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迢迢牵牛星》、《鹊桥仙》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 文档
- 2024-06-17
- 109热度
- 0评论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迢迢牵牛星》、《鹊桥仙》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本文共1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蒋丽英
教学设想:
对比阅读这两首同题材的爱情诗
教学步骤:
一、导入
牛郎织女的爱情传说我们都很熟悉。它不仅充实、滋润了我们天真烂漫的孩童时代,满足了我们对浩瀚星空的好奇心;而且是历代文人墨客吟唱的对象,丰富了中国文学宝库。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两首以牛郎织女的爱情神话传说为题材的诗词,比较一下它们有何异同。
二、熟悉课文,对比阅读
1、学生熟悉乃至背诵两首诗词。
2、思考异同,提示学生试从以下方面比较:
内容方面主要从主题、感情基调去比较;形式方面从行文思路、艺术手法,语言风格等方面入手比较。
3、让学生自由朗读,谈对主题的理解。
4、听朗读磁带,初步把握感情基调。
(教师点拨:注意两首诗所配乐器及其特点。)
学生讨论后明确:
《迢迢牵牛星》选的是洞萧,萧声特适合演奏悲凉哀怨之曲,而《迢迢牵牛星》抒发的是织女的相思愁苦,感情基调哀怨动人。
《鹊桥仙》选的是古筝,声音清脆,悠扬婉转,写牛郎织女相聚的情景及感受,歌颂其高贵、纯洁的爱情。感情基调轻柔婉转。
5、比较行文思路的异同。
《迢迢牵牛星》先写牛郎织女相距遥远之景,再写织女及其活动,最后写织女愁苦的`心情。行文思路可以说是由景到人到事,再到情。
《鹊桥仙》
6、艺术手法的异同
《迢迢牵牛星》以描写为主,多用叠字、白描手法,寓情于景。
《鹊桥仙》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以象征、对比为主,也用了叠字、叠词,景中含情,情中有景,情景理融为一体。
7、语言风格的异同
《迢迢牵牛星》出自《古诗十九首》,虽属于文人五言诗,但仍带有浓厚的民歌风味。故语言兼有民歌和文人诗的特点,既显得平实质朴,清新自然,又含蓄深沉。
《鹊桥仙》出自婉约派名家秦观之手,体现了他一贯的语言风格,婉约清丽,饶有情趣。
三、教师总结
同一个神话传说,两位诗人写出了不同的诗篇。真可谓“一个传说,两种风情”。《迢迢牵牛星》采用常规思维,写牛郎织女的离愁别绪,哀切动人。《鹊桥仙》则一反前人俗套,自出机杼,歌颂牛郎织女高贵、纯洁的爱情,立意新颖,境界高绝,读来令人荡气回肠,吟来则韵味隽永。
教学目标:
1通过再现想象体会《迢迢牵牛星》的情趣
2朗读鉴赏《鹊桥仙》淡而不伤的风格
3比较两首诗在写法和情感抒发上的异同点
教学重点;
目标1、2
教学难点
目标3
教学过程:
迢迢牵牛星
一、新课导入:
在《孔雀东南飞》一诗中,我们学过“初七及下九”这个文化知识,其中“初七”是指农历七月初七,也称之为“七夕”。“七夕”是一个美好而又充满神话色彩的节日。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这牵涉到一个美丽传说,它就是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故事内容是怎样的呢? (投影1,共4张)
相传牛郎织女相恋而结合,触怒天帝,先是牛郎被逐下凡尘,后夫妻分居在银河两侧。每年七月初七晚上是他们一年一度相会的日子。这天晚上会有无数喜鹊飞来,为他们搭成一座长桥,便于他们相会,人称“鹊桥相会”。传说织女精于纺织,能将天上的云织成锦缎,是织造云锦的巧手,所以,这天夜晚天空的云彩特别好看。旧时风俗,少女们要于此夜陈设瓜果,朝天礼拜,向织女“乞巧”。这个美丽神话,引起了古往今来多少诗人的咏叹。
那么最早传唱这一神话题材的诗作是什么?(最早是见于汉魏时的古诗:《迢迢牵牛星》。投影2,标题)
但最脍炙人口、传诵不衰的绝唱,则当推北宋秦观的《鹊桥仙》一词了。(投影3,标题)
今天这堂课,我们就共同学习这一诗一词。
据传说,这年的七夕,喜鹊们不知什么原因,忘了到天上搭桥去。害得我们的织女啊,还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一、初步感知文章:
1.录音示范(听后不作评价,只求留下初步印象)(投影4,定格画面,原幻灯片1)
2.自读《迢》诗三遍
要求:第一遍正字正音,第二遍疏通字面意思,第三遍想象画面
3.重点词句疏通
迢迢 皎皎
纤纤擢素手 札札弄机杼
4.根据文章的思路,自选视角,复述故事
提示:(根据原诗思路和视角) 远远地望着那颗耀眼的牵牛星,再看看旁边那颗皎洁的织女星。仿佛看到一个美丽的少女正伸着纤纤细手,噼里啪啦、毫无心思地拨弄着那织布的梭子。眼泪伴随泪水,叹息声伴随机杼声。一天了,没织成一匹完整的布。银河的水又清又浅,我和她相隔又有多远呢?咫尺见,却只能隔河相望。
(3、4问题显示在投影上,投影5)
5.请学生根据描述的画面,朗读诗歌。同时出现有错的诗歌原文。(投影6)
三、鉴赏品味
“默默”与“脉脉”比较
默默无语:一个词,一种心理状态。
画面:夜空月光下,河水滔滔。女子立于河边,默默无语。她在想什么呢?一年来的苦苦煎熬还是过去短暂相会的蜜甜与温柔?可是那个狠心的人怎么还不来?看着这样的女子,不禁让我们心生悲情。
小结:相见不得的别恨。
脉脉无语:两个词语,一种神态,一种心理
画面:咫尺也成天涯,银银月光下,你的眼睛是那样明亮动人,你的脸庞是那样清晰迷人。仿佛伸手可及,却只能隔河相望。有情人不能执手相伴,让人同情。
小结:相见而不能相会的离愁。
四、咀嚼回味
根据意境,齐读诗歌。
提示:语调、语速、节奏等
鹊桥仙
一、过渡导入新课
那年的七夕,牛郎织女因故没能相会,只能脉脉无语。又一个七夕来了,经过漫长的两个春秋的苦苦等待,这一次,有情人终于鹊桥上相会了。这又是怎样的一幅怎样的天堂相会图呢?请欣赏风流才子,婉约词代表--秦观的《鹊桥仙》
二、朗读示范(录音)(投影7,题目,原词,声音,画面,)
三、感知文章
1. 根据学习《迢》诗的步骤,自学此词。
2.问题:假如男女生分成两组配合诵读,分别应读哪些句子?该读出怎样的语气?(投影8)
(提示)上下两片,每片五句,结构近似。五句话中,上下片前三句侧重写景抒情,应读得柔缓些;后两句侧重议论,应读得稍重有力些。
四、品悟意境
[引]刚才我们反复诵读一诗一词,不知大家感觉如何? 19世纪初英国著名的诗人济慈曾说:“诗歌中,听得到的声调是优美的,听不见的声调更优美。”诗中也有“听不见的声调”吗?它们在哪里呢?
它就在诗的意境中。那何谓意境?所谓意境,是合景和情而言的,能够把握景与情,才能入境。
下面,我们就从景和情入手,运用联想和想象,来探究它的意境。
分析过程
[引]刚才,男女分组朗诵了这首词,词的上下片1---3句是属写景抒情句,4、5 句则属于议论句。下面,我们就先疏通。分析每片的1---3句,然后再体会4、5句的.议论句,怎么样?(先疏通每片1---3句,然后一起拟定四字语的小标题,得出该词的板书设计)
五、点拨升华
由“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探讨词人的爱情理想
“两情若是”二句对牛郎织女致以深情的慰勉:只要两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虽天各一方,但心有灵犀一点通,这才是最珍贵的。这一惊世骇俗、震聋发聩之笔,使全词升华到新的思想高度。显然,作者否定的是朝欢暮乐的庸俗生活,歌颂的是天长地久的忠贞爱情。在他的精心提炼和巧妙构思下,古老的题材化为闪光的笔墨,迸发出耀眼的思想火花。
六、歌曲欣赏
鉴赏比较
问题:比较两首诗词的异同点
同:都根据传说,通过联想和想象,表达作者对爱情的看法,曲折的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情景交融,以情动人。
异:《迢》诗表现的是离愁别恨;《鹊》词却是对纯洁、高尚、忠贞不逾爱情的赞颂。
拓展延伸
“七夕”已演化成了中国的情人节。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许多传统的节日赋予了许多新的内容。请以“‘七夕’与当代文化”为课题。收集资料,完成一篇小论文。
附:板书设计
佳期相会
两情久长
相见难 别亦难
不在朝暮
依依惜别
附:
迢迢牵牛星(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感悟古诗表达思念的常用意象。
2、与《鹊桥仙》对比阅读,理解这两首同题材的爱情诗。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文
同学们,初中时是否学过牛郎织女的故事,现在还有谁能够能够记得牛郎织女的故事吗?请给大家说说。学生讲述故事,然后说,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关于牛郎织女的古诗。板书课题《迢迢牵牛星》。
二、朗读课文
1、疏通字词。迢迢tiáo 擢zhuó 杼zhù 脉脉mò
2、节奏。每句五字三拍,二二一或二一二式。
3、基调。缠绵哀怨。
三、研读文本
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探讨研读。然后让学生质疑,师生讨论解决。
师:刚才同学们讲了牛郎织女的故事,那么请大家找出诗中和故事相应的诗句。
生:读之。
师:诗中的主要意象是什么?
生:织女,或牛郎织女。
师:诗中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织女的?
生:动作、神态和愁苦心情。
师:“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两句是解读这首诗的关键。为什么整天织布却织不成布,还哭成泪人儿呢?
生:可能是“怀人”,想念自己的心上人,思念远方的人儿。
教师要学生讨论:
作者为什么讲牛郎织女的故事,而不讲女娲补天或者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
生:原因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思念。作者借织女思念牛郎,牛郎织女相隔遥远不能见面来表达自己思念爱人,两人不能见面的哀怨的感情。这种手法叫做托物言志。
师:表达思念,古代诗文中除了课文所用的牛郎织女这一意象外,还有哪些常用意象?
生:常用的还有明月,红豆,枫叶,鸿雁,青丝,青草等等(例句略)。最常用的就是月。比如: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一轮明月,照两地相思。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师:抒情主人公是男的.还是女的?从何可知?
生:女的。从“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可知。
师:一个女子思念远方的人的诗,有个特定的名称:思(sì)妇诗。《古诗十九首》中有不少思妇诗,《古诗十九首》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表现生离死别,羁旅情怀,表达思念。比如《青青河畔草》也是。
师:读了这首诗,你能从艺术的角度来鉴赏一下吗?
生:先写牛郎织女相距遥远之景,再写织女及其活动,最后写织女愁苦的心情。行文思路可以说是由景到人到事,再到情。以描写为主,多用叠字、白描手法,寓情于景。
四、拓展探究
对比阅读《迢迢牵牛星》和《鹊桥仙》
思考二者异同,提示学生试从以下方面比较:
1、内容方面主要从主题、感情基调去比较;
《迢迢牵牛星》抒发的是织女的相思愁苦,感情基调哀怨动人。
《鹊桥仙》写牛郎织女相聚的情景及感受,歌颂其高贵、纯洁的爱情。感情基调轻柔婉转。
2、艺术手法的异同
《迢迢牵牛星》以描写为主,多用叠字、白描手法,寓情于景。
《鹊桥仙》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以象征、对比为主,也用了叠字、叠词,景中含情,情中有景,情景理融为一体。
3、语言风格的异同
《迢迢牵牛星》出自《古诗十九首》,虽属于文人五言诗,但仍带有浓厚的民歌风味。故语言兼有民歌和文人诗的特点,既显得平实质朴,清新自然,又含蓄深沉。
《鹊桥仙》出自婉约派名家秦观之手,体现了他一贯的语言风格,婉约清丽,饶有情趣。
五、 教师总结
同一个神话传说,两位诗人写出了不同的诗篇。真可谓“一个传说,两种风情”。《迢迢牵牛星》采用常规思维,写牛郎织女的离愁别绪,哀切动人。《鹊桥仙》则一反前人俗套,自出机杼,歌颂牛郎织女高贵、纯洁的爱情,立意新颖,境界高绝,读来令人荡气回肠,吟来则韵味隽永。
读品诗歌之美--比较学习〈迢迢牵牛星〉与〈鹊桥仙〉(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在诵读中感受诗歌之美
DDD《迢迢牵牛星》与《鹊桥仙》的比较教学
绵阳南山中学语文组:范美艳
教学目标:
1、在反复诵读中,感受诗词的声韵美、情韵美、理韵美。
2、在反复诵读中,完成背诵。
重点:声韵美、背诵
难点:情韵美、理韵美
课时:一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法、提问法
辅助工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请看黑板,我们这节课的主题是
在诵读中感受诗歌之美
DDD《迢迢牵牛星》与《鹊桥仙》的比较教学
之所以进行比较性学习,是因为它们都讲述了一个共同的故事。
1、请问是什么故事?
(请一学生回答,说出梗概即可:相传织女是天帝的孙女,常年织造云锦。她私自下凡,并与牛郎结为夫妻,男耕女织、生儿育女,在人间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这事很快便让天帝知道,天帝派王母娘娘强行把织女带回天上。牛郎在神牛的帮助下上天去追织女,眼见就要追到了,岂知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一挥,一道波涛汹涌的天河就出现了,牛郎和织女被隔在两岸,只能泪眼相望。他们的忠贞爱情感到了喜鹊,千万只喜鹊飞来,搭成了鹊桥,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王母娘娘无奈,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七月七日于鹊桥相会)。今天,我们将再次来解读这个千年传奇。
通过比较阅读,要能够体会出两首诗词在声韵美、情韵美、理韵美方面的异同并在课堂上完成背诵。
二、以读品声韵之美:
1、初读:生读--正音--生读
擢(zhuó) 杼(zhǜ) 间(jiàn):距离
师读:《迢迢牵牛星》(读的.抑扬顿挫,声情并茂)
《鹊桥仙》 (平淡无奇)
2、大家听了我刚才的朗读,觉得那种更好?为什么?(请两个学生回答)
师总结:要想感受诗歌的声韵之美,在诵读时就应该做到:
A:“以情驭声”:有感情的朗读
B:“抑扬顿挫”:这点是通过我们语速的快慢急缓,语调的高亢低沉,以及分明的节奏来体现的。(请听诵读,播放《鹊桥仙》)
那么是什么促成了诗歌抑扬顿挫的音乐之美呢?
C:“押韵”:诗歌的押韵,就是合乎规格的相同或相似的声音,在作品中有规律的反复,它给作品的声音组合,造成了流畅回环,抑扬顿挫的音乐美,使人产生一种和谐的感觉,读之顺口,听之悦耳,便与记忆。
D:“大量运用叠词”:使诗歌具有了浑厚的民歌风味和婉转流利的音乐美。
3、学生齐读两首诗。
三、以读悟情韵之美:
我们讲到“以情驭声”就是要有感情地诵读,用叶圣陶先生的话说就是:“以情驭声,设身处地,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
1、请轻声诵读,仔细体会何处该委婉?何处又该激昂?为什么?要明白这些问题,我们先要明确:
A:两首诗词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
B:蕴含了什么样的情感?从哪些句子反应出来的?
《迢迢牵牛星》(请一学生读:以情驭声,以声传情)
教师总结:
隔河相望,可望而不可即:
①:伤感、哀怨: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织女思念丈夫而“泣涕零如雨”,无心工作以致“终日不成章”。据说王母答应织女,她织完一匹步,就可以见牛郎,但在布快要织成时,王母就会让布断掉,于是织女永远都在织一匹无法完成的布,永远沉浸在痛苦中,无法解脱。类似的故事还有吴刚砍桂树,西方神话中普罗米修斯的心等。一种无法逃脱的宿命,痛苦只有眼泪知道。)
②:伤感、无奈: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河水清清的,浅浅的,相隔应该不似很远。但“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在这不远的距离里,他们却无法言语,千种柔情,无以表述:万般牵挂,不能转达。就如同曹丕在他的《燕歌行》中所言“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他们被限于河梁,虽近在咫尺,却远在天涯,都说距离产生美,可对于牛郎和织女,这一水间的距离产生的却是无尽的伤感,是“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无奈。这不仅让人想起了泰戈尔的一首诗《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中的一句话:“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天涯海角,而是我就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鹊桥仙》(请一学生读:以情驭声,以声传情)
七夕相会,聚首之后是别离:
①:哀怨、急切: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恨离别的太久,急于相见)
②:惊喜、伤感:金风雨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万般柔情,犹如天河中的悠悠流水,长流不断,难舍难分。用一生的时光去等候这一天的相聚,用一生的执著去守望这一刻的团圆,所以感觉是那么的不真实,就像晏几道说的“今宵剩把银缸照,犹恐相逢是梦中”。但这毕竟不是梦,因为归路就在身后,黯然消魂之别就在眼前。一个“忍”字又怎么能道尽离愁呢?)
③:伤感、乐观: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只要两情长久,这种“金风雨露一相逢”的日子,就可以千年万载地过下去,多么浪漫啊,因而“便胜却人间无数”,比起人间来不知要好多少倍?《迢》诗中写距离带来了无尽的伤感,在这里,秦观却宕开一笔,伤感中更多的是乐观,因为他认为正是距离成就了天长地久的忠贞爱情。)
2、齐读:再次感受诗歌的情韵美。
四、以读思理韵之美:
1、两首诗词均在演绎牛郎织女的千古爱情,均写到了横在他们面前那一水间的距离,但距离到底产生什么?(请学生回答,探讨诗歌的理韵美)
我们可以换种问法:如果现在让你们对牛郎织女说句话,你们会怎么说呢?(请学生谈)
2、作业:赏读顾城的《远和近》,并结合本堂课的内容,以“距离”为话题写一段两百字左右的文字。
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看云时很近。
五、 声讯时代,重拾传统经典
浪漫人生,演绎万世情缘
最后让我们有感情地齐背这两首诗词。(结束教学)
《词七首》、《鹊桥仙》和《声声慢》对比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词七首》.《鹊桥仙》《声声慢》教案
窑街煤电公司四中 梁荣
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及词作的艺术风格。
2通过诵读品味、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诗词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解读文句,分析意境,在品读中欣赏
教学难点:意境的品味。比较两首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
教学设想 比较法 1.阅读欣赏、品味理解两首词的内容、感情基调。
拓展训练 1.课外阅读、摘录、收集与这两首词的内容、境界相似的诗词句 。
.2.课外阅读李清照的《一剪梅》,写一篇800字的赏析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中国文学史源远流长,文学作品浩如烟海,文学作家灿若繁星,秦汉文章、唐诗宋词、明清小说,无不令读者陶醉。其中,宋词是我国古典文学史上的一枝奇葩,无论他的豪放还是他的婉约,都以它独有的风格闪烁在中国文学史的殿堂里。今天我们将欣赏这座文学殿堂里具有代表性的两位婉约派作家秦观和李清照的词作----《鹊桥仙》和《声声慢》
《鹊桥仙》和《声声慢》都是词牌名,不是词题。《鹊桥仙》多以咏牛郎织女相会之事。《声声慢》原来的曲调,韵脚押平声字,调子相应的比较平缓,李清照却改押入声韵,并屡用叠字和双声字,便变舒缓为急促,变哀婉为凄厉。
二.作者简介:
1. 秦观(1049~1100)北宋后期词人,字少游。他擅长诗文,词更享有盛誉,被苏轼誉为“屈宋之才”,秦观为苏门四学士之一,而其词则在“四学士”中影响最大。词作风调凄迷幽婉,清丽典雅,属婉约派。
2. 李清照(1084-1155)自号易安居士,济南人,是北宋向南宋过渡时期的词人。其父亲李格非是学者兼散文家,母亲出身于官宦人家,也有文学才能。李清照在其家庭的熏陶下,从小就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很早就受人注意。史书记载说她:“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她十八岁嫁了太学生赵明诚,赵明诚爱好金石之学,也有很高的文学修养。婚后,他们过着美满和谐幸福的生活,夫妇在一起常常诗词唱和,欣赏金石拓片,夫妻恩爱尤佳。后因北宋新、旧党之争,而回到家乡度过了近十年时光。南渡后,赵明诚因病去世,李清照辗转流浪于浙江金华与临安一带,郁郁而终。她的词1
以北宋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主要围绕自己的闺阁生活来写,以闺愁和夫妇别离之愁为主;后期词则以家国之思为主。
三.朗读欣赏(根据词的感情基调,整体感知词的思想内涵,品味词的音韵美。)
1. 学生试读
2. 教师导读
(一)《鹊桥仙》词的上片写这对仙侣奔赴鹊桥相会时急迫而欣慰的心情,下片写他们将别时以长久相爱的誓言互勉。全词人物的感情喜忧交加,但基调是昂扬的,读时以欢快为主。词上下两片的结构相似,都可以分为两小层:前三句是宾,要读得轻些;后两句是主,可稍稍重读。全词四小节又类似律诗中的起、承、转、合,读时须有与此相应的语气,要有鲜明的层次感。最后一小层即“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两句,是这首词的主旨句,读此句须放慢语速,声音要柔和些,且有余韵--
纤云弄巧,
飞星传恨,
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
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
佳期如梦,
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
(二). 《声声慢》导读
《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靖康之难以后,丈夫病故,夫妻精心收集的金石书画,都已散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声声慢》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所作,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基调深沉凝重、哀婉凄苦,一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读时以“愁”为主。
词的起句很不寻常,一连用七组叠词。朗读起来,非常哀婉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当她自己还未开口时,听众已感觉到她的忧伤,而等她说完了,那种忧伤的情绪还没有散去,一种莫名其妙的愁绪在心头和空气中弥漫开来,久久不散,余味无穷。
3.学生齐读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2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4.读中点拨、品味、欣赏(现在我们来边读边品位这两首词)
(一)《鹊桥仙》词一开始即写“纤云弄巧”, “飞星传恨”,轻柔多姿的'云彩,变化出许多优美巧妙的图案,显示出织女的手艺何其精巧绝伦。那些正在飞驰长空的闪亮的星星仿佛正在传递着他们的离愁别恨,[相思之苦,忧恨之长]。“银汉迢迢暗渡”,以“迢迢”二字极力形容银河的辽阔,“暗渡”二字点出“七夕”题意,同时紧扣一个“恨”字,写他们踽踽宵行,千里迢迢来相会。此句写牛女相距之远,相见之难,。
接下来词人宕开笔墨,以富有感情色彩的议论赞叹道:“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一对久别的情侣在金风玉露之夜,在碧落银河之畔相会了,这美好的一刻,便抵得上人间卿卿我我,千遍万遍的缠缠绵绵。词人以 “风”是“金”的、“露”是“玉”的来热情歌颂这种爱情的圣洁与永恒。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那两情相会的情意啊,就象悠悠无声的流水,是那样的温柔缠绵[写爱情的回报]。可相会的时间又是那么短促,这佳期竟然象梦幻一般倏然而逝,才刚刚相见怎么又到分离的时刻!怎么让人忍心回头去看回去的“鹊桥归路”呢!“忍顾鹊桥归路”,是写别离,那刚刚借以相会的鹊桥,转瞬间又成了和爱人分别的归路。真是“相见亦难别亦难”(让人不忍心回头看)啊!此时无声……
词笔至此,词人忽又“柳暗花明又一村”爆发出高亢的音响:“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这两句词是写主人公互赠誓言,充分揭示了爱情的真谛:爱情要经得起久长分离的考验,只要能彼此真诚相爱,即使终年天各一方,也比朝夕相伴的庸俗情趣可贵得多。歌咏永恒而坚贞不渝的爱情。这种爱情是一种“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心之相印。尾两句,是爱情颂歌当中的千古绝唱。一反常人对爱情难舍难分的看法,使词的意境为之一新,并巧妙的与上篇的议论遥想呼应,升华了人世间夫妻之间的感情。这种正确的恋爱观,这种高尚的精神境界,远远超过了古代同类作品,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下面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自我欣赏《声声慢》,并和《鹊桥仙》作对比]
学生自赏要求:
1.找对比点:基调:情感线索表达方式艺术表现手法
2.找关键词:
(二).《声声慢》
「寻寻觅觅」词人心中孤独空虚,想找到失去的东西,不由自主地产生了一种“寻寻觅觅”的心思。然而,寻觅的结果却是-“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满身的冷清和满心的忧伤凄楚,觅无所得。]这开头三句,由浅入深,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了女主人公冷清、凄惨、忧伤、极度空虚、孤寂无依的凄凉处境。
加之天气乍暖还寒[天气忽冷忽热],实为最难将息[调养休息]!
3
“三杯两盏淡酒”本应是借酒消愁,但愁仍难排遣,因为愁情,加之“晚来风急”三杯两盏淡酒“敌不过”。可谓“借酒浇愁,愁更愁”,可词人不明说,却言谈酒不足以敌急风,用意上含蓄。一个“晚”字,暗示“到黄昏....”的处境。这三句,实为开头三句的延伸,所谓情在词外。
“雁过也”三句,将上文含蓄未说之事略加点明。仰望天空过雁,却勾起的是对往事的伤心回忆。因雁到秋天,由北而南,词人亦是北人,避难南下,似乎是“旧时相识”
勾起了故乡之思,可谓“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菩萨蛮》“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
鬓生华”《清平乐》;“旧时相识”也是作者早年写给赵明诚《一剪梅》词中的句子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撩拨了思夫之情。“旧时相识”触景生情,睹物伤怀,把词人久经飘泊,独在异乡,今非昔比的处境刻画得淋漓尽致,可谓“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载不动,许多愁。”真是死者长已矣,托体同山阿,生者独自悲啊!这就越发增加了词人的天涯沦落和孤独无依之感
下片直承上文。俯视满地盛开的菊花,然而,自己却因忧伤憔悴而瘦损了,那有知己共赏共摘呢!孤孤单单地靠着窗儿,怎样才能挨到天黑啊!
好不容易挨到黄昏,却又下起了绵绵细雨,这种境况,怎么能用一个“愁”字说得尽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里,一点雨就是一点愁,“点点滴滴”的雨就是千丝万缕的愁,连绵不断的愁。如果说自然界的风雨是吹打在梧桐树叶上,那么,一种比秋雨更令人心寒的无影无形的风雨却打在愁人的心上!愁啊!愁!愁-愁-愁!如果用李煜的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来形容,我倒认为这种愁还有量度,可以释怀、可以流放;而李清照的愁却如泰山压顶,又如一张密不透风的大网,将词人重重的压住、团团的围住,让她喘不过气来!是掉进深渊的愁,是无限愁!这种“愁”也不是《一剪梅》中的“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愁!这种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愁,任何比喻在此都显得苍白无力!所以,结尾的反问句式,有言有尽而意无穷之功效!使词人的愁显得无限的长….大有“回肠九叠后,犹有剩回肠”的艺术效果。
(三).感情基调(要求学生总结、归纳出一条线索)
《鹊桥仙》主人公有“弄巧”“传恨”的相思之苦--但也有“暗度”相逢的喜悦情怀--更有“柔情似水”的蜜意缠绵、互吐衷肠的回报--虽有“忍顾”时难舍难分的别离--但因有别后的互赠誓言、有久长情的安慰,为下次的相逢“暗度”增强了信念--可谓“天涯咫尺”,所以是情有所寄。
《鹊桥仙》人物的感情虽是喜忧交加,但基调是昂扬的。为什么呢?客观现实虽然是黑暗的、冷酷的,但主人公能“金风玉露”“暗度”“相逢”其生活的态度,奋斗的精神是昂扬、难能可贵的。虽然相逢的时间是短暂的,但相逢是甜蜜的、幸福的。因能有下次的相逢而信心百倍、互慰互勉。
4
《声声慢》:主人公因孤独空虚寻觅--其结果依然是冷清、凄惨、忧伤、[觅无所得],加之“乍暖还寒”更加是孤苦伶仃、无依无靠--难将息--虽想借酒消愁,但“淡酒”“敌不过”晚来劲风,却是愁更愁--有旧时相识[却独在异乡、物是人非、阴4
阳相隔]DD有满地盛开黄花[却无知音共赏共摘]--只有独守窗儿[无奈地听雨打梧桐之声]这是多么凄惨、悲凉的处境啊!词人寻觅的结果是掉进了愁的深渊!--无限愁[怎一个愁字了得]。所以,词的基调是深沉凝重、哀婉凄苦。“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所以是情无所托。
2.艺术特色
(1)写法上都具有独创性:两位婉约派词人都是通过环境渲染、人物心情的刻画
来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的,但都各有特色。
(2)表达方式上。《鹊桥仙》全词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词中明写天上双星,暗写人间情侣。其抒情,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读来荡气回肠,感人肺腑;《声声慢》是以铺叙的手法,写景、抒情于一体,而抒情又比较含蓄曲折,心中极愁,景景含愁,通篇是愁,然而这一愁情作者却始终不说破,只是极力烘托渲染,层层推进,营造出一种“一重未了一重添”的凄苦氛围,给人留下更多的思索空间。全词写来尽管没有一滴泪,然而给人们的感受却是“一字一泪,满纸呜咽”。这比直写痛哭和泪水涟涟更为深刻、凄酸,也更能感染人。
附:板书设计
基调 感情线索 主旨 艺术手法
写景 抒情 议论 环境烘托
昂扬 情有所寄:弄巧、传恨--暗度--风、露--柔情、佳期--忍顾--互赠誓言
(相思苦)-(相见难)-(胜却)- (回报) (别离) (情久长)
乐 景 写 哀 哀 景 写 乐 天涯咫尺
深沉凝重 情无所托:寻觅--冷凄忧--暖寒酒--雁.花--独守--梧桐.细雨
哀婉凄苦 孤、空 觅无得 难将息 敌不过 旧时相识 凄凉 愁无限
愁更愁 睹物伤怀
铺叙 写景 抒情
5
《迢迢牵牛星》《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教案教学设计
《诵读欣赏》教案
教学目标:
1.有节奏地朗读诗歌
2.通过自己的合理想像体会诗歌的深邃意境。
3.用口头语言描绘想像的画面,营造意境。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流程:
《迢迢牵牛星》
一.导入
牛郎织女的故事我们耳熟能详,他们相遇是惬意的,相守的温馨的,然而等待他们的却是无情的别离,难得的相会。这样一个传说早在东汉末年的《古诗十九首》中就具雏形,一同学习《迢迢牵牛星》
二.文学常识介绍
1. 古体诗,不受严格的格律限制
2. 内容大多写士子失意彷徨的苦闷,夫妻间的离愁别绪。
三.整体感知
1. 初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2. 二读课文
要求:勾勒画面,复述情节
3. 情节描述
要求:抓住人物、环境、事件、事件发生的原因
四.赏析诗歌
1.牛郎织女两个人物,主要写织女。
2.织女的活动(织而无丝)
3.为何无丝,又为何织?(思念亲人;排解内心苦闷)
4.对比《天上的街市》中天河“浅浅”“不甚宽广”,本文“清”“浅”却“相去复几许”。
《天上的街市》解放牛郎织女为写对光明、自由、幸福的.追求与憧憬;
《迢迢牵牛星》写夫妻间的离恨与相思。
5.三读课文,对比《天上的街市》《迢迢牵牛星》的情感
6.课文如何更好体会情感(叠字,并标出)
7.重读叠字,四读课文。
五、拓展延伸
本文以织女为中心展开想像,请据此想像牛郎怎样思念妻子。
过度:世间的思念远非亲人之间,李白也有不少思念友人之作,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一.文学常识介绍
李白(字、号、年代、小李杜)
李白及其他作家的送别作品
体裁:七言绝句 送别诗
二.释题
人物、事件、距离
三.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自读、齐读)
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找出压韵的字
2.再读课文,找出文中写到的景色(杨花、子规)
3.景物的特点
杨花:百花凋零的暮春景象之一
子规:啼叫声哀鸣(不如归去)
4.眼见飘坠的柳絮,耳闻子规哀鸣,本已撩人愁思,却又传来好友被贬的消息。(事件)
5小结:此景暗含了友人漂泊远方的羁旅之苦。
6.友人远去,诗人的情感何以寄托?(我寄愁心与明月)
7.再读课文,表现对友人的思念与同情。
四、拓展
1.借月表达思念之情的句子
如:明月却多情,随人处处行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假设你是月亮,到了龙标。你将会对月亮说些什么。
五.学生小结
六.布置作业
收集相关名句,进一步体会思想感情。
1、同学们学习的地方叫教室。按照同学们以往课上踊跃说理解、积极提问题的表现,我觉得这个叫法不妥,应该叫学室。学习、学习,当然是以同学们的学为主,而老师的教是为你们的学服务的。所以这堂课你们希望怎么学?
2、我们今天要学的是诗歌。前不久,我们曾学过一首现代诗,它是( 《天上的街市》 )。通过那首诗的学习,你知道欣赏一首诗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 同学们很喜爱诗歌,背了不少的诗歌,也了解了诗歌的一些知识。那你认为我们背诗学诗的目的是什么呢? 欣赏诗歌精炼含蓄的语言,欣赏诗歌新奇美妙的想象,欣赏诗歌图画般美丽的意境,欣赏诗人真挚动人的感情,在慢慢品味、细细咀嚼的同时,我们从中收获精彩的语言,收获美丽的诗意,收获或浅或深的感动,从而提升我们做人的层次。正如古人所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著名的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一个人如果不喜欢诗,他的文学趣味也就会低下。”所以同学们不要仅仅停留在背诵这样肤浅的层次上,我们要努力走进诗歌,动脑去采撷、去收获。希望同学们在这堂课上勤于动脑,满载而归。
二、学习
1、我们今天学习《迢迢牵牛星》。请哪个同学来背这首诗。
2、请你来回答这首诗中诗人要表达的是什么感情。
3、你认为怎样阅读才能较为准确地理解诗人的感情?
要准确理解一首诗诗人要表达的感情,我们除了品味语言、了解诗的背景等之外,还得学会抓住诗中的意象。意象听去陌生,其实同学们都比较熟悉,就是诗中的人物,或景物。如刘禹锡的《秋词》,当中的意象就是晴空、一鹤。晴空湛蓝,鹤冲云霄,这景色多美呀。再加上诗人“我言秋日胜春朝”的语句,我们就知道这首诗诗人要抒发的感情是(对秋天的赞美热爱之情。)
4、这首诗选自何处?(南朝梁萧统编的《文选》中的《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是一组诗的名字,它不是一时一人所作,大都出于东汉末年,也就是三国演义开头那个动荡混乱的年代。古诗十九首大都抒发了那个时代离家在外的游子和守候在家的思妇的感伤之情。古代有位文学评论家叫钟嵘,他评价古诗十九首“天衣无缝,一字千金”。你觉得《迢迢牵牛星》当得起这个赞誉吗?请同学们紧紧抓住诗中的意象,用自己的感情去碰触诗人的感情,用自己的想象去还原填补诗的意境,品读这首你们自认为很熟悉的诗,看看你们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理解,或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5、诗歌赏析
A、这首诗的意象就是一个人,她就是织女。为什么用“河汉女”而不用“织女星”? 与前面的“星”重复,又不押韵,而且河汉女还引起下文人物的活动和情态。 起笔就引导人们抬头仰看深邃广阔、星汉灿烂的夜空,让人们神思直飞向那个凄婉美丽的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
B、“擢”让人如见其形,“弄”让人如闻其声。 这句既写出了织女的勤劳,又写出她试图借忙碌的劳动来掩饰排遣自己的愁思。
C、织女是天上最能织布的人,而且那么忙碌,却织不成一匹布,表明她被思念折磨得没有心思织布,织女内心强烈的悲凄之感和悲痛之情 。 这句该读出怎样的语气?伤心 《诗经》中“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
D、银河很清很浅,应该能自由往来,那为什么两人却不能见面呢?是有人压制了她的爱情。 这句朗读时应该读出什么语气?表现了怎样的感情?反问的语气,表现了怨恨、痛苦的感情。 这句不是与“迢迢”相矛盾吗?因为思念而觉得距离很远。顾城《远和近》。近在咫尺却如在天涯,这种可望而不可及的痛苦。 比较《天上的街市》有关的语句,表达诗人对幸福自由生活的向往,这儿却表现了织女不能与牛郎相见的痛苦。两相对比,我们更同情饱受思念离愁的织女。
E、读了这句,你仿佛看到什么样的画面?一位女子泪光盈盈地站在水边,含怨带愁地望着牛郎的方向。 以女子的饱受离愁、楚楚动人、凝眸深情远视的神态结束,既给人以美感,又让人想象回味。
F、叠词的运用。
迢迢形容牵牛星之遥远,皎皎形容织女星之明亮,纤纤形容手之细长,札札形容织布之忙碌,盈盈形容水波之晶莹,脉脉形容注视之含情。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盈盈表现女子的美好姿态,皎皎表现女子的明艳动人。
“皎皎”既表现星的明亮,又表现女子的明艳动人,真称得上“一字千金”。
“盈盈”既表现水波的晶莹,又表现了女子的美丽,还可表现女子眼含热泪的神态,让人回味无穷。
叠词的作用是增强了诗的节奏感,读起来琅琅上口,也使感情表达得更缠绵悱恻。
无论谁,其实一直都需要美好的感情。诗人用织女的意象来表现自己追求美好爱情而不得的痛苦,我们因为有美好的感情,所以读了之后会深深的理解并同情。这样“披情入文”,我们会在含英咀华的同时收获感动,我们的感情也变得宽容丰盈。所以说,读诗使人变得灵秀。(在黑板上写上“披情入文”、“含英咀华”,并解释)
6、请同学来读诗。
7、请你来总结这堂课上你的所学所得,可以从内容,可以从学法,可以从语言,也可以从你的感受或联想等等。
8、学生合作读诗
(其他同学朗诵)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女:望着你在河的那边 用扁担把星的闪耀挑在牢靠的双肩
男:望着你在河的那边 用机杼把夜的深邃织成无尽的长绢
女:我怎能织起一丝一缕 终日守望你远远的背影
是思念摇动机杼织出夜幕 将你的闪亮衬托得鲜明
男:我怎能挑起一两一斤 终日守望你远远的背影
是思念撑起扁担挑起星辰 将你的面孔映照得清晰
合:浅浅的河汉告诉我 告诉我岁月的失落 告诉我距离的冷漠
女:让我的话传到那一边 哪怕单位是光年
合:浅浅的河汉告诉我 告诉我岁月的失落 告诉我距离的冷漠
男:你看那流星它悄悄滑落 那是灼热的泪珠在闪烁
(其他同学朗诵)
当我们再次抬头看那熟悉的夜空时,我们也许会多了浪漫的联想,诗意的感受。所以这堂课我们不仅收获了语言,收获了感动,也收获了诗意。人生有诗歌相陪,那该是多么美好的诗意人生呀。
三、请同学们抓住意象、披情入文、含英咀华课后读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至龙标遥有此寄》,把你读后的感受和理解写在家作本上。
教学目标
1.会写“宫、侯”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会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古诗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诗人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9654;教学重点
1.学会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品味诗句,感知古诗大意。
2.指导背诵,积累古诗。
9654;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诗人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9654;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在字音教学上,要注意本课的多音字:“纤”读“xiān”;“脉”读“mò”。在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时,先放手让学生借助课文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进行自学,说说词语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求学生把初步理解的词语放进诗句中去,试着讲讲诗句的意思。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适当点拨即可。
2.阅读理解
本课的三首古诗分别写了三个不同的节日,描写了不同的风俗习惯。学习古诗时,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联系古代文化常识、结合课文插图等理解诗句的意思。同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以丰富学生对古诗中美好感情的感悟。
9654;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8226;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字词卡片。
9654;教学课时3课时
第1课时
《寒食》
9654;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边读边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象和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9654;教学过程
板块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能列举一下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吗?(指名学生答)那么,你们知道清明节的前一天是什么节日吗?(寒食节)寒食节在我国很早就有了,许多诗人都曾写过关于寒食节的诗歌,今天我就向大家介绍一首——韩翃的《寒食》。(板书:寒食)
2.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教师谈话导入,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有利于学生了解寒食节的具体时间,为理解诗句打下良好基础。
板块二理解诗题,走近作者
1.交流资料,了解寒食节。
(1)同学们,通过预习查资料,你们对寒食节一定有所了解,谁来分享一下呢?
(2)指名学生说。
(3)教师小结:寒食节也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冬至后的第105天,清明节前1~2天。这一天,人们禁烟火,只吃冷食。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斗鸡等风俗。
课件出示
寒食节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2.了解作者韩翃。
课件出示
韩翃(719—788),唐代诗人,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考中进士。建中年间,因作《寒食》而被唐德宗所赏识,最终官至中书舍人。韩翃的
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
3.指名学生读诗。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设计意图】交流资料既是对学生课前预习的检查,又培养了他们收集资料的良好习惯。同时,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有助于学生感悟诗情,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
板块三初读古诗,把握大意
1.自由读诗,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含义。
2.解释词语。
课件出示
春城:指春天的京城。
御柳:皇帝御花园里的柳树。
汉宫:这里用汉朝皇宫来指唐朝皇宫。
传蜡烛:寒食节禁火,但朝廷传赐蜡烛给公侯之家,受赐的可以点火。
五侯:这里指天子宠幸之臣。
3.解释诗意。お
(1)指名学生说。
(2)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春天的京城到处都飘散着落花,寒食节里御花园中的柳树在春风中摇曳。
(3)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日落天黑,皇宫里忙着传送蜡烛,蜡烛燃烧时升起的轻烟飘进了王侯贵族之家。
板块四化诗为画,体会意境
1.这首诗中哪些句子描写了春意?
指名学生答。(课件出示: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开阔,将全城景物尽收眼底。“春城”一词,高度凝练而华美。“春”是自然气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
2.诗人说“无处不飞花”而不说“处处飞花”,为什么?
“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是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无处不飞花”,用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地增强了肯定的语气,有力地烘托出城内春意之浓郁。
3.谁能说一说“飞”字用得好在哪里?
“飞”字极富动感,不仅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勃生机,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措辞之精当。“飞花”就是指落花随风飞舞,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意蕴深远。
总结: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可以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得益于其中的名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引人注目的,就在于一个“飞”字。
4.“寒食东风御柳斜”这句诗的重点是什么?
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花园。园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风是无影无形的,我们只能从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照此说来,“斜”字也是在间接写风。
5.探讨:《寒食》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指名学生回答。
按从白天到夜晚的时间顺序描写的,描写了落花飞舞、杨柳摇曳、轻烟四散等景色。
6.寒食节那天全国禁火,夜幕降临后,大地一片漆黑。但在皇宫里却出现了一个怎样奇特的景象呢?是谁可以享有如此特权?如果你是长安的'百姓,看到这些你会有什么感受?
普天之下,家家禁火,但宫廷里却正忙着传蜡烛。(不满,轻蔑)
7.“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有何深意?
讽喻皇宫的特权以及宦官的专宠。
8.指导学生背诵全诗。
9.总结:这首诗主要描写了寒食节里,全城处处飘飞着落花,御花园中的柳枝随风飘拂。夜幕降临,普天之下,家家禁火,但宫廷里却正忙着传蜡烛,轻烟飘进了王侯贵族之家。诗人借古喻今,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
【设计意图】“一切景语皆情语。”先逐句理解,再分析诗中描绘的景色,由这首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从所写景物分析寄托的情思,是对主题的一个升华,环环相扣,便于学生理解,引导学生层层深入。
9654;板书设计
第2课时
《迢迢牵牛星》
9654;课时目标
1.了解《古诗十九首》相关常识。
2.品味诗歌语言之美、形象塑造之巧;体会诗中蕴含的相思之情。
9654;教学过程
板块一创设情境,导入诗题
1.教师谈话:大家一定诵读过这样的句子——“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是《诗经》中人们的浅唱;“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这是汉乐府中人们的歌咏。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取法于《诗经》和汉乐府,但也有它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同走入《古诗十九首》中的第十首《迢迢牵牛星》。(板书诗题:迢迢牵牛星)
3.指名学生读诗题。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并引导学生回忆所学或所了解的古诗,将学生带入学古诗的氛围中。1.课件出示填空题,比比谁回答得快。
板块二初读全文,读通读顺
1.学生自由读全诗。教师提出要求:读准字音,把诗读通、读顺。
2.课件出示易读错的字。
迢纤泣涕盈脉
3.指名学生读字。
重点强调:“纤”读“xiān”;“脉脉不得语”中的“脉”读“mò”。
4.读出节奏。
指名读,读出古诗的停顿和节奏。
课件出示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5.读出韵味。
关注字音的同时,争取读出古诗的韵味和自己的理解。
6.教师范读。
7.自由练读。
8.学生齐读。
小结:学习诗歌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让我们伴随着朗朗书声开始这首诗歌的学习。
【设计意图】读得正确,读出节奏,读出韵味,使学生在逐层提升的诵读中感到学习古诗十分有意思、有情趣,为熟读知意打下基础。
板块三探究内容,品味诗情
1.导入:读懂诗,读出诗里包含的意思,这才是学习诗的正式开始。诗就像一杯浓浓的咖啡,需要细心品味,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仔细品味一番吧!
2.自读自悟。
通读全诗,思考:这首诗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3.讨论汇报。
织女(河汉女)思念牛郎。织女是全诗的主人公。这是一首相思之作,感情基调较为哀怨。
4.读完这首相思之作,如果用一个词语来抒发你读后的感受,你会用哪个词语呢?
指名学生回答。(板书:伤感)
5.如果用一个词语将诗中传递的情感描摹出来,你认为哪个词语最合适?(板书:相思)
6.带着这样的感情,再读诗歌,体会一下,诗歌借助了哪些语句来传递这份相思的伤感与哀怨呢?指名学生答。
(1)课件出示诗句: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迢迢”指遥远。今天这个词语仍然富有生命力,我们形容路途遥远,会说“千里迢迢”。“迢迢”和“皎皎”两个词相互呼应,相互补充,意思是牵牛星和织女星相距十分遥远,都很明亮。
牵牛星在遥远的地方,这遥远的距离使得主人公内心起了相思之情。可是,牵牛星真的离她那样遥远吗?在诗句中有没有其他的发现?
(2)课件出示诗句: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①“札札”是象声词,形容织布机工作时发出的响声,给人一种静谧中的杂乱之感。而“弄”这个字,是摆弄、抚弄的意思。一个动词就透露了此时织女的心境,写出了她心不在焉、心神不宁的样子。
②札札机杼乱人心,最是织女愁肠时。其实,《木兰诗》中有一句与此句类似,同样抓住了“机杼”这个意象,来写女子的愁情。是哪句呢?“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同样是用有声来衬寂静,以有声来传悲情。
(3)课件出示诗句: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①弄懂“不成章”。这三个字蕴含着一个“思”字,揭示了织女的内心动态。
②“泣涕零如雨”更是织女悲苦内心世界的表露,她神思恍惚、心不在焉,终日劳作却“不成章”。
③“泣”的本义是眼泪,特指无声流泪或低声地哭。“涕”也是指眼泪。
④“零”本是指雨缓缓而降,引申为降落、落下。这里落下的不是雨,而是如雨水一般无法抑制的织女泪。这里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织女相思之苦。
⑤有感情地朗读。
(4)课件出示诗句: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银河清澈且水不深,他们相互之间的距离又能有多远呢?
(5)课件出示诗句: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①“盈盈”写出了水之清澈,既能表现水波的晶莹,又能表现女子的魅力,还可以想象出女子眼含热泪的神态,令人回味无穷。“盈盈一水”至此也成了阻隔两情的象征。
②“脉脉”用来形容默默地用眼神表达情意的样子。织女只能深情地凝望着对方,却不能说话。
7.齐读古诗。
8.有人评价这首诗是《古诗十九首》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诗作,借天上之事,传人间之情。再读诗歌,让我们体会一下这首诗歌“深深的话,浅浅地说”的语言之美。
叠字是指两个相同的字组成的词语,又称复字、重言。这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修辞方法。两字相叠被称为单叠,四字相叠被称为双叠。在本课中,运用了“迢迢、皎皎、纤纤”等6个叠词。这些叠词无论是用于描摹景物,还是刻画人物、叙述情境,都在反复吟咏中创设出缠绵的意境。
9.指名读诗,读出叠词的韵律美。
【设计意图】诗词的教学重点在想象、品读、悟情。在学生自主感悟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进行交流,在关键处给予指导。最后紧扣人物心情,用一连串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反复品读诗句,读出诗词背后的那份情,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设计
9654;板书设计
第3课时
《十五夜望月》
9654;课时目标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并背诵古诗。
2.感受这首诗的画面美和情感美,理解诗中抒发的感情。
3.学习生动形象又含蓄委婉的表达方式;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9654;教学过程
板块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中秋佳节即将来临,在这个传统佳节里,我们会做些什么呢?(吃月饼,赏月)
2.圆月,是中秋的象征。中秋的月亮,总是带着些平日里没有的味道,引得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忍不住要对月提笔,一抒己志。
3.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古诗《十五夜望月》。(板书课题)
4.交流: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这首诗描写了诗人中秋夜赏月的情景)
5.了解诗人王建。
课件出示
王建(768—835),唐代诗人,字仲初,许州(今河南许昌)人。王建是大历进士,早年即离家寓居魏州乡间。20岁左右,与张籍相识,一道从师求学,并开始写乐府诗。他写了大量的乐府诗,同情百姓疾苦,反映时政弊端。他的乐府诗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所作《宫词》百首,在表达传统的宫怨之外,还广泛地描绘宫中风物,是研究唐代宫廷生活的重要材料。本诗选自《王司马集》。
【设计意图】学起于思,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以发展。思,能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板块二初读古诗,读出韵味
1.自由读诗,读通读顺。
请同学们把这首诗认真读两遍,第一遍读准字音,把诗读通、读顺;第二遍做到字正腔圆。
2.指导朗读,读准字音。
(1)第一句中的“栖”读作“qī”,在这里是指“乌鸦在树上休息”。
(2)“湿桂花”的“湿”是翘舌音,“冷露”的“冷”是后鼻音,“尽”是前鼻音。
3.赛读古诗,读出节奏。
读诗不光要字正腔圆,还要读出节奏。请男女生比赛读,读出这首诗的节奏。
课件出示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设计意图】教给学生读诗的方法,由读得字正腔圆,到读出节奏,再到读出音韵美。朗读要求逐步提高,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古诗的美。
板块三把握大意,整体感知
1.结合注释,理解重点词语。
课件出示
十五夜: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
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白霜。
2.指名读第一、二句,并理解意思。
课件出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1)指名读。
(2)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学生交流:中秋的月光照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白霜,树枝上栖息着乌鸦。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了庭中的桂花。
3.指名读第三、四句,并理解意思。
课件出示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指名读。
(2)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学生交流:今夜人们都望着明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的身上?
4.理解诗句,全班齐读古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课文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让学生带着理解朗读古诗。
板块四精读古诗,感悟诗情
1.为什么诗中写的是桂花?
桂花是中秋时节有代表性的花。桂花常在农历八月,也就是中秋时节盛开。
2.“人尽望”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描绘出了中秋之夜人们争相赏月的情景。
3.诗歌前两句描写的景物中,你最喜欢的是哪一个景物?为什么?
4.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中的“冷”字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它是从哪个角度来描写的?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色?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冷”字写出了秋夜露珠的清冷,是从触觉的角度写的。这两句诗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的中秋之夜的图景,表现了诗人在异乡孤寂、怅然的心情。
5.诗歌后两句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深切的思乡之情)
6.全诗营造了怎样的氛围?诗人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全诗营造了月圆人缺、静寂孤苦的氛围,抒发了诗人的离别之情、思念之情。
7.《全唐诗》在收录这首诗时将末句的“落”字作“在”字,你认为哪一个字更有表现力?
“落”字更有表现力,“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同时也与“无声”相契合,凸显月夜的静。而“在”字则相形见绌,平淡寡味。
8.齐读全诗,体会诗人的思念之情。
9.用多媒体展示从不同角度所看见的月亮,如海上明月、沙漠月升、小楼新月、水边望月等,学生根据令自己有所感悟的图景发挥想象。
10.指导学生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11.请同学们课下收集其他有关表达游子思乡之情的古诗,并注明作者。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能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古诗,并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熟读成诵,积累优秀传统文化经典。
[教学反思]
本课三首古诗皆包含着传统节日的习俗。韩翃的《寒食》用白描手法写实,刻画了寒食节时皇城内美丽的春色和宫廷的生活场景;《迢迢牵牛星》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隔开,只能在七夕相见一次的故事,抒发了女子因爱情遭受挫折而痛苦忧伤的心情;王建的《十五夜望月》描绘了月朗风清的景色,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环境气氛,抒发了诗人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而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1.读中理解。
在古诗的教学中,朗读和感悟古诗意境是重点。首先就要检查预习情况,让学生在读准确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文中注释理解诗句。
2.读中感悟。
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读出韵味,感悟古诗所传达的情感。例如,在读中感悟诗人韩翃借古喻今,对现实不满的情感;在读中感受诗人王建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而倍感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3.读中想象。
让学生通过寻找诗中描写的景物,结合自身感悟和课件展示的美景图等,再用自己的语言把想象的画面描绘出来。在读中想象,能帮助学生较好地感悟诗中的意境。
秦观《鹊桥仙》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鹊桥仙》是选自高中新课标语文读本中的一首词作,这首词将抒情、写景、议论融为一体。叙写牵牛、织女二星相爱的神话故事,赋予这对仙侣浓郁的人情味,讴歌了唯美的爱情。借牛郎织女的故事,以超人间的方式表现人间的悲欢离合,古已有之,却都因袭了“欢娱苦短”的传统主题,格调哀婉、凄楚。相形之下,秦观此词堪称独出机杼,立意高远。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字字珠玑、落地若金石声的警策之语,扫古来悲吟寻恨之腐朽,显豁达理性之神奇,呈现了词人对人生的哲理性思考。同时,这首词闪现了一种亮丽的文化色彩,可以说是一部文化的经典之作。
词作比较短,词的内容理解起来难度不大,学生对词作里面的一些重要词句熟记成诵。而各类教参中对这首词作的解读角度基本一致。如何打破传统的教学思路,寻找到新的角度,是鉴赏这首词作的关键。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从词作的“美”入手,挖掘“美”的具体内容以及内涵;
知人论世,感受词人的“不圆” 与“圆”,获取更深层次的审美体验和人生体悟。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十多年前,和你们一样,坐在这样端正的课堂,却痴迷着抽屉里满是风花雪月的诗词,因为里面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离愁别恨,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悲欢离合,我为她而喜,为她而悲。浪漫的爱情和经典的诗词一结合,便仿佛有了一种魔力,可以让人深陷其中,魂牵梦萦。这种感觉或许能在今天这节课上和同学们产生共鸣。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北宋婉约词人秦观的一首《鹊桥仙》
二、诵读词作,整体感知
示范诵读
学生读 先读顺(扫字词障碍),再读懂意思(扫词句障碍),把握词的内容
学生自由诵读了1-2遍后,然后请一个同学们起来示范读
齐读(参照老师的节奏、快慢、情感的起伏)
设问: 词作里面有故事,写了一个什么故事?(可以提示:抓写事情的词语:暗度;归)
(板书:牛郎织女鹊桥相会)
哪几句是写相会的情景的?(景:纤云弄巧,飞星传恨 银汉迢迢;情:柔情似水)
(板书:纤云 飞星 金风玉露; 柔情)
词人对牛郎织女的相会发出了怎样的感慨和评价?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三、具体鉴赏
(一)鹊桥上的爱情——唯美
学生在读懂句子的基础上再读一遍,然后思考问题:词人说牛郎织女“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你觉得他们的“一相逢”,“胜”在哪呢?(提示学生上一步的板书中切入,即抓住写景和写情的诗句分析)
预设生成:
“纤云弄巧” :“纤”,言云之轻柔;“弄”,言云之变幻多姿态。轻柔多姿的云彩,变幻出许多优美巧妙的图案。
衬托了人物:衬托了织女的美好巧慧,她似乎在为爱人的到来作着精心的准备,她沉浸在爱的甜蜜中, 欢愉的心情了然可见。
“飞星传恨”:飞星可以解为流星,流星划过夜空,不时闪过长长的白亮的光芒,和前面“纤云弄巧”,星月相映,流光溢彩
衬托了情感:“传恨”,原本是流星下落的天体现象,词人赋之以情感,写出了相会的牛郎织女相思之苦,相盼之切。
“银汉迢迢暗度”:银河之宽阔,相隔之遥远,暗衬相思之苦,相见之难
“金风玉露”:即秋风生起,白露为霜时节,以“金”、“玉”相饰
赋寒凉季节以吉祥的喜庆(举例贾宝玉和薛宝钗的金玉良缘,吉庆,祥和)
写出了情感的珍贵 真挚纯洁
“柔情似水”:情深意重,缱绻美好
“忍顾鹊桥归路”:这真像柳永雨铃霖中“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真是相见时难别亦难啊!
结语:鹊桥上的相逢,我们看到的是温馨浪漫,流光溢彩,相爱的人情深意长,景美,人美、情美,成
就着这个古老爱情故事的唯美,难怪秦观感叹: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板书:唯美)
(感受这样的唯美,我们一起在上一次鹊桥,感受他们的爱情吧,诵读。)
(二)鹊桥里的人生——豁达
这首词作写于北宋年间,到现在已千年,为什么会流传这么久,仅仅是它里面有美丽的爱情吗?
(描绘美丽的爱情故事的确是《鹊桥仙》这首词流传的一个原因,但不是最根本的原因)。
明人沈际飞评“(世人咏)七夕,往往以双星会少离多为恨,而此词……化腐朽为神奇!”
(将这句话打在屏幕上)
然后比较历代三首咏叹七夕爱情故事的诗作
(屏幕出示或老师口述)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迢迢牵牛星》)
“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 (白居易《七夕》)
“乞桥楼空,影蛾池冷,佳节只供愁叹。(清 纳兰容若 鹊桥仙(七夕)
设问:同学们是否赞同这句话?是否能从词中找到依据?“腐朽”是什么?“神奇”又在何处?
明确:学生会找到两处“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比较后得出结论:历代诗歌咏叹七夕是悲吟寻恨(腐朽),而秦观多了豁达之气(神奇)。
秦观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豁达理性?他是什么样的人?有什么的人生,什么样爱情?
(屏幕上打出两句话) “古之伤心人也” —冯煦在《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
“淮海秦郎天下士,一生怀抱百忧中”。
(引入秦观生平资料,事先发给学生)
设问1:同学们看完资料后,有什么认识?
可能有的看法:没看到他的豁达,就看到他的失意
但看到了他作为文人的多情,痴情。
设问2:正所谓人生不圆,爱情不圆,而以诗歌圆之,那秦观在这爱情词作里面是如何去圆的呢?
提示:就词作中的这个爱情故事而言,我们用现实的角度看,哪些地方是我们现实的爱情中所不希望的情形,请同学们默读词作思考。
明确:
“一相逢” “胜无数”:牛郎织女虽然是一年见一次,但却是金风玉露似的感情,真挚,纯洁,忠贞,爱情的质量远远高于人间无数朝欢暮乐的庸常夫妻
次数少,但情意深。
“银汉迢迢” 柔情似水
“佳期如梦” 爱情绵长,不可断绝
“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久长
找出来后追问:而秦观是怎么去看这些不如意的?(抓住刚才找出的不如意一一作解释)
小结语:,词人对鹊桥相会中牛郎织女的种种失意予以修复,消解着原本存在牛郎织女心里,也存在芸芸
众生眼里的哀伤。正因为一次次痛彻心肺爱情失意,才有了爱的真谛的透彻领悟;正因为一次次命运弄
人的人生挫败,才有了人生意义的理性思考,才能从从残缺中看到圆,从失意中看到美,从少看到多,
从短看到长。所以词人会感叹牛郎织女“相逢”“胜却人间,正所谓“此爱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
也正因为此,我们才能看到他的至情至纯。
(再读词作,感受爱的豁达,感受词人至情至纯的情怀)
(三)鹊桥中的文化——经典
因为有了至真至纯的情感交织,《鹊桥仙》里的爱才能如此完美,因为有了至彻至透的人生领悟,爱才能如此豁达,至爱之人,至美之文,至情至理,完美契合,《鹊桥仙》就变成了爱的文化的经典。
这里面有我们民族传统的东西,大家是否能发现呢?
明确:塑造的艺术形象:传统的`艺术形象(织女)
“纤云弄巧”这可以是一个劳动的场面,沉浸在爱情中的织女体现中国传统女性的勤劳巧慧
咏叹的情感:忠贞
西方“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表达情感的方式:七夕节
(介绍七夕节的传统习俗)乞巧、求子、祈福、种生等等
(对比现在的七夕节和我们热衷于过西方的“情人节”)
小结:这首词作将继续流传,一定是要有我们现在正在丢失但却有慢慢重塑价值的东西,文化是任
何一部艺术作品生命力恒久的根本。
课堂总结
一对苦苦等待的爱人,让我们感受了爱的唯美、情的永恒。
一场朝暮期盼的相聚,也让我们品茗了爱的坚贞、人生的真谛。
而一段荡气回肠的传说,更让我们涵咏了中国文化的绵延悠长。
一首《鹊桥仙》,让后人玩味不够,品味不足,让一代代的读者徜徉其中,品味爱情、思考人生、承传文化,真配得上世人的评价:化腐朽为神奇。最后,我们再一次诵读词作,去感受它流传千年的美,让我们的唇齿留香!
【板书设计】
鹊桥仙 秦观
爱情(唯美)
鹊
桥 人生(豁达)
相
会 文化(经典)
【教后反思】
教学思路
立足文本,夯实基础。
尽管要在这堂课上求突破,但还是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这首词作常规教学中的内容,首先引导学生紧扣文本,找找词作中“美”的体现,比如人美,景美,情美,让学生按着鉴赏诗歌的一般思路完成对词作的理解。如何对一首诗词进行鉴赏,我们在平时的课堂上是讲了很多的,这是要求掌握的知识点,是需要在实际的教学中让学生运用并最终掌握的共性的东西。
探究思考,个性解读。
这首词作从角度的切入上我认为遵循了语文新课标背景下提倡“个性化阅读”的理念,我以“美”为切入口,分成三块:爱情,人生,文化,其中爱情的“美”是常规教学中都会体现的,所以在这个板块中我没有花太多时间,而将重点亮点放在了第二个板块,探究词作里的人生“美”,作为整堂课程的高潮部分。引导学生结合课外的一些资料,进行探究性阅读,个性化解读。这个教学的思路在课堂上基本予以了清晰呈现。我以为,诗歌教学不仅仅是利用掌握的鉴赏知识求得内容的理解,更多的是能调动自己的情感体验,“密吟恬咏,以玩其味”,和词人进行灵魂的交流,获得更深层的审美体验,而这也是让学生真正感受作品魅力的关键所在。
2、教学方法
遵循古典诗词“美词美教”的原则,从导语的设计,问题的设置,环节的衔接,课堂的结语,以及对学生回答问题的归纳和补充上都尽量让自己的语言生动起来;
遵循古典诗词“诵读教学”的原则,在课堂中尽可能多的让学生诵读词作,由句到篇,再由篇到句,引导学生进行分层阅读,在读当中进行审美体悟。
3、教学实施
都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真正完美的语文课只能存在于理想的中,在这堂课中,虽然角度的切入,课件的制作,教案的详尽上已经做足了功夫,但在具体的操作中,有些环节的处理上显得忙乱。
首先,在“鹊桥上的爱情——唯美”这个板块中,暴露了我的课堂教学的智慧不够,设计的问题不太清晰,让学生无法抓住要点,达不到我的预设。甚至出现了被学生带离轨道的情况,浪费了很多时间。
其次,在“鹊桥中的人生——豁达”这个板块中,没能做到精讲精析,在引导学生解读文本,体味作者情感方面有赶鸭子上架,急于求成的问题。这个板块本应该是这首词作解读的一个亮点,但因为第一个板块中浪费了太多时间,生怕时间不够,为了提高教学的节奏甚至是直接将结果提供给学生,剥夺了他们独立思考的过程,致使在这个环节中显得紧张忙乱,亮点没能充分呈现,尤其是在知人论世这一个环节上,对词人的生平匆匆而过,学生没能有深刻体会,发给学生的补充资料没有起到很大效果,没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师生交流显得生涩。
最后,在“鹊桥里的文化——经典”这个板块中,问题设置不够针对性,学生挖掘不到这个深度,所以无话可说,大部分是我讲,致使这个环节中的课堂略显沉闷,而且花的时间过多。
可见,上一堂课,任何环节的缺失都会带来心态和状态的极大不稳定,从而导致“一步错,步步错”,从时间的安排,问题的设置,过渡语的衔接,主次的处理等等方面都需要精心的筹划和处理,同时,课堂上会出现备课预设之外的情况,非常需要有丰富的积淀和教学的智慧,才能牢牢地掌控课堂。
秦观鹊桥仙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首词选自语文版第三册,是以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为题材而创作的。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牛郎织女真挚不渝的爱情和悲欢离合的复杂心绪,体现了作者对纯真深挚爱情的美好愿望。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本词情、景、理交融的特点。
2、引导学生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3、让学生在诵读品味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诗词欣赏能力。
【重点与难点】
重点:分析意境,理解情、景、理交融的特点,背诵《鹊桥仙》。
难点:以短暂与永恒为欣赏要点,体会古人对爱情的态度。
教具准备:录音机 朗诵带
教学方法:诵读学习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我国的爱情诗篇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譬如:唐代诗人元缜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又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另外《梅花三弄》引用的千古绝唱“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今天我就来赏析宋代词人秦观的以以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为题材而创作的《鹊桥仙》。
二、作者及其作品风格
1、秦观:字少游,北宋词人,号淮海居士,是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之一。此人少年好俊,胸怀壮志,攻读兵书,准备驰骋疆场,建功立业。
2、秦观词的特点:内容多写男女情爱,亦有感伤身世之作,风格凄迷幽婉,清丽典雅,属婉约派。情韵兼胜,淡语有味,浅语有致。
三、背景知识:
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传说:相传牛郎织女相恋而结合,触怒天帝,先是牛郎被逐下凡尘,后夫妻分居在银河两侧。每年七月初七晚上是他们一年一度相会的日子。这天晚上会有无数喜鹊飞来,为他们搭成一座长桥,便于他们相会,人称“鹊桥相会”。这个美丽神话,引起了古往今来多少诗人的咏叹。
四、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1、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诵读
学生齐读、师范读、指名学生读、分小组赛读
2、然后让学生说出上下阙的内容:
上阙:情侣奔赴鹊桥相会
下阙:情侣以长久相爱的誓言互勉
五、词句赏析
1、“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纤云弄巧”引出会织彩云的织女,“飞星传恨”引出急切想见到自己心爱的妻子的牛郎。“银汉迢迢暗度”写七月七日夜,他们从天帝强划的迢迢银河两边双双暗度。
2、“金凤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这是情节的发展,写鹊桥相会。作者只写这么简单的两句:一是说相逢的时节(秋天的早晨),二是说这样的相逢远胜于人间的相逢。
值的回味的是“金凤玉露”一语,他不但使这秋天的风露,有它的象征意义,秋天的露水晶莹剔透,象征着他们的爱情纯洁和高贵,一年只有一次,这此刻是情侣之间最美好的时刻 。
至于,“胜却人间无数”的深刻内蕴,则无妨作为一个悬念暂且留下,看多下阙,自会明白。
3、“柔情似水,佳期入梦,忍顾鹊桥归路。”
这一句,写的是这对情侣相会时的心情。“柔情似水,佳期入梦”(从修辞上来讲:比喻,对偶)。
“柔情似水”着重写情态,托情于物,将两位主人公的万般如情比作银河里的水,含有微波荡漾、绵绵不断之意。
“佳期入梦”着重写心态,极言相会之不易,此所谓:“既见而惊,惊而后喜,喜而反疑是梦。“
“忍顾鹊桥归路”是写不忍心回头看刚刚相会过的鹊桥和分离时的归路,这一句则表现他们 难舍难分、难以割舍的情感。是呀,一次短暂的'相距却是此后长久分离的开始,此情此景,让人如何承受呢?因为来自不易,所以难能可贵,所以他们短暂的相聚比人间夫妇的朝朝暮暮更让人感动,更让人留恋。这就是“胜却人间无数”的所在。
4、“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这是词的结句,意思是写两个人的爱情若是象织女和牛郎那样,真挚牢固又长久,又那里在乎什么表面上的时时相守、朝朝暮暮!
意思是尽管相会的时间极其短暂,但只要双方真挚的相爱,坚定不移,则年年必有此会,这是无尽期的爱,永恒的爱。这就短暂与永恒的辩证法。到这,词的主旨就升华到一个哲理高度。这是其一 。
只要两情久长,真心相爱,即使不是天天在一起,也胜过朝夕相处卿卿我我的世俗爱情,升华到崇高的精神境界。这是其二 。
六、课外拓展
乐府民歌《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七、布置作业:
背诵这首词,默写这首词
八、板书设计
鹊桥仙 (北宋)秦观
上阕:思念之情 鹊桥相会 胜却人间无数
下阕:离别之情 两情久长 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鹊桥仙》公开课教学设计
一、《鹊桥仙》(秦观)教学设计
课题:一样别离另样情——《鹊桥仙》(秦观)
时间:20xx—3—7周四第六节
授课班级:高二(20)班
教学目标:
1、了解词人秦观和他的创作。
2、赏析《鹊桥仙》词,认识秦观反传统的爱情观。
3、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赏析《鹊桥仙》的独特之处。
教学难点: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教学方法:朗读、鉴赏、比较、引导、讨论。
二、教学构想:
《鹊桥仙》(秦观)一词是一首叙写牛郎织女神话歌颂永恒爱情的七夕词。关于本词教学,首先确定宋词鉴赏的依据:1、“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王国维《人间词话》);2、“诗的境界是情趣与意象的结合。”(朱光潜《诗论》)。再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来确定教学重难点。因为教授的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已经在高一学过《迢迢牵牛星》一首七夕诗,教材又是选修教材,所以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赏析秦观的这首词的独特的情趣上。教学过程按照“读一读、议一议、比一比”的程序进行。在朗读中感知全文,酝酿情感,在讨论中赏析内容,体味情感,在对比中深化思维,提高品位。
本节课力图在课堂上呈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状态,运用材料比较讨论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运用文章精要之处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设置引读性的疑问,设置探索性的疑难,促使学生思维深化,引导学生对语言形式进行揣摩、比较、分析、综合,提炼出语言的要点,由浅入深、层层设问,以训练思维的深刻性。这样最大限度地给学生以思维的启迪和感情的碰撞。
在教学方法上,侧重于朗诵教学和比较阅读。选取几首有代表性的七夕诗词对照,从意象和情感两方面比较阅读。由此水道渠成地小结秦观在本词中所体现出来的轻松的笔调、缠绵的感情和高远的格调等不一样的情趣。另外,本节课的一大亮点就是拓展讨论对比古今爱情观,不仅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还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课时安排:1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牛郎织女这一古老的神话故事,在古诗词中,早已是写滥了的套子。多少名家咏七夕,每每感叹双星聚少离多。秦观词《鹊桥仙》,能于俗套中翻反传统,出新意。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新意呢,透露出秦观的何种情趣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秦观,走进鹊桥仙,徜徉在七夕诗词中,揭开谜底。
(二)知人论世(课前预习):
秦观(1049—1100),字少游,又字太虚,号淮海居士,高邮(今属江苏)人。虽然也写有少数具有豪放特色的作品,但从总体看,他堪称标准的婉约词人。秦观十分推崇苏轼,也颇得苏轼的赏识,他和黄庭坚、晁补之、张耒被当时人称为“苏门四学士”。他的词长于写景抒情。音律谐美,语言雅淡,委婉含蓄,饶有余味。秦观词的内容,局限于歌唱男女间的爱情和抒写个人的愁怨。他的词风,远袭温庭筠,近效柳永。“将身世之感,打并入恋情”,是秦词的又一显著特色。
(三)赏析秦观词《鹊桥仙》——旧题材新情趣
(1)读一读(整体感知):集体读;分组读;个人读;听读;诵读。
板书:上片(相逢)
下片(离别)
(2)议一议(问题赏析):
问题一:意象(云、星、银汉、风、露等)的修饰语有何作用?
问题二:数字“一”和“无”有何妙用?
问题三:“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有何修辞手法?
问题四:“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表达了怎样的爱情观?
(3)比一比:比较意象比较情感。
①《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②李清照《行香子·七夕》: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③晏几道《鹧鸪天·七夕》:日佳期鹊误传,至今犹作断肠仙。桥成汉渚星波外,人在鸾歌凤舞前。欢尽夜,别经年,别多欢少奈何天。情知此会无长计,咫尺凉蟾亦未圆。
秦观《鹊桥仙》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本词情、景、理交融的特点。
2、引导学生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3、让学生在诵读品味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诗词欣赏能力。
【重点与难点】
重点:分析意境,理解情、景、理交融的特点,背诵《鹊桥仙》。
难点:以短暂与永恒为欣赏要点,体会古人对爱情的态度。
【学生情况分析】
职一学生缺乏诗词欣赏能力,不善于背诵。
【教学内容分析】
秦观的《鹊桥仙》是中职语文试验教材上册第五单元“唐诗宋词”
中的课文。本单元要求学生了解古诗词的知识,培养诗词欣赏能力,并能熟读成诵。
作者将画龙点睛的议论与与优美的形象、深沉的情感结合起来,讴歌了美好的爱情,提升人的认识,取得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教学手段及策略】
针对学生的情况,本设计运用思维导图。它通过整体把握,条理分析,抓住关键词来整理大脑混乱的思维,帮助学生品读揣摩,理解课文,熟练背诵,从而增强学习的有效性。
【课前准备】
从所学的诗词中找出自己欣赏的爱情名句,说说里面包含的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明确学习目的。请学生看星座图。教师运用想象性的语言结合图片描述这首词的情景。
二、整体感知
教师要求学生听多媒体范读,并齐声朗读此词。
三、品读揣摩
教师抓住关键词从情、景、理三方面引导学生品读这首词,并逐一显示思维导图。
三、拓展交流
请学生结合所学的诗词说说自己欣赏的爱情名句中包含的思想情感。教师适当补充。并指出“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将朝夕相处的世俗爱情观升华到一种极为崇高的精神境界。最后显示思维导图的全貌:
景 情 理
上阕 纤云飞星 银汉 相会前:传恨 一相逢与人间无数
金风玉露 短暂与永恒
下阕 水 鹊桥 相会时:如梦 久长与朝暮
临别前: 忍顾
四、熟读成诵
在朗读的基础上请学生借助思维导图背诵。教师给予指导。
五、总结归纳
教师请学生回忆一下这节课是怎么学习的。
六、作业布置
1、从本单元的宋词中选择一首做一个新的思路图。
2、选读一首爱情诗,准备参加朗诵会。
3、借助思维导图,将本词熟读成诵,准备默写。
23 假如
一 教学目标
知能目标:1学会认9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 能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诵和背诵诗歌。
3 尝试模仿课文写简单的诗句。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朗读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情感以及各小节的不同语气,感悟语言文字。
情意目标:1 培养学生高尚的同情心、爱心和人文关怀。
2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阅读和创作兴趣。
二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指导朗读,感悟语言。
2 难点:读出各小节的不同语气。
三 教学策略:这首诗内容不难理解,但是各小节表的的感情色彩的细微差别要让学生体会并朗读出来不容易。所以,采用多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以范读、领读为主要方法。其次,尝试运用网络环境来实施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初步学习使用网络资源。
四 教学准备:1 自制课件。 2 指导学生通过多媒体预习,学习运用网络资源。
五 课时安排:2课时
六 授课时间:/11/24
第一课时
一 故事导入。
1 师:有谁听过《神笔马良》的故事?能讲给大家听听吗?
2 想不想自己读一读?打开老师为你从网上链接好的网页,读一读。
3老师诱导进入诗歌的学习:马良的神笔是多么神奇啊,假如我有一支,该多么好啊。你想吗?我们来看看,有个叫白冰的人,跟我们有同样的想法,他把自己的想法写成了一首诗歌。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二 初读感知,学习字词,了解大意。
1 范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有个整体印象。
2 自己读一读。鼓励学生通过课件自我检查。
3 跟同学议一议,读懂了什么。
通过看课件中的填空来检测。先自己说一说,再指名说,反馈自读的结果。
三 精读涵泳,感悟语言。
1 鼓励学生读诗歌,正音。
2 自己再读一读,琢磨琢磨每一小节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3 指名读,老师相机指导学生品读每小节。如第一节:“画一个红红的太阳。/
让小树在冬天/ 也能快活地成长”应该用愉快的语气来读。后面两句“不会在寒冷的北风里 /缩着身子,/ 轻轻叹息。” “则要读出温柔的,怜爱的语气。第三小节,应该读出对残疾朋友西西的同情、忧伤。
比较“给小树画太阳”和“给冬天的小树,画一个红红的太阳”有什么不同。
读第二小节,看看有什么发现。交流阅读收获。
4 再整体读,读出每小节开头的“假如我有一枝/ 马良的神笔”不同的语气来。
四 分角色朗读,升华情感。
1 师生分读。老师读每小节的前两行,学生读其他的。
2 男女生分别读。
五 作业:拓展延伸。
1 假如你也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你想做些什么?模仿课文,用诗的语言写下来。
2 背诵诗歌。
第二课时
一 复习。 1 认读生字词语。
2 背诵课文。
二 交流自己的诗歌,请同学读一读自己写的,其他人可以评价,可以建议修改。
三 练一练,连线搭配词语。(课件)
红红的 北风 快活地 等待
好吃的 身体 苦苦地 成长
寒冷的 太阳 轻轻地 叹息
健康的 谷粒
遥远的 地方
四 指导学生在田字格中写生字。
1 指名认读生字。口头组词。
2 观察,总结规律,发现哪些字的哪些部首发生了变化。
3 指导练习。
板书设计:
给小树画 红红的太阳
假如 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 给小鸟画 谷粒
给西西画 好腿
……
[假如(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23 假如
一 导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有关爱他人、爱护环境的愿望。
二 导学过程
(一) 故事导入
1、老师知道你们爱听故事,谁听说过《神笔马良》的故事,给大家简单地讲一讲。(指名说)
2、马良得到了神笔,为穷人做了很多好事,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23课,看看课中的小朋友假如有一支马良的神笔会做些什么?师板书课题(提醒“如”,女字旁不出头)
(二) 初读课文
1、打开书108页,自由读书,读不准的音请教枫树叶和绿苹果,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找朋友游戏,学生读字卡,师检查读音。
3、再读课文,认为句子读通的奖自己一颗星。
4、谁敢大声读一读这首小诗,指名分节读。
5、学生自提读书要求,读后生评议。
6、带着问题再读,假如小作者有马良的神笔会做什么?默读课文,在书上画出句子。
7、指名回答,师适时板画太阳、谷粒,贴画。
8、课文用三小节写了作者三个愿望,谁来读读第一小节。
9、指名读,老师听出来你很关心小树,谁还想读。
10、师范读,生练读,女生读前四行,男生读后四行。
(三) 朗读感悟
1、小作者第二个愿望是什么呢?谁来读读第二小节?
2、指名读,老师听出来你很喜欢小鸟并很关心小鸟,谁再来读读?
3、齐读第二小节,相信有了你们的谷粒小鸟再也不会饿的哭泣了。
4、课文的第三小节请四人小组合作,用你们喜欢的方式来读一读
5、小组合作学习,师巡视指导。
6、小组汇报,读的方式有一人一句,两人一句或齐读。
7、小组接着汇报,用行动向他们学习。
8、一、二组读第一句,三、四组读第二句。
9、师小结:我好象看到了大家和西西在操场上奔跑、在草地上游戏。
10、学习了课文的前三小节,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自由说(每一节的第一句相同,发现了多音字)
11、师引读课文,学生体会,师板书:关爱他人
(四) 背诵课文
1、你喜欢哪一个小节就读一读。
2、看黑板,试着背一背。
3、同桌互背,书上打分评价。
(五) 拓展练习
1、课文最后一个小节用了省略号,假如你有一支马良的神笔,你要画些什么?
2、学生自由说,师总结。
3、作业:用小画笔把你的愿望画下来并把想法写在旁边。
[假如[教学设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李刚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能仿照课文创作诗歌;
情感目标,有关爱他人、关爱环境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
诗歌的朗诵(每段的句式相对一致,朗读时却不能一样,有变化;各段所描绘的对象不同,应该突出各自不同的形象。)
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片、马良的故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能读通课文,认识生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你们听说过神笔马良的故事吗?(可以请知道的小朋友讲一讲,若都不知道,老师讲述)马良的这支神笔好神奇呀!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讲一个小朋友想要拥有一支马良的神笔,假如她有了这支神笔,她会画些什么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两遍,用“□”标出要求认识的生字。标出节数
2、认记生字。
(1)将生字卡片贴在黑板上,学生自由观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字。
(2)摘卡片游戏,抽生说说,记住了哪个字,是怎样记住的?说对了就把卡片摘下来。
如:“姑娘”的“娘”去掉女字旁,就是“马良”的“良” 。
食:“良”字加上“人”字头,把最后的捺变成点。“食物”“粮食”
泣:把“位”的单人立去掉,加上三点水就是“哭泣”的“泣”
操:把“澡”的三点水去掉,加上提手旁就是“操场”的“操”
(3)用开火车、同桌、男女生、齐读等多种方式认读卡片。
三,整体感知课文
在认识字的基础上快速读课文一遍,看是否能把课文读得通顺、流利。
四,生字书写
1、将要求会写的生字卡片贴在黑板上。
2、请小朋友为自己喜欢的生字组词。
3、学生自由观察生字,说说你对哪个字感兴趣,你觉得写的时候要提醒小朋友注意什么。(老师相机点拨重点指导以下几个字:
哭:上面两个“口”,像两只眼睛,下面是“犬”,不是“大”,可以将那一点看成流出的眼泪。
食:提醒学生最后一笔是点,不是捺。
双:由两个“又”组成,左边的“又”最后一笔变成点。
体:与“休”作比较,体:体育 休:休息。
每个字都应该提醒学生注意写在横中线和竖中线上的笔画。
4、学生描红、写字。老师巡回指导。
五,练习巩固
1. 生字书写练习
2. 读熟课文,想想:这个小朋友到底画了些什么,为什么要画?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试着创作诗歌
教学过程:
一,导入复习
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假如》。
人们常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是真的呢,昨晚我就梦到马良了。那是在一个很热闹的地方,有不少的大人和孩子们在周围玩耍,他不知怎么知道了我是老师(可能没有他不知道的吧),他说从学画画到现在,已经很多年了,可是现在的社会变化很快,所以有时间觉得都忙不过来了,于是想请几个志愿者做助手……话还没有说完,旁边马上就有一个小朋友作了一首诗应聘,“你说可以吗,他这个人?”我一激动,还没答话,一翻身,醒了。哎,真遗憾!你们愿意帮他审一下吗?这就是聘书。
二,复习生字
要审别人的文章,我先来测测你有没有资格(已经学过了的,如果你能认识他们,那你就可以参与其中了):
卡片:良 缩 遥 寻 食 泣 健 康 操
马良 叹息 缩着 遥远 哭泣 健康 操场 寻找 食物
1.指名读,读准字音
2.请小老师教读词。
三,精读理解课文
1. 听课文录音,思考:
他要画些什么呢?为什么画这些?
2. 自己大声地朗读课文,思考回答:他要画些什么?
(一个红红的太阳、许多好吃的谷粒、一双好腿)
3.请你再读一读,想想他为什么要画这些啊?用笔勾出来。
指名读出句子。
(让小树在冬天也能快活地成长;
让鸟妈妈再也不用到遥远的地方去寻食;
让西西和我们一起在操场上奔跑,在草地上游戏。)
3. 你最欣赏他的哪一节,请你着重读这一节,想想,
你为什么欣赏这一节?
你能把作者的感情读出来吗?
(听听窗外的小树,他们在叹息什么呢?
(“许多”、“好吃的”能想象出小鸟们“苦苦等待”的情景吗?它们会说些什么呢?
(生病的科里亚躺在病床上的孤独和寂寞大家都能感受到,那么西西的痛苦你肯定感同身受,他会是什么心情?)
4. 你觉得自己体会的更深吗?来试试
喜欢这部分的一起来!
5. 小朋友的愿望只有这些吗?
齐读最后一节。
四,读(背)全文
这份聘书我们一节节的审完了,我们还应该有一个整体影象
请你自己想象小作者的心情,有感情的朗读全诗。
听你们读后,老师也想试试,行吗?
齐读
(男女分角色读)
五,马良会聘这位小朋友吗?为什么?
他关心别人,心里更多的想着别的!
六,马良要聘好几位呢,你想应聘吗?
“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要给 。”
评:他会被选上吗?为什么
七,把你想说的以诗歌的形式写下来,你就是诗人了!
作者邮箱: meizi-215@163.com
[假如[教学设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台州市椒江区桔园小学 郭恩平
一.引
昨天老师给小朋友们讲了神笔马良的故事,你们喜欢吗?
神笔神在哪里?你们听了故事有什么想法?
是呀,我们都想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来帮助所有需要帮助的人。有一首小诗表达了我们的愿望,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假如》
二.自由读诗
请小朋友们自由朗读小诗。
讨论:小诗中谁需要我们的帮助?
板书:冬天的小树
饥饿的小鸟
不幸的西西
读一下板书。
问:你们想先帮助谁?
三.第一段教学预设
1.指读第一段
2.冬天的小树遇到什么困难?(冷)
出示:它在寒冷的北风里,缩着身子,轻轻叹息。
朗读,读出冷。
讨论:它会怎样叹息?
3.寒风中的小树最需要什么?(温暖、太阳)
好,让我们来帮助小树吧。
出示:假如我有一支神笔,我要给窗前的小树,画一个红红的太阳。
朗读。
有了太阳,小树怎么样了?
出示:有了太阳,小树 -----------------。
4.在阳光里,小树笑了。让我们再为快乐地朗读第一段。
5.小树得到了帮助,下面我们来帮助谁?
四.第二段教学预设
1.自由读第二段
2.讨论:小鸟遇到什么困难?(饥饿)
它为什么饿得哭泣?(它妈妈去寻食还没回来)
3.出示:鸟妈妈到遥远的地方去寻食。
朗读。读出遥远的感觉。
读这一句,小朋友们明白什么?想到什么?它为什么要飞这么远呢?
4.鸟妈妈飞呀飞,天黑了还没找到食物,还没回来,小鸟在家里怎么样?
出示:小鸟在家里苦苦等待,饿得哭泣。
朗读。
想象,小鸟在家里会怎样等待?
5.如果我们有一支神笔,会怎么做?
出示:假如我有一枝
马良的神笔
我要给树上的小鸟
画许多好吃的谷粒。
我画了怎么样的谷粒?朗读指导。(许多、好吃)
6.许多有多少?鸟窝有多大?那么这里的许多能画多少?
对呀,鸟窝太小,其实画不了多少谷粒?可能一次就吃完了,或者二次就吃完了。那么怎么办呢?你们能不能想个更好的办法,让小鸟天天有吃不完的谷粒,鸟妈妈再也不用去寻食。(画一棵神稻,吃了会自己长出来。或者一棵神稻,只要说芝麻芝麻,我要谷粒,它就会长出来。或者画一个聚宝盘似的鸟窝,盘里会自动长出谷粒。)
7.小朋友们真有办法。下面我们再来有感情朗读第二段。
还有谁正等待我们的帮助呀?
五.第三段
1.自由读,谁来说说西西的不幸?
它为什么失去双腿呢?
当西西看到小伙伴们……西西多么希望自己……多么希望自己……
2.我们忍心看着他天天流眼泪吗?
让我们来帮助他吧,读前五行。有感情朗读。
出示:有了一双好腿,西西 。
六.第四段
假如你有一支神笔,你还会帮助哪些人?
放苦难的画面。世界上有太多需要我们帮助的人,让爱心洒满这个世界吧。
作者邮箱: guoenp@sina.com.cn
[假如(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10、假如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本课6个生字,会写课文的7个字,字书写美观。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展开想象仿写句子,培养有关爱他人、关爱环境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启发学生爱他人、关爱环境。“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的朗读要随感情读出变化来感悟课文。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欣赏动画,导入课题。
1、动画片《神笔马良》
2、谈话导入课题:马良得到神笔后他用神笔为老百姓做了许许多多的好事,假如你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你会做些什么呢?
3、同学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诗歌,是有关马良神笔的。你们想知道课文中的小女孩用他的神笔干什么吗?
3、板书课题:《10、假如》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圈出课文中的生字。
2、同桌相互学习生字的读音、字形、结构。
3、检查学生学习生字情况。(利用不同形式认读)
4、巩固学生识字。(课件出示生字词。)
三、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齐读课文。
3、指名学生读课文。(接龙式读)
4、教师范读,让学生体会课文的感情基调。
四、复习要写的字,指导书写
1、复习步骤:记住字音,认识字型,扩词,用词说话
2、小组交流。
A、你是怎样记住这个字的?B、哪个字容易写错?哪个字不容易写好?
3、指导书写,教师范写,注意重点的提示
4、评议学生的写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认读生字。(出示生字卡片)
二、再读课文,感悟语言。
1、指名学生读课文。(接龙读)
2、假如有一支马良的神笔,诗中的小朋友要实现哪些愿望?
3、分组学习
A、课文用三节写了作者的三个愿望,你最喜欢哪个小节?在组内读一读。B、在这一小节中,你读懂了什么?小组交流。C、你认为这一小节中哪个句子,哪个词用得好,为什么?
4、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
5、交流自学情况
6、感悟句子
A、你最喜欢哪个句子?为什么
B、扩展说话:我要给--(完成课后练习“读读说说”。)(课件出示句子)?
7、感情朗读课文。
想一想:“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几次?朗读时应该怎样读?(课件出示: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
A、读懂了你喜欢的小节,你觉得该用怎样的语气把他读好?B、多种形式朗读。C、说说你在读的过程中有什么体会。
三、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1、选出你最喜欢的一节背下来
2、同桌相互读读背背。
四、扩展活动
小组讨论:课文中最后一段没有说为谁画什么,你能仿照课文发挥想象。“假如你有一支马良的神笔。”写出你的愿望,像课文里的小诗歌一样。回家在把你写的愿望画出来。
[假如 教案教学设计]
玄舞
教学目标:1、认识9个生字,会写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发挥想象,引导学生向往和追求美好事物。
4、初步认识诗歌的特点,学写诗歌。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环境。
教学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把喜欢阅读放在(1-2年级)阅读教学阶段目标的第一条。低年的阅读教学应把“让学生能朗读课文并感受阅读的兴趣”作为起步阶段阅读教学的第一要求,采取多种手段让学生都喜欢读书,进而视读书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让学生通过读书实践,向往美好的情境,感受语言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神笔马良》的故事吗?谁来讲给同学们听? 师:假如你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一定会画出你最想实现的愿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诗《假如》。
(板书课题:假如 并读读课。) 现在,我们就一起看看作者最想实现的愿望吧!
[通过讲述孩子们较熟悉的神话故事导入,既激发了学生兴趣,又让学生明白学习的内容]
二、读文、识字、感悟
1、自读课文 师:请小朋友借助枫叶和苹果上的拼音读准字音,读准句子。
2、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卡,学生认读后讨论:哪些字容易记。(反馈时,学生想读哪个就读哪个,读对了的,其他学生就跟着将这个字读3遍。)
3、出示没有拼音的生字卡片,学生以小组比赛的形式读(小组开火车读生字,读得全对的小组能得到5颗星)
4、再读课文 师:课文一共有4个小事,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在诗中出现几次?每一次出现都是为了画什么?
5、师: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作者愿望是什么吗?(引导学生用“我用马良的神笔画--”说话,师随机板书)
6、师:你能把刚才3位小朋友谈的话并成一句话来说吗?(引导用我用马良的神笔画--、--和--说话)。
7、师:作者想实现很多愿望,这些愿望我们该怎么读呢?现在我们一节一节读,好吗?
[在认读生字中鼓励学生以主人翁态度对待学习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比赛也是学生喜欢的方式,而小组比赛更有助于培养团结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学生通过两次不同要求的读,对诗歌有了整体感知,接着让学生用我用神笔事--的句式,说清了诗的大意,把感知的课文与课文与听说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又用“我用神笔画--和--、--”进行句式的转换,让学生初步感受同一意思可用同的方式来表达。]
三、指导朗读,诵读课文 创设情境
1、出示句子。“我要给小树画一个个红红的太阳” “我要给小鸟画,许多好吃的从粒” “我要给西西画一双好腿” “我要给西西画一双好腿” 假如你是小树,小鸟、西西,你怎么读这三个句子,体会情感上的不同。 (指导学生分别读出“兴奋--喜悦--沉重”的语气)
2、借助板书,诵读课文 [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语言训练。它既是理解语言训练。它既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也有助于增强语感,发展语感。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课文,产生真切的情感体验,读好课文。诵读课文这一环节不仅可以积累语言材料,增长知识,同时可以全方位地积淀语感经验。
四、发挥想象,运用语言
五、识写训练 (写字指导)略 板书: 小树 太阳 我用马良的神笔给 小鸟 谷粒 西西 双腿 育人 眼睛 山树 学校 沙漠 绿洲
教师简介: 余佳燕,女,94年毕业于景市师范学校,获得江西师大大专毕业证,94年至今,一直在景市七小担任小学语文教学及班主任工作,每年都参与各种对外开课,均获得好评,教学中已形成自己的特色;美读--读悟
作者邮箱: mmbbcc666@163.net
[《假如》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假如》教学设想
[ 作者:红月亮|redmoonbaobao@sina.com 发表时间:2004-9-29 21:26:54 阅读: ]
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二上《假如》教学设想
[教材分析]:
《假如》一诗,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我们要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启发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生活、关爱环境。在本组导语“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就会变的更美好”的引领下,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那些饱含真情的语句,反复感受那些真真切切的人和事,带领学生感悟教材,感知社会生活,获得美好的人生体验,培养爱心。
[学生分析]:
“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这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学生观。我们不能忽视儿童诗与儿童之间天然的亲缘关系,只要加以巧妙的引导,借用教材,采用仿写形式,使儿童感受写话带来的乐趣。
[设计意图]:
1、激发兴趣:根据年龄特点,选择巧妙的着眼点(神笔)激趣,带动思维,以故事《神笔马良》为必备的文本铺垫,并借助课件,再现文本场景,激情入境,使学生产生共鸣。
2、培养语感:语文教学要把握学科的个性,以学生的语言发展为本,加强语言的理解、感悟和运用,通过诵读、联想、评价、感受深刻的文本内涵。
3、拓展文本:在深入研读感悟文本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和文本的特点,设计了适宜的句式训练,师生共同进出课文意境,在多元对话的过程中,有机整合与拓展,更提升了情感的感染与熏陶。
[预设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认识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有适当的情感定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感受、自读自悟、品读深入等阅读活动理解文本,并在句式练说、朗读表演中得到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熏陶。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生活、关爱环境的真情实感,显示儿童博大而纯真的心。
[预设流程]:
一、故事铺垫,激趣揭题
1、给“笔”扩词,引出神笔。
2、观赏故事《神笔马良》,感悟“神”。
(从前有个叫马良的穷孩子,他很爱画画,可是买不起笔,他就用树枝在沙地上练习画画。一位神仙老爷爷被感动了,就送给他一枝神笔。马良用这枝神笔画了一条鱼,鱼就活了;画了一只小鸟,鸟拍拍翅膀飞了;帮穷人画了一匹马,马上就能跑了。)
3、发散说话:假如你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你要画什么?(把你的想法告诉同桌)
揭题“假如”。
二、切入课文,初读感知
1、师范读引入文本。
2、自读课文,试读正确。初感。
三、朗读品味,深入感悟
1、重点指导读第一小节。交流促读。(个读、比读、激读、齐读……)
2、师生互动接读二、三小节。
3、课件复现小树、小鸟、西西需要帮助的场景,激情读。
4、齐读全文,明“画”:给需要帮助的人画。
四、整合练说,拓展延伸
1、句式练说,整合课文内容。
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小树画 ,要给小鸟画 ,还要给西西画 。
2、鼓励创造性想象说话。
给人类朋友、动物朋友、植物朋友……需要帮助的人画什么。
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还要给 。
五、意犹未尽式结尾
结束句朗读:“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
[板书设计] :
假如
[简说设计意图]:
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二上《假如》是一首儿童诗,全诗从独特的儿童视觉中铺开,又富含深厚的情感积淀,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如果要比较一首儿童诗和一篇优美的散文,谁离儿童的情感更近?我们毫无疑问会选择前者。作为教者,我们不能忽视儿童诗和儿童之间天然的亲缘关系。《假如》能感动我,也能感动学生,更能感动听者。
但这一课从何落笔呢?“神笔”,可谓神来之笔,它既能立即激活学生思维,引发浓厚兴味,又是贯穿全文始终,称之为“文眼”并不为过。而板书也与这文眼结合,简单地画了一枝笔,与课题和画龙点睛的“画”字,展现了设计者的文本理解及本课的内涵,也是信手拈来,自然浮现的。
上课伊始引入的《神笔马良》故事,是为朗读做必要的铺垫。假如学生不了解这个故事,学习课文就缺少情感的基石。当学生通过课件及老师讲述激发后,悟了“神”,才有了趣(学习兴趣),才有了欲(朗读的欲望),才有了想(思维的火花),适时抛出一个话题“假如你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你会画什么?”发散说话,想说就给他们一个同桌交流的机会。而老师也把自己放在和学生平等的位置上,与学生无距离的交流,老师的想法就在课文里,就以声情并茂的朗读带出课文,创设了一个师生思维直接交流的情境,将文本直观地呈现课堂当中,让一切来的那么自然。并给予学生充分的自读自悟的时间,培养自主阅读能力,相信学生经过一年多的积累,识字能力已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全文。因为毕竟是初次接触文本,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激发学生的情感阅读呢?我利用课件,复现了文中的三个场景,并采用接读、引读、比读、激读、齐读……师生互动,建设了一个情感的高潮。有了适当的情感基础,以我口说我想,以我手写我心就水到渠成了。
而对于课题怎样理解落实呢?“假如”是个相对陌生的词。是不是单调的解释,直接灌输呢?我想起了两个和它接近的词:“如果”“要是”。并多次地放到语言、文本情境中,在聆听感悟时,在潜移默化里,相信学生已经领悟了“假如”的含义。而且在课堂上,我用了较多的引读,不知听课教师是否认同?我的出发点在于:一,这是一首情感浓郁的诗,可以很好的接读;二,通过一次次的引、激,带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克服对文本的生疏感,突破朗读难点。
全文通过“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小树、小鸟和西西画”来连成一条主线,当然因为时间限制,重点朗读指导的只在第一段,后两段有待加强巩固。在品读全文后,启发学生合作讨论,想一想、说一说,给它们画更多最需要的东西,试着整合文本,纵向地深入文本。课并不到此为止,世界上还有更多的动物朋友、植物朋友、人类朋友,你最想帮助谁?谁最需要帮助?拿起手中的神笔,把你们的愿望说出来,写出来,画出来。以说话,写话,画画为载体,既横向拓宽了教材,又不偏离语言文字训练的本质。还有考虑不周的是写字的安排。假如本课时安排了书写指导,也许会冲淡整堂课的情感氛围。如果要写,写什么字,什么时候写?有待探讨。
“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这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学生观。在本课也能得到真实的体现。儿童充满了想象力、创造力,他们希望认识社会、改造自然,在儿童的心灵里,有着赤子般的真情,有着火山喷发般的力量。虽然他们往往只能“假如”,但是这些“假如”都是他们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独特认识,是他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朗读这首诗,能让学生产生共鸣,产生那么多新的“假如”,能在学习期待中得到发展,这就是我们的教育出发点和归宿!
[假如(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