕累累。
朱开轩身上值得我们学习和反思的地方太多了,他有着深深地爱国情怀,从小就在心中默默发誓长大后要报效祖国。而我们现在的学生在升旗仪式上连起码的严肃都做不到,这何尝不是一种羞耻呢?
朱开轩有着远大的志向,他不断地向他的目标发起挑战,在他的人生中他从未放弃过对理想的追求,直至做到完美。而我们现在连树立远大的志向都没有,又怎能向着人生的追求前进呢?
朱开轩有着高尚的人格,无论是谁只要与他做朋友,无一不对他产生敬佩之情。因为他除了上课听讲外其余的时间不是在帮助同学补课就是与朋友切磋,这使得他与他的同学朋友们一起进步一起成长。而我们现在一受到老师或家长的鼓励,便会觉得自己好似什么都懂了的样子,洋洋得意,还去挑他人身上的毛病。
朱开轩有着一颗感恩的心,只要是教过他的老师或曾对他有过帮助的人,他都会向他致谢。因为他明白感恩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美德,而这种美德需要继续不断地传承下去,而我们现在的学生根本不懂什么叫感恩,他们从未给对自己的成长有过帮助的人道过一声“谢谢!”由此我们也能看出现在社会道德的退步。作为中国的新一代雏鹰我们应该将这种美德发扬下去。
朱开轩对学习,生活永不满足,在他的人生观、价值观中只有前进的概念,因为他知道知识永无止尽,他知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道理,他更知道什么是“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而我们现在只要会一点就十分满足,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所有的知识,不必在多学。但当自己再次回头看的时候却发现,原来自己的身上有这么大的漏洞,而等到那个时候再去补可能已经晚了!
我们说:“平静的水面练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就不出时代的伟人!”朱开轩正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练就了过人的能力,他的一生就是一个传奇。现在的我们拥有着比朱开轩小的时候好一大截的学习环境,那我们为什么不能做到他能做到的事呢?我们为什么不能在这个新的时代再次诉说一个个新的传奇呢?
看完《岁月如溪——青少年时期的朱开轩》这一本书,朱开轩爷爷从小做事认真和执着的特点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世界上最可怕的二个词,一个叫执着,一个叫认真,认真的人改变自己,执着的人改变命运。”正是他的认真,他的执着,改变了他的命运,成就了他的事业,也铸(zhu)就了他的辉煌。朱爷爷也成了我们山阳人民的骄傲。
然而,朱爷爷的认真和执着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他的认真和执着,是他在学习和做事中逐渐养成的。有一件事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在朱爷爷上小学六年级时,学校创办了小学生消费合作社,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自己负责,锻炼他们的能力,增长他们的知识。学校在最后一排教室西侧的教师办公室里设立了一个简陋的小卖部,经过商量,最后决定让朱爷爷负责小卖部的日常管理事务,
平时,他每天很早上学,为小卖部营业做好准备;放学以后,他还要留在小卖部扫地理货,清点现金,记账入库,账目清清楚楚,一切井井有条。有一天放学,朱爷爷刚回到家,天空突然阵风如野马狂奔,一声声闷雷惊天动地。他担心小卖部漏雨进水后,里面的文具和点心受损,就不顾母亲的劝阻,毅然跑回学校,看看门窗是否关紧。当看到门窗关得严严实实后,他才放下心来。回家后,他已经成了一只名副其实的落汤鸡。母亲见了,非常心疼,可他一脸高兴,没有一句怨言。其实,何止是管理小卖部的事,无论什么事情,只要到了朱开轩爷爷的身上,他都能认真执着地去完成。他的这一优秀品质也伴随了他一生。
朱爷爷的认真和执着也让我体会到了,在生活中,只要我们能认真执着地去做,就能到达胜利的彼岸;只要对任何事情都抱着一颗坚持不懈,坚定不移的心,就能完成自己的心愿。
六年级:陆诗婕
从朋友处借到《岁月如歌》一书,我就爱不释手。封面上辽阔无比的蓝天白云,象征着于老师的心胸与学识;于老师神采奕奕,仰望天空,双眸充盈着对未来的憧憬和对教育事业的追求。书拿在手里是沉甸甸的,这不仅因为书中积淀着她作为一名语文教育专家的丰厚经验,汇集了四方人士对她为人为学的高度评价,更是因为它贮满了于老师对教育事业、对语文教学特别是对她的无数学生深深的爱。
因为朋友是个爱书如命的人,破例借给我一本书,我自然不敢拖太久,我很快就抓紧时间读完《岁月如歌》。把书还给她后,我沉浸在于老师的教学世界中,回味于老师以行云流水般的语言,以火一般炽热的真情,叙述了她七十多年的艰辛与奋斗、伤痕与欢乐、追求与收获,给了我巨大的心灵震撼。在我眼中,《岁月如歌》是一本大书,我从这本大书中读到了很多很多。
我从这本大书中读到了于漪老师坚忍不拔的毅力和拼命向前的精神。她的一生,经历了种种常人无法想象的磨难,但她都闯过来、挺过来了。于老师少年时代,国难、家难接踵而至:日寇铁蹄长驱直入,家乡危在旦夕,父亲带领一家人外出逃难;在那年夏天,父亲又英年早逝,家里一下子就像天塌下来一般。母亲对五个子女说:“要活,就要靠自己努力,自己吃苦。”于老师从小就懂得了“只有奋斗,才能生存;只有奋斗,才能改变孤儿寡母的命运”。奋斗成了于老师姐弟五人的生命线。
我从这本书大中又读到了于漪老师充盈胸怀的无私大爱――对教育事业无偿的奉献,对学生深切的关怀,对青年、对后学者无比的真诚。于老师说:“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文革期间,接了一个乱班,她硬是用感情与责任把学生一个个找回来上课;有学生患肺结核病,家庭十分困难,她挤出钱买特药雷米封,让他服用,控制了病情;有一次下乡劳动,学生小蔡半夜突发高烧,于老师不顾自己腹部刚动过手术,背着小蔡走十几里泥路送医院。这样动人的故事在于老师几十年的教学生涯吉有多少啊!于老师深情地说:“只有把爱播撒到学生的心中,他们心中才有你的位置。”
我从这本大书中,还读到了于漪老师一直跟随时代奋力前进,从未放慢思考的脚步,从未停歇执着的追求。《岁月如歌》确是一本大书。她的字字句句都是从于漪老师血管中喷涌出来的心中的歌,那么朴素、真诚,饱蘸感情,充满哲理。
最近,非常有幸拜读了于漪老师的《岁月如歌》一书,感触颇多。然而,最使我心弦为之震撼的是于老师讲的”与其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教师。“每每合上书,”一辈子学做教师“这句话总是牵动着我的神经,我咀嚼着它的酸辣,品味着它的香甜,感受着它的无穷韵味。这句话最好的说明了于漪老师对教育事业的强烈的责任感和执着的追求。这也是我们这些刚刚步入讲台的年轻教师所要理解、领悟、行动的!
于漪老师认为:在自己的教育历程中,留下的痕迹有浓有淡,有深有浅,有伤痕有快乐,有失落有收获,但更多的是教育征程中自己的不足与遗憾,每想到此,总对学生心怀愧疚。自问当时确实尽了力也尽了心,可悲在就那么点认识水平,那么点业务实力,那么点文化底蕴,用不出力气。教育事业真正就是遗憾的事业,教师责任大如天,追求永无止境。所以教师的追求和学习也应该是永无止境,不断的探索下去。于漪老师一切为了民族,一切为了学生。于漪老师对国家、对民族的爱,对教育事业的全身心投入深深地打动了我,感动之余,更多的是对于漪老师的敬佩。
“一辈子学做教师,”需要“五心”。一是爱心。教师要有爱心,没有爱的教育犹如行尸走肉,毫无生机。二是信心。一个非常有用的公式:信心+实干=成功,如果连做事的信心都没有了,还谈什么教育。三是专心。专心致志地做一件事。四是恒心。永远坚持做你的这项工作,只要坚持下去,最终会得到你所希望的成果。第五是虚心。在什么情况下都要保持一个向别人学习的心态,不要自满,这样你就能够永远的保持与时俱进的势头,永远不会落后。所以,一辈子做老师,要具备这五心,缺一不可。
“一辈子学做教师”蕴藏着于老师豁达的胸襟,谦逊的为人。于漪老师任教数十年,她是”育人一代师表,教改一面旗帜“,是”中国特级教师群体的优秀代表,当代语文教育界具有鲜明学术个性和广泛影响的标志性人物之一“,竟然”一辈子学做教师“,”总对学生心怀愧疚“,这样的做人,确实令我们这些后辈学子既感到汗颜,也是一种教育和鞭策。正是这种严于律己、谦逊为人的品德,成就了于老师一番光彩夺目的事业,成为师者之楷模。
“一辈子学做教师”既是于老师从教事业历程的真实写照,更体现着于老师对于教育事业的忠诚、执着和追求完善的精神。真所谓”隔行如隔山“,对于不是中文系毕业的于老师,却教起了语文,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对于一般人来说,可能有点难度,但是于老师做到了,从开始教学时的.辞不达意,到用语言”粘“住学生;从开始时”语文教学的大门在哪里“都不知道,到成为语文教学的行家里手;从片面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到”离开了‘人’的培养去讲‘文’的教学,就失去了教师工作的至高点“等等,无一不说明于老师治学的严谨、对事业执着的追求、积极进取的精神。于老师说,教育事业真正遗憾的是事业,教师责任大如天,追求永无止境,她如此而言,是因为在不断地探索教育的新思路时,不断地发现自己的不足,所以,教育永远是有缺陷的。
轻轻合上《岁月如歌》,无论是于老师作为一名普通教师,还是一名语文特级教师,还是作为一名学校领导;无论她屈居于低贱的牛棚里,还是站在那神圣的讲台上,在于老师的生命里,弥漫着的总是不变的大爱光芒,这既是对事业追求的一种境界,更是做人的境界。我坚信,在于老师高贵的大爱光芒照耀下,定能激发我们这辈年轻人更健康的成长。
于漪老师回忆录,回顾这位优秀老师的成长经历和毕生从事语文教育的思想轨迹,为我们每一位教师、为我们的教育事业留下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
拉开层层心幕,往事历历眼前:教海沉浮,岁月如歌,被白发欺人奈何,却道天凉好个秋!久久凝视于漪老师写在扉页上的这几句话,细细咂摸品味,“教海沉浮”是于老师对教学经历快乐与辛酸的回顾;“岁月如歌”是于老师对教学生涯的经久怀念;“被白发欺人奈何,却道天凉好个秋!”是于老师对教育矢志不移,毕生追求的信念!
怀着虔诚、敬畏的心,捧读《岁月如歌》,边读边圈点勾画,边作读书笔记。心若扁舟,沉浮于漪老师如歌的教学岁月,为自己窥见了于老师教育教学方法、教育教学智慧的一隅兴奋不已。沉甸甸的思考与总结,写满心路历程的谆谆教诲,真是一场深刻的精神洗礼。读罢,在记录了一万四千字的读书笔记后,我开始思考自己的收获。
教师责任大如天:
一名教师对学生的人生会产生怎样深远的影响?教师的敬业精神、专业能力、人格魅力足可以让学生怀念一生,追寻一生。
于漪老师从自己的生活、求学经历出发,回忆了自己的老师用“心”歌唱,唤醒自己的爱国心,让“一切为民族”镌刻心中,成为自己铸造师魂的基因。
老师眼中藏着的对文学的热爱,对教材的了然通透,朗诵的入情入境,教学思路的一清如水,广博、深邃、浩瀚无边的知识,口若悬河的才思敏捷,成了于老师心中永恒的怀念。
教师精湛的专业技能,炽热的教育情怀,让一个学生多少年后都刻骨铭心,并愿以之为高标,奉之为楷模,用一生去追寻,用一生去实践。
一名好教师足以影响一个学生做人做事的风格。教师责任大如天,教师专业追求永无止境。
一辈子学做教师:
要有怎样的敬业精神和专业追求,才能促使一个人一辈子学做教师?
寻找语文教学大门。于老师苦苦寻找语文教学的大门,常为此夙兴夜寐一灯明,寻寻觅觅。一方面广为涉猎,丰富自己的语文素养,另一方面管饭寻找借鉴,搜索入门之径。中学时代语文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诵、讲解,旁征博引的议论、评析、手势、神往的表情,一幕幕在脑海中浮现,终于让于老师顿悟:这就是语文!
思索把握教学目标。制定目标须明确,具体,切实可行,不可千篇 一律,不笼而统之。教学内容不能与教学目标脱节,在教学实践中,教学目标不应随意改变、随意转移。教学中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些课文内容,有些语文知识暂时“不为”,放一放,是为了更有所“为”。
锤炼课堂教学语言。一名语文老师必须锤炼教学语言,研究语言艺术,使自己用语言弹奏出来的交响乐,能在知音者——学生的头脑里回响激荡,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语文老师要要求自己“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一方面要积极训练自己的思路,说话之前,动笔之前,都要想好先写什么,后在些什么,如何开头,如何过渡,如何结尾。想明白,才能说明白,写明白。
教课时做到“丰而不余一言,约而不失一词”。清楚明白的同时,还要做到通俗易懂。为此,须在透彻理解上下功夫,讲到精要处,说到点子上。优美生动,不枯燥干瘪,说话要节奏和谐,抑扬顿挫,高低起伏,依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恰当处理。
在行动上下苦功。于老师把上课的每一句话都写下来,然后自己修改,把不必要的字、词、句删除,把不合逻辑的地方改掉,然后背下来,然后,再口语化。写,也是如此,凡是学校要求写的计划、总结,包括班主任对学生的品德评语,都认真写,一丝不苟。学生作文,自己也常偷偷下水。
于漪老师对专业技能孜孜不倦地追求精神,真是让人动容。
孜孜矻矻以行副名。在被评上特级教师后,于老师是那样的谦虚诚恳,虚心好学。于老师暗下决心努力缩短“实”与“名”的差距,为此于老师勤于学习,勇于实践,聚焦反思。反复学习重要的理论,紧扣一点深入学习,扩开视野广泛学。
于老师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向我们阐释了一个特级教师的责任与担当,用自己的勤奋踏实在向我们身体力行地示范如何进行专业学习、专业成长。
于老师说自己也是学生。学做合格的语文老师,学做特级教师,学做校长,边做边学,边学边做,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于老师乐于求知、勤于学习、勇于实践的精神,真是人民教师的楷模!
教育离不开“人情”:
教育离不开一个“情”字,师生之间有情,有深厚的情意,工作必能有起色;同事之间有情义,就能出方法,出智慧,形成合力,取得理想的效果。
让师生心弦共鸣。为了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的目标,要发自内心的关爱学生,和学生做朋友,充分了解学生,从思想到学习生活,无所不谈。“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
拷问感情与责任。一个学生就是一本丰富的书,一个多彩的世界。要培育他们成长、成人、成才,首先得尊重他们,从思想上、感情上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个性。教师要练就一副敏锐的目光,善于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长处与潜能,善于“长善救失”,把隐藏的种.种潜能变为发展的现实。
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于老师家访工作切实具体,了解问题,与家长做朋友,形成教育合力。于老师拿自己的钱给学生花,甚至把连家长都放弃的孩子接到自己家里,耐心细致教导。正如谈家桢先生所言,“于漪老师真正做到了有一份热,发一分光,把自己的全部身心都献给了教育,她堪称是人民教师的骄傲。”
关心爱护同事。于老师对同事、下属的关心具体入微,发自内心,毫不做作,急人之所急,尽己所能帮助思想上、经济上有困难的同事。有了这一层情感的温度,方方面面的工作的开展就更容易达成共识。
与同事达成共识。教育要形成合力,不仅要处理好与学生、家长的关系,还要处理好与同事的关系。同事之间感情的交互就是“培育学生”。培育学生的目标是有魔力的,它能凝聚人心,消除不必要的沟沟坎坎。不仅工作上彼此支持,生活、健康、家庭大家也互相关心。
精心培育青年教师。于老师做校长,最大限度地挖掘、发展每个教师的潜能。“你这样培养不怕她跑了吗?本领大了,跳出去就方便了”好心的同志提醒她。“跳就跳吧,跳来跳去都在中国。”“跳到国外呢?”“那跳来跳去都在地球上。”她认为,“校长对教师培养与使用,应培养重于使用,起码培养与使用并重。不积极补充营养,无新鲜血液,课越教越干瘪,无时代活水流淌。学校不但是培养学生成长、成人的场所,也应是培养教师、职工成长、发展的基地。”一个胸怀坦荡,有如此格局的人,怎能不让老师心存感激,知恩奋进?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合作、团结,仍是集体工作的命门。一个人能多从他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让教育教学工作多一点“人情”味,达成教育教学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教师应勇于执着:
于老师赢得这么高的赞誉,为教育事业做出这么多的贡献,与她的执着密不可分。
与时俱进,牢记育人培养目标。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会学习;会做事;会共同参与;会生存,会发展的人。那语文教师为此能做什么呢?
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学语文不只是读几本教科书的问题,和一个人的认识水平、阅读积累、生活阅历等紧密相关。“教”无法代替学生“学”,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教师是引领、启发、点拨,使学生开窍的指导者。只有将求知的火焰旺盛起来,课堂上会出现妙思妙言,惊动四座,把讨论的话题推向高峰。
教师与时俱进,牢记培养目标,才能准确而有效地把握语文教学的脉搏。
终身阅读,累丝不止遂成丈匹。语文真不好教,对教师的个人文学素养,文化素养要求极高。任何知识都或与语文有关。在历史的进程中,中华民族流传下了那么多精深的灿烂文化,如果没有广泛的阅读,深入的研究,怎么能称得上是一个文化人,怎么能站在三尺讲台,成为一个让学生仰慕和崇拜的语文教师?
水滴石穿,绳锯木断。教师有坚持,勇于执着追求,小步走,不要停,哪怕是一个最普通的老师,也终能在自己的三尺讲台上照亮自己,照亮学生。
读《岁月如歌》,一些教育名言总在我脑中翻飞、重组。于漪老师是教育名言的实践者,她用实际行动来践行自己对教育的热爱与忠诚。
于漪老师的教学生涯,正如她自己所说,“孜孜矻矻,上下求索,左右对照,不断敲打自己,不断反思、改进。力求有自己的见解,不追风,不沽名钓誉,不乱提口号,不拾人牙慧壮自己声势,坚持教文育人的方向,在培养与提高学生理解使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过程中,撒播做人的良种,熏陶感染,春风化雨。”
强烈的责任意识,追求不息,行动不止的意意志力,凝聚成了于漪老师如诗如歌的教学岁月。有这样美丽、有滋味的教学经历,怎能不如歌曲一样拨动学生的心弦、自己的心弦,回响在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内心?!
感受一、于漪老师所说:“教师要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打动学生的心,使他们胸中或泛起涟漪,或掀起波涛,激发他们爱憎分明的感情。”我曾经数次听过于老师的报告和与老师的录象课,于老师她富有诗意的语言就是学生学习课文的一个兴奋源,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提高了他们思维的效率。她说:“我们要让学生学得扎实,只有一条路――备课越充分、越扎实越好!于老师在引导学生感悟之巧妙,让我钦佩不已。
感受二、于老师她倡导的在教学中与学生平等对话,以情生情,以思引思,相互回应,相互创生,是心智的“相长”,是情感的“共鸣”――这正是我们每一做教师所个所追求的。
我想,任何精彩的语文课都不是完全在课前设计出来的,而是在师生、生生互动中,从心与心的缝隙中,从思与思的搏动中,从情与情的触摸中生长出来的若干细节组合而成的。
感受三、书中于老师文字洗练,富有诗意。可以想象到在于老师的课堂上,与其说学生在学习语文,不如说是在享受语文,享受语文的种种情趣、韵味和意境。
古稀之年,于漪老师对钟情一生的语文教学又提出了更形象的比喻:能通向大海的港湾必然航运兴旺,物如流,人如潮,充满勃勃生气;如果是闭锁的,航道阻塞的,港湾就失去了价值和意义。语文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语文教学内容犹如港湾,执教者应熟悉它、研究它,把握它的基本特点与功能,认真地有创造性地引导学生,使港湾通向大海。在于漪老师看来,语文学科是最开放的学科,它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学生生活在母语环境之中,母语的学习与运用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加强课堂内外的沟通、学校内外的沟通,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必由之路,也是我们每个现今站在讲台上的老师探索之路。
读《岁月如溪》有感800字作文
《岁月如溪》让我看到了朱开轩的高尚的为人品格,他是一个勤奋好学、严以律已、尊师爱友的人,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坚韧不拔、执着追求、精益求精的学习作风。
朱开轩年幼时因国家蒙难,父母相继过世,带着妹妹和好心的大姨妈相依为命,悲苦的命运使他受尽折磨。可是他并没有放弃生活,始终用顽强的意志和勇敢面对生活。在求学的道路上踏踏实实,人生的每一步都掷地有声,以他高尚的人格魅力感召着身边每一个人。他是我们金山人的`骄傲,更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我们应向朱开轩学习他那数不完的优秀品质。
如果拿我和朱开轩比,简直就是天壤之别。
朱开轩发课上认真,老师上课问问题的时候,他都踊跃地举手,遇到不理解的问题就在课后问老师,在家自觉完成作业,每一项作业的字迹都是工工整整,从不马虎,当遇到难题时,他拼了命也要明白真相,不会轻易地放弃。在他身上,我看到了一种“打不死的小强”的执著精神。他尊敬师长,是老师们的好助手,他友爱同学,是他们的好榜样。
再看看我,真是羞愧万分,我有爸爸妈妈疼爱着我,衣食无忧,过着小公主般的生活,很少想到要为别人做点什么。我上课时举手发言不积极,做作业时而马虎,时而走神,心不在焉,脑海还不时闪过玩电脑游戏的情景,遇到不会做的题目,也不会花太大的心思去钻研,就去问父母或者同学。
当我阅读《岁月如溪——青少年时期的朱开轩》时,每一个章节都让我深深感动。朱开轩重情重义,对老师尊敬有加,每次见到老师总是恭恭敬敬地行礼,因为成绩优异和礼貌而深得各位老师的喜爱。对同学也是真诚待友,帮助同学,为同学辅导功课。即使他在做国家领导的同时也不忘恩师的教导和同学的友情。这一切看似简单的小事,然而几十年如一日,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又是那么的难能可贵。当看到那些关于朱开轩生动的童年趣事时,我感觉他就是身边一个普普通通的小男生,可是在他朴实的背后却又时刻透露出光辉的伟大形象。
生活就是有无穷的小事堆积起来的,只要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持之以恒,不放弃,就可以登上稳固的基石,走向成功。
拉开层层心幕,往事历历眼前:教海沉浮,岁月如歌,被白发欺人奈何,却道天凉好个秋!久久凝视于漪老师写在扉页上的这几句话,细细咂摸品味,“教海沉浮”是于老师对教学经历快乐与辛酸的回顾;“岁月如歌”是于老师对教学生涯的经久怀念;“被白发欺人奈何,却道天凉好个秋”是于老师对教育矢志不移,毕生追求的信念!
怀着虔诚、敬畏的心,捧读《岁月如歌》,边读边圈点勾画,边作读书笔记。心若扁舟,沉浮于漪老师如歌的教学岁月,为自己窥见了于老师教育教学方法、教育教学智慧的一隅兴奋不已。沉甸甸的思考与总结,写满心路历程的谆谆教诲,真是一场深刻的精神洗礼。读罢,在记录了一万四千字的读书笔记后,我开始思考自己的收获。
教师责任大如天:
一名教师对学生的人生会产生怎样深远的影响?教师的敬业精神、专业能力、人格魅力足可以让学生怀念一生,追寻一生。于漪老师从自己的生活、求学经历出发,回忆了自己的老师用“心”歌唱,唤醒自己的爱国心,让“一切为民族”镌刻心中,成为自己铸造师魂的基因。老师眼中藏着的对文学的热爱,对教材的了然通透,朗诵的入情入境,教学思路的一清如水,广博、深邃、浩瀚无边的知识,口若悬河的才思敏捷,成了于老师心中永恒的怀念。教师精湛的专业技能,炽热的教育情怀,让一个学生多少年后都刻骨铭心,并愿以之为高标,奉之为楷模,用一生去追寻,用一生去实践。一名好教师足以影响一个学生做人做事的风格。教师责任大如天,教师专业追求永无止境。
一辈子学做教师:
要有怎样的敬业精神和专业追求,才能促使一个人一辈子学做教师?
寻找语文教学大门。于老师苦苦寻找语文教学的大门,常为此夙兴夜寐一灯明,寻寻觅觅。一方面广为涉猎,丰富自己的语文素养,另一方面管饭寻找借鉴,搜索入门之径。中学时代语文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诵、讲解,旁征博引的议论、评析、手势、神往的表情,一幕幕在脑海中浮现,终于让于老师顿悟:这就是语文!
思索把握教学目标。制定目标须明确,具体,切实可行,不可千篇 一律,不笼而统之。教学内容不能与教学目标脱节,在教学实践中,教学目标不应随意改变、随意转移。教学中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些课文内容,有些语文知识暂时“不为”,放一放,是为了更有所“为”。
锤炼课堂教学语言。一名语文老师必须锤炼教学语言,研究语言艺术,使自己用语言弹奏出来的交响乐,能在知音者――学生的头脑里回响激荡,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语文老师要要求自己“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一方面要积极训练自己的思路,说话之前,动笔之前,都要想好先写什么,后在些什么,如何开头,如何过渡,如何结尾。想明白,才能说明白,写明白。
教课时做到“丰而不余一言,约而不失一词”。清楚明白的同时,还要做到通俗易懂。为此,须在透彻理解上下功夫,讲到精要处,说到点子上。优美生动,不枯燥干瘪,说话要节奏和谐,抑扬顿挫,高低起伏,依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恰当处理。
在行动上下苦功。于老师把上课的每一句话都写下来,然后自己修改,把不必要的字、词、句删除,把不合逻辑的地方改掉,然后背下来,然后,再口语化。写,也是如此,凡是学校要求写的计划、总结,包括班主任对学生的品德评语,都认真写,一丝不苟。学生作文,自己也常偷偷下水。
于漪老师对专业技能孜孜不倦地追求精神,真是让人动容。
孜孜LL以行副名。在被评上特级教师后,于老师是那样的谦虚诚恳,虚心好学。于老师暗下决心努力缩短“实”与“名”的差距,为此于老师勤于学习,勇于实践,聚焦反思。反复学习重要的理论,紧扣一点深入学习,扩开视野广泛学。
于老师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向我们阐释了一个特级教师的责任与担当,用自己的勤奋踏实在向我们身体力行地示范如何进行专业学习、专业成长。
于老师说自己也是学生。学做合格的语文老师,学做特级教师,学做校长,边做边学,边学边做,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于老师乐于求知、勤于学习、勇于实践的精神,真是人民教师的楷模!
教育离不开“人情”:
教育离不开一个“情”字,师生之间有情,有深厚的情意,工作必能有起色;同事之间有情义,就能出方法,出智慧,形成合力,取得理想的效果。
让师生心弦共鸣。为了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的目标,要发自内心的关爱学生,和学生做朋友,充分了解学生,从思想到学习生活,无所不谈。“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
拷问感情与责任。一个学生就是一本丰富的书,一个多彩的世界。要培育他们成长、成人、成才,首先得尊重他们,从思想上、感情上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个性。教师要练就一副敏锐的目光,善于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长处与潜能,善于“长善救失”,把隐藏的种种潜能变为发展的现实。
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于老师家访工作切实具体,了解问题,与家长做朋友,形成教育合力。于老师拿自己的钱给学生花,甚至把连家长都放弃的孩子接到自己家里,耐心细致教导。正如谈家桢先生所言,“于漪老师真正做到了有一份热,发一分光,把自己的全部身心都献给了教育,她堪称是人民教师的骄傲。”
关心爱护同事。于老师对同事、下属的关心具体入微,发自内心,毫不做作,急人之所急,尽己所能帮助思想上、经济上有困难的同事。有了这一层情感的温度,方方面面的工作的开展就更容易达成共识。
与同事达成共识。教育要形成合力,不仅要处理好与学生、家长的关系,还要处理好与同事的关系。同事之间感情的交互就是“培育学生”。培育学生的目标是有魔力的,它能凝聚人心,消除不必要的沟沟坎坎。不仅工作上彼此支持,生活、健康、家庭大家也互相关心。
精心培育青年教师。于老师做校长,最大限度地挖掘、发展每个教师的潜能。“你这样培养不怕她跑了吗?本领大了,跳出去就方便了”好心的同志提醒她。“跳就跳吧,跳来跳去都在中国。”“跳到国外呢?”“那跳来跳去都在地球上。”她认为,“校长对教师培养与使用,应培养重于使用,起码培养与使用并重。不积极补充营养,无新鲜血液,课越教越干瘪,无时代活水流淌。学校不但是培养学生成长、成人的场所,也应是培养教师、职工成长、发展的基地。”一个胸怀坦荡,有如此格局的人,怎能不让老师心存感激,知恩奋进?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合作、团结,仍是集体工作的命门。一个人能多从他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让教育教学工作多一点“人情”味,达成教育教学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教师应勇于执着:
于老师赢得这么高的赞誉,为教育事业做出这么多的贡献,与她的执着密不可分。
与时俱进,牢记育人培养目标。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会学习;会做事;会共同参与;会生存,会发展的人。那语文教师为此能做什么呢?
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学语文不只是读几本教科书的问题,和一个人的认识水平、阅读积累、生活阅历等紧密相关。“教”无法代替学生“学”,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教师是引领、启发、点拨,使学生开窍的指导者。只有将求知的火焰旺盛起来,课堂上会出现妙思妙言,惊动四座,把讨论的话题推向高峰。
教师与时俱进,牢记培养目标,才能准确而有效地把握语文教学的脉搏。
终身阅读,累丝不止遂成丈匹。语文真不好教,对教师的个人文学素养,文化素养要求极高。任何知识都或与语文有关。在历史的进程中,中华民族流传下了那么多精深的灿烂文化,如果没有广泛的阅读,深入的研究,怎么能称得上是一个文化人,怎么能站在三尺讲台,成为一个让学生仰慕和崇拜的语文教师?
水滴石穿,绳锯木断。教师有坚持,勇于执着追求,小步走,不要停,哪怕是一个最普通的老师,也终能在自己的三尺讲台上照亮自己,照亮学生。
岁月如歌800字读后感
《岁月如歌》写于老师的悲欢和酸甜,写于老师的成败与得失,教我们怎么立志立德,教老师怎样为人师表,教年轻人如何忠诚敬业,从中可以看到当代教育大师不懈学习、深入思考、勇于实践、诲人不倦,“一片爱心在玉壶”的风采。岁月谱写了与漪老师无私奉献的颂歌,唱出了一首首激扬飞越的欢歌。“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把握驾驭课堂的主宰”、“用语言‘粘’住学生”、“身上要有时代的年轮”……书中一篇篇细腻而生动的文字,一个个难忘而感人的故事,让我读了获益非浅,感受颇多:
感受一、于漪老师所说:“教师要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打动学生的心,使他们胸中或泛起涟漪,或掀起波涛,激发他们爱憎分明的感情。”我曾经数次听过于老师的报告和与老师的录象课,于老师她富有诗意的语言就是学生学习课文的一个兴奋源,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提高了他们思维的效率。她说:“我们要让学生学得扎实,只有一条路――备课越充分、越扎实越好!于老师在引导学生感悟之巧妙,让我钦佩不已。
感受二、于老师她倡导的'在教学中与学生平等对话,以情生情,以思引思,相互回应,相互创生,是心智的“相长”,是情感的“共鸣”――这正是我们每一做教师所个所追求的。
我想,任何精彩的语文课都不是完全在课前设计出来的,而是在师生、生生互动中,从心与心的缝隙中,从思与思的搏动中,从情与情的触摸中生长出来的若干细节组合而成的。
感受三、书中于老师文字洗练,富有诗意。可以想象到在于老师的课堂上,与其说学生在学习语文,不如说是在享受语文,享受语文的种种情趣、韵味和意境。
古稀之年,于漪老师对钟情一生的语文教学又提出了更形象的比喻:能通向大海的港湾必然航运兴旺,物如流,人如潮,充满勃勃生气;如果是闭锁的,航道阻塞的,港湾就失去了价值和意义。语文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语文教学内容犹如港湾,执教者应熟悉它、研究它,把握它的基本特点与功能,认真地有创造性地引导学生,使港湾通向大海。在于漪老师看来,语文学科是最开放的学科,它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学生生活在母语环境之中,母语的学习与运用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加强课堂内外的沟通、学校内外的沟通,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必由之路,也是我们每个现今站在讲台上的老师探索之路。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