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的阅读题及答案
- 文档
- 2024-08-31
- 117热度
- 0评论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危机》的阅读题及答案,本文共12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抗生素危机》阅读题的答案
试题内容: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每小题3分)
关于抗生素危机,早在1945年青霉素的发现者亚历山大?弗莱明就提出过。他说,如果人们缺乏科学常识,造成抗生素使用不当,那么,就会让人体细菌产生抗药性,从而引发严重后果。不幸的是,这事让他言中了。
一个医学常识是,抗生素可以用来对抗细菌,但对病毒无效。可是,许多患了病毒性感冒或者流感的病人都要求医生给他们开抗生素处方。而为了尽快摆脱纠缠的患者,增加自己的收入,医生们常常会如他们所愿。可正是这样滥用抗生素,才使得人体细菌产生了抗药性。有时,即使医生遵守规范开出了抗生素,相当多的病人不按时、按量、按疗程服药,这同样会给细菌提供适应环境、伺机还击的机会。另外,在世界上很多地区都可以轻易获得一个人想要的抗生素,尤其是在那些并不发达国家中,甚至不需要拿出任何处方就能拿到抗生素,而这进一步增加了细菌产生抗药性的几率。而且,抗生素使用不当的范围并不仅仅限于人类本身,在动物身上滥用的抗生素数量也大得惊人。美国一位微生物学家曾对全美抗生素使用进行过统计,结果发现全美80%的抗生素都用在了牲畜身上,而人类这么做只是想让健康的牲畜快速生长,从而提高产量。
有人提出让制药公司想办法解决细菌的耐药性问题。实际上制药公司的抗生素前景并不美好。上世纪90年代至今,致力于研发此类新药的大型公司已经从18家减少到了4家。这是因为发现新的抗生素太难了。在抗生素种类已经暴涨的现代,要发现新的种类就没那么容易了,即使是对已经存在的抗生素进行简单改进也并非易事。因此,研究新抗生素往往是吃力不讨好的事。而且,除了最费时耗力的“穷尽筛选法”,寻找抗生素再也没有更先进的好方法。尽管英国大型制药公司曾花了数百万经费想研究出新的寻找药物标靶的方法,但最终都以两手空空而草草收场。此外,对抗生素的投资不能带给制药公司更高的利益。虽然耐药性感染一旦发生便会非常严重,但所占的比例却很低,而这样一来,市场规模也不会太大。事实上,大多数耐药性问题都发生在负担不起新型药物的贫困国家,这对进行研发新抗生素的制药公司可起不到什么鼓励作用。
如今,随着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病原体越来越多,科学家终于重视起这个问题来了,在抗生素目渐枯竭的今天,科学家正在研发一种群体阻断药物——这种药物并不杀死病菌,而是阻止它们发动攻势,但是遗憾的是,现在这些药物还不能应用于临床,所以指望它们立即见效是不明智的。
不过,另一些科学家想到了大自然。我们都知道,新鲜的空气和阳光对人体有益,却很少有人知道它们还是最天然的抗生素。新鲜空气不仅能够稀释空气中病原体,还能有效地杀死它们,而阳光不仅同样具有杀菌作用,还能促进人体制造维生素D,使人自身的免疫系统得到增强。
现在,许多漂亮的医院大楼建立起来了,但却有更多的阳光和新鲜空气被挡在了外面,他们关闭了窗户,换用了全新的通风系统,靠过滤器来驱动空气循环,而这简直太糟糕了,因为医院才是耐抗生素和伤口感染的最大致病源。在英国,大约有9%的病人是在住院期间感染上新的传染病的。
当然,这也不是说拉开窗帘,打开窗子就能治愈病人,而是说我们不应该忽略有效的'天然抗生素。既然阳光和新鲜空气能降低人们被感染的几率,那我们为什么不照做呢?
(节选自《大科技百科新说》3期,有删节)
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研发抗生类新药的大公司很难发现新的抗生素,且投资收益不高,故这类公司的前景并不美好。
B.群体阻断性药物能够阻止病菌发动攻势,且能够有效解决抗药性问题。因此,开发这种药物的潜力巨大。
C.许多医院大楼关闭了窗户,靠过滤器来驱动室内空气循环,这实际上增如了病人感染的几率。
D.由于细菌的抗药性越来越强,抗生素的发展逐渐走向尽头,人类可能退回到抗生素没有发明之前的时代。
2.下列各项,不属于分析“人体细菌产生抗药性”原因的一项是 ( )
A.病人和医生出于各自的考量而滥用抗生素。
B.许多病人不遵医嘱,不按时按量、按疗程服用抗生类药物。
C.世界上许多地区,尤其是在那些不发达的国家中,不需要处方就能拿到抗生类药物。
D.为了提高牲畜的产量,人类也在动物身上大量使用抗生素。
3.根据全文内容,最适合做这篇文章标题的一项是 ( )
A.抗生素的末路来生 B.抗生素的穷途末路
C.抗生素的滥用成灾 D.抗生索的暗中摸索
试题答案:
一、(9分)
1.B
2.C
3.A
9月29日消息,自1675年荷兰科学家列文虎克(音译)第一次发现细菌以后,人们才知道周围存在着许多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生物。这些生物有些对人类无害甚至有益,有些则会引起致命的疾病。为此,科学家发明了抗生素来专门对付有害菌。
医学界把那些治疗细菌、真菌或立克次氏体感染的药物称作抗生素,这类药物是从细菌或霉菌中分离的,或者是人工合成的,它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抑制感染,如:抑制细胞壁合成;激活一系列溶解细胞壁的酶,增加细胞膜通透性;干扰蛋白质合成或者核酸合成等。
研究人员发现,使用抗生素的几十年时间里,通过细菌间的遗传物质传递,菌群的抗药性明显增加,有的甚至产生了多重抗药性。如果将细菌限制在正常环境内,这类有抗药性的细菌或许对人无害,但一旦污染伤口或引起术后感染,将会产生致命后果,这些耐药细菌毒力很强而大多数高效抗生素又战胜不了。许多可怕的毁灭性新生或再生性传染疾病正在世界各个角落出现,如20世纪50年代在欧美就发生了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感染,这种感染很快席卷全球,有5000万人被感染,50多万人死亡。
各国学者研究发现,耐药菌的出现是人类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直接后果,并且细菌产生耐药性的`速度远远快于人类新药开发的速度。如不遏止,人类将进入后抗生素时代,即回到抗生素发现之前人们面对细菌性感染束手无策的黑暗时代。
中国是世界上滥用抗生素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世界卫生组织在国际范围内的调查显示,住院患者使用抗生素的约30%,而我国却占80%~90%,其中使用广谱抗生素或联合使用两种以上抗生素的占58%,就连门诊感冒患者都有75%使用抗生素,大大超过了已经很不正常的国际平均水平,这使得我国的细菌耐药性问题尤为突出。我国临床分离的一些细菌对某些药物的耐药性已居世界首位。
造成我国抗生素滥用的原因有很多,有几点可能是我们应该特别关注的:一是医疗卫生系统对医务人员如何正确使用抗生素缺乏行政与法律的规定,医务人员在抗生素的使用上存在不规范的操作。二是抗生素在畜牧业中的大量使用,导致在环境中大量的抗生素释放和耐药细菌的驯化与进化。这不光是我们国家的问题,也是全球性的问题。
当前,世卫组织已呼吁各国采取紧急措施杜绝多重耐药菌株的出现和传播。越来越多的国家更多的是被迫采取立法手段禁用抗生素。我国已再次将抗生素明确规定为处方用药,同时,正在起草《合理使用抗生素指南》,并下发了《关于开展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宣传活动的通知》,以此来规范对抗生素的使用。
1.根据文意,下列关于抗生素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抗生素是从细菌或霉菌中分离的,或者是人工合成的,可以治疗细菌、真菌或立克次氏体感染的药物,但是不能滥用。
B.抗生素抑制感染的方式有抑制细胞壁合成、干扰蛋白质合成或者核酸合成等等。
C.科学家发明抗生素来对付有害细菌,人类使用抗生素的历史可以回溯到1675年。
D.如果进入后抗生素时代,由于细菌的耐药性越来越强,人们将难以用抗生素来治疗细菌性感染。
2.根据文意,对人类面临抗生素危机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滥用抗生素使很多细菌对抗生素产生了严重的耐药性,各种细菌都产生了多重耐药性。
B.人类新药开发的速度跟不上细菌产生耐药性的速度,如不遏止人类不合理使用抗生素这一现象,人类将进入后抗生素时代。
C.抗生素的大量运用降低了人的抵抗能力,使人更容易受到细菌的侵害。
D.抗生素危机已经引起人类高度注意,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办法就是立法禁用抗生素。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为彻底解决耐药细菌对人类的危害,人类将集中主要精力,研究新型的更高效的抗生素。
B.抗生素危机凸现了当前医疗界道德缺失问题之严重,可以想见,国家将加强医疗道德建设。
C.在畜牧业中,只要科学合理地使用抗生素,就不会出现耐药细菌的驯化与进化。
D.如果多重耐药菌株的出现和传播在我国越来越严重,那么我国采取立法手段禁用抗生素不是不可能的。
参考答案:
1、C(与原文第一节不符,这一时间是发现细菌的时间)
2、B(A各种及都有误C 文中并未谈及人的抵抗能力降低D最佳办法有误)
3、D(A人类要做的不是研制新的,而是先解决出现的问题B无中生有C只要就有误)
不久前,中国和美国爆出了关于各自国民素质的新闻。
我们的新闻是:根据两年一度的“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从到,中国人的阅读率下降了8.7个百分点,20的国民阅读率为51.7%。然而,这不过是我们这里的“花边新闻”。
而美国的新闻是: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对41个国家的调查,美国学生的数学和科学能力在各国平均线下。其实,这在几年前就是人所共知的事实。实际上,美国八年级学生的表现和以前相比,这次还有所提高。但这个消息还是很有爆炸性。主要报纸连篇累牍地讨论,仿佛全国陷入危机。……
看来,人家对这个坏消息本能的反应是:没有数学,国民丧失了精确的抽象思维能力。那么,不读书使中国人丧失了什么呢?
阅读是人类传递信息最有效的、不可替代的手段。因为通过阅读接受信息,最能体现信息接受者的主体性。
比如,你在读书时,速度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调节,有些段落可以反复琢磨,做笔记,甚至对之质疑、挑战。接受信息的过程和思想的过程可以充分的混合。
阅读的另一特点是个人性。阅读不是朗诵,是默读,不和别人分享。读者和书之间可以建立个人的关系。其他传媒大多有某种公共性,即使自己关起门来看电视,常常也感到四周有人。所以,阅读给个性化的信息传递创造了最大的自由。信息的接受者对所接受的信息有充分的个人解释权,最大限度地免除其他受众的影响。
因此,一个人不读书,接受信息就常常是从众的、被动的、缺乏分析的`。一个民族不读书,这个民族的文化就丧失了创造性、批判性,个人就会被群体所淹没。这里最有意思的就是读经。读经大概是我们近年来罕见的读书运动了,但读经是背书,把读书过程中思想的空间都去掉,学童跟着录音机走一样,失去了自己对这个过程的控制权。这和阅读已经没有什么关系。
从这样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出阅读率下降所代表的危机。我们目前的不少产业在一定程度上还在依靠外资;人家给钱,给设计,我们照着样子做,出力气就行了。流水线如同一直往前走的DVD和录音带,劳动者只能被动跟进,当然没有质疑、批判和创造的空间。中国的一些白领也是规规矩矩、照本宣科,属于跟着别人走的阶层。阅读虽然是在接受信息,却是一种“跟着自己走”的信息处理活动。这对能保住自己的工作就很庆幸了的白领,当然是多余的。
但当今是鼓励冒险、创新、让世界“跟着自己走”的时代。比尔·盖茨、GOOGLE的创建人,都是因为敢于让世界跟着自己走而出头的,目前美国30%的劳动力属于“创造阶级”,不是他们追工作,而是工作追他们:各种高技术公司,都要跑到这些人聚居的昂贵城市安营扎寨。因为离开了这些人的异想天开,企业就失去了动力。而这些人,是一定要阅读的。
中国人是否阅读,将从某种层面上说决定是世界跟着中国走,还是中国跟着世界走。(选自.1.28.《中国红十字报》有删改)
【问题】
1、请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3分)
(1)这不过是我们这里的“花边新闻”。花边新闻:
(2)中国的一些白领也是规规矩矩,照本宣科。白领:
(3)国为离开了这些人的异想天开,企业就失去了动力。异想天开:
2、开头引用了中美两国有关国民素质的新闻在文中所起何种作用?(2分)
3、作者认为阅读的特点可概括为哪两种?(2分)
4、第9段“这对能保持自己的工作就庆幸了的白领,当然是多余的”句中的“这”具体指代什么内容?(2分)
5、联系全文,作者认为读书率下降将会导致什么危机?请作概括说明(要求在20字以内)(2分)
6、全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并请用相应的语句加以说明。(2分)
7、你认为提高读书率的有效途径有哪些?请列举出你认为可行的两条措施来。(2分)
【参考答案】
1、(1)不太引人注目的消息;(2)企业的高层管理者;(3)创造力、创造天赋。
2、(1)引出论题或作为全文的引子;
3、接受信息;个人性;
4、接受信息并处理信息的阅读活动。答“阅读活动”也可;
5、民族文化将丧失创造性、批判性。
6、摆事实(或举例论证)讲道理;或正反对比。例略。
7、如提高义务教育普及层面;文化教育部门广泛开展读书竞赛活动;政府设置专项奖学金;加强对国民读书教育的宣传力度等。
危机阅读及答案解析
①宁静的小区道路两旁,停满了私家车。可谁也没有想到,平时停得好好的车,竟惨遭毒手,被利器划得伤痕累累。粗略估计,仅修理这些划痕,就需要四五万元。车主们都愤怒了,有人报了警,他们发誓要揪出恶意划车的人,重加惩罚。
②小区的监控被调了出来。从监控录像上可以看出,是一大一小两个孩子干的。大一点的像个小学生,脚下还踩着滑板,小的估计才上幼儿园。他们一路走,一路划。这是谁家的孩子?胆子也太大了!太没教养了!但监控看不太清,没人能认出这两个孩子。
③警方开始调查。网络和第二天的报纸,都报道了这件事。第二天下午,一位妇女给派出所打电话,说划伤汽车的是她的孩子。
④她也住在那个小区。她是第二天才从网上看到了小区车辆被划伤的帖子的。帖子中描述的两个孩子,大的很像她的孩子,小的应该是她同学的孩子。当时,两个孩子下楼去玩。时间、地点、两个孩子的特征都吻合。她也去过小区物业处,调看了监控录像,果然是她的孩子。她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冷静下来后,她是这样处理的——
⑤给派出所打电话,毫不犹豫地告诉民警:“车是我的孩子划的,我们将承担全部责任。”
⑥晚上,儿子放学回家。她问儿子:“是不是你干的?”儿子低头不说话。她对儿子说:“你是男子汉,是你做的,就要敢于承认。”儿子承认是他干的。她又问他:“如果你的折叠车被人划伤了,你心不心疼?”儿子说:“心疼。”她说:“你的折叠车几百元就可以买到,而人家的车,一二十万,有的甚至上百万,你说人家会不会心疼?”儿子说:“妈妈,我错了!”
⑦她打印了一份致歉信,向所有车被划伤的车主表达歉意,并表示承担全部责任和修理费用。她复印了几十份致歉信,和孩子一起把它们张贴在小区所有的出入口和楼梯口。
⑧她联系了一家信誉很好的汽车修理厂,负责修理所有被孩子划伤的汽车。
⑨儿子在课余折叠了很多纸船,上面都醒目地写着“对不起”三个大字,他要将这些船作为礼物,送给车主们。第二天、第三天,连续两个晚上,等儿子做完作业,她领着孩子,挨家挨户登门道歉。她要求,门铃都由儿子自己来摁。每到一家,孩子一进门就说:“对不起,我不知道划车的后果这么严重,请你们原谅我。”车主们笑着接受了孩子的纸船和道歉。
⑩一场危机,被这位母亲成功地化解了。(选自《读者》第9期,有删改)
1.概括相关情节,填写在空格内(字数与所给空格数相同)。
2.小说题为“危机”,根据全文内容分析:这位母亲面临的“危机”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摘录文中与划线句内容相照应的一句话,并简析这两句话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教育需要智慧。“母亲”的做法给了我们什么有益的启示?选择一点,结合本文内容或联系生活实际,发表你的见解。(80—1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示例:“处理”,教子认错、贴致歉信、领儿道歉
2.示例:这位母亲面临的“危机”一是车主们因车被划伤而愤怒(地要重惩划车人),二是自己孩子犯了错却不能认识这是犯错。
3.与划线句相照应的一句话是“车主们笑着接受了孩子的纸船和道歉”。这两句话对表现主题的作用是:车主们一“怒”一“笑”,前后照应,形成对比,表明划车事件因得到赔偿和孩子认错而圆满解决,侧面烘托母亲对危机处理的智慧。
4.示例一:母亲以保护孩子幼小的心灵为前提教育孩子。孩子犯了错,她没有雷霆大怒,没有严厉呵斥,没有粗暴指责,而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孩子切身感受到错误的严重性,心灵上也没有留下阴影。
示例二:母亲能以身作则,教育孩子懂得承担责任。“但监控看不太清,没人能认出这两个孩子”,表明她本可以逃避责任,但她主动担当,给孩子树立了勇于承担责任的好榜样,引导孩子的心灵趋向纯真。
示例三:母亲让孩子亲身体验改正错误的感受。她让孩子亲手做认错的事,亲口说道歉的话,这是让儿子能正视自己的错误,懂得知错即改就能获得别人的谅解的道理,教育孩子不逃避责任,学会担当。
示例四:母亲采用符合儿童心理的方式教育孩子。她以儿子的折叠车和人家的私家车比较,让孩子设身处地地认识错误;有些父母信奉“打骂出孝子”,用责罚的教育方式,不但不能达到教育目的,还会让孩子产生自卑或逆反心理。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危机
孙道荣
①宁静的小区道路两旁,停满了私家车。可谁也没有想到,平时停得好好的车,竟惨遭毒手,被利器划得伤痕累累。粗略估计,仅修理这些划痕,就需要四五万元。车主们都愤怒了,有人报了警,他们发誓要揪出恶意划车的人,重加惩罚。
②小区的监控被调了出来。从监控录像上可以看出,是一大一小两个孩子干的。大一点的像个小学生,脚下还踩着滑板,小的估计才上幼儿园。他们一路走,一路划。这是谁家的孩子?胆子也太大了!太没教养了!但监控看不太清,没人能认出这两个孩子。
③警方开始调查。网络和第二天的报纸,都报道了这件事。第二天下午,一位妇女给派出所打电话,说划伤汽车的是她的孩子。
④她也住在那个小区。她是第二天才从网上看到了小区车辆被划伤的帖子的。帖子中描述的两个孩子,大的很像她的孩子,小的应该是她同学的孩子。当时,两个孩子下楼去玩。时间、地点、两个孩子的特征都吻合。她也去过小区物业处,调看了监控录像,果然是她的孩子。她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冷静下来后,她是这样处理的
⑤给派出所打电话,毫不犹豫地告诉民警:车是我的孩子划的,我们将承担全部责任。
⑥晚上,儿子放学回家。她问儿子:是不是你干的?儿子低头不说话。她对儿子说:你是男子汉,是你做的,就要敢于承认。儿子承认是他干的。她又问他:如果你的折叠车被人划伤了,你心不心疼?儿子说:心疼。她说:你的折叠车几百元就可以买到,而人家的车,一二十万,有的甚至上百万,你说人家会不会心疼?儿子说:妈妈,我错了!
⑦她打印了一份致歉信,向所有车被划伤的车主表达歉意,并表示承担全部责任和修理费用。她复印了几十份致歉信,和孩子一起把它们张贴在小区所有的出入口和楼梯口。
⑧她联系了一家信誉很好的汽车修理厂,负责修理所有被孩子划伤的汽车。
⑨儿子在课余折叠了很多纸船,上面都醒目地写着对不起三个大字,他要将这些船作为礼物,送给车主们。第二天、第三天,连续两个晚上,等儿子做完作业,她领着孩子,挨家挨户登门道歉。她要求,门铃都由儿子自己来摁。每到一家,孩子一进门就说:对不起,我不知道划车的.后果这么严重,请你们原谅我。车主们笑着接受了孩子的纸船和道歉。
⑩一场危机,被这位母亲成功地化解了。
1.概括相关情节,填写在空格内(字数与所给空格数相同)。2.小说题为危机,根据全文内容分析:这位母亲面临的危机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摘录文中与划线句内容相照应的一句话,并简析这两句话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教育需要智慧。母亲的做法给了我们什么有益的启示?选择一点,结合本文内容或联系生活实际,发表你的见解。(801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示例:处理,教子认错、贴致歉信、领儿道歉
2.示例:这位母亲面临的危机一是车主们因车被划伤而愤怒(地要重惩划车人),二是自己孩子犯了错却不能认识这是犯错。
3.与划线句相照应的一句话是车主们笑着接受了孩子的纸船和道歉。这两句话对表现主题的作用是:车主们一怒一笑,前后照应,形成对比,表明划车事件因得到赔偿和孩子认错而圆满解决,侧面烘托母亲对危机处理的智慧。
4.示例一:母亲以保护孩子幼小的心灵为前提教育孩子。孩子犯了错,她没有雷霆大怒,没有严厉呵斥,没有粗暴指责,而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孩子切身感受到错误的严重性,心灵上也没有留下阴影。
示例二:母亲能以身作则,教育孩子懂得承担责任。但监控看不太清,没人能认出这两个孩子,表明她本可以逃避责任,但她主动担当,给孩子树立了勇于承担责任的好榜样,引导孩子的心灵趋向纯真。
示例三:母亲让孩子亲身体验改正错误的感受。她让孩子亲手做认错的事,亲口说道歉的话,这是让儿子能正视自己的错误,懂得知错即改就能获得别人的谅解的道理,教育孩子不逃避责任,学会担当。
示例四:母亲采用符合儿童心理的方式教育孩子。她以儿子的折叠车和人家的私家车比较,让孩子设身处地地认识错误;有些父母信奉打骂出孝子,用责罚的教育方式,不但不能达到教育目的,还会让孩子产生自卑或逆反心理。
山水的危机阅读答案
山水画家所欲完成的自然是造化世界,不是由各种绘画图式构成的山川。中国画要“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但是“师法造化”与培根的“阅读大自然之书”全然不同,造化并非一山一水,亦非万物之集合。造化是大衍运行、生成化育,是创造和变化。造化有道却无定法,师法造化就是得万物生成变化之机枢,所以中国文人画家与世界所发生的最重要的关系不是模仿,而是起兴。起兴是在时机之中由一物一景引发的感怀兴致,世界与人的共在关系由此情激荡而出。所以此时所说的世界,既非寻常实证科学家所欲观察的自然世界,亦非知识论者所谓的认知对象,而是“造化”,是浑然天地,当是时,万物皆备于我而有我在焉。山水者,本是天地之假名,山水画或者更宽广的山水艺术,承栽的是我们的世界经验,用古人的话说——自有沟通天地之工。这是一门最能够体现中国人的世界观的艺术。在现代性的进程中,无论从视觉上还是思想上说,文人所表述的山水世界已经被彻底扰乱以至于粉碎了。山水画成为一种特定的题材,一种风格
样式,一种艺术史上的现成品,因而它也就彻底丧失了其“世界观意义”。在这种境遇中,山水画早已经被抛掷到一种不及物状态,深深地陷入其表述与本体的危机。
山水画是一种回忆,作画是回忆,观画也是回忆,一种使回忆可视化,另外一种则令回忆现实化;前者将造化拢聚于图画,后者却沿着图画回返造化。古人观画,画卷是追想山水之中介,后人观画,则是以真山水之经验为中介以求对画意之了然。而今日艺术家,则无时不以艺术创作自律,动辄以笔墨技巧与视觉冲击自诩,距山水之道远矣。
山水,是一门世界观的艺术,它能够发显造化之秘,皆因其终极原则是“道法自然”。道以自然为法,“法”就超出了西方自然法语境中的最根本之契约,也超出了法令、制度之范畴。“法”之为法,通达于自然。“自然之法”恰是中国山水经验之精神所系。山水画讲求“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而此“造化”绝非一山一水,而是生成变化;此“心源”也绝非主体的精神,是天地之心。天地不仁,天地本无心,画者欲取造化之无尽藏,继而为“天地立心”。这正是中国山水画之“不二心法”。明清以来,画者自囚于书斋之内,流连于古人之法,此自然心法寥落已久,此不惟画者之疾,亦为思者之憾。
近世之“山水危机”绝不只是山水画的危机。在百年后看来,山水之危机实是中国现代性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不仅意味着传统自然观的失落,也意味着历史观的破碎。在二十世纪的山水画面上所呈现的是文明冲突中山河的破碎与扰乱,是一个符号与意象的乱世。
山水经验与我们的感受力虽然已日渐衰微,却并非不可挽回。要在当下重新点亮山水之世界经验,并非于滔滔逝水中寻找记忆的刻度,我们得在当下的处境中重新学习,重新发掘,在与现成经验的斗争中重新发现。
(摘编自高士明《山水的危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画要“师法造化”,但与培根的“阅读大自然之书”完全不同,这里的造化指的是创造和变化,而不是一山一水和万物之集合。
B、中国文人画家在创作中与世界所发生的最重要的关系是起兴,因为造化有道却没有定法,师法造化就是求得万物生成变化的关键。
C、中国文人画家眼中的世界不是寻常实证科学家所欲观察的自然世界,也不是知识论者所谓的认知对象,而是“造化”,是浑然天地。
D、山水画或者更宽广的山水艺术,是沟通天地的技艺,承载的是我们的世界经验,是最能够体现中国人的世界观的艺术。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山水画和观山水画都是一种回忆。前者使回忆可视化,将造化拢聚于图画;后者令回忆现实化,沿着图画回返造化。
B、古人观画,中介是画卷和真山水的.经验;今日艺术家则以艺术创作自律,以笔墨技巧与视觉冲击自夸,远离山水之道。
C、“自然之法”恰是中国山水经验之精神所系。中国山水画家所想完成的不是由各种绘画图式构成的山川,而是造化世界。
D、山水遵循的终极原则“道法自然”中的“法”,超出了西方自然法语境中的最根本之契约和法令、制度的范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现代性的进程中,山水画彻底丧失了其“世界观意义”,因而山水画成为一种特定的题材,一种风格样式,一种艺术史上的现成品。
B、取造化的宝藏为“天地立心”是中国山水画唯一法则,而明清以来的山水画家,自闭于书斋,流连于古人之法,这是画家的大忌。
C、要挽救山水危机,重新使山水的经验闪光,不是从传统中去挖掘经验,而是在当下的处境中重新学习,重新发掘,重新发现。
D、近世之“山水危机”意味着传统自然观的失落和历史观的破碎,二十世纪的山水画呈现出文明冲突中山河的破碎与扰乱就是例证。
参考答案
1. C(“中国文人画家眼中的世界”表述不严密,应是“中国文人画家在创作中,起兴时的世界”)
2. B("占一人观画,中介是画卷和真山水的经验”理解错误,以真山水的经验为中介的应是“后人”,即现代人)
3. A(因果关系颠倒)
《书籍面临着危机》阅读答案
书籍面临着危机。据估计,美国各图书馆中有近二分之一图书的纸张已严重老化。美国国会图书馆普通类和法律类的1200万卷藏书中有近四分之一的书籍已脆到不能翻阅。1850年后出版的书籍,平均保存寿命为50至1,有些书籍只能保存25年便化为尘土。已经查明造成这一恶果的主要原因并非时间,而在于现代造纸过程中所添加的化学物质。
当今,造纸主要取自木质原料,要使木块分解成纤浆,再将其漂白、浓缩,必须添加一些酸性剂。这种酸性剂残留在纸张上,在外界环境的作用下起着“焚书”的作用。目前虽已生产出一些无酸纸,但由于产量低、价格贵,经济上并不可取。
电子存储技术的`问世和化学技术的革新给人们提供了解决这一问题的现实途径。美国国会图书馆已研制出一种“抗酸化”流程,将书籍放在真空室进行千燥处理后,再将该室充以汽化乙锌,这样处理4至5天,书籍的保存寿命便可从100年延长到500至600年。
电子存储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保存书籍内容的新途径。一个数字激光存储器可存储相当于两万页的文字内容。这在经济上远较微缩胶卷合算,而且使用也较灵便。一旦读者需要时则可借助计算机来进行阅读。人们相信,随着技术geming的发展,更加合理的保护书籍的新途径一定会找到。
16.书籍面临着什么危机?(从第一段中找出恰当词语,回答不起过8个字)(1分)
17.本文介绍了哪两项保护书籍的新技术?这两项新技术分别有什么特点?(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文中划线的语句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2分)
答:
19.“据估计,美国各图书馆中有近二分之一图书的纸张已严重老化”中“近”是否能去掉,为什么?(2分)
答:
参考答案:
16、纸张严重老化(或书籍化为尘土等,意思相符,不超过字数即可)。
17、①电子存储技术;②“抗酸化”流程。电子存储技术提供了保存书籍内容的新途径。 “抗酸化”流程可延长书籍的保存寿命。
18、举例子、列数字。具体说明图书纸张老化的严重程度。
19、不能去掉,因为“近”说明不到二分之一,如果去掉就不符合事实。
《饮用水安全危机》阅读答案
生活饮用水,作为老百姓赖以生存的必需品,其安全直接关乎生命健康。然而近日,国家发改委相关报告称,1/4的居民没有清洁饮用水。《中国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则显示,中国1073个重点城市地表饮用水源地有25%的水质不达标;地下水源地问题同样严重,115个地下水源地中,有35%不合格。
卫生部的一份检测报告称,根据现有的检测技术,发现水中有2221种有机化合物,在饮用水中发现有756种,其中有20种致癌物,23种可疑致癌物,18种促癌物和56种致突变物,严重威胁国人的身体健康。
水污染隐患令人担忧。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显示,全世界80%的疾病,是由饮用了被污染的水而造成的。另据专家透露,目前我国每年因饮用水不安全引发疾病的情况多有发生,造成的经济损失,已经达到当年GDP的1%。
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面对日益严重的水污染,我国绝大多数水厂却难以应对。现在国内的水厂,主要采用高锰酸钾消毒。这种传统的工艺,只能去除水源中的泥沙、胶体杂质、微生物,以及20%~30%的天然有机污染物,主要针对的是受轻度污染的水质。而近几年我国水污染事故频发,有1/3的水源是不合格的,水中有机化合物的种类繁多,传统工艺很难将其去除。
如果水源不合格,要让老百姓喝上放心水,水厂就应采取深度处理的方法。所谓深度处理,就是在传统的工艺上,增加臭氧活性炭。活性炭可以吸附容易吸附的有机物,而臭氧可以将大分子量的有机物,氧化成小分子量的有机物,从而更加有利于活性炭吸附。经过臭氧活性炭处理的饮用水,可以解决20%~30%有机污染物的问题,使出厂的水质达到饮用标准。
日本的供水系统,目前正普及一种新的过滤技术膜工艺。膜的孔径只有O.01微米,可去除残留在水中的污染物及细菌等小分子杂质。与传统的工艺相比,膜工艺可以提高1倍的过滤量,出厂的水质比较优良。
水厂做深度处理;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采用臭氧活性炭的加工工艺,1吨水1天要花费300元。膜处理工艺更加贵,1吨水1天要花费400元。采用这些工艺,势必要增加水厂的运行成本。而目前的.现状是,我国许多城市,尤其是区县城镇的供水公司,常年处于亏损状态,根本无法对工艺、设施进行升级改造。
同时,,虽然技术上可净化污水,但是保证生活饮用水的安全,首先要做的,也是最根本的,就是保证水源的安全。
5.以下不属于造成我国饮用水安全危机原因的一项是
A.我国1/4的居民没有清洁饮用水,这威胁着国人的身体健康。
B.我国很多城市的饮用水源地的水质,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不达标情况。
C.我国绝大多数的水厂采用的是传统工艺,难以应对日益严重的水污染。
D.我国绝大多数水厂缺乏资金,无法采用新工艺,不能对水进行深度处理。
6.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运用现有的检测技术,我们在饮用水中发现了756种威胁人类健康的有机化合物。
B.目前我国每年因饮用水不安全造成的经济损失,已经达到当年GDP的1%。
C.先进的水处理工艺能让人们喝上放心水,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饮用水安全危机。
D.膜处理工艺先进,和传统工艺相比,水的过滤量可提高1倍,出水更快。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要使出厂的水质达到饮用标准,水厂就需采用臭氧活性炭、膜工艺等深度处理的方法。
B.全世界多数疾病是由饮用了被污染的水而造成的,所以,我们少饮水就会少生病。
C.日本的供水系统正在普及膜工艺,这表明日本也面临着较严重的水污染问题。
D.在水污染日益严重的今天,传统工艺很难全部去除水中的污染物,被淘汰势在必然。
参考答案:
5.A(答非所问。该项表述的是我国饮用水安全危机的现状和危害,而非成因)
6.C(A项表述不准确,756种有机化合物中只有部分有机化合物会威胁人类健康;B项表述扩大了范围,从原文可以看出,经济损失是指因饮用水不安全引发疾病而造成的损失,而饮用水不安全造成的经济损失还可能包括购买净水设备、瓶装水等费用;D项张冠李戴,文中过滤量是指去除杂质的量,而非出水的速度)
7.C(A项扩大了推断的条件,原文为如果水源不合格采取深度处理的方法,当水源合格时,就不需要深度处理的方法了;B项推断不严密,应为少饮用不清洁的水就少生病;D项传统工艺被淘汰势在必然这一推断绝对,深度处理是在传统工艺之上进行的)
①星期天。一个名叫山水人家的小区。宁静的小区道路两旁,停满了私家车。谁也没有想到,平时停得好好的车,瞬间惨遭毒手,被利器划得伤痕累累。停在路边的几十辆小车,无一幸免。粗略估计,仅这些划伤的修理费,就需要四五万元。有人报警。愤怒的车主们发誓要揪出恶意划车的人。
②小区的监控被调了出来,从监控录像上可以看出,是一大一小两个孩子干的。大一点的像个小学生,脚下还踩着滑板,小的估计才上幼儿园。他们一路走,一路划。这是谁家的孩子?胆子也忒大了!太没教养了!但监控看不太清,没人认识这两个孩子。
③警方开始调查。网络和第二天的报纸上,都报道了这件事。
④第二天下午,一位妇女给派出所打电话说,划伤汽车的是她的孩子。
⑤她也住在那个小区。她是第二天才从网上看到了小区车辆被划伤的帖子,帖子中描述的两个孩子,大的很像她的孩子,而小的是她同学的孩子。当时,两个孩子下楼去玩。时间、地点、两个孩子的特征都吻合。她赶紧跑到小区物业处,调看了监控录像。果然是她的孩子。
⑥她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冷静下来后,她是这样处理的——
⑦给派出所打电话,毫不犹豫地告诉民警,车是自己的孩子划的,她们将承担全部责任。
⑧晚上,儿子放学回家。她问儿子,是不是你干的?儿子低头不说话。她对儿子说,你是男子汉,是你做的,就要勇于担当。儿子承认,是他干的。又问他,如果你的折叠车被人划伤了,你心不心疼?儿子说,心疼。她说,你的折叠车几百元就可以买到,而人家的车,一二十万,有的甚至上百万,你说会不会心疼?儿子向她连鞠了几个躬,说,妈妈,我错了!
⑨打印了一份致歉信,向所有被划伤的车主表达歉意,并表示承担全部责任和修理费用。致歉信复印了几十份,张贴在小区所有的出入口和楼梯口。
⑩联系了一家信誉很好的汽车修理厂,负责修理所有被孩子划伤的汽车。
第二天、第三天,连续两个晚上,等儿子做完作业,她领着孩子,挨家挨户登门道歉。她要求,门铃都由儿子自己来摁。这是让儿子面对错误的第一步。儿子在课余折叠了很多张纸船,上面都醒目地写着“对不起”三个大字,他要将这只船作为礼物,送给车主们。每到一家,孩子一进门就说:“对不起,我不知道划车的后果这么严重,请你们原谅我。”所有的车主都表示,原谅孩子。
她对儿子说,叔叔阿姨都很包容,原谅了你,但是,你要记住,千万不要把别人的包容当成自己犯错的借口,你要敢于担当,勇于负责。
一场危机,被这位母亲成功地化解了。剑拔弩张的人们,怒气消去;一张张冰冷失望的脸,露出了笑容。而作为犯错孩子的母亲,自始至终,她没有推卸责任,没有逃避,也没有雷霆大怒。事情圆满解决,车主都很满意,更重要的是,孩子认识了错误。我想,他这辈子都不会忘记这次教训,但也不会在心灵上留下难以弥补的阴影。
1.在下面横线上,填写文章的相关情节。
孩子划车警方调查——______________——母子带子登门道歉——______________
2.事件发生后,母亲采取了一系列行动化解了危机。请结合文章内容,从细节上分析 “儿子”在整个事件中所经历的心路历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第⑧段母子间的'对话中,反映出了母亲怎样的教育方式?联系事件的全过程,可以看出“母亲”具有怎样的品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第⑩段说“他一辈子都不会忘记这次教训,但也不会在心灵上留下难以弥补的阴影。”请结合加黑词语,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人生旅途中,家人的行为犹如一盏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路。请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他们带给你的积极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母亲认责,孩子认错;化解矛盾,教子负责。
2.一开始划车,是出于孩子的顽劣天性。母亲询问时,开始“低头不说话”存有侥幸心理。儿子鞠躬,意识到自己错误。面对母亲张贴致歉信并承担所有责任,内心受到触动。挨门挨户,摁门铃道歉,并赠送纸船,真诚致歉。
3.循循善诱,耐心细致,以理服人;冷静明智,诚信负责,善于为他人着想,教子有方。
4.这次“划车”事件让孩子学会了面对错误勇于负责的人生道理,必将对他的未来产生深远影响,但因为母亲处理方式得当,孩子的心灵受到了保护,没有留下任何心灵创伤。
5.围绕生活中“家人的教育行动”和“对我的积极影响”来谈即可。
《环境危机》的阅读答案
①20世纪最伟大的发现,莫过于对环境危机的发现。这是人类几千年文明史的根本性转折,从畏惧自然对征服自然,在付出沉重代价后,人类才终于懂得了必须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②在已经过去的20世纪,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和人类欲望的无限上升,二氧化碳排放量逐年增加,地球臭氧层遭受前所未有的破坏,全球灾难性气候变化屡屡出现。科学家们研究发现,20世纪,地球平均气温上升了0.76摄氏度,而21世纪将加快上升。此外,我们还面临着另一些危机,比如全球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储量将分别在今后40、60和100年左右耗尽,而利用太阳能发电预计到2030年也只达到世界电子供应的10%。
③在此背景下,摈弃20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向低碳经济转型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④那么什么是低碳经济呢?低碳,英文为low-carbon,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低碳经济一种新型经济发展方式,它的基础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它的目标是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它的理想形态是充分发展“阳光经济”、“风能经济”、“氢能经济”、“生物质能经济”。它的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
⑤诚然,“发展是硬道理”,但今天我们必须认识到“只有可持续发展才是硬道理”;诚然“市场经济是看不见的手”,但今天我们必须认识到要有一个“绿色大拇指”。最近召开的2010中国低碳经济论坛,研究和展望了中国及全球低碳声城市、低碳经济发展趋势,分享了国际低碳产业专家及企业家的思想和经验,我们相信如果我们有光明的`未来,遥远的子孙在说说“千秋功罪”时,一定会把高效率应对这场环境危机的制度誉为最好的社会制度,会把引领人类从“大道多歧”中走出环境危机的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尊为真正具备雄才大略的历史英雄。
(根据有关资料综合编写而成)
18、阅读文章第二小节,概括人类面临的危机。(4分)
答:
19、根据文中画线的句子给“低碳经济”下一个定义。(3分)
答:
20、第②段加点词“左右”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答:。
21、某机构想就“低碳经济与生活”为话题作一个问卷调查,请你根据文章对“低碳”的解释,帮助完成下面这个问题的设计。(4分)
您愿意用哪些行为支持低碳生活行动?□1、使用节能电器、环保车辆。□2、交换、捐赠、改造多余废旧品,将生活废弃物分类处理。□3、生活用水循环用,家用电器不待机。□4、□5、□6、其他
参考答案:
18、(1)灾难性气候频发(2分)(2)能源告竭(2分)
第一点写出气候反常、灾难性气候、温室效应等给2分。
第二点写出能源危机、能源短缺、能源告竭等给2分。
19、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以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为目标的新型经济发展方式。(必须有下定义格式,3分)
20、不能,“左右”表示约数,如果删去显得绝对,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科学。(2分)
21、开放题,只要符合环保节能低碳的要求,均可。(4分)
[示例]尽量少使用“一次性”生活用品。
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出行方式,尽量选择公共交通或走路。
多用电子邮件,MSN等即时通讯工具,少用打印机和传真机。
每月少开一天车,节能省油靠自觉。
不用塑料袋,自备购物袋。等等。
★
★
★
★
★
★
★
★
★
★