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镜及其应用》物理教案
- 文档
- 2024-05-27
- 106热度
- 0评论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透镜及其应用》物理教案,本文共1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知道凸透镜能成放大的像;
2、通过观察和初步实验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知道透镜焦点和焦距;
3、会利用平行光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以丰富、生动的感性认识为基础,带着问题,体验科学
探究的过程;
2、经历用多种方法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的过程,并尝试对各种方法的优劣做初步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创设情景,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养成学生主动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
2、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逐步提高物理学习的兴趣
重点: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难点: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学法指导:通过观察和实验,总结归纳规律。
预习导学:本节课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做”,通过“解决问题”,通过“交流与合作”,感知有关方法,构建关于透镜的科学内容。在问题给出时注重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感觉到物理就在身边,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导入:同学们知道,用放大镜可以把小字放大我们会看得更清楚;旅游时有看到美好的风景我们会用照相机拍摄下来;眼睛近视的同学配一副眼镜就又可以看清楚东西了,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让我们共同来揭开上述现象中的秘密,引出课题,阅读教材并完成以下题目:
预习习题:
1透镜是利用光的_________规律制成的。透镜有两类:一类是中间比边缘厚的透镜叫做,如镜片;另一类是中间比边缘薄的透镜叫做,如镜片。
2、光心大致在透镜的中心处,通过光心和球面球心的直线叫做透镜的。
3、凸透镜对光有作用,凹透镜对光有作用。
4、平行光通过凸透镜,将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称为凸透镜的,到光心的距离叫做,一个透镜有两个。
第四章 透镜及其应用[本章课时安排和教学建议] 1、 教学安排 (共15课时)课题课时安排内容作业 一、透镜第1课时1、活动4.1 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2、活动4.2 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3、WWW-1课堂实验指导书P106-1、2、3、4、6实验报告册第2课时1、学习焦点与焦距2、训练画光路图3、活动4.3测定远视眼镜的焦距4、WWW-3、4课堂实验课本WWW-2指导书P107-5、7、8二、探究凸透镜的成像原理第1课时探究“研究凸透镜的成像原理”1、 测定凸透镜的焦距2、 探究凸透镜成各种像的条件和特点尝试完成实验报告、对探究过程分析、思考第2课时1、 探究什么情况下物和像在透镜两侧,什么情况在同侧?2、 物距和像距的变化情况3、 什么情况下成放大、缩小的像?什么时候光屏总是接不到像?等一系列成像的问题。完成实验报告课本WWW-1、2、3、4第3课时巩固提高(指导书P112WWW进行课堂练习)补充8题第4课时复习课1、2两节知识梳理、巩固提高补充小练习三、照相机与眼睛 视力的矫正 第1课时1、 观察照相机和底片,观察用照相机拍照的过程2、 学生课前自制视觉暂留的小实验,课堂演示、交流3、 多媒体展示―“照相机和人眼”、电影电视和“视觉暂留”4、 学生分组活动“视力矫正”课本www-1、2实验报告册补充6题第2课时巩固提高(指导书P117页课堂练习)补充8题四、望远镜与显微镜第1课时1、 透过两个透镜观察物体2、 学生观察使用显微镜(从生物实验室借)3、 分组观察望远镜4、 多媒体演示“望远镜、显微镜发展史、原理”等有关资料指导书P123-1、2、3、4、5、6实验报告册第2课时1、 学生自制水滴显微镜2、 学生组装开普勒望远镜和伽利略望远镜模型(可选做其一)补充4题五、光的折射 透镜的'奥秘第1课时1、 活动4.7――观察光从空气射入水时的折射情况2、 活动4.8――观察光通过玻璃砖时的折射情况3、 活动WWW中观察插入水中的筷子在水面处看上去弯折的现象4、 学生归纳总结折射规律课本WWW、实验报告册指导书P128页1~5题第2课时1、 活动4.9――探究透镜的奥秘2、 多媒体演示――“幻日奇观”、“海市蜃楼”等教学资料3、 书上WWW――3、4、指导书P129页6~11题补充4题第3课时本节梳理、课堂练习补充8题本章复习第1课时知识梳理、本章课堂练习补充习题订正试卷第2课时单元测试合计15课时 2、 教学建议(1) 体会新教材关于透镜知识的呈现顺序和方式上的变革,重视学生探究活动的开展,在教学中凸现“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做中学”的教学理念。(2)重视书后“WWW”内容,并将课堂探究“活动”和“WWW”中的内容有机结合,有条件在课堂上“活动”的内容尽量不要留到课后。如:“光路可逆”、“放大镜”、“投影仪”等内容就出现在“WWW”中,应在教学中适时出现。(3)充分利用各种物理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望远镜、老花镜、生物实验室中的显微镜、塑料尺上的放大镜等都应拿进课堂,让学生观察、实验、思考。从本章的导图“三星堆纵目青铜面具”到“望远镜”、“显微镜”的发展史,从照相机到人眼,从“幻日奇观”到“海市蜃楼”的教学,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合理应用也能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透镜的应用
一、作为放大镜的应用例1 老奶奶用放大镜看报时,为了看到更大的清晰的像,她常常这样做( ) A.报与放大镜不动,眼睛离报远些 B.报与眼睛不动,放大镜离报远一些 C.报与放大镜不动,眼睛离报近一些 D.报与眼睛不动,放大镜离报近一些
解析:放大镜是凸透镜,由凸透镜成像实验可以看出,当物体在一倍焦距以内的时候,物距越大,像距越大,像也越大。也可从成像原理得出结论,平行于主轴的光线不变,而随着物体的远离透镜,过光心的光线越来越平缓,所以两条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交点就离透镜越远,像就越大。也就是在一倍焦距以内的时候,物体离焦点越近,像越大。所以答案为B。
例2 小明拿着一个直径比较大的实验用的放大镜,伸直手臂观看远处的物体,他可以看到物体的像,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射入眼中的光一定是由像发出的 B.像一定是虚像 C.像一定是倒立的 D.像一定是放大的
解析:放大镜是凸透镜,在手拿凸透镜,并伸直了手臂看远处的物体时,物距远大于两倍焦距,所以会成像在手内侧稍大于一倍焦距处。而人的眼睛在一个手臂以外,所以进入人眼的光线肯定是折射光线汇聚成像后再分开的光线,我们看到就好像是从像发出的。这个像肯定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所以答案是C。而选项A中并非所有进入人眼的光线都是从像发出来的。
二、作为放映机镜头的应用
例3 在农村放映电影,试镜头时,发现屏上的影像小了一点,应当怎样调整放映机( ) A.放映机离屏远一些,胶片离镜头远一些 B.放映机离屏远一些,胶片离镜头近一些 C.放映机离屏近一些,胶片离镜头远一些 D.放映机离屏近一些,胶片离镜头近一些
解析:这是一道凸透镜的应用题,电影放映机镜头(凸透镜)的焦距是不变的,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胶片距透镜焦点的距离越近,屏上成的像越大,同时,屏离透镜越远。
凸透镜成像,物体越靠近焦点,成的像越大,此时像离凸透镜越远(实像、虚像都有这个规律)。反过来,物体离凸透镜越远,成的实像越小,像越靠近焦点。凹透镜成像,物体体离凹透镜越远,所成的像越小,像越靠近虚焦点。
从上述分析可知,本题的正确选项为B。
三、作为照相机镜头的应用
例4 某同学拍毕业合影后,想拍一张单身像。摄影师应采取的方法是
( ) A.使照相机靠近同学,同时镜头往后缩,离胶片近些 B.使照相机靠近同学,同时镜头往前伸,离胶片远些 C.使照相机远离同学,同时镜头往后缩,离胶片近些 D.使照相机远离同学,同时镜头往前伸,离胶片远些
解析:照相机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镜头后是暗箱,胶片装在暗箱底部,胶片相当于光屏;当拍完合影后,再拍单身像,像要变大。成像时要使像变大,物距应减小,同时增大像距,即拉长暗箱或使镜头前伸。从上述分析可知,本题的正确选项为B
例5 用照相机拍摄水池底部的物体时,若保持照相机的位置不变,比较池中有水和无水两种情况(假设两种情况下,人眼看到的物体等大),则有水时( ) A.暗箱应略短一些,得到的像会略大些 B.暗箱应略短一些,得到的像会略小些 C.暗箱应略长一些,得到的像会略大些 D.暗箱应略长一些,得到的像会略小些
解析:根据照相机成像原理,当物距减小时,像距变大,要在胶片上得到物体清晰的像,应将暗箱适当拉长一些,同时,胶片上的像将比原来的像略大一些。
本例中,池底的物体在有水与无水两种情况下,相对于照相机镜头的距离是不同的;由于光的折射作用,池中有水时相当于物距减小了。根据成像原理可知,正确选项为C。
例6 测绘人员绘制地图时,需要在空中的飞机上向地面照相,称为航空摄影,若使用航空摄影照相机的镜头焦距为50mm,则底片到镜头的距离为( ) A.10mm之外 B.略小于50mm C.略大于50mm D.等于50mm
解析:航空摄影是指在飞机上向地面拍照,由于物体距离凸透镜非常远,可以看成从无限远处入射的光线,它所成的像应当略大于焦距。故本题的正确选项为C。
【评注】解决有关照相机、幻灯机和放大镜应用的问题都离不开凸透镜成像规律。而掌握这些规律的最好方法就是画图,因此,同学们在课下应反复画物体在凸透镜不同位置的成像光路图,在这个基础上熟练掌握知识点分析中所列的表格,再做这种问题就得心应手了。
四、作为眼镜的应用
例7 如图1所示,把一副近视眼镜放在凸透镜前,移动光屏,使光屏上得到了一个清晰的像,若取下眼镜,则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此时,要想得到清晰的`像,则光屏应向________移动,如果此时在凸透镜前再放一副远视眼镜,要想得到清晰的像,则光屏应向________移
动。
图 1
解析:此题实际考查的是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方法。近视眼的成因之一是晶状体太厚,来自远处某点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前,到达视网膜上的是一个模糊的光斑。可以利用凹透镜能使光线发散的特点来矫正。
远视眼是由于来自近处某点的光还没有会聚到一点就到达视网膜了。我们可以利用凸透镜能使光线会聚的特点来矫正。
从上述分析可知,本题中的答案是:要想到清晰的像,则光屏应向凸透镜移动,如果此时在凸透镜前再放一副远视眼镜,要想得到清晰的像,则光屏也应向凸透镜移动。
例8 老花镜的“度数”等于它的焦距的倒数乘100。请设计一个粗测老花镜度数的最简单方法。要求写出所用器材、操作步骤和计算公式。
解析:在解答本题时,可先不用管“度数”的概念是什么,应首先测出镜片的焦距。 (1)晴天把镜片放在阳光下,使光线与镜片垂直;
(2)调整镜片与地面的距离,使地面上的光点(或光斑)最小、最清楚; (3)以米为单位用刻度尺测量镜面到地面上光点的距离,用f表示
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应用
物 距(u) 像的性质 像 距( v ) 像物位置关系 应用举例 u >2f 倒立、缩小、实像 f
u = 2f 倒立、等大、实像 v = 2f 像的大小转折点,像物异侧 f2f 像物异侧 幻灯机 u = f 不成像 / 像的虚/实、正/倒立、像物同/异侧转折点
u u 像物同侧 放大镜、老花镜
课题名称§3-2生活中的透镜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1课时
内容分析本节主要介绍的是生活中常用的透镜,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透镜及其成像的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为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作准备。
学情分析学生对于经常使用的照相机、放大镜、投影仪、望远镜等光学仪器比较熟悉,但大多数并不知道它们的主要部件都是透镜。
技能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应用。
过程与方法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模拟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愉悦。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重点难点透镜在日常生活中应用。
策略方法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的方法及透镜式教学方式
课前准备课前预习预习本课。
教学媒体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
课后记
教学程序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复习提问
引入新课
讲授新课
1、什么是凸透镜和凹透镜?
2、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是什么?
照相机、放大镜、投影仪等光学仪器的主要部件都是透镜。
这一节我们就来学习生活中的透镜。
照相机
先出示真实的照相机,让学生仔细观察照相机的镜头。
镜头的作用相当于那种透镜?
--凸透镜
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在胶卷上,形成一个缩小的像。
胶卷上涂着一层对光敏感的物质,它在暴光后发生化学变化,物体的像就被记录在胶卷上,经过显影、定影后成为底片,再用底片洗印就可以得到相片。
想想做做:制作模型照相机
把模型照相机对准某个人或物体,拉动纸筒改变透镜和屏幕间的距离,就可以在屏幕上看到一个清晰倒立的像。提问
投影仪
投影仪是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仪器,照图3。2-4介绍投影仪的构造。
投影仪的投影镜头是什么透镜?
--凸透镜
演示:
把投影仪上的平面镜(反光镜)取下,投影片放到载物台上。在天花板上就能得到投影片图案清晰的像。观察相的大小、正倒。
投影仪上有一个相当于凸透镜的镜头,投影片上的图案通过这个凸透镜形成一个放大的像。
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使得射向天花板的光能在屏幕上成像。
放大镜
放大镜也是凸透镜,是最常用的光学仪器之一。
请同学们用放大悼词樯系淖郑⒏谋浞糯缶档阶值木嗬耄鄄熳值姆糯笄榭觥
--能成放大的像,但这个像与投影仪所成的像是不同的,它是正立的虚像,并且像与物体在同一侧。
巩固练习
布置作业手持一个凸透镜,在室内的白墙和窗户之间移动(离墙近些),在墙上能看到什么?
在透明的玻璃板和塑料片上滴一滴水,这样就做成了放大镜。用它观察课本,看看课本上的字是不是放大了。
学生总结本节课在知识上的收获。
学生完成目标检测。
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这一章是色彩斑斓的光现象的第二部分,在光现象的基础上,讲述透镜及透镜的实际应用。主要内容有透镜的初步知识;生活中的透镜: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观察世界的窗口:眼睛和眼镜,还有观察微观和宏观用的显微镜和望远镜。编者把这些内容放在一起,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这些内容都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体现了新的课程标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发展的理念。
一、课程目标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与《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中的教学目标不同。它不仅有知识与技能目标;还有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前者属于知识技能目标,后者统称为体验性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
1.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2.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3.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1)了解凸透镜的应用──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
(2)了解人眼成像的原理,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3)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成像的道理及其应用。
(二)体验性目标
1,经历:观察凸透镜的成像过程,能在观察的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
2.反应:能在经历的基础上表达感受(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现象的主要特征)。
3.领悟:初步形成爱科学的态度,愿意探究的精神,与他人协作的意识,勇于创新的精神等。
二、对课程目标的理解
(一)现《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与原《大纲》中的教学目标的比较现《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与《大纲》中的教学目标相比,知识目标有所降低,但能力目标、意识目标提高了。
1.原《大纲》中的教学目标与现《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
(1)原《大纲》中本章的教学目标:
2.两种目标的'比较分析。
与《大纲》相比,《课程标准》有三处不作要求,如知道什么是凸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和焦距,知道利用凸透镜能产生平行光,能根据所给的条件判断凸透镜的成像情况。还有将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像的条件及这些像的特点,降为知道成像的规律。凸透镜成像的应用由原来的“知道”降为现在“了解”层次,而原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是指导性学生实验,现改为探究性的学生实验。能力方面比《大纲》中的要求高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也高了,明显地体现出“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这一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中,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究精神。
(二)本章教学的重点及难点
1.重点。
透镜是照相机、投影仪等光学仪器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透镜对光的作用和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本章的中心内容,也是本章教学的重点。对于探究性活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也是本章教学重点,重点应解决如何探究,如何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归纳结论、评价等。
2.难点。
“平行光源”的解决是做好透镜对光的作用的关键,所以是教学中的难点。另外,帮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建构,如何写探究报告,也是教学中的难点。
(三)对教材的灵活处理
从教科书中的五节内容来看,有些内容属于《课程标准》要求的内容,有些内容不属于《课程标准》要求的内容。对教科书的这些内容,教师可按教科书讲,也可自主选教材,尽情发挥。有些内容教师不必担心学生学不会怎么办,《课程标准》把这些知识内容作为载体,以达到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兴趣、愿意探究、敢于创新等能力的目的。教师不可能将庞大数量的信息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塞给学生。因此必须改变“只有讲过才算教过”的观念。许多内容可以精选,精讲,点到为止。更多的内容,如凸透镜成像的应用──显微镜、望远镜、照相机,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其他补充材料(包括视听材料),搜集各种形式的信息,除了教材介绍的内容外,教师还可以结合本地实际准备几个相关的小课题让学生去做调查研究。例如,在学习凸透镜成像和照相机的原理后,可让学生调查商店中各种照相机的价格和功能,并分析它们的关系。
(四)弄清课程目标之间的关系
从课程目标的分层看,分为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学要落实好这三种目标,必须弄清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只有弄清关系,教师才能研究好每一节课,准备好每一节课,教师在备课中才能有针对性地备好提问、引导、组织性的问题。
基于这种要求,如何处理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呢?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应引导学生的学习,经历的大过程如下。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通过知识与技能的探索过程,掌握一定的物理知识与技能;在物理知识与技能的探索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从而使学生不断地掌握一些简单的研究方法;然后通过过程与方法的获得过程,使学生初步领悟和形成科学的思想和精神,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教学循环。然后这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又促使学生进一步再去探索新的知识与技能,从而又开始了一个新的循环。因此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这样说:知识与技能是实施探究过程获得方法的载体;过程与方法是形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营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探索知识与技能的动力。显然在每一个循环中,过程与方法处于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因此使学生经历过程、掌握方法是施教的关键。抓住了这一点就等于抓住了教学的最终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现渠道。
三、教材特点
(一)教材选择的内容更贴近生活
教科书贴近《课程标准》中的要求,不仅贴近学生生活,还贴近科学研究。凡贴近生活的内容增加了,对原教材中的繁、难、旧的知识内容进行删除或降低要求。例如,删除了原教材中的幻灯机,换成了学生现在学校常用的投影仪,使学生看得见,容易观察,容易理解,进而理解电影院用的放映机、照相馆用的放大机的原理也就容易了;还增加了人的视觉器官──眼睛和矫正视力用的眼镜,使学生对眼的卫生常识更容易理解,更爱护眼睛;增加了生物课上常用的显微镜,这样,学生使用起来易操作,易理解;还增加了外出旅游常用的望远镜、观察宇宙用的天文望远镜,以开拓学生的视野。
尝试将物理知识和实际生
[1] [2] 下一页
(二)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课程把过去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转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所有的知识内容基本上都是通过探究总结得出的,因此要引导好探究的过程,指导学生观察好现象,使他们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以具体的生动的感性认识为基础掌握知识,而不是生硬地记忆结论,同时也注意了鼓励将信息技术渗透在物理教学中,在参与的过程中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三)学生动手动脑机会多
教科书中差不多每节课都有“想想做做”,节后都有“动手动脑学物理”。本章中共有“想想做做”三个、“动手动脑学物理”五个、“探究”一个。要尽量引导学生动手去做,培养学生的动手习惯和通过实验研究问题和思考问题的习惯。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更有助于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研究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终生对科学的探索兴趣。
上一页 [1] [2]
初二物理生活中的透镜教案人教版(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
1.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2.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体验性目标
1.经历:观察凸透镜的成像过程,能在观察的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
2.反应:能在经历的基础上表达感受(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现象的主要特征)。
3.领悟:初步形成爱科学的态度、愿意探究的精神、与他人协作的意识、勇于创新的精神等。
初二物理生活中的透镜教案人教版(教学准备)
凸透镜、光具座、蜡烛、火柴、放大镜。
初二物理生活中的透镜教案人教版(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贴近学生的心理需求及生活实际提出问题,激起学生的探究欲。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
(一)玩小水珠:把透明胶片放到课本上面,用手指在透明胶片上滴一个水珠,观察小水珠下面的字。揭秘“小水珠”并进行设问:
你玩过凸透镜吗?能介绍一下你以前是怎么玩的吗?还有别的玩法吗?
(二)演示:用投影仪把细小的灯丝投影在天花板(墙壁)上。让学生观察灯丝的像与灯丝相比怎样?
演示:灯丝开口向下,在像上开口怎样?
演示:灯丝开口向上,在像上开口又怎样?成什么样的像,
1.如何区别像的正立、倒立?
什么情况像明亮、清晰?
2.怎样区别实像和虚像?
像与原物相比有什么特点,
3.像的放大、缩小是什么意思?
学生思考回答: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像,能用光屏承接;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形成的,无法用光屏承接。
像的正立、倒立是指像的上下位置,与物体的上下位置比较是否颠倒。
“放大”、“缩小”指像与物比较的结果。
“变大”、“变小”指像本身的变化情况。
4.什么是物距、像距?灯丝到凸透镜的距离叫物距;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叫像距。
(三)设问:使用凸透镜产生这么多的现象,所成的像有哪些特点?成像的条件是什么呢?能猜想一下吗?
凸透镜所成的像可能与物体的位置有关,我们这节课就用实验来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进行实验
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能产生探究物理世界的兴趣。尊重实验事实,如实记录实验现象、数据,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设计不同的卡片;使学生能各取所需各有所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锻炼和提高。
(一)出示课题并板书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让学生观察实验器材,自己动手组装、摆放、调整器材。
1.观察实验装置
实验装置:J2507型光具座。
让学生观察说明光具座主要组成部件。
2.学生对实验器材进行组装、摆放、调整。
探究按照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如何组装实验器材?
摆放顺序可以从左到有依次为蜡烛、凸透镜、光屏,也可从右到左依次为蜡烛、凸透镜、光屏。
使蜡烛、凸透镜、光屏放在同一直线上。
调整它们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固定凸透镜,移动蜡烛和光屏进行观察实验。
固定蜡烛,移动凸透镜、光屏进行观察实验。……
3.设问:什么是物距(u)、像距(v)、焦距(f)?
学生对照光具座回答:物距是物体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像距是像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焦距是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三)学生根据实验要求和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方案及进行相关记录。
学生可采用不同的摆放顺序、不同的移动对象来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如:
摆放顺序从左到右依次为蜡烛、凸透镜、光屏。
设问:如何使物体的像呈现在光屏上?
引导学生回答调整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
设问:移动凸透镜或蜡烛,作用是否相同?
让学生明确:作用是相同的,都是改变烛焰到凸透镜的距离。
注意:移动光屏观察成像时,要保证屏上出现明亮、清晰的烛焰的像。
继续设问:根据设计方案需要记录哪些物理量及像的哪些特点?
启发学生明确要记录:物距、像距;像的性质(放大、缩小,倒立、正立,虚、实)……
(四)学生实验
1.出示实验要求:
①多次实验,观察物体的成像。
②记录每次看到明亮、清晰的烛焰的像时,像的特点及成像时的物距和像距。
③记录其他方面的问题及发现。
2.学生两人一组开始独立进行实验。并根据实验填写小组观察实验记录表(按上面的文字说明做)。
附表 小组观察实验记录表
小组观察实验记录表
第_______小组 成员_______、_______
要求:1.多次实验,观察成像的情况。
2.记录每次看到明亮、清晰的烛焰的像时,像的特点及所成像的物距和像距。
3.记录其他方面的问题及发现。
3.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启发、点拨或发提示卡片并提示学生。
教师应准备小组实验活动建议卡片,谁遇到疑难问题或不能继续进行实可向教师要卡片,按提示继续实验)
三、汇报交流
学生实验基本结束,并填写好了实验记录表。疑难让学生议;错误让学生析;重要的规律让学生自己去总结。及时反馈矫正实验中的问题。对学生进行由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教育。总结成功的经验,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注意学生思维的火花,延伸实验课的教学。以讨论方式进行。
(一)学生总结发现的现象、解决的问题及发现的规律性的问题。
学生回答的问题一般有:放大的像、缩小的像、等大(不变)的像、看不到实像(放大的虚像)等,靠移动蜡烛、光屏来解决,或移动凸透镜来观察……
看到有关的像时,你们所记录的物距和像距各是多少?
(二)教师根据板书学生的记录数据,引深讨论。
设问:对所记录的数据能分析一下吗?有规律吗?
学生讨论回答:物距和像距及焦距之间有一定的关系。
1.认识像与物等大这个关键点。
2.总结:凡是实像都是倒立的,像与物在透镜的两侧,在光屏上能得到。凡是虚像都是正立的,像与物在透镜的同侧,在光屏上不能得到。
3.凸透镜成缩小的实像、放大的实像及放大的虚像的条件,有什么关键的位置吗?
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
1.物体通过透镜能成什么样的像决定于物体离开凸透镜的距离。物体离凸透镜由远移近时,成的像逐渐变大,像离凸透镜的距离也变大。
2.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时,像总是比物体小。物体移到二倍焦距以内时(焦点以外),像就变大到比物体还大,也就是成了放大的实像了。再移近到凸透镜一倍焦距以内时,像就由实像变成了虚像,发生了质的变化。(用计算机多媒体突破像变大或变小这个难点)。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能用简练的语言表达一下吗?
学生总结归纳:焦点是虚像和实像的分界点;二倍焦距是像的放大或缩小的分界点。
(三)评价
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通过刚才的实验和回答能对自己做个评价吗?
启发学生回答:通过自己亲自动手实验才能明确物理现象;在实验过程中遇到问题应该多想、合作解决;猜测的结果和实验结果不一定相同;自己动手动脑做出的实验现象有意思、真实……
四、课堂教学小结与延展
帮助学生熟练掌握规律提高归纳、概括能力。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1.多媒体计算机演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思考:水珠还能成其他的像吗?
投影图片讨论其中蕴涵什么物理规律?
学生回答:水珠离另一侧的花朵较远(u>2f),成的是倒立的、缩小的、实像。
当花朵离水珠较近时(f
当花朵离水珠很近时(u
3.由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教师提示本节课所总结的规律是下一节应用学习的原理。
透镜”的创新教学设计
1 设计思想
新的物理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理念:
①“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即力求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在其中的物理规律。
②“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即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包括技术设计能力以及创新意识。改革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鼓励将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应用于物理教学中。
为了体现这些新的理念,“透镜”教学总的设计思想是:从“冰透镜向日取火”的实况录像直接切入课题“透镜”;就地取材,用学生熟悉的眼镜组织学生实验探究如何用多种方法判别凸透镜与凹透镜以及如何测量凸透镜焦距等问题;并从中提炼出通过科学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鼓励学生运用方法,解决新问题。本课的教学流程为:引入课题→判别透镜→测定焦距→总结方法→课题研究。
2 过程设计
2.1 引入课题
通过“冰透镜向日取火”的实况录像,结合配音资料,开门见山地引出课题“透镜”,并介绍透镜的概念。这样一开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课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得知,冰透镜是教师自己动手制成,这一段录像是本校摄制时,更激起学生对物理课学习的重视
【学生实验1】感受凸透镜与凹透镜中间及边缘的厚与薄,使学生悟出凸透镜与凹透镜的定义。
2.2 判别透镜
问题:近视眼镜和老花眼镜的镜片分别是用什么类型透镜做的?学生通过观察、体验,认识到近视镜的镜片是凹透镜,而老花镜的镜片是凸透镜。接下来的问题是怎样判别凸透镜与凹透镜?也即如何区分近视镜与老花镜?
【学生实验2】组织学生讨论、猜想,设计实验探索多种方法判别眼镜。
学生介绍判别眼镜镜片的方法:
方法①摸:用手直接去摸眼镜的镜片,发现镜片中间薄、边缘厚的则为近视镜;镜片中间厚、边缘薄的则为老花镜。教师表扬学生能活学活用,利用刚学的凸、凹透镜的定义区分眼镜,并及时指出光学仪器一般不允许用手摸。
方法②看:使眼镜靠近书本,透过镜片观察字的变化,发现字变小的是近视镜,字变大的是老花镜。
【学生实验3】制作水膜透镜:将铅丝紧绕在透镜的金属柄上,绕成一个封闭的小圈。把小圈浸入水中,取出后小圈上形成一个水膜透镜。用此透镜观察字的变化。有发现字变大的,有发现字变小的,而发现字变大的甩一甩后又发现字变小了。学生通过实验,认识到成放大像的水膜形成的是凸透镜,成缩小像的形成的是凹透镜。
【学生实验4】移动透镜,观察现象。使两种透镜从靠近书本慢慢远离书本,透过镜片观察字的变化。学生经过仔细观察,发现凹透镜在移动的过程中,总是成正立缩小的像;而凸透镜在移动过程中,既能成正立的像,又能成倒立的像,即可以成放大的像,也可以成缩小的像。其中有什么规律,鼓励学生课后去研究。
方法③照:用光源对着镜片照,发现近视镜把光散出去,而老花镜把光聚起来
教师结合凸透镜与凹透镜对光不同作用的动画讲解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而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并介绍焦点、焦距的概念。
教师补充判别眼镜的方法:
方法④晃:把两种眼镜放在字前慢慢摇晃,透过镜片观察现象
【学生实验5】学生晃动两种眼镜,发现像的移动方向与近视镜的移动方向相同,而老花镜则相反。
以上判别近视镜与老花镜的方法,其实也是区分凸透镜与凹透镜的方法。点评:教师通过一个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接着学生自主设计各种实验,找出了多个方法。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获取了知识,而且还经历了作科学研究的过程,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2.3 测定焦距
问题:眼镜有不同的度数,度数表示什么意思?
显示资料:眼镜的度数一般不用焦距f表示,而用屈光度Φ表示,其关系如下:Φ=(1/f)×100。
学生通过阅读,体会到眼镜的度数与镜片的焦距有关,怎样来测焦距呢?
【学生实验6】组织学生设计实验测凸透镜的焦距。(学生一般都能用平行光聚焦法测出凸透镜的焦距)
2.4 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对怎样区分近视镜与老花镜和怎样测凸透镜的焦距的探究,从中可以总结出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以区分眼镜为例,怎样判别近视镜与老花镜,这是问题的提出(显示“提出问题”)。提出问题后,组织学生讨论、猜想有哪些方法,例如有学生想到“摸”、“看”等方法(显示“设计方案”)。接着用实验去探究这些方法的可行性,及寻找更多的方法(显示“实验探究”)。方法找到后,还要对方法进行交流、评估,如“摸”虽为一种方法,但光学仪器不允许用手摸(显示“交流评估”)这就是人们常用来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
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实验探究→交流评估。
2.5 课题研究
针对上述方法,提出4个课题,鼓励学生学用方法作课后研究。
课题①:为什么凹透镜晃动时像的移动方向与镜片的移动方向相同,而凸透镜则相反?
课题②:平行光聚焦法能测出凸透镜的焦距,怎样测凹透镜的焦距?
课题③:怎样用透镜组合成望远镜?
【学生实验7】用透镜组合望远镜。
课题④:透镜与现代文明有什么关系?
演讲:的确,人类自从发明了望远镜,从而认识了广阔无垠的宇宙,也推动了航海业的发展,人类也许正是因为发明了望远镜才加快走进了现代文明。透镜可以组合成望远镜,那么透镜与现代文明有什么关系呢?
3 对“透镜”展示课教学设计的点评
在判别凸透镜与凹透镜的环节中,用学生熟悉的老花镜与近视镜等生活常见的物品来判别,用最普通的铅丝、水来做水膜透镜,使学生有亲切感,感到物理课程不是想象中那样枯燥、难以下手。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课程理念。最后设计课题组合望远镜及研究透镜与现代文明的关系,体现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整节课设计了大量的学生实验,使学生投入到真实的情境中去,在亲自动手做的实践过程中学习知识,掌握科学的方法,逐渐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让学生“做中学”。
对学生来说学习知识技能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通过科学探究提高自己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而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所思、所想往往是不成熟的、分散和粗糙的。教师应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自己的探究过程和实验方法,帮助他们总结提高,从而使学生找到一条进行科学探究的正确途径和方法,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物理八年级上册《透镜及其应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本章节知识结构的总结,分析和评价,使学生对本章节的内容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2)进一步的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知识结构的观察和分析,并自行得出评价标准,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加工、应用的能力。
(2)根据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意见。
(3)通过对成像规律的分析,尝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成像规律的应用,乐于将所学的物理知识应用到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去探索其中的奥妙。
(2)通过课外知识的引导,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妙。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归纳知识结构评价标准
2.师生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适应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详案:
1.引入
上节课后,我给大家布置了一个任务,让大家回去以后完成一个本章节的知识结构图,大家完成的情况如何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
同学们点击主页上的“知识结构”。这里有我从大家的作品中选出的五个作品,现在给大家几分钟的时间分别看一看,看的过程中注意比较这五个作品的异同,那么你认为哪一个你觉得最好或者最适合你自己。
如果提前看完的同学,请先举手,再进入巩固练习。根据自己对本章节掌握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练习。
下面可以开始。
2.(学生开始看作品,教师对学生看的情况进行个别辅导)
3.大家已经看得差不多了,那么这些作品之间有什么异同,说说你们最喜欢哪一个,它好在那里,还有什么缺点?前后的四位同学相互讨论一下,推举一位同学准备发言。(讨论开始,时间约3分钟)
4.好了,哪一小组首先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教师灵活处理
(1)如果没有小组发言:看来大家都想把机会让给别人,哪只有我来抽了,第?组。
(2)如果发言很正常:鼓励的语言或者将学生所说的内容的主干进行抽离。
(3)如果发言中有问题:一方面肯定回答正确的部分,一方面指出问题的所在。
(4)如果发言有些偏离了方向或学生对作品分析过多或重复:刚才几个小组的同学表达了他们的看法,还有什么不同的意见吗?或者不必针对作品的每一方面谈,重点谈谈你们最有特点的看法!
刚才大家作品也看了,也根据作品谈了自己的看法,但是似乎大家的观点似乎不是很统一(大家的意见都比较倾向于作品?)为什么大家会有一同的体会呢?现在我想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你们刚才在评价作品的时候是用得什么标准呢?哪位同学先来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谈自己看法,教师对学生所提出的看法进行分析和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得出归纳知识结构的标准)
(包括:1. 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正确性。2. 知识结构之间的联系)
5.本章节中最重要的一个知识点是凸透镜的成像规律,首先我们来填一个表格。大家进入主页上的成像规律。
如果填写过程中有问题的学生,可以利用表格下方提供的提示辅助你完成这个练习。
提前完成的同学,请先举手,再进入巩固练习。
(学生开始填写表格)(教师巡视,并选择一个填写有错误的学生的答案进行全体广播)大家的表格都填写的好了,我选择了一位同学的答案,大家一起来看看,有没有什么问题。
(学生进行分析找出错误)
刚才大家已经对成像规律进行了分析,现在我们思考一个问题:题目一:在成像规律的实验中,物体从二倍焦距以外向透镜靠近的过程中,所成的像有什么变化?(回答的时候,可以利用课件一进行说明)
6.大家对成像规律有了近一步的认识,那么如何将它运用到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几个实际问题!
(1)问题一:给你一个透镜,怎样用最简单可行的方法判断它是不是凸透镜?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
(2)问题二:如何让投影仪投在屏上的字更大一些?(方法、器材不限)
7.小结
今天这堂课,我们对本章节的知识结构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了解了归纳知识结构的一般规律。加深了对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的理解。
8.作业
课外大家根据归纳知识结构的标准将自己的作品做进一步的修改。
教学流程图:
《透镜及其应用》的复习课教学设计
成都树德实验中学 杨鹏
设计思想:
本节课是人教社初三物理新教材第三章的复习课,复习课做为传统教学中的一种典型课,由于种种原因,往往导致学生不愿意听,教师也觉得难教。而复习课本身所具有的很多特征正好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要求相一致,而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也明确的提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于是我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将它定位于网络型的复习课。具体来说,我主要从这几个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创新。
1.物理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在国际上,普遍认为的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最重要的,就是提高教学效果,而采用最新技术的最直接效果,就是可以吸引学生,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将直接提高他的学习兴趣,有力的促进其对知识的吸收和应用。为此这节课我设计了一个主题网站,将学生的作品,动画,交互式的问题融入到网站中,形成一个教学的主线。
实际操作过程中,我先让班上的每一位同学制作一个,关于本章节的知识结构的PowerPoint演示文稿。让学生将所学的物理知识与信息技术知识结合起来。上课时学生利用网络共同分析作品,总结规律。另外利用网络,上课的时候学生完成的题目马上可以全班进行分享,例如本节课中,学生填写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就将学生的作业通过网络进行发布,及时的纠正问题。同时,学生的演示也可以同步的播放,从而充分的发挥了网络的作用,这种形式大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个性化的学习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成长环境,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任何教学活动由于各种因素的差异,不可能对每个学生产生相同的效果,也不应该产生相同的效果。而信息技术的加入,为个性化学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支持。例如在这节课中,我让学生通过网络观看同学的作品,这样从那种角度去观察,进度如何,重点如何确定都由学生自己把握,形成自己的观点。同时我还为学生设计了,分层次的巩固练习,和课外知识扩展。当学生提前完成某个正常的教学环节后,可自行有选择的进入。这样让学有余力的同学,能够充分的利用上课的时间,而基础比较差的同学也能找到自己学习的目标,体验成功。
3.协作性学习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面对未来教育的挑战,提出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能力来培养,也就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这就要求教学的进程,一方面要体现独立性,另一方面也要求集中,充分发挥个人在集体中的学习作用。在本节课中,我让学生4个人组成一个小组,当学生观看了作品以后,针对作品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分析,一方面要提出自己的观点,另一方面还要说服同组的成员,达成集体共同的意见。充分体现了一个人在集体中的作用。
4.教师的主导作用
网络和课件的大量应用,很容易将课堂的主体回归,变为了对主体的放任自流,过渡的弱化教师的作用。我在设计的时候,利用网络上的电子举手,电子监控,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进度进行调控。例如,当学生看完了作品以后,我要求学生电子举手,这样就能够很好的掌握学生的完成情况,而且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态度也有所了解,比如一名同学最先完成了,是他对知识掌握非常熟悉,还是看问题很粗心,于是我就可以马上进行指导。这样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都能比较充分的体现。
总之,由于本节课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比较充分的体现出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课堂内的容量比较大,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上完课,我也进行了一些总结分析,觉得还有一些地方应该进行改进。例如:
1. 对学生的作品评价还可以更深入一步,如将学生每个人的作品根据内容完成情况、技术含量、艺术处理等方面让学生对作品进行打分,然后将统计结果立即分发布于网上,这样为后来的分析将打下更好的基础。
2. 由于时间关系,学生阅览有关的课外知识,没能在课堂上进行,以后要更好的控制时间。
3. 教学过程中,我的语言还不够严谨,有些地方不能过于通俗化。
由于第一次上这种类型的课,应该还存在大量的问题,敬请同行批评指正。
本节课是一节网络型的复习课 ,利用网站将学生电子作品、教学动画、分层次练习、问题思考、课外知识导读融合在一起,形成教学的主线,从而实现物理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教学过程中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独特性、协作性,同时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
透镜及其应用的教学教案
课型:新授课
设计人:
教学目的、任务要求:
1、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本章节知识网络的构建,使学生对本章节的知识内容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2)进一步的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知识结构的构建,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加工、应用的能力。(2)根据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意
(3)通过对成像规律的分析,尝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成像规律的应用,乐于将所学的物理知识应用到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去探索其中的奥妙。
教学重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和凸透镜成像规律
教学过程:
【知识网络的构建】
学生通过复习课本、查阅笔记、作业本以及本学习小组内讨论等方法,对本章知识进行整理、归类,细化知识,以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1、知识章节结构:透镜——生活中的透镜——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眼睛和眼镜——显微镜和望远镜
2、知识规律结构:透镜——凸透镜成像规律——透镜的应用(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眼镜、显微镜和望远镜)
3、重点知识填表:
名称 又名 眼镜 实物
形状 光学
符号 性质
凸透镜 老化镜
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凹透镜 发散透镜近视镜
物距 像的性质 像距 应用
倒、正 放、缩 虚、实
u>2f f
f2f 幻灯机
uu 放大镜
【典型例题分析】
学生并完成下面2个例题
例1:在各图的方框内填上适当的光学元件。
学生完成例1后总结填透镜的关键方法是什么?
例2:完成下图中的光路图。
学生完成例2后总结完成透镜光路的关键方法是熟记什么?
训练与检测
1、在如图所示的光学仪器中,使用时主要利用反射成像的是( )
2、关于光现象,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7月我国长江流域出现的日食奇观,可以用光的直线传播理论解释
B.雨过天晴天空会出现彩虹,它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
C.若不注意用眼卫生很容易使眼“近视”,这时就需佩戴用凸透镜制成的眼镜矫正
D.你在岸边看到水中鱼的位置,其实就是鱼在水里的实际位置
3、五一佳节,在常州紫荆公园月季花展上,小明将红色滤色镜(即红色玻璃)挡在照相机镜头前给一株绿叶黄花的月季拍照,照片上该花卉的颜色是
A.绿叶黄花 B.黑叶红花 C.黑叶黑花 D.红叶红花
4、我们学过的许多成语包含了物理知识,下列成语中的“影”哪个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
A.杯弓蛇影 B.形影不离 C.形单影只 D.立竿见影
5.(湖北武汉,2题)下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a为玻璃板,b和c是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为了保证实验效果应选择较薄的玻璃板
B.实验时玻璃板a应与水平桌面垂直放置
C.沿水平桌面移动蜡烛c前应先将点燃
D.该实验最好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
6.(山东莱芜,2题)下列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光现象,对它们的解释正确的是
A.人离平面镜越近,所成的像越大
B.近视眼镜是凸透镜
C.在岸上看到水中的鱼,看到的是鱼的实像
D.红光照在穿白色上衣、蓝色裙子的演员身上,观众看到她的上衣呈红色,裙子呈黑色
8、图10所示的四幅图中,表示近视眼成像情况和近视眼校正后成像情况的图分别是 【 】
A. 图甲和图丙 B. 图乙和图丙 C.图甲和图丁 D.图乙和图丁
9、(1)请在图34中画出光进入玻璃和离开玻璃后的径迹(注意标出法线)。
(2)图35是非正常眼睛的示意图,请在图中适当的位置画出合适的透镜用于矫正。
(3)自行车尾灯的结构如图36所示,夜晚,当有光照射到尾灯时可起到明显警示作用。试画出图中一条光线的反射光线(要求保留必要的辅助线)。
10、如图是一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装置,在竖立的玻璃板前面A处放一支点燃的蜡烛,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B处出现蜡烛的像。
(1)该同学拿一支大小和点燃蜡烛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当移动到B处时,可以看到它跟像完全重合,这一实验现象可以说明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原物体________。
(2)该同学发现用光屏去承接蜡烛在B点的像,像怎么也无法成在光屏上,这一实验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____像(选填“实”或“虚”)
(3)若用刻度尺测量A点到平面镜的距离和B点平面镜的距离,发现它们的值是相等的,这一实验现象说明物像与镜面________(选填“等距”或“不等距”)。
11、在利用光具座进行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探究中:
1)如图甲所示,一束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在光屏上形成了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由图可知,凸透镜对光线具有__________作用,该凸透镜的焦距是__________cm。
(2)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后,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在光屏上得到像,请你指出其中一条可能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调整后,把烛焰放在距凸透镜16cm处时(如图乙),在凸透镜另一侧前后移动光屏,会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__________ 的实像(填写像的性质);__________ (填光学仪器)就是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工作的。如果将蜡烛在乙图的基础上远离透镜,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向__________ (选填“靠近”或“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
课堂总结:
我的收获:
我的疑问:
板书设计:
自我点评:
第三节 透镜及应用习题一
一、填充题
某同学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先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在透镜的另一侧移动光屏,在距透镜10厘米时屏上呈现出最小极高的一点。然后开始在光具座上做实验:
1.为了研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先将蜡烛、______和______依次放到光具座上,然后调节它们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与烛焰的中心大致在______,这是为了使象______。
2.实验用的凸透镜焦距约是______厘米。
3.当烛焰离凸透镜30厘米时,光屏应在透镜另一侧距透镜______移动,光屏在某一位置上会呈现一个清晰、______、______、______象。
4.当烛焰离凸透镜15厘米时,光屏应在透镜另一侧距透镜______移动,在某一位置上光屏上会呈现一个清晰______、______、______象。当蜡烛逐渐消耗而减小,光屏上烛焰的象将随之______(选填“上升”、“下降”)。
5.当烛焰离凸透镜5厘米时,光屏上______,但透过透镜能看到一个______、______、______象
二、选择题
1.放幻灯时银幕上得到的象应该是 [ ]
A.放大正立的实象
B.放大正立的虚象
C.放大倒立的虚象
D.放大倒立的实象
2.在凸透镜成像中,放大实象和缩小实象的转换点在 [ ]
A.焦点处 B.一半焦距处
C.2倍焦距处 D.无法确定
3.已知凸透镜的焦距为10厘米,若将烛焰从距凸透镜30厘米处沿主轴移到15厘米处,那么象的大小将 [ ]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先变大再变小
三、作图题
1.用作图法作图1所示物体AB所成的象。
2.如图2所示,OO′是透镜的主轴,A′B′是物体AB的象,说出这个透镜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并在图中用作图法求出透镜的中心和焦点的位置。
3.完成图3所示的光路图。
透镜及应用答案:
一、1.凸透镜;光屏;同一高度;在光屏中心
2.10
3.f~2f之间;缩小;倒立;实
4.2f以外;放大;倒立;实;上升
5.没有象;正立;放大;虚。
二、1.D 2.C 3.A
三、略
教学目标 :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本章节知识结构的总结,分析和评价,使学生对本章节的内容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2)进一步的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知识结构的观察和分析,并自行得出评价标准,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加工、应用的能力。
(2)根据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意见。
(3)通过对成像规律的分析,尝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成像规律的应用,乐于将所学的物理知识应用到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去探索其中的奥妙。
(2)通过课外知识的引导,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妙。
教学难点 :
1.引导学生归纳知识结构评价标准
2.师生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适应
教学过程 :
教学过程 详案:
1.引入
上节课后,我给大家布置了一个任务,让大家回去以后完成一个本章节的知识结构图,大家完成的情况如何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
同学们点击主页上的“知识结构”。这里有我从大家的作品中选出的五个作品,现在给大家几分钟的时间分别看一看,看的过程中注意比较这五个作品的异同,那么你认为哪一个你觉得最好或者最适合你自己。
如果提前看完的同学,请先举手,再进入巩固练习。根据自己对本章节掌握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练习。
下面可以开始。
2.(学生开始看作品,教师对学生看的情况进行个别辅导)
3.大家已经看得差不多了,那么这些作品之间有什么异同,说说你们最喜欢哪一个,它好在那里,还有什么缺点?前后的四位同学相互讨论一下,推举一位同学准备发言。(讨论开始,时间约3分钟)
4.好了,哪一小组首先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教师灵活处理
(1)如果没有小组发言:看来大家都想把机会让给别人,哪只有我来抽了,第?组。
(2)如果发言很正常:鼓励的语言或者将学生所说的内容的主干进行抽离。
(3)如果发言中有问题:一方面肯定回答正确的部分,一方面指出问题的所在。
(4)如果发言有些偏离了方向或学生对作品分析过多或重复:刚才几个小组的同学表达了他们的看法,还有什么不同的意见吗?或者不必针对作品的每一方面谈,重点谈谈你们最有特点的看法!
刚才大家作品也看了,也根据作品谈了自己的看法,但是似乎大家的观点似乎不是很统一(大家的意见都比较倾向于作品?)为什么大家会有一同的体会呢?现在我想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你们刚才在评价作品的时候是用得什么标准呢?哪位同学先来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谈自己看法,教师对学生所提出的看法进行分析和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得出归纳知识结构的标准)
(包括:1. 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正确性。2. 知识结构之间的联系)
5.本章节中最重要的一个知识点是凸透镜的成像规律,首先我们来填一个表格。大家进入主页上的成像规律。
如果填写过程中有问题的学生,可以利用表格下方提供的提示辅助你完成这个练习。
提前完成的同学,请先举手,再进入巩固练习。
(学生开始填写表格)(教师巡视,并选择一个填写有错误的学生的答案进行全体广播)大家的表格都填写的好了,我选择了一位同学的答案,大家一起来看看,有没有什么问题。
(学生进行分析找出错误)
刚才大家已经对成像规律进行了分析,现在我们思考一个问题:题目一:在成像规律的实验中,物体从二倍焦距以外向透镜靠近的过程中,所成的像有什么变化?(回答的时候,可以利用课件一进行说明)
6.大家对成像规律有了近一步的认识,那么如何将它运用到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几个实际问题!
(1)问题一:给你一个透镜,怎样用最简单可行的方法判断它是不是凸透镜?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
(2)问题二:如何让投影仪投在屏上的字更大一些?(方法、器材不限)
7.小结
今天这堂课,我们对本章节的知识结构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了解了归纳知识结构的一般规律。加深了对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的理解。
8.作业
课外大家根据归纳知识结构的标准将自己的作品做进一步的修改。
教学流程图:
《透镜及其应用》的复习课教学设计
成都树德实验中学 杨鹏
设计思想:
本节课是人教社初三物理新教材第三章的复习课,复习课做为传统教学中的一种典型课,由于种种原因,往往导致学生不愿意听,教师也觉得难教。而复习课本身所具有的很多特征正好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要求相一致,而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也明确的提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 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于是我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将它定位于网络型的复习课。具体来说,我主要从这几个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创新。
1.物理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在国际上,普遍认为的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最重要的,就是提高教学效果,而采用最新技术的最直接效果,就是可以吸引学生,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将直接提高他的学习兴趣,有力的促进其对知识的吸收和应用。为此这节课我设计了一个主题网站,将学生的作品,动画,交互式的问题融入到网站中,形成一个教学的主线。
实际操作过程中,我先让班上的每一位同学制作一个,关于本章节的知识结构的PowerPoint演示文稿。让学生将所学的物理知识与信息技术知识结合起来。上课时学生利用网络共同分析作品,总结规律。另外利用网络,上课的时候学生完成的题目马上可以全班进行分享,例如本节课中,学生填写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就将学生的作业 通过网络进行发布,及时的纠正问题。同时,学生的演示也可以同步的播放,从而充分的发挥了网络的作用,这种形式大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个性化的学习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成长环境,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任何教学活动由于各种因素的差异,不可能对每个学生产生相同的效果,也不应该产生相同的'效果。而信息技术的加入,为个性化学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支持。例如在这节课中,我让学生通过网络观看同学的作品,这样从那种角度去观察,进度如何,重点如何确定都由学生自己把握,形成自己的观点。同时我还为学生设计了,分层次的巩固练习,和课外知识扩展。当学生提前完成某个正常的教学环节后,可自行有选择的进入。这样让学有余力的同学,能够充分的利用上课的时间,而基础比较差的同学也能找到自己学习的目标,体验成功。
3.协作性学习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面对未来教育的挑战,提出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能力来培养,也就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这就要求教学的进程,一方面要体现独立性,另一方面也要求集中,充分发挥个人在集体中的学习作用。在本节课中,我让学生4个人组成一个小组,当学生观看了作品以后,针对作品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分析,一方面要提出自己的观点,另一方面还要说服同组的成员,达成集体共同的意见。充分体现了一个人在集体中的作用。
4.教师的主导作用
网络和课件的大量应用,很容易将课堂的主体回归,变为了对主体的放任自流,过渡的弱化教师的作用。我在设计的时候,利用网络上的电子举手,电子监控,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进度进行调控。例如,当学生看完了作品以后,我要求学生电子举手,这样就能够很好的掌握学生的完成情况,而且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态度也有所了解,比如一名同学最先完成了,是他对知识掌握非常熟悉,还是看问题很粗心,于是我就可以马上进行指导。这样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都能比较充分的体现。
总之,由于本节课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比较充分的体现出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课堂内的容量比较大,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上完课,我也进行了一些总结分析,觉得还有一些地方应该进行改进。例如:
1. 对学生的作品评价还可以更深入一步,如将学生每个人的作品根据内容完成情况、技术含量、艺术处理等方面让学生对作品进行打分,然后将统计结果立即分发布于网上,这样为后来的分析将打下更好的基础。
2. 由于时间关系,学生阅览有关的课外知识,没能在课堂上进行,以后要更好的控制时间。
3. 教学过程 中,我的语言还不够严谨,有些地方不能过于通俗化。
由于第一次上这种类型的课,应该还存在大量的问题,敬请同行批评指正。
本节课是一节网络型的复习课 ,利用网站将学生电子作品、教学动画、分层次练习、问题思考、课外知识导读融合在一起,形成教学的主线,从而实现物理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教学过程 中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独特性、协作性,同时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
第三节透镜及应用习题四
一、填充题
1.在下面表格中写出实象和虚象的区别。
2.已知凸透镜焦距f=4.5厘米。
(1)当物距u=10厘米时,能得到______象;
(2)当象距v=10厘米时,这象是______象;
(3)若物距u=6厘米时,则象距在______范围;
(4)若要得到放大的实象,则象距在______范围;
(5)若要得到实象,则物距在______范围;
(6)若要得到与物在透镜同侧的象,则物距在______范围。
3.用光具座做“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若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把烛焰分别放在A、B、C、D各点(如图1所示),调整光屏位置使其得到清晰的`象。
(1)把烛焰放在______点,屏上出现的象最小;
(2)把烛焰放在______点,屏上出现的象最大;
(3)把烛焰放在______点,当屏上出现清晰象时,屏与凸透镜最远;
(4)把烛焰放在______点,当屏上出现清晰象时,屏与凸透镜最近;
(5)把烛焰放在______点,屏上不能成像。
二、判断题
1.照相底片离开镜头距离应在f和2f之间。 ( )
2.幻灯机幕布离镜头的距离应大于2f。 ( )
3.放大镜离开物体的距离应该在f和2f之间。( )
4.照相机、幻灯机和放大镜都是折射成像。 ( )
5.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等大的虚象。 ( )
三、选择题
1.面对幻灯机幕布,将印有“h”字样的幻灯片插入框中,调节镜头后,在幕布上出现的画面应该是 [ ]
2.要使幻灯片在幕布上的清晰象更大一些,则应该将 [ ]
A.幻灯机靠近幕布,把镜头略向后移动
B.幻灯机向后离幕布远些,把镜头略向后移
C.幻灯机靠近幕布,把镜头略向前移动
D.幻灯机向后离幕布远些,把镜头略向前移
四、说理题
为什么长时间用眼、眼距离书本很近或在运动的车厢中看书等会损害眼睛的调节功能?
透镜及应用答案:
一、1.实际光线会聚而成、屏、倒立;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在光屏一侧通过透镜看物;正立
2.(1)缩小倒立的实(2)放大倒立的实(3)大于2f(4)大于2f(5)大于f(6)小于f
3.(1)A(2)C(3)C(4)A(5)D
二、1.√2.√3.×4.√5.×
三、1.C 2.B
四、略
(透镜及其应用)的复习课_高中物理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本章节知识结构的总结,分析和评价,使学生对本章节的内容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2)进一步的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知识结构的观察和分析,并自行得出评价标准,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加工、应用的能力。
(2)根据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意见。
(3)通过对成像规律的分析,尝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成像规律的应用,乐于将所学的物理知识应用到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去探索其中的奥妙。
(2)通过课外知识的引导,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妙。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归纳知识结构评价标准。
2.师生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适应。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
主要教育目标
课题引入展示主题网站,布置学生观察的任务。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观看作品从学生的作品中选择比较典型的作品供大家观看,并对作品的内容、技术、应用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对信息的分析,加工能力。
分组讨论
通过先前的观看和思考针对作品,进行讨论。提高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学会合作,交流。
评价归纳将感性的认识进一步的提升,形成知识结构的评价标准。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以及如何用物理语言进行表达。
复习规律利用课件填写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表格。加强成像规律有理解,为其的应用打下基础。
巩固练习通过课件由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进行总结。提高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应用利用几个问题,将凸透镜成像规律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对科学技术的探索意识。
总结
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小结。知识的回顾。
作业
修改自己的作品。内容的进一步理解。
教学过程详案:
1.引入
上节课后,我给大家布置了一个任务,让大家回去以后完成一个本章节的知识结构图,大家完成的情况如何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
同学们点击主页上的“知识结构”。这里有我从大家的作品中选出的五个作品,现在给大家几分钟的时间分别看一看,看的过程中注意比较这五个作品的异同,那么你认为哪一个你觉得最好或者最适合你自己。
如果提前看完的同学,请先举手,再进入巩固练习。根据自己对本章节掌握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练习。
下面可以开始。
2.(学生开始看作品,教师对学生看的情况进行个别辅导)
3.大家已经看得差不多了,那么这些作品之间有什么异同,说说你们最喜欢哪一个,它好在那里,还有什么缺点?前后的四位同学相互讨论一下,推举一位同学准备发言。(讨论开始,时间约3分钟)
4.好了,哪一小组首先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教师灵活处理
(1)如果没有小组发言:看来大家都想把机会让给别人,哪只有我来抽了。
(2)如果发言很正常:鼓励的语言或者将学生所说的内容的主干进行抽离。
(3)如果发言中有问题:一方面肯定回答正确的部分,一方面指出问题的所在。
(4)如果发言有些偏离了方向或学生对作品分析过多或重复:刚才几个小组的同学表达了他们的看法,还有什么不同的意见吗?或者不必针对作品的.每一方面谈,重点谈谈你们最有特点的看法!
刚才大家作品也看了,也根据作品谈了自己的看法,但是似乎大家的观点似乎不是很统一(大家的意见都比较倾向于作品?)为什么大家会有一同的体会呢?现在我想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你们刚才在评价作品的时候是用得什么标准呢?哪位同学先来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谈自己看法,教师对学生所提出的看法进行分析和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得出归纳知识结构的标准)
(包括:1.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正确性。2.知识结构之间的联系)
5.本章节中最重要的一个知识点是凸透镜的成像规律,首先我们来填一个表格。大家进入主页上的成像规律。
如果填写过程中有问题的学生,可以利用表格下方提供的提示辅助你完成这个练习。
提前完成的同学,请先举手,再进入巩固练习。
(学生开始填写表格)(教师巡视,并选择一个填写有错误的学生的答案进行全体广播)大家的表格都填写的好了,我选择了一位同学的答案,大家一起来看看,有没有什么问题。
(学生进行分析找出错误)
刚才大家已经对成像规律进行了分析,现在我们思考一个问题:题目一:在成像规律的实验中,物体从二倍焦距以外向透镜靠近的过程中,所成的像有什么变化?(回答的时候,可以利用课件一进行说明)
6.大家对成像规律有了近一步的认识,那么如何将它运用到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几个实际问题!
(1)问题一:给你一个透镜,怎样用最简单可行的方法判断它是不是凸透镜?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
(2)问题二:如何让投影仪投在屏上的字更大一些?(方法、器材不限)
7.小结
今天这堂课,我们对本章节的知识结构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了解了归纳知识结构的一般规律。加深了对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的理解。
8.作业
课外大家根据归纳知识结构的标准将自己的作品做进一步的修改。
第三节透镜及应用习题二
一、填充题
1.小孔成像和影子的形成都说明光在______传播的。
2.当反射光线垂直平面镜时,其反射角为______度,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为______度。
3.在图1中,图______能表示光从真空射入透明物质,图______表示光从透明物质射入到真空里。
4.一块矩形玻璃切割成甲、乙两块,其形状如图2所示。那么能使光线发散的是______,能使光线折射的是______,具有焦点的是______。
5.已知照相机镜头焦距为7厘米,则照相机暗箱长度L应在______范围。
二、是非题
1.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时必须把要观察的物体放在焦点以外才能看到正立、放大的虚象。 ( )
2.幻灯机成像原理是当_f6 2f>u>f时,凸透镜能成倒立、放大的实象。( )
3.透过凹透镜的光束,折射后只能是发散光束。 ( )
4.平面镜里所成的虚象,人眼睛不去观察是不存在的。 ( )
5.光从太阳到地球传播的`路线是直的。( )
三、选择题
1.下列现象中,不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的是 [ ]
A.影子B.月食、日食
C.小孔成像 D.海市蜃楼
2.镜面与水平桌面与一个夹角为θ,有一个小球在镜面前某一高度自由落下,可看到平面镜里小球的象正沿水平方向运动,则镜面和桌面的夹角θ是 [ ]
A.30° B.45°
C.60° D.任意角度
四、作图题
作出图3所示各图中平面镜放置的位置,并求出平面镜与水平方向间的夹角。
透镜及应用答案:
一、1.同一物质中沿直线
2.零;零
3.B、C;B、D
4.乙;甲、乙;甲、乙
5.14厘米>L>7厘米
二、1.×2.√3.×4.×5.×
三、1.D 2.B
四、60°;15°;15°
第三节透镜及应用习题三
一、填充题
1.照相机是利用凸透镜能成______、______象的原理制成的。
2.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______镜,摄影时人站在距离透镜______焦距之外,在胶卷上形成的是一个______、______的象。
3.睛眼能看清的最远的地方叫做______点,最近的地方叫做_____点,眼睛的明视距离是______厘米。
4.投影仪应用了凸透镜能成______、______象的原理制成的。
5.用来观察细小物体的放大镜是一个焦距较______的凸透镜,被观察的'物体应放在放大镜的______以内,通过放大镜可看到物体成______、______的______象。
二、是非题
1.经放大镜放大后的象比物体远一些。 ( )
2.照相机的底片与镜头的距离应大于2倍焦距 ( )
3.投影仪投放在幕上的象对幻灯片来说是正立、放大的实象。( )
4.患远视眼人的眼睛,其近点比正常眼远。 ( )
5.纠正近视眼的方法是戴上用凹透镜制成的眼镜。 ( )
三、选择题
1.照相机照相时,要得到清晰的象必须调节 [ ]
A.镜头与物体的距离
B.镜头与底片的距离
C.物体与底片的距离
D.以上都不对
2.患近视眼的人,他眼睛的近点和远点与正常人眼睛相比 [ ]
A.近点比正常眼近,远点比正常眼远
B.近点比正常眼远,远点比正常眼近
C.近点和远点都比正常眼近
D.近点和远点都比正常眼远
3.与电影放映机成像原理相当的仪器是 [ ]
A.照相机 B.放大镜
C.投影仪 D.潜望镜
四、说理题
把一滴水滴在纸面的字上,看到的字比原来放大了,为什么?
透镜及应用答案:
A卷:一、1.缩小;实
2.凸透;2倍;缩小;倒立
3.远;近;25
4.放大;实
5.短;焦点;正立;放大;虚
二、1.√2.×3.×4.√5.√
三、1.B 2.C 3.C
四、略
力矩平衡条件的应用物理教案
关于残缺圆盘重心的分析
例1 一个均匀圆盘,半径为 ,现在在园盘靠着边缘挖去一个半径为 的圆孔,试分析说明挖去圆孔后,圆盘的重心在何处.
解析:由于圆盘均匀,设圆盘的单位面积的重力为 ,
为了思考问题的方便,我们设想在大圆盘的另一侧对称地再挖去一个半径等于 的小圆,如图所示,我们要求的是红色的小圆盘与灰色部分的重心位置,根据对称性, 一定是大圆圆心 与小圆圆心 连线上,设 ,则 .
如果我们用手指支撑在 点,则这个物体会保持平衡,这两部分的重心对 点的力矩满足平衡条件.这两部分的重力分别是 及 .
可列出力矩平衡方程
解方程,得出: .
关于一端抬起的木杆重力问题
例2 一个不均匀的长木杆,平放在地面上,当我们抬起它的一端(另一端支在地面上),需要用500N的力;如果抬另一端,发现这回需要用800N才能抬起.请分析说明这根木杆的重力是多少?
解析:设木杆长为 ,重力为 ,已知抬起 端时用力为500N,抬起 端时用力大小为800N.可以假设木杆的重心距 端为 ,距 端为 .
抬 端时,以 端点为轴 由力矩平衡条件可得
抬 端时,以 端点为轴 由力矩平衡条件可得
联立上面的两方程式可得
关于圆柱体滚台阶的问题
例3 如图所示,若使圆柱体滚上台阶,要使作用力最小,试分析作用力的作用点应作用在圆柱体截面的什么位置?
解析:根据题意:
在圆柱体滚上台阶的过程中,圆柱体与台阶相接处为转动轴.
由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条件可知:在匀速转动时圆柱体的重力的力矩应与作用力的力矩相等.又因为圆柱体的重力和它对转动轴的力臂是确定的,所以要使作用力最小其力臂一定最长,又因为转动轴在圆柱体的边缘上,作用力的作用点也要在圆柱体的边缘上,要想作用力的力臂最长就只有圆柱体截面的直径,如图;作用力的方向是垂直圆柱体截面直径向上,如图所示:
透镜
1、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
2、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生活中的透镜
1、照相机:u >2f 成缩小 、倒立的实像
2、投影仪:f
3、放大镜:u
照相机、投影仪要使像变大,应该让透镜靠近物体,远离胶卷、屏幕
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距(u)
像的性质
应用
u﹥2f
倒立、缩小的实像
照相机
f﹤u﹤2f
倒立、放大的实像
投影仪
u﹤f
正立、放大的虚像
放大镜
1、焦点以外成实像,物体距离凸透镜越远像越小,像距越小。
2、焦点以内成虚像。
眼睛和眼镜
1、近视眼成像在视网膜前,晶状体太厚,需戴凹透镜调节。
2、远视眼成像在视网膜后面,晶状体太薄,需戴凸透镜调节。
眼睛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胶卷)
显微镜和望远镜
1、显微镜由目镜和物镜组成,它们使物体两次放大。
2、望远镜由目镜和物镜组成,物镜使物体成缩小、倒立的实像,目镜成放大的像。
1、显微镜的目镜相当于放大镜,物镜相当于投影仪。
2、天文望远镜的目镜相当于放大镜,物镜相当于照相机。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