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育教学论文怎么写
- 文档
- 2024-07-16
- 103热度
- 0评论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体育教育教学论文怎么写,本文共17篇,欢迎您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以人为本体育教育教学论文
1、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必须贯彻“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必要性
高校教学承担着为国家和社会发展输送人才的重任,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高校体育教育则是直接面向学生、以促进学生的身心素质发展为主要教学目的,因此高校体育教育必须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将实现人本主义作为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运用到高校体育教学中,不仅能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还能有效引导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更有甚至,在体育活动中能帮助学生树立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并懂得感恩社会、主动帮助他人。学生在高校的学习不同于中学时代的是作为成人的他们享有比较充分的自由,教师一般不会像对待小学生一样对他们有太多的拘束,但仅如此还是不够的,教师更应该注重的是对他们主体性的尊重。在”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下,高校体育不再只注重对学生体能的塑造,转而对他们进行良好品德和正确价值观的培养,将一些是非标准融入到日常的体育教学活动中。
2、将“以人为本”教育理念贯彻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2.1、设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设定直接关系着教学任务是否能够如期完成,所以在设定教学目标时一定要慎重。教学目标的设定必须切合实际,而且要科学合理。要保证教学目标的合理性就必须首先坚持教学目标的多层性。每个学生各有其特点,所以教学目标要能兼顾多数学生的差异性,充分尊重其个性,将学生作为发展的首要目标。其次,还要保证教学目标的全面性。毕竟高校承担着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的重任,教学不仅是要让学生锻炼出强健的体魄,还有有良好的涵养和明确的人生价值观,这些方面的内容都要在教学目标中有所体现。
2.2、教学课程设计
在”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下,教师要抛弃那种片面、落后的教学设计,而应该立足于学生发展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并让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逐渐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提升自我。所以,在新的教学设计上就要打破那种以教师为教学主体的常规现象,应从充分发掘学生潜力、培养学生创造性等方面来设计教学,合理安排课程。在“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下,决不允许出现“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必须保证教学的人格化、多样化,充分保证学生的教学主体性和个性。
2.3、教学内容安排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以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所以在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有诸多需要注意的地方。首先,要保证内容的多样化,最起码要能满足大多数学生的需要,而且,在满足内容多样化的同时,还要保证内容选取的.可接受性。并且,在教授学生体育项目的同时,还应该加强对他们一些知识和紧急处理的方法的培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体育项目,体育项目也要从最基本的保健类和户外类逐渐扩展为包括艺术类、经济类等在内的多种类别,以供学生自由选择。
2.4、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内容的重要方面,但有些教师却忽视了教学评价的重要作用。教学评价可以帮助学生向教师进行教学反馈,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不同阶段的需求,也帮助教师认清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以便使教师能及时对自己的教学做出合理化的调整,这是符合“以人为本”教育理念要求的,更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3、实现“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有效措施
3.1、体育的健身价值和人文价值并重发展
虽然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但人们对体育健身价值的关注总是多于对其人文价值的重视,这是不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也是不利于体育教育本身的进步。我们既然提出要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贯彻到高校的体育教学中,就必须要挖掘出体育所蕴含的人文价值,并利用其来对学生进行全面你素质的提升。因此,在“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体育的健身价值和人文价值都要在学生身上有所体现。
3.2、运用和谐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由于处于应试教育的机制下,我国学生往往处于紧张、压抑的学习环境下,这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是极大不利的,而且容易使学生丧失对学习的兴趣。所以,为了有效提高学习效率,也为了响应”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要求,教师应该注重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牢固掌握所学的知识,达到自身提升的目的。
3.3、正确把握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对于我国的教学模式,很多教师都存在着一个误区,他们总是把自己当作教学的主体而在课堂上滔滔不绝,但是根据”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我们能清楚地了解到学生才是教学中的主体。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合理发挥自己对学生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并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满足其个性发展得到需要,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4、结束语
改革是为了革除现在存在的不够完善的地方,从而促进更好地发展,高校体育教育改革也是如此。特别是在”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要求下,高校体育教育改革更是承担着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的重任,因此必须严肃对待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在高校体育教育改革过程中,必须要坚持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并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真切落实到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要求中,在实现体育健身价值和人文价值的前提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德育教育不是形成一种知识体系,而是要形成一种道德信念以及与此相适应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即让学生过一种好的健康的生活。为此,在体育教学中落实德育教育,首先要把德育知识的学习转移到自我判断、自我选择、自我教育等品德能力培养的轨道上来,避免品德评价的盲目性,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其次,要实现德育教育由强制性向民主性转变,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相对动态的课堂环境,通过师生、学生之间、民主、平等的交流与合作,智慧地把学生引向既定目标,启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道德判断能力、道德行为选择能力和抑制不良影响的“免疫能力”。这种自育的能力养成,有助于学生走出校门后也能适应社会的变化。这样才能使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真正实现由灌输性向实践性转变,通过学生的亲自参与实践,使学生形成知行统一的良好人格。例如,在体育课的耐久跑或跨栏跑中,常有学生摔倒后立即爬起继续参加练习的生动事例,教师应及时给予恰当的鼓励与表扬,这样其他同学也会深受鼓舞和感动,对培养学生道德自育能力以及勇敢顽强、拼搏进取、为班级集体争光的精神是很有作用的。又如,体操中的保护与帮助可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队列队形的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组织纪律性和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值日生轮流借还体育器材和整理场地,可以培养他们热爱集体、热爱公益劳动和爱护公物,并逐步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良好品质。
处理好德育教育中“形”与“质”的关系
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时一定要摒弃形式主义,摒弃理论空话与教条,认清新时期德育教育的基本问题,不能夸大或只做表面文章。在这里,有必要再提一**育教师的道德人格问题,因为它决定着教师以身作则,以身立教。由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与其它学科教师相比,体育教师与学生之间更存在着一种“亲密性”,在这种“亲密接触”中,体育教师可能比其他教师更多一份人格暗示与辐射。因此,体育教师要以自己语言的优美、行为的文雅、生活的朴实、衣着的整洁、态度的积极、思想的进步和作风的正派,给学生以耳濡目染。所以,体育教师首先应具有希望在学生身上建构起来的普通公民道德,还必须率先修养希望学生们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养成的一些特有的良好品质(如尊重他人、公平竞争、敢于争先、民主、果敢等)。“身正为师,学高为范”,教师必须实事求是,脚踏实地地去完善自己。可以说,当体育教学中的“育”与教师人格不一致时,真正起到有效性教育作用的只能是在言传身教中的教师的道德修养,而不是“育”。最后,在宣扬与实现“快乐体育”的同时,在体育教学中落实德育教育也完全可以使其成为一种“愉快德育”,成为一种乐于接受的德育,一种让学生个性尽情舒展的德育,一种能促使学生健康人格可持续发展的德育。
摘要:体育具有特殊的精神作用,它能把人们团结在一起,它能使人积极向上勇于创新,它能促使个性、独特气质的形成。所以学校体育教育不仅是强体魄、长知识、增技能,更重要的一方面是让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到培养和发展。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关键是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体育自身的优势,大胆创新,有的放矢地使德育工作贯穿于学校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只有不断的探寻渗透的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德育渗透的力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 体育教学 渗透 德育 以学生为本
在小学体育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毫无疑问的,半个世纪以来,国家一直是这样要求的,广大体育教师也一直是这样做的,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在体、智、德、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德育与体育又是学校教育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体育教学中贯彻德育,应该做到以学生为本,这样,才能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系统地构建德育的环节。通过把学生推上德育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做到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激励,自我总结。教育者退入后台,只做点拨,不做指令,尽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做到:
1. 尊重学生——树立平等意识;
2. 帮助学生——树立服务意识;
3. 影响学生——树立师表意识;
4. 相信学生——树立民主意识;
5. 倡导竞争合作的学生关系。
德育渗透,就是要在“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前提下,把德育本身的目标与体育学科教材所含的德育因素,自然、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德育内容在潜移默化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内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
一、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与方法
在体育教学中既要发挥其德育渗透的优势,有效利用其可能性,还要根据事态形成发展过程适时进行教育,因此每位教师都应当在课中把握住有利的时机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具体途径与方法如下:
1. 教师的仪表和教师的语言
在体育教学中,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关键在于教师的言传身教。作为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教师应举止大方,谈吐文明,教学中,讲解清楚、示范规范、言行一致,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教师形象,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达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亲其师,信其道”、身教重于言教”。这两句话同样证明良好的德育形象在课堂教学中的深刻意义。做为一名体育教师既要有一般教师计策严肃的风度,又要充分体现其职业的特点——健康而朝气。通过教师的仪表来感染学生,并增强学生对仪表美及其重要作用的正确认识。
教师用语要文明、简练,应是有较强的逻辑性,幽默是可取的,但切忌低级庸俗。教师通过自己的语言来影响和感染学生,使学生养成文明用语的良好习惯。
因此,我认为体育课堂教学时应做到“六规范”:
规范语言——使用普通话和文明用语;
规范示范——动作正确,熟练优美;
规范板书——字迹工整,格式正确;
规范仪表——衣着合乎运动特点,精神饱满;
规范行为——举止大方,遇事得体;
规范环境——教具摆放有序,场地设计合理优美;
体育教师言于律己,率先示范,带动着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这至关重要。
2. 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
体育教学中教师之间的配合显得十分重要不仅要共同研究教学工作,而且要经常在一个“大课堂”里一起上课。教师之间的关系往往会使学生联想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来,所以教师之间必须互相尊重,密切配合,互相帮助,使学生从体育教师这个团结战斗的集体中学到助人为乐、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
教师尊重学生、关心学生既是教师高尚品德的表现,又是一种教育手段,在塑造学生的灵魂中是一种巨大的力量。特别是对那些能力较差、组织纪律较差,以及不重视体育学科学习的学生要耐心帮助,决不能用讽刺的语言刺激他们,侮辱谩骂学生。在教学中应创造机会给技术水平较差的学生锻炼的机会。例如,在体操练习的最后讲评时,除找出较好的学生示范小结外,还可以请虽然完成动作较差,但在某一环节有所进步的同学,再做一、二次练习,肯定他们的进步,并要求大家热情鼓励。这样有利于增强他们完成动作的信心和感到集体的温暖。对体育骨干和运动能力较强的学生则从严要求,绝不能袒护他们的缺点。
教师关心并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来说虽说是外部条件,但能促使学生内心产生积极的情绪,从而转化成为学生接受教育的内部动力,培养学生对人、对事的正确观念。
二、结合教材特点进行渗透
课堂中,选择合理、科学的组织教法,教材的灵活应用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的心理活动和身体活动结合起来,尊重人格和自主性,利用课堂的组织教法中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注重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以及热爱美、鉴赏美、表现美的情感美的情感培养,促使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下面是例1.大地复苏的春季,许多学校为了保护草坪,常用栅栏和绳子将草坪围住,形成一道“不雅”的风景。如果我们在此时的体育课的准备部分经常让学生吟诵“小草才露尖尖角,我的脚下把情留;等到绿草如荫时,我在上面跑跳投”的诗句……我们能想象,无论是操场伤还是同学们的心中,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已经形成了。含有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德育目标,入情入理,自然会拨动学生们的心弦。
例2:在三年级下册《模仿动物走》中,我只示范了两个动物的模仿动作,之后,就安排让学生自己模仿、自己想象动作进行练习5分钟。在这5分钟里,学生模仿了各种动物形象,并且有的学生还模仿起动画片中的英雄人物和动物玩起游戏,使整堂课保持浓厚运动氛围。
例3:在掷垒球教学中,有几个学生的动作不正确,用直臂掷远,还认为这样的方法掷得最远,不改动作。就此,我用形象的例子说明了发力原理,鞭打动作的科学性……此后,学生逐渐改了动作,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
例4:在课堂学习方法形式上,允许学生自己创新。在跳绳和呼啦圈教学中,在完成课的要求后,有几个学生自己玩起了绳子和呼啦圈。我并没批评他们,还表扬了他们,依次让全部学生进行了创造练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
三、评价中进行渗透
心理学家认为“赞美有如孩子的营养剂”。一句由衷的赞美,便可使丧失信心,挫败的儿童悬崖勒马,表现不错的孩子更加积极上进。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敏锐地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表扬、鼓励。在运动之前用适当的语言鼓励和表扬,使其放下心理包袱,轻松地完成运动,从而调动起学生地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学生实际出发,对进步学生鼓励,培养他们的责任心、荣誉感及自觉学习、刻苦拼搏的精神。批评时,根据学生心理,把批评放在赞扬之后,可取得很好的效果。如有一学生的体育技能较好,但纪律观念差,在集体中不能与同学友好相处。我赞扬他的长处之后,点出要当一名优秀学生,还需得到同学们的信任和支持,学生听后,慢慢自然收敛。《孙子兵法》中有句名言叫“赏罚分明”,其意不仅是说赏与罚之间必定要有道清楚的界线,更意味着有由才赏,有由才罚的道理。但一味的表扬,事事得赏,这不仅会变成毫无意义,而且变成“无聊”的代名词。过重严厉的批评,往往可能毁灭孩子的兴趣,变得自暴自弃,陷入自卑和孤独,因此批评要遵循三个原则:
1、不伤害孩子的心理和身体;
2、言行避免粗暴;
3、就事论事,不以孩子为发泄对象,既往不咎。
总之,针对小学生的不同心理特点,体育教师应注意说话的种种机智与技巧,使学生自觉接受批评教育,从而朝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
四、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思考
对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问题的探讨,目的就是挖掘其特殊、鲜明、持久的教育功能,以提高学生思想觉悟,激励学生积极科学地参加各项体育锻炼,使他们从思想上热爱体育,逐步形成终身体育意识;从行动上积极主动参加体育锻炼,关心集体,团结互助,遵守纪律;从精神上培养学生勇敢顽强、不怕苦、不怕累、克服困难、努力拼搏的坚强毅力。
学校教育是促进学生认识客观现实能力迅速而健康发展的主要客观外因。学校体育运动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涵丰富而积极的教育功能。体育是培养学生品格的良好场所,体育可以批评错误、鼓励高尚、陶冶情操、激励品质。事实证明,在教师的主持引导作用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身心方面的影响,就能发挥体育运动自身积极的教育功能,即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能力,磨练学生意志,陶冶学生情操的积极作用,并能对其它学科的学习产生良好的迁移。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为了对学生给予道德上的影响。教师本人必须是有高尚道德的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是体育教师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因此,体育教师首先应是一个具有良好思想品德的人,必须严格要求自己,注重自己的仪表,以良好的教态,文雅的评语、强烈的事业心、认真的工作作风去影响、感染学生,使之成为一种感性的、潜移默化的巨大力量,从知、情、意、行几方面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另外,由于职业的特点,体育教师既要不断加强政治、专业理论知识学习,也要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还要加强身体素质训练,不断提高运动技能、技巧,使自己的教育水平适应二十一世纪的更高要求。
五、结语
学生高尚思想品德的形成,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实践证明,通过体育教学可以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思想、理论与观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人民,遵守纪律、团结奋进的集体主义精神,尊重他人,诚实、公正、谦虚、礼貌的高尚品质;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自信心和拼搏进取精神及顽强的意志品质;还可以培养学生豁达开朗的性格和不服输等良好的心理素质。小学体育教学应以“育人”的目标出发,坚持站在“育人”的角度备课,将“思想品德”的内容寓于整个体育教学之中,提高学生自身心理素质,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好习惯,培养独立的从事科学体育锻炼的能力,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国学校体育》4月刊
[2].《体育心理学》人民出版社6月第一版
[3].《教育科学》2月刊
中职体育教育教学论文
1、我国中职体育教育教学的现状及其问题
1.1教师素质低,实践经验缺乏
在我国中职学校当中,体育教师的素质大多数的较低的。中职学校所聘任的体育教师通常并不具备专业的体育教师资格认证,这一现状在私立的中职学校当中比比皆是。没有经过完善学科体系学习的,没有经过专业化体育院校学科教育的,这些中职院校的体育教师,将不能够真正的胜任中职院校当中体育教学的工作。中职体育教师除了在专业化程度方面有所欠缺之外,还在学历上有所欠缺。虽然中职院校的学生所培养学生的学习不高,但是仅仅聘任专科、本科资质的教师,将无法完成体育教学的整体任务。这是因为,在体育教学过程当中,对学生开展体育教育,不仅仅需要通过利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完善的教学知识去对学生进行日常课程的指导,而且还需要不断的对学生体育锻炼当中所存在的问题、学生对体育锻炼活动的要求和反馈进行研究,以便为中职院校更好的开展体育课程教学提供参考信息的借鉴。这些任务都是低学历的教师团队无法完成的。另外,我国中职院校的体育教师并不具备相关体育教学的实践经验,产生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我国整体体育教学系统存在问题,重于应试教育的体育教学,而忽视了对体育课程实践性目的的.贯彻。
1.2硬件设施较为落后
我国中职院校在整个教学体系当中处于较低的地位。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并不是中职教育,对我国教学体系的贡献存在不足,而是由于中职院校相对于高等大学院校而言,其所招收学生的数量较少,并且学生的年龄较小。因此,我国教育部门并没有对中职院校的发展给予高度重视,从而致使了对中职院校建设经费的拨款不足,最终导致了我国中职院校内体育器材更新换代慢、体育运动场地较小和开放时间短等问题的存在。另外,我国中职院校硬件设施较差的原因是由于我国对中职院校的管理相对来说较为宽松,从而致使了很多中职院校领导层将教师家属楼、停车场设置在院校当中,这些违规事项的发生都对中职院校的硬件设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3教学方法、内容的问题
我国整体教学体系中教学方法的实质是应试教育,其将教学的目的局限在了通过考试,完成教学任务上。这一现状导致了我国体育教师对自身职业认同感不足和社会对体育教学的不重视。笔试通过以下两个方面给予说明:第一,我国中职体育教师不能够树立起对待体育教学正确的价值观念,其并没有将改善教学质量,修改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作为其授课的主要目标;第二,我国中职体育教学并没有受到国家、社会、学校和学生的重视,由于中职学生大多数毕业之后都会走入社会从事工作。因此,在没有升学压力的现状下,应试教育影响的体育教学将没有了现实的基础,从而导致了中职体育教学教学方法、内容较为落后事项的存在。
2、对新课改下中职体育教育教学的建议
2.1提高中职教师整体素质
教师是教学环节当中的主体,其能够通过自身教学艺术来促使学生被个人魅力所吸引,从而激发其学生对所教学课程的喜爱,最终实现学生学习的全身心投入。因此,提高中职教师整体素质将对新课改下中职体育教学拥有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提高中职教师整体素质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第一,学校应当重视中职教学环节当中体育教学,聘任具有相关运动实践经验的退役运动员走入学校开展相关环节的教学是一种较为便捷的途径。另外,中职院校还可以不断完善自身学校对体育教学领域的教师团队建设,经常组织教师参加有关培训,开展教学研讨会议等,从而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第二,中职教师应当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提高自己整体素质。教师是培养祖国花朵的责任人,他们应当肩负起作为一个教师应有的责任。不断提高自身知识储备,完善教学教育方法,从而使其能够在教学岗位上发挥其教学环节的主体力量。
2.2提高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的飞速发展,市场经济、改革开放等制度如金戈铁马一般席卷了整个中国,带来了我国市场环境自有化、公开化的发展。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教育体系也受到一定的影响。以应试教育为实质的我国学生教育体制,其拥有着大量的弊端。在时代背景的影响下,我国教学更加重视对实用性课程的教学,例如:经管类,计算机类学科,从而到了理工类、体育类、艺术类等众多学科逐渐淡出社会人群的视野。因此,为了改变当前我国中职体育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我们应当对整个体育教学体系发起改革,提高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我国政府及教育部门应当努力发挥其在国家治理当中的主体地位,向社会大众传递有关体育锻炼的积极信号,并号召广大人们群众积极的参与到体育锻炼当中,开展以社会为单位,以国家为整体,以终身体育为目标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教学体系建设。另外,除了我国政府的努力之外,互联网时代下的当今社会,我国媒体对社会大众的影响也在不断的提高。因此,我国媒体单位也应当努力发挥自身渠道优势,积极倡导大家对体育教学引以重视。
3、结论
通过本文的研究发现,我国中职体育教育教学当中存在多个问题。在新课改时代背景下,我们应当积极响应政府部门的号召,投入力量改善当前中职体育教育教学现状。
小学体育教育教学论文
小学体育教育教学论文
新的体育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小学低年级学生好玩、好动,求新、求异的心理较强,这就要求我们每节课都要有新意,用新鲜的事物、形式或角度来刺激学生,启动学生活动的动力,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让学生体会到运动的乐趣,从而达到“健康第一”的课程目标。新的体育课程标准提出以目标达成来统领教学内容,各地、各校以及教师都可以选择多种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形式和方法去达成课程学习目标,在这个广阔的空间内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地去发现、去探索、去耕耘、去创造,以便我们的课堂更贴近学生的需要。
一、追求开放多样的教学内容
1、做到教学内容多样化
根据儿童好动、好玩的心理特点,每堂课的教学内容要多样化,一般不少于三个项目,各项目的时间安排不宜过长,组织教学要紧凑。即使同一内容的教学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例如,在30米跑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变换跑的形式,如往返跑、各种姿势的`起跑、抢物跑、折线跑、过障碍跑等,丰富教学内容的内涵和外延。
2、做到教学内容游戏化
小学低年级的教学内容一般都比较简单,没有较难的技术,是可以通过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的。把教学内容进行游戏化的改造,让学生在体验乐趣的同时掌握一定的技能。如在进行队列队形练习时进行游戏化改造,学大雁排排队、推火车等形式,提高了学生的练习积极性。
3、做到教学内容循环化
教学内容的单一重复有利于掌握一定的动作技术,但是也易引起学生厌烦,我们可以对多个内容进行一定的循环,每节课可以从不同的点切入,每节课的 切入点要有一定的联系和提高。这样每节课渗透一点新的内容,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
4、做到教学内容生活化
许多的教学内容和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教学内容生活化可以从两个方面切入,一方面我们的教学内容设计的主题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如一次郊游,走在平路上——慢跑;爬山——原地高抬腿跑;过独木桥——两手侧平举,足尖跳;盘山道走——曲线行进。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引用学生日常玩耍中对教学内容有帮助的活动,如,打沙包,跳皮筋等。
二坚持教学方法的创新完善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我们必须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安排、变换自己的教学方法,运用合理、新颖的教学组织形式来调动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
教学形式要多样,教师、学生、教材三者通过复杂的相互作用使教学成为一个动态的统一过程,采用多种多样生动活泼的 、能使学生产生强烈兴趣和新鲜感的组织形式,例如,分组轮换、小组合作、竞赛、展示互动、探究讨论等,可以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1、教学主题要多角度
低年级学生特别喜欢童话故事,针对这一点进行情景教学,课上先把学生的思维引入童话意境中,再渗透教学内容,可以使单调的学习变得有声有色。主题还可以是学生喜欢的动画片、电影,生活中的某一个场景等。
2、教师言行要有魅力
教师形象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通过一节课,学生就能判断这位教师是不是自己所喜欢的,而教师形象主要靠自己的言行举止来体现,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手势、眼神、语言”的作用,即采用“手势指挥、眼神暗示、语言激励”的组织方法。在实践中我们要善于总结和挖掘其中的内涵,使自己的言行更加贴近学生,提升我们课堂教学的魅力。
三、丰富教学手段以激发兴趣
教学手段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就像舞台上的道具对于演出效果所起的作用一样,多种教学手段的介入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
1、视觉的刺激
图片是最直接的视觉刺激,它具有逼真、形象、美观、新颖等特点,多变的图片不断地给学生全新的感受,刺激学生活动的欲望。我们还可以把活动场地安排画在纸上,来帮助小学生理解授课的意图。
2、多媒体的运用
适当的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需要,精心设计一些多媒体课件可以丰富学生的视野。这个课件可以是有关技能学习的,或者是体育常识方面的,也可以是体育欣赏方面的,那具有代表性的画面、优美的艺术造型、简明的文字显示加上生动的语言解说总能给学生以深深的触动。
3、听觉的变换
除了哨音,可以通过音乐、小号、鼓声来对学生产生刺激。如学动作时,播放点有节奏的音乐,会让学生耳目一新,取得好的效果;比赛时,可以用音乐来渲染气氛,用小号和鼓声来加油助威,所有的学生都会身心愉悦的
此外,在场地和器材方面也要多下功夫,注意开发设计,保持学生的新鲜感。
总之,只有抓住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满足学生需求,让他们真正喜欢上体育课,就抓住了新课程的本质,也必能达到“健康第一”的课程目标,我们的体育课也因此而永葆生机。
高校体育教育教学论文
1合作学习的含义
合作学习的概念是由罗伯特.斯莱文最早提出的,最初指的是小组学习,主要是通过小组内相互交流,相互帮助,相互促进地学习,而教师设置的小组获胜奖励可以使小组间形成合作竞争关系,激发组内凝聚力和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小组内成员对小组的责任是均等的,人人都有表现机会和成功机会,这是合作学习的特点所在。合作学习实际上是一种集体激发自主学习的方法,它通过组内合作、组内竞争、组间合作、组间竞争等方式使学生自主性地进行探究和学习。目前阶段国内对合作学习大致有三个观点:
第一,小组合作方法,就是将学生合理分成较为均等的学习小组,使小组成员享受同等的教学资源。
第二,集体合作学习方式,这种方式是集合两个或以上的学生在一起进行合作学习,互相合作提高学习质量。
第三,将合作学习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思想,运用在教学形式之中。
合作学习体现在五个方面:依赖性、责任性、互动性、技能性和自我评价[2]。而体育合作学习可以理解为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利用动态体育运动相互促进,评价标准是以团体成绩为主,促进整体学生共同达成体育教学目标的一种新视角的教学模式。
2合作学习为高校体育教学展现新视角
体育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充分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而且具有很强的自由性,学生们对运动的爱好不一,这给体育教学的组织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过分统一的组织活动会占用学生练习爱好运动的时间,而过分的自由活动又会导致以请假、旷课等方式来逃避体育课学习,导致很多学生的体育成绩并不理想,优秀率较低,甚至成绩还在及格线上浮动。造成这样的原因有三点:
第一,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妨碍了学生之间的体育交流活动;
第二,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学生非但不处于主体地位反而处于被动接受体育锻炼的位置;
第三,教学目的不明显和教学内容陈旧。
大多数体育课采用的是传统教材内容,无法引起学生兴趣,而且没有目的性,教学质量也就不高。为了让学生在体育课上学会脑体并用,综合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应该开展另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也就是合作学习模式。合作学习模式在不同的国家使用方法也各不相同。比如在美国合作学习主要看重的是体育技能、竞争意识的提高,而欧洲和其他地方的国家有些则更注重培养学生运动过程中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借鉴他国合作学习的方式和方法对我国体育教育方面是有益的,为体育教学展现了一种新视角下的教学模式[3]。
合作学习通常是将学习水平不同、体育能力不同的各个同学合理平均地组成小组,由能力强的学生带动能力弱的学生,为了集体荣誉,使全员共同努力、共同进步和提高,形成相互鼓励、相互促进的一种团队关系。在学生努力去完成同一个任务时,他们之间是存在着一种同舟共济的依赖性的,这种依赖性可以是合作的、竞争的、个人奋斗的;合作是为了渡过难关,竞争是为了集体荣誉,个人奋斗是为了表现自己,为小组争光。这种合作学习模式不但可以提高学生运动能力和专业技能的掌握,还能够增加集体凝聚力,培养人际交往的能力。体育是竞争性的,也可以是合作性的,个人荣誉需要个人的努力去争取,团体荣誉则需要整体的努力和配合去取得。由此可见,合作学习是体育课堂教学中非常适合的一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合作学习除了能提高学生体育成绩、增强体质以外,还能够培养学生领导与参与,自我探究,主动学习的性格,从而让学生占据主体地位,激发学生活动热情和创新能力,学会分享荣誉和分担责任。在共同努力中让学生感觉到一种责任感;在信任与被信任、认同与被认同之中为每一个学生创造出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在合作学习中发现自己的价值,发挥自己的特长,取长补短,完成小组任务,这是传统体育教学中所不具备的特点。
3体育合作学习的.实行措施
3.1进行课前设计
课前设计是指在开展一节体育课前,教师要先针对拥有的资源、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等安排出一个主题,并做出一份整体设计,预期可能达到的效果是否能够满足教学目标。首先就需要教师了解学生的基本资料,结合他们的能力、性格、特长、兴趣等方面,制定一个合理的能顾及到全部学生的主题;其次教师根据所设主题进行目标确定和学习环节计划;再次要合理划分小组,让各个小组的能力大致处在一个水平线上;还要利用现有的资源和合理的教学方法创造出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最后要及时监控课堂进度,使各个环节得以顺利开展,确保合作学习模式的成功[4]。
3.2分组合作学习
这是合作学习实施阶段。在课堂开始时,教师先按照计划将学生分组,然后简单介绍教学主题和教学目的,再重点讲解合作学习的目的。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先是要了解本节课的内容,然后根据小组任务自由讨论,通过交流探讨等手段做到合理分工,相互帮助完成任务。最后在各小组完成任务以后,要通过比赛或者展示来表现各小组的任务成果,让学生相互鼓励,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3.3掌控各小组的学习进度
课堂学习中教师要经常巡查各小组的学习进度,合理给出建议,引导他们自我调节,相互制约,养成自觉完成任务的习惯。并对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表现出来的一些问题加以指导,使各小组间的分工环节得以顺利开展。
3.4更新评价机制
传统的体育评价制度还是按照学生个人的达标成绩给学生打分,让学生被迫相互竞争,可能会导致学生之间不和谐的关系。所以在进行评价打分时要尽量照顾到全体学生,更新评价机制,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价,重在激励。评价的重点应该在于学生的进步上,而不是结果的评比上,让每一个参与者的努力都得到肯定,尽量客观、科学地进行评价,而在肯定个人的努力上还要强调小组的成绩,把个人的努力表现作为加分融进小组成绩中,激励学生努力学习[5]。另外,还要充分引导学生客观地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4结语
合作学习方法应用在体育教学中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不但能增强学生体质、运动能力以及专业技能的操作,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整体荣誉,以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所以在今后的体育教学教学中,应该大力实施合作学习模式,借鉴国外合作学习模式的优点,设计合作学习环节,科学合理地分组,系统地提高整体学生的综合体育能力。对学生来说即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又能够在集体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子,学会分享快乐和分担责任,对小组目标进行积极大胆的思考,主动探究学习体育技巧,培养锻炼身体的习惯。由此可见,合作学习作为一种非常适用于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教学模式,是值得体育教育者学习、借鉴,以及充分应用的一种新视角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
体验式创新教学体育教育论文
1.体验式教学的意蕴及特点
体验式教学的特色是充分挖掘教学中“人”的重要性,充分强调是受教育者在受教育过程中的内在体验,是一套充满人文关怀的教育方式。体验学习源于西方英文out-wardbound,是一艘小船离开安全的港湾,驶向波涛汹涌的大海去迎接挑战的含义。要构建学习者本身的学习经验需要是学习者身临其境来体验学习过程当中收获的体验并且做出反思,把这些反思转换为学习者本身的学习经验。体验学习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学习经验,另外一个是学习场地,只有两者进行紧密的配合才能获取良好的学习体验。首先,学习是对以往经验不断改造以及充足的过程,教育形态中应该不断融合各种学习经验。其次,场地学习的最佳环境可以为提高学习的有效性。体验式学习自古以来就被学者们所推崇,涛行者的“做中学”中体现着体验学习的内涵意蕴,孔子的“学与思”体现了体验式教学辩证法的思想。总而言之,体验式教学是一种独特的个性化课程,达到的效果远远大于传统的教育形式,是一种以体验为特征的教学观念和教学形式。日常体育教学要引导学生主动的锻炼,把锻炼身体当作一种乐趣,而不是强制性的安排学生跑步,从事固定的体育活动,要以学生认识体育教材内容规律特点为主来替代传统的以重视教材内容逻辑联系为主的形式教学。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教会学生用体育活动的方式来发泄自己快乐或者悲伤的情绪,在经过运动之后学生就会发现心情平静许多。在以实践为主要特征的高职体育教学中“,体验”作为一种有效持久的教学方式,可以有针对性地促进学生体质不断增强。
1.1体验式教学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结果
哲学上来看发展是经过与结果的统一,学习的过程制约但不决定结果,结果是学习过程的体现,但不能全部体现。在体验式教学的进行过程中,教师不应该只注重传统教育中结果,而是引导学生不断加强自主学习体验,不要急功近利。学生在加强自身学习体验后就会享受学习的乐趣,就会主动的从事体育活动,提高对体育课的兴趣,而不是为完成任务而学习,这样体验式教学就为高职学生提供了一种新型的学习过程,将自己的思维情感融入到学习中。
1.2体验式教学强调学生的个性养成
强调学生个性的养成是体验式教学最重要的一点,体验式教学是学生生命体验的重要体现,是个人的。学生在体验式教学的过程中是独特的自我的,能体现自我特点。这些特点构成了今后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对学生的情感构造、认知结构、个人取向都有很大的影响。
1.3体验式教学以学生学习的内在生成为特性
体验式教学是一种深刻和深层的以及神秘的内在感受,学生学习能引发与学生独特的“自我”密切相关的独特领悟或意义的情感反应,不仅如此,学生学习能帮助学生得到具有永久意义而且具有铸造性的学习体悟。体验的过程是外部世界和学生自我生命存在状态向心灵内部趋近和展开的过程,推动着学生从自己的生命历程和已有经验出发,揭示和发现教学中更为深刻的意义和价值,学生学习形成的内在天性体现的是学生生命的深度。
2.高职体育教育体验式教学的实践策略
通过学生基于个体经验的解释以及自我体验的有效融入,才能获得学习知识存在的意义。由于高职体育课程的特点来看,学生的学习重点不是放在增加内在认知结构上,学习过程中更多的体现出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与对话,自主参与性更高,离不开学生的学习体验过程,学生的学习情景主要靠学生主动建构,倡导以“自主、对话、探究”为特征的体验式教学。素质教育的认识论认为,知识的意义与人类的经验有密切联系,所谓“知识”乃是人类从经验中汲取意义或建构意义的结果。要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2.1在体验式教学的理念上创设情境并培养学生体验意识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理念不再仅仅表达一种观点,更注重的是一种理想,其独特的意味是强调一种行动指南。在高职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是学生体育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和谐处理好师生关系,同时通过采用讲解示范等教学手段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对进一步发展动作产生探究心理创造学体验学习的氛围和条件,使学生在愉快体验的环境中获得体育素养。一名拥有正确价值理念的体育老师才能在课堂中真正把握体验教学内涵和意蕴,才有可能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提高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参与性,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运用体验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体验意识和合作意识。要做到这几点,需要教师要认识体验教学与学习理论的先进性,使之首先树立起体验学习的意识。高职体育教育过程本身就是创设体验的情境,通过体验获得自身感受并内化为体育素养,运动技能形成的过程就是建立本体的连锁条件反射的过程。
2.2在体验式教学内容上与高职学生所学专业密切结合
体验式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要将有效地发展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的职业功能和健身、健心功能,拉近体育教学内容与他们将来要从事岗位工作的距离,以适应未来职业发展需要打好基础。高职体育教育与普通体育教育的区别是,高职体育教育必须从学生未来职业需要出发,通过精心设计体验式教学的内容,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高职体育课程的自身规律满足不同专业、基础和各种兴趣爱好的学生的要求,让学生自主地、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根据我校学生不同的专业特点和未来职业方向对学生的体格素养的不同要求,在体验教学内容设置上灵活设计,使教学内容更加合理化,密切结合高职学生所学专业以及未来职业岗位的特点。
2.3在体验式教学组织上细化教学的基本流程并明确目标
在教学组织上应该向国外先进的体验式教学理念和培训方法学习,探索出一套适合当代高职学生体育素质发展的需要,教学内容具有知识性、挑战性和趣味性,三者相结合,根据不同类型不同专业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授课方案,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灵活的运用教案,尤其根据体育课的特点,更适用体验式教学的方式。体验式教学达到效果的高低取决于体验之后进行的分享和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的程度的高低。一般体验式教学分为4个阶段,分别是教学目标分析阶段、教学方案设计阶段、课堂教学阶段和评估与追踪阶段。通过这4个阶段可以更加科学完善的将体验式教学方式在体育教学中渗透,使学生在更短的时间内学习效率得到进一步提升。
3.结语
体验式教学充分追求学生发展的个性,以学为主,教师在日常授课中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用科学的方法来为学生创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教学环境氛围,最终为学生创造出一个良好的体育环境,使学生们通过体验式教学提高对体育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在体育活动中陶冶身心,纠正不良的生活作息习惯,才能从根本上使学生们的体质得到提高。
体育教学的教育作用浅析论文
摘 要:体育教学重在加强学生的身体锻炼,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集体观念、交流交往等多方面的能力,为学生将来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本文拟从初中体育教学的角度试做论述。
关键词:初中体育 教育 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开发智慧潜能、形成学生健康的个性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活动。可是,以往一提到教育质量,人们只是以该校的升学率或主要学科教学及配备的师资力量来衡量,却忽视了体育教育的质量。事实上,内容与形式丰富多彩的体育课在素质教育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也应该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质量不可忽略的标准。
一、体育锻炼成就健康的体魄
众所周知,健康的身体是发展的资本,如果没有了健康的身体,一切都成了空谈。由此可见,身体的健康是如此的重要。特别是中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黄金时期,面对新时代的重重考验,他们首先要有健康的体魄,才能有足够的精力接受考验、克服困难,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作为祖国的未来建设者,他们要用健壮的肩膀挑起建设富强民主的祖国的重担,而体育教学正好给予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能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锻炼身体。在体育课堂上,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开展各形各色的体育活动,最大限度地给学生平等自由参与活动的机会。例如,在教授各种球类的基本技能的时候,充分营造一种宽松的教学气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提高学生的自我表现能力之后,适时地举行各种竞赛。这样不仅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而且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达到了锻炼身体的目的。
二、体育教学中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现在的中学生,他们的思维能力、对事情的理解能力和他们的年龄已经不相符了,甚至已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了。特别是现在的家庭,孩子少,全家人都把孩子当作掌上明珠,舍不得打骂,百般迁就,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溺爱至极。这样容易使孩子变得自私、狭隘,以自我为中心,久而久之,孩子会缺乏集体主义精神。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针对这种情况,可有意识地选择一些能够培养集体主义思想的教学活动。例如接力赛,我们都知道不管你个人的跑步技能如何精湛,但没有队友的配合,那在接力赛中你们这个队就永远落于人后。接力赛需要高度的团体精神,需要队友们互相配合、互相鼓励,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强大的力量,取得佳绩。通过这些体育活动,能使学生们真切地、深刻地感受到集体主义的无限力量,从而使他们改掉自私、狭隘的坏毛病,不再以自我为中心,而是把集体放在首位。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形成一种自觉的意识,促使学生进一步形成一个有纪律、争上进的集体。
三、体育教学中形成良好的性格
身为人师已经几年了,在这期间,我发现有些学生性格开朗,侃侃而谈,但也有性格内向、沉默寡言的学生,这也许是由于天性使然吧。但我也发现这些性格内向的学生并不甘于沉默,他们也渴望与人交流,只是心生胆怯,于是,我在体育教学中组织了许多互助的活动,如双人垫球比赛等。当然也会对输者进行一次象征性的惩罚,或唱歌或跳舞……在比赛中,学生们与自己的搭档互相交流,商量对策,同时又有机会在同学面前表现自己。起初,性格内向的学生是迫于老师的威信不得不参加,但参加的次数多了,心态也自然了,不但没有了压力,反而乐于其中。慢慢地,他们的话多了,喜欢与人交流了,性格也渐渐开朗起来了。这就是体育课的魅力所在。
四、良好的心理素质在体育教学中的培养
如今的人类,竞争意识强,但承受能力较为薄弱,中学生尤为如此。所以,我的体育课总是在比赛中进行,依据比赛的结果评出优胜。一开始,失败者欲欲寡欢,似斗败的公鸡,但是,很快地,在他们未能尽情细尝失败所带来的失落时,另一场赛事又开始了。如此周而复始,他们渐渐发现,原来失败也是一件极其平常的事情,不必过于在意。而自己还曾经为此精神颓废,是多么不应该呀。这也使他们对失败有了全新的认识:失败并不可怕,只有在失败中吸取教训和经验,才能迎来更为辉煌的成功。
五、教师的角色定位和大胆创新
教师要实现角色变换,改“一言堂”为“群言堂”,改讲堂为学堂,变主讲为导讲,变控制为协调,变专制为激励,让学生充分参与体育教学活动,充分表现自己的才能,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是一种既对立又统一的复杂的辩证关系,两者互相制约、互相促进、不断深入、不断发展。现在一谈到主体性教学,似乎就是学生想练什么就练什么、能完成什么样就算什么,其实并不然,主体性教学虽然强调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决不能削弱或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建立教师与学生的双边关系,才能把体育教学活动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综上所述,体育课并不是浪费时间,它能使学生全面了解自己的特点,同时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从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而教师应该顺应新时代的潮流,努力创新,做好学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
参考文献
[1]周镨韩恩利应大力推进“阳光体育运动”[J].职业时空,,02期。
[2]戴俊华体态语言在体育教学中运用之我见[J].科技创新导报,20,02期。
浅谈体育教学中终身体育教育论文
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很大变化。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导致人们的身体活动越来越少,从而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中起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是体育发展的基础。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积极性,将成为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重要方向。
一、终身体育概述
所谓终身体育就是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贯穿于我们的一生。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体育已经渐渐融入我们的生活,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仅可以强身健体,还可以调节情感,愉悦身心,而且在医疗事业中,体育疗法也成为一种新的治疗途径,起着特殊作用。体育健身已经不是一个个体发展的需要,更引起了国家的重视。国务院还专门批准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方案,它充实的内容,是在具有充分说服力的科学理论依据下和当下的丰富多彩的社会大背景下产生的,这就要求全国人民都要积极参与到体育健身中来,增强全民体质。所以这一伟大的工程对于我国体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二、我国终身体育的发展
我国体育产业起步虽然比较晚,但发展规模在不断扩大,产业设计的领域也在不断的拓展,产业带来的效益也很好。在社会主义市场的发展中,已经成为一个独特的产业。但全民健身的状况还是不容乐观,体育健康意识薄弱,体育锻炼活动参加不积极,体育设施不齐全,管理机制不健全。这一现状需要全社会长期不懈努力才能够得到改善。改革开放以来,尤其进入21世纪的信息和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生活生产方式也逐渐由劳力劳动取代,社会的压力也在无形的增加,这就要求劳动者的身体素质也不断加强。从终身体育的目标出发,才能够去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的身体素质才能够适应现在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所以这就要求我们每个人积极良好的身体状态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终身体育教学的基础
校园体育与终身体育存在必然的联系。众所周知,高校体育在终身体育中处于中间环节,是学生走向社会体育的桥梁,是终身体育教育的基础。在终身体育中具有重要地位,在校期间通过学校的体育教学活动和体育竞猜来促进学生来接受体育教育。加之体育知识的掌握和科学的锻炼身体的'方法,有利于缓解在紧张的学习状态,并在体育锻炼中释放压力。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体质,摆脱亚健康,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人才。大学时代是培养强身健体意识的最佳时期,大学生时期具有全面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精力也是最充沛阶段,是培养他们体育意识使身心全面发展的最佳时期。这个时期积极的参与锻炼,培养良好的锻炼习惯和意识,有利于大学生体育锻炼和身体健康水平,可使其在以后的生活中积极的参与到活动锻炼中去。
四、体育教学的不断完善
(一)转变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要转变单一的教学模式,以丰富多彩的体育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一个新颖的体育课,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中结合视频、历史体育趣事的讲解、体育的发展史等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兴趣的知识补充,不要让学生只是单纯的认为体育就是跑步、跳高、跳远、投铅球等体力活动,杜绝向学生传达体育就是纯体力的观点。通过视觉感激发学生的体育热情和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让他们将生命健康与体育锻炼、社会发展联系起来,从而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他们终身体育意识。
(二)培养学生的体育习惯
习惯是我们在生活中长时间形成的一个行为,是一时间难以改变的。它以某一种行为方式存在,无关于意志努力。而体育习惯是轻松的,让人发自内心的感到快乐的一种行为。所以,在学习体育教学中,应以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体育习惯为重点,将兴趣、爱好与体育锻炼有效结合。只有对一个东西产生兴趣才能成为动力,才能提高学习得热情。指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只有熟知和运用锻炼身体的科学方法,才能起到最佳的锻炼效果。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和多样性,运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去指导学生,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身体锻炼。良好的锻炼习惯是经过科学的、严格的、反复的锻炼形成的,所以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时,要让学生准确掌握动作要领,由易到难的反复练习。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三)强化体育师资力量
教师犹如教育事业的灵魂,只有加强教师队伍的强化,才能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因此,教师应该严格要求自己,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老师的一言一行都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对学生在体育锻炼中都有着直接的影响。作为体育老师,只有不断充实自己,掌握全方面的专业和技能,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强化自己,做一个全能型的教师。只有这样,对学生终身体育发展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全民健身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终身体育不仅是个人个体发展的需要,民族体质提高的需要,也是人类发展的共同需要。学校体育教育是终身体育教育的关键所在,为终身体育教育做好基础。生命在于运动,我们要不断更新体育教学观念,树立终身体育思想,不断深化终身体育教育改革,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落实到生活实践中,从而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体育中考融入体育教学教育论文
【摘要】:随着体育中考制度的实施,如何让体育中考更好地融入体育教学中去越来越得到关注。本文从改进考试制度,合理制定教学计划,提高课堂质量,加强各阶段体育教学的衔接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讨论。
【关键词】:体育中考体育教学计划目标衔接
体育中考制度不但促进了学生自觉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培养了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养成了较好的锻炼习惯,同时也提高了体育教师的社会责任感和工作使命感,改变了部分学生和家长对体育教育的偏见。然而,升学压力的存在,迫使大家一味的追求高分,教学很被动的围绕提高考试科目成绩进行。这样的确使得学生的考试成绩得到了提高,但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体质健康问题,而且严重扰乱正常的体育教学秩序,有悖于体育教学的真正目的与实行体育中考的初宗。目前形势下,如何让体育中考更好地融入体育教学中去是值得深思的问题。下面我就这一问题谈谈个人观点:
一、改进考试制度,优化考试项目引领课堂教学
自从体育进入中考以来,改革的步伐一直没有停过,全国各地在项目的设置、考试的分值以及具体的实施过程都一直在发展完善中。建立一个合理的适合本地区的体育中考制度相当重要。这些年来考试的项目由原来的单一化趋向多元化,考试分值各地也都有不同。改革初期有地方只是作为参考的不计入总分,有地方甚至取消了体育中考。但是近些年来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地方开始增加分值(30分、45分、50分乃至60分)。校内考试每学年第一学期为《国家体质健康测试》,初一、初二第二学期由1000|800+体能类两项+技能类两项共五项组成,其中体能类和技能类考试项目不能重复。初三下学期统考由必测+抽测(4抽1)+自选(10选1)组成,这样的考试方式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教更多的项目,学生在得到了必要的体能锻炼的同时也学到技能,也可能挖掘出自身某个方面的特长,找到自信。所以我觉得我市的考试方案至少在现阶段还是比较合理的。在给我们的体育教学带来了挑战与压力的同时也指明了方向。
二、合理制定教学计划,注重教学内容的连续性与完整性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包括: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在新课标中,学习领域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因此,体育教师应根据各个学习领域的目标要求和本校的实际情况,结合中考考试项目制定适当的学年计划、单元计划、课时计划。 制定合理明确的教学计划,应参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确保中考考试内容的同时也要兼顾教学的连续性与完整性。比如说篮球中考考运球绕杆,那么我们的上课就不能只教运球绕杆,在练习中考内容时还是要遵循该技能的基本教学规律。如篮球就要从运球到传球到投篮到简单的技战术,教学中也需要适当的讲授一些基本的篮球规则。
教学从简到难,由浅入深,初一到初三同一教学内容要逐渐增加难度和深度,单一技术的教学可以复习但不能停滞。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了详细周密的计划,必然能使教学井然有序的开展,提高教学效率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教师强化教学基本功,明确教学目标,提高课堂质量
周密的教学计划,合理的考试制度都需要教师去在课堂教学中实践,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正确的引导是计划推进目标达成的“保护伞”。这就首先要求我们教师具有扎实的体育教学基本功,老练的课堂组织能力。当前形势下我觉得我们教师在经常走出看、学的同时还要积极的在家里练。体育教学组内可以在学生在场的情况定期组织些基本功练习与展示。我相信我们的学生也一定很希望看老师们进行展示。这样不仅促进教师强化基本功,提高专业素质;也大大增加了其魅力指数,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的兴趣也会随之提高,那么我们的课堂效率,课堂质量也必然会得到提升。
与此同时,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体育课堂不仅仅只是为了拿到中考分数,最重要的是通过体育课堂学会如何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使自己成为身心健康的新一代,以强健的体魄成为社会的栋梁,未来的希望。体育课的技能掌握有它的独特之处,它更注重参与练习,不像有的课程只要能掌握相应的公式很快就能把题目完成。体育技能需要在大脑建立动作表象的基础上,还要能够通过大脑来指挥身体各部分协调完成整个技术动作,所以这就要求学生在体育课堂中认真听讲的基础上还要更多参与到练习当中去,以练促学掌握学习要领。
我相信体育课堂通过师生如此共同的努力经营,必然能使课堂质量得到提高,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兼顾体育中考成绩。
四、加强中小学甚至幼儿园体育教学的衔接,促进学生体育习惯的养成
我们的体育中考之所以会有考前突击等现象我认为主要还是由于很多学生在初一初二以及小学阶段的体育课没有上好,这一方面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但是我认为我们的'教师有应该有相当一部分的责任。虽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要充分给予他们练习的时间,但是也需要耐心细心和有责任心的老师来引导和督促。
各个水平段的教学要有连续性,教育部门制定出合理的大纲,那么各个阶段的教师就应该紧扣大纲,依据各水平学段目标,结合学生实际完成教学目标。我曾经在一所小学实习时,被派到这小学的下属幼儿园给大班的孩子上过两个月的体育课,每周一课时。我觉得这样有利于幼儿园到小学的衔接,一方面让孩子们接触了男教师,另一方面也让孩子们对体育课有了初步印象。小学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初步了解一些简单的运动技能,当然也要注意给学生一些适当的体能补偿,为初中的体育课程内容的练习打好身体基础和技能基础。那么初中的体育课堂在确保学生达到中考要求的同时还要注重技能的教学,让学发现自身的特长项目,为高中体育课模块选项教学打好基础。我相信如果我们各水平学段的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合理的串联到一起,那么一定会增强学生体质,促进他们体育习惯的养成,为终身体育意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浅谈体育教育教学的健康教育论文
一、从多重渠道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
1.身体健康教育
体育实践课要成为学生练习的主阵地,在“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导下,应采取两点关键的措施来促进学生体质的发展:第一要树立大体育课程观,除了开足开齐正规的体育课外,还需积极开展大量的包括大课间活动在内的课外体育活动,这与目前提倡的“阳光体育运动”是完全相符的。第二要学会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教育界有这样一句话:教是为了不教。同样在体育课上,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的同时,更要学会如何去锻炼,在课间大活动、乃至校外都要去锻炼,养成锻炼的好习惯,受益终身。
2.安全教育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学生安全都得不到保障,何谈锻炼身体呢?所以在任何时候都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体育教师、班主任要认真组织好学生进行体育活动,要提示学生所进行的体育活动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注意的事项、解决的办法。如在进行“跳山羊”等器械练习时,教师一定要教会学生保护的方法。在课外锻炼时更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例如夏季学生在野外游泳,一定要掌握游泳的常识,先做准备活动再下水,不要到深水中去,溺水时知道自救及如何救人的方法。除了运动安全外,还应对学生进行生活安全常识的教育,例如如何防火,防灾,防中毒,防暴力等等,知道急救电话:120、119、110。使学生自我保护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3.心理健康教育
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因素有两个,即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有人认为体育课从事的是身体练习,而不是心理发展,或者认为智力因素的发展是体育学科的弱项,上述认识都是片面的,而事实上是学生在进行身体练习时不仅促进了身体的发展,智力也得到了发展,因为学生掌握运动技能从其本质来看是人类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需要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因此对学生智力水平大有促进。在非智力因素方面,体育课堂是学生优势心理发展的领域,其主要表现在情感、意志、态度和价值观四个方面。现在大多数孩子都是家中的独生子,由于家长的宠爱,大多养成了自私、懒惰、畏惧、怕吃苦、缺乏审美观等不良心理,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因此当学生在体育活动时,特别是游戏、参加一些竞赛类的体育活动时特别能培养孩子的优良品质,如团结同学、勇敢、勇于拼搏,使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4.社会适应能力
一般来说,学生的生活场所基本上是学校和家庭两点为一直线,学生相对处于一个封闭状态,然而学生最终是要走向社会的,社会适应能力决定着学生将来能否在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有的孩子不敢独自一人出门,有的在公共场所不知道遵守公德,有的随意闯红灯等等。因此在课堂中要融入社会因素,作为体育课堂,它的情景设在操场,因此它是相对开放的,容易把课堂教学设计成一个模拟的小社会,并在这样的小社会中实现发展学生适应力的功能。例如在组织学生做“红旗、绿旗”的游戏时,实际上是对学生进行交通规则的教育。又如在要求学生严格遵守课堂常规,开展队列练习时,实际上是对学生进行遵纪守法的教育。
5.卫生知识行为教育
疾病、特别是传染性疾病现已成为危害学生身体健康的一大因素,究其原因一是因为学生的体质普遍较差,免疫能力不强,容易受病毒侵入而生病。二是因为缺乏基本的卫生常识,没有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特别是学校,学生人数多,教室空间相对狭小,空气不流畅,很容易发生传染性疾病。前不久在安徽阜阳就发生了严重的“手、足、口”病,其它地区也相继发生了疫情,使学生的健康受到了严重的伤害,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卫生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向学生传授疾病知识,例如常见传染病的预防,使学生认识传染病的产生原因、发病症状、传播途径、如何来预防等等,另一方面教育学生要养成讲究卫生的好习惯,如平时要做到“四勤”,即勤洗澡、勤换衣、勤理发、勤剪指甲,饭前便后要洗手,早晚刷牙等等,教育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二、在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时应该注意的事项
1.树立明确的指导思想
学校领导在制定体育工作计划时要把健康教育放在第一位,开设开齐体育健康课,保证学生每天有1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定期召集体育教师和保健医生会议,及时了解健康教育情况,掌握学生健康现状,认真总结,完善下一步的工作措施。
2.体育教师要向健康型教师转型
大多数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上的'业务水平都比较高,研究的也多,但在健康知识的掌握以及教育方法上都是一知半解,特别是卫生知识上的理论是非常匮乏的,而学校又不可能配备专职的健康教师,因此体育教师只有加强学习,与学校医务工作人员加强沟通,尽量去参加各种健康知识的培训,从多方面提高自己的健康知识水平,逐渐向健康型教师过渡。
3.立规范有效的考查机制
通过考查来检验学生掌握健康知识的情况,使学生知道自己的健康水平,使教师能完善和调整今后的教育方向和方法。对学生的考查又可以分成两方面:一方面是身体素质的测试,可以依据《中小学生身体素质测试办法》来操作。另一方面是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得出班级知晓率、年级知晓率以及学校知晓率。
4.学校、家庭、社会要紧密结合起来,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学校要与学生家庭加强沟通,使家长也认识到健康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时刻督促孩子的行为,不能使孩子在学校一个样,在家里又是另一个样,学校可以通过个别家长谈话,召开家长会,讲座等方式与家长来共同探讨健康教育问题。另外学校也积极借助社会的力量,让专业机构派专家来学校宣传健康知识,例如消防知识讲座、传染病预防知识讲座、公共安全知识讲座等等,动用多方面的力量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体育教学挫折教育研究论文
摘要: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渗透挫折教育,提升学生的心理品质刻不容缓。文章对在中学开展挫折教育的重要性及开展挫折教育的有效措施进行研究。在体育教学中渗透挫折教育时,体育教师要明确区分学生性格、奠定有利基础,积极开展体育竞技游戏或者比赛,注意把握挫折教育的有利时机。
关键词:挫折教育;体育教学;素质教育;心理品质;性格;体育比赛;时机
如今,部分学生在家长过分的溺爱中形成了不健康的心理品质,如自闭、自大、自负、心理承受能力差等。通过媒介有时会看到一些“负能量”,如有些学生不堪学习压力而轻生,或在感情中受挫自暴自弃,或刚毕业的大学生却做起“啃老族”,等等。出现上述状况,除了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外,更主要的是由于他们的心理品质不够健康,心理素质不够好。所以,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至关重要。而在体育教学中渗透挫折教育,提升学生的心理品质刻不容缓。
一、在中学开展挫折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从学生的家庭生活方面来看,独生子女居多,家长对于自己的孩子可谓“关怀有加,无微不至”,将其捧在手心里怕掉了,含在口中怕化了,有些家长对于孩子提出的一切要求都给予满足,美其名曰是对孩子的爱。但事实上,这却是对孩子的.溺爱。其次,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可以看出,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在体育教学中渗透挫折教育刻不容缓。
二、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有效渗透挫折教育
(1)明确区分学生性格,奠定有利基础。体育教学中所渗透的挫折教育,与普通意义上的素质教育不同,它所产生的教学效果具有双面性,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影响。对于性格开朗、活泼阳光的学生来说,教师合理地设置一些挫折教育,可以起到磨炼学生意志、提升学生身体机能和手脑协调能力的积极作用,而对于平时不爱说话、不善于表达、自卑的学生来说,教师如果再为其设计一些难以达到的训练要求,那么对他们来说势必如同雪上加霜。所以,在体育教学中渗透挫折教育前,教师应当将学生的性格特点摸透。比如,同样是仰卧起坐训练,对于平时活动量较大,喜爱运动、性格开朗的学生,可以适当增加训练要求,如200个~300个仰卧起坐。而对于平时不擅长运动、性格内敛的学生,则应降低要求,如100个~200个仰卧起坐。这样,虽然教学上显示出差距,但是照顾到了学生们性格上的差异性。另外,学生的进步是循序渐进的,平时不爱运动的学生在完成这些要求后,很有可能就爱上了体育运动,进而主动向更高的训练强度进军。
(2)积极开展体育竞技游戏或者比赛。体育课堂中的“更快、更高、更强”是教育口号,也是最终的教学目标。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在体育比赛活动中,学习中,乃至今后的工作中表现出坚韧不拔、敢于拼搏、团结合作的品质,只有拥有这些宝贵品质的人才能更好地在社会中立足,并求得发展。而体育挫折教育的主要实施阵地就是体育比赛或者体育游戏,有时候一场校园运动会就可以达到将这两者合二为一的效果。通过体育游戏和竞技对抗,学生能够看到自己距离终点、距离他人、距离成功还有多少差距,尤其是自己被他人超越的那一刻,不甘落后、永不放弃的信念就会从内心深处涌出,这便是实施体育挫折教育要达到的效果。例如,在乒乓球双人竞赛中,有时赛场会出现突发状况,如选手摔倒造成表皮擦伤。身体上的疼痛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生理上的挫折,如果他选择放弃,那么就意味着这场乒乓球赛半途而废,如果坚持完成这场比赛,他便可以骄傲地说“我尽力了,我挑战了自己”。这样的体育竞赛,可以使学生学会在激烈的竞争中克服困难,勇于对抗挫折,这有利于学生日后的学习与发展。
(3)注意把握挫折教育的有利时机。教师通过分析学生的性格,可以掌握他们的心理活动特点。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在恰当的时机说一些话来激励学生。比如,有的学生性格急,脾气暴,对于身边人的言语很容易“着道”,如教师的一句“我就认为你不行”“你别试了,你肯定不行”等,往往能够让这些学生很生气,在“你看错我了”心理作用的驱动下,他们会排除万难,达到教师所要求的体育训练状态,从而达到挫折教育的目的。但是,如果教师把握不好教学时机,那么就会给学生以说教的印象,或者适得其反,就会距离理想的教学状态渐行渐远。
三、结束语
总之,中学体育挫折教育的渗透对于学生来讲,不可缺失,尤其是在教育面向现代化的今天,中学生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心理素质,能够对抗周遭复杂的境遇。体育教师作为体育教学的引导人,要意识到自身肩负着的教育重担,积极总结体育教学经验,深入反思,让挫折教育提升学生的心理品质,让学生以更加阳光、快乐的心情迎接每一天。
参考文献:
[1]白静雪.浅论挫折教育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和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04).
[2]奚彩洪.对体育与健康课的再认识[J].中学教学参考,(06).
[3]吕坤.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挫折教育应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
[4]陈永兵,刘方涛.学生在体育教学中抗挫折心理教育探讨[J].文山学院学报,(12).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现在的高校体育教学之中的审美教学进行分析研究,结合其现状得出相应的审美教学意义以及内容和教学方法等等,尝试探索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路径和方法,为我国的审美教育发展做出相应的探索。
关键词:高校体育;审美教育;浅析
在现在的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之中,审美教育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通过教育的过程之中加入艺术方式,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情操和行美,逐渐成为了现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之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审美教育能够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具备创新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一、高校体育教学中审美教学的现状
1.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缺少了审美教育。在很长一段时间,我国体育教学之中其主要的内容为竞技体育,而针对教育质量的衡量标准也是以竞技体育为准。这就使得我们的教学内容比较单一,随着现在社会的不断进步,为了更好的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改革。老师和学生们逐渐认识到了体育教学过程之中审美教育的重要性,这就要求学生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之中要更多的进行审美学习。所以,在现在的各大高校的体育教学过程之中,越来越多的审美教育得以开展,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之中不但要进行竞技体育的学习,同时对于审美方面的学习也要不断的开展,最终实现学生培养起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健身意识等等,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提升以及综合发展。
2.教师教学过于公式化影响了审美教育。在现在的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之中,传统思想的指导之下的教育往往模式比较单一,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之中比较被动,教学思想难以有效的发挥,教师一味的进行知识的传授,学生被动的接收,这样的教育模式之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较低,同时针对审美的学习也会出现一定的问题。所以,在新的教育模式之下,高校老师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之中,要充分的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现实的教学内容进行分析,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教学,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之中,能够不断的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审美意识,使得学生的审美能力能够在现代教学过程之中获得不断的提升。
二、高校审美教育的教学方法
1.将审美教育教材相结合进行教学。由于现在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之中面临的压力非常大,所以灵活的体育教育就受到了广大学生的喜爱,所以,现在的体育老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之下,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审美意识。在现在体育之中,不同的项目所对应的美学特点也是不一样的,田径类的体育项目更多的是展现速度美以及力量美,舞蹈类的体育项目更多的是体现音乐美以及舞姿美。老师在教学过程之中,要充分的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教材与审美教育相结合,使得学生能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之中掌握更多的理论知识以及竞技技术,获得全面的发展。老师在现在的教育模式之下,要不断的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审美意识,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同时要不断的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使得学生能够结合实践活动加深对于审美的认识,同时也能够为以后在社会之中的发展奠定相应的基础,更好的促进自我价值的实现。
2.运用多样的教学手段捉使学生接受审美教育。随着现在人们审美意识的不断提高,为了更好的加深学生对美的理解,老师要结合实际的情况,采取灵活多变得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使得学生能够更好的认识体育美,同时能够在加深认识的过程之中不断的提高对审美的创新。在教师的审美教育过程之中,能否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是其教育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合适的教学方式能够很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现阶段,老师要结合实际的教学目标以及现实条件,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对体育教学的审美,从而能够实现学生审美意识以及审美能力的提升。
3.丰富美学知识提高审美能力。教师也要充分的结合现在的教学内容,对自我进行及时的学习,掌握更多的基本知识与教学技能,将其与教学过程进行结合,形成更好的教育效果。在现在的教育过程之中,学生是进行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之中发挥主导作用,能够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在教学过程之中,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文案的编写,使得课堂内容充实,学生也能够掌握更多的知识,使得学生能够在以后的实践活动之中更好的认识美,创新美。
4.系统的掌握体育项目的理论知识和技巧。我们在现在的教育环境之中对老师进行评价的重要标准便是其理论知识与教学技巧,尤其是在现在的体育教学过程之中,审美教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与此同时,教师在现代教育之中也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能力,包括理论知识以及教学技能等等,通过自己丰富的理论以及科学的技巧促进体育教学的开展,更好的实现体育教学的目标,加深对审美教育的认识,提高学生在体育学习以及审美学习过程之中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审美能力以及审美意识的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学校也可以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5.标准的语言讲解与规范的动作示范相结合进行教学。针对审美教育,老师要不断的发挥动作示范的优势以及语言讲解的优势,通过对教学内容进行语言讲解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采取标准的动作能够提升学生对于技巧的渴望,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能力与素质。所以在教学过程之中,老师要不断提炼自己的语言,使课堂充满轻松的气氛,更好的实现学生的学习,同时采用优美的动作,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总而言之,我国的现代体育教育之中要不断的结合审美教育,使得老师能够结合现在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通过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教学目标,制定教学文案,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于此同时,老师也要不断的增加自身的理论知识,提升审美水平,通过标准的动作示范以及语言讲解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培养更多的社会人才,促进社会进步。
参考文献:
[1]李克雷,孔艳君.高校体育教学的规则教育价值与开展[J].青少年体育,2016(04).
小学体育学科教育教学分析论文
摘要:在对大连市小学体育学科基本状况调研的基础上,对教师专业发展、教学现状加以分析,对学校教研组和市区级研训工作特色加以提炼,并展望学科未来的发展。
关键词:大连;小学;体育论文
一、学科基本状况
截止到2015年底,大连市共有体育教师1890人,其中,市级骨干教师89人,研训教师11人。大部分教师具有较强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具有对学生负责的专业精神、专业态度和专业尊重。教师明确教育法规和教师义务。部分教师理论知识有待完善,专业能力有待提高,教师在技巧、武术和单杠等危险系数较大的体育项目方面缺乏专业性。
二、学科教育教学状况
1.全市学科教育教学整体情况经过十几年的课改实践活动,大连市小学体育学科教育教学整体状况良好。“十二五”期间,小学体育学科在教学理念、课堂结构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步明显。
2.优秀教师教学特色尊重学生。优秀教师具有“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突出学生主体性,积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重视学生基本观念、思维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形成;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重视研究。优秀教师能深入研究教法并因地制宜,研究并运用切实有效的教研、教学方式指导课堂教学,创造性使用、延伸、重组教材;能够运用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实施体育教学,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注重信息化技术。优秀教师能够不断探索,努力提高信息化素养,在教学中综合运用信息化技术。
3.学校教研组工作特色形成团结、合作、互助的工作氛围。组内成员能从自身做起,以“团结与责任”为本,努力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形成“团结、合作、互助”的教研组。以团结为本,能够合作,互相帮助完成学校一切体育教育教学工作。以校本教研为主,提升研究品位。教研组活动多以“课”为载体,组内教师一起备课,指定一人上课,集中听课、反思、指导,再设计、再实践、再反思、再指导、再总结的循环过程,共同解决体育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促进组内教师共同发展。注重活动的实效性。扎实开展教研组活动,以集体备课、教学反思、专题研训活动、专题理论学习等活动形式开展教研活动和校本研修活动,组内成员轮流上课、讲座等活动,活动具有针对性、时效性。
三、研训工作特色
1.市级研训活动特色
(1)研训活动主题化和系列化。根据主题安排系列研训活动,例如,以“教与学方式的转变”为主题,围绕主题开展篮球、足球、排球、田径、体操等教与学方式转变的系列研训活动,推进了体育学科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改革。
(2)校本研修互助化。依据体育学科特点、本地区和学校具体情况,我们分别构建“自主学思型”“同伴互助型”“专业引领型”“教育科研型”等校本研修模式,设计出“让每一个教师都有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和研究专题,让每一个教师都有显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和舞台,让每一个教师都能体验到获得成功的喜悦”的校本研修理念和目标,促进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
(3)基地学校辐射化。基地校依托研究课题,以建设具有辐射、引领、示范功能的学科基地为目标,以打造学习型、研究型的教师团队为策略,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专题研究活动,多次承担省农村骨干教师现场教学实践指导培训任务,多次承办全国、省、市级现场会,充分发挥基地校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4)名师骨干引领化。“基于骨干教师知识结构的多元建构立体培训模式”的实践不断走向深入与高效,5年来共培养12名辽宁省体育名师、2名辽宁省体育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积极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实现大连市名师骨干的专业引领。
2.区级研训活动特色
(1)课题牵引。在课题的引领下,学科研训活动从区域小学体育教师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区域小学体育教师的需求,针对教师关注的热点和教学工作急需解决的难点问题,立足区域,突出学科特点,强化问题解决意识和教师能力的.提高。
(2)名家引领。研训活动不断探索提高体育教师学科素养的路径,确定教师学科素养多元培训方式,邀请国内专家进行高端培训。
(3)骨干、名师辐射。鼓励骨干教师、名师积极参加本校、跨校师带徒、区域牵手、跨校送教等活动,充分发挥辐射带动和引领示范作用。
四、学科工作展望
1.加大培训力度加强校长培训。提高校长对体育工作的认识,正确处理体育教学和竞赛的关系;保证学校3%的经费能够用在改善学校体育设施;保证学生在校1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重视学生的健康,真正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教师培训要继续研究分层次、小班化培训形式,开展名师、骨干教师、特色技能教师、青年教师的专项培训。
2.丰富校本研修的内涵研训活动要丰富校本研修内涵,以特色培育与推广、成果提炼与应用为主题,以现场研修与网络研修相结合形式,围绕“基于问题、聚焦课堂”寻找研修内容,继续培育和完善区域、学校校本研修模式,做好学科校本研修工作的特色培育与推广工作。
3.继续深化调查研究通过调查问卷、访谈、沉浸式调研等形式,针对当前学生身体素质持续下降、如何提高学生终身体育技能等热点、难点问题,研训活动继续围绕“教与学方式的转变”研训主题,走进基地、沉进课堂,将培训方式、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等方面改革的成果在基层学校落地生根,并扶持、打造典型学校,做到指导有宽度、研究有深度、提炼有高度,在凸显学科本质的教研基础上,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彰显学科教研的特色,打造学科教研的品牌。
4.大力开发课程资源开发校长、教师、家长、学生等人力资源,充分挖掘人的潜能,体现人的多种价值;通过创新玩法、鼓励出“奇”,广泛收集、仔细挑选,多种规则、互相变通,土洋结合、互相嫁接,因地制宜、化旧为新,因陋就简、变废为宝,开发体育设施资源,发挥现有体育器材的多种功能;通过简化规则、修改内容、改造场地器材,对现有运动项目改造,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运动需求;通过引进健美、攀岩、登山、郊游、远足、野营等新兴运动项目,提高学生的心肺功能,增强学生的体能,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与合作精神。发动教师进修学校的研训教师以及一线教师,研发满足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学生体育发展需要的课程,加强体育课程建设。
5.加强标准的建设与使用践行《大连市学科教师专业标准实施细则》,提升教师专业能力。根据《大连市小学体育教师专业标准》,加大教师专业标准实施细则的使用指导,组织实施基于标准的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与能力,进而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引领体育教师对照标准实现专业发展。
一、大学体育教育的价值与功能
大学体育教育经历很多发展阶段,到目前为止,已经发展为一种承载着复合型功能和价值的大体育教育系统。
1.人文精神、心理、人格培养与训练的功能。其一,人文精神的培养功能。大学体育教育不是单一的肢体技能训练,通过各项体育项目的学习与训练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规则意识、组织意识、责任意识、吃苦精神与竞争精神等等,促使学生现代公民素质与意识的训练与提高。同时,通过体育理论课程的拓展,能够对学生的思想品质等方面进行教育[2],其二,心理与人格的培养功能。各项体育运动项目能够考验学生的心理素质、毅力等,这些项目的开展,能够极大地增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3],提高大学生克服各种困难和迎接各种挑战应具备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其三,训练思维的功能。大学体育教育课的开展,能够促使学生学习一些体育知识,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同时通过体育技能训练,能够很好地训练学生的规划统筹力、反应与观察力等等。
2.健身功能。这是大学体育教育的本职功能,主要是对学生的身体运动方法和技能进行训练,教会学生各种科学强身健体的方式方法,最终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3.休闲与娱乐功能。关于这一功能,主要随着各种竞技比赛的出现,大学体育教育活动能够对一般观众具有休闲与娱乐的作用,当然也成为体育爱好者的休闲与娱乐方式之一。
4.大学体育教育的发展能够增强高校竞争力,能够提升高校的知名度和社会声誉,也是一所大学彰显自身办学特色的亮点之一。
二、当前我国大学体育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当前我国大学体育教育,由于主观与客观、历史与现实、内外等方面的原因,整体上发展得还不是很理想,在高校发展系统中处于边缘化的尴尬境地,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4],具体说来如下:
1.从学校层面来看,大学体育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和重视度不够。其一,学校对大学体育的重视度明显不够,导致大学体育处于整个高校发展系统的中边缘化的位置,导致各项投入明显不够。其二,大学体育指导思想与经济社会生活存在脱节的地方,尤其是健康体育和终身体育的理念、全程体育教育理念宣传建构不够。其三,大学体育教育的软件和硬件建设不够,包括师资建设、体育教育所需的各种设施、体育课程体系建设等等均存在问题。
2.从学生层面来看,大学生普遍对体育教育课不重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由于大学体育教育的考试价值取向,导致学生很多时候是应付性地上课,忽略了体育课的健身功能;学生对体育教育的关注点往往停留在体育考试层面上,很难真正端正学习体育课的态度和目的。其二,由于就业、专业学习、交友等原因,导致学生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了这些上面,相反,大学生对大学体育教育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其三,在观念上,大学生对体育教育课程的理解还处于一种小体育观的状态,认为体育就是单一的身体训练,对人的其他素质训练作用不大。正是由于这样,导致当代大学生体质发展与健康非常不理想,凸显了大学体育教育模式和价值取向存在一些问题。
3.从教师层面来看,教师队伍素质、教学方法、教学观念、教育模式等还存在一些问题。其一,在教育观念和理念上,要么传统式的教师主导,要么是学生自由式的教育方式,导致了很多大学体育教育课显得无所适从。其二,体育训练上对学生的指导和引导不够,很多体育教师强调要完成规定的教育任务,对学生的体育心态和体育创造力等等方面重视不够。其三,大学体育教育课上的教育内容,很多是重复高中的体育教育,同时注重体育技能实际操作,对体育理论的系统讲解不够,没有真正让学生在大脑中建构起系统化的体育科学知识;同时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训练力度不够,忽略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观察反应力等的培养。其四,大学体育教育方式方法显得很不灵活,包括体育教师的知识话语系统不生动,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沿袭教师讲解的教授方法,学生个性化和自由化的训练不够;同时,由于各种原因,大班式的上课模式和放羊式的体育教育现象时有发生;教师的教育方法存在很大的随意性,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和个性兴趣不强,导致教育的针对性不强,效果不理想;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不够,导致师生互动式的体育教育方式还用得不够。其五,大学体育教育的形式较为单一,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处于课堂教学为主的状态,第二课堂体育活动开展得不够,现代化的复合式体育教育模式还没有形成。其六,体育教师数量有限,培训力度不够,学历与职称不高,综合素质整体不是很理想,尤其是在人文素质方面还欠佳。
三、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对策
鉴于以上我国大学体育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不足,我们务必要主动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全力推动大学体育教育的改革、发展[5],力求大学体育教育发展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为高校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全力谱写大学体育教育发展的新篇章。
1.从制度和观念上彻底改变大学体育教育的边缘化状态。要真正落实这一点,其一,我国高校必须要从政策和制度上着手,把大学体育教育作为学生毕业考试的重要指标之一,对每一个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育知识技能进行全盘考核检查,力求从国家和学校层面的制度建设上,将学生的体育发展状况纳入四年大学学业的考核体系;同时积极推动和支持学生的各项体育社团和活动,力求从学校层面就形成一种重视体育发展的导向。其二,大力宣传体育教育的重要性,在广大学生中树立起科学的大体育观念,彻底改变大学生对体育教育的漠然、不关注和无兴趣的现状,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大学体育教育中来。
2.加大体育教育的各项投入,全力提高大学体育教育的软件、硬件设施质量与数量,努力提高体育教师队伍的素质和工作积极性,增加必备的体育设施和场地,引进先进的体育教育软件,力求推动大学体育教育从物质到精神上的现代化发展。
3.转变师生的体育教育观念与理念,积极推进体育教育的全面发展。其一,坚持以学生为本,从单一重视体育技能的训练与教育转变到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兼顾人文教育。其二,引导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教育的理念。大学体育教育只是大学生体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引导时期,在大学体育教育中务必要树立终身体育教育的理念。
4.借鉴和吸收西方先进的大学体育教育模式,积极改革我国目前单一的体育教育模式,不断创新大学体育教育模式,努力形成多元并存的大学体育教育模式[6],积极推进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开展俱乐部形式的体育教育活动[7]。
5.加大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和建设力度,积极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体育课程建设,结合我国的实际,形成现代化的复合型的大学体育课程体系,真正建立起集群式的大学体育课程体系和注重大学体育教育的复合型功能和价值的教学内容。
6.加大大学体育教育内容和方式的改革发展力度,科学建构大体育教育模式,将健康教育与体育教育进行整合,积极吸收其他专业学科的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努力建构现代化的大体育教育内容体系和方法体系。(本文来自于《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杂志。《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杂志简介详见.)
1现象学及其相关理论解读
1.1阿尔弗雷德舒茨的理论贡献
自19世纪以来,实证主义研究在社会哲学领域一直处于主导地位。针对这种状况,阿尔弗雷德舒茨(AlfredSchutz)从韦伯的理解社会学出发,打破了实证主义的束缚,独辟蹊径,运用胡塞尔现象学的观点和方法,革命性地构建了现象学社会学理论体系。舒茨反对实证主义社会学把“社会世界”与“自然世界”等同和按照自然科学模式研究社会现象及其过程的做法。他认为社会学研究的出发点不是实证主义所说的“社会事实”,而是社会事实的意义;他主张社会学应置身于生活世界中,对互为主体性的人们的微观互动过程进行研究,认识社会的结构、变化和性质。故他也把自己的现象学社会学称为“生活世界构成的现象学”[2]。舒茨用“社会世界”“日常生活世界”之类的术语来概括人们生存并进行日常活动的具体社会环境。按照舒茨的观点,在这种社会环境中,每一个正常人都必须通过社会行动和有意义的沟通而产生相互影响和相互关联。舒茨的现象学理论内核就在于揭示“生活世界”中的每一个正常人,即“我”“他”是如何相互理解、沟通并达成一致的。因此,笔者将以现象学理论为逻辑起点,以舒茨的社会现象学理论为支撑,对我国大学体育的教育功能进行独特视阈下的探讨与研究。
1.2类型化、社会化及其教育的现象学解读
所谓类型化,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解释他们自己的.行为以及他们彼此之间的行为所运用的方式。类型化是现象学里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阿尔弗雷德舒茨将它看作“首先是关于人际事物的常识性的经验形式”,而理解则是人们借以反映彼此意图的方式[3]。根据现象学的理论,当某一个体与其他个体进行交往时,该个体将会本能地对其他个体的行为进行某种意义的诠释与解读。不仅如此,该个体还会认为其他个体对自己也会进行某种意义的诠释与解读。在这种语境下,各主体之间的相互意识中的主体间性就逐渐演变成为类型化的经验。需要注意的是,当人们社会化时,人们就习得了类型化知识并形成应对典型情境的特定行为。所谓社会化,就是社会在生命个体———人类中的内化。具体来讲,指个体在社会实践中学习知识、技能和规范等社会文化、适应社会生活、积极作用于社会、创造新的社会文化的一个动态过程。因此,在现象学里,由于类型化被看作是存在于整个社会文化中的行动基础,并且在此类型化中,人们的各种知识被认为是同质的、重复的,因而为人们所共享。从类型化的逻辑出发,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客观的社会结构、社会规范以及各种类型的社会文化活动等都可以被看作是在意识中存在的类型化知识。只有当人们了解和掌握这些共同的类型化知识之后,才能进行相互沟通和理解。正因为如此,人们彼此的沟通与互动才成为现象学关注的焦点和核心。
2现象学视阈下的大学体育教育功能
目前,国内学界对“体育”一词的定义尚存在争议,但一致认为体育是通过参加各种运动来实现的,以发展体力、增强体质为主要任务的教育[4]。正如我国近代著名体育家方万邦所指出的那样:“体育本身并不是一个目的,而只是一种方法,或是一种工具,尤其可用为达到教育目的的工具。”从更高的层次来看,体育具有文化的各种特质,是一种文化的积淀和人类文明的传承。以此为前提,笔者认为,大学体育的教育功能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文化性的教育功能;其次是参与性的教育功能。
2.1大学体育文化性的教育功能
大学生的社会化,实质上就是由一个生物人转变、成长为一个社会人,并逐渐适应社会的过程。对大学生进行体育教育,则是一个通过多种体育手段培养大学生并使之社会化的过程。事实表明,在传承体育文化的高级阶段,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大学体育文化,对于我国大学生具有重要的影响。由于大学体育取向不同,它们所依附的体育文化对于学生的教育意义也就存在互异。故在这种语境下,大学的体育文化较之于技术和技能而言,对大学生的教育影响更大。因为它不仅影响大学生身体的生长发育,同时通过培养他们的体育意识和体育思想观念,能为其终身体育打下基础。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一途径和方式,还可以使优秀的体育文化得以传承,并发扬光大。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创始人顾拜旦曾将体育文化的这一功能概括为“美和尊严”。如果从这一维度出发,我们可以进一步发现,大学体育文化给予大学生的不仅是文化知识和经验的积累,而且也有人文方面的陶冶。例如,当他们在体育比赛的开幕式上观看优美的体育艺术表演时,或者在体育大赛中听到运动健儿夺冠时奏响的国歌时,大学生的灵魂不仅可以得到净化,而且可以得以升华。
2.2大学体育参与性的教育功能
我国大学体育教育形式多样,主要形式有四种:体育课程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运动队训练以及体育竞赛[5]。从实施过程来看,大学体育对学生的教育功能不仅贯穿于校内体育课程、体育教学和体育比赛等环节,而且还延伸到课外体育活动以及校外体育(包括家庭体育、社会体育等)活动等环节;从管理角度来看,—个完整的大学体育教育包括体育教学活动的决策过程、体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过程、体育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等多个环节。但无论哪一种形式、哪一种环节,都离不开大学生的积极参与。由此可见,大学体育的参与性教育功能贯穿于整个大学体育教育的过程中。现象学理论认为,社会个体之间彼此沟通并进行理解的核心,就在于情景中的互动与共享的类型化知识。实践证明,在大学体育的教育活动中,无论是学生与学生,还是学生和老师,乃至学生与家庭成员或社会成员,时刻都是在具体的情景中进行着沟通与互动。在这些沟通与互动的过程中,大学生们不仅了解了体育游戏规则,同时还习得了社会秩序的约束;不仅学会了运动技能,还培养了社会生存能力;不仅积累了丰富的体育文化知识,还积淀了许多的社会经验;不仅通过直观理解扩大了视野,还通过感性思考升华了书本知识。他们参与体育教育活动的过程,就是获取类型化知识的过程。
2.2.1社会交往能力的习得
从长远来看,大学生接受体育教育,是为了将来能够成功地扮演社会职能中的某一角色。高校显然担负着把学生从家庭推向社会的功能。毋庸置疑,大学中的同伴群体是学生在家庭之外的重要而又亲密的群体,它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影响。正因为如此,作为大学生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和手段的我国大学体育,理应将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设定为重要目标之一。研究发现,大学体育教育活动中的参与行为,为这种同伴群体关系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机会;大学体育教育活动过程中的参与性决定了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互动性,并且学生参与活动的程度,与他们之间互动的广度与深度呈正相关;而这种参与性又正是培养他们社会交往能力的基础和保障。需要强调的是,在大学体育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以促进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国内外许多研究已经证明,大学生在被动参与体育教育活动时,其所受到的教育和影响远比积极主动参与的大学生所受到的教育影响小的多,其社会交往能力也比后者更为逊色。
2.2.2社会秩序的内化
从终极意义上看,教育具有两大目标,即技能的传承与秩序的内化。相比较而言,秩序的内化更为重要。作为大学生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和手段的大学体育,将运动参与作为其重要的目标之一,充分证明了体育在技能的传承与秩序的内化活动过程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无论是在体育课程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还是运动队训练以及体育竞赛的过程,大学生在这些体育教育活动中的各种参与,即为按照特定的规章制度或者秩序,与各种人物角色积极互动的动态过程。研究发现,这种参与对大学生进行权威关系的处理与内化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通过体育教育活动,大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都会明显增强。甚至可以说,正是通过这些参与性极强的体育活动,才使得大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习得较多的社会秩序性知识。通过四年的体育教育活动,大学生不仅可以掌握这些社会秩序,更为重要的是将之内化,并在他们以后的各种行为中体现出来,进而成为社会上素质良好、遵纪守法的优秀公民。这不仅能改善师生关系,而且能为大学生顺利融入社会,进而为构建和谐、文明的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本文来自于《体育研究与教育》杂志。《体育研究与教育》杂志简介详见.)
3大学体育教育活动的特征
事实证明,大学体育教育活动是一种特殊的学习过程。如果将大学体育教育过程看作是通过视觉来观摩教师的示范活动或者其他同学的练习活动,以及通过观赏运动比赛之类的体育活动过程的“玩”,或者通过自身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过程的“练”,那么对于学生而言,“练”比“玩”更为重要。在“练”中,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很多的体育游戏规则,更好地进行体育活动或参与体育比赛,而且可以获得许多类型化的社会游戏规则,即社会经验,并且能够在社会互动中获得与个人角色相关的许多内容,使他们的社会适应性得以极大地提高。研究发现,对于要通过社会化而进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在体育教育活动中,让他们以各种角色参与互动过程比单纯的视觉观赏更重要、也更有情趣。因为大学生通过体育教育活动在习得多种社会秩序与文化知识、积累文化经验和提高群体互动与社会交往能力的同时,还在各种体育教育活动中让知识视野得到拓宽、让身心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使人生观和理想得到升华。更为重要的是,对于个别学生来说,大学体育还具有心理与行为方面的治疗或矫正作用。这对于其以后的人生道路或者人生目标的正确定位都是至关重要的。
3.1类型化社会知识的习得是大学体育教育的本质
现象学理论认为,个人内化社会、适应社会的过程,也就是获得并表现社会中各种类型化知识的过程。体育活动的参与性与文化性是大学生获得这些类型化知识的重要方式与途径。大学生处于社会化的重要阶段,大学体育对其产生的教育功能,也就是体育教育活动可以促进其获得各种新的类型化知识。换言之,大学体育教育的本质就在于使学生可以通过各种体育活动获得新的类型化的社会知识,从而为其顺利走向社会、融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研究表明,以文化为导向的大学体育教育活动与以技术为导向的大学体育实践活动,对学生的整体素质具有不同的影响。以技术为导向的大学体育可以促进学生的课堂参与、学习兴趣与运动技能的习得,为终身体育的实施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和恒久的动力引擎;而以文化为导向的大学体育则可以满足学生对体育精神的渴求以及对奥林匹克精神的认可与继承。而这二者的合力又能极大地满足学生的社会化需求,使他们对自己所处的“生活世界”或“社会世界”无所畏惧充满热情,从而形成积极地参与和改造世界的美好愿望与坚强信念。众所周知,奥林匹克精神是将身心和精神方面的各种品质均衡地结合起来并使之得到提高的一种人生哲学。它将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融为一体,它所要开创的人生道路以奋斗中所体验到的乐趣、优秀榜样的教育价值,和对一般伦理的基本原则的操守为基础。因此,回归逻辑的起点,我们可以发现,大学体育教育的本质与我们所提倡的奥林匹克精神具有极高的契合度。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大学体育教育的本质就是让学生习得类型化的社会知识,在奥林匹克精神的指导下,在社会的大舞台上,开创自己奋斗的人生。
3.2“入世”是大学体育教育活动的动机和目的
社会化意味着大学生要从心理、行为和精神等各个层面上融入社会,即“入世”。现象学认为,与“入世”相对的行为即为“出世”,就是指为逃避社会压力、缓解心理紧张进行放松的躲避现实社会的各种行为。从本质上来看,与成人通过体育活动进行放松、休闲的目的不同,大学生在体育教育过程中的沟通与互动,实际上就是一种类型化知识的构建与获得的过程,也就是社会化的过程,这种过程正是“出世”的前奏。从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在大学这个社会化的重要阶段中,大学生需要获得诸多的社会知识为其进入社会做储备。基于这种情况,他们对通过体育教育活动参与社会互动并获得社会知识更加感兴趣。在这里,其体育活动具有获取社会化知识的重要介导功能,即具有强烈的“入世”导向。课题组进行的大量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与此相反,体育活动对于成人而言,其躲避日常世界、缓解社会压力的“出世”功能则更为明显。鉴于此,从大学体育教育活动的根本动机和目的出发,其内容与安排,应尽可能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社会需求,从而促进学生的社会化进程。
一、引言
现阶段我国已具备发展体育产业的经济条件,只是因为人们体育意识及体育消费观念的滞后,影响了体育产业的发展。高校的公共体育教育在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爱好、终身体育锻炼观念及体育消费意识等方面均可发挥重要作用,对促进我国体育产业(注:本文所讲的体育产业主要指竞技体育表演业和体育服务业)的发展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基于此,本文对如何创新高校公共体育教育教学进行了研究。
二、高校公共体育教育教学创新的立足点
在现代经济社会条件下,体育已被赋予丰富的经济文化内涵,体育产业已成为一种重要的产业。体育及体育消费活动是一种社会活动,具有较强的社会性。第一,人们体育意识的加强、体育兴趣的培养、体育欣赏能力的提高、体育消费观念的引导等已不再是一种简单自发的个体行为,具有一定的社会性,与后天的教育息息相关。第二,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形式将从大众化的群众体育活动逐渐向追求个性化服务与高端享受的体育消费活动过渡。我们应该与时俱进,站在整个社会经济、文化的大视野下,重新认识高校公共体育教育教学与社会的关系,认识高校体育教育教学与体育产业的关系。高校的公共体育教育教学不应该成为社会体育文化(包括体育产业活动)的“孤岛”。我们要树立“大体育”的观念,采取开放的心态,以促进体育产业发展为己任,主动服务社会经济的发展;并以此为立足点,创新高校公共体育的教育教学。
三、以体育赛事欣赏为媒介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创新教学方法
体育运动项目是学校体育教学的切入点,也是体育产业中竞技体育表演业的相对独立项目。人们以运动项目为基础来参加体育活动。专业运动员与体育业余爱好者的区别仅在于体育运动技能的高低有所不同。进一步,职业运动员以体育运动为职业,成了竞技体育表演业中的“演员”,体育爱好者则是“观众”。竞技体育表演业的发展既要有“演员”又要有“观众”,高校的公共体育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热爱体育运动项目的“观众”。传统体育教育教学最突出的问题是,我们一厢情愿地想把所有的学生都培养成“演员”,强调运动技能的传授,结果弄得学生丧失体育兴趣与热情。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学习动机有关。一切动机都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在这一过程中兴趣与爱好无疑是重要的内在驱动力,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应该根据体育认知、体育情感、体育行为的辩证关系,把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放在第一位。高水平精彩的竞技体育赛事的欣赏是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的有效方法。无数事实已经证明,一场高水平的竞技体育赛事(例如NBA、世界杯足球赛等)已经大大超出体育本身的范畴,是一场集真、善、美于一体的盛宴。NBA球员的精彩扣篮、世界杯足球赛中一次酣畅淋漓的射门得分等无不给无数体育观众带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根据美学原理的有关知识可知,通过移情作用,审美的欣赏不是对一个对象的欣赏,而是对一个自我的欣赏。学生对赛事中体育明星的欣赏可以寄托个人的情感,容易激发对该体育项目的兴趣。所以我们应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根据教学实际,以精典赛事的欣赏为媒介,首先教会学生欣赏各具体比赛项目的必要知识,提高学生赛事的欣赏水平;然后在美的感召下,培养学生体育兴趣,激发他们的体育热情。有条件的院校可以单独或与社会体育产业经纪公司合作引进一些高水平的体育赛事——特别是一些比较普及的项目(如篮球、乒乓球、排球、足球、羽毛球等),对学生进行体育赛事文化及体育美的熏陶,培养学生体育消费意识。湘潭大学在这方面做了很好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总之,把竞技体育赛事融合到体育教育教学中,以体育赛事欣赏为基础,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能很好地把体育产业文化与学校体育教育教学结合起来,达到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与体育消费意识的双重作用。
四、以“选项制”为基础打破行政班级授课创新教学管理模式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必定伴随着个性化。根据多元智力结构理论,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与空间感知智力有关,而且每个人的智力结构是不同的。学生的体育兴趣及体育运动天赋存在着个体差异。传统的体育教学以行政班级为单位,采取“批量生产”模式,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效率低下,存在严重的时间和精力的浪费。例如,在教授篮球运动技能时,班级中某些学生由于身体条件的原因,可能对此兴趣不大,但对乒乓球感兴趣,这对我们的组织教学带来挑战。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公共体育的教学管理模式。我们可以根据各院校的体育设施和师资力量等具体条件,把以前“大杂烩”式教学内容,以一个个项目为基础(例如,篮球、排球、武术、健美操等)“碎片化”,跨院系、跨专业打破行政班级授课模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选取自己相对喜欢的项目进行学习,实行“选项制”。这样可以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的“学习力”,提高学生学习体育运动项目的热情,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湘潭大学率先打破传统“公体课”的教学模式,实行了“选项制”。经过几年的实践,反响强烈,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我省许多本科院校纷纷前来湘大取经,推广公共体育教育教学的“选项制”管理模式,但高职高专院校在此方面几乎未有所突破。理论与实践均证明,“选项制”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同时能与体育产业文化实现很好的契合,可以一举多得,是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管理模式创新的重要途径。
五、以学生体育社团为基础创新教学的组织形式
学生体育社团一般都是由爱好共同项目的学生自发组成,这种组织形式打破了班级甚至年级界限。在社团的组织下,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自主性与积极性非常强。但在传统体育教学管理模式下,很难发挥体育社团的优势。一方面,社团的学生渴望得到专业老师的指导以提高运动技能,但老师只能在课余进行指导,无疑增加负担;另一方面,正常课堂内的教学,老师又不能有的放矢地针对学生的兴趣组织教学,存在严重的资源浪费。如果推行公共体育教育教学的“选项制”,就能自然地实现体育教育教学与学生体育社团的对接。“选项制”模式下,选取了某些项目的学生,自然可以自愿参加与相应项目有关的体育社团。社团内一群“志同道合”的学生能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共同提高运动技能,强化对该体育项目的兴趣。简而言之,以学生体育社团为基础,制定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创新教学的组织形式,能使体育课堂的时空范围得到扩展,充分自由地发挥教师教学的主导性与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灵活性,更加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
六、以校园内部模拟俱乐部形式创新教学的评价模式
传统体育教学的评价方法简单僵化。受应试教育思维模式的影响,只注重学生运动技能水平的评价;没能很好地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结果、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不能适应现代体育综合发展的需要。现代体育已经成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植入竞技体育职业化的体育产业文化,我们可以借用职业运动的俱乐部组织形式,在“选项制”的基础上,把选取同一项目的学生,分成若干个校园内部模拟俱乐部。对于某些项目(如篮球、足球等)的评价,可以随机在模拟俱乐部抽取队员组队,采取俱乐部对抗赛形式进行整体评价,同时还可把个体评价与整体评价结合起来,对于表现突出的学生也可以评为“最具价值球员”。与传统评价方式相比,这种评价肯定更具科学性与趣味性,而且可以与教学过程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设计出很多具体的评价方法,限于篇幅,不一一列举。总之,采取内部模拟俱乐部形式,创新教学评价模式,能巧妙地把体育产业中职业体育文化与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融合起来,对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七、结语
高校的公共体育教育教学与社会经济文化等存在广泛联系,我们不能孤芳自赏,应该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有所贡献。在我国现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下,创新高校公共体育教育教学,促进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所提的几个环节的创新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核心是围绕体育运动项目做文章,以运动项目为载体在学校局部范围可进行教育教学创新,在社会全局范围内可实现体育教育教学与体育产业文化的融合,促进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