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课题研究
- 文档
- 2024-08-31
- 113热度
- 0评论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课题研究,本文共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课题研究
从当前开展的研究性学习的现状来看,基本上都是缺乏经验的基础上摸索前进.为了使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的顺利实施,教师的指导就显得尤其重要.教师应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制定出切合实际的研究性课题,并提出相应的课题研究方法.教师的指导主要包括对学生选题的指导、心理指导和技术的指导等几方面进行.
试论新课程理念背景下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论文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地展开了,在其背景下研究性学习也普遍开展,并作为重要内容列人课程改革研究中。早在20世纪90年代,各国就兴起课程教育改革。伴随着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进展,一类基于学生的兴趣,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现实,让学生以类似于科学家进行学习和研究的新型课程教学范式在中小学课程教学改革运动中异军突起,引起广泛关注,并越来越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这种集学习方式、课程形态、教育理念于一体的新生事物,我国称之为“研究性学习”。它追求的宗旨:以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突破口,通过设置专门的课程载体以及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全方位地渗透相应的教育理念,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学会合作与分享、能够关爱他人,自然和社会的一代新人。我国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把研究性学习设置为一个重要的内容板块,顺应了世界教育改革潮流,具有时代必然性。
新时期的研究性学习,既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也是一种新的课程形态,更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如何正确把握它与传统的教育观念、学习方式、课程形态、教学模式之间的关系,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前途和命运。
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呢?
首先,教师要注意到角色的变化。研究性学习的开设,要求教师从知识的权威者转为学生课题研究的参与者;从知识的传递者转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从仅仅关注教科书转为同时关注本学科知识与实践的联系、本学科的前沿知识、本学科与相关学科的联系及懂得科研;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为关心学生的终身发展,等等。
一、平等参与
有经验的语文教师,总是以平等身份对待每一位学生。放下长辈的架子,从讲台上走下来。在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充当导演、教练的角色。尊重学生,客观地评价学生。
二、跟踪指导
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活动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拨与督促;组织灵活多样的交流、研讨活动,帮助他们保持和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对有特殊困难的同学或小组要进行个别辅导,或创设必要条件,或帮助调整研究计划。在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伴随着从知识传授者到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组织、指导、参与者的角色转换,也将会获得相应的体验和提高。
三、随机评价
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生参与研究的态度。二是学生在研究活动中获得的体验。三是学生在研究活动中所取得的.成果。四是学生创新精神和探究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对学生在研究中未能发现的问题进行适当的点拨,对学生在研究中有失偏颇或偏激的地进行适当的纠正。为了让学生对发展研究保持盎然的兴致,在评价中要注意激励学生研究的积极性,要让学生始终感受到发现的快乐,要让学生始终能尝到研究性学习的甜头。
研究性学习与其说是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挑战,倒不如说是对语文教师的挑战。讲语文研究性学习,教师首先应该是忠实的实践者。所以在学生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有正确的角色定位。
新的课程教育理论要求教师要走出课本,走出课堂,学“大语文”,学生活语文。课题报告就是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最佳体现。课题研究是高于课本、高于课堂的研究,是“课堂研究”的延伸。
这种以课题报告为形式的合作探索型阅读教学模式的基本环节是:
四、提出专题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的提出,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学生直接发现问题,二是在教师的诱导下发现问题。对现实的观察和思考,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基本途径,对大量资料的搜集和占有,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基本方法。对中学生而言,专题的确立不宜太大,应选小专题,通过独立阅读或合作完成。确定课题后,应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好一份具体的课题研究计划,以确保课题研究有序、有效地进行。
示例:
1、《孔雀东南飞》教读示例:“在我国民歌中,起兴手法运用得很多,请你收集相关信息,谈谈你对起兴手法作用的看法。”
2、《装在套子里的人》教读示例:“你认为别里科夫是个可笑之人,还是可恨之人,可怜之人,可悲之人,请你收集相关信息,阐述你的观点。”
五、收集资料
由学生自主独立或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相关资料信息的采集、筛选、分析、综合、提炼和重组。收集源于广泛的阅读,可以是教材中的,或从报刊杂志,网络获取。研究性阅读是开发性的阅读,它将打破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中从书本到书本、从书本到作业的封闭性阅读模式,给学生以更多的获取资料信息的方式和渠道,将为学生以后获取信息、解决问题奠定良好基础。例如关于“中华民俗”的课题研究,学生广泛收集多方面的资料。分类如下:各民族节俗、各民族婚俗、各民族服饰文化、中华食文化、中华民居文化、中华茶文化、中华传统活动、中华传统工艺、中华文化名胜……
六、合作研究
在收集、占有一定量的信息后,学生针对专题进行切磋,分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争辩、互相启发。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从传统语文教学中被动地掌握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发现并研究解决问题,而教师将从传统教学中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专题研究的指导者甚至合作者。这种既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又要求学生互动合作的学习方式,有助于他们以后的终身学习及自我发展。
七、报告交流
经过合作探究之后,要求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小论文。形成小论文是总结专题研究成果,进行交流的基本式。由学生主体发言,教师做出评价。主要目的是反馈学生阅读质量,进行适当点拨。还可以组织学生搞“学术讲座”,进行发展研究成果评选活动,将学生的文章推荐到相关的报刊杂志上发表,将学生的研究成果编印成册,这些都是成果交流的好式。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研究的积极性,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研究性阅读教学是对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课中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助于师生共同建立起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教学观念,使教与学的重点从单纯的获取知识,转到学会、掌握学习方法和技能,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索式学习,最终实现知识、能力、觉悟三者有机统一的目的。这也充分体现了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
新一轮基本教育课程改革是我国建国以来范围最广、规模空前、影响深远的一次教育变革。而研究性学习集中体现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和价值追求。把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列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计划,其意义绝不仅仅在于增设了一门新的课程,它所带来的观念变革,将会远远大于课程本身的价值。诚如有专家所言:研究性学习引人教育领域,无论对当代教育理论还是实践都将产生全位的冲击和影响,表现在教育学理论体系的构建上: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将从关注教师主体的教授行为,转向关注学生主体的学习行为。教育学的评价标准―将从终结型评价转向过程型评价。教育学的课程标准―将从功利性走向人文关怀。教育学的观念宗旨―将从知识的栓桔走向智慧的放飞。教育学的方法论―将从知识的积累走向方法论的扩散。
可见,作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的集中体现者,研究性学习具有多元的价值和独特的地位,它必将使创新教育、素质教育获得实质性进展。
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1] [2] 下一页
上一页 [1] [2]
“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效指导学生学法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我校自XX年X月正式启动《有效教学的途径与方法的研究》子课题研究项目,我组按学校课题领导组要求承担了“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效指导学生学法的研究”这一具体任务。xx年初至今我们教研组全体课题组成员对相关文献理论进行了学习和研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研究目标,制定了研究计划和实施方案,并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了相应阶段的各项工作任务。现就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中学各科课堂教学普遍存在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然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低效或无效的课堂教学现象不尽人意。长期以来在课堂教学中,受应试教育的桎梏,以书本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没有很好地处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教学中教与学严重脱节,重教法,轻学法,讲练不当,反馈矫正不当,教学目标指向单一,忽视了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那么主要的原因在哪呢?通过观察分析和反思,我们认为,其一,教师缺乏目标意识,不知道如何去“激活”课堂。其二,错把教的方式的变化当作课程改革的唯一目标。其三,教师的课堂理念没有发生根本改变,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模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明确指出,“有效的教学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我们认为要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取得好的效果,只有教师拥有有效教学的理念,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在每一节课中实施“还学于生”,课堂效率才会提高,学生才会学会、乐学、会学。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提出了xx教学中加强“有效指导学生学法的研究”的探索与研究。
二.解决问题的设想
我们在着手做这一课题的第一设想就是,授生以“鱼”,不如授生以“渔”,转变课堂观念,变“他主”为“自主”,促使课堂学习结果最优化。课堂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发展能力、创造能力,就必须实施自主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通过进行有效的学习指导,使学生想学、爱学、善学、会学,并积极创设自主学习的外条件,促进学生自主发展。课堂教学改革就是从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学生的主动参与,从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转变为教师指导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为主,从师与生的“单向”交流转变为“师与生”、“生与生”的多向型及辐射型交流,切实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克服学生负担过重、压力过大、偏智重分、围绕学校“升学率”指挥棒而转的现象,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育人功能,使“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然而,回顾我们过去的教育教学工作,大部分教师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以能力为中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质量观,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价值观还没有真正树立起来。主要表现在:在教学内容上重知识教学,轻能力培养;在教与学的关系上重教师“教”,轻学生的“学”,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真正落实;在教学过程中,重“结论”,轻“过程”;在教学方法上重教法轻学法;在对学生的态度上重优秀生的培养,轻后进生的辅导,不能一视同仁、因材施教,不能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些问题致使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减不下来,教育教学质量提不上去,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培养,因而迫切需要我们构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既能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又能把素质教育落到教学工作中去。
三、研究思路
1、明确目标,做好学生的学情分析。
所谓教学目标,就是学生以“学会什么”、“该会做什么”。它是教师专业活动的灵魂,它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并规定每堂课教与学的方向,是判断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因此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在分析教学内容之前,首先必须弄清楚为什么要教这些内容,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将学会或获得什么,也就是必须先弄清楚目标问题。其一,要研究与上位目标的关系,准确定位课堂每一环节的具体目标。其二,要处理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关系,确定目标的重点;其三,要分析具体学生、内容与可得到的资源,挖掘内容或资源对学生发展的意义与价值;其四,要清楚预设目标与生成目标的关系,把握教学效益的底线。
2、围绕目标,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
要能体现有效课堂教学,必须凸现学生的学习活动是课堂教学的主线,课堂上的绝大部分时间应用于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这种服务包括在起始阶段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启动和组织起来,如通过精心设计开场白,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设置悬念等方法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有效启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即学生对学习材料的智力加工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及时了解学习情况,指导、点拨,帮助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学习活动结束时与学生共同回顾、总结,评价学习过程、学习结果。
3、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同时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因此在启动和组织学习活动时,不仅仅是单纯的认知活动,伴随着认知活动的还有情感活动。因而教师还要关注学生学习情绪的变化,关注反映学习是否有效的学生外显行为特征,即:是否积极参与,是否独立思考,是否主动探索,是否自主选择,是否自由表达,是否富于想象,是否敢于否定,是否兴趣浓厚。教师要有关注和调控的意识,并能根据学生的反应随时对学习任务进行修正。不断地让学生获得成功在成功中进取,在获得中提高。
4、关注学生学习结果的'呈现方式。
学生经过紧张的智力活动,是否完成了学习任务?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如何?应当使学生本人和老师都知道。所以教师还必须考虑学生学习结果的呈现方式,包括答问、讨论、陈述、作业、答卷等。教师根据反馈的学习结果,确定是否要提供第二次学习机会。
5、进行补偿教学。
学生从明确学习任务到学习结果的呈现整个过程,教师必须始终予以关注。在整个过程中,应该怎样获取学生的各种信息?应当提供哪些支持和帮助?如何根据学习结果的反馈,适时地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恰当的补救措施,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6、形成自我教学模式。
通过对课堂教学的大量实践、观摩、分析、总结,探求有效课堂教学的理念和有效的课堂管理实施办法,提炼出有效教学模式。
7、摒弃“题海战术”。
实现“轻负担,高质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即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在40分钟内最大限度地内化所学知识,并获得知、情、意、行等方面和谐地发展。每位教师必须把教与学的重点放在“学”上,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各种有效手段,促进学生学会、乐学、会学,从而达到成功地学。
8、向教研要质量。
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的组织和实施的研究推动教师回到“研究”状态,并根据有效课堂教学的行为特征培训,促进教师形成反思意识。促进课题组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的进一步转变,提高科研素质。
四、研究措施
在学法指导的研究和实践过程中,我们通过以下做法,使学法指导研究逐步开展并走向深入:
(1)开设方法课
开设学法指导课,对不同阶段的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如高一就如何搞好与初中的衔接,让学生初步掌握“分段学习法”。高二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分段学习法”,并逐渐内化为自身的学习能力。高三使绝大部分学生能够更加熟练和自觉运用“分段学习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此基础上普遍提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科渗透
教师平日备课要注意四点:一是要备学法指导的内容,想一想学生应用什么方法学好这一堂课要讲的知识,做到“既讲知识又传方法”。二是想一想最近一个阶段讲了多少知识,怎样指导学生把知识巩固好,如何将新旧知识进行归类和对比,结合教学对相关方法加以贯彻。三是想一想这学期应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形成什么样的习惯,建立什么样的动力定型,今后怎样完善和发展等。四是通过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哪些好品质,如何改进自己的学法指导等等。
(3)专题讲座
讲座内容可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做一剖析:如“学生课前是否预习?能否抓住讲课的重点?遇到不懂的问题怎么办?作业、考试中的错误为何屡犯难改?学过的知识大部分忘了怎么办?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怎么办?怎样记课堂笔记?不会做的练习怎么办?”等都是专题讲座的好题目。多年来,我们通过班主任、科任教师和方法课教师在校内做专题报告百余次,收到了良好效果。
(4)学法咨询
学法咨询有个别咨询和集体对话两种形式。个别咨询,是解决个体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包括心理、理论、技巧等方面的问题。集体对话,可通过“与学生对话”和“回答学生书面提问”两种方式实施学法指导。组织有一事实上理论基础、实践经验和有教育机智能力的教师,通过现场对话解决问题,给学生以满意的答复。第二种方式要求科任教师做好发动工作,让学生找出自己学习上的主要矛盾,提出主要问题。教师先对学生书面提问加以分析和分类,备好课,然后加以解答。
(5)主题班会
班主任根据本班学习状况,确定主题班会的内容,可进行发动、介绍经验、讨论、表扬等方面的工作。主题班会上可请本班同学发言,也可请外班甚至外校同学发言,既可介绍经验,也可讨论问题,还可提出建议,让学生畅所欲言、互相激励。
(6)经验交流
可组织本班、本年级、本校的经验交流。教师在培养典型时应注意两点:一是要培养多种典型,包括优秀生、一般生、学习困难生、特色学生,对于学习困难生要给予足够的关心,以后进变先进的经验激励更多的人;二是介绍学习经验要重点突出,教师应帮助学生把发言稿准备好。还可通过广播、墙报等多种方式介绍学习经验。
(7)学法知识竞赛
用抢答、互相提问、问卷等形式进行学法知识竞赛,把娱乐与推广学法结合起来。活动前要请专家或有经验的教师出好竞赛题和参考答案。主持人应熟悉学法指导,还要有处理临场突发问题的高度教育机智能力。
(8)家长学校
我们通过家长学校组织家长学习学法的知识,了解学校贯彻学法的措施,使家长主动配合,相辅相成。我们要求家长在“抓预习”、建立“纠错薄”和抓复习三方面配合学校做好工作。
五、研究启示
通过研究我们深切感到,学法指导与优化教法相结合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并努力确保学生在课堂 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这就需要我们在研究教法时必须以研究学生的学法为基本点,即根据学生学习的心理过程、方法、习惯研究制定教的方法,使课堂教学过程中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采用、教学练习的设计、教学手 段的运用等都符合学生外语学习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在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法,并通过长期有效的训练,使科学的学习方法成为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使教师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达到优化和谐的结合,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在实际的学法指导与研究中,我们认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应落实在如下几个方面:
1.在情感上指导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的一切学习活动都要让学生亲自实践,教师要进行有效指导使他们想学、会学,并积极创设适宜学生发展的外部条件。诱发学习动力使想学,教师要善于利用“情感沟通”、“美学激励”、“设疑刺激”等手段来诱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之想学、乐学。
实践表明,学生对某科教师的喜爱程度直接影响着对该科的学习兴趣,因此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是必要的。课堂教学不但要进行知识的传授,更要进行情感交流,教师充满情感的教,学生则会充满情感的学;同时教师还要善于利用各种时机,和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思想交流和情感沟通,真正建立起良好的师生感情,增加学生的学习动力。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通过设置疑问去刺激学生,能增加学习向心力。教师可利用“情境引入”、“成功激励”、“积极评价”、“民主愉悦”等手段来刺激学生,激发学习兴趣,使之想学、爱学。
2.在内容上指导
内容即任务,什么时段学什么。一章或一节的知识有重点和难点,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准确把握,并通过有效指导,使学生能迅速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必要时还需将教材中的隐含知识显性化,以提高学习效率,进而提高认知能力。减轻课业负担,增加自主时间的“内容”,传统的做法是教师“满堂灌”,课后留作业,由于科目多,作业量大,学生被困在作业堆里,只能疲于应付,无自主时间,很难有自主创造。要发展,必须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增加自主时间。这并非是要取消作业,相反,必要的巩固训练并不可少,只是一方面可将一部分训练放在课内,课后作业要少而精,另一方面也可分类布置,实行统一与指导相结合,即将作业分成A、B、C等若干类,学生根据实力分类要求,学有余力的还可选作,这样既减轻了课业负担,而各种层次的学生都有较大的自主时空,可自主发展。
3.在方法上指导。
学习方法既是一种学习技巧,又是一种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同时也是一种心理调节。通过指导要使学生会合理安排时间,制定学习计划,会进行自我检查、评定,不断进行自我反馈,调整自己的学习等。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将学法指导融于教学之中,例如,结合作业(或检测)的情况指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让学生分析自己错误原因(是知识错误,方法错误,还是非智力因素的失误?),总结自己成功的经验,总结解题方法,据此对相关内容进行反思以加深理解,提高元认知能力。组织学生进行学法交流,也是的一种较好指导方法,他们可从中互补长短,教师也可根据学生的学法,去改进教法,使教学更具针对性。
4.在训练中指导。
训练是培养能力的重要环节,必须加强指导。对训练中的指导要把握好时机,导在关键,即在学生遇到疑难最需要指导之时才进行,并且不要一步到位,可以启发,必要时可增设问题台阶等。学生想学、会学,教师就要给予创造条件,使学生有足够的自主时空。减少“讲”的时间,增加“练”的时间
自主学习即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主解决一个个问题,这自然需给足学生思考时间,而相应地教师就要严格控制“讲”的时间,能少讲的尽量少讲,能让学生自己动手的就让其动手去做。一节课的大部分时间都交给学生,教师只是在一旁指导,这样减少了讲的时间,学生就有更多“练”的时间。通过自身的努力,学生一步步完成知识的探索过程,不仅有成就感,更有实践的体验,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发展了能力。
六.结语
反思我们这一年多来的工作,我们认为,研究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寻求解决问题。它要求所有教师都直接面对自己和学生所面临的问题,采用实践的逻辑,提出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可行的解决方案,并尽自己所能,把这一方案付诸现实。在实施学生学法的指导实验当中,我们取得了一些共识,达到了一定的预期效果。但对这一课题研究我们将继续深入下去,不断发现新问题,探索新途径,与时俱进,力争真正做到教师有效去教,学生有效去学。
浅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数学预习活动论文
数学课要不要预习这个传统的话题一直是引发广大数学教师争论的一个焦点。当前中小学数学教师中主要存在着这样两种观点:一是怕,怕浪费时间,认为学生自己看书看不懂。因此,数学课堂有时呈现出“满堂灌”,总认为教得越多越好,常常忽略预习,其效果并不是很好。其实仔细想一想,学生没有时间预习,他的潜力也就发挥不出来,就会等待老师讲解,在讲解的过程中,学生的思路自然就会跟不上。二是不知道如何下手。虽然知道了预习的重要性,但是却苦于不知道用何种方法来指导学生预习才能取得预设的效果。于是,产生了以下几种后果:预习要求不具体,预习不到位;没有预习方法,学生无从下手;布置了预习作业,第二天上课时老师却不管不问,让学生感觉预习不预习一个样,得不到及时反馈。
其实我们应赋予预习以新的内涵,它作为探索性学习活动,不仅是让学生做好心理、知识准备,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自主发展的'人首先应该是一个自主学习的人。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说道:“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认识字的,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而一个自主学习的人首先必须是一个具有自学能力的人。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不好的教师是奉送真理,好的教师是教给学生怎样寻找真理。”特别是在今天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基础教育的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起到指导作用,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帮助学生学好数学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预习呢,可以从以下七个方面去思考:
一、课前读一读
二、课前想一想
三、说一说
预习时可能感到认识模糊,可以与父母或同学进行讨论,在同学们的合作交流与探讨中找到正确答案,这样即增加了学生探求新课的兴趣,又可以弄懂数学知识的实际用法,对知识有个准确的概念。
四、写一写
写在课前预习中也是很有必要的,预习时要适当做学习笔记,主要包括看书时的初步体会和心得,读明白了的以及对问题的理解,对疑难问题的记录和思考等。
五、做一做
对于课本中的例题可以自己先试着解决一下,比如预习应用题,可以用画线段的方法帮助理解数量间的关系,弄清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找到解题思路,对于一些有关图形方面的问题,可以在预习中动手操作,剪剪拼拼,增加感性认识。
六、补一补
数学课新旧知识间往往存在紧密的联系,预习时如发现学习过的要领有不清楚的地方,一定要在预习时弄明白,并对旧的知识加以巩固和记忆,为学习新的知识打下坚实基础。
七、练一练
往往每课时的例题都很典型,预习是应把例题做一遍,加深领悟能力,如果做题时出现错误,要想想错在哪,为什么错,怎么改错,如果仍找不到错误的根源,可在听课时重点听,逐步领会。
只有认真指导好学生的课前预习,把课前预习这段实践活动用好了,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把被动的学习变成主动的学习,教师把被动的教改成主动的教,真正有效的、双主体互动的课堂就形成了。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